CN101310346A - 可挠性线圈 - Google Patents

可挠性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0346A
CN101310346A CNA2006800423599A CN200680042359A CN101310346A CN 101310346 A CN101310346 A CN 101310346A CN A2006800423599 A CNA2006800423599 A CN A2006800423599A CN 200680042359 A CN200680042359 A CN 200680042359A CN 101310346 A CN101310346 A CN 1013103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lectrode terminal
chip
terminal section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423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0346B (zh
Inventor
川原井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10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0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0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03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3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two, usually identical or nearly identical parts enclosing completely the coil (pot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6Printed inductances flexible printed i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磁芯体、同时也具有可挠性的线圈;本发明的可挠性线圈(10),具有片状线圈和磁性体(80、81);其中,片状线圈沿具有可挠性的绝缘片的面形成线圈部,磁性体是夹着被层叠的片状线圈而配设的、具有可挠性的磁性体,且被层叠的片状线圈是由多片片状线圈在共有磁通的位置上层叠而配设的。

Description

可挠性线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具有可挠性的线圈。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具有磁芯体的线圈、例如电感器在磁芯主体上使用铁氧体烧成体和金属粉末的冲压压型体。另外,即使在将铁环等使用于电极类型的电感线器上,磁芯主体的刚性大,电感器也几乎不会变形。因此,电感器不耐弯曲,进而对于落锤实验等的冲击也经受不住。另外,在将电感器安装于挠性电路板时,现有技术下的刚性大的电感器的情况,如果是小型的则可以安装在电路板上,而如果是大型的,则不能迎合挠性电路板的弯曲,从而对于挠性电路板的安装是做不到的。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手段已知的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感器。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0-91135号公报(参照图1~图3)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感器,在由采用铜薄板形成为一体的弯曲导体构成的电感器部上,从两面粘贴具有柔性的绝缘性树脂片。由于电感器部及树脂片具有可挠性,因此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感器具有可挠性。
但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感器,形成以绝缘性树脂片夹持铜薄板的构成,磁性材料并未包含在该电感器的构成中。因此,该电感器是空芯线圈型的电感器,电感值小。因此,为了得到高电感,结果正如现有技术那样必须在线圈之间设置通过铁氧体烧成体或金属粉末的冲压成形而形成的刚性大的磁芯体。因此,从结果来看,存在成为刚性大的电感器的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磁芯体、同时也具有可挠性的线圈。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设有片状线圈和磁性体;其中,片状线圈沿具有可挠性的绝缘片的面形成线圈部,磁性体是夹着被层叠的片状线圈而配设的、具有可挠性的磁性体,且被层叠的片状线圈是由多片上述片状线圈在共有磁通的位置上层叠而配设的。这样构成的话,能够得到具有可挠性的线圈。
另外,其他的发明为在先前的发明中,片状线圈具有设置于线圈部内周侧的线圈连接部和设置于线圈部外周侧的电极端子部,同时,电极端子部具有与配设于背面侧的其他上述片状线圈的电极端子部连接的端子连接部;线圈部内周侧的端部被连接在线圈连接部上,外周侧的端部被连接在上述电极端子部上。这样构成的话,在内周侧的端部上,两个线圈部连接起来能够构成一个线圈部,且能够将各线圈外周侧的端部连接在电极端子部上。
另外,其他的发明为在先前的发明中,将线圈连接部和端子连接部作为在内周面形成导电层的通孔。这样构成的话,不改变可挠性线圈的大小或厚度,就能够设置线圈连接部和端子连接部。
另外,其他的发明为在先前的发明中,可挠性线圈形成为将在重叠一片或多片片状线圈时露出线圈部侧的面以其他绝缘片覆盖的构成。
另外,其他的发明为,在先前的发明中将其他绝缘片设为宽度尺寸小于片状线圈、并从其他绝缘片两端的外侧使电极端子部露出的可挠性线圈。
另外,其他的发明为,在先前的发明中将具有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上直径变小的线圈部的片状线圈、和具有在同方向上直径变大的线圈部的片状线圈重叠配置的可挠性线圈。
另外,其他的发明为,在先前的发明中在片状线圈的中央及两端上分别形成孔及凹部、且片状线圈的磁性体呈伸入该孔内及该凹部的形状的可挠性线圈。
发明效果
如果采用本发明,能够得到具有磁芯体、同时也具有可挠性的线圈。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的整体外观的立体图。
[图2]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的大概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图3是构成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的线圈组的俯视图。
[图4]图4是构成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的线圈组构成的分解图。
[图5]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沿图1的剖切线A-A切断时的剖面图。
[图6]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的耦合系数和电感特性图表的示意图。
[图7]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制作方法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8]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制作方法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9]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线圈组的第一变形例构成的俯视图。
[图10]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线圈组的第一变形例构成的分解图。
[图11]图1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线圈组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2]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线圈组的第二变形例构成的分解图。
符号说明
10…可挠性线圈
20、30、40、50、31′、41′、51′…片状线圈
21、31、41、51…片体(具有可挠性的绝缘片)
22S、32S、42S、52S…线圈连接部
22Sh、32Sh、42Sh、52Sh…通孔部
23A、23B、23C、23D…电极端子
23h、33h、43h、53h…通孔部(端子连接部)
33A、33B、33C、33D…电极端子
43A、43B、43C、43D…电极端子
53A、53B、53C、53D…电极端子
80、81…磁性体
91B、92B、93B、94B、95B、96B…电极端子
91C、92C、93C、94C、95C、96C…片体(具有可挠性的绝缘片)
91h、92h、93h、94h、95h、96h…通孔部(端子连接部)
91S、92S、93S、94S、95S、96S…线圈连接部
91Sh、92Sh、93Sh、94Sh、95Sh、96Sh…通孔部
101B、102B、103B、104B…电极端子
101C、102C、103C、104C…片体(具有可挠性的绝缘片)
101h、102h、103h、104h…通孔部(端子连接部)
101S、102S、103S、104S…线圈连接部
101Sh、102Sh、103Sh、104Sh…通孔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形态)
以下,根据图1~图6对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10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可挠性线圈10的整体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可挠性线圈10的大概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线圈组70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线圈组70的构成的分解图。另外,图5是沿图1的剖切线A-A切断时的可挠性线圈10的剖面图。
线圈组70如图4(A)~(D)所示,由四片片状线圈20、30、40、50和图4(E)所示的覆盖用绝缘片60构成。
首先,边参照图4(A)边对片状线圈20的构成和制作方法进行说明。片状线圈20具有片体21、作为形成于该片体21的薄片面上的线圈部的线圈22、线圈连接部22S、四个电极端子部23A、23B、23C、23D以及通孔部23h等。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连接片21的短边之间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左右侧)、将连接长边之间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上下侧)进行说明,另外,将片体21上设有线圈一侧的面作为表面(顶面),将其相反侧的面作为背面(底面)进行说明。
片体21由具有聚酰亚胺薄膜等的绝缘性及可挠性的薄膜体构成,在本实施形态中,平面形状形成长方形的矩形。线圈22,是在片体21的一面上,与平面的形状对应,卷绕方向在相同方向呈90度变化的矩形卷绕形状,且形成为在顺时针方向上卷径(被卷绕为矩形的线圈22内周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小的形状。线圈连接部22S配置于作为片体21的左右中央部的上侧、且线圈22的卷绕内周上。
电极端子部23A、23B、23C、23D中,电极端子部23A设置在片体21表面的左侧边部的上侧,电极端子部23B设置在片体21表面的右侧边部的上侧。另外,电极端子部23C设置在片体21表面的左侧边部的下侧,电极端子部23D设置在片体21表面的右侧边部的下侧。而且,电极端子部23A、23B、23C、23D的形状,为在沿短边部边缘的方向上形成长的矩形。另外,在电极端子部23A、23B、23C、23D的各个上,在上下方向的两处设置有构成端子连接部的通孔部23h。
进而,在线圈22的内周侧,形成未卷绕有线圈22的矩形空白领域22A。线圈22构成为大约卷绕三次,位于卷绕外周侧的端部连接在左上方的电极端子部23A上。另外,位于卷绕内周侧的端部连接在线圈连接部22S上。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片状线圈20,其制造如下。
首先,在片体21单侧的整个面上利用粘接剂粘贴电解铜箔,在片体21上形成铜箔层。作为粘接剂,考虑到耐热性,采用例如耐热性环氧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等的粘接剂。也可以代替电解铜箔而粘贴轧制铜箔来形成铜箔层。
对于这样地形成了铜箔层的片体21,通过钻孔器或激光照射在线圈连接部22S处形成通孔部22Sh,另外,对于通孔部23h也同样地通过钻孔器或激光照射形成通孔。
接着,为了与铜箔层电连接,通过电解镀法对通孔部22Sh的内周面实施镀铜等具有导电性的电镀。这样,通过对通孔部22Sh的内周面实施镀铜等具有导电性的电镀,通孔部22Sh内周面的镀铜与铜箔层电连接,从而构成线圈连接部22S。另外,以在实施镀铜之前涂敷导电性底涂剂,预处理为容易进行电镀处理的状态为佳。
另外,为了与铜箔层电连接,对通孔部23h的内周面也通过电解镀法实施镀铜等具有导电性的电镀。通过对通孔部23h的内周面实施镀铜等具有导电性的电镀,通孔部23h内周面的镀铜与铜箔层电连接,从而通孔部23h作为端子连接部而构成。另外,在实施镀铜时,与对通孔部22Sh的电镀处理相同地,以涂敷导电性底涂剂、预处理为容易进行电镀处理的状态为佳。
接着,对应于线圈22及电极端子部23A、23B、23C、23D的形状,形成抗蚀剂层(resist)。也就是说,线圈22一端部连接在线圈连接部22S、即形成于通孔22Sh内的镀铜部上,另外,另一端部连接在电极端子部23A上那样形成抗蚀剂层。然后,通过蚀刻处理,形成线圈22及电极端子部23A、23B、23C、23D。
如以上那样,由于片体21具有可挠性,另外,线圈22也是以电解铜箔或轧制铜箔的厚度所形成的,因此片状线圈20作为整体具有可挠性。
接着,对图4(B)所示的片状线圈30的构成和制作方法进行说明。
片状线圈30具有,大小和形状与片体21相同的片体31、形成于片体31的薄片面上的线圈32、线圈连接部32S、四个电极端子部33A、33B、33C、33D以及通孔33h等。
片状线圈30仅是线圈32的形状与片状线圈20的线圈22在下述点上有所不同,关于其他的构成和制作方法,与片状线圈20相同。即,相对于片状线圈20的线圈22形成为在顺时针方向上卷径变小的形状,线圈32形成为在顺时针方向上卷径变大的形状。
另外,相对于在片状线圈20中位于线圈22的卷绕外周侧的端部连接在位于左上方的电极端子部23A上,位于线圈32的卷绕外周侧的端部则连接在位于右上方的电极端子部33B上。线圈连接部32S与片状线圈20相同地,配置于作为片体31的左右中央部的上侧、且线圈32的内周。即,线圈连接部22S在片体21面上的位置(相对于片体21的外周的位置)和线圈连接部32S在片体31面上的位置(相对于片体31的外周的位置),是相同的位置。而且,在该线圈连接部32S(通孔32Sh)上,连接有线圈32的卷绕内周侧的端部。
片状线圈30除上述点外,形成与片状线圈20相同的构成。即,关于线圈32、电极端子部33A、33B、33C、33D的形成、以及通孔部32Sh和通孔部33h的形成、然后对这些通孔部内的镀铜处理,与上述的片状线圈20是相同的。线圈22和线圈32,内周侧的卷绕直径和形状被形成为相同,且在形成有空白领域32A的片体31面上的位置(相对于片体31外周的位置),形成在与片体21上所形成的空白领域22A相同的位置上(相对于片体21的外周的位置)上。
片状线圈30与片状线圈20相同地,由于片体31具有可挠性、另外线圈32也是以电解铜箔或轧制铜箔的厚度所形成的,因此作为整体也具有可挠性。
接着,对图4(C)所示的片状线圈40的构成和制作方法进行说明。
片状线圈40具有,大小和形状与片体21相同的片体41、形成于该片体41的薄片面上的线圈42、线圈连接部42S、四个电极端子部43A、43B、43C、43D以及通孔43h等。该片状线圈40也与片状线圈30同样地,仅是线圈42的形状与片状线圈20的线圈22在下述点上有所不同,关于其他构成和制作方法,与片状线圈20相同。即,相对于片状线圈20的线圈22形成为在顺时针方向上卷径变小的形状,线圈42形成为在顺时针方向上卷径变大的形状。
另外,相对于在片状线圈20中位于线圈22的卷绕外周侧的端部连接在位于左上方的电极端子部23A上,位于线圈42的卷绕外周侧的端部则连接在位于左下方的电极端子部43C上。另外,相对于片状线圈20的线圈连接部22S设置在片体21的左右中央部的上侧,片状线圈40的线圈连接部42S则配置在线圈42的内周,配置在片体41的左右中央部的下侧。而且,在该线圈连接部42S(通孔32Sh)上,连接有线圈42的卷绕内周侧的端部。
片状线圈40除上述点外,形成与片状线圈20相同的构成。即,关于线圈42、电极端子部43A、43B、43C、43D的形成、以及通孔部42Sh和通孔部43h的形成、然后对这些通孔内的镀铜处理,与上述的片状线圈20是相同的。
线圈22和线圈42,内周侧的卷绕直径和形状被形成为相同,且在形成有空白领域42A的片体41面上的位置(相对于片体41的外周的位置),形成在与片体21上所形成的空白领域22A相同的位置(相对于片体21的外周的位置)上。片状线圈30与片状线圈20同样地,由于片体31具有可挠性,另外,线圈32也是以电解铜箔或轧制铜箔的厚度所形成的,因此作为整体也具有可挠性。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片状线圈40是将与片状线圈30相同的线圈相对于片状线圈30旋转180度而进行使用的。
接着,对图4(D)所示的片状线圈50的构成和制作方法进行说明。
片状线圈50具有,大小和形状与片体21相同的片体51,形成于该片体51的薄片面上的线圈52、线圈连接部52S、四个电极端子53A、53B、53C、53D以及通孔53h等。
该片状线圈50与片状线圈40同样地,也仅是线圈52的形状与片状线圈20的线圈22在下述点上有所不同,关于其他构成和制作方法,与片状线圈20相同。即,相对于在片状线圈20中位于线圈22的卷绕外周侧的端部连接在位于左上方的电极端子部23A上,位于线圈52的卷绕外周侧的端部则连接在位于右下方的电极端子部53D上。
另外,相对于片状线圈20的线圈连接部22S设置在片体21的左右中央部的上侧,片状线圈50的线圈连接部52S则配置在线圈52的内周,配置在片体51的左右中央部的下侧。而且,在该线圈连接部52S(通孔32Sh)上,连接有线圈52的卷绕内周侧的端部。
另外,线圈连接部52在片体51面上的位置(相对于片体51的外周的位置)和线圈连接部42在片体41面上的位置(相对于片体41的外周的位置),成为相同的位置。
片状线圈50除上述点外,形成与片状线圈20相同的构成。即,关于线圈52、电极端子部53A、53B、53C、53D的形成、以及通孔部52Sh和通孔部53h的形成、然后对这些通孔内的镀铜处理,与上述的片状线圈20是相同的。
线圈22和线圈52,内周侧的卷绕直径和形状被形成为相同,且在形成有空白领域52A的片体51面上的位置(相对于片体51的外周的位置),形成在与片体21上所形成的空白领域22A相同的位置(相对于片体21的外周的位置)上。
片状线圈50也与片状线圈20相同,由于片体51具有可挠性,另外,线圈52也是以电解铜箔或轧制铜箔的厚度所形成的,因此作为整体具有可挠性。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片状线圈50是将与片状线圈20相同的线圈相对于片状线圈20旋转180度而进行使用的。
图4(E)所示的覆盖用绝缘片60,上下方向的宽度(L60)形成与片体20(30、40、50)相同。另外,左右方向的宽度(W60),形成与图4(D)所示的电极端子连接部53A和电极端子连接部、或者电极端子连接部53C和电极端子连接部53D的左右方向的设置间隔(w)大致相同。该覆盖用绝缘片60与片体20(30、40、50)相同,由聚酰亚胺薄膜构成。
将如上所述构成的四片片状线圈20、30、40、50以该顺序,并使各形成有线圈的面不相对、即是使背面重叠于表面那样进行层叠。
也就是说,将片状线圈30的片体31侧(未形成线圈32的一侧)朝向片状线圈20的设有线圈22面的一侧,而层叠片状线圈20和片状线圈30。接着,将片状线圈40的片体41侧(未形成线圈42的一侧)朝向片状线圈30的设有线圈32面的一侧,在片状线圈30上层叠片状线圈40。进而,将片状线圈50的片体51侧(未形成线圈52的一侧)朝向片状线圈40的设有线圈42面的一侧,在片状线圈40上层叠片状线圈50。另外,层叠的片状线圈20、30、40、50的左右上下的方向为,向电极端子部23A、33A、43A、53A位于左上方的方向进行层叠。
在片状线圈20上层叠片状线圈30时,线圈连接部22S和线圈连接部32S以顶底面的方向相互相对地进行层叠。这样,线圈连接部22S和线圈连接部32S以顶底面的方向相互相对地层叠的话,则形成于通孔32h内的镀铜和形成于通孔22Sh内的镀铜连接。然后,线圈22和线圈32通过线圈连接部22S和线圈连接部32S连接,从而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而构成。电极端子部23A和电极端子部33B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22和线圈32的电极端子部。
但是,在一片片体的面上形成线圈、并在线圈的外周设有输入输出用的电极端子部的话,则在将卷绕于内周侧的线圈的导线从内周侧引出至外周侧的部分上,不得不与卷绕着的导线交叉。但是,在采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因为导线之间交叉的地方必须绝缘,所以构成变复杂。
对此,如上述那样构成片状线圈20、30的话,能够仅通过使线圈连接部22S和线圈连接部32S连接而层叠片状线圈20、30,除线圈连接部22S和线圈连接部32S的连接部之外,通过片体31将线圈22和线圈32之间绝缘,从而电极端子部23A、33B作为输入输出用的电极端子部被配置在线圈的外周侧。
在片状线圈40上层叠片状线圈50时,也是线圈连接部42S和线圈连接部52S以顶底面的方向相互相对地进行层叠。这样,线圈连接部42S和线圈连接部52S以顶底面的方向相互相对地层叠的话,则形成于通孔52h内的镀铜和形成于通孔42Sh内的镀铜连接。然后,线圈42和线圈52通过线圈连接部42S和线圈连接部52S连接,从而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而构成。电极端子部43C和电极端子部53D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42和线圈52的电极端子部。
关于片状线圈40、50,也与片状线圈20、30一样,能够仅通过使线圈连接部42S和线圈连接部52S连接而层叠片状线圈40、50,除线圈连接部42S和线圈连接部52S的连接部之外,通过片体51将线圈42和线圈52之间绝缘,从而电极端子部43C、53D作为输入输出用的电极端子部被配置在线圈的外周侧。
另外,片状线圈20、30、40、50,以各片状线圈的左右边上下所设置的四个电极端子部在顶底面的方向重叠处于各片状线圈相同位置关系的电极端子部那样而被层叠。
也就是说,通过上述层叠,电极端子部23A、33A、43A、53A在顶底面的方向重叠。另外,电极端子部23B、33B、43B、53B在顶底面的方向重叠。进而,电极端子部23C、33C、43C、53C在顶底面的方向重叠。另外,电极端子部23A、33A、43A、53A在顶底面的方向重叠。
这样的话,在形成于配置在表面侧的电极端子部的通孔部内周面上所形成的镀铜部,与配置于背面侧的电极端子部连接,电极端子部彼此之间通过通孔部连接。
即,在电极端子部33A、43A、53A的各通孔部33h、43h、53h的内周面上实施镀铜。因此,电极端子部53A通过通孔部53h,与配置于其背面侧的电极端子部43A连接。另外,电极端子部43A通过通孔部43h,与配置于其背面侧的电极端子部33A连接。进而,电极端子部33A通过通孔部33h,与配置于其背面侧的电极端子部23A连接。
关于其他的电极端子部23B、33B、43B、53B、电极端子部23C、33C、43C、53C、电极端子部23D、33D、43D、53D,同样也通过通孔部33h、43h、53h相互连接。
在如上述那样被层叠的片状线圈20、30、40、50的片状线圈50的面上,以不覆盖电极端子部53A、53B、53C、53D那样层叠覆盖用绝缘片60,构成图3所示的线圈组70。
如图4(E)所示,因为覆盖用绝缘片60的宽度(W60)形成与电极端子部53C和电极端子部53D的左右方向的间隔(w)相同,所以能够以不覆盖电极端子部53A、53B、53C、53D、而仅覆盖线圈部52那样进行层叠。
另外,如上述那样层叠片状线圈20、30、40、50的话,因为各片体21、31、41、51是以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被形成的,所以片状线圈20、30、40、50以外周边缘大致对齐的状态被层叠。
在片体21、31、41、51的面上,分别设置于相同位置的空白领域22A、32A、42A、52A被配置在片状线圈20、30、40、50的顶底面方向(层叠方向)的重叠位置上。即,各线圈22、32、42、52,在这些空白领域22A、32A、42A、52A上共有磁路。
另外,线圈32和线圈42之间,由于存在有片体41,因此线圈32和线圈42被相互绝缘。
如上所述,在层叠了片状线圈20、30、40、50及覆盖用绝缘片60的状态下,将空白领域22A、32A、42A、52A的内侧冲切成矩形,形成孔部70A(参照图3)。
另外,将片状线圈20、30、40、50、覆盖用绝缘片60的上下边缘部冲切为从边缘部向内侧凹陷成矩形,从而形成凹部70B。
即,线圈组70在内侧形成孔部70A,在上下边缘部形成凹部70B。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线圈组70,由于各片状线圈20、30、40、50以及覆盖用绝缘片60具有可挠性,因此线圈组70也具有可挠性。
接着,将这样构成的线圈组70如图2所示那样,从顶底面方向的两侧层叠磁性体80、81并进行加热冲压。
层叠于片状线圈50的表面侧的磁性体80,上下方向的宽度(L80)和左右方向的宽度(W80)形成与覆盖用绝缘片60大致相同,并以不覆盖电极端子部53A、53B、53C、53D那样进行层叠。
层叠于片状线圈20的背面侧的磁性体81,形成为与片状线圈20大致相同大小的面,并以覆盖片状线圈20的片体21的整个背面那样被层叠。
磁性体80、81是在具有可挠性的弹性体树脂中混合作为磁性粉末的铁粉而形成,并作为具有可挠性的磁性体的薄板状体或片状体而构成。因此,如上所述,在夹着线圈组70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冲压的话,磁性体80、81伸入孔部70A和凹部70B中,进而,线圈组70两侧的磁性体80、81融合并成为一体的磁性体,从而构成相对于线圈22、32、42、52的磁芯。
于是,如作为图1的剖切线A-A剖面图的图5所示,由于在孔部70A和凹部70B中存在磁性体80、81,因此,在线圈22、32、42、52中流过电流时,线圈22、32、42、52的周围便形成闭合磁路。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可挠性线圈10,因为线圈组70具有可挠性,另外,磁性体80、81也具有可挠性,所以可挠性线圈10也具有可挠性。也就是说,可挠性线圈10成为将磁性体80、81作为磁芯的、具有可挠性的线圈。
可挠性线圈10如图1所示,电极端子部53A、53B、53C、53D从磁性体80露出。关于电极端子部53A、53B,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22、32的电极端子部发挥作用,另外,关于电极端子部53C、53D,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42、52的电极端子部发挥作用。
即,电极端子部53A,通过与设置于该电极端子部53A的两个通孔53h相对且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电极端子部43A的通孔43h、和电极端子部33A的通孔33h,与线圈22的一端部所连接的电极端子部23A电连接。
另外,电极端子部53B,通过与设置于其的两个通孔53h相对且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电极端子部43B的通孔43h、和电极端子部33B的通孔33h,与线圈32的一端部所连接的电极端子部23B电连接。
线圈22和线圈32通过通孔32Sh相互电连接。因此,电极端子部53A、53B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22、32的电极端子部而发挥作用。
另外,电极端子部53C通过设置于其的两个通孔53h,与线圈42的一端部所连接的电极端子部43C电连接。另外,电极端子部53D原封不动地成为线圈52的电极端子部。
线圈52和线圈42通过通孔52Sh相互电连接。因此,电极端子部53C、53D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42、52的电极端子部而发挥作用。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可挠性线圈10,作为所谓的双回路四端子的线圈而构成。
即,以线圈连接部32S连接的线圈22和线圈32作为初级线圈(或次级线圈)而构成,另外,以线圈连接部52S连接的线圈52和线圈42作为次级线圈(或初级线圈)而构成。而且,电极端子部53A、53B作为线圈22和线圈32侧的输入输出端子发挥作用,另外,电极端子部53C、53D作为线圈42和线圈52侧的输入输出端子发挥作用。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形态中,在片体21、31、41、51上使用了聚酰亚胺薄膜,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酯树脂、聚萘二甲酸二乙酯树脂等的树脂。
另外,作为磁性体,是在具有可挠性的弹性体树脂中混合作为磁性粉末的铁粉而形成的,但是除此之外作为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可以使用形成橡胶状交联体的硅酮橡胶或环氧树脂,也可以使用在这些树脂中混合了铁粉或铁硅铝磁合金粉、或坡莫合金粉末等的软磁性金属粉末的树脂。
另外,在该实施形态中,将初级侧和次级侧的线圈匝数设定为相同的线圈来表示,如果构成为使初级侧和次级侧的线圈匝数不同,则能够形成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通过匝数比进行升降压的、所谓的变压器。
但是,电极端子部23B、23C、23D、33C、33D、43D,由于在其底面侧未成为线圈22、32连接的电极端子部,因此是不需要的。
即,例如如电极端子部33A、43A那样通过通孔43h、33h连接电极端子部53A和线圈22所连接的电极端子部23A的功能,是不需要的。
因此,在可挠性线圈10的功能上没有形成的必要,而即使形成了也不发挥作用,所以,为了谋求削减成本,将用于形成电极端子部的掩模图形共同使用并形成于片状线圈20、30、40、50的全部。即,将用于在形成于片体的铜箔层上形成对应于电极端子部形状的抗蚀部的掩模图形,共同使用于片状线圈20、30、40、50的全部。
如果采用该实施形态所示的可挠性线圈10,则例如如图6的图表所示,能够得到高耦合系数。因为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夹有作为非磁性的聚酰亚胺薄膜的片体41,所以能够确保高耦合系数。在图6中,线圈1表示由线圈22和线圈32构成的线圈,线圈2表示由线圈42和线圈52构成的线圈。
(第二实施形态)
接着,边参照图7及图8边对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10的构成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10,仅线圈组70′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可挠性线圈10的线圈组70不同,因此,以下以70′的构成和制造方法为中心对线圈组进行说明。
线圈组70′与线圈组70制作方法不同,除了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引起构成不同之外,其他是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对于与图4说明的线圈组70的构成对应的构成,标有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该线圈组70′与线圈组70同样地形成双回路四端子型的线圈。
首先,准备如图7(A)所示的片体41。然后,在片体41的表面和背面的整个面上利用粘接剂粘贴电解铜箔,在片体41的两面形成铜箔层32A、42A(图7(B))。接着,在铜箔层32A的底面侧涂敷抗蚀剂32B,另外,在铜箔层42A的顶面侧也涂敷抗蚀剂42B(图7(C))。然后,如图7(D)所示,相对于抗蚀剂32B,形成对应于线圈32及电极端子部33A、33B、33C、33D图案形状(参照图4(B))的形状的抗蚀图形32B′。另外,相对于抗蚀剂42B侧,也形成对应于线圈42及电极端子部43A、43B、43C、43D图案形状(参照图4(C))的形状的抗蚀图形42B′。
然后,进行蚀刻处理(图7(E))、及抗蚀剂的除去处理(图7(F)),在片体41的顶面形成线圈42及电极端子部43A、43B、43C、43D。另外,在片体41的底面形成线圈32及电极端子部33A、33B、33C、33D。即,构成了在片体41上形成线圈32及线圈42的片状线圈41′。
接着,如图7(G)所示,在片状线圈41′的顶面上夹持着线圈42及电极端子部43A、43B、43C、43D那样层叠通过粘接剂粘结的片体51。另外,在片状线圈41′的底面上夹持着线圈32及电极端子部33A、33B、33C、33D那样层叠通过粘接剂粘结的片体31。进而,在片体51的顶面通过粘接剂粘贴电解铜箔,形成铜箔层52A。在片体31的底面也通过粘接剂粘贴电解铜箔,形成铜箔层22A。
然后,如图7(H)所示,在对应于图4(A)及图4(B)所示的通孔部22Sh及通孔部32Sh的位置上,形成通孔H1。另外,在对应于图4(C)及图4(D)所示的通孔部42Sh及通孔部52Sh的位置上,形成通孔H2。进而,在对应于形成于图4所示各电极端子部的通孔23h、33h、43h、53h的位置上,形成通孔(图示以外)。
接着,如图7(I)所示,形成覆盖通孔H1、H2的内周面、对应于图4的通孔23h、33h、43h、53h的图示以外的通孔的内周面、以及铜箔层22A、52A的整个面的电镀层M1。
然后,以覆盖通孔H1、H2的内部及电镀层M1那样涂敷抗蚀剂R(图8(J))。然后,如图8(K)所示,相对于铜箔层52A顶面侧的抗蚀剂R,形成对应于线圈52及电极端子部53A、53B、53C、53D图案形状(参照图4(D))的形状的抗蚀图形52R。另外,相对于铜箔层22A底面侧的抗蚀剂R,形成对应于线圈22及电极端子部23A、23B、23C、23D图案形状(参照图4(A))的形状的抗蚀图形22R。然后,进行蚀刻处理(图8(L))、及抗蚀剂的除去处理(图8(M)),在片体51的顶面形成线圈52及电极端子部53A、53B、53C、53D。另外,在片体31的底面形成线圈22及电极端子部23A、23B、23C、23D。
即,在片状线圈41′的形成有线圈42的面上,层叠有在片体51上形成了线圈52的片状线圈51′。另外,在片状线圈41′的形成有线圈32的面上,层叠有在片体31上形成了线圈22的片状线圈31′。
然后,如图8(N)所示,在片状线圈51′的顶面上夹持着线圈52那样层叠通过粘接剂粘结的片体60。另外,在片状线圈31′的底面上夹持着线圈22及电极端子部23A、23B、23C、23D那样层叠通过粘接剂粘结的片体21。
在片状线圈41′、片状线圈51′、片状线圈31′、片体60、以及片体21被层叠的状态下,将线圈22、32、42、52的各空白领域22A、32A、42A、52A的内侧冲切成矩形,而形成孔部70A。另外,将片状线圈41′、片状线圈51′、片状线圈31′、片体60、以及片体21的上下边缘部冲切为从边缘部凹向内侧,从而形成凹部70B。
如上述那样制成的线圈组70′,线圈22和线圈32通过形成于通孔H1内周面的电镀层M1连接,从而线圈22和线圈32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而构成。而且,电极端子部23A和电极端子部33B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22和线圈32的电极端子部。进而,线圈42和线圈52通过形成于通孔H2内周面的电镀层M1连接,从而线圈42和线圈52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而构成。而且,电极端子部43C和电极端子部53D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42和线圈52的电极端子部。
电极端子部23A、33A、43A、53A如上述那样,通过形成于图示以外的通孔部内周面的电镀M1相互连接。关于电极端子部23B、33B、43B、53B、电极端子部23C、33C、43C、53C、以及电极端子部23A、33A、43A、53A,也通过形成于图示以外的通孔部内周面的电镀M1相互连接。即,电极端子部53A与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22和线圈32中一方的电极端子部的电极端子23A连接,另外,电极端子53B与作为另一方的电极端子部的电极端子33B连接。因此,电极端子53A和电极端子53B,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22、32的电极端子部而发挥作用。另外,电极端子部53C与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42和线圈52中一方的电极端子部的电极端子部43C连接。因此,电极端子部53C和电极端子部53D,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42、52的电极端子部而发挥作用。
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对如上述那样制成的线圈组70′进行说明的那样,层叠磁性体80、81并作为可挠性线圈10而构成。
(第一变形例)
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所示的可挠性线圈10的线圈组70是双回路四端子型的线圈,在图9及图10中表示出构成三回路六端子的线圈的线圈组90。
线圈组90如图10(A)~(F)分别所示,具备六片片状线圈91、92、93、94、95、96,和图10(G)所示的绝缘片97。
线圈组90是,片状线圈91、92构成连接为一体的线圈,另外,片状线圈93、94构成连接为一体的线圈。然后,进而片状线圈95、96构成连接为一体的线圈。
因为片状线圈91、92、93、94、95、96的构成是与上述片状线圈20等相同的构成,所以,仅说明片状线圈91、92、93、94、95、96的各构成部分与片状线圈20等构成部分的对应部分,省略关于具体构成的说明。
线圈91A、92A、93A、94A、95A、96A与线圈22等对应,是与线圈22等相同的构成。另外,各线圈的线圈连接部91S、92S、93S、94S、95S、96S与线圈连接部22S等对应,是与线圈连接部22S等相同的构成。进而,通孔部91Sh、92Sh、93Sh、94Sh、95Sh、96Sh与通孔部22Sh等对应,是与通孔部22Sh等相同的构成。
进而,电极端子部91B、92B、93B、94B、95B、96B与电极端子部23等对应,是与电极端子部23等相同的构成。另外,通孔91h、92h、93h、94h、95h、96h与通孔23h等对应,是与通孔23h等相同的构成。
另外,形成有线圈91A、92A、93A、94A、95A、96A的片体91C、92C、93C、94C、95C、96C与片体21等对应、是与片体21等相同的构成。进而,绝缘片97与绝缘片60对应,是与绝缘片60相同的构成。
图9是表示层叠各片状线圈91、92、93、94、95、96及绝缘片97后构成的线圈组90的俯视图。
孔部90A相当于孔部70A,另外,凹部90B相当于凹部70B。
线圈91A和线圈92A通过线圈连接部92S连接,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而构成。而且,左侧最上方的电极端子部91B和右侧最上方的电极端子部92B,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91A和线圈92A的电极端子部。
线圈93A和线圈94A通过线圈连接部94S连接,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而构成。而且,左侧上下方向正中间的电极端子部93B和右侧上下方向正中间的电极端子部94B,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93A和线圈94A的电极端子部。
线圈95A和线圈96A通过线圈连接部96S连接,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而构成。而且,左侧最下方的电极端子部95B和右侧最下方的电极端子部96B,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95A和线圈96A的电极端子部。
而且,在层叠了片状线圈91、92、93、94、95、96及绝缘片97的状态的线圈组90上,最上方左右两侧的电极端子部96B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91A和线圈92A的电极端子部,上下方向正中间的左右两侧的电极端子部96B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93A和线圈94A的电极端子部。另外,最下方左右两侧的电极端子部96B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95A和线圈96A的电极端子部,从而构成三回路六端子的线圈。
(第二变形例)
上述第一实施形态所示的可挠性线圈10,构成为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卷绕方向是不同的方向。
即,例如在将左侧的电极端子部53A、53C作为输入端子、将右侧的电极端子部53B、53D作为输出端子时,形成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卷绕方向不同的构成。
与此相对地,也可以如图11及图12所示的线圈组100那样,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卷绕方向为相同的构成。
线圈组100如图12(A)~(D)分别所示,具备四片片状线圈101、102、103、104,和图12(E)所示的绝缘片105。
线圈组100是,片状线圈101、102构成连接为一体的线圈,另外,片状线圈103、104构成连接为一体的线圈。
因为片状线圈101、102、103、104的构成是与上述片状线圈20等相同的构成,所以,仅说明片状线圈101、102、103、104的各构成部分与片状线圈20等构成部分的对应部分,省略关于具体构成的说明。
线圈101A、102A、103A、104A与线圈22等对应,是与线圈22等相同的构成。另外,各线圈的线圈连接部101S、102S、103S、104S与线圈连接部22S等对应,是与线圈连接部22S等相同的构成。进而,通孔部101Sh、102Sh、103Sh、104Sh与通孔部22Sh等对应,是与通孔部22Sh等相同的构成。
但是,相对于在线圈组20中线圈22和线圈32是从左方起顺时针的卷绕方向,另外,线圈42和线圈52是从左方起逆时针的卷绕方向,在线圈组100中线圈101和线圈102、及线圈103和线圈104被构成为均是从左方起顺时针的卷绕方向,在这一点上是不同的。
进而,电极端子部101B、102B、103B、104B与电极端子部23等对应,是与电极端子部23等相同的构成。另外,通孔101h、102h、103h、104h与通孔23h等对应,是与通孔23h等相同的构成。
另外,形成有线圈101A、102A、103A、104A的片体101C、102C、103C、104C与片体21等对应,是与片体21等相同的构成。进而,绝缘片105与绝缘片60对应,是与绝缘片60相同的构成。
图11是表示层叠各片状线圈101、102、103、104及绝缘片105后构成的线圈组100的俯视图。
孔部100A相当于孔部70A,另外,凹部100B相当于凹部70B。
线圈101A和线圈102A通过线圈连接部102S连接,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而构成。而且,左侧上方的电极端子部101B和右侧上方的电极端子部102B,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101A和线圈102A的电极端子部。
线圈103A和线圈104A通过线圈连接部104S连接,作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而构成。而且,左侧下方的电极端子部103B和右侧下方的电极端子部104B,成为连接为一体的线圈103A和线圈104A的电极端子部。
在层叠了片状线圈101、102、103、104及绝缘片105的状态的线圈组100中,例如在将左侧的上下的电极端子部104B作为输入端子,将右侧的上下的电极端子部104B作为输出端子时,通过连接为一体的线圈101A、102A、和连接为一体的线圈103A、104A构成的线圈,被构成为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同。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可以作为能够安装于挠性电路板上的可挠性线圈而进行利用。

Claims (7)

1.一种可挠性线圈,其特征在于,设有片状线圈和磁性体;其中,片状线圈沿具有可挠性的绝缘片的面形成线圈部,磁性体是夹着被层叠的片状线圈而配设的、具有可挠性的磁性体,且被层叠的片状线圈是由多片上述片状线圈在共有磁通的位置上层叠而配设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性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说的片状线圈具有设置于上述线圈部内周侧的线圈连接部、和设置于上述线圈部外周侧的电极端子部,同时,上述电极端子部具有与配设于背面侧的其他上述片状线圈的上述电极端子部连接的端子连接部;
所说的线圈部内周侧的端部被连接在上述线圈连接部上,外周侧的端部被连接在上述电极端子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挠性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线圈连接部和端子连接部是在内周面形成导电层的通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性线圈,其特征在于,形成为将在重叠一片或多片上述片状线圈时露出上述线圈部侧的面以其他绝缘片覆盖的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挠性线圈,其特征在于,将所说的其他绝缘片设为宽度尺寸小于上述片状线圈,并从上述其他绝缘片两端的外侧使上述电极端子部露出。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挠性线圈,其特征在于,将具有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上直径变小的上述线圈部的片状线圈、和具有在同方向上直径变大的上述线圈部的片状线圈重叠配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挠性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所说的片状线圈的中央及两端上,分别形成孔及凹部;
所说的片状线圈的磁性体呈伸入该孔内及该凹部的形状。
CN2006800423599A 2005-12-07 2006-10-05 可挠性线圈 Active CN101310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3145/2005 2005-12-07
JP2005353145A JP4965116B2 (ja) 2005-12-07 2005-12-07 可撓性コイル
PCT/JP2006/319988 WO2007066449A1 (ja) 2005-12-07 2006-10-05 可撓性コイ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0346A true CN101310346A (zh) 2008-11-19
CN101310346B CN101310346B (zh) 2011-09-14

Family

ID=38122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23599A Active CN101310346B (zh) 2005-12-07 2006-10-05 可挠性线圈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373534B2 (zh)
EP (1) EP1965396B1 (zh)
JP (1) JP4965116B2 (zh)
KR (1) KR101120532B1 (zh)
CN (1) CN101310346B (zh)
DE (1) DE602006011366D1 (zh)
TW (1) TWI421887B (zh)
WO (1) WO2007066449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1997A (zh) * 2010-01-13 2012-02-01 株式会社Cosmomechanics 线圈装置
CN102449710A (zh) * 2009-05-01 2012-05-09 株式会社昌星 使用磁片的叠层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34021A (zh) * 2010-06-08 2013-02-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3578708A (zh) * 2012-07-18 2014-02-1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功率感应器的磁性模块、功率感应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851503A (zh) * 2015-07-24 2018-03-2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柔性电感器
CN108022733A (zh) * 2016-10-28 2018-05-1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共模滤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2309698A (zh) * 2019-07-31 2021-02-02 沃思电子埃索斯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能量的无线电磁传输的线圈布置和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78777B2 (en) * 2008-07-29 2013-02-19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Magnetic electrical device
JP5054445B2 (ja) * 2007-06-26 2012-10-24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5267907B2 (ja) * 2007-12-28 2013-08-21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工業大学 磁気力による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駆動装置、並びにセンサ
JP2010160142A (ja) * 2008-12-09 2010-07-22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信号送受信方法、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テスタ装置
US8791783B2 (en) 2010-05-17 2014-07-29 Taiyo Yuden Co., Ltd. Electronic component to be embedded in substrate and component-embedded substrate
JP5839535B2 (ja) * 2010-10-20 2016-01-06 旭化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平面コイル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2053439A1 (ja) * 2010-10-21 2012-04-2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073427A1 (ja) * 2010-12-01 2012-06-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非接触充電機器
US20130293191A1 (en) 2011-01-26 2013-11-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Non-contact charging module and non-contact charging instrument
ITMI20111036A1 (it) * 2011-06-09 2012-12-10 F & B Internat S R L Induttore di campo magnetico
CN106888038A (zh) 2011-06-14 2017-06-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WO2013065245A1 (ja) 2011-11-02 2013-05-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無線通信用コイル、伝送コイル及び携帯無線端末
US10204734B2 (en) 2011-11-02 2019-02-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non-contact charging module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tenna
JP5912479B2 (ja) * 2011-12-12 2016-04-2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磁気センサ装置
JP5873316B2 (ja) * 2011-12-14 2016-03-01 旭化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平面コイル、平面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5965148B2 (ja) * 2012-01-05 2016-08-0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を用いたモバイル端末用受電モジュール及び当該モバイル端末用受電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モバイル端末用充電池
JP2013169122A (ja) 2012-02-17 2013-08-29 Panasonic Corp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6112383B2 (ja) 2012-06-28 2017-04-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KR101625971B1 (ko) * 2015-05-11 2016-06-01 주식회사 디팜스 플렉시블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634665B1 (ko) * 2015-06-02 2016-07-25 주식회사 디팜스 플렉시블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500635B2 (ja) * 2015-06-24 2019-04-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イル部品
US9847165B2 (en) * 2015-10-08 2017-12-19 Kinsus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Corp. Winged coil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304604B2 (en) * 2016-05-03 2019-05-28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Deformable inductive devices having a magnetic core formed of an elastomer with magnetic particles therein along with a deformable electrode
KR101825695B1 (ko) * 2016-05-16 2018-02-05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회로 보호 소자
US10525690B2 (en) * 2016-09-07 2020-01-0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Additive manufacturing-based low-profile inductor
WO2018071906A1 (en) * 2016-10-16 2018-04-19 Stimaire, Inc. Wireless neural stimulator with injectable
CN109872869B (zh) * 2017-12-04 2021-12-28 万国半导体(开曼)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隔离耦合结构
JP6777698B2 (ja) * 2018-09-11 2020-10-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KR102632370B1 (ko) * 2018-09-28 2024-02-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 부품
JP2022177405A (ja) * 2021-05-18 2022-12-01 Tdk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及びコイルパターン付き磁性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4813A (en) 1981-02-12 1982-08-20 Fujikura Ltd Laminated insulating tape
JPS57134813U (zh) * 1981-02-16 1982-08-23
JP2958893B2 (ja) * 1988-06-20 1999-10-06 株式会社東芝 平面インダクタ
US4959631A (en) * 1987-09-29 1990-09-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lanar inductor
JPH033709A (ja) 1989-05-30 1991-01-09 Hitachi Seiko Ltd スピンドル
JPH033709U (zh) * 1989-05-31 1991-01-16
JP2949127B2 (ja) * 1991-01-18 1999-09-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レーナ型トランス
DE19639881C2 (de) 1996-09-27 1999-05-20 Siemens Matsushita Components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induktiven Bauelements
JPH10275725A (ja) * 1997-03-31 1998-10-13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積層チップ巻線部品
JP3615024B2 (ja) 1997-08-04 2005-01-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3271566B2 (ja) * 1997-11-10 2002-04-02 エフ・ディ−・ケイ株式会社 積層回路部品
JP4291437B2 (ja) 1998-09-11 2009-07-08 北陸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ンス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085230A (ja) * 1999-09-14 2001-03-30 Murata Mfg Co Ltd インダクタ
JP2001250722A (ja) * 2000-03-07 2001-09-14 Tdk Corp 高周波コイル
JP3436525B2 (ja) * 2000-11-22 2003-08-11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多層基板と電子部品と多層基板の製造方法
DE10122393A1 (de) * 2001-05-09 2002-11-14 Philips Corp Intellectual Pty Flexible Leiterfolie mit einer elektronischen Schaltung
JP2003078251A (ja) * 2001-06-18 2003-03-14 Tdk Corp セラミックチップ内蔵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03096512A2 (en) 2002-05-13 2003-11-20 Splashpower Limited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US7245175B2 (en) 2003-06-30 2007-07-17 Sanken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 switch
CN100580825C (zh) * 2003-08-26 2010-01-1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超薄挠性电感器
JP2005303142A (ja) * 2004-04-14 2005-10-27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コイル
JP2006210541A (ja) * 2005-01-27 2006-08-10 Nec Tokin Corp インダクタ
JP4769033B2 (ja) * 2005-03-23 2011-09-07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65711B2 (en) 2009-05-01 2015-10-20 Chang Sung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ed chip power inductor
CN102449710A (zh) * 2009-05-01 2012-05-09 株式会社昌星 使用磁片的叠层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49710B (zh) * 2009-05-01 2016-05-25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使用磁片的叠层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341997B (zh) * 2010-01-13 2013-10-16 株式会社Cosmomechanics 线圈装置
CN102341997A (zh) * 2010-01-13 2012-02-01 株式会社Cosmomechanics 线圈装置
CN102934021B (zh) * 2010-06-08 2016-01-2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2934021A (zh) * 2010-06-08 2013-02-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3578708A (zh) * 2012-07-18 2014-02-1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功率感应器的磁性模块、功率感应器及其制造方法
US9478334B2 (en) 2012-07-18 2016-10-2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Magnetic module for power inductor, power i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578708B (zh) * 2012-07-18 2018-03-1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功率电感器的磁性模块、功率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851503A (zh) * 2015-07-24 2018-03-2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柔性电感器
CN107851503B (zh) * 2015-07-24 2019-10-2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柔性电感器
CN108022733A (zh) * 2016-10-28 2018-05-1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共模滤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2309698A (zh) * 2019-07-31 2021-02-02 沃思电子埃索斯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能量的无线电磁传输的线圈布置和设备
US11715978B2 (en) 2019-07-31 2023-08-01 Würth Elektronik eiSos Gmbh & Co. KG Coil arrangement and device for the wireless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of energ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01823A1 (en) 2010-01-07
DE602006011366D1 (de) 2010-02-04
KR101120532B1 (ko) 2012-03-07
EP1965396A1 (en) 2008-09-03
TW200723319A (en) 2007-06-16
JP2007158151A (ja) 2007-06-21
TWI421887B (zh) 2014-01-01
JP4965116B2 (ja) 2012-07-04
KR20080063854A (ko) 2008-07-07
EP1965396A4 (en) 2009-01-14
EP1965396B1 (en) 2009-12-23
CN101310346B (zh) 2011-09-14
US8373534B2 (en) 2013-02-12
WO2007066449A1 (ja) 2007-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0346B (zh) 可挠性线圈
US6204745B1 (en) Continuous multi-turn coils
US6674355B2 (en) Slot core transformers
WO1998006112A1 (en) Planar transformer
WO2003036664A1 (en) Multilayer circu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JPH05101938A (ja) 積層型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80230A (ja) 平面コイルおよび平面トランス
JP2001135532A (ja) マルチチャンネル・ユニフォーム出力型トランス
JPH09283335A (ja) 多層基板装置
JPH056829A (ja) 薄型トランス
JP3391596B2 (ja) 線輪及び変成器
JPH05243057A (ja) トランス、コイル体及びコイル体半製品
JPH06215962A (ja) トランス
JP2003197430A (ja) 積層型シートコイル、トランス
JP2590281Y2 (ja) 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JPH03126204A (ja) 高周波コイル
JPH03280409A (ja) 平面トランス
JPH0514490Y2 (zh)
JP3019334U (ja) 平板状トランス
JP3811091B2 (ja) 積層型トランスの製造方法
JPH04206906A (ja) 薄型トランス
JPS6174311A (ja) 積層配線体から成るコイルを有するトランス
JP2522263Y2 (ja) 薄型トランス
JPH0238409Y2 (zh)
JPH04123510U (ja) 高周波用薄形コイル、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ダクタおよび薄形変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