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5460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5460A
CN101055460A CNA2006101359587A CN200610135958A CN101055460A CN 101055460 A CN101055460 A CN 101055460A CN A2006101359587 A CNA2006101359587 A CN A2006101359587A CN 200610135958 A CN200610135958 A CN 200610135958A CN 101055460 A CN101055460 A CN 1010554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y paper
inclination
image
conveyance direction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359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55460B (zh
Inventor
高桥厚
相马宇民
彭有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055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5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55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5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Controlling printhead for accurately positioning print image on printing material, e.g. with the intention to control the width of marg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5Detecting means for copy material, e.g. for detecting or sensing presence of copy material or its leading or trailing e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25Special roller holding or lifting means, e.g. for temporarily raising one roller of a pair of nipping rollers for inserting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26Registering devices
    • B41J13/28Front lays, stops, or gaug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03G15/235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the image receiving member being preconditioned before transferring the second image, e.g. decurled, or the second image being formed with different operating parameters, e.g. a different fixing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是在复印纸的正面上形成图像并把所述正面上形成有图像的复印纸进行反转,然后在所述复印纸的反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校正机构,该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所述复印纸与正面图像的相对位置,且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所述复印纸与反面图像的相对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在两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承载体、图像写入部、显影装置、给纸托盘、复印部和定影装置等。在此参照图18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18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自动搬送装置10是为了读取原稿而进行搬送的装置。在放置原稿的原稿放置部11上放置有多页原稿第一页的正面是向上状态的原稿d。原稿d通过辊12a和辊12b被送出,再通过辊13向图像读取部20搬送。在图像读取部20中读取了图像的原稿d被反转辊14反转而以正面向下的状态向排纸盘16排出。
图像读取部20通过把原稿进行光学扫描而生成图像数据。由光源23照射原稿d的原稿面,其反射光通过反射镜24、反射镜25、反射镜26和结合光学系统27而在光电变换机构CCD28的受光面上成像。把原稿d以读取面向下的状态放置在台板玻璃21上进行读取时,是使光学系统沿台板玻璃21进行扫描来读取的。在一边搬送原稿d一边进行读取时,是以把光源23和反射镜24固定在第二台板玻璃22下的状态进行读取。读取了原稿d的图像数据从CCD28向图像处理部送出。在原稿d通过自动搬送装置10进行两面搬送时,是读取了原稿d的正面后通过反转辊14再次向辊13进行反转搬送,使原稿d的反面由图像读取部20进行读取并把读取的图像数据从CCD28向图像处理部送出。
给纸托盘30上存放复印纸P。图18中给纸托盘30是仅一层的结构,但通常为了存放尺寸不同的复印纸而把给纸托盘设置多层。
给纸部40从给纸托盘30把复印纸P向图像形成部60进行给纸。复印纸P通过搬送辊41被从给纸托盘30送出,并通过缓冲辊42而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并一度停止来进行复印纸P倾斜的校正。然后复印纸P在规定时间被向图像形成部60的感光鼓61搬送。且复印纸P从手动托盘31通过搬送辊44被送出,经过同样的工序被向图像形成部60的感光鼓61搬送。
图像写入部50具备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而把从激光元件51输出的激光进行偏转的多面反射镜(未图示)。被偏转的激光一边通过多面反射镜进行扫描一边通过反射镜向感光鼓61上照射。这样在感光鼓61上就形成了静电潜影。
图像形成部60把感光鼓61上形成的静电潜影通过电子照相方式记录在复印纸P上。首先是通过来自图像写入部50的激光二极管51的激光进行照射而在通过带电部67而同样带电的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然后把感光鼓61上形成的静电潜影通过显影部62进行显影而在感光鼓61上形成调色剂像。把该调色剂像通过设置在感光鼓61下部的复印部63而复印到复印纸P上。然后把与感光鼓61接触的复印纸P通过分离部64进行分离。被从感光鼓61分离的复印纸P通过搬送机构65向定影部70搬送。
定影部70把复印在复印纸P上的调色剂像通过热和压力进行定影。复印在复印纸P上的调色剂像通过来自定影辊71的热和压力而被定影。
排纸部80把定影了图像的复印纸P进行排纸。定影了图像的复印纸P通过排纸辊81而被排纸到排纸辊82上。在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则在正面形成图像并定影后把复印纸P通过引导器83向下方搬送,送到反转路84中。进入到了反转路84中的复印纸P通过反转搬送辊85送到反转搬送路86中。进入到了反转搬送路86中的复印纸P通过给纸部40再次向图像形成部60送出。
且复印纸P通过缓冲辊42而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并一度停止来进行复印纸P倾斜的校正。然后复印纸P在规定时间被向图像形成部60的感光鼓61搬送。
图像形成部60把残留附着在感光鼓61上的调色剂通过清洁部66除去以准备下一次的图像形成。在该状态下复印纸P被搬送到图像形成部60中而在另一个面(反面)上形成图像。然后通过分离部64被从感光鼓61分离的复印纸P通过搬送机构65再次向定影部70送出并进行定影。这样,正面和反面都图像定影终了的复印纸P通过排纸辊81而被排纸到排纸辊82上。
如上所述,在进行图像形成前通过对准辊43把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进行了校正。关于该倾斜的校正,以往的提案是,把测定用图形写入在复印纸上,通过检测该图形的位置来检测复印纸位置的偏离和倾斜,根据该检测结果来决定在反面上形成的图像的位置(例如专利文献1)。
作为其他的被提案的方法是,在复印纸的正面上写入标记,在反面形成图像时检测该标记的位置,根据检测出的标记的位置和写入该标记时的位置来决定在复印纸反面上形成的图像的位置,且变更反面上形成图像倍率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2)。
作为其他的被提案的方法是,在正面上形成图像并进行定影时求出复印纸外形尺寸产生的变化,且变更反面上形成图像倍率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3196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15697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4-271926号公报
但实际上复印纸P没有垂直性,由复印纸的切断状态而出现角度上的偏差。例如如图19(a)所示,复印纸P的角在角度上有不同,有的角是89°,而其他的角是91°。若这样复印纸P的角度有偏差,则即使通过对准辊43把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进行了校正,也有时正面上形成图像的位置与反面上形成图像的位置不一致。
例如如19(b)所示,在复印纸P正面上形成图像时,使复印纸P搬送方向的边(前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以对于复印纸P的搬送方向进行倾斜的校正,然后通过图像形成部30在正面上形成图像。在正面形成图像后,要在复印纸P的反面形成图像时,使复印纸P通过反转路84、反转搬送辊85和反转搬送路86进行反转并再次送到图像形成部60。由于复印纸P被这样进行了反转,所以如图19(c)所示复印纸P前端相反侧的边(后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并对于复印纸P的搬送方向进行倾斜的校正。然后通过图像形成部60在反面上形成图像。
但如图19(a)所示,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与其前端相反侧的边(后端)的倾斜在角度上不同的,所以如图19(c)所示,正面和反面上形成的图像仅由其角度差就产生偏离,使正面和反面上图像的位置高精度对准有困难。即由于复印纸P各边自身倾斜而没有垂直性,所以即使使不同的边与对准辊43接触来校正倾斜,也由于原来边的倾斜在前端和后端的不同而使在正面复印图像前与在反面复印图像前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有变化。其结果是使正面图像的位置与反面图像的位置有偏离,高精度对准位置有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复印纸的两面上形成图像时能把两面上形成的图像位置高精度对准的图像形成装置。
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在复印纸的正面上形成图像并把所述正面上形成有图像的复印纸进行反转,然后在所述复印纸的反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所述复印纸与正面图像的相对位置,且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所述复印纸与反面图像的相对位置的校正机构。
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校正机构在所述复印纸正面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对于所述复印纸的搬送方向进行倾斜校正,在所述复印纸反面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对于所述复印纸的搬送方向进行倾斜校正。
方案3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校正机构包括:对准辊,其配置在与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而使所述复印纸接触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倾斜机构,其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
方案4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3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在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的一边有倾斜,所述倾斜机构根据所述一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
方案5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4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倾斜机构在所述复印纸正面上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复印纸一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且在所述复印纸反面上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一边相反侧的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
方案6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图像形成条件并在所述复印纸上形成图像。
方案7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6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作为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图像记入开始位置并在所述复印纸上形成图像。
方案8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7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在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的一边有倾斜,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复印纸的所述搬送方向一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图像记入开始的位置并在所述复印纸上形成图像。
方案9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8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复印纸一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图像记入开始的位置并在所述复印纸的正面上形成图像,并根据所述一边相反侧的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图像记入开始的位置并在所述复印纸的反面上形成图像。
方案10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检测机构,其检测搬送的所述复印纸;第二检测机构,其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隔开规定在与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间隔地配置来检测所述搬送的所述复印纸;演算机构,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和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外形形状,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演算机构求出的外形形状来改变所述相对位置。
方案11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10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校正机构在所述复印纸正面上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演算机构求出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在所述复印纸反面上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演算机构求出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方案12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1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演算机构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和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求出作为所述外形形状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一边的倾斜,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演算机构求出的所述一边的倾斜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方案13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1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演算机构包括:长度计算机构,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第一检测机构配置位置的反转前复印纸的第一长度,并根据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第二检测机构配置位置的反转前复印纸的第二长度;倾斜量计算机构,其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来求出所述复印纸后端的倾斜,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倾斜量计算机构求出的后端的倾斜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方案14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13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校正机构包括:对准辊,其配置在与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而使所述复印纸接触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倾斜机构,其根据所述倾斜量计算机构求出的后端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
方案15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1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演算机构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的所述复印纸检测开始时间和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所述复印纸检测开始时间来求出所述复印纸前端的倾斜,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前端的倾斜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方案16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15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校正机构包括:对准辊,其配置在与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倾斜机构,其在所述对准辊搬送所述复印纸当中,根据所述前端的倾斜而使所述对准辊倾斜。
本发明是方案6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校正机构根据前面搬送的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下一次搬送的复印纸的图像形成条件并形成图像。
本发明是方案2或方案10任一项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校正机构根据前面搬送的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校正下一次搬送的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以下列举本发明图像形成方法的形态。
第一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包括:第一校正步骤,其根据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第一图像形成步骤,其在所述被校正了倾斜的复印纸正面上形成图像;反转步骤,其把所述正面上形成了图像的复印纸进行反转;第二校正步骤,其在所述复印纸反转后根据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第二图像形成步骤,其在所述被校正了倾斜的复印纸反面上形成图像。
第二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在所述第一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中,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在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的一边有倾斜,在所述第一校正步骤中根据所述一边的倾斜来改变在与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置的对准辊的倾斜,并通过使所述复印纸的一边与所述对准辊接触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在所述第二校正步骤中根据所述一边相反侧的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并通过使所述一边相反侧的边所述对准辊接触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第三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包括:第三图像形成步骤,其根据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图像形成条件并在所述复印纸的正面上形成图像;反转步骤,其把所述正面上形成了图像的复印纸进行反转;第四图像形成步骤,其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图像形成条件并在所述复印纸的反面上形成图像。
第四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在所述第三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中,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在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的一边有倾斜,在所述第三图像形成步骤中根据所述一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图像记入开始的位置并在所述复印纸的正面上形成图像,在所述第四图像形成步骤中,根据所述一边相反侧的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图像记入开始的位置并在所述复印纸的反面上形成图像。
第五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包括:检测步骤,其通过检测搬送的复印纸的第一检测机构和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在与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来检测所述搬送的复印纸的第二检测机构来检测所述复印纸;演算步骤,其根据所述检测步骤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第三校正步骤,其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第五图像形成步骤,其在所述被校正了倾斜的复印纸正面上形成图像;反转步骤,其把所述正面上形成了图像的复印纸进行反转;第四校正步骤,其在所述复印纸反转后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第六图像形成步骤,其在所述被校正了倾斜的复印纸反面上形成图像。
第六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在所述第五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中,所述演算步骤包括:长度计算步骤,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第一检测机构配置位置的反转前复印纸的第一长度,并根据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第二检测机构配置位置的反转前复印纸的第二长度;倾斜计算步骤,其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来求出所述复印纸后端的倾斜,所述第四校正步骤根据所述倾斜计算步骤求出的后端的倾斜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第七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在所述第六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中,所述第四校正步骤根据所述倾斜计算步骤求出的后端的倾斜来改变配置在与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对准辊的倾斜,且使所述复印纸的后端与所述对准辊接触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第八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在所述第五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中,所述演算步骤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的所述复印纸检测开始时间和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所述复印纸检测开始时间来求出所述复印纸前端的倾斜,所述第五校正步骤根据所述前端的倾斜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第九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在所述第八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中,在所述第五校正步骤中,使配置在与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垂直方向上的对准辊,在搬送所述复印纸当中,根据所述前端的倾斜而使所述对准辊倾斜,这样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根据本发明,在复印纸两面上形成图像时能把两面上形成的图像位置高精度对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方块图;
图2是表示复印纸外形形状的上面图;
图3(a)-(c)是表示对准辊概略结构的上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方块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方块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像记入开始位置的模式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方块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方块图;
图13是表示检测器配置的上面图;
图14是表示检测器输出波形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其他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对准辊概略结构的上面图;
图18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19(a)-(c)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校正复印纸倾斜的动作的上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方块图。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读取部20、给纸托盘30、给纸部40、图像写入部50、图像形成部60、定影部70和排纸部80。
本实施例使用操作部1输入表示复印纸P外形形状的信息。作为外形形状能举出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操作者使用操作部1来输入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角度)和其前端相反侧的边后端的倾斜(角度)。印纸p前端的倾斜(角度)成为在复印纸正面上形成图像时倾斜的校正值(角度),后端的倾斜(角度)成为在复印纸反面上形成图像时倾斜的校正值(角度)。
在此参照图2来说明复印纸的倾斜。图2是表示复印纸外形形状的上面图。在复印纸P的正面上形成图像时,通过使复印纸P的搬送方向前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搬送方向前端的倾斜。在复印纸P的反面上形成图像时,则把复印纸P反转,通过成为搬送方向前端的图2所示的后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搬送方向前端的倾斜。
把与搬送方向垂直的轴作为基准轴时,把复印纸P前端对于该基准轴的倾斜设定为角度A,把复印纸P后端的倾斜设定为角度B。在复印纸P的前端向搬送方向倾斜时,把倾斜的方向设定为“-”,把这时前端的倾斜设定为“-A度”。如图2所示,在前端向搬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时则把倾斜的方向设定为“+”,把这时前端的倾斜设定为“+A度”。对于后端也是在后端向搬送方向倾斜时把倾斜的方向设定为“-”,把这时后端的倾斜设定为“-B度”。在后端向搬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时则把倾斜的方向设定为“+”,把这时后端的倾斜设定为“+B度”。
当操作者输入表示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时则表示其倾斜(角度)的信息被存储到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由于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随复印纸P的角不同而不同,所以使用操作部1输入前端的倾斜(角度)和后端的倾斜(角度),并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即由于在复印纸P正面上形成图像时,是使复印纸P的前端与对准辊43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而在反面上形成图像时是把复印纸P反转而使复印纸P的后端与对准辊43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所以与对准辊43接触的边在正面上形成图像时与在反面上形成图像时不同。因此,输入前端的倾斜(角度)和后端的倾斜(角度),并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
操作部1包括输入部和显示部。输入部包括具备光标键、数字输入键和各种功能键等的键盘,与该键盘按下的键对应按下信号向控制部2输出。显示部由液晶显示器或EL显示器等构成,按照控制部2输出的显示信号的指示在画面上进行图像数据和文本数据等的显示。
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存储有从操作部1输入的表示复印纸P外形形状的信息,即,存储有用于对准辊43校正复印纸P倾斜的校正值。倾斜的校正值由于有用于在复印纸P正面上形成图像时校正复印纸P倾斜的校正值和用于在反面上形成图像时校正复印纸P倾斜的校正值,所以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存储着正面用的校正值和反面用的校正值。具体说就是作为正面用的校正值是表示前端倾斜的“+A度”或“-A度”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作为反面用的校正值是表示后端倾斜的“+B度”或“-B度”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
对准辊43配置在与复印纸P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通过使复印纸P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前端对于复印纸P搬送方向的倾斜。且对准辊43按照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的校正值(角度)进行倾斜,来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该对准辊43的倾斜控制由驱动控制部4进行。驱动控制部4按照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的校正值(角度)使电机M旋转。通过电机M的驱动力传递到对准辊43而使对准辊43倾斜该角度来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
参照图3说明该对准辊43。图3是表示对准辊概略结构的上面图。如图3(a)所示,对准辊43设置在保持单元43B上并配置在与复印纸P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对准辊43以与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旋转轴(辊旋转轴43A)旋转。通过驱动控制部4的控制而从驱动源输入部A输入驱动力而使保持单元43B以支点B作为轴向搬送方向(-方向)或是向搬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方向)倾斜。通过保持单元43B的倾斜而使设置在该保持单元43B上对准辊43向搬送方向(-方向)或是向其相反的方向(+方向)倾斜。对准辊43的倾斜是与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的校正值(角度)对应的。例如当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的校正值的值是“负-”时则对准辊43向“-”方向倾斜,当校正值的值是“正+”时则对准辊43向“+”方向倾斜。这样在对准辊43倾斜的状态下复印纸P与对准辊43接触而被校正倾斜。
下面说明使对准辊43倾斜的机构。本实施例中作为使对准辊43倾斜的机构举两个例子。首先参照图3(b)说明使用齿轮使对准辊43倾斜的机构。保持单元43B上设置有朝向搬送方向的齿轮G2。朝向与搬送方向垂直方向的齿轮G1与该齿轮G2啮合。电机M与齿轮G1连接,当通过该电机M使齿轮G1旋转则齿轮G1的旋转传递到齿轮G2上,则使保持单元43B以支点B作为轴向搬送方向(-方向)或是向其相反的方向(+方向)移动。这样就能改变对准辊43的倾斜。
下面参照图3(c)说明使用凸轮使对准辊43倾斜的机构。有凸轮G3连接在保持单元43B上,通过使该凸轮G3旋转,而使保持单元43B以支点B作为轴向搬送方向(-方向)或是向其相反的方向(+方向)移动。这样就能改变对准辊43的倾斜。
图像处理部5包括读取控制部5A和写入控制部5B。读取控制部5A控制图像读取部20,写入控制部5B控制图像写入部50。图1中仅表示了读取控制部5A和写入控制部5B,但图像处理部5也可以进行图像数据的压缩、伸长或变换处理。
系统控制部2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读入关于图像形成面的校正值(角度),并把该校正值向驱动控制部4输出。例如是在复印纸P的正面上形成图像时,则系统控制部2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读入关于正面的校正值并向驱动控制部4输出。在复印纸P的正面上结束形成图像而在反面上形成图像时,则系统控制部2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读入关于反面的校正值并向驱动控制部4输出。
系统控制部2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图像读取部20、给纸部40、图像写入部50、图像形成部60、定影部70等)连接,控制复印、定影、反转等的处理。
(动作)
下面参照图4说明第一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图像形成方法)。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步骤S01)
首先在步骤S01中,操作者使用操作部1输入表示复印纸P外形形状的信息,即输入表示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具体说就是操作者输入作为复印纸P前端倾斜(角度)的“+A度”或“-A度”,输入作为后端倾斜(角度)的“+B度”或“-B度”。在此,作为前端倾斜是输入“+A度”,作为后端倾斜是输入“+B度”。由操作部1输入的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作为倾斜的校正值而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
也可以输入各个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通过输入各个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而在即使复印纸P存在有微小形状偏差时也能按每个复印纸P来校正倾斜。
(步骤S02)
在步骤S02中,按照在步骤S01中输入的前端的校正值(角度)来使对准辊43倾斜。系统控制部2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读入关于正面倾斜的校正值并向驱动控制部4输出。驱动控制部4当接受到来自系统控制部2的校正值时,则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例如复印纸P前端倾斜是“+A度”时,则驱动控制部4通过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A度”。
(步骤S03)
然后在步骤S03中,使复印纸P的前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这时通过复印纸P搬送方向的边(前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而形成规定的弯曲(ル一プ),并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由于对准辊43对于搬送方向倾斜了“+A度”而复印纸P的前端也倾斜“+A度”,所以对准辊43的倾斜与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是一致的。这样,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就被校正而成为与搬送方向平行的状态。然后复印纸P以规定的时间被向图像形成部60的感光鼓61搬送。这样通过倾斜对准辊43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就能改变复印纸P与正面上形成的图像的相对位置而在正面上形成图像。
(步骤S04)
当在步骤S03中,对于正面校正了倾斜,则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上复印调色剂像,并在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定影。
(步骤S05)
为了在反面上形成图像,复印纸P通过反转路84、反转搬送辊85和反转搬送路86而以被反转的状态再次被送到图像形成部60中。
(步骤S06)
在步骤S06中,按照在步骤S01中输入的后端的校正值(角度)来使对准辊43倾斜。系统控制部2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读入关于反面倾斜的校正值并向驱动控制部4输出。驱动控制部4当接受到来自系统控制部2的校正值则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例如复印纸P后端倾斜是“+B度”时,则驱动控制部4通过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B度”。
(步骤S07)
然后在步骤S07中,使复印纸P的后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这时通过复印纸P搬送方向的边(后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而形成规定的弯曲,并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由于对准辊43对于搬送方向倾斜了“+B度”而复印纸P的后端也倾斜“+B度”,所以对准辊43的倾斜与复印纸P后端的倾斜是一致的。这样,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就被校正而成为与搬送方向平行的状态。然后复印纸P以规定的时间被向图像形成部60的感光鼓61搬送。这样通过倾斜对准辊43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就能改变复印纸P与反面上形成的图像的相对位置而在反面上形成图像。
(步骤S08)
当在步骤S07中,对于反面校正了倾斜时,则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上复印调色剂像,并在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定影。
(步骤S09)
正面和反面上的图像定影结束的复印纸P通过排纸辊81而被排纸到排纸辊82上。
如上所述,本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复印纸的外形形状,具体说就是根据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和后端的倾斜来改变对准辊43的倾斜,这样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就使正面图像与反面图像的位置偏离相抵消,能把两面上形成的图像位置高精度对准。
通过输入表示各个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来对每个复印纸P校正倾斜,则在即使每个复印纸P存在有微小形状偏差时也能按每个复印纸P来校正倾斜。
也可以把从操作部1输入的表示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下次在复印纸P上形成图像时使用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的校正值(角度)来校正下一次的复印纸P的倾斜。即,在新复印纸P上形成图像时使用先前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新复印纸P的倾斜,这样就能即使不依次地输入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也能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方块图。
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包括:图18所示的图像读取部20、给纸托盘30、给纸部40、图像写入部50、图像形成部60、定影部70和排纸部80。且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包括:系统控制部2、校正数据存储部3、驱动控制部4、电机M和对准辊43。
第二实施例代替从操作部1输入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而是使用图像读取部20读取表示复印纸P外形形状的信息。作为外形形状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能举出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角度)和后端的倾斜(角度)。
图像读取部20通过光学扫描复印纸P而生成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就表示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当通过图像读取部20读取了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时,则表示其外形形状的信息就被输出到图像处理部5的角度计算部5C中。角度计算部5C根据其外形形状求出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角度)和后端的倾斜(角度)。例如如图2的上面图所示,在把与复印纸P短边平行的方向作为搬送方向时,则把与搬送方向垂直的轴作为基准轴。且角度计算部5C求出前端对于该基准轴的倾斜并把其角度设定为是角度A,而把后端的倾斜设定为是角度B。
通过角度计算部5C求出的表示复印纸P前端倾斜(角度)的信息和表示后端倾斜(角度)的信息作为复印纸P倾斜的校正值而被存储到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驱动控制部4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按照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存储的校正值(角度)来使对准辊43倾斜。
(动作)
下面参照图6说明第二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图像形成方法)。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步骤S10)
首先在步骤S10中,通过图像读取部20读取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表示其外形形状的信息被输出到角度计算部5C中。
(步骤S11)
然后在步骤S11中,角度计算部5C根据表示复印纸P外形形状的信息来计算复印纸P的倾斜。具体说就是,角度计算部5C计算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角度)和后端的倾斜(角度)。在此,把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设定为“+A度”,把后端的倾斜设定为“+B度”。这些表示倾斜的信息作为倾斜的校正值而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
(步骤S12)
然后在步骤S12中,按照复印纸P前端的校正值(角度)来使对准辊43倾斜。系统控制部2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读入关于正面倾斜的校正值并向驱动控制部4输出。驱动控制部4当接受到来自系统控制部2的校正值则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例如复印纸P前端倾斜是“+A度”时,则驱动控制部4通过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A度”。
(步骤S13)
然后在步骤S13中,使复印纸P的前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这时通过复印纸P搬送方向的边(前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而形成规定的弯曲,并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由于对准辊43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与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是一致的,所以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就被校正而成为与搬送方向平行的状态。然后复印纸P以规定的时间被向图像形成部60的感光鼓61搬送。这样通过倾斜对准辊43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就能改变复印纸P与正面上形成的图像的相对位置而在正面上形成图像。
(步骤S14)
当在步骤S13中,对于正面校正了倾斜,则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上复印调色剂像,并在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定影。
(步骤S15)
为了在反面上形成图像,复印纸P通过反转路84、反转搬送辊85和反转搬送路86而以被反转的状态再次被送到图像形成部60中。
(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按照复印纸P后端的校正值(角度)来使对准辊43倾斜。系统控制部2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读入关于反面倾斜的校正值并向驱动控制部4输出。驱动控制部4当接受到来自系统控制部2的校正值时,则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例如复印纸P后端倾斜是“+B度”时,则驱动控制部4通过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B度”。
(步骤S17)
然后在步骤S17中,使复印纸P的后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这时通过复印纸P搬送方向的边(后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而形成规定的弯曲,并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由于当对准辊43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时,则与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是一致的,所以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就被校正而成为与搬送方向平行的状态。然后复印纸P以规定的时间被向图像形成部60的感光鼓61搬送。这样通过倾斜对准辊43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就能改变复印纸P与反面上形成的图像的相对位置而在反面上形成图像。
(步骤S18)
当在步骤S18中,对于反面校正了倾斜,则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上复印调色剂像,并在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定影。
(步骤S19)
正面和反面上的图像定影结束的复印纸P通过排纸辊81而被排纸到排纸辊82上。
如上所述,本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复印纸的外形形状,具体说就是根据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和后端的倾斜来改变对准辊43的倾斜,这样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这样就使正面图像与反面图像的位置偏离相抵消,能把两面上形成的图像位置高精度对准。
通过读取各个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来对每个复印纸P校正倾斜,则在即使每个复印纸P存在有微小形状偏差时,也能按每个复印纸P来校正倾斜。
也可以把由图像读取部20读取的表示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下次在复印纸P上形成图像时,使用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的校正值(角度)来校正下一次的复印纸P的倾斜。即在新复印纸P上形成图像时,使用先前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新复印纸P的倾斜,这样就能即使不依次地求出新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也能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方块图。
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包括:图18所示的图像读取部20、给纸托盘30、给纸部40、图像写入部50、图像形成部60、定影部70和排纸部80等。且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包括:系统控制部2和校正数据存储部3。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是使用操作部1来输入表示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的信息,即,输入表示复印纸P前端倾斜(角度)的信息和表示后端倾斜(角度)的信息。并把这样输入的前端的倾斜(角度)和后端的倾斜(角度)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
第三实施例根据复印纸P的倾斜代替改变对准辊43的倾斜,而是改变图像记入开始位置,这样来使正面的图像与反面的图像位置一致。通过这样改变图像记入开始位置,而能改变复印纸P与正面上形成的图像的相对位置和改变复印纸P与反面上形成的图像的相对位置,而来在正面或反面上形成图像。
图像处理部5的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读入表示正面倾斜(角度)的信息,并根据该角度决定记入开始位置。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决定的记入开始位置相当于是感光鼓61上形成的静电潜影主扫描方向的记入开始位置。写入控制部5B根据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决定的记入开始位置并通过控制图像写入部50而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
在此参照图8说明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图8是用于说明图像记入开始位置的模式图。图像写入部50沿感光鼓61上的主扫描方向照射激光,且利用图像写入部50的多面反射镜使激光沿副扫描方向扫描,这样在感光鼓61上就形成静电潜影。具体说就是通过沿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照射激光而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
例如,在复印纸P的前端倾斜“+A度”时,则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根据其角度“+A度”来改变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具体说就是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根据角度“+A度”来通过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来改变主扫描方向的记入开始位置。即,通过由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改变主扫描方向的记入开始位置而在感光鼓61上倾斜形成静电潜影。
在复印纸P的前端倾斜“+A度”时,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对于第一线是把记入开始基准位置P1作为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对于第二线是把从预先设定的本来记入开始基准偏离了角度“+A度”的位置P2作为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对于第三线是把从本来记入开始基准偏离了角度“+A度”的位置P3作为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这样,根据复印纸P前端或后端的角度由各线改变主扫描方向的记入开始位置,而在感光鼓61上形成倾斜的静电潜影,其结果是在复印纸P上复印出倾斜的图像。
具体说,就是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根据下面的式(1)来决定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
式(1):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记入开始基准位置-25.4[mm]/(I×tan(A))
在此,记入开始基准位置是预先设定的本来记入开始位置。I是解像度为每英寸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线数。例如解像度是600[dpi]时则I=600。
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根据上面的式(1)来决定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并把表示其位置的坐标信息向写入控制部5B输出。图8所示的例中,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把第一线记入开始位置P1的坐标信息、第二线记入开始位置P2的坐标信息、第三线记入开始位置P3的坐标信息、...向写入控制部5B输出。写入控制部5B当接受到表示各线记入开始位置的坐标信息时,则通过图像写入部50在感光鼓61上形成倾斜角度“+A度”的静电潜影。
感光鼓61上形成的静电潜影被复印到复印纸P上。这样在复印纸P上就形成从本来复印角度倾斜了“+A度”状态的图像。这样通过改变主扫描方向的记入开始位置就能改变复印纸P与图像相对位置而形成图像。
在复印纸P的反面上形成图像也是根据后端的倾斜来改变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而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通过把该静电潜影复印在复印纸P上而在复印纸P上形成从本来复印角度倾斜了“+B度”或“-B度”状态的图像。
(动作)
下面参照图9说明第三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图像形成方法)。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步骤S30)
首先在步骤S30,操作者使用操作部1输入表示复印纸P外形形状的信息,即,输入表示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具体说,就是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地输入作为复印纸P前端倾斜(角度)的“+A度”或“-A度”,输入作为后端倾斜(角度)的“+B度”或“-B度”。在此,作为前端倾斜是输入“+A度”,作为后端倾斜是输入“+B度”。由操作部1输入的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作为倾斜的校正值而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
(步骤S31)
在步骤S31中,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读入正面的校正值(角度:+A度)并根据上述的式(1)来决定主扫描方向上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然后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把表示各线记入开始位置的信息(坐标信息)向写入控制部5B输出。
(步骤S32)
接着步骤S32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这时写入控制部5B根据由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决定的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来控制图像写入部50并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这样在感光鼓61上就形成从本来的记入开始基准倾斜了角度“+A度”的静电潜影。
(步骤S33)
在步骤S33中,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的正面上复印调色剂像,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定影。这样在复印纸P上就形成从本来复印的角度倾斜了“+A度”状态的图像。
(步骤S34)
为了在反面上形成图像,复印纸P通过反转路84、反转搬送辊85和反转搬送路86而以被反转的状态再次被送到图像形成部60中。
(步骤S35)
在步骤S35中,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读入反面的校正值(角度:+B度),并根据上述的式(1)来决定主扫描方向上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然后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把表示各线记入开始位置的信息(坐标信息)向写入控制部5B输出。
(步骤S36)
接着步骤S36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这时写入控制部5B根据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决定的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来控制图像写入部50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影。这样在感光鼓61上就形成从本来的记入开始基准倾斜了角度“+B度”的静电潜影。
(步骤S37)
在步骤S37中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的反面上形成调色剂像,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定影。这样在复印纸P上就形成从本来复印的角度倾斜了“+B度”状态的图像。
(步骤S38)
正面和反面上的图像定影结束的复印纸P通过排纸辊81而被排纸到排纸辊82上。
如上所述,本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复印纸的外形形状,具体说,就是根据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和后端的倾斜来改变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并形成图像,这样就使正面图像与反面图像的位置偏离相抵消,能把两面上形成的图像位置高精度对准。
通过输入表示各个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来对每个复印纸P校正倾斜,则在即使每个复印纸P存在有微小形状偏差时也能按每个复印纸P来校正倾斜。
也可以把由操作部1输入的表示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下次在复印纸P上形成图像时,使用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的校正值(角度)来校正下一次的复印纸P的倾斜。
[第四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方块图。
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包括:图18所示的图像读取部20、给纸托盘30、给纸部40、图像写入部50、图像形成部60、定影部70和排纸部80等。且第四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包括:系统控制部2和校正数据存储部3。
第四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同样地是由图像读取部20读取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由角度计算部5C根据表示其外形形状的信息来求出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并把表示复印纸P前端倾斜(角度)的信息和表示后端倾斜(角度)的信息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
且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地是根据复印纸P的倾斜来改变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这样来使正面的图像与反面的图像位置一致。即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读入表示正面或反面倾斜(角度)的信息,并根据各角度决定主扫描方向上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具体说就是像在第三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根据式(1)求出主扫描方向上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然后写入控制部5B根据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决定的记入开始位置来控制图像写入部50并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
(动作)
下面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图像形成方法)。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步骤S40)
首先在步骤S40中,由图像读取部20读取复印纸P的外形形状。并把表示其外形形状的信息向角度计算部5C输出。
(步骤S41)
接着在步骤S41中,角度计算部5C根据表示复印纸P外形形状的信息来计算复印纸P的倾斜。具体说,就是角度计算部5C计算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角度)和后端的倾斜(角度)。在此,把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设定为“+A度”,把后端的倾斜设定为“+B度”。把这些表示倾斜的信息作为倾斜的校正值而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
(步骤S42)
在步骤S42中,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读入正面的校正值(角度:+A度),并根据上述的式(1)来决定主扫描方向上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然后把表示各线记入开始位置的信息(坐标信息)向写入控制部5B输出。
(步骤S43)
接着步骤S43中,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这时写入控制部5B根据由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决定的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来控制图像写入部50并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这样在感光鼓61上就形成从本来的记入开始基准倾斜了角度“+A度”的静电潜影。
(步骤S44)
在步骤S44中,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的正面上复印调色剂像,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定影。这样在复印纸P上就形成从本来复印的角度倾斜了“+A度”状态的图像。
(步骤S45)
为了在反面上形成图像,复印纸P通过反转路84、反转搬送辊85和反转搬送路86而以被反转的状态再次被送到图像形成部60中。
(步骤S46)
在步骤S46中,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从校正数据存储部3读入表示反面校正值(角度:+B度)的信息,并根据上述的式(1)来决定主扫描方向上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然后把表示各线记入开始位置的信息(坐标信息)向写入控制部5B输出。
(步骤S47)
接着步骤S47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这时写入控制部5B根据由记入开始位置决定部5D决定的各线的记入开始位置,来控制图像写入部50并在感光鼓61上形成静电潜影。这样在感光鼓61上就形成从本来的记入开始基准倾斜了角度“+B度”的静电潜影。
(步骤S48)
在步骤S48中,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的反面上形成调色剂像,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定影。这样在复印纸P上就形成从本来复印的角度倾斜了“+B度”状态的图像。
(步骤S49)
正面和反面上的图像定影终了的复印纸P通过排纸辊81而被排纸到排纸辊82上。
如上所述,本第四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复印纸的外形形状,具体说就是根据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和后端的倾斜来改变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并形成图像,这样就使正面图像与反面图像的位置偏离相抵消,能把两面上形成的图像位置高精度对准。
通过对每个复印纸P读取倾斜(角度)来对每个复印纸P校正倾斜,在即使每个复印纸P存在有微小形状偏差时,也能按每个复印纸P来校正倾斜。
也可以把由图像读取部20读取的表示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下次在复印纸P上形成图像时,使用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的校正值(角度)来校正下一次的复印纸P的倾斜。
[第五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2到图14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方块图。图13是表示检测器配置的上面图。图14是表示检测器输出波形的图。
第五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包括:图18所示的图像读取部20、给纸托盘30、给纸部40、图像写入部50、图像形成部60、定影部70和排纸部80等。且第五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同样地包括:系统控制部2、校正数据存储部3、驱动控制部4、电机M和对准辊43。
第五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检测复印纸P倾斜的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在复印纸P上形成图像之前,通过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来检测复印纸P的倾斜,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检测器PS1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一检测机构”,检测器PS2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二检测机构”。
在此,参照图13说明检测复印纸P倾斜的检测器的配置的例子。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例如是由光传感器构成,检测复印纸P。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例如设置在对准辊43与感光鼓61之间。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在主扫描方向上并列配置,检测器之间的距离是距离L。检测器PS3是由检测复印纸P端面的图像传感器构成。
在此,参照图14说明各检测器的输出波形。图14中计数器CLK是用于检测复印纸P长度的基准时钟。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输出的电平按照复印纸P的有无而被分为“L”电平和“H”电平。例如,在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没检测到复印纸P时,输出电平是“H”,在检测到复印纸P时输出电平是“L”。
根据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输出,而能判断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倾斜和前端或后端的倾斜。例如如图13所示,在复印纸P的前端与搬送方向垂直时,即,倾斜的角度是“0度”时,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在相同的时间t1开始检测到复印纸P。图14中是在相同的时间t1,检测器PS1的输出和检测器PS2的输出从电平“H变化成电平“L”。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复印纸P的后端从与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倾斜时,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在检测复印纸P时间的长度上有变化。图14中检测器PS1检测复印纸P到时间t2,检测器PS2检测复印纸P到比时间t2长的时间t3。即,由于后端是倾斜的,所以在离开距离L位置上配置的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在检测复印纸P时间的长度上有变化。且根据复印纸P的搬送速度和检测器PS1检测复印纸P时间的长度,就能求出设置有检测器PS1位置上的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根据复印纸P的搬送速度和检测器PS2检测复印纸P时间的长度,就能求出设置有检测器PS2位置上的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
倾斜方向的信号是合成检测器PS1的输出和检测器PS2的输出的信号。在复印纸P的前端或后端倾斜时输出电平是“L”。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例中,通过复印纸P后端的倾斜,在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输出中产生差,倾斜方向的信号在后端成为电平“L”。
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检测结果被输出到图像处理部5的演算部。演算部包括长度计算部5E、倾斜计算部5F和校正量计算部5G,并根据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检测结果,来求出复印纸P的倾斜,并求出用于校正该倾斜的校正值。演算部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演算机构”。
长度计算部5E当接受到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输出,则根据设定的复印纸P搬送速度和检测器PS1检测复印纸P时间的长度来求出设置有检测器PS1位置上的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且长度计算部5E根据设定的复印纸P搬送速度和检测器PS2检测复印纸P时间的长度来求出设置有检测器PS2位置上的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如图13所示,把设置有检测器PS1位置上的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是长度a,把设置有检测器PS2位置上的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是长度b时,长度计算部5E求出长度a和长度b。
倾斜计算部5F当接受到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输出,则根据该输出来求出复印纸P的倾斜。具体说,就是倾斜计算部5F合成检测器PS1的输出和检测器PS2的输出,并根据该合成信号求出复印纸P的倾斜。例如如图14所示,合成检测器PS1的输出和检测器PS2的输出来求出倾斜方向的信号,在倾斜的信号成为电平“L”时,判断复印纸P有倾斜。图14所示的例中,判断复印纸P的后端倾斜。以下说明复印纸P后端倾斜的情况。
倾斜计算部5F计算长度a与长度b的差,并把该差设定为是倾斜量c。倾斜计算部5F使用检测器之间的距离L和倾斜量c来求出后端的角度α。
由于tan(α)=倾斜量c/距离L的关系成立,所以
角度α=tan-1(倾斜量c/距离L)。
且倾斜计算部5F根据长度a和长度b的大小关系能判断后端倾斜的方向。
在把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设置在对准辊43与感光鼓61之间时,还能是否通过判断对准辊43恰当地校正了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即,复印纸P的前端接触到对准辊43的夹持部后,在规定的时间把复印纸P向感光鼓61搬送。通过把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设置在对准辊43与感光鼓61之间就能检测到由对准辊43实施保护处理后复印纸P倾斜的状态。
例如,检测器PS1开始检测到复印纸P的时间与检测器PS2开始检测到复印纸P的时间的差就相当于是前端倾斜,倾斜计算部5F根据复印纸P的搬送速度和该时间差来求出前端的倾斜量d。另一方面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在相同的时间开始检测到复印纸P时,则判断复印纸P的前端与搬送方向垂直。例如如图14所示,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在相同的时间t1开始检测到复印纸P时,则判断复印纸P的前端与搬送方向垂直。
倾斜计算部5F根据长度a、长度b和角度α而把复印纸P的状态判断为是以下所示的从状态1到状态3的任一状态。
(状态1)
在长度a=长度b且角度α=0[度]时,倾斜计算部5F判断复印纸P的形状是长方形,且是以与搬送方向平行的状态进行搬送。即,判断复印纸P自身无偏歪,且是以与搬送方向平行的状态进行搬送。
(状态2)
在长度a=长度b但角度α≠0[度]时,倾斜计算部5F判断复印纸P是对于搬送方向倾斜地被搬送。
(状态3)
在长度a≠长度b且角度α≠0[度]时,倾斜计算部5F判断复印纸P自身偏歪且复印纸P倾斜。由于这时后端的角度α≠0,所以判断是复印纸P的后端倾斜。
校正量计算部5G使用复印纸P的长度a、b,检测器PS1与检测器PS2之间的距离L以及由对准辊43机构所决定的常数M,求出把支点B作为轴时对准辊43移动的距离。在此,常数M例如相当于是图3(a)所示的从支点B到驱动源输入部A的距离。关于该校正量计算部5G求出的校正量在后面说明。
在第五实施例中,虽然通过改变对准辊43的倾斜来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但也可以如第三和第四实施例那样通过改变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来使正面与反面的图像位置一致。
(动作)
下面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图像形成方法)。图15和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该第五实施例的处理分为:对于复印纸P前端的保护处理正常实行的情况和对于前端的保护处理不充分的情况。首先参照图15说明对于前端的保护处理正常实行时的处理,然后参照图16说明其保护处理不充分时的处理。
首先参照图15说明对于前端的保护处理正常实行时的处理。这时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可以设置在对准辊43与感光鼓61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对准辊43近前侧。在此,说明的是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设置在对准辊43与感光鼓61之间的情况。
(步骤S50)
首先为了在复印纸P正面上形成图像,而通过使复印纸P的前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然后把复印纸P以规定的时间向图像形成部60的感光鼓61搬送。
(步骤S51)
然后由设置在对准辊43与感光鼓61之间的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检测复印纸P,并由演算部根据该检测结果求出复印纸P的倾斜。
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检测结果被输出到长度计算部5E中。长度计算部5E则根据复印纸P的搬送速度和检测器PS1检测时间的长度来求出设置有检测器PS1位置上的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a,并根据复印纸P的搬送速度和检测器PS2检测时间的长度来求出设置有检测器PS2位置上的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b。
倾斜计算部5F当接受到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输出时,则合成检测器PS1的输出和检测器PS2的输出,并根据该合成信号判断复印纸P的倾斜。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例中,判断复印纸P的前端无倾斜,而后端有倾斜。
倾斜计算部5F计算长度a与长度b的差,并把该差设定为是倾斜量c。倾斜计算部5F使用检测器之间的距离L和倾斜量c来求出后端的角度α。且倾斜计算部5F通过比较长度a和长度b而能判断后端倾斜的方向。
校正量计算部5G当从倾斜计算部5F接受到后端的倾斜量(=长度a-长度c),则使用距离L和常数M来求出使对准辊43活动的距离(校正量X1)。该校正量X1相当于是用于校正后端倾斜(角度α)的值。该校正量X1按照以下的式(2)来求。
式(2):校正量X1=(长度a-长度b)×常数M/距离L
由于校正量X1∶(长度a-长度b)=常数M∶距离L的比例关系成立,所以校正量X1由上述的式(2)表示。
(步骤S52)
步骤S52中,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的正面上形成调色剂像,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步骤S53)
为了在反面上形成图像,复印纸P通过反转路84、反转搬送辊85和反转搬送路86而以被反转的状态再次被送到图像形成部60中。
(步骤S54、步骤S56)
在通过倾斜计算部5F判断是长度a=长度b时(步骤S54:Yes),则不使对准辊43倾斜而通过使复印纸P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步骤S56)。由于是长度a=长度b,所以复印纸P的状态是状态1或是状态2。因此,当通过倾斜计算部5F判断复印纸P的状态是相当于状态1或是状态2时,则不使对准辊43倾斜地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步骤S54、步骤S55、步骤S56)
另一方面,在通过倾斜计算部5F判断是长度a≠长度b时(步骤S54:No),则驱动控制部4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角度α(步骤S55)。这时驱动控制部4是按照校正量计算部5G求出的校正量X1来使电机M旋转,并通过以支点B为轴仅使对准辊43移动校正量X1来使对准辊43倾斜角度α。然后通过使复印纸P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步骤S56)。由于是长度a≠长度b,所以复印纸P的状态是状态3。因此,当通过倾斜计算部5F判断复印纸P的状态是状态3时,则使对准辊43倾斜角度α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步骤S57)
步骤S57中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的反面上形成调色剂像,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步骤S58)
正面和反面上的图像定影终了的复印纸P通过排纸辊81而被排纸到排纸辊82上。
如上,本第五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来检测复印纸P前端或后端的倾斜,并根据该倾斜来改变对准辊43的倾斜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这样就使正面图像与反面图像的位置偏离相抵消,能把两面上形成的图像位置高精度对准。
通过由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来检测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并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这样就能实时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而使正面和反面上的图像位置一致。
通过检测各个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来对每个复印纸P校正倾斜,在即使每个复印纸P存在有微小形状偏差时也能按每个复印纸P来校正倾斜。
也可以把由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检测到的表示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下次在复印纸P上形成图像时,使用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的校正值(角度)来校正下一次的复印纸P的倾斜。
接着参照图16说明对于复印纸P前端的保护处理不充分的情况。这时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是设置在对准辊43与感光鼓61之间。
(步骤S60)
首先为了在复印纸P正面上形成图像,而通过使复印纸P的前端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然后把复印纸P以规定的时间向图像形成部60的感光鼓61搬送。
(步骤S61)
然后由设置在对准辊43与感光鼓61之间的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检测复印纸P,并由演算部根据该检测结果求出复印纸P的倾斜。
倾斜计算部5F当接受到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输出时,则判断复印纸P前端是否倾斜,在倾斜时则求出其倾斜量d。例如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在相同的时间开始检测到复印纸P时,则判断复印纸P的前端与搬送方向是垂直而没有倾斜的。另一方面在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开始检测到复印纸P的时间不同时,则根据其时间差和复印纸P的搬送速度来求出前端的倾斜量d。
校正量计算部5G当从倾斜计算部5F接受到前端的倾斜量d时,则使用距离L和常数M来求出使对准辊43移动的距离(校正量X2)。该校正量X2相当于是前端的倾斜。该校正量X2按照以下的式(3)来求。
式(3):校正量X2=倾斜量d×常数M/距离L
由于校正量X2∶倾斜量d=常数M∶距离L的比例关系成立,所以校正量X2由上述的式(3)表示。
(步骤S62)
由于复印纸P的前端倾斜,所以为了校正其倾斜而在复印纸P通过对准辊43当中时倾斜对准辊43来校正前端的倾斜。驱动控制部4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步骤S62)。这时,驱动控制部4是按照校正量计算部5G求出的校正量X2来使电机M旋转,并通过移动对准辊43来使对准辊43倾斜。
并且,一边通过对准辊43使复印纸P倾斜,一边继续通过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检测复印纸P。并把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检测结果向长度计算部5E输出。长度计算部5E根据复印纸P的搬送速度和检测器PS1检测时间的长度来求出设置有检测器PS1位置上的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a,且根据复印纸P的搬送速度和检测器PS2检测时间的长度来求出设置有检测器PS2位置上的复印纸P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b。
倾斜计算部5F当接受到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的输出时,则合成检测器PS1的输出和检测器PS2的输出,并根据该合成信号求出复印纸P后端的倾斜。
校正量计算部5G求出用于校正后端倾斜的校正量。在长度a与长度b相等时和不相等时,用于校正后端倾斜的校正量是不同的。
(步骤S63)
在步骤S63中,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的正面上形成调色剂像,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步骤S64)
为了在反面上形成图像,复印纸P通过反转路84、反转搬送辊85和反转搬送路86而以被反转的状态再次被送到图像形成部60中。
(步骤S65、步骤S66、步骤S68)
在通过倾斜计算部5F判断是长度a=长度b时(步骤S65:Yes),驱动控制部4使电机M旋转而使对准辊43倾斜(步骤S66)。这时驱动控制部4是按照校正量计算部5G求出的校正量X2来使电机M旋转,并通过移动对准辊43来使对准辊43倾斜。即,按照与用于校正前端倾斜的校正量X2相同的校正量来使对准辊43倾斜。然后通过使复印纸P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步骤S68)。
由于是长度a=长度b,所以复印纸P的状态是状态1或是状态2。因此,当通过倾斜计算部5F判断复印纸P的状态是相当状态1或是状态2时,则使对准辊43按照校正量X2来倾斜,而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步骤S65、步骤S67、步骤S68)
另一方面,在通过倾斜计算部5F判断是长度a≠长度b时(步骤S65:No),则按照下式(4)求出的校正量X3来使对准辊43倾斜(步骤S67)。
式(4):校正量X3=(长度a-长度b+倾斜量d)×常数M/距离L
该校正量X3能通过校正量计算部5G求出。
这样,在复印纸P的反面上形成图像时,通过把复印纸P后端的倾斜量与用于校正前端倾斜的校正量合起来,并作为用于校正后端的倾斜的校正量X3,来把正面图像与反面图像位置的偏离相抵消,能使两面图像的位置一致。
驱动控制部4按照校正量计算部5G求出的校正量X3来使电机M旋转,并通过移动对准辊43来使对准辊43倾斜。然后通过使复印纸P与对准辊43的夹持部接触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步骤S68)。
由于是长度a≠长度b,所以复印纸P的状态是状态3。因此,当通过倾斜计算部5F判断复印纸P的状态是状态3时,则使对准辊43倾斜角度α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步骤S69)
在步骤S69中,图像形成部60在复印纸P的反面上形成调色剂像,定影部70把复印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步骤S70)
正面和反面上的图像定影结束的复印纸P通过排纸辊81而被排纸到排纸辊82上。
如上所述,本第五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来检测复印纸P前端或后端的倾斜,并根据该倾斜来改变对准辊43的倾斜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这样就使正面图像与反面图像的位置偏离相抵消,能把两面上形成的图像位置高精度对准。
通过由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来检测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并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这样就能实时校正复印纸P的倾斜而使正面和反面上的图像位置一致。
通过检测各个复印纸P的倾斜(角度)来对各个每个复印纸P校正倾斜,则在即使各个每个复印纸P存在有微小形状偏差时,也能对每个复印纸P来校正倾斜。
也可以把由检测器PS1和检测器PS2检测到的表示复印纸P倾斜(角度)的信息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下次在复印纸P上形成图像时使用存储在校正数据存储部3中的校正值(角度)来校正下一次的复印纸P的倾斜。
第五实施例是通过改变对准辊43的倾斜来校正复印纸P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但也可以与第三和第四实施例同样地根据前端或后端的倾斜来改变感光鼓61上形成的静电潜影的记入开始位置。这样根据前端或后端的倾斜来改变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也能把两面上形成的图像位置高精度对准。
(变形例)
下面参照图17说明用于校正复印纸P倾斜的对准辊的变形例。图17是表示对准辊概略结构的上面图。上述的第一到第五实施例是倾斜对准辊43或是改变图像的记入开始位置来使正面和反面上图像的位置一致,但本发明通过其他机构也能使正面和反面上图像的位置一致。
例如如图17所示,使用具备辊45A和辊45B的对准辊45。通过把辊45A的转速r1和辊45B的转速r2设定成不同的转速,则能通过对准辊45把搬送中的复印纸P向任何方向倾斜。
具体说,就是当辊45A的转速r1比辊45B的转速r2快时,则复印纸P通过辊45A的部分比通过辊45B的部分被快的搬送,因此在通过对准辊45当中复印纸P就被向一个方向倾斜。因此根据上述第一到第五实施例中使用的复印纸P前端的倾斜(角度)或后端的倾斜(角度)来改变辊45A或辊45B的转速,就能使复印纸P向一个方向倾斜而校正前端或后端的倾斜。辊45A和辊45B转速的控制由驱动控制部4进行。驱动控制部4根据前端或后端的倾斜(角度)来把辊45A的转速r1和辊45B的转速r2设定成不同的转速。这样复印纸P在通过对准辊45搬送当中就能向任何方向倾斜,其结果是复印纸P的倾斜被校正。
作为其他变形例也可以通过使驱动控制部4根据复印纸P前端或后端的倾斜来改变对准辊43以外搬送辊的压力来校正复印纸P前端或后端的倾斜。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是在复印纸的正面上形成图像并把所述正面上形成有图像的复印纸进行反转,然后在所述复印纸的反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校正机构,该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所述复印纸与正面图像的相对位置,且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所述复印纸与反面图像的相对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机构在所述复印纸正面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对于所述复印纸的搬送方向进行倾斜校正,在所述复印纸反面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机构包括:
对准辊,其配置在与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而使所述复印纸接触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倾斜机构,其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在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的一边倾斜,
所述倾斜机构根据所述一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机构在所述复印纸正面上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复印纸一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且在所述复印纸反面上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一边相反侧的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图像形成条件并在所述复印纸上形成图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来改变作为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图像记入开始位置并在所述复印纸上形成图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印纸的外形形状在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的一边倾斜,
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复印纸的所述搬送方向一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图像记入开始的位置并在所述复印纸上形成图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复印纸一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图像记入开始的位置并在所述复印纸的正面上形成图像,并根据所述一边的相反侧的边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图像记入开始的位置并在所述复印纸的反面上形成图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第一检测机构,其检测被搬送的所述复印纸;
第二检测机构,其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在与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来检测被搬送的所述复印纸;
演算机构,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和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外形形状,
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演算机构求出的外形形状来改变所述相对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机构在所述复印纸正面上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演算机构求出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在所述复印纸反面上形成图像之前根据所述演算机构求出的外形形状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演算机构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和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求出作为所述外形形状在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一边的倾斜,
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演算机构求出的所述一边的倾斜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演算机构包括:
长度计算机构,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第一检测机构配置位置的反转前复印纸的第一长度,并根据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第二检测机构配置位置的反转前复印纸的第二长度;
倾斜量计算机构,其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来求出所述复印纸后端的倾斜,
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倾斜量计算机构求出的后端的倾斜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机构包括:
对准辊,其配置在与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而使所述复印纸接触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倾斜机构,其根据所述倾斜量计算机构求出的后端的倾斜来改变所述对准辊的倾斜。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演算机构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的所述复印纸检测开始时间和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所述复印纸检测开始时间来求出所述复印纸前端的倾斜,
所述校正机构根据所述前端的倾斜来校正所述复印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机构包括:
对准辊,其配置在与所述复印纸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倾斜机构,在所述对准辊搬送所述复印纸当中,其根据所述前端的倾斜而使所述对准辊倾斜。
CN2006101359587A 2006-04-14 2006-10-17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055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2719/06 2006-04-14
JP2006112719A JP4367429B2 (ja) 2006-04-14 2006-04-14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5460A true CN101055460A (zh) 2007-10-17
CN101055460B CN101055460B (zh) 2010-12-01

Family

ID=38331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359587A Active CN101055460B (zh) 2006-04-14 2006-10-1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83927B2 (zh)
EP (1) EP1844944B1 (zh)
JP (1) JP4367429B2 (zh)
CN (1) CN101055460B (zh)
DE (1) DE602006019943D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2025A (zh) * 2013-07-05 2013-10-0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喷墨打印机校正系统
CN107031212A (zh) * 2015-10-13 2017-08-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7031203A (zh) * 2015-11-02 2017-08-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
CN110389505A (zh) * 2018-04-16 2019-10-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93180A1 (en) * 2007-02-08 2008-08-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dium detecting device and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medium detecting device, and image output method of the same
KR100795160B1 (ko) * 2007-03-22 2008-01-16 주식회사 아트닉스 얼굴영역검출장치 및 검출방법
JP4950914B2 (ja) * 2008-02-19 2012-06-13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及び、紙葉類処理装置
JP5247525B2 (ja) * 2009-02-19 2013-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94430B2 (en) * 2009-09-10 2013-07-23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registration and de-skew of substrate media
US20110064499A1 (en) * 2009-09-16 2011-03-17 Xerox Corporation Closed loop stalled roll registration
JP5404323B2 (ja) * 2009-11-04 2014-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584832B2 (en) * 2009-12-07 2013-11-19 Pitney Bow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lpiece skew correction
JP5595138B2 (ja) * 2010-06-21 2014-09-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3707A (ja) * 2010-09-13 2012-04-2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印刷システム、外部記憶媒体、画像調整方法
JP5713635B2 (ja) * 2010-11-10 2015-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887943B2 (ja) * 2012-01-16 2016-03-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24675A (ja) * 2012-07-30 2014-02-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9617B2 (ja) * 2012-08-10 2016-06-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14128903A (ja) * 2012-12-28 2014-07-10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方法
JP2016030657A (ja) * 2014-07-28 2016-03-0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US9348291B2 (en) * 2014-10-10 2016-05-2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with correction mechanism
CN106739546B (zh) * 2017-01-14 2019-03-05 青岛瀚泽电气有限公司 双面打印机
EP3398785B8 (en) * 2017-05-02 2020-04-08 Canon Production Printing Holding B.V. Duplex printing method
JP7380137B2 (ja) * 2019-11-27 2023-1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392429B2 (ja) * 2019-11-29 2023-12-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搬送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02778A (en) * 1984-01-20 1986-07-29 Ricoh Co., Ltd. Copy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a correction apparatus for draft
JPH10319674A (ja) 1997-05-19 1998-12-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769950B2 (ja) * 1998-11-20 2006-04-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637329B1 (en) * 2001-05-15 2003-10-28 Creo Products Inc. Method for improving registration of images on opposing sides of a printing medium
US7456995B2 (en) * 2001-05-30 2008-11-2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echniques for aligning images using p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mage shifting
JP2003156974A (ja) 2001-11-21 2003-05-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1926A (ja) 2003-03-10 2004-09-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63463A (ja) 2004-03-19 2005-09-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513409B2 (ja) * 2004-05-07 2010-07-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36634B2 (ja) * 2004-09-06 2009-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82469A (ja) 2004-09-17 2006-03-30 Nagano Japan Radio Co 印刷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2025A (zh) * 2013-07-05 2013-10-0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喷墨打印机校正系统
CN107031212A (zh) * 2015-10-13 2017-08-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7031203A (zh) * 2015-11-02 2017-08-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
CN110389505A (zh) * 2018-04-16 2019-10-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CN110389505B (zh) * 2018-04-16 2022-09-1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6019943D1 (de) 2011-03-17
US20070242997A1 (en) 2007-10-18
JP2007286281A (ja) 2007-11-01
EP1844944A1 (en) 2007-10-17
JP4367429B2 (ja) 2009-11-18
CN101055460B (zh) 2010-12-01
US7583927B2 (en) 2009-09-01
EP1844944B1 (en) 201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546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249617C (zh) 图像补正装置,图像补正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24020C (zh) 图像形成装置用的光束扫描装置
CN1158846C (zh) 光束扫描装置及成像装置
CN1211685C (zh) 光扫描设备和使用该光扫描设备的成像装置
CN1079735C (zh) 采用串行记录头的图象记录装置
CN1265227C (zh) 光学成像系统及应用此系统的图像读出装置
CN1206512C (zh) 非球面偏心测定方法及偏心测定装置
CN1104802C (zh) 光束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190750A (zh) 图像输入装置以及图像输入方法
CN1959553A (zh) 调色剂颗粒承载辊、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9248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72221C (zh) 光束特性评价方法
CN1831671A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655071A (zh) 显影设备、图像形成装置和系统及制造显影设备的方法
CN1573414A (zh) 像素位置特定方法、图像偏移修正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51712C (zh)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CN1777845A (zh) 图像形成设备、处理盒和安装到处理盒上的存储装置
CN1946130A (zh) 自动文件进给器
CN1210994A (zh) 光写头驱动装置和光写头驱动方法
CN1782772A (zh) 焦点检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792086A (zh) 图像位置校正方法、图像位置校正用夹具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300621C (zh) 多束光扫描光学装置以及使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799009A (zh) 纸张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周边装置的安装方法和装置连接方法
CN1123202C (zh) 光束扫描装置及图象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