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4967C -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 Google Patents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4967C
CN100544967C CNB2005800365584A CN200580036558A CN100544967C CN 100544967 C CN100544967 C CN 100544967C CN B2005800365584 A CNB2005800365584 A CN B2005800365584A CN 200580036558 A CN200580036558 A CN 200580036558A CN 100544967 C CN100544967 C CN 10054496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printing
layer
protective layer
mentioned
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365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48290A (zh
Inventor
福井大介
广田宪一
岩冈咲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48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82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49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496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本发明的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为转印性良好的片材,所述热转印片的转印灵敏度高,基材与染料层的粘合性良好,可以高转印灵敏度地用于高速印相,能够得到高浓度的鲜明性高的印相物;所述保护层转印片转印性良好,在转印时极少产生静电。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抗静电性、耐增塑剂性和透明性优异的印相物。本发明所述的转印性良好的片材为含有基材的片材,该片材的特征在于,其为热转印片(I)或保护层转印片(II),所述热转印片(I)是依次层积基材、衬底层和染料层而形成的,所述保护层转印片(II)在基材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可剥离地具有含有导电层的保护转印层积体;其中所述衬底层和导电层是通过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

Description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背景技术
作为利用热转印形成图像的方法,已知有将作为记录材料的热扩散型热转印片和热转印显像片相互重合以形成全色图像的热扩散型转印方式(升华型热转印方式),所述热扩散型热转印片在塑料膜等基材上担载有热扩散型染料(升华型染料),所述热转印显像片在纸或塑料膜等其他基材上设置有上述染料的接受层。
关于基于升华转印的热转印记录方式,随着热转印打印机的印刷速度的高速化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目前为止的热转印片无法得到足够的打印浓度(印画濃度)的问题。
作为提高了印刷浓度的热转印片,已知在基材片和染料层之间设置中间层的热转印片。
作为设置有中间层的热转印片,例如已知有在染料层和基材片之间设置作为底涂层的含有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聚乙烯醇的亲水性屏障的热转印片、和在基础膜与含有升华型染料的记录层之间设置含有扩散系数小于记录层中所含升华染料的扩散系数的升华型染料的中间层的热转印片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然而,这些热转印片也存在无法获得印刷浓度足够高的印相物(印画物,photographic print)的问题。
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如下的热转印片:在基材上形成通过蒸镀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而得到的层,再在该层上设置染料薄膜。但是,该热转印片存在无法获得印刷浓度足够高的印相物、和由于蒸镀时需要特殊的装置而导致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
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在基材和染料层之间设置含有N-乙烯吡咯烷酮的均聚物或N-乙烯吡咯烷酮与其他成分的共聚物的易粘合层的热转印片。除了上述各聚合物外,该易粘合层中还可以掺入氧化铝、氧化硅等,但这些化合物都不是必须含有。并且,专利文献4的热转印片中,存在染料转印效率不充分的问题。
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在热转印片的基材和染料层之间涂布氨基丙基三烷氧基硅烷的乙醇溶液或1-丙醇溶液作为底涂层的实施例。但是,由于使用了较厚的基材,存在高速印刷时转印灵敏度变差的问题。
专利文献6中记载了使具有第IVb族金属氧化物形成的无机主链的聚合物与丙烯酰氧烷氧基硅烷等共聚物发生反应而成的底涂层。专利文献6记载的底涂层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具有源自上述共聚物的有机链而导致耐热性不充分,并且由于具有上述无机主链,所以易被水解而不稳定。
在热扩散型热转印片中进一步以塑料膜为基材的情况中,基材由于印相(印画,photographic printing)时承受的加热和应力(tension)而劣化,存在产生印相褶皱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塑料膜基材,已知有基于再次纵向拉伸法(再縦延伸法)等提高纵向(长度方向)的拉伸倍率的拉伸方法的高拉伸基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7和专利文献8),所述再次纵向拉伸法中,在加工薄膜基材时,将沿着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拉伸的双轴拉伸膜进一步沿长度方向拉伸。
但是,由于该高拉伸基材需要特殊的制膜工序,存在无法避免成本提高的问题。并且,近年来,随着利用热转印打印机的印刷的高速化,存在对基材的热损伤增大的趋势,现有的热转印片中正逐步出现耐热性和强度变差的问题。
另一方面,以对利用热转印方式得到的图像赋予耐久性为主要目的,使用预先设置有保护层的热转印片,利用感热打印机形成图像后进行该保护层的转印以在图像上设置保护层。但是,将该保护层从热转印片上剥离开时会产生大量静电,由此产生被转印体和热转印片在感热打印机内运送不良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方案提出了使设置于热转印片上的保护层(保护转印层)中具备抗静电层,该抗静电层含有作为季铵盐的表面活性剂、锑酸锌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等抗静电剂,并且还提出了该抗静电剂可以包含在构成保护转印层的保护层或粘合层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9)。但是,该抗静电剂为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等的情况下,存在长期使用时表面活性剂释放到保护转印层的最外面而影响转印性的问题、和耐增塑剂性恶化的问题等。
为了解决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设置包含导电性无机物质的导电性保护层而形成的保护层热转印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0),所述导电性无机物质是通过以SnO2/Sb类等导电剂处理钛酸钾等针状结晶而得到的。
但是,导电剂为金属氧化物等无机粒子的情况下,若添加量过多,则存在保护层的透明性丧失、出现混浊等的问题。
上述的抗静电剂(导电剂)都需要与粘合树脂一起形成层。但是,使用了粘合树脂的含有导电剂的抗静电层中存在如下两个问题:(1)由于在设定混合比时必须考虑与基材片或其他层的粘合性,对导电剂的添加量有限制,所以为了得到所期望的抗静电能力需要一定程度的涂布量;(2)必须考虑导电剂和粘合剂的相容性,使得对组合有限制。
作为保护层转印膜,提出了设置由层积体构成的热转印性树脂层的转印膜,所述层积体中,由基材膜一侧依次层积有透明性树脂层、耐增塑剂性树脂层、热粘合性树脂层。其中,作为耐增塑剂性树脂层,当使用向丙烯酸类共聚树脂中导入作为极性基团的铵盐、磺酸盐、乙酸盐等而成的树脂时,认为其抗静电性是优异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1)。但是,向丙烯酸类共聚树脂中导入极性基团的耐增塑剂性树脂层有时是不充分的。
专利文献1:特开平5-1317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昭60-23299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昭59-78897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3-312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昭63-135288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平5-155150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平8-230032号公报
专利文献8:特开平11-188791号公报
专利文献9:特开平11-105437号公报
专利文献10:特开2003-145946号公报
专利文献11:特开平11-156567号公报(权利要求1、[0031])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印性良好的片材以及一种抗静电性、耐增塑剂性和透明性优异的印相物(印画物,photographicprint),所述转印性良好的片材即为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所述热转印片的转印灵敏度高,基材与染料层的粘合性良好,并可以用于高速印刷(印画,photographic printing),能够得到高浓度的鲜明性高的印相物;所述保护层转印片转印性良好,在转印时极少产生静电。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其是含有基材的片材,该片材的特征在于,其为热转印片(I)或保护层转印片(II),所述热转印片(I)是依次层积基材、衬底层和染料层而形成的,所述保护层转印片(II)在基材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可剥离地具有含有导电层的保护转印层积体;其中所述衬底层和导电层是通过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转印片(下文中有时称为“热转印片(1)”),其特征在于,该热转印片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依次形成含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和染料层。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转印片(下文中有时称为“热转印片(2)”),该热转印片是通过依次层积基材、底漆层(下文中有时称为“衬底层”)和染料层而得到的,该热转印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底漆层是通过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所述基材的基材强度大于等于3.5、小于4.0,该基材强度是用长度方向上的断裂强度S1(MPa)和断裂伸度S2(MPa)之比S1/S2来表示的。
本说明书中,有时将上述热转印片(1)和热转印片(2)总称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层转印片,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转印片在基材片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可剥离地具有保护转印层积体,所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含有通过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导电层。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层转印片,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转印片在基材片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可剥离地具有保护转印层积体,所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含有通过使用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不含有粘合树脂。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相物,其特征在于,该印相物是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转印形成保护转印层积体以覆盖至少部分图像表面而得到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的一个最佳实施方式的截面简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具有防粘层的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设有着色热转印层的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a基材
2a含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
3a染料层
4a耐热滑性层
1b基材
2b底漆层
3b染料层
4b耐热滑性层
1c基材片
2c防粘层
3c保护转印层积体
4c保护层
5c导电层
6c粘合层
7c耐热滑性层
2d基材
3d导电层
4d保护层
5d着色热转印层
6d保护转印层积体
7d粘合层
8d检测标记
10d耐热滑性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片材是上述的热转印片(I)或保护层转印片(II),该片材的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层和导电层是通过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
作为上述热转印片(I),可以举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等。
作为上述保护层转印片(II),可以举出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等。
由于本发明的片材具有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衬底层和导电层,所以具有转印性优异的特征,但对其具体的特征,将在后述的有关本发明的热转印片及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说明中示出。
1.热转印片(1)
如图1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那样,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的结构是:在基材1a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有耐热滑性层4a,在基材1a的另一侧的面上依次形成有含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2a和染料层3a,所述耐热滑性层4a使感热头的滑性良好且能防止粘附。
下面,对构成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的每个层进行详细说明。
(基材)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热转印片(1)的基材,只要是现有公知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耐热性和强度的基材即可,例如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1,4-聚环亚己基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芳纶、尼龙等聚酰胺;聚苯硫醚;聚苯乙烯;聚砜;聚碳酸酯;聚乙烯醇;赛璐玢;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酰亚胺;含氟树脂;离聚物等塑料膜。
上述基材的厚度一般为0.5μm~50μm,优选为1μm~10μm左右。
上述基材中,对于以长度方向上的断裂强度S1(MPa)和断裂伸度S2(MPa)之比S1/S2所表示的基材强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5~5.0,更优选为大于等于3.5、小于4.0。
本说明书中,上述断裂强度和断裂伸度是依照JIS C 2151测定的值。
上述基材中,常对用于形成含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和染料层的面进行粘合处理。对于上述基材的塑料膜来说,若在其上面形成有无机氧化物的薄膜层,则由于基材与无机氧化物的薄膜层的粘合性等容易稍有不足,所以优选进行粘合处理。
作为这种粘合处理,可以直接应用电晕放电处理、火炎处理、臭氧处理、紫外线处理、放射线处理、粗糙化处理、化学药品处理、等离子处理、低温等离子处理、底涂(primer)处理、接枝化处理等公知的树脂表面改性技术。而且,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这些处理方法。上述底涂处理可以如下进行:例如在熔融挤出形成塑料膜时,向未伸展膜上涂布底涂液,之后再进行拉伸处理。
本发明中,考虑到提高基材与含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的密合性,在上述粘合处理中,优选可以简单地操作而不会提高成本的电晕放电处理或等离子处理。
(含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
在设置于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的基材和染料层之间的含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中,作为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化合物。
作为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可以举出例如氧化硅(胶体氧化硅);硅酸铝、硅酸镁等硅酸金属盐;氧化铝或氧化铝水合物(氧化铝溶胶、胶体氧化铝、阳离子性铝氧化物或其水合物、假勃姆石等)、氧化镁、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类;碳酸镁等碳酸盐;等等。上述热转印片(1)中,特别优选胶体氧化硅、氧化铝溶胶,更优选氧化铝溶胶。
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大小以平均一次粒径表示为100nm以下,优选为50nm以下,特别优选使用一次粒径为3nm~30nm的超微粒,由此能够充分发挥衬底层的作用。
本发明的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形状可以是球状、针状、板状、羽毛状或无定形等任意形状。并且,可以使用处理为酸性类型以使之易于以溶胶状分散在水性溶剂中的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使微粒的电荷为正电荷后得到的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或是对微粒进行了表面处理的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等。
并且,考虑到涂布衬底层时的涂布适应性,作为衬底层的涂布液,优选降低涂布液粘度以使其具有流动性。
本发明衬底层的构成中含有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衬底层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不使用作为粘合剂的树脂,利用凹版涂布法、辊涂法、丝网印刷法、利用了凹版的反向辊涂法等现有公知的形成方法涂布通过将无机颜料超微粒以溶胶状分散在水溶剂中而成的涂布液,并进行干燥,由此形成衬底层。
上述涂布液中的水溶剂可以是与异丙醇等醇混合而得到的水性溶剂。上述涂布液与例如仅使用醇而不使用水的现有方法不同,其溶解稳定性、分散稳定性优异,可以很好地用作涂布液。
上述涂布液中,优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该涂布液为0.1质量份~50质量份。
上述衬底层中也可以不含有粘合树脂。
如此形成的衬底层干燥时的涂布量一般为0.02g/m2~1g/m2或0.02g/m2~1.0g/m2,优选为0.03g/m2~0.3g/m2左右,更优选为0.1g/m2左右。
本发明的衬底层以如下方式形成:使用通过将上述无机颜料超微粒以溶胶状态分散在水溶剂中而成的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基材上,在90℃~130℃的温度下进行热风干燥等,除去水分以使其由溶胶状变为凝胶状,由此形成衬底层。因此,本发明的衬底层并不进行基于一般的溶胶-凝胶法的烧制处理。
这样,含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作为保护膜形成于基材和染料层之间,可以提高基材和染料层的粘合性,与热转印显像片相组合通过加热来进行热转印时,可以防止染料层在热转印显像片上的异常转印。此外,由于该衬底层由不易被来自染料层的染料染色的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构成,印相时可以防止染料由染料层转移至衬底层,使染料有效地向热转印显像片的接受层一侧扩散,由此可以提高印相时的转印灵敏度,提高印刷浓度。
(染料层)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中,在其一侧面上设有耐热滑性层的基材的另一侧的面上隔着上述衬底层设置染料层。该染料层可以由单色的单一层构成,或者在同一基材的同一面上按面顺序(面順次に)反复形成包含不同颜色的染料的两层以上的染料层。
上述热转印片(1)中的染料层是利用任意的粘合剂担载热转移性染料而形成的层。
作为在上述热转印片(1)中使用的染料,可以举出受热熔融、扩散或升华转移的染料,例如为现有公知的在升华转印型热转印片中使用的染料,这些染料都可以用于本发明,但要根据颜色、打印灵敏度(印字感度)、耐光性、保存性和在粘合剂中的溶解性等来进行选择。
作为上述染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例如二芳基甲烷类色素;三芳基甲烷类色素;噻唑类色素;部花菁类色素;吡唑啉酮甲碱等甲碱类色素(甲碱:methine);靛苯胺类色素;苯乙酮偶氮甲碱、吡唑偶氮甲碱、咪唑偶氮甲碱、咪唑并偶氮甲碱、吡啶酮偶氮甲碱等偶氮甲碱类色素;呫吨类色素;噁嗪类色素;二氰基苯乙烯、三氰基苯乙烯等氰亚甲基类色素;噻嗪类色素;吖嗪类色素;吖啶类色素;苯偶氮类色素;吡啶酮偶氮、噻吩偶氮、异噻唑偶氮、吡咯偶氮、ピラ一ルアゾ(pyrraleazo)、咪唑偶氮、噻二唑偶氮、三唑偶氮、二重氮(ジズアゾ,dizazo)等偶氮类色素;螺吡喃类色素;吲哚啉螺吡喃(indoline spiropyran)类色素;荧烷类色素;若丹明内酰胺类色素;萘醌类色素;蒽醌类色素;喹酞酮类色素等。
作为上述染料层中的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树脂粘合剂。
作为上述树脂粘合剂,优选例如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乙基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乙酸纤维素、丁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类树脂;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缩丁醛、聚乙烯缩乙醛、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等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苯氧树脂;等等。
作为上述树脂粘合剂,其中,考虑到即使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放置后也能够维持衬底层和染料层的粘合性的方面,优选粘合性高的树脂。作为上述粘合性高的树脂,可以举出例如聚乙烯缩丁醛、聚乙烯缩乙醛、聚乙酸乙烯酯、聚酯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等具有羟基、羧基等的树脂。
作为上述染料层中的树脂粘合剂,还可以进一步举出防粘性接枝共聚物。上述防粘性接枝共聚物可以作为防粘剂与上述树脂粘合剂一起进行添加。
上述防粘性接枝共聚物是在构成上述树脂粘合剂的聚合物的主链上接枝聚合选自聚硅氧烷链段、氟碳链段、氟化烃链段及长链烷基链段的至少一种防粘性链段而形成的。
作为上述防粘性接枝共聚物,其中优选在含有聚乙烯缩乙醛的主链上接枝聚硅氧烷链段而得到的接枝共聚物。
上述染料层中,除了上述染料、上述粘合剂外,还可以添加硅烷偶联剂。
在上述染料层中添加硅烷偶联剂的情况中,据认为由于硅烷偶联剂水解产生的硅烷醇基和存在于衬底层表面的无机化合物的羟基发生缩合,因而染料层与衬底层的粘合性得到提高。而且,硅烷偶联剂具有环氧基、氨基等的情况下,其与树脂粘合剂的羟基或羧基等发生反应而进行化学键合,由此能够提高染料层本身的强度,防止热转印等时染料层的凝集破坏等。
作为上述硅烷偶联剂,可以举出例如γ-异氰酸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苯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含有氨基的化合物;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含有环氧基的化合物;等等。
上述染料层中,既可以仅添加1种上述硅烷偶联剂,也可以添加2种以上。
上述染料层中,除了上述染料、上述粘合剂、及根据需要添加的硅烷偶联剂,还可以进一步添加现有公知的各种添加剂。
作为上述添加剂,例如可以举出为了提高染料层与热转印显像片的防粘性或油墨的涂布适应性而添加的聚乙烯蜡等的有机微粒、无机微粒等。
上述染料层通常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在适当的溶剂中添加上述染料、粘合剂和根据需要使用的添加剂,适当溶解或分散各成分制备染料层涂布液,然后在衬底层上涂布该染料层涂布液,干燥后形成染料层。
作为上述染料层的涂布方法,可以举出例如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利用了凹版的反向辊涂法等,其中优选凹版涂布法。
可以涂布上述染料层涂布液使干燥涂布量优选为0.2g/m2~6g/m2或0.2g/m2~6.0g/m2左右、更优选为0.3g/m2~3g/m2或0.3g/m2~3.0g/m2左右。
(耐热滑性层)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可以在基材的与设有染料层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设置耐热滑性层以防止由于感热头的热所导致的粘附或打印褶皱(印字しわ)等不良影响。
作为形成上述耐热滑性层的树脂,使用现有公知的树脂即可,可以举出例如聚乙烯缩丁醛树脂、聚乙烯乙酰缩乙醛树脂、聚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醚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酸聚醇等聚醇、聚氨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环氧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乙酯或环氧的预聚物、硝基纤维素树脂、硝酸纤维素树脂、纤维素乙酸酯丙酸酯树脂、纤维素乙酸酯丁酸酯树脂、纤维素乙酸酯氢二烯邻苯二甲酸酯树脂、乙酸纤维素树脂、芳香族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氯化聚烯烃树脂等。
除上述耐热性树脂外,上述耐热滑性层中通常还可以添加滑性赋予剂来改善感热头的滑性。
作为上述滑性赋予剂,可以举出例如磷酸酯、金属皂、硅油、石墨粉、氟类接枝聚合物、硅酮类接枝聚合物、丙烯酸硅酮接枝聚合物、丙烯酸硅氧烷、芳基硅氧烷等硅酮聚合物等。
在上述耐热滑性层中,既可以仅添加1种上述滑性赋予剂,也可以添加2种以上。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耐热滑性层上涂布上述滑性赋予剂来代替在上述耐热滑性层中混合滑性赋予剂的操作。
除了耐热性树脂和根据需要添加的上述滑性赋予剂,还可以在上述耐热滑性层中添加交联剂、防粘剂、有机粉末、无机粉末等添加剂。
例如,在上述耐热滑性层中添加聚异氰酸酯化合物等交联剂时可以提高耐热性、涂膜性和密合性等。而且,在上述耐热滑性层中添加防粘剂、有机粉末或无机粉末时可以提高感热头的移动性。作为上述防粘剂,可以举出蜡、高级脂肪酸酰胺、酯、表面活性剂等。作为上述有机粉末可以举出含氟树脂等。作为上述无机粉末可以举出氧化硅、粘土、滑石、云母、碳酸钙等。
作为上述耐热滑性层,优选为在聚醇(例如聚醇高分子化合物)中含有聚异氰酸酯化合物和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层,更优选在上述这些成分中添加填充剂。
耐热滑性层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以适当的溶剂溶解或分散上述说明的树脂、滑性赋予剂以及填充剂等,制备耐热滑性层涂布液,以例如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利用了凹版的反向辊涂法等形成方法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基材片上,并进行干燥。耐热滑性层的涂布量以固体成分表示优选为0.1g/m2~3g/m2或0.1g/m2~3.0g/m2
(其他)
与后述的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相同,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可以在基材片的与染料层同侧的面上按照与染料层呈面顺序的方式(面順次に)具有保护转印层。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可以利用现有公知的感热打印机在热转印显像片等被转印材料上形成期望的图像。
2.热转印片(2)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例如通过在基材1b的一侧的面上自基材依次层积底漆层2b和染料层3b来构成。并且,在基材1b的另一面上也可以设置耐热滑性层4b。
下面对构成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的各层进行说明。
(基材)
本发明的基材中,由长度方向上的断裂强度[S1(MPa)]和断裂伸度[S2(MPa)]之比[S1/S2]所表示的基材强度大于等于3.5、小于4.0。
上述基材强度的值越高,强度和耐热性越优异。
以往,作为用于热转印片的基材,考虑到防止由于印相时的加热导致的印相褶皱等麻烦,通常选择上述基材强度高的基材,优选上述基材强度为4.0以上的基材。但是,如后述那样,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的转印灵敏度良好,可以在低能量下印相,因而可以使用基材强度在上述范围内的较低的基材,即使使用这样的基材也不易出现由于印相时的加热或应力所导致的麻烦。
作为本发明的基材,优选上述热转印片(1)中例示的塑料膜,其中更优选聚酯、聚烯烃等,进一步优选PET、PBT、PEN等。
本发明在申请时,为了提高基于上述定义的基材强度,作为热扩散型热转印片中的基材,认为有必要使用进行了双轴拉伸处理并进一步沿纵向方向进行了拉伸处理(再次纵向拉伸)的膜等高拉伸基材,但是由于热转印片(2)的基材也可以具有较低的基材强度,因而即使是在双轴拉伸处理后没有再次进行拉伸的膜,也可以制成转印灵敏度优异的热转印膜。
上述热转印片(2)中的基材厚度可以根据其种类进行适当设定以使其强度和耐热性达到适宜程度,基材厚度优选为2.5μm~6μm或2.5μm~6.0μm左右,更优选的下限为4μm或4.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5.5μm。
对于基于上述定义的基材强度,一般存在基材厚度越薄强度越低的趋势,但对于热转印片(2)中的基材,只要基材强度在上述范围内即可,所以可以缩小厚度。
本说明书中,可以利用测微计(MFC-191,Nikon社生产)测定10张重叠基材的厚度,利用测定的值求算上述基材厚度。
对于上述基材没有特别限制,为了提高与底漆层的粘合性,可以进行易粘合处理等各种表面处理。
上述易粘合处理可以通过例如在基材上涂布后述的树脂并使其固化来进行。
作为能够用于上述易粘合处理的树脂,可以举出聚酯类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类树脂、醇酸类树脂。在上述易粘合处理中,可以在上述树脂中添加密胺类化合物、异氰酸酯类化合物、环氧类化合物、含有噁唑基的化合物、螯合物等。
对于通过上述易粘合处理而形成的易粘合层的涂布量,优选干燥涂布量为0.1g/m2以下。对于易粘合层的涂布量的不均匀程度,考虑到感热头的移动性、防止印刷斑等方面,例如当该基材为拉伸膜的情况下,优选在MD方向和TD方向上的涂布不均都在平均涂布量的±5%以内。
(底漆层)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中的底漆层层积于上述基材和后述的染料层之间。
上述底漆层既可以层积在基材上,也可以层积在层积于基材上的上述易粘合层上,但优选设在贴着染料层的下方。
上述热转印片(2)中的底漆层是通过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
作为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可以使用上述的现有公知的化合物,在上述底漆层中,优选金属氧化物类和碳酸盐,更优选金属氧化物类,进一步优选氧化铝或氧化铝水合物,其中,最优选氧化铝溶胶。上述底漆层中,作为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也适宜使用胶体氧化硅。
上述底漆层既可以仅使用1种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来形成,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来形成。
底漆层中的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可以是任意的形状,考虑到所得的热转印片的强度,优选该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平均粒径与上述热转印片(1)中使用的所述超微粒的平均粒径在同一范围内,并且,为了易于以溶胶状分散到水性溶剂中,也可以进行上述的各种处理。
上述底漆层中的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可以是例如氧化铝溶胶100(日产化学工业社生产)、氧化铝溶胶200(日产化学工业社生产)等市售品。
根据白色度、赋予隐蔽性、调色等目的,上述底漆层可以在不影响转印灵敏度的范围内具有各种颜料、染料、荧光增白剂和其他添加剂。
上述底漆层可以以例如如下方式形成:在水性介质中分散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以形成底漆层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在基材或上述易粘合层上进行涂布,并干燥。
上述底漆层涂布液可以不含有水,但优选含有水,也可以含有水和水溶性有机溶剂。若底漆层涂布液含有水,则与例如仅使用醇而不使用水的现有方法不同,其溶解稳定性、分散稳定性优异,可以适于用作涂布液。
上述底漆层涂布液中,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相对于100质量份该涂布液优选为0.1质量份~50质量份,更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下。上述底漆层也可以不含有粘合树脂。
本发明中,可以以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05g/m2~10g/m2的范围的量涂布底漆层涂布液,为了得到转印灵敏度和强度优异的热转印片,优选以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05g/m2以上的量进行涂布,而且,考虑到制造成本,干燥后的涂布量优选为5g/m2以下的量,更优选为3g/m2以下。
即,与现有的不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底漆层相比,本发明中的底漆层中,即使使用少量的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也能够得到强度优异的热转印片。
上述干燥通常进行热风干燥等,以使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由溶胶状变为干燥凝胶状。由于本发明中的底漆层经过上述干燥工序形成,所以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处于固着的状态,底漆层的耐热性和强度优异。
(染料层)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中的染料层的构成和制作方法与上述热转印片(1)中的染料层相同。上述热转印片(2)优选为热扩散型。
(耐热滑性层)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中也可以进一步在与形成上述底漆层等的面相对一侧的基材面上设置耐热滑性层。
上述耐热滑性层是为了防止粘附或印相褶皱等热转印时由于感热头的热所导致的问题而设置的。
上述热转印片(2)中的耐热滑性层含有耐热性树脂,具有与热转印片(1)中的耐热性树脂层相同的构成。
除了上述耐热性树脂,上述耐热滑性层中通常可以添加滑性赋予剂来改善感热头的滑性。另外,也可以在上述耐热滑性层上涂布上述滑性赋予剂来代替在上述耐热滑性层中混合滑性赋予剂的操作。与热转印片(1)相同,除了耐热性树脂和根据需要添加的上述滑性赋予剂,还可以在上述耐热滑性层中添加各种添加剂。
可以通过在基材的与设置染料层一侧相反的面上涂布耐热滑性层涂布液并干燥,来层积上所述热转印片(2)中的耐热滑性层。
上述耐热滑性层通常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将上述耐热性树脂和根据需要添加的上述滑性赋予剂及添加剂添加至适当的溶剂中,溶解或分散各成分,制备耐热滑性层涂布液,之后将该耐热滑性层涂布液涂布在基材上,并干燥。
作为上述耐热滑性层涂布液的涂布法可以举出上述染料层的涂布中例示的方法,其中优选凹版涂布法。
可以涂布上述耐热滑性层涂布液,使干燥涂布量优选为0.1g/m2~3g/m2,该干燥涂布量更优选为1.5g/m2以下。
(保护转印层)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可以在基材片的与染料层同侧的面上按照与染料层呈面顺序的方式具有保护转印层。
作为上述保护转印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举出以层积体构成的现有公知的保护转印层等,所述层积体由基材侧依次层积有透明性树脂层、耐增塑剂性树脂层和热粘合性树脂层。上述保护转印层也可以含有导电层来代替上述耐增塑剂性树脂层。
在上述透明性树脂层、上述耐增塑剂性树脂层和上述热粘合性树脂层中的各种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各自在印相时不发生劣化即可,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树脂。作为上述导电层,可以举出例如使用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形成的导电层。
作为上述热转印片(2)中的保护转印层,优选构成后述的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保护转印层积体。
(印相)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可以利用现有公知的感热打印机在热转印显像片等被转印材料上形成期望的图像。并且,当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还具有保护转印层时,除了转印形成所期望的图像外,还可以向所期望的领域转印保护转印层。
作为上述热转印显像片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例如在现有公知的基材上设置具有染料接受性的接受层的显像片。
作为上述热转印显像片中的基材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例如普通纸、优质纸、描图纸、塑料膜等。
上述热转印显像片中的接受层可以采用涂布法及利用感热头或热辊等的形成法等来形成。另外,上述热转印显像片中,只要基材本身具有染料接受性,就不必设置接受层。
上述热转印显像片可以是卡片、明信片、护照、便笺、报告纸、笔记本、目录等任意的形状。
本发明中的印相条件不受特别限制,可以根据所使用的热转印片(2)、热转印显像片等的构成适当设定。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转印灵敏度优异,所以即使在低能量条件下进行印相也能够得到印刷浓度高的印相物,即使印相速度变快也不易产生印相褶皱等麻烦。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例如可以以现有的80%的能量来制作与由现有的热扩散型热转印片所得到的印相物具有同等的印刷浓度的印相物。
3.保护层转印片
作为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一个形态,例如图3所示,在基材片1c的一侧的面上具有保护转印层积体3c,并且在基材片1c的另一个面上设置耐热滑性层7c。在图3所示的形态中,上述保护转印层积体3c中由基材片一侧依次层积有保护层4c、导电层5c和粘合层6c。
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上述保护转印层积体3c也可以例如图4所示那样,隔着防粘层2c设置在上述基材片1c上。
另外,若基材片1c与保护转印层积体3c的防粘性良好,则上述防粘层2c的形成并不是必须的。
下面对构成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各层进行说明。
(基材片)
作为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的基材片,可以直接使用与用于现有热转印片中所用的基材片相同的基材片。对于上述基材片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经过易粘合处理等各种表面处理的基材片。
作为上述基材片,优选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醋酸纤维素、聚偏二氯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含氟树脂、聚丙烯、聚乙烯、离聚物等塑料膜;透明玻璃纸、电容器纸、石蜡纸等纸类;赛璐玢等。
并且,上述基材片也可以是将上述塑料膜、纸类及赛璐玢中两种以上的材料层积后的复合膜。
可以根据材料适当设定上述基材片的厚度以使其强度和耐热性较为恰当,但该厚度优选为2.5μm~100μm左右。
(防粘层)
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为了使保护转印层积体的转印性良好,优选在基材片的表面中的形成保护转印层积体的区域设置防粘层。
作为形成上述防粘层的树脂,只要是现有公知的防粘性树脂,任意树脂都是可以的,例如可以举出蜡类、硅酮蜡、硅酮树脂、硅酮改性树脂、含氟树脂、含氟改性树脂、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热交联性环氧-氨基树脂及热交联性醇酸-氨基树脂等。
本发明中,上述防粘层既可以含有1种树脂,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的树脂。
上述防粘层可以以例如如下方式形成:将上述防粘性树脂溶解于溶剂中得到防粘层涂布液,利用现有公知的凹版涂布法、凹版反向涂布法等方法在基材表面中的形成有保护转印层积体的区域涂布上述防粘层涂布液使厚度(干燥后的标准)为0.5μm~5μm左右,并进行干燥。
可以将上述防粘性树脂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交联剂或催化剂溶解在甲乙酮、甲苯、异丙醇等适当的溶剂中以制备上述防粘层涂布液。上述防粘层涂布液优选固体成分浓度为约5质量%~50质量%。
上述防粘层可以适当选择下述的防粘层:(1)热转印时转移至被转印体的防粘层、(2)残留于基材片一侧的防粘层(非转印性防粘层)、(3)凝集破坏的防粘层等,但考虑到表面光泽性、保护转印层积体的转印稳定性等方面,优选(2)非转印性防粘层。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当保护转印层积体隔着非转印性的防粘层设置在基材片上时,此时若进行热转印,则由于保护转印层积体被转印至形成于被转印体上的图像的上面成为该图像的保护层,而防粘层留在基材片一侧,因而能够提高所得印相物的抗静电性和透明性。
并且,若希望在转印后得到消光的保护层,则可以通过在防粘层中添加各种粒子或对防粘层的保护层一侧的表面进行褪光处理来使表面呈粗糙状态。
(保护转印层积体)
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在基材片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可剥离地具有保护转印层积体。
上述保护转印层积体中,通常在基材片的一侧的表面上由基材片一侧依次层积(I)保护层、(II)导电层和(III)粘合层。
上述(I)保护层通常为了保护形成于被转印体上的图像而转印至该图像上,该保护层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任意树脂,只要是耐久性和透明性优异的树脂即可。
作为上述(I)保护层中的树脂,可以举出例如丙烯酸树脂、纤维素类树脂、聚乙烯缩乙醛树脂、聚酯树脂等。
上述(I)保护层可以以例如如下方式形成:将上述树脂溶解或分散至适当的溶剂或分散液中制成保护层涂布液,利用上述现有公知的方法将涂布液涂布在防粘层的表面上使厚度(干燥后标准)为0.5g/m2~5g/m2左右,并进行干燥。
上述保护层涂布液可以与上述防粘层涂布液同样地制备。考虑到转印性,优选上述保护层不含有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
作为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的第1方式,上述(II)导电层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由于上述(II)导电层是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所以保护转印层积体的屏障性及转印性高且耐增塑剂性良好。
作为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可以举出例如在上述热转印片(1)中例示的例子,其中优选导电性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
作为上述导电性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可以使用例如硅酸铝、硅酸镁等硅酸金属盐;氧化铝或氧化铝水合物(氧化铝溶胶、胶体氧化铝、阳离子性铝氧化物或其水合物、假勃姆石等)、氧化镁、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类;碳酸镁等碳酸盐;等现有公知的化合物,但优选金属氧化物类和碳酸盐,更优选金属氧化物类,进一步优选氧化铝或氧化铝水合物,尤其优选氧化铝溶胶。
由于上述作为保护层转印片的第1方式的(II)导电层是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形成的,所以不必含有粘合树脂,考虑到能够降低导电层涂布液的涂布量,优选不含有粘合树脂。
本发明中,为了便于以溶胶状分散到水性溶剂中,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既可以混合盐酸、乙酸等分散稳定剂从而被处理为酸性类型,也可以将微粒的电荷阳离子化,还可以是经过表面处理的微粒。
本发明中的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可以是例如氧化铝溶胶100(日产化学工业社生产)、氧化铝溶胶200(日产化学工业社生产)等市售品。
作为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第2方式,本发明的(II)导电层可以使用无机颜料超微粒来形成,并且(II)导电层不含有粘合树脂。作为上述无机颜料超微粒,除了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外,也可以是特开2003-145946号公报所述的针状结晶导电性无机物质等,但考虑到即使不使用粘合树脂其成膜性也优异的方面,优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且,考虑到导电性优异的方面,优选导电性无机颜料超微粒,更优选导电性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
上述(II)导电层既可以是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第1方式中的使用1种或2种以上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导电层,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第2方式中的使用1种或2种以上上述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导电层。
含有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无机颜料超微粒的平均粒径通常为100nm以下,优选为50nm以下,特别优选为3nm~30nm。
含有上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无机颜料超微粒的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时,能够得到抗静电性非常优异的保护层转印片。
本说明书中,对于(II)导电层不注明是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第1方式或第2方式中哪一种方式的情况下,此时作为(II)导电层,是对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的第1方式和第2方式中所共通的事项进行的说明。
根据白色度、赋予隐蔽性、调色等目的,上述(II)导电层可以在不影响导电性的范围内具有各种颜料、染料、荧光增白剂、其他添加剂。
上述(II)导电层可以以例如如下方式形成:使无机颜料超微粒在水性介质中分散成溶胶状态,形成导电层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在上述(I)保护层上进行涂布并干燥,由此形成(II)导电层。
作为上述导电层涂布液中的水性介质,可以举出水、异丙醇等水溶性醇、水和水溶性醇的混合液等。
上述导电层涂布液中,优选无机颜料超微粒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水性介质为1质量份~300质量份。
由于上述(II)导电层可以不含有粘合树脂,因而与使用以往的导电层涂布液(通过在粘合树脂中分散导电剂而得到)而形成的导电层相比,本发明(II)导电层可以以较少的涂布量获得所期望的导电性。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由于具有可以以较少的涂布量而形成的(II)导电层,所以可以将透明性高的保护层转印至被转印体。
上述导电层涂布液可以以干燥后的涂布量在0.1g/m2~10g/m2的范围的量进行涂布,考虑到赋予优异的抗静电性的方面,可以以上述涂布量优选为0.15g/m2以上、更优选为0.2g/m2以上的量进行涂布。另外,考虑到抗静电性充分,可以以上述涂布量优选为5g/m2以下、更优选为3g/m2以下的量进行涂布。
上述干燥通常可以进行热风干燥等以使无机颜料超微粒由溶胶状变为干燥凝胶状。
上述(III)粘合层形成于上述(II)导电层的相对于基材片一侧的面上,具有提高转印后保护转印层积体与被转印体的密合性的作用。
上述(III)粘合层可以利用现有公知的任意的感热粘合剂来形成,但优选由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80℃的热塑性树脂形成。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可以举出例如紫外线吸收性树脂、丙烯酸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缩丁醛树脂、聚酰胺树脂、氯乙烯树脂等。
上述(III)粘合层可以与上述防粘层同样地形成。
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保护转印层积体在23℃、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下显示出1×105Ω/□~1×1010Ω/□的表面电阻率,该表面电阻率优选为1×106Ω/□~5×109Ω/□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上述保护转印层积体的表面电阻率是进行如下测定得到的值:利用高电阻率测定机(Hiresta IP MCP-HT250,DIAINSTRUMENTS社生产),依照JIS K 6911,在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下对形成图像前的保护转印层积体的表面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由于具有显示出上述范围内的表面电阻率的保护转印层积体,因而其抗静电性优异,转印至被转印体时几乎不会出现产生静电等麻烦。
(耐热滑性层)
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的耐热滑性层,是为了提高耐热性和印相时感热头的移动性等而在上述基材片的相对于保护转印层积体一侧的面上使用热塑性树脂而形成的。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优选聚酯类树脂;聚丙烯酸酯类树脂;聚醋酸乙烯酯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酯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乙烯类树脂、聚丙烯类树脂等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氯乙烯类树脂;聚醚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丙烯酸酯树脂;聚丙烯酰胺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烯缩丁醛树脂;聚乙烯乙酰缩乙醛树脂等聚乙烯缩乙醛树脂等热塑性树脂和它们的硅酮改性物等,考虑到耐热性等方面,更优选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或其硅酮改性物等。
为了提高滑性,上述耐热滑性层除含有上述热塑性树脂外,还可以添加蜡、高级脂肪酰胺、酯、金属皂、硅油、表面活性剂等热防粘剂;含氟树脂等有机粉末;氧化硅、粘土、滑石、碳酸钙等无机粒子等各种添加剂。
上述耐热滑性层可以通过制备耐热滑性层涂布液、涂布该涂布液并干燥而形成。
上述耐热滑性层涂布液既可以是仅含有上述热塑性树脂的涂布液,也可以是除了上述热塑性树脂外还根据需要混合添加了添加剂而形成的涂布液。
考虑到可以获得耐热性等优异的保护层转印片,上述耐热滑性层的厚度以固体成分标准表示优选为2g/m2以下,更优选为0.1g/m2~1g/m2
(着色热转印层)
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既可以是在基材片上仅设置上述保护转印层积体的转印片,也可以是在基材片的同一个面上按面顺序设置上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和着色热转印层的转印片。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也可以是如下的形式:在基材片的部分表面上具有上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在上述基材片的表面上按照与上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呈面顺序的方式具有着色热转印层,该着色热转印层为单色以上的升华性染料层或单色以上的热熔融型着色剂层。
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中,还在基材片上按照与上述保护转印层积体按呈面顺序的方式设置有着色热转印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感热打印机将所期望的图像形成于被转印材料上,同时也可将保护转印层积体转印于所期望的图像领域上。
上述升华性染料层可以利用现有公知的方法由公知的升华性染料和公知的粘合树脂形成,例如,可以与上述的热转印片(1)等同样地形成。
上述热熔融型着色剂层可以利用现有公知的方法由公知的颜料和公知的蜡等热熔融性物质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可以举出如下的转印片,该转印片为在基材片的部分表面上具有保护转印层积体、且在所述基材片的表面上按照与所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呈面顺序的方式具有着色热转印层的热转印片,所述着色热转印层是单色以上的升华性染料层或单色以上的热熔融型着色剂层,其中所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包含导电层并进一步包含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转印片如下形成:在所述基材片的一侧的部分表面上设置所述保护层而形成层积体,在所述层积体的设有所述保护层的一侧的全部表面上设置所述导电层,然后在该导电层上且所述保护层不处于下方的区域设置所述着色热转印层。
所述保护层转印片中的基材、导电层和着色热转印层等各层的构成与上述的保护层转印片相同。
所述保护层转印片由于具有所述导电层,因而基材与着色热转印层的粘合性良好,可以高速进行热转印,而不会出现着色热转印层向显像片上的异常转印。
上述保护层转印片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在基材2d的一个面上部分地设置保护层4d,在该保护层4d上和没有设置保护层4d的基材2d上全面地设置导电层3d。并且,也可以在按照使保护层4d处于下方的方式进行设置的区域的导电层3d上设置粘合层7d,该情况下,保护层4d、导电层3d、粘合层7d这三层作为保护转印层积体6d被转印至被转印体。而且,在基材2d的与设置有保护层4d的面相对侧的面上可以设置耐热滑性层10d,设置该耐热滑性层时,可以防止与感热头熔合和改善移动性等。
并且,在保护转印层积体6d的最外表面设置粘合层7d时,在被转印体上的转印性和粘合性得到提高。并且,在与保护转移层积体6d的形成区域不同的地方,在保护转印层积体6d与下一个保护转印层积体6d之间,按面顺序设置有着色热转印层,优选设置有着色热转印层5d的黄色染料层(Y)、洋红染料层(M)和青色染料层(C),含有三色的着色热转印层5d和保护转印层积体6d的单元9d(图中未示出)优选在保护层转印片的长度方向上反复形成。进一步,也可以在黄色染料层(Y)和洋红染料层(M)之间、洋红染料层(M)和青色染料层(C)之间、青色染料层(C)和保护转印层积体6d之间、以及保护转印层积体6d和黄色染料层(Y)之间设置检测标记8d。
上述保护层4d、粘合层7d及检测标记8d可以是现有公知的组成,例如可以与特开2003-312151号公报相同。
(转印等)
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还设置有上述的着色热转印层的情况下,可以在例如热转印显像片等被转印体上形成图像,进一步可以转印保护转印层积体。
本发明中,上述保护转印层积体既可以转印于所形成的图像的全部表面上,也可以仅转印于特定的部分。
具有如下特征的印相物也是本发明之一,在该印相物中,使用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转印形成保护转印层压体以覆盖图像的至少部分表面。本发明的印相物中的保护转印层积体是使用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形成的,具有使用无机颜料超微粒形成的导电层(II),所以屏障性高且耐增塑剂性良好。因此,本发明的印相物即使与含有聚氯乙烯等增塑剂的树脂长时间接触,也几乎不会使染料接受层中的染料转移,可以维持图像。
作为可以用于上述保护层转印片的转印的热转印显像片,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对于例如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进行说明时介绍的显像片。
可以使用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制作ID卡、身份证、驾照等卡片类。
除了照片等图像信息,上述卡片类也可以含有文字信息。
本发明中,在上述卡片类上形成文字信息的情况中,可以以热熔融转印方式形成该文字信息,以升华转印方式形成照片等图像信息。
还可以进一步在上述卡片类上设置轧纹、签名、IC存储、磁性层、全息照相及其他印刷等,也可以在转印保护转印层积体后设置轧纹、签名、磁性层等。
使用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形成图像或进行保护转印层积体的转印时,既可以在分别不同的热转印打印机上设定适当的转印条件来进行染料转印和保护转印层积体转印,也可以在同一打印机上适当调整各转印中的印刷能量来进行上述两种转印。
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也可以利用加热板、热模片、热辊、线路加热器、铁等进行转印,而不限于热转印打印机。
由于本发明的片材具有上述构成,所以转印性良好。其中,本发明的热转印片与基材或染料层均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可以以高速进行热转印,并且染料层不会向显像片异常转印。进一步,上述热转印片可以防止印相时染料从染料层转移到衬底层,能够使染料有效地从显像片向接受层一侧进行扩散,因此印相中的转印灵敏度高,可以提高印刷浓度。特别地,由于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使用基材强度较低的基材来形成,因而可以不利用高拉伸加工来进行制造,可以以低于现有的热扩散型热转印片的成本来制造薄膜的印相物。
由于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具有上述构成,其转印性和抗静电性优异,转印至被转印体时几乎不会产生静电等麻烦。因此,利用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可以得到透明性、耐增塑剂性和抗静电性优异的印相物。
下面举出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另外,除了特殊说明外,文章中的份或%以质量为标准。
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中的各项数据以如下步骤进行测定。
1.基材厚度
利用测微计(MFC-191,Nikon社生产)测定10张重叠的基材的厚度,利用测定的值求算基材厚度。
2.断裂强度和断裂伸度
依照JIS C 2151进行测定。
实施例1
在作为基材的厚度为4.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上利用凹版涂布法涂布如下组成的衬底层涂布液1,使干燥涂布量为0.06g/m2,干燥后形成衬底层。
在该衬底层的上面利用凹版涂布法涂布如下组成的染料层涂布液,使干燥涂布量为0.7g/m2,干燥后形成染料层,制成了实施例1的热转印片。
另外,在上述基材的另一侧的表面上预先以如下方式形成了耐热滑性层:利用凹版涂布法涂布如下组成的耐热滑性层涂布液,以使干燥涂布量为1.0g/m2,干燥后形成耐热滑性层。
<衬底层涂布液1>
胶体氧化硅(スノ一テツクOXS,粒径为4nm~6nm,日产化学工业(株)生产)                                            50份
水                                                 25份
异丙醇                                             25份
<染料层涂布液>
C.I.溶剂蓝63(エスレツクBX-1,积水化学工业(株)生产) 6.0份
聚乙烯缩丁醛树脂(エスレツクBX-1,积水化学工业(株)生产) 3.0份
甲乙酮                                                 45.5份
甲苯                                                   45.5份
<耐热滑性层涂布液>
聚乙烯缩丁醛树脂(エスレツクBX-1,积水化学工业(株)生产) 13.6份
聚异氰酸酯固化剂(タケネ一トD218,武田药品工业(株)生产) 0.6份
磷酸酯(プライサ一フA208S,第一工业制药(株)生产)        0.8份
甲乙酮                                                 42.5份
甲苯                                                   42.5份
实施例2
除了将实施例1中制作的热转印片中的衬底层改为如下组成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2的热转印片。
<衬底层涂布液2>
氧化铝溶胶(氧化铝溶胶200,羽毛状形态,日产化学工业(株)生产)50份
水                                                         25份
异丙醇                                                     25份
实施例3
除了将实施例1中制作的热转印片中的衬底层改为如下组成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3的热转印片。
<衬底层涂布液3>
氧化铝溶胶(氧化铝溶胶520,勃姆石板状结晶形态,日产化学工业(株)生产)                                                      25份
水                                                         37.5份
异丙醇                                                     37.5份
比较例1
使用与实施例1条件相同的PET膜的基材,并且在该基材的另一侧的面上预先形成与实施例1同样的耐热滑性层。在该基材的与设有耐热滑性层的面相对的面上利用凹版涂布法直接涂布实施例1中使用的染料层涂布液,以使干燥涂布量为0.7g/m2,干燥后形成染料层,制成了比较例1的热转印片。
比较例2
使用与实施例1条件相同的PET膜的基材,并且在该基材的另一侧的面上预先形成与实施例1同样的耐热滑性层。在该基材的与设有耐热滑性层的面相对的面上利用凹版涂布法涂布如下组成的粘合层涂布液1,以使干燥涂布量为0.06g/m2,干燥后形成粘合层。进而,在该粘合层上形成与实施例1相同的染料层,制成了比较例2的热转印片。
<粘合层组成液1>
聚乙烯吡咯烷酮树脂(K-90,ISP社生产)        10份
水                                         100份
异丙醇                                     100份
比较例3
使用与实施例1条件相同的PET膜的基材,并且在该基材的另一侧的面上预先形成与实施例1同样的耐热滑性层。在该基材的与设有耐热滑性层的面相对的面上利用凹版涂布法涂布如下组成的粘合层涂布液2,以使干燥涂布量为0.06g/m2,干燥后形成粘合层。进而,在该粘合层上形成与实施例1相同的染料层,制成了比较例3的热转印片。
<粘合层组成液2>
聚酯树脂(WR-961,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生产)    3份
水                                            50份
异丙醇                                        50份
试验例1
对于实施例1~3及比较例1~3的热转印片进行如下测定。
<反射浓度>
使用上述制作的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热转印片,与OLYMPUS公司生产的P-400打印机用专用热转印显像片相组合,在如下条件下进行印相,利用Macbeth反射浓度计RD-918测定反射浓度。
(印相条件)
感热头:KGT-217-12MPL20(京瓷(株)生产)
发热体平均电阻值:2994(Ω)
主扫描方向打印密度(印字密度):300dpi
副扫描方向打印密度:300dpi
外加电力:0.10(w/dot)
1行周期:5(msec)
印刷开始温度:40(℃)
外加脉冲(灰度控制方法):使用多脉冲方式的测试打印机,其在1行周期中可变为0至255个具有将1行周期等分为256份的脉冲长度的分割脉冲数,将各分割脉冲的占空比(duty ratio)固定于70%,将每个行周期的脉冲数由0至255个分割为15份。由此可以提供15级不同的能量。
对上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印相物测定浓度最大(第255灰度等级)时的反射浓度。
<染料层的粘合强度>
使用上述制作的热转印片,在染料层上粘贴玻璃纸胶带(注册商标为セロテ一プ)并以拇指反复抚压2次,之后立即撕开,观察撕开后胶带一侧是否附着染料层,由此对染料层的粘合强度进行评价。
以如下标准进行评价。
○:观察不到染料层的附着。
△:仅观察到一点染料层的附着。
×:在整个面观察到染料层的附着。
<防粘性评价>
在与测定上述反射浓度的情况相同的印相条件下,以印相物全部为实心(灰度等级255/255:浓度最大)的印相图案进行印相,印相后肉眼观察热转印片的染料层和热转印显像片是否发生热融合或是否发生异常转印(即连着染料层转印至热转印显像片)。
以如下标准进行评价。
○:染料层与热转印显像片未发生热融合,且未发生异常转印。
×:染料层与热转印显像片发生热融合或发生异常转印。
上述反射浓度的测定结果、染料层的粘合强度及防粘性的评价结果如下述表1所示。
[表1]
  衬底层   反射浓度   染料层的粘合强度   防粘性评价
  实施例1   胶体氧化硅   2.39   △   ○
  实施例2   氧化铝溶胶   2.56   ○   ○
  实施例3   氧化铝溶胶   2.3   ○   ○
  比较例1   -   2.16   ×   ×
  比较例2   聚乙烯吡咯烷酮树脂   2.15   ○   ○
  比较例3   聚酯树脂   1.93   ○   ○
由上述结果可知,实施例1~3的热转印片中,在基材和染料层之间设置有含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所述热转印片的反射浓度全部为2.30以上,为高浓度。而且,实施例1~3中的热转印片在防粘性方面全都得到了良好的结果,且染料层对于基材的粘合性也没有问题。
在比较例1、2、3的热转印片中,由于没有在基材和染料层之间设置含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因而上述反射浓度小于2.2,不能满足作为高浓度的印相物的条件。并且,比较例1中,在染料层对于基材的粘合性以及染料层与热转印显像片的防粘性方面存在实用上的问题。
实施例4
除了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厚度为4.0μm,基材强度为3.5)作为基材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4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5
除了使用PET膜(厚度为4.5μm,基材强度为3.5)作为基材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5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6
除了使用PET膜(厚度为4.5μm,基材强度为3.7)作为基材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6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7
除了使用PET膜(厚度为4.5μm,基材强度为3.5)作为基材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7的热转印片。
比较例4
除了使用PET膜(厚度为4.5μm,基材强度为3.5)作为基材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热转印片。
比较例5
除了使用PET膜(厚度为4.5μm,基材强度为4.0)作为基材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热转印片。
试验例2
对于实施例4~7及比较例4~5的热转印片进行如下试验。
1.最高印刷浓度
使用升华型热转印打印机(メガピクセルIII,アルテツク社生产)和上述打印机的正品显像纸,以青色实心图案进行印相,利用反射浓度计Macbeth RD-918(C过滤器)对得到的印相物进行测定,求算最高印刷浓度。
另外,印相数据的灰度值以255灰度等级为100%实心,印相时的灰度值除以255的比例为该图案相对于最大外加能量的外加能量(例如,若印相时的灰度值为210等级,则210/255=0.823,即83%实心)。
可以通过以Photo Shop进行任意变更来调节上述印相时的灰度值。
2.未出现褶皱灰度值
在上述1.中记载的印相方法中,每5个等级地改变灰度值,进行实心图案的印相,将比褶皱出现时弱一级的能量设为未出现褶皱灰度值。
评价结果于表2示出。
[表2]
Figure C20058003655800351
由结果可知,虽然实施例4~7中得到的印相物的基材强度较低,仅为3.5或3.7,但也能够获得与基材强度为4.0的比较例5同等的最高印刷浓度。另一方面,与实施例4~7中得到的印相物的最高印刷浓度相比,由不具有本发明的衬底层的比较例4的热转印片得到的印相物的最高印刷浓度较差。
实施例8
在基材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Toray社生产,厚度为4.5μm)上利用凹版涂布法涂布如下组成的耐热滑性层涂布液,使干燥涂布量为0.5g/m2,干燥后形成耐热滑性层。
<耐热滑性层涂布液>
聚酰胺酰亚胺树脂(HR-15ET,东洋纺织社生产)        50.0份
聚酰胺酰亚胺硅酮树脂(HR-14ET,东洋纺织社生产)    50.0份
硬脂酰磷酸锌(LBT-1830精制,堺化学社生产)         10.0份
硬脂酸锌(GF-200,日本油脂社生产)                 10.0份
聚酯树脂(バイロン220,东洋纺织社生产)            3.0份
无机填充物(滑石,平均粒径为4.2μm)               10.0份
接着,在基材片的与耐热滑性层相对一侧的面上利用凹版涂布法涂布如下组成的保护层涂布液A,使干燥涂布量为1.0g/m2,干燥后形成保护层。
<保护层涂布液A>
丙烯酸树脂(ダイヤナ一ルBR-83,三菱RAYON社生产)    50份
甲乙酮                                            25份
甲苯                                              25份
接着,在上述保护层上利用凹版涂布法涂布如下组成的导电层涂布液A,使干燥涂布量为0.2g/m2,干燥后形成导电层。
<导电层涂布液A>
氧化铝溶胶(氧化铝溶胶100,盐酸稳定型,日产化学工业社生产)50份
水                                                       25份
异丙醇                                                   25份
进而,在上述导电层上利用凹版涂布法涂布如下组成的粘合层涂布液,使干燥涂布量为1.5g/m2,干燥后得到实施例8的保护层转印片。
<粘合层涂布液>
聚酯树脂(バイロン700,东洋纺织社生产)                69.6份
与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反应结合的丙烯酸共聚物(PUVA-50M-40TM,大塚化学社生产)                                        17.4份
氧化硅(サイリシア310,富士Silysia社生产)           25份
实施例9
除了使用如下组成的导电层涂布液B代替实施例8中使用的导电层涂布液A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9的保护层转印片。
<导电层涂布液B>
氧化铝溶胶(氧化铝溶胶200,乙酸稳定型,日产化学工业社生产)50.0份
水                                                       25.0份
异丙醇                                                   25.0份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8中制作的保护层转印片上,在基材片和保护层之间利用凹版涂布法涂布如下组成的防粘层涂布液,使干燥涂布量为1.0g/m2,干燥后得到防粘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0的保护层转印片。
<防粘层涂布液>
硅酮改性丙烯酸类树脂(セルトツプ226,DAICEL化学社生产)45.7份
铝催化剂(セルトツプCAT-A,DAICEL化学社生产)          8.5份
甲乙酮                                               22.9份
甲苯                                                 22.9份
比较例6
除了没有在实施例8中制作的保护层转印片中设置导电层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6的保护层转印片。
比较例7
除了使用如下组成的保护层涂布液B代替实施例8中使用的的保护层涂布液A且不设置导电层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7的保护层转印片。
<保护层涂布液B>
丙烯酸树脂(ダイヤナ一ルBR-83,三菱RAYON社生产)    50份
针状导电性无机物质(FSS-10M,石原テクノ社生产)        25份
甲乙酮                                               37.5份
甲苯                                                 37.5份
(FSS-10M为含有氧化锡(掺杂有锑)的导电性物质。固体成分为30%,长径比为20~30。)
比较例8
除了使用如下组成的保护层涂布液C代替实施例8中使用的的保护层涂布液A且不设置导电层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8的保护层转印片。
<保护层涂布液C>
丙烯酸树脂(ダイヤナ一ルBR-83,三菱RAYON社生产)    50份
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スタテイサイド,ACL社生产)     25份
甲乙酮                                            37.5份
甲苯                                              37.5份
对实施例8~10及比较例6~8的保护层转印片进行如下试验。
1.透明性
使用Y(黄)、M(洋红)、C(青)三色升华型热转印片,利用打印机(CP-2000,三菱电机社生产)在专用显像纸上印上黑实心图像,得到印相物,使用实施例8~10或比较例7~8的保护层转印片,利用上述打印机在印相物上转印保护转移层积体,对此时的情况与由比较例6的保护层转印片得到的印相物浓度的差进行确认,按照如下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另外,上述印相物浓度是利用色度计(Macbeth浓度计RD-918,Macbeth社制)对O.D.值为2.0附近进行测定得到的。
(评价标准)
○:虽然低于由比较例6得到的印相物,但印相物浓度差小于5%。
△:比由比较例6得到的印相物的印相物浓度低,其浓度差为大于等于5%小于10%的范围。
×:比由比较例6得到的印相物的印相物浓度低,其浓度差为10%以上。
2.转印性
使用与上述1.相同的打印机和专用显像纸,在与上述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保护转印层积体的转印,由此得到印相物,肉眼观察该印相物,并按照如下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保护转印层积体完全被转印。
×:保护转印层积体的转印有部分间断。
3.耐增塑剂性
对于利用上述1.的方法转印有保护转印层积体的各印相物,将添加有增塑剂的软质聚氯乙烯片(三菱化学社生产アルトロン,#480,厚度为400μm)与上述各印相物相重合,向每单位平方厘米施加40g的负荷,于50℃的环境下保存60小时,肉眼观察由于增塑剂导致的印相物的损伤(染料转移),按照如下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没有确认到染料转移。
△:向软质聚氯乙烯片上的染料转移较少。
×:向软质聚氯乙烯片上的染料转移较多。
4.表面电阻率
利用高电阻率测定机(Hiresta IP MCP-HT250,DIA INSTRUMENTS社生产),依照JIS K 6911,在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下施加100V的电压,对形成图像前的保护层转印片上的保护转印层积体在施加电压10秒后的表面电阻率进行测定。并且,利用同样的方法对保护转印层积体转印于图像上形成的印相物的表面电阻率进行测定。
各评价结果于表3示出。
[表3]
透明性 转印性 耐增塑剂性   保护转印层积体的表面电阻率(Ω/□)   印相物的表面电阻率(Ω/□)
  实施例8   ○   ○   ○   3×10<sup>8</sup>   3×10<sup>8</sup>
  实施例9   ○   ○   ○   5×10<sup>9</sup>   5×10<sup>9</sup>
  实施例10   ○   ○   ○   3×10<sup>8</sup>   3×10<sup>8</sup>
  比较例6   ○   ○   △   超范围   超范围
  比较例7   ×   ○   △   6×10<sup>9</sup>   6×10<sup>9</sup>
  比较例8   △   ×   ×   7×10<sup>10</sup>   7×10<sup>10</sup>
实施例8~10的保护层转印片的转印性良好,且表面电阻率低,并且,所得到的印相物的透明性和耐增塑剂性优异,表面电阻率也较低。
另一方面,由结果可以确认到,比较例6~8的保护层转印片的表面电阻率高,所得到的印相物的耐增塑剂性不好。特别地,比较例7和比较例8中得到的印相物的透明性也较差,比较例8中得到的保护层转印片的转印性也较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由于本发明的片材具有上述构成,所以转印性良好。其中,本发明的热转印片与基材或染料层均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可以以高速进行热转印,并且染料层不会向显像片异常转印。进一步,上述热转印片可以防止印相时染料从染料层转移到衬底层,能够有效地进行显像片向接受层一侧的染料扩散,因此印相中的转印灵敏度高,可以提高印刷浓度。特别地,由于本发明的热转印片(2)使用基材强度较低的基材来形成,因而可以不利用高拉伸加工来进行制造,可以以低于现有的热扩散型热转印片的成本来制造薄膜的印相物。
由于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具有上述构成,因而其转印性和抗静电性优异,转印至被转印体时几乎不会产生静电等麻烦。因此,利用本发明的保护层转印片可以得到透明性、耐增塑剂性和抗静电性优异的印相物。

Claims (14)

1.一种片材,其是含有基材的片材,该片材的特征在于,其为热转印片(I)或保护层转印片(II),所述热转印片(I)是依次层积基材、衬底层和染料层而形成的,所述保护层转印片(II)在基材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可剥离地具有含有导电层的保护转印层积体;其中所述衬底层和导电层是通过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并且所述衬底层和导电层不含有粘合树脂。
2.一种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在该热转印片中,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依次形成含有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的衬底层和染料层,并且所述衬底层不含有粘合树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在所述基材的与设有所述染料层的一侧相反的面上进一步设有耐热滑性层。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为胶体氧化硅或氧化铝溶胶。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所述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为氧化铝溶胶。
6.一种热转印片,该热转印片是通过依次层积基材、底漆层和染料层而得到的,该热转印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底漆层是通过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并且所述底漆层不含有粘合树脂;所述基材的基材强度大于等于3.5、小于4.0,该基材强度是用长度方向上的断裂强度S1(MPa)和断裂伸度S2(MPa)之比S1/S2来表示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转印片,该热转印片为热扩散型的热转印片。
8.一种保护层转印片,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转印片在基材片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可剥离地具有保护转印层积体,所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含有通过使用无机颜料超微粒而形成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不含有粘合树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护层转印片,其中所述无机颜料超微粒为氧化铝溶胶。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保护层转印片,其中,所述保护转印层积体隔着非转印性的防粘层而设置在基材片上。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保护层转印片,其中,所述保护转印层积体是通过在基材片一侧依次层积保护层、导电层和粘合层而形成的。
12.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保护层转印片,其中,该保护层转印片在基材片的部分表面上具有保护转印层积体,并在所述基材片的表面上按照与所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呈面顺序的方式具有着色热转印层,所述着色热转印层为单色以上的升华性染料层或单色以上的热熔融型着色剂层。
13.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保护层转印片,该保护层转印片是在基材片的部分表面上具有保护转印层积体、且在所述基材片的表面上按照与所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呈面顺序的方式具有着色热转印层的热转印片,所述着色热转印层是单色以上的升华性染料层或单色以上的热熔融型着色剂层;其中,
所述保护转印层积体包含导电层并进一步包含保护层;
所述保护层转印片按如下方式形成:在所述基材片的一侧的部分表面上设置所述保护层而形成层积体,在所述层积体的设有所述保护层的一侧的全部表面上设置所述导电层,然后在该导电层上且所述保护层不处于下方的区域设置所述着色热转印层。
14.一种印相物,其特征在于,该印相物是通过使用权利要求8~13任一项所述的保护层转印片转印形成保护转印层积体以覆盖图像的至少部分表面而得到的。
CNB2005800365584A 2004-10-25 2005-10-25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9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9278/2004 2004-10-25
JP2004309278A JP4319964B2 (ja) 2004-10-25 2004-10-25 熱転写シート
JP105464/2005 2005-03-31
JP105349/2005 2005-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8290A CN101048290A (zh) 2007-10-03
CN100544967C true CN100544967C (zh) 2009-09-30

Family

ID=36535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3655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967C (zh) 2004-10-25 2005-10-25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19964B2 (zh)
CN (1) CN100544967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9201A (zh) * 2011-12-02 2013-06-05 信越聚合物株式会社 转印用转印片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6088A (ja) * 2005-03-31 2006-11-0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拡散型熱転写シート
US20080254382A1 (en) 2007-03-27 2008-10-16 Fujifilm Corporation Heat-sensitive transfer sheet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CN101462428B (zh) * 2007-12-19 2011-11-16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热转印膜片及其制作方法和转印方法
JP5069715B2 (ja) * 2009-03-30 2012-11-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シート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WO2011055689A1 (ja) * 2009-11-06 2011-05-12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剥離シート付両面粘着剤シート
JP5212562B2 (ja) * 2011-06-20 2013-06-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成形品及びインモールド転写箔
JP5218616B2 (ja) * 2011-09-26 2013-06-26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熱転写プリントシート作成装置、作成方法及び熱転写プリントシート
CN102795014B (zh) * 2012-08-21 2014-05-14 曹欣纪 立体热转印膜及其制备方法、热转印方法
JP6558369B2 (ja) * 2014-07-17 2019-08-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249898B (zh) * 2015-03-31 2019-12-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片
JP6467327B2 (ja) * 2015-10-01 2019-02-1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物の製造方法、及び、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5216461B (zh) * 2015-10-31 2018-02-09 河南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金银色条码打印碳带及其制备方法
EP3378667B1 (en) * 2015-12-25 2020-06-1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JP6795026B2 (ja) * 2016-02-29 2020-12-0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304463B2 (ja) * 2016-03-18 2018-04-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印画物の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及び熱転写シートと中間転写媒体との組合せ
CN108602371B (zh) * 2016-03-18 2020-03-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介质、中间转印介质与热转印片的组合、以及印刷物的形成方法
CN107938401A (zh) * 2016-10-13 2018-04-20 全斯福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T恤衫印花方法
CN110234516B (zh) * 2017-02-16 2022-06-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以及该转印片和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WO2019003494A1 (ja) * 2017-06-26 2019-01-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6575740B1 (ja) * 2018-01-31 2019-09-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離型層用塗工液、及び熱転写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8948874A (zh) * 2018-07-24 2018-12-07 天津市赢事达办公用品厂 一种用于热转印碳带和热升华碳带的背涂液及其制备方法
JP7119789B2 (ja) * 2018-08-31 2022-08-1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リボン
WO2020067272A1 (ja) * 2018-09-28 2020-04-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
CN110697646A (zh) * 2019-11-22 2020-01-17 上海幂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皮肤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22883A (zh) * 2019-11-28 2020-01-24 徐州太平洋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高灵敏度的转印膜
CN114211894B (zh) * 2021-12-15 2023-04-07 湖南鼎一致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透明软标基材的彩色再转印膜
CN114312061B (zh) * 2021-12-27 2023-12-19 湖南鼎一致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耐磨适用多基材的热转印碳带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53560B (zh) * 2022-04-02 2023-05-12 湖南鼎一致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织物印花的再转印碳带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9201A (zh) * 2011-12-02 2013-06-05 信越聚合物株式会社 转印用转印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29201B (zh) * 2011-12-02 2015-02-18 信越聚合物株式会社 转印用转印片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8290A (zh) 2007-10-03
JP4319964B2 (ja) 2009-08-26
JP2006116892A (ja) 2006-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4967C (zh)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KR101328205B1 (ko) 열전사 시트 및 보호층 전사 시트
JP4142517B2 (ja) 保護層熱転写シートおよびマット調印画物
CN100548707C (zh) 热转印片
WO2015147288A1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用支持体および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4752305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6306087A (ja)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
JP2012066530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6706430B2 (ja) シール型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およ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6627237B2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用支持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17171060A1 (ja) 昇華型熱転写シート、昇華型熱転写シートと被転写体との組合せ
JP2008087305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
JP2002274064A (ja) 熱転写シートおよび印画物
JP4113819B2 (ja) 保護層熱転写シートおよび印画物
JP2011201180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WO1991007286A1 (en) Image-receiving medium
JP2003080844A (ja) 保護層熱転写シート
JP2007331180A (ja) 昇華転写受像シート、昇華転写シート及び昇華転写記録セット
JP2011201181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004195941A (ja) 画像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画像形成物及び中間転写記録媒体
JP2003145946A (ja) 保護層熱転写シートおよび印画物
JPH0911674A (ja) カード
JPH04179591A (ja) Idカード及びid冊子並びにその作成装置
JP2010234733A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6021402A (ja) 保護層熱転写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