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5558B - 半導體記憶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記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5558B
TWI705558B TW107143726A TW107143726A TWI705558B TW I705558 B TWI705558 B TW I705558B TW 107143726 A TW107143726 A TW 107143726A TW 107143726 A TW107143726 A TW 107143726A TW I705558 B TWI705558 B TW I7055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sense amplifier
word line
node
bit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3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2252A (zh
Inventor
日岡健
小林司
加藤光司
清水佑樹
前嶋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芝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芝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芝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2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2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5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555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08Address circuits; Decoders; Word-line control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10Programming or data input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24Bit-line control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26Sensing or reading circuits; Data output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30Power supply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32Tim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2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 H10B43/23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with source and drain on different levels, e.g. with sloping channels
    • H10B43/27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with source and drain on different levels, e.g. with sloping channels the channels comprising vertical portions, e.g. U-shaped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3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4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 G11C16/0483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having several storage transistors connected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1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view layou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4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Read Only Memo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Dram (AREA)

Abstract

實施形態係提供一種可高速動作之半導體記憶裝置。 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係於讀出動作中,第1列解碼器對第1字線於施加讀出電壓之前,施加不同於讀出電壓之第1突跳電壓,第1驅動器對第1感測放大器之第1節點供給第1電壓,第2驅動器對第2感測放大器之第2節點供給第2電壓,第1感測放大器於第1節點充電至第1電壓後,連接於第1位元線,第2感測放大器於第2節點充電至第2電壓後,連接於第2位元線,第1感測放大器連接於第1位元線後,藉由判定第1節點之電位變動,而判定記憶於第1記憶胞之資料,第2感測放大器連接於第2位元線後,判定第2節點之電位變動。

Description

半導體記憶裝置
實施形態係關於半導體記憶裝置。
已知有一種經三維積層記憶胞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
實施形態係提供一種可高速動作之半導體記憶裝置。
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具備:第1及第2記憶胞;第1字線,其連接於上述第1及第2記憶胞;第1位元線,其連接於上述第1記憶胞;第2位元線,其連接於上述第2記憶胞;第1感測放大器,其連接於上述第1位元線;第2感測放大器,其連接於上述第2位元線;第1驅動器,其對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供給第1電壓;第2驅動器,其對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供給與上述第1電壓不同之第2電壓;及第1列解碼器,其對上述第1字線供給電壓,且於讀出動作中,上述第1列解碼器於對上述第1字線施加讀出電壓之前,施加與上述讀出電壓不同之第1突跳電壓,上述第1驅動器對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之第1節點供給上述第1電壓,上述第2驅動器對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之第2節點供給上述第2電壓,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於將上述第1節點充電至上述第1電壓後,連接於上述第1位元線,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於將上述第2節點充電至上述第2電壓後,連接於上述第2位元線,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連接於上述第1位元線後,藉由判定上述第1節點之電位變動,而判定記憶於上述第1記憶胞之資料,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 連接於上述第2位元線後,藉由判定上述第2節點之電位變動,而判定記憶於上述第2記憶胞之資料。
10:半導體記憶裝置
11:記憶胞陣列
12:列解碼器模組
12A、12B:列解碼器模組
13:感測放大器模組
13A~13D:感測放大器模組
130、131:感測放大器模組
14:輸入輸出電路
15:暫存器
15A:狀態暫存器
15B:位址暫存器
15C:指令暫存器
16:邏輯控制器
17:定序器
170:第1定序器
171:第2定序器
18:就緒/忙碌控制電路
19:電壓產生電路
19A~19D:電壓產生電路
190、191:電壓產生電路
21:電晶體
24:電晶體
26:電晶體
30:電晶體
31:電晶體
33:電晶體
40~44:導電體
45:阻斷絕緣膜
46:絕緣膜
47:穿隧氧化膜
48:半導體材料
50:P型井區域
51、52:擴散區域
53、54:導電體
60、61:反相器
62、63:電晶體
ADD:位址資訊
ALE:位址鎖存啟動信號
AR1~AR8:區域
BC:通孔接點
BL:位元線
BL0~BLm:位元線
BLC:控制信號
BLK:區塊
BLK0~BLKn:區塊
BLQ:控制信號
BLS:接收信號
C1:箭頭
/CE:晶片啟動信號
CG0~CG7:信號線
CLE:信號
CLKSA:信號
CMD:指令
CR:區域
DAT:寫入資料
DBUS:匯流排
DR1:驅動器
DR2:驅動器
DR1A:驅動器
DR1B:驅動器
DR1C:驅動器
DR1D:驅動器
DR2A:驅動器
DR2B:驅動器
DR2C:驅動器
DR2D:驅動器
GC:配線層
H:位準
HR:區域
HU:通孔接點
I/O1~I/O8:輸入輸出信號
INV_S:節點
L:位準
LAT:節點
LBUS:匯流排
LDL:鎖存電路
LI:接點插塞
LOP:節點
LPC:控制信號
LSL:接收信號
M1:配線層
MH:半導體柱
MT0~MT7:記憶胞電晶體
NLO:接收信號
NS:NAND串
RBn:就緒/忙碌信號
RD:列解碼器
RDA:列解碼器
RDB:列解碼器
/RE:讀取啟動信號
SA:感測放大器部
SAU:感測放大器單元
SBUS:匯流排
SCOM:節點
SDL:鎖存電路
SEG1:區段
SEG1A:區段
SEG1B:區段
SEG1C:區段
SEG1D:區段
SEG2:區段
SEG2A:區段
SEG2B:區段
SEG2C:區段
SEG2D:區段
SEN:節點
SGD:選擇閘極線
SGD0~SGD3:選擇閘極線
SGDD:信號線
SGS:選擇閘極線
SGSD:信號線
SL:源極線
SRCGND:節點
SSRC:節點
ST1、ST2:選擇電晶體
STB:接收信號
STI:控制信號
STS:狀態資訊
SU0~SU3:串單元
T0~T3:時刻
T30~T33:時刻
Tblc:電晶體
Tblq:電晶體
Tbls:電晶體
Tblx:電晶體
Tlsw:n型MOSFET
TR:電晶體
Tsen:電晶體
Tstb:n型MOSFET
VBL:電壓
VBLC:電壓
VC:通孔接點
VCGRV:電壓
VCGRVK:第1突跳電壓
VDD:電源電壓
VDD1:第1電源電壓
VDD2:第2電源電壓
VHSA:電位
VLSA:電位
VREAD:通過電壓
VSS:電壓
VTH:判定用電壓
/WE:寫入啟動信號
WL:字線
WL0~WL7:字線
/WP:寫入保護信號
XXL:接收信號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全體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記憶胞陣列之構成例之電路圖。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及電壓產生電路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5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之構成例之電路圖。
圖6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記憶胞陣列之俯視佈局之一例之圖。
圖7係沿圖6所示之Ⅷ-Ⅷ之記憶胞陣列之剖視圖。
圖8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記憶胞陣列及列解碼器模組之剖面構造之一例之圖。
圖9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讀出動作之波形之一例之圖。
圖10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比較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讀出動作之波形之一例之圖。
圖1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及比較例之讀出動作之波形之一部分之圖。
圖1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讀出動作之波形之一例之圖。
圖1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及比較例之讀出動作之波形之一部分之圖。
圖1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15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及電壓產生電路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16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17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及電壓產生電路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18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19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0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3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全體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4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讀出動作之波形之一例之圖。
圖25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比較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讀出動作之波形之一例之圖。
圖26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及定序器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7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讀出動作之波形之一例之圖。
圖28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讀出動作之波形之一例之圖。
圖29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及定序器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30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及定序器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式係模式性者。另,以下之說明中,對具有大致相同功能及構成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符號。構成參照符號之文字後之數字,及構成參照符號之數字後之文字係藉由包含相同文字及數字之參照符號予以參考,且用以區分具有相同構成之要素彼此而使用。無需區分包含相同文字及數字之參照符號所示之要素彼此之情形時,該等要素係藉由僅包含相同文字及數字之參照符號予以參 考。
<1>第1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進行說明。
<1-1>構成
<1-1-1>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全體構成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全體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如圖1所示,半導體記憶裝置10具備記憶胞陣列11、列解碼器模組12、感測放大器模組13、輸入輸出電路14、暫存器15、邏輯控制器16、定序器17、就緒/忙碌控制電路18以及電壓產生電路19。
記憶胞陣列11包含區塊BLK0~BLKn(n係1以上之自然數)。區塊BLK係與位元線及字線建立關聯之複數個非揮發性記憶胞之集合,例如成為資料之抹除單位。半導體記憶裝置10例如可藉由應用MLC(Multi-Level Cell,多位階胞)方式,而將2位元以上之資料記憶於各記憶胞。
列解碼器模組12可基於保持於位址暫存器15B之區塊位址,選擇執行各種動作之對象之區塊BLK。且,列解碼器模組12可將自電壓產生電路19供給之電壓傳送至所選擇之區塊BLK。針對列解碼器模組12之細節,於下文敘述。
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可將自記憶胞陣列11讀出之資料DAT,經由輸入輸出電路14,輸出至外部之控制器。又,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可將自外部之控制器經由輸入輸出電路14接收之寫入資料DAT傳送至記憶胞陣列11。
輸入輸出電路14例如可在與外部之控制器間,收發8位元 寬度之輸入輸出信號I/O(I/O1~I/O8)。例如,輸入輸出電路14將自外部之控制器接收之輸入輸出信號I/O所含之寫入資料DAT傳送至感測放大器模組13,將自感測放大器模組13傳送來之讀出資料DAT作為輸入輸出信號I/O,發送至外部之控制器。
暫存器15包含狀態暫存器15A、位址暫存器15B及指令暫存器15C。狀態暫存器15A例如保持定序器17之狀態資訊STS,將該狀態資訊STS基於定序器17之指示傳送至輸入輸出電路14。位址暫存器15B保持自輸入輸出電路14傳送來之位址資訊ADD。位址資訊ADD所含之區塊位址、行位址及頁面位址分別於列解碼器模組12、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及電壓產生電路19中予以使用。指令暫存器15C保持自輸入輸出電路14傳送來之指令CMD。
邏輯控制器16可基於自外部之控制器接收之各種控制信號,控制輸入輸出電路14及定序器17。作為各種控制信號,例如使用晶片啟動信號/CE、指令鎖存啟動信號CLE、位址鎖存啟動信號ALE、寫入啟動信號/WE、讀取啟動信號/RE及寫入保護信號/WP。信號/CE係用以啟動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信號。信號CLE係對輸入輸出電路14通知與已確定之信號CLE同時輸入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信號係指令CMD之信號。信號ALE係對輸入輸出電路14通知與已確定之信號ALE同時輸入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信號係位址資訊ADD之信號。信號/WE及/RE分別係例如對輸入輸出電路14命令輸入輸出信號I/O之輸入及輸出之信號。信號/WP係例如於電源之接通斷開時用以將半導體記憶裝置10設為保護狀態之信號。
定序器17可基於保持於指令暫存器15C之指令CMD,控制半導體記憶裝置10全體之動作。例如,定序器17控制列解碼器模組12、 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及電壓產生電路19等,執行寫入動作或讀出動作等各種動作。
就緒/忙碌控制電路18可基於定序器17之動作狀態,產生就緒/忙碌信號RBn。信號RBn係對外部之控制器通知半導體記憶裝置10為接收來自外部之控制器之命令之就緒狀態,或為不接收命令之忙碌狀態之信號。
電壓產生電路19可基於定序器17之控制,產生期望之電壓,並將產生之電壓供給於記憶胞陣列11、列解碼器模組12、感測放大器模組13等。例如,電壓產生電路19基於保持於位址暫存器15B之頁面位址,對於對應於選擇字線之信號線,及對應於非選擇字線之信號線分別施加期望之電壓。
<1-1-2>記憶胞陣列11之構成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成例之電路圖,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內之1個區塊BLK之詳細電路構成之一例。如圖2所示,區塊BLK例如包含串單元SU0~SU3。
各串單元SU包含與位元線BL0~BLm(m為1以上之自然數)分別建立關聯之複數個NAND串NS。各NAND串NS例如包含記憶胞電晶體MT0~MT7,以及選擇電晶體ST1及ST2。
記憶胞電晶體MT具備控制閘極及電荷蓄積層,可非揮發地記憶資料。各NAND串NS所含之記憶胞電晶體MT0~MT7係串聯連接於選擇電晶體ST1之源極與選擇電晶體ST2之汲極之間。同一區塊BLK所含之記憶胞電晶體MT0~MT7之控制閘極分別共通連接於字線WL0~WL7。另,以下之說明中,將每個串單元SU連接於共通之字線WL之複數 個記憶胞電晶體MT所記憶之1位元資料之集合稱為“頁面”。因此,將2位元資料記憶於1個記憶胞電晶體MT之情形時,於1個串單元SU內連接於共通之字線WL之複數個記憶胞電晶體MT之集合係記憶2頁面資料。
選擇電晶體ST1及ST2使用於各種動作時之串單元SU之選擇。對應於同一行位址之NAND串NS所含之選擇電晶體ST1之汲極共通連接於對應之位元線BL。串單元SU0~SU3所含之選擇電晶體ST1之閘極分別共通連接於選擇閘極線SGD0~SGD3。於同一區塊BLK中,選擇電晶體ST2之源極共通連接於源極線SL,選擇電晶體ST2之閘極共通連接於選擇閘極線SGS。
以上說明之記憶胞陣列11之電路構成中,字線WL0~WL7係對每個區塊BLK設置。位元線BL0~BLm係於複數個區塊BLK間共用。源極線SL係於複數個區塊BLK間共用。另,各區塊BLK含有之串單元SU之個數,及各NAND串NS含有之記憶胞電晶體MT以及選擇電晶體ST1及ST2之個數僅為一例,可設計成任意個數。字線WL以及選擇閘極線SGD及SGS之條數係基於記憶胞電晶體MT以及選擇電晶體ST1及ST2之個數而變更。
<1-1-3>列解碼器模組12之構成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12之詳細構成例之方塊圖,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所含之各區塊BLK與列解碼器模組12之關係。如圖3所示,列解碼器模組12包含複數個列解碼器RD。
複數個列解碼器RD係與區塊(例如BLK0、BLK1、…)各自對應設置。
即,1個列解碼器RD與1個區塊BLK建立關聯。
列解碼器RD控制自電壓產生電路19所配線之各種信號線(SGDD、CG0~CG7、SGSD),與和列解碼器RD建立關聯之區塊BLK之各配線(SGD、WL、SGS)之連接。
當選擇與列解碼器RD建立關聯之區塊BLK時,列解碼器RD將信號線SGDD及配線SGD、信號線CG0~CG7、及配線WL0~WL7、信號線SGSD及配線SGS分別連接。
對各區塊BLK經由列解碼器RD施加自電壓產生電路19供給之電壓。列解碼器RD自字線WL之延伸方向之一側對區塊之字線WL施加電壓,且,如圖3所示,對以上說明之構成定義區域AR1及AR2。
區域AR1及AR2係於字線WL之延伸方向(區塊BLK之延伸方向)上,分割記憶胞陣列11並定義之區域,區域AR1與字線WL之延伸方向之一側之區域對應,區域AR2與字線WL之延伸方向之另一側之區域對應。以下之說明中,將距對應於各區塊BLK之列解碼器RD所連接之區域較近的區域稱為“Near:近”,將較遠之區域稱為“Far:遠”。
但,記憶胞陣列11具備作為實質的資料保持區域發揮功能之區域CR。且,區域AR1及AR2包含於區域CR中。
<1-1-4>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及電壓產生電路19之構成
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及電壓產生電路19之詳細構成例之方塊圖。如圖4所示,感測放大器模組13包含複數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電壓產生電路19包含驅動器DR1及DR2。
於各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分別連接有1條位元線BL。即,感測放大器模組13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個數例如與位元線 BL之條數對應。以下,將連接於與設置於區域AR1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稱為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將連接於與設置於區域AR2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稱為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
驅動器DR1及DR2基於未圖示之電荷泵所產生之電壓,分別產生第1電源電壓VDD1及第2電源電壓VDD2。且,驅動器DR1將產生之第1電源電壓VDD1供給於區段SEG1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將產生之第2電源電壓VDD2供給於區段SEG2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以上說明之各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詳細電路構成成為例如圖5所示者。圖5係顯示關於感測放大器模組13內之1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詳細電路構成之一例。如圖5所示,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包含以可互相收發資料之方式連接之感測放大器部SA、以及鎖存電路SDL、LDL、UDL及XDL。
感測放大器部SA例如於讀出動作中,感測於對應之位元線BL讀出之資料,判定讀出之資料為“0”或“1”。
如圖5所示,各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包含p型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21、24、n型MOSFET Tbls Tblc、Tblx、26、Txxl、Tstb、Tsen、30、31、Tblq、33、Tlsw以及電容器41及42。
1條位元線BL經由串聯連接之電晶體Tbls及Tblc,與節點SCOM連接。電晶體Tbls及Tblc於各個節點中,例如自定序器17接收信號BLS及BLC。節點SCOM經由串聯連接之電晶體Tblx及21,與電位VHSA 之節點連接。電晶體21於閘極中與鎖存電路SDL內之節點INV_S連接,電晶體Tblx於閘極中,例如自定序器17接收信號BLX。
連接電晶體21及電晶體Tblx之節點SSRC經由電晶體24,與節點SRCGND連接。電晶體24於閘極中與節點INV_S連接。
節點SCOM又經由電晶體26,與電位VLSA之節點連接。電晶體26於閘極中,例如自定序器17接收信號NLO。
節點SCOM進而經由電晶體Txxl,與節點SEN連接。電晶體Txxl於閘極中,例如自定序器17接收信號XXL。節點SEN經由電容器42接收信號CLKSA。信號CLKSA例如係由定序器17控制。節點SEN又藉由後述之匯流排DBUS及電容器41電容耦合。
節點SEN又經由電晶體Tblq與匯流排SBUS連接。電晶體Tblq於閘極中,例如自定序器17接收信號BLQ。節點SEN進而經由串聯連接之電晶體30及31,與節點LOP連接。電晶體31之與電晶體30相反之節點(源極)亦可不為節點LOP而設為接地。電晶體30於閘極中,例如自定序器17接收信號LSL。
節點LOP藉由電壓產生電路19控制電壓。
匯流排SBUS又經由串聯連接之電晶體Tstb及Tsen,與節點LOP連接。電晶體Tstb於閘極中,例如自定序器17接收信號STB。電晶體Tsen於閘極中與節點SEN連接。
匯流排SBUS又經由電晶體33與電源電壓VDD(VDD1或VDD2等)之節點連接。電晶體33於閘極中,例如自定序器17接收信號LPC,將電源電壓VDD傳送至匯流排SBUS。
即,節點SEN經由電晶體Tblq及電晶體33,供給電源電壓 VDD(參照箭頭C1)。
鎖存電路SDL、LDL、UDL及XDL暫時保持讀出資料。鎖存電路XDL連接於輸入輸出電路14,使用於感測放大器單元SAU與輸入輸出電路14間之資料的輸入輸出。
鎖存電路SDL例如包含反相器60及61,以及n通道MOS電晶體62及63。反相器60之輸入節點連接於節點LAT,反相器60之輸出節點連接於節點INV_S。反相器61之輸入節點連接於節點INV_S,反相器61之輸出節點連接於節點LAT。電晶體62之一端連接於節點INV_S,電晶體62之另一端連接於匯流排LBUS,對電晶體62之閘極輸入控制信號STI。電晶體63之一端連接於節點LAT,電晶體63之另一端連接於匯流排LBUS,對電晶體63之閘極輸入控制信號STL。例如,節點LAT中保持之資料相當於保持於鎖存電路SDL之資料,節點INV_S中保持之資料相當於保持於節點LAT之資料之反轉資料。由於鎖存電路LDL、UDL及XDL之電路構成與例如鎖存電路SDL之電路構成相同,故省略說明。
以上說明之各種控制信號例如係藉由定序器17產生。
另,第1實施形態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之構成不限定於此。例如,感測放大器單元SAU所具備之鎖存電路之個數可設計成任意個數。該情形時,鎖存電路之個數例如係基於1個記憶胞電晶體MT所保持之資料之位元數而設計。又,以上之說明中,列舉了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及位元線BL一對一對應之情形為例,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複數個位元線BL經由選擇器連接於1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1-1-5>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構造
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記憶胞陣列11、 列解碼器模組12及感測放大器模組13之構造進行說明。
圖6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俯視佈局之一例,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內之1個串單元SU0之俯視佈局之一例。另,以下之圖式中,X軸與字線WL之延伸方向對應,Y軸與位元線BL之延伸方向對應,Z軸與對於基板表面之垂直方向對應。
如圖6所示,串單元SU0設置於在X方向延伸且於Y方向相鄰之接點插塞LI間。接點插塞LI設置於將相鄰之串單元SU間絕緣之串內。即,記憶胞陣列11中,未圖示之區域內,複數個接點插塞LI排列於Y方向,於相鄰之接點插塞LI間,分別設有串單元SU。
此種串單元SU0之構成中,於X方向定義有區域CR及HR。區域CR係作為實質的資料保持區域發揮功能之區域,於區域CR設有複數個半導體柱MH。1個半導體柱MH例如與1個NAND串NS對應。區域HR係用以將設置於串單元SU0之各種配線與列解碼器模組12之間連接之區域。具體而言,於串單元SU0,以具有不與上層之導電體重疊之部分之方式,設有例如作為選擇閘極線SGS發揮功能之導電體41、分別作為字線WL0~WL7發揮功能之8個導電體42、及作為選擇閘極線SGD發揮功能之導電體43。且,導電體41~43之端部分別經由導電性之通孔接點VC,連接於設置於串單元SU下部之列解碼器模組12。
以上說明之記憶胞陣列11之剖面構造之一例示於圖7及圖8。圖7及圖8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內之1個串單元SU0之剖面構造之一例,圖7係顯示沿圖6之Ⅷ-Ⅷ線之剖面。圖8係顯示沿圖6之X方向之剖面,係擷取與區域HR之字線WL0(導電體42)關聯之構造而顯示。另,以下之圖式中,省略層間絕緣膜之圖示,圖8係省略區域CR之半導體柱MH之構造 而顯示。
如圖7所示,於記憶胞陣列11,於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上之P型井區域50之上方,設有作為源極線SL發揮功能之導電體40。於導電體40上,設有複數個接點插塞LI。於相鄰之接點插塞LI間且導電體40之上方,於Z方向依序設有例如導電體41、8層導電體42、導電體43。
導電體40~43之形狀係於X方向及Y方向擴展之板狀,接點插塞LI之形狀係於X方向及Z方向擴展之板狀。且,複數個半導體柱MH係以通過導電體41~43之方式設置。具體而言,半導體柱MH係以自導電體43之上表面到達導電體40之上表面之方式形成。
半導體柱MH包含例如阻斷絕緣膜45、絕緣膜(電荷蓄積層)46、穿隧氧化膜47及導電性半導體材料48。具體而言,於半導體材料48之周圍設有穿隧氧化膜47,於穿隧氧化膜47之周圍設有絕緣膜46,於絕緣膜46之周圍設有阻斷絕緣膜45。另,半導體材料48內亦可包含不同材料。
此種構造中,導電體41與半導體柱MH交叉之部分作為選擇電晶體ST2發揮功能,導電體42與半導體柱MH交叉之部分作為記憶胞電晶體MT發揮功能,導電體43與半導體柱MH交叉之部分作為選擇電晶體ST1發揮功能。
於半導體柱MH之半導體材料48上,設有導電性通孔接點BC。於通孔接點BC上,於Y方向延伸設有作為位元線BL發揮功能之導電體44。各串單元SU中,於1個導電體44連接有1個半導體柱MH。即,各串單元SU中,例如於排列於X方向之複數個導電體44,連接各不相同之半導體柱MH。
如圖8所示,於區域HR中P型井區域50之表面內,形成有n+雜質擴散區域51及52。於擴散區域51及52間且P型井區域50上,介隔未圖示之閘極絕緣膜設有導電體53。該擴散區域51及52以及導電體53分別作為電晶體TR之源極、汲極及閘極電極發揮功能。電晶體TR包含於列解碼器模組12中。於擴散區域51上,設有通孔接點VC。通孔接點VC通過導電體40~42連接於導電體54,通孔接點VC與導電體40~42間藉由絕緣膜絕緣。導電體54設置於例如設有導電體43之配線層與設有導電體44之配線層間之配線層,經由導電性通孔接點HU連接於對應於字線WL0之導電體42。通孔接點HU與半導體柱MH之間隔根據設有半導體柱MH之區域而不同,使用圖3說明之Near側及Far側係對應於通孔接點HU與半導體柱MH之距離而定義。
根據此種構成,列解碼器模組12可經由電晶體TR對對應於字線WL0之導電體42供給電壓。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0,與導電體41~43對應,設置未圖示之複數個電晶體TR及導電體54,列解碼器模組12經由該等電晶體TR,對對應於各種配線之導電體供給電壓。另,以下,將形成有與電晶體TR之閘極電極對應之導電體53之配線層稱為配線層GC,將形成有與位元線BL對應之導電體44之配線層稱為配線層M1。
另,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11之構造不限於以上說明之構造。例如,以上說明之選擇閘極線SGS及SGD分別由1層導電體41及43構成,但選擇閘極線SGS及SGD亦可由複數層導電體構成。又,1個半導體柱MH所通過之導電體42之個數不限定於此。例如,可藉由將1個半導體柱MH所通過之導電體42之個數設為9個以上,而將1個NAND串NS所含之記憶胞電晶體MT之個數設為9個以上。
<1-2>動作
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於讀出動作中執行第1突跳動作。所謂第1突跳動作,係將驅動器之驅動電壓設為暫時高於目標電壓值之值,經過一定時間後降低至目標電壓值之電壓施加方法。第1突跳動作例如對字線WL執行。例如,對字線WL執行第1突跳動作之情形時,電流對字線WL之供給量增加,字線WL被充電。另,以下,將第1突跳動作時,較施加目標電壓前施加之目標電壓更高之電壓稱為第1突跳電壓,將目標電壓與第1突跳電壓之差量稱為第1突跳量。
此種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時之波形之一例示於圖9。圖9中,以實線表示字線WL之Near側部分之波形,以虛線表示字線WL之Far側部分之波形。又,圖9中,以實線表示對應於字線WL之Near側部分之電源電壓VDD1,以虛線表示對應於字線WL之Far側部分之電源電壓VDD2。
另,以下之說明中,輸入各種控制信號之N通道MOS電晶體於對閘極施加“H”位準之電壓時成為接通狀態,於對閘極施加“L”位準之電壓時成為斷開狀態。又,將對應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記憶胞電晶體MT稱為選擇記憶胞。
[時刻T0以前]
如圖9所示,於較時刻T0前之初期狀態下,例如將字線WL及控制信號BLC之電壓設為電壓VSS,將控制信號LPC、BLQ、XXL及STB之電壓設為“L”位準,將位元線BL之電壓設為電壓VSS。
[時刻T0~T1]
若於時刻T0,開始讀出動作,則列解碼器模組12對所選擇 之字線WL(亦表述為WL(選擇))執行第1突跳動作。該情形時,對所選擇之字線WL暫時施加例如高於期望電壓之第1突跳電壓VCGRVK。第1突跳電壓VCGRVK表現為例如字線WL之Near側之電壓。另一方面,於字線WL之Far側,因配線之RC延遲,例如不超過電壓VCGRV地上昇至電壓VCGRV。另,第1突跳量之大小可設定為任意數值。
又,列解碼器模組12對未被選擇之字線WL(亦表述為WL(非選擇))施加例如讀出通過電壓VREAD。
又,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BLC之電壓設為電壓VBLC。藉此,自感測放大器模組13對位元線BL供給電流,位元線BL之電壓上昇至電壓VBL。
又,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LPC、BLQ設為“H”位準。若控制信號LPC、BLQ成為“H”位準,則電晶體33及Tblq成為接通狀態,節點SEN被充電,若節點SEN之充電結束,則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LPC、BLQ設為“L”位準。
如上述,對區段SEG1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電源電壓VDD之節點,供給藉由驅動器DR1產生之第1電源電壓VDD1。又,對區段SEG2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電源電壓VDD之節點,供給藉由驅動器DR2產生之第2電源電壓VDD2。因此,區段SEG1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中,將節點SEN充電至第1電源電壓VDD1。又,區段SEG2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中,將節點SEN充電至第2電源電壓VDD2。另,電源電壓VDD1大於電源電壓VDD2(VDD1>VDD2)。
[時刻T1~時刻T2]
於時刻T1,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XXL設為“H”位準。若 控制信號XXL成為“H”位準,則節點SEN之電位基於選擇記憶胞之狀態變化。另,時刻T1係選擇字線WL之電壓穩定至VCGRV前之時刻。
[時刻T2~]
且,定序器17於節點SEN之電位變化穩定之時刻T2,將控制信號XXL設為“L”位準,將控制信號STB設為“H”位準,基於節點SEN之狀態,判定選擇記憶胞之臨限值電壓,將判定結果保持於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內之鎖存電路。
將判定結果保持於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內之鎖存電路後,列解碼器模組12及定序器17將字線WL及控制信號BLC返回至初期狀態,結束該頁面之讀出動作。
<1-3>效果
根據以上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可使讀出動作高速化。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詳細效果進行說明。
於記憶胞三維積層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中,例如如圖6及圖7所示,將形成為板狀之導電體42作為字線WL使用。此種構造之字線WL有RC延遲變大之傾向,自字線WL之一端施加電壓之情形時,有於距驅動器較近之區域(Near側)與驅動器較遠之區域(far側),電壓之上昇速度不同之情形。此種情形時,直至字線WL之電壓穩定為止需要時間。因此,為了輔助電壓上昇速度相對較慢之字線WL之Far側之電壓上昇,有半導體記憶裝置例如執行第1突跳動作之情形。
如圖10所示,進行突跳動作之情形時,亦考慮於字線WL之電壓穩定後開始感測。圖10所示之動作例中,自較圖9所示之感測開始 時刻T1更晚之時刻T3(T1<T3)開始感測。即,雖不至於不進行突跳動作,但即使進行突跳動作之情形,直至字線WL之電壓穩定為止仍需要時間。因此,無法使讀出動作高速化。
基於使讀出動作高速化之觀點,考慮於選擇字線WL之電壓穩定在VCGRV前之時刻T1,開始感測。
此處,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比較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讀出動作之一例,使用圖11進行說明。圖11係顯示Near側及Far側之字線WL之波形與節點SEN之波形之一例,對於使用圖9說明之讀出動作之波形,區段SEG1及SEG2之節點SEN充電至共通之充電電壓之方面不同。圖11中,以實線表示字線WL之Near側部分之波形,以虛線表示字線WL之Far側部分之波形。又,圖11中,以實線表示對應於字線WL之Near側部分之電源電壓VDD1,以虛線表示對應於字線WL之Far側部分之電源電壓VDD2。
如圖11所示,針對將所有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節點SEN充電至電壓VDD之情形進行說明。
於時刻T1,於字線WL之Near側部分,高於電壓VCGRV,於字線WL之Far側部分,低於電壓VCGRV。因此,Near側之記憶胞中,字線WL之電壓看起來較高,Far側之記憶胞中,字線WL之電壓看起來較低。因此,流動於Near側之記憶胞之胞電流Icell變大,流動於Far側之記憶胞之胞電流Icell變小。
其結果,若將所有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節點SEN充電至單一之電壓VDD,則於Near側,於記憶胞接通之情形(胞接通)及記憶胞斷開之情形(胞斷開)兩者之狀態下,節點SEN(SEG1)之電位有可能低於判定 用電壓VTH。該情形時,有將原本必須判定記憶胞為斷開之處誤判定為接通之可能性。又,於Far側,記憶胞接通之情形(胞接通)及記憶胞斷開之情形(胞斷開)兩者之狀態下,節點SEN(SEG2)之電位有可能高於判定用電壓VTH。該情形時,有將原本必須判定記憶胞為接通之處誤判定為斷開之可能性。
於選擇字線WL之電壓穩定至VCGRV前之時刻T1,開始感測之情形時,需要設法用以避免如上述之誤判定。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Near側之記憶胞相關之區段SEG1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中,將節點SEN充電至較高電壓、第1電源電壓VDD1。又,Far側之記憶胞相關之區段SEG2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中,將節點SEN充電至較低電壓、第2電源電壓VDD2。藉此,可將感測時之區段SEG1及區段SEG2之節點SEN之電位均設為適當電位。其結果,如圖9所說明,即使於選擇字線WL之電壓穩定至VCGRV前之時刻T1,將控制信號XXL設為“H”位準,亦可適當判定選擇記憶胞之臨限值電壓,可抑制以圖11所說明之可能性。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藉由將供給於感測放大器之節點SEN之電源設為VDD1或VDD2,而切換節點SEN之充電位準。另一方面,將供給於節點SEN之電源設為1種。且,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亦可藉由對每個區域AR1或AR2改變控制信號LPC、BLQ之大小,而切換節點SEN之充電位準。
<1-4>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
<1-4-1>動作
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讀出動作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於讀出動作中執行第2突跳動作。所謂第2突跳動作,係將驅動器之驅動電壓暫時設定為低於目標電壓值之值,經過一定時間後提高至目標電壓值之電壓施加方法。第2突跳動作例如對字線WL執行。例如,於對字線WL執行第2突跳動作後之情形,電流對字線WL之供給量會減少,字線WL放電。另,以下,將第2突跳動作時,較施加目標電壓前施加之目標電壓低之電壓稱為第2突跳電壓,將目標電壓與第2突跳電壓之差量稱為第2突跳量。
將此種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時之波形之一例,表示於圖12。圖12係顯示分別對應於Near側及Far側之字線WL之波形、位元線BL之波形及各種控制信號之波形之一例。
[時刻T10以前]
如圖12所示,於較時刻T0早之初期狀態,例如將字線WL及控制信號BLC之電壓設為電壓VSS,將控制信號LPC、BLQ、XXL及STB之電壓設為“L”位準,將位元線BL之電壓設為電壓VSS。
[時刻T10~T11]
若於時刻T0,開始讀出動作,則列解碼器模組12對字線WL施加例如讀出通過電壓VREAD。
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BLC之電壓設為電壓VBLC。藉此,自感測放大器模組13對位元線BL供給電流,位元線BL之電壓上昇至電壓VBL。
[時刻T11~T12]
若於時刻T11,開始讀出動作,則列解碼器模組12對所選擇之字線WL執行第2突跳動作。該情形時,對所選擇之字線WL暫時施加 例如低於期望電壓之第2突跳電壓VCGRVLK。第2突跳電壓VCGRVLK表現為例如字線WL之Near側之電壓。另一方面,於字線WL之Far側,因配線之RC延遲,而例如不低於電壓VCGRV地降壓至電壓VCGRV。另,第2突跳量之大小可設定為任意數值。
又,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LPC、BLQ設為“H”位準。若控制信號LPC、BLQ成為“H”位準,則電晶體33及Tblq成為接通狀態,節點SEN被充電,若節點SEN之充電結束,則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LPC、BLQ設為“L”位準。
又,於區段SEG1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中,將節點SEN充電至第2電源電壓VDD2。又,於區段SEG2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中,將節點SEN充電至第1電源電壓VDD1。另,第1實施形態中,VDD1>VDD2,但本變化例中,VDD1<VDD2。
[時刻T12~]
於時刻T12,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XXL設為“H”位準。若控制信號XXL成為“H”位準,則節點SEN之電位基於選擇記憶胞之狀態而變化。且,定序器17於節點SEN之電位變化穩定之時刻T3,將控制信號XXL設為“L”位準,將控制信號STB設為“H”位準,基於節點SEN之狀態,判定選擇記憶胞之臨限值電壓,將判定結果保持於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內之鎖存電路。另,時刻T12係選擇字線WL之電壓穩定至VCGRV前之時刻。
將判定結果保持於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內之鎖存電路後,列解碼器模組12及定序器17將字線WL及控制信號BIC返回至初期狀態,結束該頁面之讀出動作。
<1-4-2>效果
根據以上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可使讀出動作高速化。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詳細效果進行說明。
此處,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比較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讀出動作之一例,使用圖13進行說明。圖13係顯示Near側及Far側之字線WL之波形及節點SEN之波形之一例,對於使用圖12說明之讀出動作之波形,於區段SEG1及SEG2之節點SEN充電至共通之充電電壓之方面不同。
如圖13所示,針對將所有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節點SEN充電至電壓VDD之情形進行說明。
於時刻T12,Far側之字線WL高於電壓VCGRV。因此,Far側之記憶胞中,字線WL之電壓看起來較高。因此,流動於記憶胞之胞電流Icell變大。其結果,於記憶胞接通之情形(胞接通)及記憶胞斷開之情形(胞斷開)兩者之狀態下,節點SEN(SEG2)之電位有低於判定用電壓VTH之可能性。該情形時,有將原本必須判定記憶胞為斷開之處誤判定為接通之可能性。
又,於時刻T12,Near側之字線WL低於電壓VCGRV。因此,Near側之記憶胞中,字線WL之電壓看起來較低。因此,流動於記憶胞之胞電流Icell變小。其結果,於記憶胞接通之情形(胞接通)及記憶胞斷開之情形(胞斷開)兩者之狀態下,節點SEN(SEG1)之電位有高於判定用電壓VTH之可能性。該情形時,有將原本必須判定記憶胞為接通之處誤判定為斷開之可能性。
如上,於選擇字線WL之電壓穩定至VCGRV前之時刻T12,開始感測之情形時,需要想辦法。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Near側之記憶胞相關之區段SEG1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中,將節點SEN充電至較低電壓、第2電源電壓VDD2。又,Far側之記憶胞相關之區段SEG2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中,將節點SEN充電至較高電壓、第1電源電壓VDD1。藉此,可將感測時之區段SEG1及區段SEG2之節點SEN之電位均設為適當電位。其結果,可抑制如圖13所說明之可能性。
<1-5>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係將感測放大器模組13分成4個區域,對每個區域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1-5-1>構成
圖1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記憶胞陣列11及列解碼器模組12之構成例之方塊圖,對於第1實施形態中使用圖3說明之構成,所定義區域之範圍不同。
具體而言,如圖14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記憶胞陣列11定義有區域AR1、區域AR2、區域AR3、區域AR4。區域AR1、區域AR2、區域AR3、區域AR4係於字線WL之延伸方向(區塊BLK之延伸方向),分割記憶胞陣列11並定義之區域。但,於字線WL之延伸方向(區塊BLK之延伸方向),自連接有列解碼器RD之區域起朝向遠離之方向,依序定義為“Near”、“Mid1”、“Mid2”、“Far”。因此,區域AR1、區域AR2、區域AR3、區域AR4分別對應於上述“Near”、“Mid1”、 “Mid2”、“Far”。
圖15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13A及13B)及電壓產生電路19(19A及19B)之詳細構成例之方塊圖。
如圖15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具備對應於區域AR1及AR2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A,及對應於區域AR3及AR4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B。
感測放大器模組13A具備對應於區域AR1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A,及對應於區域AR2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A。
區段SEG1A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連接於與設置於區域AR1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區段SEG2A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連接於與設置於區域AR2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
感測放大器模組13B具備對應於區域AR3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B,及對應於區域AR4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B。
區段SEG1B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連接於與設置於區域AR3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區段SEG2B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連接於與設置於區域AR4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
如圖15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具備對應於感測放大器模組13A之電壓產生電路19A,及對應於感測放大器模組13B之電壓產生電路19B。
電壓產生電路19A具備驅動器DR1A及DR2A。驅動器DR1A及DR2A基於未圖示之電荷泵產生之電壓,分別產生第1電源電壓VDD1及第2電源電壓VDD2。且,驅動器DR1A將產生之第1電源電壓 VDD1供給於區段SEG1A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A將產生之第2電源電壓VDD2供給於區段SEG2A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電壓產生電路19B具備驅動器DR1B及DR2B。驅動器DR1B及DR2B基於未圖示之電荷泵產生之電壓,分別產生第3電源電壓VDD3及第4電源電壓VDD4。且,驅動器DR1B將產生之第3電源電壓VDD3供給於區段SEG1B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B將產生之第4電源電壓VDD4供給於區段SEG2B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1-5-2>動作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基本上與圖9及圖12說明之讀出動作相同。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可對所選擇之字線WL進行第1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信號XXL之上昇時點)。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根據字線WL之電位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具體而言,於感測開始時,有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之高度依“Near”、“Mid1”、“Mid2”、“Far”之順序變低之情形。該情形時,對應於“Ne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A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最高之第1電源電壓VDD1。又,對應於“Mid1”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A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次高於第1電源電壓VDD1之第2電源電壓VDD2(VDD2<VDD1)。又,對應於“Mid2”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B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次高於第2電源 電壓VDD2之第3電源電壓VDD3(VDD3<VDD2)。又,對應於“F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B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最低之第4電源電壓VDD4(VDD4<VDD3)。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同樣,可對所選擇之字線WL進行第2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根據字線WL之電位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具體而言,於感測開始時,有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之高度依“Near”、“Mid1”、“Mid2”、“Far”之順序變高之情形。該情形時,對應於“Ne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A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最低之第1電源電壓VDD1。又,對應於“Mid1”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A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次低於第1電源電壓VDD1之第2電源電壓VDD2(VDD1<VDD2)。又,對應於“Mid2”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B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次低於第2電源電壓VDD2之第3電源電壓VDD3(VDD2<VDD3)。又,對應於“F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B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最高之第4電源電壓VDD4(VDD3<VDD4)。
另,如上述,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高度未必依區域之排列順序變高或變低。此種情形時,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高度與對應節點SEN之充電電壓之高度建立對應即可。
如上,電壓產生電路19A及19B根據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 字線WL之電位大小,電壓產生電路19A及19B將節點SEN之充電電壓控制在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之大小。其他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動作相同,故省略說明。
<1-5-3>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效果
如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可藉由分割較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更細之區域,而使讀出動作高速化,且更細地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1-6>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將感測放大器模組13分成8個區域,對每個區域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1-6-1>構成
圖16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記憶胞陣列11及列解碼器模組12之構成例之方塊圖,對於第1實施形態中使用圖3說明之構成,所定義區域之範圍不同。
具體而言,如圖16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記憶胞陣列11定義有區域AR1~AR8。區域AR1~AR8係於字線WL之延伸方向(區塊BLK之延伸方向),分割記憶胞陣列11並定義之區域。但,於字線WL之延伸方向(區塊BLK之延伸方向),自連接有列解碼器RD之區域起朝向遠離之方向,依序定義為“Near”、“Mid1”、“Mid2”、“Mid3”、“Mid4”、“Mid5”、“Mid6”、“Far”。因此,區域AR1~AR8分別對應於上述“Near”、“Mid1”、“Mid2”、“Mid3”、“Mid4”、“Mid5”、“Mid6”、“Far”。
圖17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13A、13B、13C及13D)及電壓產生電路19(19A、19B、19C及19D)之詳細構成例之方塊圖。
如圖17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具備:對應於區域AR1及AR2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A;對應於區域AR3及AR4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B;對應於區域AR5及AR6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C;及對應於區域AR7及AR8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D。
感測放大器模組13A及13B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說明之構成相同。
感測放大器模組13C具備對應於區域AR5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C,及對應於區域AR6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C。
區段SEG1C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連接於與設置於區域AR5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區段SEG2C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連接於與設置於區域AR6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
感測放大器模組13D具備對應於區域AR7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D,及對應於區域AR8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D。
區段SEG1D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連接於與設置於區域AR7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區段SEG2D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連接於與設置於區域AR8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
如圖15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具備:對應於感測放大器模組13A之電壓產生電路19A;對應於感測放大器模組13B之電壓產生電路19B;對應於感測放大器模組13C之電壓產生電路19C;及對應於感測放大器模組13D之電壓產生電路19D。
電壓產生電路19A及19B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說明之構成相同。
電壓產生電路19C具備驅動器DR1C及DR2C。驅動器DR1C及DR2C基於未圖示之電荷泵產生之電壓,分別產生第5電源電壓VDD5及第6電源電壓VDD6。且,驅動器DR1C將產生之第5電源電壓VDD5供給於區段SEG1C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C將產生之第6電源電壓VDD6供給於區段SEG2C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電壓產生電路19D具備驅動器DR1D及DR2D。驅動器DR1D及DR2D基於未圖示之電荷泵產生之電壓,分別產生第7電源電壓VDD7及第8電源電壓VDD8。且,驅動器DR1D將產生之第7電源電壓VDD7供給於區段SEG1D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D將產生之第8電源電壓VDD8供給於區段SEG2D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1-6-2>動作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基本上與圖9及圖12說明之讀出動作相同。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可對所選擇之字線WL進行第1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信號XXL之上昇時點)。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根據字線WL之電位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具體而言,於感測開始時,有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之高度依“Near”、“Mid1”、“Mid2”、Mid3”、Mid4”、Mid5”、Mid6”、“Far”之順序變低之情形。該情形時,對應於“Near”側之位 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A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最高之第1電源電壓VDD1。又,對應於“Mid1”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A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高於第1電源電壓VDD1之第2電源電壓VDD2(VDD2<VDD1)。又,對應於“Mid2”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B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高於第2電源電壓VDD2之第3電源電壓VDD3(VDD3<VDD2)。又,對應於“Mid3”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B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高於第3電源電壓VDD3之第4電源電壓VDD4(VDD4<VDD3)。又,對應於“Mid4”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C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高於第4電源電壓VDD4之第5電源電壓VDD5(VDD5<VDD4)。又,對應於“Mid5”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C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高於第5電源電壓VDD5之第6電源電壓VDD6(VDD6<VDD5)。又,對應於“Mid6”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D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高於第6電源電壓VDD6之第7電源電壓VDD7(VDD7<VDD6)。又,對應於“F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D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最低之第8電源電壓VDD8(VDD8<VDD7)。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同樣,可對所選擇之字線WL進行第2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之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根據字線WL之電位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具體而言,於感測開始時,有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之高度依“Near”、“Mid1”、“Mid2”、Mid3”、Mid4”、Mid5”、Mid6”、“Far”之順序變高之情形。該情形時,對應於“Ne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A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最低之第1電源電壓VDD1。又,對應於“Mid1”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A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低於第1電源電壓VDD1之第2電源電壓VDD2(VDD1<VDD2)。又,對應於“Mid2”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B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低於第2電源電壓VDD2之第3電源電壓VDD3(VDD2<VDD3)。又,對應於“Mid3”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B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低於第3電源電壓VDD3之第4電源電壓VDD4(VDD3<VDD4)。又,對應於“Mid4”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C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低於第4電源電壓VDD4之第5電源電壓VDD5(VDD4<VDD5)。又,對應於“Mid5”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C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低於第5電源電壓VDD5之第6電源電壓VDD6(VDD5<VDD6)。又,對應於“Mid6”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D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次低於第6電源電壓VDD6之第7電源電壓VDD7(VDD6<VDD7)。又,對應於“F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D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中,最高之第8電源電壓VDD8(VDD7<VDD8)。
另,如上述,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高度未必依區域之排列順序變高或變低。此種情形時,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 WL之電位高度與對應之節點SEN之充電電壓之高度建立對應即可。
如上,電壓產生電路19A、19B、19C及19D根據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大小,將節點SEN之充電電壓控制在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之大小。其他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動作相同,故省略說明。
<1-6-3>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效果
如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可藉由分割較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更細之區域,而使讀出動作高速化,且更細地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1-7>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將列解碼器模組12分成2個區域(12A、12B),控制區塊。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圖18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之詳細構成例之方塊圖,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所含之各區塊BLK與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之關係。如圖18所示,列解碼器模組12A包含複數個列解碼器RDA,列解碼器模組12B包含複數個列解碼器RDB。
複數個列解碼器RDA係與偶數區塊(例如BLK0、BLK2、…)分別對應設置,複數個列解碼器RDB係與奇數區塊(例如BLK1、BLK3、…)分別對應設置。具體而言,例如區塊BLK0及BLK2與各不相同之列解碼器RDA(0)及(2)建立關聯,區塊BLK1及BLK3與各不相同之列解碼器RDB(1)及(3)建立關聯。
對各區塊BLK經由列解碼器RDA及RDB之任一者施加自電壓產生電路19供給之電壓。列解碼器RDA自字線WL之延伸方向之一側對偶數區塊之字線WL施加電壓,列解碼器RDB自字線WL之延伸方向之另一側對奇數區塊之字線WL施加電壓。且,如圖18所示,對以上說明之構成定義有區域AR1及AR2。
以下之說明中,將距離連接有對應於各區塊BLK之列解碼器RDA或RDB之區域較近的區域稱為“Near”,將較遠之區域稱為“Far”。即,例如區塊BLK0中,區域AR1與Near側對應,區域AR2與Far側對應。同樣地,區塊BLK1中,區域AR2與Near側對應,區域AR1與Far側對應。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相同。選擇偶數區塊之情形之動作係列解碼器模組12A執行第1實施形態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列解碼器模組12之動作。又,選擇奇數區塊之情形之動作係列解碼器模組12B執行第1實施形態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列解碼器模組12之動作。驅動器DR1於選擇偶數區塊之情形及選擇奇數區塊之情形時,改變第1電源電壓VDD1之大小。又,驅動器DR2於選擇偶數區塊之情形及選擇奇數區塊之情形時,改變第2電源電壓VDD2之大小。具體而言,選擇偶數區塊之情形時,有第1電源電壓VDD1大於第2電源電壓VDD2之情形。該情形時,選擇奇數區塊之情形時,第1電源電壓VDD1小於第2電源電壓VDD2。
另,如上述,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高度未必依區域之排列順序變高或變低。此種情形時,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 WL之電位高度與對應之節點SEN之充電電壓之高度建立對應即可。
如上,電壓產生電路19根據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大小,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其他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動作相同,故省略說明。
<1-8>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係組合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者。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不同點。
圖19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之詳細構成例之方塊圖,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所含之各區塊BLK與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之關係。
如圖19所示,記憶胞陣列11所含之各區塊BLK與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之關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中說明之關係相同。
且,如圖19所示,對以上說明之構成定義有區域AR1~AR4。
以下之說明中,將自連接有對應於各區塊BLK之列解碼器RDA或RDB之區域起朝向遠離之方向之各區域稱為“Near”、“Mid1”、“Mid2”、“Far”。即,例如區塊BLK0中,區域AR1與Near側對應,區域AR2與Mid1側對應,區域AR3與Mid2側對應,區域AR4與Far側對應。即,區塊BLK1中,區域AR1與Far側對應,區域AR2與Mid2側對應,區域AR3與Mid1側對應,區域AR4與Near側對應。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與 上述第1實施形態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相同。選擇偶數區塊之情形之動作係列解碼器模組12A執行第1實施形態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列解碼器模組12之動作。又,選擇奇數區塊之情形之動作係列解碼器模組12B執行第1實施形態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列解碼器模組12之動作。
驅動器DR1A~DR2B於選擇偶數區塊之情形及選擇奇數區塊之情形時,改變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之大小。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之大小與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高度對應。
如上,電壓產生電路19根據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大小,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其他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動作相同,故省略說明。
<1-9>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係組合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者。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不同點。
圖20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之詳細構成例之方塊圖,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所含之各區塊BLK與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之關係。
如圖20所示,記憶胞陣列11所含之各區塊BLK與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之關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說明之關係相同。
且,如圖20所示,對以上說明之構成定義有區域AR1~ AR8。
以下之說明中,將自連接有對應於各區塊BLK之列解碼器RDA或RDB之區域起朝向遠離之方向之各區域稱為“Near”、“Mid1”、“Mid2”、“Mid3”、“Mid4”、“Mid5”、“Mid6”、“Far”。即,例如區塊BLK0中,區域AR1與Near側對應,區域AR2與Mid1側對應,區域AR3與Mid2側對應,區域AR4與Mid3側對應,區域AR5與Mid4側對應,區域AR6與Mid5側對應,區域AR7與Mid6側對應,區域AR8與Far側對應。同樣地,區塊BLK1中,區域AR1與Far側對應,區域AR2與Mid6側對應,區域AR3與Mid5側對應,區域AR4與Mid4側對應,區域AR5與Mid3側對應,區域AR6與Mid2側對應,區域AR7與Mid1側對應,區域AR8與Near側對應。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相同。選擇偶數區塊之情形之動作係列解碼器模組12A執行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列解碼器模組12之動作。又,選擇奇數區塊之情形之動作係列解碼器模組12B執行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列解碼器模組12之動作。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相同。選擇偶數區塊之情形之動作係列解碼器模組12A執行第1實施形態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列解碼器模組12之動作。又,選擇奇數區塊之情形之動作係列解碼器模組12B執行第1實施形態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列解碼器模組12之動作。
驅動器DR1A~DR2D於選擇偶數區塊之情形及選擇奇數區 塊之情形時,改變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之大小。第1電源電壓VDD1~第8電源電壓VDD8之大小與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高度對應。
如上,電壓產生電路19根據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大小,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之大小。其他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動作相同,故省略說明。
<1-10>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中,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自兩側驅動區塊BLK。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不同點。
圖2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記憶胞陣列11及列解碼器模組12之構成例之方塊圖,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中說明之構成,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之構成不同。
具體而言,如圖21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列解碼器模組12A包含對應於區塊BLK0~BLKn之列解碼器RDA(0)~(n),列解碼器模組12B包含對應於區塊BLK0~BLKn之列解碼器RDB(0)~(n)。即,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各區塊BLK成為藉由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自區塊BLK之兩側進行驅動之構成。具體而言,例如列解碼器RDA自對應於字線WL之導電體42之一端側供給電壓,列解碼器RDB自另一端側供給電壓。以下之說明中,將各區塊BLK中距列解碼器RDA及RDB較近之區域稱為“Near”,將包含區塊BLK之中央部分之區域稱為“Far”。即,區域AR1及AR4與Near部對應,區域AR2及AR3與Far部對 應。
電壓產生電路19之構成與圖15說明之構成相同。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中,驅動器DR1A將產生之第1電源電壓VDD1供給於區段SEG1A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A將產生之第2電源電壓VDD2供給於區段SEG2A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又,驅動器DR1B將產生之第2電源電壓VDD2供給於區段SEG1B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B將產生之第1電源電壓VDD1供給於區段SEG2B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可對所選擇制字線WL進行第1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Far”側之字線WL之電壓低於“Near”側。因此,對應於“Ne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A及DR2B供給較高之第1電源電壓VDD1。又,對應於“F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A及DR1B供給較低之第2電源電壓VDD2(VDD2<VDD1)。
又,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同樣,可對所選擇之字線WL進行第2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同樣,“Far”側之字線WL之電壓高於“Near”側。因此,對應於“Ne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A及DR2B供給較低之第1電源電壓VDD1。 又,對應於“F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A及DR1B供給較高之第2電源電壓VDD2(VDD1<VDD2)。
如上,電壓產生電路19根據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大小,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之大小。其他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動作相同,故省略說明。
<1-11>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中,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自兩側驅動各區塊BLK。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不同點。
圖2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記憶胞陣列11及列解碼器模組12之構成例之方塊圖,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中說明之構成,區域之分割方式不同。
具體而言,如圖22所示,將各區塊BLK中自距離列解碼器RDA及RDB較近之區域朝向較遠方向之區域定義為“Near”、“Mid1”、Mid2”、“Far”。即,區域AR1及AR8與Near部對應,區域AR2及AR7與Mid1部對應,區域AR3及AR6與Mid2部對應,區域AR4及AR5與Far部對應。
電壓產生電路19之構成與圖17說明之構成相同。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中,驅動器DR1A將產生之第1電源電壓VDD1供給於區段SEG1A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A將產生之第2電源電壓VDD2供給於區段SEG2A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又,驅動器DR1B將產生之第3電源電壓VDD3供給於區段 SEG1B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B將產生之第4電源電壓VDD4供給於區段SEG2B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驅動器DR1C將產生之第4電源電壓VDD4供給於區段SEG1C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C將產生之第3電源電壓VDD3供給於區段SEG2C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又,驅動器DR1D將產生之第2電源電壓VDD2供給於區段SEG1D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驅動器DR2D將產生之第1電源電壓VDD1供給於區段SEG2D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可對所選擇制字線WL進行第1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根據字線WL之電位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具體而言,於感測開始時,有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之高度依“Near”、“Mid1”、“Mid2”、“Far”之順序變低之情形。該情形時,對應於“Ne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A及DR2D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最高之第1電源電壓VDD1。又,對應於“Mid1”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A及DR1D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次高於第1電源電壓VDD1之第2電源電壓VDD2(VDD2<VDD1)。又,對應於“Mid2”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B及DR2C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次高於第2電源電壓VDD2之第3電源電壓VDD3(VDD3<VDD2)。又,對應於“F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B及DR1C供給第1電 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最低之第4電源電壓VDD4(VDD4<VDD3)。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同樣,可對所選擇之字線WL進行第2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根據字線WL之電位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具體而言,於感測開始時,有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之高度依“Near”、“Mid1”、“Mid2”、“Far”之順序變高之情形。該情形時,與對應於“Ne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A及DR2D,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最低之第1電源電壓VDD1。又,與對應於“Mid1”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A及DR1D,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次低於第1電源電壓VDD1之第2電源電壓VDD2(VDD1<VDD2)。又,與對應於“Mid2”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1B及DR2C,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次低於第2電源電壓VDD2之第3電源電壓VDD3(VDD2<VDD3)。又,與對應於“Far”側之位元線BL相關之驅動器DR2B及DR1C,供給第1電源電壓VDD1~第4電源電壓VDD4中,最高之第4電源電壓VDD4(VDD3<VDD4)。
如上,電壓產生電路19根據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大小,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之大小。其他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動作相同,故省略說明。
<2>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中,針對具備複數個平面,非同步對各平面進行讀出動作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進行說明。以下,針對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2-1>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全體構成
圖23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全體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如圖23所示,半導體記憶裝置10具備平面<0>、平面<1>、感測放大器模組130、131、輸入輸出電路14、暫存器15、邏輯控制器16、定序器17、就緒/忙碌控制電路18及電壓產生電路190、191。
平面<0>及平面<1>分別與上述之記憶胞陣列11及列解碼器模組12相同。
感測放大器模組130可將自平面<0>讀出之資料DAT,經由輸入輸出電路14,輸出至外部之控制器。又,感測放大器模組130可將自外部之控制器經由輸入輸出電路14接收之寫入資料DAT,傳送至平面<0>。
感測放大器模組131可將自平面<1>讀出之資料DAT經由輸入輸出電路14,輸出至外部之控制器。又,感測放大器模組131可將自外部之控制器經由輸入輸出電路14接收之寫入資料DAT,傳送至平面<1>。
暫存器15包含對應於平面<0>之狀態暫存器15A0、位址暫存器15B0及指令暫存器15C0。又,暫存器15包含對應於平面<1>之狀態暫存器15A1、位址暫存器15B1及指令暫存器15C1。
狀態暫存器15A0例如保持對應於平面<0>之第1定序器170之狀態資訊STS,將該狀態資訊STS基於第1定序器170之指示傳送至輸入輸出電路14。
狀態暫存器15A1例如保持對應於平面<1>之第2定序器171之狀態資訊STS,將該狀態資訊STS基於第2定序器171之指示傳送至輸入輸出電路14。
位址暫存器15B0保持自輸入輸出電路14傳送之平面<0>相關之位址資訊ADD。
位址暫存器15B1保持自輸入輸出電路14傳送之平面<1>相關之位址資訊ADD。
指令暫存器15C0保持自輸入輸出電路14傳送之平面<0>相關之指令CMD。
指令暫存器15C1保持自輸入輸出電路14傳送之平面<1>相關之指令CMD。
定序器17具備第1定序器170、第2定序器171及控制電路172。
第1定序器170可基於保持於指令暫存器15C0之指令CMD,控制平面<0>之動作。第1定序器170控制感測放大器模組130、電壓產生電路190等,執行寫入動作或讀出動作等各種動作。
第2定序器171可基於保持於指令暫存器15C1之指令CMD,控制平面<1>之動作。第2定序器171控制感測放大器模組131、電壓產生電路191等,執行寫入動作或讀出動作等各種動作。
控制電路172控制第1定序器170及第2定序器171。
就緒/忙碌控制電路18可基於定序器17之動作狀態,產生就緒/忙碌信號RBn。作為信號RBn,有表示第1定序器170之動作狀態者,及表示第2定序器171之動作狀態者。
電壓產生電路190可基於第1定序器170之控制,產生期望之電壓,並將產生之電壓供給於平面<0>、感測放大器模組130等。例如,電壓產生電路190基於保持於位址暫存器15B0之頁面位址,對對應於選擇字線之信號線,及對應於非選擇字線之信號線分別施加期望之電壓。
電壓產生電路191可基於第2定序器171之控制,產生期望之電壓,並將產生之電壓供給於平面<1>、感測放大器模組131等。例如,電壓產生電路191基於保持於位置暫存器15B1之頁面位址,對對應於選擇字線之信號線,及對應於非選擇字線之信號線分別施加期望之電壓。
第1實施形態中,電壓產生電路19對每個區塊之區域,改變用以對節點SEN充電之電源電壓。但,電壓產生電路190及191不對平面<0>及平面<1>所含之每個區塊BLK之區域,改變用以對節點SEN充電之電源電壓。
<2-2>動作
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中,各平面可獨立進行讀出動作。但,進行一平面之讀出期間,若於另一平面中進行特定之動作(例如資料之輸出)等,則信號線CG(例如圖3所示之信號線CG)之電壓變動等成為雜訊,有對一平面之讀出帶來影響之可能性。因此,第2實施形態中,控制電路172藉由監視來自第1定序器170或第2定序器171之狀態,而減低對進行讀出動作之平面之雜訊。另,所謂CG線,係經由列解碼器連接於字線WL之配線,例如係最上層之配線層。
以下,說明減低對進行讀出動作之平面之雜訊之方法。
此種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時之波形之一例示於圖24。圖24係顯示進行讀出動作之平面<1>,及對平面<1> 之讀出動作時帶來影響之平面<0>之波形之一例。更具體而言,圖24係顯示對於進行讀出動作之平面<1>,就緒/忙碌信號、表示讀出期間之區塊CLK、控制信號BLC、XXL、LPC、BLQ、位元線BL、流動於電晶體Tblc之電流ISA及節點SEN之波形之一例。又,圖24係顯示對平面<1>之讀出動作帶來影響之平面<0>之就緒/忙碌信號、CG線、對讀出動作帶來影響之動作之區塊CLK之波形之一例。
圖24中,控制電路172於在平面<1>進行讀出動作時,監視平面<0>之動作。且,顯示控制電路172判定為平面<0>之動作對平面<1>帶來影響之情形時,控制平面<1>之讀出動作之例。
如圖24所示,較時刻T20前之讀出動作開始前之平面<1>中,顯示就緒/忙碌信號為就緒狀態。又,平面<1>中,例如將控制信號BLC之電壓設為電壓VSS,將控制信號XXL、LPC、BLQ之電壓設為“L”位準,將位元線BL之電壓設為電壓VSS。
若於時刻T20,開始對平面<1>之讀出動作,則第2定序器171經由就緒/忙碌控制電路18,輸出顯示平面<1>為忙碌之就緒/忙碌信號。
於時刻T21,第2定序器171將控制信號BLC之電壓設為電壓VBLC。藉此,自感測放大器模組13對位元線BL供給電流ISA,位元線BL之電壓上昇至電壓VBL。另,圖24中,為簡化,僅顯示胞接通相關之電流ISA。
於時刻T22,第2定序器171將控制信號LPC、BLQ設為“H”位準。若控制信號LPC、BLQ成為“H”位準,則電晶體33及Tblq成為接通狀態,將節點SEN充電至例如電壓VDD。
於時刻T23,進入不欲受其他平面影響之期間(例如,位元線BL之充電等待時間)之情形時,第2定序器171將表示其主旨之“H”位準之時脈CLKV供給於控制電路172。控制電路172藉由自第2定序器171接收“H”位準之時脈CLKV,而可辨識已進入平面<1>不欲受其他平面影響之期間。
於時刻T24,於闖入平面<0>對其它平面<1>之動作帶來影響期間之情形時,第1定序器170將“H”位準之時脈CLKA供給於控制電路172。控制電路172藉由自第1定序器170接收“H”位準之時脈CLKA,而可辨識已進入平面<0>對其他平面帶來影響之期間。
此處,使用圖25,針對平面<1>不欲受其他平面影響之期間,闖入平面<0>對其他平面<1>之動作帶來影響之期間之情形進行說明。
若平面<0>之CG線之電壓上昇,則有平面<1>之控制信號BLC因耦合而上昇之情形。其結果,導致位元線BL之電位上昇,電流ISA降低。直接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有胞接通相關之節點SEN之電壓不低於臨限值電壓VTH之情形(參照時刻T27之SEN)。
因此,如圖2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控制電路172於判定為第1定序器170之時脈CLKA為“H”位準,且第2定序器171之時脈CLKV為“H”位準之情形時,以使第1定序器170將節點SEN之充電電壓降低至低於電壓VDD之電壓VDDx之方式,控制電壓產生電路191。
其結果,可於時刻T26~時刻T27之感測期間,將胞接通相關之節點SEN之電位設為適當電位。即,胞接通相關之節點SEN之電位將低於臨限值電壓VTH。
本實施形態中,假設藉由接收雜訊,而使胞接通相關之節點SEN之電壓高於未接收雜訊之情形之胞接通相關之節點SEN之電壓,刻意降低節點SEN之電位。因此,即使自其他平面接收雜訊之情形時,亦可適當地調整節點SEN之電壓。
以上,針對平面<1>進行讀出,基於平面<0>之動作,變更平面<1>之節點SEN之充電電壓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平面<0>進行讀出,基於平面<1>之動作,變更平面<0>之節點SEN之充電電壓。該情形時,切換上述第1定序器170及第2定序器171之動作。
又,針對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具備2個平面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例如,半導體記憶裝置亦可具備3個以上平面。另,該情形時,每個平面具備狀態暫存器、位址暫存器、指令暫存器、定序器、電壓產生電路及感測器模組。此種情形亦可應用上述實施形態。
<2-3>效果
根據上述實施形態,於1個半導體記憶裝置(晶片)內具有複數個平面,且可非同步進行讀出動作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中,檢測其他平面之雜訊。且,控制讀出動作之定序器藉由檢測雜訊,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由上,於讀出動作中,即使自其他平面接收雜訊,亦可適當地判定資料。
另,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假設接收雜訊,刻意降低節點SEN之電位。但,有藉由接收雜訊而使胞接通相關之節點SEN之電壓低於未接收雜訊之情形之胞接通相關之節點SEN之電壓之情形。此種情形時, 亦可刻意降低節點SEN之電位。
<3>第3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將對應於Near側之記憶胞之區段SEG1之節點SEN之充電電壓,設為高於對應於Far側之記憶胞之區段SEG2之節點SEN之充電電壓。相對於此,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中,將對應於Near側之記憶胞之區段SEG1之感測期間,設為短於對應於Far側之記憶胞之區段SEG2之感測期間。以下,針對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3-1>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及定序器17之構成
圖26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及定序器17之詳細構成例之方塊圖。如圖26所示,感測放大器模組13包含複數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
第3實施形態中,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及定序器17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具體而言,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中,如圖26所示,定序器17構成為可對於感測放大器模組13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於與設置於區域AR1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及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於與設置於區域AR2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個別地賦予控制信號LPC、BLQ、XXL、STB。尤其,定序器17可對區段SEG1及區段SEG2,個別地賦予規定感測期間之控制信號XXL。
另,第1實施形態中,構成為對區段SEG1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電源電壓VDD之節點,供給由驅動器DR1產生之第1電源電壓VDD1,對區段SEG2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電源電壓VDD之節 點,供給由驅動器DR2產生之第2電源電壓VDD2。但,第3實施形態中,區段SEG1及區段SEG2中,節點SEN均被充電至相同電源電壓VDD。
<3-2>動作
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亦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同樣,於讀出動作中執行第1突跳動作。所謂第1突跳動作,係將驅動器之驅動電壓暫時設為高於目標電壓值之值,經過一定時間後降低至目標電壓值之電壓施加方法。此種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時之波形之一例顯示於圖27。圖27中,以實線表示字線WL之Near側部分之波形,以虛線表示字線WL之Far側部分之波形。又,圖27中,以實線表示賦予至對應於字線WL之Near側部分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控制信號XXL,以虛線表示賦予至對應於字線WL之Far側部分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控制信號XXL。
[時刻T30以前]
如圖27所示,於較時刻T30前之初期狀態下,例如將字線WL及控制信號BLC之電壓設為電壓VSS,將控制信號LPC、BLQ、XXL及STB之電壓設為“L”位準,將位元線BL之電壓設為電壓VSS。
[時刻T30~T31]
若於時刻T30開始讀出動作,則列解碼器模組12對所選擇之字線WL執行第1突跳動作。其結果,於選擇字線WL之Near側顯現例如高於期望電壓之第1突跳電壓VCGRVK,另一方面,於選擇字線WL之Far側,因配線RC延遲,而上昇至例如未超過電壓VCGRV之電壓VCGRV。
又,列解碼器模組12對非選擇字線WL施加例如讀出通過電壓VREAD。
又,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BLC之電壓設為電壓VBLC。藉此,自感測放大器模組13對位元線BL供給電流,位元線BL之電壓上昇至電壓VBL。
又,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LPC、BLQ設為“H”位準。若控制信號LPC、BLQ成為“H”位準,則電晶體33及Tblq成為接通狀態,節點SEN被充電,若節點SEN之充電結束,則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LPC、BLQ設為“L”位準。
[時刻T31~時刻T33]
於時刻T31,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XXL設為“H”位準。若控制信號XXL成為“H”位準,則節點SEN之電位基於選擇記憶胞之狀態而變化。另,時刻T31係選擇字線WL之電壓穩定至VCGRV前之時刻。
且,定序器17於時刻T32,將供給於區段SEG1之控制信號XXL(SEG1)設為“L”位準,於其後之時刻T33,將供給於區段SEG2之控制信號XXL(SEG2)設為“L”位準。又,定序器17於時刻T33,將供給於區段SEG1及區段SEG2之控制信號STB設為“H”位準,基於節點SEN之狀態判定選擇記憶胞之臨限值電壓,將判定結果保持於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內之鎖存電路。
將判定結果保持於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內之鎖存電路後,列解碼器模組12及定序器17將字線WL及控制信號BLC返回至初期狀態,結束該頁面之讀出動作。
<3-3>效果
如圖11所示之比較例中所說明,於選擇字線WL之電位穩定至VCGRV前之時刻T1開始感測之情形時,於字線WL之Near側部分,由於 變得高於電壓VCGRV,故流動於記憶胞之胞電流Icell變大,於字線WL之Far側部分,由於變得低於電壓VCGRV,故流動於記憶胞之胞電流Icell變小。因此,有將記憶胞誤判為斷開或接通之可能性。
因此,第3實施形態中,於選擇字線WL之電壓穩定至VCGRV前之時刻即時刻T31,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XXL設為“H”位準,開始感測期間後,於時刻T32,將供給於區段SEG1之控制信號XXL(SEG1)設為“L”位準,於時刻T33,將供給於區段SEG2之控制信號XXL(SEG2)設為“L”位準。藉此,可使胞電流Icell變大之區段SEG1之感測期間較胞電流Icell變小之區段SEG2之感測期間更快結束。
藉此,無論區段SEG1或區段SEG2,記憶胞皆接通之情形時(胞接通),對應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節點SEN之電位低於判定用電壓VTH,記憶胞斷開之情形時(胞斷開),對應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節點SEN之電位高於判定用電壓VTH。
因此,根據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同樣,可避免誤判,且使讀出動作高速化。
<3-4>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
<3-4-1>動作
以下,針對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讀出動作進行說明。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於讀出動作中執行第2突跳動作。
此種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時之波形之一例顯示於圖28。圖28係顯示分別對應於Near側及Far側之字線WL之波形、位元線BL之波形及各種控制信號之波形之一例。
[時刻T40以前]
如圖28所示,於較時刻T40前之初期狀態,例如將字線WL及控制信號BLC之電壓設為電壓VSS,將控制信號LPC、BLQ、XXL及STB之電壓設為“L”位準,將位元線BL之電壓設為電壓VSS。
[時刻T40~T41]
若於時刻T40,開始讀出動作,則列解碼器模組12對字線WL施加例如讀出通過電壓VREAD。
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BLC之電壓設為電壓VBLC。藉此,自感測放大器模組13對位元線BL供給電流,位元線BL之電壓上昇至電壓VBL。
[時刻T41~T42]
若於時刻T41,開始讀出動作,則列解碼器模組12對所選擇之字線WL執行第2突跳動作。
又,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LPC、BLQ設為“H”位準。若控制信號LPC、BLQ成為“H”位準,則電晶體33及Tblq成為接通狀態,節點SEN被充電,若節點SEB之充電結束,則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LPC、BLQ設為“L”位準。
又,於區段SEG1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中,將節點SEN充電至第2電源電壓VDD2。又,於區段SEG2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中,將節點SEN充電至第1電源電壓VDD1。
[時刻T42~44]
於時刻T42,定序器17將控制信號XXL設為“H”位準。若控制信號XXL成為“H”位準,則節點SEN之電位基於選擇記憶胞之狀 態而變化。另,時刻T42係選擇字線WL之電壓穩定至VCGRV前之時刻。
且,定序器17於時刻T43,將供給於區段SEG2之控制信號XXL(SEG2)設為“L”位準,於其後之時刻T44,將供給於區段SEG1之控制信號XXL(SEG1)設為“L”位準。又,定序器17於時刻T44,將供給於區段SEG1及區段SEG2之控制信號STB設為“H”位準,基於節點SEN之狀態判定選擇記憶胞之臨限值電壓,將判定結果保持於感測放大器單元SAU內之鎖存電路。
將判定結果保持於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鎖存電路後,列解碼器模組12及定序器17將字線WL及控制信號BLC返回至初期狀態,結束該頁面之讀出動作。
<3-4-2>效果
根據以上說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與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同樣,可避免誤判,且使讀出動作高速化。
<3-5>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將感測放大器模組13分成4個區域,對每個區域控制控制信號XXL。以下,針對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3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3-5-1>構成
對於記憶胞陣列11之分割方法,與圖14說明者相同。
使用圖29,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13A及13B)及定序器17之詳細構成例。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中,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及定序器17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不同。具體而言,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中,如圖29所示,定序器17構成為可對感測放大器模組13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A(於與設置於區域AR1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A(於與設置於區域AR2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B(於與設置於區域AR3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及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B(於與設置於區域AR4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個別地賦予控制信號LPC、BLQ、XXL、STB。尤其,定序器17可對區段SEG1A、區段SEG2A、區段SEG1B、及區段SEG2B,個別地賦予規定感測期間之控制信號XXL。
另,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中,構成為對區段SEG1A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電源電壓VDD之節點,供給由驅動器DR1A產生之第1電源電壓VDD1,對區段SEG2A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電源電壓VDD之節點,供給由驅動器DR2A產生之第2電源電壓VDD2,對區段SEG1B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電源電壓VDD之節點,供給由驅動器DR1B產生之第3電源電壓VDD3,對區段SEG2B所含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電源電壓VDD之節點,供給由驅動器DR2B產生之第4電源電壓VDD4。但,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中,區段SEG1A中、區段SEG2A中、區段SEG1B中、區段SEG2B中,節點SEN均被充電成相同電源電壓VDD。
<3-5-2>動作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基本上與圖27及圖28說明之讀出動作相同。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同樣,可對所選擇之字線WL進行第1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之前,進行感測(信號XXL之上昇時點)。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之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根據字線WL之電位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具體而言,於感測開始時,有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之高度依“Near”、“Mid1”、“Mid2”、“Far”之順序變低之情形。該情形時,定序器17於圖27之時刻T31~時刻T33,依供給於區段SEG1A之控制信號XXL(SEG1A)、供給於區段SEG2A之控制信號XXL(SEG2A)、供給於區段SEG1B之控制信號XXL(SEG1B)、供給於區段SEG2B之控制信號XXL(SEG2B)之順序,將控制信號XXL設為“L”位準。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1同樣,可對所選擇之字線WL進行第2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之前,進行感測。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之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根據字線WL之電位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具體而言,於感測開始時,有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之高度依“Near”、“Mid1”、“Mid2”、“Far”之順序變高之情形。該情形時,定序器17於圖28之時刻T42~時刻T44,依供給於區段SEG2B之控制信號XXL(SEG2B)、供給於區段SEG1B之控制信號XXL(SEG1B)、供給於區段SEG2A之控制信號XXL(SEG2A)、供給於區段SEG1A之控制信號XXL(SEG1A)之順序,將控制信號XXL設為“L”位準。
另,如上述,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高度未 必依區域之排列順序變高或變低。此種情形時,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高度與將對應之控制信號XXL設為“L”位準之時點建立對應即可。
<3-5-3>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效果
如上,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可藉由分割較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更細之區域,而使讀出動作高速化,且更細地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3-6>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將感測放大器模組13分成8個區域,對每個區域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以下,針對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說明與第3實施形態之不同點。
<3-6-1>構成
對於記憶胞陣列11之分割方法,與圖16說明者相同。
使用圖30,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所含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13A、13B、13C及13D)及定序器17之詳細構成例。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中,感測放大器模組13及定序器17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不同。具體而言,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中,如圖30所示,定序器17構成為可對感測放大器模組13之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A(於與設置於區域AR1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A(於與設置於區域AR2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B(於與設置於區域AR3之 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B(於與設置於區域AR4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C(於與設置於區域AR5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C(於與設置於區域AR6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感測放大器區段SEG1D(於與設置於區域AR7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感測放大器區段SEG2D(於與設置於區域AR8之NAND串NS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之感測放大器單元SAU之集合),個別地賦予控制信號LPC、BLQ、XXL、STB。尤其,定序器17可對區段SEG1A、區段SEG2A、區段SEG1B、區段SEG2B、區段SEG1C、區段SEG2C、區段SEG1D、區段SEG2D,個別地賦予規定感測期間之控制信號XXL。
<3-6-2>動作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基本上與圖27及圖28說明之讀出動作相同。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同樣,可對所選擇之字線WL進行第1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之前,進行感測(信號XXL之上昇時點)。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之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根據字線WL之電位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具體而言,於感測開始時,有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之高度依“Near”、“Mid1”、“Mid2”、Mid3”、Mid4”、Mid5”、 Mid6”、“Far”之順序變低之情形。該情形時,定序器17於圖27之時刻T31~時刻T33,依供給於區段SEG1A之控制信號XXL(SEG1A)、供給於區段SEG2A之控制信號XXL(SEG2A)、供給於區段SEG1B之控制信號XXL(SEG1B)、供給於區段SEG2B之控制信號XXL(SEG2B)、供給於區段SEG1C之控制信號XXL(SEG1C)、供給於區段SEG2C之控制信號XXL(SEG2C)、供給於區段SEG1D之控制信號XXL(SEG1D)、供給於區段SEG2D之控制信號XXL(SEG2D)之順序,將控制信號XXL設為“L”位準。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之讀出動作亦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同樣,可對所選擇之字線WL進行第2突跳動作,且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之前,進行感測。於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壓穩定之前進行感測之情形時,根據字線WL之電位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具體而言,於感測開始時,有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之高度依“Near”、“Mid1”、“Mid2”、Mid3”、Mid4”、Mid5”、Mid6”、“Far”之順序變高之情形。該情形時,定序器17於圖28之時刻T42~時刻T44,依供給於區段SEG2D之控制信號XXL(SEG2D)、供給於區段SEG1D之控制信號XXL(SEG1D)、供給於區段SEG2C之控制信號XXL(SEG2C)、供給於區段SEG1C之控制信號XXL(SEG1C)、供給於區段SEG2B之控制信號XXL(SEG2B)、供給於區段SEG1B之控制信號XXL(SEG1B)、供給於區段SEG2A之控制信號XXL(SEG2A)、供給於區段SEG1A之控制信號XXL(SEG1A)之順序,將控制信號XXL設為“L”位準。
另,如上述,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高度未必依區域之排列順序變高或變低。此種情形時,感測開始時所選擇之字線WL之電位高度與將對應之控制信號XXL設為“L”位準之時點建立對應即可。
<3-6-3>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效果
如上,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可藉由分割較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更細之區域,而使讀出動作高速化,且更細地控制節點SEN之充電電壓。
<4>變化例等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以將所有位元線BL作為對象執行讀出動作之情形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例如,半導體記憶裝置10亦可為如將讀出動作分成奇數位元線與偶數位元線執行之構成。該情形時,感測放大器模組13例如與奇數位元線及偶數位元線分別對應設置。且,對與奇數位元線及偶數位元線分別對應之感測放大器模組13,供給例如不同之控制信號BLC。上述實施形態亦可應用於此種構成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0。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以列解碼器模組12設置於記憶胞陣列11下部之情形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記憶胞陣列11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上,以隔著記憶胞陣列11之方式配置列解碼器模組12A及12B。此種情形時,可執行上述實施形態說明之動作。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以半導體記憶裝置10對每個頁面讀出資料之情形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例如,半導體記憶裝置10亦可同時讀出記憶於記憶胞之複數位元之資料。此種情形時,由於可於施加讀出動作時使用突跳動作,故半導體記憶裝置可應用上述實施形態中說 明之動作。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以對記憶胞使用MONOS膜之情形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使用利用浮動閘極之記憶胞之情形時,亦可實行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讀出動作及寫入動作,從而可獲得相同效果。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舉電性連接各導電體42之通孔接點VC通過該導電體42之情形為例,但不限定於此。例如,對應於各導電體42之通孔接點VC亦可自不同配電層之導電體42通過導電體40,與對應之擴散區域52連接。又,以上之說明中,以通孔接點BC、VC、HU、TRC藉由1段柱形成之情形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例如,該等通孔接點亦可連結2段以上柱而形成。又,如此連結2段以上柱之情形時,亦可經由不同導電體。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記憶胞陣列11之構成亦可為其他構成。關於其他記憶胞陣列11之構成,例如記載於標題為“三維積層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之於2009年3月19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2/407,403號中。又,記載於標題為“三維積層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之於2009年3月18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2/406,524號、標題為“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之於2010年3月25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2/679,991號、及標題為“半導體記憶體及其製造方法”之於2009年3月23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2/532,030號中。該等專利申請係其全文藉由參照而援用於本申請案說明書中。
又,記憶胞陣列11之構成亦可為三維積層型以外之構成。關於其他記憶胞陣列11之構成,例如記載於標題為“具有多類型之記憶體 積體於一晶片上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於2009年3月3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2/397,711號中。又,記載於標題為“包含具有電荷累積層與控制閘極之堆疊閘極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以及將資料寫入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方法”之於2012年4月19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3/451,185號、標題為“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元件、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以及用於操作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元件之方法”之於2009年3月17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2/405,626號、及標題為“具有溝槽型元件隔離區域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之於2001年9月21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09/956,986號中。該等專利申請係其全文藉由參照而援用於本申請案說明書中。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以區塊BLK為資料抹除單位之情形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關於其他抹除動作,記載於標題為“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於2011年9月18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3/235,389號、標題為“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於2010年1月27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2/694,690號中。該等專利申請係其全文藉由參照而援用於本申請案說明書中。
另,本說明書中所謂“連接”,表示電性連接,例如不排除之間介置其他元件。又,本說明書中所謂“遮斷”,表示該開關變為斷開狀態,例如不排除如電晶體之漏電流般微少之電流流動。
另,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
(1)於讀出動作中,施加於以“A”位準之讀出動作選擇之字線之電壓例如在0~0.55V之間。但不限定於此,亦可設為0.1~0.24V、0.21~0.31V、0.31~0.4V、0.4~0.5V、0.5~0.55V之任一者間。
施加於以“B”位準之讀出動作選擇之字線之電壓例如在1.5~2.3V之間。但不限定於此,亦設為1.65~1.8V、1.8~1.95V、1.95~2.1V、2.1~2.3V之任一者間。
施加於以“C”位準之讀出動作選擇之字線之電壓例如在3.0V~4.0V之間。但不限定於此,亦可設為3.0~3.2V、3.2~3.4V、3.4~3.5V、3.5~3.6V、3.6~4.0V之任一者間。
作為讀取動作之時間(tRead),亦可設為例如25~38μs、38~70μs、70~80μs之間。
(2)寫入動作包含如上述之程式動作及驗證動作。初次施加於程式動作時所選擇之字線之電壓例如在13.7~14.3V之間。但不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例如13.7~14.0V、14.0~14.6V之任一者之間。作為程式動作時施加於非選擇字線之電壓,亦可設為例如6.0~7.3V。不限定於該情形,例如可設為7.3~8.4V之間,亦可設為6.0V以下。
寫入動作中,選擇第奇數號字線時,初次施加於所選擇之字線之電壓,與選擇第偶數號字線時,初次施加於所選擇之字線之電壓亦可不同。寫入動作中,亦可以非選擇字線為第奇數號字線,或第偶數號字線,改變所施加之通過電力。
作為將程式動作設為ISPP方式(Incremental Step Pulse Program,增量步進脈衝程式)之情形之程式電壓之步進幅度,列舉例如0.5V左右。
作為寫入動作之時間(t Prog),可設為例如1700~1800μs,1800~1900μs,1900~2000μs之間。
(3)抹除動作中,初次施加於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上部,且於 上方配置有上述記憶胞之井之電壓例如在12.0~13.6V之間。但不限定於該情形,例如亦可在13.6~14.8V、14.8~19.0V、19.0~19.8V、19.8~21.0V之間。
作為抹除動作之時間(t Erase),例如可設為3000~4000μs、4000~5000μs、4000~9000μs之間。
(4)記憶胞之構造具有介隔膜厚為4~10nm之穿隧絕緣膜配置於半導體基板(矽基板)上之電荷累積層。該電荷累積層可設為膜厚為2~3nm之SiN或SiON等絕緣膜與膜厚為3~8nm之多晶矽之積層構造。又,亦可於多晶矽添加Ru等金屬。於電荷累積層之上具有絕緣膜。該絕緣膜例如係具有膜厚為3~10nm之下層High-k膜與膜厚為3~10nm之上層High-k膜所夾著之膜厚為4~10nm之矽氧化膜。作為High-k膜,例舉HfO等。又,矽氧化膜之膜厚可較High-k膜之膜厚更厚。於絕緣膜上介隔膜厚為3~10nm之材料形成有膜厚為30~70nm之控制電極。此處,材料係TaO等金屬氧化膜、TaN等金屬氮化膜。控制電極可使用W等。又,可於記憶胞間形成氣隙。
雖已說明本發明之數個實施形態,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例子提示者,並未刻意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新穎之實施形態可以其他多種形態實施,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該等實施形態或其變化係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主旨,且包含於專利申請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之範圍內。
本申請案主張以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8-121151號(申請日:2018年6月26日)為基礎申請案之優先權。本申請案藉由參照該基礎申請案而包含基礎申請案之全部內容。
AR1、AR2‧‧‧區域
BL‧‧‧位元線
BLC‧‧‧控制信號
BLQ‧‧‧控制信號
H‧‧‧位準
L‧‧‧位準
LPC‧‧‧控制信號
SEN‧‧‧節點
STB‧‧‧接收信號
T0~T2‧‧‧時刻
VBL‧‧‧電壓
VBLC‧‧‧電壓
VCGRV‧‧‧電壓
VCGRVK‧‧‧第1突跳電壓
VDD1‧‧‧第1電源電壓
VDD2‧‧‧第2電源電壓
VREAD‧‧‧通過電壓
VSS‧‧‧電壓
VTH‧‧‧判定用電壓
WL‧‧‧字線
XXL‧‧‧接收信號

Claims (7)

  1.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其包含: 第1及第2記憶胞; 第1字線,其連接於上述第1及第2記憶胞; 第1位元線,其連接於上述第1記憶胞; 第2位元線,其連接於上述第2記憶胞; 第1感測放大器,其連接於上述第1位元線; 第2感測放大器,其連接於上述第2位元線; 第1驅動器,其對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供給第1電壓; 第2驅動器,其對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供給與上述第1電壓不同之第2電壓;及 第1列解碼器,其對上述第1字線供給電壓,且 於讀出動作中, 上述第1列解碼器對上述第1字線於施加讀出電壓之前,施加與上述讀出電壓不同之第1突跳電壓, 上述第1驅動器對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之第1節點供給上述第1電壓, 上述第2驅動器對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之第2節點供給上述第2電壓, 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於上述第1節點充電至上述第1電壓後,連接於上述第1位元線, 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於上述第2節點充電至上述第2電壓後,連接於上述第2位元線, 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連接於上述第1位元線後,藉由判定上述第1節點之電位變動,而判定記憶於上述第1記憶胞之資料, 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連接於上述第2位元線後,藉由判定上述第2節點之電位變動,而判定記憶於上述第2記憶胞之資料。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進而包含: 第1導電體,其於第1方向延伸設置,作為上述第1字線發揮功能; 第1及第2柱,其通過上述第1導電體而設置,與上述第1導電體之交叉部分作為上述第1及第2記憶胞各自發揮功能;及 第3柱,其設置於上述第1導電體上,與上述第1導電體電性連接,且 上述第3柱與上述第1柱之上述第1方向之間隔,短於上述第3柱與上述第2柱之上述第1方向之間隔。
  3.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包含: 第3及第4記憶胞,其分別連接於上述第1及第2位元線,包含於與上述第1及第2記憶胞不同之區塊中, 第2字線,其連接於上述第3及第4記憶胞;及 第2列解碼器,其對上述第2字線供給電壓,且 於讀出動作中, 上述第2列解碼器對上述第2字線於施加讀出電壓之前,施加高於上述讀出電壓之第2突跳電壓, 上述第1驅動器對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之第1節點供給上述第1電壓, 上述第2驅動器對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之第2節點供給上述第2電壓, 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於上述第1節點充電至上述第1電壓後,連接於上述第1位元線, 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於上述第2節點充電至上述第2電壓後,連接於上述第2位元線, 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連接於上述第1位元線後,藉由判定上述第1節點之電位變動,而判定記憶於上述第1記憶胞之資料, 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連接於上述第2位元線後,藉由判定上述第2節點之電位變動,而判定記憶於上述第2記憶胞之資料。
  4. 如請求項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進而包含: 第1導電體,其於第1方向延伸設置,作為上述第1字線發揮功能; 第2導電體,其於上述第1方向延伸設置,作為上述第2字線發揮功能; 第1及第2柱,其通過上述第1導電體而設置,與上述第1導電體之交叉部分作為上述第1及第2記憶胞各自發揮功能; 第3及第4柱,其通過上述第2導電體而設置,與上述第2導電體之交叉部分作為上述第3及第4記憶胞各自發揮功能; 第5柱,其設置於上述第1導電體上,與上述第1導電體電性連接,及 第6柱,其設置於上述第2導電體上,與上述第2導電體電性連接,且 上述第5柱與上述第1柱之上述第1方向之間隔,短於上述第5柱與上述第2柱之上述第1方向之間隔, 上述第6柱與上述第4柱之上述第1方向之間隔,短於上述第6柱與上述第3柱之上述第1方向之間隔。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 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於上述第1節點充電至上述第1電壓後,且上述第1字線成為讀出電壓之前,連接於上述第1位元線, 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於上述第2節點充電至第2電壓後,且上述第1字線成為讀出電壓之前,連接於上述第2位元線。
  6.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其包含: 第1平面,其包含複數個記憶胞; 第2平面,其包含複數個記憶胞; 第1感測放大器,其判定上述第1平面之資料; 第2感測放大器,其判定上述第2平面之資料; 第1驅動器,其對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供給電壓; 第2驅動器,其對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供給電壓; 第1定序器,其控制上述第1平面、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及上述第1驅動器; 第2定序器,其控制上述第2平面、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及上述第2驅動器;及 控制電路,其控制上述第1及第2定序器,且 上述控制電路於 上述第1定序器進行讀出動作之情形時, 使上述第1驅動器對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之第1節點供給第1電壓, 於自上述第1定序器接收第1位準之第1時脈之期間,自上述第2定序器接收上述第1位準之第2時脈之情形時, 使上述第1驅動器對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之第1節點,供給與上述第1電壓不同之第2電壓, 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藉由判定上述第1節點之電位變動,而判定記憶於第1平面之資料。
  7.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其包含: 第1及第2記憶胞; 第1字線,其連接於上述第1及第2記憶胞; 第1位元線,其連接於上述第1記憶胞; 第2位元線,其連接於上述第2記憶胞; 第1感測放大器,其連接於上述第1位元線; 第2感測放大器,其連接於上述第2位元線; 控制電路,其對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及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供給控制信號;及 第1列解碼器,其對上述第1字線供給電壓,且 於讀出動作中, 上述第1列解碼器對上述第1字線於施加讀出電壓之前,施加與上述讀出電壓不同之第1突跳電壓, 上述控制電路供給用於將上述第1感測放大器與上述第1位元線連接之第1控制信號,且供給用於將上述第2感測放大器與上述第2位元線連接之第2控制信號, 上述第1控制信號之供給結束之時點,與上述第2控制信號之供給結束之時點不同。
TW107143726A 2018-06-26 2018-12-05 半導體記憶裝置 TWI705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1151A JP7074583B2 (ja) 2018-06-26 2018-06-26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8-121151 2018-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2252A TW202002252A (zh) 2020-01-01
TWI705558B true TWI705558B (zh) 2020-09-21

Family

ID=6898209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7698A TWI813897B (zh) 2018-06-26 2018-12-05 半導體記憶裝置
TW109127697A TWI803769B (zh) 2018-06-26 2018-12-05 半導體記憶裝置
TW107143726A TWI705558B (zh) 2018-06-26 2018-12-05 半導體記憶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7698A TWI813897B (zh) 2018-06-26 2018-12-05 半導體記憶裝置
TW109127697A TWI803769B (zh) 2018-06-26 2018-12-05 半導體記憶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10892020B2 (zh)
JP (1) JP7074583B2 (zh)
CN (2) CN110648707B (zh)
TW (3) TWI8138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4867B2 (ja) * 2012-06-27 2015-11-17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20047325A (ja) * 2018-09-18 2020-03-26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20149745A (ja) 2019-03-13 2020-09-17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7332343B2 (ja) * 2019-05-28 2023-08-23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11232835B2 (en) * 2019-07-14 2022-01-25 NEO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ading NAND flash memory
JP2021174567A (ja) 2020-04-28 2021-11-01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11222702B1 (en) * 2020-07-09 2022-01-11 Micron Technology, Inc. Noise reduction during parallel plane access in a multi-plane memory device
JP2022072959A (ja) 2020-10-30 2022-05-17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22076515A (ja) 2020-11-10 2022-05-20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22113999A (ja) 2021-01-26 2022-08-05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22116784A (ja) * 2021-01-29 2022-08-10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11626160B2 (en) * 2021-02-03 2023-04-11 Sandisk Technologies Llc Dynamic sense node voltage to compensate for variances when sensing threshold voltages of memory cells
JP2022180178A (ja) * 2021-05-24 2022-12-06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メモリシステム
KR20230075014A (ko) * 2021-11-22 2023-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및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61833B2 (en) * 2004-02-06 2007-01-09 Sandisk Corporation Self-boosting system for flash memory cells
US20090091975A1 (en) * 2007-10-05 2009-04-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US20090097314A1 (en) * 2004-11-19 2009-04-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age buffer and multi-state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10075481A1 (en) * 2009-09-25 2011-03-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9318206B2 (en) * 2011-11-02 2016-04-19 Sandisk Technologies Inc. Selective word line erase in 3D non-volatile memory
CN106169304A (zh) * 2010-02-17 2016-11-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擦除和刷新非易失性存储器件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4960A (ja) 2000-08-24 2002-03-15 Toshiba Micro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2176114A (ja) 2000-09-26 2002-06-21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399353B1 (ko) * 2001-07-13 2003-09-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시분할 감지 기능을 구비한 불 휘발성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및 그것의 읽기 방법
KR100635205B1 (ko) * 2004-11-15 2006-10-16 에스티마이크로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플래쉬 메모리 소자의 읽기 방법
US7483332B2 (en) * 2005-08-11 2009-01-2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RAM cell using separate read and write circuitry
US7352033B2 (en) * 2005-08-30 2008-04-01 Halo Lsi Inc. Twin MONOS array for high speed application
EP2143110A1 (en) * 2007-03-29 2010-01-13 Sandisk Corporation Non-volatile memory and method for compensation for voltage drops along a word line
JP5178167B2 (ja) 2007-12-04 2013-04-10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データ書き込み方法
JP5142692B2 (ja) 2007-12-11 2013-02-13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9238874A (ja) 2008-03-26 2009-10-15 Toshiba Corp 半導体メモ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83960B2 (ja) 2008-04-23 2013-09-04 株式会社東芝 三次元積層不揮発性半導体メモリ
JP2009266944A (ja) 2008-04-23 2009-11-12 Toshiba Corp 三次元積層不揮発性半導体メモリ
JP2010009646A (ja) 2008-06-24 2010-01-14 Toshiba Memory Systems Co Ltd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459999B2 (ja) 2008-08-08 2014-04-02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素子、不揮発性半導体装置及び不揮発性半導体素子の動作方法
KR100996040B1 (ko) * 2009-01-21 2010-11-22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불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JP2010199235A (ja) 2009-02-24 2010-09-09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KR20240042557A (ko) * 2009-10-29 2024-04-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WO2011096277A1 (en) * 2010-02-05 2011-08-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12069205A (ja) 2010-09-22 2012-04-05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KR101635505B1 (ko) * 2010-10-25 2016-07-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불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그것의 읽기 방법, 그리고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메모리 시스템
KR20140025164A (ko) * 2012-08-21 2014-03-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불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및 그것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JP6199838B2 (ja) * 2014-09-12 2017-09-20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993479B1 (ja) * 2015-03-27 2016-09-14 株式会社フローディア 不揮発性sramメモリセル、および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US10332593B2 (en) * 2015-09-14 2019-06-25 Toshiba Memor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configured to sense memory cell threshold voltages in ascending order
US20170076790A1 (en) * 2015-09-14 2017-03-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CN107949882B (zh) * 2015-11-10 2021-08-10 东芝存储器株式会社 半导体存储装置
US9721652B2 (en) * 2015-11-17 2017-08-01 Sandisk Technologies Llc State dependent sensing for wordline interference correction
JP2017216025A (ja) * 2016-05-31 2017-12-07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7224370A (ja) * 2016-06-15 2017-12-21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メモリシステム
US9859298B1 (en) * 2016-06-23 2018-01-02 Sandisk Technologies Llc Amorphous silicon layer in memory device which reduces neighboring word line interference
JP6753746B2 (ja) * 2016-09-15 2020-09-09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KR20180075090A (ko) * 2016-12-26 2018-07-04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JP6875236B2 (ja) * 2017-09-14 2021-05-19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KR102303763B1 (ko) * 2017-10-23 2021-09-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61833B2 (en) * 2004-02-06 2007-01-09 Sandisk Corporation Self-boosting system for flash memory cells
US20090097314A1 (en) * 2004-11-19 2009-04-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age buffer and multi-state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90091975A1 (en) * 2007-10-05 2009-04-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US20110075481A1 (en) * 2009-09-25 2011-03-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CN106169304A (zh) * 2010-02-17 2016-11-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擦除和刷新非易失性存储器件的方法
US9318206B2 (en) * 2011-11-02 2016-04-19 Sandisk Technologies Inc. Selective word line erase in 3D non-volatile memor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13181A1 (en) 2022-01-13
US10892020B2 (en) 2021-01-12
CN110648707B (zh) 2023-06-13
US11158388B2 (en) 2021-10-26
TWI803769B (zh) 2023-06-01
JP7074583B2 (ja) 2022-05-24
US20230154547A1 (en) 2023-05-18
US11594285B2 (en) 2023-02-28
JP2020004466A (ja) 2020-01-09
US20210082523A1 (en) 2021-03-18
US20190392905A1 (en) 2019-12-26
US11894070B2 (en) 2024-02-06
TWI813897B (zh) 2023-09-01
TW202002252A (zh) 2020-01-01
CN116386697A (zh) 2023-07-04
TW202101740A (zh) 2021-01-01
TW202101739A (zh) 2021-01-01
CN110648707A (zh) 2020-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5558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11875851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10127985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TWI760586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TWI606577B (zh) Memory device
US20230368848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JP2018125052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9865358B2 (en) Flash memory device and erase method thereof capable of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JP7314343B2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TWI806108B (zh) 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US10861560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