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4040B -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4040B
TWI574040B TW105111883A TW105111883A TWI574040B TW I574040 B TWI574040 B TW I574040B TW 105111883 A TW105111883 A TW 105111883A TW 105111883 A TW105111883 A TW 105111883A TW I574040 B TWI574040 B TW I5740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optical imaging
optical axis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1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6898A (zh
Inventor
林振誠
黃歆璇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118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4040B/zh
Priority to CN201910852721.8A priority patent/CN110542995B/zh
Priority to CN201610331600.5A priority patent/CN107300747B/zh
Priority to US15/211,078 priority patent/US1031022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4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404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36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6898A/zh
Priority to US16/380,096 priority patent/US11092784B2/en
Priority to US17/367,489 priority patent/US20210333519A1/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組及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小型化光學成像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隨著光學鏡頭的應用愈來愈廣泛,將光學鏡頭裝置於各種智慧型電子產品、車用裝置、辨識系統、娛樂裝置、運動裝置與家庭智能輔助系統係為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大趨勢。為了具備更廣泛的使用經驗,搭載一顆、兩顆、甚至三顆光學鏡頭以上的智慧裝置逐漸成為市場主流,而為了因應不同的應用需求,更發展出不同特性的透鏡系統。
傳統的微型鏡頭多著重小型化的追求,其成像效果與影像品質相對受限,難以達成更多樣性的影像應用。而目前市面上高品質成像系統多採用多片式結構並搭載球面玻璃透鏡,此類配置不僅造成鏡頭體積過大而不易攜帶,同時,產品單價過高也不利各種裝置及產品的應用,因此習知的光學系統已無法滿足目前科技發展的趨勢。
本發明提供之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其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可提供光學成像系統組主要的光線匯聚能力,以有效控制攝像範圍,避免光學成像系統組總長度過長,配合第六透鏡表面反曲點的配置,可有效修正離軸像差,使得大光圈下的品質得以獲得良好修正。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其中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10.0<(f/R5)-(f/R6)+(f×CT3/(R5×R6))<-1.7;0<BL/TD<0.45;以及0.10<ImgH/f<0.50。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依據本發明又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其中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且所述透鏡中至少三透鏡為塑膠材質。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的折射率為N4,第五透鏡的折射率為N5,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其中N1、N2、N3、N4、N5及N6中最大者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1.25<EPD/ImgH<2.0;0<BL/TD<0.45;以及1.60<Nmax<1.72。
依據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當|f1|與|f2|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強化物側方向之光線匯聚能力,以利於望遠功能的使用。
當(f/R5)-(f/R6)+(f×CT3/(R5×R6))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平衡光學成像系統組物端與像端之像差,以提升影像之銳利度與清晰度。
當BL/TD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有效控制光學成像系統組後焦長,以達到小型化的目的。
當ImgH/f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於達成望遠結構,並有效減緩畸變形成,進而使光學成像系統組適用於更多樣的應用範圍。
當EPD/ImgH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有效控制光學成像系統組的進光量,以具備足夠的影像亮度。
當Nmax滿足上述條件時,藉此,有利於整體光學成像系統組之透鏡匹配與調和,以提供較佳地像差平衡能力。
10、20、30‧‧‧電子裝置
11、21、31‧‧‧取像裝置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13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1212、13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13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1221、13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1222、13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13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1231、13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1232、13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13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1241、13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1242、13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13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1151、1251、13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1152、1252、13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1360‧‧‧第六透鏡
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1、1061、1161、1261、1361‧‧‧物側表面
162、262、362、462、562、662、762、862、962、1062、1162、1262、1362‧‧‧像側表面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1270、137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1180、1280、1380‧‧‧成像面
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1090、1190、1290、1390‧‧‧電子感光元件
f‧‧‧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Fno‧‧‧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光圈值
HFOV‧‧‧光學成像系統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Nmax‧‧‧N1、N2、N3、N4、N5及N6中最大者
N1‧‧‧第一透鏡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N4‧‧‧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N5‧‧‧第五透鏡的折射率
N6‧‧‧第六透鏡的折射率
V3‧‧‧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6‧‧‧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T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34‧‧‧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R5‧‧‧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6‧‧‧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1‧‧‧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2‧‧‧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f3‧‧‧第三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f5‧‧‧第五透鏡的焦距
f6‧‧‧第六透鏡的焦距
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Y62‧‧‧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SL‧‧‧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BL‧‧‧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EPD‧‧‧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
ImgH‧‧‧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
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2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28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2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的透鏡總數為六片。
前段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可皆具有一空氣間隔;也就是說,光學成像系統組可具有六片單一非黏合的透鏡。由於黏合透鏡的製程較非黏合透鏡複雜,特別在兩透鏡的黏合面需擁有高準度的曲面,以便達到兩透鏡黏合時的高密合度,且在黏合的過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響整體光學成像品質。因此,本發明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可皆具有一空氣間隔,可有效改善黏合透鏡所產生的問題。
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可為凸 面。藉此,可提供光學成像系統組主要的光線匯聚能力,以有效控制攝像範圍,避免光學成像系統組總長度過長。
第二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其可有效分配第一透鏡的光線匯聚能力,以避免曲率過大而造成過多像差,且可降低光學成像系統組對於物距變化之敏感度。
第三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其可縮小不同波段光線所匯聚的像點,同時平衡光學成像系統組物端與像端之像差。
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可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可為凸面。藉此。可提升光學成像系統組修正彗差的能力。
第六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的近光軸處可為凹面且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凸面,藉此可使光學成像系統組主點往物側方向移動,以縮短後焦長,避免其總長度過長,並有利於壓縮總長度時修正離軸像差,以提升成像品質。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藉以有效修正離軸像差,使得大光圈下的品質得以獲得良好修正。
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0<BL/TD<0.45。藉此,可有效控制光學成像系統組後焦長,以達到小型化的目的。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BL/TD<0.25。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藉此,可強化物側方向之光 線匯聚能力,以利於望遠功能的使用。
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其滿足下列條件:-10.0<(f/R5)-(f/R6)+(f×CT3/(R5×R6))<-1.7。藉此,可平衡光學成像系統組物端與像端之像差,以提升影像之銳利度與清晰度。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6.0<(f/R5)-(f/R6)+(f×CT3/(R5×R6))<-2.3。
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10<ImgH/f<0.50。藉此,有利於達成望遠結構,並有效減緩畸變形成,進而使光學成像系統組適用於更多樣的應用範圍。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0<ImgH/f<0.40。
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25<EPD/ImgH<2.0。藉此,可有效控制光學成像系統組的進光量,以具備足夠的影像亮度。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35<EPD/ImgH<2.0。
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的折射率為N4,第五透鏡的折射率為N5,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其中N1、N2、N3、N4、N5及N6中最大者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1.60<Nmax<1.72。藉此,有利於整體光學成像系統組之透鏡匹配與調和,以提供較佳地像差平衡能力。
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1.0<CT1/CT2<7.0。藉此,使鏡頭與外在環境的接觸更為堅固且易於保養,以提升產品之妥善率。
光學成像系統組可更包含光圈,其可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二透鏡之間。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0.78<SL/TL<1.10。藉此,可平衡光圈位置,以同時滿足光學成像系統組小型化與影像亮度調配。
光圈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藉此,在有限的空間條件下,光學成像系統組可同時具備微型化與高亮度之特性。
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V3<25.0。藉此,可修正光學成像系統組色差,以縮小不同波段光線所匯聚的像點。
光學成像系統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0.20<tan(2×HFOV)<1.0。藉此,可有效控制光學成像系統組攝影範圍,以提升辨識能力,並擴大其應用範圍。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20<tan(2×HFOV)<0.85。
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R6/f<0.45。藉此,有利於控制第三透鏡的出射光線角度,且使其具備足夠 的發散能力,以平衡光學成像系統組於物端之光線匯聚效果。
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R11/R12|<1.30。藉此,有利於調整像彎曲,修正佩茲伐和表面(Petzval surface),以提升周邊影像清晰度。
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0.50<(R5+R6)/(R5-R6)<2.50。藉此,可控制第三透鏡的形狀,使其光線發散能力集中於像側方向,以利光學成像系統組形成較為對稱的結構,進而提升成像品質。
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4.0<f/f3<-1.5。藉此,可提供光學成像系統組主要之光線發散能力,同時與第一透鏡及二透鏡搭配,以達成望遠功能。
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其滿足下列條件:1.0<f/f1<3.0。藉此,可有效控制第一透鏡的屈折力強度,以避免屈折力太弱造成光線匯聚效果不佳,或屈折力太強導致球差過大。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中至少三透鏡滿足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藉此,有效強化修正離軸像差的效果。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 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2.0<(T34+T56)/(T12+T23+T45)<10.0。藉此,可有效控制透鏡的間距,平衡光學成像系統組空間配置,以利其組裝。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62,其滿足下列條件:0.70<Y11/Y62<1.10。藉此,可提升光學成像系統組兩端之對稱性,同時確保光學成像系統組具備足夠的影像亮度。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70<TL/f1.20。藉此,可利於光學成像系統組形成小型化之望遠結構。
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3|<|f2|;|f3|<|f4|;|f3|<|f5|;以及|f3|<|f6|。藉此,可強化光學成像系統組中段透鏡的光束控制能力,以平衡光學成像系統組物端與像端之屈折力配置,進而達成各式應用需求。
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 CT5,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藉此,可強化光學成像系統組對於外在環境變化的承受能力,以提升撞擊與溫度變化的適應性,可適用更多樣的場合。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2.2<TL/ImgH<4.0。藉此,可調控光學成像系統組總長度與成像高度之比例,以符合更多樣之應用範圍。
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1.25<f/EPD<2.30。藉此,可提升各視場光線於透鏡上之覆蓋率,以有效提升影像亮度。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藉此,可平衡光學成像系統組空間配置,進而提升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對稱性。
本發明提供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的材質為塑膠,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光學成像系統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製作成球面 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發明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總長度。
再者,本發明提供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凹面。本發明提供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或是透鏡之焦距,皆可指透鏡近光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另外,本發明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昇影像品質。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系統的視場角,使光學成像系統組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發明之光學成像系統組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 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裝置與穿戴式產品等電子裝置中。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藉由前述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可提供光學成像系統組主要的光線匯聚能力,以有效控制攝像範圍,避免光學成像系統組總長度過長,配合第六透鏡表面反曲點的配置,可有效修正離軸像差,使得大光圈下的品質得以獲得良好修正。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Barrel Member)、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或其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藉此,提升成像品質。較佳地,電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Control Unit)、顯示單元(Display)、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或其組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圖及第2圖,其中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 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70以及成像面180,而電子感光元件1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1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110-1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2包含反曲點。
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21及像側表面122皆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1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62近光軸處 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160的物側表面1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其像側表面1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161及像側表面162皆包含反曲點。
光圈100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160及成像面1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切面的相對距離;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R:曲率半徑;k:錐面係數;以及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光學成像系統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8.84mm;Fno=2.06;以及HFOV=17.6度。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10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120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 鏡130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140的折射率為N4,第五透鏡150的折射率為N5,第六透鏡160的折射率為N6,其中N1、N2、N3、N4、N5及N6中最大者為Nmax(第一實施例中,最大者為N3),其滿足下列條件:Nmax=1.66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三透鏡130的色散係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V3=20.4。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CT1/CT2=2.3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T34+T56)/(T12+T23+T45)=3.14。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的曲率半徑為R6,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R6/f=0.1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R5+R6)/(R5-R6)=1.75。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的曲 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R11/R12|=0.63。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其滿足下列條件:f/f1=1.6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f/f3=-2.3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的曲率半徑為R6,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其滿足下列條件:(f/R5)-(f/R6)+(f×CT3/(R5×R6))=-3.1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62,其滿足下列條件:Y11/Y62=0.7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tan(2×HFOV)=0.71。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光圈100至成像面18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8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SL/TL=0.9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六透鏡像 側表面162至成像面18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BL/TD=0.1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f/EPD=2.0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即電子感光元件190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其滿足下列條件:EPD/ImgH=1.4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8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TL/ImgH=3.3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ImgH/f=0.33。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8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TL/f=1.11。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1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1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 |f2|;|f3|<|f2|;|f3|<|f4|;|f3|<|f5|;以及|f3|<|f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16則表示各表面第4-16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另外,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 透鏡160中各物側表面(111、121、131、141、151、161)及各像側表面(112、122、132、142、152、1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3圖及第4圖,其中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3圖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2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270以及成像面280,而電子感光元件2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2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210-2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212包含反曲點。
第二透鏡2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221及像側表面222皆包含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231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241及像側表面242皆包含反曲點。
第五透鏡2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251及像側表面2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2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260的物側表面2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261及像側表面262皆包含反曲點。
光圈200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211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21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2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 第六透鏡260及成像面2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2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2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2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2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2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2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2|;|f3|<|f4|;|f3|<|f5|;以及|f3|<|f6|。
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2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220於光軸上的厚度 為CT2,第三透鏡2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2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2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2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二實施例中,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中各物側表面(211、221、231、241、251、261)及各像側表面(212、222、232、242、252、2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5圖及第6圖,其中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5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3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370以及成像面380,而電子感光元件390設置於 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3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310-3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3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321及像側表面322皆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3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331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342皆包含反曲點。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351及像側表面3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3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360的像側表面3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361及像側表面362 皆包含反曲點。
光圈300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311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31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3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360及成像面3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3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3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3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3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3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3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 |f1|<|f2|;|f3|<|f2|;|f3|<|f4|;|f3|<|f5|;以及|f3|<|f6|。
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3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3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3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3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3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3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310與第二透鏡3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320與第三透鏡3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330與第四透鏡3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340與第五透鏡3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350與第六透鏡3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第三實施例中,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中各物側表面(311、321、331、341、351、361)及各像側表面(312、322、332、342、352、3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7圖及第8圖,其中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7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4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470以及成像面480,而電子感光元件4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4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410-4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4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412包含反曲點。
第二透鏡4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像側表面422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4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431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4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 其物側表面4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442包含反曲點。
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451及像側表面4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4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460的像側表面4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461及像側表面462皆包含反曲點。
光圈400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411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41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4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460及成像面4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4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4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4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4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4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4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2|;|f3|<|f4|;|f3|<|f5|;以及|f3|<|f6|。
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410與第二透鏡4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420與第三透鏡4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430與第四透鏡4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440與第五透鏡4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450與第六透鏡4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中各物側表面(411、421、431、441、451、461)及各像側表面(412、422、432、442、452、4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 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9圖及第10圖,其中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9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5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570以及成像面580,而電子感光元件5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5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510-5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5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5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像側表面522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5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531及像側表面532皆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541包含反曲點。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551及像側表面5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5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560的像側表面5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561及像側表面562皆包含反曲點。
光圈500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511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51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5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560及成像面5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5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5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5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5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5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5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2|;|f3|<|f4|;|f3|<|f5|;以及|f3|<|f6|。
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5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5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5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5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5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5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 510與第二透鏡5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520與第三透鏡5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530與第四透鏡5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540與第五透鏡5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550與第六透鏡5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中各物側表面(511、521、531、541、551、561)及各像側表面(512、522、532、542、552、5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11圖及第12圖,其中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1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6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光圈60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 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670以及成像面680,而電子感光元件6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6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610-6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6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612包含反曲點。
第二透鏡6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621及像側表面622皆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6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631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6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642包含反曲點。
第五透鏡6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651及像側表面6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6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62近光軸處 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660的物側表面6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其像側表面6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661及像側表面662皆包含反曲點。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6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660及成像面6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6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6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6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6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6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6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2|;|f3|<|f4|;|f3|<|f5|;以及|f3| <|f6|。
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610與第二透鏡6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620與第三透鏡6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630與第四透鏡6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640與第五透鏡6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650與第六透鏡6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第六實施例中,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中各物側表面(611、621、631、641、651、661)及各像側表面(612、622、632、642、652、6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13圖及第14圖,其中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3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 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7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770以及成像面780,而電子感光元件7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7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710-7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7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712包含反曲點。
第二透鏡7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721及像側表面722皆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7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731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7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742包含反曲點。
第五透鏡7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751及像側表面7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7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760的物側表面7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其像側表面7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761及像側表面762皆包含反曲點。
光圈700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711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71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7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760及成像面7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7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7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7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7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7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7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2|;|f3|<|f4|;|f3|<|f5|;以及|f3|<|f6|。
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7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7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7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7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7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7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七實施例中,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中各物側表面(711、721、731、741、751、761)及各像側表面(712、722、732、742、752、7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15圖及第16圖,其中第1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5圖可知,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8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810、光圈80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第五透鏡850、第六透鏡8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870以及成像面880,而電子感光元件8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8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810-8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8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8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821及像側表面822皆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8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831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8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841及像側表面842皆包含 反曲點。
第五透鏡8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851及像側表面8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8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860的物側表面8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其像側表面8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861及像側表面862皆包含反曲點。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8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860及成像面8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堆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8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8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8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8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8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8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2|;|f3|<|f4|;|f3|<|f5|;以及|f3|<|f6|。
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8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8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8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8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8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8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810與第二透鏡8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820與第三透鏡8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830與第四透鏡8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840與第五透鏡8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850與第六透鏡8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第八實施例中,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第五透鏡850、第六透鏡860中各物側表面(811、821、831、841、851、861)及各像 側表面(812、822、832、842、852、8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17圖及第18圖,其中第1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7圖可知,第九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9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910、光圈90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第四透鏡940、第五透鏡950、第六透鏡9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970以及成像面980,而電子感光元件9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9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910-9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9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9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 其物側表面9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921及像側表面922皆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9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931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9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9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951及像側表面9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9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960的物側表面9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其像側表面9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961及像側表面962皆包含反曲點。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9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960及成像面9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第九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 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七及表十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九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9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9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9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9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9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9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2|;|f3|<|f4|;|f3|<|f5|;以及|f3|<|f6|。
第九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9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9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9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9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9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9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九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910與第二透鏡9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 920與第三透鏡9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930與第四透鏡9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940與第五透鏡9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950與第六透鏡9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第九實施例中,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第四透鏡940、第五透鏡950、第六透鏡960中各物側表面(911、921、931、941、951、961)及各像側表面(912、922、932、942、952、9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第19圖及第20圖,其中第1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9圖可知,第十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0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1000、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第四透鏡1040、第五透鏡1050、第六透鏡 10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070以及成像面1080,而電子感光元件10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10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1010-10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0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0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021及像側表面1022皆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10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031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10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0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051及像側表面10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10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1060的物側表 面10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其像側表面10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1061及像側表面1062皆包含反曲點。
光圈1000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011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01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0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1060及成像面10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第十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九及表二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0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0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 鏡10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0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10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10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2|;|f3|<|f4|;|f3|<|f5|;以及|f3|<|f6|。
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0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0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10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10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10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10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010與第二透鏡10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020與第三透鏡10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030與第四透鏡10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040與第五透鏡10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1050與第六透鏡10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第十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第四透鏡1040、第五透鏡1050、第六透鏡1060中各物側表面(1011、1021、1031、1041、1051、1061)及各像側表面(1012、1022、1032、1042、1052、10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21圖及第22圖,其中第2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21圖可知,第十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1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1100、第一透鏡1110、第二透鏡1120、第三透鏡1130、第四透鏡1140、第五透鏡1150、第六透鏡11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170以及成像面1180,而電子感光元件11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11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1110-11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12包含反曲點。
第二透鏡11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121及像側表面1122皆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11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131及像側表面1132皆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1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1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151及像側表面11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11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1160的物側表面11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其像側表面11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1161及像側表面1162皆包含反曲點。
光圈1100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1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1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1160及成像面11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一以及表二十二。
第十一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一及表二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1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1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1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11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11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2|;|f3|<|f4|;|f3|<|f5|;以及|f3|<|f6|。
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1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1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11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11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110與第二透鏡1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120與第三透鏡1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130與第四透鏡1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140與第五透鏡1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1150與第六透鏡11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第十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10、第二透鏡1120、第三透鏡1130、第四透鏡1140、第五透鏡1150、第六透鏡1160中各物側表面(1111、1121、1131、1141、1151、1161)及各像側表面(1112、1122、1132、1142、1152、11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十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3圖及第24圖,其中第2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23圖可知,第十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2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 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1200、第一透鏡1210、第二透鏡1220、第三透鏡1230、第四透鏡1240、第五透鏡1250、第六透鏡12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270以及成像面1280,而電子感光元件12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12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1210-12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212包含反曲點。
第二透鏡1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221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1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231及像側表面1232皆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12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1241及像側表面1242皆包含反曲點。
第五透鏡12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251及像側表面1252皆 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12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1260的物側表面12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1261及像側表面1262皆包含反曲點。
光圈1200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211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21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2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1260及成像面12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三以及表二十四。
第十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三及表二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十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2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2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12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12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12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12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十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210與第二透鏡12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20與第三透鏡12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230與第四透鏡12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240與第五透鏡12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1250與第六透鏡12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第十二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210、第二透鏡1220、第三透鏡1230、第四透鏡1240、第五透鏡1250、第六透鏡1260中各物側表面(1211、1221、1231、1241、1251、1261)及各像側表面(1212、1222、1232、1242、1252、12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十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25圖及第26圖,其中第2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25圖可知,第十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390。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1300、第一透鏡1310、第二透鏡1320、第三透鏡1330、第四透鏡1340、第五透鏡1350、第六透鏡13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370以及成像面1380,而電子感光元件1390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1380,其中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1310-1360),且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312包含反曲點。
第二透鏡1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321及像側表面1322皆包含反曲點。
第三透鏡1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31及像側表面1332皆包含反曲點。
第四透鏡13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1341及像側表面1342皆包含反曲點。
第五透鏡13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5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351及像側表面1352皆包含反曲點。
第六透鏡13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1360的物側表面13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其物側表面1361包含反曲點。
光圈1300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311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31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3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1360及成像面13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五以及表二十六。
第十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五及表二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十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3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320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
第十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3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3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13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13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13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13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
第十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中,第一透鏡1310與第二透鏡13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320與第三透鏡13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330與第四透鏡13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340與第五透鏡13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1350與第六透鏡13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第十三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310、第二透鏡1320、第三透鏡1330、第四透鏡1340、第五透鏡1350、 第六透鏡1360中各物側表面(1311、1321、1331、1341、1351、1361)及各像側表面(1312、1322、1332、1342、1352、1362)所包含的反曲點數量表列如下,其中各表面反曲點的計算方式,是所述表面於光軸上交點的位置與其最大有效半徑的位置之間的反曲點數量。
<第十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27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10包含取像裝置11,取像裝置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
<第十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28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十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20包含取像裝置21,取像裝置2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成像 系統組的成像面。
<第十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29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十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穿戴裝置(Wearable Device),電子裝置30包含取像裝置31,取像裝置3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成像面。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物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物側表面
122‧‧‧像側表面
141‧‧‧物側表面
142‧‧‧像側表面
150‧‧‧第五透鏡
151‧‧‧物側表面
152‧‧‧像側表面
160‧‧‧第六透鏡
161‧‧‧物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40‧‧‧第四透鏡
162‧‧‧像側表面
17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
180‧‧‧成像面
190‧‧‧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32)

  1.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五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第六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其中該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10.0<(f/R5)-(f/R6)+(f×CT3/(R5×R6))<-1.7;0<BL/TD<0.45;以及0.10<ImgH/f<0.5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 統組,其中該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的近光軸處為凹面且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凸面,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1.0<CT1/CT2<7.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更包含:一光圈,其設置於一被攝物與該第二透鏡之間,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0.78<SL/TL<1.1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光圈於光軸上的位置介於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中心於光軸上的位置與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投影於光軸上的位置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為凸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V3<25.0。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0.20<tan(2×HFOV)<0.85。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25<EPD/ImgH<2.0。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35<EPD/ImgH<2.0。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R6/f<0.45。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R11/R12|<1.30。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0.50<(R5+R6)/(R5-R6)<2.50。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 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中至少三透鏡滿足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4.0<f/f3<-1.5;以及1.0<f/f1<3.0。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其滿足下列條件:0<BL/TD<0.25;0.10<ImgH/f<0.40;以及-6.0<(f/R5)-(f/R6)+(f×CT3/(R5×R6))<-2.3。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2.0<(T34+T56)/(T12+T23+T45)<10.0。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62,其滿足下列條件:0.70<Y11/Y62<1.10。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70<TL/f1.20。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3|<|f2|;|f3|<|f4|;|f3|<|f5|;以及|f3|<|f6|。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於CT1、CT2、CT3、CT4、CT5 以及CT6中,CT1為最大值,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2.2<TL/ImgH<4.0。
  22.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該成像面。
  23.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取像裝置。
  24.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四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五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第六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其中該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該光學成像系統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且該些透鏡中至少三透鏡為塑膠材質,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 為ImgH,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該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該第四透鏡的折射率為N4,該第五透鏡的折射率為N5,該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其中N1、N2、N3、N4、N5及N6中最大者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1.25<EPD/ImgH<2.0;0<BL/TD<0.45;以及1.60<Nmax<1.72。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的近光軸處為凹面且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35<EPD/ImgH<2.0。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光學成像系統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 1.25<f/EPD<2.30;以及0.20<tan(2×HFOV)<1.0。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於T12、T23、T34、T45以及T56中,T34為最大值。
  31.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光學成像系統組的該成像面。
  3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取像裝置。
TW105111883A 2016-04-15 2016-04-15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740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1883A TWI574040B (zh) 2016-04-15 2016-04-15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1910852721.8A CN110542995B (zh) 2016-04-15 2016-05-18 光学成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1610331600.5A CN107300747B (zh) 2016-04-15 2016-05-18 光学成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5/211,078 US10310223B2 (en) 2016-04-15 2016-07-15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6/380,096 US11092784B2 (en) 2016-04-15 2019-04-10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367,489 US20210333519A1 (en) 2016-04-15 2021-07-05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1883A TWI574040B (zh) 2016-04-15 2016-04-15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74040B true TWI574040B (zh) 2017-03-11
TW201736898A TW201736898A (zh) 2017-10-16

Family

ID=58766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1883A TWI574040B (zh) 2016-04-15 2016-04-15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0310223B2 (zh)
CN (2) CN107300747B (zh)
TW (1) TWI57404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1778A (zh) * 2017-09-22 2019-03-2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0520705B2 (en) 2017-07-26 2019-12-3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678020B2 (en) 2017-04-14 2020-06-09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US10782505B2 (en) 2017-10-25 2020-09-2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13334B1 (ko) * 2015-11-24 2017-12-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574040B (zh) * 2016-04-15 2017-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452643B2 (ja) 2016-05-13 2019-01-1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627467B (zh) * 2017-03-22 2018-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101946262B1 (ko) * 2017-10-23 2019-02-11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JP6362291B1 (ja) * 2017-10-30 2018-07-25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KR102067455B1 (ko) * 2017-12-04 2020-01-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3204100B (zh) * 2017-12-08 2022-12-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8169878B (zh) * 2017-12-29 2020-09-01 南阳利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识别远距离障碍物的高清车载镜头
JP6517394B1 (ja) * 2018-01-23 2019-05-22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6529627B1 (ja) * 2018-01-23 2019-06-12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6541197B1 (ja) * 2018-01-23 2019-07-10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6521410B1 (ja) * 2018-01-23 2019-05-29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光学レンズ
TWI650588B (zh) 2018-02-02 2019-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102041700B1 (ko) 2018-02-09 2019-11-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2348000B1 (ko) 2018-02-09 2022-01-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US10795124B2 (en) * 2018-02-11 2020-10-06 Aac Optics Solution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JP6528885B1 (ja) * 2018-04-26 2019-06-12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光学レンズ
KR20190137484A (ko) 2018-06-01 2019-12-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08535844B (zh) 2018-06-05 2023-05-2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影镜头
CN108490588B (zh) * 2018-06-06 2023-05-2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967805B (zh) * 2018-09-30 2022-08-30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TWI659239B (zh) * 2018-11-14 2019-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9856764B (zh) * 2018-12-27 2021-03-02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9656000A (zh) * 2019-02-02 2019-04-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组
CN109613685A (zh) * 2019-02-19 2019-04-1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组
TWI681229B (zh) * 2019-03-06 2020-0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0231698B (zh) * 2019-06-30 2021-08-1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346906B (zh) * 2019-06-30 2021-08-1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US11940599B2 (en) 2019-08-30 2024-03-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KR102410847B1 (ko) 2019-10-29 2022-06-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0955024B (zh) * 2019-12-23 2021-12-03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25598A (zh) * 2019-12-31 2020-04-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904530A (zh) * 2020-12-21 2021-06-04 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组、扫描显示装置及近眼显示设备
CN112666685B (zh) * 2020-12-25 2023-05-1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009673B (zh) * 2021-03-12 2023-09-2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16990936A (zh) 2023-06-26 2023-11-03 辰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32299A (zh) * 2014-05-02 2014-08-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TW201432298A (zh) * 2014-05-02 2014-08-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TW201608268A (zh) * 2014-08-29 2016-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96799A (en) 1947-06-27 1952-05-13 American Optical Corp Aberration corrector member for image forming optical objectives
US3800085A (en) 1972-10-20 1974-03-26 M Ambats Convertible direct viewing/projection t-v system
US3868173A (en) 1973-01-18 1975-02-25 Ambatis Maris Objective lens assembly for projection television
US3972592A (en) 1974-10-18 1976-08-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Zoom projection lens
US4086000A (en) 1976-08-23 1978-04-25 Bell & Howell Company Viewfinder optics with zero power doublet
JPS5793310A (en) 1980-12-02 1982-06-10 Canon Inc Small sized photographic lens
JPS6167814A (ja) 1984-09-11 1986-04-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レンズ全長の短い広角写真レンズ
GB8511978D0 (en) 1985-05-11 1987-09-09 Pilkington Perkin Elmer Ltd Optical apparatus
JPS6285212A (ja) 1985-10-09 1987-04-1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屈折式投影レンズ
US4838665A (en) 1986-07-25 1989-06-1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Temperature-compensated lens system
JPS6352113A (ja) 1986-08-22 1988-03-05 Ricoh Co Ltd 赤外線用ズ−ムレンズ
JPH01266504A (ja) 1988-04-19 1989-10-24 Konica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用投影レンズ
JPH03118509A (ja) 1989-10-02 1991-05-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用光源光学系
JPH10282407A (ja) 1997-04-02 1998-10-23 Nikon Corp 光学レンズ
JP2000330014A (ja) 1999-05-25 2000-11-30 Cosina Co Ltd 大口径レンズ
JP2001194583A (ja) 2000-01-13 2001-07-19 Sony Corp 投影レンズおよび映像投影装置
JP2001194584A (ja) 2000-01-13 2001-07-19 Sony Corp 投影レンズおよび映像投影装置
JP2007052237A (ja) 2005-08-18 2007-03-01 Fujinon Corp 近紫外線用結像レンズ
JP2010145648A (ja) 2008-12-17 2010-07-01 Fujinon Corp 3群構成の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39720B (zh) * 2011-03-11 2014-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擷取鏡片組
TWI447473B (zh) * 2011-03-25 2014-08-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
TWI432823B (zh) * 2011-06-10 2014-04-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拾取透鏡組
TWI438471B (zh) * 2011-08-24 2014-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
TWI438480B (zh) * 2012-03-09 2014-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系統組
JP2013238740A (ja) 2012-05-15 2013-11-28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74072B (zh) * 2012-06-14 2015-02-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
JP5755187B2 (ja) 2012-07-02 2015-07-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JP5755188B2 (ja) 2012-07-02 2015-07-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JP5755189B2 (ja) 2012-07-02 2015-07-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EP2708929A3 (en) 2012-09-14 2014-10-0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Imaging lens
TWI448725B (zh) * 2012-10-22 2014-08-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擷取光學鏡片系統
JP6233408B2 (ja) 2013-04-01 2017-11-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63169B (zh) * 2013-07-25 2014-1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系統鏡片組及取像裝置
KR101983147B1 (ko) 2013-08-16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CN103676106B (zh) 2013-08-29 2016-05-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KR102009429B1 (ko) 2013-08-29 2019-08-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504924B (zh) * 2013-09-25 2015-10-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JP2015118152A (ja) 2013-12-17 2015-06-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KR101652849B1 (ko) 2013-12-19 2016-08-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JP6393874B2 (ja) * 2014-02-28 2018-09-2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5093489B (zh) * 2014-04-18 2017-10-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TWI521231B (zh) 2014-04-18 2016-02-1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JP6425238B2 (ja) * 2014-07-02 2018-11-21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500961B (zh) * 2014-07-04 2015-09-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393872B2 (ja) * 2014-08-27 2018-09-2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9375339A (zh) 2014-09-05 2019-02-2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TWI539181B (zh) * 2014-11-06 2016-06-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CN104808320B (zh) 2015-01-23 2017-03-0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KR101820952B1 (ko) 2015-03-11 2018-03-09 에이에이씨 어쿠스틱 테크놀로지스(심천)컴퍼니 리미티드 촬영 렌즈계
TWI529417B (zh) * 2015-04-15 2016-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0274700B2 (en) 2015-05-21 2019-04-30 Apple Inc. Camera lens system
KR101762006B1 (ko) * 2015-07-24 2017-07-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및 서로 다른 화각을 가진 복수의 촬상 광학계가 장착된 모바일 기기
CN105572848B (zh) 2016-03-02 2018-03-2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远镜头
TWI574040B (zh) * 2016-04-15 2017-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32299A (zh) * 2014-05-02 2014-08-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TW201432298A (zh) * 2014-05-02 2014-08-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TW201608268A (zh) * 2014-08-29 2016-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78020B2 (en) 2017-04-14 2020-06-09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US10520705B2 (en) 2017-07-26 2019-12-3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9541778A (zh) * 2017-09-22 2019-03-2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0627603B2 (en) 2017-09-22 2020-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9541778B (zh) * 2017-09-22 2020-12-0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1966013B2 (en) 2017-09-22 2024-04-2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782505B2 (en) 2017-10-25 2020-09-2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506872B2 (en) 2017-10-25 2022-11-2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10223B2 (en) 2019-06-04
CN110542995B (zh) 2021-08-31
CN107300747A (zh) 2017-10-27
CN110542995A (zh) 2019-12-06
CN107300747B (zh) 2019-10-15
US20190235213A1 (en) 2019-08-01
US20210333519A1 (en) 2021-10-28
US11092784B2 (en) 2021-08-17
TW201736898A (zh) 2017-10-16
US20170299846A1 (en) 2017-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4040B (zh)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2328B (zh)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6699B (zh) 影像擷取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31815B (zh) 攝像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9307922B (zh) 影像透镜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534497B (zh) 光學攝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9531B (zh) 取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45365B (zh)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8944B (zh) 光學影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1208B (zh) 拾像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67442B (zh) 影像擷取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65967B (zh) 成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5566B (zh) 光學攝影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41539B (zh) 成像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87941B (zh) 光學成像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裝置
TWI589921B (zh) 影像擷取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7229105B (zh) 光学摄像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TWI585456B (zh) 影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48893B (zh) 攝影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65966B (zh) 光學攝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31814B (zh) 取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CN109031617B (zh) 摄像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TWI582458B (zh) 成像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913165A (zh)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819975A (zh) 攝影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