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2328B -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2328B
TWI612328B TW105123926A TW105123926A TWI612328B TW I612328 B TWI612328 B TW I612328B TW 105123926 A TW105123926 A TW 105123926A TW 105123926 A TW105123926 A TW 105123926A TW I612328 B TWI612328 B TW I6123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optical axis
optical imaging
focal leng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3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4209A (zh
Inventor
陳俊諺
楊舒雲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39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2328B/zh
Priority to CN201610806439.2A priority patent/CN107664810B/zh
Priority to US15/421,318 priority patent/US20180031807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2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232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04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420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七透鏡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可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達到兼具廣視角、微型化、抗環境變化及高成像品質的特性。

Description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 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及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廣視角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及取像裝置。
近年來,隨著具有攝影功能的電子產品的興起,光學系統的需求日漸提高。一般光學系統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兩種,且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的精進,使得感光元件的畫素尺寸縮小,光學系統逐漸往高畫素領域發展,因此對成像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在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多元應用以及其相關產品的迅速發展之下,當前市場除強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小型化及高成像品質之外,對其規格要求也日趨嚴苛。再者,為因應更寬廣的攝像範圍,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所需的視場角 亦持續增加,且為了讓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在不同環境下皆能發揮最佳效用,抗溫度變化也成為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是故可兼顧廣視角、小型化、抗環境變化及高成像品質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始能滿足未來市場的規格與需求,並使其應用於運動攝影器材、車用鏡頭、各式智慧型電子產品、頭戴式顯示器、安全監控、可攜式電子裝置及空拍機等電子裝置中。
然而,傳統的廣視角光學取像系統鏡組難以同時滿足這些嚴格的要求,故當今市場上亟欲發展一種可兼顧廣視角、小型化、抗環境變化及高成像品質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藉由光學取像系統鏡組適當的透鏡配置,可達到兼具廣視角、小型化、抗環境變化及高成像品質的特性,以應用於更廣泛的產品中。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七透鏡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總 數為七片,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67,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0<f/T67<9.0;以及0.05<CT6/CT3<0.85。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依據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七透鏡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總數為七片,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67,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其滿足下列條件:0<f/T67<9.0;以及-0.20<(R9+R10)/(R9-R10)<2.40。
當f/T67滿足上述條件時,可維持廣視角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短焦距的特性,並適當調整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的間隔距離,以利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組裝。
當CT6/CT3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助於調整第三透鏡及第六透鏡的厚度比例,以避免透鏡空間配置失衡而影響成像品質。
當(R9+R10)/(R9-R10)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有效控制第五透鏡的面形,以利於透鏡成型,並避免因透鏡表面曲率過大而導致透鏡成型不良或產生透鏡應力。
10、20、30‧‧‧電子裝置
11、21、31‧‧‧取像裝置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12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12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12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12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12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12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12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1151、12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1152、12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第六透鏡
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1、1061、1161、1261‧‧‧物側表面
162、262、362、462、562、662、762、862、962、1062、1162、1262‧‧‧像側表面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1270‧‧‧第七透鏡
171、271、371、471、571、671、771、871、971、1071、1171、1271‧‧‧物側表面
172、272、372、472、572、672、772、872、972、1072、1172、1272‧‧‧像側表面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1180、1280‧‧‧濾光元件
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1090、1190、1290‧‧‧成像面
195、295、395、495、595、695、795、895、995、1095、1195、1295‧‧‧電子感光元件
f‧‧‧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Fno‧‧‧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光圈值
HFOV‧‧‧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最大視角的一半
V3‧‧‧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
V7‧‧‧第七透鏡的色散係數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6‧‧‧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7‧‧‧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ΣCT‧‧‧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 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總和
T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67‧‧‧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R2‧‧‧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4‧‧‧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5‧‧‧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6‧‧‧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7‧‧‧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8‧‧‧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9‧‧‧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0‧‧‧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1‧‧‧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f3‧‧‧第三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f5‧‧‧第五透鏡的焦距
f6‧‧‧第六透鏡的焦距
f7‧‧‧第七透鏡的焦距
SD‧‧‧光圈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Yc7x‧‧‧第七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的臨界點及像側表面離軸處的臨界點中至少一者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Yc71‧‧‧第七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Yc72‧‧‧第七透鏡像側表面離軸處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Y72‧‧‧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第1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5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c71的示意圖;第26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c72的示意圖;第27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11的示意圖;第28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72的示意圖;第2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30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3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一種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總數為七片。
前段所述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可皆具有空氣間隙;也就是說,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可具有七片單一非黏合的透鏡。由於黏合透鏡的製程較非黏合透鏡複雜,特別在兩透鏡的黏合面需擁有高準度的曲面,以便達到兩透鏡黏合時的高密合度,且在黏合的過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響整體光學成像品質。因此,本發明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可皆具有空氣間隙,可有效改善黏合透鏡所產生的問題。
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以形成反焦(Retro-Focus)透鏡結構,使廣視角光線進入光學取像系統鏡組。
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可分攤第一透鏡的負屈折力,以輔助引導入射於第一透鏡之廣視角光線進入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並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符合反焦透鏡結構的特性,以有利於廣視角光線的入射。
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平衡物側端透鏡的負屈折力,並有效減緩廣視角光線所造成的像差。
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提供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光線匯聚能力,有利於縮短其總長。
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可平衡第四透鏡的正屈折力,有助於修正色差,並可強化第五透鏡的負屈折力,以改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橫向(Lateral)色差。
第七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凹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有效修正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離軸像差,降低其敏感度及提升成像品質,並有助於控制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後焦距,以避免其總長過長。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67,其滿足下列條件:0<f/T67<9.0。藉此,可維持廣視角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短焦距的特性,並適當調整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的間隔距離,以利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組裝。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f/T67<5.0。
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0.05<CT6/CT3<0.85。藉此,有助於調整第三透鏡及第六透鏡的厚度比例,以避免透鏡空間配置失衡而影響成像品質。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05<CT6/CT3<0.55。
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其滿足下列條件:-2.40<(R9+R10)/(R9-R10)<2.40。藉此,可有效控制第五透鏡的面形,以利於透鏡成型,並避免因透鏡表面曲率過大而導致透鏡成型不良或產生透鏡應力。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20<(R9+R10)/(R9-R10)<2.40。
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1.65<R2/R4<5.0。藉此,有利於形成反焦透鏡結構,擴大入射光線角度。
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0.20<(CT4+CT5+CT6)/CT3<1.50。藉此,可減緩第三透鏡於溫度變化下所產生之形變,以穩定成像品質,並具備更廣泛的應用範圍。
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1.50<ΣCT/CT3<3.50。藉此,可有效控制第三透鏡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所佔的厚度比例,並可緩和第三透鏡的表面曲率強度,且能具備等效的屈折力,進而避免像差過大,並有助於廣視角光線進入光學取像系統鏡組。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藉此,可調整第五透鏡的屈折力大小,有利於修正像差。
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其滿足下列條件:|R10/R11|<0.85。藉此,可調整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與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以利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組裝。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4|+|f5|)/(|f6|+|f7|)<1.65。藉此,有利於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形成修正透鏡,藉以修正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離軸像差。
光圈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0.10<SD/TD<0.52。藉此,有助於平衡光圈位置,可利於大視角光線進入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以實現廣視角優勢。
第七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的臨界點及像側表面離軸處的臨界點中至少一者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c7x,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10< Yc7x/f<2.0。藉此,可適當控制第七透鏡的面形,以修正離軸像差並縮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總長。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11,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72,其滿足下列條件:1.0<Y11/Y72<1.75。藉此,可平衡物側端及像側端透鏡的有效徑比例,有助於形成反焦透鏡結構,使廣視角光線進入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亦可增加成像範圍。
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第七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7,其滿足下列條件:(V3+V7)/2<45.0。藉此,可輔助修正佩茲伐和場(Petzval Field),以提升成像品質。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1/tan(HFOV)|<0.85。藉此,可有效增加視場角度,以擴大產品應用範圍。
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其滿足下列條件:0<CT2/CT3<0.30。藉此,可控制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的厚度比例,有助於緩衝入射的廣視角光線,以降低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物側端的敏感度。
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2.80<(R5+R6)/(R5-R6)<0.65。藉此,可調整第三透鏡的面形,以提高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對稱性,進而降低其物側端敏感度。
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0.15<T45/T56<3.0。藉此,可有效調整透鏡間的間隔距離比例,以提升透鏡組裝的便利性。
第七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7,其滿足下列條件:V7<40.0。藉此,有利於不同波段光線的匯聚,以避免影像重疊的發生。
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其滿足下列條件:-0.85<(R7+R8)/(R7-R8)<0.85。藉此,可控制第四透鏡的面形,以修正球差並縮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總長。
本發明提供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的材質為塑膠,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製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發明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總長度。
再者,本發明提供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凹面。本發明提供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 力,或是透鏡之焦距,皆可指透鏡近光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本發明提供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臨界點(Critical Point)為透鏡表面上,除與光軸的交點外,與一垂直於光軸的切面相切的切點。
另外,本發明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昇影像品質。
本發明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
本發明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出射瞳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系統的視場角,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發明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光學系統中,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裝置、車用後視鏡、極限運動紀錄器、工業機器人與穿戴式產品等電子裝置中。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藉由適當的透鏡配置,可達到兼具廣視角、小型化、抗環境變化及高成像品質的特性,以應用於更廣泛的產品中。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或其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藉此,兼顧小型化的需求及提高成像品質。較佳地,電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Control Unit)、顯示單元(Display)、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或其組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圖及第2圖,其中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光圈10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濾光元件(Filter)180以及成像面190,而電子感光元件1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190,其中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110-1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1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171離軸 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171及像側表面1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1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70及成像面1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TWI612328BD00001
;其中: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切面的相對距離;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R:曲率半徑;k:錐面係數;以及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光圈值為Fno,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2.83mm;Fno=2.24;以及HFOV=60.0度。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1/tan(HFOV)|=0.5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七透鏡170的色散係數為V7,其滿足下列條件:V7=55.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三透鏡130的色散係數為V3,第七透鏡170的色散係數為V7,其滿足下列條件:(V3+V7)/2=38.0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其滿足下列條件:CT2/CT3=0.1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CT6/CT3=0.3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CT4+CT5+CT6)/CT3=0.9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7,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以及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的厚度總和為ΣCT(即ΣCT=CT1+CT2+CT3+CT4+CT5+CT6+CT7),其滿足下列條件:ΣCT/CT3=2.7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T45/T56=0.73。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R5+R6)/(R5-R6)=-0.4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四透鏡物側表面141的曲率半徑為R7,第四透鏡像側表面142的曲率半徑為R8,其滿足下列條件:(R7+R8)/(R7-R8)=-0.1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51的曲率半徑為R9,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的曲率半徑為R10,其滿足下列條件:(R9+R10)/(R9-R10)=1.6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像側表面122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2/R4=2.05。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的曲率半徑為R10,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的曲率半徑為R11,其滿足下列條件:|R10/R11|=0.7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160與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67,其滿足下列條件:f/T67=2.2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1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1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170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4|+|f5|)/(|f6|+|f7|)=1.6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光圈100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SD/TD=0.40。
配合參照第25圖,第25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c71的示意圖。第一實施例中,第七透鏡物側表面171離軸處的臨界點及像側表面172離軸處的臨界點中至少一者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c7x,由第25圖可知,第七透鏡物側表面171離軸處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c71(其滿足本發明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定義之Yc7x),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Yc71/f=0.53。
配合參照第26圖,第26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c72的示意圖。由第26圖可知,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離軸處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c72(其 滿足本發明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定義之Yc7x),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Yc72/f=0.47。
配合參照第27圖及第28圖,其中第27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11的示意圖,及第28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72的示意圖。由第27圖及第28圖可知,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徑位置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11,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最大有效徑位置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72,其滿足下列條件:Y11/Y72=2.05。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1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1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170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TWI612328BD00002
Figure TWI612328BD00003
Figure TWI612328BD00004
表一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8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12則表示各表面第4-12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3圖及第4圖,其中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3圖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2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光圈20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第七透鏡270、濾光元件280以及成像面290,而電子感光元件2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2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210-2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2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2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2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2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2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2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271及像側表面2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2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270及成像面2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TWI612328BD00005
Figure TWI612328BD00006
Figure TWI612328BD00007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08
另外,第二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2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2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2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2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2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2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270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5圖及第6圖,其中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5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3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光圈30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第七透鏡370、濾光元件380以及成像面390,而電子感光元件3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3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310-3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3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3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3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3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371及像側表面3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3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370及成像面3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TWI612328BD00009
Figure TWI612328BD00010
Figure TWI612328BD00011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12
Figure TWI612328BD00013
另外,第三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3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3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3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3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3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3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370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7圖及第8圖,其中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7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4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光圈40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第七透鏡470、濾光元件480以及成像面490,而電子感光元件4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4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410-4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4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4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4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4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471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4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470及成像面4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TWI612328BD00014
Figure TWI612328BD00015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16
另外,第四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4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4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4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4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4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4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470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9圖及第10圖,其中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9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5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 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光圈50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第七透鏡570、濾光元件580以及成像面590,而電子感光元件5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5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510-5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5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5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5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571及像側表面5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5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570及成像面5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Figure TWI612328BD00017
Figure TWI612328BD00018
Figure TWI612328BD00019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20
另外,第五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5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5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5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5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5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5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570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11圖及第12圖,其中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1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6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光圈60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第七透鏡670、濾光元件680以及成像面690,而電子感光元件6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6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610-6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6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6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6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6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6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5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6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6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6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671及像側表面6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6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670及成像面6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TWI612328BD00021
Figure TWI612328BD00022
Figure TWI612328BD00023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24
另外,第六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6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6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6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6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6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6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670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13圖及第14圖,其中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3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7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光圈70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第七透鏡770、濾光元件780以及成像面790,而電子感光元件7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7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710-7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7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7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7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3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7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7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7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7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7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771及像側表面7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7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770及成像面7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Figure TWI612328BD00025
Figure TWI612328BD00026
Figure TWI612328BD00027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28
Figure TWI612328BD00029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15圖及第16圖,其中第1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5圖可知,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8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光圈800、第四透鏡840、第五透鏡850、第六透鏡860、第七透鏡870、濾光元件880以及成像面890,而電子感光元件8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8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810-8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8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81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8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8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3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8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8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8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8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8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871及像側表面8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8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870及成像面8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Figure TWI612328BD00030
Figure TWI612328BD00031
Figure TWI612328BD00032
第八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33
Figure TWI612328BD00034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17圖及第18圖,其中第1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7圖可知,第九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9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光圈900、第四透鏡940、第五透鏡950、第六透鏡960、第七透鏡970、濾光元件980以及成像面990,而電子感光元件9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9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910-9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9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9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9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9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9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5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9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9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9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971及像側表面9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9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970及成像面9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Figure TWI612328BD00035
Figure TWI612328BD00036
Figure TWI612328BD00037
第九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七及表十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38
Figure TWI612328BD00039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第19圖及第20圖,其中第1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9圖可知,第十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0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光圈1000、第四透鏡1040、第五透鏡1050、第六透鏡1060、第七透鏡1070、濾光元件1080以及成像面1090,而電子感光元件10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10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1010-10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10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01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10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0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0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3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10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0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0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10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10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1071及像側表面10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10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070及成像面10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Figure TWI612328BD00040
Figure TWI612328BD00041
Figure TWI612328BD00042
第十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九及表二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43
Figure TWI612328BD00044
另外,第十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10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0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0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0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10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10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1070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21圖及第22圖,其中第2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21圖可知,第十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1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10、第二透鏡1120、第三透鏡1130、光圈1100、第四透鏡1140、第五透鏡1150、第六透鏡1160、第七透鏡1170、濾光元件1180以及成像面1190,而電子感光元件11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11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1110-11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11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1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1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1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1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1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11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11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1171及像側表面11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11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170及成像面11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一以及表二十二。
Figure TWI612328BD00045
Figure TWI612328BD00046
Figure TWI612328BD00047
第十一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一及表二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48
另外,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11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1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1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11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11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1170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
<第十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3圖及第24圖,其中第2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 第23圖可知,第十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295。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210、第二透鏡1220、第三透鏡1230、光圈1200、第四透鏡1240、第五透鏡1250、第六透鏡1260、第七透鏡1270、濾光元件1280以及成像面1290,而電子感光元件1295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1290,其中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為七片(1210-1270),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
第一透鏡12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2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2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2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12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12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1271及像側表面12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12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270及成像面1290間且不影響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三以及表二十四。
Figure TWI612328BD00049
Figure TWI612328BD00050
第十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三及表二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TWI612328BD00051
另外,第十二實施例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12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2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2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240的焦距為f4,第五 透鏡12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12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1270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
<第十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29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倒車顯影裝置,電子裝置10包含取像裝置11,取像裝置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
<第十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30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行車紀錄器,電子裝置20包含取像裝置21,取像裝置2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
<第十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31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十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安全監控裝置,電子裝置30包含取像裝置31,取像裝置3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圖未揭示) 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物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物側表面
122‧‧‧像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51‧‧‧物側表面
152‧‧‧像側表面
160‧‧‧第六透鏡
161‧‧‧物側表面
162‧‧‧像側表面
170‧‧‧第七透鏡
171‧‧‧物側表面
172‧‧‧像側表面
180‧‧‧濾光元件
190‧‧‧成像面
141‧‧‧物側表面
142‧‧‧像側表面
195‧‧‧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30)

  1. 一種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七透鏡,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總數為七片,該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六透鏡與該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67,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0<f/T67<9.0;以及0.05<CT6/CT3<0.85。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1.65<R2/R4<5.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0.20<(CT4+CT5+CT6)/CT3<1.5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1.50<ΣCT/CT3<3.5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0.05<CT6/CT3<0.55。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該第七 透鏡的焦距為f7,且f1、f2、f3、f4、f5、f6及f7中的絕對值最小值為f5。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其滿足下列條件:-2.40<(R9+R10)/(R9-R10)<2.4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其滿足下列條件:|R10/R11|<0.85。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該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f3|+|f4|+|f5|)/(|f6|+|f7|)<1.65。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該光圈至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第七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的一臨界點及像側表面離軸處的一臨界點中至少一者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c7x,該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10<SD/TD<0.52;以及 0.10<Yc7x/f<2.0。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11,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72,其滿足下列條件:1.0<Y11/Y72<1.75。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該第七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7,其滿足下列條件:(V3+V7)/2<45.0。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皆具有空氣間隙,該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1/tan(HFOV)|<0.85。
  16.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一成像面。
  17.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取像裝置。
  18. 一種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 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七透鏡,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總數為七片,該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該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該第六透鏡與該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67,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其滿足下列條件:0<f/T67<9.0;-0.20<(R9+R10)/(R9-R10)<2.40;以及(|f1|+|f2|+|f3|+|f4|+|f5|)/(|f6|+|f7|)<1.65。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七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七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的一臨界點及 像側表面離軸處的一臨界點中至少一者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Yc7x,該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10<Yc7x/f<2.0。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光學取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六透鏡與該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67,其滿足下列條件:0<f/T67<5.0。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1.50<ΣCT/CT3<3.50。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其滿足下列條件:0<CT2/CT3<0.30。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2.80<(R5+R6)/(R5-R6)<0.65。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 距離為T45,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0.15<T45/T56<3.0。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該光圈至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0.10<SD/TD<0.52。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1.65<R2/R4<5.0。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七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7,其滿足下列條件:V7<40.0。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該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其滿足下列條件:-0.85<(R7+R8)/(R7-R8)<0.85。
TW105123926A 2016-07-28 2016-07-28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23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3926A TWI612328B (zh) 2016-07-28 2016-07-28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1610806439.2A CN107664810B (zh) 2016-07-28 2016-09-07 光学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5/421,318 US20180031807A1 (en) 2016-07-28 2017-01-31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3926A TWI612328B (zh) 2016-07-28 2016-07-28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2328B true TWI612328B (zh) 2018-01-21
TW201804209A TW201804209A (zh) 2018-02-01

Family

ID=61011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3926A TWI612328B (zh) 2016-07-28 2016-07-28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031807A1 (zh)
CN (1) CN107664810B (zh)
TW (1) TWI61232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7506B (zh) * 2017-06-12 2019-01-1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US11175479B2 (en) 2017-08-14 2021-11-16 Ability Enterprise Co., Ltd Optical len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6718A (zh) * 2016-12-30 2019-10-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5373112A (zh) * 2017-05-18 2022-11-2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US11181718B2 (en) * 2017-05-18 2021-11-23 Zhejiang Sunny Optical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comprising seven lenses of −+++−++ or −−++−++ refractive powers
JP6351820B1 (ja) * 2017-10-19 2018-07-04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US10151901B1 (en) * 2017-10-19 2018-12-11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JP6405031B1 (ja) * 2017-10-19 2018-10-17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6362197B1 (ja) * 2017-10-30 2018-07-25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6366152B1 (ja) * 2017-11-18 2018-08-01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US10268025B1 (en) * 2017-12-18 2019-04-23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US10295796B1 (en) * 2017-12-18 2019-05-21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US10274702B1 (en) * 2017-12-18 2019-04-30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US10459202B2 (en) * 2017-12-18 2019-10-29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US10310234B1 (en) * 2017-12-18 2019-06-04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US10247919B1 (en) * 2017-12-18 2019-04-02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US10310233B1 (en) * 2017-12-18 2019-06-04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US10247920B1 (en) * 2017-12-18 2019-04-02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CN113900229A (zh) * 2017-12-29 2022-01-0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181701B (zh) * 2018-02-28 2019-10-1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片组
WO2019165761A1 (zh) * 2018-02-28 2019-09-0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片组
TWI657258B (zh) * 2018-03-02 2019-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31231B (zh) * 2018-03-27 2021-06-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KR20200007219A (ko) 2018-07-12 2020-01-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JP7387312B2 (ja) * 2018-10-01 2023-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0794556B (zh) * 2019-11-01 2021-09-14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全景摄像系统
TWI712830B (zh) 2019-12-25 2020-1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WO2021128133A1 (zh) * 2019-12-26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28130A1 (zh) * 2019-12-26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07643B (zh) * 2019-12-26 2021-07-30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25593B (zh) * 2019-12-30 2021-11-26 深圳市特莱斯光学有限公司 大孔径高清光学镜头
WO2021159406A1 (en) * 2020-02-13 2021-08-1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Imaging lens, camera module and imaging device
WO2022052051A1 (zh) * 2020-09-11 2022-03-17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KR102537511B1 (ko) * 2020-11-13 2023-05-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789015B (zh) * 2021-09-16 2023-01-0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92567A1 (ja) * 2013-05-28 2014-12-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1617675A (zh) * 2014-11-07 2016-05-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US20160170180A1 (en) * 2014-12-10 2016-06-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1578B2 (ja) * 1999-11-02 2004-01-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電子スチルカメラおよびビデオカメラ
JP2003021783A (ja) * 2001-07-06 2003-01-24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2004013169A (ja) * 2003-08-08 2004-01-15 Ricoh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における変倍群・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装置
CN101373261B (zh) * 2007-08-22 2010-09-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使用该广角镜头的车辆装置
TWI595284B (zh) * 2015-11-13 2017-08-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600921B (zh) * 2016-02-26 2017-10-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92567A1 (ja) * 2013-05-28 2014-12-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1617675A (zh) * 2014-11-07 2016-05-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US20160170180A1 (en) * 2014-12-10 2016-06-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7506B (zh) * 2017-06-12 2019-01-1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US10606043B2 (en) 2017-06-12 2020-03-31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US11175479B2 (en) 2017-08-14 2021-11-16 Ability Enterprise Co., Ltd Optical lens
TWI775769B (zh) * 2017-08-14 2022-09-01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64810A (zh) 2018-02-06
US20180031807A1 (en) 2018-02-01
TW201804209A (zh) 2018-02-01
CN107664810B (zh) 2020-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2328B (zh)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7211B (zh) 攝影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74040B (zh)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95261B (zh)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31815B (zh) 攝像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36040B (zh)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74037B (zh)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TWI611208B (zh) 拾像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06255B (zh) 光學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29417B (zh) 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76632B (zh) 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74038B (zh) 成像系統鏡片組
TWI565966B (zh) 光學攝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48893B (zh) 攝影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85456B (zh) 影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31814B (zh) 取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TWI582458B (zh) 成像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2824B (zh) 光學影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12327B (zh) 攝影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827880A (zh)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715269A (zh) 影像擷取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624044A (zh) 成像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56005B (zh)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01975B (zh)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738606A (zh) 取像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