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5365B -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45365B TWI545365B TW104105632A TW104105632A TWI545365B TW I545365 B TWI545365 B TW I545365B TW 104105632 A TW104105632 A TW 104105632A TW 104105632 A TW104105632 A TW 104105632A TW I545365 B TWI545365 B TW I54536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e
- refractive power
- image taking
- object si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20000535 Tan II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220062467 rs745423387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38 somato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取像鏡頭組及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小型化取像鏡頭組及取像裝置。
近年來,隨著具有攝影功能的電子產品的興起,光學系統的需求日漸提高。一般光學系統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兩種,且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的精進,使得感光元件的畫素尺寸縮小,光學系統逐漸往高畫素領域發展,因此對成像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傳統搭載於電子產品上的光學系統多採用四片或五片式透鏡結構為主,但由於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與平板電腦(Tablet PC)等高規格行動裝置的盛行,帶動光學系統在畫素與成像品質上的迅速攀升,習知的光學系統將無法滿足更高階的攝影系統。
以遠景拍攝(Telephoto)的五片式光學系統為例,其多搭配球面玻璃透鏡,然而,此種配置不僅造成鏡頭體積過大而不易攜帶,同時,產品單價過高也使消費者望之卻步,因此習知的光學系統已無法滿足目前一般消費者追求便利與多功能性的攝影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取像鏡頭組的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係能將取像鏡頭組整體的光線匯聚能力集中在其物側端,藉此可有效控制取像鏡頭組的體積,以提升攜帶的便利性。此外,取像鏡頭組的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皆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使取像鏡頭組的主點(Principal Point)遠離其像側端,而可有效控制取像鏡頭組的後焦距,有利於維持微型化。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取像鏡頭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
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條件:3.4<(f/R1)-(f/R2)+((f×CT1)/(R1×R2))<7.5;-1.0<f1/f4<0;以及3.4<f/R1。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鏡頭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鏡頭組、稜鏡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稜鏡設置於被攝物與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之間的光路上,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
依據本發明又提供一種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取像鏡頭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條件:3.4<(f/R1)-(f/R2)+((f×CT1)/(R1×R2))<7.5;
-1.0<f1/f4<0;以及3.4<f/R1。
當(f/R1)-(f/R2)+((f×CT1)/(R1×R2))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同時平衡取像鏡頭組整體與第一透鏡的表面形狀及厚度間的關係,使第一透鏡發揮最大效果,進而控制攝影範圍,以達到最佳的遠景拍攝品質。
當f1/f4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強化取像鏡頭組物側端的光線偏折度,可在有限空間內,提升鏡頭倍率,使相同影像範圍可接收更多光線。
當f/R1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有效控制攝影範圍,使局部影像的成像品質具備較高的解析度。
10、20、30‧‧‧電子裝置
11、21、31‧‧‧取像裝置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光圈
1001‧‧‧光闌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13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1212、13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13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1221、13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1222、13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13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1231、13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1232、13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13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1241、13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1242、13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13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1151、1251、13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1152、1252、13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13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1270、1370‧‧‧成像面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1180、1280、1380‧‧‧電子感光元件
O‧‧‧被攝物
L‧‧‧取像鏡頭組
P‧‧‧稜鏡
f‧‧‧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Fno‧‧‧取像鏡頭組的光圈值
HFOV‧‧‧取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N1‧‧‧第一透鏡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N4‧‧‧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N5‧‧‧第五透鏡的折射率
Nmax‧‧‧N1、N2、N3、N4及N5中最大者
V4‧‧‧第四透鏡的色散係數
V5‧‧‧第五透鏡的色散係數
T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34‧‧‧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R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2‧‧‧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8‧‧‧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9‧‧‧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f5‧‧‧第五透鏡的焦距
f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
f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SD‧‧‧光圈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ImgH‧‧‧取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
EPD‧‧‧取像鏡頭組的入射瞳直徑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27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取像鏡頭組與被攝物及其成像面設置關係的示意圖;第28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取像鏡頭組與稜鏡、被攝物及其成像面另一種設置關係的示意圖;第2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30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3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提供一種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
前段所述取像鏡頭組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也就是說,取像鏡頭組具有五片單一非黏合的透鏡。由於黏合透鏡的製程較非黏合透鏡複雜,特別在兩透鏡的黏合面需擁有高準度的曲面,以便達到兩透鏡黏合時的高密合度,且在黏合的過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響整體光學成像品質。因此,本發明取像鏡頭組中,任二相鄰之具有屈折力的透鏡間具有一空氣間隔,可有效改善黏合透鏡所產生的問題。
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可為凸面,藉此,能將取像鏡頭組整體的光線匯聚能力集中在其物側端,而可有效控制取像鏡頭組的體積,以提升攜帶的便利性。
第二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修正取像鏡頭組的像差,以提升成像品質。
第三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其像側表面可為凸面。藉此,可平衡取像鏡頭組正屈折力的分布,降低其敏感度。
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可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可為凹面。藉此,可使取像鏡頭組的主點遠離其像側端,而可有效控制取像鏡頭組的後焦距,有利於維持微型化,並可加強修正取像鏡頭組的像差,以提升成像品質。
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可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可為凸面。藉此,可使取像鏡頭組的主點遠離其像側端,而可有效控制取像鏡頭組的後焦距,有利於維持微型化,並可修正取像鏡頭組的像散,以提升成像品質。
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條件:3.4<(f/R1)-(f/R2)+((f×CT1)/(R1×R2))<7.5。藉此,可同時平衡取像鏡頭組整體與第一透鏡的表面形狀及厚度間的關係,使第一透鏡發揮最大效果,進而控制攝影範圍,以達到最佳的遠景拍攝品質。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7<(f/R1)-(f/R2)+((f×CT1)/(R1×R2))<6.0。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其滿足下列條件:-1.0<f1/f4<0。藉此,可強化取像鏡頭組物側端的光線偏折度,可在有限空間內,提升鏡頭倍率,使相同影像範圍可接收更多光線。
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其滿足下列條件:3.4<f/R1。藉此,可有效控制攝影範圍,使局部影像的成像品質具備較高的解析度。
取像鏡頭組可更包含一光圈,光圈可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三透鏡間。光圈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65<SD/TD<1.0。藉此,有利於取像鏡頭組在遠心特性與廣視場角特性中取得平衡。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65<SD/TD<0.87。
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R8+R9)/(R8-R9)。藉此,可控制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間的空氣間隔,進而調控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間的光線偏折,以平衡近軸與離軸之光束匯聚能力。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R1+R2)/(R1-R2)<0。藉此,有利於減少球差與像散的產生以提升成像品質,並具有控制攝影範圍以達到最佳的遠景拍攝品質。
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的折射率為N4,第五透鏡的折射率為N5,N1、N2、N3、N4及N5中最大者為Nmax,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0<Nmax<1.70。藉此,
適當的折射率配置可減少色差,有助於提升成像品質。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且此具有正屈折力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30。藉此,可平衡取像鏡頭組正屈折力的分布,降低其敏感度,並修正其色差。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T45可大於T12、T23及T34。藉此,使取像鏡頭組具備足夠的空間緩和光路,同時助於增加成像高度。
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取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亦即電子感光元件的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3<f/ImgH<6.0。藉此,可有效控制取像鏡頭組體積,維持取像鏡頭組的小型化並提升攜帶便利性。
取像鏡頭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取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EPD/ImgH<2.0。藉此,可增加取像鏡頭組的進光量以獲得較高的解像能力。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可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藉此,有助於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以提升周邊影像品質。
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
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5<TL/f<1.0。藉此,可有效控制透鏡的空間配置,並提升遠景拍攝的能力。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TL<7.5mm。藉此,有利於維持取像鏡頭組的小型化。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屈折力中,第一透鏡的屈折力可為最強。(屈折力的強與弱為屈折力的淨數值的大小相對比較結果,強屈折力表示淨數值較大,弱屈折力表示淨數值較小)。藉此,可強化第一透鏡的匯聚能力,有助於縮短取像鏡頭組的總長。
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f4/f5。藉此,可使取像鏡頭組的主點遠離其像側端,而可有效控制取像鏡頭組的後焦距,有利於維持微型化。
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可滿足下列條件:T34/T45<1.2。藉此,可幫助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的搭配更為緊密,以交互削減像差,同時與第五透鏡間保有足夠平衡空間。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取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TL/ImgH<3.5。藉此,可有效縮短取像鏡頭組的總長度,維持其小型化。
第四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4,第五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5,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0<V4+V5<130。藉此,有助於取像鏡頭組色差的修正。
取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3<tan(2×HFOV)<1.1。藉此,可具有適當的視場角及取像範圍,並減少雜散光的影響。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12,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45,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f12/f45<0。藉此,有助於形成前正後負的望遠光學系統,使遠景攝影能夠清晰地成像。
本發明提供的取像鏡頭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的材質為塑膠,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取像鏡頭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取像鏡頭組中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製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發明取像鏡頭組的總長度。
再者,本發明提供的取像鏡頭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本發明提供的取像鏡頭組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或是透鏡之焦距,皆指透鏡近光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本發明的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
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
另外,本發明取像鏡頭組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昇影像品質。
本發明的取像鏡頭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取像鏡頭組的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系統的視場角,使取像鏡頭組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發明的取像鏡頭組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光學系統中,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本發明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裝置與可穿戴式產品等電子裝置中。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鏡頭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藉由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係能將取像鏡頭組整體的光線匯聚能力集中在其物側端,藉此可有效控制取像鏡頭組的體積,以提升攜帶的便利性。此外,取像鏡頭組的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皆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使取像鏡頭
組的主點(Principal Point)遠離其像側端,而可有效控制取像鏡頭組的後焦距,有利於維持微型化。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Barrel Member)、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或其組合。
取像裝置可更包含一稜鏡,稜鏡設置於被攝物與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之間的光路上,其可設置於被攝物與取像鏡頭組間(如第28圖所示),亦可設置於取像鏡頭組內(圖未揭示)或取像鏡頭組與成像面間(圖未揭示)。藉此,可依實際需求使入射光的光路轉向,減少取像鏡頭組所需設置的高度,更能促進取像裝置或者其所搭載的電子裝置的小型化。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藉此,在發揮小型化優勢的同時,提供較佳的遠景攝影效果,並可提升成像品質。較佳地,電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Control Unit)、顯示單元(Display)、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或其組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請參照第1圖及第2圖,其中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
透鏡110、光圈10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60以及成像面170,而電子感光元件1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1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110-150),且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及像側表面13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1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14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另外,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
130、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1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150及成像面1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切面的相對距離;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R:曲率半徑;k:錐面係數;以及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取像鏡頭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取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6.07mm;Fno=2.95;以及HFOV=18.5度。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110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120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140的折射率為N4,第五透鏡的折射率為N5,N1、N2、N3、N4及N5中最大者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Nmax=1.639。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第四透鏡140的
色散係數為V4,第五透鏡150的色散係數為V5,其滿足下列條件:V4+V5=111.8。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滿足下列條件:T34/T45=0.21。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其滿足下列條件:f/R1=4.10。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2,第四透鏡像側表面142的曲率半徑為R8,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51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R1-R2)=-0.58;以及(R8+R9)/(R8-R9)=0.22。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150的焦距為f5,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的合成焦距為f12,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的合成焦距為f45,其滿足下列條件:f1/f4=-0.56;f4/f5=0.08;以及f12/f45=-1.19。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2,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條件:
(f/R1)-(f/R2)+((f×CT1)/(R1×R2))=4.40。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取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tan(2×HFOV)=0.75。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光圈100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SD/TD=0.76。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取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取像鏡頭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f/ImgH=2.89;以及EPD/ImgH=0.98。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7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取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TL=5.89;TL/f=0.97;以及TL/ImgH=2.81。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14則表示各表面第4-14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另外,由上列表一可知,第一實施例中,第三
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其色散係數小於30。
再者,由上列表一可知,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配合參照第27圖,係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取像鏡頭組L與被攝物O及其成像面170設置關係的示意圖。由第27圖可知,入射光會自被攝物O直線入射於取像鏡頭組L,並於其成像面170成像。
再參照第28圖,係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取像鏡頭組L、稜鏡P與被攝物O及其成像面170另一種設置關係的示意圖。由第28圖可知,取像裝置可更包含一稜鏡P,其設置於被攝物O與取像鏡頭組L的成像面170之間的光路上。透過稜鏡P的設置,可使入射光的光路轉向,減少取像鏡頭組L所需設置的高度,更能促進取像裝置或其所搭載的電子裝置的小型化。
下列各實施例皆可以上述第27圖或第28圖配置,故不另加贅述。
請參照第3圖及第4圖,其中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3圖可
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2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光圈20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260以及成像面270,而電子感光元件2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2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210-250),且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與第五透鏡2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2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2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2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2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25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另外,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與第五透鏡2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2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2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250及成像面2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由上列表三可知,第二實施例中,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其色散係數小於30。
再者,由上列表三可知,第二實施例中,第一透鏡210與第二透鏡2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220與第三透鏡2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230與第四透鏡2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240與第五透鏡2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
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5圖及第6圖,其中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5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3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光圈30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360以及成像面370,而電子感光元件3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3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310-350),且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與第五透鏡3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3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3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3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3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
其物側表面3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35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另外,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與第五透鏡3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3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3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350及成像面3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由上列表五可知,第三實施例中,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其色散係數小於30。
再者,由上列表五可知,第三實施例中,第一透鏡310與第二透鏡3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320與第三透鏡3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330與第四透鏡3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340與第五透鏡3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7圖及第8圖,其中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7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4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光圈40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460以及成像面470,而電子感光元件4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4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410-450),且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與第五透鏡4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4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4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22為凹面,並皆為非
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4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431及像側表面43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4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44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像側表面45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另外,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與第五透鏡4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4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4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450及成像面4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由上列表七可知,第四實施例中,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其色散係數小於30。
再者,由上列表七可知,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410與第二透鏡4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420與第三透鏡4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430與第四透鏡4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440與第五透鏡4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9圖及第10圖,其中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9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5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0、光圈50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560以及成像面570,而電子感光元件5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5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510-550),且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與第五透鏡5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5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5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5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5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像側表面53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5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541及像側表面54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像側表面55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另外,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與第五透鏡5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5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5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550及成像面5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
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再者,由上列表九可知,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510與第二透鏡5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520與第三透鏡5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530與第四透鏡5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540與第五透鏡5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11圖及第12圖,其中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1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6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光圈60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660以及成像面670,而電子感光元件6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6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
(610-650),且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與第五透鏡6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6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6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6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621及像側表面62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6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像側表面63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6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6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另外,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與第五透鏡6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6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6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650及成像面6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
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再者,由上列表十一可知,第六實施例中,第一透鏡610與第二透鏡6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620與第三透鏡6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630與第四透鏡6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640與第五透鏡6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13圖及第14圖,其中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3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7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光圈70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760以及成像面770,而電子感光元件7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7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710-750),且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與第五透鏡7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7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7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7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721及像側表面72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7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像側表面73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7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74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7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75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另外,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
730、第四透鏡740與第五透鏡7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7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7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750及成像面7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由上列表十三可知,第七實施例中,第二透鏡720具有正屈折力,且其色散係數小於30。
再者,由上列表十三可知,第七實施例中,第一透鏡710與第二透鏡7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720與第三透鏡7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730與第四透鏡7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740與第五透鏡7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15圖及第16圖,其中第1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5圖可知,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8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810、光圈80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第五透鏡8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860以及成像面870,而電子感光元件8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8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810-850),且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與第五透鏡8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8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8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8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8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8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像側表面83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8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841及像側表面842皆具有
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8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851及像側表面85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另外,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與第五透鏡8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8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8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850及成像面8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由上列表十五可知,第八實施例中,第三透鏡830具有正屈折力,且其色散係數小於30。
請參照第17圖及第18圖,其中第1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7圖可知,第九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9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910、光圈90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第四透鏡940、第五透鏡9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960以及成像面970,而電子感光元件9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9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910-950),且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第四透鏡940與第五透鏡9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9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9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9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9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9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931及像側表面93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9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
其物側表面9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94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9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951及像側表面95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另外,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第四透鏡940與第五透鏡9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9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9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950及成像面9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第九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七及表十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由上列表十七可知,第九實施例中,第三透鏡930具有正屈折力,且其色散係數小於30。
再者,由上列表十七可知,第九實施例中,第一透鏡910與第二透鏡9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920與第三透鏡9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930與第四透鏡9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940與第五透鏡9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19圖及第20圖,其中第1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9圖可知,第十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0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010、光圈100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光闌1001、第四透鏡1040、第五透鏡10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060以及成像面1070,而電子感光元件10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10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1010-1050),且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第四透鏡1040與第五透鏡10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0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0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10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
其物側表面10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0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10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03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10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104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10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051及像側表面105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另外,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第四透鏡1040與第五透鏡10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10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0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1050及成像面10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第十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九及表二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由上列表十九可知,第十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030具有正屈折力,且其色散係數小於30。
再者,由上列表十九可知,第十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10與第二透鏡10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020與第三透鏡10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030與第四透鏡10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040與第五透鏡10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21圖及第22圖,其中第2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21圖可知,第十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1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10、光圈1100、第二透鏡1120、第三透鏡1130、第四透鏡1140、第五透鏡11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160以及成像面1170,而電子感光元件11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11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1110-1150),且第一透鏡1110、第二透鏡
1120、第三透鏡1130、第四透鏡1140與第五透鏡11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1及像側表面111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1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1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11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114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1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另外,第一透鏡1110、第二透鏡1120、第三透鏡1130、第四透鏡1140與第五透鏡11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11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1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1150及成像面11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一以及表二十二。
第十一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一及表二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由上列表二十一可知,第十一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130具有正屈折力,且其色散係數小於30。
再者,由上列表二十一可知,第十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10與第二透鏡1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120與第三透鏡1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130與第四透鏡1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140與第五透鏡1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23圖及第24圖,其中第2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23圖可知,第十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2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
序包含第一透鏡1210、光圈1200、第二透鏡1220、第三透鏡1230、第四透鏡1240、第五透鏡12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260以及成像面1270,而電子感光元件12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12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1210-1250),且第一透鏡1210、第二透鏡1220、第三透鏡1230、第四透鏡1240與第五透鏡12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211及像側表面121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1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2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231及像側表面123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12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1241及像側表面124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1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52為凸面,並皆為
非球面。
另外,第一透鏡1210、第二透鏡1220、第三透鏡1230、第四透鏡1240與第五透鏡12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12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2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1250及成像面12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三以及表二十四。
第十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三及表二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再者,由上列表二十三可知,第十二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210與第二透鏡12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20與第三透鏡12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230與第四透鏡12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240與第五透鏡12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25圖及第26圖,其中第2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25圖可知,第十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380。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1300、第一透鏡1310、第二透鏡1320、第三透鏡1330、第四透鏡1340、第五透鏡135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360以及成像面1370,而電子感光元件1380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1370,其中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1310-1350),且第一透鏡1310、第二透鏡1320、第三透鏡1330、第四透鏡1340與第五透鏡1350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3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1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13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4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42為凸面,並皆為
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134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1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35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另外,第一透鏡1310、第二透鏡1320、第三透鏡1330、第四透鏡1340與第五透鏡1350的屈折力中,以第一透鏡1310的屈折力為最強。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36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1350及成像面1370間,且不影響取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五以及表二十六。
第十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五及表二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由上列表二十五可知,第十三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330具有正屈折力,且其色散係數小於30。
再者,由上列表二十五可知,第十三實施例中,
第一透鏡1310與第二透鏡13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320與第三透鏡13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330與第四透鏡13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340與第五透鏡13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中T45大於T12、T23及T34。
請參照第29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10包含取像裝置11,取像裝置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取像鏡頭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取像裝置11亦可進一步包含稜鏡(圖未揭示)。
請參照第30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十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20包含取像裝置21,取像裝置2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取像鏡頭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取像裝置21亦可進一步包含稜鏡(圖未揭示)。
請參照第31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十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頭戴式顯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HMD),電子裝置30包含取像裝置31,取像裝置31包含依據本發明
的取像鏡頭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鏡頭組的成像面,取像裝置31亦可進一步包含稜鏡(圖未揭示)。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物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物側表面
122‧‧‧像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40‧‧‧第四透鏡
141‧‧‧物側表面
142‧‧‧像側表面
150‧‧‧第五透鏡
151‧‧‧物側表面
152‧‧‧像側表面
1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
170‧‧‧成像面
180‧‧‧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30)
- 一種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一第二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其中,該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該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條件:3.4<(f/R1)-(f/R2)+((f×CT1)/(R1×R2))<7.5;-1.0<f1/f4<0;以及3.4<f/R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為凸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 組,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該光圈至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0.65<SD/TD<1.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光圈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三透鏡間,該光圈至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0.65<SD/TD<0.87。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為凹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為凸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0.1<(R8+R9)/(R8-R9)。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1.5<(R1+R2)/(R1-R2)<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該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為N2,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該第四透鏡的折射率為N4,該第五透鏡的折射率為N5,N1、N2、N3、N4及N5中最大者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1.50<Nmax<1.7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該具有正屈折力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3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T45大於T12、T23及T34。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該取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2.3<f/ImgH<6.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取像鏡頭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取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7<EPD/ImgH<2.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該取 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0.75<TL/f<1.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TL<7.5mm。
-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取像鏡頭組的一成像面。
-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一稜鏡,其設置於一被攝物與該取像鏡頭組的一成像面之間的一光路上;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取像鏡頭組的該成像面。
-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取像裝置。
- 一種取像鏡頭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一第二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其 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其中,該取像鏡頭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五片,該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條件:3.4<(f/R1)-(f/R2)+((f×CT1)/(R1×R2))<7.5;-1.0<f1/f4<0;以及3.4<f/R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為凸面,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隔,且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的屈折力中,該第一透鏡的屈折力為最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取像鏡頭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取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其滿足下列條件:0.7<EPD/ImgH<2.0;以及0<f4/f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取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條件:3.7<(f/R1)-(f/R2)+((f×CT1)/(R1×R2))<6.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滿足下列條件:T34/T45<1.2。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皆為塑膠材質,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取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2.0<TL/ImgH<3.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第四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4,該第五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5,其滿足下列條件:90<V4+V5<13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組,其中該取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0.3<tan(2×HFOV)<1.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取像鏡頭 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12,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45,其滿足下列條件:-2.0<f12/f4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105632A TWI545365B (zh) | 2015-02-17 | 2015-02-17 |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US14/727,185 US9581789B2 (en) | 2015-02-17 | 2015-06-01 |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5/403,352 US10353177B2 (en) | 2015-02-17 | 2017-01-11 |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6/430,563 US10642004B2 (en) | 2015-02-17 | 2019-06-04 |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6/837,297 US11353688B2 (en) | 2015-02-17 | 2020-04-01 |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7/735,179 US11921262B2 (en) | 2015-02-17 | 2022-05-03 |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8/428,158 US20240176108A1 (en) | 2015-02-17 | 2024-01-31 |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105632A TWI545365B (zh) | 2015-02-17 | 2015-02-17 |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45365B true TWI545365B (zh) | 2016-08-11 |
TW201631352A TW201631352A (zh) | 2016-09-01 |
Family
ID=56621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05632A TWI545365B (zh) | 2015-02-17 | 2015-02-17 |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6) | US9581789B2 (zh) |
TW (1) | TWI545365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50680A (zh) * | 2016-09-30 | 2017-07-14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 |
US10545315B2 (en) | 2017-03-31 | 2020-01-2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762006B1 (ko) * | 2015-07-24 | 2017-07-2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및 서로 다른 화각을 가진 복수의 촬상 광학계가 장착된 모바일 기기 |
KR102494776B1 (ko) * | 2015-08-04 | 2023-02-02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촬상렌즈 |
KR20170043279A (ko) * | 2015-10-13 | 2017-04-2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06526793B (zh) * | 2016-08-29 | 2019-01-1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镜片组 |
JP6118448B1 (ja) * | 2016-09-30 | 2017-04-19 |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 撮像レンズ |
TWI604219B (zh) * | 2016-10-03 | 2017-11-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594037B (zh) * | 2016-11-24 | 2017-08-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6980169B (zh) * | 2016-12-14 | 2019-11-19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6802466B (zh) * | 2016-12-14 | 2019-07-05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TWI613481B (zh) * | 2017-02-08 | 2018-02-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6145591B1 (ja) * | 2017-03-14 | 2017-06-14 | エーエーシーアコースティックテクノロジーズ(シンセン)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Shenzhen)Co.,Ltd | 撮像レンズ |
TWI640809B (zh) | 2017-05-19 | 2018-11-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6990508B (zh) * | 2017-05-26 | 2022-07-22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成像镜头 |
WO2019080556A1 (zh) * | 2017-10-24 | 2019-05-02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成像镜头 |
CN108169876B (zh) * | 2017-12-25 | 2020-09-29 | 瑞声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TWI652520B (zh) | 2018-03-02 | 2019-03-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 |
US10914923B2 (en) * | 2018-07-20 | 2021-02-09 | Aac Optics Solutions Pte.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CN110275278B (zh) * | 2019-07-23 | 2024-05-14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US11662552B2 (en) * | 2019-08-30 | 2023-05-30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JP7409811B2 (ja) * | 2019-09-19 | 2024-01-09 | 東京晨美光学電子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WO2021134321A1 (zh) * | 2019-12-30 | 2021-07-08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679412B (zh) * | 2020-08-12 | 2020-11-06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897104A (zh) * | 2020-09-17 | 2020-11-06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KR102544194B1 (ko) * | 2020-11-02 | 2023-06-15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WO2022218557A1 (en) * | 2021-04-15 | 2022-10-20 | Photonic Sensors & Algorithms S.l. | Telephoto lens assembly and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electronic portable devices |
KR20240036966A (ko) * | 2022-09-14 | 2024-03-2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694959A (en) | 1947-10-13 | 1954-11-23 | James G Baker | Wide-angle telephoto objective |
US2600208A (en) | 1949-07-14 | 1952-06-10 | Taylor Taylor & Hobson Ltd | Four component objectives with second component a convergent cemented doublet having a dispersive internal contact surface |
US2660095A (en) | 1951-08-17 | 1953-11-24 | Taylor Taylor & Hobson Ltd | Optical objective of the telephoto type |
DE1075855B (de) | 1957-11-04 | 1960-02-18 | ISCO Optische Werke GmbH Gorringen | Lichtstarkes photographisches oder kinematographisches TeIe Objektiv |
US3790254A (en) | 1972-09-07 | 1974-02-05 | American Optical Corp | Microscope condenser series |
US4810075A (en) | 1984-03-26 | 1989-03-07 | Hitachi, Ltd. | Projection system with a cathode ray tube and a lens |
JPH0721580B2 (ja) | 1984-10-09 | 1995-03-08 |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全長の短い広角写真レンズ |
GB2168502A (en) | 1984-12-14 | 1986-06-18 | Philips Electronic Associated | Projection lens system |
JPH0629899B2 (ja) | 1985-02-06 | 1994-04-2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投写レンズ |
JPS61254214A (ja) | 1985-04-02 | 1986-11-12 | Smc Corp | 金属繊維集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4770513A (en) | 1985-11-01 | 1988-09-13 | Nippon Kogaku K. K. | Projection lens |
US4929068A (en) | 1986-09-01 | 1990-05-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nversion lens |
JPS6363012A (ja) | 1986-09-04 | 1988-03-19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マイクロフイルム用投影レンズ |
US4838670A (en) | 1986-09-05 | 1989-06-13 | Konishiroku Photo Industry Co., Ltd. | Projection lens for a projector |
NL8602974A (nl) | 1986-11-24 | 1988-06-16 | Philips Nv | Projektielenzenstelsel. |
US4999007A (en) | 1988-01-28 | 1991-03-12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Vari-focal lens system |
US4993817A (en) | 1988-05-09 | 1991-02-19 | Jan Hoogland | Endoscope relay optics |
JPH03230112A (ja) | 1990-02-05 | 1991-10-14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投影レンズ系 |
JPH04298709A (ja) | 1991-03-05 | 1992-10-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赤外線光学装置 |
JPH06130298A (ja) | 1992-10-21 | 1994-05-13 | Nikon Corp | コンパクトなズームレンズ |
JPH07253540A (ja) | 1994-03-15 | 1995-10-03 | Hinode:Kk | ズームレンズ |
JP3455299B2 (ja) | 1994-09-07 | 2003-10-14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系 |
US5663837A (en) | 1995-04-04 | 1997-09-02 | Nikon Corporation | Lens system |
US5805348A (en) | 1996-08-12 | 1998-09-08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Lens system with reduced sensitivities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
JPH11133315A (ja) | 1997-10-29 | 1999-05-21 | Sony Corp | 接眼レンズおよび虚像提供装置 |
JP2001166207A (ja) | 1999-05-20 | 2001-06-22 | Konica Corp | ズームレンズ |
JP2004363012A (ja) | 2003-06-06 | 2004-12-24 | Ushio Inc | エキシマランプ及びエキシマ光源装置 |
JP3938143B2 (ja) * | 2004-02-09 | 2007-06-27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超広角光学系 |
JP5391806B2 (ja) | 2009-04-24 | 2014-01-1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
US8559118B2 (en) | 2009-11-18 | 2013-10-15 |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Europe Limited | Fixed focal length optical lens architecture providing a customized depth of focus optical system |
TWI400506B (zh) | 2010-04-23 | 2013-07-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攝像光學鏡片組 |
US8884939B2 (en) * | 2010-07-26 | 2014-11-11 | Apple Inc. | Display brightness control based on ambient light levels |
JP2012203274A (ja) | 2011-03-28 | 2012-10-22 | Sony Corp |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6209308B2 (ja) | 2011-04-26 | 2017-10-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EP2522307B1 (en) * | 2011-05-08 | 2020-09-30 | ITSO Medical AB | Device for delivery of medical devices to a cardiac valve |
TWI424216B (zh) * | 2011-06-28 | 2014-01-21 | Largan Precision Co | 光學影像鏡組 |
CN103502868B (zh) | 2011-07-25 | 2016-01-20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摄像透镜和设置有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
JP2015038538A (ja) | 2011-09-09 | 2015-02-26 | 株式会社精工技研 | 撮像レンズ |
KR101548776B1 (ko) | 2011-11-22 | 2015-09-0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렌즈 유닛 |
TWI435107B (zh) | 2012-01-20 | 2014-04-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 |
JP5986833B2 (ja) * | 2012-07-17 | 2016-09-06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可燃性ガス検出装置 |
WO2014034025A1 (ja) | 2012-08-29 | 2014-03-0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JP2014123034A (ja) | 2012-12-21 | 2014-07-03 | Konica Minolta Inc | 撮像光学系、撮像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機器 |
TWI452334B (zh) | 2013-01-15 | 2014-09-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鏡組 |
KR101452084B1 (ko) | 2013-01-22 | 2014-10-1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초소형 광학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기기 |
TWI476435B (zh) | 2013-03-20 | 2015-03-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結像鏡頭系統組 |
JPWO2014155460A1 (ja) | 2013-03-29 | 2017-02-1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US9857568B2 (en) | 2013-07-04 | 2018-01-02 | Corephotonics Ltd. | Miniature telephoto lens assembly |
CN108519655A (zh) | 2013-07-04 | 2018-09-11 |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 小型长焦透镜套件 |
KR101412626B1 (ko) | 2013-09-24 | 2014-06-27 | 주식회사 세코닉스 | 공차가 완화된 촬영 렌즈 시스템 |
US9557527B2 (en) | 2013-10-09 | 2017-01-31 |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lens |
US9223118B2 (en) | 2013-10-31 | 2015-12-29 | Apple Inc. | Small form factor telephoto camera |
JP5818866B2 (ja) | 2013-11-28 | 2015-11-18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US9557627B2 (en) | 2014-03-07 | 2017-01-31 | Apple Inc. | Folded camera lens systems |
CN105467563B (zh) | 2014-09-11 | 2019-02-22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便携设备之小型窄视场光学成像镜头 |
TWI559029B (zh) | 2014-11-18 | 2016-11-2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五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組 |
WO2016108093A1 (en) | 2015-01-03 | 2016-07-07 | Corephotonics Ltd. | Miniature telephoto lens module and a camera utilizing such a lens module |
TWI594001B (zh) | 2015-01-06 | 2017-08-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四) |
TWI594002B (zh) | 2015-01-06 | 2017-08-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三) |
JP6489134B2 (ja) | 2015-01-09 | 2019-03-27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622792B (zh) | 2015-01-12 | 2018-05-01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 |
-
2015
- 2015-02-17 TW TW104105632A patent/TWI545365B/zh active
- 2015-06-01 US US14/727,185 patent/US9581789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1-11 US US15/403,352 patent/US10353177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04 US US16/430,563 patent/US1064200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01 US US16/837,297 patent/US11353688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5-03 US US17/735,179 patent/US11921262B2/en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1-31 US US18/428,158 patent/US20240176108A1/en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50680A (zh) * | 2016-09-30 | 2017-07-14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 |
US10545315B2 (en) | 2017-03-31 | 2020-01-2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2105353B2 (en) | 2017-03-31 | 2024-10-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921262B2 (en) | 2024-03-05 |
US10642004B2 (en) | 2020-05-05 |
US20220269051A1 (en) | 2022-08-25 |
TW201631352A (zh) | 2016-09-01 |
US9581789B2 (en) | 2017-02-28 |
US10353177B2 (en) | 2019-07-16 |
US20200233182A1 (en) | 2020-07-23 |
US20160238821A1 (en) | 2016-08-18 |
US11353688B2 (en) | 2022-06-07 |
US20170123188A1 (en) | 2017-05-04 |
US20240176108A1 (en) | 2024-05-30 |
US20190285860A1 (en) | 2019-09-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45365B (zh) |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637211B (zh) | 攝影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548893B (zh) | 攝影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531815B (zh) | 攝像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574040B (zh) |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531814B (zh) | 取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 |
TWI487941B (zh) | 光學成像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裝置 | |
TWI534497B (zh) | 光學攝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484215B (zh) | 光學結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 |
TWI487939B (zh) | 光學攝影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 |
TWI510806B (zh) | 光學拾像系統組 | |
TWI500961B (zh) | 成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576632B (zh) | 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565966B (zh) | 光學攝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491914B (zh) | 取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 |
TWI604218B (zh) |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500959B (zh) |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 |
TWI485463B (zh) | 成像透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 |
TWI594008B (zh) | 取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533021B (zh) |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201624044A (zh) | 成像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201432298A (zh) | 成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 |
TW201418764A (zh) | 光學取像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 |
TW201337320A (zh) | 結像鏡片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 |
TW201344236A (zh) | 影像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