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8894B - 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8894B
TWI548894B TW104103810A TW104103810A TWI548894B TW I548894 B TWI548894 B TW I548894B TW 104103810 A TW104103810 A TW 104103810A TW 104103810 A TW104103810 A TW 104103810A TW I548894 B TWI548894 B TW I5488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optical lens
object side
lens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9573A (zh
Inventor
薛鈞哲
黃歆璇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038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48894B/zh
Priority to US14/680,983 priority patent/US10031317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629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9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8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8894B/zh
Priority to US16/015,491 priority patent/US10386603B2/en
Priority to US16/456,638 priority patent/US10585262B2/en
Priority to US16/752,873 priority patent/US11163136B2/en
Priority to US17/488,506 priority patent/US12019210B2/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小型化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近年來,隨著具有攝影功能的電子產品的興起,光學系統的需求日漸提高。一般光學系統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兩種,且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的精進,使得感光元件的畫素尺寸縮小,光學系統逐漸往高畫素領域發展,因此對成像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傳統遠景拍攝(Telephoto)的光學系統多採用多片式結構並搭配球面玻璃透鏡,此類配置不僅造成鏡頭體積過大而不易攜帶,同時,產品單價過高也使消費者望之卻步,因此習知的光學系統已無法滿足目前一般消費者追求便利與多功能性的攝影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其配置有三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鏡,且其第一透鏡設計為具正屈折力,以將整體系統的匯聚能力集中於 鏡頭的物側端,如此一來,就可有效控制光學透鏡組的體積,以提升攜帶的便利性。此外,第二透鏡設計為具負屈折力,可有效地調和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差,同時亦能控制不同波段的聚焦能力。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凹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光學透鏡組更包含一光圈,該光圈與該第一透鏡間無具屈折力的透鏡。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光圈至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1.25<f/R4;-1.0<R5/f<0;以及0.6<SD/TD<1.0。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光學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
依據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光學透鏡組、稜鏡及電子感光元件,光學透鏡組位於稜鏡與電子感光元件之間。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凹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光學透鏡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且第一透鏡至第三透鏡為三片獨立非黏合的透鏡。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其滿足下列條件:1.25<f/R4;以及-2.6<R5/f<0。
依據本發明又提供一種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且 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凹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光學透鏡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1,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0.50<f/R4;-2.6<R5/f<0;以及(V2+V3)/V1<1.0。
當f/R4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平衡因第一透鏡高屈折力所產生的球差和像差。
當R5/f滿足上述條件時,可緩和周邊光束入射於透鏡表面的角度,以有效降低雜散光的產生,還可同時控制第三透鏡的屈折力,使符合較佳的系統後焦長度。
當SD/TD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於取得光學透鏡組遠心(Telecentric)效果與大視場角之間的良好平衡。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12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12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12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12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12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成像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電子感光元件
20‧‧‧被攝物
21‧‧‧稜鏡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EPD‧‧‧光學透鏡組的入射瞳直徑
f‧‧‧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HFOV‧‧‧光學透鏡組最大視角的一半
ImgH‧‧‧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
R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2‧‧‧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3‧‧‧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4‧‧‧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5‧‧‧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SD‧‧‧光圈至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V1‧‧‧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
V2‧‧‧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
V3‧‧‧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1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圖1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1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1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2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2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2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2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2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2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以及圖26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其中光學透鏡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
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且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ASP)。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可為該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藉此讓光學透鏡組的匯聚能力集中於其物側端,且搭配第一透鏡提供足夠的正屈折力,可有效地控制光學透鏡組的整體體積,進而提高攜帶的便利性。
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且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第一透鏡像側表面及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藉此,可有效地調和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差,同時亦能控制不同波段的聚焦能力。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可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藉以有效控制各視場的周邊光線(Marginal Ray),使增加進光量,以讓影像更為清晰明亮。
第三透鏡可具有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可為凸面,且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藉此,可以有效修正光學透鏡組的像差。此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可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藉此,可有效加強離軸視場的收光效率,以提升影像周邊的相對照度。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都是非球面,也即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是製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藉此,可以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以消減像差的效果,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使降低本發明光學透鏡組的總長度。
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0.50<f/R4。藉此,可平衡因第一透鏡高屈折力所產生的球差和像散。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25<f/R4。更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65<f/R4<6.0。
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其滿足下列條件:-2.6<R5/f<0。藉此,可緩和周邊光束入射於透鏡表面的角度,以有效降低雜散光的產生,且可同時控制第三透鏡的屈折力,使光學透鏡組符合較佳的後焦長度。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0<R5/f<0。
本發明的光學透鏡組另設置有一光圈,且光圈與第一透鏡間無具屈折力的透鏡,光圈的設置可以減少雜散光,使提升影像品質。光圈至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的像側表 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0.6<SD/TD<1.0。藉此,係有利於加強光學透鏡組的遠心(Telecentric)效果。
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1,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V2+V3)/V1<1.0。藉此,可以有效地平衡光學透鏡組整體的色差。
在本發明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至第三透鏡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換言之,在本發明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中,任二相鄰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間具有一空氣間隙。由於黏合透鏡的製程較非黏合透鏡複雜,特別在兩透鏡的黏合面需擁有高準度的曲面,以便達到兩透鏡黏合時的高密合度,且在黏合過程中,也可以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響光學成像品質。因此,本發明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至第三透鏡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可有效改善黏合透鏡所產生的問題。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R1/f<0.40。藉此,可控制光學透鏡組光束,使聚焦範圍集中,進而提升遠景(Telephoto)拍攝的能力。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T12/T23<1.0。藉此,可平衡鏡片間的空間配置,使光線經過強烈折射後,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間有足夠空間緩和光路的變化,藉以修正像差。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T12/T23<0.50。
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3<f/ImgH<4.5。藉此,可有效抑制攝像範圍,使局部影像有較高的解像力。
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0<|f/f1|+|f/f2|<6.0。藉此,使得光學透鏡組控制光束的能力集中於物側端,以強化小視角的拍攝能力。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3.65<|f/f1|+|f/f2|<6.0。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1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T12/CT2<0.80。藉此,可增加具屈折力材質的空間分布比例,並縮減不必要的空間配置,以提升光學透鏡組空間的使用效率。
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R2+R3)/(R2-R3)|<20。藉此,以修正像差。
光學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可滿足下列條件:7.5度<HFOV<23.5度。藉此,可確保光學透鏡組有足夠的視場。
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CT1/CT2<1.65。藉此,可有助於透鏡的成型性及均質性。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CT1/CT2<1.00。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TD/f<0.90。藉此,可同時控制與平衡光學透鏡組整體體積與遠景拍攝能力。
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0<(CT2+CT3)/CT1。藉由適當配置透鏡的厚度,有利於光學透鏡組的加工製造及組裝。
本發明提供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藉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TL/ImgH<3.5。藉此,可維持小型化,以便搭載於輕薄的小型化電子產品上。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3<(R3+R4)/(R3-R4)<2.5。藉此,有助於加強像差的修正。
光學透鏡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90<EPD/ImgH<1.7。藉此,可以增加影像單位面積的收光量,以提升成像品質。
本發明提供的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的材質也可以為玻璃,藉以增加光學透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
再者,本發明提供的光學透鏡組中,若透鏡表面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面該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本發明提供的光學透鏡組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或是透鏡的焦距,皆指透鏡近光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的曲面。
本發明的光學透鏡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透鏡組的視場角,使光學攝影透鏡組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光學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藉由第一透鏡設置為具正屈折力,以將光學透鏡組的匯聚能力集中於光學透鏡組的物側端,藉此,可有效控制光學透鏡組的體積,以提升攜帶的便利性;第二透鏡設計為具負屈折力,可有效地調和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差,同時控制不同波段的聚焦能力。較佳地,光學透鏡組可進一步包含鏡筒(Barrel Member)、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或其組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及圖2,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1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 第三透鏡1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40及成像面150,電子感光元件1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150。光學透鏡組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110-130),且第一透鏡110至第三透鏡1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為凹面,且物側表面111及像側表面112皆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為凹面,且物側表面121及像側表面122皆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120的像側表面1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110的像側表面112及第二透鏡120的物側表面1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2為凸面,且物側表面131及像側表面132皆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130的物側表面1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130與成像面150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其中: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切面的相對距離;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R:曲率半徑; k:錐面係數;以及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透鏡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光學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或稱為半視角)為HFOV,其數值如下:f=6.2mm,Fno=2.55,HFOV=17.1度。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110的色散係數為V1,第二透鏡120的色散係數為V2,第三透鏡130的色散係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V2+V3)/V1=0.77。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CT1/CT2=0.8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其滿足下列條件:(CT2+CT3)/CT1=2.25。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T12/CT2=0.1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T12/T23=0.0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R1/f=0.25。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120的像側表面122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f/R4=2.8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三透鏡130的物側表面131的曲率半徑為R5,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R5/f=-0.35。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110的像側表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120的物側表面121的曲率半徑為R3,其滿足下列條件:|(R2+R3)/(R2-R3)|=9.3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二透鏡120的物側表面121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120的像側表面122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3+R4)/(R3-R4)=1.4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f/f1|+|f/f2|=3.3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光圈100至第三透鏡130的像側表面13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第一透鏡100的物側表面111至第三透鏡130的像側表面13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SD/TD=0.84。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100的物側表面111至第三透鏡130的像側表面132的距離為TD,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TD/f=0.5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f/ImgH=3.1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中,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入射瞳直徑為EPD,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EPD/ImgH=1.22。
第一實施力的光學透鏡組中,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5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TL/ImgH=2.95。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為圖1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0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14則表示各表面第4-14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不再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3及圖4,其中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3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2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光圈20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240以及成像面250,電子感光元件2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250;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210-230),且第一透鏡210至第三透鏡2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210的物側表面2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220的像側表面222 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210的像側表面212及第二透鏡220的物側表面2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230的物側表面2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2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230及成像面250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5及圖6,其中圖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5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3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光圈30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340以及成像面350,電子感光元件360設置於光 學攝影透鏡組的成像面350;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310-330),且第一透鏡310至第三透鏡3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310的物側表面3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320的像側表面3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310的像側表面312及第二透鏡320的物側表面3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3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330的物側表面3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3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330及成像面350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7及圖8,其中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7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4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440以及成像面450,電子感光元件4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450;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410-430),且第一透鏡410至第三透鏡4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410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410的物側表面4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420的像側表面4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410的像側表面412及第二透鏡420的物側表面4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43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430的物側表面4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4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430及成像面450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9及圖10,其中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9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560。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540以及成像面550,電子感光元件560設置於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成像面550;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510-530),且第一透鏡510至第三透鏡5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510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510的物側表面5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520的像側表面5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510的像側表面512及第二透鏡520的物側表面5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53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530的物側表面5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5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530及成像面550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11及圖12,其中圖1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11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6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光圈60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640以及成像面650,電子感光元件660設置於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成像面650;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610-630),且第一透鏡610至第三透鏡6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610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610的物側表面6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62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620的像側表面6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610的像側表面612及第二透鏡620的物側表面6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63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630的物側表面6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640為塑膠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630及成像面650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13及圖14,其中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13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7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740以及成像面750,電子感光元件7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750;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710-730),且第一透鏡710至第三透鏡7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710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710的物側表面7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72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720的像側表面7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710的像側表面712及第二透鏡720的物側表面7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73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730的物側表面7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7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730及成像面750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圖15及圖16,其中圖1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15可知,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8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800、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840以及成像面850,電子感光元件8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850;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810-830),且第一透鏡810至第三透鏡8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810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810的物側表面8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82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820的像側表面8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810的像側表面812及第二透鏡820的物側表面8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83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830的物側表面8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8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830及成像面850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圖17及圖18,其中圖1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1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17可知,第九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9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900、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940以及成像面950,電子感光元件9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950;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910-930),且第一透鏡910至第三透鏡9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910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910的物側表面9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92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920的像側表面9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910的像側表面912及第二透鏡920的物側表面9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93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930的物側表面9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9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930及成像面950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第九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七及表十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圖19及圖20,其中圖1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2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19可知,第十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0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1000、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040以及成像面1050,電子感光元件10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1050;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1010-1030),且第一透鏡1010至第三透鏡10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1010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1010的物側表面10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102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1020的像側表面10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1010的像側表面1012及第二透鏡1020的物側表面10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103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1030的物側表面10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0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1030及成像面1050之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第十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九及表二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21及圖22,其中圖2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2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21可知,第十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1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10、光圈1100、第二透鏡1120、第三透鏡11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140以及成像面1150,電子感光元件11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1150;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 折力的透鏡為三片(1110-1130),且第一透鏡1110至第三透鏡11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1110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1110的物側表面11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112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1120的像側表面11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1110的像側表面1112及第二透鏡1120的物側表面11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113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1130的物側表面11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1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1130及成像面1150之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一以及表二十二。
第十一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一及表二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十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23及圖24,其中圖2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圖2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23可知,第十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260。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1200、第一透鏡1210、第二透鏡1220、第三透鏡123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240以及成像面1250,電子感光元件12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其中,光學透鏡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三片(1210-1230),且第一透鏡1210至第三透鏡1230為三片非黏合的獨立透鏡。
第一透鏡1210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再者,第一透鏡1210的物側表面1211可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
第二透鏡1220具有負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二透鏡1220的像側表面1222的曲率由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且第一透鏡1210的像側表面1212及第二透鏡1220的物側表面1221為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第三透鏡具1230有正屈折力,其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3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此外,第三透鏡1230的物側表面1231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24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1230及成像面1250之間且不影響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三以及表二十四。
第十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三及表二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十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25,係繪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光路示意圖。第十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60。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圖25中,光學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160是以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光學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160作為說明範圍,亦即圖25所繪示的光學透鏡組的元件標號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然在實際實施時,光學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也可以是第二實施例至第十二實施例中任一成組的光學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
光學透鏡組設置於被攝物20與電子感光元件160之間,電子感光元件1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150。光學透鏡組用以將被攝物20的影像成像於設置在成像面150的電子感光元件160。
<第十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26,係繪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光路示意圖。第十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稜鏡21及一電子感光元件160。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圖26中,光學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是以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光學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作為說明範圍,亦即圖26所繪示的光學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的元件標號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然在實際實施時,光學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也可以是第二實施例至第十二實施例中任一成組的光學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
光學透鏡組設置於被攝物20與電子感光元件160之間,且電子感光元件160設置於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150,稜鏡21設置於被攝物20與光學透鏡組之間。光學透鏡組用以使物體20影像成像於位於成像面150的電子感光元件160,稜鏡21用以使取像裝置的光路轉向,藉以減少取像裝置高度,使空間配置更有彈性,更是用搭載於薄型化電子裝置。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再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反為所界定者為準。
100‧‧‧光圈
130‧‧‧第三透鏡
110‧‧‧第一透鏡
131‧‧‧物側表面
11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4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
120‧‧‧第二透鏡
150‧‧‧成像面
121‧‧‧物側表面
160‧‧‧電子感光元件
122‧‧‧像側表面

Claims (28)

  1. 一種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以及一第三透鏡,其物側表面為凹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包含一光圈,該光圈與該第一透鏡間無具屈折力透鏡;其中,該光學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該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光圈至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1.25<f/R4;-1.0<R5/f<0;以及0.6<SD/TD<1.0。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為凸面。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R1/f<0.40。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1.65<f/R4<6.0。
  5.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三透鏡為三枚單一且非黏合透鏡,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0<T12/T23<1.0。
  6.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 0<T12/T23<0.50。
  7.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2.3<f/ImgH<4.5。
  8.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3.65<|f/f1|+|f/f2|<6.0。
  9.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由第二透鏡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10. 如請求項第3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為該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大曲率的表面,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及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為該光學透鏡組中具有最小曲率的表面。
  11. 一種取像裝置,係包含有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及一電子感光元件。
  12. 一種取像裝置,係包含有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一稜鏡及一電子感光元件。
  13. 一種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以及一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其中,該光學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三透鏡為三枚單一且非黏合透鏡,該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其滿足下列條件:1.25<f/R4;以及-2.6<R5/f<0。
  14. 如請求項第13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為凸面,該光學透鏡組更包含一光圈,且該光圈與該第一透鏡間無具屈折力的透鏡。
  15. 如請求項第13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0<T12/CT2<0.80。
  16. 如請求項第15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其滿足下列條件:0.5<|(R2+R3)/(R2-R3)|<20。
  17. 如請求項第13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7.5度<HFOV<23.5度。
  18. 如請求項第13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0<CT1/CT2<1.65。
  19. 如請求項第18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0<CT1/CT2<1.00。
  20. 如請求項第13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50<TD/f<0.90。
  21. 如請求項第13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由其近軸處至離軸處逐漸增加。
  22. 一種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以及 一第三透鏡,其物側表面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非球面;其中,該光學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該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1,該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0.50<f/R4;-2.6<R5/f<0;以及(V2+V3)/V1<1.0。
  23. 如請求項第22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其滿足下列條件:1.30<(CT2+CT3)/CT1。
  24. 如請求項第22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及該第三透鏡的材質為塑膠,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2.0<TL/ImgH<3.5。
  25. 如請求項第22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0.3<(R3+R4)/(R3-R4)<2.5。
  26. 如請求項第22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90<EPD/ImgH<1.7。
  27. 如請求項第22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3.0<|f/f1|+|f/f2|<6.0。
  28. 如請求項第22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三透鏡為三枚單一且非黏合透鏡,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為凸面,該光學透鏡組更包含一光圈,該光圈與該第一透鏡間無具屈折力的透鏡。
TW104103810A 2015-02-04 2015-02-04 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TWI5488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3810A TWI548894B (zh) 2015-02-04 2015-02-04 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US14/680,983 US10031317B2 (en) 2015-02-04 2015-04-07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US16/015,491 US10386603B2 (en) 2015-02-04 2018-06-22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US16/456,638 US10585262B2 (en) 2015-02-04 2019-06-28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US16/752,873 US11163136B2 (en) 2015-02-04 2020-01-27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US17/488,506 US12019210B2 (en) 2015-02-04 2021-09-29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3810A TWI548894B (zh) 2015-02-04 2015-02-04 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9573A TW201629573A (zh) 2016-08-16
TWI548894B true TWI548894B (zh) 2016-09-11

Family

ID=56554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810A TWI548894B (zh) 2015-02-04 2015-02-04 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5) US10031317B2 (zh)
TW (1) TWI5488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8018B (zh) * 2015-08-14 2017-04-11 Kinko Optical Co Limited Three-piece lens module
CN106531281B (zh) * 2016-12-27 2018-07-06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一种消像差x射线复合折射透镜及其设计方法
JP6851029B2 (ja) * 2017-03-09 2021-03-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投射光源装置
CN106990512B (zh) * 2017-05-26 2022-09-3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虹膜镜头
US11194125B2 (en) * 2017-05-26 2021-12-07 Zhejiang Sunny Optical Co., Ltd. Iris lens assembly
US10996434B2 (en) * 2017-06-05 2021-05-04 Zhejiang Sunny Optical Co., Ltd Iris lens assembly
CN107167897B (zh) * 2017-06-22 2023-06-09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虹膜摄像模组
CN108279485A (zh) * 2018-03-09 2018-07-1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
TWI687732B (zh) * 2018-10-31 2020-03-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片式紅外線單波長投影鏡片組
TWI680322B (zh) * 2018-11-27 2019-1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鏡片系統、投射裝置、感測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00174223A1 (en) * 2018-12-03 2020-06-04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Three-piece infrared single wavelength projection lens system
TWI691733B (zh) * 2019-04-10 2020-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0554479A (zh) 2019-09-17 2019-12-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19659B (zh) * 2019-10-03 2021-0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26701B (zh) * 2020-07-03 2023-12-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827857B (zh) * 2020-07-03 2024-01-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CN111853699B (zh) * 2020-08-28 2021-02-12 广东烨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孔径的三片式透镜光学镜头
CN112882213B (zh) * 2021-01-20 2023-02-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202242472A (zh) * 2021-04-26 2022-11-0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TWI786753B (zh) * 2021-07-30 2022-12-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紅外投影透鏡組及紅外投影模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42961A (en) * 1983-03-03 1985-09-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riplet type objective
JPH11202197A (ja) * 1998-01-19 1999-07-30 Minolta Co Ltd 読み取りレンズ
JP2007047513A (ja) * 2005-08-10 2007-02-22 Hoya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0276836A (ja) * 2009-05-28 2010-12-09 Optical Logic Inc 撮像レンズ
TW201235696A (en) * 2012-05-14 2012-09-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TWM476273U (en) * 2013-08-20 2014-04-11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hree sheets type imaging mirror head module
CN204129314U (zh) * 2014-05-22 2015-01-2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光学镜组及虹膜摄像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7742A (en) 1912-02-26 1916-09-12 Bausch & Lomb Lens system.
US2298090A (en) 1939-08-02 1942-10-06 Taylor Taylor & Hobson Ltd Optical objective
US2380210A (en) 1943-12-14 1945-07-10 Eastman Kodak Co Telecentric lens system
US2503751A (en) 1948-09-28 1950-04-11 Eastman Kodak Co Photographic objective of the cooke triplet type
US2582085A (en) 1950-09-01 1952-01-08 Eastman Kodak Co Wide-angle lens attachment with front element of high index glass
US2785602A (en) 1954-05-03 1957-03-19 Zeiss Carl Three lens apochromatic objective of two components
US2962930A (en) 1958-11-13 1960-12-06 Bell & Howell Co Optical objective
US3249009A (en) 1963-02-21 1966-05-03 Farrand Optical Co Inc Three component telescope objective
US3449041A (en) 1967-01-23 1969-06-10 Eastman Kodak Co Triplet-type objective lens
US3438696A (en) 1967-01-23 1969-04-15 Eastman Kodak Co Triplet-type objective lens
US3762801A (en) * 1972-02-24 1973-10-02 Polaroid Corp Compact three component objective lenses
US3773404A (en) 1972-06-30 1973-11-20 Western Electric Co Telecentric lens
US3944337A (en) * 1974-10-18 1976-03-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ree element objective lens with ellipsoidal, hyperbolic, and parabolic surfaces
US3967884A (en) * 1974-11-05 1976-07-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ree element objective lens
JPS5297750A (en) 1976-02-13 1977-08-1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bjective lens of medium power
US4109995A (en) 1976-06-03 1978-08-29 Opcon Associates Of Canada, Ltd. Triplet with aspheric surfaces
BE887757A (fr) 1980-03-05 1981-07-01 Barr & Stroud Ltd Systeme pour objectifs de lunettes
US4702569A (en) 1982-09-20 1987-10-27 Lockheed Missiles & Space Company, Inc. Color-corrected Petzval lens systems
US4765727A (en) 1982-09-20 1988-08-23 Lockheed Missiles And Space Company, Inc. Color-corrected lens systems
US4762404A (en) 1982-09-20 1988-08-09 Lockheed Missiles & Space Company, Inc. Color-corrected lens systems
US4704008A (en) 1982-09-20 1987-11-03 Lockheed Missiles And Space Company, Inc. Color-corrected prism systems
US4790637A (en) 1982-09-20 1988-12-13 Lockheed Missiles & Space Company, Inc. Color-corrected catadioptric systems
US5210646A (en) 1982-09-20 1993-05-11 Lockheed Missiles & Space Company, Inc. Color-corrected optical systems and method of selecting optical materials therefor
US5020889A (en) 1982-09-20 1991-06-04 Lockheed Missiles & Space Company, Inc. Color-corrected optical systems
US5204782A (en) 1982-09-20 1993-04-20 Lockheed Missiles & Space Company, Inc. Color-corrected optical systems
US4761064A (en) 1982-09-20 1988-08-02 Lockheed Missiles & Space Company, Inc. Color-corrected lens systems
JPS60107612A (ja) 1983-11-16 1985-06-13 Minolta Camera Co Ltd 絞り後置のトリプレツト型写真用レンズ
JPS62173416A (ja) 1986-01-27 1987-07-30 Canon Inc 切換え式変倍光学系
JPS62186215A (ja) 1986-02-12 1987-08-14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補助レンズ系
US4871238A (en) 1986-03-06 1989-10-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hotographic optical device with variable magnification
JPS62237413A (ja) 1986-04-09 1987-10-17 Konika Corp コリメ−タ−レンズ
JPH01134412A (ja) 1987-11-20 1989-05-26 Ricoh Co Ltd トリプレットレンズ
JP2660536B2 (ja) 1988-03-18 1997-10-08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fθレンズ
US5204780A (en) 1989-03-28 1993-04-20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Lens system for a copying machine
JPH046512A (ja) 1990-04-24 1992-01-10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顕微鏡用対物レンズ
JPH0493911A (ja) 1990-08-06 1992-03-26 Nikon Corp 無限系結像光学系
JP2830418B2 (ja) 1990-08-07 1998-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簡易な構成のズームレンズ
JP2859418B2 (ja) * 1990-10-12 1999-02-17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複写用レンズ
JPH04270309A (ja) 1991-01-18 1992-09-25 Ricoh Co Ltd スキャナ用読取レンズ
US5268791A (en) * 1991-11-13 1993-12-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Lens system using graded refractive index lens component
US5327291A (en) 1992-03-30 1994-07-05 Polaroid Corporation Compact objective lens
US5448319A (en) 1992-09-22 1995-09-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ptical system for monitor cameras to be mounted on vehicles
JP3324802B2 (ja) 1992-10-30 2002-09-17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
JPH07333499A (ja) 1994-06-03 1995-12-22 Casio Comput Co Ltd 撮影レンズ
JPH08160292A (ja) 1994-12-02 1996-06-21 Copal Co Ltd トリプレットレンズ系
US5596455A (en) 1995-06-29 1997-01-2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Fixed-focus triplet projection lens for overhead projectors
JP3517854B2 (ja) 1995-08-17 2004-04-12 株式会社ニコン 中望遠レンズ
JP3528162B2 (ja) 1995-08-17 2004-05-17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ソフトフォーカス切り換え可能なレンズ系
JP3767167B2 (ja) 1997-04-25 2006-04-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学系
JP3335295B2 (ja) 1997-07-31 2002-10-15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読み取りレンズ
JPH11223767A (ja) * 1998-02-06 1999-08-17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複写用結像レンズおよび複写用装置
US5946141A (en) 1998-06-26 1999-08-31 Eastman Kodak Company Apochromatic lens system for relaying laser beam waists
JP2000039561A (ja) 1998-07-23 2000-02-08 Nikon Corp 顕微鏡用対物レンズ
JP2000121935A (ja) * 1998-10-21 2000-04-2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画像読取用レンズ
JP3918331B2 (ja) 1998-11-25 2007-05-23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反射微小光学系
JP3545654B2 (ja) 1999-09-06 2004-07-2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4727056B2 (ja) 2001-03-27 2011-07-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用レンズ
US6741403B2 (en) * 2002-05-31 2004-05-25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Hybrid lens system
JP2004118077A (ja) 2002-09-27 2004-04-15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撮像光学系装置
JP4294338B2 (ja) 2003-02-18 2009-07-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4323182B2 (ja) 2003-02-18 2009-09-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4226487A (ja) * 2003-01-20 2004-08-12 Seiko Epson Corp 撮像レンズ
JP4499370B2 (ja) * 2003-04-04 2010-07-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4229754B2 (ja) 2003-05-15 2009-02-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内視鏡
JP2005258181A (ja) 2004-03-12 2005-09-22 Seiko Epson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4518836B2 (ja) 2004-05-14 2010-08-04 Hoya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
JP2006084720A (ja) 2004-09-15 2006-03-30 Seiko Precision Inc 撮像レンズ
JP4760109B2 (ja) 2005-04-22 2011-08-3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07010700A (ja) 2005-06-28 2007-0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像レンズ
DE102005033746A1 (de) * 2005-07-15 2007-01-25 Schott Ag Kompaktes Objektiv zur digitalen Bilderfassung sowie Bilderfassungsvorrichtung
JP2007233286A (ja) 2006-03-03 2007-09-13 Nissei Kogyo Yugenkoshi 望遠レンズ
JP2008040317A (ja) 2006-08-09 2008-02-21 Canon Inc 画像読取用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
JP2008241999A (ja) 2007-03-27 2008-10-09 Fujinon Corp 撮像レンズ
JP2009086566A (ja) 2007-10-03 2009-04-23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
JP2009156950A (ja) 2007-12-25 2009-07-16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
CN101470256B (zh) * 2007-12-28 2011-06-08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1755230B (zh) * 2008-02-13 2011-12-07 纳卢克斯株式会社 成像光学系统
TWI409497B (zh) 2009-10-28 2013-09-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鏡組
TWI418841B (zh) 2010-03-16 2013-1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系統
US8427759B2 (en) * 2010-05-14 2013-04-23 Optical Logic Inc. Imaging lens
JP2012042553A (ja) 2010-08-16 2012-03-0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2141465A (ja) 2010-12-29 2012-07-26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レンズ、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WO2012173026A1 (ja) 2011-06-15 2015-02-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用の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KR101340669B1 (ko) * 2011-09-30 2013-12-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TWI449946B (zh) * 2011-12-19 2014-08-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鏡頭組
TWI452377B (zh) * 2012-03-20 2014-09-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系統鏡組
TWI464444B (zh) * 2012-04-20 2014-1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拾像系統鏡組
TWI468726B (zh) 2012-05-08 2015-0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光學系統鏡組
CN102707416A (zh) 2012-06-11 2012-10-0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微型镜头
KR101425790B1 (ko) 2012-12-31 2014-08-06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상 렌즈 시스템
KR101425791B1 (ko) 2012-12-31 2014-08-14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상 렌즈 시스템
KR102052545B1 (ko) * 2013-07-25 2019-12-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42961A (en) * 1983-03-03 1985-09-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riplet type objective
JPH11202197A (ja) * 1998-01-19 1999-07-30 Minolta Co Ltd 読み取りレンズ
JP2007047513A (ja) * 2005-08-10 2007-02-22 Hoya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0276836A (ja) * 2009-05-28 2010-12-09 Optical Logic Inc 撮像レンズ
TW201235696A (en) * 2012-05-14 2012-09-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US20130301145A1 (en) * 2012-05-14 2013-11-14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TWM476273U (en) * 2013-08-20 2014-04-11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hree sheets type imaging mirror head module
CN204129314U (zh) * 2014-05-22 2015-01-2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光学镜组及虹膜摄像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86603B2 (en) 2019-08-20
TW201629573A (zh) 2016-08-16
US20180321469A1 (en) 2018-11-08
US20190324230A1 (en) 2019-10-24
US10031317B2 (en) 2018-07-24
US20160227082A1 (en) 2016-08-04
US10585262B2 (en) 2020-03-10
US11163136B2 (en) 2021-11-02
US12019210B2 (en) 2024-06-25
US20200158992A1 (en) 2020-05-21
US20220019057A1 (en) 2022-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8894B (zh) 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TWI545365B (zh)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52330B (zh) 廣視角攝像鏡組
TWI463168B (zh) 結像鏡片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TWI531815B (zh) 攝像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76435B (zh) 結像鏡頭系統組
TWI567442B (zh) 影像擷取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29417B (zh) 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87944B (zh) 光學結像鏡頭
TWI449948B (zh) 影像擷取光學鏡組
TWI451123B (zh) 光學攝影系統組
TWI440881B (zh) 光學取像鏡片系統
TWI548893B (zh) 攝影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38471B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
TWI438473B (zh) 成像光學鏡片系統
TWI604218B (zh)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61730B (zh) 攝像系統鏡片組
TWI491911B (zh) 結像系統組
TWI551883B (zh) 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56005B (zh)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624044A (zh) 成像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606342A (zh) 取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348735A (zh) 影像擷取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TWI436088B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組
TW201344236A (zh) 影像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