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0763B - 碳粉容器及使用該碳粉容器的影像形成系統 - Google Patents

碳粉容器及使用該碳粉容器的影像形成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0763B
TWI530763B TW103122364A TW103122364A TWI530763B TW I530763 B TWI530763 B TW I530763B TW 103122364 A TW103122364 A TW 103122364A TW 103122364 A TW103122364 A TW 103122364A TW I530763 B TWI530763 B TW I5307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toner
toner container
cap
receiv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2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7515A (zh
Inventor
高見伸雄
木村則幸
堀英介
木村秀樹
菊地賢治
鈴木裕次
Original Assignee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100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7200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101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6905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101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9263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47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7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0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076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3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an electronic memor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79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for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not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63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2215/0665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ing of said toner cartridge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03G2215/0668Toner discharging opening at one axial en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92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using a slidable sealing member, e.g. shut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95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using identification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95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using identification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 G03G2215/0697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using identification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being an electronically readable memor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Description

碳粉容器及使用該碳粉容器的影像形成系統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安置於影像形成裝置中的圓柱狀碳粉容器,比如影印機、印表機、傳真機或多功能事務機,並係有關於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其中碳粉容器係安置於影像形成裝置的機身中。
傳統上,有許多圓柱狀碳粉容器(或碳粉瓶),係可拆卸地配置在影像形成裝置的機身中並用於影像形成裝置中,比如影印機。例如,以下所列的參考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在這些公開文件中,可拆卸地安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機身中的碳粉容器(該碳粉容器)一般包括容器主要部分(瓶體)以及帽蓋部分(被保持住的部分)。
已知用以辨識碳粉容器種類的不相容形狀部分係依據習用技術而設置於碳粉容器內。這種不相容形狀部分係用以防止將不同顏色或種類的另一碳粉容器錯誤設定至影像形成裝置的機身中。亦即,只有當碳粉容器的相容形狀部分符合影像形成裝置機身的配適部分時,才允許將碳粉容器設定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中。
然而,在依據習用技術的碳粉容器中會發生以下問題。當連結碳粉容器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時,在不相容形狀部分裝配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的配適部分之前,可開始曝露至帽蓋部分之碳粉出口的擋門構件的打開操作。為此,來自另一碳粉容器的不同顏色或種類的碳粉會意外地從碳粉出口供應至影像形成裝
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專利公告第04-001681號。
專利文獻2:日本公開專利公告第2002-268344號。
在其中一特點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其中即使不同顏色或種類的另一碳粉容器被錯誤地設定成安置其他碳粉容器於影像形成裝置機體中,也可避免不同顏色或種類的碳粉從其他碳粉容器供應至影像形成裝置機體中。
在解決或減輕上述一個或多個問題的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碳粉容器,可拆卸地安置於影像形成裝置之機身中,其中碳粉容器的縱向方向上是保持在水平方向,該碳粉容器包括:一圓柱狀主要部分,配置成具有一開口,該開口形成於縱向方向中的一端,以使得包含在碳粉容器中的碳粉被遞送至該開口;一帽蓋部分,其容納主要部分的開口並且包括一底部,該底部形成一碳粉出口,用於將碳粉於垂直方向從主要部分的開口向下排出至碳粉容器外部的部分;以及一擋門構件,其保持在帽蓋部分的底部,且配置成藉由擋門構件沿著帽蓋部分的外部周圍表面的移動,以開啟或關閉碳粉出口,其中該帽蓋部分包括一不相容形狀部分,該不相容形狀部分係配置在帽蓋部分之外部周圍表面上的一位置,該位置係特定於碳粉容器的種類,以獨特地識別碳粉容器的種類,該不相容形狀部分具有沿該縱向方向延伸的凸部或凹部形狀,並係配置成在縱向方向上從帽蓋部分的頭端之位置朝向主要部分延伸。
在另一特點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其中配置用以打開或關閉碳粉出口的擋門構件,以使得當碳粉容器與影像形成裝置隔絕時,擋門構件不容易移動,並且即使打開碳粉出口的擋門構件的狀態已持續一段長時間,影像形成裝置的塑性變形不會發生。
在另一特點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其中,碳粉容器的連結及拆卸操作係平穩地進行,並且 容器主要部分以及帽蓋部分的密封特性是保持在高水準,而不需放大帽蓋部分。
1Y、1M、1C、1K‧‧‧感光鼓
2a‧‧‧清除刀
2Y‧‧‧清除部分
4Y‧‧‧充電部分
5Y‧‧‧顯影裝置
6Y、6M、6C、6K‧‧‧影像部分
7‧‧‧對準器/曝光部分
8‧‧‧中間傳送帶
9Y、9M、9C、9K‧‧‧主要傳送偏置滾筒
12‧‧‧第二傳送備用滾筒
15‧‧‧中間傳送單元
19‧‧‧第二傳送滾筒
20‧‧‧固定部分
26‧‧‧饋送部分
27‧‧‧饋送滾筒
28‧‧‧阻止滾筒對
29‧‧‧傳遞滾筒對
30‧‧‧堆疊部分
32Y、32M、32C、32K‧‧‧碳粉容器
33a‧‧‧瓶嘴部分
33b‧‧‧凸起物
33c‧‧‧齒輪
33d‧‧‧抓柄部分
33f‧‧‧攪拌部分、攪拌構件、連結部分
33f1‧‧‧管狀構件
33f10‧‧‧擠壓板
33f100‧‧‧變尖部分
33f20‧‧‧連結部分
33Y‧‧‧容器主要部分
34a‧‧‧第一孔洞(主要資料孔洞)
34b‧‧‧第二孔洞
34c‧‧‧下壓部分
34d‧‧‧擋門構件
34d1‧‧‧擋門主要部分
34d11‧‧‧包夾部分
34d11a‧‧‧囓合側壁
34d11b‧‧‧防止側壁
34d11c‧‧‧側壁
34d12‧‧‧擋門滑件
34d15‧‧‧擋門軌道囓合部分
34d2‧‧‧擋門變形部分
34d21‧‧‧止動件釋放部分
34d22‧‧‧止動件部分
34e‧‧‧第一囓合部分
34e1‧‧‧圓突部分
34f‧‧‧第二囓合部分
34g‧‧‧不相容形狀部分
34h‧‧‧凹下部分
34i‧‧‧爪部形成部分
34j‧‧‧爪部
34j1‧‧‧第一孔洞
34j2‧‧‧凹陷部
34j3‧‧‧第二孔洞
34k‧‧‧安裝部分
34m‧‧‧圓突部分(高度)
34n‧‧‧擋門收容部分
34n1‧‧‧滑槽
34n5‧‧‧接觸部分
34n6‧‧‧開口
34p‧‧‧肋部
34q‧‧‧肩部
34r‧‧‧邊緣
34r1‧‧‧點(垂直角部分)
34r2‧‧‧平行部分
34s‧‧‧側壁
34t‧‧‧擋門軌道
34u‧‧‧彈性構件
34u1‧‧‧彈性部分
34u2‧‧‧固定部分
34v‧‧‧黏接表面
34v1‧‧‧中空部分(凹陷部)
34x‧‧‧凹槽
34x1‧‧‧凹陷部
34Y‧‧‧帽蓋部分
34Y1‧‧‧第一構件
34Y1a‧‧‧接面
34Y1b‧‧‧側部
34Y2‧‧‧第二構件
34Y2d‧‧‧旁道部分
34Y2a、32Y2b、32Y2c‧‧‧凹槽
34Ya‧‧‧軸承
34z‧‧‧收容部分(內插部分)
35‧‧‧RFID晶片
36‧‧‧擋門密封物
37‧‧‧帽蓋密封物
37a‧‧‧薄膜構件
40Y‧‧‧密封材料
41Y‧‧‧輸送構件
41Ya‧‧‧柄部
41Ya1‧‧‧端部
41Yb1‧‧‧切開部分
41Yb‧‧‧彈性攪拌構件
42Y‧‧‧齒輪構件
42Ya‧‧‧齒輪部分
42Yb‧‧‧齒輪懸吊部分
43Y‧‧‧帽蓋密封物
44Y‧‧‧齒輪
45Y‧‧‧轉動軸
46Y‧‧‧線圈
47Y‧‧‧橡膠構件
48Y‧‧‧密封構件
49Y‧‧‧上蓋構件
51Y‧‧‧顯影滾筒
52Y‧‧‧刮刀
53Y‧‧‧顯影劑收容部分
54Y‧‧‧顯影劑收容部分
55Y‧‧‧輸送螺絲
56Y‧‧‧濃度偵測感測器
60Y、60M、60C、60K‧‧‧碳粉補充裝置
61Y‧‧‧碳粉筒部分
62Y‧‧‧碳粉輸送旋管
64Y‧‧‧碳粉輸送管
66Y‧‧‧碳粉端感測器
70‧‧‧碳粉容器收容部分
72‧‧‧容器收容部分
72a‧‧‧瓶狀橋台
72b‧‧‧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
72d‧‧‧擋門關閉機構
72d1‧‧‧第一包夾部分
72d11‧‧‧第二包夾組件
72d2‧‧‧第二包夾部分
72d3‧‧‧樞軸部分
72w‧‧‧碳粉補充嘴
73‧‧‧帽蓋收容部分
73a‧‧‧主要參考針
73b‧‧‧次要參考針
73c‧‧‧配適部分
73d‧‧‧下壓部分(斜坡)
73d1‧‧‧滑塊
73d11、73d12‧‧‧斜坡
73d13‧‧‧構件
73d2‧‧‧扭轉彈簧
73d5‧‧‧軸部
73d6‧‧‧插入開口
73d7‧‧‧高度
73e‧‧‧天線
73q‧‧‧定位部分
73k‧‧‧軸承
73m‧‧‧囓合部分
76‧‧‧密封構件
81‧‧‧驅動齒輪
90‧‧‧控制單元
91‧‧‧制動器
100‧‧‧影像形成裝置機身
200‧‧‧模具
201‧‧‧內模
202‧‧‧模體
202a‧‧‧上升部分
A‧‧‧開口
B‧‧‧中空部分
C‧‧‧碳粉落下通道
C1‧‧‧碳粉落下通道
C2‧‧‧碳粉落下通道
G‧‧‧顯影劑
H‧‧‧瓣部
L‧‧‧雷射光束
P‧‧‧記錄媒介
Q‧‧‧箭頭
W‧‧‧碳粉出口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構造的示意圖;第2圖係顯示影像形成裝置中影像部分構造的示意圖;第3圖係顯示碳粉容器安置於碳粉補充裝置中之狀態的示意圖;第4圖係顯示碳粉容器安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分中之狀態的示意圖;第5圖係顯示從斜上部分所看到的本發明碳粉容器的示意圖;第6圖係顯示從斜下部分所看到的本發明碳粉容器的示意圖;第7A圖至第7F圖係顯示碳粉容器外形的示意圖;第8圖係顯示從帽蓋部分側邊所看到的碳粉容器正面的示意圖;第9圖係顯示一部分碳粉容器的爆炸示意圖;第10圖係顯示碳粉容器之容器主要部的頭部的示意圖;第11圖係顯示碳粉容器之帽蓋部分的示意圖;第12圖係顯示碳粉容器之帽蓋部分的示意圖;第13圖係顯示碳粉容器之帽蓋部分的剖示圖;第14圖係顯示碳粉容器之帽蓋部分附近的示意圖;第15圖係顯示碳粉出口被碳粉容器之擋門構件關閉之狀態的示意圖;第16圖係顯示碳粉出口被碳粉容器之擋門構件打開之狀態的示意圖;第17圖係顯示第16圖狀態中帽蓋部分內側的示意圖;第18A圖至第18C圖係用以解釋將碳粉容器的連結操作連結至碳粉容器收 容部分的擋門構件之打開操作的示意圖;第19圖係顯示取下擋門構件的帽蓋部分的示意圖;第20圖係顯示取下擋門構件的帽蓋部分的示意圖;第21圖係顯示從第19圖之帽蓋部分取下密封材料的狀態的示意圖;第22圖係顯示從第20圖之帽蓋部分取下密封材料的狀態的示意圖;第23圖係顯示從容器主要部分的側面所看到的帽蓋部分之背面的示意圖;第24A圖及第第24B圖係顯示用以進行帽蓋部分之射出成形的金屬模具的示意圖;第25圖係顯示擋門構件的示意圖;第26圖係顯示擋門構件的示意圖;第27A圖至第27C圖係顯示從帽蓋部分側面所看到的不同種類之碳粉容器的示意圖;第28A圖至第28E圖係顯示從帽蓋部分側面所看到的另一實施例碳粉容器的示意圖;第29圖係顯示容器接收部分附近之一部分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示意圖;第30圖係顯示容器接收部分附近之一部分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示意圖;第31圖係顯示一部分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爆炸示意圖;第32圖係顯示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容器接收部分的爆炸示意圖;第33圖係顯示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容器接收部分的爆炸示意圖;第34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帽蓋部分連結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帽蓋收容部分之狀態的示意圖;第35圖係顯示緊接第34圖狀態之狀態的示意圖; 第36圖係顯示緊接第35圖狀態之狀態的示意圖;第37圖顯示碳粉容器的按壓部分囓合住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按壓部分並連結至帽蓋收容部分之狀態的示意圖;第38圖係顯示緊接第37圖狀態之狀態的示意圖;第39圖係顯示緊接第38圖狀態之狀態的示意圖;第40圖顯示碳粉容器的帽蓋部分連結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帽蓋收容部分之狀態的示意圖;第41圖係顯示緊接第40圖狀態之狀態的示意圖;第42圖係顯示緊接第41圖狀態之狀態的示意圖;第43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擋門構件與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擋門夾止機構囓合並打開碳粉出口之狀態的示意圖;第44圖係顯示緊接第43圖狀態之狀態的示意圖;第45圖係顯示緊接第44圖狀態之狀態的示意圖;第46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帽蓋部分連結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帽蓋收容部分之狀態的示意圖;第47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2中一部分碳粉容器的示意圖;第48圖係顯示第47圖之碳粉容器中帽蓋部分的爆炸示意圖。 第49圖係顯示第47圖之碳粉容器中帽蓋部分的爆炸示意圖;第50圖係顯示進行第一構件以及第二構件的焊接之後帽蓋部分的示意圖;第51圖係顯示第47圖碳粉容器中帽蓋部分內部的示意圖;第52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3中碳粉容器的攪拌構件的示意圖;第53圖係顯示第52圖攪拌構件的示意圖; 第54A圖至第54C圖係顯示第52圖攪拌構件的示意圖;第55A圖係顯示第52圖攪拌構件轉動之狀態的示意圖,以及第55B圖係用以解釋實施例1中碳粉容器的攪拌構件轉動之狀態的示意圖;第56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4中碳粉容器的帽蓋部分的剖示圖;第57圖係顯示安置接近於第56圖碳粉容器的碳粉出口之可撓曲構件的示意圖;第58A圖至第58G圖係顯示攪拌構件在第56圖碳粉容器中轉動之狀態的示意圖;第59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5中碳粉容器的示意圖;第60圖係顯示第59圖碳粉容器的剖示圖;第61圖係顯示帽蓋部分附近第59圖碳粉容器部分的剖示圖;以及第62圖係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碳粉容器的方塊圖。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特點及優點當結合所附圖式而讀取時將從以下詳細說明中而變得顯而易見。
將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並參考所附圖式。
實施例1
第1圖至第46圖係用以解釋本發明實施例1的示意圖。將說明影像形成裝置的組合及操作。
如第1圖所示,在位於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上方的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中,對應於個別顏色(黃、紫紅、藍綠、黑)的四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係可拆卸地安置(見第3圖、第4圖及第36圖)。
中間傳送單元15係安置在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 底下。對應於個別顏色(黃、紫紅、藍綠、黑)的影像部分6Y、6M、6C、6K係一邊靠著一邊安置,以使得中間傳送單元15的中間傳送帶8可面對。
在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底下,個別安置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在影像部分6Y、6M、6C、6K的顯影裝置中,包含在碳粉容器32Y、32M、32C、32K中的碳粉是由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個別供應。
如第2圖所示,對應於黃色的影像部分6Y包括感光鼓1Y、充電部分4Y、顯影裝置5Y(顯影部分)、清除部分2Y、放電部分(圖中未顯示)等,係安置在感光鼓1Y周圍。
在感光鼓1Y上,將進行影像處理(放電處理、曝光處理、顯影處理、傳送處理、清除處理),且黃色影像係形成於感光鼓1Y上。
除了其他三個影像部分6M、6C、6K中所使用的碳粉的顏色不相同以外,每個影像部分都具有與對應於黃色的影像部分6Y的相同構造,且形成對應於每個碳粉顏色的影像部分。
接著,將省略其他三個影像部分6M、6C、6K的說明,而只說明對應於黃色的影像部分6Y。
如第2圖所示,感光鼓1Y是藉驅動馬達(圖中未顯示)在第2圖的順時鐘方向上轉動。感光鼓1Y的表面是在充電部分4Y的位置均勻放電(充電處理)。
然後,感光鼓1Y的表面到達對準器7所發射之雷射光束L的輻射位置,而且對應於黃色的靜電潛像係用在該位置的曝光掃描而形成(曝光處理)。
接著,感光鼓1Y的表面到達顯影裝置5Y的相反位置,靜電潛像在該位置顯影,以及形成黃色的碳粉影像(顯影處理)。
然後,感光鼓1Y的表面到達與中間傳送帶8及第一傳送偏置滾筒9Y相反的位置,而且感光鼓1Y上的碳粉影像被傳送至該位置的中間傳送帶8(第一傳送處理)。
此時,非傳送的碳粉稍微停留在感光鼓1Y上。
然後,感光鼓1Y的表面到達與清除部分2Y相反的位置,而且停留在該位置中感光鼓1Y上之非傳送的碳粉由清除刀2a機械性地恢復(清除處理)。
最後,感光鼓1Y的表面到達與圖中未顯示之放電部分相反的位置,而且感光鼓1Y上的剩餘電位在該位置上被清除掉。
以這種方式,完成對感光鼓1Y所進行的一系列影像處理。類似黃色的影像部分6Y,上述的影像處理亦進行在其他影像部分6M、6C、6K。亦即,依據影像資訊的雷射光束L是由安置在影像部分底下的曝光部分7輻射至每個影像部分6Y、6M、6C、6K的感光鼓。曝光部分7從光源發射雷射光束L,且雷射光束是經由二個或更多個光學元件而聚焦在感光鼓,以及由轉動雷射光束L的多角鏡進行掃描。
接著,經由顯影處理而在每個感光鼓上形成的每個顏色的碳粉影像形成在中間傳送帶8上。以這種方式,彩色影像形成在中間傳送帶8上。
如第1圖所示,中間傳送單元15包括8或4個中間傳送帶的主要傳送偏置滾筒9Y、9M、9C、9K,或第二傳送備用滾筒12、二個或更多個拉伸滾筒、媒介傳送清除部分等。
中間傳送帶8是滾筒構件穩固安置並支撐,且藉滾筒構件12在第1圖所示的箭頭方向上轉動以進行中間傳送帶的無終止移動。四個主要傳送偏置滾筒9Y、9M、9C、9K將中間傳送帶8放於感光鼓1Y、1M、1C、1K之間,並個別形成主要傳送挾角。
相反於碳粉極性的傳送偏置被壓印到主要傳送偏置滾筒9Y、9M、9C、9K。中間傳送帶8是在箭頭方向上轉動,並一個接著一個穿過每個中間傳送帶8的主要傳送挾角。以這種方式,感光鼓1Y、1M、1C、1K上每個顏色的主要碳粉影像形成在中間傳送帶8上。
每個顏色的碳粉影像成群傳送所利用到的中間傳送 帶8,係到達與第二傳送滾筒19相反的位置。在該位置,第二傳送備用滾筒12將中間傳送帶8放到第二傳送滾筒19之間,並在其內形成第二傳送挾角。在中間傳送帶8上形成的四種顏色的碳粉影像被傳送到記錄媒介P,比如該第二傳送挾角的位置所傳遞的貼花基紙(decalcomania paper)。
此時,未被記錄媒介P傳送之非傳送的碳粉仍留在中間傳送帶8上。
然後,中間傳送帶8到達媒介傳送清除部分(圖中未顯示)的位置。中間傳送帶8上之非傳送的碳粉是在該位置收集。以這種方式,完成對中間傳送帶8所進行的一系列傳送處理。
在第二傳送挾角的位置中傳遞的記錄媒介P經饋送滾筒27或阻止滾筒對28,而從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底下所安置之饋送部分26傳遞。複數個記錄媒介P是成群儲存於饋送部分26中。當第1圖饋送滾筒27以逆時針轉動時,頂部的記錄媒介P是饋入阻止滾筒對28的滾筒之間的空間。由阻止滾筒對2的所傳遞的記錄媒介P停在阻止轉動的阻止滾筒對28之滾筒夾角的位置。
依據中間傳送帶8上彩色影像的時序,阻止滾筒對28轉動且記錄媒介P被傳遞至第二傳送挾角。以這種方式,所需的彩色影像被傳送至記錄媒介P。
然後,彩色影像在第二傳送挾角位置被傳送至記錄媒介P,該記錄媒介P是在固定部分20的位置傳遞。由固定滾筒及加壓滾筒所施加的熱及壓力是固定於傳送至該位置中記錄媒介P的表面上的彩色影像。
然後,記錄媒介P被傳遞至傳遞滾筒對29之滾筒間的空間,並被釋放到影像形成裝置之外。被傳遞滾筒對29所釋放的記錄媒介P堆疊在堆疊部分30上,當作輸出影像。以這種方式,完成影像形成裝置中一系列的影像形成處理。
接著,第2圖是用以解釋影像部分中顯影裝置的構造及操作的示意圖。顯影裝置5Y包括:面向顯影滾筒51Y的刮刀52Y,而顯影滾筒51Y面向感光鼓1Y;以及顯影滾筒51Y、顯 影劑收容部分53Y、安置在顯影劑收容部分54Y的二輸送螺絲55Y、偵測顯影劑中碳粉濃度的濃度偵測感測器56Y等等。
顯影滾筒51Y包括固定在內部的磁鐵、繞著磁鐵外緣轉動的套管等等。在顯影劑收容部分53Y及54Y中,包含由承載器及碳粉所構成的二成分顯影劑G。
顯影劑收容部分54Y經由上端部分中所形成的開口而打開,用於碳粉輸送管64Y(碳粉輸送路徑)中的自由通道。將說明顯影裝置5Y的操作。
顯影滾筒51Y的套管轉動至第2圖的箭頭方向。顯影滾筒51Y上所支撐的顯影劑G藉著由磁鐵所形成的磁性表面,而隨顯影滾筒51Y頂部中套管的轉動而移動。
顯影裝置5Y中的顯影劑G是調節成使得可在顯影劑中的比較性預設碳粉限度(碳粉濃度)之內。包含在碳粉容器32Y內的碳粉依據顯影裝置5Y中碳粉的消耗經由碳粉補充裝置60Y供應於顯影劑收容部分54Y內(見第3圖)。碳粉補充裝置的構造及操作稍後將說明。
供應於顯影劑收容部分54Y內的碳粉藉二輸送螺絲55Y而循環經過顯影劑收容部分53Y及54Y,與顯影劑G混合並攪拌(第2圖中的垂直移動)。顯影劑G內的碳粉黏在承載器上,並在顯影滾筒51Y上藉顯影滾筒51Y上所形成的磁性利用承載器而被支撐。顯影滾筒51Y上所支撐的顯影劑G是在第2圖的箭頭方向上傳遞,並到達刮刀52Y的位置。
在適當劑量的顯影劑轉到該位置後,顯影滾筒51Y上的顯影劑G被傳遞至與感光鼓1Y相反的位置(顯影區)。形成在形成於顯影區內之電氣表面的感光鼓1Y上的潛像被碳粉吸收。
然後,留在顯影滾筒51Y上的顯影劑G藉套管的轉動而到達顯影劑收容部分53Y之上,而且在該位置從顯影滾筒51Y移除。
接著,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將參考第3圖及第4圖說明。
安置在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之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內的每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中的碳粉,參考第3圖,是利用形成用於每個碳粉顏色的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而依據每個顏色的顯影裝置中碳粉消耗適當地供應於每個顯影裝置中。
除了用於影像處理的碳粉顏色不相同以外,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或碳粉容器32Y、32M、32C、32K都具有相同的結構。將預設只有對應於黃色及碳粉容器32Y的碳粉補充裝置60Y而說明,而且對應於其他三種顏色及碳粉容器32M、32C、32K的碳粉補充裝置60M、60C、60K的說明將省略。
當碳粉容器32Y、32M、32C、32K連結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如第4圖所示(箭頭Q所標示的移動),與該連結操作連鎖,移動每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的擋門構件以打開碳粉出口W。
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的碳粉補充嘴72w(見第3圖以及第37圖至第39圖)以及碳粉出口W係打開用於自由通道。
碳粉容器32Y、32M、32C、32K以及包含於其內的碳粉將從碳粉出口W釋放,並且將從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的碳粉補充嘴72w而儲存於碳粉筒部分61Y中。
如第3圖所示,碳粉容器32Y是圓柱狀碳粉容器,並包括由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中非轉動所保持的帽蓋部分34Y、以及形成齒輪33c於其內的容器主要部分33Y。
碳粉容器的容器主要部分33Y係可轉動地保持於帽蓋部分34Y上,並藉制動器91(包括驅動馬達及驅動齒輪81,如第42圖所示)而在第3圖所示箭頭的方向上轉動。
利用以螺旋狀形成於容器主要部分33Y內的凸起物33b,因為容器主要部分33Y本身轉動,包含在碳粉容器32Y(容器主要部分33Y)內部中的碳粉會在縱向方向上遞送(輸送到第3圖 從左邊到右邊的方法),而且碳粉從帽蓋部分34Y的碳粉出口W釋放。亦即,碳粉穩定地供應至碳粉筒部分61Y,因為容器主要部分33Y是藉制動器91而適當地轉動。
當碳粉容器32Y、32M、32C、32K達到使用壽命時更換新的碳粉容器。
如第3圖所示,每個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包括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碳粉筒部分61Y、碳粉輸送旋管62Y、碳粉端感測器66Y、制動器91等等。
碳粉筒部分61Y係安置於碳粉容器32Y的碳粉出口W底下,而且從碳粉容器32Y的碳粉出口W所釋放的碳粉被儲存起來。
碳粉筒部分61Y的底部是連結至碳粉輸送管64Y的上游部分。偵測出碳粉筒部分61Y所儲存的碳粉低於預設量的碳粉端感測器66Y是安置於碳粉筒部分61Y的側壁表面中。壓電感測器或類似的感測器可用以當作碳粉端感測器66Y。
當控制單元90由碳粉端感測器66Y偵測到碳粉筒部分61Y所儲存的碳粉低於預設量時(碳粉端偵測),控制單元90藉制動器91(驅動輪81)進行碳粉容器32Y的容器主要部分33Y的轉動且經過一段預設時間,並對碳粉筒部分61Y進行碳粉補充。
當藉碳粉端感測器66Y的碳粉端偵測在這種控制重複地進行之後還未被取消時,報告沒有碳粉在碳粉容器32Y中並催促使用者進行更換碳粉容器32Y的訊息,顯示在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顯示器(圖中未顯示)上。
雖然省略解說,但是碳粉輸送旋管62Y是安置於碳粉輸送管64Y中,且碳粉筒部分61Y所儲存的碳粉經由碳粉輸送管64Y而遞送至顯影裝置5Y。碳粉輸送旋管62Y與碳粉輸送管64Y一起從碳粉筒部分61Y的底部(最低點)遞送碳粉至顯影裝置5Y的上端部分。用碳粉輸送旋管62Y所遞送的碳粉係供應至顯影裝置5Y(顯影劑收容部分54Y)。
如第4圖所示,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建構成包括用 於保持碳粉容器32Y之帽蓋部分34Y的帽蓋收容部分73、以及用以保持碳粉容器32Y之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容器收容部分72。
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容器收容部分72、帽蓋收容部分73)的構造及操作稍後將參考第29圖至第46圖說明。
當安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之靠近側邊(垂直靠近第1圖側邊的空間)上的機身蓋(圖中未顯示)被打開時,如第1圖所示,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將曝露出來。
在每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的縱向方向是水平的地方,從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靠近側邊上端部分,進行每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的拆卸操作(使碳粉容器的縱向方向為插入路徑的拆卸操作)。
在連結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連結操作時,每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從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上,其狀態是機身蓋被打開,帽蓋部分34Y在之後進入頭部中,且被水平推動(第4圖中箭頭Q所標示的移動)。
另一方面,在從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拆卸之拆卸操作時,將進行每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相反於連結時的操作。
在實施例1中,天線73e(RFID天線)是可拆卸地安置在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帽蓋收容部分73中,而每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是以邊靠邊的方式安置(參考第30圖及第31圖)。
設置天線73e用於進行非接觸無線通信,其安置在碳粉容器32Y的帽蓋部分34Y的端面中,以及RFID晶片35用作電子資料儲存媒介(見第5圖及第9圖)。所需資訊的傳送是在碳粉容器32Y、32M、32C、32的RFID晶片35(電子資料儲存媒介)以及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天線73e(RGID天線)之間進行。
當作二側之間通信的資訊,會有包括碳粉容器序號、回收次數等的資訊,碳粉容量、披號、顏色等的資訊,影像形成 裝置機身100的使用歷史等的資訊。
在這類電子情報藉用於RFID的RFID晶片35(電子資料儲存媒介)而安置在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之前,會先儲存於其中(或在安置後,接收來自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資訊會被儲存起來)。
接著,將參考第5圖至第28E圖以說明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如第5圖至第7圖所示,碳粉容器32Y是由容器主要部分33Y(容器機身)以及設置於容器主要部分之頭部中的帽蓋部分34Y(容器帽蓋)所構成。如第9圖所示,碳粉容器32Y是分解成當作電子資料儲存媒介的RFID晶片35、當作密封材料的帽蓋密封物37、攪拌部分33f、擋門構件34d、擋門密封物36、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
齒輪33c是整體繞著容器主要部分33Y或開口A而轉動,且開口A是在縱向方向(第8圖的垂直方向)的端部上設置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頭部中,如第9圖所示。開口A係設置用於將設置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頭部(是在連結操作時當作他們的位置)中的碳粉轉到帽蓋部分34Y中的空間(第14圖中所示的中空部分B),且是包含於容器主要部分33Y內,而開口A會將其釋放。從容器主要部分33Y至帽蓋部分34Y的中空部分B的碳粉傳遞(容器主要部分33Y的轉動)適當地進行,以便讓帽蓋部分34Y內的碳粉不低於預設水平線。
齒輪33c與設置在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內之驅動齒輪81囓合,以便使容器主要部分33Y繞著其轉動軸而轉動。具體而言,齒輪33c是形成於開口A的外緣周圍,且齒輪33c的複數個齒牙是在徑向方向上從容器主要部分33Y的轉動軸而形成。
齒輪33c是從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凹槽34x(見第16圖)而部分曝露出來,並在第8圖中斜下部分的囓合位置,與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驅動齒輪81囓合。來自驅動齒輪81的驅動力被傳到齒輪33c,且容器主要部分33Y以第8圖的順時鐘方 向轉動。在實施例1中,驅動齒輪81及齒輪33c是正齒輪。
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當進行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連結或拆卸操作時,被使用者抓住的抓柄部分33d是設置在縱向方向上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另一端。在抓住抓柄部分33d時,使用者將碳粉容器32Y連結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碳粉容器32Y在第5圖箭頭所標示的方向上移動)。
螺旋突起物33b是形成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內部周圍表面中(如果從外部周圍表面來看,可為螺旋凹槽)。該螺旋突起物33b係用於轉動容器主要部分33Y至預設方向,並從開口A釋放碳粉。
以這種方式建構的容器主要部分33Y可藉具有安置於周圍的齒輪33c及抓柄部分33d的吹氣成型法而製作。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轉動實施例1中的碳粉容器32Y與容器主要部分33Y的攪拌部分33f的裝配係在瓶嘴部分33a(開口A)進行。
攪拌部分33f是一對管狀構件,從帽蓋部分34Y中的中空部分B安置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內側(見第14圖)。攪拌部分33f是傾斜,以使得該對管狀構件可分別變成另一個。攪拌部分33f建構成當帽蓋部分34Y及容器主要部分33Y連結時,使得頭部到達容器主要部分33Y中的碳粉出口W之上。係建構成使得背面端(相反側的一端)可升高,且該部分(第9圖及第10圖的虛線所標示的部分)可被碰觸到。
來自開口A的碳粉的電氣特性會改善,因為攪拌部分33f是繞著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開口A轉動。
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裝配部分(凸部)係形成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瓶嘴部分33a內,是在整個外緣上,用於囓合帽蓋部分34Y的爪部34j(見第14圖及第19圖),並將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連結一起。容器主要部分33Y可主動地裝配至帽蓋部分34Y。因此,齒輪33c是相對於帽蓋部分34Y而轉動。
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頭部(靠近形成齒輪33c的位置) 的內徑係形成小於收容部分(形成螺旋突起物33b的位置)的內徑,而在收容部分中包含碳粉(見第14圖)。
形成以使得周圍可向內部推動的上升部分(第9圖及第10圖中的虛線所標示的部分),設置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頭部內。利用容器主要部分33Y的轉動,藉螺旋突起物33遞送到開口A的碳粉,在頭部的小直徑部分由上升部分(第9圖及第10圖中的虛線所標示的部分)上升。
然後,被頭部的小直徑部分所上升的碳粉從開口A被釋放到帽蓋部分34Y的中空部分B,由攪拌部分33f攪拌。
如第11圖至第14圖所示,擋門構件34d、擋門密封物36、帽蓋密封物37以及RFID晶片35(電子資料儲存媒介)是安置在碳粉容器32Y的帽蓋部分34Y中。在帽蓋部分34Y中,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開口A是插入收容部分34z中(見第17圖),而收容部分34z係形成具有內徑大於中空部分B的直徑。
如第13圖及第16圖所示,在容器外面並讓垂直方向下部釋放由容器主要部分33Y之開口A所釋放(謹慎滴落)之碳粉的碳粉出口W形成在帽蓋部分34Y的底部中。用於打開並關閉碳粉出口W的擋門構件34d是在帽蓋部分34Y的底部以可滑動的方式固定。藉相對移動,擋門構件34d於縱向方向上從帽蓋部分34Y到容器主要部分33Y打開碳粉出口W(移動至第14圖的左邊)。
藉縱向方向上從容器主要部分33Y到帽蓋部分34Y的相對移動(移動至第14圖中右方向上的移動),擋門構件34d關閉碳粉出口W。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是同步鎖定從碳粉容器32Y到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之縱向方向的連結/拆卸操作,並進行。
第15圖及第16圖顯示擋門構件34d開始打開碳粉出口W後直到完成打開為止的操作。
第18A圖、第18B圖以及第18C圖是用以解釋此時擋門構件34d(擋門構件34d2)之打開操作的示意圖。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從垂直交叉縱向方向之 帽蓋部分34Y的端面在縱向方向上所安置的第一孔洞34a(主要資料洞)形成在帽蓋部分34Y的上部(頂部)中。
第一孔洞34a是當作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中帽蓋部分34Y的定位主要標準。碳粉容器32Y的縱向方向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連結操作係同步鎖定,且帽蓋部分34Y的第一孔洞34a囓合帽蓋收容部分73的主要參考針73a(見第32圖及第46圖)。
從垂直交叉縱向方向之帽蓋部分34Y的端面在縱向方向上所安置的第二孔洞34b(次要參考孔洞)形成在帽蓋部分34Y的下部(底部)中,以使得碳粉出口W的位置不會到達。
第二孔洞34b當作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中帽蓋部分34Y的定位次要參考。碳粉容器32Y的縱向方向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連結操作係同步鎖定,且帽蓋部分34Y的第二孔洞34b囓合帽蓋收容部分73的次要參考針73b(見第32圖及第46圖)。
第二孔洞34b是長形孔洞,而垂直方向是縱向方向(該“伸展方向”是不同於其他處所標示之碳粉容器32Y的“伸展方向”之含意),如第8圖所示。
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中帽蓋部分34Y的定位是利用以這種方式構成的二孔洞34a及34b而進行。
如第8圖所示,在縱向方向上垂直交叉的平板表面,當穿過第一孔洞34a中心的虛擬高度、穿過第二孔洞34b中心的虛擬高度、以及相同的直線,該平板表面係形成以使得沿著帽蓋部分34Y的圓心而穿過。
如第14圖所示,第一孔洞34a的孔洞之深度(或主要參考針73a的縱向長度)係設定成比第二孔洞34b的孔洞之深度(或次要參考針73b的縱向長度)還長。
這是在碳粉容器32Y的縱向方向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帽蓋收容部分73)的連結操作中設定。在主要參考針73a開始囓合當作定位主要標準的第一孔洞34a後,將進行次要參考針73b囓合當作定位次要標準的第二孔洞34b,並且允許平順連結碳粉容器32Y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帽蓋收容部分73)。
不過第一孔洞34a的開口以及第二孔洞34b的開口都是在實施例1中形成於相同虛擬平面(是與安裝方向垂直交叉的虛擬平面)上,雖然主要參考針73a的根部以及次要參考針73b的根部係形成於相同虛擬平面(是與安裝方向垂直交叉的垂直平面)上。如果這些開口或根部不是在相同虛擬平面上形成,則主要參考針73a之位置以及次要參考針73b之位置的安裝方向之距離差是形成大於第一孔洞34a之位置以及第二孔洞34b之位置的安裝方向之距離差。
在主要參考針73a至當作定位主要標準的第一孔洞34a之囓合像實施例1一樣開始後,將開始次要參考針73b至當作定位次要標準的第二孔洞34b之囓合。
在縱向方向上較長的第一孔洞34a是以這種方式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頂部(未埋在碳粉中的部分)。對帽蓋部分34Y中碳粉之傳送特性(流動性)的影響將不會發生。在縱向方向上較短的第二孔洞34b是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底部。
然而,可使用從帽蓋部分34Y之端面至碳粉出口W之位置的短空間而安置,並完全展現出當作定位次要參考的功能。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調整水平姿態之當作規格部分的第一囓合部分34e以及第二囓合部分34f形成在帽蓋部分34Y的頂部中,而該姿態是垂直交叉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帽蓋收容部分73)中的帽蓋部分34Y的縱向方向。
第一囓合部分34e以及第二囓合部分34f都在垂直方向上部從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表面突出,以使得當從縱向方向上垂直交叉的部分(平行於第8圖的正面的一部分)觀看時,對於穿過第一孔洞34a之孔洞中心的虛擬高度可變成線對稱形式,是安裝在縱向方向上(第8圖的空間垂直方向)。
第一囓合部分34e以及第二囓合部分34f與第29圖所示的帽蓋收容部分73之囓合部分73m囓合。當帽蓋部分34Y的水平姿態被調整,且帽蓋部分34Y拆卸並連結至帽蓋部分34Y的帽蓋收容部分73時,帽蓋部分34Y的水平姿態是在設置帽蓋收 容部分73的狀態中被調整。第一囓合部分34e(規格部分)是形成於正好在第一孔洞34a上,且當在縱向方向上垂直交叉的部分中觀看時,具有矩形部分。形成圓突部分34e1,係從第一囓合部分34e在縱向方向(安裝方向)上突出至第一孔洞34a的端面。圓突部分34e1的頭部是以逐漸變細的形狀形成,如第11圖所示。
另一方面,第二囓合部分34f形成在第一囓合部分34e的二側上,以使得第一囓合部分34e可被夾住。囓合形成在帽蓋收容部分73中的囓合部分73m,以使得第一囓合部分34e以及第二囓合部分34f可進入。
既然第一孔洞34a中逐漸變細形狀的圓突部分34e1在第二囓合部分34f之前囓合該囓合部分73m,所以當帽蓋部分34Y連結至帽蓋收容部分73時,帽蓋部分34Y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連結操作可平順地進行。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多個肩部34q形成在形成收容部分34z的帽蓋收容部分73之部分的外部周圍部分處。上表面及側面包括平板表面,且肩部34q係建構成使得這些平板表面可進行矩形截面。
當肩部34q設置具有碳粉容器32Y的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時,會同步鎖定連結操作,並接觸到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帽蓋收容部分73中提供的定位部分73q(第29圖)。
因此,帽蓋收容部分73中帽蓋部分34Y的偏離將被控制,而且連結帽蓋部分34Y至帽蓋收容部分73將平順地進行。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在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表面上突出的下壓部分34c在該方法中分別形成部分的帽蓋部分34Y之二側。
帽蓋部分34Y藉下壓部分34c連結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帽蓋收容部分73(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或當脫離開時,在阻止安裝方向(或拆卸操作方向)之力量的方向上,由帽蓋收容部分73的下壓部分73d(見第29圖以及第37圖至第39圖)往下壓。
因此,使用者可進行碳粉容器32Y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連結操作。或在拆卸操作時,感覺到阻止安裝方向(或拆卸操作方向)上控制力的反抗力後,在下壓部分34c以及下壓部分73d囓合的位置,安裝方向(或拆卸操作方向)上的控制力會增加,且連結操作(或拆卸操作)將一次完成。
因此,使用者可在碳粉容器32Y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連結操作(或拆卸操作)時,獲得高度的按壓(c1ick)感覺。
如第8圖所示,在帽蓋收容部分73的二側上形成的下壓部分34c是在穿過帽蓋部分34Y中心點的虛擬水平表面(形成下壓部分34c及不相容形狀部分34g的小直徑部分)上,且係個別設置於外部周圍表面上。
下壓部分34c在水平側邊上從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表面突出,使得下壓部分34c可安置在穿過假想線中間點的虛擬水平線上,而該假想線連接第一孔洞34a的孔洞中心,以及第二孔洞34b的孔洞中心,當從縱向方向上垂直交叉的部分觀看時是安置在縱向方向(第8圖的空間垂直方向)上。
下壓部分34c是形成在縱向方向(安裝方向)上,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下壓部分34c的形成是使得頭部的傾斜小於容器主要部分側邊上的傾斜。藉此,使用者可在碳粉容器32Y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連結/拆卸操作中進行連結/拆卸操作,以獲得高度的按壓感覺。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當作電子資料儲存媒介的RFID晶片35安裝於帽蓋部分34Y的端面上,其中不同的電子情報是儲存在第一孔洞34a以及第二孔洞34b之間所形成的安裝部分34k(被凸出部分包圍)中。
RFID晶片35是在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帽蓋收容部分73)設置帽蓋部分34Y的狀態,且RFID晶片35是構成以使得指定距離脫離可被進行,並且可面對帽蓋收容部分73的天線73e(RFID天線)。
RFID晶片35是在帽蓋部分34Y被帽蓋收容部分73 抓取住的狀態,並在該等天線73e之間進行非接觸通信(無線通信)。
在實施例1中,RFID晶片35是固定在第一孔洞34a(主要資料孔洞)以及第二孔洞34b(次要參考孔洞)之間。該位置將精確定義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天線73e。因此,RFID晶片35偏離天線73e的較差通信可避免。
分別形成頂點的圓突部分34e1及34m以在正面(第14圖的右邊)突出,而不是形成在安裝部分34k周圍中的凹下部分(肋部)。在碳粉容器32Y的站立變成已進行時,係考慮到藉讓帽蓋部分34Y進入上部內而使容器主要部分33Y當作下部,則,將可避免在安裝部分34k中被夾持住的RFID晶片35會直接接觸到站立側並承受損壞的問題。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用於擔保碳粉容器32Y之不相容性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是設置在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表面上。不相容形狀部分34g是建構成使得碳粉容器32Y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連結操作可符合在右邊時(當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正常位置已設置時)帽蓋收容部分73的配適部分73c(見第32圖)。
如第8圖以及第27A圖至第27C圖所示,不相容形狀部分34g依據包含於碳粉容器(碳粉主要部分)中碳粉的顏色而具有不同的形狀。
如第27A圖所示,對應於藍綠色之碳粉容器32C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是做成只囓合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用於藍綠色之配適部分73c的形式。
如第27B圖所示,對應於紫紅色之碳粉容器32M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是做成只囓合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用於紫紅色之配適部分73c的形式。
如第8圖所示,對應於黃色之碳粉容器32M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是做成只囓合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用於黃色之配適部分73c的形式。
如第27C圖所示,對應於黑色之碳粉容器32K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是做成只囓合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用於黑色之配適部分73c的形式。
利用這種組成,不同顏色的碳粉容器(例如黃色的碳粉容器)是設定成預設顏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分(例如藍綠色的容器收容部分),而且可避免所需彩色影像之非形成的問題。亦即,可避免碳粉容器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的錯誤設定。
對用於不同碳粉容器之不相容形狀部分34g的形狀,可使用第28A圖至第28E圖所示的那些形狀,而非第8圖以及第27A圖至第27C圖所示的那些形狀。
形成實施例1中的帽蓋部分34Y以使得不相容形狀部分34g可依據縱向方向的頭部位置而延伸至容器的主要部分33Y側。形成不相容形狀部分34g以使得該點(第14圖右邊的點)可位於安裝方向側(在第14圖的右邊)而非碳粉出口W。
如果是不同於碳粉容器的顏色,則當藉這種方式建構以進行如第4圖所示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時,設置在帽蓋部分34Y之頭部上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將會干擾而不囓合帽蓋收容部分73的配適部分73c,一定可避免帽蓋部分34Y的碳粉出口W被擋門構件34d覆蓋時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開始的碳粉、以及顏色不同的碳粉將回到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並將意外地從碳粉出口W供應的問題。
建構實施例1中的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以使得滑動可水平地(縱向方向)進行,且在碳粉容器34Y從上部放到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之後,連結操作可完成,如第4圖所示。
必需判斷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中帽蓋收容部分73的位置內碳粉容器的不相容性。因此,上述在帽蓋部分34Y的頭部提供不相容形狀部分34g的組合會變得很有用。參考第8圖至第12圖,這些部分都是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頭部上部中的二突出物,輻射狀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
接著,可形成的不同形狀之不相容形狀部分34g將 參考第27A圖至第27C圖或第28A圖至第28E圖而說明。
不需要製造這種碳粉容器(帽蓋部分)以及相同數量的金屬模具。藉這種組合,可形成具有二種或更多種與金屬模具不相容的帽蓋部分,且這類的全部碳粉容器的製造成本可降低。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不相容形狀部分34g係安置於帽蓋部分34Y上。藉此,即使縱向方向是垂直收容且碳粉容器32Y(帽蓋部分34Y)傾斜,以及被插入帽蓋收容部分73內,則上述不相容形狀部分34g會在帽蓋收容部分73的配適部分73c之位置干擾,以及可確保上述碳粉容器之不相容性的判斷。
既然這種碳粉容器是特定的,所以在帽蓋部分34Y的點上所形成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會在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表面上之不同位置,對每一種碳粉容器,沿著縱向方向延伸出凹下的形狀。
雖然帽蓋部分34Y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是形成凹下的形狀,並且帽蓋收容部分73的配適部分73c是在實施例1的凸出部分內形成,帽蓋部分34Y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亦可在凸出部分內形成,並且帽蓋收容部分73的配適部分73c也可形成凹下的形狀。
既然碳粉容器的目的位置是被指向實施例1的帽蓋部分34Y中,參考第12圖,所以形成用於不相容性的凹下部分34h。建構凹下部分34h以使得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可匹配進入形成於容器收容部分72中的適配構件(圖中未顯示)內。
如第12圖所示,凹槽34x(插入開口)是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表面中,而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齒輪33c部分是在凹槽34x曝露出。
在驅動齒輪81(第29圖中虛線所標示)中,由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凹槽34x所曝露出的齒輪33c是安置在帽蓋收容部分73中,其中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設置有碳粉容器32Y(第40圖至第42圖)。其齒輪以及容器主要部分33Y藉驅動齒輪81而隨齒輪33c轉動。
如第13圖至第14圖所示,當擋門構件34d打開碳粉出口W時,儲存擋門構件34d於內部的擋門收容部分34n是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底部。擋門收容部分34n是收容部分34z之底部朝下部鼓起進入的部分。
擋門收容部分34n形成矩形部分從底下突出的空間。容器主要部分33Y插入該部分(收容部分34z)中,且擋門收容部分34n不被側壁分割,而是形成一串的空間。因此,在容器主要部分33Y插入帽蓋部分34Y的狀態中,對於收容部分34z的下部中的矩形的空間,有一部分是空的。
擋門收容部分34n是在擋門構件24d打開碳粉出口W後抓取擋門變形部分34d2。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滑槽34n1(第一軌部分)是形成於擋門收容部分34n的內部表面中,當作藉擋門軌道34t(第20圖所示的第二軌道部分)以顯示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的軌道部分。滑槽34n1是在平行於帽蓋部分34Y的縱向方向上延伸的凹槽,並從擋門收容部分34n的正面(是第14圖右邊的方法)安置。
滑槽34n1及擋門軌道34t是形成相互平行於縱向方向。擋門軌道34t並不延伸至擋門收容部分34n,而是在擋門軌道34t及擋門收容部分34n之間存在間隙。
將說明擋門構件34d的組合及操作。
上述的帽蓋部分34Y是打開給具開口A之容器主要部分33Y上的自由通道,並將來自碳粉出口W的碳粉從開口A釋放(是在第3圖虛線所標示的方向上移動)。
在實施例1中,如第14圖所示,像柱狀的中空部分B(空間)是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內部中,以使得可在縱向方向上(第14圖的縱向方向)延伸。中空部分B的內側直徑是形成小於收容部分34z的內側直徑(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頭部插入其中),如第17圖所示。
碳粉落下通道C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內部中,並以像柱狀的配置而安置,而該配置係具有從中空部分B的下部周 圍到碳粉出口W的固定通道面積(通道截面積)。從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開口A由帽蓋部分34Y的中空部分B所釋放的碳粉,將進行碳粉落下通道C之像柱狀配置的謹慎滴落,並將離開容器從碳粉出口W平順釋放出(碳粉筒部分61Y)。
如第21圖及第22圖所示,帽蓋部分34Y(在擋門構件34d、擋門密封物36、帽蓋密封物37以及RFID晶片35被取出的狀態中)密接二個或更多個模子,且未形成,而是藉整體成型而形成。帽蓋部分34Y具有複雜的結構且包括爪部34j、不相容形狀部分34g、下壓部分34c、碳粉出口W及碳粉落下通道C等等。
為了真正藉成型形成這種複雜結構的帽蓋部分34Y,而不使用二對或更多對的金屬模具,如第23圖所示,所以當帽蓋部分34Y是在垂直交叉縱向方向的平面觀看時,必需將用以成型的爪部34j以及孔洞34j1及34j3安置成設置於爪部34j、不相容形狀部分34g、下壓部分34c、碳粉出口W及碳粉落下通道C的附近,以使得這些部分不相互重疊到其他部分。尤其,必須安置用於成型的爪部34j以及孔洞34j1與34j3以使得這些部分不會重疊其他部分(包括不相容形狀部分34g、下壓部分34c、碳粉出口W及碳粉落下通道C等等)。
內插部分34z及爪部形成部分34i是形成於帽蓋部分34Y中,而爪部34j是藉爪部形成部分34i而在中空部分B之間形成。形成爪部形成部分34i以使得周圍直徑小於收容部分34z的周圍直徑,且大於形成中空部分B之部分的周圍直徑。
類似地,形成爪部形成部分34i以使得內部周圍直徑小於收容部分34z的內部周圍直徑,且大於形成中空部分B之部分的內部周圍直徑。
為了爪部34j可匹配進入容器主要部分33Y的瓶嘴部分33a(開口A)內,突出到內部的鉤部形成在頭部。
第24A圖及第24B圖顯示用於進行包括爪部34j之帽蓋部分34Y的射出成型的金屬模具200。金屬模具200包括內模201以及模體202。
如第24A圖所示,當內模201以及模體202已設定,熔融的樹脂材料倒入內模201以及模體202之間的空間。在進行冷卻處理後,形成爪部34j(帽蓋部分34Y)。
隨後,如第24B圖所示,在內模201以及模體202分離後,爪部34j(帽蓋部分34Y)被取出。
為了形成爪部34j的鉤部,上升部分202a形成在模體202中。為了分離內模201以及模體202,用於成型而取出模體202的上升部分202a的第一孔洞34j1形成在帽蓋部分34Y中接近爪部34j。
具體而言,側壁設立在爪部形成部分34i的周圍以及中空部分B的周圍之間,且第一孔洞34j1形成在該側壁中。該孔洞係相同於形成在第23圖中爪部34j的內圍側面中的第一孔洞34j1。
形成在爪部34j的內圍側面中的第一孔洞34j1是在黏接表面34v中形成,而帽蓋密封物37是黏在該黏接表面34v上,如第21圖所示。然而,為了滿足帽蓋密封物37的功能(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的密封特性),第一孔洞34j1的位置被排出,且大部分帽蓋密封物37可安置在黏接表面34v上。
如第23圖所示,形成在爪部34j的外部周圍側面中的第二孔洞34j3係設置用於形成爪部34j的背面(鉤部未突出的側面)。具體而言,第二孔洞34j3是形成在爪部形成部分34i以及收容部分34z之間的上升側壁表面中的開口。
如第23圖所示,形成在右下方位置之爪部34j中的凹槽34x係當作第二孔洞34j3。如第23圖所示,形成在最上方位置之爪部34j中的凹陷部34j2係當作第二孔洞34j3。
因此,在實施例1中,帽蓋部分34Y是藉整體成型而形成。與進行黏接或焊接二個或更多個成型部分比較,可避免帽蓋部分因黏接或焊接精確度變動的尺寸不精確的問題。
因此,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之間的間隙將保持良好的精確度。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具有密封物37 之帽蓋部分34Y間的密封特性變差問題、以及帽蓋部分34Y的碳粉出口W的位置從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碳粉補充嘴72w偏移而造成碳粉散射的問題,都可避免。帽蓋部分34Y是藉整體成型而形成,且當比較進行黏接或焊接二個或更多個成型部分,帽蓋部分34Y的機械強度可增加。金屬模具的成本可降低。
如第19圖至第22圖所示,套管狀的帽蓋密封物37是黏在相反表面(面對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開口A以及帽蓋部分34Y的黏接表面34v附近的瓶嘴部分33a的表面)上。帽蓋密封物37係設置用於關閉開口A附近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之間的間隙,由彈性材料形成(比如發泡聚氨基甲酸酯的發泡樹脂材料)。
如第21圖以及第22圖所示,用於從帽蓋部分34Y分離帽蓋密封物37的中空部分34v1形成在實施例1中帽蓋部分34Y的黏接表面34v中。凹槽34x是用於從帽蓋部分34Y分離帽蓋密封物37的圓柱狀固定物插入的插入開口,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表面上之位置中,面對形成凹陷部34v1的位置。用於當作上述固定物之支點功能的凹陷部34x1是形成於凹槽34x(插入開口)的部分中。即使再循環利用碳粉容器32Y(帽蓋部分34Y)時凹陷部34x1保持住,帽蓋密封物37也很容易利用這種組合而從帽蓋部分34Y分離。
具體而言,圓柱壯固定物(例如十字螺絲起子)可從凹槽34x(插入開口)插入,且固定物的頭部可插入凹陷部34v1。亦即,該固定物的頭部是插入帽蓋密封物37的下面部分(黏接表面側)。
帽蓋密封物37是針對當作支點的凹陷部34x1從黏接表面34v分離,進行圓柱狀固定物至凹陷部34x1的囓合。薄膜構件37a是黏在實施例1帽蓋密封物37黏於帽蓋部分34Y的表面上。與所形成之材料並建構帽蓋密封物37之主要部分的發泡樹脂比較,比如聚氨基甲酸酯,薄膜構件37a是堅硬。藉上述的固定物將改善分離操作特性。
用於分離帽蓋密封物37的凹陷部34v1是形成於對 應至帽蓋密封物37之內部周圍的位置中,並形成於對應至帽蓋密封物37接觸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區域中。亦即,形成凹陷部34v1以使得從實際上對帽蓋密封物37中的密封特性有貢獻的區域分離開的區域可被面對。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的密封特性因此變差而使得插入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之間的帽蓋密封物37不會被凹陷部34v1改變的問題是可避免。
帽蓋密封物37安置在縱向方向(第14圖的左邊)的容器主要部分33Y上到下壓部分34c,其中實施例1帽蓋部分34Y是安裝在縱向方向上,如第20圖所示。下壓部分34c從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表面突出,並放大帽蓋部分34Y的直徑。依據分離位置中容器主要部分33Y的瓶嘴部分33a(開口A)大小,需要藉形成具某一程度連結範圍(或帽蓋密封物37的外徑)的帽蓋密封物37,可避免帽蓋部分34Y的放大。
形成帽蓋部分34Y以使得形成下壓部分34c之部分的外徑會變得小於形成帽蓋密封物37的黏接表面34v之部分的外徑。因此,即使形成下壓部分34c,外徑不變大,但下壓部分34c之部分可稍微大幅地鎖固帽蓋密封物37的表面。
亦即,沒有放大帽蓋部分34Y,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高密封特性將保持,且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拆卸操作將平順地進行。
如第11圖及第14圖所示,用於安裝RFID晶片35的安裝部分34k是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端面中。安裝部分34k是側壁部分,係形成以使得其周圍從帽蓋部分34Y的端面突出。用於固定RFID晶片35的四角落的基座部分是設置於安裝部分34k內矩形側壁的四角落中。藉安置RFID晶片35到基座部分上,在RFID晶片35的背面(面對第一構件34Y1)上形成的電子元件不會接觸到第一構件34Y1在RFID晶片35安置於安裝部分34k後,RFID晶片35被放在基座部分上,且藉施加熱及壓力到基座部分的區域,可進行冷卻固化及連結RFID晶片35的四角落。
如第20圖所示,用於顯示擋門構件34d於二邊並在 縱向方向上移動它們以使得擋門構件34d會打開並關閉碳粉出口W的擋門軌道34t(第二軌道部分),是形成於帽蓋部分34Y的底部。擋門軌道34t具有碳粉容器32Y之短邊至形成碳粉出口W的底部之邊緣的方向(垂直交叉至碳粉容器32Y的方向且第14圖中的垂直方向)。於縱向方向(平行至碳粉容器32Y之縱向方向的方向)安置並形成突出部分。該突出部分的端部具有多個垂直側壁34s的功能,以下將作解釋。
形成於帽蓋部分34Y之二側邊緣中的該二垂直側壁34s是個別連續形成至縱向方向(安置方向)從擋門構件34d之關閉方向的端部突出至關閉碳粉出口W之位置的位置(見第45圖)。停止擋門構件34d以避免掉到正面的鎖固突出,是設置於擋門軌道34t的上端面中。
在實施例1中,具有擋門軌道34t功能的部分是從上述鎖固突出而在容器主要部分33Y側拉長的部分。垂直側壁34s是進一步從上述鎖固突出的位置朝正面而拉長。從縱向方向(安置方向)垂直交叉的端部突出的高度34m是形成於帽蓋部分34Y中。高度34m是安置在接近第二孔洞34b的下端部以使得第二孔洞34b會於短邊方向上被夾住(是第14圖的空間垂直方向)。建構該二垂直側壁34s以使得高度34m中側面邊緣的垂直平面會被個別包含。亦即,高度34m外面的側面邊緣的垂直平面是形成當作在擋門軌道34t以及相同表面中形成之肋部的垂直側壁34s。
該二高度34m的底部是被拉長至個別相同高度,當作形成第二孔洞34b的肋部(孔洞34b的邊緣)。
該形狀的高度34m的頭部可連結,管狀高度可形成,以及該高度的二側表面也可用以當作垂直側壁34s。
以這種方式建構的垂直側壁34s會夾住被帽蓋部分73(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中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的第一包夾部分72d1所夾住的側邊(見第45圖)。亦即,帽蓋部分34Y中設定至帽蓋收容部分73,擋門構件34d的姿態是由也具有擋門夾止機構之功能的擋門關閉機構72d定義。因此,長時間安置在 安裝方向(第45圖中的右方向)上當作具有夾止邊功能的垂直側壁34s係如上所述。
相反於擋門關閉機構72d完全關閉擋門構件34d的時序,當從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取出碳粉容器32Y時,擋門關閉機構72d(第二包夾部分72d2)可延遲取消保持擋門構件34d到垂直側壁34s上的時序。
因此,碳粉容器32Y在擋門構件34d完全關閉碳粉出口W之前從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被取出的問題將可避免。尤其,在最後時序中二高度34m的縱向方向(安裝方向)的點,如果帽蓋部分34Y從帽蓋收容部分73分離,因為是在縱向方向(安裝方向)從第一孔洞34a的端面突出的位置,所以進行藉擋門關閉機構72d(第二包夾部分72d2)釋放保持擋門構件34d,以及防止上述較差關閉擋門構件34d的效應將變成正面。擋門關閉機構72d的(擋門夾止機構的)組合及機構將稍後參考第43圖至第45圖而說明。
擋門構件34d是安置於帽蓋部分34Y的底部,擋門密封物36黏在與碳粉出口W的相反表面上。擋門構件34d用以打開並關閉碳粉出口B,係同步鎖定碳粉容器32Y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連結/拆卸操作,如第15圖至第17圖所示。
如第25圖及第26圖所示,建構擋門構件34d以包括擋門主要部分34d1以及擋門變形部分34d2。擋門變形部分34d2從擋門主要部分34d1突出到容器主要部分33Y,並具有小於擋門主要部分34d1之厚度的厚度。一對擋門滑件34d12形成於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外側,且一對擋門軌道囓合部分34d15形成於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內側。擋門滑件34d12是形成於擋門主要部分34d1之側邊部分中的突出物,平行於碳粉容器32Y的插入方向。擋門軌道囓合部分34d15是形成於擋門主要部分34d1之內側的突出物,離擋門密封物36一段預設距離。
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擋門滑件34d12係囓合帽蓋部分34Y的滑槽34n1(第一軌道部分),並囓合以使得帽蓋部分34Y 的擋門軌道34t(第二軌道部分)插入擋門密封物36以及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擋門軌道囓合部分34d15之間。擋門主要部分34d1打開並關閉碳粉出口W,因為擋門構件34d沿著這些滑槽34n1及擋門軌道34t而移動。
在實施例1中,滑槽34n1(第一軌道部分)的縱向長度(碳粉容器32Y在插入方向上的長度),形成於如第20圖所示的擋門收容部分34n,是小於擋門軌道34t(第二軌道部分)的縱向長度。
當作密封構件的擋門密封物36是黏在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上部表面(面對碳粉出口W)上。擋門密封物36用於防止在擋門主要部分34d1(擋門構件34d)關閉碳粉出口W的狀態下碳粉從碳粉出口W以及擋門主要部分34d1之間的空間漏出。擋門密封物36可由發泡樹脂材料等來形成。
如第25圖及第26圖所示,安置實施例1中的擋門密封物36以在縱向方向(安裝方向)上從關閉方向上的擋門構件34d之端部突出。如第25圖及第26圖所示,擋門主要部分34d1與擋門構件34d的擋門變形部分34d2一起形成,且形成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部分34d21以使彈性變形在滑動方向上的連結位置(由第18B圖中虛線所標示的部分)是可能的。
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擋門變形部分34d2是安置在縱向方向上容器主要部分33Y側中(見第15圖)。止動件部分34d22及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是形成於擋門變形部分34d2中。安置擋門變形部分34d2以具有從擋門主要部分34d1向下部(第14圖的下部)的傾斜。
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止動件部分34d22是形成於擋門變形部分34d2端部中開口方向(第18A圖的左邊方向)上的側壁部分。這調整擋門構件34d在打開碳粉出口W之方向上的移動,當止動件部分34d22接觸到形成於帽蓋部分34Y之容器部分34n22中的接觸部分34n5時,關閉碳粉出口W的狀態。
形成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以 突出至垂直方向上的下部。藉接收來自下部的外部施力,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向上移動與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彈性變形連結的擋門變形部分34d2,取消接觸部分34n5的接觸狀態。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是具有形成在縱向方向的二側上之斜率的突出物,其形成在止動件部分34d22以及連結位置(擋門主要部分34d1以及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連結位置)之間。
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同步連結碳粉容器32Y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連結操作,並接觸形成於容器收容部分72內的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第29圖)。當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向上推時,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彈性變形向上進行,且止動件部分34d22向上移動。以這種方式,取消止動件部分34d22以及接觸部分34n5的接觸狀態,並且允許擋門構件34d在開口方向上的移動。
在實施例1中,擋門變形部分34d2向下部傾斜,且被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向上推。藉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彈性變形,傾斜被取消,且是線性於擋門主要部分34d1。因此,向後朝上至擋門構件34d中擋門收容部分34n內的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二彎曲之量會降低(或向下彎曲量變成零)。因此,二接觸到包含於擋門收容部分34n中之擋門變形部分的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問題將可防止,而且將可有效利用擋門收容部分34n的空間。
接著,同步連結碳粉容器32Y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之連結操作的擋門構件34d之操作,將參考第18A圖至第18C圖而說明。
第18A圖及第18C圖中擋門構件34d的位置是個別對等於第15圖及第16圖中擋門構件34d的位置。如第18A圖所示,開始碳粉容器32Y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連結操作(移動到第18A圖中的右邊部分)。
當擋門構件34d的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還未到達容器收容部分72中形成的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的位置時(第29圖),擋門構件34d的止動件部分34d22接觸到接觸部分34n5, 且擋門構件34d在開口方向上的移動被調整。
隨後,如果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進行,如第18B圖所示,則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是被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向上推,且擋門變形部分34d2是依據連結位置(虛線所標示的區域)而彈性變形。藉此,止動件部分34d22以及接觸部分34n的接觸狀態被取消,且允許擋門構件34d在開口方向上的相對移動。
然後,擋門構件34d接觸到形成於帽蓋收容部分73的碳粉補充嘴72w之周圍的側壁(見第29圖)。調整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帽蓋收容部分73)中的移動(擋門構件34d將絕對不會在縱向方向上移動)。然而,碳粉容器32Y在安裝方向上的移動被推進,並進行擋門構件34d在開口方向上的相對移動。
如第18C圖所示,擋門構件34d係相對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側邊而移動,且擋門變形部分34d2是儲存在擋門收容部分34n中。以這種方式,藉擋門構件34d在開口方向上的移動而完成打開碳粉出口W。此時,擋門構件34d的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儲存於擋門收容部分34n的開口34n6(見第17圖)中。
實施例1中的碳粉容器32Y具有擋門變形部分34d2,其依據與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連結位置進行擋門構件34d的彈性變形。調整擋門構件34d在開口方向上的移動的止動件部分34d22、以及取消調整移動的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係設置於擋門變形部分34d2內。當碳粉容器32Y是在隔離狀態中,碳粉出口W不被擋門構件34d自由打開。只有當碳粉容器32Y是連結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時,打開操作才同步連結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
如第20圖所示,在擋門軌道34t的上部,肋部34p在包含擋門軌道34t的垂直表面34s的虛擬水平面上具有垂直表面(或平行於虛擬水平面的垂直表面),肋部34p是形成跨越溝槽而在縱向方向上延伸。當擋門軌道34t的垂直表面34s被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的第一包夾部分72d1夾住時,如第43圖至第45圖所示,設置肋部34p以保持第一包夾部分72d1不進入擋門軌 道34t上的溝槽內。亦即,肋部34p以及擋門軌道34t之間的距離設定成小於第一包夾部分72d1的高度(第43圖的垂直方向)。
如果形成肋部34p以在縱向方向(第14圖中的垂直方向)上延伸,則進行肋部34p的上述功能。肋部34p不必要具有上述之垂直表面。
如第25圖及第26圖所示,一對包夾部分34d11是形成於安裝方向上的頭端以及擋門構件34d的擋門主要部分34d之側面邊緣。如第43圖至第45圖所示,包夾部分34d11在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時,被擋門關閉機構72d的第二包夾部分72d2(擋門夾止機構)夾止。
包夾部分34d11包括在安裝方向上於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頭端抬升的囓合側壁34d11a、形成於包夾部分34d11上並在平行於安裝方向上延伸的防止側壁34d11b、以及側壁34d11c。
在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時,擋門構件34d的包夾部分34d11被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的第二包夾部分72d2夾止,且帽蓋部分34Y的垂直表面34s被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的第一包夾構件72d1夾止。以這種方式,帽蓋收容部分73中帽蓋部分34Y以及擋門構件34d的姿態在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操作時將被定義。
在實施例1的碳粉容器32Y中,擋門構件34d的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如第15圖所示,是安置於縱向方向(第14圖的左邊)之容器的容器主要部分33Y側中到帽蓋部分34Y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亦即,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是形成於第14圖的左邊到形成不相容形狀部分34g的位置。如果碳粉容器的顏色不同,則當進行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時,如第4圖所示,設置於帽蓋部分34Y的頭部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將接觸,而不囓合帽蓋收容部分73的配適部分73c。
在覆蓋碳粉的擋門構件34d之打開操作(藉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時止動件部分34d22的釋放操作)開始且顏色不同時,碳粉將會回到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且碳粉將意外地從碳粉 出口W供應的問題一定會被防止。建構實施例1的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以使得在帽蓋部分34Y從上部安置到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後,滑動會水平(縱向方向)進行,且連結操作會完成,如第4圖所示。
必須判斷碳粉容器在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中帽蓋收容部分73的位置的不相容性。因此,在帽蓋部分34Y的頭部提供如上所述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之組合將很有用。在滑槽34n1中,實施例1的碳粉容器32Y具有擋門構件34d(第一軌道部分)中的擋門主要部分34d1以及擋門軌道34t(第二軌道部分),當作用以導引打開並關閉碳粉出口W之操作的軌道部分。
如第20圖所示,形成滑槽34n1(第一軌道部分)以在縱向方向上延伸,以使得擋門主要部分34d1中的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滑動可被支撐。另一方面,形成擋門軌道34t(第二軌道部分)以在縱向方向上延伸,以使得與擋門變形部分34d2分離開的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滑動可被支撐。亦即,擋門主要部分34d1的二側邊在縱向方向上是被滑槽34n1(第一軌道部分)以及擋門軌道34t(第二軌道部分)支撐。
如第20圖所示,形成於擋門收容部分34n中的滑槽34n1(第一軌道部分)的縱向長度(碳粉容器32Y在插入方向上的長度)小於擋門軌道34t(第二軌道部分)在縱向方向上的縱向長度。形成滑槽34n1以使得滑槽34n1的縱向長度小於擋門構件34d的擋門滑件34d12的長度。
具體而言,如第20圖所示,形成擋門軌道34t(在垂直側壁34s以及肋部34p之間穿插的溝槽),以及其縱向長度是非常長,且約為15-20mm。另一方面,如第19圖及第20圖所示,形成滑槽34n1以使得其縱向長度約為1-2mm。該溝槽是被上壁、側壁及下壁所包圍的溝槽,如第19圖及第20圖的虛線所標示。在端部中,滑槽34n1的擋門收容部分34n變成相同於帽蓋部分34Y的表面,當作其他側壁的表面。亦即,滑槽34n1的縱向長度是相等於帽蓋部分34Y的側壁厚度。
另一方式是,可建構實施例1中的帽蓋部分34Y以使得擋門構件34d被支撐之部分以及用擋門軌道34t支撐之部分的距離會變短,而擋門構件34d被支撐是用打開擋門收容部分34n之滑槽34n1中碳粉出口W的操作的擋門主要部分34d1。
如第20圖所示,滑槽的位置(擋門滑件34d12接觸擋門收容部分34n之滑槽的位置),擋門軌道34t及擋門滑件34d12接觸的位置之距離(縱向方向之長度)在連結擋門構件34d之開口操作中逐漸變短。因此,擋門構件34d打開碳粉出口W(第16圖及第17圖的狀態)的狀態是擋門變形部分34d2被擋門收容部分34n收容的狀態。滑槽34n1支撐短跨距中的擋門主要部分34d1以及擋門軌道34t。因此,其比較當在長跨距中支撐擋門主要部分34d1時(第15圖的狀態)。
滑動方向上的擋門主要部分34d1,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程度(彈性變形是藉接觸至擋門收容部分34n而進行),連結至端部(在容器主要部分33Y之側邊上的端部)的彈性變形對於擋門主要部分34d1會變小。
當這被連續看到時,對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補償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擋門可變部分/二個/彈性變形量。當釋放止動件部分34d22是藉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而進行時(針對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被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向上推之時),會變成最大。在擋門主要部分34d1中,也會減少彈性變形量,係於其後在支撐滑槽34n1中之擋門軌道34t的跨徑上逐漸減少。
即使是擋門構件34d已經打開碳粉出口W而被這種組合持續一段長時間的狀態(第16圖及第17圖,以及二個被擋門變形部分中擋門構件34d中的擋門收容部分34n所收容的狀態),擋門構件34d中塑膠變形的問題是像擋門構件34d已經關閉碳粉出口W的狀態(第15圖的狀態)而被防止。因此,即使是在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進行之後,從擋門構件34d的周圍漏出碳粉的問題可被防止。
既然連結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彈性變形量是逐漸減少,所以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也將平順進行。當擋門構件34d在上述的組合中打開碳粉出口W完全寬時(是第16圖及第17圖的狀態),用擋門軌道34t(第二軌道部分)支撐的部分,擋門主要部分34d1可脫離開擋門軌道34t,支撐滑槽的擋門收容部分34n中的擋門主要部分34d1(第一軌道部分),也可構成。
此時,既然溝槽的擋門收容部分34n中的擋門主要部分34d1被支撐,且擋門構件34d可放大進一步在碳粉初口W被完全打開的狀態中的鬆弛量,所以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變形量也會變得仍較小,且可更有效地造成上述效應。
在實施例1中,參考第15圖,擋門收容部分34n的凹槽是當作孔洞,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對擋門收容部分34n會降低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在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穿過的位置上的接觸力,以連結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而在擋門構件34d的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中,形成開口34n6。因此,擋門收容部分34n的凹槽是在擋門收容部分34n中提供開口34n6(孔洞),當二個被擋門構件34d的擋門變形部分中之擋門收容部分34n所收容時,在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內,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一點也不會接觸擋門收容部分34n的上部表面(未下壓)。因此,擋門變形部分34d2受到擋門構件34d之打開操作所伴隨而來的彈性變形可做得較小。
在實施例1中,為了讓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到擋門收容部分34n以降低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的接觸力,開口(孔洞)34n6,雖是擋門收容部分34n的凹槽也可建立相同範圍內的槽口,來代替開口(孔洞)34n6。
雖然開口(孔洞)34n6是形成在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所穿過的位置(範圍)中,以連結實施例1中擋門構件34d藉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以及擋門變形部分34d2的打開操作,但是也可在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終止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的位 置中形成孔洞或槽口。
此時,擋門變形部分34d2是在彈性變形可做得較小的狀態中(第16圖及第17圖的狀態),其中二個是被擋門收容部分34n在擋門變形部分34d2中所收容。
實施例1中的擋門收容部分34n是用於平順進行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亦即,擋門收容部分34n是設置在帽蓋部分34Y中,其狀態是擋門構件34d已經打開碳粉出口W寬到如同碳粉出口W被擋門構件34d關閉的狀態,藉以整合帽蓋部分34Y,而不需擋門構件34d在下部從帽蓋部分34Y突出,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則平順地進行。
在實施例1的帽蓋部分34Y中,五個爪部34j是安置於一邊接著一邊的周圍方向之內,藉以可轉動地保持容器主要部分33Y,如第23圖所示。建構該等爪部34j已使得有一個爪部34j是安置在面對擋門收容部分34n的上部中,而且所有爪部34j不安置在擋門收容部分34n的位置中。
如上所述,擋門收容部分34n是形成擋門變形部分34d2但不形成爪部34j的部分,且到容器主要部分33Y的空間變大。因此,在帽蓋部分34Y的底部(設置有擋門收容部分34n),保持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力量(限制力)變小。
另一方面,在實施例1中,爪部34j是安置在面對擋門收容部分34n的上部中。即使帽蓋部分34Y到容器主要部分33Y之下部的限制力易於變弱且容器主要部分33Y易於落在滑動方向上,安置在面對要被取消之擋門收容部分34n之上部中的爪部34j也將保持容器主要部分33Y。因此,容器主要部分33Y將藉覆蓋周圍方向的帽蓋部分34Y而被良好地平衡保持。如第14圖所示,用於使容器主要部分33Y之間的間隙變小的瓣部H,是形成於靠近在帽蓋部分34Y之擋門收容部分34n的位置。
如上所述,即使帽蓋部分34Y對容器主要部分33Y之下部的限制力易於變弱,且容器主要部分33Y易於落在滑動方向上,操作將會受限,因為帽蓋部分34Y的瓣部H接觸容器主要 部分33Y。因此,容器主要部分33Y會被帽蓋部分34Y以良好平衡保持。
如第16圖及第45圖所示,當從垂直方向下部觀看時,由擋門構件34d打開並關閉的帽蓋部分34Y的碳粉出口W形成六邊形。
突出至碳粉出口W附近下部的邊緣34r是形成在帽蓋部分34Y中。該邊緣34r是於縱向方向形成尖形,朝向縱向方向(第45圖的縱向方向)之二側的點34r1從碳粉出口W的中心而個別分離的方向。邊緣34r是六邊形的邊緣,六邊形具有沿著縱向方向交互面對的平行部分34r2、以及位於面對縱向方向之點上的二垂直角部分34r1。碳粉出口W是形成六邊形以使得可滿足邊緣34r的六邊形。
碳粉出口W附近邊緣34r的縱向方向(也是擋門構件34d被打開及關閉的方向)的點34r1是形成尖形,且黏在擋門構件34d上以及在邊緣34r1上的滑動接觸的擋門密封物36是由小區域中的尖形點34r1開始,且滑動接觸表面產物在關閉擋門構件34d時會逐漸擴散。因此,很難藉接觸邊緣34r而對擋門密封物36產生剝離及斷裂。既然具邊緣34r的滑動接觸表面產物在打開擋門構件34d時也逐漸變窄,所以接觸到邊緣34r對擋門密封物36的損壞會降低。
如第46圖所示,從發泡樹脂材料也變成帽蓋收容部分73的碳粉補充嘴72w周圍的密封構件76是被黏住,並且避免碳粉從為通往碳粉容器32Y的碳粉出口W之自由通道而打開之碳粉補充嘴72w散射開。即使帽蓋部分34Y的邊緣34r藉縱向方向至安置於碳粉補充嘴72w外部周圍之密封構件76的碳粉容器32Y之連結操作而滑動,但對邊緣34r以及密封構件76的滑動接觸是由小區域中的點34r1而開始,且滑動接觸表面產物逐漸擴散,且變得很難藉接觸到邊緣34r而對碳粉補充嘴72w的密封構件76產生剝離及斷裂。
既然,碳粉補充嘴72w的密封構件76的滑動接觸表 面產物以及邊緣34r也會在進行碳粉容器32Y的縱向方向的拆卸操作時逐漸變窄,所以接觸到邊緣34r對碳粉補充嘴72w的密封構件76的損壞會降低。
因此,避免儲存在碳粉容器32Y中的碳粉藉碳粉容器32Y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連結/拆卸操作而分散到外面的問題。
如第16圖所示,在實施例1中,帽蓋部分34Y的邊緣34r是形成逐漸變細的形狀,以使得突出至下部的量會隨著回到縱向方向(是第45圖的縱向方向)的表面(是相鄰於點34r1的表面)從碳粉出口W的中心分離開而逐漸降低。
如果藉碳粉容器32Y的縱向方向的連結/拆卸操作而黏在擋門夠件34d上的擋門密封物36藉邊緣34r而磨損,則可避免對擋門密封物36的損壞。如果設置於帽蓋收容部分73的碳粉補充嘴72w外部周圍中的密封構件76(第46圖)是藉碳粉容器32Y的縱向方向的連結/拆卸操作而藉邊緣34r磨損,則可避免密封構件76中的損壞。
在實施例1中,滿足以下要求的碳粉是用於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假設Dn(微米)是表示數目平均粒徑而Dv(微米)是表示體積平均粒徑,則對碳粉的要求係如下所示:3<=Dv<=8 (1)
1.00<=Dv/Dn<=1.40 (2)
藉使用滿足以上方程式之要求的碳粉,依據影像圖案選取碳粉顆粒是在顯影處理及良好影像品質被保持時進行,即使碳粉是在顯影裝製中被攪動一段長時間,良好的顯影特性被保持。碳粉將被有效且確定的傳送,而不需阻斷管子71的碳粉補充通道。
通常,碳粉的體積平均粒徑及數目平均粒徑的量測可使用“Coulter計數器TA-2(Coulter公司所製造)”或“Coulter全自動顆粒粒度分析儀2(Coulter公司所製造)”而進行。
在實施例1中,形成以使得形狀因子SF-1是在 100-180範圍內且形狀因子SF-2是在100-180範圍內的球形顆粒碳粉,係用於碳粉容器32Y、32M、32C、32K所包含的碳粉。這保持高傳送效率,可避免降低清洗特性。碳粉將有效且確定的傳遞,而不需阻斷管子71的碳粉補充通道。
形狀因子SF-1代表碳粉顆粒的球形(spheroidicity),且可依據以下方程式而決定。
SF-1=(M2/S)x(100 πi/4)
在上式中,M是碳粉顆粒之投影平面的最大顆粒尺寸,而S是碳粉顆粒之投影平面的面積。因此,具有形狀因子SF-1為100的碳粉顆粒是真實的球體,而球形會隨著形狀因子的增加而從100往下降低。
形狀因子SF-2代表碳粉顆粒的不均性程度,且可依據以下方程式而決定。
SF-2=(N2/S)x(100i/4π)
在上式中,N是碳粉顆粒之投影平面的圓周,而S是碳粉顆粒之投影平面的面積。因此,具有SF-2等於100的碳粉顆粒不具有不均性,而且不均性會隨著形狀因子的增加而從100增加。
形狀因子SF-1以及形狀因子SF-2都是由分析及研究掃描電子顯微境“S-800”(由Hitachi有限公司所製造)所擷取之碳粉顆粒照像影像與利用影像分析裝置“LUSEX3”(由Nireco公司所製造)而決定。
接著,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容器收容部分72、帽蓋收容部分73)將參考第29圖至第46圖以作說明。
如第4圖所示,容器收容部分72以及帽蓋收容部分73是形成於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中
如第29圖及第30圖所示,瓶狀橋台72a是形成於容器收容部分72中用於每個顏色。容器收容部分72也形成在帽蓋收容部分73中用於每個顏色,對應每種顏色的碳粉容器32Y、32M、32C、32K被插入(插入白色箭頭方向),且每個帽蓋部分是 藉非轉動被每個容器收容部分72保持。
在第29圖、第30圖、第34圖至第36圖、第40圖至第42圖中,為了解釋容器收容部分72的組合,某些帽蓋部分的圖式從容器收容部分72中省略。
如第29圖至第31圖所示,瓶狀橋台72a、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當作擋門夾止機構的擋門關閉機構72d、碳粉補充嘴72w、密封構件76等是形成於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容器收容部分72中。
瓶狀橋台72a具有在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拆卸操作時當作碳粉容器32Y之滑動表面的功能,以及在設置碳粉容器32Y完成之後具有當作容器主要部分33Y之保持部分以轉動的功能。
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是梯形肋部,形成於瓶狀橋台72a中的帽蓋收容部分73側(碳粉容器32Y的安裝方向下游側)內。
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係用於同步鎖定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帽蓋部分34Y的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向上推,且止動件部分22的擋門構件34d以及接觸部分34n5解除接觸狀態(其用於使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成為可能)。
如第29圖至第31圖、第43圖至第45圖所示,擋門關閉機構72d的擋門夾止機構是在用帽蓋收容部分73覆蓋之容器收容部分72上的位置,且是安置於碳粉容器32Y至碳粉補充嘴72w的安裝方向上游側。
擋門關閉機構72d是一對馬蹄形的組件,安置成使得第43圖的滑動方向會面對,且樞軸部分72d3是安置成可繞著扭轉線圈彈簧而轉動。
第一包夾部分72d1是形成端面,而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是形成於第二包夾部分72d2的另一端面中。
在碳粉容器32Y中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時,如先前所述,該二第二包夾組件72d11被夾到擋門構件34d的擋門主要部分34d1,且帽蓋部分34Y的垂直表面34s被夾到第 一包夾部分72d1。在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時,帽蓋收容部分73中的擋門構件34d以及帽蓋部分34Y的姿態被定義,且平順地打開/關閉動作變成可能。
伴隨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的擋門關閉機構(擋門夾止機構)72d的操作稍後將參考第43圖至第45圖而說明。
如第29圖至第33圖所示,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帽蓋收容部分73設置有主要參考針73a、次要參考針73b、配適部分73c、下壓部分73d、囓合部分73m、天線(RFID天線)73e、驅動齒輪81、軸承73k等等。
如第11圖所示,主要參考針73a及次要參考針73b是分別囓合帽蓋部分34Y的第一孔洞34a及第二孔洞34b。進行帽蓋收容部分73中帽蓋部分34Y的定位。
在此,參考第32圖及第46圖,主要參考針73a是形成於縱向方向,且係很長於非次要參考針73b(用以當作根部的資料高度之位置形成於相同平板表面上)。
主要參考針73a及次要參考針73b是安置在縱向方向(是碳粉容器32Y的插入路徑)。其端點逐漸變細,且主要參考針73a具有形體。
當在縱向方向上進行碳粉容器32Y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連結操作時,允許平順的碳粉容器32Y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連結操作。囓合部分73m是囓合在碳粉容器32Y的帽蓋部分34Y中形成的第一囓合部分(規格部分)34e以及第二囓合部分34f。
當調整帽蓋部分34Y的姿態且帽蓋部分34Y藉此而被拆離並連結至帽蓋收容部分73時,在帽蓋收容部分73設置有帽蓋部分34Y的狀態中,帽蓋部分34Y的姿態被調整。配適部分73c與形成在碳粉容器32Y的帽蓋部分34Y的端點中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囓合。因此,對應於碳粉容器32Y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配適部分73c形成於帽蓋收容部分73中。避免錯誤設定不同顏色之碳粉容器(例如黃色的碳粉容器)至預設顏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分(例如藍綠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分)所引起的不均勻性。
在此,配適部分73c形成於靠近帽蓋收容部分73中縱向方向的容器收容部分72之側邊。參考第32圖。既然設置於帽蓋部分34Y的頭部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將藉此而干擾,而首先不囓合帽蓋收容部分73的配適部分73c,所以一定可避免帽蓋部分34Y的碳粉出口W被擋門構件34d覆蓋時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開始的碳粉、以及顏色不同的碳粉將回到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並將意外地從碳粉出口W供應的問題。
建構實施例1中的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以得滑動移動可水平(縱向方向)進行,且在碳粉容器32Y從上部放到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後,連結操作可完成,如第4圖所示。一定要判斷帽蓋收容部分73中碳粉容器靠近帽蓋收容部分73位置的不相容性。因此,上述靠近容器收容部分72之側面中的配適部分73c之組合變得很有用。
在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中,使得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在帽蓋部分34Y的不相容形狀部分34g插入配適部分73c後,會囓合帽蓋部分34Y的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設定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以及配適部分73c的位置關係。
既然擋門構件45d的打開操作是在判斷不相容性後藉此而進行,所以阻止上述防止錯誤設定碳粉容器以及傳送顏色不同碳粉的問題的效應將會變得更加正面。
軸承73k支撐制動器91中驅動齒輪81的驅動軸,自由轉動至帽蓋收容部分73,參考第31圖至第33圖以及第40圖。
天線73e安置在帽蓋收容部分73中背面的自由端部中。該天線73e係用於進行非接觸無線通信,安置於碳粉容器32Y的帽蓋部分34Y的端面、以及RFID晶片35(第5圖及第9圖)。
如第31圖至第33圖所示,帽蓋收容部分73的下壓部分73d是碳粉容器32Y的安裝方向下游側,且是分別安置於帽蓋收容部分73的二側壁中。如第31圖至第33圖所示,下壓部分73d包括滑塊73d1以及扭轉彈簧73d2。
參考第33圖,形成滑塊73d1的形成以使得背面上的斜坡73d11小於容器收容部分722側上的斜坡73d12。藉此,使用者可在碳粉容器32Y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連結/拆卸操作中平順地進行連結/拆卸操作,獲得高度的按壓感覺。
對於滑塊73d1的該下陷部分(中空部分)的下壓部分73d,扭轉彈簧73d2的端部是被構件73d13保持。滑塊73d1被插入帽蓋收容部分73的插入開口73d6,且扭轉彈簧73d2的線圈部分是被插入帽蓋收容部分73的軸部73d5。扭轉彈簧73d2的另一端部是保持到帽蓋收容部分73的高度73d7。
藉此組合,將在第37圖的箭頭方向(面對碳粉容器32Y)依據藉這種組合的扭轉彈簧73d2的彈力,進行每個滑塊73d1的強化。因此,使用者可在碳粉容器32Y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連接操作(或拆卸操作)中獲得高度的按壓感覺。
第34圖至第36圖是顯示碳粉容器32Y的帽蓋部分34Y連結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帽蓋收容部分73的狀態之示意圖。第37圖至第39圖是顯示碳粉容器32Y的下壓部分34c囓合帽蓋收容部分73的下壓部分73d並連結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狀態之示意圖。第40圖至第42圖是顯示碳粉容器32Y的帽蓋部分34Y連結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狀態之示意圖。
如第34圖、第37圖、第40圖所示,在被放到容器收容部分72後,碳粉容器32Y的滑動將被內推並向帽蓋收容部分73進行。
如第35圖、第38圖、第41圖所示,對於碳粉容器32Y,下壓部分34c將接觸下壓部分73d(滑塊73d1的斜坡73d11)。當碳粉容器32Y被推動,下壓部分73d(斜坡73d11)滑到下壓部分34c的斜坡,並在遠離帽蓋部分34Y的方向(相反於第37圖的箭頭方向)上清空以使得扭轉彈簧73d2的彈力可被阻止。
如果滑塊73d1跨過下壓部分34c的斜坡之尖峰,如第36圖、第39圖、第42圖所示,滑塊73d1的背面側上的斜坡73d將接觸下壓部分34c的容器主要部分33Y側上的斜坡。此時, 藉扭轉彈簧73d2進行滑塊73d1的強化。在滑塊73d1的背面側上之斜坡73d中,下壓部分34c的容器主要部分33Y側上的斜坡將被斜坡73d12推開,且帽蓋部分34Y將移動到帽蓋收容部分73的背面。
以這種方式,帽蓋部分34Y將到達碳粉出口W符合碳粉補充嘴72w的位置(正常固定點)。
當滑塊73d1接觸下壓部分34c的斜坡尖峰時,滑塊73d1在垂直交叉在縱向方向上的方向壓住下壓部分34c。
藉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使用者轉動並插入帽蓋收容部分73中的碳粉容器32Y,立刻在操作開始後感覺到微小的阻力。當有些強的阻力被感覺到時,滑塊73d1被下壓部分34c壓住,且滑塊73d1跨過下壓部分34c的尖峰,可獲得碳粉容器32Y被穩固地裝配到背面的感覺。
因此,在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中,碳粉容器32Y的帽蓋部分34Y可阻止有缺陷的設定,而該有缺陷的設定是讓帽蓋收容部分73的正常固頂點未設置成給予使用者清楚的按壓感覺。在碳粉容器32Y(帽蓋部分34Y)從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帽蓋收容部分73)的拆卸操作時的操作,變成在上述連結時的操作,反之亦然。
在此,形成帽蓋部分34Y的下壓部分34c的容器主要部分33Y側上的斜坡以使得與頭部側上的斜坡(幾乎垂直斜面)作比較,係具有陡峭的斜面。連結至帽蓋收容部分73的碳粉容器32Y(帽蓋部分34Y)可被輕易拉出。
當一對下壓部分73d接觸一對下壓部分34c時,如第38圖所示,作用在每個下壓部分34c上的一對下壓部分73d之力量的向量(第38圖中箭頭所示力量的向量),是對稱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轉軸。因此,當一對下壓部分34c被一對下壓部分73d壓住時,帽蓋部分34Y在碳粉容器32Y的連結及拆卸操作中,將被不均勻的按壓到第38圖的滑動方向。因此,帽蓋部分34Y被不均一的按壓、扭曲在安置於帽蓋部分34Y以及容器主要部分33Y 之間的帽蓋密封物37上發生、以及帽蓋部分34Y以及容器主要部分33Y之間的密封特性變差的問題被避免。平衡是良好的,且碳粉容器32Y的平順拆卸操作變成可能。
在實施例1中,藉參考第46圖設定碳粉容器32Y的拆卸操作。其時序是,帽蓋收容部分73的下壓部分73d開始囓合帽蓋部分34Y的下壓部分34c,帽蓋收容部分73的主要參考針73a開始囓合帽蓋部分34Y的主要資料孔洞34a。
當主要資料孔洞34a的開口形成於頭部中,而不是在帽蓋部分34Y中下壓部分34c的尖峰,具體而言,主要資料孔洞34a安置在容器收容部分72側中,而不是在滑塊34d1安置於帽蓋收容部分73中的位置上。
既然下壓部分34c被下壓部分73d的按壓是在帽蓋收容部分73中帽蓋部分34Y的位置被這種組合設定後才開始,所以當一對下壓部分34c在碳粉容器32Y的連結及拆卸操作時被按壓,則帽蓋部分34Y將被不均一性的按壓到第38圖的滑動方向。
第43圖至第45圖是顯示伴隨擋門構件34d的打開/關閉動作的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的操作以及下壓部分73d的操作的示意圖。
如第43圖所示,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在白色箭頭方向進行後,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第一包夾部分72d1接觸高度34m,且第二包夾部分72d2接觸擋門構件34d的包夾部分34d11。
隨後,如第44圖所示,如果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在白色箭頭方向進行,則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是繞著樞軸部分72d3轉動。第一包夾部分72d1夾住帽蓋部分34Y的垂直側壁34s的高度34m。第二包夾部分72d2囓合擋門構件34d的包夾部分囓合側壁34d11a,並夾住擋門主要部分34d1(包夾部分34d11)的側壁34d11c。然後,擋門構件34d接觸到形成於帽蓋收容部分73的碳粉補充嘴72w的側壁部分(見第29圖)。
調整帽蓋收容部分73中擋門構件34d的移動(擋門 構件34d將絕不在縱向方向上移動)。然而,推進碳粉容器32Y的安裝方向的移動,並進行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方向的相對移動。亦即,如第45圖所示,擋門構件34d是相對於容器主要部分33Y側而移動,並進行碳粉出口W的開口。此時,如第45圖所示,第一包夾部分72d1夾住帽蓋部分34Y的垂直側壁34s。既然,擋門構件34d中帽蓋部分34Y的姿態已定義,所以擋門構件34d的平順打開操作是可能的。
另一方面,當對碳粉容器32Y進行從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帽蓋收容部分73)抽出(拆卸操作)時,藉相反於連結操作的處理而進行操作。亦即,以第45圖、第44圖及第43圖的次序,進行伴隨擋門構件34d的關閉操作的擋門關閉機構(擋門夾止機構)72d的操作。在此,既然垂直側壁34s的功能是藉實施例1參考第45圖當作被擋門關閉機構72d夾止的夾止側而具有高度34m,所以它們是安置於安裝方向(第45圖的右邊)一段長時間。
與在碳粉容器32Y從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被取出後擋門關閉機構72d完全關閉擋門構件34d的時序相反的是,擋門關閉機構72d的第二包夾部分72d2可依據垂直側壁34s而延遲解除保持擋門構件34d的包夾部分34d11的時序。
亦即,當進行擋門構件34d的關閉操作(其是擋門構件34d從第44圖狀態到第45圖的狀態的相對移動),是形成一段長時間以使得垂直側壁34s的高度34m會突出第44圖的右邊。在夾住垂直側壁34s的二高度34m以及擋門構件34d被包夾部分夾止的狀態中,第一包夾部分72d1的第二包夾組件72d11可完全結束擋門構件34d的關閉操作,而不需擋門關閉機構72d轉動,如第43圖所示。
在實施例1中,帽蓋部分34Y具有高度34m,並且避免碳粉容器32Y在擋門構件34d關閉碳粉出口W之前從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取出的問題。
如第43圖至第45圖所示,實施例1的建構是使得下壓部分73d的力量壓住帽蓋部分34Y在碳粉容器32Y的連結/ 拆卸操作中為最大值的時序,是不會符合止動件釋放加強部分72b囓合止動件釋放部分34d21的時序。因此,可在藉上述下壓部分34c的拆卸操作時獲得按壓感覺。
如第43圖至第45圖所示,實施例1的建構是使得,當碳粉容器32Y(帽蓋部分34Y)連結至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時,在利用擋門構件34d的夾止操作藉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而開始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之後,才開始壓住下壓部分34c的下壓部分73d的操作。當碳粉容器32Y(帽蓋部分34Y)從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的拆離時,在完成下壓部分73d壓住下壓部分34c的操作且下壓部分73d遠離下壓部分34c之後,建構成使得在擋門構件34d的關閉操作中,用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夾住擋門構件34d可被打開很寬。當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操作用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的擋門構件34d之夾止操作而開始時,帽蓋部分34Y將不接收來自下壓部分73d的推力,且伴隨擋門關閉機構72d(擋門夾止機構)的上述夾止操作的擋門構件34d的打開操作將平順地進行(擋門構件34d的打開缺點將不會發生)。當用擋門關閉機構72d的擋門構件34d的夾止操作是在碳粉容器32Y的拆卸操作下而完成時,帽蓋部分34Y將不接收來自下壓部分73d的推力,且伴隨擋門關閉機構72d的上述夾止操作的擋門構件34d的關閉操作將平順的進行(擋門構件34d的較差關閉將不會發生)。
因此,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拆卸操作可平順地進行,且容器主要部分33Y及帽蓋部分34Y的密封特性可保持在高水準,而不需放大帽蓋部分34Y。
實施例2
第47圖至第51圖是用於解釋本發明實施例2的示意圖。第47圖是顯示實施例2中部分碳粉容器32Y的示意圖。第48圖及第49圖是分別顯示帽蓋部分34Y的爆炸圖。第50圖是顯示進行第一構件34Y1及第二構件34Y2的焊接後帽蓋部分34Y的示意圖。第51圖是顯示碳粉容器32Y中帽蓋部分34Y的示意圖。
對於實施例2中的碳粉容器,帽蓋部分是不同於實 施例1的帽蓋部分,其中帽蓋部分是藉用於焊接或點黏接的一體成型而形成,並形成於二成型部分物件中。實施例2中的碳粉容器32Y以及實施例1中的碳粉容器32Y表示出容器的容器主要部分33Y(瓶體)以及設置於頭部中的帽蓋部分34Y,並被建構。
除了容器主要部分33Y及帽蓋部分34Y以外,碳粉容器32還包括攪拌構件33f、帽蓋密封物37、擋門構件34d、擋門密封物36以及RFID晶片35。
不像實施例1,帽蓋部分34Y(在帽蓋密封物37、擋門構件34d、擋門密封物36以及RFID晶片35被取出的狀態)進行二成型部分物件34Y1及34Y2的焊接(或黏接),並被形成。
帽蓋部分34Y包括第一構件34Y1及第二構件34Y2。碳粉出口W、下壓部分34c以及黏接表面34v形成於第一構件34Y1中。形成第二構件34Y2--部分的第一構件34Y1--外套--類似形成的旁道部分34Y2d,具有比旁道部分34Y2d還大外徑的大直徑部分。第二構件34Y2具有凹槽34Y2a、32Y2b及32Y2c。第一構件34Y1的上部(形成主要資料孔洞34a等的部分),側部34Y1b(是形成下壓部分34c的部分)以及底部(形成碳粉出口W的部分)被插入第二構件34Y2的旁道部分34Y2d是依據第一構件34Y1(焊接)的接面34Y1a而連結。
如第47圖及第50圖所示,形成第一構件34Y1的下壓部分34c以使得下壓部分34c會落在第二構件34Y2的旁道部分34Y2d的外徑範圍內。亦即,當帽蓋部分34Y從縱向方向垂直交叉的投影平面觀看時,建構第一構件34Y1的下壓部分34c以使得下壓部分34c不會從第二構件34Y2的旁道部分34Y2d的周圍突出。形成第一構件34Y1的凹陷部34v1以使得凹陷部34v1只會在第二構件34Y2的旁道部分34Y2d內徑的限制夾內。因此,帽蓋部分34Y的放大(大直徑部分)可藉建構從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突出的下壓部分34c而避免,並放大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以使得不會從第二構件34Y2的旁道部分34Y2d的周圍突出。實施例2中的帽蓋部分34Y包括二成型部分物件34Y1及34Y2。
當比較包括單一成型部分物件的實施例1時,每個部分的配置的彈性,比如爪部34j、不相容形狀部分34g、下壓部分34c、碳粉出口W以及碳粉落下通道C,會變得相當高。帽蓋密封物37安置在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之間,如上所述,並被按壓在阻止帽蓋部分34Y連結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時的安裝方向力量的方向,而在帽蓋部分34Y的外表面上突出之下壓部分34c的縱向方向的位置關係是被最佳化。
藉此,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拆卸操作可平順地進行,保持容器主要部分33Y及帽蓋部分34Y的高度密封特性,而不需放大帽蓋部分34Y。
實施例3
第52圖至第55圖是用於解釋本發明實施例3的示意圖。實施例3中碳粉容器內攪拌構件33f的組合是不同於實施例1。
實施例3中的碳粉容器32Y以及實施例1中的碳粉容器32Y主要表示出容器的容器主要部分33Y(瓶體)、以及設置於頭部中的帽蓋部分34Y(瓶蓋),並被建構。除了容器主要部分33Y及帽蓋部分34Y以外,碳粉容器32還被分解成RFID晶片35、擋門密封物36、攪拌構件33f、帽蓋密封物37、擋門構件34d、密封構件以及電子資料儲存媒介(見第9圖)。
利用碳粉容器32Y轉動實施例3中之碳粉容器32Y以及實施例3之碳粉容器32Y的攪拌構件33f,係進行裝配至瓶嘴部分33a(開口A)內。攪拌構件33f被下壓而插入瓶嘴部分33a(開口A)內,第9圖顯示攪拌構件33f的二配適部分,參考第52圖至第54C圖。
對於一對管狀構件33f1,藉實施例3的攪拌構件33f從帽蓋部分34Y中的中空部分B安置於容器主要部分33Y內側,設置成如第52圖至第54C圖所示。攪拌構件33f的管狀構件33f個別傾斜如實施1。建構攪拌構件33f以使得當帽蓋部分34Y及容器主要部分33Y連結時,頭部(是形成擠壓板33f10的側面)會到達 帽蓋部分34Y中碳粉出口W之上,且背端(向反側的端部)會上升,以及第9圖及第10圖虛線所表示的部分可被到達。從開口A的碳粉電氣特性會改善,因為攪拌構件33f繞著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開口A轉動。
如第52圖至第54C圖所示,實施例3的攪拌構件33f不像實施例1,而是包括在頭部(在帽蓋部分34Y中行進的側面)上具有擠壓板33f10的管狀構件33f1。擠壓板33f10是平板,管狀構件33f1被抬升至垂直線而到本體部分,且變尖部分33f100形成於擠壓板33f10的外部周圍中。因此,攪拌構件33f的管狀構件33f1的擠壓板33f10在頭部上建立。即使擠壓板33f10利用攪拌構件33f的轉動會將碳粉推向帽蓋部分34Y中的碳粉出口W,且碳粉在靠近碳粉出口W(碳粉落下通道C)將被阻擋,並且允許碳粉從碳粉出口W平順排出。
第55A圖係用以於釋安置擠壓板33f10的攪拌構件33f(實施例3)是在碳粉容器32Y中轉動的狀態的示意圖。在轉動時實施例3的攪拌構件33f的狀態之改變是由第55A圖中的(1)-(4)表示。另一方面,第55圖係用於解釋未安置擠壓板33f10的攪拌構件33f(實施例1)是在碳粉容器32Y中轉動的狀態的示意圖。在轉動時實施例1的攪拌構件33f的狀態之改變是由第55B圖中的(1)-(4)表示。
在第55A圖的(1)及第55B圖的(1)中,碳粉利用攪拌構件33f傳遞至碳粉出口W(碳粉補充嘴72w)的碳粉傳輸方向是由細黑箭頭表示。
如第55B圖中的(1)所示,當擠壓板33f10未被安置於攪拌構件33f的管狀構件33f1時,碳粉沿著帽蓋部分34Y的內周圍利用攪拌構件33f的轉動而傳遞。另一方面,如第55A圖中的(1)所示,當擠壓板33f10被安置於攪拌構件33f的管狀構件33f1的頭端時,碳粉利用攪拌構件33f的轉動藉擠壓板33f10而傳遞至碳粉出口W。
類似於實施例1,在實施例3的碳粉容器32Y中, 帽蓋密封物37(安置在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之間)以及在帽蓋部分34Y(突出物是被下壓在相反於當帽蓋部分34Y連結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時之安裝力量方向的方向)的外部周圍表面上突出的下壓部分34c間在縱向方向上的位置關係被最佳化。藉此,在實施例3中,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拆卸操作可類似於實施例1而平順地進行,且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的密封特性考保持在高水準,而不需在尺大小上放大帽蓋部分34Y。
實施例4
第56圖至第58圖詳細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例4。在實施例4的帽蓋部分34Y中,彈性構件34u安置在靠近碳粉容器中碳粉出口W的特點是不同於實施例3。實施例4及實施例3中的碳粉容器32Y主要是表示出容器的容器主要部分33Y(瓶蓋)以及設置於頭部的帽蓋部分34Y,並形成。實施例4中的碳粉容器32Y,除了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外,還有帽蓋部分34Y。帽蓋部分34Y被分解成RFID晶片35、擋門密封物36、攪拌部分33f、帽蓋密封物37、擋門構件34d、密封構件以及電子資料儲存媒介(見第9圖)。如實施例3,轉動實施例4中的碳粉容器32Y與容器主要部分33Y的攪拌部分33f的裝配係在瓶嘴部分33a(開口A)進行。
如第56圖所示,對於一對管狀構件33f1,利用實施例4中的攪拌部分33f,從帽蓋部分34Y中的中空部分B安置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內側,設置管狀構件33f1(管狀構件33f1是傾斜以使得可分別變成另一管狀構件33f1)。對於擠壓板33f10,實施例4是設置在管狀構件33f1的頭部(帽蓋部分34Y中行進的側面),像實施例3中的攪拌部分33f。
不像實施例3,參考第56圖及第58圖,彈性構件34u是安置成包括彈性材料,比如0.188-0.55厚的miler,從實施例4中帽蓋部分34Y的碳粉落下通道C而在中空部分B中。
如第57圖所示,彈性構件34u是形成有一部分是彎曲的形式,並且包括形成彈性構件34u之黏接表面的固定部分34u2(其寬度是大於彈性部分34u1的寬度)。彈性構件34u是黏在 碳粉落下通道C(扣件)的側壁(靠近碳粉出口W的側壁,且是攪拌構件33f的轉動方向下游的側壁)上。固定部分34u2黏在碳粉落下通道C的側壁上,以使得彈性構件34u的彎曲部分可位於碳粉落下通道C中。彈性構件34u的彈性部分34u1延伸至中空部分B的內部,當作來自碳粉落下通道C的自由端部。即使碳粉將被彈性構件34u的頭部阻擋,利用攪拌構件33f的轉動,攪拌構件33f的擠壓板33f10靠近碳粉出口W(碳粉落下通道C),並且允許從碳粉出口W平順排出碳粉。
如第58A圖至第58D圖所示,利用攪拌構件33f的轉動,彈性構件34u被擠壓板33f10下壓,且彈性構件34u(彈性部分34u1)逐漸彎曲成弓形。既然彈性構件34u被第58D圖的狀態而大幅彎曲成弓形,所以即使碳粉被碳粉落下通道C的側壁以及彈性構件34u之間第58A圖的狀態卡住,此時,碳粉落下通道C以及彈性構件34u的側壁空間會變大。彎曲彈性構件34u所伴演的角色是打碎碳粉落下通道C中被卡住的碳粉。
隨後,如第58E圖所示,擠壓板33f10的平板表面部分以及彈性構件34u的平板表面部分相互重疊,且讓彈性構件34u從固定部分34u2到彈性部分34u1改變成同一平面。此時,當彈性構件34u以及碳粉的空間急速擴散時,碳粉會崩裂,且碳粉利用擠壓板33f10塞入該空間內將被應用(第56圖的狀態)。藉此,促使在碳粉出口W(碳粉落下通道C)的碳粉電氣特性以及碳粉崩裂。
然後,如第58F圖所示,彈性構件34u將向後完全彎曲,且擠壓板33f10的接觸會在之後被解除。如第58G圖所示,彈性構件34u的彈力讓彈性構件34u恢復到先前的狀態。
此時,彈性構件34u的彈性回復力作用在碳粉上,且允許碳粉崩裂以及在碳粉落下通道C平順排出碳粉。不具有彎曲部分的形式,不同於固定部分34u2等等之形式,也可用於彈性構件34u的形式,當作例如彈性構件,而不受限於實施例4的形式。
實施例4中的帽蓋密封物37是安置於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之間,並按壓在當帽蓋部分34Y連結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時阻止安裝方向之力量的方向,而且在帽蓋部分34Y之外部周圍表面上突出的下壓部分34c之縱向方向的位置關係被最佳化。藉此,也在實施例4中,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拆卸操作可平順地進行,如同每個實施例,保持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的高度密封特性,而不需放大帽蓋部分34Y。
實施例5
第59圖至第61圖係用於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例5。
配置實施例5中的碳粉容器以使得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被保持在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中而不需轉動,係不同於先前實施例,容器主要部分33Y被可轉動地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中。
如第59圖所示,實施例5以每個實施例中的碳粉容器32Y主要是表示出容器的容器主要部分33Y(瓶體)以及設置於頭部的帽蓋部分34Y(瓶蓋),並被建構。在此,對於實施例5中的碳粉容器32Y,不像每個實施例,容器的容器主要部分33Y是被固定方法而固定至帽蓋部分34Y,比如黏接、熔接以及停止。亦即,不需可轉動地連結至帽蓋部分34Y,固定容器主要部分33Y以使得容器主要部分33Y不會相對於帽蓋部分34Y而轉動。
對於實施例5中的容器主要部分33Y,不像每個實施例,並未在周圍形成螺旋突出物。
先前實施例中的齒輪33c並未形成於容器主要部分33Y中,但是齒輪構件42Y(見第61圖)是可轉動地保持於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具有攪拌構件33f的帽蓋部分34Y。轉到打開包含於容器主要部分33Y之內部的碳粉並輸送的輸送構件41Y(見第60圖),是安置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內部。
帽蓋部分34Y可建構成幾乎類似於每個實施例,除了容器主要部分33Y被黏住的特點以外。攪拌構件33f可建構成幾乎類似於每個實施例,除了不固定至容器主要部分33Y的特點 以外。
如第60圖所示,容器主要部分33Y之伸展方向的另一端側(相反於安置帽蓋部分34Y之伸展方向的一端側)也是在實施例5中。當進行碳粉容器32Y的拆卸操作時,要被使用者抓取的抓柄部分33d設置於朝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之安裝方向後面的端部。
在容器主要部分33Y之內及之外導引的穿孔是形成於抓柄部分33d中,且上蓋構件49Y是藉穿孔而可拆卸地安置於其內。上蓋構件49Y在製造或回收時用碳粉填滿碳粉容器32Y(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內部。
如第60圖所示,薄的彈性攪拌構件41Yb是黏接到安置在容器主要部分33Y內的輸送構件41Y,而輸送構件41Y是用比如miler的材料形成於柄部41Ya內。對於安置在轉動中心位置的連結部分33f,輸送構件41Y的柄部41Y20被停止,而其端部在縱向方向之端側上(見第61圖)是攪拌部分33f。
對於軸承的抓柄部分33d,在伸展的方向端側上的端部是被擋門主要部分34d1支撐(是抓柄部分33d的根部,且可轉動地形成於容器主要部分33Y內之部分中)。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被碳粉容器收容部分70上的非轉動所保持,連結至攪拌構件33f的輸送構件41Y在關於連結構件33f之連結部分33f20的位置將也會轉動,因為攪拌構件33f利用齒輪構件42Y響應於來自制動器91的驅動力而轉動。
以這種方式,包含在容器主要部分33Y中的碳粉利用安置在輸送構件41Y上的彈性攪拌構件41Yb的攜帶力,將被傳遞到帽蓋部分34Y側。
輸送構件41Y的彈性攪拌構件41Yb包括複數個切開部分41Yb1,是藉在縱向方向上切割的複數個地方(實施例5,六個地方)而形成。彈性攪拌構件41Yb的頭端(未被柄部41Ya所支撐的自由端部)利用輸送構件41Y的轉動,而滑到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內部周圍上。彈性攪拌構件41Yb轉動並適度地扭轉以使得 包含在容器主要部分33Y中的碳粉被攪拌並傳遞至第60圖的右邊。
以這種方式,在實施例5中的容器主要部分33Y內,碳粉可從帽蓋部分34Y的碳粉出口W釋放,類似於上述實施例。
如第61圖所示,齒輪構件42Y是可旋轉地連結至容器主要部分33Y。形成於齒輪構件42Y中的齒輪懸吊部分42Yb囓合在容器主要部分33Y的瓶嘴部分33a之外部周圍表面中形成的突出物,而且齒輪構件42Y是可旋轉地被保持到容器主要部分33Y。當齒輪部分42Ya(正齒輪)形成於齒輪構件42Y之外部周圍表面中時,碳粉容器32Y被設定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齒輪部分42Ya囓合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驅動齒輪81。
密封材料40Y形成於齒輪構件42Y以及瓶嘴部分33a的端面之間,以防止碳粉漏到碳粉容器32Y外面。密封材料40Y是用發泡彈性材料而形成,比如發泡聚氨基甲酸酯,且具有符合瓶嘴部分33a的端面的套管配置,並且密封材料黏在齒輪構件42Y上。
當齒輪構件42Y被設定至容器主要部分33Y時,密封材料40Y被強迫到瓶嘴部分33a的端面上,且增加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齒輪構件42Y之間的密封特性。其未固定於帽蓋部分34Y,但齒輪構件42Y是可旋轉地保持至帽蓋部分34Y的爪部34j。
齒輪構件42Y至帽蓋部分34Y的保持方法是相同於上述帽蓋部分34Y至主要部分33Y的瓶嘴部分33a的保持方法。
帽蓋密封物43Y變成一部分,而在該部分上,齒輪構件42Y的端面(容器主要部分33Y的側是相反側的端面)是被發泡彈性材料強迫,而帽蓋密封物43Y是黏在帽蓋部分34Y上。藉此,可防止碳粉從齒輪構件42Y以及帽蓋部分34Y之間的空間漏出。
攪拌構件33f連結至齒輪構件42Y的內徑部分。攪拌構件33f的連結部分33f20是連結輸送構件41Y的柄部41Ya20(端面上的端部41Ya1)。在實施例5中,是形成以使得在帽 蓋部分34Y中形成的碳粉落下通道C1及C2會從下游側(碳粉出口W)及由上游側(圓柱狀中空部分B的下部)而失落,而且通道面積(通道截面積)會逐漸增加。
亦即,比較垂直方向上部的碳粉落下通道C1的通道面積,如第61圖所示,是設定成垂直方向下部的碳粉落下通道C2的通道面積會變成較大(C1<C2)。
可減輕碳粉落下通道被碳粉阻塞的問題,並允許碳粉從碳粉出口W平順排出。
帽蓋密封物37安置在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之間,當帽蓋部分34Y連結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時,被按壓在阻止安裝方向力量的方向,在帽蓋部分34Y的外部周圍表面上突出的下壓部分34c的縱向方向位置關係是被最佳化。藉此,在實施例5,碳粉容器32Y的連結/拆卸操作、以及容器主要部分33Y及帽蓋部分34Y的密封特性可保持在高水準,而不需放大帽蓋部分34Y。
如第62圖所示,建構碳粉容器32Y以包括容器主要部分33Y、齒輪44以及帽蓋部分34Y。開口A形成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頭部,且齒輪44Y可轉動地安置於開口A的外部周圍部分中。齒輪44Y設置用於囓合影像形成裝置機身100的驅動齒輪以轉動線圈46Y繞著轉動軸。形成開口A用於將包含於容器主要部分33Y的中的碳粉釋放到帽蓋部分34Y的空間。轉動軸45Y與齒輪44Y一體成型,以及線圈46Y(輸送線圈)連結轉動軸45Y。轉動軸45Y的一端由帽蓋部分34Y的軸承34Ya支撐。安置線圈46Y以從容器主要部分33Y的開口A延伸至底部。
當齒輪44Y繞著容器主要部分33Y轉動時,轉動軸45Y及線圈46Y也轉動。因此,包含在容器主要部分33Y中的碳粉藉線圈46Y的碳粉傳遞力量被傳遞至開口A側。
齒輪44Y插入開口A的外部周圍部分內,以使得齒輪被夾在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之間。橡膠構件47Y安置在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端面側上的齒輪44Y之間,且密封 構件48Y安置在帽蓋部分34Y以及另一端面側上的齒輪44Y之間。
藉該組合,保持整個碳粉容器32Y的密封特性。亦即,防止碳粉從齒輪44Y、容器主要部分33Y以及帽蓋部分34Y漏出的問題。
另一方式是,實施例1至實施例4中的碳粉落下通道C可形成類似於實施例5中的碳粉落下通道C1及C2(第61圖)。在此情形中,可減輕碳粉落下通道C被碳粉阻塞的問題,並允許碳粉從碳粉出口W平順排出。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碳粉容器以及影像形成裝置,其中如果不同顏色或種類的另一碳粉容器被錯誤設定而安置其他碳粉容器到影像形成裝置的機身中,防止來自其他碳粉容器的不同顏色或種類的碳粉被意外供應至影像形成裝置機身的問題。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碳粉容器以及影像形成裝置,其中配置打開或關閉碳粉出口的擋門構件以使得當碳粉容器與影像形成裝置隔離時,擋門構件不會輕易地移動,以及即使是當擋門構件打開碳粉出口持續一段長時間的狀態時,不發生擋門構件的塑性變形。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碳粉容器以及影像形成裝置,其中碳粉容器的打開及拆卸操作是平順地進行,且容器主要部分以及帽蓋部分的密封特性是保持在高水準,而不需放大帽蓋部分。
本發明並不受限於具體揭示的實施例,且可在不偏離發明的範圍下做變化及修改。
本發明係基於並主張下列日本專利申請案之優先權,並所有內容納入此中作參考:2010年3月10日 特願第2010-052607號
2010年6月11日 特願第2010-134313號
2011年1月20日 特願第2011-010008號
2010年3月10日 特願第2010-052640號
2010年6月11日 特願第2010-134320號
2011年1月20日 特願第2011-010106號
2010年3月10日 特願第2010-052751號
2010年6月11日 特願第2010-134332號
2011年1月20日 特願第2011-010172號
34a‧‧‧第一孔洞(主要資料孔洞)
34b‧‧‧第二孔洞
34c‧‧‧下壓部分
34d‧‧‧擋門構件
34d11‧‧‧包夾部分
34d12‧‧‧擋門滑件
34e‧‧‧第一囓合部分
34e1‧‧‧圓突部分
34f‧‧‧第二囓合部分
34g‧‧‧不相容形狀部分
34g1‧‧‧基部
34g2‧‧‧不相容爪構件
34h‧‧‧凹下部分
34j‧‧‧爪部
34j1‧‧‧第一孔洞
34k‧‧‧安裝部分
34m‧‧‧圓突部分(高度)
34n‧‧‧擋門收容部分
34n1‧‧‧滑槽
34q‧‧‧肩部
34x‧‧‧凹槽
34Y‧‧‧帽蓋部分
35‧‧‧RFID晶片
36‧‧‧擋門密封物

Claims (26)

  1. 一種系統,該系統包括:一容器,該容器具有一突出部分;以及一收容部分,用以接收該容器,該收容部分包括:一滑塊,該滑塊可相對於該收容部分移動,且該滑塊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其中,在將該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時,該容器的該突出部分首先接觸該第一表面,且該第一表面具有阻止該容器朝向該收容部分移動的一第一斜坡;接著,該容器的該突出部分接觸該第二表面,且該第二表面具有與該容器的該突出部分互動以協助該容器朝向該收容部分移動的一第二斜坡;其中,該容器進一步包括一開口,該開口藉由與該收容部分的一突出部分互動以固定該容器的一位置。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系統,進一步包括:一彈性體,該彈性體迫使該收容部分的該滑塊朝向該容器的該突出部分。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系統,進一步包括:該彈性體為一扭轉彈簧。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容器的該突出部分與該滑塊為一第一對接觸部分,該系統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對接觸部分,該第二對接觸部分包括設置在該容器上的一第二突出部分,用以與設置在該收容部分的一第二滑塊互動。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第一對接觸部分以及該第二對接觸部分係繞著該容器之一帽蓋部分的一中心對稱地設置。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滑塊之該第一表面的一角度係小於該滑塊之該第二表面的一角度。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容器的該突出部分包括:一第一表面,與該滑塊的該第一表面互動;以及一第二表面,與該滑塊的該第二表面互動。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容器的該突出部分的該第一表面與該滑塊的該第一表面之間的互動係抵著該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的動作,且該容器的該突出部分的該第二表面與該滑塊的該第二表面之間的互動協助該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容器中包括有碳粉。
  10. 一種碳粉容器,與一影像形成系統一起使用,該碳粉容器包括:一出口;以及複數個突出部分,設置在該碳粉容器上,該等突出部分與一影像形成裝置的一收容部分之相對應的複數個滑塊互動,且該等滑塊之每一者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其中,在將該碳粉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時,該碳粉容器的該等突出部分首先接觸該第一表面,且該第一表面具有阻止該碳粉容器朝向該收容部分移動的一第一斜坡;接著,該碳粉容器的該等突出部分接觸該第二表面,且該第二表面具有與該碳粉容器的該等突出部分互動以協助該碳粉容器朝向該收容部分移動的一第二斜坡;其中,該碳粉容器進一步包括一開口,該開口藉由與該收容部分的一突出部分互動以固定該碳粉容器的一位置。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碳粉容器,其中,該碳粉容器的該等突出部分的每一者包括:一第一表面,與相對應的該滑塊的該第一表面互動;以及一第二表面,與相對應的該滑塊的該第二表面互動。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碳粉容器,其中:該碳粉容器的該等突出部分的該第一表面與該滑塊的該第一表面之間的互動係抵著該碳粉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的動作,且該碳粉容器的該等突出部分的該第二表面與該滑塊的該第二表面之間的互動協助該碳粉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碳粉容器,其中:該碳粉容器中包括有碳粉。
  14. 一種系統,包括:一容器,該容器具有一突出部分;以及一收容部分,用以接收該容器,該收容部分包括:用於滑動的構件,該用於滑動的構件可相對於該收容部分滑動,且該用於滑動的構件與該容器的該突出部分互動,該用於滑動的構件首先抵抗該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的動作,並接著協助該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其中,該容器進一步包括一開口,該開口藉由與該收容部分的一突出部分互動以固定該容器的一位置。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收容部分進一步包括:用於迫使該用於滑動的構件朝向該容器之該突出部分的構件。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進一步包括:一第二突出部分;以及 一用於滑動的第二構件,該用於滑動的第二構件與該第二突出部分互動,且該用於滑動的第二構件首先抵抗該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的動作,並接著協助該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
  1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容器的該突出部分包括:一第一表面,其與該用於滑動的構件的一第一表面互動;以及一第二表面,其與該用於滑動的構件的一第二表面互動。
  1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突出部分的該第一表面與該用於滑動的構件的該第一表面之間的互動係抵著該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的動作,且該突出部分的該第二表面與該用於滑動的構件的該第二表面之間的互動協助該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
  1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容器中包括有碳粉。
  20. 一種碳粉容器,與一影像形成系統一起使用,該碳粉容器包括:一出口;以及複數個突出部分,設置在該碳粉容器上,該等突出部分與一影像形成裝置的一收容部分之相對應的複數個滑塊互動,且該等滑塊之每一者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其中,在將該碳粉容器插入該收容部分時,該碳粉容器的該等突出部分首先接觸該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具有抵抗該碳粉容器朝向該收容部分移動的一第一斜坡,且該第二表面具有與該碳粉容器的該等突出部分互動以抵抗該碳粉容器從該收容部分拆卸下來之動作的一第二斜坡;其中,該碳粉容器進一步包括一開口,該開口藉由與該收容部分的一突出部分互動以固定該碳粉容器的一位置。
  2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碳粉容器,其中該碳粉容器之該等突出部分的每一者包括:一第一接觸部分,與相對應的該滑塊的該第一表面互動;以及一第二接觸部分,與相對應的該滑塊的該第二表面互動。
  2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碳粉容器,其中該第一接觸部分具有朝該碳粉容器的一頭端下降的一下降斜坡,且該第二接觸部分具有朝該碳粉容器的該頭端上升的一上升斜坡。
  2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碳粉容器,其中該碳粉容器的該等突分出部包括兩個突出部分。
  2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碳粉容器,其中該第二接觸部分相對於該碳粉容器的一縱向方向的一傾斜角度係大於該第一接觸部分相對於該碳粉容器的該縱向方向的一傾斜角度。
  2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碳粉容器,其中該碳粉容器的該等突出部分係繞著該碳粉容器的一縱軸以彼此相對180度的方式設置。
  2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碳粉容器,其中該碳粉容器中包括有碳粉。
TW103122364A 2010-03-10 2011-03-09 碳粉容器及使用該碳粉容器的影像形成系統 TWI5307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2607 2010-03-10
JP2010052640 2010-03-10
JP2010052751 2010-03-10
JP2010134332 2010-06-11
JP2010134313 2010-06-11
JP2010134320 2010-06-11
JP2011010008A JP5772004B2 (ja) 2010-03-10 2011-01-20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0172A JP5769050B2 (ja) 2010-03-10 2011-01-20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0106A JP5692639B2 (ja) 2010-03-10 2011-01-20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7515A TW201447515A (zh) 2014-12-16
TWI530763B true TWI530763B (zh) 2016-04-21

Family

ID=4657746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7974A TWI516882B (zh) 2010-03-10 2011-03-09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3122364A TWI530763B (zh) 2010-03-10 2011-03-09 碳粉容器及使用該碳粉容器的影像形成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7974A TWI516882B (zh) 2010-03-10 2011-03-09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9) US8929779B2 (zh)
EP (2) EP2545414B1 (zh)
CN (2) CN105242508B (zh)
AU (1) AU2011225083B2 (zh)
BR (1) BR112012023494B1 (zh)
CA (4) CA2791509C (zh)
ES (1) ES2771173T3 (zh)
HK (1) HK1178265A1 (zh)
MX (2) MX2012010362A (zh)
NZ (1) NZ601975A (zh)
SG (3) SG10201501658VA (zh)
TW (2) TWI516882B (zh)
WO (1) WO20111118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6882B (zh) * 2010-03-10 2016-01-11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I662385B (zh) * 2010-06-11 2019-06-11 日商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KR102002623B1 (ko) 2012-06-03 2019-07-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6015252B2 (ja) 2012-08-31 2016-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4681B2 (ja) 2013-03-01 2017-0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収納容器から現像剤を補給する現像剤補給装置、それが搭載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収納容器から粉体もしくは流体を搬送する搬送装置
JP6180140B2 (ja) 2013-03-19 2017-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
JP6070392B2 (ja) 2013-04-30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納容器支持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D734386S1 (en) * 2013-05-17 2015-07-14 Ricoh Company, Ltd. Portion of a powder container
JP6007941B2 (ja) 2013-05-21 2016-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3674B2 (ja) 2013-05-21 2016-09-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52699B2 (ja) 2013-05-21 2017-06-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49509B2 (ja) 2013-05-21 2017-06-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5896B2 (ja) 2013-05-21 2017-08-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補給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0827B2 (ja) * 2013-08-28 2016-11-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消耗品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1972B2 (ja) * 2014-08-08 2018-07-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81883B2 (ja) 2014-08-08 2019-03-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32826B2 (ja) 2014-08-11 2018-1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60816B1 (en) 2014-12-15 2016-06-07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bottle driv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60281B2 (ja) 2015-01-14 2021-04-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1537179S (zh) * 2015-03-17 2015-11-09
JP1537177S (zh) * 2015-03-17 2015-11-09
JP1536825S (zh) * 2015-05-27 2015-11-02
JP1536824S (zh) * 2015-05-27 2015-11-02
JP6639156B2 (ja) * 2015-08-31 2020-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補給容器
JP6460002B2 (ja) 2016-02-15 2019-0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11672B2 (ja) * 2016-04-05 2020-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272360B (zh) * 2016-04-07 2021-01-1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586916B2 (ja) * 2016-04-07 2019-10-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RU2712977C1 (ru) 2016-09-30 2020-02-03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артридж с тонером и механизм подачи тонера
JP6919831B2 (ja) * 2017-05-18 2021-08-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03137A (ja) * 2017-06-19 2019-01-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9130984A1 (ja) 2017-12-28 2019-07-04 株式会社メディカロイド 手術器具、被取付装置、医療用処置具、手術ロボットおよび遠隔手術システム
WO2020046338A1 (en) * 2018-08-30 2020-03-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ntact pads for a print particle replenishment device
JP1633452S (zh) * 2018-09-21 2019-06-10
KR102541857B1 (ko) * 2019-01-16 2023-06-09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스프링 오거를 구비하는 현상제 카트리지
US11249420B2 (en) * 2019-10-07 2022-02-15 Katun Cor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interface mechanism and methods for same
CN111703228B (zh) * 2020-05-22 2022-02-08 滨州职业学院 一种可快速更换印面的印章
JP2022080195A (ja) 2020-11-17 2022-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58083A (ja) 2021-04-01 2022-10-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65233A (ja) * 2021-04-19 2022-10-3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29273A (ja) 1987-11-14 1989-05-22 Fujitsu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の着脱機構
JPH01130159A (ja) 1987-11-17 1989-05-23 Konica Corp 感光体の製造方法
JPH0720679Y2 (ja) 1988-03-01 1995-05-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そ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0433423Y2 (zh) 1990-04-14 1992-08-11
JPH041681A (ja) 1990-04-18 1992-01-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0750352B2 (ja) * 1991-03-18 1995-05-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トナー供給装置における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051681A (ja) 1991-06-27 1993-01-08 Toshiba Corp スクロール式圧縮機
TW240299B (zh) 1992-12-30 1995-02-11 Ricoh Kk
JP3347201B2 (ja) 1992-12-30 2002-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238998B2 (ja) * 1993-12-15 2001-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614996A (en) 1994-03-03 1997-03-25 Kyocera Corporation Toner storage unit, residual toner collect unit, toner container with these unit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uch toner container
JP3245512B2 (ja) * 1994-03-03 2002-01-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336808B2 (ja) 1994-04-11 2002-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回転型現像装置
US5812945A (en) 1995-12-22 1998-09-22 Pitney Bowes Inc. Metered payment cellular telephon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267879B2 (ja) * 1996-11-13 2002-03-2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3284334B2 (ja) * 1996-11-18 2002-05-2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部材及びこれを使用するトナー補給装置
JP2000062970A (ja) * 1998-08-25 2000-02-29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62819A (ja) 2000-11-28 2002-06-07 Konica Corp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3427299B2 (ja) * 2000-11-30 2003-07-1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そ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2002268344A (ja) 2001-03-06 2002-09-18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剤補給装置
JP3952705B2 (ja) * 2001-05-29 2007-08-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826381B2 (en) 2001-12-28 2004-11-3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and agent supplying device including absorber conveying by negative pressure
US7133629B2 (en) 2002-04-12 2006-11-0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as easy-to-handle large capacity toner container
JP3741691B2 (ja) 2002-04-12 2006-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095386B2 (ja) * 2002-09-09 2008-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83898B2 (ja) 2003-02-28 2009-1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05531B2 (ja) 2003-08-25 2009-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09177B2 (ja) * 2003-09-30 2008-07-0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シャッタ構造
JP4275518B2 (ja) * 2003-12-09 2009-06-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167589B2 (ja) 2003-12-17 2008-10-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収納容器、トナー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1825A (ja) 2004-02-06 2005-08-18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343074B2 (ja) 2004-03-19 2009-10-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容器収納装置、該容器収納装置を備えた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589384B1 (en) 2004-04-23 2020-01-08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er container
JP4423140B2 (ja) 2004-08-31 2010-03-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7720416B2 (en) 2004-08-16 2010-05-18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072166A (ja) * 2004-09-06 2006-03-16 Ricoh Co Ltd 現像材収容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36853B2 (ja) 2004-11-12 2011-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供給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96946B2 (ja) 2005-01-26 2010-0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34061B2 (ja) * 2005-02-14 2008-08-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が装着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US7620349B2 (en) * 2005-03-15 2009-11-17 Ricoh Co., Ltd. Agent containing unit having improved usability, agent refill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627514B (zh) * 2005-04-27 2018-06-2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557296B2 (ja) 2005-06-07 2010-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TWI550369B (zh) * 2005-06-07 2016-09-2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742692B2 (ja) * 2005-06-20 2011-08-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粉体収容部材
US7483659B2 (en) * 2005-08-31 2009-01-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mounting the same
JP2007065368A (ja) * 2005-08-31 2007-03-15 Toshiba Corp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065366A (ja) 2005-08-31 2007-03-15 Sharp Corp 光伝送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7148006A (ja) 2005-11-28 2007-06-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215784B2 (ja) 2006-07-13 2009-0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33090A (ja) 2006-07-31 2008-02-14 Ricoh Co Ltd 粉体搬送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25782B2 (ja) * 2008-03-24 2010-08-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2499B2 (ja) 2008-07-01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299686B2 (ja) 2008-08-08 2013-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2751A (ja) 2008-08-27 2010-03-1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錆包装材料
JP5217794B2 (ja) 2008-08-29 2013-06-1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気式動力舵取装置
JP2010052607A (ja) 2008-08-29 2010-03-11 Hitachi Ltd 車両運動制御装置
US8213841B2 (en) * 2008-08-29 2012-07-03 Fuji Xerox Co., Ltd. Container and device
JP5531579B2 (ja) 2008-11-27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補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粉体容器
JP4957713B2 (ja) 2008-12-08 2012-06-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JP2010134332A (ja) 2008-12-08 2010-06-1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070191B2 (ja) 2008-12-08 2012-11-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03439B2 (ja) * 2008-12-26 2013-10-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0008A (ja) 2009-06-25 2011-01-13 Ricoh Co Ltd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0106A (ja) 2009-06-26 2011-01-13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2011010172A (ja) 2009-06-29 2011-01-13 Nec Corp 回線エ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および装置
TWI596452B (zh) 2009-09-04 2017-08-2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5483101B2 (ja) 2009-09-04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516882B (zh) * 2010-03-10 2016-01-11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59370B2 (en) 2019-10-29
EP2545414B1 (en) 2019-11-27
CA3086128A1 (en) 2011-09-15
CA2791509C (en) 2017-06-20
US9329529B2 (en) 2016-05-03
EP3620863B1 (en) 2022-03-09
WO2011111863A1 (en) 2011-09-15
HK1178265A1 (zh) 2013-09-06
CA3086128C (en) 2023-08-15
US9778596B2 (en) 2017-10-03
TW201200977A (en) 2012-01-01
MX2012010362A (es) 2012-10-15
BR112012023494A2 (pt) 2017-03-21
ES2771173T3 (es) 2020-07-06
US9541862B2 (en) 2017-01-10
CA2896439A1 (en) 2011-09-15
EP2545414A1 (en) 2013-01-16
US20180024466A1 (en) 2018-01-25
AU2011225083A1 (en) 2012-09-20
SG10201501658VA (en) 2015-04-29
CA3015004A1 (en) 2011-09-15
AU2011225083B2 (en) 2013-06-27
US20120195645A1 (en) 2012-08-02
US10054873B2 (en) 2018-08-21
SG183417A1 (en) 2012-09-27
TWI516882B (zh) 2016-01-11
SG10201600729YA (en) 2016-03-30
US11314185B2 (en) 2022-04-26
CA2791509A1 (en) 2011-09-15
US20200033755A1 (en) 2020-01-30
US20150043946A1 (en) 2015-02-12
US20170097586A1 (en) 2017-04-06
US8929779B2 (en) 2015-01-06
MX347363B (es) 2017-04-25
US9128415B2 (en) 2015-09-08
EP2545414A4 (en) 2017-12-20
CA2896439C (en) 2019-03-05
US20210200120A1 (en) 2021-07-01
US20180335719A1 (en) 2018-11-22
EP3620863A1 (en) 2020-03-11
CN102918465A (zh) 2013-02-06
CN105242508B (zh) 2019-12-27
US20150331363A1 (en) 2015-11-19
CN105242508A (zh) 2016-01-13
CN102918465B (zh) 2015-11-25
US20160202633A1 (en) 2016-07-14
US10976686B2 (en) 2021-04-13
NZ601975A (en) 2013-06-28
CA3015004C (en) 2021-12-28
BR112012023494B1 (pt) 2021-02-02
TW201447515A (zh) 2014-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0763B (zh) 碳粉容器及使用該碳粉容器的影像形成系統
US9690232B2 (en)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596452B (zh)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5772004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9050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60378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64266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59815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2639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0474A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BR112012021908B1 (pt) recipiente de toner e aparelho de formação de imag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