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0912B -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0912B
TWI430912B TW099143752A TW99143752A TWI430912B TW I430912 B TWI430912 B TW I430912B TW 099143752 A TW099143752 A TW 099143752A TW 99143752 A TW99143752 A TW 99143752A TW I430912 B TWI430912 B TW I4309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teering shaft
tube
frame
pi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43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44126A (en
Inventor
Hiromitsu Shiina
Akihiro Yamashita
Hajime Uchiyama
Tatsuya Shiokawa
Yukinori Kurakawa
Masayuki Hirukaw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44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41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0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09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1Motor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3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chanical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2Motorcycles, Trikes; Quads; Scooters
    • B60Y2200/124Buggies, Qu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車輛
本發明是關於車輛的車體框架構造,尤其是關於全地形車輛的車體框架構造的改良。
揭示有一種全地形車輛的車體框架(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第1圖、第2圖)),將上框架、下框架、下降框架組裝成架子狀。
也就是說,如專利文獻1的第2圖所示,車體框架(4)(括弧裏的數字表示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圖號。以下相同),是由:兩支上框架(31、31)、下框架(32、32)、下降框架(35、35)所構成。
藉由這種車體框架構造,在專利文獻1的第1圖所示的引擎(5),是從車體側方出入。也就是說,必須讓重量物也就是引擎(5)從框架間的間隙進入,所以在作業性還有改善的餘地。
上框架(31)是左右排列有兩支,框架的數量較多,車體框架的構造變得很複雜,導致車體框架的重量增加。
因此,希望有一種車體框架構造,可輕量化,讓引擎等的車承載機件容易出入。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114617號公報
本發明的課題要提供一種車輛,其所具有的車體框架,可輕量化,且讓引擎或包含電瓶的電機配件等的車承載機件容易出入且容易組裝。
請求項1的發明,是具有:車體框架、安裝於該車體框架用來產生動力的動力發動機、以及將在該動力發動機產生的輸出予以傳達到車輪的動力傳達裝置之車輛,其特徵為:上述車體框架是由:在車輛前後方向通過上述動力發動機的下方,後部朝上方彎曲的左右的一對主框架、以從上述主框架的前部朝上方延伸的管部或框架所構成,用來支承前輪懸吊裝置的左右的前輪懸吊支承部、在車寬方向從上述左邊的前輪懸吊支承部橫跨到上述右邊的前輪懸吊支承部的第一橫向部、在車寬方向從上述左邊的主框架的後部的彎曲部橫跨到上述右邊的主框架的後部的彎曲部的第二橫向部、以及在車輛前後方向通過上述動力發動機的上方,前端可卸下地安裝於上述第一橫向部,後端可卸下地安裝於上述第二橫向部的上張力管。
請求項2的發明,前輪懸吊支承部,是由:從主框架朝上方延伸的前管部、傾斜地橫跨於該前管部的上部與主框架而用來補強前管部的前張力托架部所構成;以第一橫向部連結左右的一對前管部的上端,該第一橫向部,是以從車輛前方觀察,朝下開啟的U字型管部所構成,該U字型管部連續於左右的前管部,左右的前管部與U字型管部是以一支彎曲管部所構成。
請求項3的發明,在前管部,設置有:用來安裝前避震器的前避震器安裝部,在第二橫向部,設置有:用來安裝後避震器的上部的後避震器安裝部。
請求項4的發明,後避震器,傾斜地配置成讓下部相對於上部位於車輛後方,以仿照傾斜的後避震器軸的方式,將上張力管的後部朝下傾斜地彎曲形成,前管部的上部,彎曲形成為:相較於下部,其上部位於更靠近車輛後方。
請求項5的發明,上張力管的數量為一支,該上張力管設置在車體中心線上。
請求項6的發明,在第一橫向部,設置有:用來支承轉向軸的前側轉向軸軸承部,在上張力管的前端設置有:用來支承轉向軸的後側轉向軸軸承部,藉由將前側轉向軸軸承部與後側轉向軸軸承部,在車輛前後方向合併,可自由旋轉地支承轉向軸。
請求項7的發明,藉由在左右的前張力托架,緊固有:用來輔助轉向軸的旋轉動作的動力轉向單元,而以左右的前張力托架夾持著該動力轉向單元。
請求項8的發明,在上張力管,附屬有:將空氣濾清器、電瓶等的副機件類予以支承的副機件類支承部;以及用來支承點火線圈等的電機配件的電機配件支承部。
請求項9的發明,主框架,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央部,隨著其前部越向前方,框架的高度及寬度變得越小,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央部,隨著其後部越向後方,框架的高度及寬度變得越小。
請求項10的發明,從車輛俯視方向觀察,以讓左右的主框架的車寬方向的間隔,相對於中央部,其前部及後部變窄的方式,在左右的主框架設置有前部彎曲部及後部彎曲部。
在請求項1的發明,藉由主框架與前輪懸吊支承部,在形成為從側面觀察為ㄇ字型的車體框架上,橫跨有朝車寬方向延伸的第一橫向部與第二橫向部,確保車體框架的剛性。且在第一橫向部及第二橫向部,可卸下地連結上張力管。當承載引擎等的車承載機件時,藉由將上張力管卸下,則可將重量物也就是車承載機件從上方下降到車體框架內。
於是,藉由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其所具有的車體框架,讓車承載機件容易出入。
在請求項2的發明,前輪懸吊支承部,是由:從主框架朝上方延伸的前管部、傾斜地橫跨於該前管的上部與主框架而用來補強前管部的前張力托架部所構成;以第一橫向部連結左右的一對前管部的上端。
由於是以傾斜的前張力托架部來補強前管部,所以能確保前輪懸吊支承部在車輛長軸方向的剛性,且能達到前輪懸吊支承部的輕量化。
除此之外,是以從車輛前方觀察,朝下開啟的U字型管部構成第一橫向部,該U字型管部連續於左右的前管部,以一支彎曲管部構成左右的前管部與U字型管部。
由於以一支彎曲管部構成左右的前管部與U字型管部,所以能減少前輪懸吊支承部的構成零件數量。
在請求項3的發明,在前管部,設置有:用來安裝前避震器的前避震器安裝部,在第二橫向部,設置有:用來安裝後避震器的上部的後避震器安裝部。
讓來自前避震器的力量,經由第一橫向部順暢地傳達到車體框架,來自於後避震器的力量,經由第二橫向部順暢地傳達到車體框架,所以容易確保車體框架的剛性。
在請求項4的發明,後避震器,傾斜地配置成讓下部相對於上部位於車輛後方,以仿照傾斜的後避震器軸的方式,將上張力管的後部朝下傾斜地彎曲形成,前管部的上部,彎曲形成為:相較於下部,其上部位於更靠近車輛後方。
由於上張力管的後部朝下傾斜地彎曲形成,所以將來自後避震器的力量順暢地傳達到上張力管。同樣地,前管部的上部,彎曲形成為:相較於下部,其上部位於更靠近車輛後方,所以將來自前避震器的力量順暢地傳達到上張力管。
請求項5的發明,上張力管的數量為一支,該上張力管設置在車體中心線上。
由於上張力管的數量是一支,所以可達到車體框架的輕量化。
請求項6的發明,在第一橫向部,設置有:用來支承轉向軸的前側轉向軸軸承部,在上張力管的前端設置有:用來支承轉向軸的後側轉向軸軸承部,藉由將前側轉向軸軸承部與後側轉向軸軸承部,在車輛前後方向合併,可自由旋轉地支承轉向軸。
藉由利用第一橫向部,則能以很少的零件數量,容易地支承轉向軸。
請求項7的發明,藉由在左右的前張力托架,緊固有:用來輔助轉向軸的旋轉動作的動力轉向單元,而以左右的前張力托架夾持著該動力轉向單元。
藉由利用左右的前張力托架,則能以很少的零件數量,容易地支承動力轉向單元。
另外,可在左右的前張力托架,預先組裝動力轉向單元,則可成為前輪轉向裝置的局部裝配。
請求項8的發明,在上張力管,附屬有:將空氣濾清器、電瓶等的副機件類予以支承的副機件類支承部;以及用來支承點火線圈等的電機配件的電機配件支承部。
藉由將副機件類、電機配件等集中配置,則可成為局部裝配。
藉由將上張力管卸下,則可將副機件類、電機配件等一起從車體框架卸下,而容易進行維修、檢查。
請求項9的發明,主框架,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央部,隨著其前部越向前方,框架的高度及寬度變得越小,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央部,隨著其後部越向後方,框架的高度及寬度變得越小。
為了確保剛性,主框架的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央部,其框架的高度及寬度較大。而其他處框架的高度及寬度較小。
也就是說,能確保框架剛性,且使撓曲產生,能夠提升車輛的乘坐性。
請求項10的發明,從車輛俯視方向觀察,以讓左右的主框架的車寬方向的間隔,相對於中央部,其前部及後部變窄的方式,在左右的主框架設置有前部彎曲部及後部彎曲部。
藉由使前方變窄,則容易進行校準調整,藉由使後方變窄,則容易確保跨騎型車輛的騎乘性。
以下根據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面是從圖號的方向來看。
[實施例]
根據圖面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如第1圖所示,車輛10是小型車輛,在車體的前部下部具備有前輪11,在該前輪11的上方具備有前擋泥板12,在車體的後部下部具備有後輪13,在該後輪13在上方具備有後擋泥板14,在車輪11的上方具備有轉向車把15,在轉向車把15前具備有前行李台16,在轉向車把15的後方具備有座墊17及後行李台18。
車輛10是跨騎型全地形車輛,如第2圖所示,在轉向車把15與座墊17之間具備有左右的腳踏板19、19,能讓乘坐於座墊17的乘坐者的腳放置於腳踏板19、19。車輛10,具備有:配置在轉向軸26與座墊17之間且用來覆蓋後述的空氣濾清器(第3圖,圖號23)的前外殼20。
如第3圖所示,車輛10是小型車輛,在車體框架21的中央具備有汽油引擎等的動力發動機22,將燃料混合到:在車體框架21上具備的空氣濾清器23所吸入的空氣,在動力發動機22燃燒,排出廢氣經由:從動力發動機22延伸的排氣管24、以及連接於該排氣管24的後端的滅音器25,來朝外排出,以所得到的動力,傳達到:在車體框架21的前部下部可自由旋轉地安裝的前輪11、及/或在車體框架21的後部下部可自由旋轉地安裝的後輪13而進行行駛,藉由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在車體框架21的前部上部的轉向軸26、及使該轉向軸26旋轉的轉向車把15來進行轉向。
動力發動機22,只要是汽油引擎、柴油引擎、電動馬達等的驅動源,並不限種類。
前輪11及後輪13,如果是稱作低壓輪胎的寬度較寬且低壓的特殊輪胎,則低壓輪胎會變形吸收路面的凹凸,即使路面鬆軟,寬度較寬的輪胎也能抑制下沉,這種車輛10稱為全地形車輛。
在動力發動機22產生的動力,如第4圖所示,以驅動軸等的動力傳達裝置28傳達到最終減速裝置29。
如第5圖所示,將動力從最終減速裝置29,經由朝車寬方向延伸的傳動軸31傳達到前輪11,將前輪11旋轉驅動。
前輪懸吊裝置40,如第5圖所示,是由:其上端連結於車體框架21而朝下方延伸的前避震器41、從該前避震器41的下部朝下方延伸的轉向節支承構件42、朝車寬方向延伸而將轉向節支承構件42的下部連結於車體框架21的低臂43、繞著轉向銷軸44自由旋轉地安裝於轉向節支承構件42而用來支承前輪11的轉向節45、以及朝車寬方向延伸而使轉向節45繞著轉向銷軸44旋轉的轉向拉桿46所構成。
該轉向拉桿46,如第4圖所示,連結於動力轉向單元47的輸出軸。該動力轉向單元47,在以假想線顯示的前張力托架58L藉由螺栓48、48予以緊固。
車體框架21,如第6圖所示,其構造特徵為能從第一橫向部53與第二橫向部55將上張力管56卸下。藉此,當承載動力發動機22等的車承載機件時,藉由預先卸下上張力管56,則能將重量物也就是車承載機件從上面下降到車體框架21內。
於是藉由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車輛,其所具有的車體框架讓車承載機件容易出入。
在上張力管56,附屬有:用來支承空氣濾清器23或電瓶78等的副機件類的副機件類支承部77、以及用來支承點火線圈79等的電機配件的電機配件支承部81。藉由將副機件類、電機配件等集中配置,則可局部裝配。而藉由卸下上張力管56,則能將副機件類、電機配件等一起從車體框架21卸下,而容易進行維修、檢查。
能發揮這樣作用效果的車體框架21的構造,如以下詳細說明。如第7圖所示,車體框架21,其主要元件有:在車輛前後方向上通過動力發動機(第6圖,圖號22)的下方,後部朝上方彎曲的左右的一對主框架51L、51R(L是從乘坐者觀察表示左邊,R表示右邊。以下相同);以從主框架51L、51R的前部朝上方延伸的管或框架構成,用來支承前輪懸吊裝置(第5圖,圖號40)的左右的前輪懸吊支承部52L、52R;從左邊的前輪懸吊支承部52L朝車寬方向跨越到右邊的前輪懸吊支承部52R的第一橫向部53;從左邊的主框架51L的後部的彎曲部54L朝車寬方向橫跨到右邊的主框架51R的後部的彎曲部54R的第二橫向部55;以及在車輛前後方向通過動力發動機的上方,前端可卸下地安裝於上述第一橫向部53,後端可卸下地安裝於上述第二橫向部55的上張力管56。
上張力管56,其後部朝下傾斜彎曲形成。
前輪懸吊支承部52L,是由:從主框架51L朝上方延伸的前管部57L、以及傾斜地橫跨該前管部57L的上部與主框架51L而用來補強前管部57L的前張力托架部58L所構成。前輪懸吊支承部52R,也由:前管部57R與前張力托架58R所構成。
在該前張力托架部58L設置有:當將動力轉向單元(第4圖,圖號47)緊固時所使用的螺栓孔62、62。
以第一橫向部53,將左右的一對前管部57L、57R的上端連結,該第一橫向部53,是以從車輛前方觀察朝下開啟的U字型管部59所構成,該U字型管部59連續於左右的前管部57L、57R,左右的前管部57L、57R與U字型管部59是以一支彎曲管部所構成。由於左右的前管部57L、57R與U字型管部59是以一支彎曲管部所構成,所以能減少前輪懸吊支承部的組成零件數量。
並且,在前管部57L、57R設置有:用來安裝前避震器(第5圖,圖號41)的前避震器安裝部61。
由於前避震器安裝部61設置在第一橫向部53附近,所以能將來自前避震器的力量,經由第一橫向部53順暢地傳達到車體框架21。
從轉向車把15朝下延伸的轉向軸26,如第6圖所示, 是以:前側轉向軸軸承部64、與後側轉向軸軸承部65所支承。
前側轉向軸軸承部64,設置在第一橫向部53,後側轉向軸軸承部65,設置在上張力管56的前端。將後側轉向軸軸承部65在車輛前後方向合併於前側轉向軸軸承部64,藉由以螺栓66、66將其結合,則完成軸承構造。
也就是說,藉由巧妙利用第一橫向部53及上張力管56的前端,則能以較少的零件數量,容易地支承轉向軸(第7圖,圖號26)。
如第7圖所示,從左右的主框架51L、51R的彎曲部54L、54R的上端,朝車輛後方延伸出後管67L、67R,後管67L、67R,是以從彎曲部54L、54R的高度方向中央延伸的後副管68L、68R加以補強。從車輛側面觀察,後管67L、67R的前端較上張力管56的後端更朝車輛前方延伸。也就是說,從車輛側面觀察,後管67L、67R的前端,重疊於上張力管56的後端。
上張力管56,如車體框架的俯視圖也就是第8圖所示,在車體中心線上設置有一支。雖然上張力管56以左右兩支橫跨於第一橫向部53與第二橫向部55也沒關係,而藉由作成一支,能達到以下的效果。
由於上張力管的數量是一支,所以可達到車體框架的輕量化,並且如果考慮安裝或卸下的話,作成一支其作業時間會變短。
如車體框架的底視圖(L與R為相反)的第9圖所示,左右的主框架51L、51R的車寬方向的間隔(外寬度),是以相對於中央部為W1,前部的間隔如W2(W2<W1)及後部的間隔(W3<W1)如W3變窄的方式,在左右的主框架51L、51R設置有前部彎曲部71及後部彎曲部72。
藉由將前方作窄,則容易進行校準調整,藉由將後方作窄,則容易確保跨騎型車輛的騎乘性。
如第9圖的變更圖也就是第10圖所示,主框架51L,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央部C,將前部F作成越向前方,框架的高度及寬度變得越小,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央部C,將後部R作成越向後方,框架的高度及寬度變得越小。主框架51R也是一樣。
具體來說,如第10圖的補充說明圖也就是第18圖所示,主框架51L全體彎曲成:中央部C朝車寬方向外側膨脹,前部F及後部R接近車寬中心。而中央部C的主框架51L的高度H1較大,前部F的高度H2較小(H2<H1),後部R的高度H3也較小(H3<H1)。
此外,也可以形成:中央部C的主框架51L的寬度W4較大,前部F的寬度W5較小(W5<W4),後部R的寬度W6也較小(W6<W4)。
為了確保剛性,主框架51L、51R的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央部C,將框架的高度及寬度增大。將其他處的框架的高度及寬度縮小。也就是說,確保框架剛性,且產生撓曲,能提升車輛的乘坐感。
接著說明後避震器的安裝型態。
如第11圖所示,後避震器73,其上部安裝於後避震器安裝部76。該後避震器安裝部76,設置在第二橫向部(第10圖,圖號55)。
該後避震器73,以通過燃料槽74的車輛前方的方式,傾斜配置成:相對於上部,其下部位於更靠近車輛後方(在圖中右邊為車輛前方)。
因此,後避震器軸75,如第7圖所示,仿照上張力管56的後部彎曲形狀。這樣一來,朝向後避震器軸75的方向作用的後避震器的負荷,會順暢地傳達到上張力管56,予以支承。
前管部的上部(第一橫向部53),彎曲形成為相較於下部,其上部位於更靠近車輛後方,所以從前避震器安裝部61施加的前避震器的負荷,會順暢地傳達到上張力管56,予以支承。
接著,針對載置於上張力管56的副機件類或電機配件來詳細說明。
如第12圖所示,在轉向車把15的車輛後方位置,在上張力管56,承載著板狀的副機件類支承部77,在該副機件類支承部77承載著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該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其車輛後方側,收縮成隨著朝向車輛後方而寬度變窄的三角形。藉由收縮成三角形,則能確保乘坐者的置腳空間。
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以朝車體長軸方向延伸的區劃壁83區劃為左右,右邊的區域作為用來收納空氣濾清器23的空氣濾清器收納部84,左邊的區域作為用來收納電瓶78及配置在較該電瓶78更靠車輛後方的小電機配件85的電機配件收納部86。也就是說,相對於上張力管56,空氣濾清器收納部84與電瓶78,是左右分開配置,所以重量平衡性良好。
也就是說,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是一個一體的箱體,藉由將其區劃,來將空氣濾清器23、電瓶78、及小電機配件85予以收納的箱體。
從空氣濾清器23,朝配置在車寬方向中央的一支上張力管56的車寬方向右側延伸出連接管87。
在一支上張力管56的後部,承載著板狀的電機配件支承部81。該板狀的電機配件支承部81承載著:點火線圈79、ACG(交流發電機用)耦合器88、轉換開關耦合器89、側傾角感應器107等。
如第13圖所示,主電路線組91通過電機配件收納部86下,朝車體前後方向延伸。
在電機配件收納部86,配置有電瓶78,在該電瓶78後方配置有小電機配件85。
小電機配件85,例如由:EPS保險絲92、配置在較該EPS保險絲92更靠車輛後方的主保險絲箱93、配置在該主保險絲箱93的車寬方向右邊的起動磁鐵開關94、以及配置在主保險絲箱93的車輛後方的燃料泵浦繼電器95所構成。
在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的空氣濾清器收納部84的前部,設置有進氣口105,在該進氣口105下配置有調節 器106,該調節器106的散熱葉片106a是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形態設置。散熱葉片106a的長軸方向配合進氣的流動方向,所以能減少進氣阻力,能使散熱效率提升。
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是以電瓶78下方、及後端部82a,緊固於上張力管56。
並且電瓶78的正端子98與EPS保險絲92與起動磁鐵開關94,是以電路線組91b聯繫,在電瓶78的負端子99連接著朝車輛長軸方向延伸的電路線組91c。
接著使用左側視圖與右側視圖來說明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的形態。
如第14圖所示,在上張力管56,承載著板狀的副機件類支承部77,在該副機件類支承部77承載著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
在該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雖然收納著空氣濾清器23及電瓶78,而電瓶78配置在:較轉向軸26更靠近車輛後方,較座墊17更前方,較動力發動機22的氣缸97更前方,空氣濾清器23的車寬方向左側方(在圖中是前側)。
電瓶78的正端子98與負端子99,是配置在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的上部,也就是蓋部101的附近。
在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配置有小電機配件85。也就是說,小電機配件85是由:EPS保險絲92、配置在較該EPS保險絲92更靠車輛後方的主保險絲箱93、配置在該主保險絲箱93下的起動磁鐵開關94、及配置在主保險絲箱93的車輛後方的燃料泵浦繼電器95所構成。
蓋部101的下端、與其下方的副機件類支承部77的中間附近,設定成浸水上限線102。該浸水上限線102,設定在進氣口(第15圖,圖號105)的下端。
在浸水上限線102更上方,配置有:電瓶78的正端子98與負端子99、或小電機配件85的大部分,可提高防水性,讓包含電瓶78的電機配件能以非防水類型構成。
從副機件類支承部77朝下延伸出軟管支架103,以該軟管支架103支承著散熱器軟管104。而在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配置有ECU117(也參考第6圖)。
在以往的很多車輛,其課題是,因為電瓶配置在座墊17下等,尤其容易讓感應器等的電機配件集中,引擎周圍與電瓶隔著一段距離,讓電路線組較長。
在該實施例,由於電瓶78配置在動力發動機22的附近,所以能將電路線組縮短。並且也能將小電機配件85配置在動力發動機22的附近,所以也包含電機配件85而能將電路線組縮短。
在以往的很多車輛,其課題是,用來收納電瓶的電瓶收納盒需要另外專門設置。
在本實施方式,用來收納空氣濾清器23的殼體(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也收納電瓶78,所以能省略了電瓶收納盒。
由於在較動力發動機22的氣缸更前方,配置有電瓶78及空氣濾清器23,所以除了不容易受到動力發動機22的熱的影響之外,且後輪捲起的泥土等較不容易進入空氣濾清器23。
並且,如第12圖所清楚顯示,在車體中心的其中一方配置空氣濾清器23,在另一方配置電瓶78,所以容易獲得左右的重量平衡。
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如第15圖所示,在車輛前側(第15圖右側),具備有進氣口105。在該進氣口105的下方配置有調節器106。進氣直接接觸調節器106,可發揮冷卻的效果。
由於將進氣口105設置在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的前方,所以後輪13捲起的泥土不容易進入,而更為合適。
調節器106是緊固在:設置在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的前壁面的轂部。
接著,針對小電機配件85的配置予以補充說明。
如第16圖所示,在上張力管56承載著電機配件支承部81,在該板狀的電機配件支承部81承載著:點火線圈79、ACG耦合器88、轉換開關耦合器89、側傾角感應器107等。
板狀的電機配件支承部81的後部,被燃料槽74的支架108所支承。從燃料槽74延伸的燃料軟管109,被設置在電機配件支承部81的左緣的導引部所支承,朝車輛前方延伸。
雖然以電機配件支承部81支承著燃料軟管109,而如果該支承部位相對於上張力管56在車寬方向左側的話,則在車寬方向右側配置主電路線組91。將燃料軟管109與主電路線組91對於上張力管56平衡性良好地配置在左右。
在後管67L、67R的前端設置有座墊限止器111L、111R,在右邊的座墊限止器111R藉由夾子112支承著主電路線組91。並且,主電路線組91,在點火線圈79的附近位置,經由支架113被支承於電機配件支承部81。該支架113,以讓主電路線組91朝向右邊的後管67R的方式,傾斜設置成相對於車體長軸朝逆時鐘方向旋轉。結果,能使較粗的主電路線組91順暢地朝車寬方向移位。
在電機配件支承部81的車輛後方配置有燃料槽74。能在離開燃料槽74的位置將電路線組配線,提高了作業性。
電機配件支承部81的後部,以將第二橫向部55與上張力管56的後部的結合部覆蓋的方式,沿著第二橫向部55朝車寬方向擴展。在該擴展的部位,在本例子,承載著:從ACG耦合器88的後面延伸的電路線組、從轉換開關耦合器89的後面延伸的電路線組。第二橫向部55與上張力管56的後部的結合部,藉由焊接,容易產生毛邊或突起。可是,藉由以電機配件支承部81的後部將結合部覆蓋,則不用擔心會因為毛邊或突起傷到電路線組或電機配件等。
藉由後管67L將板狀的電機配件支承部81朝車輛前方延伸,以後管67R的前端與電機配件支承部81的前端來支承主電路線組91。假設,如果將主電路線組一邊彎曲成曲柄狀一邊從車寬中央朝車寬外側配線的話,則不僅電路線組的長度變長,且主電路線組較粗而不容易彎曲,會有組裝性較差的課題。在這方面,本實施例,藉由上述構造,既能堅固地支承主電路線組91,且能解決上述課題。
在電機配件支承部81的前部左部,設置有:用來安裝車體外殼的外殼支架部114。
也就是說,電機配件支承部81,也達到用來支承車體外殼的功能。
連接管87,從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82朝車輛後方延伸,而首先,在彎曲下降部116朝車寬方向右邊一邊彎曲一邊下降,接著以通過在車體中心側配置的節氣門體115的側方的方式朝車輛後方延伸,接著,在大致90°的轉彎部117朝車體中心側折返,前端插入到上張力管56下。
轉彎部117,作成較大直徑,減少流路阻力。
也就是說,連接管87,作成從俯視方向觀察成大致J字型,捲繞成包圍節氣門體115。
也就是說,如第15圖所示,連接管87,在彎曲下降部116下降,前端插入到上張力管56下。
如第6圖所示,電機配件支承部81,以上張力管56的上端(上面部)所支承,並且在較該上張力管56的上端較低的位置形成階段部,在該階段部收納點火線圈79等的電機配件。
如第16圖所示,相對於上張力管56,在其中一方(在該例子在車寬方向右側)配置連接管87及節氣門體115,在另一方(在該例子是車寬方向左側)配置電機配件支承部81,所以能有效活用空間,並且節氣門體115不會妨礙到電機配件支承部81,所以可提高節氣門體115的保養性。
排氣管24配置於板狀的電機配件支承部81下。該電機配件支承部81具有隔熱板的功能,所以能隔熱地保護點火線圈79、ACG耦合器88、轉換開關耦合器89。
如第17圖所示,在後管67L的前端設置有座墊限止器111L,以座墊限止器111L保持座墊17。
並且,點火線圈79、ACG耦合器88、轉換開關耦合器89,是在較上張力管56的上面更下方的位置,所以不用擔心會受到座墊17的向下的負荷。
並且,在與後管67L重疊的位置,配置有:ACG耦合器88、轉換開關耦合器89、側傾角感應器107、或燃料軟管109,所以更不用擔心座墊17的向下的負荷作用於這些構件,且能更提高對於這些電機配件的保護效果。並且,將電機配件支承部81有效率地配置在座墊下的狹窄空間,而能配置電機配件。
在電機配件支承部81的前部,藉由支架113,支承著主電路線組91。在電機配件支承部81的下方配置有節氣門體115,在該節氣門體115的下方配置有排氣管24。
本發明的車體框架構造,雖然適合小型車輛,尤其適合全地形車輛,而當然也可適用於其他車輛。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車體框架構造適合全地形車輛。
10...車輛
11‧‧‧車輪(前輪)
21‧‧‧車體框架
22‧‧‧動力發動機
23‧‧‧空氣濾清器
26‧‧‧轉向軸
28‧‧‧動力傳達裝置
40‧‧‧前輪懸吊裝置
47‧‧‧動力轉向單元
51L、51R‧‧‧主框架
52L、52R‧‧‧前輪懸吊支承部
53‧‧‧第一橫向部
54L、54R‧‧‧主框架後部的彎曲部
55‧‧‧第二橫向部
57L、57R‧‧‧前管部
58L、58R‧‧‧前張力托架部
59‧‧‧U字型管部
61‧‧‧前避震器安裝部
64‧‧‧前側轉向軸軸承部
65‧‧‧後側轉向軸軸承部
71‧‧‧前側彎曲部
72‧‧‧後側彎曲部
73‧‧‧後避震器
75‧‧‧後避震器軸
76‧‧‧後避震器安裝部
77‧‧‧副機件類支承部
78‧‧‧電瓶
79‧‧‧點火線圈
81‧‧‧電機配件支承部
82‧‧‧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
第1圖是車輛的左側視圖。
第2圖是車輛的俯視圖。
第3圖是將車體外殼卸下狀態的車輛的左側視圖。
第4圖是用來說明前輪的懸吊裝置的側視圖。
第5圖是用來說明前輪的懸吊裝置的正視圖。
第6圖是車體框架的分解立體圖。
第7圖是車體框架的立體圖。
第8圖是車體框架的俯視圖。
第9圖是車體框架的底視圖。
第10圖是第9圖的變更圖。
第11圖是車輛後部的右側視圖。
第12圖是副機件類支承部與電機配件支承部的配置圖。
第13圖是副機件類支承部的說明圖。
第14圖是車輛前部的左側視圖。
第15圖是車輛前部的右側視圖。
第16圖是電機配件支承部的放大圖。
第17圖是車輛中間部的左側視圖。
第18圖是第10圖的補充說明圖。
22...動力發動機
23...空氣濾清器
51L...主框架
53...第一橫向部
54L、54R...主框架後部的彎曲部
55...第二橫向部
56...上張力管
57L、57R...前管部
58L、58R...前張力托架部
61...前避震器安裝部
64...前側轉向軸軸承部
65...後側轉向軸軸承部
66...螺栓
77...副機件類支承部
78...電瓶
79...點火線圈
81...電機配件支承部
82...空氣濾清器兼電瓶收納箱
105...進氣口
106...調節器
117...ECU

Claims (11)

  1. 一種車輛,是具有:車體框架、安裝於該車體框架用來產生動力的動力發動機、以及將在該動力發動機產生的輸出予以傳達到車輪的動力傳達裝置之車輛,其特徵為:上述車體框架是由以下構件所構成:在車輛前後方向通過上述動力發動機的下方,後部朝上方彎曲的左右的一對主框架、以從上述主框架的前部朝上方延伸的管部或框架所構成,用來支承前輪懸吊裝置的左右的前輪懸吊支承部、在車寬方向從上述左邊的前輪懸吊支承部橫跨到上述右邊的前輪懸吊支承部的第一橫向部、在車寬方向從上述左邊的主框架的後部的彎曲部橫跨到上述右邊的主框架的後部的彎曲部的第二橫向部、以及在車輛前後方向通過上述動力發動機的上方,前端可卸下地安裝於上述第一橫向部,後端可卸下地安裝於上述第二橫向部的上張力管,藉由預先將上述上張力管卸下,則可將上述動力發動機從上方下降到上述車體框架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車輛,其中上述前輪懸吊支承部,是由:從上述主框架朝上方延伸的前管部、以及傾斜地橫跨於該前管部的上部與上述主框架而用來補強上述前管部的前張力托架部所構成;以上述第一橫向部連結左右的一對前管部的上端, 從車輛前方觀察,該第一橫向部是由朝下開啟的U字型管部構成,該U字型管部連續於上述左右的前管部,上述左右的前管部與上述U字型管部是以一支彎曲管部所構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車輛,其中在上述前管部,設置有:用來安裝前避震器的前避震器安裝部,在上述第二橫向部,設置有:用來安裝後避震器的上部的後避震器安裝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車輛,其中上述後避震器,傾斜地配置成讓下部相對於上部位於車輛後方,以仿照傾斜的後避震器軸的方式,將上述上張力管的後部朝下傾斜地彎曲形成,上述前管部的上部,彎曲形成為:相較於下部,其上部位於更靠近車輛後方。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或4項的車輛,其中上述上張力管的數量為一支,該上張力管設置在車體中心線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車輛,其中在上述第一橫向部,設置有:用來支承轉向軸的前側轉向軸軸承部,在上述上張力管的前端設置有:用來支承上述轉向軸的後側轉向軸軸承部,藉由將前側轉向軸軸承部與後側轉向軸軸承部,在車輛前後方向合併,可自由旋轉地支承上述轉向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或4項的車輛,其中在上述 第一橫向部,設置有:用來支承轉向軸的前側轉向軸軸承部,在上述上張力管的前端設置有:用來支承上述轉向軸的後側轉向軸軸承部,藉由將前側轉向軸軸承部與後側轉向軸軸承部,在車輛前後方向合併,可自由旋轉地支承上述轉向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車輛,其中藉由在上述左右的前張力托架,緊固有用來輔助上述轉向軸的旋轉動作的動力轉向單元,而以上述左右的前張力托架夾持著該動力轉向單元。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或4項的車輛,其中在上述上張力管,附屬有:將空氣濾清器、電瓶等的副機件類予以支承的副機件類支承部;以及用來支承點火線圈等的電機配件的電機配件支承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或4項的車輛,其中上述主框架,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央部,隨著其前部越向前方,框架的高度及寬度變得越小,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央部,隨著其後部越向後方,框架的高度及寬度變得越小。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或4項的車輛,其中從車輛俯視方向觀察,以讓上述左右的主框架的車寬方向的間隔,相對於中央部,其前部及後部變窄的方式,在上述左右的主框架設置有前部彎曲部及後部彎曲部。
TW099143752A 2010-01-15 2010-12-14 vehicle TWI430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07334A JP2011143857A (ja) 2010-01-15 2010-01-15 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4126A TW201144126A (en) 2011-12-16
TWI430912B true TWI430912B (zh) 2014-03-21

Family

ID=44264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43752A TWI430912B (zh) 2010-01-15 2010-12-14 vehicle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413758B2 (zh)
JP (1) JP2011143857A (zh)
CN (1) CN102126522B (zh)
AR (1) AR079891A1 (zh)
AU (2) AU2010246550B2 (zh)
BR (1) BRPI1100697A2 (zh)
CA (1) CA2723577C (zh)
MX (1) MX2011000474A (zh)
TW (1) TWI4309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0641A (zh) * 2007-07-10 2010-06-09 胡斯华纳有限公司 车架
JP2010203388A (ja) * 2009-03-05 2010-09-16 Honda Motor Co Ltd 電装品の配置構造
JP5451491B2 (ja) * 2010-03-31 2014-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EP2799321B1 (en) * 2011-12-28 2016-11-23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US8789633B2 (en) * 2012-12-07 2014-07-2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including intake assembly having snorkel
WO2018167647A1 (en) * 2017-03-14 2018-09-20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Frame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US11130539B2 (en) * 2017-05-12 2021-09-28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Vehicle with upper and lower frame portions
JP6819476B2 (ja) * 2017-06-16 2021-0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US10710635B2 (en) * 2017-12-18 2020-07-14 Honda Motor Co., Ltd. Autonomous all-terrai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US10710659B2 (en) * 2018-11-28 2020-07-1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CN113022763B (zh) * 2021-04-30 2022-03-15 浙江阿波罗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越野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5463A (en) * 1974-07-27 1976-03-2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Lubrication system for motorcycles
US4170272A (en) * 1978-02-23 1979-10-09 Smolinski Donald E Frame for a chopper-type motorcycle
US4461366A (en) * 1981-09-18 1984-07-24 Honda Motor Co., Ltd. Frame for motorcycles
US4535869A (en) * 1982-02-05 1985-08-20 Suzuki Motor Company Limited Saddle riding type motorcar having four wheels
JPS6060081A (ja) * 1983-09-13 1985-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バギ−車
US4770262A (en) * 1984-08-31 1988-09-1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our-wheel motor vehicle with riding saddle seat
US4805716A (en) * 1987-08-12 1989-02-2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JPH01311974A (ja) * 1988-06-10 1989-12-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H03136990A (ja) * 1989-10-24 1991-06-1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ハンドルの位置可変装置
JP3249152B2 (ja) * 1991-09-06 2002-01-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電気部品配設構造
US5284221A (en) * 1992-03-11 1994-02-08 Monte Warne Motorcycle frame
JP3366115B2 (ja) * 1994-07-12 2003-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四輪車
JP2914908B2 (ja) * 1996-01-31 1999-07-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騎乗型4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US5975624A (en) * 1996-04-03 1999-11-0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ll terrain vehicle frame
US6626260B2 (en) * 1998-04-09 2003-09-30 Bombardier Inc. All terrain vehicle
CN1121329C (zh) * 1998-09-11 2003-09-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架一体式油箱的构造
US6799781B2 (en) * 2000-03-13 2004-10-05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Frames for all-terrain vehicles
US6547027B1 (en) * 2000-05-19 2003-04-15 Bombardier Inc. All terrain vehicle
US6851691B2 (en) * 2000-08-22 2005-02-08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Suspension system for an all terrain vehicle
JP3442742B2 (ja) * 2001-01-23 2003-09-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車の冷却装置
JP2003011874A (ja) * 2001-06-29 2003-01-15 Suzuki Motor Corp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40035623A1 (en) * 2002-02-22 2004-02-26 Berthold Fecteau Frame configuration for a three-wheel vehicle
JP4083566B2 (ja) * 2002-12-27 2008-04-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シャフト支持構造
JP2004314939A (ja) * 2003-04-04 2004-11-11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およびフレーム製造方法
US6902023B2 (en) * 2003-07-11 2005-06-07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Engine mounting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JP4347015B2 (ja) * 2003-10-10 2009-10-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用フューエルタンク配設構造
CA2496491C (en) * 2004-02-13 2009-07-2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for all-terrain vehicle
JP2005280508A (ja) * 2004-03-30 2005-10-1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ドライサンプ式潤滑装置
CN101155723B (zh) * 2005-04-11 2010-05-19 庞巴迪动力产品公司 全地形车
US7513516B2 (en) * 2005-08-23 2009-04-07 Jri Development Group, Llc Shock isolation cradle
CN2889866Y (zh) * 2006-03-03 2007-04-18 广州市番禺华南摩托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三段式沙滩车主车架
US7543672B2 (en) * 2006-05-01 2009-06-09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Straddle-type wheeled vehicle and frame thereof
JP2008114617A (ja) 2006-10-31 2008-05-2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電装部品配置構造
US8104565B2 (en) * 2006-11-15 2012-01-3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Body frame and vehicle
JP2008222077A (ja) * 2007-03-13 2008-09-2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該車体フレームにエンジンを搭載するための組立方法,及び該車体フレーム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US8579063B2 (en) * 2007-06-29 2013-11-12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Motorcycle having detachable support members
JP5172419B2 (ja) * 2008-03-28 2013-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030837B2 (ja) * 2008-03-31 2012-09-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用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2010058759A (ja) * 2008-09-05 2010-03-18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四輪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01480985A (zh) * 2009-02-04 2009-07-15 华南理工大学 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
JP2011143834A (ja) * 2010-01-15 2011-07-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2011213236A (ja) * 2010-03-31 2011-10-2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5481254B2 (ja) * 2010-03-31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5451491B2 (ja) * 2010-03-31 2014-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0246550B2 (en) 2014-08-07
JP2011143857A (ja) 2011-07-28
US8413758B2 (en) 2013-04-09
CN102126522A (zh) 2011-07-20
AU2014210577A1 (en) 2014-08-28
CA2723577A1 (en) 2011-07-15
US20110174569A1 (en) 2011-07-21
MX2011000474A (es) 2011-07-19
CN102126522B (zh) 2013-06-19
AR079891A1 (es) 2012-02-29
CA2723577C (en) 2012-07-10
BRPI1100697A2 (pt) 2012-07-17
AU2010246550A1 (en) 2011-08-04
TW201144126A (en) 2011-12-16
AU2014210577B2 (en) 2016-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0912B (zh) vehicle
JP5451491B2 (ja) 車両
US7730986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electric component in vehicle
JP7250074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17722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455981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レゾネータ構造
JP2011213236A (ja) 車両
JP607793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チェーン駆動装置
JP457448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電装部品配置構造
JP546127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10083273A (ja) 車両の排気管構造
JP576402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2071800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529251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系の配置構造
JP574213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電装部品取付構造
JP201504795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JP5470107B2 (ja) 車両
JP2018162015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JP5514589B2 (ja) 車両
JP734057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3482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6068828A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WO2018173960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