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3892B - 阻尼板 - Google Patents

阻尼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3892B
TWI423892B TW100109715A TW100109715A TWI423892B TW I423892 B TWI423892 B TW I423892B TW 100109715 A TW100109715 A TW 100109715A TW 100109715 A TW100109715 A TW 100109715A TW I423892 B TWI423892 B TW I4238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amper plate
damper
plate
circumferential
circumferential ri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9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0378A (en
Inventor
Koji Sawada
Masaaki Yamamoto
Yoshimitsu Hibino
Original Assignee
Howa Pla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wa Pla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wa Plast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00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0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38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389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B60H1/00678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the axis of rotation being in the door plane, e.g. butterfly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60H2001/3478Details of actuators acting on additional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阻尼板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阻尼板,其可旋轉地配置於車用空調內一調氣器(register)之一固持體(retainer)內所形成的一通風路徑(ventilation path)上,且開啟/關閉該通風路徑。進一步地,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其內配置有該阻尼板之調氣器。
發明背景
傳統上,已有各種有關於阻尼器的技術報導以當關閉一通風路徑時改善密封特性,將該阻尼器可旋轉地配置於車用空調中一調氣器之一固持體內所形成的通風路徑上。
例如,專利文獻1及2所揭露的阻尼器是構成有二元件,亦即,一具有繞其四側的分叉抓取緣形成之矩形阻尼板,及一以軟性橡膠,如氨基甲酸乙酯或軟合成樹脂製成之阻尼密封件,該阻尼密封件是形成一環形且撓性地設立於該阻尼板的抓取緣。
當專利文獻1及2所揭露的阻尼器旋轉且關閉該通風路徑時,該阻尼密封件會與該通風路徑的壁面接觸,藉此在該通風路徑上之風流量(wind-flow)幾乎完全中斷。
另一方面,為達到當該通風路徑關閉時之密封特性,具有該阻尼密封件之該阻尼器的尺寸是形成略大於該通風路徑之尺寸。藉此,當該通風路徑被該阻尼器關閉時,該阻尼密封件及該固持體的內壁會相互接觸。在此,會有使該阻尼器無法順利地旋轉或會產生異聲(allophone)之問題,即。為可解決此問題,譬如,於專利文獻3中揭露了一技術,將該阻尼密封件形成的尺寸是足以當旋轉時避免與該固持體的內壁(出氣口10)接觸,且將一組構以與該阻尼密封件接觸之肋部沿該阻尼器的完全阻斷位置形成於該固持體的內壁。藉此,當該阻尼器關閉該固持體的通風路徑時,該阻尼密封件會與該肋部接觸,而因此達到密封特性。
在此,在有該阻尼密封件設置於內之該阻尼器之例子中,作為可防止因該阻尼密封件與該固持體內壁之接觸而產生異聲之技術,該阻尼器在組裝於該阻尼板之前宜浸泡於矽油中。
專利文獻1:實用新型註冊公報號碼2570855
專利文獻2:實用新型註冊公報號碼2575479
專利文獻3:未審查專利申請案公告號碼Hei7-137532
然而,於藉將該阻尼密封件組裝於該阻尼板來改善密封特性之技術中,會有以下的問題。首先,由於該阻尼器是以該阻尼板與該阻尼密封件二元件所構成,因此該阻尼密封件的成本及將該阻尼密封件組裝於該阻尼板之工時會增加,因而使生產該阻尼器的成本增加。尤其,於該阻尼板內,為形成該等分叉抓取緣以抓取該阻尼密封件,需要製造一模具來進行滑動製程。因此,製造模具的成本亦會增加。
在該阻尼密封件浸泡於矽油中之例,矽油黏附於構成該調氣器的其他元件,因此這些其他元件會受到矽油汙染。進一步地,亦有對矽油品質管制困難的問題。
如專利文獻3所示,在該肋部形成於該內壁上之例,該肋部當該阻尼器組裝時會變成一阻礙。並且,該固持體的形狀會變得複雜,因而使製造該固持體的成本增加。然而,至今,鮮少有報導在沒有於該固持體內壁上形成一肋部,或當該通風路徑關閉時使該阻尼板與該固持體內壁接觸而可達到密封特性之技術。
因此,本發明已達到可解決上述問題,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阻尼板,即使一阻尼密封件不設立於該阻尼板且一肋部不形成於該固持體內壁上,藉其仍可達到該通風路徑的密封特性,而無需當該通風路徑關閉時使該阻尼板與該固持體內壁接觸。
為達到上述目的,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阻尼板是可旋轉地配置於用於汽車空調的調氣器之固持體中所形成的通風路徑內,該阻尼板具有一形成實質上矩形之平板部及一旋轉桿,其中形成該平板部的環周之四側當中之二側是組構接近該固持體內彼此相對之一對內壁附近,藉此該阻尼板可關閉該通風路徑,其中該阻尼板具有凸起的第一環周肋部以至少自該平板部的環周之該二側形成外表面,且其中,當該阻尼板旋轉至可關閉該通風路徑之位置時,形成於該二側內之該等第一環周肋部的外表面分別接近至該固持體的內壁且分別與該等內壁成平行同時其間達到窄的間隙。
進一步地,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阻尼板中,一第二環周肋部形成於各該二側內,該第二環周肋部具有與一第一環周肋部相對於該阻尼板的中心剖面對稱之形狀,該中心剖面是表示通過該旋轉桿的旋轉中心且與該阻尼板的厚度方向垂直之剖面。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阻尼板中,於該二側內之各該第一環周肋部是自該平板部相對於該中心剖面之相對側凸起,且該第一環周肋部之外表面與該中心剖面相交成一銳角。
進一步地,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阻尼板中,於該二側內之各該第一環周肋部當該阻尼板旋轉至關閉該通風路徑的位置時是面向進氣方向。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阻尼板中,一較該平板部為薄之薄部是沿該第一環周肋部形成於該平板部上,該平板部形成該阻尼板的主體。
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阻尼板具有一抓取部於與形成有該旋轉桿的一側相對之一側處,且該等第一環周肋部是繞該阻尼板,除了該旋轉桿及該抓取部外之整個環周所形成。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調氣器中,配置有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阻尼板。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阻尼板中之第一環周肋部是自形成該平板部的環周之四側當中沿該旋轉桿的延伸方向之至少二側凸起且具有該等外表面。當該阻尼板旋轉至關閉該通風路徑的位置時,形成於各該二側內之該等第一環周肋部的外表面接近至該固持體的各內壁且分別與該等內壁成平行而其間具有該等窄間隙。藉此,當該通風路徑關閉時,該等平面狀窄間隙是形成於該等第一環周肋部的外表面與該固持體的內壁之間。這些平面狀窄間隙可提供對該固持體的通風路徑內的氣流之高阻力。藉此,類似於習知阻尼密封件設置有阻尼板之例,此等窄間隙可擋止氣流。因此,即使阻尼密封件不設置阻尼板或肋部不形成於該固持體中,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阻尼板,該通風路徑的密封特性仍可達到而當該通風路徑關閉時不會使該阻尼板與該固持體的內壁相接觸。因此,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阻尼板可解決產生異聲及阻尼板無法順暢旋轉之問題,且製造阻尼板的成本亦可大大減少。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阻尼板,該第二環周肋部形成於各該二側內,各第二環周肋部具有與該第一環周肋部相對於該阻尼板的中心剖面對稱之形狀,該中心剖面是表示通過該旋轉桿的旋轉中心且與該阻尼板的厚度方向垂直之剖面。此阻尼板當例如,彼此具有對稱形狀之二調氣器分別配置於一儀表板的右位置及左位置處時可非常有效地運作。亦即,不僅該第一環周肋部,該第二環周肋部亦形成於一阻尼板上。因此,該於一調氣器的通風路徑關閉時,該通風路徑的密封特性可藉該第一環周肋部來保持。於另一調氣器中,相同阻尼板是以將該阻尼板顛倒的狀態使用。因此,於另一調氣器的通風路徑之密封特性可以與該調氣器相似方式達到。在此,於該另一調氣器中,當該通風路徑關閉時,該等第二環周肋部的外表面會與該固持體的內壁平行而其間具有該等窄間隙。如所提,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阻尼板中,一種阻尼板可利用於二彼此具有對稱形狀之調氣器。藉此,無需製造二種分別對應於各調氣器之阻尼板。藉此,模具製造成本可進一步減少。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阻尼板中,於該二側內之各該第一環周肋部是自該平板部相對於該中心剖面之相對側凸起,且該第一環周肋部之外表面與該中心剖面相交成一銳角。因此,即使該阻尼板是以抵住該固持體的內壁之傾斜狀態關閉而不是使該阻尼板以垂直於該等內壁的狀態,該等第二環周肋部亦可形成不會干擾該阻尼板的旋轉。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阻尼板中,於該二側內之各該第一環周肋部當該阻尼板旋轉至關閉該通風路徑的位置時是面向進氣方向。因此,形成於該等第一環周肋部與該固持體的內壁之間且平行於該等內壁之該等平行窄間隙部的入口形狀是製成使空氣更難以流經該通風路徑40並流入其內。因此,藉該阻尼板對該通風路徑之密封特性可進一步有效地改善。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阻尼板中,一較該平板部為薄之薄部是沿該第一環周肋部形成於該平板部上,該平板部是形成該阻尼板的主體。在此,於較少例子中,該阻尼板的環周端部及該固持體的內壁當旋轉該阻尼板以關閉該通風路徑時,因製造變異性而彼此干涉。此干涉的衝擊可由該薄部來吸收。因此,該阻尼板可旋轉至該阻尼板關閉該通風路徑之狀態。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阻尼板中,該等第一環周肋部是繞該阻尼板,除了該旋轉桿及該抓取部外之整個環周所形成。因此,該第一環周肋部的外表面面向該固持體支撐該阻尼板的旋轉桿的一對內壁而其間具有該等窄間隙。因此,當通風路徑關閉時密封特性可進一步改善。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調氣器之前視圖;
第2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調氣器之分解透視圖;
第3圖是第1圖A-A之剖視圖;
第4圖是於通風路徑呈關閉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A-A位置之剖視圖;
第5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之平面圖;
第6A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之透視圖;
第6B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於另一方向所視之透視圖;
第7A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於自一抓取部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7B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於自一旋轉桿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8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之前視圖,其中該阻尼板的一部分是放大顯示;
第9A圖是第5圖D-D之剖視圖;
第9B圖是第5圖E-E之剖視圖;
第10圖是第1圖B-B之剖視圖;
第11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調氣器之後視圖;
第12圖是第1圖C-C之剖視圖;
第13圖是於該通風路徑呈關閉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C-C位置之剖視圖,其中該調氣器的一部分是放大顯示;
第14圖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之平面圖;
第15A圖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之透視圖;
第15B圖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自另一方向所視之透視圖;
第16圖是第14圖F-F之剖視圖;
第17A圖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於自一抓取部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17B圖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於自一旋轉桿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18圖是其中配置有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且通風路徑呈開啟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C-C位置之剖視圖;
第19圖是其中配置有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且該通風路徑呈關閉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C-C位置之剖視圖,其中該調氣器的一部分是放大顯示;
第20圖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阻尼板之平面圖;
第21A圖是第20圖G-G之剖視圖;
第21B圖是第20圖H-H之剖視圖;
第22A圖是該阻尼板於自一抓取部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22B圖是該阻尼板於自一旋轉桿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23圖是其中配置有第三實施例的阻尼板且通風路徑呈開啟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C-C位置之剖視圖;
第24圖是其中配置有第三實施例的阻尼板且該通風路徑呈關閉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C-C位置之剖視圖,其中該調氣器的一部分是放大顯示;
第25圖是根據第四實施例的阻尼板之透視圖;及第26圖對第四實施例的阻尼板所剖於第5圖的D-D位置之剖視圖。
參考標號之說明
1…調氣器
13…固持體
13A…固持體的上壁面
13B…固持體的下壁面
34A,34A,34B,34B,134C,134D,234E,234F…環周肋部
30,130,230,330…阻尼板
31…旋轉桿
32…抓取部
35,135,235…中心線
40…通風路徑
36,136,236,336…板部
350…薄部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其後,根據本發明的阻尼板將根據本發明實施的四個實施例參考第1-26圖詳細說明。
首先,根據第1-3圖,將說明該調氣器1,其供根據四個實施例的任一種阻尼板配置於內。在此,第1圖的左側是定義為該調氣器1的左方向,第1圖的右側是定義為該調氣器1的右方向,第1圖的下側是定義為該調氣器1的下方向,第1圖的上側是定義為該調氣器1的上方向,第1圖的前側是定義為該調氣器1的前方向,及第1圖的後側是定義為該調氣器1的後方向。
該調氣器1是與一對稱調氣器成對使用,且與該對稱調氣器分別配置於一車子的儀表板上之對稱位置處。
如第1至3圖所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調氣器1具有一斜面2形成該調氣器1的一前部,及一呈導道形狀之固持體13,其供該斜面2嵌入及連接。
如第1圖所示,其顯示該調氣器1之前視圖,該斜面2具有沿長方向較長而沿寬方向較短之形狀,且設置有一實質上呈窄等腰三角形之吹口3。
於該吹口3內,一前鰭片5是沿該等腰三角形的中心線可樞轉地支撐。於後側處配置有後鰭片10,其是受實質上垂直於該前鰭片5的旋轉桿之旋轉桿可樞轉地支撐。於第1圖中,該前鰭片5是改變上下方向的風向,而該等後鰭片10是改變左右方向的風向。在此,於第1圖中,該前鰭片5與該等後鰭片10二者是呈使該前鰭片5與該等後鰭片10被旋轉以可完全開啟該吹口3之狀態。
該吹口3的左側處,形成一轉盤開口4,且於側視時呈圓形的轉盤16是自該斜面2的後側可旋轉地插置於該轉盤開口4內。操作者可藉由以上下方向操作該轉盤16的一轉盤鈕17來開啟/關閉一通風路徑40,其後詳述之。
如第2圖所示,該前鰭片5具有一對旋轉桿形成於其兩端處,且該對旋轉桿是可旋轉地支撐於一左軸承構件6及一右軸承構件7內。一操作鈕8是以可於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沿該前鰭片5的長方向向外配置,以將該前鰭片5的實質中心部放置於其間。該操作鈕8是以一上構件8A、一下構件8B、一金屬構件8C,及一內配接構件8D所構成。在這些構件8A至8D相互結合之後,形成於該下構件8B上之齒條齒部9配置於該前鰭片5的後側處。
該數後鰭片10各具有一上旋轉桿及一下旋轉桿。各後鰭片10的下旋轉桿是可旋轉地支撐於一軸承板11上所形成之孔內。進一步地,於各後鰭片10內,具一桿體之一凸部是自一上旋轉桿向後延伸,且各凸桿與一連接板12連接。藉此,該等後鰭片10是一起被旋轉且該等後鰭片10的旋轉角度可一次改變。在該數後鰭片10當中的一後鰭片10處,配置有一向前凸出之扇形齒輪10A。此扇形齒輪10A是設置可與配置於該前鰭片5上構成該操作鈕8的下構件8B之齒條齒部9嚙合。因此,當該操作鈕8被以滑動方式於左右方向沿該前鰭片5操作時,該等後鰭片10的旋轉角度可因該等後鰭片10一起被旋轉而同時改變。
在該具導道形狀的固持體13中,形成一通風路徑40,其當自後側視之時具有一實質上矩形形狀(見第11圖),且該固持體13於外壁上具有一銜接部27。該銜接部27是與形成於該斜面2之一銜接孔2A銜接,藉此可結合該斜面2與該固持體13。在該斜面2與該固持體13結合的狀態時,該吹口3與該通風路徑40是相互連接。在此,納置該前鰭片5的旋轉桿之該左軸承構件6及該右軸承構件7是分別配置於該固持體13的一左納置部24A及一右納置部24B的內側上。納置該等後鰭片10的旋轉桿之該軸承板11是配置於該固持體13的一下納置部25A的內側上,且該等後鰭片10的上旋轉桿是配置於該固持體13的上壁上所形成之孔25B中。當該斜面2與該固持體13結合時,該左軸承構件6、該右軸承構件7、該軸承板11及該等後鰭片10的上旋轉桿是堅固地固定於該右及左內壁、該斜面2的上及下端部,與該固持體13之間。
於該調氣器1內,設置一被該固持體13的右及左內壁可旋轉地支撐之阻尼板30(之後說明)、上述之該轉盤16,及一用以抓取該阻尼板30之抓取構件19。該轉盤16於側視上是呈圓形,且一桿體18是自該轉盤16的側壁凸出於與該轉盤鈕17相對之位置。該阻尼板30(之後敘述)具有一自該阻尼板30的長方向之一端向外凸伸之旋轉桿31,及一形成於該阻尼板30的長方向之另一端之抓取部32。該抓取構件19具有一供該阻尼板30的抓取部32可放置於內之分叉部21,及一呈長孔形狀之導槽20,以使該桿體18可滑動地插置。
於該固持體13內,一轉盤桿14自該左外壁面凸伸,且形成一插孔15。如第3及4圖所示,該固持體13的轉盤桿14插置於該轉盤16所形成之一中心孔16A內,且該轉盤16是藉由一螺帽29鎖固形成環繞於該中心孔16A的環周之一螺絲部,可旋轉地配置於該固持體13內。該抓取構件19的分叉部21插置於該固持體13的插孔15內;藉此該抓取構件19可抓取該抓取部32。同時,該轉盤16的桿體18插置於該抓取構件19的導槽20內;藉此該抓取構件19及該轉盤16可相互銜接。
如第3圖所示,當該通風路徑40開啟時,該轉盤鈕17是位於該轉盤開口4的上端部處。此時,該轉盤16的桿體18是位於最下方位置。如第4圖所示,當使用者下推該轉盤鈕17至該轉盤開口4的下端時,該轉盤16的桿體18被以繞該轉盤桿14以順時針方向轉動約50度。藉此,該抓取構件19的臂部會向上提起且以反時針方向轉動約80度。同時,被該抓取構件19抓取之該阻尼板30被以反時針方向轉動相同角度。
接著,將參考第5至9A、9B圖,詳細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30之具體構造。如第5至7圖所示,該阻尼板30具有一實質上矩形的形狀,其中四角落是呈圓角形。環周肋部34形成於該阻尼板30除了該旋轉桿31及該抓取部32外之整個環周。於該阻尼板30內,除了該旋轉桿31、該抓取部32及該等環周肋部34外之一中心部形成一平板部36。
該旋轉桿31具有一實質上圓柱狀。另一方面,如第6B及7A圖所示,該抓取部32是呈二階式凹陷且相對於一中心剖面對稱(線35是表示該中心剖面通過之平分線且其後以”中心線”表示之),其垂直相交該阻尼板30的厚度方向且通過該旋轉桿31的中心。於該抓取部32內,一內凹部32B的底面及一外凹部32A的底面於該阻尼板30的寬方向上是以垂直壁相連,且於該阻尼板30的長方向是以一斜壁相連。以如此的該抓取部32形狀,該抓取部32可配接於該抓取構件19內該分叉部21的內部形狀內。形成於該分叉部21各頂端處之一勾部21A(見第2圖)堅固地與該外凹部32A及該內凹部32B所形成之一差部銜接,藉此該抓取構件19的分叉部21可堅固地與該抓取部32銜接。
如第6A至7B圖所示,該環周肋部34是由該等環周肋部34A,34A及該等環周肋部34B,34B(其後,縮寫成”34A-34B”)所構成。該阻尼板30的一平面上,一環周肋部34A沿一自該旋轉桿31至該抓取部32所形成之半圓部形成於整個環周上,及一環周肋部34B沿另一半圓部形成。該阻尼板30的另一平面上,形成另一環周肋部34A,以相對於在該中心線35的相對側處之該環周肋部34B,及形成另一環周肋部34B,以相對於在該中心線35的相對側處之該環周肋部34A。在此,該等環周肋部34A具有相同形狀且自相對於該中心線35的相對側直立。各環周肋部34B是形成於該中心線35的各側上以可使得各該等環周肋部34A,34A可相對於該中心線35形成對稱。
如第6A,6B及8圖所示,各環周肋部34A-34B的外表面在沿寬方向的二側處與該中心線35實質上正交。另一方面,如第6A,6B及9A,9B圖所示,在沿長方向的二側處,各環周肋部34A-34B的外表面以相同斜角θ(例如,約80度)傾斜,使得各環周肋部34A-34B的頂端更靠近於該阻尼板30的中心部。該斜角θ是由以沿長方向的二側形成之該等環周肋部34A,34A的各外表面,與該中心線35所形成,且實質上相等於當該通風路徑40關閉時由該阻尼板30與該上及下壁面13A,13B所形成之角度(見第13圖)。藉此,當該通風路徑40關閉時,各環周肋部34A,34A的外表面與該上及下壁面13A,13B是呈平行。
如第8圖清楚顯示,各環周肋部34A-34B的頂端上,形成有具三角形凹面及凸面之凹凸部33。該等凹凸部33是形成相對於該中心線35之對稱形狀。
如第6A,6B及8圖所示,該等凹凸部33是沿該阻尼板30的長方向之二側連續形成於各環周肋部34A-34B之頂端上。在此,第9A圖所顯示的側面剖視圖,其中該阻尼板30是剖在該凹凸部33內的一凹面部的底部處,此處各環周肋部34A-34B之外側面的寬度為最小。第9B圖所顯示的側面剖視圖,其中該阻尼板30是剖在一凸面部的頂部處,此處各環周肋部34A-34B之外側面的寬度為最大寬度r1。
在此,如第9A及9B圖所示,各環周肋部34A-34B之內表面是實質上垂直於該平板部36的表面,且該阻尼板30的環周端部之剖面呈實質上T形,以該等環周肋部34A及34B形成於其上。如第9A及9B圖所示,各環周肋部34A-34B之頂面(其後將以”凹凸面”表示),其上形成有該凹凸部33,是形成與該等肋部的內表面實質上呈平行。
接著,將根據第10至13圖詳細說明該通風路徑40的開啟/關閉作動。
第10至12圖顯示該阻尼板30開啟該通風路徑40之狀態。如第10至12圖所示,該通風路徑40是被該固持體之上壁面13A、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見第12圖)、該固持體的右壁面13C,及該固持體的左壁面13D(見第13圖)所環設。如第10圖所示,該阻尼板30是被可旋轉地支撐於該通風路徑40中而呈一狀態,使該旋轉桿31被可旋轉地支撐於該固持體的右壁面13C上形成之一桿孔內,且該抓取部32被該抓取構件19插置於該固持體左壁面13D內形成的插孔15內之分叉部21握持。該阻尼板30的旋轉桿31配置於一實質上垂直於該通風路徑40的通風方向之方向上。甚至該阻尼板30內沿該環周部的寬方向的二側,除了該旋轉桿31及該抓取部32,皆可順暢地轉動,而不會與該固持體的右及左壁面13C,13D接觸。
如第11圖所示,於該通風路徑40開啟的狀態時,該阻尼板30的平板部36是配置使得該平板部36是呈水平(與該通風方向平行,如第12圖所示),且該阻尼板30的旋轉桿31是配置於與該前鰭片5的旋轉桿相同之水平面上。因此,當空氣流動於該通風路徑40中時因該阻尼板30產生的壓力損失(pressure loss)可降至最小。
如第12圖所示,位於該通風路徑40的開啟狀態之該阻尼板30是藉由將該轉盤鈕17朝向該向下方向轉動操作,而被以右側視圖的順時針方向轉動約80度。藉此,如第13圖所示,該下環周肋部34B的外表面會與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之間以一寬度r2的窄間隙相互平行。同樣地,該上環周肋部34A的外表面與該固持體的上壁面13A之間以一相同寬度r2的窄間隙相互平行。
在此,如上所述,該阻尼板30的環周肋部34A,34A相對於該中心線35分別以不同方向隆起,且該等環周肋部34A及34B的各外表面與該中心線35之間所形成的角度0為一銳角(本實施例為80度)。因此,即使該阻尼板30旋轉至該阻尼板30關閉該通風路徑40的位置時,該等環周肋部34A,34B亦不會與該固持體的上及下壁面13A,13B干涉。
接著根據第13圖,說明當該通風路徑40關閉時該等環周肋部34A,34A的功效。當該上環周肋部34A及該固持體的上壁面13A兩者之間以具寬度r2的窄間隙相互平行,且該下環周肋部34B及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兩者之間以具寬度r2的窄間隙相互平行時,具寬度r2的平面狀窄間隙分別形成於該上環周肋部34A與該固持體的上壁面13A之間及該下環周肋部34B與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之間(其後是以”平行窄間隙部”表示)。此平面狀間隙提供對抗氣流很大的阻力,且即使存在該具寬度r2的窄間隙,皆可阻斷氣流。例如,作為一種機制,可提出阻斷之功效,其是如白努力定律(Bernoulli’s theorem)所解釋,當該窄間隙寬度r2變小時得以實現此阻斷之功效。亦即,當一流動路徑突然變窄且靜態壓力減小時,動態壓力(流動速度)反而會大大增加。藉此,會與動態壓力成正比地產生壓力損失,且該環周肋部34A的外表面之最大寬度r1愈大,壓力損失愈大。作為另一種機制,可提出之作用是於該等環周肋部34A,34A的外表面及該固持體分別面對該等環周肋部34A,34A的上及下壁面13A,13B上產生擾流渦旋,因此於該平行窄間隙部內氣流可通過之寬度小於該窄間隙的寬度r2。
由於該固持體的上及下壁面13A,13B及該阻尼板30的表面上空氣的流動速度為零,因此以分隔靠近各表面的氣流可產生此擾流渦旋。此氣流分開亦稱為”分隔氣泡”。氣流分隔的產生被解釋為與各平行窄間隙的入口形狀有關。根據第13圖顯示的例子所述,由該凹凸面與該上環周肋部34A的外表面所形成的角度為一銳角,但接近90度。因此,於該等平行窄間隙部的上部內,氣流分隔較易產生。反之,於該等平行窄間隙部的下部內,該環周肋部34B的外表面延伸至該環周肋部34A於氣流方向的相對側之外表面且逐漸傾斜而以向上方向延伸。因此,氣流分隔較難產生。然而,儘管有上述情況,以下所述之實施例將表示對氣流之阻斷作用可藉由具有剖面呈T形之環周肋部34充分達到。
接著,將說明該阻尼板30內該凹凸部33之作用(見第6A,6B及8圖)。如上所提,當該阻尼板30關閉該通風路徑40,如第13圖所示時,空氣因該等環周肋部34A,34A的阻斷作用而幾乎不會通過該等平行窄間隙部。然而,當空氣部分通過時,此空氣的流動速度會非常快。因此,會產生高能量之二維渦旋,因而可能產生異聲(allophone)。然而,如第13圖所示,由於該凹凸部33形成於該上環周肋部34A及該下環周肋部34B的各頂部上,因此藉該凹凸部33產生橫過二維渦旋的渦線(vortex filament)之三維渦旋而抗二維渦旋,且減弱二維渦旋,藉以減弱異聲。在此,藉使用該阻尼板30的三角形凹凸部33,該三維渦旋會較例如,如第四實施例中使用矩形凹凸部33之例子更為複雜。據此,減弱二維渦旋產生的功效可經由該三角形凹凸部33而變得非常高。
進一步地,將說明該等環周肋部34B,34B之功效。如上所提,由於該等環周肋部34B,34B是與該等環周肋部34A,34A相對於該中心線35形成對稱形狀,因此該阻尼板30可被利用於一調氣器內,其與該調氣器1具有以顛倒方式的對稱關係(調氣器與第1圖所示的調氣器對稱,其中該轉盤16是配置於右側上)。於此調氣器中,當該轉盤16被下壓時,該等環周肋部34A,34A分別與該固持體的上及下壁面13A,13B平行,使其間形成具寬度r2之窄間隙。因此,可與該調氣器1中的環周肋部34A,34A相似,達到該通風路徑40之密封特性。
接著,根據第14至19圖,將說明第二實施例之阻尼板130。其後,於第二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如同或對應於第一實施例之相同構造將以於第一實施例中相同標記表示且如第一實施例之相同構造的說明將予以省略。
第二實施例之阻尼板130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中該阻尼板30的環周肋部不同之環周肋部。如第14至16圖所示,該等環周肋部134是沿著該阻尼板130的環周端部上除了該旋轉桿31及該抓取部32外之所有環周,凸起於該阻尼板130相對於該中心剖面(見第16圖的中心線135)之相同側上,該中心剖面是通過該旋轉桿31的中心且垂直於該阻尼板130的厚度方向。除了該旋轉桿31、該抓取部32及該阻尼板130內的環周肋部134外,該板部136的中心部是凸伸於與該等環周肋部134的頂端凸伸相同之側邊。基於此構造,該阻尼板130的重心因該等環周肋部134的形狀所造成之偏心可被矯正。
如第14及15A,15B圖所示,該等環周肋部134構成有一沿該旋轉桿31與該抓取部32之間的一半環周所形成之環周肋部134C,及沿另一半環周所形成之環周肋部134D。該等環周肋部134C及134D的各外表面以該阻尼板130的寬度方向實質上垂直於該板部136之表面。然而,如第16圖所示,由該環周肋部134D的外表面與該板部136所形成之角度θ為銳角,而由該環周肋部134C的外表面與該板部136所形成之角度為鈍角,其與該角度θ互補。於該阻尼板130關閉該通風路徑40的狀態(見第19圖)時,該角度θ實質上相等於由該阻尼板130的板部136分別與該固持體的上壁面13A及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所形成之銳角(於本實施例為80度)。
如第15A,15B及16圖所示,該等環周肋部134C及134D的頂端於側視時是形成一銳角。如第15A及15B圖所示,於第二實施例中,缺口部133是各呈矩形而其間於各環周肋部134C,134D具預定距離。藉此,各環周肋部134C,134D具有凹凸形狀。該等環周肋部134C,134D的凹凸形狀可作為防止異聲之方法。該等缺口部133是沿著該阻尼板130的環周部之長方向形成於該等環周肋部134C,134D上。
如第16圖所示,該等環周肋部134C,134D的各外表面具有相同寬度r101且其各頂端於剖面側視時形成具一銳角之三角形。如第16及17A,17B圖所示,該等環周肋部134僅於該阻尼板130的一側上凸起,因此該寬度r101可設計成較第一實施例中之該等環周肋部者為大(於第16圖中,該寬度r101為該板部136的厚度之兩倍)。
根據第18及19圖,將說明以依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130對該通風路徑40之開啟/關閉作動。第二實施例的調氣器101是藉由將第一實施例中該調氣器1的阻尼板30改變成該阻尼板130來實施。
與第一實施例相似,藉由下壓該轉盤鈕17,將如第18圖所示以與通風方向平行定位之該阻尼板130,以於右側視圖之順時針方向旋轉(於本實施例中約為80度),藉此將該阻尼板130旋轉至可關閉該通風路徑40的位置,如第19圖所示。此時,該環周肋部134D的外表面是與該固持體的上壁面13A平行而其間具一窄間隙r102,且該環周肋部134C的外表面是與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平行而具該窄間隙r102。藉此,該平面狀間隙形成於各平行窄間隙部上。
在此,該等環周肋部134C,134D的各頂部是面向進氣方向。因此,當該通風路徑40內的空氣進入各平行窄間隙部內時,空氣會碰撞於該等環周肋部134C,134D的頂部之表面上。藉此,氣流分隔更可能產生,且氣流難以通過各平行窄間隙部。尤其,由於該等環周肋部134C,134D除了該等缺口部133外之頂部形成該銳角,因此氣流分隔可於此銳角部的表面處輕易產生。
接著,根據第20至24圖,將說明第三實施例之阻尼板230。如第20至22A,22B圖所示,於第三實施例之阻尼板230中,該等環周肋部234E,234F,其各沿著該阻尼板230的環周端部之各半環周形成,是相對於與該阻尼板230的厚度方向相交成直角之中心剖面(於第21A,21B圖,以中心線235表示),自各相對側凸伸。當該通風路徑40關閉時,由該等環周肋部234E,234F的各外表面與平板部236所形成之角度θ相等於由該阻尼板230與該固持體的上壁面13A,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所形成之銳角。因此,於第三實施例之阻尼板230可為該阻尼板30將該等環周肋部34B,34B去除之變化例。
於該等環周肋部234E,234F的各頂部處,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環周肋部,形成有具三角形之凹凸部33。第21A圖是由該阻尼板230剖在該凹凸部33的底部處所得到之剖視圖,並表示出各環周肋部234E,234F的外表面之最小寬度。第21B圖是由該阻尼板230剖在該凹凸部33內具三角形的凸部處所得到之剖視圖,並表示出各環周肋部234E,234F的外表面之最大寬度。
如第21A,21B及22A,22B圖所示,於第三實施例中,各環周肋部234E,234F的外表面延伸至該板部236的表面,因此該最大寬度r201可設計成很大。
根據第23及24圖,將說明以第三實施例的阻尼板230對該通風路徑40之開啟/關閉作動。第三實施例的調氣器201是藉由將第一實施例中該調氣器1的阻尼板30改變成該阻尼板230來實施。如第23圖所示,藉由下壓該轉盤鈕17(如第1圖所示),將以與通風方向平行定位之該阻尼板230,以於右側視時之順時針方向旋轉約80度,藉此將該阻尼板230變成如第24圖所示的狀態,其中該通風路徑40被該阻尼板230關閉。該上環周肋部234E與該固持體的上壁面13A,該下環周肋部234F與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之間分別以一具寬度r202的窄間隙相互平行。藉此,該平面狀間隙可形成於各平行窄間隙部上。
如第24圖所示,於面向進氣方向之上環周肋部234E中,由該外表面與該凹凸面所形成的角度實質上形成直角,因此氣流分隔相較更可能產生,且氣流難以通過該上平行窄間隙部。並且於該下平行窄間隙部內,該環周肋部234F的外表面及該板部236的表面形成一沒有圓形之銳角。藉此,氣流分隔可能產生且氣流難以通過。
在此,該環周肋部234F具有該凹凸部33之頂部面向於進氣方向,因此於該下平行窄間隙部易發生異聲。作為用以防止上述問題的方法,可將該板部236當該通風路徑40關閉時面向氣流之下緣部處連續形成該凹凸形狀。
接著,將參考第25及26圖說明第四實施例之阻尼板330。該阻尼板330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30幾乎相同之構造,其與該阻尼板30的差異點在於該等薄部350,350形成於該板部336內。該等薄部350,350各具有一似帶體形狀延伸於該阻尼板330的長方向,且分別形成於該板部336的兩側處,亦即,於沿該阻尼板330的長方向之二環周端之間,及該旋轉桿31與該抓取部32之間的二部處。於第25圖中,各環周肋部34A,34B不是形成於與該薄部350連接之部分處。如第26圖所示,該薄部350的厚度w是形成相等於或小於該中心板部336的厚度之1/2,藉此該等薄部350可給予該阻尼板330足夠的彎折力。
當所述阻尼板330配置於第一實施例的調氣器1中以取代該阻尼板30時,可達到以下功效。即,於該阻尼板330中,由於該等環周肋部334A-334B是沿該等環周端形成,因此該阻尼板330的環周部(例如,該環周肋部334A的頂部)可能因生產過程中造成的變異性,當該阻尼板330從該通風路徑40的開啟狀態旋轉至關閉狀態時會與該固持體的上及下壁面接觸。所提變異性可能因例如在該調氣器1製造期間之熱收縮而發生。然而,因該等薄部350設置於該阻尼板330內,即使該阻尼板330的環周端及該固持體上及下壁面13A,13B在該通風路徑40關閉之前相互干涉,仍容許該阻尼板330基於該等薄部350彎折。因此,該阻尼板330可旋轉至該通風路徑40的關閉狀態。
實驗
其後,本發明將以實驗進一步檢驗。在此,本發明毫不限制於此等實驗。
以下所述的實驗是使用第一實施例的調氣器1來進行,其中已配置有該阻尼板30。於此實驗中,各環周肋部34A,34B的外表面之最大寬度r1的值及當該通風路徑40被關閉時該平行窄間隙部的間隙寬度r2的值以各種不同變化,且檢測是否在該通風路徑40被關閉時可達到足夠的密封特性。
具體地,該最大寬度r1是以1mm的十段在1至10mm的範圍中變化,且該間隙寬度r2是以0.1mm的十一段在0至1mm的範圍中變化。因此,檢測該值r1與該值r2的110種組合。
其後,將說明實驗方式。於實驗方式中,將一圓柱管(具有約30cm的長度)的一端連接於一腔室(具有尺寸為1.5m x 1.5m x 1.5m的立方體形狀)的一側,且該圓柱管的另一端連接於一鼓風機。將一超音波流量計配置於該圓柱管的中間。於該腔室內,與設置有該圓柱管的一側相對的另一側,形成一方形噴氣孔。一具四邊稜錐形的噴嘴之一基端部(具有與該噴氣孔相同尺寸)連接於該方形噴氣孔。該噴嘴的頂端是形成矩形,其具有與該固持體13的後端環周部相同的形狀,且該噴嘴的此頂端連接於該調氣器1的固持體之後端環周部。在將空氣從所提該鼓風機吹入該調氣器1的固持體13之通風路徑40內之前先配置該腔室之原因是為去除因外在情況改變之影響。因流自該鼓風機的空氣能量是從動態壓力改變成靜態壓力,因此流動速度幾乎沒有波動之空氣會流入該噴嘴與該噴氣孔內。
於該調氣器1內,如第12圖所示,該通風路徑40是藉將該阻尼板30以平行通風方向定位而開啟。於此狀態,空氣被自該鼓風機吹入,且在經過一預定時間後,其以該超音波流量計確定空氣吹氣量為固定(吹氣量A)。接連地,操作該轉盤鈕17且關閉該阻尼板30,藉此該阻尼板30達到第13圖所示的狀態。之後,測量吹氣量B。在此,當該量B落在該量A的10%之下時,即判定密封特性是足夠的(表1是以○表示)。然而,當該量B超過該量A的10%時,則判定密封特性是不夠的(表1是以×表示)。
實驗結果列於表1。可確定的是該通風路徑40的密封特性在最大寬度r1及間隙寬度r2於表1中以○表示者的值範圍中可充分達到。
如表1所示,該阻尼板30中該等環周肋部34A-34B的最大寬度r1愈大,該通風路徑40的阻斷作用愈大。可確定的是即使該間隙寬度r2大於一特定範圍,當該通風路徑40被關閉時仍可達到該通風路徑40的密封特性。
另一方面,由於當該通風路徑40被開啟時(見第11圖)該等環周肋部34A,34B面向通風方向,於該通風路徑40的開啟狀態時因該等環周肋部34所造成之壓力損失會因該值r1變大而變大。當該值r1過大時,該阻尼板30與其他構件的干涉可能會發生。據此,較佳的是將該值r2設定於使該值r1可為小至一預定程度之範圍內。
參考表1,當該間隙寬度r2為1mm或更多的情況時,使該值r1落在1至10mm的範圍中無法達到該通風路徑40的密封特性。反之,當該間隙寬度r2為0.9mm或更少的情況時,使該值r1落在10mm或更多的範圍中一定可達到該通風路徑40的密封特性,故此例是較佳的。進一步地,當該值r2為0.7mm或更少的情況時,使該值r1落在6mm或更多的範圍中一定可達到密封特性,故此例是更佳的。進一步地,當該值r2為0.3mm或更少的情況時,使該值r1落在2mm或更多的範圍中一定可達到密封特性,故此例是最佳的。然而,例如,於表1中,當該值r2為0.2mm且該值r1為1mm的情況時,表示為○。據此,若該值r2設定為0.3mm或更少時,則需要使該值r1恆設定為2mm或更多。
如以上所詳述,於第一(或第二、第三或第四)實施例中,當該阻尼板30(或130,230,330)被旋轉至將該通風路徑40關閉的位置時,該上環周肋部34A(或134D,234E)的外表面,其是形成於該阻尼板沿著該旋轉桿31的方向之二側處,會與該固持體的上壁面13A其間以該窄間隙平行,且該下環周肋部34B(或134C,234F)的外表面會與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平行,分別形成平面狀間隙於該上環周肋部與該固持體上壁面之間及該下環周肋部與該固持體下壁面之間。這些平面狀間隙提供對該通風路徑上的氣流良好的阻力。
藉此,類似於習知使用該阻尼密封體之調氣器,氣流可利用該等平面狀間隙來擋止。因此,該通風路徑40的密封特性可確實地達到,而不致使該阻尼板與該固持體13的內壁當該通風路徑40關閉時有任何接觸,即使不設置阻尼密封體於該阻尼板30(或130,230,330),且不於該固持體13內形成肋部。因此,如產生異聲及阻尼器不順暢旋轉之問題得以解決,且製造該阻尼器之成本可大大降低。
於第一實施例之阻尼板30,具有與該等環周肋部34A,34A對稱的形狀之該等環周肋部34B,34B是相對於該阻尼板的中心剖面(中心線35)形成於沿著該旋轉桿31的延伸方向之二側處,及相對於通過該旋轉桿31中心且與該阻尼板的厚度方向垂直之中心剖面成對稱。因此,當該阻尼板30被倒轉且配置於一具有與該調氣器1對稱形狀的調氣器之情況時,該通風路徑40的密封特性可藉該等環周肋部34B,34B的功能確實地達到,其類似於該調氣器1的例子。因此,以第一實施例之阻尼板30,一種阻尼板30可應用在兩種調氣器中,其具有相互對稱之形狀,因此,可進一步降低製造模具等的成本。
於第一實施例之阻尼板30中,形成於沿該旋轉桿31的延伸方向兩側處之該等環周肋部34A,34A是分別形成於相對於該中心剖面(中心線35)之相反側處,且該環周肋部34A的外表面與該中心剖面(中心線35)形成一銳角。因此,與該等環周肋部34A,34A對稱之該等環周肋部34B,34B亦分別形成於相對於該中心剖面之相反側處,使得該環周肋部34B的外表面與該中心剖面形成一銳角。因此,即使在該阻尼板30傾斜向該固持體的上壁面13A及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之狀態使該阻尼板30關閉該通風路徑40時,該等環周肋部34B,34B仍可形成不會妨礙該阻尼板30的旋轉。
於第二實施例之阻尼板130中,形成於沿該旋轉桿的延伸方向各兩側處之該等環周肋部134C,134D是當該阻尼板130位於可關閉該通風路徑40之位置時分別面向進氣方向。因此,形成於該等環周肋部134C,134D與該固持體的上壁面13A及該固持體的下壁面13B之間的該等平行窄間隙部之入口形狀為空氣更難以流入該通風路徑40內之形狀,因而藉該阻尼板30對該通風路徑40之密封特性可進一步有效地改善。
於第四實施例中,該等薄部350是沿該等環周肋部34A,34A形成於該阻尼板330的板部336上。因此,即使當該阻尼板旋轉而該通風路徑40被關閉時該固持體內壁與該阻尼板330的環周部相互干涉,該阻尼板330與該固持體內壁之間所造成的衝擊可被該等薄部350吸收,因而使該阻尼板330可旋轉直至該通風路徑40關閉。
於第一(或第二與第三)實施例中,該環周肋部34A,34A(或134C,134D,234E,234F)是繞於該阻尼板30(或130,230)除了該旋轉桿31及該抓取部32外之所有環周而形成。因此,該等環周肋部34A,34A(或134C,134D,234E,234F)的外表面亦面向該固持體支撐該阻尼板30(或130,230)的旋轉桿31之右及左壁面13C,13D而使其間分別具有窄間隙。藉此,當該通風路徑40關閉時之密封特性可進一步改善。
在此,本發明不侷限於上述實施例,因此將可瞭解的是可在本發明的範圍中作各種不同的改善及變更。例如,該等薄部350可形成於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之阻尼板內。取代第二實施例中該環周肋部的缺口部133,可形成如第一實施例中,具有三角形狀之凹凸部33連續形成於該環周肋部的頂部上。於此情況,若該環周肋部的頂部形成依銳角於該凹凸部的凸出部處可更加有效。
於各實施例中,儘管該阻尼板是於該阻尼板傾斜向該前側的狀態關閉該通風路徑,然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構造。本發明包含的構造中,該阻尼板亦可透過該轉盤的設計改變等,使該阻尼板傾斜向該後側之狀態關閉該通風路徑。進一步地,本發明包含的構造中,該阻尼板是以該阻尼板自平行狀態旋轉90度之狀態關閉該通風路徑,及以該阻尼板與該固持體上及下壁垂直之狀態關閉該通風路徑。於此情況,由各環周肋部的外表面與板部所形成之角度θ約為90度。
儘管於各實施例中,當該通風路徑關閉時,二平行窄間隙部的寬度為相同值,無庸置疑的是這些寬度亦可稍為不同。
於第三實施例中,儘管形成於該等環周肋部2344E,234F的外表面與該板部的表面之間的角度為相同銳角,本發明亦可包含該角度是設計為相同鈍角之情況。
1...調氣器
2...斜面
2A...銜接孔
3...吹口
4...轉盤開口
5...前鰭片
6...左軸承構件
7...右軸承構件
8...操作鈕
8A...上構件
8B...下構件
8C...金屬構件
8D...內配接構件
9...齒條齒部
10...後鰭片
10A...扇形齒輪
11...軸承板
12...連接板
13...固持體
13A...上壁面
13B...下壁面
13C...右壁面
13D...左壁面
14...轉盤桿
15...插孔
16...轉盤
16A...中心孔
17...轉盤鈕
18...桿體
19...抓取構件
20...導槽
21...分叉部
21A...勾部
24A...左納置部
24B...右納置部
25A...下納置部
25B...孔
27...銜接部
29...螺帽
30...阻尼板
31...旋轉桿
32...抓取部
32A...外凹部
32B...內凹部
33...凹凸部
34,34A,34B...環周肋部
35...中心線
36...平板部
40...通風路徑
101...調氣器
130...阻尼板
133...缺口部
134,134C,134D...環周肋部
135...中心線
136...板部
201...調氣器
230...阻尼板
234E,234F...環周肋部
235...中心線
236...平板部
330...阻尼板
336...板部
350...薄部
第1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調氣器之前視圖;
第2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調氣器之分解透視圖;
第3圖是第1圖A-A之剖視圖;
第4圖是於通風路徑呈關閉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A-A位置之剖視圖;
第5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之平面圖;
第6A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之透視圖;
第6B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於另一方向所視之透視圖;
第7A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於自一抓取部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7B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於自一旋轉桿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8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板之前視圖,其中該阻尼板的一部分是放大顯示;
第9A圖是第5圖D-D之剖視圖;
第9B圖是第5圖E-E之剖視圖;
第10圖是第1圖B-B之剖視圖;
第11圖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調氣器之後視圖;
第12圖是第1圖C-C之剖視圖;
第13圖是於該通風路徑呈關閉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C-C位置之剖視圖,其中該調氣器的一部分是放大顯示;
第14圖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之平面圖;
第15A圖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之透視圖;
第15B圖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自另一方向所視之透視圖;
第16圖是第14圖F-F之剖視圖;
第17A圖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於自一抓取部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17B圖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於自一旋轉桿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18圖是其中配置有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且通風路徑呈開啟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C-C位置之剖視圖;
第19圖是其中配置有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板且該通風路徑呈關閉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C-C位置之剖視圖,其中該調氣器的一部分是放大顯示;
第20圖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阻尼板之平面圖;
第21A圖是第20圖G-G之剖視圖;
第21B圖是第20圖H-H之剖視圖;
第22A圖是該阻尼板於自一抓取部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22B圖是該阻尼板於自一旋轉桿側所視之側視圖;
第23圖是其中配置有第三實施例的阻尼板且通風路徑呈開啟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C-C位置之剖視圖;
第24圖是其中配置有第三實施例的阻尼板且該通風路徑呈關閉狀態時對該調氣器所剖於第1圖的C-C位置之剖視圖,其中該調氣器的一部分是放大顯示;
第25圖是根據第四實施例的阻尼板之透視圖;及
第26圖對第四實施例的阻尼板所剖於第5圖的D-D位置之剖視圖。
1...調氣器
3...吹口
5...前鰭片
8...操作鈕
10...後鰭片
11...軸承板
13...固持體
13A...上壁面
13B...下壁面
30...阻尼板
34A,34B...環周肋部
40...通風路徑

Claims (6)

  1. 一種阻尼板,可旋轉地配置於用於汽車空調的調氣器之固持體中所形成的通風路徑內,該阻尼板具有一形成實質上矩形之平板部及一旋轉桿,其中形成該平板部的環周之四側當中之二側是組構接近該固持體內彼此相對之一對內壁附近,藉此該阻尼板可關閉該通風路徑,其中該阻尼板具有凸起的第一環周肋部以至少自該平板部的環周之該二側形成外表面,其中,當該阻尼板旋轉至可關閉該通風路徑之位置時,形成於該二側內之該等第一環周肋部的外表面分別接近至該固持體的內壁且分別與該等內壁成平行,同時可達到其間為窄的間隙,其中該阻尼板具有一抓取部於與形成有該旋轉桿的一側相對之一側處,且其中該等第一環周肋部是繞該阻尼板,除了該旋轉桿及該抓取部外之整個環周所形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阻尼板,其中一第二環周肋部形成於各該二側內,該第二環周肋部具有與一第一環周肋部相對於該阻尼板的中心剖面對稱之形狀,該中心剖面是表示通過該旋轉桿的旋轉中心且與該阻尼板的厚度方向垂直之剖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阻尼板,其中於該二側內之各該第一環周肋部是自該平板部相對於該中心剖面之相對側凸起,且 其中該第一環周肋部之外表面與該中心剖面相交成一銳角。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阻尼板,其中於該二側內之各該第一環周肋部當該阻尼板旋轉至關閉該通風路徑的位置時是面向進氣方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阻尼板,其中一較該平板部為薄之薄部是沿該第一環周肋部形成於該平板部內,該平板部形成該阻尼板的主體。
  6. 一種車用空調之調氣器,其中配置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阻尼板。
TW100109715A 2010-06-25 2011-03-22 阻尼板 TWI4238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60821 WO2011161805A1 (ja) 2010-06-25 2010-06-25 ダンパプレ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0378A TW201200378A (en) 2012-01-01
TWI423892B true TWI423892B (zh) 2014-01-21

Family

ID=45352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9715A TWI423892B (zh) 2010-06-25 2011-03-22 阻尼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319005A1 (zh)
JP (1) JP5204298B2 (zh)
CN (1) CN102448749B (zh)
TW (1) TWI423892B (zh)
WO (1) WO20111618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26178B2 (ja) * 2011-10-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用開閉ドア
FR2996169B1 (fr) * 2012-09-28 2016-07-22 Faurecia Interieur Ind Dispositif de sortie d'air agence pour empecher le passage de petits objets
DE102013100528A1 (de) * 2013-01-18 2014-07-24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Lamelle,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Lamelle, Spritzgussform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Bauteils einer Lamelle
FR3004997B1 (fr) * 2013-04-26 2016-03-11 Renault Sas Aerateur de ventilation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KR102078983B1 (ko) * 2013-07-24 2020-02-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댐퍼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용 에어벤트
EP3077236B1 (en) * 2013-12-06 2019-01-16 Nifco Korea Inc. Structure for mounting wing knob for vehicle air vent
SE538880C2 (en) * 2014-11-10 2017-01-24 China-Euro Vehicle Tech Ab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KR101584020B1 (ko) * 2014-12-11 2016-01-08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
KR101704916B1 (ko) * 2015-08-18 2017-02-08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의 듀얼댐퍼장치
US10160293B2 (en) * 2016-04-21 2018-12-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flow outlet
CN106347074B (zh) * 2016-09-30 2019-06-04 芜湖豫新世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的出风口机构
CN106394185B (zh) * 2016-09-30 2019-02-12 芜湖豫新世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的出风口机构
JP6604318B2 (ja) * 2016-11-30 2019-11-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830806B2 (ja) 2016-12-08 2021-02-17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調用ダンパ、及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180170149A1 (en) * 2016-12-20 2018-06-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register with hybrid door closure
JP6873793B2 (ja) * 2017-04-03 2021-05-19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KR102394798B1 (ko) * 2017-09-25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벤트의 노브 일체형 댐퍼 개폐 장치
KR102394803B1 (ko) * 2017-09-25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 장치
EP3560738A1 (de) * 2018-04-25 2019-10-30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ausströmer
JP7241480B2 (ja) * 2018-07-03 2023-03-17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DE102019201270A1 (de) * 2019-01-31 2020-08-06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Belüftungssystem
KR20200117483A (ko) * 2019-04-04 2020-10-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벤트 장치
CN110143210B (zh) * 2019-06-06 2020-06-23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及其进风装置
DE102019122061B4 (de) * 2019-08-16 2023-10-19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Bremsvorrichtung und Vorrichtung mit einer solchen Bremsvorrichtung
DE102019128722A1 (de) * 2019-10-24 2021-04-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luftausströmer-Verstellmittel
US11994314B2 (en) * 2020-03-10 2024-05-28 Air Distribution Technologies Ip, Llc Rectangular flanged bubble tight damp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0544Y2 (zh) * 1972-06-07 1976-12-04
JPH0191835U (zh) * 1987-12-08 1989-06-16
JPH11180140A (ja) * 1997-12-24 1999-07-06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の操作機構
JP2005132208A (ja) * 2003-10-30 2005-05-26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ドア駆動機構
US7229348B2 (en) * 2004-04-22 2007-06-12 Toyoda Gosei Co., Ltd. Register for air conditioning
US20080146139A1 (en) * 2006-12-15 2008-06-19 Toyoda Gosei Co., Ltd. Low-profile air conditioning regis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4761Y2 (zh) * 1974-10-15 1980-02-04
JPS5518598Y2 (zh) * 1975-01-22 1980-04-30
DE2832408A1 (de) * 1978-07-24 1980-02-14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raezisionsflachteilen, insbesondere mit mikrooeffnungen
JPS6216326Y2 (zh) * 1980-05-22 1987-04-24
JPH04214936A (ja) * 1990-03-12 1992-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回動板式弁
EP0633153B1 (de) * 1993-09-22 1995-01-2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Heizungs- und/oder Klimaanlage mit einer an einer Gehäusewandung dichtend anliegenden Luftklappe,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281160B2 (ja) * 1998-08-25 2009-06-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通風路切替装置
JP4300340B2 (ja) * 2000-02-14 2009-07-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通風路切替用ドア
DE10024691B4 (de) * 2000-05-18 2010-03-18 Behr Gmbh & Co. Kg Klappe für einen Luftführungskanal
JP4022365B2 (ja) * 2000-11-06 2007-12-19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冷温風吹出し装置
US6540604B1 (en) * 2001-09-20 2003-04-01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to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motor vehicle
US6780098B2 (en) * 2002-02-15 2004-08-24 Nifco Inc. Regulator for air outlet
JP4396226B2 (ja) * 2003-11-04 2010-0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JP4327150B2 (ja) * 2005-11-14 2009-09-09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EP2046591A4 (en) * 2006-07-27 2010-04-21 Collins & Aikman Prod Co DIFFUSIONSLUFTAUSLASS
JP4816381B2 (ja) * 2006-09-29 2011-11-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529364B2 (ja) * 2007-01-26 2014-06-2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ダンパ、空気調和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395523B2 (ja) * 2007-04-18 2010-01-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空調装置用吹出しモードドア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空調装置
US9108488B2 (en) * 2007-05-29 2015-08-18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Door for air conditioner of vehicl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0544Y2 (zh) * 1972-06-07 1976-12-04
JPH0191835U (zh) * 1987-12-08 1989-06-16
JPH11180140A (ja) * 1997-12-24 1999-07-06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の操作機構
JP2005132208A (ja) * 2003-10-30 2005-05-26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ドア駆動機構
US7229348B2 (en) * 2004-04-22 2007-06-12 Toyoda Gosei Co., Ltd. Register for air conditioning
US20080146139A1 (en) * 2006-12-15 2008-06-19 Toyoda Gosei Co., Ltd. Low-profile air conditioning regis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0378A (en) 2012-01-01
JPWO2011161805A1 (ja) 2013-08-19
WO2011161805A1 (ja) 2011-12-29
US20110319005A1 (en) 2011-12-29
JP5204298B2 (ja) 2013-06-05
CN102448749A (zh) 2012-05-09
CN102448749B (zh) 2014-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3892B (zh) 阻尼板
JPH07504632A (ja) 空気排出ノズル及び空気排出方法
JP6077375B2 (ja) レジスタの操作ノブ
JP5560315B2 (ja) ダンパプレート
JP6757999B1 (ja) 乱流構造を有するマスクケース
JP5989110B2 (ja) 埃などの侵入を抑制する基板収納容器
US20110272053A1 (en) Air blowing device
CN105691150A (zh) 配风器
JP7241480B2 (ja) レジスタ
JP5728935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7105281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581182B2 (ja) 風向板
KR20180009613A (ko) 비닐팩용 공기밸브
JP2014088080A (ja) ダンパプレート及びレジスタ
JP2018099908A (ja)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JPH04123709U (ja) レジスタのエアダンパ構造
JP2008007189A (ja) 紙パック容器の口止め用キャップ
JP2000018634A (ja) 空気調和機
JP3023195U (ja) 風量調整板
JP201314188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H0731074Y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7032227A (ja)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9096412A (ja) ルーバ
KR20210070606A (ko) 환기 장치
JP200210695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