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8749A - 节流板 - Google Patents

节流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8749A
CN102448749A CN2010800029175A CN201080002917A CN102448749A CN 102448749 A CN102448749 A CN 102448749A CN 2010800029175 A CN2010800029175 A CN 2010800029175A CN 201080002917 A CN201080002917 A CN 201080002917A CN 102448749 A CN102448749 A CN 102448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ottle disk
periphery rib
retainer
vent passages
periph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29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48749B (zh
Inventor
泽田耕二
山本正晃
日比野义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48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8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48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87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B60H1/00678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the axis of rotation being in the door plane, e.g. butterfly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60H2001/3478Details of actuators acting on additional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节流板(30)的周缘肋(34A、34B)从形成节流板(30)的周缘部的四个边中的至少沿着转动轴(31)的延伸方向两个边被立起并且具有带状的外表面。当节流板(30)被定位在关闭通风通道(40)的位置时,上周缘肋(34A)的外表面平行于保持器的上壁面(13A)并且其间具有窄的间隙,并且下周缘肋(34A)的外表面平行于保持器的下壁面(13B)并且其间有窄的间隙。

Description

节流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流板(damper plate),该节流板被可转动地布置在通风通道中并且开/闭通风通道,该通风通道形成在用于车辆中的空调的通风装置(register)的保持器(retainer)中。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置有节流板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经报道了多种与节流器相关的在关闭通风通道时提高密封性能的技术。该节流器被可转动地布置在通风通道中,该通风通道形成在用于车辆中的空调的通风装置的保持器中。
例如,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节流器由两个元件构成,即,由具有绕四边形成的叉状的抓握边缘的矩形节流板和由如聚氨酯等软橡胶或者软合成树脂制成的节流密封件构成,节流密封件形成为环状并且被弹性地设置到节流板的抓握边缘。
当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节流器转动并且关闭通风通道时,节流密封件与通风通道的壁表面接触,由此通风通道中的气流几乎完全被截断。
另一方面,为了在通风通道被关闭时获得密封性能,具有节流密封件的节流器的尺寸被形成为稍大于通风通道的尺寸。由此,当通过节流器来关闭通风通道时,节流密封件与保持器的内壁彼此接触。这里,存在节流器不能被平滑地转动或者产生异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节流密封件以当节流器转动时能够避免节流密封件与保持器(出气口10)的内壁接触的尺寸被形成,并且被构造成与节流密封件接触的肋沿着节流器的完全截断位置形成于保持器的内壁。由此,当节流器关闭保持器的通风通道时,节流密封件与肋接触,结果,获得密封性能。
这里,在设置节流密封件的节流器的情况下,作为防止由于节流密封件与保持器的内壁接触而发生异音的技术,建议在节流密封件被装配到节流板之前将节流密封件浸泡在硅油中。
专利文献1:日本授权实用新型第25708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授权实用新型第25754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待审查专利申请第Hei7-1375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通过将节流密封件装配到节流板上以提高密封性能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由于节流器由节流板和节流密封件两个元件构成,所以节流密封件的成本和用于将节流密封件组装到节流板的工时变大,由此生产节流器的成本增加。特别地,在节流板中,为了形成叉状的抓握边缘以抓握节流密封件,必须生产能够进行滑动处理(slide process)的模具。由此,又增加了生产模具的成本。
在节流密封件被浸泡在硅油中的情况下,硅油粘附在构成通风装置的其他元件上,因而,其他元件被硅油污染。此外,也存在硅油质量控制困难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3所示,在肋形成于内壁上的情况下,当装配节流器时肋成为障碍物。同样,保持器的形状变得复杂,由此生产保持器的成本增加。然而,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报道过当关闭通风通道时无需在保持器的内壁上形成肋或者无需使节流板与保持器的内壁接触而获得密封性能的技术。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已经作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的节流板:即使节流密封件未被设置到节流板和未在保持器的内壁上形成肋,当关闭通风通道时,通过该节流板也能在节流板不与保持器的内壁接触的情况下获得通风通道的密封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第1方案的节流板,其被可转动地布置在通风通道中,所述通风通道形成在用于车辆中的空调的通风装置的保持器内,所述节流板具有转动轴和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平板部,在该节流板中,形成所述平板部的周缘的四个边中的两个边被构造成能接近(approach)保持器中的一对彼此相对的内壁,由此,所述节流板关闭所述通风通道,其中,所述节流板具有从所述平板部的周缘的至少两个边立起从而形成外表面的第一周缘肋,以及当所述节流板被转动到关闭所述通风通道的位置时,形成在所述两个边的所述第一周缘肋的外表面分别地接近所述保持器的内壁、并且以在所述第一周缘肋的外表面和所述保持器的内壁之间确保窄的间隙的方式分别地平行于所述内壁。
此外,在根据第1方案的第2方案的节流板中,第二周缘肋形成在所述两个边中的每一个边,所述第二周缘肋相对于所述节流板的中心截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周缘肋对称的形状,所述中心截面表示通过所述转动轴的转动中心并且与所述节流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截面。
在根据第2方案的第3方案的节流板中,所述两个边的各第一周缘肋从所述平板部的关于所述中心截面的相反侧立起,以及所述第一周缘肋的外表面与所述中心截面以锐角相交。
另外,在根据第1方案的第4方案的节流板中,当所述节流板被转动到关闭所述通风通道的位置时,所述两个边的各第一周缘肋均面对进气方向。
在根据第1方案至第4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第5方案的节流板中,在形成所述节流板的主体的所述平板部中沿着所述第一周缘肋形成薄部,所述薄部比所述平板部的其它部分薄。
在根据第6方案的通风装置中,布置根据第1方案至第6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节流板。
发明的效果
第1方案的节流板中的第一周缘肋从形成节流板的周缘部的四个边中的至少沿着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的两个边立起并且具有外表面。当节流板被转动到关闭通风通道的位置时,形成在两个边中的每一个边的第一周缘肋的外表面接近保持器的各内壁并且以其间具有窄的间隙的方式与内壁平行。由此,当通风通道被关闭时,在第一周缘肋的外表面与保持器的内壁之间形成平面状的窄间隙。这些平面状的窄间隙为在保持器的通风通道中流动空气的提供高阻力。结果,与设置有节流密封件的节流板的传统情况类似,该窄的间隙能够阻止空气的流动。由此,即使节流密封件未被设置到节流板和未在保持器内形成肋,根据第1方案的节流板,当通风通道被关闭时,也能够获得通风通道的密封性能而无需使节流器与保持器的内壁接触。因此,第1方案的节流板能够解决异音产生和节流器不能平滑地转动的问题,并且能够极大地降低节流器的制造成本。
根据第2方案的节流板,第二周缘肋形成在所述两个边中的每一个边中,各第二周缘肋相对于节流板的中心截面具有与第一周缘肋对称的形状,该中心截面表示通过转动轴的转动中心并且垂直于节流板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例如,当两个具有彼此对称形状的通风装置被分别布置在仪表板的右位置和左位置时,这样的节流板非常有效。也就是说,不仅第一周缘肋形成在节流板上而且第二周缘肋也形成在同一节流板上。因此,当一个通风装置中的通风通道被关闭时,能够由第一周缘肋保持通风通道的密封性能。在另一通风装置中,在节流板被翻转的状态下使用相同的节流板。由此,另一通风装置中的通风通道的密封性能能够以与所述一个通风装置中类似的方式获得。这里,在所述另一通风装置中,当通风通道被关闭时,第二周缘肋的外表面平行于保持器的内壁,且其间具有窄的间隙。如上所述,在第2方案的节流板中,一种节流板能够在具有彼此对称形状的两个通风装置中使用。结果,不必生产与各通风装置对应的两种节流板。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模具生产成本。
在第3方案的节流板中,所述两个边中的各第一周缘肋从平板部的关于所述中心截面的相反侧立起,并且第一周缘肋的外表面与中心截面以锐角相交。由此,即使节流板在相对于保持器的内壁倾斜的状态而不是节流板与内壁垂直的状态关闭通风通道,也能够使第二周缘肋形成为不会干扰节流板的转动。
在第4方案的节流板中,当所述节流板被转动到关闭所述通风通道的位置时,所述两边中的各第一周缘肋均面对进气方向。因此,形成在第一周缘肋与保持器的内壁之间并且平行于内壁的窄间隙的入口形状使得空气难以通过通风通道流入到通风通道中。由此,能够通过节流板进一步有效地提高通风通道中的密封性能。
在第5方案的节流板中,在形成所述节流板的主体的所述平板部中沿着所述第一周缘肋形成薄部,所述薄部比所述平板部的其它部分薄。这里,在很少情况中,节流板的周缘端部和保持器的内壁会由于生产变动而在转动节流板关闭通风通道时彼此干涉。通过薄部能够吸收该干涉的冲击。因此,节流板能够转动到节流板关闭通风通道的状态。
在第6方案的节流板中,所述第一周缘肋围绕所述节流板的周缘中的除了所述转动轴和所述抓握部之外的周缘形成。因此,第一周缘肋的外表面面对保持器的支撑节流板的转动轴的一对内壁,并且其间具有窄间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通风通道被关闭时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A截面图。
图4是通过在图1中的A-A位置处截取在通风通道被关闭的状态下的通风装置所获得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俯视图。
图6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立体图。
图6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立体图。
图7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侧视图。
图7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主视图,在该图中,节流板的一部分被以放大状态示出。
图9A是图5的D-D截面图。
图9B是图5的E-E截面图。
图10是图1的B-B截面图。
图1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后视图。
图12是图1的C-C截面图。
图13是通过在图1中的C-C位置处截取在通风通道被关闭的状态下的通风装置所获得的截面图,在该图中,通风装置的一部分被以放大状态示出。
图14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平面图。
图15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立体图。
图15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时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4的F-F截面图。
图17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侧视图。
图17B是从另一侧观察时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侧视图。
图18是通过在图1中的C-C位置处截取通风装置所获得的截面图,在该通风装置中布置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板并且通风通道被打开。
图19是通过在图1中的C-C位置处截取通风装置所获得的截面图,在该通风装置中布置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板并且通风通道被关闭,在图19中通风装置的一部分被以放大状态示出。
图20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平面图。
图21A是图20的G-G截面图。
图21B是图20的H-H截面图。
图22A是节流板的侧视图。
图22B是从另一侧观察时节流板的侧视图。
图23是通过在图1中的C-C位置处截取通风装置所获得的截面图,在该通风装置中布置有第三实施方式的节流板并且通风通道被打开。
图24是通过在图1中的C-C位置处截取通风装置所获得的截面图,在该通风装置中布置有第三实施方式的节流板并且通风通道被关闭,在图24中通风装置的一部分被以放大状态示出。
图25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节流板的立体图。
图26是通过在图5中的D-D位置处截取第四实施方式的节流板所获得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通风装置
13 保持器
13A 保持器的上壁面
13B 保持器的下壁面
34A,34A,34B,34B,134C,134D,234E,234F周缘肋
30,130,230,330 节流板
31 转动轴
32 抓握部
35,135,235 中心线
40 通风通道
36,136,236,336 板部
350 薄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基于体现本发明的四个实施方式并且参照图1至图26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节流板。
首先,将基于图1至图3说明通风装置1,根据四个实施方式的任意节流板都能够布置在该通风装置1中。这里,图1中的左侧被定义为通风装置1的左方,图1的右侧被定义为通风装置1的右方,图1中的下侧被定义为通风装置1的下方,图1的上侧被定义为通风装置1的上方,图1中的前侧被定义为通风装置1的前方,图1中的后侧被定义为通风装置1的后方。
通风装置1与对称的通风装置成对地使用,通风装置1和对称的通风装置分别布置在车辆的仪表面板上的对称位置处。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1具有形成通风装置1的前部的框架(bezel)2和形成为管状的保持器13,该框架2被镶嵌并且连接到该保持器13。
如图1所示,在主视图中,框架2具有在长度方向上伸长并且在宽度方向缩短的形状,并且设置有大致为窄的等腰三角形状的吹风口(blow opening)3。
在吹风口3中,一个前翼片5沿着等腰三角形的中心线被可枢转地支撑。在后侧布置由大致垂直于前翼片5的转动轴的转动轴可枢转地支撑的后翼片10。在图1中,前翼片5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风向而后翼片10在左右方向上改变风向。这里,在图1中,前翼片5和后翼片10均处于前翼片5和后翼片10被转动到完全打开吹风口3的状态。
在吹风口3的左侧,形成拨盘(dial)开口4,并且在侧视图中为圆形的拨盘16从框架2的后侧被可转动地插入到拨盘开口4中。操作者能够通过在上下方向上操作拨盘16的拨盘把手17来开/闭下文描述的通风通道40。
如图2所示,前翼片5具有形成在前翼片5两端的一对转动轴,并且这对转动轴被可转动地支撑到左轴承构件6和右轴承构件7中。操作把手8以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沿着前翼片5的长度方向被朝外布置,从而使前翼片5的大致中央部被置于操作把手8之间。操作把手8由上构件8A、下构件8B、金属构件8C和内装配构件8D构成。在这些构件8A至8D被装配到前翼片5之后,形成于下构件8B上的齿条9被布置在前翼片5的后侧。
多个后翼片10均具有可转动地支撑在轴承板11中的下转动轴。此外,在每个后翼片10中,突出部从上转动轴向后延伸并且各突出部与连接板12连接。由此,后翼片10一起转动并且后翼片10的转动角度能够同时改变。在多个后翼片10中的一个后翼片10处,布置向前突出的扇形齿轮10A。该扇形齿轮10A被设置成与构成操作把手8的下构件8B的齿条9啮合,其中操作把手8布置在前翼片5上。因此,当操作把手8沿着前翼片5在左右方向上以滑动方式被操作时,由于后翼片10会一起转动,所以所有后翼片10的转动角能够同时改变。
在管状保持器13的内部,形成从后侧(参照图11)观察时为大致矩形的通风通道40,并且保持器13在外壁上具有接合部27。接合部27与形成在框架2中的接合孔2A接合,由此,框架2和保持器13被结合到一起。在框架2和保持器13被结合到一起的状态下,吹风口3和通风通道40被连接在一起。这里,接受前翼片5的转动轴的左轴承构件6和右轴承构件7被分别地布置在保持器13的左接受部24A和右接受部24B的内侧。接受后翼片10的转动轴的轴承板11被布置于保持器13的下接受部25A的内侧,并且后翼片10的上转动轴被布置在形成于保持器13的上壁上的孔25B中。当框架2与保持器13结合时,左轴承构件6、右轴承构件7、轴承板11和后翼片10的上转动轴被牢牢地固定到保持器13和框架2的左右内壁、上后端部和下后端部之间。
在通风装置1中,设置由保持器13的左右内壁可转动地支撑的节流板30(在下文中说明)、上述拨盘16和抓握节流板30的抓握构件19。拨盘16在侧视图中为圆形,并且轴18在与拨盘把手17相反的位置处从拨盘16的侧壁突出。节流板30(在下文中说明)具有从节流板3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向外突出的转动轴31和形成在节流板3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抓握部32。抓握构件19具有供节流板30的抓握部32放置其中的叉状部21和长孔形的引导槽20。
在保持器13中,拨盘轴14从左外壁面突出并且形成插入孔15。如图3和图4所示,保持器13的拨盘轴14被插入到形成于拨盘16中的中心孔16A,并且通过使用螺母29紧固绕中心孔16A的周围形成的螺纹部,将拨盘16可转动地安装到保持器13。抓握构件19的叉状部21被插入到保持器13的插入孔15中;由此抓握构件19抓握抓握部32。同时,拨盘16的轴18被插入到抓握构件19的引导槽20中,由此抓握构件19和拨盘16彼此接合。
如图3所示,当通风通道40被打开时,拨盘把手17位于拨盘开口4的上端部。此时,拨盘16的轴18位于最低位置处。如图4所示,当使用者将拨盘把手17推到拨盘开口4的下端时,拨盘16的轴18绕拨盘轴14沿顺时针方向大致转动50度。由此,抓握构件19的臂被提升并且沿逆时针方向大致转动80度。与此同时,由抓握构件19抓握的节流板30沿逆时针方向被转动相同的角度。
接着,将参照图5至图9详细地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板30的具体结构。如图5至图7所示,节流板30为四个角被倒圆角的大致矩形。围绕节流板30的除转动轴31和抓握部32之外的周缘形成周缘肋34。在节流板30中,除了转动轴31、抓握部32和周缘肋34之外的中央部形成为平板部36。
转动轴31为大致圆柱形。另一方面,如图6B和7A所示,抓握部32两级凹进并且相对于中心截面(线35表示中心截面通过的二等分线并且在下文中被称为“中心线”)对称,该中心截面与节流板30的厚度方向垂直相交并且通过转动轴31的中心。内侧凹部32B的底面和外侧凹部32A的底面在节流板30的宽度方向上通过垂直壁连续并且在节流板30的长度方向上通过倾斜壁连续。利用抓握部32的这一形状,抓握部32能够被装配到抓握构件19的叉状部21的内部形状。形成于叉状部21的各顶端的钩部21A(参照图2)与由外侧凹部32A和内侧凹部32B形成的阶梯部(difference portion)牢牢地接合,由此抓握构件19的叉状部21与抓握部32牢牢地接合。
如图6A至图7B所示,周缘肋34由周缘肋34A、34A和周缘肋34B、34B构成(在下文中,简写为34A-34B)。沿着整个边缘中从转动轴31到抓握部32形成的半圆部形成一个周缘肋34A并且沿着剩余的半圆形成一个周缘肋34B。这里,两个周缘肋34A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位于中心线35的相反侧。以与各周缘肋34A、34A相对于中心线35对称的方式形成各周缘肋34B。
如图6和图8所示,在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个边,各周缘肋34A-34B的外表面与中心线35大致垂直地相交。另一方面,如图6和图9所示,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个边,各周缘肋34A-34B的外表面以相同的倾斜角θ(例如,大约80度)倾斜,使得各周缘肋34A-34B的顶端接近于节流板30的中心部。由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个边形成的周缘肋34A、34A的各外表面和中心线35形成的倾斜角θ与通风通道40被关闭时由节流板30和上下壁面13A、13B形成的角度(参照图13)大致相同。由此,当通风通道40被关闭时,周缘肋34A、34A的外表面和上下壁面13A、13B平行。
如图8中清楚地示出,在各周缘肋34A-34B的顶端,形成具有三角形凹凸的不平坦部33。该不平坦部33被制成相对于中心线35成对称形状。
如图6和图8所示,不平坦部33沿着节流板30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个边被连续地形成于各周缘肋34A-34B的顶端。这里,图9A示出了节流板30在不平坦部33的凹部的底部处被截取的侧截面图,其中各周缘肋34A-34B的外侧表面的宽度在该凹部的底部处变为最小。图9B示出了节流板30在凸部的顶部处被截取的侧截面图,其中各周缘肋34A-34B的外侧表面的宽度在该凸部的顶部处变为最大宽度r1。
这里,如图9A和图9B所示,各周缘肋34A-34B的内表面大致垂直于平板部36的表面并且节流板30的周缘端部在截面图中为大致T型,并且周缘肋34A和34B形成在节流板30的周缘端部。如图9A和图9B所示,各周缘肋34A-34B的形成有不平坦部33的上表面(在下文中被称为“不平坦表面”)被制成大致平行于肋的内表面。
接着,将根据图10至图13详细说明通风通道40的开/闭操作。
图10至图12示出了节流板30打开通风通道40的状态。如图10和图12所示,通风通道40由保持器的上壁面13A、保持器的下壁面13B(参照图12)和保持器的右壁面13C、保持器的左壁面13D(参照图10)包围。如图10所示,节流板30在如下状态下被可转动地支撑在通风通道40内:转动轴31被可转动地支撑于形成于保持器的右壁面13C的轴孔中,并且抓握部32由插入到形成于保持器的左壁面13D的插入孔15中的抓握构件19的叉状部21抓握。节流板30的转动轴31在与通风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被布置在通风通道40中。甚至节流板30的周缘端部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个边,除转动轴31和抓握部32之外,能够被平滑地转动而不会接触保持器的右壁面13C和左壁面13D。
如图11所示,在通风通道40被打开的状态下,以使平板部36变成水平的(如图12所示,平行于通风方向)方式布置节流板30的平板部36并且将节流板30的转动轴31布置到与前翼片5的转动轴相同的水平面上。因此,当空气在通风通道40中流动时,能够将由节流板30引起的压力损失抑制到最小。
如图12所示,通风通道40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拨盘把手17的向下方的转动操作,在右视图中节流板30沿顺时针方向被转动大约80度。利用此操作,如图13所示,下周缘肋34A的外表面与保持器的下壁面13B平行并且其间具有窄的间隙r2。类似地,上周缘肋34A的外表面与保持器的上壁面13A平行,并且其间具有相同的窄间隙r2。
这里,如上所述,保持器的周缘肋34A、34A分别在不同方向上相对于中心线35被立起,并且周缘肋34A、34B的各外表面和中心线35之间形成角θ为锐角(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0度)。因此,即使节流板30被转动到节流板30关闭通风通道40的位置,周缘肋34B、34B也不会与保持器的上壁面13A和下壁面13B干涉。
接着将根据图13说明通风通道40关闭时周缘肋34A、34A的效果。当上周缘肋34A和保持器的上壁面13A以窄的间隙r2平行于彼此并且下周缘肋34A和保持器的下壁面13B以窄的间隙平行于彼此时,宽度为r2的平面状间隙(在下文中称为“平行的窄间隙部”)分别形成在上周缘肋34A和保持器的上壁面13A之间以及下周缘肋34A和保持器的下壁面13B之间。该平面状间隙具有抵抗空气流动的大的阻力,并且尽管存在宽度r2的间隙但是仍能够切断空气流动。例如,如伯努利定理所解释的那样,作为一种机理,能够提供当宽度r2变小时能够实现的截断效果。也就是说,当流动路径突然变窄并且静态压力减小时,相反动态压力(流速)会大大增加。因此,压力损失与动态压力成比例地产生,并且周缘肋34A的外表面的最大宽度r1越大,压力损失越大。作为另一种机理,能够在周缘肋34A、34A的外表面和保持器的分别面对周缘肋34A、34A的上下壁面13A、13B上产生湍流的旋涡,由此,气流能够在平行的窄间隙中通过的宽度比窄间隙的宽度r2小。
由于保持器的上下壁面13A、13B和节流板30的表面的空气流速为零,通过靠近各表面的气流的分离而产生该湍流的旋涡。该气流的分离也被称为“分离泡”,气流分离的发生被解释为与各平行的窄间隙的入口形状相关。根据图13所示的示例的描述,由不平坦面和上周缘肋34A的外表面形成的角为钝角,但是接近于90度。因此,在平行的窄间隙部的上部,比较容易产生气流分离。相反地,在平行的窄间隙部的下部,周缘肋34B的外表面与空气流动方向相反侧的周缘肋34A的外表面连续,并且逐渐地倾斜以与周缘肋34A连续。由此,较难发生气流分离。然而,尽管存在上述情形,在下文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指出通过具有T型截面的周缘肋34能够充分获得抵抗空气流动的截断效果。
接着,将说明节流板30(参见图6和图8)中的不平坦部33的效果。如上所述,当节流板30如图13所示地关闭通风通道40时,由于周缘肋34A、34A的截断效果,空气几乎不能通过平行的窄间隙部。然而,当空气部分通过时,该空气的流速是很快的。因此,产生具有高能量的二维旋涡,由此可能产生异音。然而,如图13所示,由于在上周缘肋34A和下周缘肋34B的各顶部形成不平坦部33,所以通过不平坦部33产生与二维漩涡的涡丝交叉的三维旋涡以抵抗二维旋涡,并且二维旋涡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异音。这里,通过使用节流板30的三角形的不平坦部33,该三维旋涡变得比例如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矩形的不平坦部33的情况复杂。因此,通过三角形的不平坦部33抑制二维旋涡的产生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另外,将说明由周缘肋34B、34B所产生的效果。如上所述,由于周缘肋34B、34B相对于中心线35与周缘肋34A、34A形成为对称形状,所以节流板30能够被使用在以翻转形式与通风装置1具有对称关系的通风装置(与图1中所示的通风装置对称的通风装置,在该通风装置中拨盘16被布置在右侧)中。在该通风装置中,当拨盘16被压下时,周缘肋34B、34B分别以窄的间隙r2平行于保持器的上下壁面13A、13B。因此,与通风装置1中的周缘肋34A、34A类似,能够获得通风通道40的密封性能。
接着,将根据图14至图1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板130。在下文中,在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应的结构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对该结构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节流板13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节流板30的周缘肋不同的周缘肋。如图14至图16所示,沿着节流板130的除周缘端部处的转动轴31和抓握部32之外的所有周缘,周缘肋134相对于经过转动轴31的中心并且垂直于节流板13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参见图16中的中心线135)在节流板130的相同侧被立起。节流板130的除转动轴31、抓握部32和周缘肋134之外的板部136的中央部与周缘肋134的顶端的突出所朝向的一侧的相同侧突出。基于该结构,能够校正由于周缘肋134的形状所产生的节流板130的重心偏心。
如图14和图15所示,周缘肋134由周缘肋134C和周缘肋134D构成,周缘肋134C沿着转动轴31和抓握部32之间半周缘形成,周缘肋134D沿着剩余的半周缘形成。各周缘肋134C和134D的外表面在节流板130的宽度方向上大致垂直于板部136的表面。然而,如图16所示,由周缘肋134D的外表面和板部136形成的角θ是锐角,并且由周缘肋134C的外表面和板部136形成的角是与角θ互为补角的钝角。在节流板130关闭通风通道40的状态中(参照图19),角θ大致上等于由节流板130的板部136分别与保持器的上壁面13A和保持器的下壁面13B所形成的锐角(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0度)。
如图15A,图15B和图16所示,周缘肋134C和134D的顶端在周缘肋的侧视图中为锐角。如图15A和图15B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切口部133形成为矩形并且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在各周缘肋134C、134D上。由此,各周缘肋134C、134D均具有不平坦的形状。周缘肋134C、134D的该不平坦形状作为防止异音的措施。切口部133沿着节流板130的周缘部的长度方向形成在周缘肋134C、134D上。
如图16所示,周缘肋134C、134D的各外表面均具有相同的宽度r101并且周缘肋134C、134D的各顶端在侧截面图中形成为锐角三角形。如图16和图17中所示,周缘肋134仅在节流板130的一侧上被立起,从而宽度r101能够被设计成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周缘肋的宽度大(在图16中,宽度r101为板部136的厚度的两倍)。
将基于图18和图19说明通过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板130开/闭通风通道40的操作。通过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风装置1的节流板30改成节流板130而实现第二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101。
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通过压下拨盘把手17,如图18中所示的被定位成与通风方向平行的节流板130在右视图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大约为80度),由此,节流板130被转动到如图19所示的关闭通风通道40的位置。此时,周缘肋134D的外表面平行于保持器的上壁面13A并且其间具有窄的间隙r102,周缘肋134C的外表面平行于保持器的下壁面13B并且其间具有窄的间隙r102。由此,在各平行的窄间隙部中形成平面状的间隙。
这里,周缘肋134C、134D的各顶部面对进气方向。因此,当通风通道40中的空气进入到各平行的窄间隙部时,空气与周缘肋134C、134D的顶部的表面碰撞。由此,更可能发生气流分离并且气流难以通过各平行的窄间隙部。特别地,由于周缘肋134C、134D的除了切口部133之外的顶部形成为锐角,所以易于在该锐角部的表面发生气流分离。
接着,将基于图20至图24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节流板230。如图20至图22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节流板230中,沿节流板230的周缘端部的各半周缘形成的周缘肋234E、234F以与节流板230的厚度方向成直角相交的方式相对于中心截面(在图21中,是指中心线235)从各相反侧突出。当通风通道40被关闭时,由各周缘肋234E、234F的外表面和平板部236形成的角θ等于由节流板230与保持器的上壁面13A和保持器的下壁面13B所形成的锐角。因此,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节流板230可以被认为是节流板30的被移除周缘肋34B、34B的变型例。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周缘肋类似,在周缘肋234E、234F的各顶部形成三角形的不平坦部33。图21A是通过在不平坦部33的底部截取节流板230而获得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各周缘肋234E、234F的外表面的最小宽度。图21B是通过在不平坦部33的三角形的突出部处截取节流板230而获得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各周缘肋234E、234F的外表面的最大宽度。
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各周缘肋234E、234F的外表面延伸到板部236的表面,因此最大宽度r201能够被设计得大。
将基于图23和图24说明通过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节流板230开/闭通风通道40的操作。通过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风装置1的节流板30改为节流板230而实现第三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201。如图23所示,通过压下拨盘把手17(参见图1),被定位成平行于通风方向的节流板230在右视图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大约80度,由此,节流板230变成如图24所示的节流板230关闭通风通道40的状态。上周缘肋234E和保持器的上壁面13A、下周缘肋234F和保持器的下壁面13B分别以在其间具有窄的间隙r202的方式平行。由此,在各平行的窄间隙部中形成平面状间隙。
如图24所示,在面对进气方向的上周缘肋234E中,由外表面和不平坦表面形成的角为大致直角,因此,相对而言可能发生气流分离并且气流难以通过上方的平行的窄间隙部。同样,在下方的平行的窄间隙部中,周缘肋234F的外表面和板部236的表面形成没有圆角的锐角。因此,可能发生气流分离并且气流难以通过。
这里,具有不平坦部33的周缘肋234F的顶部面对进气方向,因此,容易在下方的平行的窄间隙部产生异音。作为防止上述问题的措施,可以在板部236的关闭状态时面对气流的下边缘部连续地形成不平坦形状。
接着,将参照图25和图26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节流板330。节流板33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节流板30大致相同的结构,但是在薄部350、350形成于板部336这一点上与节流板30不同。各薄部350、350在节流板330的长度方向上为带状并且分别形成在节流板330长度方向上的两个周缘端与转动轴31和抓握部32之间的两个部位。在图25中,各周缘肋34A、34B未形成在与薄部350连接的部位。如图26所示,薄部350的厚度被制成等于或者小于中心板部336的厚度的1/2,由此,薄部350能够给节流板330带来足够的弯曲能力。
当上述节流板330替代节流板30被布置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1时,能够获得如下效果。也就是说,在节流板330中,由于周缘肋334A-334B沿着周缘端部形成,因此,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在节流板330从通风通道40的打开状态转动到关闭状态时,节流板330的周缘部(例如,周缘肋334A的顶部)可能与保持器的上下壁面13A、13B接触。例如由于通风装置1的生产期间的热收缩可能导致该类变动。然而,由于设置了薄部350,即使在通风通道40被关闭之前节流板330和保持器的上下壁面13A、13B相互接触,也允许节流板330弯曲。因此,节流板330能够被转动到关闭状态。
实验
下文,将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本发明。这里,本发明从不仅限于这些实验。
以下说明的实验通过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1来进行,在该通风装置1中布置了节流板30。在该实验中,使各周缘肋34A、34B的外表面的最大宽度r1的值和当通风通道40被关闭时平行的窄间隙部的间隙宽度r2的值进行各种改变,并且验证当通风通道40被关闭时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密封性能。
具体地,最大宽度r1在1mm至10mm的范围内以1mm每级通过10级被改变,并且间隙宽度r2在0mm至1mm的范围内以0.1mm每级通过11级被改变。结果,验证数值r1和数值r2的110种组合。
在下文中,将说明实验系统。在实验系统中,筒状管(长度大约30cm)的一端被连接到腔体(尺寸为1.5m×1.5m×1.5m的立方体)的一侧,并且筒状管的另一端被连接到鼓风机。超声波流量计被布置于筒状管的中间。在该腔体内,在设置筒状管的一侧的相反侧开方形的喷孔(blowout hole)。具有四角锥形的喷嘴的基端部(具有和喷孔一样的尺寸)被连接到该方形的喷孔。喷嘴的顶端形成为矩形并且与保持器13的后端周缘部的形状相同,并且该喷嘴的顶端被连接到通风装置1的保持器的后端周缘部。上述腔体在空气被从鼓风机吹入到通风装置1的保持器13的通风通道40之前被布置的原因是去除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从鼓风机中流出的空气的能量从动态压力改变为静态压力,流速几乎不波动的空气流入到喷嘴和喷孔。
在通风装置1中,如图12所示,通过将节流板30定位成平行于通风方向而打开通风通道40。在该状态中,空气被从鼓风机吹出,并且在预设时间过去后,通过超声波流量计确认鼓风的量是恒定的(鼓风量A)。接着,操作拨盘把手17并且关闭节流板30,由此,节流板30到达如图13所示的状态。此后,鼓风量B被测量。这里,当鼓风量B降低到鼓风量A的10%以下时,判定密封性能是足够的(表1中以O表示)。然而,当鼓风量B超过鼓风量A的10%时,判定密封性能是不够的(表1中以×表示)。
表1
Figure BPA00001348303900211
Figure BPA00001348303900221
实验结果在表1中列出。已经确认在表1中标记O的数值范围内所获得的通风通道40的密封性能是足够的。
如表1所示,节流板30的周缘肋34A-34B的最大宽度r 1越大,通风通道40的截断效果越好。已经确认即使间隙宽度r2变大到某一程度,当通风通道40被关闭时,也能够获得通风通道40的密封性能。
另一方面,当通风通道40被打开时,由于周缘肋34A、34B面对通风方向,所以数值r1变得越大,由周缘肋34引起的通风通道40的打开状态下的压力损失越大。当数值r1过大时,可能发生节流板30与其它部件之间的干涉。因此,优选地数值r2在数值r1能够小到预定程度的范围内。
参照表1,在间隙宽度r2是1mm以上的情况下,当数值r1在1mm至10mm的范围时,不能获得通风通道40的密封性能。相比之下,在间隙宽度r2是0.9mm以下的情况下,当数值r1在10mm以上的范围时,能够确保获得通风通道40的密封性能,因此该种情况是优选的。此外,在数值r2为0.7mm以下的情况下,当数值r1在6mm以上的范围时,能够确保获得通风通道40的密封性能,因此这种情况是更优选的。此外,在数值r2为0.3mm以下的情况下,当数值r1在2mm以上的范围时,能够确保获得通风通道40的密封性能,因此这种情况是最优选的。然而,例如在表1中,在数值r2是0.2mm且r1是1mm的情况下,所示出的为O。因此,如果数值r2被设置为0.3mm以下,不必总是将数值r1设置为2mm以上。
如上详细所述,在第一(或第二、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当节流板30(或者130、230、330)被转动到通风通道40被关闭的位置时,沿着转动轴31的方向形成在节流板的两个边的上周缘肋34A(或者134D、234E)的外表面以其间具有窄的间隙的方式平行于保持器的上壁面13A,并且下周缘肋34A(或者134C、234F)的外表面平行于保持器的下壁面13B,并分别形成平面状间隙。这些平面状间隙在通风通道40中为空气流动提供了大的阻力。结果,与使用节流密封件的传统的通风装置类似,能够使用平面状间隙阻止空气流动。因此,即使节流密封件未被设置到节流板30(或者130、230、330)并且肋未形成在保持器13中,当通风通道40被关闭时,也能够确保获得通风通道40的密封性能而无需节流板与保持器13的内壁接触。因此,能够解决如产生异音和节流器不能平滑地转动的问题,能够极大地降低节流器的制造成本。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节流板30中,具有与周缘肋34A、34A对称的形状的周缘肋34B、34B沿着转动轴3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节流板的中心截面(中心线35)被形成在两侧,相对于通过转动轴31的中心并且垂直于节流板的厚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对称。因此,在节流板30被翻转并且被布置在具有与通风装置1对称的形状的通风装置中的情况下,与通风装置1的情况类似,通过周缘肋34B、34B的功能能够确保获得通风通道40的密封性能。因此,利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节流板30,一种节流板30能够被使用在两种通风装置中,这两种通风装置中的一种与另一种具有对称的形状,结果,能够进一步地降低生产模具的成本等。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板30中,沿着转动轴31的延伸方向形成在两个边的周缘肋34A、34A分别地形成在相对于中心截面(中心线35)的相反侧,并且周缘肋34A的外表面和中心截面(中心线35)形成锐角。因此,与周缘肋34A、34A对称的周缘肋34B、34B也分别地形成在相对于中心截面的相反侧,使得周缘肋34B的外表面和中心截面形成锐角。由此,即使节流板30在节流板30朝向保持器的上壁面13A和保持器的下壁面13B倾斜的情况下关闭通风通道40,周缘肋34B、34B也能够被形成为防止节流板30转动。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板130中,当节流板130被定位在关闭通风通道40的位置时,沿转动轴的延伸方向形成在两个边中的各个边的周缘肋134C、134D分别面对进气方向。因此,形成在周缘肋134C、134D与保持器的上壁面13A和保持器的下壁面13B之间的平行的窄间隙部的入口形状变成空气更难以在通风通道40中流动的形状,由此,通过节流板30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通风通道40的密封性能。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薄部350沿着周缘肋34A、34A形成在节流板330的板部336上。因此,即使在节流板330被转动并且通风通道40被关闭的过程中,保持器内壁和节流板330的周缘部彼此干涉,节流板330与保持器内壁之间产生的冲击也能够被薄部350吸收,由此,节流板330能够被转动直至通风通道40被关闭。
在第一(或者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周缘肋34A、34A(或者134C、134D,234E、234F)被形成于绕节流板30(或者130、230)的除转动轴31和抓握部32之外的所有周缘。因此,周缘肋34A、34A(或者134C、134D,234E、234F)的外表面也分别地以其间具有窄的间隙的方式面对保持器的支撑节流板30(或者130、230)的转动轴31的左右壁面13C、13D。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当通风通道40关闭时的密封性能。
这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因此,应当理解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型。例如,薄部350可以形成于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节流板中。代替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周缘肋的切口部133,可以形成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具有三角形形状并且连续地形成在周缘肋的顶部的不平坦部33。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周缘肋的顶端能够在不平坦部的凸部处形成为锐角会变得更有效。
在各实施方式中,虽然节流板在节流板朝前侧倾斜的状态下关闭通风通道,但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本发明包括如下结构:通过拨盘等的设计改变,节流板在节流板朝后侧倾斜的状态下关闭通风通道。此外,本发明包括节流板在节流板从平行状态被转动90度的状态下关闭通风通道以及在节流板与保持器的上下壁垂直的状态下关闭通风通道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由各周缘肋的外表面和板部形成的角θ为大约90度。
虽然在各实施方式中,在通风通道被关闭的情况下,两个平行的窄间隙部的宽度变为相同的数值,但是无需另作说明,允许该宽度略微不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形成在周缘肋234E、234F的外表面和板部的表面之间形成的角变成相同的锐角,但是本发明包括该角被设计成相同的钝角的情况。

Claims (7)

1.一种节流板,其被可转动地布置在通风通道中,所述通风通道形成在用于车辆中的空调的通风装置的保持器内,所述节流板具有转动轴和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平板部,在该节流板中,形成所述平板部的周缘的四个边中的两个边被构造成能接近保持器中的一对彼此相对的内壁,由此,所述节流板关闭所述通风通道,
其中,所述节流板具有从所述平板部的周缘的至少两个边立起从而形成外表面的第一周缘肋,以及
当所述节流板被转动到关闭所述通风通道的位置时,形成在所述两个边的所述第一周缘肋的外表面分别地接近所述保持器的内壁、并且以在所述第一周缘肋的外表面和所述保持器的内壁之间确保窄的间隙的方式分别地平行于所述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板,其特征在于,第二周缘肋形成在所述两个边中的每一个边,所述第二周缘肋相对于所述节流板的中心截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周缘肋对称的形状,所述中心截面表示通过所述转动轴的转动中心并且与所述节流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边的各第一周缘肋从所述平板部的关于所述中心截面的相反侧立起,以及
所述第一周缘肋的外表面与所述中心截面以锐角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节流板被转动到关闭所述通风通道的位置时,所述两个边的各第一周缘肋均面对进气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流板,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节流板的主体的所述平板部中沿着所述第一周缘肋形成薄部,所述薄部比所述平板部的其它部分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板在形成所述转动轴一侧的相反侧具有抓握部,以及
围绕所述节流板的周缘中的除了所述转动轴和所述抓握部之外的所有周缘形成所述第一周缘肋。
7.一种用于车辆中的空调的通风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流板被布置于该通风装置中。
CN201080002917.5A 2010-06-25 2010-06-25 节流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8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60821 WO2011161805A1 (ja) 2010-06-25 2010-06-25 ダンパプレ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8749A true CN102448749A (zh) 2012-05-09
CN102448749B CN102448749B (zh) 2014-09-10

Family

ID=45352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291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8749B (zh) 2010-06-25 2010-06-25 节流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319005A1 (zh)
JP (1) JP5204298B2 (zh)
CN (1) CN102448749B (zh)
TW (1) TWI423892B (zh)
WO (1) WO201116180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3210A (zh) * 2019-06-06 2019-08-20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及其进风装置
CN110682765A (zh) * 2018-07-03 2020-01-14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调风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26178B2 (ja) * 2011-10-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用開閉ドア
FR2996169B1 (fr) * 2012-09-28 2016-07-22 Faurecia Interieur Ind Dispositif de sortie d'air agence pour empecher le passage de petits objets
DE102013100528A1 (de) * 2013-01-18 2014-07-24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Lamelle,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Lamelle, Spritzgussform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Bauteils einer Lamelle
FR3004997B1 (fr) * 2013-04-26 2016-03-11 Renault Sas Aerateur de ventilation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KR102078983B1 (ko) * 2013-07-24 2020-02-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댐퍼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용 에어벤트
EP3077236B1 (en) * 2013-12-06 2019-01-16 Nifco Korea Inc. Structure for mounting wing knob for vehicle air vent
SE538880C2 (en) * 2014-11-10 2017-01-24 China-Euro Vehicle Tech Ab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KR101584020B1 (ko) * 2014-12-11 2016-01-08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
KR101704916B1 (ko) * 2015-08-18 2017-02-08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의 듀얼댐퍼장치
US10160293B2 (en) * 2016-04-21 2018-12-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flow outlet
CN106347074B (zh) * 2016-09-30 2019-06-04 芜湖豫新世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的出风口机构
CN106394185B (zh) * 2016-09-30 2019-02-12 芜湖豫新世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的出风口机构
JP6604318B2 (ja) * 2016-11-30 2019-11-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830806B2 (ja) 2016-12-08 2021-02-17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調用ダンパ、及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180170149A1 (en) * 2016-12-20 2018-06-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register with hybrid door closure
JP6873793B2 (ja) * 2017-04-03 2021-05-19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KR102394798B1 (ko) * 2017-09-25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벤트의 노브 일체형 댐퍼 개폐 장치
KR102394803B1 (ko) * 2017-09-25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 장치
EP3560738A1 (de) * 2018-04-25 2019-10-30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ausströmer
DE102019201270A1 (de) * 2019-01-31 2020-08-06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Belüftungssystem
KR20200117483A (ko) * 2019-04-04 2020-10-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벤트 장치
DE102019122061B4 (de) * 2019-08-16 2023-10-19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Bremsvorrichtung und Vorrichtung mit einer solchen Bremsvorrichtung
DE102019128722A1 (de) * 2019-10-24 2021-04-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luftausströmer-Verstellmittel
US11994314B2 (en) * 2020-03-10 2024-05-28 Air Distribution Technologies Ip, Llc Rectangular flanged bubble tight damp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0544U (zh) * 1974-10-15 1976-04-16
JPS56171323U (zh) * 1980-05-22 1981-12-17
JPH0191835U (zh) * 1987-12-08 1989-06-16
CN1398315A (zh) * 2000-11-06 2003-02-19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建设机械的冷暖风吹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0544Y2 (zh) * 1972-06-07 1976-12-04
JPS5518598Y2 (zh) * 1975-01-22 1980-04-30
DE2832408A1 (de) * 1978-07-24 1980-02-14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raezisionsflachteilen, insbesondere mit mikrooeffnungen
JPH04214936A (ja) * 1990-03-12 1992-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回動板式弁
EP0633153B1 (de) * 1993-09-22 1995-01-2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Heizungs- und/oder Klimaanlage mit einer an einer Gehäusewandung dichtend anliegenden Luftklappe,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3597031B2 (ja) * 1997-12-24 2004-12-02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の操作機構
JP4281160B2 (ja) * 1998-08-25 2009-06-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通風路切替装置
JP4300340B2 (ja) * 2000-02-14 2009-07-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通風路切替用ドア
DE10024691B4 (de) * 2000-05-18 2010-03-18 Behr Gmbh & Co. Kg Klappe für einen Luftführungskanal
US6540604B1 (en) * 2001-09-20 2003-04-01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to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motor vehicle
US6780098B2 (en) * 2002-02-15 2004-08-24 Nifco Inc. Regulator for air outlet
JP2005132208A (ja) * 2003-10-30 2005-05-26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ドア駆動機構
JP4396226B2 (ja) * 2003-11-04 2010-0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JP4379188B2 (ja) * 2004-04-22 2009-12-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4327150B2 (ja) * 2005-11-14 2009-09-09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EP2046591A4 (en) * 2006-07-27 2010-04-21 Collins & Aikman Prod Co DIFFUSIONSLUFTAUSLASS
JP4816381B2 (ja) * 2006-09-29 2011-11-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8149828A (ja) * 2006-12-15 2008-07-03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JP5529364B2 (ja) * 2007-01-26 2014-06-2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ダンパ、空気調和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395523B2 (ja) * 2007-04-18 2010-01-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空調装置用吹出しモードドア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空調装置
US9108488B2 (en) * 2007-05-29 2015-08-18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Door for air conditioner of vehicl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0544U (zh) * 1974-10-15 1976-04-16
JPS56171323U (zh) * 1980-05-22 1981-12-17
JPH0191835U (zh) * 1987-12-08 1989-06-16
CN1398315A (zh) * 2000-11-06 2003-02-19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建设机械的冷暖风吹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82765A (zh) * 2018-07-03 2020-01-14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调风器
CN110682765B (zh) * 2018-07-03 2023-11-03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调风器
CN110143210A (zh) * 2019-06-06 2019-08-20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及其进风装置
CN110143210B (zh) * 2019-06-06 2020-06-23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及其进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0378A (en) 2012-01-01
JPWO2011161805A1 (ja) 2013-08-19
TWI423892B (zh) 2014-01-21
WO2011161805A1 (ja) 2011-12-29
US20110319005A1 (en) 2011-12-29
JP5204298B2 (ja) 2013-06-05
CN102448749B (zh) 2014-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8749B (zh) 节流板
CN106152437A (zh) 送风设备及其出风孔板
JP2008149828A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CA2547279A1 (en) Synthetic resin heat-resistant bottle type container
JP2015009615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08149830A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CN205372947U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JP3156703U (ja) レジスタ
US11566814B2 (en) Register
CN105691150A (zh) 配风器
CN203375632U (zh) 空调导风板及空调器
CN205641417U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JP2018076008A (ja) ダンパプレート
AU2005307619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JP3200426B2 (ja) 流量調整用ダンパー
JP2015063187A (ja) レジスタ
JP2008128590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5351695U (zh) 一种空调导风板及其辅助位移支撑装置
CN206426801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滴答柱开关结构
CN209263155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05372946U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CN205534269U (zh) 一种卧式垂锤式安全阀
JP2015009616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7267074B2 (ja) レジスタ
JP2016002845A (ja) レジス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