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82765A - 调风器 - Google Patents

调风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82765A
CN110682765A CN201910589569.9A CN201910589569A CN110682765A CN 110682765 A CN110682765 A CN 110682765A CN 201910589569 A CN201910589569 A CN 201910589569A CN 110682765 A CN110682765 A CN 110682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ribs
damper
downstream
out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895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82765B (zh
Inventor
牧村英和
松泽洋介
长桥怜
山口淳史
高桥直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Toyota Motor Corp
Howa Pla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Toyota Motor Corp
Howa Pla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Toyota Motor Corp, Howa Pla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82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82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82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827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8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a set of pivoting shutters and a pivoting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2001/006Noise red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14Details of seals of damper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21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60H2001/3478Details of actuators acting on additional damper doo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因经过风门与送风筒之间的间隙的空气而产生的异音的调风器。在送风筒(11)的上侧壁(43)的内壁(43A)形成有在关闭了风门(19)的状态下位于比下游侧外周部(67)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的多个肋部(111)。多个肋部(111)沿着与风门(19)的转动轴线平行的方向排列地配置,相邻的肋部(111)形成为不同的形状。另外,软质密封构件(75)在下游侧外周部(67)的上表面(69)具有多个上侧突出部(83)。

Description

调风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在送风筒的通风路径具有风门的调风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等车辆的仪表板配设有调风器。调风器用于从空气吹出口向车厢内吹出调节空气。在调风器的送风筒形成有用于吹送调节空气的通风路径。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送风筒的内部设有用于控制调节空气的风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风门具有轴支承于送风筒的左右的侧壁的板部和设于板部的周围的风门密封件。风门利用风门开闭机构在送风筒的内部转动,进行调节空气的吹出和吹出的停止。
具体而言,在要停止调节空气的吹出的情况下,使风门转动,使风门密封件与送风筒的上侧内壁和下侧内壁弹性密合。由此,能够利用风门封闭送风筒内部的通风路径。另一方面,在要容许调节空气的吹出的情况下,使风门转动,在风门密封件与送风筒的上侧内壁及下侧内壁之间形成间隙。由此,使调节空气经过所形成的间隙而从空气吹出口向车厢内吹出。
在具有这种风门的调风器的情况下,若在风门与送风筒的内壁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则在调节空气经过所形成的间隙时,存在产生异音(气流音等)的可能。专利文献1的风门在安装于外周的风门密封件具有凹凸形状。通过设置凹凸形状,从而使经过风门与送风筒的内壁之间的调节空气的流动产生涡流,实现异音的抑制。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调风器的情况下,在送风筒的上侧内壁具有突部。突部呈沿着与风门的下游端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突部阻碍经过风门与送风筒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调节空气的流动,抑制异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授权公报第2570855号(段落000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3-2004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具有这种风门的调风器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根据风门的外周形状、送风筒的内壁的形状而产生异音。因此,存在为了进一步抑制异音而改善的余地。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因经过风门与送风筒之间的间隙的空气而产生的异音的调风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申请公开一种调风器,该调风器包括:送风筒,其呈筒状,具有供空气沿着通风方向流动的通风路径;以及风门,其设于所述送风筒内,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送风筒,随着转动而开闭所述通风路径,所述风门具有:板构件,其形成为平板状;轴部,其将所述板构件支承为能够以转动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送风筒转动;以及软质密封构件,其设于所述板构件的外周部,所述送风筒具有在关闭了所述风门的状态下与设于所述板构件的所述通风方向上的下游侧的外周部即下游侧外周部的所述软质密封构件弹性接触的内壁,在所述内壁形成有在关闭了所述风门的状态下位于比所述下游侧外周部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的多个肋部,所述多个肋部沿着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的方向排列地配置,相邻的肋部形成为不同的形状,所述软质密封构件在所述下游侧外周部且是在沿着所述通风方向配置所述风门的情况下与所述多个肋部相对的一侧的面具有多个突出部。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申请的调风器,能够利用肋部和突出部更可靠地抑制因经过风门与送风筒之间的间隙的空气而产生的异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调风器的主视图。
图2是从右前方观察调风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调风器的右视图。
图4是调风器的左视图。
图5是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A-A线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B-B线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调风器的后视图。
图8是从左后方观察调风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9是从右后方且是下方观察送风筒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右前方且是下方观察送风筒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1是风门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沿着图11所示的C-C线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3是中立状态下的风门的后视图。
图14是中立状态下的风门的主视图。
图15是中立状态下的风门的右视图。
图16是中立状态下的风门的左视图。
图17是从左上方观察中立状态下的风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8是放大图17中的下游侧外周部(上表面)的中央部分而成的放大图。
图19是从左下方观察中立状态下的风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0是放大图19中的下游侧外周部(下表面)的中央部分而成的放大图。
图21是表示沿着图11所示的D-D线(没有突出部的位置)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沿着图11所示的E-E线(存在突出部的位置)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23是放大图22所示的放大区域101(下游侧外周部67)而成的放大图。
图24是放大图22所示的放大区域102(上游侧外周部65)而成的放大图。
图25是送风筒的主视图。
图26是送风筒的俯视图,是以透视的方式表示送风筒内的图。
图27是表示沿着图26所示的F-F线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28是放大图27所示的放大区域103而成的放大图。
图29是表示沿着图7所示的G-G线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是使风门从图7所示的位置转动至靠近肋部的位置并以透视的方式表示风门的图。
图30是放大图29所示的放大区域104而成的放大图。
图31是表示沿着图6所示的H-H线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是表示将风门设为中立状态而打开了通风路径的状态的图。
图32是表示使图31的风门转动而关闭了通风路径的状态的图。
图33是表示沿着图29所示的J-J线(上侧突出部83的位置)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沿着图29所示的K-K线(第2肋部111B的位置)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沿着图29所示的L-L线(第1肋部111A的位置)剖切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6是放大图35所示的放大区域106而成的放大图。
图37是第2实施方式的肋部的放大图。
图38是第2实施方式的肋部和下游侧外周部的放大图。
图39是第3实施方式的肋部和下游侧外周部的放大图。
图40是第4实施方式的肋部和下游侧外周部的放大图。
图41是第5实施方式的肋部和下游侧外周部的放大图。
图42是第6实施方式的肋部和下游侧外周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调风器;11、送风筒;19、风门;21、通风路径;22、通风方向;43A、内壁;61、左侧轴部(轴部);62、右侧轴部(轴部);65、上游侧外周部;69、上表面(面);73、板构件;75、软质密封构件;83、上侧突出部(突出部);91、下游侧顶端部(顶端部);111、肋部;111A、第1肋部;111B、第2肋部;L1、长度;L2、长度;L3、长度;S1、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申请的调风器具体化为配设于在汽车等的车厢前方配置的仪表板且用于向车厢内吹出利用空调装置调节后的调节空气的调风器10的第1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将该调风器10的送风方向上的下游侧(即车厢侧)设为前方,将送风方向上的上游侧(即空调装置侧)设为后方,由此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在该调风器10的前方与调风器10正对的使用者的视点来定义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由此进行说明。
(2.调风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调风器10用于向车厢内吹出利用空调装置调节后的调节空气。如图1~图6所示,调风器10包括送风筒11、边框13、前翅片15、后翅片17、风门19等。送风筒11呈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在送风筒11的内部形成有通风路径21。送风筒11的后端部经由通风路径21连接于空调装置(省略图示)。在边框13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23。送风筒11呈与边框13的空气吹出口23连通的筒状,向朝向空气吹出口23的方向即通风方向22吹送调节空气。通风路径21(送风筒11)的沿着与通风方向22正交的平面剖切而成的截面形状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送风筒11呈向与前后方向成预定的角度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斜后方)弯曲的筒状(参照图6)。由此,能够使在通风路径21内向通风方向22流动的调节空气与弯曲的送风筒11的内壁碰撞而加速。
边框13是配设于送风筒11的前面的构件。边框13的空气吹出口23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且在上下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形状,在右侧部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变窄(参照图1)。前翅片15配置于边框13的空气吹出口23内。前翅片15具有环状翅片部25和设于环状翅片部25内的引导翅片27。环状翅片部25呈沿着空气吹出口23的内周弯曲的环状。前翅片15安装为能够利用翅片轴29相对于边框13和送风筒11转动。通过沿着上下方向操作安装于引导翅片27的操作捏手31而使前翅片15朝向上下方向转动而改变风向。
在前翅片15的上游侧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后翅片17。多个后翅片17分别呈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平面的大致板状。多个后翅片17能够利用翅片轴33(参照图5)相对于边框13和送风筒11转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的后翅片17与操作捏手31驱动连结。中央的后翅片17与操作捏手31的向左右方向的滑动移动相应地向左右方向转动。另外,多个后翅片17彼此连结,与中央的后翅片17联动地向左右方向转动而改变风向。另外,前翅片15和后翅片17的形状、构造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前翅片15不具备环状翅片部25而完全是沿着左右方向的水平翅片。另外,也可以是,送风筒11仅具备前翅片15和后翅片17中的某一者。
(3.操作风门19的结构)
如图7~图10所示,送风筒1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筒状,总体由4个侧壁包围而成。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送风筒11的左侧的侧壁称为左侧壁41,将右侧的侧壁称为右侧壁42,将上侧的侧壁称为上侧壁43,将下侧的侧壁称为下侧壁44,由此进行说明。通风路径21被该4个侧壁包围。在左侧壁41形成有截面呈圆形的左侧轴孔41A。在右侧壁42形成有比左侧轴孔41A小的截面呈圆形的右侧轴孔42A。左侧轴孔41A和右侧轴孔42A以其间夹着通风路径21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地配置,将风门19支承为能够转动。
如图4和图8所示,在送风筒11的左侧部分配设有开闭操作部47。开闭操作部47用于风门19的操作,具有捏手构件49、连杆构件51以及轴侧连结构件53。捏手构件49被形成于送风筒11的左侧壁41的前端部的轴部55支承为能够转动。捏手构件49具有圆弧状的操作捏手部49A和第1连结部49B。第1连结部49B形成于大致圆板形状的捏手构件49的与操作捏手部49A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连杆构件51的前端连结于第1连结部49B。
轴侧连结构件53经由左侧壁41的左侧轴孔41A安装于风门19的左侧轴部61,能够以左侧轴孔41A为中心转动(参照图6)。连杆构件51的后端连结于轴侧连结构件53。另外,风门19的右侧轴部62插入右侧轴孔42A,风门19利用左侧轴部61和右侧轴部62轴支承而能够转动。开闭操作部47与使捏手构件49的操作捏手部49A转动的操作相应地利用连杆构件51向轴侧连结构件53传递驱动力,使轴侧连结构件53以左侧轴孔41A为中心转动。风门19随着轴侧连结构件53的转动而在通风路径21内转动,开闭通风路径21。
(4.风门的结构)
接着,说明风门19的结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如图1、图5所示那样的使风门19的上游侧外周部65(参照图17)和下游侧外周部67(参照图17)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相同的状态称为中立状态。另外,将中立状态下的风门19的上侧的面称为上表面69(参照图17),将下侧的面称为下表面71(参照图19),由此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风门19的说明中,以该中立状态的位置为基准进行说明。如上所述,送风筒11呈向与前后方向成预定的角度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斜后方)弯曲的筒状(参照图6)。另外,支承于送风筒11的风门19也向与前后方向成预定的角度的方向倾斜。因此,在以下的风门19的说明中,如图11、图17、图19等所示,以对于中立状态下的风门19的通风方向22(上游和下游)为基准,将与通风方向22正交且与风门19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与通风方向22和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与上表面69、下表面71正交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由此进行说明。
如图11~图16所示,风门19具有板构件73、左侧轴部61、右侧轴部62以及软质密封构件75。风门19例如呈与送风筒11的通风路径21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板构件73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能够转动地设于通风路径21内。软质密封构件75形成于板构件73的外周,在关闭通风路径21时与送风筒11的内周壁弹性接触。
风门19例如通过具有一次成形和二次成形这两个工序的双色成形而形成。在一次成形中,例如,利用含滑石的聚丙烯等硬质材料形成板构件73。接着,在一次成形之后的二次成形中,利用烯烃系弹性体等软质材料在通过一次成形而形成的板构件73的外周部分形成软质密封构件75。因此,风门19利用软质的软质密封构件75覆盖硬质的板构件73的外周而构成。换言之,软质密封构件75通过利用软质材料对利用硬质材料一次成形的板构件73进行二次成形的双色成形而形成。在该结构中,不需要通过手工作业在板构件73组装软质密封构件75,操作也变得容易。另外,上述的风门19的材料、制造方法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利用含硅的聚氨酯泡沫形成风门19。
左侧轴部61形成于风门19的外周部分中的左侧的部分即左侧外周部77。左侧轴部61形成于左侧外周部77的通风方向22上的中央,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圆柱形状。在左侧轴部61形成有用于安装开闭操作部47的轴侧连结构件53(参照图4)的安装孔61A。安装孔61A从左侧轴部61的左侧(外侧)朝向右侧凹陷设置。轴侧连结构件53经由左侧轴孔41A(参照图6)插入安装孔61A。由此,左侧轴部61被左侧轴孔41A(送风筒11)支承为能够转动。
右侧轴部62形成于风门19的外周部分中的右侧的部分即右侧外周部79。右侧轴部62形成于右侧外周部79的通风方向22上的中央,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圆柱形状。右侧轴部62的右侧(外侧)的轴径较小(细),插入右侧壁42的右侧轴孔42A(参照图6)。由此,风门19利用左侧轴部61和右侧轴部62轴支承于送风筒11而能够转动。
风门19在除了左侧轴部61和右侧轴部62以外的外周部分具有多个固定件81。多个固定件81沿着板构件73的外周以恒定的间隔形成。该固定件81例如通过在二次成形中向在一次成形中形成于板构件73的孔注入形成软质密封构件75的软质树脂(烯烃系弹性体等)而形成。由此,板构件73和软质密封构件75利用各固定件81彼此牢固地固定。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软质密封构件75自板构件73脱离。固定件81形成于板构件73的上表面69侧和下表面71侧这两侧,配置于软质密封构件75内且形成于无法从外部看到的位置。另外,在图11和图17等中以透视的方式图示了形成于板构件73的内部的固定件81。另外,在图11和图17等中图示了由在双色成形时注入树脂材料的浇口形成的浇口残留部82。
软质密封构件75形成为覆盖板构件73的外周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软质密封构件75在左侧外周部77的中央部以覆盖左侧轴部61的外周的方式呈圆弧状弯曲地形成。另外,软质密封构件75在右侧外周部79的中央部以覆盖右侧轴部62的外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软质密封构件75覆盖左侧轴部61和右侧轴部6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局部。
(5.突出部的结构)
接着,说明分别形成于软质密封构件75的下游侧外周部67和上游侧外周部65的突出部。如图17~图24所示,软质密封构件75的下游侧外周部67在上表面69侧形成有上侧突出部83,在下表面71形成有下侧突出部84(参照图23)。另外,在软质密封构件75的上游侧外周部65,在上表面69侧形成有上侧突出部85,在下表面71形成有下侧突出部86(参照图24)。上游侧外周部65的上侧突出部85和下侧突出部86呈与下游侧外周部67的上侧突出部83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下游侧外周部67的上侧突出部83和下侧突出部84,适当省略关于上游侧外周部65的上侧突出部85和下侧突出部86的说明。
如图17和图18所示,上侧突出部83形成于下游侧外周部67的软质密封构件75中的上表面69且是沿着左右方向的部分。图23是放大图22的放大区域101而成的放大图。另外,图24是放大图22的放大区域102而成的放大图。如图23所示,软质密封构件75的下游侧的顶端部即下游侧顶端部91呈朝向下游侧突出的形状。下游侧顶端部91呈随着自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顶端去而逐渐变薄的顶端变细的形状。在下游侧顶端部91的上表面69侧和下表面71侧分别形成有倾斜面91A。倾斜面91A随着自下游朝向上游去而向上下方向上的外侧(上方或下方)倾斜。在利用风门19关闭了通风路径21的情况下,下游侧顶端部91从内侧与送风筒11的上侧壁43弹性接触(参照图32)。上侧突出部83形成于下游侧外周部67中的与同上侧壁43接触的部分相应的位置。另外,形成于下表面71侧的多个下侧突出部84分别形成于在上下方向即风门19的厚度方向上与多个上侧突出部83分别相对的位置(参照图18)。
同样地,上游侧的上侧突出部85形成于上游侧外周部65的软质密封构件75中的上表面69且是沿着左右方向的部分。如图24所示,软质密封构件75的上游侧顶端部92与下游侧顶端部91同样地呈向下游侧突出的顶端变细的形状。在上游侧顶端部92的上表面69侧和下表面71侧分别形成有倾斜面92A。倾斜面92A随着自上游朝向下游去而向上下方向上的外侧(上方或下方)倾斜。在利用风门19关闭了通风路径21的情况下,上游侧顶端部92从内侧与送风筒11的下侧壁44弹性接触(参照图32)。上侧突出部85形成于上游侧外周部65中的与同下侧壁44接触的部分相应的位置。另外,形成于下表面71侧的多个下侧突出部86分别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上与多个上侧突出部85分别相对的位置。另外,下侧突出部86形成于与上侧突出部85的位置相比向风门19的内侧(图24的下侧)偏移的位置。
如图17和图18所示,上侧突出部83沿着下游侧外周部67的外周且沿着左右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形成。上侧突出部83的间隔例如为几mm~零点几mm左右。上侧突出部83朝向与上表面69垂直的方向(朝向上方)突出。以沿着通风方向22和上下方向的平面剖切上侧突出部83而成的形状呈朝向上方突出的圆弧状。另外,上侧突出部83的突出的顶点的位置成为向上游侧偏移的位置。因此,上侧突出部83的下游侧的倾斜面的倾斜比上游侧的倾斜面的倾斜平缓。换言之,对于上侧突出部83而言,风门19的外侧的倾斜面平缓,内侧的倾斜面陡峭。另外,上游侧的上侧突出部85和下侧突出部86呈与下游侧的上侧突出部83相同的形状。另外,上侧突出部83也可以是外侧的倾斜面陡峭而内侧的倾斜面平缓的结构。另外,上侧突出部85和下侧突出部86也可以呈与上侧突出部83不同的形状。
另外,如图19、图20、图23所示,下游侧的下侧突出部84形成为突出量比上侧突出部83的突出量小。下侧突出部84例如在俯视风门19时呈大致正方形状。另外,如图17所示,在上表面69的外周部分中的除了形成有上侧突出部83、85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角部、左侧外周部77、右侧外周部79)形成有突出量比上侧突出部83、85的突出量小的突出部88。同样地,如图19所示,在下表面71的外周部分中的除了形成有下侧突出部84、86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角部、左侧外周部77、右侧外周部79)形成有突出量比下侧突出部86的突出量小的突出部88。该突出部88例如呈与设于下游侧外周部67的下表面71的下侧突出部84相同的形状。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相邻的两个上侧突出部83之间形成有夹在上侧突出部83之间的上侧平面部93。上侧突出部83的左右方向上的侧面83A形成沿着上下方向和通风方向22的平面。上侧平面部93由两个侧面83A夹着左右方向上的两侧,沿着通风方向22形成。上侧平面部93的下游侧端部与下游侧顶端部91的倾斜面91A的上游侧端部连接。另外,在上侧突出部83的下游侧端部与倾斜面91A的上游侧端部之间形成有与上侧平面部93平行的平面部83B。
另外,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相邻的两个下侧突出部84之间形成有夹在下侧突出部84之间的下侧平面部95。下侧突出部84呈弯曲地鼓起的形状。下侧平面部95由两个下侧突出部84的弯曲的外周部分夹着左右方向上的两侧,沿着通风方向22形成。下侧平面部95的下游侧端部与下游侧顶端部91的倾斜面91A的上游侧端部连接。另外,下侧突出部84的下游侧端部配置于靠近倾斜面91A的上游侧端部的位置。
如图20和图23所示,在下侧突出部84的上游侧形成有凹部97。凹部97向与板构件73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图23中的上方)凹陷设置。凹部97沿着左右方向形成于下侧突出部84的上游侧。下游侧外周部67的软质密封构件75的厚度在形成有凹部97的部分变薄。通过形成凹部97而减薄软质密封构件75的厚度,能够抑制下游侧外周部67的软质密封构件75从与送风筒11的上侧壁43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状态向原来的状态弹性恢复时的弹性力。即,能够抑制使风门19从关闭的状态成为打开的状态时的软质密封构件75的弹性力。由此,能够抑制软质密封构件75在弹性恢复时产生的异音的产生。
同样地,在上游侧外周部65的下侧突出部86的下游侧形成有凹部99(参照图24)。凹部99沿着左右方向形成。上游侧外周部65的软质密封构件75的厚度在形成有凹部99的部分变薄。由此,抑制上游侧外周部65的软质密封构件75从与送风筒11的下侧壁44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状态向原来的状态弹性恢复时的弹性力,抑制异音的产生。
(6.肋部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5~图28,说明设于送风筒11的上侧壁43的内壁43A的肋部111。另外,图28是放大图27所示的放大区域103而成的放大图。如图25~图28所示,在送风筒11的上侧壁43的内壁43A形成有多个肋部111。多个肋部111分别沿着以中立状态的风门19为基准的左右方向即沿着与风门19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排列地配置。多个风门19分别在彼此之间设有预定的间隙,分别形成有间隔W1(参照图28)。间隔W1例如为几mm。如图10和图25所示,送风筒11在比多个肋部111靠下游侧的位置以扩开通风路径21的方式向外侧扩开。换言之,多个肋部111分别形成于靠近送风筒11的通风路径21扩开的部分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筒11例如在比多个肋部111靠下游侧的位置分别向外侧扩开左侧壁41、上侧壁43、下侧壁44而扩张通风路径21。该通风路径21的扩张开始的部分即以大致相同的内径形成的部分与扩张的部分之间的分界例如成为拼合成形送风筒11时的模具的位置即分模线(PL)。因此,多个肋部111形成于靠近PL的位置且是PL的上游侧的位置。
另外,多个肋部111分别呈沿着通风方向22延伸的棒状,换言之,呈沿着与中立状态的风门19的平面平行且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棒状。如图26所示,相邻的两个肋部111的沿着通风方向22的长度彼此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区分相邻的两个肋部111地说明的情况下,将相邻的两个肋部111称为第1肋部111A、第2肋部111B,由此进行说明。如图28所示,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W2相同。另外,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的与内壁43A正交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H相同。
图29是沿着图7所示的G-G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使风门19从图7所示的位置转动至靠近肋部111的位置。因而,图29的风门19成为从中立状态转动至靠近肋部111的位置的状态。另外,在图29中以透视的方式图示了风门19。另外,图30是放大图29所示的放大区域104而成的放大图。如图29和图30所示,多个肋部111分别形成于比风门19的旋转轴线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第1肋部111A的沿着通风方向22的长度L1比第2肋部111B的沿着通风方向22的长度L2长。换言之,多个肋部111构成为长度不同的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交替地配置。另外,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沿着与风门19的转动轴线平行的方向交替地配置。另外,多个肋部111与中立状态的风门19的平面成为平行的关系。
另外,如图10所示,多个肋部111分别在下游侧形成有平坦面113。该平坦面113例如由模具的位于PL的分割面形成,成为与通风方向22正交的平面。另外,如图28和图30所示,多个肋部111各自的左右方向上的角部115和上游侧的角部115形成为圆角形状而弯曲地形成。例如,沿着通风方向22形成的第1肋部111A的角部115且是位于与相邻的第2肋部111B相对的位置的角部115形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以预定的角度弯曲的形状。另外,肋部111的与风门19相对的上游侧的角部115形成为以预定的角度弯曲的形状。另外,在图30中图示了表示弯曲的面的辅助线。
另外,如图30所示,多个肋部111分别形成于与设于多个上侧突出部83之间的间隙S1在通风方向22上相对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两个上侧突出部83之间形成有上侧平面部93。换言之,两个上侧突出部83以在两者之间设有上侧平面部93的宽度的间隙S1的方式排列。例如,图30所示的风门19的上侧突出部83与送风筒11的肋部111之间的位置关系成为肋部111的上游端与上侧平面部93在通风方向22上相对的位置关系。换言之,肋部111和上侧突出部83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与风门19的转动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彼此错开的位置。
另外,图30所示的上侧突出部83与肋部111之间的位置关系成为肋部111的上游侧且是下方侧的角部115与风门19的下游侧顶端部91在通风方向22上相对的靠近的位置关系(参照图36)。在图30所示的使风门19转动至下游侧外周部67与多个肋部111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设于下游侧外周部67的下游侧顶端部91与多个肋部111靠近地配置。例如,下侧突出部84配置于与第1肋部111A的上游端靠近至距离W3的距离。该距离W3例如为几mm~零点几mm。
(7.开放了通风路径的状态的调风器的异音)
本实施方式的风门19通过在送风筒11内转动,从而开闭通风路径21并改变沿着通风方向22吹送的调节空气的送风量。如图31所示,在风门19的中立状态即最大程度地开放了通风路径21的状态下,风门19成为沿着通风方向22的状态。从上游流动来的调节空气与风门19的上游侧顶端部92碰撞而向上侧壁43侧和下侧壁44侧分开地流动。调节空气与上游侧顶端部92碰撞而分开,从而产生如图31中的漩涡线所示那样的涡流121。
此处,例如,若因恒定的风量而产生相同的形态的较小的涡流121,则产生气流音等异音的可能性变高。另外,有时因气流音而产生在送风筒11内反射的反射音、共鸣的声音等异音。对此认为,通过打乱涡流121的产生状态以避免较小的涡流121以恒定的形态产生,能够抑制异音(气流音、反射音等)。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19中,在上游侧外周部65设有上侧突出部85和下侧突出部86。上侧突出部85向上方突出,以预定的间隔排列。同样地,下侧突出部86向下方突出,以预定的间隔排列。从上游流动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与上侧突出部85、下侧突出部86碰撞而流动被改变。另外,从上游流动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被细密地分开而经过上侧突出部85之间、下侧突出部86之间,朝向沿着上侧突出部85等的侧面的方向流动。由此,在上游侧外周部65的周边产生的涡流121例如成为更大的涡流,产生形态被打乱。其结果,能够抑制在使风门19转动至中立状态、使风门19转动一定量的状态等开放了通风路径21的状态下可能产生的异音。实际上,申请人进行模拟等而得到的结果也是如下结果:与没有上侧突出部85和下侧突出部86的风门19相比,形成有上侧突出部85和下侧突出部86的风门19的异音的噪音等级较低。
(8.关闭通风路径时的风门板的动作)
接着,说明关闭通风路径21时的风门19的动作。在关闭通风路径21的情况下,风门19与开闭操作部47的捏手构件49(参照图4)的转动操作相应地转动至图32所示的位置。例如,上游侧外周部65随着风门19的转动而向靠近送风筒11的下侧壁44的方向转动。对于上游侧外周部65而言,例如,使上游侧顶端部92的顶端、下表面71侧的倾斜面92A(参照图24)与下侧壁44弹性接触。另外,下游侧外周部67向靠近上侧壁43的方向转动。对于下游侧外周部67而言,例如,使下游侧顶端部91的顶端、上表面69侧的倾斜面91A(参照图23)与上侧壁43弹性接触。由此,利用风门19关闭通风路径21。
本实施方式的风门19在上游侧外周部65具备凹部99,在下游侧外周部67具备凹部97(参照图23、图24)。凹部99形成于风门19的下表面71侧。因此,上游侧外周部65的软质密封构件75在与下侧壁44接触时向扩开凹部99的开口的方向弹性变形。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的凹部97与上游侧的凹部99同样地形成于下表面71侧。因此,下游侧外周部67的软质密封构件75在与上侧壁43接触时向关闭凹部97的开口的方向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从弹性接触状态向原来的状态弹性恢复时的弹性力,抑制异音的产生。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风门19仅在下游侧顶端部91的顶端、倾斜面91A、上游侧顶端部92的顶端、倾斜面92A与送风筒11弹性接触。由此,能够减小送风筒11与软质密封构件75的接触面积,能够降低软质密封构件75与送风筒11弹性接触时的异音。另外,也可以是,风门19不在相同面侧具备两个凹部97、99。例如,也可以是,风门19在上表面69侧具备凹部97,在下表面侧具备凹部99。另外,也可以是,风门19不具备凹部97、99。另外,也可以是,风门19例如在下游侧外周部67的上表面69和下表面71这两者具备凹部97。
(9.稍微打开了风门时的异音)
接着,说明稍微打开了风门19的状态的异音。例如,存在如下情况:使用者原本打算使捏手构件49(参照图4)转动而关闭风门19,但实际上风门19未转动至图32所示的封闭位置。或者,存在如下情况:使用者为了稍微吹送调节空气而稍微打开风门19。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调节空气在风门19与送风筒11之间流动而产生异音的可能。
详细而言,图33~图36表示从图32所示的封闭位置稍微打开风门19的状态。本实施方式的上侧突出部83和肋部111如上所述那样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参照图30)。因此,图33的剖视图成为图示了上侧突出部83、下侧突出部84而未图示图34、图35所示的肋部111的剖视图。另外,在图36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下游侧顶端部91与角部115之间的间隙记载为距离W3。该下游侧顶端部91与角部115之间的距离W3与图30所示的下侧突出部84与第1肋部111A之间的距离W3大致相同。另外,图36是放大图35所示的放大区域106而成的放大图。另外,风门19也可以是将上侧突出部83和肋部111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在通风方向22上相对的位置)的结构。
在图33~图36所示的状态下,风门19从图32所示的位置向顺时针方向稍微转动。在该状态下,从上游流动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经过风门19的下游侧顶端部91与送风筒11的内壁43A之间的间隙S2(参照图36)而向下游流动。从上游流动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如图33~图35的箭头123所示那样沿着送风筒11的内壁43A流动。另外,从上游流动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如箭头125所示那样沿着风门19的上表面69流动。即,认为从上游流动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合流而经过下游侧顶端部91与内壁43A之间的间隙S2而提高风速。因此认为,与因经过上游侧顶端部92与下侧壁44之间的间隙的调节空气而产生的异音相比,因经过下游侧顶端部91与内壁43A之间的间隙S2的调节空气而产生的异音较大。因而,抑制因下游侧顶端部91与上侧壁43之间的间隙S2而产生的异音较为重要。
经过下游侧顶端部91与内壁43A之间的间隙S2的调节空气产生如图33~图35中的漩涡线所示那样的涡流127。因而认为,通过打乱该涡流127的产生形态,能够抑制异音。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19中,在下游侧外周部67的上表面69形成有多个上侧突出部83。由此,例如,沿着箭头125流动的调节空气等朝向间隙S2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与上侧突出部83碰撞而流动被改变。另外,朝向间隙S2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被细密地分开而经过上侧突出部83之间,朝向沿着上侧突出部83的侧面83A的方向流动。由此,能够产生更大的涡流127,打乱涡流127的产生形态。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送风筒11在内壁43A具备多个肋部111。如图32~图36所示,在使风门19与送风筒11的上侧壁43和下侧壁44接触而关闭了风门19的状态下,多个肋部111位于比下游侧外周部67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多个肋部111配置于在风门19的转动动作中与风门19不接触的位置。另外,相邻的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的沿着通风方向22的长度L1、L2彼此不同(参照图30)。因而,第1肋部111A的上游侧端部和第2肋部111B的上游侧端部在通风方向22上位于彼此不同的位置。由此,经过间隙S2的调节空气与肋部111的在通风方向22上位置不同的上游侧端部碰撞,流动被阻碍。能够产生更大的涡流127,打乱涡流127的产生形态。其结果,能够抑制因间隙S2而产生的异音。实际上,申请人进行模拟等而得到的结果也是如下结果:与没有上侧突出部83和肋部111的调风器10相比,形成有上侧突出部83和肋部111的调风器10的异音的噪音等级较低。这样一来,本实施方式的送风筒11能够利用上侧突出部83和肋部111抑制经过间隙S2的异音。
另外,在图33~图36中,作为形成间隙S2的位置的一个例子,示出了使风门19转动至下游侧外周部67与多个肋部111相对的位置的状态。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19和送风筒11中,下游侧外周部67的下游侧顶端部91和多个肋部111配置为能够靠近至距离W3。这样,通过将肋部111配置于与风门19不接触的位置且是尽可能靠近风门19的位置,能够大幅打乱涡流127,更有效地抑制异音。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用语与权利要求的用语之间的关系如下。
左侧轴部61和右侧轴部62是轴部的一个例子。上表面69是与多个肋部111相对的一侧的面的一个例子。上侧突出部83是突出部的一个例子。下游侧顶端部91是顶端部的一个例子。
以上,采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1)调风器10包括:送风筒11,其呈筒状,具有供空气沿着通风方向22流动的通风路径21;以及风门19,其设于送风筒11内,能够转动地支承于送风筒11,随着转动而开闭通风路径21。风门19具有:板构件73,其形成为平板状;轴部(左侧轴部61、右侧轴部62),其将板构件73支承为能够以转动轴线为中心相对于送风筒11转动;以及软质密封构件75,其设于板构件73的外周部。送风筒11具有在关闭了风门19的状态下与设于板构件73的通风方向22上的下游侧的外周部即下游侧外周部67的软质密封构件75弹性接触的内壁43A。在内壁43A形成有在关闭了风门19的状态下位于比下游侧外周部67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的多个肋部111。多个肋部111沿着与转动轴线平行的方向(以中立状态的风门19为基准的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相邻的肋部111形成为不同的形状。软质密封构件75在下游侧外周部67且是在沿着通风方向22配置风门19的情况下(中立状态下)与多个肋部111相对的一侧的上表面69具有多个上侧突出部83。
由此,风门19能够转动地支承于送风筒11内,随着转动而开闭送风筒11的通风路径21。风门19在平板状的板构件73的外周部具有软质密封构件75。在关闭了风门19的状态下,设于板构件73的下游侧外周部67的软质密封构件75与送风筒11的内壁43A弹性接触。在该内壁43A形成有多个肋部111。多个肋部111位于在关闭了风门19的状态下比下游侧外周部67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多个肋部111沿着与板构件73的转动轴线平行的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相邻的肋部111形成为不同的形状。由此,在风门的下游侧外周部67与送风筒11的内壁43A之间形成间隙S2且调节空气经过该间隙S2而流动的情况下,从间隙S2流出的调节空气与多个肋部111碰撞而产生涡流127。相邻的肋部111形成为不同的形状,从而与肋部111形成为相同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产生更大的涡流127,更可靠地抑制异音(气流音、与气流音共鸣的声音等)的产生。
另外,软质密封构件75在下游侧外周部67且是与多个肋部111相对的一侧的上表面69具有多个上侧突出部83。由此,向形成于下游侧外周部67与内壁43A之间的间隙S2流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以经过多个上侧突出部83之间、上侧突出部83的上方的方式流动,流动被打乱。产生更大的涡流127,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异音的产生。即,能够利用肋部111和上侧突出部83更有效地抑制异音。
(2)另外,多个肋部111包含第1肋部111A和配置于第1肋部111A的旁边的第2肋部111B。第1肋部111A的沿着与内壁43A正交的高度方向的高度H(参照图28)与第2肋部111B的沿着与内壁43A正交的高度方向的高度H相同,第1肋部111A的沿着通风方向22的长度L1比第2肋部111B的长度L2长(参照图30)。由此,相邻的肋部111形成为相同的高度H和不同的长度L1、L2。从下游流动来的调节空气的流动在通风方向22上在不同的位置被阻碍。其结果,产生更大的涡流127,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异音的产生。
(3)另外,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沿着与转动轴线平行的左右方向交替地配置。由此,交替地配置形状不同的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从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涡流127,更可靠地抑制异音的产生。
(4)另外,多个肋部111配置于在通风方向22上与设于多个上侧突出部83之间的间隙S1相对的位置(参照图30)。由此,肋部111和上侧突出部83配置为与风门19的转动轴线平行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彼此错开。其结果,错开肋部111和突出部88的位置,从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涡流127,更可靠地抑制异音的产生。
(5)另外,多个肋部111沿着通风方向22延伸,通风方向22上的上游侧的角部115形成为圆角形状。例如,如图36的放大图所示,第1肋部111A的上游侧的角部115形成为弯曲的圆弧状。由此,能够使沿着通风方向22流动的空气沿着圆角形状流动而产生涡流127。
(6)另外,在使风门19转动至下游侧外周部67与多个肋部111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设于下游侧外周部67的软质密封构件75的下游侧顶端部91与多个肋部111靠近地配置(参照图30、图36的距离W3)。由此,使风门19的下游侧顶端部91更靠近多个肋部111,从而能够使经过下游侧顶端部91与多个肋部111之间的调节空气产生更大的涡流。
(10.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7和图38,说明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其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肋部111的与内壁43A正交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H相同(参照图28)。相对于此,也可以是,如图37所示,将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的高度H设为不同的高度。例如,也可以是,使第1肋部111A的高度H比第2肋部111B的高度H高。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第1肋部111A的沿着通风方向22的长度L1比第2肋部111B的长度L2长。相对于此,也可以是,如图38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肋部111A的长度L1与第2肋部111B的长度L2相同。因而,第2实施方式的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的沿着通风方向22的长度L1、L2相同而高度方向上的高度H彼此不同。
在这样的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调风器10的情况下,也起到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例如,从下游流动来的调节空气因高度H不同的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而流动至在上下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其结果,能够产生更大的涡流127,抑制异音。
(11.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9,说明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多个肋部111具有形状不同的两种肋部111(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相对于此,第3实施方式的多个肋部111除了包括第1肋部111A、第2肋部111B以外,还包括第3肋部111C。
如图39所示,多个肋部111具有第1肋部111A、第2肋部111B以及第3肋部111C。在第1肋部111A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一对第2肋部111B。即,一对第2肋部111B以其间夹着第1肋部111A的方式配置。另外,一对第3肋部111C以其间夹着第1肋部111A和夹着该第1肋部111A的一对第2肋部111B这三者的方式配置。多个肋部111依照第3肋部111C、第2肋部111B、第1肋部111A、第2肋部111B、第3肋部111C、第2肋部111B、第1肋部111A、第3肋部111C……的顺序配置。另外,第2肋部111B的沿着通风方向22的长度L2比第1肋部111A的长度L1短。另外,第3肋部111C的沿着通风方向22的长度L3比第2肋部111B的长度L2短。
在这样的结构的第3实施方式的调风器10的情况下,也起到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例如,通过排列地配置长度L1、L2、L3不同的3种肋部111(第1肋部111A、第2肋部111B、第3肋部111C),从而使从下游经过间隙S2而流动来的调节空气的流动在通风方向22上的3个不同的位置处被阻碍。其结果,能够产生更大的涡流127,抑制异音。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第1肋部111A、第2肋部111B、第3肋部111C的高度H(参照图37)既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高度H。例如,也可以是,3种肋部111具有彼此不同的高度H。或者,也可以是,仅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具有相同的高度H。
(12.第4实施方式)
另外,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肋部111的角部115形成为圆角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40所示,将肋部111的上游侧的顶端部131设为向上游侧开口的形状。如图40所示,肋部111的顶端部131在从上下方向上的一方观察的情况下呈以V字形开口的形状。顶端部131以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为顶点随着从下游朝向上游去而向左右方向扩开地开口。顶端部131形成为以锐角开槽而成的V字形的槽。另外,顶端部131的上游端呈三角形状尖出。在这样的形状的肋部111的情况下,能够利用V字形的顶端部131分开经过下游侧顶端部91与上侧壁43之间的间隙S2而来的调节空气,打乱涡流127,抑制异音。另外,在图40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中,将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这两者的顶端部131设为V字形。相对于此,也可以是,仅将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中的某一者的顶端部131设为V字形。
(13.第5实施方式)
另外,也可以是,如图41的第5实施方式所示,将肋部111的顶端部131设为凸形状。如图41所示,肋部111的上游侧的顶端部131朝向上游呈凸形状突出。使顶端部13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向上游侧突出。在这样的形状的肋部111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凸形状的顶端部131分开经过间隙S2而来的调节空气,打乱涡流127,抑制异音。
(14.第6实施方式)
另外,也可以是,如图42的第6实施方式所示,将肋部111的顶端部131设为以W字形状开槽而成的形状。如图42所示,在从上下方向上的一方观察的情况下,肋部111的上游侧的顶端部131呈以W字形开槽而成的形状。顶端部13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以朝向下游侧尖出的锐角开槽。另外,顶端部131具有以从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夹着开槽部分的顶点的方式呈锐角的三角形状尖出的两个锐角部分。两个尖出的锐角部分向上游侧突出相同的长度。在这样的形状的肋部111的情况下,能够利用W字形状的顶端部131分开经过间隙S2而来的调节空气,打乱涡流127,抑制异音。
另外,本申请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这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肋部111的形状是一个例子。肋部111也可以呈四棱柱、圆柱形状。
另外,利用调风器10调整的空气不限于利用空调装置调整后的调节空气。例如,也可以是,调风器10偏转从外部导入的外部空气的风向。
另外,也可以是,构成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长度L1、L2、L3、顶端部131的形状、高度H组合而成的肋部111。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1肋部111A和第2肋部111B交替地配置,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反复配置在配置两个第1肋部111A之后配置1个第2肋部111B的组合。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肋部111配置于靠近下游侧顶端部91的位置,但也可以是,将肋部111配置于使肋部111与下游侧顶端部91分开一定程度的位置。例如,也可以是,使风门19的位置向比第1实施方式的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移动。

Claims (8)

1.一种调风器,其中,
该调风器包括:
送风筒,其呈筒状,具有供空气沿着通风方向流动的通风路径;以及
风门,其设于所述送风筒内,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送风筒,随着转动而开闭所述通风路径,
所述风门具有:
板构件,其形成为平板状;
轴部,其将所述板构件支承为能够以转动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送风筒转动;以及
软质密封构件,其设于所述板构件的外周部,
所述送风筒具有在关闭了所述风门的状态下与设于所述板构件的所述通风方向上的下游侧的外周部即下游侧外周部的所述软质密封构件弹性接触的内壁,
在所述内壁形成有在关闭了所述风门的状态下位于比所述下游侧外周部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的多个肋部,
所述多个肋部沿着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的方向排列地配置,相邻的肋部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所述软质密封构件在所述下游侧外周部且是在沿着所述通风方向配置所述风门的情况下与所述多个肋部相对的一侧的面具有多个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风器,其中,
所述多个肋部包含:
第1肋部;以及
第2肋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肋部的旁边,
所述第1肋部的沿着与所述内壁正交的高度方向的高度与所述第2肋部的沿着与所述内壁正交的高度方向的高度相同,
所述第1肋部的沿着所述通风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2肋部的沿着所述通风方向的长度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风器,其中,
所述多个肋部包含:
第1肋部;以及
第2肋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肋部的旁边,
所述第1肋部的沿着所述通风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2肋部的沿着所述通风方向的长度相同,
所述第1肋部的沿着与所述内壁正交的高度方向的高度比所述第2肋部的沿着与所述内壁正交的高度方向的高度高。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调风器,其中,
所述第1肋部和所述第2肋部沿着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的方向交替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风器,其中,
所述多个肋部配置于在所述通风方向上与设于所述多个突出部之间的间隙相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风器,其中,
所述多个肋部沿着所述通风方向延伸,所述通风方向上的上游侧的角部形成为圆角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风器,其中,
在使所述风门转动至所述下游侧外周部与所述多个肋部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设于所述下游侧外周部的所述软质密封构件的顶端部与所述多个肋部靠近地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风器,其中,
所述多个肋部包含:
第1肋部;
一对第2肋部,该一对第2肋部以其间夹着所述第1肋部的方式配置;以及
一对第3肋部,该一对第3肋部以其间夹着所述第1肋部和所述一对第2肋部这三者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2肋部的沿着所述通风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1肋部的沿着所述通风方向的长度短,
所述第3肋部的沿着所述通风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2肋部的沿着所述通风方向的长度短。
CN201910589569.9A 2018-07-03 2019-07-02 调风器 Active CN1106827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6590 2018-07-03
JP2018126590A JP7241480B2 (ja) 2018-07-03 2018-07-03 レジス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82765A true CN110682765A (zh) 2020-01-14
CN110682765B CN110682765B (zh) 2023-11-03

Family

ID=69101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9569.9A Active CN110682765B (zh) 2018-07-03 2019-07-02 调风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66814B2 (zh)
JP (1) JP7241480B2 (zh)
CN (1) CN11068276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6266A (zh) * 2020-11-19 2022-05-20 马瑞利株式会社 风门
WO2022228558A1 (zh) * 2021-04-30 2022-11-03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模块的风门和空调模块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6735A (ja) * 1995-08-31 1997-03-11 Howa Kasei Kk 空調用レジスタの笛吹き音防止構造
JPH09300943A (ja) * 1996-05-15 1997-11-25 Howa Kasei Kk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4314794A (ja) * 2003-04-16 2004-11-11 Denso Corp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EP2433826A1 (de) * 2010-09-28 2012-03-28 Behr GmbH & Co. KG Strömungskanalanordnung
CN102448749A (zh) * 2010-06-25 2012-05-09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节流板
JP2013039924A (ja) * 2012-11-30 2013-02-28 Howa Kasei Kk ダンパプレート
US20150360536A1 (en) * 2014-06-17 2015-12-17 Toyoda Gosei Co., Ltd. Air-conditioning register
WO2017183365A1 (ja) * 2016-04-20 2017-10-26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ダンパプレート
CN108116196A (zh) * 2016-11-30 2018-06-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调风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4205B2 (ja) 1989-12-28 1995-10-1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の風量調節機構
JP2570855Y2 (ja) 1993-11-04 1998-05-13 和光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のエアダンパ構造
JP2006159924A (ja) 2004-12-02 2006-06-22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5724827B2 (ja) 2011-02-16 2015-05-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力音低減装置
DE102015202655A1 (de) * 2014-02-14 2015-08-20 Unique Fabricating, Inc. Geräuschgedämpfter Luftkanal
US10435159B2 (en) * 2014-09-30 2019-10-08 The Boeing Company Cabin pressure outflow valve noise suppression devices and methods
DE102015204511A1 (de) 2015-03-12 2016-09-15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Klappenanordnung
US10359242B2 (en) * 2015-12-04 2019-07-23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ow maldistribution control
KR20170101078A (ko) * 2016-02-26 2017-09-05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하우징의 개구를 밀폐하기 위한 장치
JP6830806B2 (ja) 2016-12-08 2021-02-17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調用ダンパ、及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6735A (ja) * 1995-08-31 1997-03-11 Howa Kasei Kk 空調用レジスタの笛吹き音防止構造
JPH09300943A (ja) * 1996-05-15 1997-11-25 Howa Kasei Kk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4314794A (ja) * 2003-04-16 2004-11-11 Denso Corp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CN102448749A (zh) * 2010-06-25 2012-05-09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节流板
EP2433826A1 (de) * 2010-09-28 2012-03-28 Behr GmbH & Co. KG Strömungskanalanordnung
JP2013039924A (ja) * 2012-11-30 2013-02-28 Howa Kasei Kk ダンパプレート
US20150360536A1 (en) * 2014-06-17 2015-12-17 Toyoda Gosei Co., Ltd. Air-conditioning register
WO2017183365A1 (ja) * 2016-04-20 2017-10-26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ダンパプレート
CN108116196A (zh) * 2016-11-30 2018-06-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调风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6266A (zh) * 2020-11-19 2022-05-20 马瑞利株式会社 风门
WO2022228558A1 (zh) * 2021-04-30 2022-11-03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模块的风门和空调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82765B (zh) 2023-11-03
US11566814B2 (en) 2023-01-31
US20200011568A1 (en) 2020-01-09
JP2020006713A (ja) 2020-01-16
JP7241480B2 (ja) 2023-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0799B2 (ja) ダンパプレート
CN110682765B (zh) 调风器
US11351844B2 (en) Register
JP622195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5009615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4971927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4600143B2 (ja)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JP4971906B2 (ja) 車両用ベンチレータ
JP4055693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7206053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8076008A (ja) ダンパプレート
JP6167894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H0966735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の笛吹き音防止構造
JP2022015659A (ja) ベンチレータ
JPS60244618A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送風口
JP6869196B2 (ja)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JP5704991B2 (ja) レジスタ
JPH10278570A (ja) 自動車の空調用空気吹出装置
JP7349322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7267074B2 (ja) レジスタ
JP2011084086A (ja) リヤダクト構造
JP2019093859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H1016546A (ja) 車輌用ベンチレータ
JP2004042866A (ja)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
KR100579058B1 (ko) 차량용 에어벤트 장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