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2390B - 縫紉機 - Google Patents

縫紉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2390B
TWI402390B TW96143514A TW96143514A TWI402390B TW I402390 B TWI402390 B TW I402390B TW 96143514 A TW96143514 A TW 96143514A TW 96143514 A TW96143514 A TW 96143514A TW I402390 B TWI402390 B TW I4023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needle
holding tool
holding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43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40901A (en
Inventor
Katsuaki Sakai
Original Assignee
Ju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Kk filed Critical Juki Kk
Publication of TW200840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0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2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23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1/00Applications of needle-thread guards; Thread-break detecto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Description

縫紉機 發明領域
本發明有關一縫紉機,其包含一用於在一喉板下方固持一上線的一縫紉開始端部分之上線固持裝置。
發明背景
一習知縫紉機係設有一用於在一喉板的一下側固持一被插過一針之上線的一縫紉開始端部分之上線固持裝置藉以將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固持於一布的一背側且自一第一縫織適當地形成一接縫(譬如請見JP 2000-279666 A)。
縫紉機中,當一縫紉工作開始時,一梭的一鉤係自用於一第一縫織之一針捉取上線以將縫紉開始端部分拉至喉板的下側,而上線固持裝置的一線固持工具係固持縫紉開始端部分且往後移動(一垂直筒部分側),且待命。當接縫在數個縫織之後穩定下來時,縫紉開始端部分被釋放。因此,可以防止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滑移出布的背側,藉此自一第一縫織適當地形成一接縫。
一設有一線切割機構之縫紉機中,其中一移動的刀沿一針垂直移動路徑旋轉以捉取及切割通過喉板的一針孔與位於喉板下側的一梭機構之間的上及下線藉以在一縫紉工作的端點切割上及下線,在提供上線固持裝置的案例中將要縫紉一鈕釦時造成下列問題。
更確切言之,當縫紉一具有兩孔的鈕釦時,一針交替地數次穿透經過兩孔(亦即作出數個縫織),而通過喉板與梭之間的上及下線在一最後針穿透之後被線切割機構所切割。並且,在一具有四個孔的鈕釦之案例中,每兩個孔即重覆該操作或者每兩個孔即進行縫紉工作且線隨後被切割。
在如上述造成針交替穿透經過兩孔以形成複數個接縫之鈕釦縫紉工作中,上線固持裝置所固持之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係被釋放且在一縫紉開始之後懸設數秒且因此被捉取於數次通過兩孔之間的下線中以導致使細微迴路彼此纏結之一狀態。基於此理由,使縫紉品質亦即工件的品質惡化。
另一方面,縫紉工作結束於一其中使縫紉開始端部分維持懸設被一線固持工具拉出一長度而不會在部分案例中與下線纏結之狀態。鈕釦無法被可靠地縫紉藉以再度進行縫紉工作,導致工作效率惡化。或者,一針穿透軌道係留在供該鈕釦縫紉之布上故使縫紉品質惡化。
發明概要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在一鈕釦縫紉工作中於一縫紉開始處可靠且細微地形成一接縫,藉以改良縫紉品質或增強工作效率。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態樣,一縫紉機(100)包含:一上線固持裝置(10),其可操作以在一喉板(108)下方固持及釋放一上線的一縫紉開始端部分;一梭機構(120),其在喉板(108)的一針孔(108a)下方捉取上線以與其纏結一下線;及一線切割機構(130),其切割通過喉板(108)的針孔(108a)及梭機構(120)之上線及下線,其中一鈕釦(B)由鈕釦的至少兩孔之間的一交替縫織被縫紉至一工件(W)上。
縫紉機(100)之特徵係在於上線固持裝置(10)包含一線固持工具(20),可沿著喉板(108)的一下表面移動於一身為位於一供一針(104)沿其移動之線上的位置之針底位置及一身為自針底位置移離的位置之待命位置之間,其中當線固持工具(20)位於針底位置時線固持工具(20)處於一線釋放狀態中,且當線固持工具(20)自一中間位置移至待命位置之時導致一線固持狀態,其中中間位置位於針底位置與待命位置之間,且其中縫紉機(100)進一步包含操作控制部件(80),其可操作以:當針(104)在一第一縫織中穿透通過工件(W)時將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針底位置;一最後縫織中至少當針(104)穿透通過工件(W)時使線固持工具(20)維持在待命位置;最後縫織之後使線固持工具(20)從待命位置移至中間位置;及其後,致動線切割機構(130)以切割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態樣,操作控制部件(80)進一步可操作以致動針切割機構(130)同時在最後縫織之後使線固持工具(20)維持於待命位置以切割通過喉板(108)的針孔(108a)與梭機構(120)之間的上及下線,及其後,將線固持工具(20)移至中間位置以切割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態樣,操作控制部件(80)可操作以在最後縫織之後藉由線切割機構(130)的單一致動來切割通過喉板(108)的針孔(108a)與梭機構(120)之間的該上及下線。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態樣,縫紉機(100)進一步包含一移動機構(83、84、140),其固持且移動工件(W)以將針(104)設置於一預定位置,其中,在一使第一縫織的一縫織點及最後縫織的一縫織點未彼此重合之案例中,操作控制部件(80)進一步可操作以控制移動機構(83、84、140)來定位工件(W)以在最後縫織之後但在線固持工具(20)移至中間位置之前使針(104)設置於第一縫織的縫織點。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態樣,縫紉開始端部分係被上線固持裝置所固持直到最後縫織為止。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如其中縫紉開始端部分在中間被釋放之案例中由於與下線纏結而產生鳥巢狀態。
線固持工具係在最後縫織之後自待命位置至針底位置側移動一預定距離,且隨後線切割機構被操作。因此,自針孔朝向線固持工具延伸之上線造成一鬆弛且略為懸設於針孔下方。因此,線切割機構可以與通過針孔與梭之間的線被切割之案例中相同的方式來切割縫紉開始端部分。並且,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並未在此時於上線固持裝置中被釋放。不同於懸設線以一自由狀態被切割之案例,線切割機構亦可進行切割操作。
因此,一殘留的線可在經縫紉工件中被縮短藉以可增強縫紉品質。並且,可不需要縫紉工作後之殘留線的後處理藉以增強生產力。尚且,可不需要用於切割殘留線之特殊線切割工作藉以可降低縫紉工作的成本。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態樣,最後縫織完成之後,通過針孔與梭機構之間的上及下線係被切割且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隨後被切割。因此,相較於其中使線被共同地切割之案例,可以降低線切割裝置上的負擔及更可靠地切割線。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態樣,最後編織完成之後,通過縫紉開始端部分與梭機構之間的上及下線同時被切割。因此,可以縮短對於各線的切割工作所需要之時間。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態樣,當第一縫織的縫織點不同於最後編織的縫織點時,操作控制部件在第一縫織的縫織點對準該針,將線固持工具移至中間位置。因此,可造成將成為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之工件側上的一基底之一位置以趨近喉板的針孔。因此,當線固持工具移至中間位置時,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可被線切割機構更可靠地切割。並且,可更大幅地縮短切割工作之後留存在工件側上之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為顯示一有一部分被移除之縫紉機的輪廓之概括側視圖;第2圖為如第8圖的一U方向所示之顯示一上線導板的平面圖;第3圖為如X軸方向所示之顯示一梭機構的一內梭之正視圖;第4圖為顯示一線切割機構之平面圖;第5A至5C圖為顯示線切割機構的一操作之示範圖;第5A圖顯示一移動的刀之待命位置;第5B圖為移動的刀之往前旋轉狀態;及第5C圖為移動的刀之往後旋轉狀態;第6圖為顯示一上線固持裝置之立體圖;第7圖為顯示上線固持裝置之分解立體圖;第8圖為如使一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針底位置中之案例中從右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一操作之說明圖;第9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針底位置之案例中從下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0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線彎折位置中之案例中從右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1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線彎折位置中之案例中從下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2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待命位置中之案例中從右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3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待命位置中之案例中從下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4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線放鬆位置中之案例中從右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5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線放鬆位置中之案例中從下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6圖為如從下方所見之顯示一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機構的一振盪操作及一固持構件及一中介構件的一相對位置變化之間的一關係之說明圖;第17A至17D圖為顯示一操作之說明圖,其顯示線切割機構及待命位置及線放鬆位置中之一上線的一狀態之間的一關係;第17A圖顯示線固持工具的待命位置中之一移動的刀之一切割操作的一狀態;第17B圖顯示線固持工具的線放鬆位置中之移動的刀之一往前旋轉的一狀態;第17C圖顯示線固持工具的線放鬆位置中之移動的刀之一往後旋轉的一狀態;及第17D圖顯示上線的一縫紉開始端部分之一切割狀態及線固持工具的線放鬆位置中之移動的刀之往後旋轉的狀態;第18圖為顯示縫紉機的一控制系統之方塊圖;第19圖為顯示縫紉機的一操作之流程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縫紉機的整體示意結構]
將參照第1至19圖詳細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根據該實施例之一縫紉機100係根據儲存於一記憶體中的一預定縫紉圖案使一鈕釦及一布相對於一針相對地移動,且經由鈕釦的各孔以一設定次數進行縫織。
第1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縫紉機100的概要之概括圖。縫紉機100具有一外部輪廓,其包含一定位於其一下部份中之床部分101,一自床部分101的一端往上立起之縫紉機垂直筒部分102,及一自縫紉機垂直筒部分102上方沿著床部分101延伸之臂部分103。縫紉機100對應於一所謂圓柱床縫紉機,其中床部分101的一梢端部分幾近圓柱形地形成且一X軸方向的寬度被設定為小於其他部分中的寬度。
下文描述中,Z軸方向係為一針104的垂直移動方向,Y軸方向為床部分101及臂部分103的縱向方向且其正交於Z軸方向,而X軸方向為正交於Z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方向。並且,當縫紉機100放置在一水平板上時,Z軸方向的+(正)側變成縫紉機100的一上側,而Z軸方向的-(負)側變成縫紉機100的一下側。同理,X軸的+側為右側,X軸的-側為左側,Y軸方向的+側為前側,而Y軸方向的-側為後側。
縫紉機100包括:一針104,其設置於臂部分103的一梢端部分中且藉由一縫紉機馬達105被驅動以往復於一垂直方向中;一上線供應源(未圖示),其設置於臂部分103的一上部份中且用來將一上線供應至針104;一線拉張器106,其以一預定負荷使上線介於上線供應源與針104之間且對於其一進給方向的一運動產生一阻力;一線接取裝置,其在線拉張器106與針104之間於一預定定時藉由一線接取器107往上拉取上線;一喉板108,其配置於床部分101的一上表面上且設有一針孔108a以供針104的一梢端部分插過;一梭機構120,其設置於床部分101中的喉板108下方且用來從往下移動的針104勺取一上線迴路且將一下線插過該迴路;一上線固持裝置10,其當針104的一第一縫織在喉板108與梭機構120之間被升高時固持一上線端;一線切割機構130,其設置於床部分101中且在一縫紉工作之後切割通過喉板108的針孔108a與梭機構120之間的上線及下線;一布固持機構140,其固持一布及一鈕釦且對於針提供一移動操作;一線掃掠機械(未圖示),其掃掠布上方所切割的上線;及操作控制部件80,其用於控制各結構的一操作。
針104具有一形成於其一梢端部分(一下端)附近之線孔,且上線被插過針孔。並且,針104被支撐於一針桿104a的一下端上,而一自縫紉機馬達105傳輸的旋轉及驅動力被轉換成一垂直往復力且該垂直往復力被一曲柄機構(未圖示)施加至針桿104a以使針桿104a在一預定循環中進行一垂直往復動作。縫紉機馬達105設有一編碼器109(請見第18圖)以偵測其一旋轉角度量。假設當針104放置在一上死點的一位置中時設定一零度角,其中放置有縫紉機馬達105的一電流輸出軸之0至360度的任何角度位置係被輸出至操作控制部件80。
線接取器107設有一上線插入孔(未圖示)且在其中插入上線的狀態中進行一垂直動作,藉以在其被揚升時拉起被插過針104的上線。並且,線接取裝置造成線接取器107在與針104相同的循環中進行一垂直動作,且線接取器107抵達其上死點之一定時略為晚於針104抵達其上死點之一定時。
線拉張器106包括線拉力碟,其間固持住上線,及一線拉力螺線管86(請見第18圖),其改變一用於固持上線之推力以控制一線拉力。線拉力螺線管86的推力由操作控制部件80所控制。
[梭機構]
如第3圖所示,梭機構120係包括一用於進行一半往復旋轉且藉由一在一旋轉圓周方向突起的鉤121來捉取上線的一迴路之內梭122,一用於可旋轉地支撐內梭之外梭123,一設置於外梭123上之上線導板124,及一自垂直筒部分的一側朝向外梭123平行於床部分的一縱向方向延伸且用來將一半往復旋轉及驅動力經由一驅動器(未圖示)施加至內梭122之梭軸125。
如第8圖所示,內梭122具有以可重覆地進行一半旋轉的方式形成於一外周邊上方之軌形突起部分126,而用以變成滑動接觸於外梭123的一支撐溝槽123a之軸承環表面127、128係形成於突起部分126的兩側上。鉤121在軌形突起部分126的一圓周方向中形成於一端上且藉由內梭122之半旋轉操作的一者只穿過針104的線孔的一側而進入上線導板124的一導孔,藉以勺取上線的迴路。因此,鉤121具有一梢端部分,其朝向沿著內梭122的一旋轉中線之一方向L傾斜,且鉤121及突起部分126相對於針104的一垂直移動路徑N被配置在一方向R的一側上。
梭軸125相對於內梭122定位在R側上(R側將在下文稱為梭軸側)且未直接地耦合至內梭122而是共軛於內梭122。梭軸125經由一用於進行一半往復旋轉的驅動器將一用於一半往復旋轉的驅動力傳輸至內梭122。
梭機構120的梭軸125平行於Y軸方向設置,且相對於內梭121定位在Y軸方向的-側(往後)上並用來在相同方向中施加半往復旋轉及驅動力。自縫紉機馬達105分支之一驅動力係被轉換成一往復旋轉且該往復旋轉被傳輸至梭軸125以使針104的垂直往復操作及內梭122的半往復旋轉操作以一預定相位差彼此同步化。
上線導板124為一用於防止上線與內梭122的軸承環表面127、128接觸及纏結之板形構件。上線導板形成有一當從第3圖上方觀看時(U方向中)具有如第2圖所示形狀之導孔124a。導孔124a具有一用於分散其一右側上的一幾近中央部份處被內梭122之鉤121所勺取的上線迴路之線驅動部分124b。如第3圖所示,鉤121所勺取的上線迴路係藉由線分割部份124b將鉤121設定為一邊界而在一前後方向被分成線側上的一線段NF及布側上的一線段NB,故可以防止內梭122的軸承環表面127、128兩者之接觸及纏結。
[布固持機構]
布固持機構140包括一布進給基底141,其可藉由身為步進馬達的一X軸馬達83及一Y軸馬達84在床部分101的一上表面上方沿著X軸方向及Y軸方向移動及定位,一布固持構件142,其設置為能夠在布進給基底141的一前端處具有一上下動作,一第一振盪臂144,以藉由一設置於一將身為步進馬達的致動馬達82中之凸輪143被振盪,一傳輸桿145,其用於藉由第一振盪臂144的振盪動作進行一縱向運動,一L形第二振盪臂146,其用於藉由傳輸桿145的縱向運動進行一振盪動作,一抬升構件147,藉由第二振盪臂146對其提供一垂直移動操作,及一振盪桿148,其具有被布進給基底141可振盪地支撐之兩端。
布進給基底141藉由一熟知結構被附接藉以可在床部分101上方沿著一X-Y平面移動。並且,藉由一熟知的動力傳輸結構,X軸馬達83及Y軸馬達84的旋轉及驅動力被轉換成X軸方向及Y軸方向的移動力,而移動力被傳輸至布進給基底141。
易言之,布固持機構140、X軸馬達83及Y軸馬達84係運作作為一用以固持一布(一工件)及一鈕釦之移動機構,並相對於一針來移動布及鈕釦使得針設置於一預定縫織點。
布固持構件142配置於喉板108上方且可以一疊置狀態將鈕釦固持於布上,而在一往下運動中導致其固持狀態且在一往上運動中釋放固持狀態。
布固持構件142被支撐於布進給基底141上藉以能夠有一上下動作,且在同時被耦合至振盪桿148的一端。當振盪桿148的一端被一振盪動作垂直地移動時,布固持構件142亦往上及往下移動。
振盪桿148具有可供藉由一拉力彈簧(未圖示)往上被施加一拉力之另一端,且布固持構件142總是被拉力往下推。一抵靠部分148a設置於振盪桿148另一端附近。一壓抵力經由抬升構件147的一下端往下施加至抵靠部分148a。
抬升構件147的配置方式使其一縱向方向沿著一垂直方向被設定,且在縱向方向中進行一上下動作。抬升構件147的一上端耦合至第二振盪臂146,其一下端附近係耦合至一操作調節連結構件149以穩定化抬升構件147的一姿態。第二振盪臂146的耦合端進行一垂直振盪動作藉以將一垂直動作提供至抬升構件147。
第二振盪臂146如上述為幾乎L形,且在其一彎折部分被一縫紉機框架可旋轉地支撐。第二振盪臂146的一下端耦合至傳輸桿145藉以使一振盪操作被縱向地提供、且在一上端側使一垂直動作被提供至抬升構件147。
傳輸桿145具有一耦合至第一振盪臂144一端之後端,且第一振盪臂144的另一端接合於凸輪143。
凸輪143為一將被致動馬達82所旋轉之周邊凸輪,且第一振盪臂144的另一端抵靠於凸輪143的一外周邊上且第一振盪臂144對應於外周邊形狀作振盪。
布固持機構140的設定方式使得布固持構件142藉由致動馬達82及旋轉及驅動操作以一具有一預定角的馬達輸出軸被揚升。易言之,布及鈕釦藉由致動馬達82的一旋轉角控制被固持及釋放。
在一縫紉鈕釦的工作中,依據一鈕釦B的線孔數量及配置(請見第17A及17D圖)、孔之間的一間隔、線交叉次序或位於中間之一線切割操作的出現,操作控制部件80儲存多種縫紉資料以執行一序列縫紉操作。選擇縫紉資料的一者藉以執行鈕釦縫紉工作。在該例中,布固持機構140中,X軸馬達83及Y軸馬達84每個縫織即被驅動一在縫紉資料中決定的驅動量,其中因此移動及定位布進給基底141及布固持構件142藉此以預定次序的一預定次數經由鈕釦B的各孔進行縫織。
線掃掠機構(未圖示)包括一線掃掠構件,其經由複數個連結構件自第二振盪臂146獲得一動作,藉以進行一往復旋轉。線掃掠構件設置於縫紉機的一表面部分側上以使其一梢端部分穿過放置在一上針位置中之針的一下端與喉板之間的一部分。通過喉板108的針孔108a與梭機構120之間的上線係被切割且線掃掠構件隨後被旋轉以使依此被切割的上線端可自布被往上拉。
[線切割機構]
第4圖為顯示線切割機構130之一主部份的平面圖,而第5A至5C圖為顯示其一操作之說明圖。如第1、4及5A至5C圖所示,線切割機構130包括一被一設置於致動馬達82中的凸輪131所振盪之第一振盪臂132,一用於藉由第一振盪臂132的振盪動作進行一縱向運動之傳輸桿133,一被傳輸桿133的縱向運動所振盪之第二振盪臂134,一被固定至喉板108的一下表面之固定的刀135,一用於進行一往復旋轉同時變成滑動接觸於固定的刀135的一刃梢端之移動的刀136,及一用於使移動的刀136耦合於第二振盪臂134之連結構件137。
凸輪131係為一被致動馬達82所旋轉之溝槽狀凸輪,且第一振盪臂132的一端經由一沿著凸輪131的一周邊溝槽移動之滾子(未圖示)耦合至凸輪131。為此,第一振盪臂132進行一對應於凸輪131的溝槽形狀之振盪動作。
第一振盪臂132在其一中間部分被可旋轉地樞轉式支撐於縫紉機框架上,且配置於幾近Z軸方向中。上端如上述耦合至凸輪131且一下端耦合至傳輸桿133的一後端。當第一振盪臂132的上端被凸輪131振盪時,因此,將縱向方向的一往復操作提供至傳輸桿133。
第二振盪臂134在其縱向方向的一中間部份被可旋轉地樞轉式支撐於喉板108的下表面上,且有一端耦合至傳輸桿133的一前端。並且,第二振盪臂134的另一端經由連結構件137耦合至移動的刀136,且致動馬達82最後經由第一振盪臂132、傳輸桿133、第二振盪臂134及連結構件137提供移動的刀136之往復旋轉。
移動的刀136被可旋轉地樞轉式支撐於喉板108的下表面上,且進行一往復旋轉操作同時造成移動的刀136之上表面變成滑動接觸於固定的刀135之一下表面。當未進行切割操作時,移動的刀136縮回第4及5A圖的兩點狀鏈線所示的一待命位置中,且當進行切割操作時在一往前運動至第4及5B圖實線所示的一前進位置之後進行一往復旋轉以回行至待命位置。
如上述,上線被內梭122的鉤121捉取以形成一上線迴路,且經由上線導板124的線分割部分124b藉由將鉤121設定為一邊界而分成針側上的線段NF及布側上的線段NB。在此狀態中,移動的刀136切割上線。在該例中,當上線中之針側上的線段NF及布側上的線段NB皆被切割時,上線在兩地方被切割。為了避免該現象,只選擇性地切割布側上之線段NB。為了進行選擇,移動的刀136設有一突起朝向一前邊緣部分側之分離突部136a。
移動的刀136之往前旋轉中,分離突部136a被設定位置藉以穿過被線分割部分124b所分割之上線中之針側上的線段NF及布側上的線段NB之間的一部分。當移動的刀136進行往前旋轉時,只有將成為一旋轉半徑的外側之布側上的線段NB在移動的刀136之一旋轉半徑方向中流至一外側且來到一設置於移動的刀136的一往後邊緣部分側之線捉取部分136b周圍(請見第5B圖)。
並且,移動的刀136之一上表面設有一刃部分136c而自上表面產生一階部。藉由移動的刀136之一往後旋轉,線捉取部分136b之布側上的線段NB係介於固定的刀135的一梢端部分與刃部分136c之間且因此被切割(請見第5C圖)。
如上述,致動馬達82可經由凸輪143及凸輪131執行一布壓機的一抬升、一線掃掠操作及線切割機構130的一操作。調節各凸輪的形狀及其附接角度以在致動馬達82的一旋轉中(0至360度)之一非重疊角度範圍內執行各操作。確切言之,凸輪131、143的形狀被設定及附接至致動馬達82之方式係藉以由致動馬達82之一預定方向的一旋轉此次序來執行“布固持構件的一往下運動”、“移動的刀之一第一往前運動”、“移動的刀之一第一往後運動”、“線掃掠構件的一往復旋轉”、“移動的刀之一第二往前運動”、“移動的刀之一第二往後運動”及“布固持構件的一揚升”。
[上線固持裝置]
上線固持裝置10係在一縫紉開始時恰在喉板108的針孔108a下方固持住被插過針104之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且移動上線端因此被固持至對於針104之垂直移動路徑的一後側上之一位置藉以防止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滑移出布外。
上線固持裝置10包括一線固持工具20,移動部件40,及出格(elative)操作部件60。線固持工具20包括一用於固持上線的一縫紉開始端部分之固持部分21,及一在使中介部分31移往或移除固持部分21的方向中相對於固持部分21相對地移動以與固持部分21一起固持或釋放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之中介部分31。移動部件40使線固持工具20移動於一位於針104的垂直移動路徑N上之針底位置(請見第8圖)與一位於針104的垂直移動路徑N的一後側(垂直筒部分102上之一側)上之待命位置之間。垂直移動路徑N平行於Z軸方向且身為一連接一上死點處之針104的梢端位置及一下死點處之針104的梢端位置之路徑。當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針底位置時,相對操作部件60造成線固持工具20處於一釋放狀態,且在針底位置與待命位置之間將線固持工具20從釋放狀態切換成一固持狀態。各部分將詳細描述於下文。
[上線固持裝置的線固持工具]
第6圖為顯示上線固持裝置10之立體圖,第7圖為顯示其之分解立體圖。
如這些圖式所示,線固持工具20包括一具有一固持部分21之固持構件22及一具有中介部分31之中介構件32。兩構件22、32皆具有長方形狀,且疊置於放置在一上側上之中介構件32,且被支撐於相對操作部件60上的方式使其可滑動於Y軸方向(前後方向)而其中縱向方向平行於Y軸方向被轉動。在代表方向的用語將於下文用來說明線固持工具20各部分之案例中,假設其代表處於使線固持工具20被支撐於相對操作部件60上的狀態中而無需特別注意之一方向。
固持構件22形成有在其一縱向方向中位於各端部分上(亦即,前及後側上)之長方形通孔23、24。一在前側上包括通孔23的一內表面(其身為一位於與+側Y軸方向相對的一最前端上之表面)之部分係用來作為固持部分21。並且,前側上之通孔23亦作為一導孔以引導中介構件32的中介部分31之縱向方向的一運動。
相對操作部件60的一拉力彈簧62配置於固持構件22的後側上之通孔24中,且形成一用於進行一擴張及收縮之操作區。拉力彈簧62的一端耦合至後側上之通孔24的一前端。
在-側X軸方向延伸之一框架部分25係設置於固持構件22的Y軸方向之一中間部份的一略微往後位置中,並具有一可供一採行圓桿形狀且往下延伸的接合銷26作固定之梢端部分。固持構件22在縱向方向中經由接合銷26輸入由相對操作部件60所產生之一移動力。
中介構件32分成兩部份,亦即一前側部分33及一後側部分34,且其經由一耦合構件35耦合至彼此藉以獲得一體性且幾乎為長板的一形狀。中介部分31設置於前側部分33的一前端上。中介部分31具有一可趨近固持部分21及自固持部分21分離並可抵靠於其上之扁平部分30,及一在抵靠中經由固持部分21的一下部份自固持構件22的一梢端面往前突起之彎折部分36。
為此,自上方經由固持構件22的前側通孔23插過前側之上線係可藉由固持構件22及中介構件32的一相對最趨近操作被固持於固持部分21與中介部分31的扁平部分30之間。依此被固持的上線係由自扁平部分30的一下端往前延伸之彎折部分36往前彎折。因此,上線可自一往前部份被帶入一往下彎折狀態。因為上線端定位為更往前且藉由彎折部分36懸設於此狀態中,因此,其自位於下方的梭機構120之內梭122往前移位。因此,可以防止接觸及纏結於內梭122。
後側部分34具有一形成於縱向方向中之通孔37。在中介構件32及固持構件22以一疊置狀態被支撐於相對操作部件60上之案例中,通孔37疊置於固持構件22的後側通孔24上且相對操作部件60的拉力彈簧62配置於其內側上藉以形成一用於進行擴張及收縮之操作區。拉力彈簧62的另一端耦合至通孔37的一後端。為此,中介構件32及固持構件22經由拉力彈簧62被帶入一耦合狀態,而一彈力施加至固持構件22的固持部分21及中介構件32的中介部分31之方式係使其總是趨近及抵靠於彼此上。
一延伸於+側X軸方向的框架部分38係設置在中介構件32的Y軸方向之中間部份中,並具有一供一採行圓桿形狀且往下延伸的接合銷39所固定之梢端部分。中介構件32經由接合銷39輸入由相對操作部件60所產生之縱向方向中的移動力。
[用於上線固持裝置之移動部件]
將參照第6至14圖描述移動部件40。
移動部件40使線固持工具20移動於針底位置、一線彎折位置、待命位置及一線放鬆位置(一中間位置)之間。
當線固持工具20藉由移動部件40來回移動時,根據相對操作部件在沿著移動方向的各別位置中切換固持構件22的固持部分21與中介構件32的扁平部分30之間的開啟及關閉。
針底位置係為一使固持構件22的固持部分21及中介構件32的扁平部分30完全地開啟且線固持工具20的梢端設置於針104下方之位置。
線彎折位置位於針底位置的一後側上。在線彎折位置,固持構件22的固持部分21及中介構件32的扁平部分30正將要關閉。
待命位置係為一使固持構件22的固持部分21及中介構件32的扁平部分30完全地關閉之位置。待命位置為四個位置中的最後方位置。
線放鬆位置為一使固持構件22的固持部分21及中介構件32的扁平部分30完全地關閉之位置。在線放鬆位置,線固持工具20放置於線彎折位置與待命位置之間。
移動部件40包括一用於在Y軸方向中往復移動被支撐於相對操作部件60之線固持工具20之Y軸移動機構41以及用於偵測線固持工具20是否放置在針底位置及待命位置各者中之移動位置偵測部件46。藉由操作控制部件80以移動位置偵測部件46之偵測為基礎來控制Y軸移動機構41的一操作。
如第7圖所示,Y軸移動機構41包括一用於輸出一旋轉及驅動力之線握持馬達42,一使其自身的振盪中央位置被耦合至線握持馬達42的一輸出軸之主移動連結構件43,一用於將Y軸方向的一移動力施加至相對操作部件60的一相對位置調節連結63之被驅動連結構件44,及一用於將一驅動力自主移動連結構件43傳輸至被驅動連結構件44之傳輸連結構件45。
線握持馬達42為一步進馬達且藉由操作控制部件80的操作控制在正及負方向之一選用性旋轉角度量中被驅動。
主移動連結構件43使一端固定且耦合至線握持馬達42的輸出軸且使另一端可旋轉地耦合至傳輸連結構件45的一端。
被驅動連結構件44使一端被樞轉式支撐於相對操作部件60的一導板61上,且使另一端可旋轉地耦合至傳輸連結構件45的另一端。並且,採行幾近狗腿形狀之被驅動連結構件44係設有一接合突部52以在Y軸方向將一移動力施加至相對操作部件60的相對位置調節連結63。
傳輸連結構件45設置於幾乎Y軸方向中且以線握持馬達42的一驅動操作所進行之主移動連結構件43的一振盪動作來振盪被驅動連結構件44。
藉由該等結構,當線握持馬達42被驅動時,被驅動聯結構件44以主移動連結構件43的振盪動作而振盪且相對操作部件60的相對位置調節連結63經由接合突部52在Y方向中移動。
將參照第8至14圖描述移動位置偵測部件46。第6及7圖中,未顯示移動位置偵測部件46。
移動位置偵測部件46包括具有光發射單元及光接收單元且用來偵測其間存在一屏蔽之第一及第二狀態感測器47、48,以及一設置於Y軸移動機構41的傳輸連結構件45上且具有第一至第三屏蔽區51a、51b、51c之屏蔽板51。第一至第三屏蔽區51a、51b、51c自屏蔽板51的一前端依次序往後形成。
第一及第二狀態感測器47、48沿著屏蔽板51的一移動線而配置。第一狀態感測器47配置於一後側上。因此,狀態感測器47、48配置於幾乎Y軸方向中。狀態感測器47、48各者的光接收單元係設定成一ON狀態,一種存在屏蔽之狀態;及設定成一OFF狀態,一種不存在屏蔽之狀態,並將一能夠識別各狀態之信號輸出至操作控制部件80。
另一方面,屏蔽板51被固定及支撐於傳輸連結構件45上藉以穿過用於第一及第二狀態感測器47、48兩者之光發射單元及光接收單元,且設有第一至第三屏蔽區51a、51b、51c。
如第8圖所示,當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針底位置時,第一至第三屏蔽區51a、51b、51c配置成並未屏蔽感測器47、48任一者。易言之,當傳輸連結構件45及接合突部52往前移動時,若第一狀態感測器47被帶入OFF狀態(非屏蔽狀態)且第二狀態感測器48亦被帶入OFF狀態則可以偵測出抵達針底位置。
如第10圖所示,當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線彎折位置中時,導致一其中使第一屏蔽區51a不屏蔽感測器47、48任一者、第二屏蔽區51b屏蔽第一狀態感測器48且第三屏蔽區51c屏蔽第一感測器47之配置。易言之,當傳輸連結構件45及接合突部52自針底位置往回移動時,若第一狀態感測器47被帶入ON狀態(屏蔽狀態)且第二狀態感測器48亦帶入ON狀態時可以偵測出抵達線彎折位置。
如第12圖所示,當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待命位置中時,導致一其中使第一屏蔽區51a屏蔽第二感測器48、第二屏蔽區51b不屏蔽感測器47、48任一者、且第三屏蔽區51c不屏蔽感測器47、48任一者之配置。易言之,當傳輸連結構件45及接合突部52自針彎折位置往回移動時,若第一狀態感測器47被帶入OFF狀態且第二狀態感測器48亦帶入ON狀態時可以偵測出抵達待命位置。
如第14圖所示,當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線放鬆位置中時,導致一其中使第一屏蔽區51a不屏蔽感測器47、48任一者、第二屏蔽區51b不屏蔽感測器47、48任一者、且第三屏蔽區51c屏蔽感測器47之配置。易言之,當傳輸連結構件45及接合突部52自待命位置往前移動時,若第一狀態感測器47被帶入ON狀態且第二狀態感測器48帶入OFF狀態時可以偵測出抵達線放鬆位置。
將描述藉由操作控制部件80對於Y軸移動機構41所進行之一控制。操作控制部件80預先儲存有用以將線固持工具20從針底位置移至待命位置之線握持馬達42的一旋轉角度量及用於將線固持工具20從待命位置移至線放鬆位置之一旋轉角度量,並當線固持工具20將被放置在各位置上時藉由參照一經儲存角度位置來控制線握持馬達42的操作。
參照針底位置,當一主縫紉機100的一主電源供應器被轉成接通(ON)時操作控制部件80利用移動位置偵測部件46進行一控制作為一初始位置控制部分,並驅動線握持馬達42以檢索針底位置且於該位置中待命。
並且,在縫紉開始後之第一縫織,操作控制部件80藉由縫紉機馬達105的編碼器109進行一控制作為一上線固持控制部分以辨識針104被往上拉出布外以將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線彎折位置中。線彎折位置中,一輕微間隙產生於固持構件22的固持部分21及中介構件32的扁平部分30之間。因此,藉由線接取器107的拉上力,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滑向針14側同時產生一滑動阻抗於固持構件22的固持部分21及中介構件32的扁平部分30之間藉以可降低上線之縫紉開始端部分的一固持長度。
當偵測出針104在第二縫織藉由縫紉機馬達105的編碼器105往上滑移出布外時,則進行一控制以將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待命位置中。因此,固持構件22的固持部分21及中介構件32的扁平部分30之間被關閉。即便如果隨後接收線接取器107的一拉力,因此,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並未滑動而是受到固持。
當通過針孔108a與內梭122之間的上線及下線在一最後編織之後被切割及一最後編織之後被掃掠時,進行一用於將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線放鬆位置中之控制。不同於待命位置,線放鬆位置被放置在對於針孔108a之一較接近位置中。因此,藉由該運動,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在線固持工具20與針孔108a之間產生一鬆弛藉以可造成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進入線切割機構130的移動的刀136之一旋轉範圍中且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可被移動的刀136之旋轉所切割。將詳細地描述移動的刀136及線放鬆位置中之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的一配置。
[上線固持裝置的相對操作部件]
將參照第6至16圖描述相對操作部件60。
相對操作部件60包括一將成為用以分別在Y軸方向往復地支撐中介構件32及固持構件22的引導部件之導板61,將成為用於在一使中介部分31及固持部分21趨近彼此的方向中總是施加一拉力於中介構件32與固持構件22之間的拉力增能部件之拉力彈簧62,接合於中介構件32與固持構件22各者以能夠使中介部分31及固持部分21對應於其本身振盪動作所造成的姿態變化而彼此趨近及分離且用來經由移動部件40將一移動力輸入至線固持工具20的各移動位置之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一用於在當線固持工具20自線放鬆位置移至針底位置時抵靠於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中藉以使其彼此分離的方向中振盪中介部分31及固持部分21之第一抵靠構件64,及一能夠以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維持恆定藉以變成滑動接觸於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的一傾斜被往後移動之第二抵靠構件65,因此維持一其中當線固持工具20自線放鬆位置移至待命位置時使中介部分31及固持部分21變成緊密接觸於彼此之狀態。
導板61在喉板108後方被固定至床部分103的上部份。一代表方向的用語將用來說明相對操作部件60的各部分之案例中,假設其代表一使導板61被固定至床部分103而無需特別注意之狀態中的一方向。
Y軸方向中之一引導溝槽66係在X軸方向的一中間位置中設置於導板61的一上表面上。線固持工具20中之固持構件22及中介構件32以使縱向方向彼此對準的一疊置狀態被儲存於引導溝槽66中。一壓機板67自上方覆蓋住固持構件22及中介構件32藉以不滑移出引導溝槽66外。因此,固持構件22及中介構件32可分別被導入引導溝槽66內且可滑動於Y方向。如上述,固持構件22及中介構件32經由拉力彈簧62耦合至彼此。因此,只要未施加外力,構件22及32各者維持一其中造成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抵靠於彼此上之狀態。如第9、11、13及15圖所示,固持構件22及中介構件32的X軸方向中之寬度彼此不同。為了清楚地顯示各別構件22及32之間的一相對位置關係,為求方便將其顯示為彼此不同,且將固持構件22及中介構件32兩者實際地設定為在可供其滑動的一範圍內幾乎等於引導溝槽66的X軸方向中之一寬度。
並且,通孔68、69分別設置在介於其間之導板61的引導溝槽66兩側上。設置於固持構件21上之接合銷26係自上方配合且插入通孔68中,且中介構件32的接合銷39配合且插入通孔69中。並且,通孔68、69兩者在Y軸方向具有長度,其設定方式係在從線固持工具20的針底位置至其待命位置的一運動及與其進行之固持構件22與中介構件32的一相對運動中使各別孔的前及後端不接觸於接觸銷26、39。並且,插入及插過孔68、69之接合銷26、39具有自導板61的一下表面側略為突起且個別地接合於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之梢端部分。
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係設有一包含固持構件22之旋轉接合部分70,一包含中介構件32之旋轉接合部分71,及一包含在其一縱向方向的一配置中位於其間的移動部件40之旋轉接合部分72。
更確切言之,包含固持構件22之旋轉接合部分70係為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的縱向方向中之一槽形通孔且將接合銷26插入其中。包含中介構件32之旋轉接合部分71為一圓形通孔且將接合銷39插入其中。包含移動部件40之旋轉接合部分72為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的縱向方向中之一槽形通孔且將接合突部52插入其中。
第16圖為顯示從下方所見之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的一振盪操作及固持構件22及中介構件32的一相對位置變化之間的關係之說明圖。
參照第16圖,只要固持構件22及中介構件32未接收外力,如上述藉由拉力彈簧62維持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的抵靠狀態。該狀態設定為一上線固持狀態。當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維持在抵靠狀態時接合銷26、39設定為配置在Y軸方向的幾乎相同位置中。為此,經由旋轉接合部分70及71耦合至接合銷26、39之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亦在拉力彈簧62拉力導致的一正常狀態中(第16圖的實線之狀態)被維持在幾乎X軸方向的一狀態中。
此狀態中,當逆時針方向的一旋轉力沿接合突部52周圍施加至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時,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係振盪藉以改變姿態。在此時,在旋轉接合部分70及71上方於Y軸方向中產生一位移。因此,使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彼此分離之方向中的一外力係施加於固持構件22與中介構件32之間。為此,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相對於拉力彈簧62的拉力彼此分離藉以進行上線的固持狀態至其釋放狀態之切換。
參照第9、11及16圖,描述第一抵靠構件64。第一抵靠構件64當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針底位置時導致一使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彼此分離之狀態,且當線固持工具20自針底位置移至待命位置時在使其趨近彼此的方向中移動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且操作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的振盪動作以比起線放鬆位置而言抵靠在對於針底位置的至少一較接近位置上。
為了實行該操作,第一抵靠構件64配置為自移動部件40的旋轉接合部分72與中介構件32的旋轉接合部分71之間的一前部份抵靠在放置於針底位置之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上。藉由該配置,在藉由移動部件40將一往前移動力施加至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藉以將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針底位置中之案例中,藉由將與第一抵靠構件64的一接觸點設定為支點使得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對抗拉力彈簧62的拉力而振盪。該案例中,相較於抵靠者,中介構件32的旋轉接合部分71往後移動且固持構件22的旋轉接合部分70往前移動。因為固持部分21經由固持構件22往前移動且中介部分31經由中介構件32往後移動,為此,其被帶入一彼此分離狀態中(請見第16圖的兩點狀鏈線)。該狀態中,上線的端被插入固持部分21與中介部分31之間。
當線固持工具20自針底位置往後移動時,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上之第一抵靠構件64的抵靠狀態被逐漸地釋放。因此,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藉由拉力彈簧62的拉力被順時針方向旋轉。為此,固持部分21與中介部分31之間的部分被關閉,且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順時針方向旋轉直到第一抵靠構件64的抵靠狀態被完全地釋放為止,而中介部分31經由中介構件32往前移動且固持部分21經由固持構件22往後移動。
該實施例中,當接合突部52往後移動時固持部分21與中介部分31之間的部分自一特定點被關閉,且當接合突部52自其進一步往後移動時維持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的關閉狀態。縫紉機100中,一在接合突部52的往後運動中使固持部分21與中介部分31之間的部分被首先關閉之位置係被設定為線放鬆位置。因為線彎折位置將被設定至位於使固持部分21與中介部分31之間的部分完全地關閉之一位置之此側上,尚且,其被設定為一自線放鬆位置略為往前之位置。
將參照第11、13及15圖描述第二抵靠構件65。第二抵靠構件65調節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的振盪動作藉以當線固持工具20自線放鬆位置移至待命位置時維持固持狀態。
為了實行該操作,當線固持工具20自線放鬆位置移至待命位置時第二抵靠構件65配置為對於一供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移動經過之區而言自X軸方向的-側變成滑動接觸於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
第二抵靠構件65具有一平順地形成於Y軸方向中之滑動接觸表面。在X軸方向的-側處設置於一端上之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的一滑動接觸部分63a亦為平順且在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的抵靠狀態中平行於Y軸方向形成。
當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在一使其幾乎在X軸方向轉動之狀態中自針底位置抵達線放鬆位置時,因此,第二抵靠構件65變成滑動接觸於滑動接觸部分63a。從線放鬆位置至待命位置之一行程中,滑動接觸部分63a維持於與Y軸方向的一平行狀態中且維持住固持部分21與中介部分31之抵靠狀態。
在從線放鬆位置至待命位置之一段中,即便若未提供第二抵靠構件仍可以維持使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被拉力彈簧62的拉力所關閉之狀態。可以防止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由於接合突部52的一迅速操作所致之一慣性力的影響而被開啟。
[各移動位置中之固持部分及中介部分的配置]
在使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針底位置之案例中,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移動的方向係如上述使彼此分離。當抵達針底位置時,固持部分21被定位在針的垂直移動路徑N之前,如第8圖所示。
中介部分31之彎折部分36的梢端部份係定位於一直線M的至少一後側上。直線M係為一連接軸承環128的一上端(其係為配置成接近針104之垂直移動路徑N的一後側之內梭122的一後側部分)、及針孔108a之一下端中的一後側邊緣部分(一從下方觀看時位於圓形針孔108a的Y軸方向中的-側上的一端之位置)之線。在依此設定中介部分31的梢端部份使得縫紉工作中由一第一縫織所形成的一上線迴路被內梭122的鉤121捉取且被上線導板124的線分割部分124b分散(擴張)之配置之案例中,中介部分31的梢端部份變成接觸於上線且因此可防止線分割部分124b擾亂迴路的擴張。為此,可以有效地防止上線變成接觸於軸承環表面128。
固持部分21的位置及中介部分31的梢端位置係由固持構件21及中介構件32之Y軸方向的長度以及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構件63上之第一抵靠構件64的抵靠位置所決定。譬如,若第一抵靠構件64的抵靠位置接近於移動部件40的旋轉接合部分72,固持構件21的位置放置為較往前且中介部分31的梢端位置放置為較往後。並且,若抵靠位置接近於中介構件32的旋轉接合部分71,固持部分21的位置放置為較往後且梢端部分31的梢端位置放置為較往前。
當線固持工具20自針底位置抵達線放鬆位置,固持部分21抵靠於中介部分31的扁平部分30上且連續地維持固持狀態至多來到放置成較往後之待命位置。
第10及11圖顯示一使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線彎折位置中之狀態。第12及13圖顯示一使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待命位置中之狀態,且第14及15圖顯示一使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線放鬆位置中之狀態。
將參照第17圖描述線切割機構130以及待命位置及線放鬆位置中的上線之狀態之間的一關係。B代表一具有至少兩孔之鈕釦且W代表一布(一工件),諸如供鈕釦縫紉於其上之布。
第17A圖顯示線固持工具20放置在待命位置中且線切割機構130之移動的刀從一往前旋轉切換成一往後旋轉之時刻所獲得的一配置。在此時,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係從針孔108a直線拉伸至線固持工具20的梢端,且線固持工具20被定位為對於移動的刀136呈非常往後。易言之,線固持工具20的待命位置被設定成使其自移動的刀136分離之至少一位置,其方式即便若移動的刀136進行一往後旋轉,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仍不會被移動的刀136捉取。
第17B圖顯示線固持工具20自待命位置移至線放鬆位置且線切割機構130之移動的刀136自往前旋轉切換成往後旋轉之時刻所獲得的一配置。在此時,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在針孔108a與線固持工具20之間對於一比移動的刀136更低的位置產生一鬆弛,藉以使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進入一用於指示移動的刀136的一旋轉範圍之扇形平面區。當移動的刀136進行往後旋轉時,為此,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被移動的刀136捉取(第17C圖)且被輸送至固定的刀135藉以切割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
易言之,線放鬆位置需為一其中可切割被固定的上線端之位置,更確切地說,藉由自待命位置的一運動所產生之上線的鬆弛,一可造成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進入平面上的區之位置,代表移動的刀136的一移動軌道。
若只有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被切割,將線放鬆位置設定為自待命位置某程度往前藉以符合條件即已足夠。然而,亦希望切割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及自線固持工具20實行一移除,如第17C圖所示。為了進行移除,為此,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上所產生之鬆弛的長度需要小於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被移動的刀136捉取然後抵達固定的刀135為止之一消耗長度。
為了符合該等條件,需要下列作用:(1)具有一移動方向組件,其中使移動的刀136將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輸送前往固定的刀135之一方向及一從線固持工具20的針底位置至其待命位置之移動方向彼此相對(更理想上,其彼此相反);及(2)在拉出中藉由線固持工具的固持操作產生於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處之一摩擦力係至少等於或小於上線的一持續性拉力。
[操作控制部件]
將參照第18圖描述操作控制部件80。第18圖為顯示縫紉機100的一控制系統之方塊圖。控制部件80包括一進行不同計算處理之CPU,一其中儲存有用於諸如控制及決策等不同處理的不同程式之ROM,一用來在不同處理中作為一工作記憶體之RAM,及一其中儲存有不同縫紉資料之EEPROM。縫紉機馬達105、編碼器109、線握持馬達42、移動位置偵測部件46中的第一狀態感測器47及第二狀態感測器48、縫紉機100的一S/S(啟動-停止)開關81、一用於輸入縫紉設定條件及選擇縫紉資料之操作面板85、將成為用於線切割的驅動源之致動馬達82、及用來移動一工件之X軸馬達83及Y軸馬達84係經由一系統匯流排及一驅動迴路連接至控制部件80。
控制部件80可以自設置於縫紉機馬達105的輸出軸上之編碼器109輸入的一脈衝信號為基礎來辨識縫紉機馬達105的一旋轉角度。
並且,控制部件80可以移動位置偵測部件46中自第一狀態感測器47及第二狀態感測器48輸出之偵測信號為基礎來確認線固持工具20的各移動位置。
並且,當一縫紉開始信號自啟動開關81輸入時,控制部件80對應於縫紉機馬達105的旋轉角度來控制移動部件40之線握持馬達42的驅動操作而進行移動位置偵測部件46的一操作位置之一確認及一辨識或偵測。
[縫紉機的操作之說明]
將參照第8至19圖來描述具有上述組態之縫紉機100的一操作。第19圖為顯示縫紉機100的一操作控制之流程圖。以用於各別縫織之縫織點的縫紉資料及縫紉一鈕釦所需要的各別參數被預先設定之假設來提供下文描述。
藉由使CPU執行儲存於控制部件80的ROM中之控制程式來實行下文處理。
首先,當控制部件80接收一輸入同時S/S開關81處於一輸入等待狀態(步驟S1)時,致動馬達82係旋轉以被定位於一藉以執行“布固持構件”的一往下運動之角度,藉此將布固持構件142往下移動以固持一布及一按鈕(步驟S2)。
然後,藉由移動位置偵測部件46進行一針底位置的一偵測(一初始位置的一偵測)(步驟S3)。藉由當線握持馬達42在一使傳輸連結構件45及接合突部52往前移動的方向中被驅動之時第一狀態感測器47及第二狀態感測器48兩者是否OFF來偵測針底位置。為此,線固持工具20可配置於針104的垂直移動路徑N上(請見第8及9圖)。
接著,控制部件開始驅動縫紉機馬達105(步驟S4)。X軸馬達83及Y軸馬達84的驅動操作之控制方式係經由縫紉資料所決定的各別縫織點來順序性地進行縫織。
當縫紉機馬達105被驅動時,進行一第一縫織且針104被插入喉板108的針孔108a中,且上線通過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之間。並且,在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下方,形成於針104側上之上線迴路係被梭機構120的鉤所捉取。上線迴路係藉由上線導板122及內梭122的旋轉所分散。在此時,中介部分31的梢端部分被充分往後地定位。因此,中介部分31的梢端部分並未干擾藉由上線導板124之上線迴路的放大。為此,可防止上線接觸後軸承環表面128。
當經由縫紉機馬達105的編碼器109指示出第一縫織中之針104移出布外時,操作控制部件80控制移動部件40的線握持馬達42以將線固持工具20移至線彎折位置(步驟S5)。
當線握持馬達42在使傳輸連結構件45及接合突部52自針底位置往後移動的方向中被驅動時,藉由第一狀態感測器47及第二狀態感測器48是否為ON來偵測線彎折位置。為此,線固持工具20可被定位於線彎折位置(請見第10及11圖)。
當線固持工具20自針底位置移至針彎折位置時,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被線固持部分所固持。移動至線彎折位置之後,上線被線接取器107往上拉(步驟S6)。在線彎折位置,固持部分21與中介部分31之間具有一輕微間隙。因此,上線滑動於固持部分21與中介部分31之間同時接收一特定摩擦阻力。因此,可使上線的固持部分與上線的端之間具有一盡可能短的長度。
隨後,當經由縫紉機馬達105的編碼器109指示出第二縫織中的針104移出布外時,操作控制部件80控制移動部件40的線握持馬達42以將線固持工具20移至待命位置(步驟S7)。
當線握持馬達42在使傳輸連結構件45及接合突部52自線彎折位置往後移動的方向中被驅動時,藉由第一狀態感測器47是否為OFF及第二狀態感測器48是否為ON來偵測待命位置。為此,線固持工具20可被定位於待命位置(請見第12及13圖)。
當線固持工具20移至待命位置之時,線拉力螺線管86被控制以使施加於線拉張器106之線拉力降低至低於一正常縫紉拉力(步驟S8)。
由於線固持工具20移至待命位置之緣故,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自針孔108a被直線地往後拉取。
線固持工具20移至待命位置之後,上線被線接取器107往上拉(步驟S9)。在待命位置,固持部分21及中介部分31變成彼此緊密接觸。因此,上線及下線的一結節受到緊緊地緊固藉以可防止一接縫被磨損。
隨後,以縫紉資料為基礎來決定下個縫織是否為最後編織(步驟S10)。若下個縫織並非最後編織,根據縫紉資料連續地進行縫紉操作。
若下個縫織為最後編織,經由編碼器109的輸出來決定縫紉機馬達105所旋轉的上軸是否處於一線切割角(步驟S11)。線切割角係為使上線迴路被針104捉取且經由線分割部分124b被充分地分成線側上的線段NF及布側上的線段NB之一角度。
當藉由編碼器109偵測線切割角度時,操作控制部件80係旋轉將以一供執行“移動的刀之一第一往前運動”的角度被定位之致動馬達82,其中因此移動的刀136在一用於自固定的刀135分離藉以揀取一線之方向中旋轉(步驟S12)。
隨後,縫紉機馬達105停止之後(步驟S13),操作控制部件80係旋轉將以一供執行“移動的刀之一第一往後運動”的角度被定位之致動馬達82,其中因此移動的刀136在一藉以回行朝向固定的刀135之方向中被旋轉。為此,上線及下線的NB線段被切割(步驟S14)。在此時,因為如第17A圖所示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係直線地且自針孔108a往後地拉伸,可防止上線被來回移動中之移動的刀136所捉取或切割。
線被切割之後,操作控制部件80係旋轉將以一供執行“線掃掠構件的一往復旋轉”的角度被定位之致動馬達82,其中因此旋轉針104下方之線掃掠構件。為此,上線的線段NF被拉出布外(S15)。
然後,操作控制部件80以選用縫紉資料為基礎來決定第一縫織的縫織點是否與最後編織的縫織點相同(步驟S16)。
若第一縫織的縫織點與最後編織的縫織點相同,該處理前進至步驟S18。若其彼此不同,X軸馬達83及Y軸馬達84的驅動控制之進行方式係使得布及鈕釦移至一使針被設置於第一縫織的縫織點之位置(步驟S17)且該處理前進至步驟S18。
在步驟S18,控制移動部件40的線握持馬達42被控制以將線固持工具20移至線放鬆位置。
在一使傳輸連結構件45及接合突部52自待命位置往前移動的方向中藉由線握持馬達42被驅動之時第一狀態感測器47是否為ON及第二狀態感測器48是否為OFF來偵測線放鬆位置。為此,線固持工具20可被定位在線放鬆位置(請見第14及15圖)。
當線固持工具20自待命位置移至線放鬆位置時,上線被放鬆於針孔108a及喉板108及線固持部分20之間如第17B圖所示。
操作控制部件80係旋轉致動馬達82以將以一供執行“移動的刀之一第二往前運動”的角度被定位,且進一步旋轉致動馬達82以一供執行“移動的刀之一第二往後運動”的角度被定位,其中因此使移動的刀136來回移動。在此時,因為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被往下放鬆,其被往後旋轉之移動的刀136所捉取,且被往後拉(第17C圖)。因此,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自線固持工具20被拉出。
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在移動的刀136之刃部分136c與固定的刀135之梢端上的刃部分之間被切割(第17D圖)。被切割之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係掉落且聚集於縫紉機的一覆蓋件內側。一可拆離式接收托盤可特別地設置於縫紉機的一底部份中。
切割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之後,操作控制部件80旋轉致動馬達82以一供執行“布固持構件的一揚升”之角度被定位,其中因此使布固持構件142被揚升且布及鈕釦自固持狀態被釋放(步驟S20)。
如上述,縫紉機100中,縫紉開始端部分在最後階段之前被固持於線固持工具20中。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如同在中間進行釋放之案例中由於與下線的接縫纏結造成鳥巢狀態之情況。
最後編織之後,線固持工具20自待命位置移至線放鬆位置且然後操作線切割機構130。因此,自針孔108a朝向線固持工具20延伸之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產生一鬆弛且因此略微地懸設於針孔108a下方。因此,線切割機構130之移動的刀136可切割縫紉開始端部分。在此時,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未在線固持工具20中被釋放。不同於以自由狀態被懸設的線受到切割之案例,因此,線切割機構130可良好地進行切割操作。
若第一縫織的縫織點未重合於最後編織的縫織點,操作控制部件80將藉由X軸馬達83及Y軸馬達84的驅動操作來移動針104以被設置於第一縫織的縫織點,然後將線固持工具20移至線放鬆位置。因此,可造成一將成為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之布側上的基礎之位置趨近喉板的針孔。當線固持工具20移至線放鬆位置時,因此,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可被更大幅地放鬆。因此,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可藉由線切割機構130被更可靠地切割。
並且,切割操作之後留存在布側上之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可被更大幅地縮短。
上述縫紉機100中,操作控制部件80切割通過針孔108a與內梭122之間的上及下線,且其後,藉由一分離的驅動操作來切割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然而,穿過針孔108a及內梭122及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之間的上及下線可在移動的刀136之單一往復旋轉內被切割。在此例中,需要藉由致動馬達82的一預定方向中之一旋轉依此次序執行“布固持構件的往下運動”、“移動的刀之往前運動”、“移動的刀之往後運動”、“線掃掠構件的往復旋轉”及“布固持構件的揚升”之方式來設定凸輪131、143的形狀。在此例中,並且,在步驟S11之後進行步驟S16及S17,在步驟S12或S13之後進行步驟S18,在步驟S15之後進行步驟S20,且未進行步驟S19。
47...第一狀態感測器
48...第二狀態感測器
81...啟動/停止開關
85...操作面板
86...線拉力螺線管
80...控制部件
105...縫紉機馬達
109...編碼器
42...線握持馬達
82...致動馬達
83...X軸馬達
84...Y軸馬達
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步驟
第1圖為顯示一有一部分被移除之縫紉機的輪廓之概括側視圖;第2圖為如第8圖的一U方向所示之顯示一上線導板的平面圖;第3圖為如X軸方向所示之顯示一梭機構的一內梭之正視圖;第4圖為顯示一線切割機構之平面圖;第5A至5C圖為顯示線切割機構的一操作之示範圖;第5A圖顯示一移動的刀之待命位置;第5B圖為移動的刀之往前旋轉狀態;及第5C圖為移動的刀之往後旋轉狀態;第6圖為顯示一上線固持裝置之立體圖;第7圖為顯示上線固持裝置之分解立體圖;第8圖為如使一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針底位置中之案例中從右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一操作之說明圖;第9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針底位置之案例中從下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0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線彎折位置中之案例中從右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1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線彎折位置中之案例中從下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2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待命位置中之案例中從右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3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待命位置中之案例中從下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4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一線放鬆位置中之案例中從右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5圖為如使線固持工具放置在線放鬆位置中之案例中從下部所見之顯示上線固持裝置的操作之說明圖;第16圖為如從下方所見之顯示一相對位置調節連結機構的一振盪操作及一固持構件及一中介構件的一相對位置變化之間的一關係之說明圖;第17A至17D圖為顯示一操作之說明圖,其顯示線切割機構及待命位置及線放鬆位置中之一上線的一狀態之間的一關係;第17A圖顯示線固持工具的待命位置中之一移動的刀之一切割操作的一狀態;第17B圖顯示線固持工具的線放鬆位置中之移動的刀之一往前旋轉的一狀態;第17C圖顯示線固持工具的線放鬆位置中之移動的刀之一往後旋轉的一狀態;及第17D圖顯示上線的一縫紉開始端部分之一切割狀態及線固持工具的線放鬆位置中之移動的刀之往後旋轉的狀態;第18圖為顯示縫紉機的一控制系統之方塊圖;第19圖為顯示縫紉機的一操作之流程圖。
20...線固持工具
108...喉板
108a...針孔
135...固定的刀
136...移動的刀
136c...刃部分
B...鈕釦
W...工件

Claims (4)

  1. 一種縫紉機,包含:一上線固持裝置,其可操作以在一喉板下方固持及釋放一上線的一縫紉開始端部分;一梭機構,其在該喉板的一針孔下方捉取該上線以與之纏結一下線;及一線切割機構,其切割通過該喉板的針孔及該梭機構之間的該上線及該下線,其中一鈕釦(B)藉由在該鈕釦的至少兩孔之間的一交替縫織被縫紉至一工件(W)上,其特徵在於該上線固持裝置包含一線固持工具,其可沿著該喉板的一下表面而在一針底位置與一待命位置之間移動,該針底位置為一位於一供一針沿其移動之線上的位置,且該待命位置為自該針底位置移離的位置,其中當該線固持工具位於該針底位置時,該線固持工具處於一線釋放狀態中,且當該線固持工具自一中間位置移至該待命位置之時,該線固持工具被帶入一線固持狀態,其中該中間位置位於該針底位置與該待命位置之間,且其中該縫紉機進一步包含操作控制部件,其可操作以:當該針在一第一縫織中穿透通過該工件(W)時,將該線固持工具放置在該針底位置;至少當該針在一最後縫織中穿透通過該工件(W)時,使該線固持工具維持在該待命位置;在該最後縫織之後,使該線固持工具從該待命 位置移至該中間位置;及其後,致動該線切割機構以切割該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縫紉機,其中該操作控制部件進一步可操作以致動該線切割機構,且同時在該最後縫織之後,使該線固持工具維持於該待命位置以切割通過該喉板的針孔與該梭機構之間的該上線及該下線,及其後,將該線固持工具移至該中間位置以切割該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縫紉機,其中該操作控制部件可操作以在該最後縫織之後,藉由該線切割機構的單一致動來切割通過該喉板的針孔與該梭機構之間的該上線及該下線以及該上線的縫紉開始端部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縫紉機,進一步包含一移動機構,其固持且移動該工件(W)以將該針定位於一預定位置,其中,在一使該第一縫織的一縫織點及該最後縫織的一縫織點未彼此重合之情況中,該操作控制部件進一步可操作以控制該移動機構來放置該工件(W),藉以在該最後縫織之後但在該線固持工具移至該中間位置之前,使該針定位於該第一縫織的縫織點。
TW96143514A 2006-11-17 2007-11-16 縫紉機 TWI4023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1381A JP5073272B2 (ja) 2006-11-17 2006-11-17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0901A TW200840901A (en) 2008-10-16
TWI402390B true TWI402390B (zh) 2013-07-21

Family

ID=39363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43514A TWI402390B (zh) 2006-11-17 2007-11-16 縫紉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073272B2 (zh)
KR (1) KR20080045071A (zh)
CN (1) CN101182671B (zh)
DE (1) DE102007056132A1 (zh)
TW (1) TWI4023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7438B2 (ja) * 2009-02-27 2014-02-26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5312130B2 (ja) * 2009-03-24 2013-10-09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DE102009036989A1 (de) 2009-05-12 2010-11-18 Nähmaschinenfabrik Emil Stutznäcker GmbH & Co. KG Bevorratungseinrichtung
DE102009036988A1 (de) * 2009-05-12 2010-12-16 Nähmaschinenfabrik Emil Stutznäcker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Nähen eines Nähguts
JP5468334B2 (ja) * 2009-08-31 2014-04-09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ほつれ防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02418243B (zh) * 2010-09-28 2015-04-2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作业分析装置及方法
JP5982228B2 (ja) * 2012-06-18 2016-08-3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CN103510291B (zh) * 2012-06-18 2017-03-0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JP6099378B2 (ja) * 2012-12-06 2017-03-22 Juki株式会社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WO2015033996A1 (ja) * 2013-09-05 2015-03-12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6374745B2 (ja) * 2014-09-29 2018-08-15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6530197B2 (ja) * 2015-02-06 2019-06-12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6560913B2 (ja) * 2015-06-26 2019-08-14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6581853B2 (ja) * 2015-09-07 2019-09-25 Juki株式会社 穴かがりミシン
CN107841834B (zh) * 2016-09-19 2020-01-10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的线保持机构
CN106436072B (zh) * 2016-11-29 2023-07-11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剪线机构
CN106757807A (zh) * 2016-12-20 2017-05-31 广西风华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自动钉扣缝纫机
DE102017207627A1 (de) * 2017-05-05 2018-11-08 Dürkopp Adler AG Baugruppe zum Erzeugen eines Naht-Anfangsoberfadens mit einem Soll-Nahtüberstand
CN107747166B (zh) * 2017-09-01 2023-03-10 蔡永雄 一种纽扣捆扎装置
JP7142493B2 (ja) * 2018-06-25 2022-09-27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11374795B (zh) * 2018-12-27 2021-12-07 上海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植入物的缝合装置
CN115074923B (zh) * 2021-03-16 2023-06-06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
CN115053869B (zh) * 2022-07-25 2023-08-22 威海一木钓具有限公司 渔轮上线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0219A (zh) * 2002-04-10 2003-10-22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7624B2 (ja) * 2002-05-14 2008-02-13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0219A (zh) * 2002-04-10 2003-10-22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2671A (zh) 2008-05-21
KR20080045071A (ko) 2008-05-22
JP5073272B2 (ja) 2012-11-14
TW200840901A (en) 2008-10-16
CN101182671B (zh) 2013-01-02
DE102007056132A1 (de) 2008-06-12
JP2008125596A (ja) 2008-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2390B (zh) 縫紉機
RU2555807C1 (ru) Способ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я распускания шв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я распускания шва и тип шва
KR100925588B1 (ko) 시퀸 이송 장치 및 시퀸 바느질이 가능한 미싱
KR101961839B1 (ko) 솔기의 풀림 방지 방법 및 솔기의 풀림 방지 장치
CN106283422B (zh) 缝纫机
JP2009219780A (ja) 二本針ミシン
JP2014068722A (ja)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WO2016182088A1 (ja)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KR100997008B1 (ko) 재봉틀의 윗실고정장치
KR101544816B1 (ko) 재봉기의 윗실 클램핑 장치
JP3637287B2 (ja) 平編地のリンキング方法および平編地リンキング装置
JP6441221B2 (ja) ミシン
KR101438154B1 (ko) 재봉기의 윗실유지장치
JP5160030B2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及びボタン付け方法
TWI727017B (zh) 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KR20100106926A (ko) 재봉기의 윗실유지장치
JP2006191967A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4030864B2 (ja)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JP2009050638A (ja) ミシン
JPH08187379A (ja) 縫製装置
JP2020000731A (ja) ミシン
US1129008A (en) Sewing-machine.
JP6374745B2 (ja) ミシン
JP4294435B2 (ja) ミシン
JPH0664Y2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の糸寄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