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7017B - 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 Google Patents

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7017B
TWI727017B TW106108644A TW106108644A TWI727017B TW I727017 B TWI727017 B TW I727017B TW 106108644 A TW106108644 A TW 106108644A TW 106108644 A TW106108644 A TW 106108644A TW I727017 B TWI727017 B TW I7270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oper
thread
sewing
needle
looper thr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8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9980A (zh
Inventor
橋本誠治
引地耕一
東野宏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和縫紉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754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2742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363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8543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和縫紉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和縫紉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9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9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70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701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05B1/10Double chain-stitch s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05B57/08Loop takers, e.g. loopers for lock-stitch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2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controlled by the sewing mechanisms

Abstract

本發明具有:第1步驟,其使於縫製結束後將彎針線切斷端部分成為自由狀態;第2步驟,其使該彎針線切斷端部分以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移行;第3步驟,其夾持該彎針線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第4步驟,其將保持有前端部附近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左右之針間並阻止向縫製行進方向以外之方向移動而保持;以及第5步驟,其當彎針位於自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設定位置時,解除彎針線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保持;於第5步驟以後,使彎針線切斷端部分成為自由狀態而進行既定縫製。

Description

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圓形物布料之布料之縫製方法及用於該縫製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即,例如使用以雙針式樣之橫筒形為代表之雙環縫合縫紉機進行用以防止如T恤或內褲等般先將前後之身片布料縫合而加工成環狀之圓形物布料之端部之脫線的折縫底邊縫合等,尤其關於一種於縫製後被切斷之彎針線之端部分之處理技術。
例如,若以藉由雙針式樣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之圓形物布料的折縫底邊縫合為例進行說明,則一面沿著針板之上表面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傳送圓形物布料之縫製部分(將端緣部向布料之背面側回折重合而成之重合布料部分),一面藉由於與縫製行進方向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之複數根針之上下移動而於針板下形成複數個針線環,並且藉由可跨及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於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之彎針之進出而捕捉上述複數個針線環,藉由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其捕捉之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圓形物布料之縫製部分(重合布料部分)之全周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
如圖24(A)、(B)所示,形成如上所述之雙環縫合之針步 之雙針式樣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具備:左右2根針1a、1b,其等以保持左右之針線NTa、NTb(參照圖25)並相對於針板2上下地往復運動之方式,於與縫製行進方向H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彎針3,其可保持彎針線LT(參照圖25)於與上述針1a、1b之上下往復運動路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且於進出動作時捕捉上述針1a、1b形成於針板2下之針線環NTa'、NTb'(參照圖25);以及切線裝置4,其可跨及接近上述針板2及彎針3之向左前方之進出位置P1及較該進出位置P1更靠右後方之退避位置P2之間而進行往復驅動移動,且於既定縫製動作結束後、即縫合結束時,自上述退避位置P2移動至上述進出位置P1而進行切斷作用;利用上述彎針3所保持之彎針線LT對上述針線環NTa'、NTb'進行套環,藉此於縫製布料W形成既定長度之雙環縫合針步A。
上述切線裝置4係於在縫製布料W形成既定長度之雙環縫合針步A之縫合結束時將突出至縫製布料W之背面側之針線部NTa1、NTb1及彎針線部LT1切斷者,該切線裝置4包含:可動切刀5、固定切刀6、板彈簧製之夾彎針線構件7、及該夾彎針線構件7之夾持力調整用之夾線輔助彈簧8,上述板彈簧製之夾彎針線構件7配置於上述可動切刀5之下部,且於與上述可動切刀5之間彈性地夾持經切斷之彎針線部LT1之端部。而且,具備往復驅動移動機構9,該往復驅動移動機構9使包含上述可動切刀5、固定切刀6、夾彎針線構件7及夾線輔助彈簧8之切線裝置4跨及上述退避位置P2與上述進出位置P1之間而往復驅動移動,並且於切線裝置4移動至上述進出位置P1後僅使可動切刀5跨及落針位置之靠近一側之外部位置(進出位置)與落針位置之靠近另一側之外部位置之間而往復驅動移動。
再者,上述往復驅動移動機構9由於與下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的往復驅動移動機構為相同構成,故而對於所對應之構成構件標註與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進行說明之往復驅動移動機構相同之符號。
如圖24(A)、(B)所示,具有如上所述之基本構成的習知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之切線裝置4於可動切刀5前端之側緣部,形成有於該可動切刀5自上述落針位置之靠近另一側之外部位置朝向靠近一側之外部位置進行複行驅動移動時將突出至上述縫製布料W之背面側之彎針線部LT1鉤住並捕捉的彎針線捕捉部10,並且於較該彎針線捕捉部10更靠近上述可動切刀5之基端之側緣部,形成有於該可動切刀5自上述落針位置之靠近另一側之外部位置朝向靠近一側之外部位置進行複行驅動移動時將突出至上述縫製布料W之背面側之左右之針線部NTa1、NTb1依序鉤住並捕捉的針線捕捉部11(例如參照日本實用新案公告公報之實公平6-32072號公報)。
其次,對藉由上述習知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之切線裝置4之切線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25(a)所示般,於縫合結束時,切線裝置4移動至落針位置之靠近一側之外部位置即上述進出位置P1,其後,如圖25(b)所示般,僅可動切刀5自上述進出位置P1朝向落針位置之靠近另一側之外部位置向箭頭X方向進行前行驅動移動。若藉由該前行驅動移動,如圖25(c)所示般,可動切刀5前端側之彎針線捕捉部10接近彎針3之前端,則於越過架設於與縫製布料W之背面側之間之彎針線部LT後立即使可動切刀5之移 動方向反轉從而彎針線部LT1被上述彎針線捕捉部10鉤住並捕捉。繼而,如圖25(d)所示般,可動切刀5自靠近上述落針位置之另一側之外部位置朝向上述進出位置P1向箭頭Y方向進行複行驅動移動,於該複行驅動移動時突出至縫製布料W之背面側之左右之針線部NTa1、NTb1被針線捕捉部11鉤住並捕捉。繼而,藉由可動切刀5進一步向箭頭Y方向進行複行驅動移動,如圖25(e)所示般,被上述針線捕捉部11捕捉之針線部NTa1、NTb1及被彎針線捕捉部10捕捉之彎針線部LT1藉由各捕捉部11、10與固定切刀6之滑動接觸而被切斷。其後,如圖25(f)所示般,針1a、1b向針板2之上方移動,並且被彎針3保持之彎針線LT1之切斷端部分LT2係其前端部被彈性地夾持於可動切刀5與夾彎針線構件7之間而以備下一縫製。繼而,伴隨著下一縫合開始所伴隨之布料向縫製行進方向H之移動,將彈性地夾持於可動切刀5與夾彎針線構件7之間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的前端部自可動切刀5與夾彎針線構件7之間自然地拔出(解除夾持)。
於如上所述之構成之習知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中,藉由切線裝置4產生之針線部NTa1、NTb1及彎針線部LT1之切斷位置係如不進入至針1a、1b之上下往復運動路徑內般自落針位置分離之位置且成為較右針1b更靠右側外部之位置,故而切斷後之左右之針線部NTa1、NTb1及彎針線部LT1之切斷端部分LT2成為具有既定長度之線殘留。尤其是,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LT2係其前端部自落針位置分離於較右針1b更靠右側外部之位置 彈性地夾持於可動切刀5與夾彎針線構件7之間,故而於下一布料部分之縫製時,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不構成縫合開始部位之雙環縫合之針步A之一部分,而如圖26所示般向針步A之外側較長地呈鬚狀地伸出,從而產生涉及縫製品之外觀及品質降低之裝飾不良。
尤其是,於彎針線為如將複數根極細絲捆束而成之種類之線之情形時,於由切線裝置切斷時,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分散成複數根極細絲。該分散之複數個絲於針步之外側分別朝向不同之方向伸出,或自布料面翹起,從而外觀非常差,而容易產生進一步之裝飾不良。
為了消除此種裝飾不良,習知於縫合結束後,縫製作業者例如進行使用剪刀等對自縫製布料W之針步伸出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進行切斷處理的手工作業。然而,於此情形時,存在如下問題:每當一個縫製物之縫合結束時便需要繁瑣之手工作業用於線切斷,與此相應不僅導致縫製作業效率降低,而且對縫製作業者之作業負擔增加,又,縫製作業者之手之自由度受到妨礙而布料之操作性變差,進而,藉由剪刀等容易損傷縫製布料。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實際情況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於縫合結束時不進行使用剪刀等將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切斷之導致縫製作業效率降低、作業負擔增加、布料之操作性變差、損傷布料等的繁瑣之手工作業亦可與線之種類無關地將彎針線切斷端部分之殘留長度抑制於不使外觀變差之程度而較短的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第1發明之布料之縫製方法,係一面 沿著針板之上表面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傳送布料,一面藉由於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之複數根針之上下移動而於上述針板下形成複數個針線環,並且藉由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之彎針之進出而捕捉上述複數個針線環,藉由上述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其捕捉之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布料形成複數針之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步驟,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之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成為自由狀態;第2步驟,其使上述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第3步驟,其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第4步驟,其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將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各自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內之設定位置,並且保持為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自其引導之設定位置起之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第5步驟,其於繼上述第4步驟之後之上述針及彎針之旋轉動作中的上述針自上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自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上述針到達下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旋轉動作範圍內之設定動作位置,解除對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之保持;於第5步驟以後,使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進行既定縫製。
又,本第2發明之布料之縫製方法,係一面沿著針板之上表面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傳送將圓形物布料之端緣部向布料之背面側回折重合而成之重合布料部分,一面藉由於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之複數根針之上下移動而於上述針板下形成複數個針線環,並且藉由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之彎針之進出而捕捉上述複數個針線環,藉由上述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其捕捉之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圓形物布料之重合布料部分之全周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步驟,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之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成為自由狀態;第2步驟,其使上述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第3步驟,其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第4步驟,其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將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各自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內之設定位置,並且保持為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自其引導之設定位置起之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第5步驟,其於繼上述第4步驟之後之上述針及彎針之旋轉動作中的上述針自上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自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上述針到達下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旋轉動作範圍內之設定動作位置,解除對上述彎針線 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之保持;於第5步驟以後,使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進行既定縫製。
又,本第3發明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係具備:針板,其供布料設置且對朝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之傳送進行導引;複數根針,其等在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保持針線並上下移動;彎針,其保持彎針線,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且於進出動作時捕捉上述針於針板下形成之複數個針線環;以及切線裝置,其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而將縫製後之彎針線及針線切斷;利用該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藉由上述彎針之進出動作而捕捉之上述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布料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備: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上述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而成為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彎針線保持手段,其可保持及解除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彎針線保持構件,其具有彎針線引導部及彎針線保持槽部,上述彎針線引導部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將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各自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內之設定位置,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將由該引導部引導至設定位置之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保持為其脫離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 以及控制手段,其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即,於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被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保持之狀態下,使上述針及彎針進行旋轉動作,於上述針自上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自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上述針到達下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旋轉動作範圍內之設定動作位置,解除由上述彎針線保持手段進行之保持;於上述控制手段之控制動作後,使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對下一布料進行既定縫製。
又,本第4發明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係一種圓形物布料縫製用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其具備:針板,其供將圓形物布料之端緣部向布料之背面側回折重合而成之重合布料部分設置且對朝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之傳送進行導引;複數根針,其等在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保持針線並上下移動;彎針,其保持彎針線,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且於進出動作時捕捉上述針於針板下形成之複數個針線環;以及切線裝置,其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而將縫製後之彎針線及針線切斷;且利用該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藉由上述彎針之進出動作而捕捉之上述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圓形物布料之重合布料部分之全周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備: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上述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而成為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彎針線保持手段,其可保持及解除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 附近;彎針線保持構件,其具有彎針線引導部及彎針線保持槽部,上述彎針線引導部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將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各自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內之設定位置,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將由該引導部引導至設定位置之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保持為其脫離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控制手段,其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即,於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被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保持之狀態下,使上述針及彎針進行旋轉動作,於上述針自上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自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上述針到達下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旋轉動作範圍內之設定動作位置,解除由上述彎針線保持手段進行之保持;於上述控制手段之控制動作後,使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對下一布料進行既定縫製。
又,本第5發明之布料之縫製方法,係一面沿著針板之上表面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傳送布料,一面藉由於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之複數根針之上下移動而於上述針板下形成複數個針線環,並且藉由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之彎針之進出而捕捉上述複數個針線環,藉由上述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其捕捉之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布料形成複數針之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步驟,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之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成為自由狀態;第2步驟,其使上述自由狀態之彎 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第3步驟,其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第4步驟,其於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後,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的位置,並且保持為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自其引導之位置起之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第5步驟,其繼上述第4步驟後,於使上述針及彎針進行旋轉動作後,解除對上述彎針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之保持而於下一布料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伴隨著上述第5步驟,進行將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縫入至雙環縫合針步中之處理。
又,本第6發明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係具備:針板,其供布料設置且對朝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之傳送進行導引;複數根針,其等在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保持針線並上下移動;彎針,其保持彎針線,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且於進出動作時捕捉上述針於針板下形成之複數個針線環;以及切線裝置,其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而將縫製後之彎針線及針線切斷;且利用該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藉由上述彎針之進出動作而捕捉之上述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布料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備: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上述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而成為自由狀態之 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彎針線保持手段,其可保持及解除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彎針線保持構件,其具有彎針線引導部及彎針線保持槽部,上述彎針線引導部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的位置,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將由該引導部引導至上述位置之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保持為其脫離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控制手段,其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即,於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被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保持之狀態下,於使上述針及彎針進行旋轉動作後,解除由上述彎針線保持手段進行之保持而於下一布料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進行將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縫入至伴隨著上述控制手段之控制動作而形成於下一布料之雙環縫合之針步中之處理。
根據具有如上所述之特徵之本第1~第4發明之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於既定縫製動作後(縫合結束後)使於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落針位置之靠近右側之外部位置)由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彎針前端部之線孔而成為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朝向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的姿勢移行,並且使該移行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保持於移行位置,繼而使用以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之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 此將前端部被保持之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將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各自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內之設定位置,於該引導位置使彎針線之中途部分保持為阻止向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之方向之脫離移動之狀態,於接下來之上述針及彎針之旋轉動作中的針自上死點附近至到達下死點附近之位置且彎針自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旋轉動作範圍內之設定動作位置,將對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之保持解除,其後,使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對下一布料進行既定縫製,如此般,於對下一布料之縫製動作前之階段將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之保持解除,藉此可儘可能地縮短該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長度、即彎針線之線殘留。又,藉由使該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自上述引導保持位置於縫製行進方向依序脫離移動,可將彎針線端固定於將於既定縫製動作時並列方向之兩端針所形成之左右之針線部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中最大之將左右之針線部之外側間連結之範圍內、即藉由下一縫製動作將形成之針步之大致寬度內之位置。藉此,可儘可能地縮短由切線裝置切斷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殘留長度,且將該線端固定於針步之大致寬度內之位置,故而即便於作為彎針線使用如藉由切斷分散成複數根極細絲之種類之彎針線的情形時,亦可抑制如下情況:具有分散成複數根之極細絲在內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較大程度地向針步之外側伸出,或自布料面翹起,而使外觀變差從而產生裝飾不良。
又,根據具有如上所述之特徵之本第5及第6發明之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於既定縫製動作後(縫合結束後)使於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落針位置之靠近右側之外部位置)由切線裝 置切斷且連接於彎針前端部之線孔而成為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朝向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的姿勢移行,並且使該移行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保持於移行位置,繼而使用以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之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前端部被保持之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的位置,於該引導位置使彎針線之中途部分保持為阻止向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之方向之脫離移動之狀態,於接下來之上述針及彎針之旋轉動作後,將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之保持解除,對下一布料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藉此可使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整體自上述兩端針間之引導保持位置於縫製行進方向依序脫離移動。藉此,即便彎針線由切線裝置切斷為既定長度狀態,亦可將該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於下一布料之縫製動作時導引至雙環縫合針步之形成部位而確實地進行縫入至針步中之處理,故而可消除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靠近前端之部分向針步之外側呈鬚狀地伸出之情況。
如以上般,根據本第1發明~第6發明,於縫合結束後或下一布料之縫合開始前,縫製作業者無須進行例如使用剪刀等將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切斷處理得較短之繁瑣且耗費工時之手工作業,與此相應可謀求提高縫製作業效率,並且可減輕對縫製作業者之作業負擔,且縫製作業者之手之自由度增加,故而使布料之操作性變佳而亦可謀求提高縫製質量,又,亦不會因剪刀等損傷縫製布料,故而發揮可謀求縫製品之外觀、品質提高之效果。
尤其是,如本第2發明及第4發明般,於將圓形物布料作為 縫製對象進行折縫底邊縫合之情形時,將縫合開始部分與縫合結束部分略微重疊縫合,但此時,於自縫合開始部分之針步向外側呈鬚狀地伸出之前,將縫製後之既定長度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引導至將並列方向之兩端針各自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內之設定位置並保持,且使之自該引導保持位置於縫製行進方向依序脫離移動,藉此可對該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較短之長度且其線端固定於針步之大致寬度內之方式進行處理,故而無須於縫製途中暫時中斷縫製動作使用剪刀等將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切斷得較短其後再開始縫合動作而進行重疊縫合之繁瑣且耗費工時之作業,可具有縫合結束部位之重疊縫合在內而一下子連續地進行圓形物布料全周之折縫底邊縫合,亦可消除用於彎針線處理之時間損失,因此可非常高效率地進行圓形物布料之捲邊縫製作業。
於第1發明及本第2發明之布料之縫製方法中,較佳為,將上述第5步驟以後之使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進行之既定縫製中的縫合開始部分之布料之傳送量設定為小於通常縫製時之布料之傳送量。
於此情形時,由於使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進行既定縫製時之布料傳送量較通常時小,故而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位於在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複雜地相互纏繞之形態之針步中,可抑制線殘留端向針線部之左右伸出,而可進一步提高外觀。
又,於第1發明及本第2發明之布料之縫製方法中,較佳為,於上述第4步驟中,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的位置,並且保持為上述彎針線之 中途部分自其引導之位置起之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
於此情形時,彎針線之中途部分伴隨著該彎針線之前端部附近之保持解除而於縫製行進方向依序脫離移動之位置為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故而可對較短之彎針線以其線端確實地固定於藉由下一縫製動作形成之針步之寬度內之位置而幾乎不產生向針步之外側之伸出的方式進行處理。
又,於本第3發明及第4發明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中,較佳為,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為空氣噴出噴嘴,於該空氣噴出噴嘴與上述彎針線保持手段之間設置有彎針線導引構件,該彎針線導引構件具有一面將藉由自上述空氣噴出噴嘴噴出之空氣吹飛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矯正為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大致水平姿勢一面使之通過之通路。
於此情形時,藉由自上述噴嘴噴出之空氣將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吹飛,故而可無關線之種類而確實地向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移行,並且只要將空氣噴出噴嘴設置於固定位置則可無需可動部,因此構造較為簡單,且空間亦較小即可,而適於設置於縫紉機底板內部。此外,藉由使由空氣吹飛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引導通過彎針線導引構件之通路,可將容易搖晃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確實地矯正為如既定般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水平姿勢。
又,作為本第3發明及第4發明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可為應用於圓形物布料端部之折縫底邊縫合之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亦可為雙針式樣之平台形雙環縫合縫紉機。
進而,於本第6發明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中,較佳為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之彎針線引導部構成為:形成為上述彎針之進出端側位於最高 或最低之位置並朝向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之入口逐漸變低或變高的傾斜緣,並且將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於與該傾斜緣滑動接觸之狀態下引導至上述兩端針間之位置。
於此情形時,藉由使伴隨著彎針之後退移動被拉拽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與上述彎針線導引構件之傾斜緣滑動接觸,可將該中途部分無錯誤地確實地引導至兩端針間之位置。
1a、1b:針
2:針板
3:彎針
3a:前端線孔
4:切線裝置
5:可動切刀
6:固定切刀
6e:刃緣部
7:夾彎針線構件
8:夾線輔助彈簧
9:往復驅動移動機構
10:彎針線捕捉部
11:針線捕捉部
20:縫紉機本體
21:縫紉機臂部
22:縫紉機底板部
23:螺釘
24:可動切刀台
25:切口部
26a、26b:狹縫
27:切刀台導件
28:螺釘
29:固定切刀台
30:裝置安裝台
31a、31b:圓柱狀螺帽
33:止擋構件
34:碰撞構件
35:突起
36:卡合突起
37:彈簧
40a、40b:連桿
41a、41b:附凸緣之套筒
42a、42b:埋頭螺釘
43:台階螺釘
44:軸
45:驅動桿
45a:尖細圓形部
46:槽
47:螺釘
48:附頭之螺栓
50:空氣噴出噴嘴(彎針線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
58:活塞
60:開閉式夾線機構(彎針線保持手段)
61:固定片
62:滑片
70:彎針線導引構件
71:通路
72:上表面板部
73:彎針線滑動槽
74:右壁部
80:彎針線保持構件
81:傾斜緣(彎針線引導部)
82:彎針線保持槽部
83:接收導引部
90:護針器保持器
NTa、NTb:針線
NTa'、NTb':針線環
LT:彎針線
LT1:突出被切斷之彎針線部
LT2:彎針線切斷端部分
LT2a:彎針線中途部分
LTe:彎針線之線端
P1:進出位置
P2:退避位置
M:雙環縫合縫紉機
W:縫製布料(圓形物布料)
A:雙環縫合之針步
H:縫製行進方向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整體中除去縫紉機底板部之上表面部分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2係同上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之切除縫紉機臂部的狀態之主要部位之立體圖。
圖3表示同上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之切線裝置後退至退避位置的狀態,(A)係主要部位之俯視圖,(B)係沿著圖3(A)之Ⅲ-Ⅲ線之縱剖面圖。
圖4表示同上切線裝置進出至進出位置且使可動切刀前行驅動移動至最左方之狀態,(A)係主要部位之俯視圖,(B)係沿著圖4(A)之Ⅳ-Ⅳ線之縱剖面圖。
圖5係說明同上切線裝置中之往復驅動移動機構之構成的分解立體圖。
圖6係自縫製布料背面觀察雙環縫合之針步構造之一例的圖。
圖7係自縫製布料背面觀察雙環縫合之針步構造之另一例的圖。
圖8係自縫製布料背面觀察雙環縫合之針步構造之又一例的圖。
圖9係自縫製布料背面觀察雙環縫合之針步構造之再一例的圖。
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縫製方法且圓形物布料之折縫底邊縫合之狀態的外觀立體圖。
圖11係表示第1縫製方法之第1步驟之狀態且於縫製結束後剛完成切線後之狀態的主要部位之放大立體圖。
圖12係表示第1縫製方法之第2步驟之狀態且使彎針線切斷端部分向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移行之狀態的主要部位之放大立體圖。
圖13係表示第1縫製方法之第3步驟之狀態且將向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移行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之前端端部附近夾持之狀態的主要部位之放大立體圖。
圖14表示與圖13相同之第3步驟之狀態,(A)係自縫製行進方向觀察之主要部位之放大立體圖,(B)係圖14(A)之沿V-V線之箭頭方向觀察之圖。
圖15表示第1縫製方法之第4步驟之狀態且將彎針線切斷端部分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左右之針間的狀態,(A)係自縫製行進方向觀察之主要部位之放大立體圖,(B)係沿圖15(A)之Ⅵ-Ⅵ線之箭頭方向觀察之圖。
圖16表示於第1縫製方法之第4步驟之狀態後彎針線切斷端部分之中途部分被引導至左右之針間並進入至保持槽部內的狀態,(A)係自縫製行進方向觀察之主要部位之放大立體圖,(B)係沿圖16(A)之Ⅶ-Ⅶ線之箭頭方向觀察之圖。
圖17表示第1縫製方法之第5步驟之狀態且彎針進出至落針附近之狀 態,(A)係自縫製行進方向觀察之主要部位之放大立體圖,(B)係沿圖17(A)之Ⅷ-Ⅷ線之箭頭方向觀察之圖。
圖18係表示自圖17之狀態縫紉機進行1旋轉作動而彎針到達進出端附近之狀態的主要部位之立體圖。
圖19係自圖18之狀態縫紉機進一步進行1旋轉作動而彎針到達進出端附近之狀態及此時之針步的主要部位之立體圖。
圖20係自圖19之狀態縫紉機進一步進行1旋轉作動而彎針到達進出端附近之狀態及此時之針步的主要部位之立體圖。
圖2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縫製方法且自圖18之狀態縫紉機進一步進行1旋轉作動而彎針到達進出端附近之狀態及此時之針步的主要部位之立體圖。
圖22係表示自圖21之狀態縫紉機進一步進行1旋轉作動而彎針到達進出端附近之狀態及此時之針步的主要部位之立體圖。
圖23係自縫製布料背面觀察藉由第2縫製方法進行雙環縫合之針步之構造的圖。
圖24表示習知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之切線裝置整體進出至進出位置的狀態,(A)係主要部位之俯視圖,(B)係沿著圖21之Ⅸ-Ⅸ線之縱剖面圖。
圖25(a)~(f)係依序表示習知之雙環縫合縫紉機之切線裝置之切線動作的主要部位之立體圖。
圖26係自縫製布料背面觀察習知之雙環縫合之針步構造之例的圖。
以下,根據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本 實施形態中,對與習知之雙環縫合縫紉機相同之構成元件標註同一符號而進行說明。
圖1係本發明之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整體中除去縫紉機底板部之上表面部分的狀態之立體圖,圖2係該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之切除縫紉機臂部之狀態的主要部位之立體圖。
上述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M係縫紉機臂部21與縫紉機底板部22自縫紉機本體20之上部及下部朝向左側方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設置。於縫紉機臂部21之內部,裝入有縫紉機主軸、使於相對於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之左右2根針1a、1b(參照圖3、圖4)上下地往復運動的針驅動機構、使布壓腳(省略圖示)上下地往復運動之壓腳驅動機構或對該等各驅動機構之動力傳輸機構等,該等驅動機構或動力傳輸機構由於眾所周知,故而省略說明。
於縫紉機底板部22之上表面部,固定有具有形成落針位置之落針槽部之針板2,於該針板2之下方部之縫紉機底板部22內,裝入有彎針3、切線裝置4及往復驅動移動機構9等,上述彎針3保持彎針線LT於與上述針1a、1b之上下往復運動路徑大致正交之左右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上述往復驅動移動機構9使該切線裝置4之固定切刀6之刃緣部6e跨及如圖4(A)、(B)所示般相對於上述針板2及彎針3接近之位置且朝向下述碰撞構件34抵接於下述止擋構件33之左前方的進出位置P1、與如圖3(A)、(B)所示般較上述進出位置P1更靠右後方之退避位置P2之間往復驅動移動,並且於切線裝置4移動至上述進出位置P1之狀態下僅使下述可動切刀5跨及落針位置之靠近一側(右側)之外部位置與靠近另一側(左 側)之外部位置之間而沿X-Y方向直線地往復驅動移動。
上述構成之雙針式樣之雙環縫合縫紉機M藉由利用上述彎針3所保持之彎針線LT對上述針1a、1b於針板2下形成之針線環NTa'、NTb'進行套環,如圖6~圖9所示般,於縫製布料W形成既定長度之雙環縫合針步A。
上述切線裝置4構成為該切線裝置4可經由上述往復驅動移動機構9而跨及相對於上述針板2及彎針3接近之上述進出位置P1與較該進出位置P1靠右後方之退避位置P2之間往復驅動移動。而且,切線裝置4具有:線切斷用之可動切刀5,其於既定縫製動作結束後、即縫合結束時,將突出至上述縫製布料W之背面側之左右之針線部NTa1、NTb1及彎針線部LT1切斷;以及固定切刀6,其於在上述進出位置P1不進入至上述左右之針1a、1b中之右針1b之上下往復運動路徑內之範圍且最接近落針位置之位置配置刃部6e。又,亦具備圖24所示之習知之雙環縫合縫紉機所具備的板彈簧製之夾彎針線構件7及該夾彎針線構件7之夾持力調整用之夾線輔助彈簧8,但使該等夾彎針線構件7及夾線輔助彈簧8移動至不夾持切斷後之彎針線LT1之切斷端部分LT2之位置。因此,於縫製結束後,由切線裝置4切斷之彎針線LT1之切斷端部分LT2如圖11所示般,連接於彎針3前端部之線孔3a而成為自由狀態並下垂。再者,上述夾彎針線構件7及夾線輔助彈簧8雖移動至不夾持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位置,但為了使彎針線切斷變得確實,移動至可維持將可動切刀5彈性地加壓至固定切刀6之狀態的位置。
上述可動切刀5由在左右方向較長之帶狀板材構成,且構成 為:於由該較長之帶狀板材構成之可動切刀5之靠近前端之側緣部,與習知同樣地形成有於該可動切刀5自上述落針位置之靠近另一側之外部位置朝向靠近一側之外部位置進行複行驅動移動時將突出至上述縫製布料W之背面側之彎針線部LT1鉤住並捕捉的彎針線捕捉部10,並且於較該彎針線捕捉部10更靠上述可動切刀5之基端之側緣部,形成有於該可動切刀5自上述落針位置之靠近另一側之外部位置朝向靠近一側之外部位置進行複行驅動移動時將突出至上述縫製布料W之背面側之左右之針線部NTa1、NTb1依序鉤住並捕捉的針線捕捉部11,於該可動切刀5自上述進出位置P1即落針位置之靠近一側(右側)之外部位置朝向靠近另一側(左側)之外部位置進行複行驅動移動時,使被上述針線捕捉部11捕捉之右左之針線部NTb1、NTa1及被上述彎針線捕捉部10捕捉之彎針線部LT1移動至較上述落針位置之靠近一側(右側)之外部位置更靠近另一側(右側)之位置,並藉由上述針線捕捉部11及彎針線捕捉部10與上述固定切刀6之刃緣部6e之滑動接觸,將其等分別切斷。
往復驅動移動機構9如圖3(A)、(B)、圖4(A)、(B)及圖5所示般構成,該往復驅動移動機構9使上述切線裝置4跨及上述進出位置P1與上述退避位置P2之間進行往復驅動移動,並且於切線裝置4移動至上述進出位置P1之狀態下僅使上述可動切刀5跨及落針位置之靠近一側(右側)之外部位置與靠近另一側(左側)之外部位置之間而沿X-Y方向直線地往復驅動移動。
即,上述可動切刀5係其右端部下表面經由螺釘23固定於可動切刀台24。於該可動切刀台24之長度方向(左右方向)之大致中央部形成有U字 狀之切口部25,並且於隔著該切口部25之左右位置沿著可動切刀台24之長度方向形成有較長之左右一對狹縫26a、26b。
上述固定切刀6配置於上述可動切刀5之上表面,於該固定切刀6之右端部下表面重合配置有切刀台導件27,該等固定切刀6及切刀台導件27經由螺釘28固定於固定切刀台29之左端部。上述可動切刀台24藉由插通於上述固定切刀台29之背面(下表面)之附頭之螺栓48及自左右一對連桿40a、40b之上表面側插入至該等連桿之一端部的附凸緣之圓柱狀螺帽31a、31b,被夾持為上述附凸緣之圓柱狀螺帽31a、31b容許上述左右一對連桿40a、40b之一端部之旋動之狀態且可於上述可動切刀台24中之左右一對狹縫26a、26b之長度範圍內滑動移動之狀態。
上述左右一對連桿40a、40b之另一端部係於自其上表面側插入且容許左右一對連桿40a、40b之另一端部內之旋動的附凸緣之套筒41a、41b經由埋頭螺釘42a、42b螺固於裝置安裝台30,藉此,上述可動切刀台24及固定切刀台29以可伴隨著左右一對連桿40a、40b之擺動運動於左右方向往復移動之狀態被支持於裝置安裝台30。
再者,附凸緣之套筒41a、41b中之右側之附凸緣之套筒41b形成為偏心凸輪狀,以便可藉由變更右側之連桿40b之兩端孔之間距,對以左側之連桿40a之附凸緣之套筒41a為支點切線裝置4於上述進出位置P1之可動切刀5相對於落針部及彎針3於縫製行進方向之進出移動起點的位置進行微調整。
於上述固定切刀台29,於左右一對連桿40a、40b中之左側之連桿40a之下方位置形成有螺固於上述裝置安裝台30且抵接於止擋構件 33之碰撞構件34。
又,於上述固定切刀台29之長度方向中央部之後部,形成有與自較上述可動切刀台24之左端略靠右之位置向後方突出之突起35抵接分離的卡合突起36,以藉由該卡合突起36抵接於上述突起35,可動切刀台24無法單獨地再向右方向移動之方式構成。進而,上述可動切刀台24螺固於上述裝置安裝台30,且經由一端部與上述碰撞構件34之右端面彈性接觸之彈簧37而與上述固定切刀台29一起始終向左方向被彈性施壓。
於上述裝置安裝台30,形成有供上述固定切刀台29於左右方向滑動自如地嵌入之槽46,並經由配置於周圍之複數個螺釘47固定於縫紉機底板部22。又,於裝置安裝台30,安裝有驅動桿45,該驅動桿45經由台階螺釘43樞支連結於氣缸(省略圖示)之活塞58之前端部,且可於裝置安裝台30以軸44為中心向箭頭a-b方向驅動擺動。該驅動桿45之前端之尖細圓形部45a卡合於形成於上述可動切刀台24之大致中央部的U字狀之切口部25。
根據以上述方式構成之往復驅動移動機構9,如圖3(A)、(B)所示般,於藉由活塞58之伸長使驅動桿45向b方向驅動擺動時,切線裝置4由於上述固定切刀台29之碰撞構件34藉由彈簧37向左方被彈性施壓,故而上述可動切刀台24向右方移動成為與卡合突起36抵接之狀態,進而抵抗上述彈簧37之彈性施壓力向右方移動,左右一對連桿40a、40b之圓柱狀螺帽31a、31b移動為靠近左右一對狹縫26a、26b內之最左側之狀態,固定切刀台29之碰撞構件34之左端面自止擋構件33分離。於該狀態下,切線裝置4位於退避位置P2,以如不妨礙彎針3之移動之傾斜姿勢待機。
繼而,若如圖4(A)、(B)般,藉由上述活塞58之收縮使驅動桿45向a方向驅動擺動,則與彈簧37之彈性施壓力相互作用使固定切刀台29之碰撞構件34向左方移動。與此相伴,於上述卡合突起36與突起35抵接之狀態下切線裝置4一面藉由左右一對連桿40a、40b之擺動減少上述傾斜姿勢之傾斜角度,一面向左方移動直至固定切刀台29之碰撞構件34之左端面抵接於止擋構件33。藉此,切線裝置4移動至進出位置P1,成為相對於縫合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姿勢。
若活塞58自該狀態進一步收縮而使上述驅動桿45向a方向驅動擺動,則於將固定切刀台29殘留於上述進出位置P1之狀態下,上述固定切刀台29之上述卡合突起36與上述可動切刀台24之上述突起35分離,上述可動切刀台24通過針板2之落針位置向左方向(X方向)移動。即,僅固定於可動切刀台24之可動切刀5於針板2與彎針3之間左進(前行移動)。此時,上述可動切刀台24及固定切刀台29以可伴隨著左右一對連桿40a、40b之擺動運動於左右方向往復移動之狀態被支持於裝置安裝台30,故而可動切刀5以藉由左右一對連桿40a、40b直線地移動之方式被控制。
繼而,藉由使活塞58伸長,使上述驅動桿45向b方向驅動擺動,與此相伴,可動切刀5自最左進之位置向右方向(Y方向)移動,於上述進出位置P1右退(複行移動)至待機待機中之固定切刀6之下部。 藉由活塞58自該狀態進一步收縮,切線裝置4後退移動至圖3(A)、(B)所示之退避位置P2。
除以上所說明之構成及裝置以外,本實施形態之雙環縫合縫 紉機M還包含:空氣噴出噴嘴50,其配置於上述彎針3之縫製行進方向H之上游側之位置;開閉式夾線機構60,其配置於上述彎針3之縫製行進方向H之下游側且與上述空氣噴出噴嘴50對向之位置;彎針線導引構件70,其配置於上述彎針3之進退動作路徑之上方且上述空氣噴出噴嘴50與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之間;彎針線保持構件80,其配置於上述彎針3之縫製行進方向H之下游側且較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更靠近彎針3之退入側之位置;及控制手段,其控制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之開閉動作。
上述各構成元件中之空氣噴出噴嘴50、開閉式夾線機構60、彎針線導引構件70及彎針線保持構件80分別收容配置於縫紉機底板部22之內部。但是為了避免因該等構成元件與上述往復驅動移動機構9之各構成部之重疊等導致複雜化,省略該等各構成元件於圖1及圖2之記載。上述控制手段係裝入於用以控制雙環縫合縫紉機整體之動作之控制部(省略圖示)。
上述空氣噴出噴嘴50作為彎針線移行手段發揮功能,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3位於大致進出端時,朝向由上述切線裝置4切斷且如圖11所示般連接於上述彎針3前端部之線孔3a而成為自由狀態並下垂之彎針線部LT1之切斷端部分LT2(於以下之說明中,記載為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噴出空氣,藉此如圖12所示般將上述彎針線部切斷端部分LT2通過上述彎針3之上方部朝向該彎針3之縫製行進方向H之下游側吹飛而使之移行。
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藉由固定夾片61及經由氣缸(省略圖示)相對於上述固定夾片61遠近移動之滑片62而開閉自如地構成。而且, 該開閉式夾線機構60作為彎針線暫時夾持手段發揮功能,其係如圖13所示般,藉由上述固定夾片61與上述滑片62之閉合動作暫時將藉由自上述噴嘴50噴出之空氣向上述彎針3之縫製行進方向H之下游側吹飛而移行之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的前端部附近夾持,且藉由上述固定夾片61與上述滑片62進行打開動作,解除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前端部附近之夾持。
再者,作為彎針線暫時夾持手段,並不限於如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般,構成為可藉由固定夾片61與滑片62之開閉動作將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強制性地夾持及解除夾持。例如,亦可為以如下方式構成者:藉由固定夾片61與滑片62,利用彈簧等之彈性力將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夾持,該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於被拉拽至下一布料之縫合開始部分之針步時,抵抗上述彈簧等之彈性力自夾持位置脫離而解除夾持。
上述彎針線導引構件70具有通路71,該通路71如圖12所示般一面將藉由自上述噴嘴50噴出之空氣而越過上述彎針3之上方部被吹飛之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TL2矯正為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H之大致水平姿勢一面使之通過。該彎針線導引構件70中之通路71之上表面板部72形成為如可目視確認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是否被矯正為通過通路71內且沿著大致縫製方向H之大致水平姿勢的透明窗。又,於彎針線導引構件70中之通路71之右壁部74形成有彎針線滑動槽73,該彎針線滑動槽73於將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中途部分LT2a朝向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80引導時,將由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夾持之前端部之附近部分朝向縫製行進方向H之下游側滑動導引{參照圖14(B)~圖17(B)}。
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80包含:彎針線引導部81,其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使上述針1a、1b及彎針3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被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夾持前端部附近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中途部分LT2a如圖15(A)及圖16(A)所示般引導至上述左右之針1a、1b間之大致中央位置;以及彎針線保持槽部82,其將由該引導部81引導至上述左右之針1a、1b間之大致中央位置的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中途部分LT2a如圖16~圖19所示般保持於向除縫製行進方向H以外之其他方向之脫離移動被阻止的狀態。
若更具體地進行說明,則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80由在自縫製行進方向H觀察時整體為大致橫向V字形狀之板狀構件構成,該V字狀之打開部形成為彎針線中途部分LT2a之接收導引部83。上述彎針線引導部81構成為:由沿著上述接收導引部83之上邊而上述彎針3之進出端側位於最高之位置並朝向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82之入口逐漸變低的傾斜緣形成,將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中途部分LT2a於與由該傾斜緣構成之引導部81滑動接觸之狀態下引導至上述左右之針1a、1b間之大致中央位置而使其落入並保持於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82。
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80係固定於設置於縫紉機底板部22內之縫製行進方向H之前後一對護針器(省略圖示)中的縫製行進方向H之前(下游)側之護針器保持器90,以防止上述左右之針1a、1b之搖晃。以如下方式構成:於在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中途部分LT2a保持於該彎針線保持構件80之彎針線保持槽部82之狀態下,經由上述控制手段使針1a、1b及彎針3進行大致一旋轉動作時,解除由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進行之 夾持,其後,藉由以對下一布料部分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A之方式進行控制動作,對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以其前端(線端)固定於下一布料部分之雙環縫合之針步A的大致寬度內之位置之狀態進行處理。
其次,一面參照圖10至圖20,一面說明作為使用如上述般構成之本實施形態的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M之第1縫製方法的進行T恤之折縫部等圓形物布料W之折縫底邊縫合之縫製動作。
首先,如圖10所示般,將於圓形物布料W之折縫部將布料端緣部向布料背面側回折重合而成之重合布料部分設置於針板2上,其後,將該圓形物布料W之重合布料部分朝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H傳送導引,並且開始縫紉機M之旋轉作動。藉由伴隨著該縫紉機M之旋轉作動的左右之針1a、1b之上升下降動作、彎針3之進退動作、圓形物布料W之傳送作用,經由與圖25(a)~(e)所示相同之步驟,進行於圓形物布料W之重合布料部分之全周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A的折縫底邊縫合。
於上述縫製(折縫底邊縫合)結束後,藉由切線裝置4切斷針線部NTa1、NTb1及彎針線部LT1。此時,該切斷位置係如不進入至針1a、1b之上下往復運動路徑內般自落針位置分離之位置且係較右針1b更靠右側外部之位置,故而切斷後之左右之針線部NTa1、NTb1及彎針線部LT1之切斷端部分LT2成為既定之線殘留長度。
於上述切斷後,所切斷之左右之針線部NTa1、NTb1於針步A之寬度內被上拉至上方部,並於下一布料之縫合開始部分以適當之線殘留長度形成針步A。另一方面,被切斷並以既定之長度殘留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於該狀態下如圖26所示般,向針步A之外側呈鬚狀地較大程度 地伸出。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縫製方法中,為了以將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以較短之線殘留長度外觀較佳地固定於形成於下一布料之縫合開始部分的雙環縫合之針步之大致寬度內之位置的方式進行處理,而進行如以下所說明之步驟動作。
第1步驟:首先,將所切斷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並非如習知般使其前端部於自落針位置分離且較右針1b更靠右側外部之位置夾持於可動切刀5與夾彎針線構件之間,而如圖11所示般,使其前端部以連接於位於大致進出端之上述彎針3前端部之線孔3a之自由狀態於較左針1a之位置更向左方分離之位置下垂。
第2步驟:繼而,於使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之固定夾片61與滑片62進行打開動作之狀態下,自上述空氣噴出噴嘴50朝向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噴出空氣,藉此如圖12所示般,將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通過上述彎針3之上方部朝向彎針3之縫製行進方向H之下游側吹飛而使之移行。此時,將藉由來自上述噴嘴50之噴出空氣而越過上述彎針3之上方部被吹飛之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導引至上述彎針線導引構件70之通路71並使其於該通路71內通過,藉此將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矯正為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H之大致水平姿勢。
第3步驟:繼而,停止自上述噴嘴50噴出空氣,與此同時,使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之滑片62向固定片61側滑動而使兩片62、61進行閉合動作,藉此如圖13及圖14所示般,夾持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前端部附近。
第4步驟:於該狀態下,藉由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伴隨著縫紉機M之作動使上述針1a、1b及彎針3進行半旋轉動作,如圖15(A)所示般,前端部附近由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夾持之彎針線LT1之中途部分LT2a隨著彎針3之後退移動被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80之接收導引部83接收,其後,於與由傾斜緣構成之引導部81滑動接觸之狀態下朝向上述左右之針1a、1b間之大致中央位置被引導。與此同時,將由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夾持之前端部之附近部分如圖15(B)所示般,於彎針線滑動槽73內朝向縫製行進方向H之下游側滑動導引。藉由持續該狀態,被引導至上述左右之針1a、1b間之大致中央位置之彎針線中途部分LT2a如圖16(A)所示般,落入並保持於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82,並且由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夾持之前端部之附近部分如圖16(B)所示般,移動至彎針線滑動槽73內之最裏側端部(縫製行進方向H之最下游部)。
第5步驟:繼而,若伴隨著縫紉機M之作動使左右之針1a、1b及彎針3旋轉動作,而彎針3到達落針附近(左右之針1a、1b之中間部附近),則如圖17所示般,彎針3一面將接近該彎針3前端部之線孔3a之彎針線部分向上方上推一面於針1a、1b之後側進出。繼而,於自藉由縫紉機M之接下來之作動左右之針1a、1b及彎針3進行旋轉動作而彎針3到達進出端前之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在上述進出端反轉後大致半旋轉而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設定動作位置,如圖18所示般,使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之滑片62向自固定片61分離之側滑動而使兩片62、61進行打開動作,從而解除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前端部附近之夾持。
於上述第5步驟以後,藉由使上述左右之針1a、1b及彎針 3進行旋轉動作,而進行對下一布料形成雙環縫合針步A之既定縫製。此時,由於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於該既定縫製動作前之階段被解除夾持,故而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作為縫合開始之針步構成之彎針線而使用,其長度、即彎針線之線殘留變短。又,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係其中途部分LT2a於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80之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82脫離移動而成為自由狀態,於第一針之縫製動作後,該較短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線端LTe例如圖19所示般位於縫合開始部位之針步A之寬度內。
其後亦繼續進行對下一布料之既定縫製,於第二針及其以後之縫製動作後,上述較短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亦係其線端LTe例如圖20所示般處於位於縫合開始部位之針步A之寬度內之狀態。
作為藉由上述第1步驟~第5步驟及第5步驟以後之動作完成對下一布料之縫製的雙環縫合之針步A,成為如圖6~圖9所示之構造形態。於該等圖6~圖9所示之任一構造形態之針步A中,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長度、即彎針線之線殘留均較短,故而其線端LTe不會較大程度地伸出至針步A之左右中之任一側。
對圖6~圖9所示之構造形態之針步A詳細地進行觀察,結果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線端LTe雖存在如圖7或圖8所示般伸出至右或左之針線部之外側之情況,但其伸出量僅限於極少之程度,從而能夠以不伴隨著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朝向左右之針線部之外側較大程度地伸出或自布料面翹起而視覺性地外觀變差的程度來進行最終處理。
尤其是,於上述第5步驟以後,將使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成為自由狀態之狀態下進行之既定縫製中之縫合開始的至少一至三針左右 之布料W之傳送量設定為小於其後之通常縫製時之布料的傳送量,藉此左右之針線部之間距變小,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成為由形成下一布料之針步A之彎針線或針線按壓之狀態,故而可抑制彎針線之線端LTe伸出至針線部之左右,從而進一步提高外觀。
如以上般,根據第1縫製方法,可儘可能地縮短由切線裝置4切斷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殘留長度,且將其線端固定於針步A之大致寬度內之位置,故而即便於作為彎針線使用如藉由切斷分散成複數根極細絲之種類之彎針線的情形時,亦可抑制如下情況:具有分散成複數根之極細絲在內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前端部(線端)向針步A之外側較大程度地伸出,或自布料面翹起,而使外觀變差從而產生裝飾不良。
因此,根據第1縫製方法,於縫合結束後或下一布料之縫合開始前,縫製作業者無須進行例如使用剪刀等將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LT2切斷處理得較短之繁瑣且耗費工時之手工作業,與此相應可謀求提高縫製作業效率,並且可減輕對縫製作業者之作業負擔,且縫製作業者之手之自由度增加,故而布料之操作性亦變佳亦可謀求提高縫製質量,又,由於亦不會因剪刀等損傷縫製布料W,故而可謀求縫製品之外觀、品質提高。
尤其是,於如本實施形態般將圓形物布料W作為縫製對象進行折縫底邊縫合之情形時,雖將縫合開始部分與縫合結束部分略微重疊縫合,但此時,於縫合開始之第1針可藉由上述第1~第5步驟以後之動作將呈鬚狀地伸出至布料W之背面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固定於下一布料之縫合開始部分之針步A之大致寬度內的位置,故而無須於縫製途中暫時中斷縫製動作,藉由人手握住剪刀等切斷處理得較短,其後再開始縫製動 作而進行重疊縫合。因此,可具有縫合結束部分在內而一下子連續地進行重疊縫合之圓形物布料W全周之折縫底邊縫合,而可消除用於較長地殘留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處理的時間損失,而謀求縫製作業效率之進一步之提高,且可獲得形態、外觀較佳之裝飾狀況。
其次,一面參照圖21及圖22,一面對於以使用上述本實施形態之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M的第2縫製方法之形式與第1縫製方法同樣地進行T恤之折縫部等圓形物布料W之折縫底邊縫合的縫製動作進行說明。
該第2縫製方法中之第1至第4步驟動作與上述第1縫製方法同樣如圖11至圖20所示般,故而省略該等第1至第4步驟動作之詳細說明,僅對第5步驟動作以後進行說明。
第5步驟:繼第4步驟後,若伴隨著縫紉機M之作動使左右之針1a、1b及彎針3旋轉動作,而彎針3到達落針附近(左右之針1a、1b之中間部附近),則彎針3一面將接近該彎針3前端部之線孔3a之彎針線部分向上方上推一面於針1a、1b之後側進出。若左右之針1a、1b及彎針3自藉由接下來之縫紉機M之作動而左右之針1a、1b及彎針3進行旋轉動作而彎針3到達進出端附近的圖20所示之狀態進一步進行1旋轉動作而於下一布料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A,則如圖21所示般,彎針線LT位於針步A之上。即,若自背面觀察針步A,則彎針線LT位於針步A中。
此後,使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之滑片62向自固定片61分離之側滑動而使兩片62、61進行打開動作,從而將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前端部附近之夾持解除,藉此繼續進行對下一布料之雙環縫合針 步A之形成。
藉由繼續進行利用該第5步驟之針步形成、即對下一布料部分之縫製,已解除夾持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維持其中途部分LT2a落入並保持於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80之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82之狀態,故而伴隨著縫製之行進,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以通過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82之狀態於縫製行進方向H上依序脫離移動。藉此,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如圖23所示般,進行跨及其全長而縫入至雙環縫合之針步A中之處理。
如以上般,於形成跨及圓形物布料W之重合布料部分全周的雙環縫合之針步A之折縫底邊縫合時,將縫合開始部分與縫合結束部分略微重疊縫合,此時,藉由縫合開始第1針之縫製而於布料W之背面殘留既定長度,若於該狀態下放置,則可藉由進行上述第1~第5步驟之動作,而進行將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全長縫入至下一布料部分之縫合開始部位之針步中之處理,上述第1~第5步驟之動作係於使自針步A呈鬚狀地伸出之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成為自由狀態後,使其向彎針3之縫製行進方向H之下游側移行並將前端部附近保持,且將中途部分LT2a引導至左右之針1a、1b間之大致中央部並保持,然後自保持位置於縫製行進方向H上依序脫離移動。
因此,即便於第2縫製方法中,亦完全無需縫製作業者手持剪刀進行手動切斷之工時,不僅可謀求提高縫製作業效率,布料W之操作性亦變佳,而亦可謀求提高縫製質量。進而,亦幾乎不存在因剪刀損傷布料W之情況,從而亦可謀求縫製品之外觀、品質提高。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使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 向彎針3之縫製行進方向H之下游側移行之移行手段,使用構造簡單而不占空間之空氣噴出噴嘴,並不限於此,亦可設置夾持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夾持工具,藉由使該夾持工具向彎針3之縫製行進方向H之下游側移動而使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移行。
又,作為使上述開閉式夾線機構60之兩片62、61進行打開動作而將上述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前端部附近之夾持解除之動作位置,可設定為自彎針3到達至進出端前之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於上述進出端反轉後進行大致半旋轉而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任一處,將該動作位置設定為越靠彎針3之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越可縮短彎針線之線殘留。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彎針線保持構件80,由在自縫製行進方向H觀察時整體為大致橫向V字形狀之板狀構件構成,該V字狀之打開部形成為彎針線中途部分LT2a之接收導引部83,並且引導部81由沿著上述接收導引部83之上邊而上述彎針3之進出端側位於最高之位置並朝向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82之入口逐漸變低的傾斜緣形成,對以上情況進行了說明,除此以外,只要為由傾斜緣為反梯度者、即由上述彎針3之進出端側位於最低之位置並朝向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82之入口逐漸變高之傾斜緣形成者等具有可將彎針線切斷部分LT2之中途部分LT2a引導導引至左右之針間的傾斜緣者,則可使用任何形狀之板狀構件,又,亦可為傾斜緣(引導部)81及彎針線保持槽部82由線材形成者。
進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應用於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並不限於此,可應用於雙針式樣之平台形雙環縫合縫紉機,亦可應用於3根針以上之複數針式樣之橫筒形或平台形雙環縫合縫紉機。其 中,於3根以上之複數針式樣之縫紉機之情形時,較佳為將彎針線切斷端部分LT2之中途部分LT2a引導至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兩端之針間並保持,尤佳為引導至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大致中央部位置並保持。而且,於應用於任一形式之縫紉機之情形時,均可發揮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1a、1b:針
3:彎針
50:空氣噴出噴嘴(彎針線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
70:彎針線導引構件
73:彎針線滑動槽
74:右壁部
80:彎針線保持構件
81:傾斜緣(彎針線引導部)
82:彎針線保持槽部
83:接收導引部
LT2:彎針線切斷端部分
M:雙環縫合縫紉機
NTa、NTb:針線
NTa'、NTb':針線環
NTa1、NTb1:針線部

Claims (17)

  1. 一種布料之縫製方法,其係一面沿著針板之上表面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傳送布料,一面藉由於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之複數根針之上下移動而於上述針板下形成複數個針線環,並且藉由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之彎針之進出而捕捉上述複數個針線環,藉由上述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其捕捉之該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布料形成複數針之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步驟,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之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成為自由狀態;第2步驟,其使上述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第3步驟,其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第4步驟,其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將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各自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內之設定位置,並且保持為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自其引導之設定位置起之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第5步驟,其於繼上述第4步驟之後之上述針及彎針之旋轉動作中的 上述針自上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自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上述針到達下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旋轉動作範圍內之設定動作位置,解除對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之保持;且於第5步驟以後,使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進行既定縫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布料之縫製方法,其中,將上述第5步驟以後之使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進行之既定縫製中的縫合開始部分之布料之傳送量設定為小於通常縫製時之布料之傳送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布料之縫製方法,其中,於上述第4步驟中,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的位置,並且保持為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自其引導之位置起之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
  4. 一種布料之縫製方法,其係一面沿著針板之上表面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傳送將圓形物布料之端緣部向布料之背面側回折重合而成之重合布料部分,一面藉由於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之複數根針之上下移動而於上述針板下形成複數個針線環,並且藉由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之彎針之進出而捕捉上述複數個針線環,藉由上述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其捕捉之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圓形物布料之重合布料部分之全周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步驟,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之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 線孔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成為自由狀態;第2步驟,其使上述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第3步驟,其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第4步驟,其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將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各自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內之設定位置,並且保持為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自其引導之設定位置起之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第5步驟,其於繼上述第4步驟之後之上述針及彎針之旋轉動作中的上述針自上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自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上述針到達下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旋轉動作範圍內之設定動作位置,解除對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之保持;於第5步驟以後,使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進行既定縫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布料之縫製方法,其中,將上述第5步驟以後之使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進行之既定縫製中的縫合開始部分之布料之傳送量設定為小於通常縫製時之布料之傳送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布料之縫製方法,其中,於上述第4步驟中,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上述複數根針中 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的位置,並且保持為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自其引導之位置起之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
  7. 一種雙環縫合縫紉機,其構成為具備:針板,其供布料設置且對朝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之傳送進行導引;複數根針,其等在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保持針線並上下移動;彎針,其保持彎針線,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且於進出動作時捕捉上述針於針板下形成之複數個針線環;以及切線裝置,其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而將縫製後之彎針線及針線切斷;利用該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藉由上述彎針之進出動作而捕捉之上述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布料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備: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上述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而成為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彎針線保持手段,其可保持及解除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彎針線保持構件,其具有彎針線引導部及彎針線保持槽部,上述彎針線引導部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將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各自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內之設定位置,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將由該引導部引導至設定位置之上述彎針線之 中途部分保持為其脫離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控制手段,其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即,於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被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保持之狀態下,使上述針及彎針進行旋轉動作,於上述針自上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自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上述針到達下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旋轉動作範圍內之設定動作位置,解除由上述彎針線保持手段進行之保持;於上述控制手段之控制動作後,使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對下一布料進行既定縫製。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其中,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為空氣噴出噴嘴,於該空氣噴出噴嘴與上述彎針線保持手段之間設置有彎針線導引構件,該彎針線導引構件具有一面將藉由自上述空氣噴出噴嘴噴出之空氣吹飛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矯正為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大致水平姿勢一面使之通過之通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其中,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係以上述彎針線引導部位於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之位置的方式配置。
  10. 一種圓形物布料縫製用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其構成為具備:針板,其供將圓形物布料之端緣部向布料之背面側回折重合而成之重合布料部分設置且對朝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之傳送進行導引;複數根針,其等在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保持針線並上下移動;彎針,其保持彎針線,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且於進出動作時捕捉 上述針於針板下形成之複數個針線環;以及切線裝置,其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而將縫製後之彎針線及針線切斷;利用該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藉由上述彎針之進出動作而捕捉之上述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圓形物布料之重合布料部分之全周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備: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上述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而成為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彎針線保持手段,其可保持及解除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彎針線保持構件,其具有彎針線引導部及彎針線保持槽部,上述彎針線引導部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藉此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將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各自之附近部間連結的範圍內之設定位置,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將由該引導部引導至設定位置之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保持為其脫離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控制手段,其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即,於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被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保持之狀態下,使上述針及彎針進行旋轉動作,於上述針自上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自進出端附近之位置至上述針到達下死點附近且上述彎針到達退入端附近之位置之間的旋轉動作範圍內之設定動作位置,解除由上述彎針線保持手段進行之保持; 於上述控制手段之控制動作後,使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保持為自由狀態而對下一布料進行既定縫製。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圓形物布料縫製用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其中,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為空氣噴出噴嘴,於該空氣噴出噴嘴與上述彎針線保持手段之間設置有彎針線導引構件,該彎針線導引構件具有一面將藉由自上述空氣噴出噴嘴噴出之空氣吹飛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矯正為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大致水平姿勢一面使之通過之通路。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其中,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以上述彎針線引導部位於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之位置的方式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10項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其中,成為對象之縫紉機為雙針式樣之橫筒形雙環縫合縫紉機。
  14. 一種布料之縫製方法,其係一面沿著針板之上表面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傳送布料,一面藉由於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之複數根針之上下移動而於上述針板下形成複數個針線環,並且藉由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之彎針之進出而捕捉上述複數個針線環,藉由上述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其捕捉之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布料形成複數針之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步驟,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之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成為自由狀態; 第2步驟,其使上述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第3步驟,其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第4步驟,其於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後,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的位置,並且保持為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自其引導之位置起之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第5步驟,其繼上述第4步驟後,於使上述針及彎針進行旋轉動作後,解除對上述彎針之切斷端部分之前端部附近之保持而於下一布料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伴隨著上述第5步驟,進行將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縫入至雙環縫合針步中之處理。
  15. 一種雙環縫合縫紉機,其具備:針板,其供布料設置且對朝向既定縫製行進方向之傳送進行導引;複數根針,其等在與縫製行進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並列配置,保持針線並上下移動;彎針,其保持彎針線,可跨及上述複數根針之並列方向之一側部與另一側部之間且於與上述縫製行進方向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且於進出動作時捕捉上述針於針板下形成之複數個針線環;以及切線裝置,其配置於上述針之並列方向之另一側部而將縫製後之彎針線及針線切斷;利用該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對藉由上述彎 針之進出動作而捕捉之上述複數個針線環進行套環,藉此於上述布料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其特徵在於,具備: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其於縫製結束後上述彎針位於大致進出端時,使由上述切線裝置切斷且連接於上述彎針前端部之線孔而成為自由狀態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成為朝向上述彎針之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且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姿勢的方式移行;彎針線保持手段,其可保持及解除保持已移行至上述縫製行進方向之下游側之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彎針線保持構件,其具有彎針線引導部及彎針線保持槽部,上述彎針線引導部於為了形成空環或於下一布料形成針步而使上述針及彎針至少進行半旋轉動作後,將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之彎針線之中途部分引導至上述複數根針中之並列方向之兩端針間的位置,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將由該引導部引導至上述位置之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保持為其脫離移動除縫製行進方向以外均被阻止之狀態;以及控制手段,其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即,於彎針線之中途部分被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保持之狀態下,於使上述針及彎針進行旋轉動作後,解除由上述彎針線保持手段進行之保持而於下一布料形成雙環縫合之針步;進行將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縫入至伴隨著上述控制手段之控制動作而形成於下一布料之雙環縫合之針步中之處理。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其中,上述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之移行手段為空氣噴出噴嘴,於該空氣噴出噴嘴與上述彎針線保持手段之間設置有彎針線導引構件,該彎針線導引構件具有一面將藉由自 上述空氣噴出噴嘴噴出之空氣吹飛之彎針線之切斷端部分矯正為沿著大致縫製行進方向之大致水平姿勢一面使之通過之通路。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雙環縫合縫紉機,其中,上述彎針線保持構件之彎針線引導部構成為:形成為上述彎針之進出端側位於最高或最低之位置並朝向上述彎針線保持槽部之入口逐漸變低或變高的傾斜緣,並且將上述彎針線之中途部分於與該傾斜緣滑動接觸之狀態下引導至上述兩端針間之位置。
TW106108644A 2016-03-16 2017-03-16 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TWI7270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5454A JP6327425B2 (ja) 2016-03-16 2016-03-16 生地の縫製方法及び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JPJP2016-075454 2016-03-16
JP2016136380A JP6785439B2 (ja) 2016-06-21 2016-06-21 生地の縫製方法及び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JPJP2016-136380 2016-06-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9980A TW201739980A (zh) 2017-11-16
TWI727017B true TWI727017B (zh) 2021-05-11

Family

ID=59905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8644A TWI727017B (zh) 2016-03-16 2017-03-16 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01602B (zh)
TW (1) TWI7270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2733B (zh) * 2018-09-26 2020-11-27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线毛刀盘及缝纫机
CN109537193B (zh) * 2019-01-11 2022-05-10 广东金悦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小直径圆筒缝纫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60900A1 (ja) * 2011-05-23 2012-11-29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及び縫目構造
WO2013039079A1 (en) * 2011-09-13 2013-03-21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Method for preventing seam ravel of multi-thread chain stitches, seam ravel preventing apparatus for multi-thread chain stitch sewing machine, and multi-thread chain stitch seam structure
CN103361889A (zh) * 2012-04-03 2013-10-23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布料的缝制方法及双链环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0715B2 (ja) * 1983-07-28 1990-07-09 Pegasus Sewing Machine Mfg Co Fuchikagarinuimishinnimochiirusorakannuikomisochi
JPS6321263Y2 (zh) * 1985-07-31 1988-06-13
JP3372613B2 (ja) * 1993-11-16 2003-02-04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環縫いミシンの空環縫込み装置
JP3790894B2 (ja) * 2001-11-08 2006-06-28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空環縫い込み方法及び装置
JP2009160263A (ja) * 2008-01-08 2009-07-23 Juki Corp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JP5777035B2 (ja) * 2013-08-08 2015-09-09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及び糸切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60900A1 (ja) * 2011-05-23 2012-11-29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及び縫目構造
WO2013039079A1 (en) * 2011-09-13 2013-03-21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Method for preventing seam ravel of multi-thread chain stitches, seam ravel preventing apparatus for multi-thread chain stitch sewing machine, and multi-thread chain stitch seam structure
CN103361889A (zh) * 2012-04-03 2013-10-23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布料的缝制方法及双链环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1602B (zh) 2020-09-01
CN107201602A (zh) 2017-09-26
TW201739980A (zh) 2017-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73272B2 (ja) ミシン
RU2555807C1 (ru) Способ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я распускания шв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я распускания шва и тип шва
KR101965646B1 (ko) 이중 체인 스티치의 솔기의 풀림 방지 방법, 이중 체인 스티치 재봉틀의 솔기의 풀림 방지 장치 및 이중 체인 스티치의 솔기 구조
ITMI20060699A1 (it) Apparecchiatura di impedimento di groviglio di cucitura e procedimento di impedimento di groviglio
CN105862276B (zh) 缝纫机
US3841247A (en) Semiautomatic belt loop sewing system
JPH04272788A (ja) 列形環縫い筒形ベッドミシンの糸仕上げシステム
TWI412642B (zh)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venting thread blooming
CN107709648B (zh) 双线锁缝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TWI727017B (zh) 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TW201510316A (zh) 雙環縫合縫紉機之切線裝置及切線方法
KR101987998B1 (ko) 옷감의 봉제 방법 및 더블 체인 스티치 재봉틀
TWI485299B (z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thread blooming
JP5057303B2 (ja) 上飾り機構付きミシン
JP4686322B2 (ja) 自動綴じ結び機
JP6441221B2 (ja) ミシン
CN107532358B (zh) 带防线迹开线装置的双线锁缝缝纫机
CN105506867B (zh) 缝纫机
KR101162366B1 (ko) 아이형 단추구멍 재봉기
JP6785439B2 (ja) 生地の縫製方法及び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JP6327425B2 (ja) 生地の縫製方法及び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JP6099378B2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2003260284A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JP2007029151A (ja) 環縫いミシン
TWI650460B (zh) 雙環縫合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