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0291B -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0291B
CN103510291B CN201310240737.6A CN201310240737A CN103510291B CN 103510291 B CN103510291 B CN 103510291B CN 201310240737 A CN201310240737 A CN 201310240737A CN 103510291 B CN103510291 B CN 1035102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ndard grade
maintaining part
reaching
reach
hold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407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0291A (zh
Inventor
小川达矢
日塔隆
高瀬秀纪
薄井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946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222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10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0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0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02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抑制上线卷入线迹的情况,提高线迹的美观。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具有:上线切断用的切刀部,其配置在针孔的附近;上线保持部,其对通过针孔的上线进行保持;以及控制部,其对上线保持部的驱动进行控制。上线保持部具有:第一保持部,其前端部可沿Y方向自由前后移动;以及第二保持部,其可沿Y方向与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自由接触/分离,并且与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一起保持上线。控制部在利用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夹持上线,以将上线配置在切刀部附近后,在缝纫机的缝制进行规定的针数后,在牢固地夹持上线的状态下,使第一保持部以及第二保持部从针孔远离,由此,使上线与切刀部干涉而切断该上线。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上线保持装置,其为了可靠地形成缝制开始的线迹,并且使缝制开始的残留于针尖上的上线长度稳定,而在缝制开始时,首先,利用釜将插入至第一针的缝针中的上线的端部向针板的背面侧拉出,然后,在针板的背面侧夹持所拉出的上线的端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32是表示上线和上线保持装置之间的关系的侧视图。如图32所示,插入至缝针100中的上线T的端部,在针板101的下方由上线保持装置102保持。在缝制时,上线保持装置102以向上线T施加规定张力的程度的力进行保持,因此,以规定的力保持通过天秤拉高至针棒上止点的上线T,并残存于布料背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90582号公报
但是,如果是上述上线保持装置102,则从针板101的下部由上线保持装置102保持的上线的端部,以被保持的状态,通过上线保持装置102向从针孔远离的位置移动。由此,附加了从针孔至上线保持装置102的距离量的长度(图32的箭头Q的范围)的上线T,残留于针板101的背面侧,由于该上线T在缝制时会被卷入,所以如图33所示,可能成为所谓“鸟窝”的美观性差的线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抑制上线被卷入线迹的情况,提高线迹的美观。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该缝纫机在缝纫机底座部上具有细长状的筒状底座部,
其特征在于,具有:
上线保持部,其设置在所述筒状底座部上,并且,在缝制开始后,在针板的下方夹持插入于缝针中的上线,且使所述上线向从所述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远离的位置移动;
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其使所述上线保持部驱动;
连杆机构,其将所述上线保持部和所述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连结;
控制部,其对所述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进行控制;以及
上线切断用的切刀部,其配置在所述针板的下方,且位于该针板的针孔的附近,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上线保持部在缝制开始后,在所述针板的下方夹持所述上线,并且如果在使所述上线向从所述缝针的所述上下移动路径远离的位置移动后,以规定的针数进行缝制,则在所述上线保持部夹持所述上线的状态下,使所述上线保持部向从所述缝针的所述上下移动路径进一步远离的方向移动,由此,使所述上线与所述切刀部发生干涉而切断该上线。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中,
所述上线保持部具有:
第一保持部,其可使前端部沿与所述针板平行的平面自由前后移动;以及
第二保持部,其可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自由接触/分离,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进行控制,
对下述状态进行切换:由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牢固地夹持所述上线的夹持状态、由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以与所述夹持状态相比较弱的力夹持所述上线的弱保持状态、以及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将所述上线放开的放开状态,
在切断所述上线前,该上线位于与所述切刀部发生干涉的位置的情况下,以所述弱保持状态夹持所述上线,在执行所述切断时,以所述夹持状态夹持所述上线。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中,在所述针孔中形成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将所述上线向所述切刀部侧引导。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中,
还具有切线机构,其隔着所述针孔而配置在所述切刀部的相反侧,在缝制结束时,对所述上线进行整理并切断,
所述切刀部配置在不与利用所述切线机构整理所述上线时的该上线移动的区域重合的位置处,
所述上线保持部在夹持所述上线的状态下从所述缝针的所述上下移动路径远离时,对所述上线进行引导,以使所述上线与所述切刀部发生干涉。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中,
在所述切刀部中,成为所述上线的通过路径的部分形成为V字形状,所述V字形状部的内侧形成为刃。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中,
在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前端部,形成有在所述夹持状态时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和所述上线卡合的槽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上线保持部在缝制开始后,在针板的下方夹持上线,并且使上线向从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远离的位置移动后,在缝制进行规定的针数后,在利用上线保持部夹持上线的状态下,使上线保持部从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进一步远离,使上线与设置在针孔附近的切刀部干涉而切断该上线,因此,可以在针孔附近切断上线。因此,可以缩短在针板的背面侧残留的上线的长度,可以抑制上线卷入线迹的情况,提高线迹的美观。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通过上线保持部的移动使上线与切刀部干涉而切断该上线之前,上线保持部以弱保持状态夹持上线,因此,上线不会成为紧张状态,即使在缝制开始后,使得通过上线保持部向从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远离的位置移动后的该上线,与切刀部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在切断动作之前,切断上线。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针孔中形成有用于将上线向切刀部侧引导的引导槽,因此,在切断上线时,可以将上线向切刀部引导,可以顺利地切断。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不与利用切线机构对上线进行整理时的该上线所移动的区域重合的位置处,配置切刀部,因此,可以防止在利用切线机构整理上线的中途,利用切刀部切断该上线。
另外,在上线保持部夹持上线的状态下,从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远离时,对上线进行引导,以使上线与切刀部干涉,因此,可以使上线可靠地与切刀部接触,可以防止切线不良。
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切刀部中的成为上线的通过路径的部分,形成为V字形状,V字形状部的内侧成为刃,因此,通过将上线向V字形状部引导,从而可以顺利地切断。
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在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在夹持状态时与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和上线卡合的槽部,因此,可以更牢固地夹持上线,可以防止在夹持状态时拔出上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了本发明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的缝纫机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所具有的针孔引导部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a)是底视图,(b)是斜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刀部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之间的卡合状态的说明图,(a)是开口状态图,(b)是弱保持状态图,(c)是夹持状态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的主要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线保持装置的作用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之间的夹持状态时的位置关系的侧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上线切断时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的侧剖面图。
图15是表示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而形成的线迹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变形例的斜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控制的变形例的侧剖面图。
图1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保持部上形成的槽部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a)示出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与槽部卡合前的状态,(b)示出前端部与槽部卡合的状态。
图19是表示图18的槽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a)示出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与槽部卡合前的状态,(b)示出前端部与槽部卡合的状态。
图20是表示图18的槽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a)示出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与槽部卡合前的状态,(b)示出前端部与槽部卡合的状态。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线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22是图21的切线机构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线机构的可动切刀对上线进行整理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线机构的可动切刀整理上线时使上线移动的区域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在回避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线机构的可动切刀整理上线时使上线移动的区域的位置处,设置切刀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变形例的要部结构的斜视图。
图27是图26的上线保持装置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图26的上线保持装置所具有的针孔引导部的背面侧形状的斜视图。
图29是表示图26的上线保持装置所具有的第一保持部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a)是俯视图,(b)是斜视图。
图30是表示图26的上线保持装置所具有的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之间的卡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31是表示在利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线机构整理上线时使该上线移动的区域、和图26所示的上线保持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2是表示现有的上线和上线保持装置之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33是表示通过使用现有的上线保持装置而形成的线迹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上线保持装置
5上线保持部
10主体部
20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
21控制部
23缝纫机电动机
28连杆机构
30缝纫机
31缝纫机底座部
31a筒状底座部
36缝针
37上线
40切刀部
41V字形状部
42刃
50针板
51针孔
54引导槽
58基座
60第一保持部
61前端部
63保持面
70第二保持部
71前端部
81切线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上线保持装置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对包含本发明的上线保持装置的缝纫机主体的各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图中所示的XYZ轴确定各个方向,将缝纫机宽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X方向正交的臂部33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特别地,将X方向上的+侧表示为右,将-侧表示为左;将Y方向上的+侧表示为前,将-侧表示为后;将Z方向上的+侧表示为上,将-侧表示为下。
如图1所示,具有该一个例子的上线保持装置1的筒状基座缝纫机(以下称为“缝纫机”)30具有:缝纫机底座部31,其形成为大致矩形箱状;纵向机体部32,其直立设置在缝纫机底座部31的后部;以及臂部33,其从纵向机体部32向前方延伸而设置。
在成为臂部33的前端部的缝纫机机头34上,安装有追随未图示的主轴的旋转而上下移动的针棒35,在该针棒35的下端安装有缝针36。此外,图1示出在缝针36中插入上线37的端部的状态。另外,缝纫机底座部31具有筒状底座部31a,其向前侧延伸且形成为细长状(大致圆筒状)。在筒状底座部31a上固定针板50,在该针板50上,形成有在缝针36下降时使缝针36通过的针孔51。此外,在图1中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在针板50的下方设置有:釜机构,其在插入有上线的端部的缝针36下降时,捕捉上线;以及切线机构81(参照图21、图22),其在缝制结束时将包含上线在内的缝制所涉及的线切断。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30的缝纫机底座部31内,设置有上线保持装置1。
图2是表示上线保持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上线保持装置1中设置有:主体部10;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连杆机构28,其将主体部10以及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连结;以及上线切断用的切刀部40。
切刀部40安装在具有针孔51的圆板状的针孔引导部52的下表面。图3是表示针孔引导部52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a)是底视图,(b)是斜视图。如图3所示,在针孔引导部52的中央部,形成有作为贯穿孔的针孔51。在针孔51的周围,形成有用于将针孔引导部52螺钉固定于针板50上的固定孔53。另外,在针孔引导部52中的针孔51附近的下表面,与针孔51连续地形成沿Y方向的引导槽54。在该引导槽54的外侧端部附近、且Y方向后侧安装切刀部40。
图4是表示切刀部40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如图4所示,切刀部40是板状,在其一侧部形成有由V字形状的切口构成的V字形状部41。该V字形状部41的内侧成为刃42。进入至V字形状部41内的上线37由该刃42切断。另外,如图2所示,切刀部40配置在针孔51的纵向机体部侧(Y方向后侧)。
主体部10具有:上线保持部5,其对通过针孔51的上线37进行夹持·弱保持;基座58,其对上线保持部5进行支撑。基座58配置在与切刀部40相比从针孔51向纵向机体部侧(Y方向后侧)远离的位置,固定为不使其与针板50之间相对的位置关系变化。上线保持部5具有:板状的第一保持部60,其从基座58向针孔51延伸;以及第二保持部70,其具有形成为沿第一保持部60的周围的框状的开口。
第一保持部60可使前端部61沿与针板50平行的平面向Y方向自由前后移动。
第二保持部70可以相对于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61沿Y方向自由接触/分离。另外,在相当于第二保持部70的开口的四边形的4个内周面中,Y方向最前侧的内表面成为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通过使该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与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61接近,从而与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61一起对上线37进行夹持·弱保持。
图5是表示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61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之间的卡合状态的说明图。如图5所示,在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61上设置有:保持面63,其朝向Y方向前侧而设置在第一保持部60所延伸的平面的前侧;以及弯曲形状部62,其从保持面63朝向Y方向前侧凸出,与第一保持部60所延伸的平面相比更低地形成的两端成为凸形状。沿该弯曲形状部62的两端上表面,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以沿Y方向接触/分离的方式滑动。
图5(a)示出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之间的间隔H较大地打开的开口状态,并示出了在对配置于该间隔H内的上线37不施加任何限制的状态下,使第1针的落针待机的待机状态。此外,在开口状态时,通过针孔51的缝针36进入间隔H内。图5(b)示出了第一保持部60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70的前端部71之间的间隔H以可以对上线37施加滑动接触阻力的程度变窄后的状态(弱保持状态)。在该弱保持状态下,通过利用弯曲形状部62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的下表面夹持上线37,从而在使上线37弯曲的状态下进行弱保持,由于是打开了能够对上线37施加滑动接触阻力的间隔H的状态,所以成为通过天秤拉高的上线37的移动被容许的状态。
图5(c)示出了使第一保持部60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之间的间隔H闭合的状态(夹持状态)。在该夹持状态下,可以利用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牢固地夹持上线37,成为所夹持的上线37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
图1所示的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以及连杆机构28,使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分别驱动。此外,对于连杆机构28,由于是与现有的上线保持装置相同的部分,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上线保持部5以下述的第一移动位置、第二移动位置、第三移动位置以及第四移动位置这4个阶段,进行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的移动。
第一移动位置是,在使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之间的间隔H较大地打开的开口状态下,在缝制开始前,预先在缝针36的上下移动路径的下方即待机位置处,对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进行定位的位置。
第二移动位置是,在缝制开始后且第1针的缝针36从布料拔出时,利用弯曲形状部62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的下表面夹持上线37,使上线37弯曲而成为弱保持状态的弱保持位置处,对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进行定位的位置。
第三移动位置是,在天秤到达上止点后,利用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牢固地夹持上线37而成为夹持状态的夹持位置处,对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进行定位的位置。
第四移动位置是,在上线保持部5夹持上线后,进行预先确定的次数的落针后(例如第2~3针),打开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之间的间隔H而使上线37成为放开状态的放开位置处,对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进行定位的位置。
因此,上线保持装置1具有:Y轴移动机构(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和连杆机构28),其使上线保持部5沿Y轴方向往复驱动;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其对上线保持部5是否位于第一~第四的各移动位置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21,其进行Y轴移动机构的动作控制。此外,Y轴移动机构和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与现有的上线保持装置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6是表示上线保持装置1的主要控制结构的框图。如该图6所示,在上线保持装置1上,设置有作为缝纫机30的驱动源的缝纫机电动机23以及对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1。对于上述控制部21,没有详细地进行图示,但其大致由下述部分构成:CPU,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OM,其记忆并存储用于控制、判断等各种处理的各种程序;以及RAM,其作为各种处理中的工作存储器而使用。另外,在控制部21上,经由系统总线以及驱动电路等连接有:缝纫机电动机23、其编码器56、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缝纫机30的S/S(开始/停止)开关57。
控制部21可以基于从设置在缝纫机电动机23的输出轴上的编码器56输入的脉冲信号,对缝纫机电动机23的旋转角度进行识别。另外,控制部21可以基于从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输入的检测信号,对上线保持部5的各移动位置进行确认。
另外,如果控制部21从S/S开关57输入缝制开始信号,则与确认、识别后的缝纫机电动机23的旋转角度及上线保持部5的动作位置检测相对应,对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的驱动进行控制。
下面,基于图7的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的上线保持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缝制前,如图5(a)所示,在使上线保持装置1的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之间的间隔较大地打开的开口状态下,如图2所示,在缝针上下移动路径的下方的待机位置即第一移动位置,对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进行定位。
在步骤S1中,控制部21在缝纫机30的S/S开关57接通之前,维持其状态,如果接通,则向步骤S2跳转。
在步骤S2中,控制部21基于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的检测结果,对是否位于第一移动位置进行判断,在检测到为第一移动位置的情况下,向步骤S3跳转,在没有检测到的情况下,向步骤S16跳转。
此外,在该步骤S2中,没有检测到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的检测结果为第一移动位置的情况,是与正常状态的输出不同的情况,例如考虑发生了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失调等异常的情况。因此,在步骤S16中,控制部21进行表示发生了错误这一信息的显示或警告,并且执行用于中止缝纫机30的各部分动作的错误处理,结束处理。
在步骤S3中,控制部21使缝纫机电动机23的驱动开始,并开始缝制。如果通过开始缝制而使第一针进行运针,则如图8所示,缝针36进入开口状态的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之间的间隔H内。
在步骤S4中,如图9所示,控制部21根据编码器信号的检测角度,使进行第1针的落针后的针棒35上升,对缝针36是否与针板50相比位于上方进行判断,在判断为不位于上方的情况下,继续其动作,在判断为位于上方的情况下,向步骤S5跳转。
在步骤S5中,控制部21对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进行控制,使第二保持部70向后方移动,并且使第一保持部60向前方移动,从而使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向利用弯曲形状部62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的下表面夹持上线37,使该上线37弯曲而进行弱保持的状态的第二移动位置移动。在该弱保持状态下,虽然利用弯曲形状部62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的下表面夹持上线37,但成为上线37能够通过间隔H内的状态,通过天秤拉高的上线37的移动不受限制。
在步骤S6中,控制部21基于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的检测结果,对是否位于第二移动位置进行判断,在检测到为第二移动位置的情况下,向步骤S7跳转,在没有检测到的情况下,向步骤S16跳转。
此外,在该步骤S6中,没有检测到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的检测结果为第二移动位置的情况,是与正常状态的输出不同的情况,例如考虑发生了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的失调等异常的情况。因此,在步骤S16中,控制部21进行表示发生了错误这一信息的显示或警告,并且执行用于中止缝纫机30的各部分动作的错误处理,并结束处理。
在步骤S7中,控制部21根据编码器信号的检测角度,对天秤是否超过天秤上止点进行判断,在没有超过的情况下,继续其状态,在超过的情况下,向步骤S8跳转。
在步骤S8中,如图10所示,控制部21对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进行控制,使第二保持部70向后方移动,并且使第一保持部60略微向后方移动,从而使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向利用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牢固地夹持上线37的状态的第三移动位置移动。
图11是表示第三移动位置处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的侧剖面图。如图11所示,利用成为夹持状态后的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以及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夹持的上线37,经由引导槽54配置在切刀部40的附近。此时,由于上线37成为不与切刀部40的刃42接触的无干涉的状态,所以在维持该状态的期间,不执行上线37的切断。
在步骤S9中,控制部21基于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的检测结果,对是否位于第三移动位置进行判断,在检测到为第三移动位置的情况下,向步骤S10跳转,在没有检测到的情况下,向步骤S16跳转。
此外,在该步骤S9中,没有检测到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的检测结果为第三移动位置的情况,是与正常状态的输出不同的情况,例如考虑发生了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的失调等异常的情况。因此,在步骤S16中,控制部21进行表示发生了错误这一信息的显示或警告,并且执行用于中止缝纫机30的各部分动作的错误处理,并结束处理。
在步骤S10中,如图12所示,控制部21通过缝纫机电动机23的驱动而使缝制前进,执行是否进行了规定数量的落针(例如第2~3针)的判断,在不满足规定数量的期间,继续其动作,在达到了规定数量的情况下,向步骤S11跳转。在这里,落针的次数可以通过例如对编码器56的表示180°的信号输出次数进行计数,从而对规定数量的落针进行识别。
在步骤S11中,控制部21对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进行控制,使第一保持部60和第二保持部70向后方移动,从而使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向打开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之间的间隔H而成为放开上线37的状态的第四移动位置移动。
如图13所示,在上线保持部5从第三移动位置向第四移动位置移动的期间,上线保持部5维持利用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牢固地夹持上线37的状态,而进行后方移动。由此,如图14所示,由上线保持部5夹持的上线37被向后方拉拽而成为紧张状态,最终使上线37与切刀部40的刃42接触而切断。
如果上线保持部5到达第四移动位置,则打开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之间的间隔H,放开上线37,由上线保持装置1夹持的上线37脱落。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21基于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的检测结果,对是否位于第四移动位置进行判断,在检测到为第四移动位置的情况下,向步骤S13跳转,在没有检测到的情况下,向步骤S16跳转。
此外,在该步骤S12中,没有检测到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5的检测结果为第四移动位置的情况,是与正常状态的输出不同的情况,例如考虑发生了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的失调等异常的情况。因此,在步骤S16中,控制部21进行表示发生了错误这一信息的显示或警告,并且执行用于中止缝纫机30的各部分动作的错误处理,并结束处理。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21进行缝制是否结束的判断,在没有结束的情况下,继续其状态,在结束的情况下,向步骤S14跳转。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21向切线机构的切线电动机(省略图示)输出驱动信号,通过切线电动机的驱动,利用切线机构进行上线37以及缝制所涉及的线的切线。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21对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进行控制,使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从第四移动位置向第一移动位置移动。
另外,通过经过上述步骤S1处理~步骤S15处理(包含步骤S16处理),从而结束具有上线保持装置1的缝纫机30的缝制所涉及的1个循环。如上述所示,进行缝纫机30的动作。
如上述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如果通过缝纫机30进行的缝制以规定的针数前进,则在夹持上线37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从针孔51远离,从而使上线37与切刀部40干涉,将该上线37切断,因此,可以在针孔51的附近切断上线37。如果在缝制开始几针后,可以在针孔51附近切断上线37,则可以缩短残留于针板50的背面侧的上线37的长度,例如,如图15所示可以抑制残留于针板50的背面侧的上线卷入线迹的情况,可以提高线迹的美观。
另外,由于在针孔51中形成有将上线37向切刀部40侧引导的引导槽54,所以在切断上线37时,可以向位于上线保持部5侧的切刀部40引导上线37,可以顺利地切断。
另外,如图14所示,在没有引导槽54的情况下,切断后的上线37如虚线T1所示残存,但通过具有引导槽54,从而可以缩短从针孔51下表面至切刀部40的距离,因此,可以进一步缩短残留于针板50的背面侧的上线37的长度,可以进一步减少向线迹中卷入的量。
另外,由于切刀部40中的成为上线37的通过路径的部分为V字形状,V字形状部41的内侧成为刃42,所以通过向V字形状部41引导上线37,从而可以顺利地切断。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变更。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统一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例示出了将切刀部40的刃42的刃尖设置在下侧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如果如图11的虚线T2所示,将刃尖设置上侧,则可以进一步缩短残留于针板50的背面侧的上线37的残存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上线保持部5相对于缝针上下移动路径向Y方向以直线进退运动进行接触/分离,并将切刀部40安装于针孔51的下表面的Y方向后侧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在上切刀保持部相对于缝针上下移动路径以旋转运动进行接触/分离的情况下,在其旋转运动的轨迹上安装切刀部40。
另外,在上线37切断后,控制部21对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进行控制,通过打开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之间的间隔H,放开上线37,从而使由上线保持装置1夹持的上线37脱落。此时,所放开的上线37被放出至周边。为了对该放出的上线37进行收集,也可以如图16所示,在放开上线37的位置附近配置收集用的吸引部8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果是利用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牢固地夹持上线37的状态的第三移动位置,则成为上线37不与切刀部40的刃42接触的无干涉的状态,但如图17所示,存在下述情况,即,由于设置空间的限制而使上线37与切刀部40发生干涉。如上述所示在上线37切断前,该上线37位于与切刀部40干涉的位置的情况下,控制部21也可以对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20进行控制,以弱保持状态夹持上线37,在执行切断时,利用第一保持部的保持面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牢固地夹持上线37。由此,可以防止在切断前的缝制时切断上线37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第一保持部60的保持面63为平面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优选在保持面63上设置与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卡合的槽部。图18是表示槽部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a)示出与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卡合之前的状态,(b)示出与前端部71卡合的状态。如图18所示,槽部64a沿X方向形成,相对于第一保持部60的保持面63以矩形形状凹陷。该槽部64a形成为其内部能够使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71进入的大小。如果从图18(a)所示的状态开始,使第二保持部70后退,使前端部71进入槽部64a而成为夹持状态,则第二保持部70与上线37和槽部64a卡合。即,可以更牢固地夹持上线37,可以在夹持状态时防止将上线37拔出。
此外,作为槽部,除了图18中所例示的以外,还可以举出例如如图19所示以凹曲面状凹陷的槽部64b、及如图20所示以楔状凹陷的槽部64c等。此外,在任意的情况下,均与槽部64b、64c的形状相对应而形成第二保持部70的前端部71b、71c,因为可以牢固地夹持上线37,因此优选。
另外,如上述所示,在针板50的下方如图21及图22所示设置有切线机构81。图21是表示切线机构81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图22是侧视图。此外,在图21及图22中,与上述切刀部40不同,使用在矩形板的一边上具有V字形状部41a的切刀部40A。该切刀部40A如图22所示,与针板50平行地配置。
另外,如图21及图22所示,切线机构81隔着针孔51而设置在切刀部40A的相反侧(Y方向前侧)。切线机构81具有:固定切刀82;以及可动切刀83,其相对于固定切刀82接触/分离,通过与该固定切刀82进行协同动作,从而切断上线37。
固定切刀82配置在针板50的正下方。固定切刀82的刃部821设置为,相对于针孔51隔着规定的间隔而与该针孔51相对。
可动切刀83具有:基端部831,其安装旋转轴84;以及前端部832,其对上线37进行整理。在前端部832的针孔51侧(Y方向后侧)设置有:线整理部833,其钩挂上线37;以及凹部834,其用于保持被线整理部833钩挂的上线37。另外,在前端部832的Y方向前侧,设置有V字状的线捕捉部836(参照图23、图24)。并且,从线整理部833直至线捕捉部836为止,形成有朝向外侧而凸出的弯曲部835(参照图23、图24)。另外,在线整理部833上形成作为贯穿孔的目孔切刀837,通过使目孔切刀837的边缘与固定切刀82的刃部821抵接,从而切断上线37。
图23是表示利用可动切刀83对上线37进行整理的动作的说明图。首先,使可动切刀83以旋转轴84为中心开始旋转,由线整理部833钩挂上线37(图23(a)),如果在该状态下逐渐进行旋转,则上线37的一侧被向弯曲部835引导,另一侧被向凹部834侧引导(图23(b)、(c))。如果进一步使可动切刀83旋转,则在另一侧的上线37保持于凹部834内的状态下,一侧的上线37由弯曲部835逐渐向线捕捉部836侧引导(图23(d)、(e))。然后,如果直至一侧的上线37通过弯曲部835为止使可动切刀83旋转,则一侧的上线37到达线捕捉部836(图23(f))。然后,通过使可动切刀83向反方向旋转,并返回原来的位置,从而将一侧的上线37在被线捕捉部836钩挂的状态下向固定切刀82引导,通过可动切刀83的目孔切刀837以及固定切刀82的刃部821的协同动作,切断上线37。
在这里,图24的斜线部K表示在可动切刀83对上线37进行整理时,由弯曲部835使一侧的上线37移动的区域。如图24所示,由于斜线部K与切刀部40A的V字形状部41a重合,所以在利用可动切刀83对上线37进行整理时,可能使该上线37与V字形状部41a发生干涉而进行切断。如果在该定时切断上线37,则残留于针尖上的上线37的长度变短,在下一次缝制的缝制开始时,使缝线从缝针37拔出而发生缝制不良。
因此,为了将切刀部40A的V字形状部41a配置在不与斜线部K重合的位置上,而考虑使切刀部40A向Y方向后侧偏移,沿图24的双点划线F配置V字形状部41a。在图22中,以线G表示向Y方向后侧偏移后的V字形状部41a的位置,但在此情况下还想到,可能即使利用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夹持上线37并向后方移动,也如图2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上线37所示,不与V字形状部41a接触而成为切线不良。
除此之外,如图25所示,还考虑在从针孔51向X方向右侧偏移后的位置上配置矩形状的切刀部40B,以避开斜线部K。但是,如果是上述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则夹持上线37的位置在第二保持部70的框状的开口内沿X方向波动。例如,如果是在图25的虚线P1所示的位置处夹持上线37的情况,则通过使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沿Y方向后退,从而可以使上线37与切刀部40B干涉而进行切断。但是,如果是在虚线P2、P3所示的位置处夹持上线37的情况,则即使使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部70沿Y方向后退,也不会与切刀部40B干涉,结果成为切线不良。
下面,对实施了切线不良对策的上线保持装置200进行说明。图26是表示上线保持装置200的要部结构的斜视图,图27是表示上线保持装置200的要部结构的俯视图。如图26及图27所示,上线保持装置200的切刀部240安装在针孔引导部252的下表面上。切刀部240为板状,配置为,在相对于针孔251成为右后方的位置处,该切刀部240的一边部与针孔251相对。切刀部240的与针孔251相对的一边部成为刃部242。
图28是表示针孔引导部252的背面侧形状的斜视图。在针孔引导部252中的针孔251附近的下表面,形成有引导槽254,该引导槽254与针孔251相连续而朝向切刀部240形成。
如图26所示,上线保持部200的主体部210具有:上线保持部205,其对通过针孔251的上线37进行夹持·弱保持;以及基座258,其对上线保持部205进行支撑。基座258配置在与切刀部240相比从针孔251向纵向机体部侧(Y方向后方)远离的位置上,以与针板5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化的方式固定。上线保持部205具有:第一保持部260,其从基座258朝向针孔251延伸;以及第二保持部270,其具有沿第一保持部260的周围形成的框状的开口。
图29是表示第一保持部260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a)是俯视图,(b)是斜视图。如图29所示,在第一保持部260的前端部261上,设置有隔着规定的间隔而上下相对的一对引导部262、263。在上侧的引导部262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部262b,其X方向左侧向最前方伸出,从这里开始随着朝向右侧而逐渐向后方下降;以及切口部262c,其相邻配置在第一倾斜部262b的右侧,与该倾斜部262b相连续。
另一方面,在下侧的引导部263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二倾斜部263b,其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倾斜部262b重合,具有与该第一倾斜部262b共面的倾斜面;凹部263c,其在第二倾斜部263b的右侧相邻配置,与该第二倾斜部263b相连续;以及凸出部263d,其在凹部263c的右侧相邻配置,与该凹部263c相连续,朝向右前方凸出。
另外,在上侧的引导部262和下侧的引导部263之间,形成有沿左右方向的槽264。
如图27及图28所示,第二保持部270可相对于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261沿Y方向自由接触/分离。另外,在相当于第二保持部270的开口的四边形的4个内周面中,Y方向最前侧的内表面作为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通过使该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与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261接近,从而与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261一起对上线37进行夹持·弱保持。此外,在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与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261最接近时,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进入第一保持部的槽264内。
图30是表示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261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之间的卡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30(a)示出第一保持部的上下的引导部262、2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之间的间隔H1较大地打开的开口状态,示出了在对配置于该间隔H1内的上线37不施加任何限制的状态下,使第1针的落针待机的待机状态。此外,在开口状态时,通过针孔251的缝针36进入间隔H1内。
图30(b)示出通过使第二保持部270向后方移动,使第一保持部260向前方移动,从而使得第一保持部的上下的引导部262、2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之间的间隔H1变窄,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的一部分进入上下的引导部262、263内的状态。该间隔H1伴随着第二保持部270的后退移动、以及第一保持部260的前进移动而逐渐变窄。与此相伴,上线37通过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和倾斜部262b、263b向右方向逐渐聚拢。
图30(c)示出使第一保持部的上下的引导部262、263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之间的间隔H1消失,上线37进入切口部262c以及凹部263c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示出了可以向上线37施加滑动接触阻力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和第一保持部的下方的引导部263(更准确地说,为凹部263c部分),夹持进入切口部262c以及凹部263c内的上线37,并使上线37弯曲,从而可以向上线37施加滑动接触阻力,但成为通过天秤拉高的上线37的移动被容许的状态(弱保持状态)。
图30(d)示出通过使第二保持部270向后方移动,使第一保持部260略微向后方移动,从而使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进入第一保持部的槽264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可以通过使第一保持部的切口部262c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抵接,而牢固地夹持上线37,成为所夹持的上线37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夹持状态)。
图31是表示在利用切线机构81对上线37进行整理时使该上线37移动的区域K、和上线保持装置20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如图31所示,通过将上线保持装置200的切刀部240配置在相对于针孔251成为右后方的位置,从而配置在不与区域K重合的位置。另外,在利用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261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夹持上线37时,如上述所示,利用上下的引导部262、263的倾斜部262b、263b向右方向聚拢的上线37,被引导至切口部262c以及凹部263c。另外,如果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261和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271成为夹持状态,则上线37在图31的粗线部L1的位置(即右侧的位置)处被夹持。此时,成为上线37与切刀部240的刃部242相对的状态。然后,如果第一保持部260以及第二保持部270均后退,则上线37在由针孔引导部252的引导槽254引导的同时,如图31所示的虚线L2、L3所示后退。通过该后退,使上线37与切刀部240的刃部242干涉而进行切断。
如上述所示,在实施了切线不良对策的上线保持装置200中,在不与由切线机构81对上线37进行整理时的该上线37所移动的区域K重合的位置处,配置切刀部240,因此,可以防止在利用切线机构81对上线37进行整理的中途,由切刀部240切断该上线37。
另外,在上线保持部205夹持上线37的状态下,从缝针36的上下移动路径远离时,对上线37进行引导,以使上线37与切刀部240干涉,因此,可以使上线37可靠地与切刀部240接触,可以防止切线不良。

Claims (6)

1.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该缝纫机在缝纫机底座部上具有细长状的筒状底座部,
其特征在于,具有:
上线保持部,其设置在所述筒状底座部上,并且,在缝制开始后,在针板的下方夹持插入于缝针中的上线,且使所述上线向从所述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远离的位置移动;
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其使所述上线保持部驱动;
连杆机构,其将所述上线保持部和所述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连结;
控制部,其对所述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进行控制;以及
上线切断用的切刀部,其配置在所述针板的下方,且位于该针板的针孔的附近,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上线保持部在缝制开始后,在所述针板的下方夹持所述上线,并且如果在使所述上线向从所述缝针的所述上下移动路径远离的位置移动后,以规定的针数进行缝制,则在所述上线保持部夹持所述上线的状态下,使所述上线保持部向从所述缝针的所述上下移动路径进一步远离的方向移动,由此,使所述上线与所述切刀部发生干涉而切断该上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线保持部具有:
第一保持部,其可使前端部沿与所述针板平行的平面自由前后移动;以及
第二保持部,其可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前端部自由接触/分离,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上线保持装置驱动源进行控制,
对下述状态进行切换:由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牢固地夹持所述上线的夹持状态、由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以与所述夹持状态相比较弱的力夹持所述上线的弱保持状态、以及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将所述上线放开的放开状态,
在切断所述上线前,该上线位于与所述切刀部发生干涉的位置的情况下,以所述弱保持状态夹持所述上线,在执行所述切断时,以所述夹持状态夹持所述上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针孔中形成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将所述上线向所述切刀部侧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切线机构,其隔着所述针孔而配置在所述切刀部的相反侧,在缝制结束时,对所述上线进行整理并切断,
所述切刀部配置在不与利用所述切线机构整理所述上线时的该上线移动的区域重合的位置处,
所述上线保持部在夹持所述上线的状态下从所述缝针的所述上下移动路径远离时,对所述上线进行引导,以使所述上线与所述切刀部发生干涉。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刀部中,成为所述上线的通过路径的部分形成为V字形状,所述V字形状部的内侧形成为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前端部,形成有在所述夹持状态时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的前端部和所述上线卡合的槽部。
CN201310240737.6A 2012-06-18 2013-06-18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Active CN103510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6644 2012-06-18
JP2012136644 2012-06-18
JP2012-194696 2012-09-05
JP2012194696A JP5982228B2 (ja) 2012-06-18 2012-09-05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0291A CN103510291A (zh) 2014-01-15
CN103510291B true CN103510291B (zh) 2017-03-01

Family

ID=49893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40737.6A Active CN103510291B (zh) 2012-06-18 2013-06-18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102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7118B (zh) * 2014-06-12 2016-08-24 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锁扣眼机用线预留机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4319A (en) * 1978-04-08 1982-12-21 Durkoppwerke Gmbh Controlled thread clamp device for needle threads
CN101182671A (zh) * 2006-11-17 2008-05-2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550641A (zh) * 2008-03-31 2009-10-07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CN201386192Y (zh) * 2009-04-27 2010-01-20 高林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的上线夹持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43414B2 (ja) * 1991-06-21 1999-08-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4319A (en) * 1978-04-08 1982-12-21 Durkoppwerke Gmbh Controlled thread clamp device for needle threads
CN101182671A (zh) * 2006-11-17 2008-05-2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550641A (zh) * 2008-03-31 2009-10-07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CN201386192Y (zh) * 2009-04-27 2010-01-20 高林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的上线夹持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0291A (zh) 2014-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8777B (zh) 双针缝纫机
US8893631B2 (en) Multi-needle sewing machine
KR20080045071A (ko) 재봉기
CN106283422B (zh) 缝纫机
CN103510291B (zh)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TW201718973A (zh) 針板切換機構
US20180016721A1 (en) Sewing machin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KR100997008B1 (ko) 재봉틀의 윗실고정장치
JP5982228B2 (ja)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US20150225882A1 (en) Sewing machin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storing sewing machine control program
CN101845723B (zh)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JP3637287B2 (ja) 平編地のリンキング方法および平編地リンキング装置
KR20090104763A (ko) 재봉기의 윗실 클램핑 장치
JP2009061102A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CN103710888A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2014188274A (ja) ミシン
JP2017185177A (ja) 縫い終わり端検知自動停止装置付きミシン
JP2775904B2 (ja) 自動糸掛けミシン
JP2009095501A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CN113785367B (zh) 电线处理装置
JP4030864B2 (ja)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KR100986891B1 (ko) 재봉기의 윗실 유지 장치
CN107663718A (zh)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US1650588A (en) Work-clamping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s
CN107304497B (zh) 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