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5723B -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5723B
CN101845723B CN2010101397119A CN201010139711A CN101845723B CN 101845723 B CN101845723 B CN 101845723B CN 2010101397119 A CN2010101397119 A CN 2010101397119A CN 201010139711 A CN201010139711 A CN 201010139711A CN 101845723 B CN101845723 B CN 1018457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 assembly
clamping part
standard grade
clamp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97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5723A (zh
Inventor
山岸正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45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57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5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57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7/00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ewing machines for slitting, grooving, or cutting
    • D05B37/04Cutt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2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controlled by the sew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容易且可靠地使穿过线捕捉部的上线的线环脱离,并且,提高缝制效率及耐久性。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具有:第1夹持部件,其具有线捕捉部,该线捕捉部由开口朝向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NL的捕捉部、以及可以使捕捉部的开口开闭的开闭板构成;第2夹持部件,其在线捕捉部的内部,由捕捉部引导,沿该捕捉部的开口所朝向的方向,相对于第1夹持部件接近分离;驱动单元,其在使捕捉部的开口朝向后侧的同时,使第1夹持部件以及第2夹持部件移动;以及开闭动作单元,其在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时,第2夹持部件相对于第1夹持部件开始向分离方向移动后,使开闭板动作,将捕捉部的开口打开。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从缝制开始至规定针数的落针为止,保持缝制结束时被切断的上线的切断端。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所示,已知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为了可靠地形成缝制开始线迹等原因,从缝制开始的第1针至规定针数的落针为止,将缝制结束时切断的上线的线端部保持在针板的背面侧。
如图19所示,上述现有的上线保持装置201具有:第1夹持部件202,其具有平面框状的线捕捉部203;第2夹持部件205,其在前端部具有被线捕捉部203的两侧面引导而可在该线捕捉部203内向前后方向移动的第2夹持部206;预紧弹簧207,其对第1夹持部件202以及第2夹持部件205进行预紧,以使第2夹持部206向线捕捉部203内的前方移动;支撑部件208,其支撑第1夹持部件202以及第2夹持部件205,可使它们分别向前后方向移动;以及凸轮部件209,其利用来自未图示的驱动单元的驱动力,使第1夹持部件202以及第2夹持部件205沿前后方向移动。
将上述线捕捉部203的四方的内表面中与第2夹持部206相对的前方的内表面作为第1夹持部204,在第1夹持部204和第2夹持部206之间夹持上线。另外,第2夹持部206可摆动地设置,以在夹持上线时,与第1夹持部204一起移动。由此,构成为即使在由于加工误差或组装误差,使第1夹持部204与第2夹持部206之间的彼此的抵接面的平行度不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这些抵接面紧密接触,从而无论上线的粗细或夹持位置如何,都能够可靠地夹持上线。
具有上述上线保持装置201的缝纫机,在进行缝制开始的最初的落针(第1针)时,使缝针N从布料上方的针上方位置下降。此时,向形成于缝针N下端的穿线孔Na中插入的上线T的切断端,在载置于针板P上的布料C上方,处于从穿线孔Na垂下的状态。
缝针N的下端将布料C刺穿,穿过针板P的针孔Pa以及上述第1夹持部件202的线捕捉部203的框中而下降,但上线T的切断端留在布料C的上方。然后,如果缝针N上升,则穿过形成于缝针N下端的穿线孔Na的上线T形成上线线环。
通过利用釜K的尖端Ka钩挂住该上线线环,将上线T的切断端(前端)Ta向布料C下方拉入而成为垂下的状态,上线T维持穿过线捕捉部203的框内部的状态。通过使上述第1夹持部件202向图20右方移动,线捕捉部203向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的图20右方远离,在线捕捉部203的上述第1夹持部204和第2夹持部件205的第2夹持部206之间夹持上线T。
在该状态下,如果以预先设定的针数继续落针,则上线T与未图示的下线打结,在载置于针板P上的布料C上,形成与该针数对应的数量的线迹。另外,在规定的针数后的落针前,使上述第1夹持部件202向图20左方移动,将夹持在第1夹持部204和第2夹持部206之间的上线T被放开,在该状态下,依次形成线迹。另外,上线T的切断端Ta,随着与缝制相伴的布料C的进给,从线捕捉部203中拔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878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上线保持装置201中,在将夹持的上线T的线端部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中而形成线环的情况下,存在无法使该线环脱离线捕捉部203,产生布料偏移、断线、装置的动作不良等的问题。
具体地说明,如图21所示,首先,如果在第1针,夹持在第1夹持部204和第2夹持部206之间的上线T的与夹持部相比更靠近前端侧的前端部TA位于第2针以后的上线线环TL的提拉路径上,例如挂在釜K的尖端Ka的经过路径上,则该前端部TA会进入第2针的上线线环TL的内部。
此时,在前端部TA的长度,即,从上线T的夹持部至前端Ta的长度,与从上线T的夹持部至布料C的落针点DP的距离相比较长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上线T的前端部TA成为进入上线线环TL中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天秤将上线T提拉时,前端部TA不是从上线线环TL中拔出,而是与上线线环TL一起被提拉。
另外,如果上线T的提拉完成,则如图23所示,穿过线捕捉部203的上线T的前端部TA被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S中,形成穿过线捕捉部203的线环W。
即使使第1夹持部204与第2夹持部206分离,将夹持的上线T放开,该线环W也无法与一体地形成为框状的线捕捉部203分离,随着与缝制相伴的布料C的进给,产生布料偏移(缝制形状变形)、断线、装置的动作不良等。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本申请人首先申请了日本特愿2007-293237号(日本特开2009-118906号公报-未公开)所记载的发明。即,可以通过取代第1夹持部件202,使用图24所示的第1夹持部件210进行解决。该第1夹持部件210具有:主体212,其具有向前方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捕捉部211;开闭体213,其可对捕捉部211的开口进行开闭;以及预紧部件214,其对开闭体213进行预紧,以使捕捉部211的开口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线捕捉部203由捕捉部211和开闭体213构成。另外,捕捉部211的前方侧的两个前端部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不同的长度,以仅利用距离开闭体213的转动中心较远侧(图中的左侧)的一个与开闭体213抵接,并使开闭体213仅与捕捉部211的一个前端部抵接,而不会在其与另一个前端部之间产生间隙。
如果使用这种第1夹持部件210,则即使在形成穿过线捕捉部203的线环W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由布料C的进给产生的上线T的张力,使开闭体213抵抗预紧部件214的预紧力而进行转动,因此,使该线环W与线捕捉部203分离。
但是,在使用该第1夹持部件210的结构中,存在下述问题。
即,在利用上线T的张力使开闭体213转动,将上线T从线捕捉部203中放开时,如果向该上线T作用大于或等于一定值的张力,则有时上线T由于与开闭体213的第2夹持部206之间的摩擦而被拉拽,可能将上线T切断。
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设置下述装置,其在向上线T作用大于或等于一定值的张力前,放开上线T,即,在线捕捉部203几乎没有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分离的期间,使开闭体213转动。
但是,由于通过使开闭体213的第1夹持部204与第2夹持部件205(图19)的第2夹持部206卡合,夹持上线T,所以如果从夹持上线T的状态而使开闭体213转动,则由预紧弹簧207向前方预紧的第2夹持部件205,与第1夹持部件210相比向前方移动。
此时,第2夹持部206由线捕捉部203即捕捉部211的两侧面引导而向前方移动,但如果超过捕捉部211的两侧面前端,则可摆动地构成的第2夹持部206如图25所示,会搭在捕捉部211的两个前端部中的一个上,例如搭在向前方的长度较短的捕捉部211的前端部上。这样存在下述情况,即,由于第2夹持部206的移动被限制,缝纫机检测出异常而非正常停止,使缝制效率降低,或对上线保持装置201的结构部件造成损伤,使耐久性降低。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分离穿过线捕捉部的上线的线环,并且,可以提高缝制效率及耐久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具有:第1夹持部件,其形成为框状,该框具有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在该框内插入与缝针相连的上线;第2夹持部件,其可相对于所述第1夹持部件接触/分离地配置,在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件之间夹持所述上线;以及驱动单元,其使所述第1夹持部件和所述第2夹持部件,在所述缝针插入所述框内的初始位置、和夹持所述上线的夹持位置之间移动,在缝制开始时,在针板的下方夹持所述上线的线端部,在规定数量的线迹形成后,将所述线端部放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夹持部件具有:第1夹持部,其配置为可使所述开口部开闭;以及第1预紧部件,其对所述第1夹持部进行预紧,以将所述开口部闭锁,所述第2夹持部件具有:第2夹持部,其可相对于所述第1夹持部接触/分离地配置,在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夹持所述线端部;以及第2预紧部件,其对所述第2夹持部进行预紧,以使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分离,所述上线保持装置具有开闭动作单元,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件以及所述第2夹持部件的相对位置对应地,使所述第1夹持部动作,以将所述开口部打开,所述驱动单元可以使位于所述夹持位置的所述第1夹持部件以及所述第2夹持部件,向远离所述初始位置的方向上的放开位置移动,所述开闭动作单元,在所述第1夹持部件以及所述第2夹持部件从所述夹持位置向所述放开位置移动时,在开始移动后使所述第1夹持部动作,以打开所述开口部。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动作单元具有:凸起部,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一体地构成,并且向所述远离的方向凸出;以及止动器,其与所述凸起部抵接,在所述第1夹持部件以及所述第2夹持部件从所述夹持位置向所述放开位置移动时,通过使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止动器抵接,使所述第1夹持部向与所述远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将所述开口部打开。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形成为与所述第1夹持部的转动中心相隔规定的距离,以使得在所述第1夹持部转动而将所述开口部打开时,由所述第1夹持部的转动引起的所述第1夹持部的转动速度中向与所述远离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速度分量,大于或等于由所述第1夹持部件向所述放开位置的移动引起的所述第1夹持部向所述远离方向的移动速度。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构成为,可以调整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第1夹持部件以及所述第2夹持部件,可以使所述第1夹持部与所述第2夹持部沿接触/分离的方向分别移动;以及联动动作单元,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件以及所述第2夹持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的位置对应地,使该第1夹持部件和该第2夹持部件相对地移动,所述联动动作单元,伴随着由所述驱动单元进行的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夹持位置的移动,施加使所述第1夹持部与所述第2夹持部接近而夹持所述线端部的相对移动动作,伴随着从所述夹持位置向所述放开位置的远离移动,施加使所述第1夹持部与所述第2夹持部分离而放开所述线端部的相对移动动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在第1夹持部件以及第2夹持部件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时,在该移动开始后,将开口部打开,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第2夹持部搭在第1夹持部件(捕捉部的前端部)上。因此,可以抑制缝纫机的非正常停止的产生及上线保持装置的结构部件的损伤,可以提高缝制效率及耐久性。
另外,即使在通过第1夹持部件以及第2夹持部件向放开位置移动,形成穿过第1夹持部件的线环的情况下,也通过随着布料的进给和上线夹持单元的移动,该线环将第1夹持部(线捕捉部)向打开的方向拉拽,从而自动地使线环从线捕捉部中脱离。因此,可以容易且可靠地使穿过线捕捉部的上线的线环脱离。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使第1夹持部进行开闭动作,所以不需要特别的动作装置,可以使装置小型化,并且,价格便宜地进行制造。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凸起部与开闭体的转动中心形成规定的距离,以使得在开闭体转动而将捕捉部的开口打开时,由开闭体的转动引起的第1夹持部的转动速度中的向与远离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速度分量,大于或等于由第1夹持部件向放开位置的移动引起的第1夹持部的向远离方向的移动速度,所以可以防止与上线接触的第1夹持部的位置在开闭体的转动时与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分离。即,开闭体的第1夹持部在不向远离方向拉拽上线的状态下将该上线放开。因此,可以防止拉拽并顺利地使上线从第1夹持部中脱离,可以防止开闭板的损伤或缝制折皱。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凸起部构成为可以调整与开闭体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所以可以自由地改变开闭体打开的速度。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即使在由于第1夹持部件和第2夹持部件的相对移动,形成穿过第1夹持部件(线捕捉部)的线环的情况下,通过该线环将开闭体向打开的方向拉拽,从而可以容易且可靠地使上线的线环从第1夹持部自动地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将表示缝纫机的概要的一部分剖开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从X轴方向观察釜机构的正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上线引导板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上线保持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上线保持装置的主要结构中上线夹持单元周边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从右方观察第1夹持部件以及第2夹持部件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第1夹持部件以及第2夹持部件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从右方观察第1夹持部件以及第2夹持部件位于夹持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从下方观察第1夹持部件以及第2夹持部件位于夹持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从右方观察在放开位置附近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与第2抵接部件滑动接触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从下方观察在放开位置附近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与第2抵接部件滑动接触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从右方观察在放开位置附近凸起部与支撑部件的前端部抵接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从下方观察在放开位置附近凸起部与支撑部件的前端部抵接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4是从右方观察第1夹持部件以及第2夹持部件位于放开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5是从下方观察第1夹持部件以及第2夹持部件位于放开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开闭板的动作的从上方观察上线夹持单元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构成的框图。
图18是表示开闭板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现有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20是表示现有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夹持上线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现有的上线保持装置的线端部进入上线线环的内部的状态的图。
图22是与图21连续地表示与上线线环一起将上线提拉的状态的图。
图23是与图22连续地表示形成穿过线捕捉部的线环的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现有的第1夹持部件的其他例子的分解斜视图。
图25是表示第2夹持部搭在捕捉部的前端部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以下,简称为上线保持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
<缝纫机的整体的概略结构>
如图1所示,使用上线保持装置10的缝纫机主体100具有:底座部101,其位于缝纫机主体的下部;直立机体部102,其从底座部101的一端部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臂部103,其从直立机体部102的上部沿底座部101延伸设置。该缝纫机主体100相当于所谓圆筒底座缝纫机,其底座部101的前端部形成为大致筒状,并且,后述的X轴方向的宽度与其他部位相比设定得较窄。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缝针104的上下移动方向(垂直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其正交的方向且底座部101以及臂部103的长度方向,即主轴(未图示)的延伸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即与主轴正交的水平方向设为X轴方向。另外,在将缝纫机主体100设置在水平面上的情况下,将Z轴方向上的“+”侧作为上,将“-”侧作为下,将X轴方向上的“+”侧作为右,将“-”侧作为左,将Y轴方向上的“+”侧作为前,将“-”侧作为后,进行说明。
缝纫机主体100具有:缝针104,其在臂部103的前端部,与缝纫机电动机105联动而上下移动;上线供给源(未图示),其设置在臂部103的上部,向缝针104供给上线T;缝线调节装置106,其在该上线供给源和缝针104之间的上线路径上,以规定的负载夹持上线T而产生张力;天秤107,其在该缝线调节装置106和缝针104之间,在上述缝针104的一次上下移动中的规定的相位,进行上线T的提拉;针板108,其设置在底座部10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使缝针104的前端部插入的针孔108a(参照图2);釜机构120,其设置在底座部101内且位于针板108的下方,钩挂住上线线环,并且,将未图示的下线插入该上线线环中;上线保持装置10,其在针板108和釜机构120之间,在缝针104的第1针的上升时,保持上线T的线端部;切线装置(未图示),其在与上述针板108相比的下方,设置在底座部101上,在缝制后,将分别与布料、缝针104、釜机构120相连的上线T以及下线切断;以及动作控制单元80(参照图17),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缝针104在其前端(下端)附近形成穿线孔104b(参照图2),向该穿线孔104b中插入上线T。另外,在下端部支撑缝针104的针棒104a,经由未图示的曲柄机构与缝纫机主轴(未图示)连结,将来自缝纫机电动机105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上下往复驱动力而进行施加,以规定周期进行往复上下移动。在缝纫机电动机105上,同时设置用于检测其旋转角度量的编码器109(参照图17),以缝针104位于上止点位置时为0°,将当前的缝纫机电动机105的输出轴位于0~360°中的哪个角度位置向动作控制单元80输出。
具有用于插入上线T的上线插入孔(未图示)的天秤107,与上述缝纫机主轴联动而上下移动。天秤107位于上止点的定时设定为,与缝针104位于上止点的定时相比略微延迟。通过在将上线T插入的状态下使天秤107进行上下移动,在其上升时,进行插入至缝针104中的上线T的提拉。
图2所示的釜机构120是众所周知的结构,具有:中釜122,其进行半周旋转的摆动,利用沿旋转周方向凸出的尖端121捕捉上线线环;大釜123,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中釜122;上线引导板124,其设置在大釜123的上部;以及釜轴125,其沿底座部101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中釜122沿其外周形成导轨状的凸出构造部126,可以反复进行半周旋转,在其两侧具有与大釜123的支撑槽123a滑动接触的轨道面127、128。另外,尖端121形成于上述导轨状的凸出构造部126的端部上,利用中釜122的一个半周旋转动作,经过从上线引导板124的引导孔124a进入的缝针104的穿线孔104b的附近,由此,可以钩挂住上线线环。因此,尖端121的前端部形成为向沿中釜122的旋转中心线的一侧的方向L偏移的形状,并且,尖端121以及凸出构造部126,相对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径NL(与Z轴方向平行,且将上止点处的缝针104的前端位置与下止点处的缝针104的前端位置连结的路径),配置在沿旋转中心线的另一侧的方向R侧。
另外,釜轴125相对于中釜122位于R侧,不直接与中釜122连结,但经由同时设置在中釜122上并且进行往复半周旋转的驱动杆,向中釜122传递往复半周旋转的驱动力。该釜轴125配置为与Y轴方向平行,相对于中釜122位于Y轴方向“-”侧,并且,从该方向施加使中釜122往复半周旋转的驱动力。另外,釜轴125构成为,将从缝纫机电动机105分支出的驱动力变换为旋转驱动力,并进行传递,缝针104的向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和中釜122的往复半周旋转的动作,以规定的相位差同步。
上线引导板124是用于防止上线T相对于中釜122的轨道面127、128接触或卷入的板状部件,从上方观察,设置有如图3所示的形状的引导孔124a,在该引导孔124a的Y轴方向大致中央且位于X轴方向“-”侧的部分处,设置有用于将由中釜122的尖端121钩挂的上线线环扩大的分线部124b。利用旋转的尖端121钩挂的上线线环,利用该分线部124b以尖端121为界,将缝针104侧的线TF和布料侧的线TB在前后方向上较大地分离,防止相对于中釜122的两个轨道面127、128的接触或卷入。
<上线保持装置的结构>
上线保持装置10如图1所示,为了可靠地形成缝制开始的线迹,即,防止缝制开始的上线T的线端部从布料中脱离,在缝制开始时,在针板108的下方,且在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径NL分离的位置,捕捉并夹持插入至缝针104中的上线T的线端部,并且,在规定针数的落针后,将夹持的上线T的线端部放开。
该上线保持装置10具有:上线夹持单元(以下,简称为夹持单元)20,其具有用于捕捉并夹持上线T的线端部的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参照图4);以及驱动单元40,其用于对夹持单元20进行驱动。
其中,驱动单元40可以将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位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径NL上的状态作为初始位置,使该第1夹持部件21以及该第2夹持部件31从该初始位置沿向后方(Y轴方向“-”侧)分离的分离方向,依次移动至夹持位置、放开位置。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上线保持装置10。
<上线保持装置的夹持单元>
如图4、图5所示,夹持单元20具有:第1夹持部件21、第2夹持部件31、支撑部件51、联动动作单元60、以及开闭动作单元70。
第1夹持部件21是配置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条板状的部件,在位于Y轴方向“+”侧的前端部设置有线捕捉部22。该线捕捉部22由下述部分构成:捕捉部21a,其形成为在前端设置开口部的大致U字形状;以及作为第1夹持部的开闭板23,其配置为可使该捕捉部21a的开口部开闭。另外,通过利用开闭板23将捕捉部21a的开口关闭,从而线捕捉部22形成为框状,以将下降时的缝针104包围。捕捉部21a的两个侧部形成为,X轴方向“-”侧的一个与另一个相比,在Y轴方向“+”侧上略微长一些。
另外,构成线捕捉部22的开闭板23,形成为在X轴方向“-”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该开闭板23中的Y轴方向“+”侧的棒状部分,成为将捕捉部21a的开口闭塞的闭塞部23a。更详细地说,将闭塞部23a的Y轴方向“+”侧的侧面中与捕捉部21a的内部空间相对的部分,作为将捕捉部21a的开口闭塞的部位,在该部位上,形成用于夹持上线T的线端部的第1夹持部23b。因此,优选在闭塞部23a的前端及与捕捉部21a相对的侧面的上端缘以及下端缘上,设置R状的倒角,以可以防止上线T被切断。
在位于第1夹持部件21的X轴方向“+”侧的侧面且在捕捉部21a的基端部上,向X轴方向“+”侧延伸设置安装部21b。在由台阶螺钉构成的支撑部件24的下端,固定开闭板23的Y轴方向“-”侧的弯曲部,在其中间台阶部处可自由转动地插入安装部21b,由此,相对于第1夹持部件21,开闭板23可旋转地被支撑。此时,开闭板23被安装为,在第1夹持部件21的捕捉部21a的下侧,配置Y轴方向“-”侧的棒状部分23c。
在位于第1夹持部件21的X轴方向“-”侧的侧面且在Y轴方向中间部略微靠后的位置上,向X轴方向“-”侧延伸设置托架部21c。在该托架部21c的前端部,安装作为第1预紧部件的预紧弹簧25的一端,该预紧弹簧25的另一端安装在开闭板23的Y轴方向“-”侧的棒状部分23c的前端部上,大致沿Y轴方向延伸配置。
该预紧弹簧25利用其预紧力(拉伸力),使开闭板23的闭塞部23a的Y轴方向“-”侧的侧面与捕捉部21a的开口端抵接。
由此,线捕捉部22在通常状态下保持关闭状态。此时,开闭板23的闭塞部23a,仅使其前端部与捕捉部21a的两个开口端中的X轴方向“-”侧的一个抵接。由此,构成为闭塞部23a不会仅与捕捉部21a的另一个开口端抵接,而在前端部和捕捉部21a的一个开口端之间产生间隙,即,上线T不会穿过该间隙而从线捕捉部22脱离。
另外,在第1夹持部件21的托架部21c的前端部上,固定安装向下方延伸的圆棒状的卡合销26。第1夹持部件21按照后述方式,经由该卡合销26,通过联动动作单元60被施加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力。
在位于第1夹持部件21的Y轴方向“-”侧的后端上,形成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平面矩形状的贯穿孔21d。该贯穿孔21d配置后述的联动动作单元60的拉伸弹簧(第2预紧部件)61,形成进行其伸缩的动作区域。该拉伸弹簧61的一端与贯穿孔21d的前端部连结。
第2夹持部件31被分割为前侧部件32和后侧部件33两部分,通过利用连结体34将它们连结,形成一体的大致长条板形状。该第2夹持部件31配置为将前侧部件32设在“+”侧,沿Y轴方向延伸,并且,与该第1夹持部件21的上侧重叠,可以相对于第1夹持部件21滑动。
在前侧部件32的前端部形成第2夹持部32a,该第2夹持部32a具有:夹持面32b,其在关闭状态下的线捕捉部22的内部,被捕捉部21a引导,可以沿该捕捉部21a的开口面对的方向,即Y轴方向,相对于第1夹持部23b接触/分离;以及弯曲部32c,其在与第1夹持部23b抵接时,穿过该第1夹持部23b的下方,与开闭板23的前端面相比向前方凸出。
因此,通过第1夹持部件21和第2夹持部件31之间的相对的接近动作以及分离动作,可以利用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的夹持面32b,夹持以及放开从上方插入第1夹持部件21的线捕捉部22中的上线T的线端部。另外,夹持的上线T,利用从夹持面32b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弯曲部32c,向前方弯曲,成为使上线T从前方向下方弯曲的状态。其结果,由于上线T的线端部以位于更前方的状态垂下,所以与位于其下方的釜机构120的中釜122相比向前方偏移,从而防止与该中釜122接触或卷入。
另外,第2夹持部件31的前侧部件32设置为可相对于连结体34转动。即,第2夹持部32a可以在与捕捉部21a的间隙的范围内,向X轴方向摆动,其结果,在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直接或者经由上线T抵接时,作为第2夹持部32a的抵接面的夹持面32b沿着第1夹持部23b的抵接面。由此,无论上线T的X轴方向上的夹持位置或上线T的粗细等如何,都能够可靠地夹持上线T。
在第2夹持部件31的后侧部件33上,沿前后方向形成贯穿孔33a。该贯穿孔33a与第1夹持部件21的贯穿孔21d重合,在它们内侧配置联动动作单元60的拉伸弹簧61,形成进行其伸缩的动作区域。在该贯穿孔33a的后端部连结拉伸弹簧61的另一端。因此,第2夹持部件31成为经由拉伸弹簧61与第1夹持部件21连结的状态,对于第1夹持部件21的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件31的第2夹持部32a,持续地施加向彼此接近并抵接的方向的预紧力。
另外,在第2夹持部件31的后侧部件33上,在Y轴方向的中间部设置向X轴方向“+”侧延伸的托架部33b,在其前端部固定安装向下方延伸的圆棒状的卡合销35。第2夹持部件31按照后述方式,经由该卡合销35,通过联动动作单元60被输入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力。
另外,卡合销35的位置设定为,在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处于抵接的状态时,与第1夹持部件21的卡合销26在Y轴方向上排列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
支撑部件51是沿第1夹持部23b与第2夹持部32a接触/分离的Y轴方向分别可移动地支撑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的板状部件。该支撑部件51固定安装在底座部101的上部且位于针板108的后方。
在支撑部件51的上表面,在其X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沿Y轴方向的引导槽52。在引导槽52中,将夹持单元20的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以长度方向对齐重合的状态收容,并且在其上方将按压板53作为盖子,以防止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引导槽52中脱离。由此,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被引导槽52引导,可以分别沿Y轴方向滑动。但是,由于第1夹持部件21和第2夹持部件31利用拉伸弹簧61预紧,所以只要不施加外力,这些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就维持使第1夹持部23b与第2夹持部32a抵接的状态。
隔着支撑部件51的引导槽52而在X轴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贯穿孔51a、51b。在X轴方向“-”侧的一个贯穿孔51a中,从上方插入第1夹持部件21的卡合销26,在X轴方向“+”侧的另一个贯穿孔51b中,插入第2夹持部件31的卡合销35。插入至贯穿孔51a、51b中的卡合销26、35,使前端部从支撑部件51的下表面略微凸出,分别与后述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卡合。贯穿孔51a、51b的Y轴方向的长度分别设定为,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初始位置向放开位置的移动、和与此相伴的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的相对移动中,其前端部以及后端部不与卡合销26、35接触。即,贯穿孔51a、51b是卡合销26、35的移动孔。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预紧弹簧25的弹性预紧力设定为,与通常的线迹形成时的缝线T的张力或者拉伸弹簧61的弹性预紧力相比较大,相比于拉伸弹簧61的弹性预紧力与线环W形成时的上线T的张力之和较小。
<上线保持装置的关联动作单元>
下面,说明联动动作单元60以及开闭动作单元70。
联动动作单元60,与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相对于支撑部件51的位置对应地,使该第1夹持部件21和该第2夹持部件31一体地或者相对地移动。该联动动作单元60具有:拉伸弹簧61、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第1抵接部件63、以及第2抵接部件64。
拉伸弹簧61如上述所示,设置在第1夹持部件21和第2夹持部件31之间,在该第1夹持部件21与该第2夹持部件31之间,向使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彼此接近的方向,持续地施加预紧力(拉拽力)。另外,拉伸弹簧61在第1夹持部件21和第2夹持部件31之间施加的预紧力,相对于预紧弹簧25在开闭板23和捕捉部21a的开口端之间施加的预紧力,设定为充分小的负载。
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可以与由自身的摆动引起的姿态变化对应地,使第2夹持部32a与第1夹持部23b接触/分离,分别与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卡合,并且,输入驱动单元40的驱动力。在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上,沿其长度方向并列配置有:针对第1夹持部件21的转动卡合部62a、针对第2夹持部件31的转动卡合部62b、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针对驱动单元40的转动卡合部62c。
其中,针对第1夹持部件21的转动卡合部62a,是沿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长度方向的长孔状的贯穿孔,使卡合销26插入。另外,针对第2夹持部件31的转动卡合部62b是圆形贯穿孔,使卡合销35插入。另外,针对驱动单元40的转动卡合部62c,是沿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长度方向的长孔状的贯穿孔,使后述的卡合凸起43a插入。
第1抵接部件63如图7、9所示,操作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摆动,以使得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位于初始位置时,使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处于分离状态,在从初始位置向夹持位置移动时,使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直至在夹持位置处抵接。
为了实现上述动作,第1抵接部件63配置为,在驱动单元40的转动卡合部62c和第2夹持部件31的转动卡合部62b之间,从前方与位于初始位置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抵接。在通过该配置,利用驱动单元40向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施加向前方的移动力,以将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定位在初始位置上的情况下,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抵抗拉伸弹簧61的张力,以与第1抵接部件63的接点为支点进行摆动。此时,与抵接时相比,第2夹持部件31的转动卡合部62b向后方移动,第1夹持部件21的转动卡合部62a向前方移动。由于伴随着该移动,第1夹持部23b向前方,第2夹持部32a向后方分别移动,所以它们成为彼此分离的状态(参照图7)。
然后,如果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该初始位置向夹持位置移动,则由于第1抵接部件63与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抵接状态被逐渐解除,所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利用拉伸弹簧61的张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转动,第1夹持部23b向后方,第2夹持部32a向前方分别移动,最终成为抵接的状态(参照图9)。因此,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对上线T的夹持,是在与初始位置处的第1夹持部23b相比为后方,且与初始位置处的第2夹持部32a相比为前方的位置上进行的。
第2抵接部件64如图11所示,操作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摆动,以使得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时,使处于夹持状态的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再次向分离的方向移动。
为了实现上述动作,第2抵接部件64配置为,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时,相对于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所经过的区域,从X轴方向“-”侧与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滑动接触。通过该配置,使第2抵接部件64与以沿大致X轴方向的状态向放开位置移动的、设置在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X轴方向“-”侧的端部上的滑动接触部62d滑动接触(参照图11)。由于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滑动接触部62d,为在X轴方向“-”侧向前方逐渐延伸的锥形状,所以在滑动接触开始后,通过使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进一步向后方移动,使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向逆时针方向摆动,在该状态下,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到达放开位置。伴随着该摆动,第2夹持部件31的转动卡合部62b与第1夹持部件21的转动卡合部62a相比大幅度地向后方移动。其结果,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成为彼此分离的状态。
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联动动作单元60,伴随着通过驱动单元40进行的使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初始位置向夹持位置的移动,向该第1夹持部件21以及该第2夹持部件31施加使第1夹持部23b与第2夹持部32a接近而夹持上线T的线端部的相对移动动作,并且,伴随着使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的移动,向该第1夹持部件21以及该第2夹持部件31施加使第1夹持部23b与第2夹持部32a分离而放开上线T的线端部的相对移动动作。
开闭动作单元70如图5、13、15所示,与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相对于支撑部件51的位置对应地,使开闭板23动作,以将捕捉部21a的开口打开。该开闭动作单元70具有:凸起部71,其形成在开闭板23的棒状部分23c上,向Y轴方向“-”侧凸出;以及作为止动器的支撑部件51的前端面72,其与该凸起部71抵接。
凸起部71构成为,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时,与支撑部件51的前端面72抵接。如果上述凸起部71与支撑部件51的前端面72抵接(参照图13),则开闭板23抵抗预紧弹簧25的预紧力向前方转动,开始将捕捉部21a的开口打开。然后,如果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到达放开位置,则捕捉部21a的开口完全打开(参照图15)。
另外,凸起部71向Y轴方向“-”侧形成规定的高度,以使得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时,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滑动接触部62d与第2抵接部件64开始滑动接触后,其与支撑部件51的前端面72抵接。凸起部71向Y轴方向“-”侧的高度,决定该凸起部71与支撑部件51的前端面72抵接的定时,即开始将开闭板23的开口打开的定时。因此,通过使凸起部71形成为上述的高度,在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向逆时针方向摆动,第2夹持部件31相对于第1夹持部件21向Y轴方向“-”侧的相对移动开始后,使开闭板23动作,以将捕捉部21a的开口打开。
而且,凸起部71的前端部位于距离开闭板23的转动中心B规定距离的位置,以使得在开闭板23转动而将捕捉部21a的开口打开时,使由开闭板23的转动引起的第1夹持部23b的转动速度中的向Y轴方向“+”侧的速度分量,大于或等于由第1夹持部件21向放开位置的移动引起的第1夹持部23b向Y轴方向“-”侧的移动速度。更详细地说,如图16所示,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时,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的X轴方向的中心线A、与开闭板23的第1夹持部23b之间的交点,向Y轴方向“+”侧移动或者完全不移动。此外,在图16中,为了容易理解,仅表示从夹持位置至放开位置的开闭板23的轨迹,另外,示出了中心线A与第1夹持部23b之间的交点不移动的例子。
<上线保持装置的驱动单元>
下面,说明驱动单元40。
驱动单元40针对夹持单元20的第1夹持部23b以及第2夹持部32a,执行向3种位置的移动,即,在缝制开始前至少将框状的线捕捉部22预先移动至位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径NL上的初始位置,在缝制开始后且将第1针的缝针104从布料中拔出时,使捕捉部21a的开口向后方移动至相对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径NL与初始位置相比位于后方的夹持位置,如果进行预先设定的次数的落针(例如,第2~3针),则进一步移动至相对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径NL与夹持位置相比位于后方的放开位置。
为此,驱动单元40如图4、7所示,具有:Y轴移动机构41,其沿Y轴方向对支撑在联动动作单元60上的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进行往复驱动;以及位置检测单元44,其对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是否位于初始位置、夹持位置以及放开位置中的某一位置进行检测。
Y轴移动机构41如图4、5所示,具有:驱动电动机42,其输出旋转驱动力;以及连杆机构43,其使驱动电动机42的输出轴与联动动作单元60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连结。
其中,驱动电动机42是步进电动机,通过动作控制单元80的动作控制,向正负方向以任意的旋转角度量驱动。
另一方面,连杆机构43是将多个连杆部件连接而构成,使一端与驱动电动机42的输出轴连结,并且,将设置在另一端上的卡合凸起43a插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转动卡合部62c中而连结。
利用上述结构,如果使驱动电动机42驱动,则经由卡合凸起43a,使联动动作单元60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
位置检测单元44如图6、8、14所示,具有: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45、46,其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对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遮盖物进行检测;以及遮盖板47,其设置在Y轴移动机构41的连杆机构43上,具有第1及第2遮盖区域47a、47b。此外,在图4中,位置检测单元44省略图示。
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45、46沿遮盖板47的移动线路并列地配置,并且,将第1状态传感器45配置在后侧。由此,各状态传感器45、46成为沿大致Y轴方向并列的状态。各状态传感器45、46的受光元件,将有遮盖物的状态作为ON状态,将没有遮盖物的状态作为OFF状态,将可识别各状态的信号向动作控制单元80输出。
另一方面,遮盖板47固定支撑在连杆机构43上,以使得相对于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45、46这两者,经过发光元件-受光元件之间。另外,第1遮盖区域47a的Y轴方向位置以及Y轴方向长度设定为,使得如图6所示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位于初始位置时,其位于第1状态传感器45和第2状态传感器46之间,在位于夹持位置时,其如图8所示位于将第1状态传感器45遮盖的位置,在位于放开位置时,其如图14所示依然位于将第1状态传感器45遮盖的位置。
另外,第2遮盖区域47b的Y轴方向位置设定为,使得如图6、8所示,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位于初始位置或者夹持位置时,在任一情况下,其均与第2状态传感器46相比位于前方,如图14所示,在位于放开位置时,其初次位于将第2状态传感器46遮盖的位置。
因此,在动作控制单元80中,可以根据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45、46这两者为OFF状态,确认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位于初始位置,可以根据第1状态传感器45为ON状态且第2状态传感器46为OFF状态,确认位于夹持位置,可以根据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45、46这两者为ON状态,确认位于放开位置。因此,动作控制单元80基于被确认的位置检测单元44的检测结果,进行Y轴移动机构41的动作控制。
<动作控制单元>
下面,说明动作控制单元80。
图17是表示缝纫机主体100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如该图所示,动作控制单元80主要由下述部分构成:CPU,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OM,其记忆并存储用于控制、判断等的各种处理程序;以及RAM,其作为工作存储器使用。另外,在动作控制单元80上经由系统总线以及驱动电路等连接有:缝纫机电动机105及其编码器109、驱动电动机42、用于驱动未图示的切线机构的切线电动机82、位置检测单元44的第1状态传感器45、第2状态传感器46以及缝纫机主体100的SS(开始/停止)开关81。
动作控制单元80可以基于从设置在缝纫机电动机105的输出轴上的编码器109输入的脉冲信号,识别缝纫机电动机105的旋转角度。另外,动作控制单元80可以基于从位置检测单元44的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45、46输入的检测信号,确认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的位置。另外,动作控制单元80,如果从SS开关81输入缝制开始信号,则与确认·识别的缝纫机电动机105的旋转角度及来自位置检测单元44的检测结果对应地,对驱动单元40的驱动电动机42的驱动适当地进行控制。
<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
下面,参照图6~15,说明上线保持装置10的动作。
首先,如果将缝纫机主体100的未图示的主电源设为ON,则将来自SS开关81的缝制开始信号向动作控制单元80输入,利用位置检测单元44进行初始位置的检测。该检测,根据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45、46是否均为OFF状态进行判断,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不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利用动作控制单元80完成向初始位置的移动。
在初始位置,第1夹持部件21的第1夹持部23b位于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NL的前方,第2夹持部件31的第2夹持部32a与直线M相比位于后方(图6、7的状态)。
在这里,直线M是通过将针孔108a下端部的后方侧缘部(从下方观察的圆形的针孔108a的沿Y轴方向的直径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和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径NL的后方侧接近配置的中釜122的后侧的一个轨道面128的上端部连结,而确定的线。通过使第2夹持部32a的前端部与该直线M相比位于后方,在利用中釜122的尖端121捕捉第1针的上线线环,并利用分线部124b扩大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第2夹持部32a的前端部与上线T接触而造成妨碍,进而有效地抑制上线T与轨道面128接触。
然后,如果缝纫机电动机105的驱动开始,则将缝针104插入针板108的针孔108a中,使上线T穿过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之间。另外,在其下方,利用釜机构120的尖端121捕捉缝针104附近的上线线环。然后,通过中釜122的旋转和上线引导板124,将上线线环扩大,但此时,如上述所示,由于第2夹持部32a的前端部与直线M相比位于后方,所以能防止上线T与轨道面128接触。
然后,如果来自缝纫机电动机105的编码器109的输出表示天秤107已经到达上止点,则动作控制单元80进行控制,使驱动单元40的驱动电动机42动作。
由于通过驱动电动机42的驱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初始位置向夹持位置开始移动,联动动作单元60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利用拉伸弹簧61的张力沿X轴方向开始摆动,所以第1夹持部23b向后方移动,第2夹持部32a向前方移动。
此外,在天秤107到达上止点后利用第1夹持部23b和第2夹持部32a夹持上线T的线端部的原因是,由于在天秤107的上止点天秤对上线T的提拉完成,所以与针孔108a相比位于下方的上线T处于最短的状态,即,如果此时夹持上线T,则可以使上线T的从夹持的部分至端部的长度最短。
另外,如果驱动电动机42被驱动了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量并停止,则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到达夹持位置(图8、9的状态)。由此,第1夹持部23b与第2夹持部32a的夹持面32b抵接,对插入它们之间的上线T的线端部进行夹持。
然后,在该夹持位置,利用位置检测单元44确认各状态传感器45、46的输出。在夹持位置处,第1状态传感器45成为ON状态,第2状态传感器46成为OFF状态是正常的。
如果各状态传感器45、46表示处于正确的状态,则继续缝制。即,缝纫机主体100进行第2针以后的缝制。此外,向夹持位置的移动是在缝针104的针尖位于针板108上方的期间内完成的。
然后,如果进行了预先设定的针数的落针,则动作控制单元80对驱动单元40的驱动电动机42进行动作控制,使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
由此,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开始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这样,在该移动的途中,联动动作单元60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滑动接触部62d与第2抵接部件64滑动接触(图10、11的状态)。
然后,如果进一步继续移动,则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抵抗拉伸弹簧61的张力而摆动,使第2夹持部32a与第1夹持部23b相比大幅度地向后方移动。这样,将上线T的线端部的夹持状态解除,将该线端部从夹持单元20中放开。
然后,如果继续向放开位置移动,则开闭板23的凸起部71与支撑部件51的前端面72抵接(图12、13的状态)。这样,开闭板23抵抗预紧弹簧25的预紧力而向前方转动,开始将捕捉部21a的开口打开。
如上述所示,由于凸起部71在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2的滑动接触部62d与第2抵接部件64开始滑动接触后,与支撑部件51的前端面72抵接,所以在第2夹持部件31相对于第1夹持部件21开始向Y轴方向“-”侧相对移动后,将捕捉部21a的开口打开。因此,由于在第2夹持部件31不再相对于第1夹持部件21向前方、即捕捉部21a的开口形成的方向移动后,将该开口打开,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第2夹持部32a搭在捕捉部21a的开口端上的情况。
然后,如果驱动电动机42被驱动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量并停止,则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到达放开位置(图14、15的状态)。
此时,在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开闭板23的转动动作导致的向Y轴方向“+”侧的移动量大于或等于第1夹持部件21向Y轴方向“-”侧的移动量,所以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的X轴方向的中心线A与夹持位置处的开闭板23的第1夹持部23b之间的交点向Y轴方向“+”侧移动或者完全不移动,因此开闭板23的第1夹持部23b不会将上线T向后方拉拽,而将该上线T放开。
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到达放开位置后,利用位置检测单元44确认各状态传感器45、46的输出。在放开位置处,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45、46均为ON状态是正常的。
如果各状态传感器45、46表示处于正确的状态,则继续缝制,如果接下来缝制结束,则动作控制单元80对切线电动机82进行动作控制,利用切线机构进行切线。
然后,动作控制单元80对驱动电动机42进行动作控制,使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从放开位置回到初始位置。
这样,具有上线保持装置10的缝纫机主体100的缝制所涉及的1个循环结束。此外,在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位于初始位置、夹持位置或者放开位置时,无法确认来自各状态传感器45、46的正常的输出的情况下,动作控制单元80作为“产生错误”而立即中止缝纫机主体100的动作。
另外,在夹持单元20所夹持的上线T大于或等于一定长度的情况下,如果其线端部挂在第2针以后的上线线环的提拉路径上,例如中釜122的尖端121的经过路径上,则利用上线线环进行提拉,缝入布料背面,形成穿过线捕捉部22的线环。但是,如果随着布料的进给,该线环以逐渐增强的力将开闭板23向前方拉拽,最终该力超过预紧弹簧25的预紧力,则使开闭板23转动,将线捕捉部22的前方打开,因此,可以使线环从线捕捉部22中脱离。
<作用效果>
如上述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上线保持装置10,即使在形成穿过线捕捉部22的线环的情况下,如果随着布料的进给和夹持单元20的移动,该线环以逐渐增强的力将开闭板23向前方拉拽,最终该力超过预紧弹簧25的预紧力,则使开闭板23转动,将线捕捉部22的前方打开,因此,不需要特别的操作等,可以使线环自动地从线捕捉部22中脱离。因此,可以容易且可靠地使穿过线捕捉部22的上线T的线环脱离。
另外,通过在使第2夹持部件31相对于第1夹持部件21开始向Y轴方向“-”侧的相对移动后,将捕捉部21a的开口打开,从而在第2夹持部件31不再相对于第1夹持部件21向前方、即捕捉部21a的开口形成的方向移动后,将该开口打开,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第2夹持部32a搭在捕捉部21a的开口端上的情况。因此,抑制缝纫机主体100的非正常停止的发生及上线保持装置10的结构部件的损伤,可以提高缝制效率及耐久性。
另外,由于构成为使第1夹持部件21以及第2夹持部件31的X轴方向的中心线A、和开闭板23的第1夹持部23b之间的交点,在从夹持位置向放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向Y轴方向“+”侧移动或者完全不移动,所以开闭板23的第1夹持部23b在不向后方拉拽上线T的状态下将该上线T放开。因此,可以防止拉拽并顺利地使上线T从第1夹持部23b中脱离,可以防止开闭板23的损伤或缝制折皱。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起部71形成为从开闭板23凸出,但也可以与开闭板23一体地构成,在此情况下,例如,如图1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使凸起部71的位置可以相对于开闭板23的棒状部分23c向X轴方向变更。这样,通过构成为使从开闭板23的转动中心B至凸起部71的前端的距离可调整,由此可以自由地改变开闭板23打开的速度。另外,在不将凸起部71形成于开闭板23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与支撑部件51一体、或者可以调整从开闭板23的转动中心B至凸起部71的前端的距离的结构而进行安装。
另外,在其他方面,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Claims (5)

1.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具有:
第1夹持部件,其形成为框状,该框具有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在该框内插入与缝针相连的上线;
第2夹持部件,其可相对于所述第1夹持部件接触/分离地配置,在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件之间夹持所述上线;以及
驱动单元,其使所述第1夹持部件和所述第2夹持部件,在所述缝针插入所述框内的初始位置、和夹持所述上线的夹持位置之间移动,
在缝制开始时,在针板的下方夹持所述上线的线端部,在规定数量的线迹形成后,将所述线端部放开,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夹持部件具有:
第1夹持部,其配置为可使所述开口部开闭;以及
第1预紧部件,其对所述第1夹持部进行预紧,以将所述开口部闭锁,
所述第2夹持部件具有:
第2夹持部,其可相对于所述第1夹持部接触/分离地配置,在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夹持所述线端部;以及
第2预紧部件,其对所述第1夹持部和所述第2夹持部持续地预紧,以使它们彼此接近并抵接,
所述上线保持装置具有开闭动作单元,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件和所述第2夹持部件的相对位置对应地,使所述第1夹持部动作,以将所述开口部打开,
所述驱动单元可以使位于所述夹持位置的所述第1夹持部件和所述第2夹持部件,向远离所述初始位置的方向上的放开位置移动,
所述开闭动作单元,在所述第1夹持部件和所述第2夹持部件从所述夹持位置向所述放开位置移动时,在开始移动后使所述第1夹持部动作,以打开所述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动作单元具有:
凸起部,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一体地构成,并且向所述远离的方向凸出;以及止动器,其与所述凸起部抵接,
在所述第1夹持部件和所述第2夹持部件从所述夹持位置向所述放开位置移动时,通过使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止动器抵接,使所述第1夹持部向与所述远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将所述开口部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部形成为与所述第1夹持部的转动中心相隔规定的距离,以使得在所述第1夹持部转动而将所述开口部打开时,由所述第1夹持部的转动引起的所述第1夹持部的转动速度中向与所述远离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速度分量,大于或等于由所述第1夹持部件向所述放开位置的移动引起的所述第1夹持部向所述远离方向的移动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部构成为,可以调整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第1夹持部件和所述第2夹持部件,可以使所述第1夹持部与所述第2夹持部沿接触/分离的方向分别移动;以及
联动动作单元,其与所述第1夹持部件和所述第2夹持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的位置对应地,使该第1夹持部件和该第2夹持部件相对地移动,
所述联动动作单元,伴随着由所述驱动单元进行的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夹持位置的移动,施加使所述第1夹持部与所述第2夹持部接近而夹持所述线端部的相对移动动作,伴随着从所述夹持位置向所述放开位置的远离移动,施加使所述第1夹持部与所述第2夹持部分离而放开所述线端部的相对移动动作。
CN2010101397119A 2009-03-24 2010-03-24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Active CN1018457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1942 2009-03-24
JP2009071942A JP5312130B2 (ja) 2009-03-24 2009-03-24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5723A CN101845723A (zh) 2010-09-29
CN101845723B true CN101845723B (zh) 2013-07-03

Family

ID=42770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97119A Active CN101845723B (zh) 2009-03-24 2010-03-24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312130B2 (zh)
KR (1) KR101652025B1 (zh)
CN (1) CN101845723B (zh)
TW (1) TWI5008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2228B2 (ja) * 2012-06-18 2016-08-3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TWI597401B (zh) * 2016-09-14 2017-09-01 啟翔股份有限公司 縫紉機的線保持機構
CN107841834B (zh) * 2016-09-19 2020-01-10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的线保持机构
US11879195B2 (en) * 2022-03-02 2024-01-23 Hongcheng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Automatic thread trimm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75A (zh) * 1988-05-31 1990-01-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穿线机构的锁缝机
CN1152045A (zh) * 1995-08-21 1997-06-18 重机公司 缝纫机及使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CN1904182A (zh) * 2005-07-27 2007-01-31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底线保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8377A (ja) * 1996-10-16 1998-05-12 Juki Corp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における空環縫込み装置
JP4530526B2 (ja) * 2000-12-07 2010-08-25 Juki株式会社 糸切り装置
JP4037151B2 (ja) * 2002-04-10 2008-01-23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JP4975270B2 (ja) * 2005-05-17 2012-07-1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5073272B2 (ja) * 2006-11-17 2012-11-14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5026231B2 (ja) * 2007-11-12 2012-09-12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つか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75A (zh) * 1988-05-31 1990-01-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穿线机构的锁缝机
CN1152045A (zh) * 1995-08-21 1997-06-18 重机公司 缝纫机及使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CN1904182A (zh) * 2005-07-27 2007-01-31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底线保持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72289A 2002.06.18
JP特开平10-118377A 1998.05.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106926A (ko) 2010-10-04
JP5312130B2 (ja) 2013-10-09
KR101652025B1 (ko) 2016-08-29
CN101845723A (zh) 2010-09-29
TWI500831B (zh) 2015-09-21
TW201104035A (en) 2011-02-01
JP2010220847A (ja) 2010-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2671B (zh) 缝纫机
CN101003928B (zh) 缝纫机
CN101845723B (zh)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N101538777B (zh) 双针缝纫机
CN101144230A (zh) 缝纫机
CN104005189B (zh) 双针缝纫机
CN106283422B (zh) 缝纫机
EP2116646B1 (en) Threader of sewing machine
CN104005188B (zh) 缝纫机
CN104278449A (zh) 缝纫机的线保持机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及缝纫机
CN101550641B (zh)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CN100476055C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01435140B (zh)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JP4799765B2 (ja) ミシンの糸掛け装置
CN1882735B (zh) 缝纫机的防止线缝皱褶的梭子装置
CN103668792A (zh) 双重环缝缝纫机
CN100591825C (zh) 缝纫机的上线夹持机构
CN101275340B (zh) 钉扣缝纫机
CN100467699C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831230B (zh) 绕根钉扣缝纫机及钉扣方法
WO2009084193A1 (ja) 横編機の端糸処理装置
TWI839698B (zh) 縫紉機的穿線裝置及具備該裝置的縫紉機
JP2002200387A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CN101353850A (zh) 缝纫机
CN1880535A (zh) 双线锁缝缝纫机的亮片缝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