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3928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3928B
CN101003928B CN2007100016989A CN200710001698A CN101003928B CN 101003928 B CN101003928 B CN 101003928B CN 2007100016989 A CN2007100016989 A CN 2007100016989A CN 200710001698 A CN200710001698 A CN 200710001698A CN 101003928 B CN101003928 B CN 1010039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presser feet
sewn object
piston rod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016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3928A (zh
Inventor
长田义宏
椎名隆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3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3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39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39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9/00Pressers; Presser feet
    • D05B29/02Presser-control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02Work-feeding means with feed dogs hav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vements
    • D05B27/06Work-feeding means with feed dogs hav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vements arranged above and below the workpie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D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D05B AND D05C, RELATING TO SEWING, EMBROIDERING AND TUFTING
    • D05D2207/00Use of special elements
    • D05D2207/02Pneumatic or hydraulic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具备:在针板上的被缝制物上对线迹进行打结的缝纫针;在下端支承缝纫针并进行升降的针杆;与针杆的升降动作连动来输送被缝制物的上送布脚;按压被缝制物的压脚;在下端支承压脚并始终向下方施加第一推顶力的压杆;具有能够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及无负荷状态之间变化的作用构件的驱动器;以及连结作用构件和压杆的连结部。驱动器在作用构件的第一状态下使压脚克服第一推顶力上升,在作用构件的第二状态下使压脚下降。缝纫机能够对应于被缝制物的厚度的变化可靠地将开始缝制的面线端拉入到布的背侧。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通过上送布脚、压脚以及送布齿输送被缝制物的同时进行缝制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在缝纫机中,如图21A所示,当缝纫针101下降刺穿被缝制物时,与此同时上送布脚104下降。此时,通过上送布脚104和以近似椭圆摆动的方式上升的送布齿105夹持被缝制物。
接着,如图21B所示,在上送布脚104压住被缝制物时,预先压住被缝制物的压脚106开始上升,从被缝制物离开。此时,缝纫针101刺穿被缝制物、且上送布脚104以及送布齿105在夹着被缝制物的状态下向图中的左方向摆动。由此,被缝制物被输送向左方向。
然后,如图21C所示,如果基于上送布脚104和送布齿105的协同动作的被缝制物的输送运动结束,则缝纫针101上升,开如从被缝制物拔出。此时,压脚106下降,按压被缝制物。
之后,如图21D所示,在压脚106按压被缝制物的同时,上送布脚104以及送布齿105开始从被缝制物离开。这期间,缝纫针101、上送布脚104以及送布齿105从被缝制物离开,同时摆动并退回到图21A所示的初始位置。通过反复进行这些动作来输送被缝制物。
在开始缝制时,必须将线牵引到被缝制物的背侧,但如果由压脚106压住线,则难以牵引线。因此,在开始缝制的同时使压脚106上升,从而牵引线变得容易。具体地说,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压脚106由压杆107保持。在压杆107的上部连结有压杆拱座108,并且卡合有弹簧111。在压杆拱座108的一端部的下面,抵接着近似L字状的提升杆109的前端部,该提升杆109通过提升压杆拱座108而使压杆107以及压脚106上升。提升杆109的角部被转动自如地支承,使得前端部进行升降。在提升杆109的基端部连结有气缸110,通过气缸110的活塞杆的前进或后退,提升杆109以角部为中心转动。如果气缸110的活塞杆从图22的状态前进,则提升杆109顺时针转动。因此,在弹簧111的推顶力的作用下,压脚106下降,向图23的状态转变。另一方面,如果气缸110的活塞杆从图23的状态后退,则提升杆109逆时针转动,向图22的状态转变,压脚106上升。即,通过使气缸110的活塞杆以开始缝制的时序进退,防止牵引线时压脚106压住线的情况。
如果被缝制物的厚度不同,则压脚106按压的高度产生偏差。如果存在这样的偏差,则在通过旋梭完成牵引线之后,即使为了使压脚106下降,而使气缸110的活塞杆前进以使提升杆109顺时针转动到原来的位置,也会产生因被缝制物的厚度,压脚106不能下降到原来的位置,在提升杆109和压杆拱座108之间产生间隙L的情况。
如果存在这样的间隙L,则在气缸110和压脚106的动作上产生时间的损失,压脚上升动作的时序产生偏差。因此,在提升杆109上安装电位计,利用电位计检测出提升杆的旋转角度。如果基于其检测结果控制气缸110,则即使存在间隙L,也能够对其进行修正而以最佳时序执行压脚上升动作(例如,参考日本特开2004-57822号公报)。
但是,近年来,为了控制制造成本,希望削减零件数量并提高控制效率,即使是与该压脚上升动作有关的结构也不例外。例如,如果省略了上述的电位计,也能够实现稳定时序的压脚上升动作,则能够简化结构以及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以简单的结构即可对应于被缝制物的厚度的变化而将开始缝制的面线端可靠地拉入到布的背侧的缝纫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缝纫机具备:
缝纫针(7),其贯通针板上的被缝制物并在与旋梭之间对线迹进行打结;
针杆(8),其在下端支承所述缝纫针并进行升降;
上送布脚(3),其在从上方与所述被缝制物相接的状态下,与所述针杆的升降动作连动来输送所述被缝制物;
压脚(4),其按压所述被缝制物;
压杆(16),其在下端支承所述压脚并始终向下方施加第一推顶力;
驱动器(38),其具有能够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无负荷状态之间变化的作用构件(39);和
连结部(34~37),其以结合状态连结所述作用构件和所述压杆,
所述驱动器,在所述作用构件的第一状态下使所述压脚克服所述第一推顶力上升,在所述作用构件的第二状态下使所述压脚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缝纫机中,
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开始缝制时,使所述作用构件处于无负荷状态,在所述缝纫针贯通所述被缝制物而对最初的线迹进行打结时,使所述作用构件处于第一状态规定时间,然后使其处于第二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缝纫机具备:
缝纫针(7),其贯通针板上的被缝制物并在与旋梭之间对线迹进行打结;
针杆(8),其在下端支承所述缝纫针并进行升降;
上送布脚(3),其在从上方与所述被缝制物相接的状态下,与所述针杆的升降动作连动来输送所述被缝制物;
压脚(4),其按压所述被缝制物;
压杆(16),其在下端支承所述压脚并始终向下方施加第一推顶力;
驱动器(38c),其具有能够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无负荷状态之间变化的作用构件(39);
连结部,其以连结所述作用构件和所述压杆的方式配置,并在连结路径上具有间隙;和
推顶构件(86、86d),其向减少所述间隙的方向施加比所述第一推顶力小的第二推顶力,
所述驱动器,在所述作用构件的第一状态下使所述压脚克服所述第一推顶力上升,
所述压脚,在所述作用构件的第二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推顶力的作用下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缝纫机中,
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开始缝制时,使所述作用构件处于无负荷状态,在所述缝纫针贯通所述被缝制物而对最初的线迹进行打结时,使所述作用构件处于第一状态规定时间,然后使其处于第二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缝纫机中,
所述推顶构件是弹性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以接合状态连结驱动器和压脚之间的连结部。因此,在驱动器处于中立状态的情况下,驱动器的作用构件成为无负荷状态,能够使作用构件处于与布厚对应的位置。由此,使压脚处于与布的厚度对应的位置,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将开始缝制的面线端拉入到布的背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通过设置推顶构件的简单的结构,在驱动器处于中立状态的情况下,驱动器的作用构件成为无负荷状态,在推顶构件的推顶力(第二推顶力)的作用下能够消除位于连结部的间隙,使作用构件处于对应于布厚的位置。由此,使压脚处于与布的厚度对应的位置,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将开始缝制的面线端拉入到布的背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以及第四方面,在开始缝制时,只通过将作用构件控制在无负荷状态(使驱动器处于中立状态)、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就能够可靠地将开始缝制的面线端拉入到布的背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中立状态时,只通过设置推顶构件,该推顶构件进行推顶以使驱动器的一端部在使压杆上升的方向上移动,如此就能够在中立状态时消除连结部的间隙而成为连结状态。
如此,即使是不使用电位计的简单的结构,也能够可靠地将开始缝制的面线端拉入到布的背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针杆附近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针杆附近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气缸附近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梭子、挑线件、旋梭等的说明图;
图5是图3的气缸的空气回路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图3的气缸的活塞杆后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9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缝纫机所具备的气缸附近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气缸的空气回路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气缸的前进状态的空气回路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气缸的中立状态的空气回路图;
图15是表示图12的气缸的后退状态的空气回路图;
图16是表示图11的推顶构件的限制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图11的压脚的上升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1的缝纫机的时序图;
图19是表示图11的缝纫机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图12的缝纫机的变形例的空气回路图;
图21A到图21D是表示由相关技术的缝纫机输送被缝制物时的上送布脚、压脚以及送布齿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相关技术的缝纫机的针杆附近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图22的缝纫机的气缸的活塞杆后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缝纫机1具备:上送布脚3,其在从上方与针板2上的被缝制物相接的状态下,在规定方向、所谓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上移动,来输送被缝制物;压脚4,其朝向针板2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第一动作机构5,其使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进行相互逆相位的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以及第二动作机构6,其使上送布脚3进行输送方向的往复动作。
上送布脚3由支承杆9支承,该支承杆9沿着在下端保持缝纫针7的针杆8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送布脚3从上方按压在针板2上载置的被缝制物,并且与从针板2的下方以规定的时序突出到针板2上的送布齿10一起夹持被缝制物并将其沿输送方向输送。在该上送布脚3上形成有用于插通缝纫针7的插通孔12。
针杆8经由连杆15连结于在上轴13的前端设置的偏心凸轮14,伴随上轴13的绕轴旋转而在上下方向上动作。针杆8以其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安装,相对于上送布脚3大致平行地配置。
压脚4相对于上送布脚3在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上并排配置,并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压杆16支承。压脚4从上方按压针板2上的被缝制物。压脚4的前端以在针板2的面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弯曲。压脚4的前端的在针板2上按压被缝制物的部分分成两股。
第一动作机构5具有连结于摆动机构18的连结构件19。如图2所示,连结构件19形成为近似三角形状。在连结构件19中,将位于上侧的一个顶点部分作为第一连结位置21而转动自如地连结于摆动机构18。另外,在连结构件19的剩余的两个顶点部分中,将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顶点部分作为第二连结位置22,将位于下游侧的顶点部分作为第三连结位置23。在该第二连结位置22处经由连杆构件33连结有支承杆9,在第三连结位置23处连结有压杆16。在压杆16 上设置有与第三连结位置23连结的结合构件34和弹簧16a。压杆16在经由连结构件19而传递给结合构件34的摆动机构18的动力的作用下升降。另外,通过弹簧16a对压杆16施加有使其下降的推顶力(第一推顶力)。
结合构件34升降自如地支承于缝纫机机架,并且具有朝向图3中的左侧伸出的伸出部35。在伸出部35上安装有转动自如的角块36。
提升杆37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将其脚部37a轴支于缝纫机机架。提升杆37的一端部以嵌合角块36的方式而形成为近似“コ”字状,另一端部连结有气缸38的活塞杆39。如此,提升杆37在转动自如地支承于缝纫机机架的状态下,经由角块36以及结合构件34而连结于压杆16。因此,伴随提升杆37的转动移动,结合构件34升降,压杆16升降。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结合状态连结气缸(驱动器)38的活塞杆(作用构件)39和压杆16之间的连结部,具备角块36、结合构件34、和提升杆37。
如图1~图3所示,摆动机构18连结于由缝纫机电机24(参考图6)旋转驱动的上轴13,经由上轴13将缝纫机电机24的驱动力传递给第一动作机构5。具体地说,摆动机构18具备:经由偏心凸轮(省略图示)连结于上轴13的摆动轴25;连结于摆动轴25的一端的传递连杆26;一端转动自如地连结于传递连杆26、另一端转动自如地连结于连结构件19的第一连结位置21的摆动连杆27。
传递连杆26被配置成其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摆动连杆27被配置成其长度方向相对于传递连杆26正交。
第二动作机构6使上送布脚3以及针杆8进行输送方向的往复动作。该第二动作机构6如图2所示,具备:传递构件28,其经由偏心凸轮(省略图示)连结于上轴13;第一杆29,其转动自如地连结于传递构件28;第二杆30,其转动自如地连结于第一杆29;牵引构件31,其转动自如地连结于第二杆30;以及摆动架32,其转动自如地连结于牵引构件31。在摆动架32的下端部,设置有支承部11,该支承部11在和牵引构件31的连结部附近支承上送布脚3以及针杆8。摆动架32的上端部由未图示的缝纫机机架转动自如地支承。
在缝纫机1上,如图4所示,在缝纫机机架上配置有梭子40。从梭子40引出的面线43,经由导向辊41、夹持辊42以及挑线件44到达缝纫针7。另外,缝纫机1具有把持部45,该把持部45配置在挑线件44以及缝纫针7之间,对面线43进行把持。在针板2的下侧配置有旋梭46,其对通过缝纫针7而进入到针板2的内侧的面线43进行捕捉。
把持部45例如具备气缸或螺线管等直动设备。
旋梭46和上轴13连动而旋转,在上轴13旋转了规定的旋转角度时捕捉面线43。在上轴13上安装有编码器47(参考图6),该编码器47用于检测旋梭46捕捉面线43时的旋转角度。
图5是与气缸38相关的空气回路图。在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器是气缸38。如图5所示,气缸38是单侧杆式的驱动缸。在气缸38的盖侧的出入口51以及气缸38的杆侧的出入口52,分别连接有带有止回阀的流量调节阀53、54。在流量调节阀53、54上分别连接有第一以及第二切换阀57、58(电磁阀),其通过单动螺线管55、56切换连通部。第一以及第二切换阀57、58是5口先导(pilot)切换阀。通过第一切换阀57的连通部的切换,在连通部57a、57b的任一个连通部,A口与流量调节阀53连通,B口与排出口61连通,P口经由减压阀63以及过滤器64与压缩空气源65连通。通过第二切换阀58的连通部的切换,在连通部58a、58b的任一个连通部,A口与流量调节阀54连通,B口与排出口62连通,P口经由减压阀63以及过滤器64与压缩空气源65连通。在减压阀63和P口之间设置有压力计66。在排出口61、62处设置有未图示的止动栓,防止压缩空气的流出。
在第一切换阀57的连通部是连通部57a、或第二切换阀58的连通部是连通部58a的情况下,出入口51、或出入口52朝大气开放。以下,将该切换阀的状态称为大气开放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一切换阀57的连通部是连通部57b、或第二切换阀58的连通部是连通部58b的情况下,来自压缩空气源65的空气经由流量调节阀53、或流量调节阀54流入到气缸38内。以下,将该切换阀的状态称为流入状态。
例如,如果第一切换阀57成为大气开放状态且第二切换阀58成为流入状态,则气缸38的活塞杆39后退(第一状态),使压脚4上升。如果第一切换阀57成为流入状态且第二切换阀58成为大气开放状态,则气缸38的活塞杆39前进(第二状态),使压脚4下降。如图5所示,在第一切换阀57以及第二切换阀58双方处于大气开放状态时,气缸38是中立状态、气缸38的活塞杆39是无负荷状态。如此,第一以及第二切换阀57、58(切换部)将气缸38的活塞杆39的状态在第一状态(压脚4的上升状态)、第二状态(压脚4的下降状态)、无负荷状态(气缸38的中立状态)之间切换。如果在用压脚4和针板2夹持的布的布厚变动的情况下,气缸38的活塞杆39处于无负荷状态,则由于提升杆37连结于压杆16,所以作为驱动器的气缸38的活塞杆39的突出量对应于其布厚自由变化。
图6是表示缝纫机1的控制结构的框图。如图6所示,缝纫机1具备控制部70。与控制部70电连接有输入各种指示的操作面板71、把持部45、缝纫机电机24、单动螺线管55、56、编码器47,控制部70控制这些各部分。
如果控制部70控制缝纫机电机24使上轴13转动,则如图1~图3所示,针杆8经由偏心凸轮14以及连杆15进行升降。此时,摆动轴25也与上轴13连动而转动。摆动轴25的转动动力经由传递连杆26以及摆动连杆27传递给连结构件19。
如果通过摆动连杆27将连结构件19推出到图2中的右侧,则支承杆9以及上送布脚3下降。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右侧推出摆动连杆27,则上送布脚3触地而无法进一步下降,因此连结构件19以第二连结位置22为中心顺时针转动,压杆16以及压脚4上升。
之后,如果摆动连杆27的摆动方向反转而将连结构件19拉回到左侧,则压杆16以及压脚4下降而接触于被缝制物上。如果从该状态将摆动连杆27进一步拉回到左侧,则压脚4触地而无法进一步下降,因此,连结构件19以第三连结位置23为中心逆时针转动,支承杆9以及上送布脚3上升。如此,压脚4和上送布脚3大致以逆相位上下运动,交互触地按压被缝制物。针杆8与上送布脚3大致同步地上下运动。
在上轴13上,如前所述,经由未图示的偏心凸轮还连结有传递构件28。上轴13的转动动力按照传递构件28、第一杆29、第二杆30的顺序传递,使牵引构件31在水平方向上摆动。通过牵引构件31的摆动,摆动架32以其上端部为支点摆动,上送布脚3也在输送方向上摆动。如此,通过上送布脚3在输送方向上摆动同时升降,被缝制物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
如果控制部70控制第一以及第二切换阀57、58的单动螺线管55、56,利用来自压缩空气源65的空气使气缸3 8的活塞杆39后退,则如图7所示,提升杆37向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结合构件34以及连结构件19上升,与该连结构件19连结的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也上升(上升状态)。之后,如果控制部70控制第一以及第二切换阀57、58的单动螺线管55、56,使气缸38的活塞杆39前进,则如图3所示,提升杆37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结合构件34以及连结构件19下降,与该连结构件19连结的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也下降(下降状态)。在此,控制部70控制第一以及第二切换阀57、58的单动螺线管55、56,使气缸38处于中立状态时,对活塞杆39没有施加负荷,即,活塞杆39处于无负荷状态。
控制部70根据由编码器47得到的上轴13的旋转角度,检测出贯通了被缝制物的面线43被旋梭46捕捉之前的角度(捕捉之前角度)。
如果控制部70检测出捕捉之前角度,则在开始缝制的第一针,由旋梭46捕捉面线43之前,控制把持部45把握面线43规定时间。此时,控制部70还控制单动螺线管55、56,使气缸38的活塞杆39后退规定时间,在使压脚4达到上升状态之后,使气缸38处于中立状态。
具体地说,对于缝纫机1的动作时序,以图8的时序图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在将被缝制物放置在针板2上时,控制部70在使缝纫机电机24停止的状态下,控制单动螺线管55、56,使气缸38的活塞杆39后退,使支承杆9以及压杆16上升,由此使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上升(上升状态)。由此,可在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和针板2之间出现间隙,用户将被缝制物装入该间隙内。
如果为了在放置被缝制物之后按压被缝制物,用户对操作面板71输入按压指示,则控制部70控制单动螺线管55、56,使气缸38的活塞杆39前进规定时间T1,使支承杆9以及压杆16下降,由此使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下降(下降状态)。由此,支承杆9处于与针杆8连动的状态,并且压脚4压住被缝制物。在经过了规定时间T1之后,控制部70控制单动螺线管55、56,使气缸38处于中立状态。因此,气缸38的活塞杆39处于无负荷状态,经由结合构件34、提升杆37等的连结部,根据布厚使活塞杆39处于与压杆16的高度对应的突出量的位置。
之后,如果从操作面板71输入开始缝制指示,则控制部70控制缝纫机电机24,使上轴13旋转,从而开始缝制。此时,如果在开始缝制的第一针,由编码器47得到的上轴13的旋转角度是捕捉之前角度,则控制部70控制把持部45把握面线43规定时间T2。另外,控制部70控制单动螺线管55、56和把持部45的把持时间相同的时间,使气缸38的活塞杆39后退,使支承杆9以及压杆16上升,由此使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上升(上升状态)。此时,由于由旋梭46捕捉的面线43随着旋梭46的转动而被拉入,所以面线43的前端部也被拉入到被缝制物的背侧、即针板2的内侧。然后,如果经过规定时间T2,则控制部70控制单动螺线管55、56,使气缸38处于中立状态,以此状态继续进行缝制动作。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压杆16和气缸38经由结合构件34连结。因此,即使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压脚4也会正确地按压布,所以不必对开始缝制时使压脚4上升的动作时序进行修正。
另外,由于除了缝制开始的规定区间以外,气缸38处于中立状态,所以还能够防止对使压脚4在上下方向上往复动作的第一动作机构的动作造成障碍。
因此,即使是没有使用电位计的简单的结构,也能够可靠地将开始缝制的面线端拉入到布的背侧。
此外,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说明了近似三角形状的连结构件19,但只要以逆相位使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同步地升降,则连结构件可以是任意形状。以下,参考图9、图10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图9所示的缝纫机1A中,连结构件80形成为近似四角形状。将位于该连结构件80的上部的两个顶点部分设为第一以及第二连结位置81、82。在第一以及第二连结位置81、82处,固定有一端部连结于传递连杆26的摆动连杆27a的另一端部。在摆动连杆27a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两处固定用的孔,以卡合各连结位置81、82。
在位于连结构件80的下部的两个顶点部分中,将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顶点部分设为第三连结位置83,将位于上游侧的顶点部分设为第四连结位置84。在第三连结位置83处经由连杆构件33连结有支承杆9,在第四连结位置84处经由连结构件34连结有压杆16。
另外,在图10所示的缝纫机1B中,连结构件90形成为近似L字状。将位于该连结构件90的上部的一个顶点部分设为第一连结位置91。在该第一连结位置91处,固定有一端部连结于传递连杆26的摆动连杆27的另一端部。将位于连结构件90的下部的角部分设为第二连结位置92,将位于第二连结位置92的下游的顶点部分设为第三连结位置93。在第二连结位置92处经由结合构件34连结有压杆16,在第三连结位置93处经由连杆构件33连结有支承杆9。
如此,即使是近似三角形状以外的连结构件80、90也能够适用于本发明。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C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如该图11所示,缝纫机1C的提升杆37c,其一端部从结合构件34的伸出部35离开,通过提升杆37c转动,一端部和伸出部35接触分离。
图12是与气缸38c相关的空气回路图。此外,第二实施例的驱动器是气缸38c。如图12所示,气缸38c是单侧杆式驱动缸。在气缸38c的杆侧的空间38e,内置有作为推顶构件的弹簧86,该弹簧86在使活塞杆39后退的方向上施加力。而且,在气缸38c的盖侧的出入口51c、杆侧的出入口52c,连接有通过螺线管85切换连通部的切换阀87。切换阀87是3位式5口先导切换阀,通过切换阀87的连通部的切换,在连通部87a、87b、87c的任一个连通部,A口与盖侧出入口51c连通,B口与杆侧出入口52c连通,P口经由减压阀63c以及过滤器64c与压缩空气源65c连通。与减压阀63c连通有压力计66c以及止回阀67c。
在切换阀87的连通部是连通部87a的情况下,来自压缩空气源65的空气经由盖侧的出入口51c流入到气缸38c的盖侧的空间38d内。此时,活塞杆39前进(第二状态),杆侧的空间38e内的空气从B口排出(参考图13)。将该气缸的状态称为前进状态。
另外,在切换阀87的连通部是连通部87b的情况下,来自压缩空气源65的空气被P口遮断,空气不会流入到气缸38c内。此时,由于A口、B口朝大气开放,所以在气缸38c内部弹簧86伸展,使活塞杆39后退(参考图14)。将该气缸的状态称为中立状态。
而且,在切换阀87的连通部是连通部87c的情况下,来自压缩空气源65的空气经由杆侧的出入口52c流入到气缸38c的杆侧的空间38e内。此时,活塞杆39后退(第一状态),盖侧的空间38d内的空气从A口排出(参考图15)。将该气缸的状态称为后退状态(压脚为上升状态)。
与控制部70连接有运转踏板(省略图示)。控制部70基于来自运转踏板以及操作面板71的指示控制各驱动部。
如果控制部70控制切换阀87的螺线管85,利用来自压缩空气源65的空气使气缸38c处于前进状态,则如图11所示,随着活塞杆39的前进,提升杆37c向图11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结合构件34以及连结构件19下降,与该连结构件19连结的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也下降(下降状态)。
之后,如果控制部70控制切换阀87的螺线管85,使气缸38c处于中立状态,则如图16所示,活塞杆39在弹簧86的推顶力(第二推顶力)的作用下后退,提升杆37c向图16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且,通过弹簧86的推顶力,即使由压脚4和针板2夹持的布的布厚变动,如果气缸38c处于中立状态,则对压杆16的结合构件34和提升杆37c的一端部的间隙L进行修正。
间隙L被配置在气缸38c和压脚4的传递路径上。所谓传递路径是指气缸38c的动力传递到压脚4的路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从气缸38c的活塞杆39的一端部经由提升杆37c直到压杆16为传递路径。位于传递路径上的弹簧86(推顶构件)施加消除间隙L的方向的推顶力(第二推顶力)。在此,弹簧86的推顶力(第二推顶力)被设定为:与通过该推顶力从提升杆37c作用于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的力相比,通过弹簧16a的推顶力(第一推顶力)作用于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的力的一方更大。由此,在气缸38c处于中立状态时,即使提升杆37c的一端部与伸出部35接触,结合构件34以及连结构件19也不会上升,限制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的上升(推顶构件的限制状态)。
而且,如果控制部70控制切换阀87的螺线管85,利用来自压缩空气源65的空气使气缸38c处于后退状态,则如图17所示,随着活塞杆39的后退,提升杆37c向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结合构件34以及连结构件19上升,与该结合构件19连结的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也上升(上升状态)。
而且,控制部70控制着螺线管85,在通过气缸38c使压脚4处于下降状态而按压被缝制物之后,使气缸38c处于中立状态。之后,控制部70根据由编码器47得到的上轴13的旋转角度,检测出贯通了被缝制物的面线43被旋梭46捕捉之前的角度(捕捉之前角度)。然后,如果控制部70检测出捕捉之前角度,则在开始缝制时通过旋梭46捕捉面线43之前,控制把持部45把握面线43规定时间。此时,控制部70还控制着螺线管85,使气缸38c处于后退状态规定时间,使压脚4处于上升状态。
另外,控制部70控制气缸38c,使得在缝制时使提升杆37c移动到该提升杆37c的一端部不与压杆16的结合构件34干涉的位置。具体地说,使气缸38c处于前进状态,使提升杆37c的前端部从结合构件34的伸出部35离开。
以下,对于缝纫机1C的动作时序,以图18的时序图为例进行说明。此外,该时序图假设,从切线后,缝纫机1C停止而将被缝制物取出之后,暂时使压脚4下降的状态开始。
时序图的区间S1是初始状态,控制部70控制螺线管85,使切换阀87的连通部87b连通,使气缸38c处于中立状态。由此,针杆8处于停止位置,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成为没有被缝制物时的下降状态,压脚4的按压压力成为设定值(基于弹簧16a的压力),提升杆37c的一端部和伸出部35之间的间隙L消失。
时序图的区间S2表示在没有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从运转踏板输入了顶推指示的状态。控制部70控制螺线管85,使切换阀87的连通部87c连通,使气缸38c处于后退状态。由此,针杆8处于停止位置,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成为向最高位置的上升状态,压脚4的按压压力消失,提升杆37c的一端部和伸出部35之间的间隙L消失。而且,在输入了停止指示之后,控制部70进入到区间S3。
时序图的区间S3表示从区间S2输入了停止指示时的状态。控制部70控制螺线管85,使切换阀87的连通部87a连通,使气缸38c成为前进状态。由此,针杆8处于停止位置,压脚4成为没有被缝制物时的下降状态。此时,压脚4的按压压力成为没有被缝制物的按压压力,提升杆37c的一端部和伸出部35之间产生间隙L。
时序图的区间S4,表示在没有被缝制物时产生了间隙L之后、经过了规定时间时的状态。控制部70控制螺线管85,通过切换阀87使气缸38c处于中立状态、使推顶构件成为限制状态,与区间S1的状态相同。
时序图的区间S5,表示为了放置被缝制物而从运转踏板输入了顶推指示的状态。控制部70控制螺线管85,使切换阀87的连通部87c连通,使气缸38c处于后退状态,使压脚处于上升状态。由此,针杆8处于停止位置,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成为向最高位置的上升状态,压脚4的按压压力消失,提升杆37c的一端部和伸出部35之间的间隙L消失。
时序图的区间S6,表示在将被缝制物插入了压脚4以及上送布脚3和针板2之间后,从运转踏板输入了停止指示的状态。虽然动作本身和区间S3相同,但由于被缝制物被插入到压脚4以及上送布脚3和针板2之间,所以压脚4在上升了被缝制物的厚度量的位置停止。此时,和压脚4连结的压杆16的结合构件34不会只下降被缝制物的厚度量,所以间隙L变得比没有被缝制物的情况大,即(L+α)。而且,在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控制部70进入到区间S7。
时序图的区间S7,表示从区间S6经过了规定时间的状态。控制部70控制螺线管85,使切换阀87的连通部87b连通,使气缸38c成为中立状态、使推顶构件成为限制状态、与区间S1的状态相同。此时,虽然压杆16的结合构件34没有只下降被缝制物的厚度量,但是在弹簧86的推顶力的作用下气缸38c的活塞杆39后退,所以提升杆37c的一端部和伸出部35接触,间隙消失。
另外,在该区间S7的情况下,由于设定成:与通过弹簧86的推顶力由提升杆37c作用于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的力相比,通过弹簧16a的推顶力作用于上送布脚3以及压脚4的力的一方更大,所以压脚4与被缝制物的上表面接触。但是,由于弹簧86的推顶力经由提升杆37c、压杆16而作用于压脚4,所以压脚4的按压压力只减少该推顶力的部分。
在此,由于压脚4的按压压力是在缝制运转时可发挥效力的值,所以在缝制运转开始前的现阶段,稍许的按压压力减少在不成为问题的范围内。
时序图的区间S8,表示从运转踏板输入了开始缝制指示的状态。控制部70控制缝纫机电机24,使针杆8从停止位置下降到下止点。这期间,其他部分继续区间S7的状态。
时序图的区间S9,表示继续从运转踏板输入了开始缝制指示的状态。控制部70根据由编码器47得到的上轴13的旋转角度,检测针杆8超过下止点而由旋梭46提取面线的位置。在此期间其他部分也继续和区间S7同样的状态。
时序图的区间S10,表示面线43的拉入状态。如果由编码器47得到的上轴13的旋转角度成为捕捉之前角度,则控制部70控制把持部45使其把握面线43规定时间。此时,由旋梭46捕捉的面线43伴随着旋梭46的转动而被拉入,因此面线43的前端部也被拉入到被缝制物的背侧、即针板2的内侧。在此期间,控制部70控制螺线管85,通过切换阀87使气缸38c处于后退状态,使压脚处于上升状态,因此,面线43不会被上送布脚3或压脚4压住,能够被顺利地拉入到针板2的内侧。
时序图的区间S11,表示旋梭46的面线吸收量超过了最大的点的状态。控制部70控制螺线管85,在切换阀87的作用下使气缸8c处于中立状态,使推顶构件成为限制状态。由此,针杆8处于停止位置,压脚4成为没有被缝制物的情况下的下降状态。此时,压脚4的按压压力成为没有被缝制物的按压压力,在提升杆37c的一端部和伸出部35之间产生间隙L。此时,在弹簧16a的推顶力的作用下压杆16下降,因此上送布脚3或压脚4处于压住了被缝制物的状态,成为可进行通常的缝制的状态。控制部70在此之后直到进行切线动作为止持续进行缝制动作。
如上所述,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在气缸38c为中立状态的情况下,提升杆37c的一端部和压杆16的结合构件34的间隙,以对应于布厚的方式由弹簧86(推顶机构)进行修正,因此,即使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提升杆37c的一端部和结合构件34的间隙也会变化。由此,即使是厚度不同的布,压脚 4也可适当地按压,因此,没有必要在开始缝制时对使压脚4上升的动作时序进行修正。
而且,在开始缝制时,在气缸38c的作用下压脚 4处于下降状态,按压被缝制物之后,气缸38c成为中立状态,在旋梭46捕捉贯通了被缝制物的面线43时,由于气缸38c使压脚4处于上升状态规定时间,所以压脚4不会压到面线43,能够可靠地将开始缝制的面线端拉入到布的背侧。
而且,由于在缝制时提升杆37c移动到提升杆37c的一端部不会对压杆16的结合构件34干涉的位置,所以在压脚4向上下方向往复动作时,压杆16的结合构件34和提升杆37c不会干涉,防止该往复动作受到障碍。
此外,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限于第二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推顶构件的弹簧86内置于气缸38c内,但推顶构件也可以设置在气缸的外部。图19是表示作为推顶构件的弹簧86d配置在气缸38f的外部的情况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如该图19所示,弹簧86d以沿着气缸38f的进退方向的方式,被悬挂于固定气缸38f的盖侧端部的机架95、和提升杆37d的另一端部。由此,如图20所示,即使气缸38f没有内置推顶构件,弹簧86d在中立状态时,对提升杆37d进行推顶,使得提升杆37d的一端部朝向使压杆16上升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直动式的气缸38c使提升杆37c转动,由此经由结合构件34使压杆16升降,但也可以省略提升杆37c而用气缸直接使结合构件34升降。此时,气缸的活塞杆以使结合构件34的伸出部35升降的方式,前进、后退方向沿着上下方向,且被配置在结合构件34的伸出部35的上方或下方。此外,在被配置在上方的情况下,如果不连结气缸的活塞杆和伸出部35,则无法通过气缸使伸出部35上升。而且,在省略了提升杆37c的情况下,气缸兼作本发明的提升杆。
另外,也可以不是直动式的气缸38c,而是旋转式的气缸。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推顶构件以弹簧8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其他的推顶构件。例如可举出由磁铁施加推顶力(第二推顶力)的结构。具体地说,由磁铁形成提升杆37c的一端部以及结合构件34的任一方,通过磁性构件形成另一方,从而提升杆37c的一端部朝向使压杆16上升的方向移动。此外,如果设置只在开始缝制时作用的电磁铁,则在缝制时由于提升杆37c的一端部和结合构件34分开,所以能够防止干涉。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气缸38的活塞杆39经由提升杆37连结于压杆16,但也可以取而代之,直接将直动式气缸的活塞杆端连结于压杆16。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气缸38c的活塞杆39可连结于提升杆37c,该提升杆37c的一端部可连结于压杆16,但也可以取而代之,使气缸38c的活塞杆本身直接抵接于压杆16。

Claims (5)

1.一种缝纫机,其具备:
缝纫针,其贯通针板上的被缝制物并在与旋梭之间对线迹进行打结;
针杆,其在下端支承所述缝纫针并进行升降;
上送布脚,其在从上方与所述被缝制物相接的状态下,与所述针杆的升降动作连动来输送所述被缝制物;
压脚,其按压所述被缝制物;
压杆,其在下端支承所述压脚并始终向下方施加第一推顶力;
气缸,其具有能够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无负荷状态之间变化的活塞杆;和
连结部,其以结合状态连结所述活塞杆和所述压杆,
所述气缸,在所述活塞杆的第一状态下使所述压脚克服所述第一推顶力上升,在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状态下使所述压脚下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中,
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开始缝制时,使所述活塞杆处于无负荷状态,在所述缝纫针贯通所述被缝制物而对最初的线迹进行打结时,使所述活塞杆处于第一状态规定时间,然后使其处于第二状态。
3.一种缝纫机,其具备:
缝纫针,其贯通针板上的被缝制物并在与旋梭之间对线迹进行打结;
针杆,其在下端支承所述缝纫针并进行升降;
上送布脚,其在从上方与所述被缝制物相接的状态下,与所述针杆的升降动作连动来输送所述被缝制物;
压脚,其按压所述被缝制物;
压杆,其在下端支承所述压脚并始终向下方施加第一推顶力;
气缸,其具有能够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无负荷状态之间变化的活塞杆;
连结部,其以连结所述活塞杆和所述压杆的方式配置,并在连结路径上具有间隙;和
推顶构件,其向减少所述间隙的方向施加比所述第一推顶力小的第二推顶力,
所述气缸,在所述活塞杆的第一状态下使所述压脚克服所述第一推顶力上升,
所述压脚,在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推顶力的作用下下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中,
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开始缝制时,使所述活塞杆处于无负荷状态,在所述缝纫针贯通所述被缝制物而对最初的线迹进行打结时,使所述活塞杆处于第一状态规定时间,然后使其处于第二状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中,
所述推顶构件是弹性构件。
CN2007100016989A 2006-01-16 2007-01-12 缝纫机 Active CN1010039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7496 2006-01-16
JP2006-007496 2006-01-16
JP2006007496 2006-01-16
JP2006-261049 2006-09-26
JP2006261049 2006-09-26
JP2006261049A JP4921093B2 (ja) 2006-01-16 2006-09-26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3928A CN101003928A (zh) 2007-07-25
CN101003928B true CN101003928B (zh) 2012-07-04

Family

ID=38261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16989A Active CN101003928B (zh) 2006-01-16 2007-01-12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46234B2 (zh)
JP (1) JP4921093B2 (zh)
CN (1) CN101003928B (zh)
CZ (1) CZ306192B6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89833A (ja) * 2007-10-05 2009-04-30 Juki Corp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CN102182017B (zh) * 2011-05-04 2013-09-25 张章生 缝纫机中压脚机构
CN102776730B (zh) * 2012-08-10 2014-04-09 石狮市永信电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绣花机智能独立压脚驱动机构控制方法
CN103046251A (zh) * 2012-12-31 2013-04-17 浙江凯泽路亚绣花机有限责任公司 刺绣机独立压脚高度调节机构
CN103352331B (zh) * 2013-08-07 2014-11-19 台州斯诺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压脚的传动装置
KR101842527B1 (ko) * 2015-01-30 2018-03-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히다치 하이테크놀로지즈 진공 처리 장치
JP6606929B2 (ja) * 2015-09-04 2019-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6902991B2 (ja) 2017-12-19 2021-07-14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CN110067091B (zh) * 2018-01-22 2021-06-29 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板机及其压脚组件
CN110130013A (zh) * 2018-02-08 2019-08-16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缝纫机的控制方法和缝纫机
CN110528194A (zh) * 2018-05-23 2019-12-03 天津宝盈电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横缝机头的同步压脚装置
CN108893874B (zh) * 2018-08-30 2023-08-04 深圳市德业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设备
CN109208187A (zh) * 2018-10-19 2019-01-15 百福工业缝纫机(张家港)有限公司 新型自动送料缝纫机
JP7264742B2 (ja) * 2019-06-20 2023-04-25 株式会社ジャノメ ミシン
JP7365792B2 (ja) * 2019-06-20 2023-10-20 株式会社ジャノメ ミシン
CN110453398B (zh) * 2019-07-31 2020-09-08 周琦 用于膨胀型面料的压脚控制机构
JP7116248B2 (ja) 2020-04-03 2022-08-09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処理方法
US11946182B2 (en) * 2022-02-09 2024-04-02 Steven Marcangelo Sewing machine with adjustable stepping height and related method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9464A (en) * 1982-10-04 1984-05-22 Porter Robert E Walking foot feed for sewing machines
JP2002085874A (ja) * 2000-09-19 2002-03-26 Aisin Seiki Co Ltd 偏平縫いミシ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1172A (en) * 1979-10-03 1982-07-27 Thompson Elmer R Sewing machine conversion apparatus
DE3423843A1 (de) * 1984-06-28 1986-01-09 Kochs Adler Ag, 4800 Bielefeld Obertransportvorrichtung an einer naehmaschine
DE8807493U1 (zh) * 1988-06-09 1988-07-21 Duerkoppwerke Gmbh, 4800 Bielefeld, De
US5309854A (en) * 1992-08-19 1994-05-10 Porter Sewing Machines, Inc. High lift sewing machine
US5678502A (en) * 1994-03-17 1997-10-21 Porter Sewing Machines, Inc. Variable walking foot apparatus for a sewing machine for mattresses
DE19603294C1 (de) * 1996-01-30 1997-09-25 Duerkopp Adler Ag Nähmaschine mit Obertransportvorrichtung
DE19728817C1 (de) * 1997-07-05 1998-06-04 Duerkopp Adler Ag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für den Stoffdrücker einer Nähmaschine
JP2001087584A (ja) * 1999-09-22 2001-04-03 Juki Corp ミシンの布押え昇降装置
US6499415B1 (en) * 2000-05-05 2002-12-31 Sailrite Enterprises, Inc. Zigzag sewing machine
DE10234251C1 (de) * 2002-07-27 2003-10-09 Duerkopp Adler Ag Verfahren zum Ziehen des freien Fadenendes eines Nadelfadens von der Oberseite eines Nähgutteils auf dessen Unterseite und Nähmaschin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9464A (en) * 1982-10-04 1984-05-22 Porter Robert E Walking foot feed for sewing machines
JP2002085874A (ja) * 2000-09-19 2002-03-26 Aisin Seiki Co Ltd 偏平縫いミシ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163477A1 (en) 2007-07-19
JP2007209741A (ja) 2007-08-23
CZ306192B6 (cs) 2016-09-21
CZ200737A3 (cs) 2008-04-09
CN101003928A (zh) 2007-07-25
US7946234B2 (en) 2011-05-24
JP4921093B2 (ja) 2012-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3928B (zh) 缝纫机
CN202671847U (zh) 线迹的脱线防止装置及线迹构造
US4685407A (en) Method for sewing together a tubular workpiece and a pocket-shaped workpiece and automatic sewing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CN102666958A (zh) 缝纫机的气体运送穿线装置
CN104278436A (zh) 线迹的绽线防止方法和线迹的绽线防止装置
JP5403401B2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CN202227092U (zh) 缝纫机
CN102191632B (zh) 线迹的绽线防止方法和线迹的绽线防止装置
CN101545177B (zh) 缝纫机
DE895096C (de) Verfahren zur Zufuehrung perforierter Knoepfe zu einer Knopfannaeh-maschine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CN10142401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845723B (zh)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N1107756C (zh) 防止针脚松开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1845725B (zh) 缝纫机
CN100432317C (zh) 锁扣眼缝纫机
CN101525816B (zh) 针进给缝纫机
CN1955355B (zh) 双针缝纫机
CN104420083A (zh) 缝纫机
CN101275340B (zh) 钉扣缝纫机
CN101514518B (zh)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01353849B (zh) 双针缝纫机
CN102206903B (zh) 缝纫机
US4416207A (en) Blind stitch sewing machine
CN101372798A (zh) 缝纫机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KR100687890B1 (ko) 자수기의 운전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