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5188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5188B
CN104005188B CN201410064609.5A CN201410064609A CN104005188B CN 104005188 B CN104005188 B CN 104005188B CN 201410064609 A CN201410064609 A CN 201410064609A CN 104005188 B CN104005188 B CN 1040051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bar
needle
online
suture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646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05188A (zh
Inventor
坂本真
坂本真一
平泽裕
山岸正则
加藤大介
大和田恭平
井村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05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5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051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51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5/00Needle holders; Needle bars
    • D05B55/14Needle-bar drives
    • D05B55/16Needle-bar drives with provision for disengaging individual needle ba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5/00Needle holders; Needle bars
    • D05B55/10Needle bars for multiple-needle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0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其顺利地进行针棒的切换。缝纫机具有:2根针棒,它们在下端部分别保持缝针;针棒基座,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各针棒;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通过针棒抱持部向各针棒施加上下移动动作;针棒停止机构,其针对各针棒分别设置,对利用针棒基座实现的针棒的保持状态和利用针棒抱持部实现的针棒的保持状态进行切换;停止选择机构,其对各针棒停止机构,输入2个保持状态的切换;以及切换驱动机构,其通过针棒基座进行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的选择动作。针棒基座以能够使2根针棒的下端部侧摆动的方式,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切换驱动机构通过对针棒基座施加摆动动作,从而从2根针棒中选择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2根针棒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一种缝纫机,其为了选择性地使用颜色及粗细等特性不同的两种缝线进行缝制,而具有分别对2根缝针进行保持的2根针棒,将它们选择性地定位在相同的落针位置上,进行缝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缝纫机中,在缝纫机架上以能够水平移动的方式设置有可上下移动地支撑2根针棒的针棒基座,通过利用与针棒基座的上下2个部位连接的气缸,施加水平移动,从而进行2根针棒的位置切换。
另外,在该缝纫机中,在各个缝针上分别设置有保持上线的保持单元,以使得不进行缝制的缝针的上线不会由于天秤的升高而从缝针的针孔被拔出。
上述保持单元的构造为,设置在从天秤至缝针为止的上线路径的中途,利用气缸的动作对上线进行保持。另外,对不进行缝制的缝针的保持单元,进行保持上线的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271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缝纫机中构造为,在针棒切换时,利用气缸分别对针棒基座的上下2个部位施加水平移动动作,因此,如果2个气缸不准确且同步地动作,则可能使针棒基座倾斜,妨碍顺利的移动动作,产生动作不良。
另外,在上述现有的缝纫机中采用下述构造,即,在针棒切换时,向针棒基座施加水平移动动作。因此,例如在从上轴利用曲柄机构向各针棒施加上下移动动作的情况下,与针棒基座的水平移动距离量相对应而使曲柄杆转动,在针棒切换前后,使各缝针的高度产生不同。另外,还产生下述问题,即,由针板下方的1个釜和所选择的缝针形成线迹,但在2根缝针之间,缝针和釜的尖端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缝制条件产生不同。
另外,在上述现有的缝纫机中,由于在各缝针上具有上线的保持单元,所以需要2个成为其驱动源的气缸等致动器,另外,必须分别对上述致动器进行控制,产生装置整体的结构复杂化、部件个数增加、控制系统复杂化的问题。
另外,在选择性地使用上述两种缝线而进行缝制的缝纫机中,由于停止侧的缝针成为所插入的上线自由地垂下的状态,所以在利用另一侧的缝针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可能将从停止侧的缝针垂下的上线卷入缝制中的缝针中,使2根上线缠绕。另外,可能由于缝制中的天秤的动作而从停止侧的缝针中拔出上线。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对从缝针垂下的上线起作用的具体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2根针棒的切换动作的顺利进行。
本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2根针棒,它们在下端部分别保持缝针;针棒基座,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所述2根针棒;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通过针棒抱持部向所述2根针棒施加上下移动动作;针棒停止机构,其与所述2根针棒相对应而分别设置,对利用所述针棒基座实现的针棒的保持状态和利用所述针棒抱持部实现的针棒的保持状态进行切换;停止选择机构,其对各个所述针棒停止机构,输入2个所述保持状态的切换;以及切换驱动机构,其通过所述针棒基座进行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的选择动作,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所述针棒基座以能够使所述2根针棒的下端部侧摆动的方式,支撑在缝纫机架上,所述切换驱动机构通过对所述针棒基座施加摆动动作,从而从所述2根针棒中选择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停止选择机构具有:切换部件,其选择2个所述针棒停止机构中的某一个,输入所述2个保持状态的切换;以及致动器,其向所述切换部件施加下述动作,即,用于选择是否对所述2根针棒的所述针棒停止机构中的某一个输入向所述保持状态切换的动作。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停止选择机构的所述切换部件,被轴支撑在所述针棒基座的摆动动作的支撑轴上,通过绕所述支撑轴的转动动作,对所述2根针棒的所述针棒停止机构分别输入向所述保持状态的切换。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切换驱动机构具有:嵌合槽,其在所述针棒基座上,沿该针棒基座的摆动半径方向形成;方形挡块,其与所述嵌合槽嵌合;凸轮轴,其一端侧固定在用于输入摆动动作的输入腕上,在另一端侧具有安装于所述方形挡块上的偏心凸轮部;以及第2致动器,其经由所述输入腕向所述针棒基座施加摆动运动。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具有线保持装置,其与通过所述切换驱动机构进行的在所述缝制中使用的针棒的选择相对应,针对将向没有被选择的一个针棒所保持的缝针供给的上线,该上线保持在该缝针和天秤之间,所述线保持装置具有安装在所述针棒基座上的可动保持部件、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缝纫机架上的固定保持部件,所述固定保持部件具有与所述可动保持部件的所述针棒基座的摆动动作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相对的2个相对部,所述2个相对部与所述可动保持部件一起,对向2根针棒的缝针供给的各个上线分别进行夹持。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的线保持装置的固定保持部件具有:连接部,其将所述2个相对部连接;以及2个穿线孔,其形成在所述连接部上,使向2根针棒的缝针供给的各个上线分别穿过所述2个穿线孔。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缝纫机还具有:
线端部夹紧装置,其对从缝针垂下的上线的端部进行保持;以及
动作控制单元,其进行所述线端部夹紧装置的动作控制,
所述线端部夹紧装置具有上线吸引保持单元以及挑线器,该上线吸引保持单元具有吸引口,该挑线器对从缝针垂下的上线的端部进行捕捉,并引导至所述吸引口,
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构成为,能够对下述状态进行切换,即,能够从所述吸引口吸引上线的端部的吸引状态、以及能够对吸引后的所述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的线保持状态,
所述动作控制单元对所述线端部夹紧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利用由所述切换驱动机构选择出的针棒所保持的缝针进行的缝制开始时,将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设为吸引状态,对在所述2根针棒所保持的2根缝针中穿过的2根上线的端部进行吸引,在从所述缝制开始对该吸引状态维持规定时间后,将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切换为所述线保持状态,对在没有被所述切换驱动机构选择出的针棒所保持的缝针中穿过的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在切线后的挑线器动作时,将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设为吸引状态。
也可以使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具有:球体,其在该球体与所述吸引口之间对所述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以及气缸,其使所述球体向所述吸引口侧移动,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经由真空喷射器与电磁阀连接,所述动作控制单元对所述夹紧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吸引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来自所述电磁阀的空气流入,从而在所述真空喷射器中产生负压空气,由此,从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的所述吸引口吸入所述上线的端部,在所述线保持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气缸动作,通过使所述球体向所述吸引口侧移动,从而对在所述吸引口和所述球体之间被吸引的所述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
另外,所述挑线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直动动作而对上线的端部进行捕捉,并引导至所述吸引口。另外,所述挑线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对在所述2根针棒所保持的2根缝针中穿过的2根上线的端部进行捕捉,并引导至所述吸引口。
发明的效果
上述发明通过使支撑2根针棒的针棒基座摆动,从而进行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的选择,因此,可以利用一个驱动源对针棒基座施加选择动作。
因此,不需要如使针棒基座的上下2个部位同时水平移动的情况所示进行2个驱动源的准确同步,可以顺利地进行针棒的选择动作,可以减少动作不良,提高选择动作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在现有技术中,通过使针棒基座水平移动而进行针棒的选择,所以选择动作中的针棒抱持部的水平移动量与2根针棒的缝针的间隔相等。另一方面,由于在本发明中,通过针棒基座的摆动而进行针棒的选择,所以即使在2根缝针以它们的间隔量进行移动的情况下,位于接近摆动中心的位置的针棒抱持部的移动量,与2根缝针的间隔相比充分小。
由此,可以减少各个针棒选择时的缝针高度的变化,可以减少缝制条件的不同,减少由于釜的尖端引起的跳针等的产生,提高缝制品质。
另外,在构成为,利用致动器施加用于输入向相对于2根针棒的针棒停止机构的保持状态的切换的切换部件的选择动作的情况下,可以独立于针棒基座的摆动动作而对选择动作进行控制,可以在与针棒基座的摆动动作不同的适当定时进行选择动作。
另外,在构成为,将停止选择机构的切换部件轴支撑于针棒基座的摆动动作的支撑轴上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支撑轴的共用,可以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装置结构的简化。
另外,切换驱动机构具有:针棒基座的嵌合槽;与嵌合槽嵌合的方形挡块;输入摆动动作的输入腕;凸轮轴,其一端侧固定在输入腕上,在另一端侧具有安装于方形挡块上的偏心凸轮部;以及第2致动器,其经由输入腕,向针棒基座施加摆动运动,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高精度且可靠地使针棒基座摆动。
另外,在构成为,将线保持装置的可动保持部件安装于针棒基座上的情况下,通过针棒选择时的针棒基座的向各自方向的摆动,可以使可动保持部件与固定保持部件的一侧的相对部和另一侧的相对部分别抵接,通过各个抵接,可以对向各针棒所保持的缝针供给的各自的上线进行夹持。
因此,线保持装置不需要将用于保持2根上线的驱动源设为一个,可以实现装置整体结构的简化、部件个数的减少、控制系统的简化。
另外,在固定保持部件构成为,具有连接2个相对部的连接部、以及在连接部上形成的2个穿线孔,能够使向2根针棒的缝针供给的各自的上线分别穿过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左线、右线的穿线错误。
另外,根据上述线端部夹紧装置,停止侧的线始终被上线吸引保持单元吸引或者保持,因此,可以消除2根上线缠绕的问题,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缝制。另外,由于对于2根上线使用共用的线端部夹紧装置,所以可以节约设置空间,可以在维持穿针等针根部周围的操作性、维护作业性的状态下,将线端部夹紧装置向缝纫机上搭载。
另外,在将挑线器设为直动式的情况下,以最短轨迹将上线向吸引口拉近,因此,与转动式挑线器相比,可以更可靠地捕捉上线。
附图说明
图1是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缝纫机的面部周边的放大斜视图。
图3是从与图2不同的方向观察的面部周边的放大斜视图。
图4是收容于缝纫机臂部的面部侧前端部的内部的内部结构的斜视图。
图5是针棒切换机构的正视图。
图6是针棒切换机构的斜视图。
图7是将2根针棒切去而表示内部的针棒停止部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切换驱动部的凸轮轴和针棒基座的连结状态的分解斜视图。
图9是线保持装置的正视图。
图10是线保持装置的斜视图。
图11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2(A)表示将一侧的针棒的缝针作为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而选择的状态的针棒切换机构的正视图,图12(B)是表示将另一侧的针棒的缝针作为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而选择的状态的针棒切换机构的正视图。
图13是切换杆的压入凸起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图14是线保持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图15是线保持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从Y轴方向观察线保持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详细图。
图17是线端部夹紧装置的斜视图。
图18是线端部夹紧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19是表示线端部夹紧装置的上线吸引保持单元的图。
图20是表示将上线吸引保持单元和电磁阀连接的空气流路的图。
图21是表示线端部夹紧装置的动作控制例的时序图。
符号的说明
11、12 缝针
18 线端部夹紧装置
183 挑线器
184 上线吸引保持单元
185 吸引口
20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21 缝纫机电动机
22 上轴
25 针棒抱持部
30 针棒切换机构
31 针棒基座
315 支撑轴
32 针棒停止部(针棒停止机构)
33 停止选择部(停止选择机构)
331 气缸(致动器)
332 切换杆(切换部件)
34 切换驱动部(切换驱动机构)
341 气缸(第2致动器)
35 支撑块
60、60A 线保持装置
61、61A 可动保持部件
611、611A 线保持部
611a、611b、611Aa、611Ab 侧缘部
62、62A 固定保持部件
621、622、621A、622A 相对部
80 布料移动机构
90 控制装置
100 缝纫机
101 缝纫机架
102 缝纫机臂部
11、12 缝针
110、120 针棒
14 天秤机构
141 天秤
U1 上线
U2 上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概要]
基于图1~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作为本实施方式而在下面记载的缝纫机100是所谓电子循环缝纫机,具有作为布料保持部的保持框,该保持框对作为进行缝制的被缝制物的布料进行保持,该缝纫机100通过使该保持框相对于缝针相对地移动,从而在保持于保持框上的布料上形成基于规定的缝制数据的缝制图案。另外,该缝纫机100具有2根针棒110、120,可以对针棒110、120进行切换而选择性地使用。由此,例如,可以向安装于各针棒110、120上的缝针11、12中分别插入颜色及粗细等特性不同的两种上线U1、U2,利用两种上线形成缝制图案。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100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缝纫机100的面部105周边的放大斜视图,图3是从与图2不同的方向观察的面部105周边的放大斜视图。
在这里,将铅垂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与其正交的水平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将与Z轴方向和X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水平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前后方向)。
上述缝纫机100具有:2根针棒110、120,其分别在下端部保持缝针11、12,并进行上下移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20,其将缝纫机电动机21作为驱动源,使缝针上下移动;针棒切换机构30,其进行切换,以使2根针棒110、120内的任意一个进行上下移动动作;线调节器131~133,其向分别穿过缝针11、12的上线U1、U2施加规定的线张力;天秤机构14,其以与针棒110、120相同的周期进行上线U1、U2的提升;线保持装置60,其选择性地保持穿过已停止上下移动的缝针11或12的上线U1或U2;具有单一釜的未图示的釜机构,该釜使下线(省略图示)与穿过缝针11或12的上线U1或U2缠绕;作为移动机构的布料移动机构80,其对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进行保持,沿X-Y平面任意地进行移动并定位;缝纫机架101,其对缝纫机100的各结构进行支撑;中压脚15,其对由于落针而引起的布料上下移动进行抑制;作为第一和第二线抽出检测单元的第一和第二断线传感器161、162,其分别对有无上线U1和U2的抽出进行检测;未图示的线卷绕机构;线端部夹紧装置18,其对从缝针11或12垂下的上线U1或U2的端部进行保持;以及作为动作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90,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缝纫机架]
如图1所示,缝纫机100具有从X轴方向观察外形呈大致コ字状的缝纫机架101。该缝纫机架101具有:缝纫机臂部102,其形成缝纫机100的上部,沿Y轴方向延伸;缝纫机底座部103,其形成缝纫机100的下部,沿Y轴方向延伸;以及直立机体部104,其将缝纫机臂部102以及缝纫机底座部103连结。
[布料移动机构]
如图1所示,布料移动机构80具有:保持框81,其在缝纫机底座部103的上表面保持被缝制物;支撑臂82,其可升降地支撑保持框81;X轴电动机83(参照图11),其经由支撑臂82使保持框81沿X轴方向移动;以及Y轴电动机84(参照图11),其经由支撑臂82使保持框81沿Y轴方向移动。
布料移动机构80通过上述结构,能够经由保持框81使被缝制物向X-Y平面的任意位置移动并定位,能够针对每一针而在任意的位置上进行落针,能够自由地形成线迹。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图4是收容于缝纫机臂部102的面部105侧前端部的内部的内部结构的斜视图。
如图所示,缝针上下移动机构20具有:上轴22,其在上述缝纫机臂部102内以沿Y轴方向的状态可旋转地被支撑;缝纫机电动机21(参照图11),其从上轴22的一端部施加旋转力;平衡锤23,其设置在上轴22的另一端部上;曲柄杆24,其在从平衡锤23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处,经由未图示的针棒曲柄可绕Y轴旋转地连结一端部;以及针棒抱持部25,其选择性地保持针棒110或120。
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20,通过缝纫机电动机21的输出而使上轴22旋转,通过平衡锤23、针棒曲柄以及曲柄杆24将旋转动作变换为上下移动动作。并且,能够向针棒抱持部25所保持的某一个针棒110或120施加上下移动动作。
此外,对于针棒抱持部25和各针棒110、120之间的连结构造,在后面记述。
[天秤机构]
天秤机构14如图4所示具有:双臂曲柄状的天秤141,其在一端部形成有使上线U1、U2分别插入的穿线孔;以及天秤曲柄142,其在缝纫机臂部102内可自由转动地被轴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另外,天秤141的基端部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在平衡锤23上,基端部和前端部的中间部与天秤曲柄142的转动端部连结。由此,如果上轴22旋转,则天秤141的基端部进行旋转运动,通过与天秤曲柄142之间的连结,天秤141的前端部以上升动作和下降动作的方式进行速度不同的规定的上下移动动作。
[第一和第二断线传感器以及线调节器]
在将缝纫机臂部102的面部105作为正面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从未图示的线架抽出的上线U1、U2,利用在缝纫机臂部102的右侧面部上设置的多个线引导部171、172,形成各自的缝线路径。并且,在该缝线路径的中途,顺序地配置第一和第二断线传感器161、162、线调节器131~133、天秤141,穿过这些部件的上线U1、U2,经过在面部105的下侧设置的线保持装置60(参照图9),被引导至各自的缝针11、12。
在第一断线传感器161中插入上线U1,在第二断线传感器162中插入上线U2。另外,上述断线传感器161、162在上线U1、U2所通过的位置上具有由光源和受光元件构成的光学传感器,能够根据来自受光元件的检测信号,对有无上线U1、U2以及上线U1、U2处于移动或者停止中的哪种状态进行检测。
例如,在利用上述各断线传感器161、162检测出应该已插入的上线U1、U2不存在于通过位置上的状态的情况下,预想成为在缝线路径的中途产生断线,上线U1、U2从断线传感器161、162拔出的状态。
另外,在应该为缝制中的上线U1或U2处于停止中的情况下,预想成为产生下述错误的状态,即,没有在适当的缝针11或12中正确地使上线U1、U2穿过。
另外,相反地,在应该不为缝制中的上线U1或U2处于移动中的情况下,预想是上线U1、U2的错误、或在另一侧的上线U1、U2上产生线缠绕而一起被抽出的状态。
如上述所示,第一和第二断线传感器161、162能够根据周围的缝制状况而检测出各种异常状态。
在线调节器131上架设上线U1,在线调节器132上架设上线U2,向上述上线U1、U2上分别施加线张力。
另外,线调节器133由上线U1、U2共用,对上线U1、U2施加相同的线张力。
上述的天秤141配置为,其前端部从缝纫机臂部102的右侧面部向外部凸出,架设在线调节器133上的上线U1、U2插入至各自的穿线孔中。
[针棒切换机构:整体]
图5是针棒切换机构30的正视图,图6是斜视图。针棒切换机构30具有:针棒基座31,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2根针棒110、120;支撑块35,其在缝纫机臂部102的面部105附近的上部支撑针棒基座31;针棒停止部32、32(参照图7),其能够将针棒110、120切换为相对于针棒基座31的保持状态(上下移动动作状态)和相对于针棒抱持部25的保持状态(上止点位置停止状态);停止选择部33,其对各针棒停止部32、32进行保持状态的切换动作;以及切换驱动部(切换驱动机构)34,其使要使用的针棒110或120的缝针11或12与规定的缝制位置进行位置对齐。
[针棒切换机构:针棒基座]
针棒基座31一体地形成有下述部件:沿上下排列并分离的上部块311及下部块312、以架设在它们之上的状态连结的架设部313、以及从上部块311的上表面进一步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支撑部314。
另外,针棒基座31以下述方式被支撑,即,能够经由插入至在支撑部314上沿Y轴方向贯穿形成的支撑孔中的支撑轴315,利用支撑块35绕Y轴摆动。此外,支撑块35利用未图示的螺钉固定在缝纫机臂部102上。
上部块311和下部块312利用架设部313以固定的分离距离沿上下排列而配置,在上述上部块311和下部块312上,均以向上下贯穿的状态形成有使针棒110和120插入的针棒插入孔316、316和针棒插入孔317、317。
针棒插入孔316、316以及针棒插入孔317、317,均沿针棒基座31的长度方向贯穿形成。因此,在形成针棒基座31的长度方向与Z轴方向平行的姿态的情况下,各针棒插入孔316、316以及各针棒插入孔317、317均成为与Z轴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
另外,上述插入孔分别形成为,一侧的针棒插入孔316和一侧的针棒插入孔317为同心且直径相同,并且,另一侧的针棒插入孔316和另一侧的针棒插入孔317也为同心且直径相同。
另外,对于一侧的针棒110,其上部支撑在一侧的针棒插入孔316上,其下部支撑在一侧的针棒插入孔317上。另外,对于另一侧的针棒120,其上部支撑在另一侧的针棒插入孔316上,其下部支撑在另一侧的针棒插入孔317上。
此外,上述针棒插入孔316、316以及针棒插入孔317、317,均在其内侧设置有未图示的滑动轴承,各自的针棒110、120可以顺利地进行上下移动。即,针棒基座31可上下移动地支撑2根针棒110、120。
[针棒切换机构:针棒停止部]
针棒110和针棒120的内部均成为中空的管状,在上述内部收容有针棒停止部32的一部分的结构。图7是将各针棒110、120切去而表示内部的针棒停止部32的结构的剖面图。
各针棒停止部32可以将各个针棒110、120切换为相对于针棒基座31的保持状态和相对于针棒抱持部25的保持状态。另外,后述的停止选择部33,通过对各针棒停止部32进行规定的外部操作,对第一选择状态和第二选择状态进行切换,从而可以选择性地仅使某一侧的针棒110或120进行上下移动,其中,在该第一选择状态中,使一侧的针棒110保持在针棒抱持部25上,并且使另一侧的针棒120保持在针棒基座31上,在该第二选择状态中,使一侧的针棒110保持在针棒基座31上,并且使另一侧的针棒120保持在针棒抱持部25上。
分别在针棒110和针棒120上设置的针棒停止部32,均为相同的结构。另外,与针棒停止部32相对应而在针棒110上设置的销进出孔111、上侧球体进出孔112以及下侧球体进出孔113、在针棒120上设置的销进出孔121、上侧球体进出孔122以及下侧球体进出孔123(均在后面记述),彼此为相同的构造。
因此,仅对针棒110侧的针棒停止部32进行说明,省略针棒120侧的针棒停止部32的说明。
针棒停止部32具有:停止棒321,其插入至针棒110的管状的内部;按压弹簧322,其在针棒110的内部将停止棒321向上方按压;针棒驱动球体323以及针棒停止球体324,其能够与从针棒110的内部向外周面贯穿形成的上侧球体进出孔112和下侧球体进出孔113分别嵌合;以及止动器325,其为了防止针棒110相对于针棒抱持部25落下而固定安装在针棒的外周上。
上述停止棒321,在其上端部形成有与停止棒321的其他部位相比直径较小的销形状部321a,通过利用按压弹簧322实现的向上方的按压,在通常时,使销形状部321a从在针棒110的上端面上形成的销进出孔111向外部上方凸出。
另外,停止棒321在上下2个部位上形成有第一和第二槽凸轮部321b、321c。上述槽凸轮部321b、321c形成为,直径比停止棒321的其他部位小,位于上侧的第一槽凸轮部321b在槽的内侧下部形成圆锥状的锥形部,位于下侧的第二槽凸轮部321c在槽的内侧上部形成圆锥状的锥形部。
另外,在针棒110的内部壁面和各槽凸轮部321b、321c之间形成的各自的空间内,分别收容有针棒驱动球体323和针棒停止球体324。
另外,在收容于针棒110的第一槽凸轮部321b内的针棒驱动球体323所面对的位置上,形成有从内侧向外部贯穿的上侧球体进出孔112,在收容于针棒110的第二槽凸轮部321c内的针棒停止球体324所面对的位置上,形成有从内侧向外部贯穿的下侧球体进出孔113。
上侧球体进出孔112的针棒110的内侧直径比针棒驱动球体323大,随着朝向外侧直径缩小,在针棒110的外周面,直径与针棒驱动球体323相比略小。另外,下侧球体进出孔113的内径和针棒停止球体324也成为同一关系。
另外,在停止棒321的销形状部321a处于最大限度地凸出的状态(以下,简称为“凸出状态”)时,以下述方式对配置进行设定,即,相对于上侧球体进出孔112,第一槽凸轮部321b位于略微上侧,第二槽凸轮部321c成为与下侧球体进出孔113一致的位置。在该状态下,针棒驱动球体323成为一部分从上侧球体进出孔112凸出的状态,针棒停止球体324成为从下侧球体进出孔113向内侧后退的状态(参照图7的针棒120。如图7所示,在针棒120的情况下,针棒驱动球体323成为一部分从上侧球体进出孔122凸出的状态,针棒停止球体324成为从下侧球体进出孔123向内侧后退的状态)。
另外,如果将停止棒321的销形状部321a压入(例如,销形状部321a的凸出长度的一半~全长左右:以下称为“压入状态”),第一槽凸轮部321b成为与上侧球体进出孔112一致的位置,相对于下侧球体进出孔113,第二槽凸轮部321c成为位于略微下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针棒驱动球体323成为从上侧球体进出孔112向内侧后退的状态,针棒停止球体324成为一部分从下侧球体进出孔113凸出的状态(参照图7的针棒110)。
另外,在针棒110位于上止点高度,针棒抱持部25也位于上止点位置时,如果使停止棒321的销形状部321a成为凸出状态,则一部分从上侧球体进出孔112凸出的针棒驱动球体323,利用按压弹簧322向上方预紧,同时与针棒抱持部25的下端卡合。另外,可以利用一部分从上侧球体进出孔112凸出的针棒驱动球体323和止动器325,将针棒抱持部25沿上下夹入。由此,可以使针棒110形成相对于针棒抱持部25的保持状态,可以将来自缝针上下移动机构20的上下移动动作向针棒110传递。
另外,在针棒基座31的下部块312的上表面设置有球体止动器326。如果针棒停止球体324的一部分在下侧球体进出孔113中从针棒110的外周面凸出,则使针棒停止球体324和球体止动器326卡合,因此,成为阻止针棒110相对于针棒基座31下降的构造。但是,由于在销形状部321a为凸出状态时,针棒停止球体324后退至下侧球体进出孔113的内侧,所以不限制针棒110相对于针棒基座31的上下移动。
因此,针棒110成为上下移动的动作状态。
另一方面,在针棒110位于上止点高度,针棒抱持部25也位于上止点位置时,如果使停止棒321的销形状部321a成为压入状态,则针棒驱动球体323从上侧球体进出孔112后退,因此,针棒驱动球体323不从针棒100的外周面凸出,解除针棒110相对于针棒抱持部25的保持状态。
另外,由于在销形状部321a为压入状态时,针棒停止球体324的一部分从下侧球体进出孔113凸出,所以从针棒110的外周面凸出的针棒停止球体324和球体止动器326卡合,因此,利用球体止动器326阻止针棒110相对于针棒基座31的下降。另外,上述的止动器325配置为,在针棒110位于上止点时与针棒基座31的上部块311的下表面抵接或者接近,也阻止针棒110相对于针棒基座31向与上止点位置相比的上方移动。
因此,针棒110成为相对于针棒基座31的保持状态。
如上述所示,针棒停止部32在针棒110位于上止点时,通过进行停止棒321的销形状部321a的压入操作,从而可以将针棒110从相对于针棒抱持部25的保持状态(上下移动动作状态)切换为相对于针棒基座31的保持状态(上止点位置停止状态)。另外,如果解除销形状部321a的压入操作,则可以利用按压弹簧322从相对于针棒基座31的保持状态自动地恢复至相对于针棒抱持部25的保持状态。
[针棒切换机构:切换驱动部]
在针棒切换机构30中,通过使针棒基座31以支撑轴315为中心绕Y轴摆动,从而能够对缝针11或12进行选择。
因此,在切换驱动部34中,以使位于上止点和下止点的中间时的缝针11的前端部、和位于上止点和下止点的中间时的缝针12的前端部,相对于与支撑轴315的中心线正交且向铅垂下方延伸的垂线分别成为一致的倾斜角度的方式,使针棒基座31摆动。此外,将缝针11的前端部和缝针12的前端部相对于上述垂线分别形成一致的倾斜角度的状态,称为缝针11或者缝针12“位于缝制位置”。另外,各缝针11、12共用1个中压脚15和1个釜,形成线迹。
如图4~图6所示,切换驱动部(切换驱动机构)34具有:气缸341,其成为针棒基座31的摆动动作的驱动源;双臂曲柄342,其一侧的转动腕与气缸341的柱塞连结;连杆体343,其一端部与双臂曲柄342的另一侧的转动腕连结;输入腕346,其与连杆体343的一端部连结;凸轮轴344,其一端部固定连结在输入腕346上;偏心凸轮344a,其设置在凸轮轴的另一端侧;以及方形挡块347(在图8中示出),其安装偏心凸轮344a。
如果使气缸341的柱塞进行进退动作,则双臂曲柄342转动,连杆体343进行进退移动。该连杆体343的另一端部与输入腕346的转动端部连结,可以通过气缸341的动作向输入腕346施加转动动作。此外,气缸(第2致动器)341可摆动地支撑在缝纫机架101上,在柱塞的进退动作中,可以通过摆动而容许与双臂曲柄342之间的连结部所产生的X轴方向的位移。
固定连结在输入腕346上的凸轮轴344,具有相对于转动中心偏心的圆形的偏心凸轮344a。另外,该偏心凸轮344a如图8所示,插入方形挡块347的孔347a中。方形挡块347与在针棒基座31的下部块312上形成的嵌合槽318嵌合。嵌合槽318在针棒基座31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与针棒基座31的摆动半径方向平行)形成。因此,如果通过气缸341的驱动,经由输入腕346使凸轮轴344转动,则方形挡块347向左右方向(X轴方向)移动,可以使针棒基座31摆动。
此外,切换驱动部34的各结构的各部分尺寸设计为,在气缸341的柱塞位于前进位置的情况下,成为缝针11位于缝制位置的状态,在气缸341的柱塞位于后退位置的情况下,成为缝针12位于缝制位置的状态。另外,针棒基座31或者切换驱动部34的结构中的某一个,也可以设置2个止动器,以使得在缝针11成为缝制位置的位置和缝针12成为缝制位置的位置处准确地停止。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各止动器的位置设为能够调节,将缝针11、12的位置设为能够调节。
[针棒切换机构:停止选择部]
停止选择部(停止选择机构)33是通过针对针棒110和针棒120的各自的针棒停止部32、32,进行对各自的销形状部321a、321a的压入操作,从而进行第一选择状态(一侧的针棒110保持在针棒抱持部25上,另一侧的针棒120保持在针棒基座31上的状态)和第二选择状态(一侧的针棒110保持在针棒基座31上,另一侧的针棒120保持在针棒抱持部25上的状态)之间的状态切换的机构。
停止选择部33如图5~图7所示,具有:气缸(致动器)331,其成为针棒110和针棒120的状态切换动作的驱动源;以及切换杆(切换部件)332,其输入腕332a与气缸331的柱塞连结。
支撑块35固定在缝纫机臂部102上。支撑轴315固定在支撑块35上。该支撑轴315可绕Y轴转动地支撑针棒基座31和切换杆332。另外,切换杆332接近配置在2根针棒110、120的上侧。
上述的切换杆332具有:输入腕332a,其向以支撑轴315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以及2个压入凸起332b、332c,它们均向与输入腕332a不同的半径方向延伸。
切换杆332以输入腕332a朝向上方的状态,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315上。该输入腕332a与支撑在支撑块35上的气缸331的柱塞连结。此外,气缸331可摆动地支撑在支撑块35上,在柱塞的进退动作中,可以通过摆动而容许与切换杆332的输入腕332a之间的连结部所产生的Z轴方向的位移。
另外,2个压入凸起332b、332c均朝向大致下方,通过气缸331的柱塞的后退动作,将一侧的压入凸起332b切换至与从针棒110凸出的销形状部321a的相对位置,通过气缸331的柱塞的前进动作,将另一侧的压入凸起332c切换至与从针棒120凸出的销形状部321a的相对位置。
另外,各压入凸起332b、332c的凸出长度设定为,在各自的针棒110、120上升至上止点高度时,各自的销形状部321a、321a以能够切换各自的针棒110、120的保持状态的压入量进行压入的长度。
此外,利用切换驱动部34进行的针棒基座31的摆动动作、和利用停止选择部33进行的向第一或第二选择状态切换的切换动作,联动地进行。
即,在利用停止选择部33的切换杆332,将针棒110、120向第一选择状态(针棒110进行上下移动的状态)切换时,切换驱动部34进行摆动动作,以使针棒基座31的针棒110成为缝制位置,在利用停止选择部33的切换杆332,将针棒110、120向第二选择状态(针棒120进行上下移动的状态)切换时,切换驱动部34进行摆动动作,以使针棒基座31的针棒120成为缝制位置。
因此,设定切换杆332的输入腕332a以及压入凸起332b、332c的尺寸以及气缸331的行程,以使得在使切换杆332的各自的压入凸起332b、332c向与各针棒110、120的销形状部321a、321a相对的位置转动时,考虑针棒基座31的摆动角度而成为适当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设置2个止动器,以使得在气缸331动作时,切换杆332的各自的压入凸起332b、332c在适当的位置处准确地停止。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各止动器的位置设为可调节,将压入凸起332b、332c的停止位置设为可调节。
[线端部夹紧装置]
线端部夹紧装置18具有:挑线器183,其可以挑起从缝针11、12的针孔垂下的上线端部;吸引口185,其可以将挑线器183所引导的上线端部吸入;球体186,其对引导至吸引口185的上线端部进行夹持;以及气缸181(在图11中示出)等,其使球体186向吸引口185侧移动。
另外,在缝制开始时,向左右2个缝针11、12中穿入上线后,作业人员对省略了图示的操作面板进行操作,驱动挑线器183,将左右的上线U1、U2向吸引口185引导。在缝制开始时,左右的上线端部被吸入至吸引口185。但是,由于对缝线的吸引力较弱,所以如果一侧的缝针进行上下移动而形成线迹,则脱离对一侧的缝线的吸引。如果形成几针的线迹,则球体移动,对不形成线迹的另一侧的缝针的上线进行夹持,因此,不会将另一侧的缝针的上线卷入、缝入。此外,在切线后,自动地驱动挑线器183,吸引上线端部。
[线保持装置]
图9是线保持装置60的正视图,图10是斜视图。线保持装置60,对在没有作为进行缝制的缝针而选择出的缝针11或12中插入的上线U1或U2进行保持,以防止由于天秤141的升高动作而从缝针11或12拔出。
线保持装置60具有:可动保持部件61,其安装在针棒基座31的前侧下端部;以及固定保持部件62,其具有2个相对部621、622,这2个相对部621、622相对于可动保持部件61在针棒基座31的摆动方向的两侧接近相对。
可动保持部件61固定安装在针棒基座31的下部(相对于支撑轴315成为缝针11、12侧),在其下端部形成有向前方弯曲形成的线保持部611。线保持部611形成为沿X-Y平面的矩形平板状,其左右的2个侧缘部611a、611b均与Y轴方向平行地形成。
固定保持部件62固定在面部105的缝纫机架上,相对部621、622配置为均与Y-Z平面平行。
另外,可动保持部件61以使线保持部611活动插入在固定保持部件62的相对部621和622之间的状态配置。固定保持部件62的一侧的相对部621在X轴方向左侧与线保持部611的一侧的侧缘部611a接近相对,固定保持部件62的另一侧的相对部622在X轴方向右侧与线保持部611的另一侧的侧缘部611b接近相对。
另外,上述线保持部611的一侧的侧缘部611a和固定保持部件62的一侧的相对部621的间隙,成为使插入至缝针11中的上线U1插入的第一穿线部,使从天秤141至缝针11为止的中途的上线U1插入。
另外,线保持部611的另一侧的侧缘部611b和固定保持部件62的另一侧的相对部622的间隙,成为使插入至缝针12中的上线U2插入的第二穿线部,使从天秤141至缝针12为止的中途的上线U2插入。
可动保持部件61安装在沿X轴方向进行往复摆动的针棒基座31上,针棒基座31在选择进行缝制的缝针11、12时,利用针棒切换机构30的切换驱动部34施加摆动动作。
另外,由于在选择缝针11时,切换驱动部34使针棒基座31的下端部向右方摆动,所以可动保持部件61的线保持部611的另一侧的侧缘部611b与固定保持部件62的另一侧的相对部622侧接触。其结果,不使用的缝针12侧的上线U2成为被它们夹持的状态,可以抵抗天秤141的升高动作而防止上线U2被从缝针12拔出。
另外,由于在选择缝针12时,切换驱动部34使针棒基座31的下端部向左方摆动,所以可动保持部件61的线保持部611的一侧的侧缘部611a与固定保持部件62的一侧的相对部621侧接触。其结果,不使用的缝针11侧的上线U1成为被它们夹持的状态,可以抵抗天秤141的升高动作而防止上线U1被从缝针11拔出。
[中压脚]
中压脚15具有能够将在缝制时选择的缝针11或12活动插入的框状部,该框状部与缝针11或12同步地以较小的行程进行上下移动,抑制由于与缝针11或12之间的摩擦而使布料大幅度地上下晃动,并且用于更可靠地从布料拔出缝针11或12。
该中压脚15被支撑在设置于缝纫机臂部102内的未图示的中压脚驱动机构上,该中压脚驱动机构从上轴22得到动力,进行中压脚15的上下移动动作施加。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控制装置]
图11是表示缝纫机10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缝纫机100具有作为动作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90,其用于对上述的各部分、各部件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控制装置90具有:ROM92,其存储有用于进行缝制中的动作控制的程序;RAM93,其成为运算处理的作业区域;作为存储单元的非易失性的数据存储器94,其存储缝制数据;以及CPU91,其执行ROM92内的程序。
另外,CPU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缝纫机电动机驱动电路21a、X轴电动机驱动电路83a、Y轴电动机驱动电路84a连接,经由它们对缝纫机电动机21、X轴电动机83、Y轴电动机84的驱动进行控制。
缝纫机电动机21是同时设置有未图示的编码器的伺服电动机,将其检测角度向CPU91输出。
另外,上述X轴电动机83以及Y轴电动机84是步进电动机,上述未图示的原点检索单元与CPU连接,CPU91可以根据其输出而对各电动机83、84的原点位置进行识别。
另外,CPU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驱动电路333a、347a、182a连接,它们用于对使针棒切换机构30的停止选择部33的气缸331、针棒切换机构30的切换驱动部34的气缸341以及线端部夹紧装置18的气缸181分别动作的电磁阀333、347、182进行控制。
另外,仅上述的线调节器131~133内的线调节器133内置螺线管,可以通过控制装置90的控制而任意地控制线张力。因此,该线调节器133的驱动电路133a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CPU91连接。
另外,在缝制时及其他情况下,进行上线U1、U2的状态检测的第一及第二断线传感器161、162经由传感器驱动器160a与CPU91连接。
在数据存储器94中存储的缝制数据中记录有:布料进给数据,其确定X轴电动机83以及Y轴电动机84的布料进给量,该X轴电动机83以及Y轴电动机84用于使布料向用于缝制规定的缝制图案的每针的落针位置移动;选择缝针数据,其确定使用哪个缝针11或12;以及线张力数据等,其确定线张力,CPU91在缝制时,针对每一针读取上述缝制数据的设定内容,执行缝纫机的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例如,在CPU91读取每针的布料进给数据的情况下,在成为规定的上轴角度的定时驱动X轴电动机83以及Y轴电动机84,使布料向成为目标的落针位置移动。
另外,在CPU91读取线张力数据的情况下,在成为规定的上轴角度的定时驱动线调节器133的内置螺线管,以成为目标线张力的方式进行驱动。
另外,在CPU91在缝制中读取选择缝针数据的情况下,依次执行“缝纫机电动机停止”→“上下线切断”→“所使用的缝针的切换”。
即,在“缝纫机电动机停止”中,CPU91控制为,在规定的上轴角度使缝纫机电动机21停止。
并且,在“上下线切断”中,CPU91对未图示的切线电动机进行控制,执行在此之前进行了缝制的上线和下线的切线。
另外,在“所使用的缝针的切换”中,CPU91使针棒切换机构30的停止选择部33的气缸331和切换驱动部34的气缸341动作,使切换杆332以及针棒基座31摆动。
由此,利用切换杆332,对从针棒110或120的上端凸出的销形状部321a的压入位置进行切换。另外,针棒基座31摆动,将缝针11或12定位在缝制位置上。
[所使用的缝针的切换动作]
基于图12的动作说明图,进一步详细说明上述的“所使用的缝针的切换”动作。
控制装置90的CPU91在形成缝制图案的缝制的中途从缝制数据中读取选择缝针数据的情况下,例如,从到此为止进行了缝制的缝针切换为其他缝针。在这里,例示出从缝针12切换为缝针11的情况。
首先,CPU91以在作为规定的上轴停止角度的上停止位置使上轴22的旋转停止的方式,使缝纫机电动机21停止。例如,将上停止位置的上轴角度设为天秤141的上止点(例如,在将针棒上止点作为上轴角度0°的情况下,为上轴角度30~50°的范围)。此时,在通过针棒上止点的位置使缝纫机电动机21停止,因此,对到此为止进行了缝制的缝针12进行保持的针棒120,产生与上止点位置相比略微下降动作。此外,在图12(A)中,以使针棒120大幅度下降的状态进行了图示,但在针棒110和上停止位置处停止的针棒120的实际高低差,比图12(A)的情况小。
另外,在上述停止状态下对未图示的切线电动机进行控制,执行到此为止进行了缝制的上线和下线的切线。然后,驱动线端部夹紧装置18的挑线器,将左右的缝针11、12的上线端部向吸引口引导、吸引。
然后,如图12(B)所示,使针棒切换机构30的切换驱动部34的气缸341动作,使针棒基座31向下端部朝向右方的方向摆动。由此,在缝针12从缝制位置(支撑轴315正下方的位置)脱离后,将缝针11切换至缝制位置。
另外,使停止选择部33的气缸331动作,使切换杆332转动,以使得切换杆332的压入凸起332c成为与摆动后的针棒基座31的针棒120的销形状部321a相对的位置。
在该时刻,针棒12略微下降,因此,压入凸起332c和针棒120的销形状部321a不会产生干涉,可以使切换杆332转动。
通过上述切换杆332的转动,使压入凸起332b从与针棒110的销形状部321a的相对位置偏离,因此,针棒110的内部的停止棒321被按压弹簧322按压而向上方产生移动。由此,槽凸轮部321c向上方移动,使针棒停止球体324在下侧球体进出孔113中向内侧退避(参照图7)。因此,解除针棒110保持在针棒基座31上的状态。此外,由于在上轴角度通过针棒上止点的位置使上轴22停止,所以针棒抱持部25处于略微下降的状态,因此,在该时刻,针棒110的针棒驱动球体323无法成为从上侧球体进出孔112向外侧凸出的状态,针棒110不成为保持在针棒抱持部25上的状态。
另外,CPU91进行控制,使缝纫机电动机21以反向旋转的方式驱动,从上停止位置(天秤上止点)返回至针棒上止点。由此,针棒120以及针棒抱持部25上升,针棒120的销形状部321a与切换杆332的压入凸起332c抵接而被向下方压入。因此,针棒120的内部的停止棒321的槽凸轮部321b下降,一部分从针棒120的外周面凸出的针棒驱动球体323,从上侧球体进出孔112向内侧后退。另外,槽凸轮部321c也下降,使针棒停止球体324从下侧球体进出孔113凸出,与球体止动器326卡合。因此,对于针棒120,解除针棒抱持部25的保持状态,切换至在针棒基座31上被保持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针棒110内,针棒驱动球体323的一部分从上侧球体进出孔112向针棒120的外周面凸出,利用针棒驱动球体323和止动器325,沿上下夹入针棒抱持部25,成为将针棒110保持在针棒抱持部25上的状态。
另外,如果针棒基座31从图12(A)的状态向图12(B)的状态转动,则在线保持装置60中,可动保持部件61向右方移动,将在其线保持部611的左侧的侧缘部611a和相对部621之间保持的上线U1释放。另外,可动保持部件61的线保持部611的右侧的侧缘部611b与相对部622抵接,在它们之间进行上线U2的保持。
然后,缝纫机电动机21再次开始以通常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利用缝针11进行落针,但由于缝针12的上线U2被线保持部611的侧缘部611b和相对部622夹持,所以即使利用天秤141向上方提升,也防止从缝针12拔出的情况。另外,在缝制开始后,如果形成几针线迹,则使线端部夹紧装置18的球体186移动,对吸入至吸引口185的不形成线迹的缝针12的上线进行夹持,因此,防止缝针12的上线被卷入、缝入。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上述缝纫机100具有:2根针棒110、120,它们在下端部分别保持缝针;针棒基座31,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2根针棒;缝针上下移动机构20,其通过针棒抱持部25向2根针棒施加上下移动动作;作为针棒停止机构的针棒停止部32、32,其与2根针棒110、120相对应而分别设置,对利用针棒基座31实现的针棒110或120的保持状态和利用针棒抱持部25实现的针棒110或120的保持状态进行切换;作为停止选择机构的停止选择部33,其针对各针棒停止部32、32,输入2个保持状态(利用针棒抱持部25实现的针棒的保持状态和利用针棒基座31实现的针棒的保持状态)的切换;以及作为切换驱动机构的切换驱动部34,其通过针棒基座31进行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110或120的选择动作,该缝纫机100的特征在于,针棒基座31以能够使2根针棒110、120的下端部侧摆动的方式,支撑在缝纫机臂部101a的缝纫机架上,切换驱动部34通过对针棒基座31施加摆动动作,从而进行2根针棒110、120的选择。
如上述所示,通过使支撑2根针棒110、120的针棒基座31摆动,从而进行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的选择(向缝制位置进行的缝针11或12的定位),因此,可以对针棒基座31利用作为一个驱动源的气缸341施加选择动作。
因此,相比于利用各个驱动源使针棒基座的上下2个部位同时水平移动而进行针棒的选择的现有技术相比,不需要使2个驱动源准确地同步,就可以顺利地进行针棒110、120的选择动作,可以减少动作不良,提高选择动作的可靠性。
另外,如果如现有方式所示,通过使针棒基座水平移动而进行针棒的选择,则该选择动作中的针棒抱持部的水平方向的移动量与2根针棒的缝针间隔相等。其结果,在选择缝针11时和选择缝针12时,针尖可能产生明显的高低差。
另一方面,由于在上述缝纫机100中,通过针棒基座31的以支撑轴315为中心的摆动而进行针棒110、120的选择,所以即使在2根缝针11、12的下端部进行缝针间隔量的移动的情况下,针棒抱持部25也位于靠近支撑轴315的位置,因此,可以使该针棒抱持部25的水平方向的移动量与缝针间隔相比充分小。
因此,在针棒的选择前后产生的缝针11和缝针12的高低差,与使针棒基座水平移动的结构相比,可以充分地减少。
由此,可以减少在针棒选择前后产生的缝制条件的不同,减少由于釜的尖端引起的跳针等的产生,提高缝制品质。
另外,缝纫机100的停止选择部33具有:作为切换部件的切换杆332,其对2根针棒110、120的针棒停止部32、32进行选择,输入2个保持状态(利用针棒抱持部25实现的针棒的保持状态和利用针棒基座31实现的针棒的保持状态)的切换;以及作为致动器的气缸331,其向该切换杆332施加下述动作,即,用于选择是否对2根针棒110、120的各针棒停止部32、32中的某一个输入向保持状态切换的动作。
因此,可以独立于针棒基座31的摆动动作而对各针棒停止机构32、32的保持状态的切换选择动作进行控制,即使在与针棒基座31的摆动动作不同的定时,也可以进行选择动作。
另外,由于构成为,停止选择部33的切换杆332,被轴支撑在针棒基座31的摆动动作的支撑轴315上,通过绕该支撑轴315的转动动作,选择是否对2根针棒110、120的针棒停止部32、32分别输入向保持状态的切换,因此,可以利用针棒基座31和切换杆332实现支撑轴315的共用化,可以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装置结构的简化。
另外,切换驱动机构34具有:嵌合槽318,其在针棒基座上,沿针棒基座的摆动半径方向形成;方形挡块347,其与嵌合槽嵌合;凸轮轴344,其一端侧固定在用于输入摆动动作的输入腕346上,在另一端侧具有安装于方形挡块347上的偏心凸轮部344a;以及作为第2致动器的气缸341,其经由输入腕346,向针棒基座施加摆动运动。利用该结构,可以使针棒基座31高精度且可靠地摆动。
另外,缝纫机100具有线保持装置60,其与通过切换驱动部34进行的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的选择相对应,针对在向针棒110保持的缝针11供给的上线U1、和向针棒120保持的缝针12供给的上线U2内的没有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的上线,将该上线保持在该缝针11或12和天秤141之间。
另外,该线保持装置60具有安装在针棒基座31上的可动保持部件61和固定安装在缝纫机臂部101a的缝纫机架上的固定保持部件62,固定保持部件62具有与位于可动保持部件61中的针棒基座31的摆动动作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侧缘部661a、661b分别相对的2个相对部621、622。另外,2个相对部621、622分别与可动保持部件61的侧缘部661a、661b一起,对向2根针棒110、120的缝针11、12供给的各自的上线U1、U2分别进行夹持。
由于上述线保持装置60的可动保持部件61安装在针棒基座31上,所以通过针棒选择时的针棒基座31向各自方向的摆动,可以使可动保持部件61的各个侧缘部661a、661b与固定保持部件62的一侧的相对部621和另一侧的相对部622分别抵接,通过各自的抵接,从而可以对向各针棒110、120保持的缝针11、12供给的各自的上线U1、U2进行夹持。
因此,在线保持装置60中,不需要将用于保持2根上线U1、U2的驱动源设为一个,可以实现装置整体结构的简化、部件个数的减少、控制系统的简化。
[其他]
此外,上述的针棒切换机构30并不限于电子循环缝纫机,也可以应用、搭载于所谓平缝缝纫机等各种缝纫机上。在应用于平缝缝纫机的情况下,优选设置输入单元,操作人员通过该输入单元向缝纫机的控制装置90指示输入针棒110、120切换的执行。
另外,停止选择部33的切换杆332是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压入凸起332b、332c的构造,在对“所使用的缝针的切换”动作中的各针棒110、120的保持状态进行切换时,以从各针棒110、120的上端部凸出的销形状部321a、321a和压入凸起332b、332c不干涉的方式,在保持于针棒抱持部25上的状态的针棒110或120位于通过上止点的上停止位置时,进行切换杆332的转动,然后,使上轴22反向旋转,返回上止点位置,进行销形状部321a的压入。
在这里,如图13所示,也可以在切换杆332的压入凸起332b和332c之间利用直径逐渐地缩小的锥形部形状部332d连结,形成为外周凸轮状。由此,保持在针棒抱持部25上的状态的针棒110或120的销形状部321a和压入凸起332b或332c不干涉,可以使切换杆332转动。
因此,在“所使用的缝针的切换”动作时,可以使缝纫机电动机21不在上停止位置停止,而是在针棒上止点停止,在该状态下,进行切线、针棒基座31的转动、切换杆332的转动,对针棒110、120进行切换,直接再次开始缝制。即,不需要缝纫机电动机21的反向旋转动作,可以迅速地进行针棒切换动作。
[线保持装置的其他例子]
另外,也可以取代图9所示的线保持装置60,将图14~图16所示的线保持装置60A安装在缝纫机100上。
该线保持装置60A具有:可动保持部件61A,其固定安装在针棒基座31的右侧的侧面附近;以及固定保持部件62A,其具有与可动保持部件61A在针棒基座31的摆动方向的两侧接近相对的2个相对部621A、622A。
上述可动保持部件61A的上端部利用2个螺钉固定在针棒基座31的前表面的右端部上。另外,可动保持部件61A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Y轴方向的后方弯曲形成的线保持部611A。线保持部611A是沿Y轴方向的圆棒状。
另外,线保持部611A的外周面的左右的2个侧缘部611Aa、611Ab,分别与固定保持部件62A的相对部621A、622A相对。
固定保持部件62A配置在针棒基座31的右侧附近。另外,固定保持部件62A的2个相对部621A、622A,均形成与Y轴方向平行且相对于Z轴方向略微倾斜的平板状,彼此的上部以从Y轴方向观察成为大致倒U字状的方式一体地连接。并且,固定保持部件62A利用支撑部625A固定在面部105的缝纫机架上。
另外,2个相对部621A、622A的连接部形成为半圆筒状,沿上下贯穿该连接部而形成有使缝针11侧的上线U1插入的穿线孔623A、和使缝针12侧的上线U2插入的穿线孔624A。
穿线孔623A、624A均形成为沿X轴方向的狭缝状。另外,穿线孔623A形成在从相对部621A、622A的连接部至相对部621A为止的范围内,穿线孔624A形成在从相对部621A、622A的连接部至相对部623A为止的范围内。
由此,穿线孔623A能够将从上方插入的上线U1,向相对部621A和线保持部611A的外周面的左边的侧缘部611Aa之间的第一穿线部引导,穿线孔624A能够将从上方插入的上线U2,向相对部622A和线保持部611A的外周面的左侧的侧缘部611Ab之间的第二穿线部引导。
由于可动保持部件61A安装在沿X轴方向进行往复摆动的针棒基座31上,所以在利用切换驱动部34选择缝针11时,如果使针棒基座31的下端部向右方摆动,则可动保持部件61A的线保持部611A的右侧缘部611Ab与固定保持部件62A的相对部622A侧接触。其结果,不使用的缝针12侧的上线U2成为被它们夹持的状态,可以抵抗天秤141的提升动作而防止上线U2被从缝针12拔出。
另外,由于在利用切换驱动部34选择缝针12时,针棒基座31的下端部向左方摆动,所以可动保持部件61A的线保持部611A的一侧的侧缘部611Aa与固定保持部件62A的一侧的相对部621A侧接触。其结果,不使用的缝针11侧的上线U1成为被它们夹持的状态,可以抵抗天秤141的提升动作而防止上线U1被从缝针11拔出。
在上述线保持装置60A的情况下,可以将装置整体配置在针棒基座31的右侧,可以设置在从天秤141直至设置于缝针11、12附近的针棒线引导部36为止的上线路径的中途,因此,可以顺利地引导上线U1、U2。
[其他例子的作用效果]
由于上述线保持装置60A的可动保持部件61A安装在针棒基座31上,所以通过针棒选择时的针棒基座31的向各个方向的摆动,可以使可动保持部件61A的各个侧缘部661Aa、661Ab与固定保持部件62A的一侧的相对部621A和另一侧的相对部622A分别抵接,通过各个抵接,可以对向各针棒110、120保持的缝针11、12供给的各自的上线U1、U2进行夹持。因此,在线保持装置60A中,不需要将用于保持2根上线U1、U2的驱动源设为一个,可以实现装置整体结构的简化、部件个数的减少、控制系统的简化。
另外,固定保持部件62A具有连接2个相对部的连接部、以及在连接部上形成的2个穿线孔623A、624A,能够使向2根针棒的缝针供给的各自的上线分别穿过2个穿线孔623A、624A。因此,可以防止左线、右线的穿线错误。
上述的线保持装置60和线保持装置60A,用于具有向针棒基座31施加摆动动作的切换驱动机构34的缝纫机中。但是,上述线保持装置60、60A也可以用于具有气缸等切换驱动机构而向针棒基座施加水平移动动作的缝纫机中。
以装置整体结构的简化、部件个数的减少、控制系统的简化为目的,考虑以下的结构。此外,将进行摆动动作和水平移动动作这两种动作的情况仅定义为移动动作。
在以下的结构说明中,例示出搭载线保持装置60的情况,但由于也可以搭载线保持装置60A,所以对于搭载线保持装置60A的情况下的结构,通过括号内的标号进行例示。
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2根针棒110、120,它们在下端部分别保持缝针;
针棒基座31,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2根针棒110、120;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20,其通过针棒抱持部25向2根针棒110、120施加上下移动动作;
针棒停止机构32、32,其与2根针棒110、120相对应而分别设置,对利用针棒基座31实现的针棒110、120的保持状态和利用针棒抱持部25实现的针棒110、120的保持状态进行切换;
停止选择机构33,其对各个针棒停止机构32、32,输入上述2个保持状态的切换;以及
切换驱动机构34,其通过针棒基座31进行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110或120的选择动作,
针棒基座31以能够使2根针棒110、120的下端部侧移动的方式,支撑在缝纫机架上,
切换驱动机构34通过对针棒基座31施加移动动作,从而从2根针棒中选择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110或120,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线保持装置60(60A),其与利用切换驱动机构34进行的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的选择相对应,针对向没有被选择的一个针棒所保持的缝针11或12供给的上线U1或U2,将该上线保持在该缝针和天秤141之间,
线保持装置60(60A)具有安装在针棒基座31上的可动保持部件61(61A)、以及固定安装在缝纫机架上的固定保持部件62(62A),
固定保持部件62(62A)具有与可动保持部件61(61A)的针棒基座31的移动动作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相对的2个相对部621、622(621A、622A),
2个相对部621、622(621A、622A)与可动保持部件61(61A)一起,对向2根针棒110、120的缝针11、12供给的各自的上线U1、U2分别进行夹持。
通过该结构,在线保持装置60(60A)中,不需要将用于保持2根上线U1、U2的驱动源设为一个,可以实现装置整体结构的简化、部件个数的减少、控制系统的简化。
另外,在搭载线保持装置60A的情况下,固定保持部件62A具有连接2个相对部621A、622A的连接部、以及在连接部上形成的2个穿线孔623A、624A,能够将向2根针棒110、120的缝针11、12供给的各自的上线U1、U2分别穿过2个穿线孔623A、624A。因此,可以防止左线、右线的穿线错误。
下面,基于图17~图21,对线端部夹紧装置18的具体结构例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线端部夹紧装置18具有:挑线器183,其构成为,对从缝针11、12垂下的上线端部进行捕捉;以及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其构成为,对由挑线器183捕捉的上线端部进行吸引·保持。如图18及图19所示,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具有:吸引口185;在与吸引口185之间夹持上线的端部的球体186;以及使球体186向吸引口185侧移动的气缸181。挑线器183以将上线的端部向吸引口185引导的方式,捕捉上线的端部。本实施方式的挑线器183是直动式,通过直动动作而前进·后退,对上线的端部进行捕捉,并引导至吸引口185。具体地说,作为挑线器183的驱动源的气缸188,利用直动气缸进行动作。挑线器183的结构并不限定于直动式,与转动式挑线器相比,直动式挑线器以最短轨迹将上线向吸引口185拉近,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捕捉上线。另外,挑线器183构成为,作为缝制开始前的准备,在向左右的缝针11、12中穿过各自的上线后,能够对左右的上线的端部进行捕捉,并引导至吸引口185。
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例如利用图20所示的空气流路与电磁阀182连接。具体地说,上线吸引保持单元通过经过真空喷射器187与电磁阀182连接的空气流路、和连接气缸181和电磁阀182的空气流路这2个不同的空气流路,与电磁阀182连接。
在上线夹紧单元184为吸引状态的情况下,真空喷射器187通过使来自电磁阀182的空气流入,从而在真空喷射器187的C端口中产生负压空气。利用挑线器183引导至吸引口185的上线的端部,通过该负压空气从上线夹紧单元的吸引口185被吸入。
另外,在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为线保持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电磁阀182使气缸181的前端向吸引口185侧动作,使球体186向吸引口185侧移动,从而可以对在吸引口185和球体186之间吸引的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如上述所示,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构成为,能够切换下述状态,即,能够从吸引口185吸引上线的端部的吸引状态、以及能够对吸引的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的线保持状态。
下面,基于图21所示的时序图,说明利用动作控制单元90进行的线端部夹紧装置18的控制的一个例子。在初始状态下,动作控制单元90将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设为线保持状态,对穿过2根缝针11、12的2根上线的端部进行保持。
然后,在缝制开始时,动作控制单元90将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设为吸引状态。具体地说,在缝纫机电动机21开始旋转的t1时间之前,将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切换为吸引状态。在该吸引状态下,最初使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例如右侧的缝针12下降而开始缝制时,仅右侧的上线的端部被从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拔出。在右侧的上线的端部被拔出时,左侧的上线的端部可能暂时被一起拉出,但由于维持吸引状态,所以再次被向吸引口185内吸引。
然后,动作控制单元90在缝制用于将右侧的上线的端部完全拔出的规定针数后的时刻(从缝纫机电动机21的旋转开始经过t2时间后),将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切换为线保持状态,再次保持左侧的上线的端部。
如果右侧的缝针12的缝制结束,则动作控制单元90在结束切线的时刻,将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切换为吸引状态。然后,使挑线器183动作,对切线后的上线的端部进行捕捉,将捕捉到的上线的端部向布料上拉出,引导至吸引口185,使吸引状态的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吸引上线的端部。
动作控制单元90进一步在将上线的端部完全吸入至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的时刻(例如,从挑线器183的动作开始经过t3时间后),将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切换为线保持状态,对2根上线的端部进行保持。此外,在将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切换至线保持状态之前的期间,穿过停止侧的左侧的缝针11的上线的端部,与缝制开始时相同地,从线保持状态被释放,但由于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为吸引状态,所以不会从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脱离。
在利用切换驱动机构34对缝制中使用的针棒进行切换,利用左侧的缝针11,并使缝纫机电动机21开始旋转的t1时间之前,将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切换为吸引状态。然后,根据上述的右侧上线和左侧上线相反的关系,实施基于相同动作顺序的动作控制。
根据以上的方式,停止侧的线始终被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吸引或者保持,因此,可以消除2根上线缠绕的问题,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缝制。另外,由于对于2根上线使用共用的线端部夹紧装置18,所以可以节约设置空间,可以在维持穿针等针根部周围的操作性、维护作业性的状态下,将线端部夹紧装置18向缝纫机上搭载。
此外,线端部夹紧装置18并不限于具有向针棒基座31施加摆动动作的切换驱动机构34的缝纫机,也可以用于向针棒基座施加水平移动动作的缝纫机。即,搭载线端部夹紧装置18的缝纫机成为下述结构。
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2根针棒110、120,它们在下端部分别保持缝针;
针棒基座31,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2根针棒110、120;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20,其通过针棒抱持部25向2根针棒11、12施加上下移动动作;
针棒停止机构32、32,其针对2根针棒110、120而分别设置,对利用针棒基座31实现的针棒110、120的保持状态和利用针棒抱持部25实现的针棒110、120的保持状态进行切换;
停止选择机构33,其对各个针棒停止机构32、32,输入上述2个保持状态的切换;以及
切换驱动机构34,其通过针棒基座31进行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110或120的选择动作,
针棒基座31以能够使2根针棒110、120的下端部侧移动的方式,支撑在缝纫机架上,
切换驱动机构34通过对针棒基座31施加移动动作,从而从2根针棒中选择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110或120,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还具有:
线端部夹紧装置18,其对从缝针11、12垂下的上线U1、U2的端部进行保持;以及
动作控制单元90,其进行上述线端部夹紧装置18的动作控制,
上述线端部夹紧装置18具有: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其具有吸引口185;以及挑线器183,其对从缝针11、12垂下的上线U1、U2的端部进行捕捉,并引导至上述吸引口185,
上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构成为,能够对下述状态进行切换,即,能够从上述吸引口185吸引上线U1、U2的端部的吸引状态、以及能够对吸引的上述上线U1、U2的端部进行夹持的线保持状态,
上述动作控制单元90对上述线端部夹紧装置18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利用由上述切换驱动机构34选择出的针棒所保持的缝针进行的缝制开始时,将上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设为吸引状态,对在上述2根针棒110、120所保持的2根缝针11、12中穿过的2根上线U1、U2的端部进行吸引,在从上述缝制开始对该吸引状态维持规定时间(例如上述t2)后,将上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切换为上述线保持状态,对在没有由上述切换驱动机构34选择出的针棒所保持的缝针中穿过的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在切线后的挑线器动作时,将上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184设为吸引状态。

Claims (8)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2根针棒,它们在下端部分别保持缝针;
针棒基座,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所述2根针棒;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通过针棒抱持部向所述2根针棒施加上下移动动作;
针棒停止机构,其与所述2根针棒相对应而分别设置,对利用所述针棒基座实现的针棒的保持状态和利用所述针棒抱持部实现的针棒的保持状态进行切换;
停止选择机构,其对各个所述针棒停止机构,输入2个所述保持状态的切换;以及
切换驱动机构,其通过所述针棒基座进行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的选择动作,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针棒基座以能够使所述2根针棒的下端部侧摆动的方式,支撑在缝纫机架上,
所述切换驱动机构通过对所述针棒基座施加摆动动作,从而从所述2根针棒中选择在缝制中使用的针棒,
所述停止选择机构具有:
切换部件,其选择2个所述针棒停止机构中的某一个,输入所述2个保持状态的切换;以及
致动器,其向所述切换部件施加下述动作,即,用于选择是否对所述2根针棒的所述针棒停止机构中的某一个输入向所述保持状态切换的动作,
所述停止选择机构的所述切换部件,被轴支撑在所述针棒基座的摆动动作的支撑轴上,
通过绕所述支撑轴的转动动作,对所述2根针棒的所述针棒停止机构分别输入向所述保持状态的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驱动机构具有:
嵌合槽,其在所述针棒基座上,沿该针棒基座的摆动半径方向形成;
方形挡块,其与所述嵌合槽嵌合;
凸轮轴,其一端侧固定在用于输入摆动动作的输入腕上,在另一端侧具有安装于所述方形挡块上的偏心凸轮部;以及
第2致动器,其经由所述输入腕向所述针棒基座施加摆动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线保持装置,其与通过所述切换驱动机构进行的在所述缝制中使用的针棒的选择相对应,针对将向没有被选择的一个针棒所保持的缝针供给的上线,该上线保持在该缝针和天秤之间,
所述线保持装置具有安装在所述针棒基座上的可动保持部件、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缝纫机架上的固定保持部件,
所述固定保持部件具有与所述可动保持部件的所述针棒基座的摆动动作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相对的2个相对部,
所述2个相对部与所述可动保持部件一起,对向2根针棒的缝针供给的各个上线分别进行夹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保持部件具有:
连接部,其将所述2个相对部连接;以及
2个穿线孔,其形成在所述连接部上,
使向2根缝针供给的各个上线分别穿过所述2个穿线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线端部夹紧装置,其对从缝针垂下的上线的端部进行保持;以及
动作控制单元,其进行所述线端部夹紧装置的动作控制,
所述线端部夹紧装置具有上线吸引保持单元以及挑线器,该上线吸引保持单元具有吸引口,该挑线器对从缝针垂下的上线的端部进行捕捉,并引导至所述吸引口,
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构成为,能够对下述状态进行切换,即,能够从所述吸引口吸引上线的端部的吸引状态、以及能够对吸引后的所述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的线保持状态,
所述动作控制单元对所述线端部夹紧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利用由所述切换驱动机构选择出的针棒所保持的缝针进行的缝制开始时,将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设为吸引状态,对在所述2根针棒所保持的2根缝针中穿过的2根上线的端部进行吸引,在从所述缝制开始对该吸引状态维持规定时间后,将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切换为所述线保持状态,对在没有被所述切换驱动机构选择出的针棒所保持的缝针中穿过的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在切线后的挑线器动作时,将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设为吸引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具有:
球体,其在该球体与所述吸引口之间对所述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以及
气缸,其使所述球体向所述吸引口侧移动,
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经由真空喷射器与电磁阀连接,
所述动作控制单元对所述线端部夹紧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吸引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来自所述电磁阀的空气流入,从而在所述真空喷射器中产生负压空气,由此,从所述上线吸引保持单元的所述吸引口吸入所述上线的端部,
在所述线保持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气缸动作,通过使所述球体向所述吸引口侧移动,从而对在所述吸引口和所述球体之间被吸引的所述上线的端部进行夹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挑线器构成为,通过直动动作而对上线的端部进行捕捉,并引导至所述吸引口。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挑线器构成为,能够对在所述2根针棒所保持的2根缝针中穿过的2根上线的端部进行捕捉,并引导至所述吸引口。
CN201410064609.5A 2013-02-25 2014-02-25 缝纫机 Active CN1040051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4097A JP6045392B2 (ja) 2013-02-25 2013-02-25 ミシン
JP2013-034097 2013-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5188A CN104005188A (zh) 2014-08-27
CN104005188B true CN104005188B (zh) 2019-02-05

Family

ID=51366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64609.5A Active CN104005188B (zh) 2013-02-25 2014-02-25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45392B2 (zh)
KR (1) KR20140106431A (zh)
CN (1) CN1040051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88677A (zh) * 2015-07-24 2015-10-21 宁波高新区宁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多色绣花机绣针机构
CN108221200A (zh) * 2017-08-02 2018-06-29 苏州慧衣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缝纫机的跳线方法及吹顶装置
US11136701B2 (en) * 2018-09-18 2021-10-05 Juki Corporation Needle bar mechanism of sewing machine
CN110241525A (zh) * 2019-07-12 2019-09-17 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针杆过线装置及缝纫机
CN113604984B (zh) * 2021-07-29 2022-04-01 河北奔发制衣有限公司 一种链双针合缝机
CN115506084A (zh) * 2022-10-29 2022-12-23 上海瑞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缝纫机针头损伤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55023C (de) * 1955-08-25 1956-12-27 Duerkoppwerke Ag Mehrnadelnaehmaschine, insbesondere Zweindelnaehmaschine, mit einer Einrichtung zum wahlweisen Ein- und Ausschalten der Nadelstangen
JPS5511815Y2 (zh) * 1972-07-27 1980-03-14
US4000706A (en) * 1976-05-06 1977-01-04 The Singer Company Skip stitch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s
US4123983A (en) * 1977-11-16 1978-11-07 The Singer Company Retractable needle basting mechanism
JPH0428876U (zh) * 1990-07-03 1992-03-09
JP2003103081A (ja) * 2001-09-28 2003-04-08 Barudan Co Ltd ミシン
JP2008167910A (ja) * 2007-01-11 2008-07-24 Juki Corp 二本針ミシン
JP5149557B2 (ja) * 2007-02-16 2013-02-20 Juki株式会社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09119048A (ja) * 2007-11-15 2009-06-04 Juki Corp 片針切り替え装置
IT1391048B1 (it) * 2008-07-04 2011-10-27 Vi Be Mac Spa Macchina da cucire
DE102009004219A1 (de) * 2009-01-09 2010-07-15 Dürkopp Adler AG Schaltbare Nadelstangen-Antriebs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106431A (ko) 2014-09-03
JP2014161460A (ja) 2014-09-08
JP6045392B2 (ja) 2016-12-14
CN104005188A (zh)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5188B (zh) 缝纫机
CN104005189B (zh) 双针缝纫机
CN107829221B (zh) 缝制系统
TWI402390B (zh) 縫紉機
JP2012187345A (ja) ミシン
CN103374797B (zh) 缝纫机
JP2008295742A (ja)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JP7093217B2 (ja) 縫製システム
CN106245239A (zh) 夹紧机构及具备该夹紧机构的缝纫机
WO2020054555A1 (ja) コード材を縫着可能なミシン及びコードカット装置
CN1948584B (zh) 链式线迹钉扣缝纫机及钉扣方法
CN1818185B (zh) 钉扣缝纫机
CN1831230B (zh) 绕根钉扣缝纫机及钉扣方法
JP2019166039A (ja) ミシン
CN102121176B (zh) 缝纫机
US2669202A (en) Work-jogging attachment for sewing machines
JP6950413B2 (ja) ミシンと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CN208533093U (zh) 一种自动实现缝纫结束点设置的花样缝纫机
US472094A (en) Island
CN105274737B (zh)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CN101275346A (zh) 缝纫机的针摆动装置
JP2015144703A (ja) ミシン
JP2020000731A (ja) ミシン
KR20090076821A (ko) 단추구멍박기 재봉기
US1226963A (en) Sewing-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