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0641B -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0641B
CN101550641B CN200910133307.8A CN200910133307A CN101550641B CN 101550641 B CN101550641 B CN 101550641B CN 200910133307 A CN200910133307 A CN 200910133307A CN 101550641 B CN101550641 B CN 1015506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lamping
clamping part
unit
backgu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33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0641A (zh
Inventor
加藤大介
坂井克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50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0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0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06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1/00Loop holders; Loop spreaders; Stitch-forming fing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7/00Needle-thread tensioning devices; Applications of tensomet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其可以避免将被夹持的上线的线端部的前端侧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中,形成穿过线捕捉部的线环。该上线夹紧装置利用上线夹持单元和驱动单元,在缝制开始时,在底座部的针板的下方,且在与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分离的位置,捕捉并夹持插入缝针的穿线孔的上线的线端部,前述上线夹持单元用于捕捉并夹持上线的线端部,前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上线夹持单元,同时其形成为,在之后落针预先设定的针数之后,松开所夹持的上线的线端部,同时设有拉线单元,其在上线夹持单元捕捉并夹持上线时,拉拽从上线夹持单元夹持上线的夹持位置垂下的上线的线端部,以使其远离上线环的提升路径。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其在缝制开始时,在针板的下方夹持插入缝针中的上线的线端部。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可靠地形成缝制开始的线迹等,提出一种上线夹紧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在缝制开始时,在针板的下方夹持插入缝针的线孔中的上线(针线)的线端部。
在这种上线夹紧装置中,其形成为,在缝制开始时,将以框状形成的线捕捉部(通孔)配置在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上,在缝制开始的第1针时将上线捕捉到线捕捉部的内部之后,使线捕捉部从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分离,然后,在构成线捕捉部的一部分的第1夹持部和可自由接触/分离地与该第1夹持部相对配置的第2夹持部之间,夹持上线的线端部,具体地说,是夹持上线的前端(线端)附近,然后,在落针预先设定的针数、例如2次(2针)或3次(3针)之后,松开所夹持的上线的线端部。
专利文献1:特开2004-1670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的上线夹紧装置中,存在下述问题点,即,被夹持的上线的线端部的前端侧有可能被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中,形成穿过线捕捉部的线环。
如果形成这种线环,而无法将线环从线捕捉部拆下,即,如果不将上线的线端部从线捕捉部拆下,则可能会发生布料偏移(缝制形状偏移)、断线、装置的动作不良等,从而无法得到稳定的线迹。
在这里,所谓布料背面,是指在缝制时载置于针板上方的作为缝制对象物的布料的针板侧的表面。
对于上线的线环未从前述线捕捉部拆下的情况,根据图25至图28具体地说明。
在现有的上线检查装置101中,如果进行缝制开始的初始落针(第1针),则缝针N沿其上下移动路径NL移动。此时,缝针N以使上线T插入设置在其前端部附近的穿线孔Na中的状态,刺穿载置在配置于底座部MB上的针板P上的布料C,并下降至针板P的针孔Pa的下方。该缝针N的下降,穿过设置在第1夹持部件102上的俯视为矩形的线捕捉部103(通孔)而进行。然后,如果缝针N上升,则形成上线环TL。该上线环TL由于被釜K的尖端Ka钩取而成为前端Ta垂下的状态,从而上线T被捕捉到线捕捉部103的内部。该线捕捉部103在捕捉到上线T之后,向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的侧部分离,然后,在构成线捕捉部103的内表面103a的一部分的第1夹持部104、和设置在第2夹持部件105上的第2夹持部106(其配置为与第1夹持部104相对)之间夹持上线T(图25)。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继续落针预先设定的针数,例如,缝针N上下移动1次(第2针)或2次(第2针及第3针),则上线T与未图示的下线缠绕,在载置于针板P上的布料C上形成线迹S。并且,在上线T和下线缠绕后的落针(第3针或第4针)之前,在第1夹持部104和第2夹持部106之间夹持的上线T被松开,在这种状态下,依次形成线迹S。另外,上线T的前端Ta通过与缝制的进行相伴的布料C的进给,从线捕捉部103抽出。
在这里,如果在第1针中,与被夹持在第1夹持部104和第2夹持部106之间的上线T的被夹持部分相连的线端部TA,位于第2针以后的上线环TL的提升路径上,例如在釜K的尖端Ka的通过路径上被钩挂,则线端部TA会进入第2针的上线环TL的内部(图26)。
此时,在第1夹持部104和第2夹持部106之间夹持的上线T的线端部TA的长度,具体地说,是从上线T的夹持位置至前端Ta的长度(以下简记为“线端长度”),长于从上线T的夹持位置至布料C的落针点DP的距离的情况下,上线T的线端部TA成为进入上线环TL中的状态,通过由未图示的天秤对上线T的提升,使上线T的线端部TA与上线环TL一起提升(图27)。
因此,如果上线T的提升完成,则穿过线捕捉部103的上线T的线端部TA的前端Ta侧将被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S中,形成穿过线捕捉部103的线环W(与用于形成线迹S的上线环TL不同)(图28)。
即使通过使第1夹持部104和第2夹持部106相互之间分离,将所夹持的上线T松开,该线环W也不会从线捕捉部103拆下,而成为缠绕在线捕捉部103上的状态,因此通过与针数的增加、即缝制的进行相伴的布料C的进给,其会被布料C拉拽,或其会拉拽布料C,因而发生布料偏移(缝制形状偏移)、断线、装置的动作不良等。
另外,在现有的线夹持装置101中,在上线T的“线端长度”长于从上线T的夹持位置至布料C的落针点DP的距离的情况下,因为夹持的时间(针数)越多,上线环TL越反复穿过,所以线端部TA被提升而被缝入的频率越高。
因此,需要一种上线夹紧装置,其可以避免使被夹持的上线的线端部的前端侧被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形成穿过线捕捉部的线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使被夹持的上线端部的前端侧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中,形成穿过线捕捉部的线环。
技术方案1涉及的本发明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具有:上线夹持单元,其用于捕捉并夹持上线的线端部;以及驱动单元,其用于驱动前述上线夹持单元,该上线夹紧装置形成为,在缝制开始时,在针板的下方且在从前述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分离的位置处,捕捉并夹持插入缝针的穿线孔中的上线的线端部,同时在之后落针预先设定的次数之后,松开所夹持的前述上线的线端部,其特征在于,具有拉线单元,其在前述上线夹持单元已捕捉并夹持上线的线端部时,拉拽从前述上线夹持单元夹持线端部的夹持位置垂下的上线的线端部的部分,以使其从上线环的提升路径离开。并且,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因为拉线单元在上线夹持单元已捕捉并夹持上线的线端部时,可以将从上线夹持单元夹持线端部的夹持部分垂下的线端部部分从上线环的提升路径拉开,所以可以避免被夹持的上线的线端部的前端侧被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而形成穿过线捕捉部的线环。
另外,技术方案2涉及的本发明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前述上线夹持单元具有线捕捉部,其形成为框状,可以使贯穿前述针板的针孔的前述缝针穿过其内部,前述拉线单元具有:拉线部主体,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同时可以利用预紧单元进行预紧并保持,以从前述线捕捉部离开;以及拉线动作部件,其在拉线部主体的移动路径上与前述拉线部主体相对配置,可以与前述拉线部主体接触/分离,通过使前述拉线动作部件与前述拉线部主体抵接,从而使前述拉线部主体动作而进行拉线。并且,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以通过使拉线动作部件与拉线部主体抵接的简单的动作,捕捉上线,可靠地执行拉线动作。
另外,技术方案3涉及的本发明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中,前述上线夹持单元具有:第1夹持部件,其具有设置在前述线捕捉部上的第1夹持部;以及第2夹持部件,其具有第2夹持部,该第2夹持部配置为可以与前述第1夹持部相对地接触/分离,在其与前述第1夹持之间夹持前述线端部,前述驱动单元形成为,可以驱动前述上线夹持单元,以至少可以使其选择性地位于初始位置和夹持位置这2个位置,前述初始位置为,前述线捕捉部的内部位于前述上下移动路径上,且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经由前述上下移动路径而在两侧相对的位置,前述夹持位置为,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向前述上下移动路径的侧方离开,并且在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之间夹持前述线端部的位置,前述拉线部主体设置在前述第1夹持部件上,前述拉线动作部件设置在前述驱动单元上,前述拉线部主体,与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夹持前述上线的线端部时的动作联动而进行动作。并且,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因为不需要单独的驱动源而使拉线单元动作,所以可以使拉线单元的结构简单,而且,无论第1夹持部件的动作是否波动或部件精度如何,都可以可靠地进行拉线。
另外,技术方案4涉及的本发明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中,前述上线夹持单元具有:第1夹持部件,其具有设置在前述线捕捉部上的第1夹持部;以及第2夹持部件,其具有第2夹持部,该第2夹持部配置为可以与前述第1夹持部相对地接触/分离,在其与前述第1夹持之间夹持前述线端部,前述驱动单元形成为,可以驱动前述上线夹持单元,以至少可以使其选择性地位于初始位置和夹持位置这2个位置,前述初始位置为,前述线捕捉部的内部位于前述上下移动路径上,且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经由前述上下移动路径而在两侧相对的位置,前述夹持位置为,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向前述上下移动路径的侧方离开,并且在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之间夹持前述线端部的位置,前述拉线部主体设置在前述驱动单元上,前述拉线动作部件设置在前述第1夹持部件上,前述拉线部主体,与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夹持前述上线的线端部时的动作联动而进行动作。并且,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因为不需要单独的驱动源以使拉线单元动作,所以可以使拉线单元的结构简单,无论第1夹持部件的动作是否波动或部件精度如何,都可以可靠地进行拉线。另外,即使上线是粗线等也可以可靠地进行稳定的拉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因为拉线单元在上线夹持单元捕捉并夹持上线的线端部时,可以将从上线夹持单元夹持上线的夹持部分垂下的上线的线端部的部分从上线环的提升路径拉开,所以可以防止被夹持的上线的线端部进入上线环中。其结果,起到可以避免被夹持的上线的线端部的前端侧被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而形成穿过线捕捉部的线环等良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要部的局部剖断外观正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釜附近的要部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要部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要部的斜视图。
图5是图4的要部分解斜视图。
图6是图4的要部放大分解斜视图。
图7是表示图4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上线夹持单元位于初始位置的动作状态的要部的说明图。
图8是图7的上线夹持单元的要部的部分放大图。
图9是图7的上线夹紧装置的要部的仰视图。
图10是图9的拉线单元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图7之后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上线夹持单元到达拉线单元在初始位置和夹持位置的中间位置开始动作的位置的动作状态的要部的与图7相同的图。
图12是图11的要部的仰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1之后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上线夹持单元位于夹持位置的动作状态的要部的与图7相同的图。
图14是图13的要部的仰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3之后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上线夹持单元位于松开位置的动作状态的要部的与图7相同的图。
图16是图15的要部的仰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要部的与图6相同的图。
图18是图17的仰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7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上线夹持单元到达拉线单元在初始位置和夹持位置的中间位置开始动作的位置的动作状态的要部的与图7相同的图。
图20是图19的要部的仰视图。
图21是表示图19之后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上线夹持单元位于夹持位置的动作状态的要部的与图7相同的图。
图22是图21的要部的仰视图。
图23是表示图21之后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上线夹持单元位于松开位置的动作状态的要部的与图7相同的图。
图24是图23的要部的仰视图。
图25是表示现有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上的夹持上线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现有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上的线端部进入上线环的内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图26之后的上线的线端部与上线环一起被提升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图27之后的上线的线端部被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而形成穿过线捕捉部的线环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为了说明方便,首先根据图1至图3,对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以下简记为上线夹紧装置)的缝纫机进行说明。
图1至图3表示具有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的缝纫机。
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具有圆筒底座缝纫机的基本结构,其底座部的前端部形成为大致筒状,同时后述的X轴方向的宽度设定得窄于其它部位。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作为整体形成大致コ字状,其具有:底座部2;连结机体部3,其设置在底座部2的图1右侧所示的后部,向上方凸出设置;以及臂部4,其设置为从该连结机体部3的上部朝向图1左侧所示的前方,与底座部2平行地延伸。
在这里,为了说明方便,设后述的缝针N的上下移动方向为Z轴方向,设与其正交的方向,且为底座部2及臂部4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设与Z轴方向及Y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为X轴方向。
另外,在将缝纫机1设置在水平面上的情况下,在以下的说明中,设Z轴方向的+侧为上、-侧为下,设X轴方向的+侧为左、-侧为右,设Y轴方向的+侧为前、-侧为后。
前述缝纫机1具有:缝针N,其设置在臂部4的前端部,利用缝纫机电动机5的驱动力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未图示的上线供给源,其设置在臂部4的上部,用于向缝针N供给上线T;线调整装置6,其在该上线供给源和缝针N之间,以规定的负载夹持上线T,对其进给方向的移动产生阻力;天秤装置,其在该线调整装置6和缝针N之间,在规定的定时由天秤7进行上线T的提升;针板8,其设置在底座部2的上表面,设有使缝针N的前端部插入的针孔8a(图2);釜机构9,其设置在底座部2的内部,且设置于针板8的下方,具有垂直半周旋转釜,该垂直半周旋转釜从下降了的缝针N钩取上线环TL,同时使未图示的下线插入该上线环TL中;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10(以下简记为上线夹紧装置10),其在针板8和釜机构9之间,在缝针N的第1针上升时进行上线T的线端部TA的夹持;未图示的切线装置,其设置在底座部2的内部,在缝制之后将上线T及下线切断;以及控制单元11(图3),其进行各部分的动作控制。
前述缝针N,在比图1的下方所示的前端略微靠上方处形成穿线孔Na(线孔:图2),上线T插入该穿线孔Na中。另外,缝针N的图1上方所示的基端部,经由未图示的针夹持部,可自由拆卸地安装在针棒12的下端部。该针棒12配置在臂部4的图1左侧所示的自由端侧,针棒12的下端部配置为,从臂部4的自由端侧的下表面,朝向底座部2的落针位置,具体地说,朝向针板8的针孔8a凸出。另外,针棒12与未图示的针棒驱动机构连接,该针棒驱动机构形成为,可以使在下端部安装有缝针N的针棒12,与利用缝纫机电动机5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未图示的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联动,以规定的周期、规定的行程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
在前述缝纫机电动机5上同时设置用于检测其旋转相位角度的编码器13(图3),将缝针N位于上死点时设为0°,将当前的缝纫机电动机5的输出轴位于0~360°中的哪一个角度位置的情况输出至控制单元11。
前述天秤7设有使上线T插入的未图示的引导孔,通过在上线T插入的状态下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在其上升时对插入缝针N的穿线孔Na中的上线T进行提升。另外,天秤装置使得天秤7以与缝针N相同的周期上下移动,但天秤7位于上死点的定时被设定为略迟于缝针N位于上死点的时刻。
如图2所示,釜机构9具有:中釜16,其进行摆动运动(使向正旋转方向的半周旋转运动及向反旋转方向的半周旋转运动交替反复进行的往复半周旋转运动),利用沿周方向凸出的尖端15捕捉上线环TL;大釜17,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中釜16;上线引导板18,其设置在大釜17的上部;以及釜轴19(在图1中仅图示一部分),其从连结机体部4的配置侧朝向大釜17,与底座部2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经由未图示的驱动器,对中釜16施加摆动驱动力。并且,釜轴19将从缝纫机电动机5分支得到的驱动力变换为摆动驱动力,并进行传递,对于缝针N沿上下方向的往复运动和中釜16的摆动运动,以规定的相位差实现同步。此外,上线引导板18是板状的部件,其用于防止上线T与中釜16的运动轨迹面的接触,或向中釜16与大釜17之间的滑动面(大釜17的运动轨迹面和中釜16的运动轨迹面的接触面)的进入。
如图3所示,控制单元11虽未详细图示,但其具有:CPU(也可以是MPU),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OM,其记忆并存储用于控制、判断等各种处理的各种程序;以及RAM,其作为各种处理中的工作存储器使用。另外,根据擦写数据等的需要而设有非易失性存储器。并且,控制单元11经由系统总线及驱动电路等,与以下部分连接:缝纫机电动机5、编码器13、作为后述的驱动单元27的驱动源的线夹紧用电动机58、切线装置的切线电动机20、后述的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6的第1状态传感器66及第2状态传感器67、用于输入缝制开始和停止的开始/停止开关21、未图示的操作面板等或电源开关等。
前述控制单元11可以根据从编码器13输入的脉冲信号,识别缝纫机电动机5的旋转角度,前述编码器13设置在缝纫机电动机5的输出轴上。
另外,控制单元11可以根据从第1状态传感器66、第2状态传感器67输入的检测信号,确认后述的上线夹持单元26(以下简称为夹持单元26)的各个移动位置,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初始位置、夹持位置及松开位置这3个位置。
另外,如果由开始/停止开关21输入缝制开始信号,则控制单元11可以对应于已确认、识别的缝纫机电动机5的旋转角度或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6的动作位置检测,控制作为驱动单元27的驱动源的线夹紧用电动机58的驱动。
下面,对于本发明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至图6表示本发明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实施方式,图4是要部的斜视图,图5是图4的要部分解斜视图,图6是图5的要部放大分解斜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为了可靠地形成缝制开始的线迹S(参照图28),即,防止缝制开始的上线T的线端部TA从布料C(参照图25)拔出,在针板8的下方,且在远离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图2)的位置上,捕捉并夹持缝制开始的第1针的插入缝针N中的上线T的线端部TA,同时,在之后落针预先设定的针数之后,松开所夹持的上线T的线端部TA。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具有:夹持单元26,其用于捕捉并夹持上线T的线端部TA,具有可以相对地接触/分离的第1夹持部24及第2夹持部25;以及驱动单元27,其用于驱动该夹持单元26。该驱动单元27还具有移动单元28和关联动作单元29。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具有拉线单元30。
前述移动单元28可以使夹持单元26移动至下述位置:初始位置(图7~图10),其位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上;夹持位置(图13、图14),其从该初始位置开始,相对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与Z轴方向平行,且将从上死点时的缝针N的前端位置开始至下死点时的缝针N的前端位置连结的路径)向后方(连结机体部侧)远离;以及松开位置(图15、图16),其比该夹持位置更向后方(连结机体部侧)远离,同时,该移动单元28在缝制开始时,使夹持单元26从初始位置向夹持位置移动,在预先设定的针数的落针期间停止之后,使其从夹持位置向松开位置移动。
前述关联动作单元29使第1夹持部24及第2夹持部25与移动单元28的移动机械地联动,以得在夹持单元26位于初始位置时,将第2夹持部25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相比配置在连结机体部侧的位置,同时将第1夹持部24隔着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配置在与夹持部31相对的位置;在夹持单元26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夹持位置时,使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进行上线T的线端部TA的夹持;在使夹持单元26移动至松开位置时,使第2夹持部25与第1夹持部24分离,使上线T的线端部TA松开。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27进行动作,以选择性地使夹持单元26位于初始位置、夹持位置和松开位置这3个位置。
此外,作为驱动单元27,也可以取代移动单元28及关联动作单元29,而是同时使用下述结构:利用第1致动器的驱动力使夹持单元26的整体移动,以位于初始位置、夹持位置及松开位置这3个位置(也有初始位置及夹持位置这2个位置的情况)的结构;以及利用第2致动器的驱动力使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进行相对的接触/分离动作的结构。
前述拉线单元30用于进行拉线,其至少在夹持单元26移动至夹持位置而捕捉并夹持上线T时,使从夹持单元26夹持上线T的夹持位置垂下的上线T的线端部TA远离上线环TL的提升路径,其与夹持单元26的动作机械地联动。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持单元26具有:第1夹持部件31,其具有第1夹持部24;以及第2夹持部件32,其具有第2夹持部25。上述各部件31、32,其整体形状均为长条形,这些部件使第2夹持部件32位于上方而重合,均以使其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的状态,使二者可以沿Y轴方向(前后方向)滑动地支撑在关联动作单元29上。
下面,在夹持单元26各部分的说明中使用表示方向的词语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均表示夹持单元26支撑在关联动作单元29上的状态时的方向。
如前述图5及图6所示,第1夹持部件31在位于Y轴方向+侧的前端部设置线捕捉部33。该线捕捉部33形成为框状,可使贯穿针板P的针孔Pa的缝针N的穿线孔Na穿过其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其形成为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平面矩形。并且,由线捕捉部33的内表面中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前内表面,形成在夹持上线T时使用的第1夹持部24。也就是说,第1夹持部24形成线捕捉部33的一部分。另外,在第1夹持部件31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外侧面的前端侧,以向X轴方向-侧凸出的方式,延伸形成拉线部主体用安装板部34,其用于安装后述拉线单元30的拉线部主体83,该拉线部主体83构成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在该拉线部主体用安装板部34的大致中央部,形成上下方向贯通的螺纹孔35。另外,在拉线部主体用安装板部34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外侧面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后端侧,向Z轴方向-侧即下方延伸形成止动器36。
本实施方式的线捕捉部33的位于X轴方向两侧的2个内侧面,还作为引导部起作用,其引导第2夹持部件32的第2夹持部25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此外,作为线捕捉部33的形状,可以根据设计理念等的需要,形成平面矩形之外的形状,例如可以使Y轴方向-侧为大致圆弧状或半圆状,不特别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平面矩形。
如图5及图6所示,在第1夹持部件31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后端,形成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平面矩形的通孔43。该通孔43中如图5所示,配置后述的关联动作单元29的拉伸弹簧44,形成其进行伸缩的动作区域。该通孔43的前端部与拉伸弹簧44的一端部连结。另外,在第1夹持部件31的Y轴方向中间部略靠后的位置,设置向X轴方向-侧延伸设置的托架部45,在其前端部固定设置向下方延伸的圆棒状的卡合销46,其前端部朝向下方。并且,第1夹持部件31形成为,经由卡合销46输入关联动作单元29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力。
如图5所示,第2夹持部件32分割为前侧部48和后侧部49这两部分,这两部分通过利用连结体50连结,形成为一体的大致长板形。并且,在前侧部48的前端部设置第2夹持部25,该第2夹持部25具有:夹持面25a,其可以与构成线捕捉部33的一部分的第1夹持部24接触/分离;以及弯曲部25b,其在与第1夹持部24抵接时,经过第1夹持部24的下方,与第1夹持部件31的前端面相比向前方凸出。
因此,其形成为,可以通过第1夹持部件31和第2夹持部件32相对的接近动作,使从上方插入第1夹持部件31的线捕捉部33中的上线T,由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的夹持面25a夹持。另外,被夹持的上线T,利用从夹持面25a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弯曲部25b而朝向前方弯折,从而可以使上线T成为从前方向下方弯曲的状态。其结果,上线T的线端部TA因为以与弯曲部25b相比位于更前方的状态垂下,所以其位置与位于其下方的釜机构9的中釜16相比向前方偏移,从而可以防止其与中釜16的接触或卷绕。
此外,作为第1夹持部24及第2夹持部25的夹持面25a,只要形成使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的夹持面25a经由上线T抵接的形状即可,例如以平面圆弧状等弯曲地形成。
前述后侧部49沿前后方向形成通孔51,在以使第2夹持部件32与第1夹持部件31重合的状态支撑在关联动作单元29上的情况下,通孔51与前述的第1夹持部件31的通孔43重合,在两个通孔的内侧配置关联动作单元29的拉伸弹簧44,形成其进行伸缩的动作区域。该通孔51的后端部与拉伸弹簧44的另一端部连结。
因此,第2夹持部件32成为与第1夹持部件31经由拉伸弹簧44连结的状态,第1夹持部件31的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件32的第2夹持部25,始终在相互接近而抵接的方向上被施加预紧力。
在前述第2夹持部件32的后侧部49的Y轴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朝向X轴方向+侧延伸设置的托架部52,在托架部52的前端部固定设置向下方延伸的圆棒状的卡合销53,该卡合销53的前端朝向下方。并且,经由卡合销53,将关联动作单元29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力输入至第2夹持部件32。
前述移动单元28使夹持单元26的第1夹持部24及第2夹持部25移动至下述3个位置:在缝制开始前,预先使其移动至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的下方即初始位置;在缝制开始之后,且在第1针的缝针N从布料拔出时,使其移动至夹持位置,夹持位置相对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位于初始位置的后方;以及,如果进行预先设定次数的落针(例如2~3针),则使其移动至松开位置,松开位置相对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位于夹持位置的后方。
为此,移动单元28具有:Y轴移动机构55,其沿Y轴方向往复驱动支撑在关联动作单元29上的夹持单元26;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6(图9),其检测夹持单元26是否位于初始位置、夹持位置及松开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以及移动定位控制单元,其根据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6的检测进行Y轴移动机构55的动作控制。
前述Y轴移动机构55如图5所示,具有:线夹紧用电动机58,其作为驱动单元27的驱动源,输出旋转驱动力;主动连杆体59,其使自身的摆动中心位置与线夹紧用电动机58的输出轴连结;从动连杆体61,其对关联动作单元29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施加Y轴方向的移动力;以及传递连杆体62,其将驱动力从主动连杆体59向从动连杆体61传递。
作为前述线夹紧用电动机58,例如使用步进电动机,通过控制单元11的动作控制,在正反方向上以任意的旋转角度量进行驱动。
前述主动连杆体59,其一端部与线夹紧用电动机58的输出轴固定连结,其另一端部可转动地与传递连杆体62的一端部连结。
前述从动连杆体61,其一端部轴支撑在关联动作单元29的后述的引导板63上,另一端部可转动地与传递连杆体62的另一端部连结。另外,在大致く字形的从动连杆体61上设置卡合凸起64,其用于对关联动作单元29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施加沿Y轴方向的移动力。
前述传递连杆体62沿大致Y轴方向配置,其形成为,使从动连杆体61随着由线夹紧用电动机58的驱动使主动连杆体59进行的摆动一起摆动。
利用这些结构,如果线夹紧用电动机58进行驱动,则从动连杆体61随着主动连杆体59的摆动一起摆动,经由卡合凸起64,关联动作单元29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
前述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6具有: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66、67,它们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检测它们之间的遮光物体的存在与否;以及遮光板70,其设置在前述Y轴移动机构55的传递连杆体62上,具有第1及第2遮光区域68、69。
前述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66、67沿遮光板70的移动路线并列配置,同时,将第1状态传感器66配置在后侧。由此,各状态传感器66、67成为沿大致Y轴方向并列的状态。各状态传感器66、67的受光元件使有遮光物体的状态为接通状态,使无遮光物体的状态为断开状态,将可以识别各状态的信号输出至控制单元11。
另一方面,遮光板70固定支撑在传递连杆体62上,从而相对于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66、67这二者,经过发光元件-受光元件之间。并且,第1遮光区域68的Y轴方向位置及Y轴方向长度设定为,在夹持单元26处于初始位置时,位于第1状态传感器66和第2状态传感器67之间;在夹持单元26处于夹持位置时,位于遮蔽第1状态传感器66的位置;在夹持单元26处于松开位置时,同样位于遮蔽第1状态传感器66的位置。
前述第2遮蔽区域69的Y轴方向位置设定为,在夹持单元26处于初始位置或夹持位置时的任意一种状态下,与第2状态传感器67相比,其均位于前方,在处于松开位置时,成为遮蔽第2状态传感器67的位置。
因此,在控制单元11中,可以根据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66、67这二者均为断开状态的情况,判别夹持单元26处于初始位置;可以根据第1状态传感器为接通状态,且第2状态传感器67为断开状态的情况,判别夹持单元26处于夹持位置;可以根据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66、67这二者均为接通状态的情况,判别夹持单元26处于松开位置。
前述移动定位控制单元实际上通过控制单元11的控制实现。由此,移动定位控制单元可以借助进行缝纫机整体的动作控制的控制单元11的功能的一部分实现,也可以由独立的控制单元实现。
作为前述移动定位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11,预先存储用于使夹持单元26从初始位置向夹持位置移动的线夹紧用电动机58的旋转角度量,及使夹持单元26从夹持位置向松开位置移动的旋转角度量,在将夹持单元26定位在第2及松开位置时,参照存储角度位置,进行线夹紧用电动机58的动作控制。
此外,对于初始位置,控制单元11构成为,在缝纫机1的电源接通时,利用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6进行作为初始位置控制部的控制(初始化动作处理),并驱动线夹紧用电动机58,检索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66、67这二者成为断开状态的位置,并在该位置待机。
另外,如果在缝制开始后的第1针中,由缝纫机电动机5的编码器13检测输出轴角度为例如245°,则进行作为上线保持控制部的控制,即,确认缝针N从布料C向上方拔出,将夹持单元26定位在夹持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中,对于缝纫机电动机5的输出轴设定为,在使缝针N的上死点位置为0°的情况下,如果其旋转至245°,则缝针N经过下死点而向针板8的上方拔出。此外,根据编码器13的输出,如果检测到缝制开始后的规定次数的落针,则进行将夹持单元26定位在松开位置的作为上线松开控制部的控制。在这里,由编码器13的输出进行的针数的识别,例如可以通过对由编码器13得到的表示180°的信号输出次数进行计数而进行。
如图5所示,关联动作单元29具有:作为引导单元的引导板63,其可以沿Y轴方向往复移动地分别支撑第2夹持部件32和第1夹持部件31;作为张力预紧单元的拉伸弹簧44,其始终向使第2夹持部25和第1夹持部24相互接近的方向,在第2夹持部件32和第1夹持部件31之间施加张力;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其分别与第2夹持部件32和第1夹持部件31卡合,可以对应于由自身的摆动引起的姿态变化,使第2夹持部25与第1夹持部24接触/分离,同时输入由引导单元28引起的使夹持单元26向各移动位置的移动力;第1抵接部件72,其在夹持部件26处于初始位置时,与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抵接,向使第2夹持部25和第1夹持部24分离的方向摆动;以及第2抵接部件73,其在夹持部件26处于松开位置时,与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抵接,向使第2夹持部25和第1夹持部24分离的方向摆动。
前述引导板63固定在底座部2的上部,且固定在针板8的后方。
下面,在关联动作单元29的各部分的说明中使用表示方向的词语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均表示引导板63固定在底座部2上的状态时的方向。
在前述引导板63的上表面,在其X轴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沿Y轴方向的引导槽75。在该引导槽75中,以使长度方向对齐并重合的状态收容夹持单元26的第1夹持部件31及第2夹持部件32,此外,在其上方,按压板76作为盖部,以使第1夹持部件31及第2夹持部件32不会从引导槽75脱落。由此,第1夹持部件31及第2夹持部件32可以被引导槽75引导,可以分别沿Y轴方向滑动。
但是,如前所述,因为第1夹持部件31和第2夹持部件32经由拉伸弹簧44连结,所以只要不施加外力,各部件31、32就会维持使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抵接的状态。
在前述引导板63的隔着引导槽75的两侧,分别设置通孔77、78。一个通孔77使设置在第1夹持部件31上的卡合销46从上方嵌入,在另一个通孔78中嵌入第2夹持部件32的卡合销53。另外,各通孔77、78的Y轴方向长度设定为,在夹持单元26从初始位置至松开位置的移动,及伴随该移动的第1夹持部件31及第2夹持部件32的相对移动过程中,各卡合销46、53与各个孔77、78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均不接触。另外,插入各通孔77、78中的各卡合销46、53,其前端部从引导板63的下面侧凸出一定量,分别与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卡合。
前述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沿其长度方向排列地配置,设有:与第1夹持部件31的转动卡合部79;与第2夹持部件32的转动卡合部80;以及与位于上述两个转动卡合部之间的移动单元28的转动卡合部81。
即,与第1夹持部件31的转动卡合部79,是沿相对位置连杆体60的长度方向的长孔状的通孔,使卡合销46插入其中。与第2夹持部件32的转动卡合部80是圆形通孔,使卡合销53插入其中。与移动单元28的转动卡合部81,是沿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的长度方向的长孔状的通孔,使卡合凸起64插入其中。
前述拉线单元30如图6所示,具有拉线部主体83和用于使该拉线部主体83动作的拉线动作部件84。
前述拉线部主体83由前后方向较长的平板状的拉线臂85、和平板状的输入臂86形成,其整体形成为直角杠杆状,前述输入臂86位于该拉线臂85的Y轴方向-侧,从后端朝向X轴方向-侧而以大致直角延伸出。此外,在拉线臂85的前端部形成朝向X轴方向+侧延伸出的爪部85a,从而整体上形成钩状。并且,在爪部85a的根部形成凹部85b,其作为拉线部主体83的线捕捉部,前述根部为爪部85a和拉线臂85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各自侧面的连接部。另外,在拉线臂85与输入臂86的连接部分,形成上下方向贯通的插孔87,在该插孔87中从下方插入安装用台阶螺钉88,前述安装用台阶螺钉作为支撑销起作用,用于支撑拉线部主体83。
前述安装用台阶螺钉88螺入拉线部主体用安装板部34的螺纹孔35中,拉线部主体83可以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为中心自由转动。此外,在安装用台阶螺钉88上安装作为预紧单元的扭转螺旋弹簧89。该扭转螺旋弹簧89配置在拉线部主体83的下表面侧,一端钩挂在形成于拉线部主体用安装板部34上的止动器36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后端面上,另一端钩挂在拉线部主体83的驱动臂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前侧面上(图10)。
前述拉线部主体83构成为,利用扭转螺旋弹簧89的预紧力(弹簧力),使输入臂86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后端面始终与止动器36抵接,限制从Z轴方向+侧即向从上方观察的逆时针方向的最大旋转位置,拉线臂85仅容许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为中心,从上方观察沿水平面向顺时针方向(图10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这种状态下,拉线臂85配置为,在线捕捉部33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侧方,与线捕捉部33大致平行,并保持与线捕捉部33分离的位置。另外,拉线臂85的爪部85a与线捕捉部33的前端相比配置在Y轴方向+侧,其构成为,在拉线部主体83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为中心向从上方观察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拉线臂85横穿线捕捉部33的正下方。
前述拉线动作部件84形成为棒状,其从引导板63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前端面的中央部偏向X轴方向-侧的位置开始,向Y轴方向+侧凸出。另外,拉线动作部件84的前端配置在下述位置:与拉线部主体83的输入臂86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侧面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前端侧的部位相对。当然,拉线动作部件84配置在不与止动器36干涉的位置。
此外,拉线动作部件84不限于配置在引导板63上,也可以配置在底座部2等其它固定部位上。
另外,拉线动作部件84构成为,在夹持单元26从初始位置到达夹持位置的过程中,前端与输入臂86抵接,使拉线部主体83开始旋转,在夹持单元26越过夹持位置到达松开位置时,结束拉线部主体83的旋转。其构成为,作为使该拉线部主体83旋转的旋转角度,是可以使上线T的线端部TA远离上线环TL的提升路径的角度,前述上线T的线端部TA从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夹持上线T的夹持位置垂下。
因此,作为拉线动作部件84,只要能够沿Y轴方向调节Y轴方向+侧的前端的位置即可。例如,可以例举下述结构:在拉线动作部件84的基端部形成螺纹部,使将该螺纹部螺入设置于引导板63或其它固定部位上的螺纹孔时的螺入量变化。通过使用这种结构,可以放松部件的精度要求,实现成本降低,同时可以精细地调整拉线部主体83的转动定时及松开角度,可以针对上线T的粗细或强度而进行精细的设定,防止断线,并进一步实现缝制质量的提高。
对于其它结构,因为与现有的具有上线夹紧装置的缝纫机同样地形成,所以对其详细的说明省略。
下面,对于由前述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7至图16是说明本发明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说明图。此外,在图7至图16中,仅对要部标注标号。
如图7至图10所示,如果操作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的电源开关而将其接通,则控制单元11执行初始化动作,将夹持单元26定位在初始位置。因此,夹持单元26位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上,第1夹持部24位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的前方,第2夹持部25与直线NL相比位于后方。在该夹持单元26被定位在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拉线单元30使拉线动作部件84的前端从拉线部主体83的输入臂86向Y轴方向-侧远离,利用扭转螺旋弹簧89的预紧力,拉线臂85与止动器36抵接。由此,拉线臂85的长度方向朝向大致前后方向而被定位,拉线臂85在线捕捉部33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侧方,与线捕捉部大致平行地配置,拉线部主体83保持从线捕捉部33分离的位置。此外,夹持单元26被定位在初始位置的情况,是通过控制单元11接收到来自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66、67的断开信号而判断的。
然后,如果控制单元11接收到来自开始/停止开关21的缝制开始信号,则由移动位置检测单元56进行初始位置的检测。并且,如果检测到来自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66、67的信号均为断开状态,则开始缝纫机电动机5的驱动。由此,缝针N贯穿针板8的针孔8a,上线T在处于封闭状态的线捕捉部33的内部,且在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之间穿过。此外,在其下方,缝针N旁边的上线环TL被进行驱动的釜机构9的尖端15捕捉。并且,利用中釜16的旋转和上线引导板18,使上线环TL扩大,此时,因为第2夹持部25的前端部充分地位于后方,所以不会阻止上线引导板18将上线环TL扩大。因此,可以防止上线T与位于后方的中釜16的运动轨迹面22的接触。此时,拉线部主体83保持与线捕捉部33分离的位置。
然后,根据来自于缝纫机电动机5的编码器13的编码器信号的检测角度,判断第1针的缝针N是否从布料C拔出、天秤7是否到达上死点,如果该编码器13的输出表示天秤7到达上死点,则控制单元11进行下述动作控制:使移动单元28的线夹紧用电动机58开始驱动,以使夹持单元26向夹持位置移动。即,参照预先设定的与从初始位置到夹持位置的移动量相对应的旋转角度量的存储,与其相对应地驱动线夹紧用电动机58。
由此,夹持单元26开始从初始位置向夹持位置移动。此时,因为关联动作单元29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利用拉伸弹簧44的预紧力而开始沿X轴方向摆动,所以第1夹持部24向后方移动,第2夹持部25向前方移动。
之所以在前述天秤7到达上死点之后,由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夹持上线T的线端部TA,是因为在天秤7的上死点,天秤7对上线T的提升完成,因而与针孔8a相比位于下方的上线T处于最短的状态,如果在此时由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夹持上线T,则可以使从被夹持的部分至端部的上线T的长度即“线端长度”最短。
然后,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夹持单元26从初始位置向夹持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1夹持部24向后方的移动,拉线单元30的拉线动作部件84的前端,与拉线部主体83的输入臂86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侧面抵接。并且,利用第1夹持部24朝向夹持位置即朝向后方的进一步移动,输入臂86被拉线动作部件84按压,所以拉线部主体83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9的预紧力,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为中心向图12的逆时针方向(如果从上方观察则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即,以拉线臂85的前端侧朝向线捕捉部33的方式,开始沿水平面旋转。因此,与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夹持上线T时的动作联动,拉线部主体83动作。
然后,如果进行与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量相应的线夹紧用电动机58的驱动后停止,则如图13及图14所示,夹持单元26到达夹持位置,同时第1夹持部24向后方移动、第2夹持部25向前方移动而彼此接近,同时第1夹持部24与第2夹持部25的夹持面25a抵接。由此,插入它们之间的上线T的线端部TA被夹持。此外,实际上,在夹持单元26到达夹持位置的过程中,第1夹持部24与第2夹持部25的夹持面25a就会抵接。此外,夹持单元26已到达夹持位置而被定位的情况,由控制单元11接收第1状态传感器66的接通信号和来自第2状态传感器67的断开信号而检测。另外,向夹持位置的移动在缝针N的针尖位于针板8的上方的期间内完成。
此时,拉线单元30因为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为中心,以使拉线臂85的前端侧朝向线捕捉部33的方式旋转,所以如图13所示,拉线臂85形成横穿缝线路径V的轨迹,该缝线路径V是将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夹持上线T的夹持部分与釜K连结而成的。另外,拉线部主体83的爪部85a因为不横穿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而通过,所以不会与缝针N干涉。
其结果,拉线单元30在线捕捉部33的正下方,由拉线臂85的凹部85b,捕捉并钩住从夹持单元26夹持上线T的夹持位置垂下的上线T的线端部TA,向X轴方向+侧且向Y轴方向-侧进行拉线。通过该拉线,下述的线端部TA移动,以从第2针的上线环TL的提升路径远离,前述线端部TA是在第1针时在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之间夹持的上线T的穿过线捕捉部33的部分,即线端部TA中与拉线部主体83相比位于下方的垂下的线端部。该拉线可以使与拉线部主体83相比位于下方的线端部TA移动,以使其与中釜16分离,从而使其不会在中釜16的尖端15的通过路径上被钩挂。
此外,因为利用拉线单元30使上线T的线端部TA向X轴方向+侧且向Y轴方向-侧移动,所以即使其被第2针的上线环TL提升,上线T的线端部TA的前端Ta侧也不会被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S中。
然后,如果控制单元11进行预先设定的针数的落针(例如,2次落针),则参照预先设定的与从夹持位置到松开位置的移动量相对应的旋转角度量的存储,与其相对应地驱动线夹紧用电动机58。
由此,夹持单元26开始从夹持位置向松开位置移动。并且,在夹持单元26与松开位置接近的过程中,关联动作单元29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的滑动接触部60a与第2抵接部件73滑动接触。并且,如果继续进行夹持单元26的移动,则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0抵抗拉伸弹簧44的预紧力而摆动,第2夹持部25与第1夹持部24相比较大地向后方移动。因此,可以解除上线T的线端部TA的夹持状态,上线T的线端部TA从夹持单元26松开,并且夹持单元26到达松开位置。此外,夹持单元26已到达松开位置而被定位的情况,由控制单元11接收来自第1及第2状态传感器66、67的各自的接通信号而检测。
如果前述夹持单元26到达松开位置,则如图15及图16所示,拉线单元30以安装用螺栓88为中心,使拉线臂85的前端侧继续向线捕捉部33旋转,在线捕捉部33的正下方,由拉线臂85的凹部85b钩挂从夹持单元26夹持上线T的夹持位置垂下的上线T的线端部TA,进一步向X轴方向+侧且向Y轴方向-侧拉拽,完成拉线(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进一步远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中,其构成为,在从夹持单元26的初始位置与夹持位置的中间位置至松开位置期间内,使拉线单元30动作,这是为了优先使得上线T在夹持位置不杂乱而稳定地进行夹持,也可以形成为,在不妨碍上线T的夹持的范围,例如在从初始位置与夹持位置的中间位置到夹持位置期间内,完成拉线单元30的动作。
另外,作为夹持位置,只要是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向上下移动路径NL的侧部远离,即,第1夹持部24及第2夹持部25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偏离,而不与缝针N干涉的位置即可。
此外,也可以在从初始位置向夹持位置移动的过程中进行上线T的线端部TA的夹持。
在前述夹持单元26移动至松开位置而定位的情况下,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可以分离可将上线T松开的距离。
此外,对于松开位置,只要是第1夹持部24及第2夹持部25从缝针N的上下移动路径NL偏离,而不与缝针N干涉的位置即可,可以与夹持位置相比设置在后方,以在缝制中不会与所需的其它机构干涉。
此外,作为上线夹紧装置10,其也可以构成为,不单独设置松开位置,而在与夹持位置相同的位置即夹持位置进行上线T的线端部TA的夹持和松开这两者。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因为其设有拉线单元30,前述拉线单元30在夹持单元26捕捉并夹持上线T时,拉拽从夹持单元26夹持上线T的夹持位置垂下的上线T的线端部TA,以使其从上线环TL的提升路径远离,所以可以可靠且容易地避免被夹持的上线T的线端部TA的前端Ta侧被缝入布料背面的线迹S中,形成穿过线捕捉部33的线环W。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可以容易且可靠地防止发生布料偏移、断线、装置的动作不良等,同时可以可靠地确保较高的缝制质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因为即使是缝制开始的上线T的从穿线孔Na至前端Ta的长度,即“插入长度”变化这种缝制条件,也可以使用线夹持装置10,所以起到可以维持·实现缝制质量的提高、缝制开始高速化(生产性)的附加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因为无论“插入长度”是多少,均可以使用上线夹紧装置10,所以不必进行对“插入长度”产生影响的取线弹簧的调整或线道部件(定位件)的更换,因此也会起到提高生产性的附加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因为拉线单元30可以沿水平面移动,同时具有:拉线部主体83,其由作为预紧单元的扭转螺旋弹簧89进行预紧保持,以与夹持单元26的线捕捉部33分离;以及拉线动作部件84,其可以与拉线部主体83接触/分离,形成为通过使拉线动作部件84与拉线部主体83抵接,使拉线部主体83动作而进行拉线,所以可以通过使拉线动作部件84与拉线部主体83抵接的简单的动作而捕捉上线T,从而更加可靠地执行拉线动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因为拉线部主体83设置在第1夹持部件31上,拉线动作部件84设置在驱动单元27上,形成为拉线部主体83与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夹持上线T时的动作联动而动作,所以不需要另外的驱动源使拉线单元30动作,因此可以使拉线单元30的结构简单,并且,无论第1夹持部件31的动作是否波动或部件精度如何,均可以可靠地进行拉线。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因为拉线部主体83设置在第1夹持部件31上,拉线动作部件84设置在驱动单元27上,形成为拉线部主体83与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夹持上线T时的动作联动而动作,所以可以使拉拽上线T的位置为始终固定的位置(定时)。
图17至图2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此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相同的结构,在图中仅对要部标注相同的标号,而其详细的说明省略。另外,在图17至图24中,仅对要部标注标号。
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A形成为,将拉线单元30A的拉线部主体83A设置在驱动单元27上,同时将拉线动作部件84A设置在第1夹持部件31上,并使拉线部主体83A与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夹持上线T时的动作联动而动作。
即,如图17至图18所示,在第1夹持部件31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外侧面上的、线捕捉部33的形成位置的Y轴方向-侧的部分上,延伸形成拉线动作部件84A。该拉线动作部件84A具有:基体部84Aa,其从第1夹持部件31朝向X轴方向一侧凸出而延伸形成,俯视呈大致矩形;以及平板状的驱动部84Ab,其从该基体部84Aa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前端向Z轴方向-侧即下方延伸形成。并且,驱动部84Ab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后端,与拉线部主体83A的拉线臂85A的输入臂86a接触/分离。
前述拉线部主体83A安装在形成于引导板63上的拉线主体安装部91的下表面上。该拉线主体安装部91具有安装基部91a,其从引导板63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前端面的中央部偏向X轴方向-侧的位置开始,向Y轴方向+侧凸出而延伸出,在该安装基部91a的下表面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前端,朝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大致长方体状的止动器92。并且,在安装基部91a的大致中央部形成在厚度方向贯通的螺纹孔93。
前述拉线部主体83A由在前后方向较长的平板状的拉线臂85A、和平板状的输入臂86A形成,其整体为直角杠杆状,前述输入臂86A从该拉线臂85A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后端朝向X轴方向+侧以大致直角延伸出。此外,在拉线臂85A的前端部,形成向X轴方向+侧延伸的爪部85Aa,从而整体上构成钩状。并且,在爪部85Aa的根部处形成作为拉线部主体83A的线捕捉部的凹部85Ab,前述爪部85Aa的根部为爪部85Aa与拉线臂85A的连接部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各自侧面的连接部。另外,在拉线臂85A和输入臂86A的连接部分,形成上下方向贯通的插孔87A,安装用台阶螺钉88A从下方插入该插孔87A中,前述安装用台阶螺钉88A作为支撑销起作用,用于支撑拉线部主体83A。
前述安装用台阶螺钉88A,被螺入拉线主体用安装板部91的螺纹孔93中,拉线部主体83A可以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A为中心自由转动。此外,在安装用台阶螺钉88a上安装作为预紧单元的扭转螺旋弹簧89A。该扭转螺旋弹簧89A配置在拉线部主体83A的下表面侧,其一端与输入臂86A的位于Y轴方向-侧的后端钩挂,另一端钩挂在直立设置于拉线主体安装部91的安装基部91a的下表面的销状的弹簧钩挂部94(图18)的外周上。
前述拉线部主体83A构成为,利用扭转螺旋弹簧89A的预紧力(弹簧力),使拉线臂85A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右侧面始终与止动器92抵接,限制从Z轴方向+侧即上方观察向逆时针方向的最大旋转位置,仅容许拉线臂85A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A为中心,从上方观察为沿水平面向顺时针方向(图18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在这种状态下,拉线臂85A在线捕捉部33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侧方,相对于线捕捉部33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保持与线捕捉部33分离的位置。另外,拉线臂85的爪部85a配置在线捕捉部33的前端的大致沿X轴方向的延长线上,其构成为,在拉线部主体83A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A中心、从上方观察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拉线臂85A横穿线捕捉部33的正下方。
前述拉线动作部件84A在夹持单元26从初始位置到达夹持位置的过程中,使前端与输入臂86A抵接,使拉线部主体83A开始旋转,并构成为,当夹持单元26越过夹持位置而到达松开位置时,使拉线部主体83A的旋转结束。
另外,拉线动作部件84A不限于配置在第1夹持部件31上,也可以配置在底座部2等其它固定部位上。
此外,作为拉线动作部件84A,可以使用向Y轴方向-侧的凸出量显著的螺钉部件,从而成为可以变更其与输入臂86A的抵接位置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放松部件的精度要求,实现成本降低,同时,可以具体地调整拉线部主体83A的转动定时及松开角度,并可以针对上线T的粗细或强度进行精细的设定而防止断线,从而进一步实现缝制质量的提高。
对于其它结构,因为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同样地构成,所以对于其详细说明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同样地动作。
即,本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A的拉线单元30A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夹持单元26从初始位置到达夹持位置的过程中,使拉线动作部件84A的后端与输入臂86A抵接。并且,因第1夹持部24朝向夹持位置即朝向后方的进一步移动,输入臂86A被拉线动作部件84A按压,因此拉线部主体83A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9A的预紧力,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A为中心,朝向图20的逆时针方向(如果从上方观察则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即,以使拉线臂85A的前端侧朝向线捕捉部33的方式,开始沿水平面旋转。
然后,如果夹持单元26从初始位置开始而被定位在夹持位置,则如图21及图22所示,拉线单元30A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A为中心,使拉线臂85A的前端侧朝向线捕捉部33而旋转,在线捕捉部33的正下方,利用臂85A的凹部85Aa捕捉并钩挂从夹持单元26夹持上线T的夹持位置垂下的上线T的线端部TA,以将其向X轴方向+侧,且向Y轴方向-侧拉拽。
然后,如果夹持单元26从夹持位置开始被定位在松开位置,则如图23及图24所示,拉线单元30A以安装用台阶螺钉88A为中心,使拉线臂85A的前端侧朝向线捕捉部33进一步旋转,完成拉线。
根据由这种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上线检查装置10A,因为拉线部主体83A设置在驱动单元27,具体地说是在引导板63上,拉线动作部件84A设置在第1夹持部件31上,形成为拉线部主体83与第1夹持部24和第2夹持部25夹持上线T时的动作联动而动作,所以可以起到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上线夹紧装置10相同的效果,同时,因为可以相对于上线T的路径而使拉线的路径固定化(稳定化),另外,可以由固定后的引导板63承受被拉拽的上线T的载荷,所以即使上线T是粗线等,也可以可靠地进行稳定的拉线。
此外,本发明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的拉线单元,可以用于现有的各种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3)

1.一种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其具有:
上线夹持单元,其用于捕捉并夹持上线的线端部;以及
驱动单元,其用于驱动前述上线夹持单元,
该上线夹紧装置形成为,在缝制开始时,在针板的下方且在从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分离的位置处,捕捉并夹持插入前述缝针的穿线孔中的上线的线端部,同时在之后落针预先设定的次数之后,松开所夹持的前述上线的线端部,
其特征在于,
具有拉线单元,其在前述上线夹持单元已捕捉并夹持上线的线端部时,拉拽与前述上线夹持单元夹持线端部的夹持位置相比的下侧的线端部的部分,以使其从上线环的提升路径离开,
前述上线夹持单元具有线捕捉部,其形成为框状,可以使贯穿前述针板的针孔的前述缝针穿过其内部,
前述拉线单元具有:
拉线部主体,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同时可以利用预紧单元进行预紧并保持,以从前述线捕捉部离开;以及
拉线动作部件,其可以与前述拉线部主体接触/分离地配置,
通过使前述拉线动作部件与前述拉线部主体抵接,从而使前述拉线部主体动作,拉拽前述线端部的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上线夹持单元具有:第1夹持部件,其具有设置在前述线捕捉部上的第1夹持部;以及
第2夹持部件,其具有第2夹持部,该第2夹持部配置为可以与前述第1夹持部相对地接触/分离,在其与前述第1夹持部之间夹持前述线端部,
前述驱动单元形成为,可以驱动前述上线夹持单元,以至少可以使其选择性地位于初始位置和夹持位置这2个位置,
前述初始位置为,前述线捕捉部的内部位于前述上下移动路径上,且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经由前述上下移动路径而在两侧相对的位置,
前述夹持位置为,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向前述上下移动路径的侧方离开,并且在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之间夹持前述线端部的位置,
前述拉线部主体设置在前述第1夹持部件上,
前述拉线动作部件设置在前述驱动单元上,
前述拉线部主体,与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夹持前述线端部时的动作联动而进行动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上线夹持单元具有:第1夹持部件,其具有设置在前述线捕捉部上的第1夹持部;以及
第2夹持部件,其具有第2夹持部,该第2夹持部配置为可以与前述第1夹持部相对地接触/分离,在其与前述第1夹持部之间夹持前述线端部,
前述驱动单元形成为,可以驱动前述上线夹持单元,以至少可以使其选择性地位于初始位置和夹持位置这2个位置,
前述初始位置为,前述线捕捉部的内部位于前述上下移动路径上,且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经由前述上下移动路径而在两侧相对的位置,
前述夹持位置为,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向前述上下移动路径的侧方离开,并且在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之间夹持前述线端部的位置,
前述拉线部主体设置在前述驱动单元上,
前述拉线动作部件设置在前述第1夹持部件上,
前述拉线部主体,与前述第1夹持部和前述第2夹持部夹持前述线端部时的动作联动而进行动作。
CN200910133307.8A 2008-03-31 2009-03-31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50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1934A JP5265226B2 (ja) 2008-03-31 2008-03-31 ミシンの上糸つかみ装置
JP2008-091934 2008-03-31
JP2008091934 2008-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0641A CN101550641A (zh) 2009-10-07
CN101550641B true CN101550641B (zh) 2013-05-29

Family

ID=41011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330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50641B (zh) 2008-03-31 2009-03-31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265226B2 (zh)
KR (1) KR101544816B1 (zh)
CN (1) CN101550641B (zh)
DE (1) DE102009016472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0291B (zh) * 2012-06-18 2017-03-0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N104195757B (zh) * 2014-08-20 2016-04-13 宁波舒普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针杆缝纫机
CN106283417B (zh) * 2015-05-12 2022-03-25 安徽原野滤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滤袋合缝机的浸油断线检测装置
CN105803694A (zh) * 2016-05-10 2016-07-27 刘影 一种缝纫机夹紧装置
US11879195B2 (en) * 2022-03-02 2024-01-23 Hongcheng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Automatic thread trimm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45A (zh) * 1995-08-21 1997-06-18 重机公司 缝纫机及使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CN1321806A (zh) * 2000-05-02 2001-11-14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063259A (zh) * 2006-04-28 2007-10-3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下线夹紧机构
CN101144231A (zh) * 2006-09-15 2008-03-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7151B2 (ja) * 2002-04-10 2008-01-23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JP4235435B2 (ja) * 2002-11-20 2009-03-1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45A (zh) * 1995-08-21 1997-06-18 重机公司 缝纫机及使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CN1321806A (zh) * 2000-05-02 2001-11-14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063259A (zh) * 2006-04-28 2007-10-3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下线夹紧机构
CN101144231A (zh) * 2006-09-15 2008-03-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167007A 2004.06.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44816B1 (ko) 2015-08-17
DE102009016472B4 (de) 2022-12-15
JP5265226B2 (ja) 2013-08-14
KR20090104763A (ko) 2009-10-06
JP2009240599A (ja) 2009-10-22
CN101550641A (zh) 2009-10-07
DE102009016472A1 (de) 200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2671B (zh) 缝纫机
CN101550641B (zh)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KR101346938B1 (ko) 로터리식 다침 미싱
TWI589749B (zh) 多頭刺繡機以及用於多頭刺繡機的下線單元
CN104005189A (zh) 双针缝纫机
CN101538777A (zh) 双针缝纫机
CN104005188B (zh) 缝纫机
CN101435140B (zh)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N101845723B (zh)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JP2011245065A (ja) シークイン送り装置を備えたミシン
CN102051767B (zh) 多头刺绣机及其所用的拉幅框
KR20030041791A (ko) 단추구멍내기 재봉기
CN100467699C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00591825C (zh) 缝纫机的上线夹持机构
CN109312512A (zh) 刺绣机,尤其是梭车刺绣机
CN103668792A (zh) 双重环缝缝纫机
CN101072910A (zh) 刺绣机的操作方法
JP4196378B2 (ja) ミシンの針受け装置
JP2009039507A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CN101353850B (zh) 缝纫机
CN104862888B (zh) 一种具有夹线结构的缝纫机
CN101302686A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204738115U (zh) 一种具有夹线结构的缝纫机
CN112301575B (zh) 缝纫机
JP3175645U (ja) 鳩目ボタン穴かがり縫い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