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4231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4231A
CN101144231A CNA2007101546268A CN200710154626A CN101144231A CN 101144231 A CN101144231 A CN 101144231A CN A2007101546268 A CNA2007101546268 A CN A2007101546268A CN 200710154626 A CN200710154626 A CN 200710154626A CN 101144231 A CN101144231 A CN 1011442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ing knife
line
cut
movable cutting
sti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546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足立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44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42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2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controlled by the sew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可靠地夹持切断后的下线的缝纫机。线切断装置100具有:切断切刀(2),其具有刃部(2a)并可转动地支撑在釜轴台(1)上,在初始位置和线切断位置间移动;可动切刀(9),其在釜轴台(1)上转动,在初始位置、线捕捉位置、以及线切断位置间移动,通过与切断切刀(2)协同动作而将上线(T1)和下线(T2)切断;以及夹紧弹簧(29),其固定在釜轴台(1)上,可以保持切断后的下线(T2)。并且,通过在夹紧弹簧29的前端设有钩线部(29b),可以防止下线(T2)的落下,可靠地夹持切断后的下线。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其具有通过进行转动的可动切刀和切断切刀的协同动作而切断缝线的线切断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如图27所示,已知一种缝纫机,其具有线切断装置,该线切断装置在通过在缝纫机内水平方向上转动的可动切刀204和固定切刀208的协同动作而切断缝线后,由可动切刀204的外侧面和与该可动切刀204的外侧面接触的夹紧弹簧219,保持切断后的下线,直至下一次缝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所述缝纫机的线切断装置,该可动切刀204一边向从进给齿2C的针孔2A离开的箭头A方向后退,一边将设置在可动切刀204上的未图示的线捕捉部捕捉的下线引入其与夹紧弹簧219之间,在后退至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保持。
专利文献1  特开2003-1172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现有的缝纫机,可动切刀204与夹紧弹簧219大致水平地配置,但因为两者被弯曲成反向弯折状,因此相互接触的夹持部的面积很小,并且,未图示的陆续放出下线的中釜的下线出口与线捕捉部之间具有高度差,因此被该线捕捉部拉引的下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在可动切刀204和夹紧弹簧219相接触的夹持部不能适当地引导下线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切断后下线的夹持不良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适当地夹持切断后的下线的缝纫机。
为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为一种缝纫机,具有:水平釜的釜轴台(1),其安装在缝纫底座的下表面;外釜(22),其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釜轴台上,具有钩住上线线环的尖端;中釜(23),其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外釜内,安装有卷绕了下线的线轴;切断切刀(2),其具有刃部并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釜轴台上,在切断切刀初始位置和从该切断切刀初始位置向落针位置侧前进的切断切刀线切断位置间移动;可动切刀(9),其在所述釜轴台上转动,按顺序在可动切刀初始位置、从该可动切刀初始位置前进的线捕捉位置、以及从该线捕捉位置后退的可动切刀线切断位置间移动,通过在所述可动切刀线切断位置与所述切断切刀协同动作而将缝线切断;以及夹紧弹簧(29),其固定在所述釜轴台上,可以保持切断后的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切刀具有线捕捉部,其在从线捕捉位置后退时,捕捉上线和下线,所述夹紧弹簧具有:钩线部(29b),其在所述可动切刀后退时,从所述线捕捉部的下侧钩住下线;以及夹持部(29a),其在线切断后,通过与所述可动切刀的内侧面协同动作而夹持下线端部。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基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线部形成为コ字状。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基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紧弹簧,其钩线部和夹持部可以为不同材料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利用具有钩线部和夹持部的夹紧弹簧,可以提高切断后捕捉下线的捕捉动作的可靠性。由此,下一次缝制时,可以防止上线及下线的缠绕不良,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利用以コ字状形成的钩线部,可以以简易的结构得到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同样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利用具有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的钩线部和夹持部的夹紧弹簧,可以得到与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切断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切断装置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断切刀周边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气缸周边的结构(初始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气缸周边的结构(动作时)的侧面视。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切刀周边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气缸周边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线凸轮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切断装置的动作(初始位置)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切断装置的动作(切刀待机位置)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切断装置的动作(线捕捉位置)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切刀的移动轨迹的说明图。
图13(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进给齿的俯视图。(b)是表示进给齿、中釜及外釜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入上线线环时的可动切刀的概略图。
图15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切刀的前端部形状。(a)为俯视图,(b)为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切断装置的动作(线切断位置)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由可动切刀(上线避让部)进行的线捕捉动作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由可动切刀与夹紧弹簧进行的线夹持动作(切断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由可动切刀与夹紧弹簧进行的线夹持动作(切断后)的动作说明图。
图20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切刀。(a)为立体图,(b)为俯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切刀的前端部形状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由可动切刀进行的线捕捉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线器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线器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线器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夹紧弹簧的其他的示例的概略图。
图27是表示现有的线切断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6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但是,虽然在下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本发明而进行了多种技术上优选的限定,但是并不是将发明的范围限定为以下的实施方式或者图示例。另外,在本发明中,以在各图中所示的XYZ轴为基准,确定缝纫机各部件的方向。在将缝纫机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Z轴方向表示铅直方向即上下方向,Y轴方向表示与未图示的缝纫机臂部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表示水平且与Y轴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
(整体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缝纫机以综合进给缝纫机为例进行说明。综合进给缝纫机(以下,简称为缝纫机),例如是这样的缝纫机,即,为了防止伴随着进给动作而被缝制物偏移,使针进给动作与由上进给机构和下进给机构进行的进给动作同步,该针进给动作是使由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的缝针的上下移动以及由缝针摆动机构进行的缝针摆动同步而进行的,由此,在将缝针24刺入厚的被缝制物(例如,皮制物)的状态下进行进给。
所述缝纫机具有:未图示的缝纫机架,其内置以下各机构部;针驱动机构,其在缝纫机架的臂部前端,使缝针24进行往复上下动作及缝针摆动动作;进给机构(下进给机构),其从底座部内向针板25进出,使置载在缝纫机架的底座部上的被缝制物在水平方向上进给;釜机构,其通过与针驱动机构协同动作,形成线迹;以及线切断装置100,其在缝制结束后,将上线T1和下线T2切断。此外,缝纫机还具有其他缝制所必需的各种机构,但这些机构与现有公知的结构相同,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详细叙述。
(缝纫机架)
缝纫机架具有:底座部(缝纫机底座),其具有置载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的水平底座面;纵向机体部,其从该底座部的一端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臂部(缝纫机臂),其从该纵向机体部的上部与底座部大致平行地延伸出,该缝纫机架具有从侧面看呈大致コ字状的公知的形状。在臂部的前端内置针驱动机构,在底座部中内置釜机构、进给机构以及线切断装置100。并且,在底座部的上表面,在利用针驱动机构进行上下移动的缝针24的下方侧固定针板25(参照图13(b))。在针板25上,设置用于使进给机构的进给齿26进出的开口部。另外,在针板25的一端边缘的下表面侧,设有中釜引导部25a,其通过与设置在后述的釜机构的中釜23上的中釜突起部23a卡合,限制该中釜的旋转(参照图13(b)和图14)。
(针驱动机构)
针驱动机构具有公知的结构,即,具有:未图示的作为缝纫机主轴的上轴,其在臂内部可自由旋转地延伸,与缝纫机电动机连结;旋转锤,其固定在该上轴的前端;曲柄杆,其上端可自由旋转地与该旋转锤的偏心部连结;针棒,其与曲柄杆的下端连结;以及缝针24,其固定在其下端。另外,如果由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而上轴进行旋转,则该旋转经由旋转锤和曲柄杆变换为上下移动,同时通过未图示的针摆动机构,将上轴的旋转变换为摆动运动,传递给针棒。由此,针棒进行将往复上下移动和针摆动组合而成的针进给动作,在缝针24下降时,与后述的进给齿26同步而向进给方向输送布料。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针棒的往复上下移动,缝针24向进给齿26的针孔26b内进行落针,使落针位置及作为其中心的落针中心32位于该针孔26b的内侧(参照图12)。
(进给机构)
进给机构具有:进给齿26,其从底座部内向针板25进出,输送布料;上下进给机构(图示省略),其使该进给齿26进行上下方向的进给动作;以及水平进给机构(图示省略),其使进给齿26进行水平方向的进给动作。并且,缝纫机具有未图示的上进给脚和压脚,它们与上轴的旋转同步而交互进行上下移动,一侧的上进给脚与缝针24及进给齿26同步进行摆动,向进给方向输送布料。
从与上轴(缝纫机主轴)联动的下轴,经由上下进给机构及水平进给机构,使进给齿26进行进给动作,在大致椭圆轨道的上死点附近,从针板25的开口部向底座部上进出而在进给方向上输送布料。另外,在进给齿26上,形成缝针24进行落针的针孔26b。并且,如图13(a)及(b)所示,在进给齿26的下表面,以落针中心32为中心,仅在水平釜的相反侧形成支撑部26a。即,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进给齿26,其针孔26b及比该针孔26b更靠近外釜22侧的下表面开放,通过成为该结构而在针板25的下方形成空间33。
(釜机构)
釜机构具有:釜轴台1,其固定在底座部内的下表面,其在水平方向上位置可以调节(参照图1);釜轴,其在该釜轴台1的内部沿Z轴方向(上下方向)可旋转地被支撑(图示略);以及水平釜,其具有外釜22及中釜23,该外釜22通过被该釜轴轴支撑,在水平面内可旋转地被支撑,该中釜23可旋转地被支撑在该外釜22内。
在外釜22上设有未图示的尖端,其在缝针23从下死点上升时,通过所述外釜22的旋转将在针板25的下方形成的上线线环钩住。
在中釜23的内部,安装卷绕了下线T2的线轴。另外,在中釜23的上部外周缘的一部分上,设有中釜突起部23a,其通过与上述针板25下表面的中釜引导部25a卡合,限制该中釜23的旋转。
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中釜23,与现有的中釜相比,其深度D增加至接近与针板25的下表面接近的高度(参照图13(b)),从而可以增加在安装于其内侧的线轴上卷绕的下线T2的线量。
并且,如果与上轴联动而在底座部内下轴进行旋转驱动,则经由未图示的釜轴齿轮,釜轴和外釜22旋转,通过该旋转的外釜22和进行上下移动的缝针24的协同动作而形成线迹。
(线切断装置)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切断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线切断装置10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线切断装置100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线切断装置100具有:切断切刀2,其具有作为刃部的刀尖2a(参照图3),被釜轴台1可转动地支撑,在初始位置(参照图9)和从该初始位置向落针位置32侧前进的线切断位置(参照图16)间移动;可动切刀9,其在釜轴台1上转动,在初始位置(参照图9)、从该初始位置前进的捕捉位置(参照图11)、和从该捕捉位置后退的缝线切断位置(参照图16)间移动,在所述线切断位置与切断切刀2协同动作而将上线T1和下线T2切断;作为致动器的气缸6,其使切断切刀2转动;作为卡合部的可动切刀驱动销21,其通过切断切刀2从初始位置向线切断位置的转动,将该切断切刀2与可动切刀9连结,使可动切刀9在该转动方向上转动;切线凸轮15,其与上轴(缝纫机主轴)联动而进行旋转;凸轮滚柱13,其与可动切刀9一体地转动,可以与切线凸轮15卡合(参照图6);以及夹紧弹簧29,其固定在釜轴台1上,可以保持切断后的下线T2。并且,线切断装置100还具有导线器31,其防止在上述线切断位置以外切断上线T1和下线T2。以下,详细说明各部件。
(切断切刀)
如图3所示,切断切刀2在其前端(一端)具有刃部2a,同时基端部(另一端)由螺钉可拆卸地安装在切断切刀台3的一端上。切断切刀台3,其前端的支撑部3a延伸至切断切刀 2的根部附近,成为牢固地支撑所述切断切刀2的形状(参照图12)。由此,切断切刀2可以不比现有的切刀厚,而以与现有技术同样厚度即可以确保刚性,相应地,可以使可动切刀9的厚度大于现有的厚度而提高其刚性。并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断切刀2,在由后述的气缸6的驱动而配置在线切断位置上时,使作为其前端的刀尖2a延伸至针板25下方的落针中心32附近(参照图12)。
切断切刀台3的另一端,抱紧固定在可旋转地支撑在釜轴台1(参照图1)上的中空的切断切刀轴4的上端,切断切刀驱动臂5的一端抱紧固定在切断切刀轴4的下端。并且,在切断切刀轴4中,沿Z轴方向可自由转动地插入成为后述可动切刀9的转动中心的可动切刀轴11。即,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断切刀2和可动切刀9中任意一个的转动中心,均隔着外釜22的旋转中心配置在与落针位置32相反的一侧。
在切断切刀驱动臂5的另一端,利用台阶螺钉8可旋转地连结气缸连结体7,该气缸连结体7安装在固定于釜轴台1上的作为气缸6的动作部的连杆前端6a上。这样,如果连杆前端6向如图3所示的箭头A1方向或B1方向进行进退移动,则切断切刀台3以切断切刀轴4为中心摆动,设置于其前端的切断切刀2沿箭头A2方向或B2方向进行进退移动。
(气缸)
气缸6如图4和图5所示,经由气缸安装板16固定在釜轴台1的下部,设置为可以使作为该气缸6的动作部的连杆前端6a在水平方向上进退移动。在气缸安装板16的下部,固定与连杆前端6a大体平行地设置的导向轴17的一端。所述导向轴17,可自由滑动地插入气缸连结体7中,在导向轴17的另一端,利用螺母18和限位垫圈19形成止动件,其限定在水平方向(图4或图5中所示的箭头A1或B1方向)上移动的气缸连结体7的一个摆动端部(图4中左端)。此外,气缸6由未图示的气体供给源供给压缩气体。
并且,通常,向气缸6中供给气体而将连杆前端6a配置在箭头B1方向(图4中的左方),将气缸连结体7配置在与由螺母及限位垫圈19组成的防止旋转用的止动件抵接的初始状态(参照图4)。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初始状态下,上述切断切刀2配置在初始位置即最后退位置(参照图9),其初始位置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如果向气缸6供给气体而使连杆前端6a向箭头A1方向(图5中的右方)移动,则使气缸连结体7沿导向轴17向箭头A1方向移动。并且,通过在切断切刀台3上设置的限位螺栓27与固定在釜轴台1上的限位板28抵接,限定切断切刀2的线切断位置(参照图10及图1 6)。
(切断切刀和可动切刀的连结构造)
如图6所示的可动切刀轴11,是直径小于上述切断切刀轴4,并且尺寸长于所述切断切刀轴4的轴,其上下贯穿中空的切断切刀轴4而可旋转地插入。即,上述切断切刀2和该可动切刀9,利用成为双重轴构造的切断切刀轴4和可动切刀轴11,以同心轴为中心,以可以分别独立转动的状态支撑在釜轴台1上。
将可动切刀台10的一端固定在可动切刀轴11的上端,以使得其与该可动切刀轴11正交。后述可动切刀9的基端部,利用螺钉可自由拆卸地固定在可动切刀台10的上部,在可动切刀台10的另一端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作为本发明的卡合部的可动切刀驱动销21。
并且,如果由气缸6的驱动而切断切刀2及切断切刀台3向箭头A2方向转动,切断切刀台3的一端与设置在可动切刀台10上的可动切刀驱动销21抵接,则切断切刀2与可动切刀连结,两者成为一体而向箭头A2的方向转动(参照图2)。即,可动切刀9随着切断切刀2的摆动,以可动切刀轴11为中心向箭头A2方向摆动。
并且,如图2和图6所示,在可动切刀轴11的下端抱紧固定可动切刀驱动腕12的一端。该可动切刀驱动腕12在与可动切刀轴11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在其另一端部的下方侧经由沿Z轴方向的凸轮滚柱轴14,可自由转动地连结凸轮滚柱13。该凸轮滚柱13,在由气缸6的驱动而使连杆前端6a向箭头A1方向移动后,通过沿后述的切线凸轮15的凸轮部移动,使可动切刀驱动腕12的另一端部沿箭头A3方向或B3方向摆动,提供可动切刀轴11及可动切刀9的转动力。并且,在可动切刀9利用气缸6的驱动力与切断切刀 2一起移动至所述切断切刀 2的线切断位置后,利用由所述切线凸轮15提供的转动力,进行从比初始位置前进的线捕捉位置、至从该线捕捉位置后退的线切断位置间的往复移动。
并且,如图2及图7所示,在上述气缸连结体7的下部,固定可动切刀复位板20,其具有从平面观察为钩状的前端20a。因此,如果气缸6的连杆前端6a向箭头B1方向移动,则可动切刀驱动腕12的一端与所述前端20a抵接而被推回,因此可动切刀驱动腕12的另一端向箭头B3方向摆动。并且,通过气缸连结体7保持如图4所示的初始状态,从而限定可动切刀9的初始位置。
(切线凸轮)
切线凸轮15安装在未图示的第一轴上,该第一轴与上轴的旋转同步而以与该上轴1∶1的比例进行旋转。该切线凸轮15如图1和图2所示,在底座部内配置在釜轴台1的下方,以沿Z轴方向的第一轴为中心而在水平面内可旋转地设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线凸轮15,随着上轴的旋转,在图8中以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切线凸轮15的上表面,如图2及图8所示设有凸轮部,该凸轮部由以下区间构成:外周侧的待机区间15a;槽区间15b,其引导凸轮滚柱13,使其从所述待机区间15a,经过所述切线凸轮15的旋转中心附近,直至相反侧;以及开放区间15c,其形成于所述槽区间15B的末端侧。即,所述的待机区间15a、槽区间15b和开放区间15c,成为切线凸轮15的主动件,其引导作为从动件的凸轮滚柱13。
并且,如果由气缸6的驱动切断切刀2移动至线切断位置,则经由切断切刀台3、可动切刀驱动销21、可动切刀台10和可动切刀轴11,使可动切刀驱动腕12沿图2及图4所示的箭头A3方向转动。由此,凸轮滚柱13移动至待机区间15a、即可以与切线凸轮15卡合的位置,之后,对应于上轴的旋转,通过切线凸轮15进行动作,使可动切刀9与缝纫机主轴(上轴)联动而转动。
(可动切刀)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切刀9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可动切刀9,其基端部(一端)由螺钉可自由拆卸地安装在可动切刀台10上,中间部具有弯曲部而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其前端部(另一端)形成锐角的尖端形状。
所述可动切刀9,设置为可以以可动切刀轴11为中心沿箭头A2和箭头B2的方向摆动,在其整个移动动作过程中避让在中釜23的上方,同时使其前端在比中釜23的外周更靠近落针位置32一侧通过(参照图9~图12、图14及图16)。并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切刀9,如图12及图14所示,可以在设置于针板25下方的空间33中通过而进退移动。
在可动切刀9的前端部附近,如图6、图17及图21所示,设置:线捕捉部9d,其在后退时捕捉上线T1和下线T2;刃部9c,其设置于可动切刀9的前端侧,与切断切刀2的刃部2a协同动作而切断缝线;槽状的上下线避让部9b,其在外侧的侧面上从线捕捉部至刃部之间形成,用于使上线T1和下线T2避让;以及上线避让部9a,其防止在线切断位置被切断的上线T1被可动切刀9和后述的夹紧弹簧29夹持。此外,可动切刀9从基端部至前端部的大致整体形成为棱柱状,其上表面的前端角θ1及外侧面的前端角θ2,分别设定在25~30度的范围内(参照图15(a)、(b)及图21)。
线捕捉部9d如图17所示,位于可动切刀9的前端部附近的、在水平面内弯曲的所述可动切刀9的内周面侧,即接近中釜23外周的侧面下端部上。所述线捕捉部9d,向进行进退移动的可动切刀9的后退移动方向略微突出,从所述线捕捉部9d至可动切刀9的上表面形成上线避让部9a。
如图17所示,上线避让部9a成为在被线捕捉部9d在捕捉位置捕捉的上线T1和下线T2之中,仅上线T1可以退避的退避空间,其在可动切刀9后退至线切断位置而上线T1和下线T2被切断后,使其缝针24侧剩余的上线T1容易被向布料上方拔出。
上下线避让部9b,如图15(a)、(b)、图21及图23所示,从线捕捉部9d经过可动切刀9的下方而朝向该可动切刀9外周的前端侧形成。所述上下线避让部9b,使被线捕捉部9d捕捉的上线T1和下线T2可以退避到比该可动切刀9的外侧面更靠内侧的退避空间。并且,在该上下线避让部9b的槽部内和可动切刀9的外侧面之间的边界部形成边缘9e。
刃部9c,如图21及图23~图25所示,设置在可动切刀9的前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侧,与上下线避让部9b相连续。所述刃部9c,在可动切刀9的进退移动过程中,所述可动切刀9从线捕捉位置后退时,在线切断位置上,通过与上述切断切刀2的刃部2a协同动作而将上线T1和下线T2切断。并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刃部9c,如图11及图12所示,其移动轨迹穿过缝针24的落针中心32。
(夹紧弹簧)
夹紧弹簧29如图9~图11及图16~图19所示,利用螺钉固定在安装于釜轴台1上的夹紧弹簧台30的上表面,以使其基端部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配置于可动切刀9与切断切刀2之间。并且,夹紧弹簧29的前端,沿可动切刀9前端的内侧面(图20(a)所示的斜线部)向所述可动切刀9的前进移动方向延伸出。
所述夹紧弹簧29具有:下线夹紧部29a,其在该加紧弹簧29的延伸部中间弯曲,从而朝向可动切刀9侧凸出;以及钩线部29b,其在延伸部的前端形成上下二股的コ字状。即,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夹紧弹簧29,一体地形成下线夹紧部29a和钩线部29b,前端从下线夹紧部29a伸长而在前端设置钩线部29b(参照图17)。
所述夹紧弹簧29由弹簧材料构成,以推压可动切刀9的内侧面的方式预紧,在可动切刀的整个移动动作过程中,至少使下线夹紧部29a与所述可动切刀9的内侧面滑动接触。
下线夹紧部29a,在缝线切断后,通过与可动切刀9的内侧面(图20(a)所示的斜线部)协同动作,夹持下线T2的端部,形成为了开始下一次缝制而保持下线T2的本发明的夹持部(保持部)。所述下线夹紧部29a,使被线捕捉部9d捕捉的下线T2的高度,落在其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内。
钩线部29b,在可动切刀9后退时,从所述可动切刀9的线捕捉部9d的下侧钩住下线T2。即,钩线部29b在由线捕捉部9d将下线T2捕捉后,其前端经过下线T2的下侧而在比所述下线T2更靠近可动切刀9一侧进行交叉,该下线T2是从中釜23抽出,经由中釜突起部23a的下侧,被线捕捉部9d拉紧的。由此,钩线部29b可以防止由线捕捉部9d捕捉的下线T2从所述钩线部29b脱落而落下,可以可靠地将下线T2引导至下线夹紧部29a。
(导线器)
导线器31如图23~25所示,由螺钉可拆卸地安装在切断切刀2的刀尖2a附近。所述的导线器31,隔着切断切刀2而从与可动切刀9的相反侧安装在所述切断切刀2上,使其一端侧(图23和图24中的右侧)以覆盖切断切刀2的刀尖2a整体的方式,向可动切刀9侧弯曲形成,向所述刀尖2a的前方侧(图23和图24中的右侧)延伸出。所述导线器31的一端,上侧的端部进一步延伸而以沿可动切刀9的外侧面的方式延伸出(参照图23和图24),成为挂线部31a,该挂线部31a防止从线捕捉部9d经过进给齿26的针孔26b而被缝着在布料上的上线T1和下线T2与上下线避让部9b的槽部上侧的边缘9e接触。即,导线器31可以在切断切刀2的刀尖2a的前端附近钩挂上线T1和下线T2,进行引导以使得可动切刀9在线捕捉位置捕捉的上线T1和下线T2不会与边缘9e接触,从而,对其进行保护以不会在所述边缘9e和切断切刀2的刀尖2a之间引导上线T1和下线T2。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还具有作为控制单元的未图示的控制部,其控制气缸6和驱动缝纫机主轴的缝纫机电动机,以使得通过气缸6的驱动,可动切刀9随着切断切刀2一同转动,凸轮滚柱1 3移动至可以与切线凸轮15卡合的位置,之后切线凸轮15动作,使可动切刀9与缝纫机主轴(上轴)联动而进行转动。
(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
以下,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缝纫机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缝制过程中,气缸6的连杆前端6a向箭头B1方向突出,气缸连结体7配置在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因此,成为切断切刀2和可动切刀9同时配置在箭头B2方向的最后退位置即初始位置上的状态(参照图9)。
然后,如果通过未图示的缝纫机踏板的向后踏下,向控制部(图示略)输入切断线信号,则向气缸6注入气体,连杆前端6a向箭头A1方向移动。由此,如图5所示,气缸连结体7向箭头A1方向移动,经由切刀驱动腕5和切断切刀轴4,切断切刀台3向箭头A2方向转动(参照图2)。并且,在所述缝纫机踏板被向后踏下的时刻,缝纫机电动机开始旋转。
如果切断切刀台3向箭头A2方向转动,则所述切断切刀台3与固定在可动切刀台10的下表面的可动切刀驱动销21卡合,由此可动切刀台10也向箭头A2的方向转动。通过切断切刀2向箭头A2方向转动至线切断位置,经由可动切刀台10及可动切刀轴11,可动切刀驱动腕12向图2所示的箭头A3方向转动,成为凸轮滚柱13与切线凸轮15的待机区间15a卡合的状态,切断切刀台3成为转动暂时停止的状态。
在凸轮滚柱13沿图8(a)~(c)所示的切线凸轮15的待机区间15a移动的过程中,可动切刀9及切断切刀 2为在落针位置附近待机的状态(参照图10),如图14所示,外釜22在其尖端钩住上线T1而使上线T1形成三角形后,如图8(d)所示,在釜对上线的拉拽量时,凸轮滚柱13通过待机区间15a的最终点。然后,通过沿槽区间15b引导凸轮滚柱13,可动切刀驱动腕12向箭头A3方向摆动,可动切刀9向箭头A2的方向进一步前进。并且,如果凸轮滚柱13从如图8(a)~(c)所示的待机区间15a向图8(d)所示的槽区间15b引导,则切断切刀台3开始再次转动。并且,如果在切断切刀台3上安装的限位螺栓27与限位板28卡止,则切断切刀台3的转动受到限制,切断切刀2配置在缝线切断位置上(参照图10)。在该状态下,作为切断切刀2的前端的刀尖2a成为延伸至针板25下方的落针中心32附近的状态(参照图12)。
此时,可动切刀9的前端如图10~图12及图14所示移动而插入上线T1的三角形内,以使其穿过比中釜突起部23a和中釜引导部25a更靠近落针中心32一侧的针板25和进给齿26的下方的空间33。
如果切线凸轮15继续旋转,凸轮滚柱13移动至如图8(e)所示的可动切刀的最前进位置,则可动切刀9返回至比图11所示的最前进位置退后一定距离的线捕捉位置。
然后,利用槽区间15b而可动切刀驱动腕12的移动方向向箭头B3方向反转,由向箭头B2方向后退的可动切刀9的线捕捉部9d捕捉上下线T1、T2(参照图17及图22)。
此时,在可动切刀9的外周侧,如图23所示,成为上线T1及下线T2被钩挂在导线器31的挂线部31a上的状态。并且,在可动切刀9的内周侧,如图17及图22所示,成为上线T1退避至可动切刀9的上线避让部9a的状态。
如果切线凸轮15继续旋转,凸轮滚柱13被引导至如图8(f)所示的线切断位置,则可动切刀9后退至线切断位置(参照图16)。然后,在下线T2被夹紧弹簧29的钩线部29b钩住后,通过切断切刀 2的刀尖2a与可动切刀9的刃部9c的协同动作,上线T1及下线T2被切断(参照图18)。并且,凸轮滚柱13,穿过切线凸轮15的开放空间15c,在所述切线凸轮15的外周被释放,与槽区间15b的卡合被解除(参照图8(g))。
在这里,如图12所示,可动切刀9的刃部9c,穿过落针中心32而转动,刀尖2a接近所述落针中心32的附近而待机。因此,在通过可动切刀9与切断切刀2的协同动作而缝线T1、T2被切断时,从落针中心32至刀尖2a的距离比现有技术大幅缩短。
并且,在上线T1及下线T2被切断后,如图19所示,上线T1从上线避让部9a拔出而成为自由状态,下线T2被下线夹紧部29a夹持。
此外,如图16所示,如果可动切刀9通过缝线切断位置,则通过控制部停止缝纫机电动机,缝针24停止在上部位置(上停止位置)。与此同时,从控制部输出切线复位信号,对应于所述输出信号而气缸6的连杆前端6a向箭头B1方向移动。由此,切断切刀2和可动切刀3复位到图9所示的初始位置。此时,如图8所示,切线凸轮15的槽区间15b直至上线T1和下线T2的切断结束位置,由于在所述切断后,缝针24停止在上停止位置上时,凸轮滚柱13移动至开放区间15c,因此在可动切刀3复位到初始位置时,不会妨碍该可动切刀3的动作。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因为可动切刀9,其前端可以通过比中釜23的外周更靠近落针位置32一侧,所以线切断位置可以比现有技术更接近落针位置32侧。由此,可以在使用现有的中釜引导部及针板的同时,缩短被缝制物上残留的线的残留端长度。从而,可以缩短摘线等后期处理需要的时间,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由于可动切刀9,在其整个移动动作过程中避让在中釜23的上方,因此可以使中釜23的上表面接近至针板24附近。由此,可以使在安装于中釜23中的线轴上卷绕的下线T2的线量增加,可以减少更换线轴的次数,从而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由于通过驱动一个气缸6,可以实现使切断切刀2和可动切刀9转动的动作、和使该可动切刀9与上轴联动的动作中任意一个,因此可以抑制部件的个数,实现成本的抑制。
此外,可动切刀9的刃部9c的移动轨迹经过落针中心32,可以使缝线切断位置更加接近落针位置32。从而,可以进一步缩短被缝制物上残留的缝线的残留端长度,因此可以提高生产率。
此外,通过使可动切刀9为棱柱状,例如,与现有的形成板状的可动切刀相比,可以提高该可动切刀9的刚性。由此,通过与切断切刀2的协同动作,可以切断比现有技术更粗的缝线,提高缝制时使用的缝线的自由度。
此外,通过在可动切刀9上设置的上线避让部9a,可以防止切断后上线T1的端部被该可动切刀9夹持。因此,由于缝线被切断后,可以将缝针24上剩余的上线T1迅速地从布料上拔出,因此可以容易地将缝制后的布料取出,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由于将可动切刀9的上表面的前端角θ1X和外侧面的前端角θ2中任意一个都设为小于或等于30度,所以不会将上线T1和下线T2向该可动切刀9的前进移动方向推出,而是迅速地插入上线的线环内。因此,可以在线捕捉位置顺利地执行线捕捉动作,提高缝纫机动作的可靠性。并且,由于将可动切刀9的上表面的前端角θ1和外侧面的前端角θ2的任一个都设为大于或等于25度,因此该可动切刀9的前端长度不会过长而可以确保该可动切刀9的宽度。因此,可以在抑制可动切刀9在底座内部占的空间和移动距离的同时,得到上述效果。
此外,由于是将与切线有关的所有部件搭载于一个釜轴台1上的结构,因此可以实现底座内的省空间化,另外,例如还可以使本发明与两针式缝纫机相对应。
此外,通过设置导线器31,可以防止上线T1和下线T2与边缘9e接触。因此,在可动切刀9从线捕捉位置后退至线切断位置时捕捉的上线T1和下线T2不会被边缘9e导入切断切刀2侧,可以防止该边缘9e和切断切刀2将上线T1和下线T2切断。即,可以将上线T1和下线T2的切断位置限定为仅在由可动切刀9和切断切刀2的协同动作规定的正常的切断位置上,因此可以在缩短布料上残留的残留端长度,并且对于在缝针24或中釜23侧残留的上线T1和下线T2,可以将其长度限定为规定的适当长度。并且,由此,由于可以防止被缝制物侧的缝线的残留端处理及下一次缝制时上线和下线的缠绕不良,因此可以提高生产率。
此外,通过将导线器31可拆卸地安装在切断切刀2上,例如,还可以将导线器31拆下而进行切断切刀2的再研磨,从而能够抑制成本。
(其他)
此外,作为使切断切刀2和可动切刀9联动的卡合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可动切刀驱动销21设置在可动切刀台10的下表面,但也可以是将其设置在切断切刀台3的上表面或侧面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是取代与可动切刀驱动腕12卡合的切线凸轮15而连结气缸的结构。该情况下,通过控制驱动该气缸的气体的速度,或者由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缝纫机电动机的转速,控制可动切刀9的动作,也可以得到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夹紧弹簧29,下线夹紧部29a和钩线部29b也可以为独立的,即,使其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参照图26(a))。根据该结构,也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夹紧弹簧29前端的钩线部29b,也可以是成为有尖端部程度的向下方的倾斜状(参照图26(b)),或者,也可以是仅下方侧向前端突出的具有台阶部的形状(参照图26(c))。

Claims (3)

1.一种缝纫机,具有:
水平釜的釜轴台,其安装在缝纫底座的下表面;
外釜,其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釜轴台上,具有钩住上线线环的尖端;
中釜,其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外釜内,安装有卷绕了下线的线轴;
切断切刀,其具有刃部,并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釜轴台上,在切断切刀初始位置和从该切断切刀初始位置向落针位置侧前进的切断切刀线切断位置间移动;
可动切刀,其在所述釜轴台上转动,按顺序在可动切刀初始位置、从该可动切刀初始位置前进的线捕捉位置、以及从该线捕捉位置后退的可动切刀线切断位置间移动,通过在所述可动切刀线切断位置与所述切断切刀协同动作而将缝线切断;以及
夹紧弹簧,其固定在所述釜轴台上,可以保持切断后的下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切刀具有线捕捉部,其在从线捕捉位置后退时,捕捉上线和下线,
所述夹紧弹簧具有:钩线部,其在所述可动切刀后退时,从所述线捕捉部的下侧钩住下线;以及夹持部,其在线切断后,通过与所述可动切刀的内侧面协同动作而夹持下线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线部形成为コ字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紧弹簧,其钩线部和夹持部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CNA2007101546268A 2006-09-15 2007-09-17 缝纫机 Pending CN1011442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51266 2006-09-15
JP2006251266A JP2008068005A (ja) 2006-09-15 2006-09-15 ミシ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4231A true CN101144231A (zh) 2008-03-19

Family

ID=39134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546268A Pending CN101144231A (zh) 2006-09-15 2007-09-17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068005A (zh)
CN (1) CN101144231A (zh)
CZ (1) CZ2007645A3 (zh)
DE (1) DE10200704559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4647A (zh) * 2009-04-15 2010-10-20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01550641B (zh) * 2008-03-31 2013-05-2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65364U (en) * 2009-03-12 2009-09-21 Chee Siang Ind Co Ltd Automatic thread-cutt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DE102017201929A1 (de) * 2017-02-08 2018-08-09 Dürkopp Adler AG Doppelsteppstich-Näh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eines Naht-Anfangsoberfadens mit einem geringen Soll-Nahtüberstand
JP2023508263A (ja) * 2019-12-30 2023-03-02 エイシル グループ マキナ サナイ ヴェ ディシ ティジャーレット リミテッド シルケット 糸切断システ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0641B (zh) * 2008-03-31 2013-05-2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上线夹紧装置
CN101864647A (zh) * 2009-04-15 2010-10-20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01864647B (zh) * 2009-04-15 2013-12-1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68005A (ja) 2008-03-27
CZ2007645A3 (cs) 2009-02-11
DE102007045597A1 (de) 2008-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4230B (zh) 缝纫机
CN101144229A (zh) 缝纫机
CN101182671B (zh) 缝纫机
CN103710905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1144231A (zh) 缝纫机
CN108377645B (zh) 穿孔装置以及具有该穿孔装置的刺绣缝纫机
US6895878B2 (en) Chain stitch multi-needle quilting machine and method to create a pattern in a quilting material
CN103485087B (zh) 包缝缝纫机
CN105908395A (zh) 缝纫机
CN104005189A (zh) 双针缝纫机
EP2116646B1 (en) Threader of sewing machine
CN101035943B (zh) 链式线迹缝纫机
JPH11333182A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CN10142401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0451208C (zh) 缝纫机
CN101864647B (zh)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480577B (zh) 用于拦线板的绕线器及带有该绕线器的缝纫机
CN101440555A (zh) 缝纫机
JP4070164B2 (ja) ベルトループ縫付けミシン
CN103668792A (zh) 双重环缝缝纫机
CN104818587A (zh) 缝纫机
CN101387049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684592A (zh) 带环缝制缝纫机的控制装置及带环缝制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0587149C (zh) 线保持器及带有它的缝纫机
CN101353850B (zh) 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