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4647A -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4647A
CN101864647A CN201010148753A CN201010148753A CN101864647A CN 101864647 A CN101864647 A CN 101864647A CN 201010148753 A CN201010148753 A CN 201010148753A CN 201010148753 A CN201010148753 A CN 201010148753A CN 101864647 A CN101864647 A CN 101864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ing knife
line
movable cutting
production line
clamp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8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4647B (zh
Inventor
门胁真次郎
奥井裕和
矢萩智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64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4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4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4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具有:切断切刀,其具有刃部,向初始位置和线切断位置转动;可动切刀,其依次向初始位置、线捕捉位置、线切断位置转动,通过在线切断位置与切断切刀之间的协同动作,将上线及下线切断;以及夹紧部件,其利用弹性力在与可动切刀之间夹持并保持下线,夹紧部件具有第1夹持部,其在可动切刀从线切断位置返回初始位置时,可在与可动切刀之间夹持下线,可动切刀具有捕捉部,夹紧部件具有第2夹持部,其在可动切刀位于线切断位置时,可抵接在与捕捉部相比可动切刀的前端侧的抵接部上而夹持下线,在线切断位置被第2夹持部夹持的下线,伴随着可动切刀向初始位置的移动,移动至第1夹持部,利用第1夹持部进行保持。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所示,已知下述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具有:切断切刀,其具有刃部,并且,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釜轴台(机架)上,向初始位置和从初始位置向落针位置侧前进的线切断位置移动;可动切刀,其在釜轴台上转动,依次向初始位置、与初始位置相比前进的线捕捉位置、与线捕捉位置相比后退的线切断位置移动,通过在线切断位置与切断切刀的协同动作,将缝线切断;以及夹紧部件,其固定在釜轴台(机架)上,利用弹性变形的弹性力,在其与可动切刀之间夹持并保持下线。
如图21所示,在可动切刀101上,以相对于上下方向略微倾斜的方式形成槽部102,在槽部102的下端,形成将下线112卡止的钩状的捕捉部(省略图示)。在可动切刀101从线捕捉位置后退时,上线111穿过槽部102,下线112被捕捉部卡止。
在夹紧部件103的前端,形成狭缝状的线钩挂部104,利用该线钩挂部104可以钩挂缝线。另外,在夹紧部件103上,形成向可动切刀101侧凸出的夹持部105,利用该夹持部105和可动切刀101可以夹持下线112。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提高捕捉下线112时的可靠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80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由于下线在拉伸的状态下被捕捉部卡止,所以如果下线被切断,则因拉伸而延伸的下线要恢复原来的状态而收缩。而且,存在下述问题,即,在该恢复时的力量下,下线会从夹紧部件的线钩挂部中拔出,而从可动切刀完全脱离。
为了解决该问题,还考虑通过调节线钩挂部的长度、即两股的狭缝的长度,防止下线的拔出,但由于在每次变更缝制中使用的下线时,还必须更换夹紧部件,所以存在导致部件个数增加、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可以抑制下线从可动切刀脱离,可以防止部件个数增加及作业效率降低。
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具有:切断切刀,其具有刃部,该切断切刀向初始位置和从该初始位置向落针位置侧前进的线切断位置转动;可动切刀,其依次向初始位置、从该初始位置前进的线捕捉位置、从该线捕捉位置后退的线切断位置转动,在所述线切断位置,通过与所述切断切刀之间的协同动作,将上线及下线切断;以及夹紧部件,其利用弹性变形的弹性力,在其与所述可动切刀之间夹持并保持下线,所述夹紧部件具有第1夹持部(41a),该第1夹持部在所述可动切刀从所述线切断位置返回所述初始位置时,可以在其与所述可动切刀之间夹持下线,该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切刀具有在所述线捕捉位置捕捉下线的捕捉部(3d),所述夹紧部件具有第2夹持部(41d),该第2夹持部在所述可动切刀位于所述线切断位置的情况下,可以抵接在与所述捕捉部相比位于所述可动切刀的前端侧的第1抵接部上,夹持下线,在所述线切断位置被所述第2夹持部夹持的下线,伴随着所述可动切刀向初始位置的移动,过渡至所述第1夹持部而由所述第1夹持部保持。
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可动切刀在与所述夹紧部件相对的内侧面,具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具有:一端部,其与所述捕捉部相连续;以及另一端部,其与所述一端部相比设置在所述可动切刀的前端侧。
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引导槽的深度与下线的粗细相比较小。
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引导槽,在所述线捕捉部、和第2抵接部之间,沿所述可动切刀的长度方向形成,所述第2抵接部是在所述可动切刀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可动切刀的与所述夹紧部件的前端抵接的部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对于夹紧部件,在可动切刀位于线切断位置的情况下,与捕捉部卡止的下线,始终被夹紧部件的第2夹持部按压,在可动切刀上被夹持。因此,不需要在每次改变下线的粗细时,更换为对应的夹紧部件。
另外,由于在线切断位置被第2夹持部夹持的下线,随着可动切刀向初始位置的移动,而移动至第1夹持部并被保持,所以可以在缝制开始时,更可靠地形成线迹。而且,可以防止部件个数增加及作业效率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使可动切刀具有引导槽,即使可动切刀移动,下线也与引导槽嵌合,难以从可动切刀脱离。由此,可以更可靠地利用夹紧部件对下线进行保持。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引导槽的深度与下线的粗细相比较小,所以下线从引导槽凸出。因此,由于下线被夹紧部件按压,所以可以利用夹紧部件对下线进行夹持。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可以防止下线从可动切刀脱离,并且,在可动切刀移动时,可以沿引导槽对下线进行引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缝纫机所具有的线切断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缝纫机所具有的釜机构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线切断装置的要部结构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切断切刀周边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可动切刀周边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线切断装置的动作(初始位置)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线切断装置的动作(切刀待机位置)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线切断装置的动作(线捕捉位置)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线切断装置的动作(线切断位置)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线引导部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线引导部的斜视图。
图12是表示线引导部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可动切刀(上线避让部)的线捕捉动作的斜视图。
图14是表示可动切刀和夹紧弹簧的线夹持动作(切断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可动切刀和夹紧弹簧的线夹持动作(切断后)的动作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可动切刀的前端部的斜视图。
图17是表示可动切刀的线捕捉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形成在可动切刀上的引导槽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可动切刀位于线切断位置的情况下的与夹紧弹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可动切刀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的与夹紧弹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现有的缝纫机所具有的线切断装置中的可动切刀和夹紧弹簧的线夹持动作(切断时)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的实施方式。
<缝纫机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缝纫机,以综合进给缝纫机为例进行说明。综合进给缝纫机(以下简称为缝纫机),为了防止例如与进给动作相伴的被缝制物的偏移,通过使针进给动作与上进给机构以及下进给机构的进给动作同步,从而在使缝针刺穿较厚的被缝制物(例如皮革)的状态下进行进给,其中,针进给动作是使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缝针上下移动以及针摆动机构的针摆动同步而进行的。
缝纫机具有:作为框体的未图示的缝纫机架;未图示的缝针驱动机构,其在缝纫机架的臂部前端,向缝针施加往复上下移动以及针摆动动作;釜机构1(参照图2),其通过与缝针驱动机构之间的协同动作而形成线迹;以及线切断装置100(参照图1),其在缝制结束后,将上线及下线切断。此外,缝纫机具有其他缝制所必要的各种机构,但由于这些机构与现有公知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说明。
<缝纫机架>
缝纫机架具有:底座部(缝纫机底座),其具有载置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的水平底座面;纵向机体部,其从该底座部的一端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臂部(缝纫机臂),其从该纵向机体部的上部开始,与底座部大致平行地延伸,该缝纫机架具有从正面观察呈大致“コ”字状的公知的形状。在臂部的前端内置缝针驱动机构,在底座部中内置釜机构、线切断装置100。
<缝针驱动机构>
缝针驱动机构具有:作为缝纫机主轴的上轴,其在臂部内可自由旋转地延伸,与缝纫机电动机连结;旋转锤,其固定在上轴的前端;曲柄连杆,其上端与旋转锤的偏心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针棒,其与曲柄连杆的下端连结;以及缝针,其被支撑在针棒的下端。如果利用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使上轴旋转,则该旋转经由旋转锤以及曲柄连杆,变换为上下移动,并且,利用未图示的针摆动机构,将上轴的旋转变换为摆动运动,向针棒传递。由此,使针棒进行将往复上下移动和针摆动组合后的针进给动作,在缝针下降时,与进给齿(省略图示)同步地,向进给方向输送布料。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针棒的往复上下移动,使缝针向进给齿的针孔内进行落针,落针位置以及作为其中心的落针芯位于该针孔的内侧。
<釜机构>
如图1、2所示,釜机构1具有:釜轴台10,其可沿水平方向进行位置调节,固定在底座部内;釜轴11,其在釜轴台10的内部,沿Z轴方向(缝纫机的上下方向)被支撑;以及水平釜12,其安装在釜轴11的前端,与釜轴11的旋转一起旋转。
釜轴11可围绕其轴心自由旋转地设置在釜轴台10上。
水平釜12具有:外釜13,其通过轴支撑在釜轴11上,从而在水平面内可旋转地被支撑;以及中釜14,其可旋转地支撑在该外釜13内。
在外釜13上形成尖端,在缝针从下止点上升时,可以通过外釜13的旋转,使尖端钩挂形成于针板15的下方的上线线环。
在中釜14的内部,安装有卷绕下线的线轴。在中釜14的上部外周缘的一部分上,设置有中釜凸起部14a,其通过与针板15下表面的中釜引导槽15a卡合,从而限制中釜14的旋转。
如果与上轴联动地使下轴旋转,则釜轴11以及外釜13旋转,通过旋转的外釜13与进行上下移动的缝针之间的协同动作,形成线迹。
<线切断装置>
如图1、3、4所示,线切断装置100具有:切断切刀2,其用于将缝线切断;可动切刀3,其捕捉缝线,并且,通过与切断切刀2之间的协同动作,将缝线切断;以及夹紧弹簧4,其固定在釜轴台10上,可以保持切断后的下线T2。
(切断切刀)
如图4所示,切断切刀2在前端(一端)具有刃部2a,并且,基端部(另一端)利用螺钉可拆卸地安装在切断切刀台21的一端上。切断切刀台21,其前端的支撑部21a延伸设置至切断切刀2的根部附近。
切断切刀台21的另一端抱持固定在中空的切断切刀轴22的上端。切断切刀轴22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釜轴台10上。
如图3所示,在切断切刀轴22中,插入作为可动切刀3的转动中心的可动切刀轴31,其可沿Z轴方向自由转动。即,对于切断切刀2以及可动切刀3,它们的转动中心均隔着外釜13的旋转中心而配置在与落针位置相反一侧。
切断切刀驱动腕23的一端,抱持固定在切断切刀轴22的下端。
在切断切刀驱动腕23的另一端经由台阶螺钉8连结气缸连结体7,该气缸连结体7安装在固定于釜轴台10上的气缸6的杆6a上。如果杆6a向图3所示的箭头A1方向或者B1方向移动,则切断切刀台21以切断切刀轴22为中心进行摆动,设置在其前端上的切断切刀2向箭头A2方向或者B2方向移动。
此时,切断切刀2可以向初始位置(参照图6)和从初始位置向落针位置P侧前进的线切断位置(参照图9)移动。
切断切刀2,在通过气缸6的驱动而移动至线切断位置时,作为其前端的刃部2a延伸至针板15下方的落针位置P附近(参照图9)。
此外,气缸6通过内置于缝纫机内的控制装置进行驱动控制。
如图10~图12所示,在切断切刀2的刃部2a附近,利用螺钉可拆卸地安装线引导部25,该线引导部25防止上线T1及下线T2在线切断位置以外的部位被切断。线引导部25隔着切断切刀2,从与可动切刀3相反一侧安装在切断切刀2上,其一端侧(图10及图11中的右侧)覆盖切断切刀2的刃部2a整体,向可动切刀3侧弯曲而成,与刃部2a相比向前方侧(图10及图11中的右侧)延伸。线引导部25一端的上侧的端部进一步延伸,沿可动切刀3的外侧面延伸(参照图10及图11),形成线钩挂部25a,该线钩挂部25a防止从线捕捉部3d穿过进给齿26的针孔26b而缝合在布料上的上线T1及下线T2,与上下线避让部3b的槽部上侧的边缘3e接触。即,线引导部25可以在切断切刀2的刃部2a前端附近钩挂上线T1及下线T2,通过对可动切刀3在线捕捉位置捕捉的上线T1及下线T2进行引导,以使其不与边缘3e接触,从而进行保护,以使得不会将上线T1及下线T2引导至在边缘3e与切断切刀2的刃部2a之间。
(可动切刀)
如图5所示,可动切刀3的基端部(一端)可利用螺钉自由拆卸地安装在可动切刀台30上。可动切刀3,其中间部具有弯曲部,沿水平方向延伸,其前端部(另一端)为尖锐形状。
可动切刀3设置为可以以可动切刀轴31为中心沿箭头A2以及箭头B2方向摆动,在其整个摆动动作中避开中釜14的上方,并且使前端与中釜14的外周相比经过落针位置P侧(参照图6~图9)。可动切刀3可以经过设置在针板15下方的空间,进行进退移动。
在可动切刀3的前端部附近,如图13~图15所示设置有:作为捕捉部的线捕捉部3d,其在后退时捕捉下线T2;刃部3c,其设置在可动切刀3的前端侧,与切断切刀2的刃部2a协同动作,将缝线切断;槽状的上下线避让部3b,其用于在刃部3c的外侧的侧面上,在从线捕捉位置至切断部之间避让上线T1及下线T2;以及上线避让部3a,其防止在线切断位置被切断的上线T1,被可动切刀3和夹紧弹簧4把持。
线捕捉部3d如图13所示,设置在可动切刀3的前端部附近,且设置在水平面内弯曲的该可动切刀3的内周面侧,即,与中釜14的外周接近的侧面的下端部上。线捕捉部3d向进行进退移动的可动切刀3的进退移动方向略微凸出,从该线捕捉部3d至可动切刀3的上表面,形成上线避让部3a。
上线避让部3a如图13所示,成为由线捕捉部3d在线捕捉位置捕捉的上线T1及下线T2中,仅上线T1可以退避的退避空间,在可动切刀3后退至线切断位置,将上线T1及下线T2切断后,可以使缝针侧残留的上线T1向布料的上方容易地拔出。
上下线避让部3b如图10~图12、图16、图17所示,从线捕捉部3d经过可动切刀3的下方,朝向可动切刀3外周的前端侧而形成。该上下线避让部3b,成为可以使由线捕捉部3d捕捉的上线T1及下线T2与可动切刀3的外侧面相比向内侧退避的退避空间。另外,该上下线避让部3b的槽部内与可动切刀3的外侧面之间的边界部成为边缘3e。
刃部3c如图10~图12、图16所示,与上下线避让部3b相连续地,设置在可动切刀3的前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侧。刃部3c形成为,从可动切刀3的外侧面贯穿整个内侧面。
刃部3c在可动切刀3的进退移动中,在可动切刀3从线捕捉位置后退时,在线切断位置通过与切断切刀2的刃部2a之间的协同动作,将上线T1及下线T2切断。刃部3c如图8所示,其移动轨迹经过缝针的落针位置P。
另外,如图18所示,在可动切刀3的与夹紧部件4相对的内侧面上,形成引导槽3g,其一端与线捕捉部3d相连续,另一端在其与夹紧弹簧4的相对面上,与上述一端部相比设置在上述可动切刀的前端侧。
更具体地说,引导槽3g,其一端与上线避让部3a以及线捕捉部3d相连续,另一端与形成刃部3c时的孔相连续。
即,引导槽3g只要在与上线避让部3a以及线捕捉部3d相连续的部分、和在可动切刀3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可动切刀3与夹紧部件4的前端抵接的部分(第2抵接部)之间,沿可动切刀3的长度方向形成即可。
通过设置这种引导槽3g,可以防止下线T2从可动切刀3脱离,并且,在可动切刀3移动时,可以沿引导槽3g对下线T2进行引导。
引导槽3g的深度形成为,与缝制中使用的下线T2的粗细相比较小。这是为了通过使下线T2的一部分始终从引导槽3g凸出,从而利用夹紧部件4和可动切刀3,可靠地夹持下线T2,防止下线T2的拔出。
可动切刀3在釜轴台1上转动,向初始位置(参照图6)、从初始位置前进的线捕捉位置(参照图8)、从线捕捉位置后退的线切断位置(参照图9)移动,在线切断位置,通过与切断切刀2的协同动作,将上线T1及下线T2切断。
如图5所示,可动切刀轴31是与切断切刀轴22相比直径小、且与切断切刀轴22相比更长的轴,上下贯穿并可自由转动地插入中空的切断切刀轴22中。即,切断切刀2和可动切刀3,利用双重轴构造的切断切刀轴22和可动切刀轴31,在可以以同心轴为中心分别独立地转动的状态下,支撑在釜轴台10上。
在可动切刀轴31的上端,与可动切刀轴31正交地固定可动切刀台30的一端。在可动切刀台30的上部,利用螺钉将可动切刀3的基端部可自由拆卸地固定,在可动切刀台30的另一端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凸出设置可动切刀驱动销32。
另外,如果通过气缸6的驱动使切断切刀2以及切断切刀台21向箭头A2方向转动,切断切刀台21的一端与设置在可动切刀台30上的可动切刀驱动销32抵接,则切断切刀2与可动切刀3连结,两者成为一体而向箭头A2方向转动(参照图3)。即,可动切刀3伴随着切断切刀2的摆动,以可动切刀轴31为中心向箭头A2方向摆动。
另外,如图3、5所示,在可动切刀轴31的下端抱持固定可动切刀驱动腕33的一端。该可动切刀驱动腕33沿与可动切刀轴31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在其另一端部的下方侧,经由沿Z轴方向的凸轮滚轮轴35,可自由转动地连结凸轮滚轮34。该凸轮滚轮34,在通过气缸6的驱动使杆6a向箭头A1方向移动后,沿切线凸轮36的凸轮部移动,由此使可动切刀驱动腕33的另一端部向箭头A3方向或者B3方向摆动,向可动切刀轴31以及可动切刀3施加转动力。并且,可动切刀3,在通过气缸6的驱动力而与切断切刀2一起移动至切断切刀2的线切断位置后,利用该切线凸轮36的转动力,进行向从初始位置前进的线捕捉位置和从线捕捉位置后退的线切断位置的往复移动。
(夹紧部件)
如图6~图9、图13~图15、图19、图20所示,作为夹紧部件的夹紧弹簧4由可弹性变形的金属的弹簧材料形成,夹紧弹簧4的基端部利用螺钉固定在夹紧弹簧台40的上表面。夹紧弹簧台40安装在釜轴台10上,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配置在可动切刀3与切断切刀2之间。
在夹紧弹簧4的前端侧形成滑动接触部41,其沿可动切刀3前端的内侧面向可动切刀3的前进移动方向延伸,与可动切刀3的内侧面滑动接触而弯曲形成。
如图19、图20所示,滑动接触部41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力,按压可动切刀3前端的内侧面,至少在可动切刀3从线切断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期间,对由线捕捉部3d捕捉的下线T2进行按压保持。
更具体地说,如图20所示,滑动接触部41的基端侧的第1夹持部41a,在可动切刀3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利用与可动切刀3的线捕捉部3d相比的前端侧对与线捕捉部3d卡止的下线T2进行夹持。另外,如图19所示,滑动接触部41的前端侧的第2夹持部41b,在可动切刀3位于线切断位置的情况下,使与线捕捉部3d卡止的下线T2,抵接在与可动切刀3的线捕捉部3d相比的前端侧的部分(第1抵接部)上而进行夹持。
即,滑动接触部41的沿可动切刀3的移动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从可动切刀3的线切断位置至初始位置为止的移动距离相比较长。另外,滑动接触部41设置在可以覆盖可动切刀3从线切断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的线捕捉部3d的整个移动范围区域的位置上。滑动接触部41,只要至少覆盖上述的线捕捉部3d的整个移动范围区域即可,也可以设为比上述区域大的大小。此外,由于在线切断位置被第2夹持部41b把持的下线,随着可动切刀3向初始位置的移动,而移动至第1夹持部41a并被保持,所以可以在缝制开始时,更可靠地形成线迹。
<切线动作>
在缝制中,气缸6的杆6a向箭头B1方向凸出,将气缸连结体7配置在初始位置上。因此,切断切刀2以及可动切刀3,均成为配置在作为箭头B2方向的最后退位置的初始位置上的状态(参照图6)。
如果通过未图示的缝纫机踏板的后踏动作,向控制部输入切线信号,则向气缸6注入空气,杆6a向箭头A1方向移动。由此,气缸连结体7向箭头A1方向移动,经由切断切刀驱动腕23以及切断切刀轴22,切断切刀台21向箭头A2方向转动(参照图4)。另外,在对缝纫机踏板进行后踏的定时,未图示的缝纫机电动机开始旋转。
如果切断切刀台21向箭头A2方向转动,则切断切刀台21与固定在可动切刀台30的下表面上的可动切刀驱动销32卡合,从而可动切刀台30也向箭头A2方向转动。成为下述状态,即,通过切断切刀2的向箭头A2方向的直至线切断位置为止的转动,经由可动切刀台30以及可动切刀轴31,可动切刀驱动腕33向图5所示的箭头A3方向转动,切断切刀台21的转动暂时停止。在此期间,可动切刀3以及切断切刀2成为在落针位置附近待机的状态(参照图7)。
然后,通过沿切线凸轮36对凸轮滚轮34进行引导,使可动切刀驱动腕33向箭头A3方向摆动,可动切刀3向箭头A2方向进一步前进。另外,如果将凸轮滚轮34引导至切线凸轮36的规定位置,则切断切刀台21再次开始转动。然后,如果安装在切断切刀台21上的止动螺栓27与止动板28卡止,则限制切断切刀台21的转动,将切断切刀2配置在线切断位置(参照图7)。在该状态下,作为切断切刀2的前端的刃部2a成为延伸至针板15下方的落针位置P附近的状态。
此时,可动切刀3的前端如图7、8所示进行移动,通过与中釜凸起部14a以及中釜引导槽15a相比位于落针位置P侧的针板15以及进给齿26的下方的空间,进入上线T1的三角形内。
如果进一步使切线凸轮36旋转,使凸轮滚轮34移动至切线凸轮36的规定位置,则可动切刀3返回至从图8所示的最前进位置略微后退的线捕捉位置。
然后,可动切刀驱动腕33的移动方向向箭头B3方向反转,利用向箭头B2方向后退的可动切刀3的线捕捉部3d,捕捉上下线T1、T2(参照图13及图17)。
此时,在可动切刀3的外周侧,成为在线引导部25的线钩挂部25a上钩挂上线T1及下线T2的状态。另外,在可动切刀3的内周侧,如图13及图17所示,成为上线T1向可动切刀3的上线避让部3a退避的状态。
如果进一步使切线凸轮36旋转,则可动切刀3后退至线切断位置(参照图9)。然后,在下线T2钩挂在夹紧弹簧4的线钩挂部4b上后,通过切断切刀2的刃部2a与可动切刀3的刃部3c之间的协同动作,将上线T1及下线T2切断。
在将上线T1及下线T2切断后,如图15所示,将上线T1从上线避让部3a拔出而成为自由状态,下线T2被下线夹紧部4a把持。
另外,如图9所示,如果可动切刀3通过线切断位置,则利用控制部使缝纫机电动机停止,使缝针停止在上位置(上停止位置)。与此同时,从控制部输出切线返回信号,与输出信号对应地使气缸6的杆6a向箭头B1方向移动。由此,切断切刀2以及可动切刀3返回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
<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的缝纫机100,由于夹紧弹簧4构成为,在可动切刀3位于线切断位置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抵接在与线捕捉部3d相比的可动切刀3的前端侧,所以与线切断后的线捕捉部3d卡止的下线T2,始终被夹紧弹簧4按压,在可动切刀3上被夹持。另外,在此情况下,由于下线T2始终被夹紧弹簧4按压,所以不需要在每次变更下线T2时,更换为对应的夹紧弹簧4。
由此,可以抑制下线T2从可动切刀3脱离,可以防止部件个数增加及作业效率降低。
另外,通过使可动切刀3具有引导槽3g,由此,即使可动切刀3移动,下线T2也与引导槽3g嵌合,难以从可动切刀3脱离。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利用夹紧弹簧4对下线T2进行保持。
另外,由于引导槽3g的深度与下线T2的粗细相比较小,所以下线T2从引导槽3g凸出。因此,由于下线T2被夹紧弹簧4按压,所以可以利用夹紧弹簧4对下线T2进行夹持。
除此之外,可以在不变更发明的本质部分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Claims (4)

1.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具有:
切断切刀,其具有刃部,该切断切刀向初始位置、和从该初始位置向落针位置侧前进的线切断位置转动;
可动切刀,其依次向初始位置、从该初始位置前进的线捕捉位置、从该线捕捉位置后退的线切断位置转动,在所述线切断位置,通过与所述切断切刀之间的协同动作,将上线及下线切断;以及
夹紧部件,其利用弹性变形的弹性力,在其与所述可动切刀之间夹持并保持下线,
所述夹紧部件具有第1夹持部,该第1夹持部在所述可动切刀从所述线切断位置返回所述初始位置时,可以在其与所述可动切刀之间夹持下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切刀具有在所述线捕捉位置捕捉下线的捕捉部,
所述夹紧部件具有第2夹持部,该第2夹持部在所述可动切刀位于所述线切断位置的情况下,可以抵接在与所述捕捉部相比位于所述可动切刀的前端侧的第1抵接部上,夹持下线,
在所述线切断位置被所述第2夹持部夹持的下线,伴随着所述可动切刀向初始位置的移动,过渡至所述第1夹持部而由所述第1夹持部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切刀在与所述夹紧部件相对的内侧面,具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具有:一端部,其与所述捕捉部相连续;以及另一端部,其与所述一端部相比设置在所述可动切刀的前端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的深度,与下线的粗细相比较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在所述线捕捉部、和第2抵接部之间,沿所述可动切刀的长度方向形成,所述第2抵接部是在所述可动切刀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可动切刀的与所述夹紧部件的前端抵接的部位。
CN2010101487539A 2009-04-15 2010-04-15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Active CN101864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8775 2009-04-15
JP2009098775A JP2010246706A (ja) 2009-04-15 2009-04-15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4647A true CN101864647A (zh) 2010-10-20
CN101864647B CN101864647B (zh) 2013-12-11

Family

ID=42359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487539A Active CN101864647B (zh) 2009-04-15 2010-04-15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241662B1 (zh)
JP (1) JP2010246706A (zh)
CN (1) CN10186464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8040A (zh) * 2017-06-05 2017-07-28 标准缝纫机菀坪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送料缝纫机用剪线机构
CN107523944A (zh) * 2016-06-20 2017-12-29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自动切线装置
CN112301570A (zh) * 2019-07-30 2021-02-02 大康织机股份有限公司 管状针织物件的缝合剪切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665B (zh) * 2017-03-30 2018-05-11 Cutter plate chang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thereof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5287A (ja) * 1991-02-28 1993-09-24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JPH07231993A (ja) * 1994-02-24 1995-09-05 Juki Corp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CN101144230A (zh) * 2006-09-15 2008-03-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144231A (zh) * 2006-09-15 2008-03-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144229A (zh) * 2006-09-15 2008-03-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75575A (ja) * 1995-09-13 1997-03-25 Tokai Ind Sewing Mach Co Ltd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5287A (ja) * 1991-02-28 1993-09-24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JPH07231993A (ja) * 1994-02-24 1995-09-05 Juki Corp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CN101144230A (zh) * 2006-09-15 2008-03-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144231A (zh) * 2006-09-15 2008-03-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144229A (zh) * 2006-09-15 2008-03-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3944A (zh) * 2016-06-20 2017-12-29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自动切线装置
CN106988040A (zh) * 2017-06-05 2017-07-28 标准缝纫机菀坪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送料缝纫机用剪线机构
CN112301570A (zh) * 2019-07-30 2021-02-02 大康织机股份有限公司 管状针织物件的缝合剪切装置
CN112301570B (zh) * 2019-07-30 2022-07-01 大康织机股份有限公司 管状针织物件的缝合剪切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46706A (ja) 2010-11-04
EP2241662A2 (en) 2010-10-20
EP2241662B1 (en) 2016-07-27
CN101864647B (zh) 2013-12-11
EP2241662A3 (en) 2015-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4230B (zh) 缝纫机
CN101403167B (zh)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CN101864647B (zh)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03485087B (zh) 包缝缝纫机
CN101144229A (zh) 缝纫机
CN105568581B (zh) 一种带独立压脚的电脑绣花机
CN105780326A (zh) 缝纫机用的剪线驱动机构及缝纫机
CN203307598U (zh) 缝纫机
CN101435139A (zh) 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装置
CN101275345B (zh) 缝纫机
CN102234880B (zh) 缝纫机
CN101864646B (zh) 缝纫机
CN102061579A (zh) 缝纫机的缝线切断装置
CN101144231A (zh) 缝纫机
CN214882232U (zh) 一种绣花机的上机头
CN101845725B (zh) 缝纫机
CN106222892A (zh) 一种缝纫机的压轮组件及缝纫机
CN101435140B (zh)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N103374798A (zh) 缝纫机
US2197255A (en) Feed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s
CN106868734A (zh) 切线机构和缝纫机
CN204875125U (zh) 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机构
CN101302686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338495B (zh) 缝纫机的半旋转釜装置
CN203174314U (zh) 一种活结钉商标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