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5139A - 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35139A CN101435139A CNA2008101809107A CN200810180910A CN101435139A CN 101435139 A CN101435139 A CN 101435139A CN A2008101809107 A CNA2008101809107 A CN A2008101809107A CN 200810180910 A CN200810180910 A CN 200810180910A CN 101435139 A CN101435139 A CN 1014351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needle
- needle bar
- changer lever
- slid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机构,其可以降低故障的发生率,同时抑制缝制过程中的噪音。单针切换装置具有:切换杆;切换板;滑动件;离合器杆,其在针棒的上下移动时与滑动件接触,隔断针棒与缝纫机主轴的连结;以及解除销,其在针棒上下移动时与滑动件接触,连结左右针棒与缝纫机主轴,操作切换杆而切换至滑动件与离合器杆抵接的位置,或滑动件与解除销抵接的位置,从而成为单针缝制状态或双针缝制状态。在该单针切换装置中具有杆定位机构,其支撑切换杆以成为以下3种状态的位置,即:滑动件与离合器杆抵接的单针缝制状态;滑动件与解除销抵接的双针缝制状态;以及滑动件与离合器杆及解除销均未抵接的中立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将两根针中的一根切换为停止状态的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机构。
背景技术
在设置于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装置上,在缝纫机架外部设置可以以中间位置为中心而向左右位置进行操作的切换杆。
如专利文献1、2所述,切换杆通常位于中间位置,可以在中间位置驱动两根针棒,进行双针缝制。通过使切换杆从该中间位置向左侧或右侧转动,使右侧或左侧的针棒的驱动停止,成为仅驱动一侧针棒的状态。
具体地说,例如配置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的离合器结构,如果操作切换杆,则可以通过使滑动件与保持针棒的针棒抱持部的离合器杆抵接,将一侧针棒从移动被限制的状态释放,而通过使滑动件与离合器杆抵接,可以将另一侧针棒从移动被限制的状态释放。另外,其设置保持单元,如果向左或右操作切换杆,则保持单元可以使切换杆保持其状态。
并且,通过按下独立于切换杆而设置的解除杆,可以使切换杆返回至中间位置。
专利文献1:注册实用新型第25688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公平7—526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现有的单针切换装置中,在利用滑动件将一侧针棒从移动受限制的状态释放的情况下,滑动件直接配置在离合器杆的上方。因此,如果通过缝纫机的驱动而针棒进行上下移动,则滑动件与离合器杆会随着针棒的上下移动而持续碰撞。
因此,存在如果高速驱动缝纫机则冲击力很大,引起滑动件破损或磨损而单针切换装置故障的问题。另外,存在由于滑动件与离合器杆的碰撞而在缝制过程中产生噪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防止滑动件的破损、磨损,同时抑制缝制过程中的噪音。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其具有:
左右针棒,其与缝纫机的主轴联动而进行上下移动;
切换杆,其设置在缝纫机框架上,至少可以移动操作至以下三个位置:与仅利用左侧针棒形成线迹的单针缝制状态相对应的第一位置;与仅利用右侧针棒形成线迹的单针缝制状态相对应的第二位置;以及与利用左右针棒形成线迹的双针缝制状态相对应的第三位置;
滑动件,其可以利用前述切换杆的移动而在前述针棒的排列方向上移动,利用前述切换杆向前述第一位置的移动而与前述左侧针棒正对,利用前述切换杆向前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而与前述右侧针棒正对,
离合器杆,其分别与前述左右针棒相对配置,以在前述切换杆位于前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与前述滑动件抵接,在前述滑动件所相对的针棒上下移动时,隔断该相对的针棒与缝纫机主轴的连结;以及
解除销,其在前述切换杆位于前述第三位置时与前述滑动件抵接,在针棒上下移动时,将前述针棒与缝纫机主轴连结,
该单针切换装置可以切换为一侧的前述离合器杆与前述滑动件抵接的单针缝制状态、以及前述解除销与前述滑动件抵接的双针缝制状态,
其特征在于,
具有限制机构,其限制前述切换杆的移动位置以使其位于第四位置,在该第四位置处前述滑动件与前述离合器杆及前述解除销均不抵接。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单针切换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前述切换杆可以以上端为中心进行旋转操作,在下端具有向与旋转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凸出的凸起,
前述限制机构具有:
第一限制杆,其设置在前述切换杆的凸起的移动路径上,且可以在前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处与前述凸起卡合,可以抵抗弹性力而进行从前述切换杆的移动路径退避的操作;以及
第二限制杆,其与前述第一限制杆并列设置,设置在前述切换杆的凸起的移动路径上,且可以在前述第四位置处与前述凸起卡合,并且可以抵抗弹性力而进行从前述切换杆的移动路径退避的操作。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通过设置第一限制杆和第二限制杆,可以使切换杆在3个位置停止。具体地说,在未按下第一限制杆及第二限制杆的状态下,可以使切换杆与最初与切换杆接触的一个限制杆的一个侧缘抵接而使其停止。另外,如果只按下最初抵接的一侧的限制杆,则可以使切换杆与另一个限制杆的一个侧缘抵接而使其停止。另外,如果按下两个限制杆,则可以利用两个限制杆而使切换杆在无法限制移动的位置停止。
由此,因为可以设置多个限制杆而使切换杆在至少3个不同的位置停止,所以可以将切换杆切换为单针缝制、双针缝制、以及二者均不是的中立状态的3个阶段。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单针切换机构上,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限制杆具有:第一侧端部,其与前述凸起卡合,将前述切换杆保持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侧端部,其与前述凸起卡合,将前述切换杆保持在第二位置,
前述第二限制杆具有两侧端部,其与前述凸起卡合,将前述切换杆保持在第四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单针切换机构上,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二限制杆由板簧构成,将上端固定而使下端与前述凸起相对配置,可以通过操作进行弹性变形而从凸起的移动路径离开。
在这种状态下,即使第一限制杆要利用弹性变形而返回初始位置,也不会由于切换杆而妨碍其进行路径,因此,可以维持中立状态。
并且,因为通过操作而使切换杆从与第一限制杆接触的位置退避,从而第一限制杆利用弹性力返回初始位置,所以可以将切换杆维持在成为单针缝制状态的位置。
由此,可以利用简单的机构容易地进行缝制切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因为通过设置限制机构,可以解除为既不是单针缝制也不是双针缝制的中立状态,所以可以在缝制过程中断开针棒与滑动件的关联,减少由于针棒与滑动件的碰撞而引起的故障的发生率,同时抑制缝制过程中的噪音。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因为可以设置多个限制杆,并使切换杆在至少3个不同的位置停止,所以可以将切换杆切换为单针缝制、双针缝制或二者均不是的中立状态这3个阶段。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可以利用简单的机构容易地进行缝制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单针切换装置及针棒机构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单针切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表示限制机构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4是说明在双针保持状态下处于上死点位置的针棒机构的正视图。
图5(a)是针棒的侧视图,(b)是针棒的正视图。
图6是说明在双针保持状态下处于下死点位置的状态的针棒机构的正视图。
图7是图4的动作状态下通过一侧的针棒的中心线,且沿着X—Z剖面的针棒机构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刚解除一侧的针棒的保持状态之后的状态的针棒机构的正视图。
图9是图8的动作状态下通过一侧的针棒的中心线,且沿着X—Z剖面的针棒机构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解除一侧的针棒的保持状态并移动至下死点的状态的针棒机构的正视图。
图11是说明使切换杆向左侧旋转而切换为单针缝制的状态的图,(a)是表示把持部相对于指示板的位置的正视图,(b)是表示滑动件相对于离合器杆的位置的正视图,(c)是表示凸起与限制杆的位置关系的正视图,(d)是表示凸起与限制杆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
图12是说明将切换杆切换为左侧单针缝制之后的中间状态的图,(a)是表示把持部相对于指示板的位置的正视图,(b)是表示滑动件相对于离合器杆的位置的正视图,(c)是表示凸起与限制杆的位置关系的正视图,(d)是表示凸起与限制杆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
图13是说明将切换杆向右侧旋转而切换为单针缝制时的状态的图,(a)是表示把持部相对于指示板的位置的正视图,(b)是表示滑动件相对于离合器杆的位置的正视图,(c)是表示凸起与限制杆的位置关系的正视图,(d)是表示凸起与限制杆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
图14是说明将切换杆向右侧旋转而切换为单针缝制之后的中间状态的图,(a)是表示把持部相对于指示板的位置的正视图,(b)是表示滑动件相对于离合器杆的位置的正视图,(c)是表示凸起与限制杆的位置关系的正视图,(d)是表示凸起与限制杆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
图15是说明使切换杆返回中间位置而切换为双针缝制时的状态的图,(a)是表示把持部相对于指示板的位置的正视图,(b)是表示滑动件相对于离合器杆的位置的正视图,(c)是表示凸起与限制杆的位置关系的正视图,(d)是表示凸起与限制杆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单针切换装置的结构>
如图1、图2所示,单针切换装置1具有:针棒机构10,其可以进行使一对针棒20、20成为动作状态的双针缝制、或使一根针棒20成为停止状态的单针缝制;以及切换机构18,其将可以进行切换操作的切换杆2与针棒机构10连结,与切换杆2的操作联动而将针棒机构10切换为双针缝制或单针缝制。
(针棒机构)
首先,对于针棒机构1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针棒机构10的基本构造,具有与现有技术相同的结构。
如图4至10所示,针棒机构10被设置在双针缝纫机的未图示的臂部的前端内部,使分别保持2根缝针(图示略)的一对针棒20同时或选择性地上下移动。
在以下的针棒机构10的说明中,使垂直方向为Z轴方向,使沿着双针缝纫机的臂部的长度方向的水平方向为Y轴方向,使与Y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为X轴方向。
针棒机构10具有:一对针棒20,其分别形成第一卡合孔21及第二卡合孔22;作为针棒支撑体的针棒支撑框40,其可分别上下移动地支撑各个针棒20;针棒上下移动机构50,其使用分别保持一对针棒20的针棒抱持部51,使各针棒20上下移动;离合器机构60,其使用使前端相对于各个针棒20的第一卡合孔21插入/拔出的一对离合器部件61,选择性地将由针棒抱持部51对各针棒20的保持切换为保持状态或解除状态;止动器机构70,其使用止动器部件71保持在针棒支撑框40上,前述止动器部件71的前端相对于利用离合器机构60解除了保持的针棒20的第二卡合孔22插入/拔出;保持解除切换机构80,其通过人为的输入操作选择某一根针棒,切换离合器机构60的保持状态和解除状态;以及中立保持机构8。
(针棒)
如图4、图5所示,各针棒20利用针棒支撑框40,以通常沿着Z轴方向的状态被支撑,在进行针摆动的情况下,经由针棒支撑框40,在各针棒2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以沿着Y轴方向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摆动动作。在进行这种摆动时,各针棒20的上下端部分别沿着X轴方向摆动。
各针棒20为在剖面圆形的圆棒的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平坦面23的棒状体,在其下端部进行未图示的缝针的保持。
针棒20被支撑在针棒支撑框40上,以使得在沿Z轴方向被支撑的状态下,平坦面23成为沿Y—Z平面的状态。在该平坦面23表面的Z轴方向的中间位置,沿着该长度方向形成槽部24。
另外,在平坦面23的平面上,在槽部24的下端部和上端部的附近,以与该槽部24重叠的方式,形成第一卡合孔21和第二卡合孔22。
第一卡合孔21为了可以使离合器部件61的前端部插入,对应于其前端形状而形成为长方形。该长方形状与离合器部件61的前端部的大致矩形凸出相对应,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度分别设定得略大于离合器部件61的大致矩形前端部的横向宽度和纵向宽度。
第二卡合孔22相对于第一卡合孔21位于上方,与后述的止动器部件71(参照图7)的前端部的形状相对应,正面观察形成为矩形,侧面观察形成为半圆形。
在槽部24的内部,沿着该槽部24的长度方向可摆动地安装摆动板25。该摆动板25在第一卡合孔21与第二卡合孔22的中间位置处,由沿着Y轴的支撑轴支撑。通过摆动而其两端部沿Y轴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摆动板25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在各个第一卡合孔21和第二卡合孔22的内部,沿着各卡合孔21、22的深度方向进行移动。
另外,摆动板25形成为下述形状,即,如果将其一端部压入至第一卡合孔21的深部附近,则另一端部在第二卡合孔22内被推出至平坦面23,如果其另一端部被压入至第二卡合孔22的深部附近,则一端部在第一卡合孔21内被推出至平坦面23。
也就是说,对于同一根针棒20,如果离合器部件61插入第一卡合孔21中,则已经插入第二卡合孔22中的止动器部件71被摆动板25推出。另外,如果离合器部件71被插入第二卡合孔22中,则已经插入第一卡合孔21中的离合器部件61被摆动板25推出。
另外,针棒20在进行上下移动时,利用其第一卡合孔21与离合器机构60卡合而被针棒抱持部51保持。另一方面,当为了使用单针缝制而制止上下移动时,离合器机构60被解除,同时,利用第二卡合孔22与止动器机构70卡合,被针棒支撑框40保持。
(针棒支撑框)
如图4、图7所示,针棒支撑框40在其上部和下部形成使针棒20以在Y轴方向上两根并列的方式插入的插孔,可利用它们上下移动地支撑各针棒20。
在针棒支撑框40的下部的针棒20的支撑部的附近,设置供给润滑油或润滑脂等的无纺布或聚氨酯等的供给部件41,各针棒20设置为在该供给部件41中滑动。由此,润滑油或润滑脂被供给至各针棒20与针棒支撑框40的滑动部,顺利地进行上下移动。
另外,在针棒支撑部40上部的针棒20的支撑部附近设置止动器机构70,在针棒支撑框40的止动器机构70的正下方设置保持解除切换机构80。对于止动器机构70及解除切换机构80,后面详述。
此外,在由针棒支撑框40支撑的针棒20的附近形成引导槽42,其引导方形滑块55的上下移动,该方形滑块55设置在向各针棒20施加上下移动的驱动力的连杆体54的一端部。
另外,在针棒支撑框40的Y轴方向的一端部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连结施加针摆动的摆动驱动力的摆动轴43的一端部。该摆动轴43以沿着Y轴的状态,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与摆动机构连结,该摆动机构与针棒20的上下移动同步而进行摆动。另外,摆动机构43可以利用公知的结构,在从0到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调节其摆动角度范围,可以根据需要,使保持在各针棒20上的缝针以任意的振幅沿着X轴方向摆动。另外,如前所述,可以调整针摆动的摆动机构,以成为不进行针摆动的状态,即各针棒20沿着Z轴方向的状态。
(针棒上下移动机构)
针棒上下移动机构50,如图4所示,具有:针棒抱持部51,其经由离合器机构60而支撑各针棒20;缝纫机主轴52,其利用作为各针棒20的上下移动驱动源的缝纫机电动机(未图示)被旋转驱动;旋转锤53,其固定安装在缝纫机主轴52的一端部;连杆体54,其连结旋转锤53与针棒抱持部51之间;以及方形滑块55,其使连杆体54的针棒抱持部侧的端部沿Z轴方向移动。
(离合器机构)
离合器机构60在各针棒20与缝纫机主轴52的连结路径上,如图4、图7所示,与两根针棒20、20相关联地配置。离合器机构60具有:离合器部件61,其被插入从针棒抱持部51的正面贯穿至各插孔的圆形的支撑孔57中;离合器杆62,其使各个离合器部件61分别进退移动,通过在针棒20、20的上下移动时与滑动件81接触,从而解除针棒抱持部51与针棒20的结合;按压弹簧63,其经由离合器杆62,分别对离合器部件61施加前进方向的移动力;卡止爪64,其在离合器部件61后退的状态(退避位置)下,分别进行卡止;以及按压弹簧65,其分别向卡止爪64进行卡止的方向按压。另外,还具有解除销66,其设置在与对应于两根针棒20、20而配置的离合器62不同的位置上,可以从外部输入下述的操作,即,通过在针棒20、20的上下移动时与滑动件81接触而解除由各卡止爪64进行的卡止。
并且,如果滑动件81与离合器杆62抵接,则抵接一侧的针棒20与缝纫机主轴52的连结被隔断,成为单针缝制的状态。
另外,如果滑动件81与解除销76抵接而将卡止爪64向下方按压,则离合器部件62前进,成为双针缝制状态。
(保持解除切换机构)
保持解除切换机构80具有:引导槽部82,其在针棒抱持部51的上死点的稍上方的位置处,形成在针棒支撑框40上;滑动件81,其可以沿着引导槽部82滑动地被支撑;以及压盖83,其防止滑动件81从引导槽部82脱落。
引导槽部82在针棒支撑框40的上部,沿着Y轴方向形成,可以沿着该方向滑动地支撑滑动件81。也就是说,滑动件81与切换板5的移动一起,在左右针棒20、20的排列方向上移动。
滑动件81的整体为大致棱柱形,在其一端部形成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凸出的抵接凸起81a,其另一端部与设置在缝纫机架的外部的未图示的操作输入单元连结。
滑动件81以使抵接凸起(卡合部)81a朝向下方的状态,支撑在引导槽部82中。并且,通过滑动件81沿Y轴方向的移动,可以将抵接凸起81a切换为可以按压针棒抱持部51到达上死点时的离合器机构60的一个离合器杆62、另一个离合器杆62或解除销66中的某一个的位置。并且,抵接凸起81a的切换是这样实现的:利用切换杆2的操作,通过使连结板9动作,从而使与连结板9卡合的滑动件81动作。此外,该抵接凸起81a的凸出长度设定为,可以相对于上升至上死点位置的针棒抱持部51的各个离合器杆62、62及解除销66,以各个解除动作所需的行程向下按压。
(止动器机构)
止动器机构70具有:支撑部72,其具有两个圆形的通孔,这两个通孔在针棒支撑框40的上端部,从该针棒支撑框40的正面贯穿至针棒20的插孔;两个止动器部件71,其被插入各支撑部72的通孔中;两个按压弹簧73,其分别对各止动器部件71施加前进方向(针棒20侧)的移动力;以及盖体74,其在后方支撑各按压弹簧73,同时覆盖并闭塞支撑部72的通孔。
(中立保持机构)
如图2所示,中立保持机构8具有:基座8b,其固定在缝纫机架上;支撑轴8c,其插入切换板5的一端部中,同时被支撑在基座8b上;以及一对螺旋弹簧8a、8a,其卷绕安装在支撑轴8c上。
支撑轴8c被配置在沿着针棒20、20的排列方向的轴线上,并可以滑动地插入并支撑在设置于切换板5的一端的支撑孔5c中。螺旋弹簧8a、8a配置在切换板5的一端部两侧。
基座8b利用螺栓8e将下端固定在缝纫机架F上,使上端形成两股状。在该两股部处,支撑支撑轴8c的两端,利用E形环8d防止拔出。该中立保持机构8利用螺旋弹簧8a、8b的弹簧平衡,将切换板5及切换杆2保持在中间位置,即成为双针缝制状态。
(切换机构)
切换机构由切换杆2和切换连结机构18构成,该切换连结机构18连结为,使切换杆2的动作与离合器机构等联动。
(切换杆)
如图1及图2所示,切换杆2在上端部形成插孔2c,在该插孔2c中插入后述的杆轴3的一端部(前端部),并利用固定螺栓2d、2e固定。由此,切换杆2可以以杆轴3的轴心为中心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F上。切换杆2在安装时,设置为使其长度方向大致沿着缝纫机架F的前表面。在切换杆2的下端部,形成作业者在进行操作时把持的把持部2a。在切换杆2的背面设置凸起2b,其在该把持部2a的上方,向后方凸出。此外,凸起2b可以与切换杆2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以安装在切换杆2上的方式形成。
在缝纫机架F的前表面固定指示板16,其显示针棒机构10的状态,同时在选择进行缝制的缝针时成为进行切换的指针。在与前述切换杆2的把持部2a正对的指示板16的下端缘,沿着切换杆2的移动方向显示:标记“L”,其与进行左侧针棒20的单针缝制时的切换位置相对应;标记“R”,其与进行右侧针棒20的单针缝制时的切换位置相对应;标记“O”,其与进行双针缝制时的切换位置相对应;以及标记“N”,其与断开两个针棒20、20的连结的中立状态即中间位置相对应。
(切换连结机构)
切换连结机构18以杆轴3、切换腕4、切换板5、按压机构6、及连结板9为主要结构。
杆轴3配置为沿着缝纫机架F的前后方向。杆轴3的另一端部(后端部),插入在沿缝纫机上下方向延伸的切换腕(第一切换体)4的上端部形成的插孔4b中,并利用固定螺栓4a固定。在切换腕4的下端部,在与前述插孔4b平行的轴线上形成插孔4c。在该插孔4c中,可自由旋转地插入台阶螺栓4d,该台阶螺栓4d可旋转地与切换板(第二切换体)5的一端(右端)连结。
另外,在切换腕4的大致中央,在与插孔4b平行的轴线上,贯穿设置作为螺栓孔的收容孔4e。
如图2所示,在切换腕4的收容孔4e中配置按压机构6。按压机构6具有:按压球6b,其在收容孔4e中,由刚性体构成;作为预紧部件的螺旋弹簧6a,其预紧该按压球6b;以及固定螺栓6c,其螺入收容孔4e中,可以进行调节地压缩螺旋弹簧6a。在固定螺栓6c上螺合螺母7a,利用螺旋弹簧6a的预紧力,防止固定螺栓6c松动。
这种结构的按压机构6,利用螺旋弹簧6a的预紧力,使按压球6b从收容孔4e中凸出而向缝纫机架F按压,由此,可以向切换腕4施加相对作用力。另外,通过将固定螺栓6c向按压球6b螺入,因为可以用固定螺栓6c的一端部使螺旋弹簧6a收缩,所以可以增加螺旋弹簧6a的预紧力,可以提高按压球6b向缝纫机架F按压的按压力。
通过使用这种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固定螺栓6c向收容孔4e的插入量,调节按压球6b向缝纫机架F的按压力。另外,收容孔4e、固定螺栓6c、螺母7a构成调节按压力的按压机构7。
(切换板)
切换板5沿着针棒20、20的排列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在另一端沿着长度方向形成长孔5a。通过使固定在缝纫机架F上的销钉5b、5b贯穿长孔5a中,引导切换板5向左右方向的移动,同时将切换板5支撑在缝纫机架F上。由此,在利用切换杆2的操作,经由杆轴3而使切换腕4以上端为中心旋转时,切换板5在针棒20、20的排列方向上直线移动。
在切换板5的另一端部,经由固定螺栓9a连结板簧状的连结板9。在该连结板9的前端部卡合滑动件81,其切换用于缝制的针棒。
<定位机构>
定位机构由切换杆2的凸起2b、和定位保持切换杆2并且解除该保持的杆定位机构11构成。
(杆定位机构)
如图1至图3所示,杆定位机构11在切换杆2的缝纫机架F侧,具有第一限制杆12及第二限制杆13,它们的下端部在切换杆2的凸起2b的移动路径上正对配置。
第一限制杆12使中间部12C以U字状弯曲形成,在该中间部12C的两侧,一体地形成左板部12A及右板部12B。第一限制杆12,其上端部可以利用具有与前述支撑轴8c平行的轴线的固定销(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F上,具体地说,支撑在固定于缝纫机架F上的线调整支撑板F2上。
第一限制杆12的下端部为自由端,利用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等的弹性部件,从后方在切换杆2侧承受作用力。由此,第一限制杆12的左右板部12A、12B,总是位于前述凸起2b的移动路径上,当抵抗前述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将下端部下压时,可以使其从前述凸起2b的移动路径退避。
此外,第一限制杆12的中间部12C与两端部12A、12B之间的弯曲部12d、12e,在图中表示为直角,但为了使切换杆2的凸起2b容易跃上两个板部12A、12B,所以优选形成为圆弧或锥状。
平板形状的第二限制杆13,配置在前述第一限制杆12的左右板部12A、12B之间。由此,第二限制杆13的下端部与前述切换杆2的凸起2b的移动路径正对,在将下端部压下时,以上端固定部为中心弹性变形,可以使其从凸起2b的移动路径退避。
此外,上述第一限制杆12及第二限制杆13,与对应于前述指示板16的各位置的切换杆2的位置相关地配置。
因此,前述凸起2b通过与第一限制杆12的外侧缘部12a、12b或第二限制杆13的外侧缘部13a、13b抵接,而将切换杆2保持在与前述支撑板16的各个标记(N)、(R)、(L)相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该杆定位机构11构成限制机构,其将杆位置定位在前述抵接凸起81a不与前述离合器杆62和前述解除销66抵接的中立位置(N),并限制前述切换杆2的移动位置以保持在中立位置(N)。
由此,单针切换装置利用该杆位置定位机构11和前述现有的中立保持机构8,被保持在单针缝制状态、双针缝制状态、中立状态这3个位置。
<单针切换装置的动作说明>
如果使切换杆2向左右方向旋转,则与切换杆2连结的杆轴3,向与以切换杆2的上端部为支点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利用杆轴3的旋转,与杆轴3连结的切换腕4的下端部,以其上端部为支点,向与杆轴3相同的方向旋转。利用切换腕4的旋转,与切换腕4连结的切换板5,伴随切换腕4的旋转,向缝纫机的左右方向移动,与切换板5连结的连结板9也向该方向移动,与连结板9卡合的滑动件81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利用该滑动件81的移动,实现针棒的切换。
<针棒机构的动作说明>
下面,根据图4至图10,进行针棒机构10的动作说明。
图4表示各针棒20均被保持在位于上死点位置的针棒抱持部51上的状态,从这里开始进行动作说明。
利用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经由针棒上下移动机构50的缝纫机主轴52、旋转锤53及连杆体54,对针棒抱持部51施加下降驱动力。由此,针棒抱持部51与两根针棒20一起移动至下死点(图6的状态)。
然后,例如,对于使左侧的针棒2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要使左侧的针棒20的上下移动停止的情况下,在针棒抱持部51经由下降而再次返回至上死点之前的期间内,通过使切换杆2向图1的左侧旋转,使滑动件81的抵接凸起81a与左侧的离合器杆62的上方位置对齐。
如果利用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而再次使针棒抱持部51移动至上死点,则滑动件81的抵接凸起81a将左侧的离合器杆62向下方按压(图8及图9的状态)。
由此,左侧的离合器杆62抵抗按压弹簧63而使离合器部件61向后退方向移动,位于该离合器部件61下方的卡止爪64的前端部被按压弹簧65按压而进入切口内,进行卡止以使得离合器部件61不前进。
此外,通过使离合器部件61进行后退移动,其从第一卡合孔21中拔出,左侧针棒20的槽部24内的摆动板25的下端部从按压状态释放,使压接在上端部的止动器部件71的前端部进入第二卡合孔内。由此,左侧针棒20成为在该上死点位置被针棒支撑框40保持的状态。
因此,如图10所示,如果针棒抱持部51再次下降移动,则仅右侧的针棒20与针棒抱持部51一起下降,左侧的针棒20留在上死点位置。
另外,为了使针棒20从该状态再次上下移动,在从针棒抱持部51开始下降直到返回上死点之前,按下限制杆12、13,使滑动件81的抵接凸起81a与解除销66的上方位置对齐。
如果利用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而使针棒抱持部51再次移动至上死点,则滑动件81的抵接凸起81a将解除销66向下方按压(图4及图7的状态)。
由此,解除销66的下端部按压左侧的卡止爪64的抵接部,抵抗按压弹簧65而使卡止爪64的前端部向下方移动。其结果,卡止爪64与离合器部件61的切口61c的卡止状态被解除,该离合器部件61被按压弹簧63按压而进行前进移动。并且,离合器部件61进入由针棒支撑框40保持的针棒20的第一卡合孔21中,按压摆动板25的下端部,将按压上端部的止动器部件71推回,送出至第二卡合孔22的外部。
由此,该针棒20解除由止动器部件71保持的状态,成为由针棒抱持部51保持的状态,再次开始上下移动。
<切换动作>
下面,对于杆定位机构1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1中,在利用切换杆2选择左侧针棒上的单针缝制的情况下,如图11(a)所示,切换杆2的把持部2a位于与指示板16的标记(L)正对的位置。另外,如图11(b)所示,滑动件81的抵接凸起81a位于左侧的离合器杆62的上方。另外,如图11(c)、(d)所示,凸起2b成为与第一限制杆12的外侧边缘部12a抵接的状态。
由此,第一限制杆12被保持在与标记(L)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然后,在缝制开始时,用户通过抵抗弹性力而按下第一限制杆12,从而第一限制杆12以上端为中心旋转,使下端向后方移动。由此,从图11(d)的状态开始,切换杆2的凸起2b与第一限制杆12的外侧边缘部12a的卡合脱开,切换杆2利用螺旋弹簧8a、8a的预紧力而向中间位置返回。此时,凸起2b越过第一限制杆12的左半部12A的上表面,一边按下第一限制杆12,一边向图11(d)的右方移动。因此,如图12(c)(d)所示,凸起2b与第二限制杆13的侧边缘部13a抵接,被定位并被保持。此时,如图12(a)所示,切换杆2的把持部2a,位于与指示板16的左侧的标记(N)正对的位置。另外,如图12(b)所示,滑动件81的抵接凸起81a位于从左右离合器杆62及解除销66偏离的位置。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利用切换杆2选择右侧针棒上的单针缝制的情况下,如图13(a)所示,切换杆2的把持部2a位于指示板16的标记(R)的位置。另外,如图13(b)所示,滑动件81的抵接凸起81a位于右侧的离合器杆62的上方。另外,如图13(c)(d)所示,凸起2b成为与第一限制杆12的侧边缘部12b抵接的状态。
并且,在缝制开始时,如图14(d)所示,用户通过按下第一限制杆12,使第一限制杆12抵抗弹性力而旋转,使下端后退。由此,切换杆2的凸起2b与第一限制杆12的右板部12B的外侧缘部12b的卡合脱开,切换杆2利用螺旋弹簧8a、8a的预紧力而向中间位置返回。并且,如图14(c)(d)所示,切换杆2的凸起2b与外侧边缘部13b抵接而被定位保持。如图14(a)所示,切换杆2的把持部2a位于指示板16的右侧标记(N)的位置。另外,如图14(b)所示,滑动件81的抵接凸起81a位于从左右的离合器杆62及解除销66偏离的位置。
在从图12及图14的状态切换为双针缝制的情况下,通过按下第二限制杆13,使第二限制杆13弹性变形,使切换杆2的凸起2b与第二限制杆13的外侧缘部13a或13b的卡合脱开。由此,切换杆2利用螺旋弹簧8a、8a的预紧力而返回至中间位置,如图15(c)、(d)所示,凸起2b位于第二限制杆13上方。
另外,在从图11或图13的状态切换为双针缝制的情况下,将第一限制杆12的下端与第二限制杆13的下端同时按下。首先凸起2b与第一限制杆12的侧边缘部12b的卡合脱开,因为切换杆2利用螺旋弹簧8a、8a的预紧力而向中间位置返回,所以凸起2b向中心方向移动,但因为第二限制杆13也被按下,所以凸起2b如图15(c)、(d)所示,位于第二限制杆13上方。
此时,如图15(a)所示,切换杆2的把持部2a,被定位保持在与指示板16的标记(O)正对的位置。另外,如图15(b)所示,滑动件81位于左右离合器杆62之间的中间位置。
当从图15的状态切换为左右某一个单针缝制时,只要仅操作切换杆2即可。
此时,在使第一限制杆12的弯曲部为圆弧或锥状的情况下,凸起2b可以无钩挂而稳定地移动到左板部12A或右板部12B上方。
<作用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中的单针切换装置1,因为杆定位机构11具有第一限制杆12和第二限制杆13,可以在单针缝制中保持切换机构18,并且,可以在缝制时形成断开切换机构18和针棒机构10之间的关联的中立状态,所以可以在缝制过程中断开针棒20和切换机构18之间的关联。从而,可以降低由针棒20与切换机构18的碰撞引起的滑动件81的故障发生率,同时抑制缝制过程中的噪音。
另外,通过设置第一限制杆12和第二限制杆13,可以使切换杆2停止在3个位置。具体地说,在未按下第一限制杆12及第二限制杆13的状态下,可以使切换杆2的凸起与第一限制杆12的侧缘部12a、12b抵接而使其停止,另外,在只按下第一限制杆12的状态下,可以使切换杆2的凸起2b与第二限制杆13的侧缘部13a、13b抵接而使其停止。另外,在按下第一限制杆12及第二限制杆13的状态下,可以使切换杆2与第二限制杆13的表面抵接而使其停止。
由此,仅通过设置多个限制杆,就可以将切换杆2切换为单针缝制、双针缝制、中间这三个阶段。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限制机构不限于具有两个限制杆,也可以与各个位置相对应,设置两个以上的限制杆。
另外,在处于解除状态时,也可以不使滑动件的停止位置向左右离合器杆62的内侧偏移,而是使其外侧偏移。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指示板16上的N的位置成为L及R的外侧,切换杆2也成为向外侧旋转的结构。
Claims (4)
1.一种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装置,其具有:
左右针棒,其与缝纫机的主轴联动而进行上下移动;
切换杆,其设置在缝纫机框架上,至少可以移动操作至以下三个位置:与仅利用左侧针棒形成线迹的单针缝制状态相对应的第一位置;与仅利用右侧针棒形成线迹的单针缝制状态相对应的第二位置;以及与利用左右针棒形成线迹的双针缝制状态相对应的第三位置;
滑动件,其可以利用前述切换杆的移动而在前述针棒的排列方向上移动,利用前述切换杆向前述第一位置的移动而与前述左侧针棒正对,利用前述切换杆向前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而与前述右侧针棒正对,
离合器杆,其分别与前述左右针棒相对配置,以在前述切换杆位于前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与前述滑动件抵接,在前述滑动件所相对的针棒上下移动时,隔断该相对的针棒与缝纫机主轴的连结;以及
解除销,其在前述切换杆位于前述第三位置时与前述滑动件抵接,在针棒上下移动时,将前述针棒与缝纫机主轴连结,
该单针切换装置可以切换为一侧的前述离合器杆与前述滑动件抵接的单针缝制状态、以及前述解除销与前述滑动件抵接的双针缝制状态,
其特征在于,
具有限制机构,其限制前述切换杆的移动位置以使其位于第四位置,在该第四位置处前述滑动件与前述离合器杆及前述解除销均不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切换杆可以以上端为中心进行旋转操作,在下端具有向与旋转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凸出的凸起,
前述限制机构具有:
第一限制杆,其设置在前述切换杆的凸起的移动路径上,且可以在前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处与前述凸起卡合,可以抵抗弹性力而进行从前述切换杆的移动路径退避的操作;以及
第二限制杆,其与前述第一限制杆并列设置,设置在前述切换杆的凸起的移动路径上,且可以在前述第四位置处与前述凸起卡合,并且可以抵抗弹性力而进行从前述切换杆的移动路径退避的操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限制杆具有:第一侧端部,其与前述凸起卡合,将前述切换杆保持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侧端部,其与前述凸起卡合,将前述切换杆保持在第二位置,
前述第二限制杆具有两侧端部,其与前述凸起卡合,将前述切换杆保持在第四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二限制杆由板簧构成,将上端固定而使下端与前述凸起相对配置,可以通过操作进行弹性变形而从凸起的移动路径离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96765A JP2009119048A (ja) | 2007-11-15 | 2007-11-15 | 片針切り替え装置 |
JP2007296765 | 2007-11-1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35139A true CN101435139A (zh) | 2009-05-20 |
Family
ID=40709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8101809107A Pending CN101435139A (zh) | 2007-11-15 | 2008-11-14 | 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9119048A (zh) |
CN (1) | CN101435139A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43975A (zh) * | 2011-10-27 | 2012-05-09 | 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双针机变位针杆的复位装置 |
CN102619027A (zh) * | 2012-04-05 | 2012-08-01 | 宁波舒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送料结构的双针钉襻机 |
CN104005188A (zh) * | 2013-02-25 | 2014-08-27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4047128A (zh) * | 2013-03-15 | 2014-09-17 |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 缝纫机针棒切换装置 |
CN105696214A (zh) * | 2016-03-08 | 2016-06-22 | 常州智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双色切换机构 |
CN109923255A (zh) * | 2017-08-29 | 2019-06-21 |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 缝纫针夹持装置 |
CN110468522A (zh) * | 2019-09-09 | 2019-11-19 |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杆分离控制方法 |
CN110904581A (zh) * | 2018-09-18 | 2020-03-24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针棒机构 |
CN112281330A (zh) * | 2019-07-24 | 2021-01-29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单双针缝制状态切换装置及方法 |
CN112941730A (zh) * | 2021-03-15 | 2021-06-11 | 吴江阳光科技缝纫机有限公司 | 一种双针缝纫机及其机针组件、双针缝纫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93250B1 (ko) | 2013-04-11 | 2014-05-08 | 치 시앙 인더스트리얼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재봉기의 바늘대 변경 장치 |
-
2007
- 2007-11-15 JP JP2007296765A patent/JP2009119048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11-14 CN CNA2008101809107A patent/CN10143513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43975A (zh) * | 2011-10-27 | 2012-05-09 | 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双针机变位针杆的复位装置 |
CN102619027A (zh) * | 2012-04-05 | 2012-08-01 | 宁波舒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送料结构的双针钉襻机 |
CN104005188A (zh) * | 2013-02-25 | 2014-08-27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4047128A (zh) * | 2013-03-15 | 2014-09-17 |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 缝纫机针棒切换装置 |
CN104047128B (zh) * | 2013-03-15 | 2016-08-03 |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 缝纫机针棒切换装置 |
CN105696214A (zh) * | 2016-03-08 | 2016-06-22 | 常州智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双色切换机构 |
CN109923255A (zh) * | 2017-08-29 | 2019-06-21 |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 缝纫针夹持装置 |
CN109923255B (zh) * | 2017-08-29 | 2021-05-25 |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 缝纫针夹持装置 |
CN110904581A (zh) * | 2018-09-18 | 2020-03-24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针棒机构 |
CN112281330A (zh) * | 2019-07-24 | 2021-01-29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单双针缝制状态切换装置及方法 |
CN112281330B (zh) * | 2019-07-24 | 2023-10-03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单双针缝制状态切换装置及方法 |
CN110468522A (zh) * | 2019-09-09 | 2019-11-19 |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杆分离控制方法 |
CN110468522B (zh) * | 2019-09-09 | 2021-03-30 |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杆分离控制方法 |
CN112941730A (zh) * | 2021-03-15 | 2021-06-11 | 吴江阳光科技缝纫机有限公司 | 一种双针缝纫机及其机针组件、双针缝纫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119048A (ja) | 2009-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35139A (zh) | 双针缝纫机中的单针切换装置 | |
CN1982525B (zh) |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 |
CN103443672A (zh) | 光纤切割器 | |
CN205203581U (zh) | 一种定位针凸轮装置及具有其的吊牌穿线机 | |
CN103485087B (zh) | 包缝缝纫机 | |
CN208183275U (zh) | 一种缝纫机 | |
CN101914840B (zh) | 双针缝纫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 |
CN103388244A (zh) | 缝纫机的切刀装置 | |
CN102234880B (zh) | 缝纫机 | |
CN101210365A (zh) | 缝纫机的压脚装置 | |
CN108049043B (zh) | 一种绣花机的独立雕孔装置 | |
CN1908279B (zh) | 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 | |
EP1614791A3 (en) | Wiper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 |
CN1776065B (zh) | 上装饰缝合装置 | |
CN1904180B (zh) |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 |
CN1932118B (zh) | 双针缝纫机的单针切换装置 | |
CN101245532A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CN103119210A (zh) | 缝纫机的被缝制物切断装置 | |
CN101387049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CN101270538B (zh) |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 |
CN110890683B (zh) | 一种凸轮插针机构 | |
CN107653560B (zh) | 一种应用于圆编机的可摆角度变色头 | |
CN105177877A (zh) | 包缝缝纫机 | |
CN216193141U (zh) | 圆机用夹纱装置 | |
CN101353850B (zh) | 缝纫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90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