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2686B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嵌条缝制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2686B
CN101302686B CN 200810094113 CN200810094113A CN101302686B CN 101302686 B CN101302686 B CN 101302686B CN 200810094113 CN200810094113 CN 200810094113 CN 200810094113 A CN200810094113 A CN 200810094113A CN 101302686 B CN101302686 B CN 1013026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loth
sewing machine
feed
bas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09411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2686A (zh
Inventor
高濑秀纪
小川达矢
沟渊顺也
平泽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02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2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2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26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可以防止由于保持体的误动作引起的缝针折断。嵌条缝制缝纫机具有:缝纫机主体;中央切刀机构;保持体机构,其具有保持体、保持体驱动单元以及引导单元,该保持体具有底板部、立板部和引导部件;保持体支撑轴,其以可自由转动地支撑保持体机构的方式在上下方向被支撑;布料移动机构,其具有一对大压脚,通过大压脚的布料进给方向的移动传送主布料及嵌布料移动机构,其中,保持体支撑轴设有转动阻止单元,其配置于缝纫机主体的外侧,且相对于缝纫机主体配置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在沿着引导单元使引导部件的前端相对2根缝针之间移动至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之前,阻止以保持体支撑轴为中心的保持体机构的转动。

Description

嵌条缝制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将嵌条布缝制到衣服的主布料上,同时在主布料和嵌条布上形成规定的切缝。 
背景技术
目前,在使用嵌条缝制缝纫机的缝制中,在针板上表面配置主布料,在其上方重叠配置嵌条布,从其上部载置剖面为倒T字状的保持体,该保持体由底板部和在其上表面垂直地直立设置的立板部构成。而且,保持体保持主布料、和使嵌条布的两端部以沿着保持体的底板部和立板部的方式折回的状态下的嵌条布,并利用进给机构向规定方向移动,利用在保持体的立板部的两侧落针的2根缝针进行缝制。另外,在这种缝制时,与缝针的上下移动同步地使中央切刀上下移动,在由缝针得到的两条线迹线之间,形成用于形成口袋的开口部的直线状的中央切缝,然后,通过使设置在缝纫机工作台下方的角切刀上下移动,以与该中央切缝的两端部侧相连续的方式,形成分为两叉的大致V字状的角部切缝。并且,通过在缝制结束后,以使嵌条布穿过中央切缝内的方式绕1周而返回,形成口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前述保持体可以移动至将嵌条布按压在主布料上的按压位置、和从缝针的上下移动位置退避至上方的待机位置。在前述按压位置,保持体或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布料引导部(引导部件)的前端处于两根缝针之间的位置,在作业者打开缝纫机架的面部等进行维护的情况下,会妨碍作业。因此,保持体还可以以垂直轴为中心,向侧方向旋转移动至封闭缝纫机架面部附近的作业者侧的作业位置、和向前述作业者侧开放的开放位置。 
并且,在作业者打开缝纫机架的面部等进行维护的情况下,在 使前述保持体最开始上升至待机位置之后,使保持体移动至开放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11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0495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因为即使在保持体处于按压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保持体移动至开放位置,所以,有时作业者会错误地使保持体在处于按压位置的状态下移动至开放位置。如上所述,在保持体处于按压位置的情况下,因为保持体或引导部件处于两根缝针之间的位置,所以如果在该状态下使保持体移动至开放位置,则存在保持体或引导部件与缝针接触而折断缝针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使保持体在按压位置时无法向开放位置移动,从而防止缝针的折断。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缝纫机主体(12),其通过使间隔配置的2根缝针(13)上下移动,在载置于缝纫机工作台(11)上的主布料及嵌条布上形成2条直线线迹;中央切刀机构,其通过中央切刀(14)的升降,在前述2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的切缝;保持体(30),其由底板部(31)和从前述底板部立起的立板部(32)形成为倒T字形,配置为在缝制时使前述底板部的长度方向沿着布料进给方向;保持体驱动单元(35),其支撑前述保持体,使其在将嵌条布按压在主布料上的按压位置、和前述按压位置上方的待机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及引导单元(9),其在使前述保持体在前述按压位置和前述待机位置之间移动时,引导前述保持体,以使其沿布料进给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设有:保持体支撑轴(64),其支撑前述保持体,使其以上下方向轴线为中心,在成为位于前述保持体的前述底板部的长度方向成为沿布料进给方向的状态的位置、和成为与前述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状态的位置之间自由转动;以及转动阻止单元(80、180),其在前述保持体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前端沿前述引导单元而移动到相对于前述2根缝 针之间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之前的期间,阻止前述保持体以前述保持体支撑轴为中心的转动。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转动阻止单元在沿引导单元而保持体的前端相对于2根缝针之间移动至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之前,阻止以保持体支撑轴为中心的保持体的移动。因此,因为即使用户忘记使保持体从按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而要移动保持体,也可以利用转动阻止单元阻止保持体的移动,所以,不会出现由于保持体的移动,缝针因与保持体或构成其一部分的引导部件的接触而折断的情况。 
另外,当使保持体转动时,通过使缝纫机主体成为不会被保持体支撑轴阻挡而打开的状态,则不会因保持体或保持体支撑轴妨碍缝纫机主体的维护,可以提高维护的作业性。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上,其特征在于,前述转动阻止单元具有:限制板(81),其设置于前述缝纫机主体上,形成向该缝纫机主体的上方开口的凹部;以及限制销(82),其具有:轴部(82a),其设置为与前述保持体联动,在位于前述底板部的前述长度方向沿布料进给方向的位置的情况下,嵌入前述凹部中;以及止动部(82b),其设置于前述轴部的前端,在前述轴部嵌入前述凹部内的状态下,如果试图打开前述保持体,则该止动部与前述限制板接触而阻止前述保持体的打开。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通过使限制销的轴部嵌入限制板的凹部,使保持体的姿态稳定。在这里,因为限制销在轴部的前端设置止动部,所以在以使轴部嵌入凹部的状态要将保持体打开时,止动部会与限制板接触,阻止保持体的打开。 
由此,因为即使用户忘记使保持体从按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而使保持体转动,也可以利用止动部阻止保持体的转动,所以不会出现由于保持体的转动,缝针因与保持体或构成其一部分的引导部件接触而折断的情况。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前述转动阻止单元具有:卡合部件(181),其设置于前述缝纫机主体上,形成向该缝纫机主体的前方延伸出的延伸 部;以及被卡合部件(182),其设置为与前述保持体联动,具有卡合槽(182c),该卡合槽沿前述卡合部件的延伸部形成,同时具有宽于前述卡合部件的延伸部的宽度,该被卡合部件从前述卡合部件的上方嵌入,以在前述卡合槽内收容前述延伸部。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通过在被卡合部件的卡合槽内嵌入卡合部件,使保持体的姿态稳定。在这里,在以在卡合槽内嵌入卡合部件的状态要将保持体打开时,被卡合部件会与卡合部件接触,阻止保持体的打开。 
由此,因为即使用户忘记使保持体从按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而使保持体转动,也可以利用卡合部件阻止保持体的转动,所以不会出现由于保持体的转动,缝针因与保持体或构成其一部分的引导部件接触而折断的情况。 
技术方案4或5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上,其特征在于,前述转动阻止单元,在利用以前述保持体支撑轴为中心的前述保持体的转动,使前述底板部从该底板部的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不一致的位置,返回至前述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位置的情况下,在前述保持体的前端沿前述引导单元而处于相对于前述2根缝针之间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时,阻止前述底板部向前述底板部的前述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位置的返回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4或5所述的发明,其在保持体的前端相对2根缝针之间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时,阻止底板部向底板部的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位置的返回动作。也就是说,在保持体或构成其一部分的引导部件的前端位于与缝针接触的位置的情况下,保持体阻止底板部向底板部的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位置的返回动作。由此,可以防止保持体与缝针接触,防止缝针折断。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在沿着引导单元而引导部件的前端(保持体的前端)相对于2根缝针之间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之 前,转动阻止单元阻止以保持体支撑轴为中心的保持体机构的转动。因此,即使用户忘记使保持体从按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而使保持体转动,也因为可以利用转动阻止单元阻止保持体的转动,所以不会出现由于保持体的转动,缝针因与保持体接触而折断的情况。 
另外,因为成为保持体的转动支点的保持体支撑轴配置于缝纫机主体的外侧,且相对缝纫机主体配置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所以当使保持体转动时,保持体主体不会被保持体支撑轴阻挡,而是可以成为完全开放的状态。由此,不会因保持体或保持体支撑轴妨碍缝纫机主体的维护,可以提高维护的作业性。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即使用户忘记使保持体从按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而要使保持体转动,也因为可以利用转动阻止单元阻止保持体的转动,所以不会出现由于保持体的转动,缝针因与保持体接触而折断的情况。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即使用户忘记使保持体从按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而要使保持体转动,也因为可以利用转动阻止单元阻止保持体的转动,所以不会出现由于保持体的转动,缝针因与保持体接触而折断的情况。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其在引导部件的前端(保持体的前端)相对于2根缝针之间处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时,阻止底板部向底板部的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位置的返回动作。也就是说,在保持体机构的引导部件的前端处于与缝针接触的位置的情况下,保持体机构阻止底板部向底板部的一个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位置的返回动作。由此,可以防止保持体机构与缝针的接触,防止缝针的折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保持体关闭时的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保持体打开时的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概略结构的斜视 图。 
图4是保持体支撑机构的放大斜视图。 
图5是保持体机构的正视图。 
图6是保持体机构的要部放大图。 
图7是保持体机构的要部放大图。 
图8是转动阻止机构的要部放大图。 
图9是转动阻止机构的要部放大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使保持体转动时的位置的图。 
图11是表示保持体关闭时的嵌条缝制缝纫机的转动阻止机构的变形例中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12是表示保持体打开时的嵌条缝制缝纫机的转动阻止机构的变形例中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13是放大观察转动阻止机构的变形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以嵌条缝制缝纫机为例,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图中所示的XYZ轴为基准确定各个方向,Z轴方向与后述的中央切刀的上下移动方向一致,进行缝制作业的平面与Z轴方向正交,与该作业平面平行且进行布料进给的方向为X轴方向,与作业平面平行且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Y轴方向。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结构> 
如图1所示,嵌条缝制缝纫机1是下述的缝纫机,其利用上下移动的两根缝针13、13,在由主布料及嵌条布构成的被缝制物上形成两条平行的线迹,向主布料缝制嵌条布,同时,形成沿着这些布料的布料进给方向F的直线状的切缝,并在该切缝的两端部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此外,在图1中,由于是说明缝纫机的基本结构的关系,所以不显示标记装置,但其设置在缝纫机的正面侧。 
如图1~图3所示,缝纫机1具有:缝纫机工作台11,其成为缝制的作业台,并且载置主布料;缝纫机主体12,其配置在缝纫机 工作台11上,具有由主轴电动机驱动的两根缝针13、13,通过使两根缝针13、13上下移动,在载置于缝纫机工作台11上的主布料及嵌条布上形成两条直线线迹;布料进给机构(图示略),其具有在保持体30的两侧下降而按压保持由主布料及嵌条布构成的布料(被缝制物)的一对大压脚20、20,通过大压脚20、20向布料进给方向F的移动,进行由主布料及嵌条布构成的布料(被缝制物)的进给;保持体机构3,其具有在主布料的上侧从上方按压嵌条布的保持体30,并构成该保持体30的驱动机构;保持体支撑轴64,其可自由转动地支撑保持体机构3,使保持体机构3与缝纫机主体12接近/分离,;中央切刀机构,其具有设置于缝纫机主体12上的中央切刀14,并使其在各缝针13、13的布料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升降,在各布料的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的切缝;角切刀40,其在成为直线状切缝的两端的位置上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标记装置50(参照图2及图3),其向主布料上照射指示标记,该指示标记成为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载置被缝制物时的定位基准;以及作为转动阻止单元的转动阻止机构80(参照图8及图9),其阻止保持体机构3的转动。 
即,嵌条缝制缝纫机1是利用布料移动机构和两根缝针13、13的上下移动,将嵌条布重叠缝制在主布料上的缝纫机。 
(缝纫机工作台及缝纫机架) 
缝纫机工作台11,其上表面与X-Y平面平行,在水平状态下使用。该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沿着布料进给方向F即X轴方向形成为长条的长方形状。在该缝纫机工作台11上配置大压脚20、20和保持体30,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下侧配置角切刀40。 
另外,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两根缝针13、13(所谓双针13、13)的下方位置设置针板15。在该针板15上设置与两根针13、13分别对应的针孔,在各针孔的下侧分别设置水平釜(图示略)。也就是说,分别插入各缝针13、13中的缝线,在针板15的下侧分别被对应的水平釜捕捉,与从水平釜抽出的下线缠绕,进行缝制。 
此外,在针板15的两个针孔的大致中间部且为布料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形成使中央切刀14插入的狭缝,配置利用与中央切刀14 的协同动作而切断布料的固定切刀(图示略)。 
缝纫机主体12将嵌条布缝制到载置于缝纫机工作台11上的主布料上,具有:底座部12a,其配置于缝纫机工作台1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的附近;纵向机体部12b,其从底座部12a上直立设置;以及臂部12c,其从纵向机体部12b的上端部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在该臂部12c内设置有:两根缝针13、13,其使缝线穿过并上下移动;针棒驱动机构(图示略),其使两根缝针13、13上下移动;以及中央切刀驱动机构(图示略),其使中央切刀14上下移动。另外,在臂部12c的前端侧下端部(所谓颚部),垂下支撑两根缝针13、13和中央切刀14。 
(保持体支撑机构)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缝纫机主体12的面部(头部侧),设有保持体支撑机构6,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被支撑的保持体支撑轴64,将保持体机构3安装到缝纫机主体12上。 
在缝纫机主体12上设置板状的安装板61,其用于安装支撑保持体30的支撑体34。安装板61向缝纫机主体12的后方弯曲形成,其形成为,使该安装板61的背面相对于缝纫机主体12的背面,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凸出。另外,安装板61在中途向沿缝纫机主体12的横向(Y方向)的方向延伸。在安装板61的表面设置微动开关66,其检测保持体30是否位于动作位置。在微动开关66上设置用于检测是否与支撑体34接触的动作按钮67,其向支撑体34侧凸出。 
在安装板61的背面利用螺栓63安装安装柱62,其形成为棱柱状,在缝纫机主体12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固定在安装板61上。 
在安装柱62的两端,即安装柱62的上端及下端,延伸出保持体支撑轴64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该保持体支撑轴64形成为圆柱状,上下贯穿安装柱62。而且,保持体支撑轴64可自由转动地配置在安装柱62内。这样,保持体支撑轴64被配置在缝纫机主体12的外侧,且相对于缝纫机主体12配置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 
并且,在支撑保持体30的板状的支撑体34的一端固定旋转滑块65,并且其成为夹持紧固保持体支撑轴64的上端及下端的状态, 通过该旋转滑块65以保持体支撑轴64为旋转轴进行旋转,支撑体34也可以围绕保持体支撑轴64进行旋转。因此,如图2所示,当支撑体34的表面处于沿着布料进给方向(缝纫机主体12的前后方向)的状态(支撑体34闭合状态)时,保持体30可以动作,如图3所示,当支撑体34的表面处于沿着与布料进给方向(缝纫机主体12的前后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状态(支撑体34打开状态)时,保持体30待机。由此,保持体支撑机构6可自由转动地支撑保持体机构3,以使得保持体30的底板部31及立板部32,可以在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的位置、和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沿布料进给方向的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在如图2所示支撑体34闭合的状态下,支撑体34与微动开关66的动作按钮67接触,而在如图3所示支撑体34打开的状态下,支撑体34不与微动开关66的动作按钮67接触。由此,只有当支撑体34与动作按钮67接触而由微动开关66检测出时,才能检测出保持体30处于可以动作的位置。 
因此,通过设置安装板61、安装柱62、保持体支撑轴64、旋转滑块65,构成支撑保持体机构3的保持体支撑机构6。 
(保持体机构) 
如图1~图5所示,保持体机构3具有:保持体30,该保持体30具有底板部31、立板部32以及引导部件33,该底板部31以其一个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形成,配置为缝制时长度方向沿着布料进给方向,该立板部32在该底板部31上直立设置,与底板部31一起沿着嵌条布对其进行支撑,该引导部件33形成为从该立板部32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前端部分为两叉;作为保持体驱动单元的气缸35,其以将嵌条布按压在主布料上方的方式支撑保持体30,同时使引导部件33在位于中央切刀40的两侧的按压位置、和按压位置上方的待机位置间进行往复移动;以及作为引导单元的引导机构9,其引导保持体30,以使得在使保持体30在按压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使引导部件33以穿过2根缝针13、13之间的方式,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进行往复移动。 
如图3~图5所示,保持体机构3具有:支撑体34,其固定在缝纫机架12的臂部12c的前表面;气缸35,其配置在该支撑体34上;L字型腕部36,其使第1腕部36a和第2腕部36b一体地连结而成,使其一端部与气缸35的气缸轴35a连结;以及保持体轴37,其配置于L字型腕部36的另一端部。 
此外,保持体30在保持体轴37上设置连结部38,在该连结部38上连结立板部32。 
将第1腕部36a和第2腕部36b连接并固定的L字型腕部36的折角部36c,由支撑体34轴支撑,L字型腕部36以折角部36c为轴心,可转动地由支撑体34支撑。 
另外,在该L字型腕部36的折角部36c被支撑体34可转动地支撑的位置,设置检测保持体高度的旋转位置传感器39。 
(引导机构) 
引导机构9具有:圆弧状的圆弧槽34a,其形成在支撑体34上;引导销95,其嵌入该圆弧槽34a中,可以沿着圆弧槽34a移动;以及连结板96,其在一端安装引导销95,在另一端使保持体轴37穿过。 
连结板96在其另一端与L字型腕部36的另一端一起,由保持体轴37连结,连结为使连结板96可以相对于L字型腕部36自由转动。 
并且,气缸35通过推出气缸轴35a,如图5、6所示,以使第2腕部36b向下方下降的方式,使L字型腕部36转动,同时,使保持体轴37沿着圆弧槽34a向下方移动,从而使保持体30移动至按压位置。另外,气缸35通过拉入气缸轴35a,如图7所示,以使第2腕部36b向上方上升的方式,使L字型腕部36转动,同时,使保持体轴37沿着圆弧槽34a向上方移动,从而使保持体30移动至待机位置。 
另外,因为经由连结板96将引导销95配置于远离保持体轴37的轴心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嵌入圆弧槽34a中,所以保持体30不仅与引导销95的动作同步地上下移动,还随着引导销95的上下移动而借助于引导轴37旋转,从而可以使保持体30在其长度方向上也移动。 
由此,引导机构9可以将气缸35的气缸轴35a的往复移动变换为保持体30的上下方向、长度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的移动。 
(大压脚) 
如图1所示,大压脚20、20分别从上方按压主布料及放置于保持体30上的嵌条布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外侧,其构成为,可以上下移动至待机位置和下降位置,在下降位置,在两根针13、13的两侧按压保持沿着保持体30被引导的主布料及嵌条布,并将其向布料进给方向F传送,该大压脚以隔着保持体30正对的方式设置一对。 
在大压脚20、20上设置:支撑部件21,其支撑大压脚20、20;气缸(图示略),其经由支撑部件21使大压脚20、20上下移动;以及压脚电动机(图示略),其经由支撑部件21,使由大压脚20、20按压的嵌条布及主布料向布料进给方向F移动。 
各大压脚20、20分别为长方形的平板,其分别以使长度方向沿着X轴方向的状态由支撑体21支撑。另外,各大压脚20、20被支撑为使其平面与X-Y平面平行。并且,利用气缸的驱动可以切换至上下两个位置,当在上位置时,其从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离开,而在下位置时,成为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高度。另外,两个大压脚20、20以在其之间至少可以穿过保持体30的立板部32的方式,以在Y轴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被支撑。 
支撑体21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被支撑为可以沿着X轴方向移动,配置为使进行支撑的两个大压脚20、20通过两根针13、13的上下移动路径的外侧。另外,支撑部件21经由滚珠螺杆机构(图示略)由按压电动机驱动。 
(角切刀) 
角切刀40配置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下方且为大压脚20、20的通过路径上,通过使角切刀40从下方穿过由大压脚20、20传送的嵌条布及主布料,从而在成为直线状切缝的两端的位置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 
角切刀40由以从其前端侧观察的形状成为V字状的方式排列的一对三角形的切刀构成,以使该前端部朝向上方的状态被支撑。并且, 利用角切刀电动机(图示略),通过相对于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从下方向上方移动,可以在布料上形成V字状的切缝。另外,两个角切刀40可以调节一对三角形的切刀间的角度,从而可以与由两根针13、13得到的两条线迹的间隔对应。 
两个角切刀40以各自形成的V字状的切缝的开口部彼此相反的方式分别被支撑。另外,两个角切刀40可以调节其间隔。 
如果形成了两条线迹和直线状切缝的布料利用大压脚20、20而被传送至角切刀40的正上方的位置,则通过使两个角切刀40在切缝的各自的端部位置上下移动,角切刀40可以在布料上形成两个V字状的切缝。也就是说,利用角切刀40,可以形成从直线状的切缝的一端部至两条线迹的各自的较近的端部的一条切缝,和从直线状的切缝另一端部至两条线迹的各自的较近的端部的另一侧条切缝。 
(标记装置) 
如图2及图3所示,标记装置50具有作为发光部的标记灯60、70,其配置于布料进给方向F的上游侧且配置于载置台的上方。标记灯60向主布料上照射与布料进给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指示标记,该指示标记成为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载置主布料及嵌条布时的定位基准。 
另一方面,标记灯70向主布料上照射与布料进给方向大致正交的直线状的指示标记,其成为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载置主布料及嵌条布时的定位基准。 
标记装置50设置于缝纫机架12的上面,设置在向正面延伸的支撑棒51上。标记装置50具有设于支撑棒51的前端的安装台52。在该安装台52上,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并列地形成两个安装孔52a、52b,其用于插入支撑棒51而将安装台52安装在支撑棒51上。 
也就是说,通过将支撑棒51插入上方的安装孔52a中,可以降低安装台52的高度,通过将支撑棒51插入下方的安装孔52b中,可以升高安装台52的高度,由此,可以改变标记灯60、70(后述)的高度。 
(转动阻止机构) 
如图8及图9所示,转动阻止机构80具有:限制板81,其设置于缝纫机主体12上,形成向上方开口的凹部81a;以及限制销82,其设置在构成保持体支撑机构33的第2腕部36b上,当沿着圆弧槽34a而使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2根缝针13之间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移动时,其与凹部81a卡合。 
限制板81固定在缝纫机主体12的臂部12c前端的面部上,以其一部分向缝纫机主体12的前面侧伸出的方式形成。凹部81a形成在该伸出的部位的上缘。 
限制销82设置在第2腕部36b中的与缝纫机主体12正对的表面上。限制销82具有:轴部82a,其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安装在第2腕部36b上;以及止动部82b,其形成为直径大于轴部82a的圆板状,并且安装在轴部82a的前端。限制销82以在被安装到第2腕部36b上的状态下,其轴线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止动部82b以大于形成为凹部81a的切槽的尺寸的方式形成。在限制销82嵌入凹部81a中的状态下,当保持体30转动时,止动部82b与凹部81a的周围抵接,防止限制销82从凹部81a中拔出。也就是说,转动阻止机构80具有限制销82,该限制销82具有:轴部82a,其在位于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沿着布料进给方向的位置的情况下,嵌入凹部81a中;以及止动部82b,设置于轴部82a的前端,当以使轴部82a嵌入凹部81a中的状态打开保持体30时,其与限制板81接触,阻止保持体30打开。 
限制销82在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2根缝针13之间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移动时,与凹部81a卡合,在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2根缝针13之间向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移动时,从凹部81a脱离。 
另外,转动阻止机构80,在利用以保持体支撑轴64为中心的保持体机构3的转动,使底板部31从该底板部31的一个方向(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不一致的位置,返回至一个方向(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位置的情况下,在沿着引导机构9而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2根缝针13之间处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时,阻止 底板部31向底板部31的一个方向(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位置的返回动作。 
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在例如维护时这样使保持体机构3转动时,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因为在从这种状态成为缝制时的状态,即,使保持体机构3转动以使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在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2根缝针13之间处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时,使保持体机构3直接转动,则保持体30会与缝针13抵接,所以,应防止限制销82嵌入凹部81a中,防止底板部31转动至缝制时的位置。 
也就是说,使止动部82b形成为大于凹部81a,其构成为,仅当保持体30的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2根缝针13之间处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时,使限制销82从凹部81a的上方嵌入凹部81a中。 
因此,当保持体30的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2根缝针13之间处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时,即使使保持体机构3转动,止动部82b也会与限制板81抵接,阻止保持体30的过量转动,防止保持体30与缝针13接触。 
(锁止机构) 
如图8及图9所示,在嵌条缝制缝纫机1上设置锁止机构90,其用于在缝制时等情况下防止保持体30的转动。 
锁止机构90如图6及图7所示,具有:保持部91,其设置于支撑体34上;以及保持杆92,其设置于限制板81上。 
保持部91以分为两叉的方式形成,在其之间形成收容并保持保持杆92的收容部93。在保持部91上以从收容部93的表面稍微凸出的方式设置由弹簧预紧的球,通过向该球施加将保持杆92按压到收容部93中的力,球移动至保持部91内,以允许保持杆92进入收容部93内。保持杆92进入收容部93之后,不再受保持杆92推压的球利用弹簧的预紧力,再次从收容部93的表面稍微凸出,防止保持杆92从收容部93中脱离。 
<保持体机构的动作、作用效果> 
保持体30使用后,当因缝纫机主体12的维护等使保持体30转动而从缝纫机主体12拉开时,用户使处于两根缝针13、13之间的按压位置的保持体30稍微上升,然后,使保持体30向进给方向上游侧的待机位置后退。在保持体30处于保持位置的情况下,限制销82嵌入凹部81a中,成为保持体机构3的以保持体支撑轴64为中心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此外,当进行维护时,因为缝纫机1的电源被切断,所以保持体30的操作由用户手动进行。另外,在使保持体30移动至待机位置时使其略微上升,是为了在使保持体30后退时不会拉引布料。 
如果使保持体30从按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则与保持体30连结的保持体轴37也沿着圆弧槽34a向上方移动。伴随保持体轴37的上升,设有保持体轴37的第2腕部36b的端部也以折角部36c为支点向上方转动,设置在第2腕部36b上的限制销82也向上方移动。由此,因为限制销82从凹部81a中脱离,所以用户可以使保持体机构3以保持体支撑轴64为中心转动。 
因此,在沿着引导机构9而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两根缝针13、13之间移动至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之前,转动阻止机构80阻止以保持体支撑轴64为中心的保持体机构3的转动。因此,即使用户忘记使保持体30从按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而要使保持体30转动,也因为可以利用转动阻止机构80阻止保持体30的转动,所以不会出现由于保持体30的转动,缝针13、13因与保持体30接触而被折断的情况。 
另外,成为保持体30的转动支点的保持体支撑轴64,因为配置在缝纫机主体12的外侧,且相对于缝纫机主体12配置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所以,当使保持体30转动时,缝纫机主体12可以不被保持体支撑轴64阻挡而成为完全开放的状态。由此,缝纫机主体12的维护不会被保持体30或保持体支撑轴64妨碍,可以提高维护的作业性。 
另外,因为形成在限制板81上的凹部81a向上方开口,所以限制销82会从凹部81a的上方移动过来而与凹部81a卡合。并且,在 沿着圆弧槽34a而使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两根缝针13、13之间移动至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时,限制销82会与凹部81a卡合。也就是说,因为限制板81和限制销82以直接利用保持体30的上下移动动作,作为转动阻止机构80起作用,所以不需要设置将保持体30的上下移动动作变换为由转动阻止机构80进行的限制及释放并进行传递的机构。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机构构成转动阻止机构80。 
另一方面,在缝纫机主体12的维护等之后,在为了进行缝制而使保持体30转动,返回按压位置时,用户使保持体30以保持体支撑轴64为中心转动,接近缝纫机主体12。此时,如果保持体30的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两根缝针13、13之间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则引导部件33的前端位于按压位置,如果其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则引导部件33的前端位于待机位置。并且,仅在引导部件33的前端位于待机位置时,转动阻止机构80使限制销82从上方嵌入凹部81a中,在引导部件33的前端不位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限制销82的止动部82b不会与支撑体34抵接,保持体30在与缝针13、13接触前,其转动被阻止。 
也就是说,用户手动使保持体30上升,只有当处于保持体30的转动路径上没有缝针13、13的状态时,才可以使保持体机构3返回缝制所需的位置。 
由此,可以防止保持体机构3与缝针13、13的接触,防止缝针13、13的折断。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图11~图13所示的嵌条缝制缝纫机100。下面,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的结构不同的作为转动阻止单元的转动阻止机构180进行说明,对于与缝纫机1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 
(旋转阻止机构) 
如图11~图13所示,嵌条缝制缝纫机100的转动阻止机构180具有:作为卡合部件的卡合板181,其设置于缝纫机主体12上,形 成向缝纫机主体12的前方(朝向作业者侧的方向)延伸出的延伸部181a;以及作为被卡合部件的被卡合板182,其设置于构成保持体支撑机构33的第2腕部36b上,当闭合保持体30时,其与卡合板181嵌合。 
卡合板181固定在缝纫机主体12的臂部12c前端的面部上,具有以向缝纫机主体12的前面侧伸出的方式形成的延伸部181a。卡合板181如图13所示,一端部利用螺钉等固定在缝纫机主体12的面部,之后向缝纫机主体12的左侧弯曲,并且,之后以向缝纫机主体12的前面侧弯曲的方式形成延伸部181a,延伸部181a的端面以与朝向缝纫机主体12的前面侧的作业者正对的方式形成。 
被卡合板182在第2腕部36b的上表面,利用固定螺栓183、183固定在第2腕部36b上。被卡合板182具有:安装面部182a,其以沿着第2腕部36b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以及立设部182b,其以之后向上方直立设置的方式弯曲形成。安装面部182a与立设部182b一体地形成,安装面部182a的表面方向与立设部182b的表面方向大致形成直角。 
在立设部182b上形成从该立设部182b的下端缘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切槽,该切槽成为使卡合板181的延伸部181a嵌入的卡合槽182c。卡合槽182c的延伸方向大致沿着延伸部181a的表面方向。卡合槽182c形成为具有略宽于卡合板181的板厚的宽度。另外,因为卡合槽182c形成为在下端缘开口,所以保持体机构3可以以在被卡合板182的卡合槽182c中嵌入并收容延伸部181a的方式,使被卡合板182向卡合板181的上方移动,并且,也可以以该状态使被卡合板182向下方移动。 
<保持体机构的动作、作用效果> 
保持体30使用后,在因缝纫机12的维护等使保持体30转动而使其从缝纫机主体12脱离时,用户使处于两根缝针13、13之间的按压位置的保持体30略微上升,然后,使保持体30向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待机位置后退。在保持体30处于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卡合板181嵌入被卡合板182的卡合槽182c中,成为以保持体机构3的保 持体支撑轴64为中心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 
如图12所示,如果使保持体30从按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则与保持体30连结的保持体轴37也沿着圆弧槽34a向上方移动。伴随保持体轴37的上升,设有保持体轴37的第2腕部36b的端部也以折角部36c为支点向上方转动,设置于第2腕部36b上的被卡合板182也向上方移动。由此,因为被卡合板182从卡合板181脱离,所以用户可以使保持体机构3以保持体支撑轴64为中心转动。 
因此,在沿着引导机构9而使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两根缝针13、13之间向布料移动方向上游侧移动之前,转动阻止机构180阻止以保持体支撑轴64为中心的保持体机构3的转动。因此,即使用户忘记使保持体30从按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而要使保持体30转动,因为也可以利用转动阻止机构180阻止保持体30的转动,所以不会出现由于保持体30的转动,缝针因与保持体30接触而折断的情况。 
另外,因为成为保持体30的转动支点的保持体支撑轴64配置在缝纫机主体12的外侧,且相对于缝纫机主体12配置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所以当使保持体30转动时,缝纫机主体12也不会被保持体支撑轴64阻挡,可以成为完全开放的状态。由此,缝纫机主体12的维护不会被保持体30或保持体支撑轴64妨碍,可以提高维护的作业性。 
另外,因为形成于被卡合板182上的卡合槽182c,以在立设部182b的下端缘开口的方式形成,所以被卡合板182从卡合板181的延伸部181a的上方移动过来,将延伸部181a收容在卡合槽182c内。并且,卡合槽182c在沿着圆弧槽34a使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两根缝针13、13之间移动至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时,与卡合板181的延伸部181a卡合。也就是说,因为延伸部181a和被卡合板182可以直接利用保持体30的上下移动动作而作为转动阻止机构180起作用,所以不需要设置将保持体30的上下移动动作变换为由转动阻止机构180进行的限制及释放并进行传递的机构。由此,可以由简单的机构构成转动阻止机构180。 
另一方面,在缝纫机主体12维护等之后,在为了进行缝制而使保持体30转动,返回按压位置时,用户使保持体30以保持体支撑轴64为中心转动,靠近缝纫机主体12。此时,如果保持体30的引导部件33的前端相对于两根缝针13、13之间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则引导部件33的前端位于按压位置,如果其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则引导部件33的前端位于待机位置。并且,仅在引导部件33的前端位于待机位置时,转动阻止机构180才可以使被卡合板182以从卡合板181的延伸部181a的上方将延伸部181a收容在卡合槽182c中的方式嵌入,在引导部件33的前端不处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卡合板182的未形成卡合槽182c的下端缘会与延伸部181a抵接,保持体30在与缝针13、13接触前,其转动被阻止。 
也就是说,用户手动使保持体30上升等,只有当成为在保持体30的转动路径上没有缝针13、13的状态时,才可以使保持体机构3返回至缝制所需的位置。 
由此,可以防止保持体机构3与缝针13、13的接触,从而防止缝针13、13的折断。 
此外,在上述变形例中,卡合部件和被卡合部件均由板状的部件即卡合板181和被卡合板182构成,但也可以不使卡合部件和被卡合部件分别由板状部件构成,例如,当然也可以使卡合部件由从缝纫机主体12的臂部13c向前方凸出的形成延伸部的棒状部件构成,使被卡合部件由形成与延伸部卡合的槽部的块状部件构成。 

Claims (3)

1.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缝纫机主体,其通过使间隔配置的2根缝针上下移动,在载置于缝纫机工作台上的主布料及嵌条布上形成2条直线线迹;
中央切刀机构,其通过中央切刀的升降,在前述2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的切缝;
保持体,其由底板部和从前述底板部立起的立板部形成为倒T字形,配置为在缝制时使前述底板部的长度方向沿着布料进给方向;
保持体驱动单元,其支撑前述保持体,使其在将嵌条布按压在主布料上的按压位置、和前述按压位置上方的待机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及
引导单元,其在使前述保持体在前述按压位置和前述待机位置之间移动时,引导前述保持体,以使其沿布料进给方向移动,
其特征在于,设有:
保持体支撑轴,其支撑前述保持体,使其以上下方向轴线为中心,在成为前述保持体的前述底板部的长度方向沿布料进给方向的状态的位置、和成为与前述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状态的位置之间自由转动;以及
转动阻止单元,其在前述保持体的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前端沿前述引导单元而移动到前述2根缝针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之前的期间,阻止前述保持体以前述保持体支撑轴为中心的转动,
前述转动阻止单元具有:
限制板,其设置于前述缝纫机主体上,形成向该缝纫机主体的上方开口的凹部;以及
限制销,其具有:轴部,其设置为与前述保持体联动,在位于前述底板部的前述长度方向沿布料进给方向的位置的情况下,嵌入前述凹部中;以及止动部,其设置于前述轴部的前端,在前述轴部嵌入前述凹部内的状态下,如果试图打开前述保持体,则该止动部与前述限制板接触而阻止前述保持体的打开。
2.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缝纫机主体,其通过使间隔配置的2根缝针上下移动,在载置于缝纫机工作台上的主布料及嵌条布上形成2条直线线迹;
中央切刀机构,其通过中央切刀的升降,在前述2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的切缝;
保持体,其由底板部和从前述底板部立起的立板部形成为倒T字形,配置为在缝制时使前述底板部的长度方向沿着布料进给方向;
保持体驱动单元,其支撑前述保持体,使其在将嵌条布按压在主布料上的按压位置、和前述按压位置上方的待机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及
引导单元,其在使前述保持体在前述按压位置和前述待机位置之间移动时,引导前述保持体,以使其沿布料进给方向移动,
其特征在于,设有:
保持体支撑轴,其支撑前述保持体,使其以上下方向轴线为中心,在成为前述保持体的前述底板部的长度方向沿布料进给方向的状态的位置、和成为与前述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状态的位置之间自由转动;以及
转动阻止单元,其在前述保持体的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前端沿前述引导单元而移动到前述2根缝针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之前的期间,阻止前述保持体以前述保持体支撑轴为中心的转动,
前述转动阻止单元具有:
卡合部件,其设置于前述缝纫机主体上,形成向该缝纫机主体的前方延伸出的延伸部;以及
被卡合部件,其设置为与前述保持体联动,具有卡合槽,该卡合槽沿前述卡合部件的延伸部形成,同时具有宽于前述卡合部件的延伸部的宽度,该被卡合部件从前述卡合部件的上方嵌入,以在前述卡合槽内收容前述延伸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转动阻止单元,在利用以前述保持体支撑轴为中心的前述保持体的转动,使前述底板部从该底板部的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不一致的位置,返回至前述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位置的情况下,在前述保持体的前端沿前述引导单元而处于相对于前述2根缝针之间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时,阻止前述底板部向前述底板部的前述长度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位置的返回动作。
CN 200810094113 2007-05-08 2008-05-04 嵌条缝制缝纫机 Active CN1013026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23445A JP5059482B2 (ja) 2007-05-08 2007-05-08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07-123445 2007-05-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2686A CN101302686A (zh) 2008-11-12
CN101302686B true CN101302686B (zh) 2013-07-10

Family

ID=40112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094113 Active CN101302686B (zh) 2007-05-08 2008-05-04 嵌条缝制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59482B2 (zh)
CN (1) CN1013026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12135B2 (ja) * 2009-03-26 2013-10-09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玉布供給装置
CN103031670B (zh) * 2011-09-30 2014-09-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3710894B (zh) * 2013-12-16 2016-01-06 苏州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 一种压脚及缝纫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1355A (zh) * 1998-04-07 1999-10-13 重机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松线装置
CN1811038A (zh) * 2005-01-28 2006-08-02 高林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压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61449A (en) * 1978-06-07 1979-12-21 Tokyo Juki Industrial Co Ltd Sewing apparatus
JP3907070B2 (ja) * 1995-05-24 2007-04-18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縫い機構を備えたミシンを利用する刺繍縫い装置
JP4769537B2 (ja) * 2005-10-07 2011-09-07 Juki株式会社 玉縁縫い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1355A (zh) * 1998-04-07 1999-10-13 重机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松线装置
CN1811038A (zh) * 2005-01-28 2006-08-02 高林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压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59482B2 (ja) 2012-10-24
CN101302686A (zh) 2008-11-12
JP2008278940A (ja) 200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8777B (zh) 双针缝纫机
CN101302686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638834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8377645A (zh) 穿孔装置以及具有该穿孔装置的刺绣缝纫机
CN1831231B (zh) 缝纫机
CN101063257B (zh) 缝制装置及嵌条缝制装置
CN1869308B (zh) 锁眼缝纫机的弯针座
CN101245533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144229A (zh) 缝纫机
CN101469490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嵌条布压脚机构
CN10124553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2011245065A (ja) シークイン送り装置を備えたミシン
CN101104984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353850B (zh) 缝纫机
CN101144231A (zh) 缝纫机
JP5059435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01418497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H04156882A (ja)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JP2019051098A (ja) 縫製補助装置
JP4726567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01135087A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7070471B2 (ja) 押え装置
CN10163883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245534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586290A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