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5534B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嵌条缝制缝纫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45534B CN101245534B CN 200810005951 CN200810005951A CN101245534B CN 101245534 B CN101245534 B CN 101245534B CN 200810005951 CN200810005951 CN 200810005951 CN 200810005951 A CN200810005951 A CN 200810005951A CN 101245534 B CN101245534 B CN 1012455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cutting
- straight line
- bevel tool
- j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可以良好地形成角切缝。其具有:角切刀机构(100A、100B),其可以在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与直线切缝的端部之间形成角切缝;以及控制单元(80),其控制两条直线线迹,以使得布进给端部位置互不相同,并形成斜向角切缝,该斜向角切缝是角切缝从各直线线迹的端部向直线切缝侧形成的,角切刀机构分别对应于直线切缝的两端部设置,各角切刀机构拥有形成切断长度不同的多种角切缝的多个角切刀(101~104),还具有:选择机构(120),其选择角切刀;以及上下移动机构(130),其使角切刀上下移动,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输入的偏差超过固定值的情况下,对于成为外侧的角切刀选择切断长度较长的一个。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进行形成具有有斜角的开口部的嵌条缝制的嵌条缝制缝纫机。
背景技术
嵌条缝制例如通过下述步骤完成,即,在衣服的主布料上,以使嵌条布重叠的状态,形成平行的两条线迹,并在该线迹之间形成平行的直线切缝,然后,在直线切缝的两端部形成V字状的角切缝。在通常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以使前述两条线迹的缝制开始位置与缝制结束位置在与前述两条缝迹正交的方向上一致,同时使该两条线迹端部与前述V字状的切缝的两端部一致的方式,形成角切缝,从而进行形成长方形的开口部的嵌条缝制。
与此相对,通过使两条线迹的缝制端部位置在线迹形成方向上错开,进行形成具有斜角的开口部(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开口部)的嵌条缝制。
在这种具有斜角的开口部的嵌条缝制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使构成V字状角切刀的两片切刀部,错开与两条线迹的缝制端部位置的错开长度(称为偏差)相同的长度而配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预先准备与斜角不同的多个开口部对应的多个角切刀,并根据偏差、即根据形成的开口部的斜角选择适当的角切刀。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074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公平1-385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图31(A)、(B)中,说明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标号TL、TR表示线迹,S表示直线切缝,201、202表示角切刀部,将两条线迹的缝迹形成方向一侧部的端部位置的错开长度(称为偏差)记为C。
在以偏差C形成角切缝的情况下,如果该偏差C设定得较大(例如大于或等于4[mm]),则从直线切缝S的前端到内侧的角切刀202的根部的距离C’也增大。
其结果,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如果希望使角切刀202穿过主布料,则相对于图31(B)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理想的角切缝,主布料会向角切刀202的行进方向上翘,存在无法进行预定的切断长度量的切断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由预先准备的角切刀限制了可对应的偏差,具有通用性低的问题。另外,如果希望使其与任意偏差对应,则必须由手动作业进行各角切刀的角度调节,存在作业极为繁杂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简单且准确地形成良好的角切缝,并可已自由应对偏差的变化。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两根缝针(41,41),其分离配置,以在主布料及嵌条布上形成平行的两条直线线迹;针上下移动机构(40),其使在主布料及嵌条布上形成平行的两条直线线迹的两根缝针上下移动;布进给机构(20),其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并在布进给方向上传送;可动切刀机构(50),其在前述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切缝(S);一对角切刀机构(100A、100B),其分别对应于前述直线切缝的两端部设置,可以在前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和由直线线迹所夹的前述直线切缝的端部之间,形成角切缝(VFL,VFR,VRL,VRR);以及控制单元,其控制前述各机构,从而形成前述两条直线线迹,使它们的布进给端部在布进给方向上分别位于不同位置,同时形成斜向角切缝,该斜向角切缝是使前述角切缝从前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朝向前述直线切缝的方向而形成的,
其特征在于,前述各角切刀机构拥有多个角切刀,它们在隔着直线切缝的两侧,分别形成切断长度不同的多种角切缝,还具有:选择机构,其从前述两侧的多个角切刀中选择一对角切刀;以及上下移动机构,其使前述选择出的前述一对角切刀上下移动,同时,该嵌条缝制缝纫机具有:偏差设定单元(85),其设定与隔着前述直线切缝而相对的前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沿布进给方向的偏差相关的信息;偏差判定单元(81,S21),其根据前述设定的偏差信息,判定隔着前述直线切缝而相对的前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沿布进给方向的偏差,是否超过规定值;以及角切缝内外判定单元(81,S24),其根据前述设定的偏差信息,判定从前述相对的前述直线线迹的端部向前述直线切缝的端部而形成的一对角切缝,分别相对于前述直线切缝的布进给方向的中央部,位于内侧与外侧中的哪一侧,前述控制单元,控制前述布进给机构及前述角切刀机构,以使得在由前述偏差判定单元判定前述偏差小于前述规定值的情况下,使判定为前述内侧的角切缝相对于判定为前述外侧的角切缝,形成于在布进给方向上错开前述偏差的量的位置,并且,控制前述选择机构,以使得在由前述偏差判定单元判定前述偏差大于前述规定值的情况下,选择与在判定前述偏差比前述规定值小的情况下使用的角切刀相比切断长度更长的角切刀,作为形成判定为前述外侧的角切缝的角切刀。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其特征在于,具有:距离输入单元(85),其输入前述角切缝在前述直线线迹侧的一端部和前述直线线迹之间的沿与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前述选择机构具有定位电动机(121),其使前述各角切刀在与前述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前述控制单元控制前述定位电动机,以使得利用前述上下移动机构进行上下移动的角切刀在前述直线切缝侧的一端部和前述直线切缝之间的沿与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成为前述输入的距离。
技术方案3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其特征在于,前述可动切刀机构具有:可动切刀(51),其以可在前述主布料及嵌条布的传送路径上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撑;以及切刀电动机(57),其使该可动切刀上下移动,前述控制单元控制前述切刀电动机及布进给机构,以使得从前述传送方向一端侧的外侧角切缝的前述直线线迹侧端部,直至前述传送方向另一端侧的外侧角切缝的前述直线线迹侧端部,形成直线切缝。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具有与从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其特征在于,前述选择机构利用将旋转驱动力变换为直线移动往复动作的滑座曲柄机构,进行用于选择前述角切刀的直线移动往复动作。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同时,其特征在于,前述选择机构通过在前述直线移动往复动作的往复移动范围的多个位置进行前述角切刀的定位,进行前述角切刀的选择,并且,在前述往复移动范围的至少两端部,设定用于进行前述角切刀选择的定位位置。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所谓“偏差”,表示分别在嵌条缝制的缝制方向的两端部,从延伸到外侧的一条直线线迹的端部到成为内侧的另一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布进给方向上的距离差(CF或CR)(参照图2)。另外,所谓“偏差信息”,是指在缝制中为了设置偏差而必需的信息,至少可以是直接表示偏差的长度、或将两条线迹的哪一个端部作为外侧的信息,也可以是可以将它们导出的间接信息。
并且,在这里,将相对于布进给方向上的嵌条缝制的直线切缝的中央部较近的称为“内侧”,将较远的称为“外侧”。另外,可以将判定位于外侧的角切缝称为外侧角切缝,将判定位于内侧的角切缝称为内侧角切缝。
通常,在嵌条缝制中,在从缝制方向一端部的外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直线切缝侧的端部),到缝制方向另一端部的外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之间,形成直线切缝(严格地说,有时切缝形成为从各根部部分向外侧偏差一点,但该偏移很小)。
在具有斜角的开口的嵌条缝制中,在外侧角切缝与内侧角切缝间设置偏差而形成切缝的情况下,随着偏差增大,无法充分进行内侧角切缝的切断,这是因为相对于直线切缝中的内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成为外侧的部分的长度增长。也就是说,如果其缩短,则当使形成内侧角切缝的角切刀穿过时,不易出现布料上翘,可以进行准确的切断。
在本发明中,当偏差很大时,因为利用切断长度较长的角切刀形成位于外侧的角切缝,所以可以在更内侧形成直线切缝的两端部,其结果,可以缩短直线切缝中的相对内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成为外侧的部分的长度(从内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到外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的长度),其结果,可以使角切缝接近原本理想的V字状切缝,当使形成内侧角切缝的角切刀穿过时,不易出现布料上翘,可以进行准确的切断。
另外,即使在通过设置偏差而成对的各角切缝的根部部分存在布进给方向的偏移,也可以良好地进行由作为内侧的角切刀进行的切断,所以不会如出现现有技术那样的问题,即,只能以与不会在彼此角切缝的根部部分产生布进给方向的偏移的适当角度的角切刀组合对应的偏差执行斜向嵌条缝制。也就是说,可以自由设定偏差,提高通用性。
并且,对于直线切缝的形成长度来说,可以设置设定单元,在缝制前输入设定,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所示,也可以是控制单元根据将要形成的角切刀的切缝长度预先计算。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因为具有定位电动机,其使各角切刀沿着与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所以,可以进行对位,以使角切刀直线切缝侧的一端部(根部部分)与直线切缝的沿着与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为设定的距离,在与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可以以相对于直线切缝任意的设定距离,形成角切缝的根部部分。
另外,距离输入单元输入角切缝的直线线迹侧的一端部与直线线迹的沿着与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但当然也可以输入角切缝的直线切缝侧的一端部与直线切缝的沿着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因为进行从位于缝制范围的两端的一个外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直至另一个外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形成直线切缝的控制,所以,例如,控制单元在按照偏差判定单元的判定,选择切断长度较长的角切刀的情况下,则可以不重新设定直线切缝长度,而形成从一个角切缝的根部部分到另一个角切缝的根部部分的直线切缝。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因为其选择机构利用将旋转驱动力变换为直线移动往复动作的滑座曲柄机构,进行用于选择角切刀的直线移动往复动作,所以可以用简单的机构进行角切刀选择,可以实现装置的生产性提高及制造成本降低。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因为其选择机构采用滑座曲柄机构,所以如果将匀速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直线移动往复动作,则因为其往复移动方向的速度出现正弦曲线形的变化,所以,在往复移动范围的两端部,速度小且速度变化缓慢。因此,通过在该往复移动范围的两端部,设定用于进行角切刀选择的定位位置,则可以在进行各位置处的角切刀选择时,进行平滑的动作,可以有效抑制振动、噪音、位置偏移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整体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形成斜向形状的口袋开口部的嵌条缝制中的、由中心切刀得到的直线状的切缝与由角切刀得到的切缝及由双针得到的线迹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是针上下移动机构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针上下移动机构及中心角切刀机构的可切断状态的斜视图。
图5是各角切刀机构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各角切刀机构的安装状态的放大斜视图。
图7(A)是表示进行上下移动的角切刀的选择动作的说明图,图7(B)是表示角切刀机构的调整例的说明图,图7(C)是表示升降托架相对于压力缸托架的卡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包含动作控制单元在内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9是表示为了执行嵌条缝制而预先从显示输入单元向动作控制单元进行输入的各种设定项目的图表。
图10的图10(A)到图10(D)均是表示在左右直线线迹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哪一个长度为L长度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由显示输入单元显示的设定输入画面(1)的显示例。
图12是表示由显示输入单元显示的设定输入画面(2)的显示例。
图13是表示由显示输入单元显示的设定输入画面(3)的显示例。
图14(A)是表示中心切刀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的说明图,图14(B)是表示由中心切刀进行的切断结束位置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由显示输入单元显示的设定输入画面(4)的显示例。
图16是表示由显示输入单元显示的设定输入画面(5)的显示例。
图17是表示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的图17的处理之后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的图18的处理之后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角切缝形成中的各角切刀机构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角切缝形成中的各角切刀机构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角切缝形成中的各角切刀机构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角切缝形成中的各角切刀机构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换位部的Y轴方向的微量位置调节的说明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特征得到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特征得到的其它效果的说明图。
图27(A)~(C)是依次表示位置调节后的角切刀的切断动作的说明图。
图28是换位部移动机构的其它例子的动作说明图,图28(A)表示换位部处于最左侧位置的状态,图28(B)表示换位部处于中央位置的状态,图28(C)表示换位部处于最右侧位置的状态。
图29表示取代滚珠丝杠机构,采用滑座曲柄机构的换位部移动机构的斜视图。
图30(A)~(C)是在用于进行各角切刀选择的三个定位位置进行定位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31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问题点的角切缝形成时的状态说明图,图31(A)表示切断开始之前,图31(B)表示切断开始之后。
具体实施方式
(与嵌条缝制缝纫机进行的嵌条缝制相关的说明)
下面,根据图1至图30,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嵌条缝制缝纫机1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整体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各图中所示的XYZ轴为基准确定各个方向,Z轴方向与后述的中心切刀的上下移动方向一致,进行缝制作业的平面与Z轴方向垂直,以与该作业平面平行并进行布进给的方向为X轴方向,以与作业平面平行而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Y轴方向。
图2是表示形成具有斜角的口袋开口部的嵌条缝制中,由中心切刀得到的直线状的切缝S、由角切刀得到的切缝VFL、VFR、VRL、VRR、以及由双针得到的线迹TL、TR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如图所示,以布进给方向F的行进方向为布进给方向前侧,以其反方向为布进给方向后侧,以沿Y轴方向的一个方向即朝向布进给方向成为左手边的方向为左侧,以沿Y轴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即朝向布进给方向成为右手边的方向为右侧,进行以下的说明。
嵌条缝制缝纫机10是下述的缝纫机:利用由分离配置的两根针41、41形成的两条平行的线迹TL、TR,将嵌条布B缝合到主布料M上,同时,形成沿这些布料的进给方向F的作为口袋孔的直线状的切缝S,以及在该切缝S的两端部,形成由一对角切缝构成的大致V字状的切缝。
在形成具有斜角的口袋开口部的嵌条缝制中,某一条直线线迹(在图2中为左侧的线迹TL)形成至比另一条直线缝迹更靠近布进给方向后侧。在这里,将从直线线迹TR的后侧端部、到直线线迹TL的后侧端部的布进给方向上的偏移量,称为后侧偏差CR,将从直线线迹TR的前侧端部、到直线线迹TL的前侧端部的布进给方向上的偏移量,称为前侧偏差CF。所谓偏差,是指分别在嵌条缝制的缝制方向的两端部,从延伸到外侧的一条直线线迹的端部到成为内侧的另一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布进给方向上的距离差(CF或CR),即布进给方向偏差(参照图2)。
并且,从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到右侧直线线迹TR的前侧端部,形成角切缝VFR,从相对于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靠后一些的位置到左侧直线线迹TL的前侧端部,形成角切缝VFL。并且,从相对于直线切缝S的后侧端部靠前一些的位置到右侧直线线迹TR的后侧端部,形成角切缝VRR,从直线切缝S的后侧端部到左侧直线线迹TL的后侧端部,形成角切缝VRL。
另外,该嵌条缝制缝纫机10当然也可以执行在前端部与后端部均不设置偏差的缝制,即两条直线线迹在前后上无偏差的长方形开口的嵌条缝制。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整体结构)
并且,该嵌条缝制缝纫机10具有:缝纫机工作台11,其作为缝制的作业台;缝纫机架12,其配置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作为布进给机构的大压脚进给机构20,其保持由主布料M及嵌条布B构成的布料,并进行向一个方向F的进给;保持体30,其在主布料M的上侧,从上方按压嵌条布B;作为线迹形成机构的针上下移动机构40,其在保持体30的布进给方向F上的前端部附近,在切缝S的两侧进行落针;作为可动切刀机构的中心切刀机构50,其使作为可动切刀的中心切刀51在各缝针41的布进给方向F的前侧升降,在布料B、M的前述两条线迹之间沿着该线迹形成切缝(直线切缝)S;角切刀机构100A、100B,其分别对应于直线状的切缝S的两端设置,分别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以及动作控制单元80,其进行上述各部分的控制。
下面,详细说明各部分。
(缝纫机工作台及缝纫机架)
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与X-Y平面平行,在水平状态下使用。该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沿着布进给方向F即X轴方向形成为长的长方形。在该缝纫机工作台11上配置大压脚进给机构20和保持体30,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下侧配置角切刀机构100A、100B。
另外,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的两根缝针41、41的下方位置设置针板13。在该针板13上设置与两根针41、41分别对应的针孔,在各针孔的下侧,分别设置未图示的水平釜。也就是说,分别插入各缝针41、41中的缝线,分别在针板13的下侧,被对应的各水平釜捕捉,与从水平釜中抽出的下线缠绕,从而进行缝制。
并且,在针板13的两个针孔的大致中间处的布进给方向F的前侧,形成插入中心切刀51的狭缝,在该狭缝的内侧,配置利用与中心切刀51的协同动作而将布料切断的未图示的固定切刀。
缝纫机架12由基座部12a、纵向机体部12b、臂部12c构成,其中,基座部12a配置于缝纫机工作台1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旁边,纵向机体部12b从基座部直立设置,臂部12c从纵向机体部12b的上端部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在臂部12c内,收容针上下移动机构40和中心切刀机构50的主要结构。另外,从臂部12c的前端侧的下端部,垂下支撑两根针41、41和中心切刀51。
(针上下移动机构)
图3为针上下移动机构40的斜视图。针上下移动机构40具有:两根缝针41、41,其构成双针;两根针棒42,其分别在下端部保持各缝针41;支撑框49,其可以上下移动地支撑各针棒42;针棒抱环44,其同时保持两根针棒42;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其作为针上下移动的驱动源;缝纫机主轴46,其利用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图8)被旋转驱动;旋转锤47,其固定连结在缝纫机主轴46的一端部,进行旋转运动;以及曲柄连杆48,其一端部与从旋转锤47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连结,另一端部与针棒抱环44连结。
另外,缝纫机主轴46也可沿Y轴方向旋转地支撑在臂部12c的内部,利用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施加所有旋转的旋转驱动力。如果缝纫机主轴46旋转,则旋转锤47也同样地进行旋转,曲柄连杆48的一端部以缝纫机主轴46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在另一端部,一端部侧的圆周运动的只有Z轴方向的移动分量被传递给针棒抱环44,使各针棒42进行往复上下移动。
并且,在针棒抱环44中内置可以切换各针棒41、41的保持与松开的插销机构(图示略),在支撑框49的上端部内置可以切换各针棒41的保持与松开的未图示的保持机构。另外,插销机构与保持机构可以通过从外部施加规定的操作,切换针棒41的保持与解除,在支撑框49内并列设置对各机构施加切换操作的针切换螺线管43(参照图8)。
利用该针切换螺线管43,可以进行下述状态切换:两根针棒41、41由插销机构保持的状态;一根针棒41由插销机构保持,另一根针棒41由保持机构保持的状态;以及一根针棒41由保持机构保持,另一根针棒41由插销机构保持的状态。
当进行具有斜角的嵌条缝制时,通过在规定的定时切换上述三种保持状态,首先形成左右的某一条直线线迹TL、TR,并首先结束左右某一条直线线迹TL、TR的形成。
(中心切刀机构)
图4是针上下移动机构40及中心切刀机构50的可切断状态的斜视图。
中心切刀机构50具有:中心切刀51,其通过上下移动形成直线状的切缝S;未图示的固定切刀,其固定在针棒13的下方,同时与中心切刀51滑动接触,以进行布料B、M的切断;切刀棒52,在其下端部设置中心切刀51,并可在臂部12c内沿Z轴方向滑动地被支撑;切刀电动机57,其是进行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的步进电动机;多个连杆体59,其经由相对于切刀电动机57的输出轴57b偏心安装的偏心凸轮58,向切刀棒52传递上下移动驱动力;作为致动器的压力缸65,其成为中心切刀51的可切断状态(下部位置)与切断限制状态(上部位置)的切换动作的驱动源;以及止动器68,其使压力缸65凸出时的柱塞在规定位置停止。
上述中心切刀机构50可以在压力缸65为后退位置(图4的状态)时,切换为将切刀电动机57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上下往复动作并向中心切刀51传递的可切断状态,在压力缸65为前进位置(图示略)时,切换为不将切刀电动机57的旋转驱动力向中心切刀51传递的切断限制状态。
如果在压力缸65后退的状态下上述切刀电动机57进行旋转驱动,则利用安装在朝向Y轴方向的输出轴57b上的偏心凸轮58,经由多个连杆体59使切刀棒52及中心切刀51上下移动,进行切断动作。
另一方面,当压力缸65处于前进状态时,多个连杆体59配置为不使切刀电动机57的驱动力传递到切刀棒52上,且维持中心切刀51退避在针棒13的上方的状态。
因此,利用压力缸65的驱动,切换中心切刀51的可切断状态与切断限制状态。
(保持体)
保持体30具有:底板部31,其为长条状平板;立板部32,其沿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垂直地直立设置在其上表面;引导部件33,其在立板部32的布进给方向的前侧端部,避开中心切刀51而引导嵌条布B;以及纵引导部(图示略),其进行引导,以使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沿着立板部32的两面进给。
上述保持体30由具有压力缸的未图示的支撑机构支撑,在不使用时,如图1所示,远离双针41、41的针下的位置而退避。并且,在使用时,通过压力缸的驱动而置于针棒位置。
底板部31形成为长方形,在使用时,以其长度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且其底面正对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而载置的方式被支撑。另外,在底板部31的布进给方向的前端部,形成用于使两根缝针41、41分别进行落针的大致U字状的切槽(图示略)。
立板部32除了引导部件33附近的部分,其整体为平板状,在底板部31的上表面,其以使长度方向与底板部31一致的状态,垂直地直立设置在该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也就是说,保持体30以从其长度方向观察为倒T字状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底板部31与立板部32。
另外,如果嵌条布B在针板13上重叠放置在主布料M的上侧,则从上方载置保持体30,使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折返,从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立起,并且,由后述的大压脚21、21保持,以使得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沿着立板部32的两侧的侧面。也就是说,其状态为,使嵌条布B从立板部32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31直至另一个侧面32。由此,以将嵌条布B卷绕在保持体30上放置的状态,一边使嵌条布B与主布料M进给,一边在立板部32的两侧利用双针41、41进行缝制,同时利用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形成直线上的切缝S。
另外,在保持体30的布进给方向F的正前侧设置引导部件33,以使其不会被中心切刀51切开。该引导部件33沿着该方向F分为双叉,以平面观察形状为大致V字状的方式形成。并且,利用该形状,在布进给时,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被导向远离立板部32的方向,向避开中心切刀51的方向引导。
(大压脚进给机构)
大压脚进给机构20具有:大压脚21、21,其在被置于保持体30上的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两侧,从上方按压主布料M;支撑体22,其支撑上述大压脚21、21;未图示的压力缸,其经由支撑体22使大压脚21、21上下移动;未图示的折入板,其内置在各大压脚21、21内,通过相互地向内侧进退,将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折入保持体30的底板部31的上侧;以及作为进给驱动单元的压脚电动机23(图8),其使由大压脚21、21按压的嵌条布B及主布料M经由支撑体22向布进给方向F移动。
各大压脚21、21分别为长方形的平板,分别以使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的状态被支撑体22支撑。另外,各大压脚21、21以其平板面与X-Y平面平行的方式被支撑。并且,可以通过压力缸的驱动,在上下两个位置间切换,当在上位置时,远离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在下位置成为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高度。另外,两个大压脚21、21以在Y轴方向上远离的状态被支撑,以至少使保持体30的立板部32可以通过其中间。
支撑体22以可以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沿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其配置为使所支撑的大压脚21、21通过双针41、41的上下移动路径的外侧。另外,支撑体22经由未图示的滚珠丝杠机构,由压脚电动机23驱动。
(角切刀机构)
图5是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的斜视图,图6是表示各角切刀101~104的安装状态的放大斜视图,图7是表示进行上下移动的角切刀101~104的选择动作的说明图。并且,在图5中,图示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将四个角切刀101~104中的两个拆下的状态。
角切刀机构100A、100B均处于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下方,且在由大压脚进给机构20形成的大压脚21、21的通过路径上,相对于中心切刀51配置在布进给方向的前侧,通过由一对角切刀从下方穿过由大压脚机构20传送来的嵌条布B及主布料M,在作为直线状的切缝S的两端的位置,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
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沿着布进给方向F并列设置,角切刀机构100A相对于角切刀机构100B配置在后方。也就是说,一个角切刀机构100A用于在直线切缝S的后方端部侧形成角切缝,另一个角切刀机构100B用于在直线切缝S的前方端部侧形成角切缝。并且,只有角切刀机构100B利用单元移动电动机90(参照图8),以可以沿着布进给方向F进行移动定位的方式,相对于缝纫机工作台11安装。以下,在区别地说明两个角切刀机构的情况下,有时将角切刀机构100A称为“固定侧”,将角切刀机构100B称为“移动侧”。
另外,角切刀机构100A和角切刀机构100B,因为采用互相以Y-Z平面为基准镜面对称的大致相同的构造,所以其详细说明只对角切刀机构100B进行,对为镜面对称构造的角切刀机构100A的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
角切刀机构100B具有:四个角切刀101、102、103、104;单元主体105,其由设置于工作台11的下表面侧的圆杆状的一对导向轴14支撑;换位部106,其为块状的构造体,在形成于单元主体105的后方侧面上的凹部105a内,可沿Y轴方向移动地被支撑,同时保持各角切刀101~104;作为角切刀选择机构的换位部移动机构120,其沿Y轴方向对换位部106进行移动定位;以及上下移动机构130,其利用与换位部移动机构120的协同动作,选择角切刀并使其上下移动。
单元主体105为框状,以在Y轴方向的一端部插入一对导向轴14的状态被支撑。另外,在单元主体105的后侧的一个侧面上形成凹部105a,在该凹部105a的内侧配置换位部106。并且,角切刀机构100A的单元主体105被固定支撑,而角切刀机构100B的单元主体105,经由未图示的皮带进给机构或滚珠丝杠机构,利用单元移动电动机90的驱动,可以沿X方向定位在任意位置。另外,作为单元移动电动机90,也可以采用线性电动机。
在换位部106上,固定安装上下两根支撑杆106a,其从Y轴方向的一个侧面上沿Y轴方向延伸出,通过将它们插入设置于单元主体105侧的插入孔中,实现下述状态,即,换位部106可相对于单元主体105沿Y轴方向移动地被支撑。
在换位部106的上表面,设置四个角切刀安装台107、108、109、110,各安装台107~110分别保持角切刀101~104。这些安装台107~110,通过松开未图示的紧固螺栓,可以进行各角切刀101~104的围绕Z轴的角度调节,以及刀尖朝向的倾斜角度的调节。各角切刀101~104通过围绕Z轴的角度调节,确定角切缝相对于直线切缝S的形成倾斜角度,通过刀尖朝向的倾斜角度的调节,确定角切刀切缝的形成长度。
在这里,对于从上方观察的各角切刀101~104的调整例子,根据图7(B)进行说明。右侧的两个角切刀101、102,用于形成相对于直线切缝S形成于右侧的角切刀切缝,其均朝向前方并朝右侧方向倾斜,但角切刀102以使角切刀切缝形成长度较长的方式倾斜。另外,调整为使由各角切刀101、102形成的角切缝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h1和h2相等。
左侧的两个角切刀103、104用于形成相对于直线切缝S形成于左侧的角切缝,其均朝向前方并朝左侧方向倾斜,但角切刀104以使角切缝的形成长度较长的方式倾斜。另外,与各角切刀101、102的情况同样地,调整为由各角切刀103、104形成的角切缝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h1与h2相等。
另外,各安装台107~110,在其下侧具有沿着Z轴方向的滑动轴(图示略),利用该轴的滑动,可以相对于换位部106上下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在该各滑动轴的下端部,形成向前方凸出的卡合突起即升降托架107a~110a。这些升降托架107a~110a,凸出至换位部106的前表面的前方,后述的上下移动机构130经由这些升降托架107a~110a,使各角切刀101~104上下移动。
换位部移动机构120具有:作为定位电动机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其固定安装在单元主体105的上部;螺纹轴122,其由换位部电动机121旋转驱动;以及移动体123,其经由滚珠丝杠与该螺纹轴122连接。
螺纹轴122以沿着Y轴方向的状态被支撑,可在单元主体105的上表面旋转,其一端部经由联轴器与换位部电动机121的输出轴连结。
移动体123由换位部106的从Y轴方向一端部延伸出的臂部106b保持。由此,如果螺纹轴122利用换位部电动机121旋转驱动,则移动体123利用滚珠丝杠机构的作用,在螺纹轴122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受到移动力,进行换位部106的Y轴方向移动。
由该换位部移动机构120进行的换位部106的Y轴方向移动,在后述的从各角切刀101~104中选择由上下移动机构130进行上下移动的一对角切刀时使用,同时在Y轴方向上对由选择出的角切刀得到的角切缝的形成位置进行位置调节时也使用。
上下移动机构130具有:第1压力缸131,其使角切刀上升以在直线切缝S的右侧形成角切缝;第2压力缸132,其使角切刀上升以在直线切缝S的左侧形成角切缝;作为卡合部件的压力缸托架133、134,其设置在各压力缸131、132的输出轴上,可选择地与前述升降托架107a~110a卡合。
各压力缸131、132以其动作方向与Z轴方向平行的方式,安装在单元主体105上。
各压力缸托架133、134,是仅使圆柱的轴向中间部分直径减小而形成的鼓状部件,以使其中心线朝向Z轴方向的状态,安装在各压力缸131、132的输出轴上。并且,当换位部106沿着Y轴方向移动时,以各升降托架107a~110a的前端部通过各压力缸托架133、134的直径减小的部位中间的方式,将各压力缸131、132及各压力缸托架133、134配置于单元主体105上。
也就是说,如果换位部106沿着Y轴方向进行移动,则因为各升降机构107a~110a按该排列顺序通过各压力缸托架133、134的小直径部的中间,所以通过控制换位部移动机构120的换位部电动机121,使得作为动作对象的升降托架停止在压力缸托架133或134的小直径部的中间,从而使规定的升降托架与压力缸托架卡合,可以利用第1或第2压力缸131、132的驱动,使规定的角切刀进行升降动作。
另外,在单元主体105的下表面设置光学式的换位部传感器111(参照图8),其检测换位部106处于下述四个位置的情况,即:(1)处于角切刀101的升降托架107a与压力缸托架133卡合的位置的情况;(2)处于角切刀102的升降托架108a与压力缸托架133卡合的位置的情况;(3)处于角切刀103的升降托架109a与压力缸托架134卡合的位置的情况;(4)处于角切刀104的升降托架110a与压力缸托架134卡合的位置的情况,利用该传感器检测进行换位部106的定位控制。并且,将上述(1)~(4)的状态,称为各角切刀101~104处于动作位置的状态。
另外,因为各压力缸托架133、134与各升降托架107a~110a重合的范围,如图7(C)所示,在Y轴方向有一定宽度,所以即使各升降托架107a~110a相对于各压力缸133、134在Y轴方向移动一定量,也可以维持卡合状态。而且,可以在可以维持该卡合状态的范围内,使各角切刀101~104在Y轴方向上移动,进行切断位置的位置调节。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图8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包含动作控制单元80在内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在动作控制单元80上,经由未图示的输入输出电路连接:显示输入单元85,其用于显示规定的文字或图像信息,同时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的输入;以及开始开关87,其输入缝制开始。另外,在动作控制单元80上,经由输入电路88a连接编码器88,其检测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的转速,从而可以检测从规定的原点开始的旋转角度及旋转速度。
另外,在动作控制单元80上,分别经由驱动器45a、23a、57a、90a、121a,连接作为其控制对象的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压脚电动机23、切刀电动机57、单元移动电动机90、换位部电动机121。
另外,分别驱动进行保持体30的上下移动的压力缸及进行大压脚21、21的升降的压力缸的电磁阀(图示略),经由驱动器与动作控制单元80连接。另外,同样地,经由驱动器70a、135a、136a、89a,连接切换中心切刀51的动作状态与非动作状态的压力缸65的电磁阀70、进行角切刀升降的第1及第2压力缸131、132的电磁阀135、136、以及用于驱动进行缝线切断的切刀的未图示的切刀驱动压力缸驱动用的电磁阀89。
并且,在动作控制单元80上,经由输入电路111a连接前述换位部传感器111。
另外,在动作控制单元80上,经由驱动器43a连接前述针切换螺线管43。
并且,角切刀机构设置两个,但在图8中,关于角切刀机构的结构只图示一个,另一个省略图示。
动作控制单元80具有:CPU 81,其进行各种处理及控制;ROM82,其写入进行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各种设定的输入处理的设定输入程序和执行缝纫机的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程序;作为工作区域的RAM 83,其存储CPU 81的处理中的各种数据;以及EEPROM 71,其记录缝制数据及各种设定数据。
(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中的各种设定项目)
图9是表示为了执行嵌条缝制而预先由显示输入单元85向动作控制单元80输入的各种设定项目的图表。这些设定作业中的显示输入单元85的显示控制及输入数据的处理,均由前述的设定输入程序执行。另外,利用该程序,下述的各项目的设定内容,作为一系列缝制数据记录在EEPROM内。
下面,对于各种设定项目进行说明。
所谓“L长度设定”,是直线线迹TL、TR的缝制长度的设定。
并且,在左右直线线迹TL、TR的长度相等的情况下,这些值为L长度,如图10的各图所示,在左右直线线迹TL、TR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较长的一个线迹的设定值被动作控制单元80识别。
所谓“缝制开始偏差方向切换”,是在嵌条缝的前端部侧使左右直线线迹及角切缝的哪一个向前方错开或使左右对齐的设定。所谓“偏差”,是表示分别在嵌条缝制的缝制方向的两端部,从延伸到外侧的一条直线线迹的端部到成为内侧的另一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布进给方向上的距离差(CF或CR)(参照图2)。
图11表示由显示输入单元85显示的设定输入画面(1)。上述“缝制开始偏差方向切换”由切换按钮W1、2输入。
所谓“缝制开始偏差量”,是在嵌条缝制的前端部侧的左右直线线迹及角切缝在布进给方向上的偏移量的设定。由图11的设定输入画面(1)上的加减按钮W3输入。
所谓“缝制结束偏差方向切换”,是在嵌条缝制的后端部侧使左右直线线迹及角切缝中的哪一个向前方错开或左右对齐的设定。利用图11的设定输入画面(1)上的切换按钮W4、5输入。
所谓“缝制结束偏差量”,是嵌条缝制的后端部侧的左右直线线迹及角切缝在布进给方向上的偏移量的设定。由图11的设定输入画面(1)中的加减按钮W6输入。
并且,上述“缝制开始偏差方向切换”、“缝制开始偏差量”、“缝制结束偏差方向切换”、“缝制结束偏差量”的项目,相当于“与隔着直线切缝而相对的前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沿着布进给方向的偏差相关的信息”,通过进行这些设定输入,显示输入单元85起到作为“偏差设定单元”的功能。
所谓“缝制开始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是嵌条缝制的前端部侧的从左侧的直线线迹到左侧的角切缝的左端部在Y轴方向上的距离的设定。
图12表示由显示输入单元85显示的设定输入画面(2)。上述“缝制开始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由加减按钮W7输入。
所谓“缝制开始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是嵌条缝制的前端部侧的从右侧直线线迹到右侧的角切缝的右端部在Y轴方向上的距离的设定。由图12的设定输入画面(2)中的加减按钮W8输入。
所谓“缝制结束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是嵌条缝制后端部侧的从左侧直线线迹到左侧角切缝的左端部在Y轴方向上的距离的设定。
图13表示由显示输入单元85显示的设定输入画面(3)。上述“缝制结束角切刀宽度设定”由加减按钮W9输入。
所谓“缝制结束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是嵌条缝制的后端部侧的从右侧的直线线迹到右侧的角切缝的右端部在Y轴方向上的距离的设定。由图13的设定输入画面(3)的加减按钮W10输入。
显示输入单元85通过进行“缝制开始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缝制开始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缝制结束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缝制结束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的输入,作为距离输入单元起作用,即,输入各角切缝的直线线迹侧的一端部与直线线迹在沿Y轴方向上的距离。
所谓“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是用于设定由中心切刀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与切断结束位置的项目。
由中心切刀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如图14(A)所示,通过输入嵌条缝制的前端部侧的从成为外侧的直线线迹的端部到直线切缝的端部在缝制进给方向上的距离差而设定。
由中心切刀进行的切断结束位置,如图14(B)所示,通过输入嵌条缝制的后端部侧的从成为外侧的直线线迹的端部到直线切缝的端部在缝制进给方向上的距离差而设定。
并且,这些由中心切刀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或切断结束位置即“中心切刀动作设定位置”,可以显示图15的输入设定画面(4),分别用这些画面中显示的加减按钮W11、W12设定。
另外,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动作控制单元80进行动作控制,以使得在通常时(包括偏差为0的情况在内的偏差小于或等于规定值的情况),使用切断长度较短的角切刀101、103,如果偏差设定为大于规定值,则自动选择切断长度较长的角切刀102、104(具体内容后述)。并且,成为外侧的角切缝的根部部分与直线切缝的端部,原则上使其一致(也有例外地根据设定而错开要求的长度的情况)。因此,利用上述控制,如果选择比通常长的角切刀102、104,则在以使用通常的角切刀101、103为前提的中心切刀的动作位置设定中,使得成为外侧的角切缝的根部部分与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不一致。
因此,动作控制单元80的CPU 81,利用设定输入程序的执行,在进行“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的切断开始位置或切断结束位置的设定之后,进行“缝制开始偏差量”或“缝制结束偏差量”的设定的情况下,参照这些偏差量的值。并且,其结果,在偏差量小于或等于与切刀选择相关的规定的阈值(在该嵌条缝制缝纫机10中为4[mm])的情况下,保持由图15的设定输入画面(4)的加减按钮W11或W12设定的EEPROM 71内的切断开始位置或切断结束位置的值不变。
另外,在偏差量的值超过与切刀选择相关的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对于由图15的设定输入画面(4)的加减按钮W11或W12设定的EEPROM 71内的切断开始位置或切断结束位置的值进行校正,增加从由较长的角切刀102、104得到的布进给方向上的角切缝长度中、减掉由通常的角切刀101、103得到的布进给方向上的角切缝长度的值(这里为11-7=4[mm]),将该校正后的切断开始位置或切断结束位置的值存储在EEPROM71中。
因此,如果在进行该校正后,再次调出“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的设定画面,则取代图15的设定输入画面(4)而显示图16的设定输入画面(5)。在该设定输入画面(5)中,例如在设定输入画面(4)中设定7[mm]的情况下,可以显示校正后的11[mm]的值,同时显示表示已进行过校正的提示。
另外,在“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的切断开始位置或切断结束位置的设定之前,进行“缝制开始偏差量”或“缝制结束位置”的设定的情况下,当进行“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的设定时,判定设定偏差量是否超过阈值,在此基础上,如果小于或等于阈值,则显示图15的设定输入画面(4),在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显示图16的设定输入画面(5)。另外,在显示图15的设定输入画面(4)的情况下,作为“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的切断开始位置或切断结束位置的缺省值,显示与通常使用的角切刀101、103的布进给方向上的切断长度相等的值(在这里为7[mm]),在显示图16的设定输入画面(5)的情况下,作为“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的切断开始位置或切断结束位置的缺省值,显示与长的角切刀102、104的布进给方向上的切断长度相等的值(在这里为11[mm])。
除了上述各项目之外,设定输入各角切刀101~104的布进给方向上的切断长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的较短的角切刀101、103的布进给方向上的切断长度均统一为相同的长度Ds(例如7[mm]),而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的较长的角切刀102、104的布进给方向上的切断长度均统一为相同的长度D1(例如11[mm])(参照图7)。
(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
图17~图19是表示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图20~图23是表示角切缝形成中的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并且,在图20~图23中图示从正面方向观察的配置,但为了对应关系的明确化,只对嵌条布B及主布料M以俯视进行图示。
上述流程所示的处理全部是通过动作控制程序的执行而由CPU81执行的处理。下面,说明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
首先,CPU81进行由显示输入单元85设定输入的缝制数据的读出(步骤S1)。
然后,按照缝制数据开始缝制(步骤S2)。即,大压脚21、21向置于工作台11上的相对于缝针41靠后方的规定位置的主布料M下降并保持,移动到规定位置,并且,如果在大压脚21、21上载置嵌条布B,则保持体30从上方进行保持。然后,收容在各大压脚21、21内的折入板彼此向保持体30前进移动,由此,嵌条布的两端部被折入保持体30的上表面侧。
然后,大压脚21利用压脚电动机23的驱动而开始前进移动,将由主布料M及嵌条布构成的布料向缝针41传送。
然后,CPU 81开始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的驱动,同时按照“缝制开始偏差方向切换”的设定,执行针切换螺线管43的动作控制,以使得两根缝针41、41同时或某一个被设定的缝针41开始缝制。另外,在设定了“缝制开始偏差量”的情况下,在进行相当于该值的进给之后,针切换螺线管43执行动作控制,以使得第二根缝针41也开始缝制。
然后,CPU 81按照“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的设定,经由电磁阀70执行使中心切刀51开始上下移动的动作控制,以在与成为外侧的线迹TL(或TR)的前端部相距设定距离的位置开始直线切缝S的形成。并且,如前所述,因为在“缝制开始偏差量”小于或等于规定值4[mm]的情况下,对于形成外侧的角切缝VFL(或VFR)的角切刀,选择切断长度较短的,而在超过4[mm]的情况下,对于形成外侧切缝的角切刀,选择切断长度较长的,所以,根据对应于“缝制开始偏差量”而设定的“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开始直线切缝S的切断。
并且,这里所说的“外侧”,对于缝制范围的前端部来说,表示由两根缝针41、41形成的两条线迹内的前侧,而对于缝制范围的后端部来说,表示两条线迹内的后侧。
另外,CPU 81按照“L长度设定”、“缝制开始偏差方向切换”及“缝制结束偏差量”,执行针切换螺线管43的动作控制,结束各个线迹TL、TR的缝制,停止缝纫机主轴45的驱动。
另外,CPU 81按照“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的设定,经由电磁阀70执行使中心切刀51上下移动停止的动作控制,在与成为外侧的线迹TL(或TR)的前端部相距设定距离的前侧的位置结束直线切缝S的形成。而且,如前所述,因为在“缝制结束偏差量”小于或等于规定值4[mm]的情况下,对于形成外侧的角切缝VRL(或VRR)的角切刀,选择切断长度较短的,在超过4[mm]的情况下,对于形成外侧的角切缝VRL(或VRR)的角切刀,选择切断长度较长的,所以,根据对应于“缝制结束偏差量”而设定的“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停止直线切缝S的切断。由此,完成线迹TL、TR与直线切缝S的形成。
在线迹TL、TR及直线切缝S的形成过程中,CPU 81使不在布进给方向上进行移动的角切刀机构100A的换位部移动到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步骤S3)。并且,在换位部的中央位置,设定使内侧的角切刀101、103的升降托架107a、109a处于可以分别与压力缸托架133、134卡合的位置。
另外,在线迹TL、TR及直线切缝S的形成过程中,CPU 81使可以在布进给方向上移动的角切刀机构100B的换位部移动到Y轴方向的中央位置(步骤S4)。
并且,在线迹TL、TR与直线线迹S的形成过程中,CPU 81控制单元移动电动机90,使角切刀机构100B相对于角切刀机构100A向布进给方向的前方移动,传送到最开始形成角切缝的位置(步骤S5)。
在这里,根据图20、图21对照说明CPU 81计算角切刀机构100B的移动距离的方法。图20表示刚刚完成线迹形成之后的状态,图21表示角切刀机构100B移动到最开始形成角切缝的位置的状态。
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均首先形成内侧的角切缝。因此,上述步骤S5中的角切刀机构100B的移动距离Y1,成为从前端的内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到后侧的内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的距离。如果使缝制开始偏差量为CF,使缝制结束偏差量为CR、使角切刀的布进给方向上的切断长度为D、使缝制范围全长为A,则角切刀机构100B的移动距离Y1可以根据下式(1)求出。
Y1=A-CF-CR-2D ...(1)
另外,在一条直线线迹的前后两端部均为内侧的嵌条缝制(口袋开口形状为大致杯形的情况)中,缝制范围A与在“L长度设定”中设定的L的值相等(A=L)。另外,在一条的直线线迹的前端部为内侧,另一条直线线迹的后端部为内侧的嵌条缝制(口袋开口形状为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中,缝制范围A为在“L长度设定”中设定的L(较长的直线线迹的缝制长度)上加上某一较短的偏差的值之后的长度(A=L+CF或A=L+CR)。因此,CPU 81可以根据运算求得A的值。
如果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的位置确定而直线切缝S与线迹TL、TR的形成完成(步骤S6),则CPU 81利用压脚电动机23的驱动,将布料B、M从图20的位置传送到图21所示的位置(角切刀机构100A的切断位置)(步骤S7)。
然后,CPU 81根据“缝制结束偏差量”的设定,判定是否在后端部侧设置偏差(步骤S8)。
在未设置偏差的情况下,CPU 81读入“缝制结束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A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5驱动第1压力缸131,使角切刀101上升,形成后侧的右侧角切缝(步骤S9)。
另外,CPU 81读入“缝制结束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A的换位部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利用电磁阀135驱动第2压力缸132,使角切刀103上升,形成后侧的左侧角切缝(步骤S10)。然后,进入步骤S14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在设定了设置偏差的情况下,CPU 81根据“缝制结束偏差方向切换”的设定,判定左右线迹中的哪一个为外侧(步骤S11)。CPU 81通过进行上述步骤S11的处理,作为“角切缝内外判定单元,其判定从相对的前述直线线迹的端部向前述直线切缝形成的一对角切缝,分别相对于前述直线切缝的布进给方向的中央部,位于内侧与外侧中的哪一侧”起作用。
并且,在左侧的角切缝为外侧的情况下,首先从成为内侧的右角切缝开始执行切断动作。也就是说,读入“缝制结束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A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5驱动第1压力缸131,使角切刀101上升,形成后侧的右侧角切缝(步骤S12)。然后,进入步骤S14进行处理。
另外,在右角切缝为外侧的情况下,从成为内侧的左角切缝开始执行切断动作。也就是说,读入“缝制结束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A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5驱动第2压力缸132,使角切刀103上升,形成后侧的左侧角切缝(步骤S13)。然后,进入步骤S14进行处理。
CPU 81通过进行步骤S9、10、12、13的处理,作为“控制作为定位电动机的换位部电动机121,以使得利用上下移动机构130进行上下移动的角切刀在直线切缝侧的一端部和直线切缝之间的沿Y轴方向的距离,成为设定的距离”的控制单元起作用。
然后,CPU 81根据“缝制开始偏差量”的设定,判定是否在前端部侧设置偏差(步骤S14)。
在未设置偏差的情况下,CPU 81读入“缝制开始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B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5驱动第1压力缸131,使角切刀101上升,形成前侧的右侧角切缝(步骤S15)。
另外,CPU 81读入“缝制开始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B的换位部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5驱动第2压力缸132,使角切刀103上升,形成前侧的左侧角切缝(步骤S16)。然后,进入步骤S20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在设定了设置偏差的情况下,CPU 81根据“缝制开始偏差方向切换”的设定,判定左右线迹中的哪一个为外侧(步骤S17)。CPU 81通过进行上述步骤S17的处理,作为“角切缝内外判定单元,其判定从相对的前述直线线迹的端部向前述直线切缝形成的一对角切缝,分别相对于前述直线切缝的布进给方向的中央部,位于内侧与外侧中的哪一侧”起作用。
并且,在左角切缝为外侧的情况下,首先从成为内侧的右角切缝开始执行切断动作。也就是说,读入“缝制开始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B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5驱动第1压力缸131,使角切刀101上升,形成前侧的右侧角切缝(步骤S18)。然后,进入步骤S20进行处理。
另外,在右角切缝为外侧的情况下,从成为内侧的左角切缝开始执行切断动作。也就是说,读入“缝制开始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B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5驱动第2压力缸132,使角切刀103上升,形成前侧的左侧角切缝(步骤S19)。然后,进入步骤S20进行处理。
CPU81通过进行步骤S15、16、18、19的处理,作为“控制单元,其控制前述定位电动机(换位部电动机121),以使得利用上下移动机构130进行上下移动的角切刀在直线切缝侧的一端部和前述直线切缝之间的沿Y轴方向的距离,成为前述设定距离”起作用。
在步骤S20中,CPU 81再次根据“缝制结束偏差量”的设定,判定是否在后端部侧设置偏差。
然后,在未设置偏差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7进行处理。
另外,在后端部设置偏差的情况下,判定“缝制结束偏差量”是否大于作为规定值的4[mm](步骤S21)。CPU 81通过进行上述步骤S21的处理,作为“偏差判定单元,其判定由偏差输入单元输入的偏差是否超过规定值”起作用。
其结果,在“缝制结束偏差量”小于或等于作为规定值的4[mm]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3进行处理,在“缝制结束偏差量”大于作为规定值的4[mm]的情况下,沿Y轴方向驱动角切刀机构100A的换位部106,将切断长度较长的角切刀定位在动作位置(在经过步骤S12的情况下选择角切刀104,在经过步骤S13的情况下,选择角切刀102)(步骤S22)。
在步骤S23中,为了将固定侧的角切刀机构100A的角切刀定位在布料的缝制后端部的成为外侧的角切刀切缝的形成位置,如图22所示,利用大压脚进给机构20的压脚电动机23传送布料M、T。该传送距离Y2,在使用较短的角切刀101或103的情况下,与缝制结束偏差量CR一致,Y2=CR。另外,在使用较长的角切刀102或104的情况下,为Y2=CR-(D1-Ds)。
然后,CPU81再次根据“缝制结束偏差方向切换”的设定,判定左右线迹的哪一个为外侧(步骤S24)。CPU 81通过进行上述步骤S24的处理,作为“角切缝内外判定单元,其判定从相对的前述直线线迹的端部向前述直线切缝形成的一对角切缝,分别相对于前述直线切缝的布进给方向的中央部,位于内侧与外侧中的哪一侧”起作用。
并且,在左角切缝为外侧的情况下,首先执行该左角切缝的切断动作。也就是说,读入“缝制结束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A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6驱动第2压力缸132,使角切刀103或104上升,形成后侧的左侧角切缝(步骤S25)。然后,进入步骤S27进行处理。
另外,在右角切缝为外侧的情况下,执行该右角切缝的切断动作。也就是说,读入“缝制结束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A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5驱动第1压力缸131,使角切刀101或102上升,形成后侧的右侧角切缝(步骤S26)。然后,进入步骤S27进行处理。
CPU 81通过进行步骤S25、26的处理,作为“控制单元,其控制前述定位电动机(换位部电动机121),以使得利用上下移动机构130进行上下移动的角切刀在前述直线切缝侧的一端部和前述直线切缝之间的沿Y轴方向的距离,成为前述设定的距离”起作用。
在步骤S27中,CPU 81再次根据“缝制开始偏差量”的设定,判定是否在前端部侧设置偏差。
并且,在未设置偏差的设定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4进行处理。
另外,在前端部设置偏差的情况下,判定“缝制开始偏差量”是否大于作为规定值的4[mm](步骤S28)。CPU 81通过进行上述步骤S28的处理,作为“偏差判定单元,其判定由偏差输入单元输入的偏差是否超过规定值”起作用。
其结果,在“缝制开始偏差量”小于或等于作为规定值的4[mm]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0进行处理,而在“缝制开始偏差量”大于作为规定值的4[mm]的情况下,沿着Y轴方向驱动角切刀机构100B的换位部106,将切断长度较长的角切刀定位在动作位置(在经过步骤S18的情况下,选择角切刀104,在经过步骤S19的情况下,选择角切刀102)(步骤S29)。
在步骤S30中,为了将移动侧的角切刀机构100B的角切刀定位在布料的缝制前端部的成为外侧的角切缝的形成位置,如图22所示,利用单元移动电动机90传送角切刀机构100B。该传送距离Y3,在使用较短的角切刀101或103的情况下,与在前述的布料的传送量Y2上加上缝制开始偏差量CF的距离一致,为Y3=Y2+CF。另外,在使用较长的角切刀102或104的情况下,为Y3=Y2+CF-(D1-Ds)。
然后,CPU 81根据“缝制开始偏差方向切换”的设定,判定左右线迹中的哪一个为外侧(哪一条线迹较长)(步骤S31)。CPU 81通过进行上述步骤S31的处理,作为“角切缝内外判定单元,其判定从相对的前述直线线迹的端部向前述直线切缝形成的一对角切缝,分别相对于前述直线切缝的布进给方向的中央部,位于内侧与外侧中的哪一侧”起作用。
并且,在左角切缝为外侧的情况下,执行该左角切缝的切断动作。也就是说,读入“缝制开始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B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6驱动第2压力缸132,使角切刀103或104上升,形成前侧的左侧角切缝(参照图23:步骤S32)。然后,进入步骤S34进行处理。
另外,在右角切缝为外侧的情况下,执行该右角切缝的切断动作。也就是说,读入“缝制开始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驱动角切刀机构100B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对换位部106在Y轴方向上进行设定值大小的位置校正(参照图24),利用电磁阀135驱动第1压力缸131,使角切刀101或102上升,形成前侧的右侧角切缝(参照图23:步骤S33)。然后,进入步骤S34进行处理。
CPU 81通过进行步骤S32、S33的处理,作为“控制单元,其控制前述定位电动机(换位部电动机121),以使得利用上下移动机构130进行上下移动的角切刀在前述直线切缝侧的一端部和前述直线切缝之间的沿Y轴方向的距离,成为前述设定的距离”起作用。
在步骤S34中,使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的换位部106返回中央,并使角切刀机构100B移动到最初的位置。
然后,大压脚进给机构20移动各大压脚21,结束缝制(步骤S35)。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作用效果)
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动作控制单元80,在通过设定输入程序的执行而使设定输入的偏差量大于既定值(在实施方式中为4[mm])的情况下,仅对于成为外侧的角切刀,切换为使用比通常使用的角切刀101或103(在偏差量小于或等于规定值的情况下使用的角切刀)切断长度大的角切刀102或104的设定。其结果,对于决定直线切缝的切断长度的嵌条缝制的前端部或后端部,可以将“中心切刀动作位置设定”的标准设定值(缺省值)切换为与较大的角切刀对应的值(例如,在使用通常的角切刀的情况下为7[mm],在使用较大的角切刀的情况下为11[mm])。
因此,如果按照上述设定程序,在进行设定后执行缝制,则动作控制单元80的CPU 81作为“控制单元,其控制前述切刀电动机57及布进给机构(大压脚进给机构20),以从前述传送方向(X方向)一端侧的外侧角切缝的直线切缝侧端部(根部部分)直至前述传送方向另一端侧的外侧角切缝的前述直线切缝侧端部(根部部分),形成直线切缝S”起作用。
并且,如上所述,在设定输入的偏差量超过既定值的情况下,通过设定输入程序的执行,成为对于外侧角切刀来说自动地使用较大的角切刀102、104的设定,通过动作控制程序的执行,利用所设定的较大的角切刀102、104形成角切缝。并且,通过动作控制程序的执行进行动作控制,以从缝制范围的一端的外侧的角切缝的根部部分到另一端的外侧的角切缝的根部部分,形成直线切缝S。由此,如图25所示,可以使从外侧的角切缝VL的根部部分到内侧的角切缝VR的根部部分的由中心角切刀51切断的直线切缝的切断长度Sn,比选择较短的角切刀作为外侧的角切刀的情况下的切断长度So短。因此,可以抑制以该切断长度变长为原因而产生的、内侧角切刀切断时的升降动作中的布料的上翘,进一步消除切断不良,进行更好且准确的角切缝的形成。
另外,通过动作控制程序的执行进行换位部121的控制,以使得在各角切缝形成时,使从角切刀的根部部分至直线切缝S的距离为“缝制开始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缝制开始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缝制结束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缝制结束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中的某一个值。因此,特别地,对于设定了偏差而在缝制的前后端部的内侧形成的角切缝,如图26所示,通过进行“宽度设定”以使其远离直线切缝S,可以弥补由内侧角切刀切断时的升降动作中的布料上翘引起的向直线线迹侧的切断不足,可以进行更好且准确的角切缝的形成。
而且,如果进行角切刀的“宽度设定”以使其远离直线切缝S,则如图27(A)所示,该角切刀的顶点也相对直线切缝位于外侧,如图27(B)~(C)所示,在进行角切刀上升的过程中,刀尖E与布料端部抵接,使切断无问题地进行。
(其它)
另外,在上述嵌条缝制缝纫机10中,设定为如果偏差的设定值大于规定值,则将角切刀切换为切断长度较长的角切刀,该规定值例如优选在左右两侧都使用通常的角切刀101、103的条件下进行试验,预先计算并确定会产生因布料上翘引起的切断不良的偏差的值。
另外,在不同的设定项目中设定“缝制开始偏差方向切换”和“缝制开始偏差量”,并且,在不同的设定项目中设定“缝制结束偏差方向切换”与“缝制结束偏差量”,但例如也可以通过在“缝制开始偏差量”与“缝制结束偏差量”的设定时,预先设定使“+”的数值表示使一条的直线线迹(例如TL)的端部为外侧的偏差的设定,使“-”的数值表示使另一条直线线迹(例如TR)的端部为外侧的偏差的设定,可以更简单地进行“偏差信息”设定。
另外,在嵌条缝制缝纫机10中,同时进行下述控制:根据偏差而切换为切断长度不同的角切刀的控制;以及使从角切刀的根部部分到直线切缝S的距离为“缝制开始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缝制开始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缝制结束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缝制结束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的设定值的控制,但也可以采用只实施其中的一个设定的结构。也就是说,即使是只进行某一个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设定偏差而消除由内角切刀切断时的升降动作中的布料上翘引起的向直线线迹侧的切断不足。
在前述角切刀机构中,分别在左右安装两种长度的角切刀,但当然也可以使用更多种类的角切刀。该情况下,对于切断长度最长的角切刀来说,优选只用于偏差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的缝制中的外侧角切缝的形成的角切刀。
另外,上述角切刀机构100A、100B均可以将换位部106利用换位部电动机121定位在Y轴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但在不需要“缝制开始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缝制开始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缝制结束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缝制结束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的Y轴方向的微调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换位部电动机121,使用可以进行多个确定位置的位置切换驱动的压力缸或螺线管。
图28是表示使用可以切换两个位置的两个压力缸125、126,以实现换位部106的位置切换驱动的结构例的概略图。因为除了压力缸125、126之外的结构与前述结构相同,所以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换位部106可沿Y轴方向移动地支撑在单元主体105上。压力缸125,使在两个位置间进行进退的柱塞部的前端部与换位部106固定连结。另一方面,压力缸126通过使在两个位置间进行进退的柱塞部与换位部106的侧面抵接,而作为使该换位部106在两个位置停止的止动器起作用。
换位部106必须可以在下述位置间切换,即:角切刀102的升降托架108a与压力缸托架133卡合的位置(最左侧位置:图28(A));角切刀101、102的升降托架107a、108a与压力缸托架133、134卡合的位置(中央位置:图28(B));以及角切刀104的升降托架110a与压力缸托架134卡合的位置(最右侧位置:图28(C))。
压力缸125将其柱塞的移动范围设定为,使换位部106可以在最左侧位置与最右侧位置这两个位置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压力缸126将其柱塞的移动范围设定为,可以在相对于位于最左侧位置的换位部106为左侧的无干扰位置、和与换位部106抵接而成为中间位置的两个位置间切换。并且,压力缸126使用可以相对于压力缸125更稳固地进行位置保持的装置。
由此,在角切刀102的升降托架108a与压力缸托架133卡合的位置进行换位部对位的情况下,使压力缸125为最左侧位置,使压力缸126为无干扰位置。
另外,在角切刀101、102的升降托架107a、108a与压力缸托架133、134卡合的位置进行换位部106的对位的情况下,如果在将压力缸125向最左侧位置拉拽的状态下使压力缸126对准中间位置,则压力缸126可以推动压力缸125,使换位部106与中央位置一致。
另外,在角切刀104的升降托架110a与压力缸托架134卡合的位置,进行换位部的对位的情况下,使压力缸125为最右侧位置,使压力缸126为非干扰位置(任何位置都可以)。
通过以上的操作,可以在三个位置间切换换位部106,从而可以进行使用了各角切刀101~104的切断动作。
另外,上述角切刀机构100A、100B的换位部移动机构120,都通过采用滚珠丝杠机构,以可以利用换位部电动机121将换位部106定位在Y轴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但只要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不限于滚珠丝杠机构,也可以采用其它机构。
图29表示取代滚珠丝杠机构而使用滑座曲柄机构的换位部移动机构220的斜视图,图30(A)~(C)是在用于进行各角切刀机构101~104的选择的三个定位位置进行定位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该换位部移动机构220具有:作为定位电动机的换位部电动机221,其使输出轴朝向X轴方向,由固定支撑在单元主体105的步进电动机构成;曲柄臂222,其设置在换位部电动机221的输出轴上,进行转动动作;滑动部件223,其与换位部106固定连结,沿着Y轴方向进行直线移动往复动作;以及曲柄连杆224,其将滑动部件223与曲柄臂222的转动端部连结。
利用该结构,如果换位部移动机构220利用换位部电动机221的输出,使曲柄臂222进行围绕X轴的转动动作,则经由曲柄连杆224,仅沿Y轴方向的移动分量,被传递到仅可以与换位部106一起在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的滑动部件223。此时,如图30所示,因为设定使换位部电动机221的输出轴221a的高度,与可旋转地与曲柄连杆224及滑动部件223连结的连结轴225的高度一致,所以可以使换位部106及滑动部件223,在曲柄臂222的轴间距离(换位部电动机221的输出轴的中心线与将曲柄臂222和曲柄连杆224连结的连结轴的中心线间的距离)的两倍长度的往复移动范围内往复。
如前所述,换位部106在最左侧位置、中央位置与最右侧位置这三个位置进行定位(参照图28(A)~(C))。确定曲柄臂222及曲柄连杆224的长度,以使得该三个位置内的最左侧位置与最右侧位置分别位于往复移动范围的一端部附近或另一端部附近。
因为采用滑动连杆机构,所以在换位部106向往复移动范围内的两端部移动时,如图30(A)、(C)所示,换位部106相对于换位部电动机221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变化非常小。因此,当向最左侧位置和最右侧位置进行定位时,可以避免突然停止,而使之平稳地停止。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振动、噪音、位置偏移等。
另外,在向中央位置移动时,虽然换位部106相对于换位部电动机221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变化最大,但中央位置不过是往复移动范围的全长的一半的长度,所以振动、噪音、位置偏移等的影响较少,实际使用中为容许的范围。
另外,如图30所示,最左侧位置和最右侧位置,也可以与换位部106的往复移动范围的末端完全一致,但优选设定在分别从末端向内侧一些。这是因为通过设定在从末端向内侧一些,可以将直至末端的移动距离的大小,分配为前述的“缝制开始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缝制开始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缝制结束角切刀右侧宽度设定”、“缝制结束角切刀左侧宽度设定”的Y轴方向上的微调。
Claims (5)
1.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在主布料及嵌条布上形成平行的两条直线线迹的两根缝针上下移动;
布进给机构,其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并在布进给方向上传送;
可动切刀机构,其在前述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切缝;
一对角切刀机构,其分别对应于前述直线切缝的两端部设置,可以在前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和由直线线迹所夹的前述直线切缝的端部之间,形成角切缝;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前述各机构,从而形成前述两条直线线迹,使它们的布进给端部在布进给方向上分别位于不同位置,同时形成斜向角切缝,该斜向角切缝是使前述角切缝从前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朝向前述直线切缝的方向而形成的,
其特征在于,
前述各角切刀机构拥有多个角切刀,它们在隔着直线切缝的两侧,分别形成切断长度不同的多种角切缝,还具有:选择机构,其从前述两侧的多个角切刀中选择一对角切刀;以及上下移动机构,其使前述选择出的前述一对角切刀上下移动,
同时,该嵌条缝制缝纫机具有:
偏差设定单元,其设定与隔着前述直线切缝而相对的前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沿布进给方向的偏差相关的信息;
偏差判定单元,其根据前述设定的偏差信息,判定隔着前述直线切缝而相对的前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沿布进给方向的偏差,是否超过规定值;以及
角切缝内外判定单元,其根据前述设定的偏差信息,判定从前述相对的前述直线线迹的端部向前述直线切缝的端部而形成的一对角切缝,分别相对于前述直线切缝的布进给方向的中央部,位于内侧与外侧中的哪一侧,在这里,将相对于布进给方向上的嵌条缝制的直线切缝的中央部较近的称为内侧,将较远的称为外侧,
前述控制单元,
控制前述布进给机构及前述角切刀机构,以使得在由前述偏差判定单元判定前述偏差小于前述规定值的情况下,使判定为前述内侧的角切缝相对于判定为前述外侧的角切缝,形成于在布进给方向上错开前述偏差的量的位置,
并且,控制前述选择机构,以使得在由前述偏差判定单元判定前述偏差大于前述规定值的情况下,选择与在判定前述偏差比前述规定值小的情况下使用的角切刀相比切断长度更长的角切刀,作为形成判定为前述外侧的角切缝的角切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距离输入单元,其输入前述角切缝在前述直线线迹侧的一端部和前述直线线迹之间的沿与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
前述选择机构具有定位电动机,其使前述各角切刀在与前述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前述控制单元控制前述定位电动机,以使得利用前述上下移动机构进行上下移动的角切刀在前述直线切缝侧的一端部和前述直线切缝之间的沿与布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成为前述输入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可动切刀机构具有:可动切刀,其以可在前述主布料及嵌条布的传送路径上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撑;以及切刀电动机,其使该可动切刀上下移动,
前述控制单元控制前述切刀电动机及布进给机构,以使得从前述传送方向一端侧的外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直至前述传送方向另一端侧的外侧角切缝的根部部分,形成直线切缝。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选择机构利用将旋转驱动力变换为直线移动往复动作的滑座曲柄机构,进行用于选择前述角切刀的直线移动往复动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选择机构通过在前述直线移动往复动作的往复移动范围的多个位置进行前述角切刀的定位,进行前述角切刀的选择,并且,在前述往复移动范围的至少两端部,设定用于进行前述角切刀选择的定位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36974 | 2007-02-16 | ||
JP2007-036974 | 2007-02-16 | ||
JP2007036974 | 2007-02-16 | ||
JP2008-000126 | 2008-01-04 | ||
JP2008000126A JP5241244B2 (ja) | 2007-02-16 | 2008-01-04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JP2008000126 | 2008-01-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45534A CN101245534A (zh) | 2008-08-20 |
CN101245534B true CN101245534B (zh) | 2013-07-31 |
Family
ID=39840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005951 Active CN101245534B (zh) | 2007-02-16 | 2008-02-18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241244B2 (zh) |
CN (1) | CN1012455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35736A (ja) * | 2008-08-04 | 2010-02-18 | Juki Corp | 玉縁縫いミシンのコーナーメス機構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00731A (en) * | 1992-07-21 | 1995-03-28 | Durkopp Adler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and sewing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pocket insert |
US6230637B1 (en) * | 1999-03-02 | 2001-05-15 | Beisler Gmbh | Sewing install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piped pocket opening |
CN1814887A (zh) * | 2005-01-28 | 2006-08-09 | 重机公司 | 嵌条缝纫机 |
CN1837443A (zh) * | 2005-03-24 | 2006-09-27 | 重机公司 | 嵌条缝纫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86891A (ja) * | 1986-02-13 | 1987-08-15 | 佐藤精器株式会社 | 自動玉縁縫製機におけるコ−ナ−メスの作動機構 |
JP2871208B2 (ja) * | 1991-07-25 | 1999-03-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JPH08224386A (ja) * | 1995-02-23 | 1996-09-03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玉縁穴形成装置 |
DE19845624C1 (de) * | 1998-10-05 | 2000-05-11 | Duerkopp Adler Ag | Nähanlage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spelierten Taschenöffnung |
-
2008
- 2008-01-04 JP JP2008000126A patent/JP5241244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2-18 CN CN 200810005951 patent/CN1012455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00731A (en) * | 1992-07-21 | 1995-03-28 | Durkopp Adler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and sewing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pocket insert |
US6230637B1 (en) * | 1999-03-02 | 2001-05-15 | Beisler Gmbh | Sewing install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piped pocket opening |
CN1814887A (zh) * | 2005-01-28 | 2006-08-09 | 重机公司 | 嵌条缝纫机 |
CN1837443A (zh) * | 2005-03-24 | 2006-09-27 | 重机公司 | 嵌条缝纫机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开2000-189684A 2000.07.11 |
JP特开2000-308778A 2000.11.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45534A (zh) | 2008-08-20 |
JP2008220929A (ja) | 2008-09-25 |
JP5241244B2 (ja) | 2013-07-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45533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CN101748566B (zh) | 缝纫机 | |
JP4509491B2 (ja) | 差動送りミシン | |
KR20120064009A (ko) | 재봉기 및 그의 구동 제어방법 | |
CN101063257B (zh) | 缝制装置及嵌条缝制装置 | |
CN1831231B (zh) | 缝纫机 | |
CN101469490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嵌条布压脚机构 | |
CN101153431B (zh) | 缝纫机 | |
CN101418497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CN101245534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CN101245532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CN1837443B (zh) | 嵌条缝纫机 | |
CN101858017A (zh) | 缝纫机 | |
JP5084296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5059435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KR101296280B1 (ko) | 웰팅 재봉기 | |
CN101387049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DE102008010353B4 (de) | Einfassmaschine | |
KR101027591B1 (ko) | 재봉틀의 눌러올리는 장치 | |
CN101481857A (zh)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 |
EP2141272B1 (en) | Knee lever for sewing machine | |
CN101643978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角切刀机构 | |
JP5037109B2 (ja) | ミシン | |
JP2010035988A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KR20010002161A (ko) | 광폭 자수기의 자수프레임 구동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