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83422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83422B
CN106283422B CN201610474546.XA CN201610474546A CN106283422B CN 106283422 B CN106283422 B CN 106283422B CN 201610474546 A CN201610474546 A CN 201610474546A CN 106283422 B CN106283422 B CN 1062834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thread
sewing
opening
sew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745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83422A (zh
Inventor
齐藤胜
近藤耕一
椎名隆行
坂井克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83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83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83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834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2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controlled by the sewing mechanisms

Abstract

本发明缩短上线及下线的残留端。本发明具备:针板(16),其形成有供缝针(11)插入的针孔(161);缝针上下移动机构(30);釜机构(50);切线装置(80),其设置于针板和釜机构之间,通过可动切刀(81)的切断动作将上线(U)切断;以及上线保持装置(130),其设置于切线装置和釜机构之间,对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保持,本发明具备控制装置(120),该控制装置(120)控制上线保持装置,以使得在第一针的落针后且第二针的落针前进行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动作,该控制装置(120)控制切线装置,以使得在第二针的落针后将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处理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缝纫机,在针板和釜之间设置具有夹持单元的上线保持装置,该夹持单元夹持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现有的缝纫机在第一针的落针时夹持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防止在没有形成打结的第一针的落针后由天秤提起时,将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从布料或缝针的眼孔拉出的情况。
另外,该上线保持装置防止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拉出,因此预先能够将穿过缝针的眼孔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长度设为所需最小限的长度,能够将从缝制后的布料垂下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长度缩短。
另外,该上线保持装置在从缝制开始至进行多针的缝制为止持续夹持缝制开始端部后放开缝制开始端部,在夹持的期间,将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缝入依次形成的线迹,由此防止在从上线保持装置放开后缝制开始端部垂下得较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87858号公报
但是,如上所述,在将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缝入依次形成的线迹的方法中,存在下述问题,即,由于缝制在一起的缝制开始端部,导致线迹散乱,缝制开始位置周边的线迹的外观受损,使缝制品质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为了实现该目的,具有下面的(1)~(6)的任一项特征。
(1)
一种缝纫机,其具备:
针板,其形成有供缝针插入的针孔;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进行所述缝针的上下移动动作;
釜机构,其在所述针板的下侧从所述缝针捕捉上线并与下线缠绕;
切线装置,其设置于所述针板和所述釜机构之间,通过可动切刀的切断动作将上线切断;以及
上线保持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切线装置和所述釜机构之间,对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保持,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上线保持装置,以使得在第一针的落针后且第二针的落针前进行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动作,
该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切线装置,以使得在第二针的落针后将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
(2)
在上述(1)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装置具备:可动切刀,其进行由前进和后退构成的往复动作;固定切刀,其通过与该可动切刀的协同动作而将上线及下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切断;以及致动器,其对所述可动切刀施加往复动作,
所述可动切刀具有:分线部,其在前进时对上线的切断部分及下线、和上线的非切断部分进行分线;以及刃部,其在后退时进行切断,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致动器,以使得在第一针的落针前,使所述可动切刀的刃部在与所述针孔相比的前进方向下游侧等待,在第二针的落针后使所述可动切刀的刃部后退移动至所述固定切刀。
(3)
在上述(2)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切刀具有在开口缘部形成有所述刃部的贯通孔,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致动器,以使得在第一针的落针前,在所述贯通孔和所述针孔重合的位置使所述可动切刀等待。
(4)
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备:
移动机构,其沿所述针板的上表面使被缝制物移动;以及
残留端切除机构,其设置于所述针板或者其周围,将从所述被缝制物垂下的上线的端部切除,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即,使所述被缝制物的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或者所述上线的缝制结束端部移动至所述残留端切除机构,并且,执行通过所述残留端切除机构进行的切除动作。
(5)
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引机构,该吸引机构将从被缝制物切断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回收。
在上述(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线保持装置具备线捕捉部,该线捕捉部形成为用于使下降时的所述缝针松散插入(loosely inserted),将该下降时的所述缝针的周围包围的框状,
所述线捕捉部通过コ字状部和开闭体构成用于将所述缝针的周围包围的框状,该コ字状部将开口部朝向所述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该开闭体能够将该コ字状部的开口部开闭,
关于所述线捕捉部,在所述コ字状部的内侧,所述开闭体进行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上线保持装置,以使得在通过所述切线装置将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后,将由所述开闭体闭塞着的所述コ字状部的开口开放。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上线保持装置在第一针的落针时对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保持,切线装置在第二针的落针后将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因此能够一边避免切断后变短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从被缝制物中的第一针的落针位置拔出,一边将在被缝制物产生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缩短。而且,由此,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另外,在第二针的落针后将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因此能够避免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缝入线迹,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3是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切线装置的仰视图。
图5是表示上线保持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从下方观察上线保持装置的斜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构成夹持单元、驱动单元、检测单元的各部件的“初始位置”的图,(A)为俯视图,(B)为侧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夹持单元的“初始位置”的斜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构成夹持单元、驱动单元、检测单元的各部件的“中间保持位置”的图,(A)为俯视图,(B)为侧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构成夹持单元、驱动单元、检测单元的各部件的“上线保持位置”的图,(A)为俯视图,(B)为侧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夹持单元的“上线保持位置”的斜视图。
图12是表示针板的下侧结构的将要进行第一针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针板的下侧结构的将要进行第二针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针板的下侧结构的刚进行第二针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缝制时的切线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上线保持装置的其他例子中的要部的分解斜视图。
图17是上线保持装置的其他例子中的上板的斜视图,图17(A)表示开闭板关闭的状态,图17(B)表示开闭板打开的状态。
图18是上线保持装置的其他例子中的上板的仰视图,图18(A)表示开闭板关闭的状态,图18(B)表示开闭板打开的状态。
标号的说明
10 缝纫机
11 缝针
12 针棒
131A 下板
1312A コ字状部
171A 开闭体
1711A 开闭腕
1713A 凸起部
14 作业台
16 针板
161 针孔
20 缝纫机架
30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31 缝纫机电动机
50 釜机构
60 进给机构
63 布料压脚
80 切线装置
81 可动切刀
811 分线部
812 刃部
813 捕捉部
814 贯通孔
82 固定切刀
83 切线电动机(致动器)
100 残留端切除机构
110 吸引机构
120 控制装置
130 上线保持装置
K 布料(被缝制物)
D 下线
P1~P4 位置
U 上线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平缝缝纫机的整体性的概略结构]
下面,基于图1至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10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斜视图,图3是控制系统的框图。
缝纫机10是所谓的电子循环缝制缝纫机,具备:缝纫机架20;缝针上下移动机构30,其使保持缝针11的针棒12上下移动;针板16,其设置于缝纫机架20的缝纫机底座部21的落针位置;釜机构50,其在针板16的下侧将缝针11的上线U与下线D缠绕;作为移动机构的进给机构60,其使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K相对于缝针11沿X-Y平面任意地移动;上线保持装置130,其对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0进行保持;切线装置80,其在最后一针的落针后将上线U及下线D切断;残留端切除机构100,其将由切线装置80进行切断后的被缝制物的上线U及下线D的残留端切除;吸引机构110,其从上线保持装置130的下方进行吸引;以及控制装置120,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此外,关于线调节器装置、天秤及中压脚机构等,由于是搭载于缝纫机的公知的机构,因此省略图示及详细的说明。
下面,对上述各结构依次进行说明。
[缝纫机架]
缝纫机架20由下述部件构成:缝纫机底座部21,其位于下部;缝纫机纵向机体部22,其从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一端部向上方立起;以及缝纫机臂部23,其从缝纫机纵向机体部22的上部以沿缝纫机底座部21的方式延伸设置。
在这里,在说明缝纫机10的结构时,将在后面叙述的针棒12的上下移动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其正交的方向、且与缝纫机底座部21及缝纫机臂部23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及Y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此外,在将缝纫机10设置在水平面上的情况下,Z轴方向成为铅垂上下方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成为水平方向。
在缝纫机臂部23的上部的一端部侧(成为前侧)设置有水平的作业台14,设置有在其落针位置形成有针孔161的针板16。
在缝纫机臂部23的内侧,与其长度方向(Y轴方向)平行朝向的主轴32能够旋转地被支撑。
另外,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内侧,与其长度方向(Y轴方向)平行朝向的下轴51能够旋转地被支撑。
在主轴32和下轴51分别固定装备链轮33、52,经由带齿传动带53从主轴32向下轴51进行扭矩传递。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如图1所示,缝针上下移动机构30具备:缝纫机电动机31,其由设置在缝纫机纵向机体部22的上部的伺服电动机构成;主轴32,其与该缝纫机电动机31的输出轴连接,进行旋转;针棒曲柄34,其固定装备在该主轴32的缝纫机面部侧的端部;曲柄杆35,其一端部与针棒曲柄34中的从主轴32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连结;以及针棒12,其经由针棒抱持部36,与曲柄杆35的另一端部连结。
针棒12在其下端部保持缝针11,并且,以能够沿Z轴方向往复上下移动的方式由缝纫机臂部23支撑。
缝纫机电动机31是伺服电动机,具备编码器37(参照图2)。并且,控制装置120根据编码器37进行缝纫机电动机31的旋转速度、主轴角度等的检测,实施针对缝纫机电动机31的动作控制。
此外,针棒曲柄34、曲柄杆35、针棒抱持部36等的结构,由于与公知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进给机构]
如图1及图2所示,进给机构60沿水平的针板16的上表面使布料K移动,相对于缝针11任意地进行移动定位。
因此,进给机构60具备:下板61及基座62,它们能够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地支撑于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上表面;布料压脚63,其由基座62能够升降地支撑,从下板61的上方进行布料K的保持;升降用电动机64,其使布料压脚63升降;成为驱动源的X轴电动机65,其用于经由基座62使布料压脚63沿X轴方向移动;以及成为驱动源的Y轴电动机66,其用于经由基座62使布料压脚63沿Y轴方向移动。
下板61是沿X-Y平面设置的长条的平板,其前端部呈矩形的框状,中央部开口得较大。
基座62直立设置于下板61的上表面后端侧,基座62和下板61与布料压脚63一起沿X-Y平面进行移动。
而且,在下板61的前端部的上侧,配置有由基座62支撑的布料压脚63。该布料压脚63是矩形的框状、且能够沿形成于基座62的前端部的长孔升降地被支撑。在基座62装备有未图示的升降杆,该升降杆的前端部通过升降用电动机64沿上下进行摆动,布料压脚63与升降杆的前端部卡合而被施加升降动作。
X轴电动机65及Y轴电动机66均是由控制装置120对其动作量进行控制的步进电动机。在缝纫机底座部21内置有公知的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将X轴电动机65及Y轴电动机66的扭矩分别变换为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直线动作,从X轴电动机65及Y轴电动机66向基座62及下板61传递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直线动作。
[釜机构]
釜机构50具有水平釜,具备:内釜,其在内侧储存卷绕有下线D的线轴;外釜,其在内釜的外周旋转,从缝针11捕捉上线U;釜轴,其向外釜施加旋转力;齿轮机构,其从下轴51向釜轴传递扭矩;以及釜基座。
釜轴绕Z轴能够旋转地支撑于釜基座,从下轴51以二倍速被传递旋转。即,釜机构50的外釜以主轴32的二倍速进行旋转。
[切线装置]
图3表示切线装置80的仰视图。
该切线装置80具备:可动切刀81,其绕Z轴进行转动;固定切刀82,其与可动切刀81协同动作而将上线U及下线D切断;作为致动器的切线电动机83,其成为可动切刀81的转动动作的驱动源;以及多个连杆体83~85,它们从切线电动机83向可动切刀81传递往复转动。
可动切刀81通过由前进和后退构成的往复转动进行上线U及下线D的缝制结束端部的切断。另外,该可动切刀81还通过在后面叙述的动作控制,针对上线U进行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
在这里,首先,对可动切刀81的构造和上线U及下线D的缝制结束端部的切断动作进行说明。
可动切刀81在非使用时在位置P1等待,在从位置P1经过位置P2、P3进行前进转动至位置P4后,从位置P4经过位置P2、P3进行后退转动至位置P1,进行上线U及下线D的缝制结束端部的切断。
此外,在缝制结束时的最后一针的落针后,成为上线U和下线D从针板16的针孔161垂下的状态。此时,上线U在由水平釜以环状拉出后,在针孔161之下,成为上线U的缝针11侧的部分和布料侧的部分垂下的状态。
切线装置80需要将上线U的缝针11侧的部分和仅布料侧的部分内的布料侧的部分、及下线D切断,因此在可动切刀81的前进转动时,进行分线为上线U的缝针11侧的部分(非切断部分)、和上线U的布料侧的部分(切断部分)及下线D的分线作业,在后退转动时将上线U的布料侧的部分及下线D切断。
因此,可动切刀81在前进方向下游侧(成为前侧)的侧缘部具备分线部811,该分线部811分线出上线U的处于缝针侧的部分、和上线U的处于布料侧的部分及下线D,在后退方向下游侧(成为后侧)的侧缘部具备凹状的捕捉部813,该捕捉部813对上线U的布料侧的部分及下线D进行捕捉并运送至固定切刀82。
并且,在分线部811和捕捉部813之间、且靠近前侧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814,在该贯通孔814的前侧内缘部形成有刃部812。
上述分线部811朝向前进方向形成为尖锐的形状,形成于在可动切刀81转动时经过针孔161的正下方的位置。该分线部811的前端部针对从针孔161垂下的上线U的缝针11侧的部分、布料侧的部分和下线D,将上线U的缝针11侧的部分分线至半径方向内侧,将上线U的布料侧的部分和下线D沿半径方向分线至外侧。
由分线部811沿半径方向分选至外侧的上线U的布料侧的部分和下线D,沿着可动切刀81的外缘部绕入至后退方向下游侧的捕捉部813,由该捕捉部813捕捉。
而且,在可动切刀81的后退转动时,如果捕捉部813经过固定切刀的刃尖821,则成为在可动切刀81的上表面和固定切刀82的下表面之间将上线U的布料侧的部分和下线D夹着的状态。
随后,如果可动切刀81进一步继续后退转动,则以由可动切刀81的上表面和固定切刀82的下表面夹着的上线U的布料侧的部分和下线D被压入的方式进入贯通孔814,在刃部812和固定切刀82的刃尖错开时,将上线U的布料侧的部分和下线D切断。
下面,对可动切刀81的构造和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动作进行说明。
该切线装置80在第一针的落针时捕捉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在第二针的落针后进行切断。
如前所述,可动切刀81形成有贯通孔814,但该贯通孔814是长孔状、且配置为通过可动切刀81的转动使贯通孔814相对于针孔161重合。此外,贯通孔814是沿着通过转动而形成的圆周方向的长孔状、且比针孔161的直径稍大。
可动切刀81在缝制开始时,在第一针的落针前预先定位于位置P3。在该位置P3,贯通孔814与针孔161重合,缝针11向贯通孔814的内侧进行第一针的落针。在第一针的落针时,上线U被水平釜将缝制开始端部向布料K的下侧拉出,因此也不会形成线环及与下线D的打结,成为线端穿过贯通孔814而向下方垂下的状态。
而且,可动切刀81为了避免与进行第二针的落针的缝针11之间的干涉,向后退方向转动而移动至位置P2。在该位置P2,可动切刀81整体位于针孔161的后侧,并且,位于贯通孔814的前端部的刃部812成为与固定切刀82的刃尖821相比稍微靠前的状态。
该位置P2是用于一边避免可动切刀81和缝针11之间的干涉,一边维持不将贯通孔814内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的状态的位置。
而且,如果第二针的落针后的缝针11上升至针板16的上方,则可动切刀81通过后退转动而转动至位置P1,将穿过贯通孔814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
如上所述,可动切刀81需要在四个位置P1~P4进行定位,因此作为成为其转动动作的驱动源的切线电动机83,使用能够控制动作量的电动机,例如,步进电动机。
[上线保持装置]
如图5~图11所示,上线保持装置130由下述部件构成:作为夹持单元的线保持器A,其能够切换为保持状态和放开状态,在该保持状态中,将上线的端部夹持(保持)在保持面和夹持面之间,在该放开状态中,将所夹持(保持)的上线的端部放开;驱动单元B,其使线保持器A相对地移动而切换保持状态和放开状态;以及检测单元C,其检测驱动单元B的动作位置。
线保持器A具备:作为保持部件的下板131,其具有保持面1316;以及上板144,其具有与保持面1316相对配置的夹持面1325。
如图5所示,下板131是在一定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在由驱动单元B支撑的状态下,其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在下板131的前端部1311,沿下板131的长度方向形成有长方形状的贯通孔1312,在贯通孔1312的相当于四边形的四个内周面中,处于最前端侧的内表面成为保持面1316。该保持面1316在下板131由驱动单元B支撑的状态下,成为与X-Z平面平行。并且,在下板131的后端侧形成有沿下板131的长度方向的狭缝状的孔部1313。另外,在下板131分别设置有:前销1314,其从该下板131的下表面向下方凸出;以及左销1315,其在前销1314的稍微左后方向下方凸出。
此外,保持面1316作为用于在与夹持面1325之间夹入上线U的保持面起作用。
如图5所示,上板144由下述部件构成:前端部件132,其具有夹持面1325;以及上板主体133,其在前端部1331连结并保持前端部件132。
前端部件132具有:夹持部1322,其在前端部件主体1321的前端侧向图5中的下方延伸;以及凸起部1323,其从夹持部1322的下端向图5中的前方凸出,在前端部件主体1321的后端侧形成有连结孔1324。夹持部1322的前侧的面,作为用于在与保持面1316之间夹入上线U的夹持面1325起作用。该夹持面1325在前端部件132(上板144)由驱动单元B支撑的状态下,成为与X-Z平面。
上板主体133是与下板131相比稍短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在上板主体133的前端部1331的下部设置有向下方凸出的连结凸起1332。另外,在上板144分别设置有:后销1333,其从该上板144的下表面向下方凸出;以及右销1334,其在后销1333的稍微右前方处向下方凸出。
并且,通过使前端部件132的连结孔1324、和上板主体133的连结凸起1332嵌合而连结,从而将前端部件132和上板主体133一体地组装而构成上板144。
在线保持器A中,上板144中的前端部件132的夹持部1322及凸起部1323插入至下板131的贯通孔1312,并且上板144的后销1333插入至下板131的孔部1313,从而使上板144和下板131重叠,成为上板144和下板131在其长度方向上能够相对地自由移动。
并且,下板131的前销1314和上板144的后销1333插入至后述的引导部137的中孔部1372,在该引导部137的下方,经由螺旋弹簧139进行连接。
在该螺旋弹簧139压缩得最短的状态下,下板131的前销1314和上板144的后销1333最接近,并且下板131的左销1315和上板144的右销1334也最接近。即,在该状态下,左销1315和右销1334夹持下板131(上板144),配置在与下板131(上板14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并且,螺旋弹簧139是拉伸弹簧,始终将前销1314和后销1333向彼此接近的方向预紧,由此下板131的保持面1316和上板144的夹持面1325只要不施加外力,就始终维持抵接的状态。
驱动单元B具备:作为致动器的保持用电动机134,其是上线保持装置130的驱动源,进行线保持器A的状态切换;摆动连杆140,其固定装备在保持用电动机134的转动轴1341上;连结部件135,其一端部与摆动连杆140的摆动端部1402连接,另一端部经由后述的凸轮板连杆136而与线保持器A连接;引导部137,其对与凸轮板连杆136连接的线保持器A进行保持,并且引导其移动动作;以及引导盖138,其对由引导部137保持的线保持器A进行覆盖。
保持用电动机134是按照控制装置120的动作指令信号,每次以规定角度进行旋转的步进电动机,根据基于由编码器37输出的主轴32的角度得到的脉冲信号,以规定的主轴角度驱动线保持器A。
连结部件135沿图中Y方向进行配置,在其一端部形成有孔部1351,另外,在另一端部形成有孔部1352。连结部件135经由凸轮板连杆136,将摆动连杆140的摆动端部1402的Y方向位移向线保持器A传递。
凸轮板连杆136配置为与下板131(上板144)交叉,使其长度方向沿图中X轴方向进行配置。在凸轮板连杆136设置有凸轮板销1361,其从凸轮板连杆136的下表面向下方凸出。由此,凸轮板连杆136能够以凸轮板销1361为中心进行摆动。另外,凸轮板连杆136,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左孔部1362,在另一端部形成有右孔部1363。在左孔部1362、右孔部1363中分别连结有下板131的左销1315和上板144的右销1334。另外,在凸轮板连杆136的左端部设置有凸轮形状部1364,该凸轮形状部1364以与后述的滚轮142的外周面相对应的方式稍微弯曲。
引导部137固定于缝纫机底座部21的内侧。
引导部137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具有规定宽度的槽部1371,该槽部1371沿前后方向形成,并且在槽部1371沿前后方向形成有中孔部1372。另外,在引导部137的槽部1371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的狭缝状的左孔部1373及右孔部1374。在这里,这些左孔部1373及右孔部1374彼此平行地形成,但左孔部1373及右孔部1374彼此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稍微错开的位置关系,相对地,左孔部1373形成在前侧,右孔部1374形成在后侧。另外,在引导部137的左缘的下部,利用螺钉1375而安装有滚轮142。
此外,槽部1371的宽度与下板131及上板144的宽度大致相同。
引导盖138是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在前侧及后侧的各两个部位的位置通过四个螺钉1381固定于引导部137。由此,上述的下板131及上板144被夹持在引导部137及引导盖138之间,由引导部137的槽部1371进行引导,防止下板131及上板144的松动。
在驱动单元B中,在保持用电动机134的转动轴1341固定有作为摆动连杆140的一端部的轴部1401。并且,利用以在连结部件135的一端部形成的孔部1351内可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的阶梯螺钉141,将摆动连杆140的摆动端部1402与连结部件135连结。另外,在连结部件135的另一端部所形成的孔部1352中,在通过凸轮板销1361轴支撑的状态下安装有凸轮板连杆136。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与保持用电动机134的转动轴1341的规定角度范围内的转动相伴的、摆动连杆140的摆动,连结部件135沿Y轴方向前后移动。并且,将连结部件135的前后移动向凸轮板连杆136进行传动。
另外,在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和右孔部1374,分别插入有下板131的左销1315和上板144的右销1334,左销1315和右销1334分别在凸轮板连杆136的左孔部1362和右孔部1363中能够滑动,利用止动部件143、143进行安装。
由此,与保持用电动机134的转动轴1341的转动相伴的驱动力,经由凸轮板连杆136而传动至左销1315和右销1334。并且,左销1315和右销1334配置为分别利用左孔部1373和右孔部1374可向前后自由移动,因此其驱动力以使下板131和上板144(线保持器A)向前后相对地移动的方式传动。
检测单元C具备:狭缝板150,其固定于连结部件135;以及第1传感器151和第2传感器152,它们固定于缝纫机底座部21的内侧,对有无与连结部件135一起进行移动的狭缝板150进行检测。
狭缝板150固定于连结部件135,是与连结部件135一起进行前后移动的部件。狭缝板150具备:第1被检测部1501,其在与第1传感器151相对应的位置进出,通过第1传感器151检测该第1被检测部1501的有无;以及第2被检测部1502,其在与第2传感器152相对应的位置进出,通过第2传感器152检测该第2被检测部1502的有无。
第1传感器151及第2传感器152分别具备发光元件1511、1521和受光元件1512、1522,例如,作为发光元件而使用LED、作为受光元件而使用光传感器。下面,将由发光元件输出的发射光被受光元件受光的情况定义为OFF状态,将由发光元件输出的发射光未被受光元件受光的情况定义为ON状态而进行说明。
具体地说,伴随狭缝板150的前后移动,在第1被检测部1501遮挡第1传感器151的发射光时,第1传感器151检测出第1被检测部1501而成为ON状态,在未遮挡时第1传感器151成为OFF状态。并且,第1传感器151将表示其是ON状态还是OFF状态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装置120。
同样地,在第2被检测部1502遮挡第2传感器152的发射光时,第2传感器152检测出第2被检测部1502而成为ON状态,在未遮挡时第2传感器152成为OFF状态。并且,第2传感器152将表示其是ON状态还是OFF状态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装置120。
此外,在图7、图9、图10中,在(A)俯视图中利用虚线表示由发光元件输出的发射光朝向受光元件的光路155,在(B)侧视图中利用点进行表示。
此外,对于检测单元C,除了通过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组合进行位置检测以外,也可以在保持用电动机134中设置编码器,通过编码器的角度检测而进行位置检测。
下面,说明上线保持装置130的动作。
首先,参照图5,说明从缝制开始前至缝制刚开始后的动作。
基于来自控制装置120的初始位置信号,保持用电动机134使转动轴1341绕图中逆时针转动规定角度。伴随转动轴1341的转动,摆动连杆140以轴部1401为支点而进行摆动(参照图7(A)中的箭头L0)。另外,通过阶梯螺钉141能够滑动地安装于摆动连杆140的连结部件135,伴随摆动连杆140的摆动而向前侧移动(前移动)(参照图7(A)中的箭头M0)。
轴支撑于连结部件135的凸轮板连杆136,伴随连结部件135的前移动而作为整体进行前移动。
与凸轮板连杆136的右孔部1363结合的上板144的右销1334伴随凸轮板连杆136的前移动,沿引导部137的右孔部1374进行前移动而与右孔部1374的前壁相碰(抵接),成为右销1334的前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此时,与右销1334一体的上板144也进行前移动,上板144位于最前位置处。
同样地,与凸轮板连杆136的左孔部1362结合的下板131的左销1315伴随凸轮板连杆136的前移动,沿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进行前移动。此时,对于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和右孔部1374来说,相对地,左孔部1373与右孔部1374相比形成在略微前方,因此,在上板144的右销1334与右孔部1374的前壁相碰(抵接的状态)后,下板131的左销1315以上板144的右销1334为支点,沿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进行前移动。并且,左销1315的前移动即下板131的前移动持续进行,直至下板131的贯通孔1312到达针板16的针孔161的正下方的规定的最前位置处为止,在到达规定的最前位置的时刻,通过由控制装置120使保持用电动机134停止而使前移动停止。此外,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的前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具有裕量的长度,以使得即使在左销1315到达所述最前位置后也不与左孔部1373的前壁相碰,防止保持用电动机134的失调。
在下板131及上板144位于最前位置时,下板131的前销1314和上板144的后销1333彼此克服螺旋弹簧139的预紧力而成为在Y轴方向上分离的状态。此外,在该情况下,虽然通过螺旋弹簧139的预紧力,以使下板131的前销1314和上板144的后销133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接近的方式进行了预紧,但由于与螺旋弹簧139的预紧力相比,保持用电动机134的驱动力较大,因此下板131能够克服螺旋弹簧139的预紧力而位于最前位置。
另外,在下板131及上板144位于最前位置时,下板131的贯通孔1312中的保持面1316与在上板144的前端部1331安装的前端部件132的夹持面1325及凸起部1323的前端在Y轴方向上分离,贯通孔1312处于打开状态。此时,贯通孔1312和针板16的针孔161成为上下重合的状态,缝制开始后的第一针的缝针11能够贯通这些贯通孔1312及针板16的针孔161而进行上下移动。如上所示,将线保持器A位于缝针11的上下移动路径上的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初始位置”。在该初始位置,线保持器A成为不对上线进行保持或者不进行夹持的“放开状态”。
而且,在该“初始位置”,检测单元C的狭缝板150与连结部件135的前移动一起进行前移动,狭缝板150的第1被检测部1501及第2被检测部1502分别在第1传感器151和第2传感器152处位于非检测位置,成为OFF状态。
并且,如果线保持器A位于“初始位置”,则插入了上线U的缝制开始侧的端部U0的第一针的缝针11,以贯通针孔161及贯通孔1312的方式进行上下移动。此外,上线U的端部U0,在缝针11下降时由釜机构的水平釜的尖端向下方拉出,然后,在缝针11上升时,如图8所示,成为以在贯通孔1312中插入有上线U的端部U0的状态而垂下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9,说明缝制开始后(第一针的缝针11的上下移动后)的上线保持装置130的动作。
基于来自控制装置120的中间保持位置信号,保持用电动机134使转动轴1341绕图中顺时针以规定角度转动。伴随转动轴1341的转动,摆动连杆140以轴部1401为支点进行摆动(参照图9(A)中的箭头L1)。另外,通过阶梯螺钉141能够滑动地固定于摆动连杆140的连结部件135,伴随摆动连杆140的摆动而向后侧移动(后移动)(参照图9(A)中的箭头M1)。
轴支撑于连结部件135的凸轮板连杆136伴随连结部件135的后移动,作为整体进行后移动。
如果凸轮板连杆136开始后移动,则首先,通过螺旋弹簧139的预紧力,将上板144的后销1333向下板131的前销1314的方向进行拉拽,因此在上板144的右销1334与引导部137的右孔部1374的前壁抵接的状态下,仅下板131开始后移动。然后,如果下板131进行固定量的移动而停止,则下板131的保持面1316与上板144的凸起部1323的前端相比位于后方,成为贯通孔1312闭合的“中间保持位置”。
此外,该“中间保持位置”是仅下板131进行了后移动的状态,是指直至凸轮板连杆136的凸轮板销1361、上板144的右销1334、下板131的左销1315,在与线保持器A(下板131、上板144)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配置为一列为止的期间的配置。在该期间中,保持用电动机134进行与“中间保持位置”相对应的规定角度的转动。
而且,在该“中间保持位置”,检测单元C的狭缝板150与连结部件135的后移动一起进行后移动,狭缝板150的第1被检测部1501在第1传感器151处位于检测位置,成为ON状态。另外,第2被检测部1502在第2传感器152处位于非检测位置,成为OFF状态。
从该“初始位置”向“中间保持位置”的下板131的移动,在天秤开始上升之前结束,在该“中间保持位置”,下板131的保持面1316和上板144的夹持面1325不抵接,不对上线进行夹持或者保持。通过该状态,使由天秤向上方提起的上线U弯曲,施加了针对该上线U的提起的阻力。
通过施加上述阻力,从而能够防止由天秤提起的上线U由于惯性力而松弛的情况,并且防止从线保持器A被拔出,另外,能够将从缝针11的眼孔起至上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为止的长度保持恒定。
下面,参照图10,对在“中间保持位置”后,由线保持器A将上线U夹持并保持的前后的上线保持装置130的动作进行说明。
从前述的“中间保持位置”起,保持用电动机134进行绕图中顺时针的转动,使摆动连杆140进行摆动,通过与该摆动连杆140的摆动相伴的连结部件135的后移动,凸轮板销1361、右销1334、左销1315,在与线保持器A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置为一列。在该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139的预紧力以使下板131的前销1314和上板144的后销133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最接近的方式进行预紧。与其相伴,下板131的保持面1316和上板144的夹持面1325抵接(实际上由于隔着上线U而未完全接触,成为接近抵接的状态),如图11所示,成为线保持器A对上线U进行夹持的“上线夹持位置”。
在该上线夹持位置中,线保持器A成为“夹持状态”。
在成为“上线夹持位置”后,基于来自控制装置120的退避位置信号,保持用电动机134使转动轴1341绕图中顺时针以规定角度继续转动。伴随转动轴1341的转动,摆动连杆140以轴部1401为支点进行摆动(参照图10(A)中的箭头L2)。另外,连结部件135伴随摆动连杆140的摆动,向后侧进行移动(后移动)(参照图10(A)中的箭头M2)。
接下来,基于来自控制装置120的放开位置信号,保持用电动机134使转动轴1341绕图中顺时针转动规定角度。伴随转动轴1341的转动,凸轮板连杆136向后方移动。
此时,凸轮板连杆136的左销1315伴随凸轮板连杆136的后移动,沿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进行后移动而与左孔部1373的后壁抵接,成为左销1315的后移动被限制的状态。
同样地,右销1334沿引导部137的右孔部1374进行后移动,在左销1315与左孔部1373的后壁抵接后,也是仅右销1334移动,成为下板131及上板144在前后分离的状态,成为贯通孔1312打开的状态。此时,贯通孔1312与针板16的针孔161相比位于后方。
而且,贯通孔1312打开,线保持器A成为放开状态。将该线保持器A成为开放状态的位置设为“放开位置”。如前所述,在上线保持位置,控制装置120进行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因此线保持器A处于对切除后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1进行保持的状态,但通过成为放开状态,从而能够将切除后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1放开,从线保持器A去除。
如上所述,上线保持装置130构成为,通过前后的移动动作,能够对上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的夹持状态和放开状态进行切换。
[吸引机构]
吸引机构110具备:未图示的吸引吸嘴,其在缝纫机底座部21内,在位于放开位置的上线保持装置130的线保持器A的下方配置;吸引泵114(参照图3),其用于将吸引吸嘴内形成负压;以及集尘收集器,其对从吸引吸嘴吸引的、切除后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捕集。
通过该结构,能够在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切除后,从移动至放开位置的线保持器A对切除后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1进行吸引,回收至集尘收集器。
[残留端切除机构]
如图2所示,残留端切除机构100设置于作业台14中的两处开口部。各残留端切除机构100在通过切线装置80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以及将上线U及下线D的缝制结束端部切断后,在布料的背面残留有残留端的情况下,用于将残留端切除得较短。
各个残留端切除机构100具备:升降用气缸102(参照图3),其在作业台14的开口部内能够升降地配置可动切刀及固定切刀,使可动切刀及固定切刀升降;以及线切除用气缸103(参照图3),其执行通过可动切刀进行的切断动作。
而且,残留端切除机构100,在通常时为了不妨碍缝制而在比作业台14的上表面低的位置等待,在残留端的切除时,由进给机构60将布料的缝制开始端部或者缝制结束端部输送至开口部,能够使可动切刀及固定切刀上升至接近作业台14的上表面而进行残留端的切除。
此外,残留端切除机构100在落针位置的两侧设置两台,因此控制装置120选择与最后一针处的布料的缝制开始端部或者缝制结束端部接近的残留端切除机构100而输送布料,进行残留端处理。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120大致由下述部件构成:ROM 122,其存储、储存有控制用的各种程序;CPU 121,其按照这些各种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AM 123,其作为各种处理中的工作存储器使用;以及EEPROM 124,其储存有各种缝制数据及设定数据。
而且,控制装置120经由未图示的系统总线、接口及驱动电路等,连接有下述等部件:缝针上下移动机构30的缝纫机电动机31及编码器37;进给机构60的X轴电动机65、Y轴电动机66及升降用电动机64;切线装置80的切线电动机83;残留端切除机构100的升降用气缸102及线切除用气缸103;吸引机构110的吸引泵114;上线保持装置130的保持用电动机134、第1传感器151及第2传感器152。
此外,作为升降用气缸102及线切除用气缸103,实际上是由控制装置120对使它们工作的电磁阀进行控制,但在这里省略各电磁阀的图示。
另外,控制装置120连接有:操作输入部125,其用于输入与缝制相关的各种设定;以及作为缝制的执行等的信号输入单元的踏板126。
在操作输入部125,例如,进行缝制图案数据中的针数、落针位置、有无残留端处理的执行等各种命令的设定。
踏板126通过踏入而输入缝制开始的指示。
[缝制时的线切断控制]
基于图12~图14的动作说明图及图15的流程图,对在缝制时控制装置120进行的线切断控制进行说明。
在进行缝纫机10的缝制动作时进行下述动作控制,即,读入缝制图案数据,并且针对每一针使布料压脚63移动至与缝制图案对应的落针位置,形成按照规定的缝制图案的线迹。
在这里,主要对在从上述缝制的开始至结束为止期间执行的上线U及下线D的切断动作的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如果通过踏板126输入缝制的开始指示,则CPU 121使切线电动机83进行驱动而将可动切刀81定位于位置P3(步骤S1),使保持用电动机134进行驱动而使线保持器A移动至初始位置(步骤S3,图12)。
由此,可动切刀81的贯通孔814位于针孔161的下方,能够向该贯通孔814进行第一针的落针。
另外,线保持器A以开口状态位于针孔161的下方,能够进行向贯通孔1312的第一针的落针。
随后,开始缝纫机电动机31的驱动(步骤S5),第一针的落针向可动切刀81的贯通孔814及线保持器A的贯通孔1312进行。并且,缝针11在布料K的下侧,暂时形成上线U的线环,但如果被水平釜的尖端捕捉到,则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前端部穿过可动切刀81的贯通孔814及线保持器A的贯通孔1312,成为向布料K的下侧拉出而垂下的状态。因此,上线U的线环消失,在第一针的落针位置不形成与下线D的打结。
然后,CPU 121根据编码器37的输出而求出主轴角度,对进行了第一针的落针的缝针11是否上升至针板16的上方进行判定(步骤S7)。例如,在将缝针11处于上止点时的主轴角度设为0°的情况下对主轴角度是否到达270°进行判定。
CPU 121继续监视直至到达上述主轴角度为止,如果到达,则通过保持用电动机134的驱动使线保持器A移动至中间保持位置(步骤S9)。
由此,上线U由线保持器A缓和地保持,相对于天秤的提起而施加滑动阻力。
另外,进给机构60使布料压脚63移动至下一个落针位置,CPU121使可动切刀81移动至位置P2,以使得第二针的落针不向该可动切刀81的贯通孔814进行,并且,缝针11不与可动切刀81发生干涉(步骤S11,图13)。由此,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成为从针孔161穿过可动切刀81的贯通孔814而由线保持器A缓和地保持的状态。
并且,CPU 121以处于天秤上止点的主轴角度使线保持器A移动至上线夹持位置(步骤S13)。由此,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成为由线保持器A夹持的状态。
接下来,CPU 121对进行了第二针的落针的缝针11是否上升至针板16的上方进行判定(步骤S15)。随后,CPU 121直至到达缝针11处于针板16的上方的主轴角度为止继续监视,如果到达,则使可动切刀81移动至位置P1(步骤S17,图14)。
由此,插入至可动切刀81的贯通孔814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通过与固定切刀82的协同动作而被切断。
随后,CPU 121使线保持器A移动至放开位置(步骤S19)。由此,线保持器A的贯通孔1312打开得较大,切除后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1从保持状态被放开。
随后,CPU 121使吸引机构110的吸引泵114工作,从吸嘴对切除后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1进行吸引并回收(步骤S21)。
然后,缝纫机10按照缝制图案数据而形成缝制图案。随后,CPU 121对由缝制图案数据规定的最后一针的落针是否完成并到达缝针11处于针板16的上方的主轴角度进行判定(步骤S23)。
随后,如果主轴角度到达规定位置,则CPU 121进行在使位于位置P1的可动切刀81前进移动至位置P4之后再次通过后退转动而返回位置P1的动作(步骤S25)。
由此,从针孔161垂下的上线U的缝制结束端部的布料侧的部分和下线D的缝制结束端部被分选出并被切断。
随后,CPU 121使缝纫机电动机31的驱动停止(步骤S27)。
并且,在缝制图案数据中,对是否存在执行残留端切除的设定进行判定(步骤S29),在没有设定执行的情况下,直接结束缝制。
另一方面,在设定了执行残留端切除的情况下,通过进给机构60使布料K的缝制开始位置和缝制结束位置依次移动至残留端切除机构100的正上方,并且,使升降用气缸102和线切除用气缸103工作,执行缝制开始位置处的上线U的残留端的切除和缝制结束位置处的上线U及下线D的残留端的切除(步骤S31)。
随后,结束缝制。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在缝纫机10中,控制装置120对上线保持装置130进行控制,以使得在第一针的落针后且第二针的落针前进行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动作,对切线装置80进行控制,以使得在第二针的落针后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因此能够避免切断后变短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从布料K的第一针的落针位置拔出,并且将在布料K产生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变短。而且,由此,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另外,由于在第二针的落针后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因此能够避免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被缝入线迹,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另外,在缝纫机10中,切线装置80具备:可动切刀81,其进行由前进和后退构成的往复动作;固定切刀82,其通过与该可动切刀81的协同动作而将上线U及下线D的缝制结束端部切断;以及切线电动机83,其向可动切刀81施加往复动作,可动切刀81具有:分线部811,其在前进时对上线U的布料侧的部分及下线D、和上线的成为缝针侧的部分进行分线;以及刃部812,其在后退时进行切断,控制装置120对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以使得在第一针的落针前,使可动切刀81的刃部812在针孔161的前进方向下游侧(位置P3)等待,在第二针的落针后使可动切刀81的刃部812后退移动至固定切刀82(移动至位置P2)。
由此,通过用于将上线U及下线D的缝制结束端部切断的切线装置80还能进行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能够减少装置的结构,能够实现缝纫机的制造成本的减少。
另外,对已有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保持不变或进行最小限的改造,就能够用于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
另外,切线装置80的可动切刀81具有贯通孔814,在贯通孔814的开口缘部形成有刃部812,控制装置120对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以使得在第一针的落针前,使可动切刀81在贯通孔814和针孔161重合的位置P3的位置处等待,因此能够预先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保持于贯通孔814的内侧,能够更可靠地将缝制开始端部切断。
另外,缝纫机10具备:进给机构60,其沿针板16的上表面使布料K移动;以及残留端切除机构100,其设置于针板16的周围,将从布料K垂下的上线U及下线D的端部切除,因此能够在缝制后通过进给机构60将布料K输送至残留端切除机构100,将由于切线装置80的切断而变短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进一步切除,能够将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一步变短。
另外,缝纫机10具备吸引机构110,该吸引机构110对从布料K切断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回收,因此不需要关于切除后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1的处理作业,能够实现缝制作业的高效化。
[上线保持装置的其他例子]
将上线保持装置的其他例子在图16~图18中示出。该上线保持装置130A与前述的上线保持装置130相比,仅下板131的前端部分的构造不同,关于其他部分及其他部件,与上线保持装置130相同,因此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该上线保持装置130A的下板131A,在其前端部取代沿Y轴方向的长方形状的贯通孔1312,而形成有朝向前方(缝针上下移动路径侧)开放的コ字状部1312A,并且,在下板131A的前端部装备有作为开闭体的开闭板171A,该开闭板171A能够将コ字状部1312A的开放端闭塞。此外,关于下板131A中的除了这些以外的构造,与下板131相同。
上述开闭板171A是将开口部朝向左方的大致U字状的转动部件,在其右后端部通过阶梯螺钉172A绕Z轴能够转动地支撑于下板131A。关于开闭板171A,分别在其前端部设置有向左方延伸出的开闭腕1711A,在其后端部设置有向左方延伸出的输入腕1712A。
开闭腕1711A和输入腕1712A均能够以阶梯螺钉172A为中心一体地向前后转动,通过在与下线131A之间架设的弹簧173A的张力,将向后方的转动力输入至输入腕1712A的转动端部。因此,也同时将向后方的转动力输入至开闭腕1711A。
开闭腕1711A配置为将コ字状部1312A的开放的前侧部分闭塞,在线保持器A位于初始位置时,受到弹簧173A的张力而维持将コ字状部1312A闭塞的位置。而且,在线保持器A位于初始位置时,下板131A的コ字状部1312A和开闭板171A的开闭腕1711A形成矩形的框状。即,通过コ字状部1312A和开闭体171A而构成线捕捉部。而且,下降时(下止点)的缝针11松散插入在该线捕捉部的上述矩形的框内,在该框中隔开间隔包围着该缝针的周围。
另外,上述开闭腕1711A在线保持器A位于初始位置时,开闭腕1711A的后端面从前端部件132的夹持面1325分离得较大,在中间保持位置处开闭腕1711A的后端面以相对于前端部件132的夹持面1325隔着一定间隙的状态接近。即,在该状态下,使由天秤向上方提起的上线U弯曲,施加针对该上线U的提起的阻力。
并且,开闭腕1711A在线保持器A位于上线夹持位置时,成为开闭腕1711A的后端面与前端部件132的夹持面1325抵接或者进一步接近的状态,成为能够夹持上线U的状态。
另外,在开闭板171A的输入腕1712A设置有凸起部1713A,该凸起部1713A在线保持器A从上线夹持位置变为放开位置时,通过下板131A的后退移动而与引导部137的前端部抵接,通过该凸起部1713A的抵接而使开闭板171A的开闭腕1711A及输入腕1712A向前方转动(参照图17、图18)。
由此,对下板131A的コ字状部1312A进行闭塞的开闭板171A的开闭腕1711A,将コ字状部1312A开放。
此外,通过控制装置120进行的对上线保持装置130A的动作控制与前述的对上线保持装置130的动作控制相同。即,基于各传感器151、152的检测,以相同的条件、相同的定时以相同方式对保持用电动机134进行控制。
如上所述,在上线保持装置130A,在下板131A取代贯通孔1312而形成コ字状部1312A,由开闭板171A闭塞而构成框状,进行在放开时使开闭板171A向前方转动而将コ字状部1312A的前方开放的控制。
具有贯通孔1312的下板131,在上线U缠绕在贯通孔1312的前侧部分的情况下,由于贯通孔1312的周围是连续的,因此有可能导致切除后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1在吸引时被缠绕而无法取下来,但对于该上线保持装置130A,在下板131A处开闭板171A从コ字状部1312A分离而成为开放状态,因此容易将缠绕着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1从开闭腕1711A去除,能够更可靠地对切除后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1进行吸引。
[其他]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电子循环缝制缝纫机进行了例示,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使对于具备切线装置的其他形式的缝纫机,也能够应用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的控制。
另外,作为釜机构50,对具备水平釜的釜机构进行了例示,但釜的种类也可以是其他任何种类。
另外,对切线装置80的可动切刀81绕垂直轴转动的结构进行了例示,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使是具备直线式的可动切刀、或绕水平轴转动的可动切刀的切线装置,也能够应用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的控制。

Claims (9)

1.一种缝纫机,其具备:
针板,其形成有供缝针插入的针孔;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进行所述缝针的上下移动动作;
釜机构,其在所述针板的下侧从所述缝针捕捉上线并与下线缠绕;
切线装置,其设置于所述针板和所述釜机构之间,通过可动切刀的切断动作将上线切断;以及
上线保持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切线装置和所述釜机构之间,对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保持,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上线保持装置,以使得在第一针的落针后且第二针的落针前进行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动作,
该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切线装置,以使得在第二针的落针后将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
所述切线装置具备:可动切刀,其进行由前进和后退构成的往复动作;固定切刀,其通过与该可动切刀的协同动作而将上线及下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切断;以及致动器,其对所述可动切刀施加往复动作,
所述可动切刀具有:分线部,其在前进时对上线的切断部分及下线、和上线的非切断部分进行分线;以及刃部,其在后退时进行切断,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致动器,以使得在第一针的落针前,使所述可动切刀的刃部在与所述针孔相比的前进方向下游侧等待,在第二针的落针后使所述可动切刀的刃部后退移动至所述固定切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切刀具有在开口缘部形成有所述刃部的贯通孔,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致动器,以使得在第一针的落针前,在所述贯通孔和所述针孔重合的位置使所述可动切刀等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
移动机构,其沿所述针板的上表面使被缝制物移动;以及
残留端切除机构,其设置于所述针板或者其周围,将从所述被缝制物垂下的上线的端部切除,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即,使所述被缝制物的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或者所述上线的缝制结束端部移动至所述残留端切除机构,并且,执行通过所述残留端切除机构进行的切除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引机构,该吸引机构将从被缝制物切断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回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引机构,该吸引机构将从被缝制物切断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回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线保持装置具备线捕捉部,该线捕捉部形成为用于使下降时的所述缝针松散插入,将该下降时的所述缝针的周围包围的框状,
所述线捕捉部通过コ字状部和开闭体构成用于将所述缝针的周围包围的框状,该コ字状部将开口部朝向所述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该开闭体能够将该コ字状部的开口部开闭,
关于所述线捕捉部,在所述コ字状部的内侧,所述开闭体进行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上线保持装置,以使得在通过所述切线装置将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后,将由所述开闭体闭塞着的所述コ字状部的开口开放。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线保持装置具备线捕捉部,该线捕捉部形成为用于使下降时的所述缝针松散插入,将该下降时的所述缝针的周围包围的框状,
所述线捕捉部通过コ字状部和开闭体构成用于将所述缝针的周围包围的框状,该コ字状部将开口部朝向所述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该开闭体能够将该コ字状部的开口部开闭,
关于所述线捕捉部,在所述コ字状部的内侧,所述开闭体进行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上线保持装置,以使得在通过所述切线装置将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后,将由所述开闭体闭塞着的所述コ字状部的开口开放。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线保持装置具备线捕捉部,该线捕捉部形成为用于使下降时的所述缝针松散插入,将该下降时的所述缝针的周围包围的框状,
所述线捕捉部通过コ字状部和开闭体构成用于将所述缝针的周围包围的框状,该コ字状部将开口部朝向所述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该开闭体能够将该コ字状部的开口部开闭,
关于所述线捕捉部,在所述コ字状部的内侧,所述开闭体进行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上线保持装置,以使得在通过所述切线装置将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后,将由所述开闭体闭塞着的所述コ字状部的开口开放。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线保持装置具备线捕捉部,该线捕捉部形成为用于使下降时的所述缝针松散插入,将该下降时的所述缝针的周围包围的框状,
所述线捕捉部通过コ字状部和开闭体构成用于将所述缝针的周围包围的框状,该コ字状部将开口部朝向所述缝针的上下移动路径,该开闭体能够将该コ字状部的开口部开闭,
关于所述线捕捉部,在所述コ字状部的内侧,所述开闭体进行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上线保持装置,以使得在通过所述切线装置将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后,将由所述开闭体闭塞着的所述コ字状部的开口开放。
CN201610474546.XA 2015-06-26 2016-06-24 缝纫机 Active CN1062834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8515A JP6560913B2 (ja) 2015-06-26 2015-06-26 ミシン
JP2015-128515 2015-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83422A CN106283422A (zh) 2017-01-04
CN106283422B true CN106283422B (zh) 2021-03-19

Family

ID=57537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74546.XA Active CN106283422B (zh) 2015-06-26 2016-06-24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60913B2 (zh)
CN (1) CN106283422B (zh)
DE (1) DE1020161117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07627A1 (de) * 2017-05-05 2018-11-08 Dürkopp Adler AG Baugruppe zum Erzeugen eines Naht-Anfangsoberfadens mit einem Soll-Nahtüberstand
EP3723134B1 (en) * 2017-06-30 2021-09-22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8201321U (zh) * 2018-04-02 2018-12-07 强信机械科技(莱州)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用防鸟巢装置
JP7142493B2 (ja) * 2018-06-25 2022-09-27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12689693A (zh) * 2018-09-11 2021-04-20 株式会社Tism 能够缝制线材的缝纫机及对线材的缝出进行控制的方法
CN114687081B (zh) * 2020-12-30 2023-06-20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组件的定位方法和缝纫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1407662A (en) * 1914-03-26 1914-08-27 Wallace Fairweather Thread Cutting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s.
FR2665192B1 (fr) * 1990-07-26 1992-11-27 Sotexi Ste Textile Ind Dispositif coupe-fils pour machines a coudre multi-aiguilles.
CN1502737A (zh) * 2002-11-20 2004-06-09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01182671A (zh) * 2006-11-17 2008-05-2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435140A (zh) * 2007-11-12 2009-05-20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N101845725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4420083A (zh) * 2013-09-05 2015-03-18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0864B2 (ja) 2002-12-10 2008-01-09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1407662A (en) * 1914-03-26 1914-08-27 Wallace Fairweather Thread Cutting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s.
FR2665192B1 (fr) * 1990-07-26 1992-11-27 Sotexi Ste Textile Ind Dispositif coupe-fils pour machines a coudre multi-aiguilles.
CN1502737A (zh) * 2002-11-20 2004-06-09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01182671A (zh) * 2006-11-17 2008-05-2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435140A (zh) * 2007-11-12 2009-05-20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N101845725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4420083A (zh) * 2013-09-05 2015-03-18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06590A (ja) 2017-01-12
DE102016111721A1 (de) 2016-12-29
JP6560913B2 (ja) 2019-08-14
CN106283422A (zh)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83422B (zh) 缝纫机
JP5073272B2 (ja) ミシン
US8015934B2 (en) Thread cutt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JP2016144492A (ja) ミシン
KR20140106431A (ko) 재봉기
JP6975533B2 (ja) 短い目標−シーム突出と共にシーム−開始上糸を作成するための方法、並びに、その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構成グループ、及びこのような構成グループを有するミシン
US7926434B2 (en) Thread cutt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CN112703283B (zh) 能够缝制线材的缝纫机及线切割装置
JP6441221B2 (ja) ミシン
JP2009240599A (ja) ミシンの上糸つかみ装置
JP2018126505A (ja) ダブルロックステッチミシン及び短い名目上の過剰な糸長さを有するシーム開始上糸の製造方法
CN110629418B (zh) 缝纫机
CN108796855B (zh) 产生具有目标线缝突出部的线缝起始顶线的组件和缝纫机
JP6099378B2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2010063571A (ja) ミシン
JP6581853B2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
KR100944296B1 (ko) 재봉틀
JP6374745B2 (ja) ミシン
JP4642545B2 (ja) 糸切り装置
CN106245237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4336419B2 (ja) ベルトループ縫付けミシン
CN112689693A (zh) 能够缝制线材的缝纫机及对线材的缝出进行控制的方法
JP2010142335A (ja)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JP2002355481A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JP2013248131A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