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3615B - 在通信系統中用於傳送網路識別符之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在通信系統中用於傳送網路識別符之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3615B
TWI383615B TW096131937A TW96131937A TWI383615B TW I383615 B TWI383615 B TW I383615B TW 096131937 A TW096131937 A TW 096131937A TW 96131937 A TW96131937 A TW 96131937A TW I383615 B TWI383615 B TW I3836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symbol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received symb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31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8858A (en
Inventor
Michael Mao Wang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828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8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3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361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2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intra-user or intra-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04L5/0083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symbol-by-symb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40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0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broadcast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04L1/0069Puncturing patte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Description

在通信系統中用於傳送網路識別符之方法及裝置
本揭示案大體而言係關於無線通信,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一種用於在無線通信系統中傳送(例如,傳輸及獲取)網路識別符(ID)之系統,諸如正交分頻多工(OFDM)無線通信系統。
正交分頻多工(OFDM)為用於廣播高速率數位信號之技術。在OFDM系統中,將單一高速率資料流劃分為若干並行之低速率子流,其中每一子流用以調變一各別副載波頻率。應注意雖然本發明已在正交調幅調變方面被描述,但其可同等地應用於相移鍵控調變系統。
將用於OFDM系統中之調變技術稱作正交調幅(QAM),其中載波頻率之相位及振幅均經調變。在QAM調變中,自複數個資料位元產生複數QAM符號,其中每一符號包括一實數項及一虛數項且每一符號表示其所產生自之複數個資料位元。複數個QAM位元以可由複數平面以圖形方式表示之圖案而經一同傳輸。通常,將該圖案稱作"群集"。藉由使用QAM調變,OFDM系統可改良其效率。
有時當一信號經廣播時,其可藉由一條以上路徑而傳播至接收器。舉例而言,來自單一傳輸器之信號可沿直線而傳播至接收器,且其亦可自實體物體反射離開從而沿不同路徑而傳播至接收器。此外,有時當系統使用所謂的"蜂巢式"廣播技術來增加頻譜效率時,意欲用於一接收器之信號可能藉由一個以上傳輸器而廣播。因此,同一信號將沿一條以上路徑而傳輸至接收器。信號之該並行傳播,無論為人為(亦即,由自一個以上傳輸器廣播同一信號所引起)或天然(亦即,由回波所引起),均稱作"多路徑"。可易於瞭解,雖然蜂巢式數位廣播係頻譜有效的,但必須進行準備以有效地處理多路徑考慮。
幸運地,使用QAM調變之OFDM系統在多路徑情形(其如上文所陳述在使用蜂巢式廣播技術時必定出現)存在之情況下比僅使用單載波頻率之QAM調變技術更有效。更特定言之,在單載波QAM系統中,必須使用複數等化器以等化具有與主要路徑一樣強之回波的頻道,且該等化難以執行。與此相反,在OFDM系統中,可藉由在每一符號之開頭插入具有適當長度之保護間隔而簡單地完全消除對於複數等化器之需要。因此,使用QAM調變之OFDM系統在預期多路徑情形時為較佳的。
在典型交織編碼機制中,藉由卷積編碼器對資料流進行編碼且接著將連續位元組合於將成為QAM符號之位元組中。若干位元處於一組中,每一組的位元之數目由整數"m"界定(因此,每一組被稱作具有"m元"之尺寸)。通常,"m"值為四、五、六或七,但其可更大或更小。
在將位元分組為多位元符號之後,對符號進行交錯。"交錯"意謂符號流經依次重新排列,以藉此使由頻道降級所引起之潛在誤差隨機化。為了說明,假設五個字碼待傳輸。假設在未經交錯之信號之傳輸期間,臨時頻道幹擾發生。在此等情況下,整個字碼可在頻道幹擾減除之前丟失,且可難以(若非不可能)知曉丟失之字碼所輸送之資訊。
與此相反,若在傳輸之前對五個字碼之字母順序地進行重新排列(亦即,"交錯")且頻道幹擾發生,則若干字母可能丟失(可能每一字碼一個字母)。然而,在對經重新排列之字母進行解碼之後,所有五個字碼即均將出現,但字碼中之若干者丟失了字母。將易於瞭解,在此等情況下,對於數位解碼器而言將相對較易於大體上恢復全部資料。在對m元符號進行交錯之後,藉由使用上文所注之QAM原理而將符號映射至複數符號,將其多路傳輸至其各別副載波頻道中且對其進行傳輸。
根據本揭示案之一態樣,揭示一種用於在通信系統中傳輸網路識別符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傳輸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之第一符號;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的第二符號;及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的第三符號,其中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揭示案之另一態樣,揭示一種用於在收發器中於通信系統中判定網路識別符之方法。該方法包括處理經組態以向收發器傳送第一定時資訊之第一接收符號。該方法進一步包括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的第二接收符號。最後,該方法包括選擇性地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的第三接收符號,其中當收發器選擇性地經組態以自第二網路接收資料時,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揭示案之又一態樣,揭示一種用於傳輸器中之處理器。該處理器經組態以傳輸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之第一符號且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的第二符號。另外,該處理器經組態以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的第三符號,其中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揭示案之又一態樣,揭示一種用於收發器中之處理器。該處理器經組態以處理經組態以向收發器傳送第一定時資訊之第一接收符號且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的第二接收符號。該處理器進一步經組態以選擇性地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的第三接收符號,其中當收發器選擇性地經組態以自第二網路接收資料時,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揭示案之又一態樣,揭示一種用於傳輸器中之處理器,其具有用於傳輸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之第一符號之構件。該處理器亦包括用於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的第二符號之構件,及用於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的第三符號之構件,其中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揭示案之又一態樣,揭示一種用於收發器中之處理器。該處理器包括用於處理經組態以向收發器傳送第一定時資訊之第一接收符號的構件,及用於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的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之第二接收符號的構件。該處理器亦包括用於選擇性地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的第三接收符號之構件,其中當收發器選擇性地經組態以自第二網路接收資料時,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揭示案之又一態樣,揭示一種藉由一組指令而編碼之電腦可讀媒體。該等指令包括用於傳輸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之第一符號之指令,用於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第一資訊之第二符號之指令,及用於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第二資訊之第三符號之指令,其中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的網路識別資訊之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揭示案之另一態樣,揭示一種藉由一組指令而編碼之電腦可讀媒體。該等指令包括:用於處理經組態以向收發器傳送至少定時資訊之第一接收符號之指令;用於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的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之第二接收符號的指令;及用於選擇性地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的第三接收符號之指令,其中當收發器選擇性地經組態以自第二網路接收資料時,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的網路識別資訊之至少一部分。
在一實施例中,頻道交錯器包含位元交錯器及符號交錯器。圖1展示兩種類型之頻道交錯機制。兩種機制均使用位元交錯及交錯來達成最大頻道分集。
圖1a展示根據一實施例之頻道交錯器。圖1b展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頻道交錯器。圖1b之交錯器僅使用位元交錯器來達成m元調變分集且使用二維交錯交錯表及運轉時間時槽-交錯映射來在無需顯式符號交錯之情況下達成提供較佳交錯效能之頻率分集。
圖1a展示輸入至位元交錯區塊104中之經渦輪碼編碼之位元102。位元交錯區塊104輸出經交錯之位元,其經輸入至群集符號映射區塊106中。群集符號映射區塊106輸出經群集符號映射之位元,其經輸入至群集符號交錯區塊108中。群集符號交錯區塊108輸出經群集符號交錯之位元至頻道化區塊110中。頻道化區塊110藉由使用交錯表112而使經群集符號交錯之位元交錯且輸出OFDM符號114。
圖1b展示經輸入至位元交錯區塊154中之經渦輪碼編碼之位元152。位元交錯區塊154輸出經交錯之位元,其經輸入至群集符號映射區塊156中。群集符號映射區塊15輸出經群集符號映射之位元,其經輸入至頻道化區塊158中。頻道化區塊158藉由使用交錯交錯表及動態時槽-交錯映射160而使經群集符號交錯之位元頻道化且輸出OFDM符號162。
用於調變分集之位元交錯
圖1b之交錯器使用位元交錯154來達成調變分集。以將鄰近碼位元映射至不同群集符號中之圖案而使渦輪碼封包之碼位元152交錯。舉例而言,對於2m元調變,將N位元交錯器緩衝器劃分為N/m個區塊。如圖2a(頂部)所示,順序地將鄰近碼位元寫入鄰近區塊中且接著順次自緩衝器之開頭至末尾逐一讀出該等碼位元。此保證將鄰近碼位元映射至不同群集符號。同等地,如圖2b(底部)所說明,將交錯器緩衝器配置為N/m列乘m行之矩陣。逐行將碼位元寫入緩衝器且逐列將碼位元讀出。為了避免歸因於視映射而定群集符號之特定位元對於16QAM比其他位元更可靠之事實(例如,第一位元及第三位元比第二位元及第四位元更可靠)而將鄰近碼位元映射至群集符號之同一位元位置,應自左向右及自右向左交替地讀出列。
圖2a展示根據一實施例的經置放入交錯緩衝器204中之渦輪碼封包202的碼位元。圖2b為根據一實施例之對於位元交錯操作之說明。如圖2b所示而將渦輪碼封包250之碼位元置放入交錯緩衝器252中。根據一實施例,藉由交換第二行與第三行而變換交錯緩衝器252,藉此產生交錯緩衝器254,其中m=4。自交錯緩衝器254讀取渦輪碼封包256之經交錯之碼位元。
為了簡單起見,若最高調變階數為16且若碼位元長度始終可由4除盡,則可使用固定之m=4。在此情況下,為了改良對於(QPSK)之分離,中部兩行在經讀取之前被交換。此程序描繪於圖2b(底部)中。可交換任兩行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為顯而易見的。可以任何次序置放該等行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亦將為顯而易見的。可以任何次序置放該等列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亦將為顯而易見的。
在另一實施例中,作為第一步驟,將渦輪碼封包202之碼位元分配至組中。注意,圖2a及圖2b之實施例亦均將碼位元分配至組中。然而,勝於簡單地交換列或行,根據對於每一給定組之組位元次序而對每一組內之碼位元進行混洗。因此,16個碼位元在經分配至組中之後之四組藉由使用對組之簡單線性排序的次序可為{1,5,9,13}{2,6,10,14}{3,7,11,15}{4,8,12,16}且16個碼位元之四組在混洗之後之次序可為{13,9,5,1}{2,10,6,14}{11,7,15,3}{12,8,4,16}。注意,交換列或行將為此組內混洗之回歸情況。
用於頻率分集之交錯交錯
根據一實施例,頻道交錯器對於群集符號交錯使用交錯交錯來達成頻率分集。此消除了對於顯式群集符號交錯之需要。在兩個級別上執行交錯:交錯內交錯:在一實施例中,以位元反轉之方式使一交錯之500個副載波交錯。
交錯間交錯:在一實施例中,以位元反轉之方式使八個交錯交錯。
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顯而易見的是副載波之數目可不同於500。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亦為顯而易見的是交錯之數目可不同於八。
注意,由於500並非2之乘方,因此根據一實施例使用縮減集位元反轉運算。以下程式碼展示該運算:vector<int>reducedSetBitRev(int n) { int m=exponent(n); vector<int>y(n); for(int i=0,j=0;i<n;i++,j++) { int k; for(;(k=bitRev(j,m))>=n;j++); y[i]=k; } return y; }
其中n=500,m為使得2m >n之最小整數,其為8,且bitRev為常規位元反轉運算。
根據一實施例,根據經指派之時槽索引而以連續線性方式將資料頻道之群集符號序列之符號映射至相應副載波中,該時槽索引係由頻道化器藉由使用如圖3所描繪之交錯表而判定。
圖3說明根據一實施例之交錯交錯表。展示渦輪碼封包302、群集符號304及交錯交錯表306。亦展示交錯3(308)、交錯4(310)、交錯2(312)、交錯6(314)、交錯1(316)、交錯5(318)、交錯3(320)及交錯7(322)。
在一實施例中,八個交錯中之一者用於前導,亦即,交錯2及交錯6交替用於前導。結果,頻道化器可使用七個交錯來進行排程。為了便利起見,頻道化器使用時槽作為排程單位。將時槽界定為OFDM符號之一個交錯。使用交錯表以將時槽映射至特定交錯。由於使用八個交錯,則因此存在八個時槽。將留出七個時槽用於頻道化且一個時槽用於前導。不失一般性地,如圖4所示而使時槽0用於前導且時槽1至7用於頻道化,其中垂直軸為時槽索引402,水平軸為OFDM符號索引404且粗體項為於OFDM符號時間指派給相應時槽之交錯索引。
圖4展示根據一實施例之頻道化圖。圖4展示經保留以用於排程器之時槽索引406及經保留以用於前導之時槽索引408。粗體項為交錯索引號碼。連同正方形之號碼為鄰近於前導且因此具有良好頻道估計之交錯。
由正方形圍繞之號碼為鄰近於前導且因此具有良好頻道估計之交錯。由於排程器始終向資料頻道指派大量連續時槽及OFDM符號,因此清楚的是歸因於交錯間交錯,經指派給資料頻道之連續時槽將被映射至不連續之交錯。接著可達成更多頻率分集增益。
然而,此靜態指派(亦即,時槽至實體交錯映射表不隨時間改變,其中排程器時槽表不包括前導時槽)受到一問題之損害。亦即,若資料頻道指派區塊(設想為矩形)佔據多個OFDM符號,則經指派給資料頻道之交錯不隨時間改變,此導致頻率分集之損失。補救方法為簡單地使排程器交錯表自OFDM符號至OFDM符號地循環移位(亦即,排除前導交錯)。
圖5描繪對於每一OFDM符號使排程器交錯表移位一次之操作。此機制成功地打破靜態交錯指派問題,亦即,特定時槽在不同OFDM符號時間經映射至不同交錯。
圖5展示根據一實施例之頻道化圖,其中全一移位序列導致對於特定時槽502之長期的良好及不良頻道估計。圖5展示經保留以用於排程器之時槽索引506及經保留以用於前導之時槽索引508。在水平軸上展示時槽符號索引504。
然而,注意到與短期良好頻道估計交錯及短期具有不良頻道估計之交錯的較佳圖案形成對比,向時槽指派具有良好頻道估計之四個連續交錯繼之以長期的具有不良頻道估計之交錯。在圖式中,以正方形標記鄰近於前導交錯之交錯。對於長期的良好及不良頻道估計之問題之解決方案為使用不同於全一序列之移位序列。存在可用於完成此任務之許多序列。最簡單之序列為全二序列,亦即,對於每一OFDM符號使排程器交錯表移位兩次而非一次。圖6中展示結果,其顯著改良頻道化器交錯圖案。注意此圖案每2×7=14個OFDM符號即重複,其中2為前導交錯錯調週期且7為頻道化器交錯移位週期。
為了簡化傳輸器及接收器處之操作,可使用一簡單之式來判定在給定OFDM符號時間自時槽至交錯之映射iR' {(N -((R ×t )%N )+s -1)%N }其中NI1 為用於訊務資料排程之交錯之數目,其中I為交錯之總數目;i {0,1,…,I -1},排除前導交錯,為時槽s在OFDM符號t處所映射至之交錯索引;t =0,1,…,T -1為超訊框中之OFDM符號索引,其中T為訊框中之OFDM符號的總數目1s =1,2,…,S -1 s為時槽索引,其中S為時槽之總數目;R 為對於每一OFDM符號移位之數目;R' 為縮減集位元反轉運算子。亦即,前導所使用之交錯應自位元反轉運算排除。
實例:在一實施例中,I=8,R=2。相應時槽-交錯映射式變為iR' {(7-((2×t )%7)+s -1)%7}其中R' 對應於下表: 此表可由以下程式碼產生:int reducedSetBitRev(int x,int exclude,int n) { int m=exponent(n); int y; for(int i=0;j=0;i<=x;i++,j++) { for(;(y=bitRev(j,m))==exclude;j++); } return y; } 其中m=3且bitRev為常規位元反轉運算。
對於OFDM符號t=11,前導使用交錯6。時槽與交錯之間的映射變為:時槽1映射至交錯R' {(7-(2×11)%7+1-1)%7}=R {6}=7;時槽2映射至交錯R' {(7-(2×11)%7+2-1)%7}=R {0}=0;時槽3映射至交錯R' {(7-(2×11)%7+3-1)%7}=R {1}=4;時槽4映射至交錯R' {(7-(2×11)%7+4-1)%7}=R {2}=2;時槽5映射至交錯R' {(7-(2×11)%7+5-1)%7}=R {3}=1;時槽6映射至交錯R' {(7-(2×11)%7+6-1)%7}=R {4}=5;時槽7映射至交錯R' {(7-(2×11)%7+7-1)%7}=R {5}=3。
所得映射與圖6中之映射相一致。圖6展示一頻道化圖,其中全二移位序列導致均勻展布之良好與不良頻道估計交錯。
根據一實施例,交錯器具有以下特徵:位元交錯器經設計以藉由將碼位元交錯至不同調變符號中而利用m元調變分集;"符號交錯"經設計以藉由交錯內交錯及交錯間交錯而達成頻率分集;藉由自OFDM符號至OFDM符號地改變時槽-交錯映射表而達成額外頻率分集增益及頻道估計增益。提議一簡單旋轉序列以達成此目標。
圖7展示根據一實施例的經組態以實施交錯之無線設備。無線設備702包含天線704、雙工器706、接收器708、傳輸器710、處理器712及記憶體714。處理器712能夠根據一實施例而執行交錯。處理器712將記憶體714用於用以執行其操作之緩衝器或資料結構。
以下描述包括其他實施例之細節。
實體層之傳輸單元為實體層封包。實體層封包具有1000位元之長度。實體層封包載運一個MAC層封包。
實體層封包格式
實體層封包應使用以下格式:
其中MAC層封包為來自OIS、資料或控制頻道MAC協定之MAC層封包;FCS為訊框檢查序列;保留為FLO網路應設定此欄位為零且FLO設備應忽略此欄位的保留位元;且尾部為應被全部設定為"0"之編碼器尾部位元。
下表說明實體層封包之格式:
位元傳輸次序
應依次傳輸實體層封包之每一欄位以使得首先傳輸最高有效位元(MSB)且最後傳輸最低有效位元(LSB)。MSB在文件之圖式中為最左側之位元。
對FCS位元之計算
此處描述之FCS計算將用於計算實體層封包中之FCS欄位。
FCS應為藉由使用標準CRC-CCITT生成多項式而計算之CRC:g(x)=x16 +x12 +x5 +1。
FCS應等於根據以下所描述亦說明於圖8中之程序而計算所得的值。
所有移位暫存器元件均應被初始化為"1"。注意暫存器初始化為一使得對於全零資料之CRC為非零。
開關將應設定於上升位置。
暫存器應對於實體層封包之除FCS、保留及尾部位元以外之每一位元經定時一次。應自MSB至LSB而讀取實體層封包。
開關應設定於下降位置,以使得輸出為與"0"之模2加法且連續移位暫存器輸入為"0"。
應對於16個FCS位元對暫存器定時額外之16次。
輸出位元構成實體層封包除保留及尾部欄位以外之所有欄位。
FLO網路要求
以下論述章節界定對於FLO網路設備及操作為特定之要求。
傳輸器
以下要求將應用於FLO網路傳輸器。傳輸器應在八個6 MHz寬之頻帶中之一者中操作,但亦可支援5、7及8 MHz之傳輸頻寬。將每一6 MHz寬之傳輸頻帶配置稱作FLO射頻(RF)頻道。每一FLO RF頻道應由索引j {1,2,..8}表示。每一FLO RF頻道索引之傳輸頻帶及頻帶中心頻率應如以下之表1中所指定。
實際傳輸載波頻率與指定傳輸頻率之間的最大頻率差應小於表1中頻帶中心頻率之±2×10-9
注意,頻帶中頻譜特徵及頻帶外頻譜遮罩待被判定。
功率輸出特徵使得傳輸ERP應小於46.98 dBW(其對應於50 kW)。
OFDM調變特徵
用於空中鏈路上之調變為正交分頻多工(OFDM)。最小傳輸間隔對應於一個OFDM符號週期。OFDM傳輸符號包含許多分別經調變之副載波。FLO系統應使用經編號為0至4095之4096個副載波。將此等副載波劃分為兩個單獨之組。
第一組副載波為保護副載波。在可用之4096個副載波中,96個應為未使用的。此等未使用之副載波稱作保護副載波。在保護副載波上不應傳輸能量。編號為0至47、2048及4049至4095之副載波應用作保護副載波。
第二組為有效副載波。有效副載波應為具有索引k{48..2047,2049..4048}之4000個副載波之組。每一有效副載波應載運一調變符號。
關於FLO系統中之副載波間距,4096個副載波應在6 MHz之FLO RF頻道之中央跨越5.55 MHz之頻寬。副載波間距(△f ) SC 應由下式給出:
關於副載波頻率,第k個FLO RF頻道(見上文之表1)中之具有索引i之副載波的頻率f SC (k ,i )應按照以下方程式而計算:f SC (k ,i )=f C (k )+(i -2048)×(△f ) SC
其中f C (k )為第k個FLO RF頻道之中心頻率,且(△f ) SC 為副載波間距。
副載波交錯
有效副載波應被再分為經編索引為0至7之8個交錯。每一交錯應由500個副載波組成。交錯中之副載波在頻率上應間隔開[8×(△f ) SC ]Hz(除了交錯0,其中此交錯之中部的兩個副載波間隔16×(△f ) SC ,因為具有索引2048之副載波未經使用),其中(△f ) SC 為副載波間距。
每一交錯中之副載波應跨越FLO RF頻道頻寬之5.55 MHz。具有索引i之有效副載波應配置給交錯Ij ,其中j=i mod 8。應以升序而對每一交錯中之副載波索引順序地進行排列。一交錯中之副載波之編號將處於0,1,…499之範圍內。
訊框及頻道結構
將經傳輸之信號組織為超訊框。每一超訊框應具有等於1 s之持續時間T SF ,且應由1200個OFDM符號組成。超訊框中之OFDM符號應被編號為0至1199。OFDM符號間隔T s 應為833.33…μs。OFDM符號由多個稱作OFDM碼片之時域基頻樣本組成。應以每秒5.55x106 之速率傳輸此等碼片。
如圖9所說明,總OFDM符號間隔包含四個部分:具有持續時間T U 之有用部分、具有持續時間T FGI 之平坦保護間隔及在兩側上具有持續時間T WGI 之兩個開窗間隔。在連續OFDM符號之間應存在T WGI 之重疊(見圖9)。
有效OFDM符號間隔應為T s T WGI T FGI T U
圖9中之總符號持續時間應為
自此之後將有效OFDM符號持續時間稱作OFDM符號間隔。在OFDM符號間隔期間,有效副載波中之每一者上應載運一調變符號。
FLO實體層頻道為TDM前導頻道、FDM前導頻道、OIS頻道及資料頻道。應在超訊框上分時多工TDM前導頻道、OIS頻道及資料頻道。應在如圖10所說明之超訊框上分頻多工FDM前導頻道連同OIS頻道及資料頻道。
TDM前導頻道包含TDM前導1頻道、廣域識別頻道(WIC)、區域識別頻道(LIC)、TDM前導2頻道、轉移前導頻道(TPC)及定位前導頻道(PPC)。TDM前導1頻道、WIC、LIC及TDM前導2頻道應各跨越一個OFDM符號且出現於超訊框之開頭。跨越一個OFDM符號之轉移前導頻道(TPC)應處於每一廣域及區域資料或OIS頻道傳輸之前及之後。在廣域頻道(廣域OIS或廣域資料)之側面的TPC稱作廣域轉移前導頻道(WTPC)。在區域頻道(區域OIS或區域資料頻道)傳輸之側面的TPC稱作區域轉移前導頻道(LTPC)。在一超訊框中,WTPC及LTPC應各佔據10個OFDM符號且一共佔據20個OFDM符號。PPC應具有可變持續時間且其狀態(存在或不存在及持續時間)應經透過OIS頻道而被信號傳輸。當PPC存在時,其應在超訊框之末端跨越6、10或14個OFDM符號。當PPC不存在時,應在超訊框之末端保留兩個OFDM符號。
OIS頻道應在超訊框中佔據10個OFDM符號且應緊隨超訊框中之第一個WTPC OFDM符號。OIS頻道包含廣域OIS頻道及區域OIS頻道。廣域OIS頻道及區域OIS頻道應各具有5個OFDM符號之持續時間且應由兩個TPC OFDM符號間隔開。
FDM前導頻道應跨越1174、1170、1166或1162個OFDM。此等值分別對應於存在於超訊框中之每一超訊框符號中的2個保留之OFDM符號或6、10及14個PPC OFDM符號。注意,此等值分別對應於存在於每一超訊框中之2個保留之OFDM符號或6、10及14個PPC OFDM符號。FDM前導頻道連同廣域及區域OIS及資料頻道而經分頻多工。
資料頻道應跨越1164、1160、1156或1152個OFDM符號。注意,此等值分別對應於存在於每一超訊框中之2個保留之OFDM符號或6、10及14個PPC OFDM符號。將緊接於每一資料頻道傳輸之前或之後的資料頻道傳輸加上16個TPC OFDM符號傳輸劃分為4個訊框。
使得訊框參數經設定,其中P為PPC中OFDM符號之數目,或者在PPC不存在於超訊框中之情況下為保留之OFDM符號的數目;W為與訊框中之廣域資料頻道相關聯之OFDM符號之數目;L為與訊框中的區域資料頻道相關聯之OFDM符號之數目;且F為訊框中之OFDM符號的數目。接著可藉由以下方程式之集合而使此等訊框參數相關: FWL +4
圖10說明在P、W及L之方面之超訊框及頻道結構。當PPC不存在時,每一訊框應跨越295個OFDM符號且具有等於245.8333.ms之持續時間T F 。注意,在每一超訊框之末端存在兩個保留之OFDM符號。當PPC存在於超訊框之末端時,每一訊框應跨越如以下表3中所指定的可變數目之OFDM符號。
應在區域資料頻道與廣域資料頻道之間分時多工每一訊框期間之資料頻道。訊框之經配置給廣域資料之部分為且可自0至100%而變化。
將經由OIS頻道傳輸之實體層封包稱作OIS封包且將經由資料頻道傳輸之實體層封包稱作資料封包。
流組份及分層調變
可以兩個組份(亦即,享有普遍接收之基本(B)組份及於更為有限之覆蓋區域上對由基本組份提供之視聽體驗加以改良之增強(E)組份)發送與經由FLO網路多點播送之流相關聯之音訊或視訊內容。
將基本及增強組份實體層封包共同映射至調變符號。此FLO特徵稱作分層調變。
媒體FLO(MediaFLO)邏輯頻道
藉由實體層傳輸之資料封包與稱作媒體FLO邏輯頻道(MLC)之一或多個虛擬頻道相關聯。MLC為FLO服務之對於FLO設備而言具有獨立接收關注之可解碼組份。可經由多個MLC發送服務。然而,與服務相關聯之音訊或視訊流之基本及增強組份應經由單一MLC而經傳輸。
FLO傳輸模式
將調變類型與內碼率之組合稱作"傳輸模式"。FLO系統應支援列於在下文找到之表4中之十二種傳輸模式。
在FLO網路中,當MLC經例示且很少改變時,傳輸模式為固定的。強加此限制以保持每一MLC之恆定覆蓋區域。
FLO時槽
在FLO網路中,經由OFDM符號配置給MLC之頻寬之最小單位對應於500個調變符號之組。將此500個調變符號之組稱作時槽。排程器功能(在MAC層中)在超訊框之資料部分期間向MLC配置時槽。當排程器功能在OFDM符號中向MLC配置用於傳輸之頻寬時,其以整數個單位之時槽來進行此動作。
在每一OFDM符號中存在8個時槽(除了超訊框中之TDM前導1頻道)。此等時槽應經編號為0至7。WIC及LIC頻道應各佔據1個時槽。TDM前導2頻道應佔據4個時槽。TPC(廣域及區域)應佔據所有8個時槽。FDM前導頻道應佔據具有索引0之1個時槽且OIS/資料頻道可佔據具有索引1至7之多達7個時槽。每一時槽應經由一交錯而傳輸。自時槽至交錯之映射自OFDM符號至OFDM符號而變化且在下文得到進一步詳細描述。
2 此模式僅用於OIS頻道。
FLO資料速率
在FLO系統中,對於資料速率之計算由於不同MLC可利用不同模式之事實而為複雜的。藉由設想所有MLC使用同一傳輸模式而簡化對資料速率之計算。以下之表5給比對於不同傳輸模式之實體層資料速率,設想使用所有7個資料槽。
注意在以上之表5中,對於標為"實體層資料速率"之行中之值,未減去歸因於TDM前導頻道及外碼之附加項。此為資料在資料頻道期間經傳輸之速率。對於模式6至11,所引用之速率為兩個組份之組合速率。每一組份之速率將為此值之一半。
FLO實體層頻道
FLO實體層包含以下子頻道:TDM前導頻道;廣域OIS頻道;區域OIS頻道;廣域FDM前導頻道;區域FDM前導頻道;廣域資料頻道;及區域資料頻道。
TDM前導頻道
TDM前導頻道包含以下組份頻道:TDM前導1頻道;廣域識別頻道(WIC);區域識別頻道(LIC);及TDM前導2頻道;轉移前導頻道(TPC)。
TDM前導1頻道
TDM前導1頻道應跨越一個OFDM符號。其應於超訊框中之OFDM符號索引0處經傳輸。其信號傳輸新的超訊框之開始。其可由FLO設備用於判定粗略OFDM符號定時、超訊框邊界及載波頻率偏移。
應使用圖11中所說明之步驟而在傳輸器中產生TDM前導1波形。
TDM前導1副載波
TDM前導1 OFDM符號在頻域中應包含124個非零副載波,其在有效副載波中經均勻間隔。第i個TDM前導1副載波應對應於如下而界定之副載波索引j:
注意,TDM前導1頻道未使用具有索引2048之副載波。
TDM前導1固定資訊圖案
應以固定資訊圖案而調變TDM前導1副載波。應使用20子取樣線性反饋移位暫存器(LFSR)以生成序列h(D)=D20 +D17 +1及初始狀態"11110000100000000000"而產生此圖案。應如下而獲得每一輸出位元:若LFSR狀態為向量[s20 s19 s18 s17 s16 s15 s14 s13 s12 s11 s10 s9 s8 s7 s6 s5 s4 s3 s2 s1 ],則輸出位元應為[s19 ⊕ s4 ],其中⊕表示模2加法,其對應於與時槽1相關聯之遮罩(見隨後之表6)。LFSR結構應為如圖12所指定之結構。
固定資訊圖案應對應於前248個輸出位元。固定圖案之前35個位元應為"11010100100110110111001100101100001",其中"110"首先出現。
將248位元之TDM前導1固定圖案稱作TDM前導1資訊封包且將其表示為P1I。
應使用P1I封包中之兩個連續位元之每一組來產生QPSK調變符號。
調變符號映射
在TDM前導1資訊封包中,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P1I(2i)及P1I(2i+1),i=0,1,…123之每一組應被映射至如下文之表6中所指定的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4。使用4000個可用載波中僅124個正被使用之事實來計算此因數。
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調變符號至副載波之映射
應如先前所指定而將第i個調變符號MS(i),i=0,1,…,123映射至具有索引j之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TDM前導1副載波應經受如將於稍後論述之普通運算。
廣域識別頻道(WIC)
廣域識別頻道(WIC)應跨越一個OFDM符號。其應於超訊框中之OFDM符號索引1處經傳輸。其跟隨TDM前導1OFDM符號。此為用於向FLO接收器輸送廣域微分器資訊之附加項頻道。廣域(其包括區域頻道但排除TDM前導1頻道及PPC)內之所有傳輸波形應藉由使用對應於彼區域之4位元廣域微分器而經擾碼。
對於超訊框中之WIC OFDM符號,應僅配置1個時槽。經配置之時槽應使用1000位元之固定圖案作為輸入,其中每一位元均設定為零。應根據圖14中所說明之步驟而處理輸入位元圖案。對於未經配置之時槽將不執行處理。
時槽配置
應給WIC配置具有索引3之時槽。圖15中說明WIC OFDM符號中之經配置及未經配置之時槽。所選擇之時槽索引為對於OFDM符號索引1映射至交錯0之時槽索引,此將於稍後得到論述。
時槽緩衝器之填充
應以由1000個位元組成之固定圖案來完全填充用於經配置之時槽的緩衝器,其中將每一位元設定為"0"。應使用於未經配置之時槽之緩衝器為空。
時槽擾碼
應順序地對每一經配置之時槽緩衝器之位元與擾碼器輸出位元進行異或運算以在調變之前使該等位元隨機化。將對應於時槽索引i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表示為SB(i),其中i{0,1,…,7}。用於任何時槽緩衝器之擾碼序列視OFDM符號索引及時槽索引而定。
如圖16所示,擾碼位元序列應等效於藉由20子取樣線性反饋移位暫存器(LFSR)以生成序列h(D)=D20 +D17 +1產生的一者。傳輸器應對於所有傳輸使用單一LFSR。
在每一OFDM符號開始時,LFSR應初始化為狀態[d3 d2 d1 d0 c3 c2 c1 c0 b0 a10 a9 a8 a7 a6 a5 a4 a3 a2 a1 a0 ],其係視頻道類型(TDM前導或者廣域或區域頻道)及超訊框中之OFDM符號索引而定。
應如下而設定位元"d3 d2 d1 d0 "。對於所有廣域頻道(WIC、WTPC、廣域OIS及廣域資料頻道)、區域頻道(LIC、LTPC、區域OIS及區域資料頻道)及TDM前導2頻道及當PPC不存在時的2個保留之OFDM符號,此等位元應設定為4位元廣域微分器(WID)。
應如下而設定位元"c3 c2 c1 c0 ":對於TDM前導2頻道、廣域OIS頻道、廣域資料頻道、WTPC及WIC,此等位元應設定為"0000";對於區域OIS頻道、LTPC、LIC及區域資料頻道以及當PPC不存在時的2個保留之OFDM符號,此等位元應設定為4位元區域微分器(LID)。位元b0 為保留之位元且應設定為"1"。位元a10 至a0 應對應於超訊框中在0至1199之範圍內變動之OFDM符號索引號碼。
對於每一時槽之擾碼序列應由序列產生器之20位元之狀態向量與如下文之表7中所指定的與彼時槽索引相關聯之20位元之遮罩的模2內積而產生。
應在每一OFDM符號開始時對於每一時槽對移位暫存器重新載入新狀態[d3 d2 d1 d0 c3 c2 c1 c0 b0 a10 a9 a8 a7 a6a5 a4 a3 a2 a1 a0 ]。
調變符號映射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SB(i,2k)及SB(i,2k+1),i=3,k=0,1,…499之每一組應被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2。注意,選擇D之值以將OFDM符號能量保持為恆定的,因為在4000個可用副載波中僅500個被使用。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WIC OFDM符號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說明書中稍後論述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經配置之時槽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如下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第i個複數調變符號(其中i {0,1,...499})應映射至彼交錯之第i個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WIC副載波應經受如本說明書稍後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區域識別頻道(LIC)
區域識別頻道(LIC)應跨越一個OFDM符號。其將於超訊框中之OFDM符號索引2處經傳輸。其跟隨WIC頻道OFDM符號。此為用於向FLO接收器輸送區域微分器資訊之附加項頻道。所有區域傳輸波形應藉由使用對應於彼區域之4位元區域微分器結合廣域微分器而經擾碼。
對於超訊框中之LIC OFDM符號,應僅配置單一時槽。經配置之時槽應使用1000位元之固定圖案作為輸入。此等位元應設定為零。應根據圖14中所說明之步驟而處理此等位元。對於未經配置之時槽將不執行處理。
時槽配置
應向LIC配置具有索引5之時槽。圖17中說明LIC OFDM符號中之經配置及未經配置之時槽。所選擇之時槽索引為對於OFDM符號索引2映射至交錯0之時槽索引。
時槽緩衝器之填充
給以由1000個位元組成之固定圖案來完全填充用於經配置之時槽的緩衝器,其中將每一位元設定為"0"。給使得用於未經配置之時槽的緩衝器為空。
時槽擾碼
LIC時槽緩衝器之位元給如0中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調變符號映射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SB(i,2k)及SB(i,2k+1),i=5,k=0,1,…499之每一組應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2。選擇D之值以將OFDM符號能量保持為恆定的,因為在4000個可用副載波中僅500個被使用。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LIC OFDM符號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稍後論述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經配置之時槽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如下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第i個複數調變符號(其中i {0,1,...499})應映射至彼交錯之第i個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LIC副載波應經受如稍後論述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TDM前導2頻道
TDM前導2頻道應跨越一個OFDM符號。其應於超訊框中之OFDM符號索引3處經傳輸。其跟隨LIC OFDM符號。其可用於FLO接收器中之精細OFDM符號定時校正。
對於每一超訊框中之TDM前導2 OFDM符號,應僅配置4個時槽。每一經配置之時槽應使用1000位元之固定圖案作為輸入,其中每一位元均經設定為零。應根據圖14中所說明之步驟而處理此等位元。對於未經配置之時槽將不執行處理。
在圖14中,時槽至交錯之映射確保將經配置之時槽映射至交錯0、2、4及6。因此,TDM前導2 OFDM符號包含2000個非零副載波,其在有效副載波中經均勻間隔(見[00138])。第i個TDM前導2副載波應對應於如下而界定之副載波索引j:
注意,TDM前導2頻道未使用具有索引2048之副載波。
時槽配置
對於TDM前導2 OFDM符號,經配置之時槽應具有索引0、1、2及7。
圖18中說明TDM前導2 OFDM符號中之經配置及未經配置之時槽。
時槽緩衝器之填充
應以由1000個位元組成之固定圖案來完全填充用於每一經配置之時槽的緩衝器,其中將每一位元設定為"0"。應使得用於未經配置之時槽之緩衝器為空。
時槽擾碼
TDM前導2頻道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上文論述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調變符號映射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鄰近位元SB(i,2k)及SB(i,2k+1),i=0,1,2,7,k=0,1,...499之每一組應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1。選擇D之值以將OFDM符號能量保持為恆定的,因為在4000個可用副載波中僅2000個被使用。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TDM前導2頻道OFDM符號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文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經配置之時槽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如下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第i個複數調變符號(其中i{0,1,...499})應映射至彼交錯之第i個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TDM前導2頻道副載波應經受如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轉移前導頻道(TPC)
轉移前導頻道由2個子頻道組成:廣域轉移前導頻道(WTPC)及區域轉移前導頻道(LTPC)。在廣域OIS及廣域資料頻道之側面的TPC稱作WTPC。在區域OIS及區域資料頻道之側面的TPC稱作LTPC。WTPC在超訊框中除WIC以外之每一廣域頻道傳輸(廣域資料及廣域OIS頻道)之任一側上均跨越1個OFDM符號。LTPC在除LIC以外之每一區域頻道傳輸(區域資料及區域OIS頻道)之任一側上均跨越1個OFDM符號。TPC OFDM符號之用途為兩重:允許在區域頻道與廣域頻道之間的界限處之頻道估計及有助於對於每一訊框中之第一個廣域(或區域)MLC之定時同步。TPC在超訊框中跨越20個OFDM符號,該20個OFDM符號如圖10中所說明在WTPC與WTPC之間經相等地劃分。存在九個LTPC傳輸與WTPC傳輸彼此緊接而發生之實例及兩個僅傳輸此等頻道中之一者之實例。在TDM前導2頻道之後僅傳輸WTPC,且在定位前導頻道(PPC)/保留之OFDM符號之前僅傳輸LTPC。
設想P為PPC中OFDM符號之數目或者在PPC不存在於超訊框中之情況下為保留之OFDM符號的數目,W為與訊框中之廣域資料頻道相關聯之OFDM符號的數目,L為與訊框中的區域資料頻道相關聯之OFDM符號的數目,且F為訊框中之OFDM符號的數目。
P之值應為2、6、10或14。訊框中之資料頻道OFDM符號之數目應為F -4。超訊框中之TPC OFDM符號之確切位置應如以下之表8中所指定。
TPC OFDM符號中之所有時槽使用1000位元之固定圖案作為輸入,其中每一位元均經設定為零。應根據圖14中所說明之步驟而處理此等位元。
時槽配置
應向TPC OFDM符號配置具有索引0至7之8個時槽。
時槽緩衝器之填充
應以由1000個位元組成之固定圖案來完全填充用於每一經配置之時槽的緩衝器,其中將每一位元設定為"0"。
時槽擾碼
每一經配置之TPC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先前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調變符號映射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SB(i,2k)及SB(i,2k+1),i=0,1,2,...7,k=0,1,…499之每一組應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TPC OFDM符號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文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每一經配置之時槽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如下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第i個複數調變符號(其中i {0,1,...499})應映射至彼交錯之第i個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TPC副載波應經受如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定位前導頻道/經保留之符號
定位前導頻道(PPC)可出現於超訊框之末端。當存在時,其具有6、10或14個OFDM符號之可變持續時間。當PPC不存在時,在超訊框之末端存在兩個保留之OFDM符號。經由OIS頻道而信號傳輸PPC之存在或不存在以及其持續時間。
定位前導頻道
包括所傳輸之資訊及波形產生之PPC結構為TBD。
FLO設備可自主使用PPC或結合GPS信號而使用PPC來判定其地理位置。
經保留之OFDM符號
當PPC不存在時,在超訊框之末端存在兩個保留之OFDM符號。
經保留之OFDM符號中之所有時槽使用1000位元之固定圖案作為輸入,其中每一位元均經設定為零。應根據圖14中所說明之步驟而處理此等位元。
時槽配置
應向經保留之OFDM符號配置具有索引0至7之8個時槽。
時槽緩衝器之填充
應以由1000個位元組成之固定圖案來完全填充用於每一經配置之時槽的緩衝器,其中將每一位元設定為"0"。
時槽擾碼
每一經配置之保留OFDM符號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0中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調變符號映射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SB(i,2k)及SB(i,2k+1),i=0,1,2,…7,k=0,1,...499之每一組應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1/。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經保留之OFDM符號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文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每一經配置之時槽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如下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第i個複數調變符號(其中i {0,1,...499})應映射至彼交錯之第i個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保留OFDM符號副載波應經受如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廣域OIS頻道
使用此頻道以輸送當前超訊框中關於與廣域資料頻道相關聯之有效MLC之附加項資訊,諸如其經排程之傳輸時間及時槽配置。廣域OIS頻道在每一超訊框中跨越5個OFDM符號間隔(見圖10)。
應根據圖19中說明之步驟來處理用於廣域OIS頻道之實體層封包。
編碼
應以碼率R=1/5來對廣域OIS頻道實體層封包進行編碼。編碼器應丟棄傳入之實體層封包之6位元的尾部欄位且藉由如本文所指定之並行渦輪碼編碼器對剩餘位元進行編碼。渦輪碼編碼器應添加具有6/R(=30)個輸出碼位元之內部產生之尾部,以使得輸出處之經渦輪碼編碼的位元之總數目為輸入實體層封包中之位元之數目的1/R倍。
圖20說明用於廣域OIS頻道之編碼機制。廣域OIS頻道編碼器參數應為如以下之表9中所指定之參數。
渦輪碼編碼器
渦輪碼編碼器使用並聯連接之兩個系統遞歸式卷積編碼器,其中在第二遞歸式卷積編碼器之前存在一交錯器(渦輪碼交錯器)。將兩個遞歸式卷積碼稱作渦輪碼之構成碼。擊穿並重複構成編碼器之輸出以達成所要數目之經渦輪碼編碼之輸出位元。
共同構成碼將用於具有速率1/5、1/3、1/2及2/3之渦輪碼。用於構成碼之轉移函數應為如下:
其中d(D)=1+D2+D3、n0(D)=1+D+D3且n1(D)=1+D+D2+D3。
渦輪碼編碼器應產生等同於由圖20中所示之編碼器產生之輸出符號序列的輸出符號序列。最初,此圖式中的構成編碼器之暫存器之狀態經設定為零。接著,以所注位置之開關對構成編碼器進行定時。
藉由以開關處於上升位置而對構成編碼器定時Nturbo 次且如以下所示之表10中所指定而擊穿輸出來產生經編碼之資料輸出位元。在擊穿圖案內,"0"意謂該位元應被刪除且"1"意謂該位元應通過。應以序列X,Y0 ,Y1 ,X',Y'0 ,Y'1 而使對於每一位元週期之構成編碼器輸出通過,其中X首先輸出。在產生經編碼之資料輸出位元中未使用位元重複。
對於尾部週期之構成編碼器輸出符號擊穿應如以下所示之表11中所指定。在擊穿圖案內,"0"意謂該符號應被刪除且"1"意謂該符號應通過。
對於速率為1/5之渦輪碼,應擊穿並重複對於前三個尾部週期中之每一者之尾部輸出碼位元來達成序列XXY0Y1Y1,且應擊穿並重複對於最後三個尾部位元週期中的每一者之尾部輸出碼位元來達成序列X'X'Y'0 Y'1 Y'1
注意,在以上之表10中,將自頂部至底部而讀取擊穿表。
注意,在表11中,對於速率為1/5之渦輪碼,將自頂部至底部重複X,X,Y1及Y 1且接著自左向右而讀取擊穿表。
渦輪碼交錯器
係渦輪碼編碼器之部分的渦輪碼交錯器應對經饋至構成編碼器2之渦輪碼編碼器輸入資料進行區塊交錯。
渦輪碼交錯器應在功能上等效於一方法,在該方法中將渦輪碼交錯器輸入位元之整個序列順序地以位址之一序列寫入至一陣列中,且接著自由下文描述之程序所界定的位址序列讀出整個序列。
使輸入位址序列為自0至Nturbo -1。接著,交錯器輸出位址之序列應等效於由圖22所說明且在下文中得到描述之程序所產生之序列。注意此程序等效於一程序,在該程序中將計數值逐列寫入25列乘2n行之陣列中,根據位元反轉規則而對列進行混洗,根據列特定線性同餘序列而改序每一列中之元素,且逐行讀出臨時輸出位址。線性同餘序列規則為x(i+1)=(x(i)+c)mod 2n,其中x(0)=c且c為來自查詢表之列特定值。
關於圖22中之程序,過程包括判定渦輪碼交錯器參數n,其中n為使得Nturbo2n+5之最小整數。以下所示之表12給出對於1000位元之實體層封包的此參數。該過程亦包括將(n+5)位元之計數器初始化為0及自計數器提取n個最高有效位元(MSB)及加一以形成新值。接著,丟棄此值之除n個最低有效位元(LSB)以外之所有位元。該過程進一步包括獲得以下所示之表13中所界定之查詢表之n位元的輸出連同等於計數器之五個LSB的讀取位址。注意,此表視n之值而定。
該過程進一步包括使在提取及獲得之先前步驟中所獲得之值倍增,且接著丟棄除n個LSB以外之所有位元。接著,執行使計數器之五個LSB位元反轉。接著形成臨時輸出位址,其使其MSB等於在位元反轉步驟中獲得之值且其LSB等於在倍增步驟中獲得之值。
接著,該過程包括在臨時輸出位址小於Nturbo之情況下接受其作為輸出位址;否則,將其丟棄。最後,使計數器遞增且重複初始化步驟之後的步驟直至獲得全部N個渦輪碼交錯器輸出位址。
位元交錯
對於OIS頻道及資料頻道,位元交錯為區塊交錯之一形式。以將鄰近碼位元映射至不同群集符號中之圖案而使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的碼位元交錯。
位元交錯器應按照以下程序對經渦輪碼編碼之位元進行重新排序:a.對於待受到交錯之N個位元,位元交錯器矩陣M應為4行乘N/4列之區塊交錯器。應逐行順序地將N個輸入位元寫入交錯陣列中。以索引j來標記矩陣M之列,其中j=0至N/4-1且列0為第一列。
b.對於具有偶數索引之每一列j(j mod 2=0),第二與第三行中之元素應互換。
c.對於具有奇數索引之每一列(j mod 2!=0),第一與第四行中之元素應互換。
d.以來表示所得矩陣。應按列自左向右而讀出之內容。
圖23說明對於N=20之假定情況,位元交錯器之輸出。
資料槽配置
對於廣域OIS頻道,應對於每一OFDM符號配置7個資料槽用於OIS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的傳輸。廣域OIS頻道應使用傳輸模式5。因此,其需要5個資料槽來容納單一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之內容。一些廣域OIS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可跨越兩個連續OFDM符號。在MAC層處進行資料槽配置。
資料槽緩衝器之填充
如圖24所說明,應在一個或兩個連續OFDM符號中將廣域OIS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之經位元交錯之碼位元順序地寫入5個連續資料槽緩衝器。此等資料槽緩衝器對應於時槽索引1至7。資料槽緩衝器大小應為1000位元。注意,資料槽緩衝器大小對於QPSK為1000位元且對於16-QAM及分層調變為2000位元。7個廣域OIS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TEP)應越過廣域OIS頻道中之5個連續OFDM符號(見圖10)佔據連續時槽。
時槽擾碼
每一經配置之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表中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位元至調變符號之映射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SB(i,2k)及SB(2k+1),i=1,2,…7,k=0,1,...499之每一組應被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1/。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廣域OIS頻道OFDM符號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文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每一經配置之時槽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按照以下程序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a.產生空的副載波索引向量(SCIV);b.使i為在範圍(i {0,511})中可變之索引。將i初始化為0;c.以i之9位元之值ib 來表示i;d.對ib 進行位元反轉且將所得值表示為ibr 。若ibr <500,則將ibr 附至SCIV;e.若i<511,則使i以1而遞增且進行至步驟c;及f.將資料槽中具有索引j(j {0,499})之符號映射至經指派給彼資料槽之具有索引SCIV[j]的交錯副載波。
注意,索引SCIV僅需經計算一次且可用於所有資料槽。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廣域OIS頻道副載波應經受如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區域OIS頻道
使用此頻道以輸送當前超訊框中關於與區域資料頻道相關聯之有效MLC之附加項資訊,諸如其經排程之傳輸時間及時槽配置。區域OIS頻道在每一超訊框中跨越5個OFDM符號間隔(見圖10)。
應根據圖14中說明之步驟來處理關於區域OIS頻道之實體層封包。
編碼
應以碼率R=1/5來對區域OIS頻道實體層封包進行編碼。編碼程序應與如本文所指定之對於廣域OIS頻道實體層封包之編碼程序等同。
位元交錯
應如本文所指定而對區域OIS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進行位元交錯。
資料槽配置
對於區域OIS頻道,應對於每一OFDM符號配置7個資料槽用於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的傳輸。區域OIS頻道應使用傳輸模式5。因此,其需要5個資料槽來容納單一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之內容。一些區域OIS渦輪碼封包可跨越兩個連續OFDM符號。在MAC層處進行資料槽配置。
資料槽緩衝器之填充
如圖25所說明,應在一個或兩個連續OFDM符號中將區域OIS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之經位元交錯之碼位元順序地寫入5個連續資料槽緩衝器。此等資料槽緩衝器對應於時槽索引1至7。資料槽緩衝器大小應為1000位元。7個區域OIS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TEP)應越過區域OIS頻道中之5個連續OFDM符號佔據連續時槽(見圖25)。
時槽擾碼
每一經配置之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0中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位元至調變符號之映射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SB(i,2k)及SB(i,2k+1),i=1,2,…7,k=0,1,...499之每一組應被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1/。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區域OIS頻道OFDM符號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文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此程序應與如本文所指定之對於廣域OIS頻道之程序等同。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區域OIS頻道副載波應經受如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廣域FDM前導頻道
廣域FDM前導頻道結合廣域資料頻道或廣域OIS頻道而經傳輸。廣域FDM前導頻道載運可用於廣域頻道估計及FLO設備進行之其他功能的固定位元圖案。
對於廣域FDM前導頻道而言,在載運廣域資料頻道或廣域OIS頻道之每一OFDM符號期間應配置單一時槽。
經配置之時槽應使用1000位元之固定圖案作為輸入。此等位元應設定為零。應根據圖14中所說明之步驟而處理此等位元。
時槽配置
應在載運廣域資料頻道或廣域OIS頻道之每一OFDM符號期間向廣域FDM前導頻道配置具有索引0之時槽。
時槽緩衝器之填充
應以由1000個位元組成之固定圖案來完全填充用於經配置給廣域FDM前導頻道之時槽的緩衝器,其中將每一位元設定為"0"。
時槽擾碼
廣域FDM前導頻道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本文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調變符號映射
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SB(i,2k)及SB(i,2k+1),i=0,k=0,1,...499之每一組應被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1/。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廣域FDM前導頻道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文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經配置之時槽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如下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第i個複數調變符號(其中i {0,1,...499})應映射至彼交錯之第i個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廣域FDM前導頻道副載波應經受如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區域FDM前導頻道
區域FDM前導頻道結合區域資料頻道或區域OIS頻道而經傳輸。區域FDM前導頻道載運可用於區域頻道估計及FLO設備進行之其他功能的固定位元圖案。
對於區域FDM前導頻道而言,在載運區域資料頻道或區域OIS頻道之每一OFDM符號期間應配置單一時槽。
經配置之時槽應使用1000位元之固定圖案作為輸入。此等位元應設定為零。應根據圖14中所說明之步驟而處理此等位元。
時槽配置
應在載運區域資料頻道或區域OIS頻道之每一OFDM符號期間向區域FDM前導頻道配置具有索引0之時槽。
前導時槽緩衝器之填充
應以由1000個位元組成之固定圖案來完全填充用於經配置給區域FDM前導頻道之時槽的緩衝器,其中將每一位元設定為"0"。
時槽緩衝器擾碼
區域FDM前導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0中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調變符號映射
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SB(i,2k)及SB(i,2k+1),i=0,k=0,1,...499之每一組應被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1/。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廣域FDM前導頻道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文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經配置之時槽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如下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第i個複數調變符號(其中i {0,1,...499})應映射至彼交錯之第i個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區域FDM前導頻道副載波應經受如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廣域資料頻道
使用廣域資料頻道來載運意欲進行廣域多點播送之實體層封包。關於廣域資料頻道之實體層封包可與在廣域中經傳輸之有效MLC中的任一者相關聯。
對於經配置之時槽的廣域資料頻道處理
應根據圖26中說明之步驟來處理關於廣域資料頻道之實體層封包。
對於規則調變(QPSK及16-QAM),在將實體層封包儲存於資料槽緩衝器中之前對其進行渦輪碼編碼及位元交錯。對於分層調變,在將基本組份實體層封包及增強組份實體層封包多路傳輸至資料槽緩衝器中之前獨立對其進行渦輪碼編碼及位元交錯。
編碼
應以碼率R=1/2、1/3或2/3來對廣域資料頻道實體層封包進行編碼。編碼器應丟棄傳入之實體層封包之6位元的尾部欄位且藉由如本文所指定之並行渦輪碼編碼器對剩餘位元進行編碼。渦輪碼編碼器應添加具有6/R(=12、18或9)個輸出碼位元之內部產生之尾部,以使得輸出處之經渦輪碼編碼的位元之總數目為輸入實體層封包中之位元之數目的1/R倍。
圖27說明用於廣域資料頻道之編碼機制。廣域資料頻道編碼器參數應如以下之表14中所指定。
渦輪碼編碼器
用於廣域資料頻道實體層封包之渦輪碼編碼器應如本文所指定。
藉由以開關處於上升位置而對構成編碼器定時Nturbo 次且如以下所示之表15中所指定而擊穿輸出來產生經編碼之資料輸出位元。在擊穿圖案內,"0"意謂該位元應被刪除且"1"意謂該位元應通過。應以序列X,Y0,Y1,X,Y 0,Y 1而使對於每一位元週期之構成編碼器輸出通過,其中X首先輸出。在產生經編碼之資料輸出符號中未使用位元重複。
對於尾部週期之構成編碼器輸出符號擊穿應如以下所示之表16中所指定。在擊穿圖案內,"0"意謂該符號應被刪除且"1"意謂該符號應通過。
對於速率為1/2之渦輪碼,對於前三個尾部位元週期中之每一者之尾部輸出碼位元應為XY0 ,且對於最後三個尾部位元週期中的每一者之尾部輸出碼位元應為X Y 0。
對於速率為1/3之渦輪碼,對於前三個尾部位元週期中之每一者之尾部輸出碼位元應為XXY0 ,且對於最後三個尾部位元週期中的每一者之尾部輸出碼位元應為X X Y 0。
對於速率為2/3之渦輪碼,對於前三個尾部位元週期之尾部輸出碼位元應分別為XY0 、X及XY0 。對於最後三個尾部位元週期之尾部輸出碼位元應分別為X..X Y 0及X..。
注意,在以上之表15中,待自頂部至底部而讀取擊穿表。
注意,關於以上之表16,對於速率為1/2之渦輪碼,待首先自頂部至底部且接著自左向右讀取擊穿表。對於速率為1/3之渦輪碼,待自頂部至底部重複X及X'且接著自左向右而讀取擊穿表。對於速率為2/3之渦輪碼,待首先自頂部至底部且接著自左向右而讀取擊穿表。
渦輪碼交錯器
用於廣域資料頻道之渦輪碼交錯器應如本文所指定。
位元交錯
應如本文所指定而對廣域資料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進行位元交錯。
資料槽配置
對於廣域資料頻道,可對於每一OFDM符號配置多達7個資料槽用於與一或多個MLC相關聯之多個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的傳輸。對於特定模式(2、4、8及11,見以上之表5),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佔據時槽之一部分。然而,以避免多個MLC共用同一OFDM符號內之時槽之方式來向MLC配置時槽。
資料槽緩衝器之填充
廣域資料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的經位元交錯之碼位元應被寫入一或多個資料槽緩衝器中。此等資料槽緩衝器對應於時槽索引1至7。資料槽緩衝器大小對於QPSK為1000位元且對於16-QAM及分層調變為2000位元。對於QPSK及16-QAM調變,應順序地將經位元交錯之碼位元寫入時槽緩衝器中。對於分層調變,應在填充時槽緩衝器之前如圖28中所說明而對對應於基本及增強組份之經位元交錯之碼位元進行交錯。
圖29說明單一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跨越三個資料槽緩衝器之情況。
圖30說明多路傳輸具有1/3之碼率之基本組份渦輪碼編碼之封包連同增強組份渦輪碼封包(具有相同碼率)來佔據3個資料槽緩衝器之情況。
圖31說明資料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佔據資料槽之一部分且四個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受到需要來填滿整數數目的資料槽之情況。
圖31中之三個時槽可跨越一個OFDM符號或多個連續OFDM符號。在任一情況中,對於MLC之OFDM符號的資料槽配置應具有連續時槽索引。
圖32說明向在訊框中越過三個連續OFDM符號之五個不同MLC進行之時槽配置的快照。在圖式中,TEP n,m表示對於第m個MLC之第n個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在彼圖式中:a. MLC 1使用傳輸模式0且對於每一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需要三個時槽。其使用3個連續OFDM符號來發送一個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
b. MLC 2使用傳輸模式1且利用2個時槽來傳輸單一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其使用OFDM符號n及n+1來發送兩個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
c. MLC 3使用傳輸模式2且需要1.5個時槽來傳輸一個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其使用三個連續OFDM符號來傳輸6個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
d. MLC 4使用傳輸模式1且需要2個時槽來傳輸單一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其使用2個連續OFDM符號來發送兩個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
e. MLC 5使用傳輸模式3且需要1個時槽來傳輸一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其使用一個OFDM符號來發送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
時槽擾碼
每一經配置之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0中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位元至調變符號之映射
對於廣域資料頻道,視傳輸模式而定,可使用QPSK、16-QAM或分層調變。
QPSK調變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SB(i,2k)及SB(i,2k+1),i=1,2…7,k=0,1,...499之每一組應被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1/。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16-QAM調變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資料槽緩衝器之四個連續位元SB(i,4k)、SB(i,4k+1)、SB(i,4k+2)及SB(i,4k+3),i=1,2,...7,k=0,1,...499之每一組應經分組且映射至如以下表17中所指定之16-QAM複數調變符號S(k)=(mI(k),mQ(k)),k=0,1,…499中,其中A=1/。圖33展示16-QAM調變器之信號群集,其中s0=SB(i,4k)、s1=SB(i,4k+1)、s2=SB(i,4k+2)且s3=SB(i,4k+3)。
具有基本及增強組份之分層調變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資料槽緩衝器之四個連續位元SB(i,4k)、SB(i,4k+1)、SB(i,4k+2)及SB(i,4k+3),i=1,2,...7,k=0,1,...499之每一組應被分組且映射至如以下表18中所指定之分層調變複數符號S(k)=(mI(k),mQ(k)),k=0,1,…499中。若r表示基本組份與增強組份之間的能量比,則α及β應由下式給出:(見表4)。
圖34展示對於分層調變之信號群集,其中s0=SB(i,4k)、s1=SB(i,4k+1)、s2=SB(i,4k+2)且s3=SB(i,4k+3)。應注意,用於填充時槽緩衝器之程序確保(見圖28)位元s0 及s2 對應於增強組份且位元s1 及s3 對應於基本組份。
注意上表18中之,其中r為基本組份能量與增強組份能量之比。
僅具有基本組份之分層調變
來自得自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之四個連續位元之每一組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第二位元及第四位元SB(i,4k+1)及SB(i,4k+3),i=1,2,…7,k=0,1,…499應被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1/。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廣域資料頻道OFDM符號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文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每一經配置之時槽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藉由使用本文所指定之程序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廣域資料頻道副載波應經受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對於未經配置之時槽的廣域資料頻道處理
廣域資料頻道中之未經配置之時槽使用1000位元之固定圖案作為輸入,其中每一位元設定為零。應根據圖14中所說明之步驟而處理此等位元。
時槽緩衝器之填充
應以由1000個位元組成之固定圖案來完全填充用於廣域資料頻道之每一未經配置之時槽的緩衝器,其中將每一位元設定為"0"。
時槽擾碼
廣域資料頻道中的每一未經配置之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0中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調變符號映射
來自第i個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的分別標為s0 與s1 之兩個連續位元SB(i,2k)及SB(i,2k+1),i=1,2,…7,k=0,1,...499之每一組應被映射至如表6中所指定之複數調變符號MS=(mI,mQ)中,其中D=1/。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信號群集。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廣域資料頻道OFDM符號中之未經配置之時槽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0中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時槽緩衝器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如下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第i個複數調變符號(其中i{0,1,...499})應映射至彼交錯之第i個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此經調變之廣域資料頻道OFDM符號副載波應經受如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區域資料頻道
使用區域資料頻道來載運意欲進行區域多點播送之實體層封包。關於區域資料頻道之實體層封包可與在區域中經傳輸之有效MLC中之任一者相關聯。
對於經配置之時槽的區域資料頻道處理
應根據圖26中說明之步驟來處理關於區域資料頻道之實體層封包。
對於規則調變(QPSK及16-QAM),在將實體層封包儲存於資料槽緩衝器中之前對其進行渦輪碼編碼及位元交錯。對於分層調變,在將基本組份實體層封包及增強組份實體層封包多路傳輸至資料槽緩衝器中之前獨立對其進行渦輪碼編碼及位元交錯。
編碼
應以碼率R=1/3、1/2或2/3來對區域資料頻道實體層封包進行編碼。編碼程序應與如本文所指定之對於廣域資料頻道之程序等同。
位元交錯
應如本文所指定而對區域資料頻道渦輪碼編碼之封包進行位元交錯。
資料槽配置
對於區域資料頻道,時槽配置應如本文所指定。
資料槽緩衝器之填充
用於填充用於區域資料頻道之時槽緩衝器的程序應如本文所指定。
時槽擾碼
每一經配置之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本文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時槽位元至調變符號之映射
對於區域資料頻道,視傳輸模式而定,可使用QPSK、16-QAM或分層調變。
QPSK調變
來自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之兩個連續位元之每一組應如本文所指定而經映射至QPSK調變符號中。
16-QAM調變
來自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之四個連續位元之每一組應如本文所指定而經映射至16-QAM調變符號中。
具有基本及增強組份之分層調變
來自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之四個連續位元之每一組應如本文所指定而經映射至分層調變符號中。
僅具有基本組份之分層調變
來自得自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之四個連續位元之每一組的第二位元及第四位元應如本文所指定而經映射至QPSK調變符號中。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區域資料頻道OFDM符號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文所指定。
時槽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每一經配置之時槽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藉由使用本文所指定之程序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經調變之廣域資料頻道副載波應經受如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對於未經配置之時槽的區域資料頻道處理
區域資料頻道中之未經配置之時槽使用1000位元之固定圖案作為輸入,其中每一位元設定為零。應根據圖14中所說明之步驟而處理此等位元。
時槽緩衝器之填充
應以由1000個位元組成之固定圖案來完全填充用於區域資料頻道之每一未經配置之時槽的緩衝器,其中將每一位元設定為"0"。
時槽擾碼
廣域資料頻道中的每一未經配置之時槽緩衝器之位元應如0中所指定而經擾碼。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由SB表示。
調變符號映射
來自經擾碼之時槽緩衝器之兩個連續位元的每一組應如本文所指定而經映射至QPSK調變符號中。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對於區域資料頻道OFDM符號中之未經配置之時槽的時槽至交錯之映射應如本文中所指定。
時槽緩衝器調變符號至交錯副載波之映射
時槽緩衝器中之500個調變符號應如下而順序地經指派給500個交錯副載波:第i個複數調變符號(其中i {0,1,...499})應映射至彼交錯之第i個副載波。
OFDM普通運算
此經調變之區域資料頻道OFDM符號副載波應經受如本文所指定之普通運算。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
時槽至交錯之映射如在此章節中所指定而自一OFDM符號至下一OFDM符號而變化。在每一OFDM符號中存在8個時槽。FDM前導頻道應利用時槽0。對於超訊框中之OFDM符號索引j應對時槽0指派如下之交錯Ip [j]:若(j模2=0),則Ip [j]=2。
否則,Ip [j]=6
對時槽0之交錯指派程序確保分別對於偶數及奇數OFDM符號索引向FDM前導頻道指派交錯2及6。將每一OFDM符號之剩餘7個交錯指派給時槽1至7。此說明於圖35中,其中P及D分別表示經指派給由FDM前導頻道及資料頻道所佔據之時槽的交錯。
對於時槽1至7之時槽至交錯映射應如下:a.使i為交錯索引i(i{0,7})的3位元之值。將i之經位元反轉之值表示為ibr
b.如本文早先所界定而使Ij 表示第j個交錯。藉由以ibr 替換Ii 中之索引i(i{0,7})來改序交錯序列{I0 I1 I2 I3 I4 I5 I6 I7 }以產生經改序之序列PS={I0 I4 I2 I6 I1 I5 I3 I7 }。
c.聯合PS中之交錯I2 及I6 以產生縮短之交錯序列SIS={I0 I4 I2 /I6 I1 I5 I3 I7 }。
d.對於超訊框中具有索引j(j{1,1199})之OFDM符號,以等於(2×j )mod 7之值對步驟3中之SIS執行右旋循環移位以產生經改序之縮短的交錯序列PSIS(j)。
e.若(j mod 2=0),則選擇PSIS(j)中之I6 。否則,選擇PSIS[j]中之I2
f.對於超訊框中之第j個OFDM符號間隔,應向第k個資料槽(對於k{1,...7})指派交錯PSIS(j)[k-1]。
注意對於以上之步驟c,由於交錯2與交錯6交替地用於前導,因此剩餘七個交錯用於指派給資料槽。另外,注意超訊框跨越1200個OFDM符號間隔且對於OFDM符號索引0之時槽至交錯映射未經使用。此外,對於以上之步驟d,注意以2而進行的序列s={1 2 3 4 5}之右旋循環移位產生序列s(2)={4 5 1 2 3}。
圖36說明經由15個連續OFDM符號間隔對全部8個時槽之交錯指派。自時槽至交錯之映射圖案在14個連續OFDM符號間隔之後重複。圖36展示所有交錯大約在同一時間片斷接著前導交錯得到指派,且對於所有交錯之頻道估計效能大約相同。
OFDM普通運算
此區塊將對於OFDM符號間隔m 與副載波指數k 相關聯之複數調變符號X k , m 變換為RF傳輸信號。圖37中說明該操作。
IFT操作
應藉由反傅立葉變換(IFT)方程式而使與m th 個OFDM符號相關聯之複數調變符號X k , m ,k =0,1,...,4095與連續時間信號x m (t )相關。特定言之,,對於0 t
在以上方程式中,(△f ) SC 為副載波間距,而如在本申請案中先前所討論來界定T WGI T FGI
開窗
應使信號x m (t )乘以窗函數w (t ),其中
y m (t )來表示經開窗之信號,其中y m (t )=x m (t )w (t )。
在上文中,T U T s 如本文先前所界定。
重疊及添加
應藉由使來自連續OFDM符號之經開窗之連續時間信號重疊T WGI 而產生基頻信號s BB (t )。此說明於圖38中。特定言之,s BB (t )由下式給出:
載波調變
同相且正交之基頻信號應經升頻轉換為RF頻率且經求和以產生RF波形s RF (t )。在圖37中,f C (k )為k th FLO RF頻道之中心頻率(見表1)。
漸進前導碼傳輸及接收
在另一實例中,所揭示之通信系統可包括對用於網路識別及辨別中之漸進前導碼之傳輸及相應接收。注意,如先前結合圖10至圖18之實例所論述,可使用網路識別符(ID)來識別或辨別廣域網路與區域網路。在彼等實例中,前導碼中之四(4)個OFDM符號專用於包括TDM前導1頻道、廣域識別頻道(WIC)、區域識別頻道(LIC)及TDM前導2頻道之TDM前導頻道。在先前實例中,即使行動接收器使用者(例如)僅需要接收廣域網路內容,接收器仍處理WIC及LIC頻道。
在當前實例中,在單獨之OFDM符號中傳輸廣域操作基礎架構ID(WOI ID)及區域操作基礎架構ID(LOI ID),其中當(例如)僅需要廣域(WOI)資料時行動收發器僅需獲取一OFDM符號中之WOI ID以接收WOI資料,而需要兩個OFDM符號中之WOI ID及LOI ID來接收區域(LOI)資料。
在經實施時,當前實例使用三個專用OFDM符號來進行定時及頻率獲取以及網路ID獲取。圖39中說明對利用此方法之諸如超訊框之訊框的前導碼部分之部分3900之說明。如所說明,在所說明之前導碼部分中配置三個特殊符號結構TDM 1(3902)、TDM 2(3904)及TDM 3(3906)。
此等三個符號中之第一者TDM 1(3902)類似於本文先前描述之實例(例如,TDM前導1)而用於粗略定時獲取、訊框邊界定界及載波頻率偏移之獲取。
使用符號TDM 2(3904)來傳輸嵌有前導之WOI ID資訊。圖40說明符號TDM 2(3902)內之資料之更為詳細的圖式。TDM 2經組態以包括以WOI前導頻道填充之四個偶數或奇數頻率交錯,該等WOI前導頻道為藉由PN序列擾碼,具有WOI ID之前導。如所示,在圖40中,符號3902包括分別標有參考數字4000、4002、4004及4006之四個偶數頻率交錯(0,2,4,6),以WOI前導頻道對其進行填充。剩餘奇數交錯時槽4008經清零。藉由利用奇數或偶數頻率交錯,所得OFDM符號波形在藉由FFT自頻域變換時由時域中同一波形之兩個重複複本組成。由於來自TDM 1之定時僅為粗略定時,因此具有自TDM 2儲存之波形的兩個複本確保,即使在如圖42所說明波形於取樣窗週期中較早或較遲出現之情況下仍可獲得波形之完整複本,此將於稍後得到描述。此可與先前結合圖10至圖18而描述之實例區分,因為可藉由使用TDM 2達成精細定時而無需嵌有TDM 3符號之資訊。與此相反,先前揭示之實例需要來自TDM前導1頻道、WIC頻道、LIC頻道及TDM 2前導頻道之資訊以達成精細定時。
圖41說明TDM 3符號3906之組態,使用其以傳輸嵌有WOI及LOI ID之前導資訊。以WOI及LOI前導來填充諸如如所說明之偶數交錯4100、4102、4104及4106之四個偶數或奇數交錯(例如,0,2,4,6)。類似於TDM 2,TDM 3中之前導頻道藉由PN序列而經擾碼,但其具有WOI ID與LOI ID之組合。接著奇數或偶數交錯產生時域中同一波形之兩個複本。注意,存在於前導頻道中之LOI ID資訊視WOI ID而定。舉例而言,若設想WOI ID可自16個可能WOI ID之群中選出,且類似地LOI ID可自16個可能LOI ID之另一群中選出,則收發器中之處理電路或軟體將需要操作地處理WOI ID與LOI ID之256個不同組合(16 x 16)來判定接收LOI資料所需的WOI ID與LOI ID之合適組合。然而,在當前實例中,TDM 3中之交錯4100、4102、4104及4106中之每一者包括依賴於或基於存在於TDM 2中之WOI ID的LOI ID資訊。因此,在此特定實例中,收發器僅需處理16個可能WOI ID以獲得來自TDM 2之精細定時資訊且接著處理經偵測之WOI ID與額外16個可能LOI ID之組合來進行總共32個處理操作。
在操作中,根據當前描述之實例之定時獲取如本文中先前(例如)參看圖10至圖18所描述而以獲取關於粗略定時及頻率之TDM 1(例如,3902)開始。
在自TDM 1(3902)獲取粗略定時之後,在四分之一()之符號時間流逝後開始對TDM 2(例如,3904)進行取樣。作為說明,圖42展示例示性符號波形4200。由線4202指示的符號之開始由自TDM 1獲取之粗略定時判定。在之符號時間流逝後(如藉由線4204所指示),對符號進行取樣歷時一半()符號長度,其於線4206處結束。設想N 為符號中樣本之總數目,對於1至N /2個樣本{p k ,k =1,2,…,N /2}執行對於TDM 2之取樣。注意,相同取樣對於TDM 3之符號波形發生(若在需要區域內容之情況下利用此符號)。
在判定N /2個樣本之過程中,自樣本判定對雜訊基線之估計。根據一實例,可藉由判定對於k 個數目之樣本(例如,N /2)之頻道能量輪廓|p |2 的方差而估計雜訊基線。特定言之,可藉由使用以下方程式(1)中所給出之定量關係而判定p 之方差σ2
特定言之,在自TDM 1獲取粗略定時以開始TDM 2之後,跳過前N/4個樣本。接著對隨後N/2個數目之樣本進行取樣(例如,見圖42)。在以上之方程式(1)中使用來自彼等N/2個樣本中之每一者之能量輪廓(|pk |2 )(亦即,p1 為N/2個樣本中之第一個樣本且pN/2 為N/2個樣本中之最後一個樣本)。以此方式,只要TDM 1之定時誤差在(-N/4,+N/4)內,則將確保對於方程式(1)所利用之樣本(p1 ,p2,…,pN/2 )始終含有波形之完整複本。
接著使用快速傅立葉變換(FFT)而將相同樣本{p k ,k =1,2,…,N /2}變換至頻域。在使用FFT以將樣本變換至頻域之後,藉由使用與來自M個數目之可能WOI ID的第m個WOI ID相關聯之PN序列對前導符號進行解擾碼。藉由以反快速傅立葉變換(IFFT)將經解擾碼之前導符號變換回時域而獲得對於自1至N/2之樣本中之每一者的頻道估計c k (亦即,{c k ,k =1,2,…,N /2})。如以下在方程式(2)中,藉由使用先前計算所得之雜訊基線σ2 來計算偵測度量E:
其中m為WOI ID且η為可用以修改所要雜訊臨限之預定因數。對於全部M個數目之WOI ID計算偵測度量E。在對於M個數目之WOI ID之全部進行計算之後,經偵測之WOI ID將為具有最大偵測度量者,此指示WOI ID最有可能為所要WOI ID,因為其擁有雜訊臨限以上之最大頻道活動性能量。
亦可重複以上描述之判定來進行對來自L個數目之LOI ID的LOI ID之判定。然而,注意,若行動收發器僅經設定以接收WOI資料,則僅需以經偵測之WOI ID對符號TDM 2進行解擾碼來進行WOI精細定時獲取。可藉由已知的用於通信系統中之定時獲取之任何數目之方法來完成精細定時獲取。可利用之該方法之一實例描述於同在申請中的於2005年12月15日申請之題為"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IM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的美國申請案第11/303,485號中,其經讓渡給其受讓人,且以引用的方式明確地併入本文中。
如上文所提及,若行動收發器經設定以亦接收LOI資料,則重複上文描述之同一程序來進行對LOI ID之偵測。對來自TDM 3之LOI ID之偵測使用經偵測之WOI ID與所有可能之LOI ID的組合。在對WOI ID及LOI ID之偵測之後,藉由經偵測之WOI ID及LOI ID對符號TDM 3進行解擾碼且接著使用其以用於先前段落中所提及之藉由使用已知的用於定時獲取之任何數目之方法而進行之LOI精細定時獲取。與此相反,本文先前揭示之實例不提供該等LOI精細定時獲取機制。該等機制之缺乏可潛在地損害LOI資料接收效能。
圖43為可使用裝置以實現上文描述之用於接收TDM 1、TDM 2及TDM 3符號且基於TDM 2(在僅需要WOI資料之情況下)或TDM 3(當需要WOI及LOI資料時)獲取精細定時之方法之例示性收發器4300的方塊圖。如所說明,收發器4300包括用以接收所傳輸之無線資訊之天線4302,其在超訊框之前導碼中包括(例如)TDM 1、TDM 2及TDM 3。天線4302向將類比無線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4306之類比數位(A/D)轉換器4304傳遞無線信號資訊。A/D轉換器4304接著輸出數位信號4306至取樣器4308或類似之合適設備。在功能上,取樣器4308為收發器4300之實現用於對數位信號4306內之副載波進行取樣之定時窗的部分。將取樣器之輸出4310輸入至處理器4312及FFT 4314。注意,可藉由DSP或任何其他合適處理器來實施處理器4312。
FFT 4314經組態以將來自取樣器4308之樣本變換至頻域,且將頻域傳遞至使用與來自M個可能WOI ID之第m個WOI ID相關聯之PN序列來對藉由PN序列而擾碼的前導符號進行解擾碼之解擾碼器或解碼器4316。
處理器4314可進一步包括頻道估計/定時估計4318及反FFT(IFFT)4320。如所說明,IFFT 4320接收頻域中之經解擾碼之前導符號且將其變換回時域以由頻道估計/定時估計單元4318使用以獲得頻道估計。處理器4314亦可如上文結合方程式(2)所述而判定偵測度量,且接著基於對最大偵測度量之判定來偵測WOI ID。
另外,單元4318之定時估計部分可利用來自TDM 1之資料以首先獲取並設定定時以如上文所論述藉由在之符號時間之後開始歷時之符號長度而對TDM 2進行取樣。此外,單元4318之定時估計部分接著藉由使用由經偵測之WOI解擾碼之用於精細定時獲取之資料來獲得精細定時獲取。頻道估計/定時估計單元4318又向取樣器4308輸出定時資料4322以設定取樣器4308之取樣窗的定時。
此外,若處理器4312經程式化或接收指令以接收區域資料(LOI),則處理器4312將執行先前關於TDM 3而描述之額外處理。否則,處理器4312經組態以認可不處理TDM 3中之資料。
注意,可將頻道估計/定時獲取單元4318實施為諸如收發器300之收發器裝置內的硬體、軟體或韌體。另外,在軟體實施之情況中,收發器300可包括諸如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之積體電路,該積體電路包括在上面儲存有指令之電腦可讀媒體(諸如記憶體4324)或與該電腦可讀媒體介面連接,所儲存的指令在由處理器(例如,處理器4312)執行時使得處理器執行本揭示案中所描述之方法。作為另一實例,可由收發器300內之數位信號處理器(DSP)316來實施處理器4312或將處理器4312實施為DSP與硬體之組合。
如圖43所示,在解擾碼或解調變之後,將所得經解擾碼之信號作為串列位元流而輸出以由收發器所置於之諸如行動電話設備或個人資料助理(作為實例)的行動通信設備使用。
圖44展示用於傳輸諸如OFDM符號之無線符號之方法的流程圖,該無線符號具有三個不同符號(例如,TDM 1、TDM 2及TDM 3)來向收發器傳送資訊以進行定時獲取。如所說明,方法4400開始於步驟4402,其中過程4400經初始化。下一流程進行至步驟4402,其中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之第一符號被傳輸(例如,TDM 1)。
自步驟4402,流程進行至步驟4404,其中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的第二符號。程序之此部分之一實例為TDM 2之傳輸。
在執行步驟4404之後,流程進行至步驟4406,其中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的第三符號。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該傳輸之一實例為TDM 3之傳輸。
流程接著進行至步驟4408,其中過程4400終止。注意,可藉由傳輸器(未圖示)或類似設備而實現過程4400。相應收發器經組態以接收並處理所傳輸之符號所憑藉之方法說明於圖45中。
如所說明,圖45揭示用於接收且判定網路識別符(諸如由圖44之方法所傳輸之網路識別符)之過程4500。可藉由諸如收發器4400之收發器來實施此過程。
過程4500開始於開始步驟4502且進行至步驟4504。在步驟4504處,處理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之第一接收符號。作為此程序之實施之一實例,圖43中之收發器4300可(例如)接收TDM 1,且判定來自符號TDM 1之粗略定時。在步驟4504之後,流程進行至步驟4506,其中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的第二接收符號。可藉由收發器4300且更特定言之藉由取樣器4308、處理器4312及頻道估計/定時估計單元4318來實施步驟4506中之此過程。
在步驟4506完成之後,流程進行至決策步驟4508。在此處進行是否需要區域資料(LOI資料)之判定。若不需要,則流程進行至步驟4510,其中僅使用第一網路資料(例如,WOI ID)而獲取定時。在步驟4510中之精細定時獲取之後,流程進行至終止步驟4512。
或者在決策步驟4508,若需要第二網路資料(例如,LOI資料),則流程進行至步驟4514。在步驟4514,程序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亦即,LOI)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例如,LOI ID)的第三接收符號,其中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亦即,LOI ID偵測係基於在步驟4506中受到處理之經偵測之WOI資料之組合)。在步驟4514之過程完成之後,流程進行至步驟4516,其中精細定時獲取係基於經偵測之第一網路識別資訊及第二網路識別資訊(亦即,WOI ID及LOI ID)。在定時獲取之後,流程進行至終止步驟4512。
圖46說明用於根據本揭示案之傳輸器中之處理器的一實例。如所說明,傳輸器或用於傳輸器中之處理器4600包括用於傳輸第一符號之構件4602。第一符號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該定時資訊可由接收器使用以獲取粗略定時。第一符號之早先揭示之實例為OFDM符號TDM 1。處理器4600亦包括用於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的第二符號之構件4604。第二符號之實例包括上文論述之TDM 2,其包括關於WOI網路之WOI ID資訊。
處理器4600亦包括用於傳輸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的第三符號之構件4606。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亦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該第三符號之一實例包括TDM 3,其以基於WOI ID資訊之LOI ID資訊為特徵,其中LOI ID係用於存取LOI網路。
處理器4600亦包括用於將來自構件4602、4604及4608之符號聚集至訊框或超訊框中(作為實例,諸如圖39中所說明)之傳輸電路或構件4608。接著經由天線4610無線傳輸訊框或超訊框。
圖47說明例示性收發器或收發器內之處理器4700,其經組態以接收無線通信信號。如所說明,處理器4700與接收諸如圖39中所說明,配置於訊框中之無線通信信號之天線4702通信。舉例而言,將信號傳遞至用於處理第一接收符號之構件4704,其中第一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向收發器或處理器4700傳送第一定時資訊。此資訊可類似於上文論述之符號TDM 1且(例如)用以亦如先前所描述而實現粗略定時獲取。另外,處理器4700包括與構件4704通信之構件4706,構件4706用於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的第二接收符號。此第二接收符號可為(例如)傳送關於WOI網路之WOI ID之TDM 2。
處理器4700進一步包括與構件4706通信之構件4708,其中構件4708用於選擇性地處理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的第三接收符號,其中當收發器經選擇性地組態以自第二網路接收資料時,關於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此第三符號之一實例可為(例如)如本文先前所描述基於WOI ID傳送LOI ID之TDM 3。
處理器4700亦包括與構件4706及4708通信以視是否需要LOI資料而獲取WOI資料或WOI及LOI資料之定時的處理電路。注意,構件4704、4706、4708及4710可由圖43中所說明之組件中之一些或所有而實現(作為實例)。
先前結合圖39至圖47而揭示之實例藉由以對訊框前導碼中之符號之漸進或選擇性使用為特徵而提供對處理資源之較佳使用(尤其在僅需要WOI資料之情況下),因為僅需要對兩個訊框(亦即,TDM 1及TDM 2)之處理。此外,藉由利用第三符號用於利用WOI ID與所有可能LOI ID之組合的對LOI資料接收之精細定時獲取,處理資源在需要LOI資料時得以最佳化。藉由需要較少處理資源,可儲存較小碼片或處理器大小。
可藉由經設計以執行本文描述之功能的通用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或其他可程式化邏輯設備、離散閘或電晶體邏輯、離散硬體組件或其任何組合來實施或執行結合本文揭示之實施例而描述之各種說明性邏輯區塊、模組及電路。通用處理器可為微處理器,但在替代實施例中,處理器可為任何習知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狀態機。亦可將處理器實施為計算設備之組合,例如,DSP與微處理器之組合、複數個微處理器、結合DSP核心之一或多個微處理器或任何其他該組態。
結合本文揭示之實施例而描述之方法或演算法之步驟可直接具體化於硬體、由處理器執行之軟體模組或兩者之組合中。軟體模組可常駐於RAM記憶體、快閃記憶體、ROM記憶體、EPROM記憶體、EEPROM記憶體、暫存器、硬碟、抽取式碟、CD-ROM或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任何其他形式之儲存媒體中。例示性儲存媒體耦接至處理器以使得處理器可自儲存媒體讀取資訊或將資訊寫入至儲存媒體。在替代實施例中,儲存媒體與處理器可成一體式。處理器及儲存媒體可常駐於ASIC中。ASIC可常駐於使用者終端機中。在替代實施例中,處理器及儲存媒體可作為離散組件而常駐於使用者終端機中。
提供所揭示之實施例之先前描述以使任何熟習此項技術者能夠製作或使用本發明。對此等實施例之各種修改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為顯而易見的,且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或範疇的情況下將本文界定之一般原理應用於其他實施例。因此,本發明不欲限於本文所示之實施例,而與本文所揭示之原理及新奇特徵最廣泛地一致。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可使用多種不同技藝及技術中之任一者來表示資訊及訊號。舉例而言,可由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粒子、光學場或粒子,或其任一組合來表示可遍及上文描述所引用之資料、指令、命令、資訊、信號、位元、符號及碼片。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進一步瞭解,可將結合本文揭示之實施例而描述之各種說明性邏輯區塊、模組、電路及演算法步驟實施為電子硬體、電腦軟體或兩者之組合。為了清楚地說明硬體與軟體之此可交換性,已於上文一般性地在功能性方面描述了各種說明性組件、區塊、模組、電路及步驟。將該功能性實施為硬體還是軟體視特定應用及強加於整個系統之設計約束而定。熟習此項技術者對於每一特定應用可以不同方式來實施所描述之功能性,但該等實施決策不應被解釋為引起對本發明之範疇的脫離。
102...經渦輪碼編碼之位元
104...位元交錯區塊
106...群集符號映射區塊
108...群集符號交錯區塊
110...頻道化區塊
112...交錯表
114...OFDM符號
152...經渦輪碼編碼之位元/碼位元
154...位元交錯區塊/位元交錯
156...群集符號映射區塊
158...頻道化區塊
160...交錯交錯表及動態時槽-交錯映射
162...OFDM符號
202...渦輪碼封包
204...交錯緩衝器
250...渦輪碼封包
252...交錯緩衝器
254...交錯緩衝器
256...渦輪碼封包
302...渦輪碼封包
304...群集符號
306...交錯交錯表
308...交錯3
310...交錯4
312...交錯2
314...交錯6
316...交錯1/數位信號處理器(DSP)
318...交錯5
320...交錯3
322...交錯7
402...時槽索引
404...OFDM符號索引
406...時槽索引
408...時槽索引
502...時槽
504...時槽符號索引
506...時槽索引
508...時槽索引
702...無線設備
704...天線
706...雙工器
708...接收器
710...傳輸器
712...處理器
714...記憶體
3900...部分
3902...TDM 1
3904...TDM 2
3906...TDM 3
4000...頻率交錯
4002...頻率交錯
4004...頻率交錯
4006...頻率交錯
4008...交錯時槽
4100...交錯
4102...交錯
4104...交錯
4106...交錯
4200...符號波形
4202...線
4204...線
4206...線
4300...收發器
4302...天線
4304...類比數位(A/D)轉換器
4306...數位信號
4308...取樣器
4310...輸出
4312...處理器
4314...FFT
4316...解擾碼器或解碼器
4318...頻道估計/定時估計單元//頻道估計/定時獲取單元
4320...反FFT(IFFT)
4322...定時資料
4324...記憶體
4400...方法/過程/收發器
4500...過程
4600...處理器
4602...構件
4604...構件
4606...構件
4608...傳輸電路或構件
4610...天線
4700...處理器
4702...天線
4704...構件
4706...構件
4708...構件
4710...構件
圖1a展示根據一實施例之頻道交錯器;圖1b展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頻道交錯器;圖2a展示根據一實施例的經置放於交錯緩衝器中之渦輪碼封包之碼位元;圖2b展示根據一實施例的經配置為N/m列乘m行之矩陣的交錯器緩衝器;圖3說明根據一實施例之交錯交錯表;圖4展示根據一實施例之頻道化圖;圖5展示根據一實施例之頻道化圖,其中全一移位序列導致對於特定時槽之長期的良好及不良頻道估計;及圖6展示一頻道化圖,其中全二移位序列導致均勻展布之良好與不良頻道估計交錯;及圖7展示根據一實施例的經組態以實施交錯之無線設備。
圖8展示對於實體層封包之例示性訊框檢查序列計算的方塊圖。
圖9展示例示性OFDM符號之持續時間之圖。
圖10展示例示性超訊框之結構及頻道結構。
圖11展示傳輸器中之例示性TDM前導1封包處理之方塊圖。
圖12展示用於調變TDM前導1副載波之例示性PN序列產生器。
圖13展示用於QPSK調變之例示性信號群集。
圖14展示說明傳輸器中TDM前導2/WIC/LIC/FDM前導/TPC/資料頻道中未經配置之時槽/保留之OFDM符號之固定圖案處理的方塊圖。
圖15為廣域識別頻道中之時槽配置之一實例。
圖16展示例示性時槽位元擾碼器。
圖17展示例示性LIC時槽配置之方塊圖。
圖18展示例示性TDM前導2時槽配置之方塊圖。
圖19展示說明傳輸器中之OIS實體層封包處理之方塊圖。
圖20展示例示性廣域/區域OIS頻道編碼器之方塊圖。
圖21展示例示性渦輪碼編碼器架構之方塊圖。
圖22展示用於計算渦輪碼交錯器輸出位址之程序的方塊圖。
圖23展示例示性位元交錯器操作之方塊圖,其中N=20。
圖24展示映射至資料槽緩衝器的廣域OIS頻道渦輪碼編碼封包之方塊圖。
圖25展示映射至資料槽緩衝器之區域OIS渦輪碼編碼封包。
圖26展示說明用於在傳輸器中處理資料頻道實體層封包之程序的方塊圖。
圖27展示例示性資料頻道編碼器之方塊圖。
圖28展示對於分層調變,對用於填充時槽緩衝器之基本及增強組份位元進行之例示性交錯。
圖29展示佔據三個資料槽緩衝器的資料頻道渦輪碼編碼封包。
圖30展示佔據三個資料槽緩衝器的基本及增強組份渦輪碼編碼封包之多路傳輸的一實例。
圖31展示佔據3個資料槽緩衝器的資料頻道渦輪碼編碼封包之一實例。
圖32展示向在一訊框中越過3個連續OFDM符號之多個MLC進行之時槽配置的實例。
圖33展示用於16-QAM調變之例示性信號群集。
圖34展示用於分層調變之例示性信號群集。
圖35展示向FDM前導之交錯配置之圖。
圖36展示向時槽之交錯配置之圖。
圖37展示例示性OFDM普通操作之方塊圖。
圖38展示說明根據一實例的經開窗之OFDM符號之重疊圖。圖33展示用於16-QAM調變之例示性信號群集。
圖39展示包括符號TDM 1、TDM 2及TDM 3之例示性訊框前導碼。
圖40展示在圖39之符號TDM 2中對於WOI前導頻道之交錯配置之圖。
圖41展示在圖39之符號TDM 3中對於WOI及LOI前導頻道之交錯配置的圖。
圖42展示對於圖39之符號TDM 2及TDM 3中之至少一者之例示性符號取樣週期。
圖43展示說明用於接收圖39之符號之例示性收發器的圖。
圖44展示用於傳輸用於向收發器傳送資訊以進行定時獲取之無線符號(例如,TDM 1、TDM 2及TDM 3)之方法的例示性流程圖。
圖45展示用於在收發器中於通信系統中判定網路識別符之方法的例示性流程圖。
圖46展示用於傳輸無線符號(諸如圖39所示之無線符號)之裝置的例示性方塊圖。
圖47展示用於接收無線符號(諸如圖39所示之無線符號)之裝置的例示性方塊圖。
102...經渦輪碼編碼之位元
104...位元交錯區塊
106...群集符號映射區塊
108...群集符號交錯區塊
110...頻道化區塊
112...交錯表
114...OFDM符號

Claims (29)

  1. 一種用於在一通信系統中傳輸網路識別符之方法,其包含:傳輸一第一符號,該第一符號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傳輸一第二符號,該第二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及傳輸一第三符號,該第三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其中關於該第二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該第一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第二符號經組態以包括該第一資訊,該第一資訊包括具有第一網路識別資訊之該網路識別資訊,該第一網路識別資訊係用具有該第一網路識別資訊之該符號為種子之偽隨機雜訊序列予以擾碼。
  3.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於該第三符號傳輸廣域/區域識別符資訊時,該第二符號經組態以包括該第一資訊,該第一資訊包括具有第一網路識別資訊之該網路識別資訊,該第一網路識別資訊係用具有該第一網路識別資訊之該符號為種子之偽隨機雜訊序列予以擾碼。
  4. 一種用於在一收發器中於一通信系統中判定網路識別符之方法,該方法包含:處理一第一接收符號,該第一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向該收發器傳送第一定時資訊; 處理一第二接收符號,該第二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及選擇性地處理一第三接收符號,該第三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其中當該收發器選擇性地經組態以自該第二網路接收資料時,關於該第二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該第一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5.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在不需要第二網路資訊時,基於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該第一資訊中的至少一者在該收發器中獲取精細定時。
  6.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在需要第二網路資訊時,基於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該第一資訊及該第二資訊中的至少一者在該收發器中獲取精細定時。
  7.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定時資訊為粗略定時資訊。
  8.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基於該粗略定時資訊對該第二接收符號與該第三接收符號中之至少一者進行取樣。
  9.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基於該第一定時資訊對該第二接收符號與該第三接收符號中之至少一者估計一雜訊基線。
  10. 如請求項8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基於該粗略定時資訊對該第二接收符號與該第三接收符號中之至少一者估計一雜訊基線。
  11.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在該第二接收符號內的偶數交錯或奇數交錯中之一者中包括該包括關於該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第一資訊。
  12.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該第三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在該第三接收符號內的偶數交錯或奇數交錯中之一者中包括該關於該第二網路的第二資訊。
  13.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將該經取樣之第二接收符號及該經取樣的第三接收符號中之至少一者變換至頻域;藉由使用偽隨機雜訊序列對嵌於該第二接收符號及該第三接收符號中之至少一者內的前導符號進行解擾碼;將該等經解擾碼之前導符號變換至時域;對於複數個網路識別符,對於與該第二接收符號及該第三接收符號中之至少一者相關聯的該等經變換之經解擾碼前導符號中的至少一者判定頻道估計;基於該等經判定之頻道估計及所基於之該雜訊基線計算一偵測度量;及基於來自該偵測度量之最大值在該網路識別資訊內自該複數個網路識別符選擇一網路識別符。
  14. 一種用於一傳輸器中之處理器,該處理器經組態以:傳輸一第一符號,該第一符號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 傳輸一第二符號,該第二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及傳輸一第三符號,該第三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其中關於該第二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該第一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15. 如請求項14之處理器,其中該第二符號經組態以包括該第一資訊,該第一資訊包括具有第一網路識別資訊之該網路識別資訊,該第一網路識別資訊係用具有該第一網路識別資訊之該符號為種子之偽隨機雜訊序列予以擾碼。
  16. 一種用於一收發器中之處理器,該處理器經組態以:處理一第一接收符號,該第一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向該收發器傳送第一定時資訊;處理一第二接收符號,該第二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及選擇性地處理一第三接收符號,該第三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其中當該收發器選擇性地經組態以自該第二網路接收資料時,關於該第二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該第一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17. 如請求項16之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進一步經組態以在不需要第二網路資訊時,基於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該第一資訊中的至少一者在該收發器中獲 取精細定時。
  18. 如請求項16之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進一步經組態以在需要第二網路資訊時,基於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該第一資訊及該第二資訊中的至少一者在該收發器中獲取精細定時。
  19. 如請求項16之處理器,其中該第一定時資訊為粗略定時資訊。
  20. 如請求項19之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進一步經組態以基於該粗略定時資訊對該第二接收符號與該第三接收符號中的至少一者進行取樣。
  21. 如請求項16之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進一步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定時資訊對該第二接收符號與該第三接收符號中的至少一者估計一雜訊基線。
  22. 如請求項20之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進一步經組態以基於該粗略定時資訊對該第二接收符號與該第三接收符號中的至少一者估計一雜訊基線。
  23. 如請求項16之處理器,其中該第二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在該第二接收符號內的偶數交錯或奇數交錯中之一者中包括該包括關於該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的第一資訊。
  24. 如請求項16之處理器,其中該第三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在該第三接收符號內的偶數交錯或奇數交錯中之一者中包括該關於該第二網路的第二資訊。
  25. 如請求項21之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進一步經組態以:將該經取樣之第二接收符號及該經取樣的第三接收符 號中之至少一者變換至頻域;藉由使用偽隨機雜訊序列對嵌於該第二接收符號及該第三接收符號中之至少一者內的前導符號進行解擾碼;將該等經解擾碼之前導符號變換至時域;對於複數個網路識別符,對於與該第二接收符號及該第三接收符號中之至少一者相關聯的該等經變換之經解擾碼前導符號中之至少一者判定頻道估計;基於該等經判定之頻道估計及所基於之該雜訊基線計算一偵測度量;及基於來自該偵測度量之最大值在該網路識別資訊內自該複數個網路識別符選擇一網路識別符。
  26. 一種用於一傳輸器中之處理器,其包含:用於傳輸一第一符號之構件,該第一符號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用於傳輸一第二符號之構件,該第二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及用於傳輸一第三符號,該第三符號之構件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其中關於該第二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該第一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27. 一種用於一收發器中之處理器,其包含:用於處理一第一接收符號之構件,該第一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向該收發器傳送第一定時資訊;用於處理一第二接收符號之構件,該第二接收符號經 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及用於選擇性地處理一第三接收符號之構件,該第三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其中當該收發器選擇性地經組態以自該第二網路接收資料時,關於該第二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該第一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28. 一種藉由一組指令而編碼之電腦可讀媒體,該等指令包含:一用於傳輸一第一符號之指令,該第一符號經組態以傳送至少定時資訊;一用於傳輸一第二符號之指令,該第二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一資訊;及一用於傳輸一第三符號之指令,該第三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其中關於該第二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該第一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29. 一種藉由一組指令而編碼之電腦可讀媒體,該等指令包含:一用於處理一第一接收符號之指令,該第一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向收發器傳送至少定時資訊;一用於處理一第二接收符號之指令,該第二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一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 一資訊;及一用於選擇性地處理一第三接收符號之指令,該第三接收符號經組態以傳送包括關於一第二網路之網路識別資訊之第二資訊,其中當該收發器選擇性地經組態以自該第二網路接收資料時,關於該第二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包括關於該第一網路之該網路識別資訊的至少一部分。
TW096131937A 2006-08-28 2007-08-28 在通信系統中用於傳送網路識別符之方法及裝置 TWI3836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511,950 US9042212B2 (en) 2005-07-29 2006-08-28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network identifier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8858A TW200828858A (en) 2008-07-01
TWI383615B true TWI383615B (zh) 2013-01-21

Family

ID=39048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31937A TWI383615B (zh) 2006-08-28 2007-08-28 在通信系統中用於傳送網路識別符之方法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9042212B2 (zh)
EP (1) EP2057810B1 (zh)
JP (1) JP5144665B2 (zh)
KR (1) KR101126004B1 (zh)
CN (1) CN101548515B (zh)
AU (1) AU2007289323A1 (zh)
BR (1) BRPI0716263A2 (zh)
CA (1) CA2658693A1 (zh)
IL (1) IL196670A0 (zh)
MX (1) MX2009001904A (zh)
NO (1) NO20090536L (zh)
RU (1) RU2407231C1 (zh)
TW (1) TWI383615B (zh)
WO (1) WO2008027918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317142A1 (en) * 2005-07-29 2008-1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diversity
US8391410B2 (en) 2004-07-29 2013-03-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 pilot symb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246728B2 (en) 2004-07-29 2016-0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diversity
US20070081484A1 (en) * 2004-07-29 2007-04-12 Wang Michael M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frame struct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25911B1 (ko) * 2004-07-29 2009-11-09 콸콤 인코포레이티드 다이버시티 인터리빙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9042212B2 (en) 2005-07-29 2015-05-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network identifier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391751B2 (en) * 2005-07-29 2016-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diversity
US7706328B2 (en) 2006-01-04 2010-04-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osition lo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KR101414758B1 (ko) * 2007-07-03 2014-10-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EP2028808A3 (en) * 2007-07-25 2009-06-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er identifi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20090028100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er identifi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488526B2 (en) * 2007-12-10 2013-07-1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using preamble
US8165064B2 (en) * 2008-01-28 2012-04-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ments to the positioning pilot channel
US20090274099A1 (en) * 2008-05-02 2009-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transmitter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792899B2 (en) * 2008-11-07 2014-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gionalized delivery of hybrid mobile broadcast services or channels in a mobile broadcast network
US20100158160A1 (en) * 2008-12-24 2010-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Extracting information from positioning pilot channel symbols in forward link only system
CN107104780B (zh) * 2009-10-01 2020-10-16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上行链路控制数据传输
US8325833B2 (en) * 2009-12-21 2012-12-04 Intel Corporation Interlaced symbol constellation mapp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2812658B (zh) 2010-01-08 2015-12-16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针对多个载波的信道状态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KR101778304B1 (ko) * 2010-08-23 2017-09-1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프리앰블을 이용하여 특성 정보를 공유하는 통신 방법, 상기 프리앰블을 생성하는 방법, 상기 방법들이 적용되는 통신 시스템
CN102684813B (zh) * 2011-03-08 2015-0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前传的方法及系统
CN105108870A (zh) * 2015-07-15 2015-12-02 百仪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耐磨废旧轮胎橡胶粉改性竹纤维板及其制备方法
US9692587B2 (en) 2015-10-26 2017-06-27 Higher Ground Llc Phase tracking
JP6350602B2 (ja) * 2016-06-23 2018-07-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判定装置、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判定方法、及び、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判定プログラム
PL3531637T3 (pl) * 2018-02-21 2020-07-13 Deutsche Telekom Ag Techniki wydajnego porządkowania pakietów danych w scenariuszach wielotorowych
JP6853863B1 (ja) * 2019-10-03 2021-03-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TWI743800B (zh) * 2020-05-22 2021-10-2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偵測聲音中頻訊號之制式的電路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1551B1 (en) * 1999-01-21 2003-08-26 Cisco Technology, Inc. OFDM channel identification
US6754170B1 (en) * 2000-09-29 2004-06-22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Timing synchronization in OFDM communications receivers
US20050122928A1 (en) * 2003-10-24 2005-06-09 Rajiv Vijayan Local and wide-area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broadcast network
US7039000B2 (en) * 2001-11-16 2006-05-02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Timing synchronization for OFDM-based wireless networ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2605A (en) 1984-03-20 1987-06-09 Applied Spectrum Technologies, Inc. Data and voice communications system
SU1327296A1 (ru) 1985-06-11 1987-07-30 Минский ради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Сверточный кодек с алгоритмом порогового декодировани
US5177766A (en) 1991-06-03 1993-01-05 Spectralink Corporation Digital clock timing generation in a spread-spectrum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315592A (en) * 1992-04-23 1994-05-24 Xyplex Inc. Parallel bridging
US6154484A (en) 1995-09-06 2000-11-28 Solan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mbedding auxiliary data in a primary data signal using frequency and time domain processing
FI955113A (fi) 1995-10-26 1997-04-27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Tiedonsiirtomenetelmä, lähetin ja vastaanotin
FR2742612B1 (fr) 1995-12-15 1998-02-06 Sextant Avionique Procede et circuit de reception de signaux de positionnement par satellites avec elimination des erreurs de multitrajets
JP2907104B2 (ja) 1996-03-27 1999-06-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時間ダイバーシティ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KR100186627B1 (ko) 1996-09-21 1999-05-1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베이스 밴드 인터리버
KR100193846B1 (ko) 1996-10-02 1999-06-15 윤종용 인터리브 리드 어드레스 생성기
KR100221336B1 (ko) 1996-12-28 1999-09-15 전주범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수신 시스템의 프레임 동기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6243379B1 (en) * 1997-04-04 2001-06-05 Ramp Networks, Inc. Connection and packet level multiplexing between network links
US6421333B1 (en) * 1997-06-21 2002-07-1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Channel coding and interleaving for transmission on a multicarrier system
EP0897223B1 (en) * 1997-08-14 2013-03-20 Her Majesty The Queen In Right Of Canada as represented by the Minister of Industry High-performance low-complexity error-correcting codes
US6208663B1 (en) * 1997-08-29 2001-03-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block ARQ with reselection of FEC coding and/or modulation
US6026117A (en) 1997-10-23 2000-02-15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omplex four-phase sequences for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EP0938208A1 (en) 1998-02-22 1999-08-25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compatible with the existing GSM system
JP2961105B1 (ja) 1998-06-19 1999-10-12 株式会社次世代デジタルテレビジョン放送システム研究所 Ofdm受信装置
JP2958308B1 (ja) 1998-07-10 1999-10-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リーブ解除装置
ATE390762T1 (de) 1998-07-27 2008-04-15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Kodierung von mehrwortinformation mit wortweiser verschachtelung
US6298463B1 (en) * 1998-07-31 2001-10-02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Paralle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ing
US6798736B1 (en) * 1998-09-22 2004-09-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variable rate data
EP1058855A4 (en) 1998-12-04 2004-09-01 Trafficmaster Usa Inc DETERMINING POSI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SPATIAL SIGNATURES
KR100306282B1 (ko) 1998-12-10 2001-11-02 윤종용 통신시스템의인터리빙/디인터리빙장치및방법
BE1012331A3 (nl) 1998-12-11 2000-09-05 Steveninck Etienne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het aanbrengen van reflecterend materiaal op een substraat.
US6304581B1 (en) 1999-02-16 2001-10-16 Motorola, Inc. Interlea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rthogonal transmit diversity and multi-carriers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6973118B1 (en) * 1999-02-25 2005-12-06 Sony Corporation Digital broadcasting apparatus
KR100342565B1 (ko) * 1999-04-20 2002-07-04 윤종용 코드분할 다중접속 시스템의 단말기에서 단절된 호 복원 방법및 그 통보 방법
US6311306B1 (en) * 1999-04-26 2001-10-30 Motorola, Inc. System for error control by subdividing coded information units into subsets reordering and interlacing the subsets, to produce a set of interleaved coded information units
EP1914895B1 (en) * 1999-05-10 2017-11-01 NTT DoCoMo, Inc. Data multiplexing method and data multiplexer, and data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data transmitter
EP1055941B1 (en) 1999-05-28 2006-10-0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oherent laser radar apparatus and radar/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473878B1 (en) 1999-05-28 2002-10-29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erial-concatenated turbo codes
EP1114528B1 (en) 1999-07-08 2006-06-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demultiplexer and a multiplexer used for rate matching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FR2797122B1 (fr) 1999-07-30 2006-08-04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de donnees utilisant des jeux repetitifs de sequences d'etalement, emetteur et recepteur correspondants
US6747948B1 (en) * 1999-08-11 2004-06-08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Interleaver scheme in an OFDM system with multiple-stream data sources
US6631125B1 (en) 1999-10-20 2003-10-07 Nokia Corporation Channel set-up in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US6697990B2 (en) * 1999-12-15 2004-02-24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Interleaver design for parsed 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IT1314319B1 (it) 1999-12-23 2002-12-09 Siemens Inf & Comm Networks Metodo di interlacciamento di un flusso di bit in un sistema ditelefonia radiomobile
JP2001217861A (ja) 2000-01-31 2001-08-10 Kddi Corp いたずらメール防止システム及びメールセンタ装置
US6505052B1 (en) * 2000-02-01 2003-0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messages
JP3568873B2 (ja) 2000-03-22 2004-09-2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マルチキャリア無線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チャネル推定方法及び装置
KR100499467B1 (ko) 2000-03-10 2005-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록 인터리빙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JP3976474B2 (ja) 2000-05-12 2007-09-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Ofdm復調装置
US7120696B1 (en) 2000-05-19 2006-10-10 Stealthkey, Inc. Cryptographic communications using pseudo-randomly generated cryptography keys
JP3995390B2 (ja) 2000-05-26 2007-10-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2002057640A (ja) 2000-08-09 2002-02-22 Sony Corp 地上デジタル放送送受信システム及び地上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US6985434B2 (en) * 2000-09-01 2006-01-10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daptive time diversity and spatial diversity for OFDM
JP2002111621A (ja) 2000-09-28 2002-04-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デジタル信号受信装置
JP2002111631A (ja) 2000-10-04 2002-04-12 Yrp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Key Tech Res Lab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6961388B2 (en) 2001-02-01 2005-1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ing scheme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636708B2 (ja) 2001-02-13 2005-04-06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符号を生成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US7248652B2 (en) * 2001-02-28 2007-07-24 Agere 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vering timing information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systems
US7170849B1 (en) * 2001-03-19 2007-01-30 Cisco Systems Wireless Networking (Australia) Pty Limited Interleaver, deinterleaver, interleaving method, and deinterleaving method for OFDM data
US7209461B2 (en) * 2001-05-09 2007-04-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ip-rate processing in a CDMA system
US6392572B1 (en) * 2001-05-11 2002-05-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Buffer architecture for a turbo decoder
US7272769B1 (en) 2001-06-05 2007-09-18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leaving data in a wireless transmitter
US7489655B2 (en) * 2001-07-06 2009-0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dictive scheduling in a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51677C (zh) 2001-08-17 2004-05-26 清华大学 级联纠错编码器
US6738370B2 (en) * 2001-08-22 2004-05-1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mplementing re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viding H-ARQ
JP3911401B2 (ja) 2001-10-16 2007-05-09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周波数インターリーブ装置、周波数インターリーブ方法、周波数デインターリーブ装置、および、周波数デインターリーブ方法
US7349667B2 (en) 2001-10-19 2008-03-2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implified noise estimation and/or beamform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7154936B2 (en) 2001-12-03 2006-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terative detection and decoding for a MIMO-OFDM system
JP3883432B2 (ja) 2001-12-18 2007-02-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Ofdm受信装置及び放送受信装置
KR100860660B1 (ko) 2002-01-09 2008-09-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시스템의 인터리빙 장치 및 방법
US7010017B2 (en) 2002-01-30 2006-03-07 Qualcomm Inc. Receiver noise estimation
US7292552B2 (en) 2002-03-14 2007-1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06065B2 (en) * 2002-03-14 2008-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inter-channel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679775B2 (ja) 2002-04-12 2005-08-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マルチキャリア受信装置及び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方法
WO2003088537A1 (fr) 2002-04-12 2003-10-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positif de communication multiporteuse et procede de communication multiporteuse
US7251768B2 (en) 2002-04-22 2007-07-31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error-control coder and linear precoder
US7289459B2 (en) * 2002-08-07 2007-10-30 Motorola Inc.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daptive interleaver
WO2004015948A1 (en) 2002-08-13 2004-02-19 Nokia Corporation Symbol interleaving
US7002900B2 (en) 2002-10-25 2006-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 diversity processing for a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40081131A1 (en) 2002-10-25 2004-04-29 Walton Jay Rod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OFDM symbol sizes
US6985745B2 (en) 2002-11-25 2006-01-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radio signature position determining entity (RS-PDE) for maintaining location database reliability
JP4619288B2 (ja) 2002-12-12 2011-01-26 エイアールエム リミテッド データ処理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処理動作マスキング
KR100519335B1 (ko) 2002-12-31 2005-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 인터리빙 방법
US7031251B2 (en) 2003-02-12 2006-04-18 Hangjun Chen Clipping distortion canceller for OFDM signals
DE60313045T2 (de) 2003-03-10 2007-12-13 Ntt Docomo Inc.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erkennen einer Gruppe von empfangenen Zeichen
AU2003269739A1 (en) * 2003-03-28 2004-10-18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fdm symbol timing synchronization
RU2248097C2 (ru) 2003-04-01 2005-03-1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нитарное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Воронеж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связи" Система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US7324590B2 (en) 2003-05-28 2008-01-29 Qualcomm Incoporated Equalizer with combined CCK encoding-decoding in feedback filtering of 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
US7457350B2 (en) 2003-07-18 2008-11-25 Artimi Lt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050016201A1 (en) 2003-07-22 2005-01-27 Ivanov Igor C. Multi-staged heating system for fabricating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US20050063298A1 (en) 2003-09-02 2005-03-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ation in a broadcast OFDM system usi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ed pilots
US8526412B2 (en) 2003-10-24 2013-09-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145940B2 (en) 2003-12-05 2006-1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transmission schemes for a multi-antenna system
US20050135517A1 (en) * 2003-12-22 2005-06-2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Increasing effective number of data tones in a multi-antenna multi-tone communication system
BRPI0504407A (pt) * 2004-01-20 2006-10-24 Qualcomm Inc comunicação broadcast/multicast sincronizada
US7339999B2 (en) 2004-01-21 2008-03-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transmissio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for an OFDM system with excess delay spread
US7398091B2 (en) 2004-02-02 2008-07-08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in a visited network
US8077691B2 (en) 2004-03-05 2011-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transmissio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for MISO and MIMO receivers in a multi-antenna system
US7411898B2 (en) * 2004-05-10 2008-08-1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reamble generator for a multiband OFDM transceiver
TW200623754A (en) * 2004-05-18 2006-07-01 Qualcomm Inc Slot-to-interlace and interlace-to-slot converters for an ofdm system
US8027372B2 (en) * 2004-06-18 2011-09-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 acquisi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98787B2 (en) * 2004-06-25 2007-11-20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broadband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US9246728B2 (en) * 2004-07-29 2016-0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diversity
KR100925911B1 (ko) 2004-07-29 2009-11-09 콸콤 인코포레이티드 다이버시티 인터리빙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20070081484A1 (en) * 2004-07-29 2007-04-12 Wang Michael M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frame struct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91410B2 (en) 2004-07-29 2013-03-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 pilot symb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317142A1 (en) * 2005-07-29 2008-1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diversity
US7924770B2 (en) 2004-08-06 2011-04-1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nod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852822B2 (en) * 2004-12-22 2010-1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de area and local network ID transmission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06086878A1 (en) 2005-02-15 2006-08-2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Radio access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ofdm and cdma for broadband data transmission
KR100934149B1 (ko) 2005-03-10 2009-12-29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지정된 tdm 파일럿을 사용하는, 로컬 영역 파형과 와이드 영역 파형 사이의 천이에서의 타이밍 동기화 및 채널 추정
US7813383B2 (en) 2005-03-10 2010-10-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of time division multiplexed pilot symbols to aid channel estimation, time synchronization, and AGC bootstrapping in a multicast wireless system
US7756005B2 (en) * 2005-03-11 2010-07-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arse timing/frame acquisition of OFDM system usi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ed pilot symbol
US20070025738A1 (en) 2005-07-28 2007-02-01 Artimi Inc.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methods
US9042212B2 (en) 2005-07-29 2015-05-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network identifier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391751B2 (en) * 2005-07-29 2016-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diversity
US7702046B2 (en) 2006-04-03 2010-04-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during signal acquisition
KR200461482Y1 (ko) 2010-12-20 2012-07-16 (주)아모레퍼시픽 피지제거용 빗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1551B1 (en) * 1999-01-21 2003-08-26 Cisco Technology, Inc. OFDM channel identification
US6754170B1 (en) * 2000-09-29 2004-06-22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Timing synchronization in OFDM communications receivers
US7039000B2 (en) * 2001-11-16 2006-05-02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Timing synchronization for OFDM-based wireless networks
US20050122928A1 (en) * 2003-10-24 2005-06-09 Rajiv Vijayan Local and wide-area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broadcast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36065A1 (en) 2007-02-15
RU2009111226A (ru) 2010-10-10
NO20090536L (no) 2009-03-27
JP2010503288A (ja) 2010-01-28
MX2009001904A (es) 2009-03-09
RU2407231C1 (ru) 2010-12-20
IL196670A0 (en) 2009-11-18
AU2007289323A1 (en) 2008-03-06
EP2057810B1 (en) 2020-06-03
WO2008027918A3 (en) 2008-07-17
CN101548515B (zh) 2016-02-03
KR101126004B1 (ko) 2012-03-20
CN101548515A (zh) 2009-09-30
TW200828858A (en) 2008-07-01
JP5144665B2 (ja) 2013-02-13
KR20090049614A (ko) 2009-05-18
EP2057810A2 (en) 2009-05-13
CA2658693A1 (en) 2008-03-06
US9042212B2 (en) 2015-05-26
WO2008027918A2 (en) 2008-03-06
BRPI0716263A2 (pt) 2015-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3615B (zh) 在通信系統中用於傳送網路識別符之方法及裝置
JP505986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フレーム構造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AU200730003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 pilot symb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U2004307449B2 (en)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456151B2 (ja) 時間ダイバーシティ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0104012A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複数データストリームの周波数分割多重方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