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0295B - Disk drive - Google Patents

Disk driv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0295B
TWI380295B TW095129777A TW95129777A TWI380295B TW I380295 B TWI380295 B TW I380295B TW 095129777 A TW095129777 A TW 095129777A TW 95129777 A TW95129777 A TW 95129777A TW I380295 B TWI380295 B TW I3802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optical pickup
recording medium
shaped recording
pickup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29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05418A (en
Inventor
Kiyoshi Omori
Masayasu Ito
Aki Yoguchi
Kouji Shinohara
Akio Ishiwata
Masaki Nagatsuka
Toshikazu Kobayashi
Satoshi Mimura
Satoshi Muto
Toshisada Takad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705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05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0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029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04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lat record carriers, e.g. disc, card
    • G11B25/043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lat record carriers, e.g. disc, card using rotating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02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02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 G11B33/08Insulation or absorption of undesired vibrations or soun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2Aligning the head or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therwise than during transducing, e.g. adjusting tilt set screw during assembly of hea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 Moving Of Heads (AREA)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Description

1380295 Π) 九、發明說明 礞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碟片驅動器,其包含一用以播放光 碟之光學拾訊頭及一用以寫入或讀取資訊信號至或自光碟 之光學拾訊頭。 本案係請求日本專利申請案編號2003-347673 (申請 曰爲2003年十月6日)之優先權,其內容被倂入於此以 g 供參考。 【先前技術】 已提議有一種包含兩光學拾訊頭之光碟驅動器,其一 光學拾訊頭係用以播放CD (小型碟)、CD-R、CD-ROM - 等而其另一光學拾訊頭係用以播放DVD (數位多功能碟 片)(參考日本專利申請案公開編號H09-282671及H09-2826 72 )。碟片驅動器包含一裝置主體及—配置於裝置主 φ 體內部之次機箱,且於次機箱上配置一碟片旋轉驅動器, 以旋轉每一各種型式之碟片狀記錄媒體(於固持此媒體時 )、第一拾訊頭單元,用以讀取來自一 DVD之資訊信號 等、第二拾訊頭單元,用以播放CD、CD-R或CD-ROM、 及一偏斜調整機制,用以調整第一及第二拾訊頭單元之傾 斜。 次機箱一般係形成爲矩形,且具有一由橡膠等所形成 而設於接近其各角落的阻尼構件。次機箱係配置於裝置主 體內部以阻尼構件置於其間,而因此使其免於震動。同時 -5- (2) 1380295 ,於次機箱上,設有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幾乎配置在中心 上、及第一與第二拾訊頭單元,其係彼此相對地配置跨越 ' 碟片旋轉驅動器或者以一預定角度界定於其間。 用以可旋轉地固持每一各種型式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 碟片旋轉驅動器包含一碟片台,以供放置碟片狀記錄媒體 於其上、及一轉軸馬達,其具有一供固定碟片台之轉軸。 碟片旋轉驅動器以一恆定線性速度或角速度旋轉其設於碟 | 片台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碟片旋轉驅動器被設置接近次 機箱之中心。 用以播放DVD之第一拾訊頭單元被支撐於一對設置 平行於次機箱之長度的導引軸上,並可隨意地被移動以一 拾訊頭移動機制於DVD之徑向。同時,第一拾訊頭單元 - 包含一拾訊頭,其具有一發射波長65 0或63 5 nm之雷射 光束的半導體雷射、及一偏斜感應器。 用以播放CD、CD-R或CD-ROM之第二拾訊頭單元 φ 被支撐於該對設置平行於次機箱之長度的導引軸上,並可 隨意地被移動以一拾訊頭移動機制於CD等之徑向。同時 ,第二拾訊頭單元包含一拾訊頭,其具有一發射波長780 nm之雷射光束的半導體雷射。 於碟片驅動器中,當一碟片狀記錄媒體被固持於碟片 台上時,便檢測其型式並選擇其適於記錄媒體之規格的第 一或第二拾訊頭單元。接著,依據碟片台上所設定之碟片 狀記錄媒體的型式而選擇的第一或第二拾訊頭單元被啓動 以發射一具有預定波長之雷射光束,用以從記錄媒體讀取 -6 - (3) 1380295 資訊信號。同時,讀取雷射光束之傾斜係由其設於第一拾 訊頭單元上之偏斜感應器參考一偏斜檢測孔所檢測,且成 ' 對的導引軸之一係由偏斜調整機制所驅動。因此,支撐在 導引軸對上之第一或第二拾訊頭單元中的各拾訊頭使其一 物鏡之傾斜被調整以供一偏斜之調整。 於此一碟片驅動器中,導引軸對被設置以延伸超過次 機箱,且支撐於導引軸對上之第一及第二拾訊頭單元被配 g 置於相同的次機箱上,以致其第一及第二拾訊頭單元可使 其高度被準確地界定。因此,碟片驅動器可準確地定位碟 片狀記錄媒體而無第一及第二拾訊頭單元相對於碟片狀記 錄媒體之麻煩的位置調整。 然而,於上述碟片驅動器中,第一或第二光學拾訊頭 -單元係依據其插入裝置主體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型式而被 選擇,選定的光學拾訊頭單元被碟片狀記錄媒體徑向地移 動。此刻,於其他光學拾訊頭單元中未被選擇之拾訊頭被 φ定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內或外徑上。因此,假如選定之 光學拾訊頭單元中之拾訊頭移動至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或 內徑時,則次機箱之重量將不平衡。 更明確地,碟片驅動器具有一般設於次機箱之中心上 的碟片旋轉驅動器及設於跨越碟片旋轉驅動器之彼此相對 位置上的第一與第二拾訊頭單元,以致其當第一與第二拾 訊頭單元中之每一拾訊頭係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或內徑 上的初始位置時,次機箱之重心將來到其包含轉軸馬達之 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將成爲震動之來源。然而,當光學拾 (4) 1380295 訊頭單元之一(依據設於定位之一碟片狀記錄媒 所選定者)被移動時,則次機箱之重量平衡將喪 ' 因此,次機箱之重心將離開轉軸馬達(其爲 源),震動隔離將喪失,碟片狀記錄媒體無法穩 ,且無偏斜可被準確地檢測。 同時,近來已有些普遍的碟片驅動器,其能 訊信號自一碟片狀記錄媒體(諸如DVD )及亦 g 信號至記錄媒體。此一碟片驅動器需具備檢測及 射光束之光軸相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其中記錄 是小的,諸如DVD )的傾斜之能力,以一高於播 之碟片驅動器的準確性。 同時,介於一光碟與偏斜感應器之間的距離 •’因爲其係取決於:碟片狀記錄媒體(諸如CD、 )之型式、碟片狀記錄媒體被夾持至碟片台之狀 狀記錄媒體之變形,等等。於此方面,偏斜檢測 •是被執行於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旋轉時,以利偏斜 準確的偏斜檢測。 然而,於前述碟片驅動器中,一對導引軸被 伸於一次機箱上,一專用於CD之第一拾訊頭單 用於DVD之第二拾訊頭單元被個別地支撐於導 且這些第一及第二拾訊頭單元之偏斜係透過導引 調整而被調整。因此,難以進行一準確的、即時 整於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旋轉時。 同時,近來已有些普遍的碟片驅動器,其能 體的型式 失。 震動之來 定地旋轉 夠讀取資 寫入資訊 校正一雷 軌道節距 放CD等 經常改變 DVD等 態、碟片 及調整總 感應器之 提供以延 元及一專 引軸上, 軸之傾斜 的偏斜調 夠從一碟 -8 - (5) (5)1380295 片狀記錄媒體(諸如DVD )讀取資訊信號及亦將資訊信 號寫入至記錄媒體。此一碟片驅動器需具有能準確地檢測 其已置於定位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型式之能力,以界定一 寫入或讀取格式;及以一相應於所測得之碟片狀記錄媒體 的型式來將資訊信號寫入至或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 同時,近來已有些普遍的碟片驅動器,其能夠從一碟 片狀記錄媒體(諸如DVD )讀取資訊信號及亦將資訊信 號寫入至記錄媒體。此一碟片驅動器被設計以將資訊信號 寫入至或讀取自一其記錄軌道節距很小的碟片狀記錄媒體 (諸如DVD),藉由使一雷射光束以一相應於所插入之 碟片狀記錄媒體型式的預定格式追蹤記錄媒體上之一記錄 軌道,而準確地控制其相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之追蹤及聚 焦。 習知地,爲了證實資訊信號是否已被正常地寫入至此 一高記錄密度的碟片狀記錄媒體,則使用一用以寫入資訊 信號之光學拾訊頭單元來讀取資訊信號。因此,因爲在寫 入資訊信號之後讀取資訊信號,所以無法快速地完成證實 〇 同時,於習知的碟片驅動器中,因爲碟片狀記錄媒體 將被攜載沿著一次機箱之長度,所以其必須被攜載經過一 段從一裝置主體中之碟片槽至一碟片台的長距離。此外, 由於長的攜載距離,將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以插入或退出碟 片狀記錄媒體。 同時,假設碟片狀記錄媒體將被攜載於一碟片盤上, -9- (6) 1380295 則碟片盤應已形成有開口,透過此等開口而使第一及第二 光學拾訊頭單元可被暴露至碟片記錄媒體之信號記錄表面 ' ,於該記錄媒體的內與外徑之間的範圍內。該等開口需被 彼此相對地形成跨越一碟片座之中心。因此,碟片盤之硬 度無法確保且碟片盤亦應由一複雜的製程來生產。 同時,於習知的碟片驅動器中,一用以將震動隔離自 一次機箱之阻尼構件被設置靠近次機箱之各角落,而一轉 g 軸馬達(其成爲一震動源)被設置幾乎於次機箱之中心。 因此,阻尼構件被分離自震動源以致其無法有效地吸收來 自轉軸馬達之震動。同時,阻尼構件被設置接近次機箱之 各角落。隨著第一或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被移動至碟片狀 記錄媒體之內徑而因此接近其爲震動源之轉軸馬達,阻尼 -構件將被分離自第一或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因此,資訊 信號之寫入或讀取將可能由於轉軸馬達之震動而被不利地 影響。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係藉由提供一種碟片驅動器以克 服相關技術之上述缺點’此碟片驅動器包含兩光學拾訊頭 單元且能夠執行整個裝置之重量平衡於光學拾訊頭裝置之 一被驅動時。 上述目的可藉由提供一種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而 達成,此碟片驅動器包含: 一基礎機箱; -10- (7) 1380295 一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碟片 台,用以固持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耦合至碟片台之轉 ' 軸馬達,用以旋轉碟片狀記錄媒體; 一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入至及/或讀取 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第一拾 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一碟片狀 g 記錄媒體之徑向; 一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配置相對於第—光 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 入至及/或讀取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二碟片狀記錄媒 _ 體、及一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二光學拾訊頭單 - 元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及 一控制機構,用以執行基礎機箱之重量平衡,藉由檢 測第一與桌—光學拾訊頭單兀的其中之一已被移動之一段 φ距離並與該其中之一光學拾訊頭單元同步地移動另一光學 拾訊頭單元於第一或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 於依據本發明之上述碟片驅動器中,因爲彼此相對地 配置於基礎機箱上的第一與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之一被移 動朝向第一或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內或外徑,而另一光 學拾訊頭單元係與該一光學拾訊頭單元同步地被移動朝向 第一或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內或外徑,所以另一光學拾 訊頭之移動將抵銷基礎機箱之重量平衡的改變,其係由一 光學拾訊頭單元之移動所造成的。因此,即使第一或第二 -11 - (8) (8)1380295 光學拾訊頭單元已被移動至第一或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的 內與外徑之間的任何位置’基礎機箱之重心將不會偏離碟 片旋轉驅動器而成爲一震動源’藉此第一或第二碟片狀記 錄媒體可被保持穩定地旋轉而無任何軸向偏斜。同時,因 爲第.一或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被穩定地旋轉,所以第一或 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可確實地寫入或讀取內容資料。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碟片驅動器,其包含相 應於不同型式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兩拾訊頭單元且能夠執 行一準確的、即時的偏斜調整。 上述目的可藉由提供一種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而 達成,此碟片驅動,器包含: 一基礎機箱; 一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碟片 台,用以固持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耦合至碟片台之轉 軸馬達,用以旋轉碟片狀記錄媒體; 一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僅讀取其記錄在一固定於碟片 台上之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中的資訊信號、及一第一拾訊 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一碟片狀記 錄媒體之徑向: 一第一偏斜調整機構,用以根據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兀 之傾斜而調整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之偏斜; 一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配置相對於第一光 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 -12- 1380295 ⑼ 入至及/或讀取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二碟片狀記錄媒 體 '及一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二光學拾訊頭單 ' 元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 一偏斜檢測機構’用以檢測其射出自第二光學拾訊頭 單元之光線的光軸相對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傾斜;及 一第二偏斜調整機構’用以調整其將資訊信號寫入至 或讀取自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之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的偏 g 斜’藉由根據偏斜檢測機構所檢測之光軸傾斜而調整第二 光學拾訊頭單元之傾斜。 依據本發明之上述碟片驅動器包含第一光學拾訊頭單 元,用以僅讀取來自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之資訊信號、第 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入至及/或讀取自 - 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及第一與第二偏斜調整機制,用以 執行第一與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之偏斜調整,而因此可執 行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之一準確的、即時的偏斜調整於將 φ資訊信號讀取自或寫入至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期間。因此 ,兩光學拾訊頭單元及偏斜調整機制可根據其被插入裝置 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型式而被選擇性地使用,以便寫入或 讀取內容資料於~適當的偏斜角度。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碟片驅動器,其包含相 應於不同型式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兩拾訊頭單元且其寫入 或讀取資訊信號,其中插入裝置主體中之碟片狀記錄媒體 的型式可被高度準確地檢測。 上述目的可藉由提供一種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而 -13- (10) 1380295 達成,此碟片驅動器包含: 一基礎機箱: ' 一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碟片 台’用以固持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耦合至碟片台之轉 軸馬達,用以旋轉碟片狀記錄媒體; 一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從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一碟 φ 片狀記錄媒體讀取資訊信號、及一第一拾訊頭移動機制, 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 > 一第一偏斜調整機構,用以根據光軸相對於碟片狀記 錄媒體之傾斜而調整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之偏斜; - —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配置相對於第一光 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 入至及/或讀取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二碟片狀記錄媒 φ 體、及一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二光學拾訊頭單 元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 一偏斜檢測機構,用以檢測其射出自第二光學拾訊 頭單元之光線的光軸相對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傾斜; 一第二偏斜調整機構,用以調整偏斜,藉由根據偏斜 檢測機構所檢測之光軸的傾斜而調整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 之傾斜;及 一檢測機構,用以檢測其藉由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而 被插入裝置主體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型式。 • 14- (11) 1380295 於上述碟片驅動器中,第二光學拾訊頭 資訊信號寫入至或讀取自各種型式的碟片狀 偏斜檢測機構及偏斜調整機構準確地校正其 記錄表面上之一雷射光束的光軸之傾斜,此 具有包含軌道節距、凹坑(pit)等之一極小的 此,使用用以檢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型式 訊頭單元,則得以透過其記錄於信號記錄表 料的準確檢測而分辨碟片。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碟片驅動 應於複數型式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兩光學拾 寫入或讀取資訊信號,其中插入裝置主體中 媒體的型式可由其較不常使用的光學拾訊頭 檢測,藉此容許確保整個裝置之較長的使用 上述目的可藉由提供—種依據本發明之 達成,此碟片驅動器包含: —基礎機箱; 一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包含一置於基礎 台,用以固持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耦合 軸馬達,用以旋轉碟片狀記錄媒體; 一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置於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從一固定於碟片 片狀記錄媒體讀取資訊信號、及—第一拾訊 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碟片狀記 單元被用以將 記錄媒體,而 被投射至信號 信號記錄表面 實體格式。因 的第二光學拾 面上之識別資 器,其包含相 訊頭單元且其 之碟片狀記錄 單元之一而被 壽命。 碟片驅動器而 機箱上之碟片 至碟片台之轉 基礎機箱上之 台上之第一碟 頭移動機制, 錄媒體之徑向 -15- (12) 1380295 一第一偏斜調整機構,用以根據光軸相對於碟片狀記 錄媒體之傾斜而調整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之偏斜; ' —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配置相對於第一光 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 入至及/或讀取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二碟片狀記錄媒 體、及一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二光學拾訊頭單 元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 φ —偏斜檢測機構,用以檢測其射出自第二光學拾訊頭 單元之光線的光軸相對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傾斜: 一第二偏斜調整機構’用以調整偏斜,藉由根據偏斜 檢測機構所檢測之光軸的傾斜而調整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 _ 之傾斜;及 - 檢測機構,用以檢測其藉由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而 被插入裝置主體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型式。 於上述碟片驅動器中,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被用以僅 φ讀取來自碟片狀記錄媒體之資料,且較其用以將資訊信號 寫入至及/或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 元更不頻繁。因此’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被用以檢測一被 插入裝置主體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型式,藉此容許減少對 於其經常使用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的負擔並因而確保整 個裝置之較長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碟片驅動器,其包含相 應於複數型式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兩光學拾訊頭單元且其 寫入或讀取資訊信號,其中可碟片驅動器快速地驗證其資 -16- (13) 1380295 訊信號是否已依序地被寫入至一碟片狀記錄媒體。 9 上述目的可藉由提供一種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而 ' 達成’此碟片驅動器包含: 一基礎機箱; 一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碟片 台’用以固持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耦合至碟片台之轉 軸馬達,用以旋轉碟片狀記錄媒體; g 一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入至及/或讀取 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第一拾 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一碟片狀 '記錄媒體之徑向; .一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配置相對於第一光 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 入至及/或讀取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二碟片狀記錄媒 φ 體、及一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二光學拾訊頭單 元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及 一檢測機構,用以檢測其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是否已 依序地將資訊信號寫入至碟片狀記錄媒體於第二光學拾訊 頭單元正將資訊信號寫入至碟片狀記錄媒體時。 於上述碟片驅動器中,提供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 元,且得以快速地檢測任何寫入錯謀及透過其第一與第二 光學拾訊頭單元是否已依序地寫入之同時驗證而重新嘗試 —寫入。因此,此碟片驅動器可寫入資料、及重新嘗試寫 -17- (14) (14)1380295 入資料,至一碟片狀記錄媒體,較一包含單一光學拾訊頭 單元之碟片驅動器更快速,且其中寫入誤差係在完成資料 寫入之後由光學拾訊頭單元所檢測。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碟片驅動器,其中一碟 片狀記錄媒體所被攜載之距離夠短以快速地插入或彈出碟 片狀記錄媒體。 上述目的可藉由提供一種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而 達成,此碟片驅動器包含: 一裝置主體,於其前側上形成一碟片槽以利一碟片狀 記錄媒體透過此槽而被插入: 一基礎機箱,其一般係形成爲矩形且被配置於裝置主 體之內部,以其長度平行於裝置主體之前面; 一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包含一配置幾乎於基礎機箱之 縱向中間的碟片台,用以固持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耦 合至碟片台之轉軸馬達,用以旋轉碟片狀記錄媒體; —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入至及/或讀取 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第一拾 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從接近基礎機 箱之縱向中間至其一末端;及 一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配置相對於第一光 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 入至及/或讀取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二碟片狀記錄媒 體、及一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二光學拾訊頭單 (15) 1380295 元從接近基礎機箱之縱向中間至其另一末端, Λ 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攜載以一垂直於第一或第二光學拾 ' 訊頭單元之移動方向的方向。 於上述碟片驅動器中,基礎機箱之長度被配置爲平行 於裝置主體之前面,而透過碟片槽所插入之碟片狀記錄媒 體被攜載以垂直於其中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所被移 動之基礎機箱的縱向之方向。因此,於依據本發明之碟片 g 驅動器中,碟片狀記錄媒體所被攜載至碟片旋轉驅動器之 距離係短於習知碟片驅動器中之距離,其中碟片狀記錄媒 體係被攜載以其光學拾訊頭單元所被移動之基礎機箱的縱 向。因此,碟片狀記錄媒體可被更快速地載入及退出。同 時.,由於碟片狀記錄媒體所被攜載之此減短的距離,故碟 -片攜載機構可被設計得更小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碟片驅動器,其具有兩 彼此相對地配置跨越一將成爲震動源之轉軸馬達的光學拾 φ訊頭單元,其中得以有效地抑制轉軸馬達之震動,藉此限 制對於其將資訊信號寫入至或讀取自一記錄媒體的震動之 影響。 上述目的可藉由提供一種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而 達成,此碟片驅動器包含: 一基礎框; 一基礎機箱,其一般係形成爲矩形且安裝於基礎框之 上; 一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包含一配置幾乎於基礎機箱之 -19- (16) 1380295 縱向中間的碟片台,用以固持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耦 €31碟片台之轉軸馬達,用以旋轉碟片狀記錄媒體; ' 一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配置於基礎機箱上 之—縱向末端上,用以將資訊信號寫入至及/或讀取自一 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一對第一導引軸 ’其係從接近基礎機箱之縱向中間延伸至其一末端,以導 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移動於其內與外徑間之碟片狀記錄 Φ 媒體上'及一第一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 頭單元沿著該對第—導引軸;及 —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配置相對於第一光 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 入至及/或讀取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二碟片狀記錄媒 -體、一對第二導引軸,其係從接近基礎機箱之縱向中間延 伸至其另一末端,以導引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移動於其內 與外徑間之碟片狀記錄媒體上、及一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 Φ ,其移動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沿著該對第二導引軸, 基礎機箱具有一對第一阻尼構件於第一及第二導引軸 之各外側上,其導引碟片狀記錄媒體移動於其內與外徑之 間、以及一對第二導引軸於第一及第二導引軸之內側上。 於上述碟片驅動器中,當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 被移動至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內徑以使其更接近成爲一震動 源之轉軸馬達的方向時,其係以第一及第二阻尼構件而被 封閉連同震動源轉軸馬達,藉此得以有效地避免光學拾訊 頭單元受轉軸馬達之震動的影響。同時,當第一及第二光 -20- (17) 1380295 學拾訊頭單元被移動至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徑以使其遠離 震動源轉軸馬達之方向時,則其被封閉以三個阻尼構件, 包含一對第一阻尼構件及至少一第二阻尼構件。因此,可 避免光學拾訊頭單元受轉軸馬達之震動的影響。 本發明之這些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徵描述和優點將從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的下列詳細描述變得更清楚明白,當 配合後附圖形時。 【實施方式】 本發明將參考後附圖形而被詳細地描述相關於其實施 例。 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一般係指示以參考丨)係 • 用以將資訊信號寫入至及/或讀取自複數碟片狀記錄媒體 ,諸如CD、DVD等等。如圖丨中所示,其包含—裝置主 體2’其中設有一寫入/讀取單元4,其可旋轉地固持複數 φ型式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任一(諸如CD' DVD等等)並 將內容資料寫入至及/或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3、及一硬 碟驅動器5,其保存〜操作系統(〇s) '瀏覽軟體、電子 郵件程式、通訊協定、各種應用程式、聲頻資料、電影資 料,等等β 於碟片驅動器1中,碟片狀記錄媒體3(諸如CD、 DVD等)被固定於寫入/讀取單元4中,而內容資料(諸 如已記錄之遊戲軟體、應用程式、視頻資料、聲頻資料, 等等)被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3並供應爲輸出信號至一 -21 (18) 1380295 監視器裝置(諸如電視機)。同時,於碟片驅動器1中, —可寫入碟片狀記錄媒體3 (諸如CD-R,DR-RW, DVD-R, ^ DVD-RAM, DVD + RW,DVD-RW等)被固定於寫入/讀取單 元4中’而儲存於—記憶體(諸如硬碟驅動器5)中之應 用程式、視頻資料、聲頻資料等)被寫入至其固定於寫入 /讀取單元4中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內容資料可因而被儲 存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中。 g 同時’碟片驅動器1包含兩個將描述於後之光學拾訊 頭機制。第一個光學拾訊頭機制係用以僅讀取一第一碟片 狀記錄媒體3a’其中係以第一格式記錄有各種內容資料 ;而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係用以讀取一第二碟片狀記錄媒 體3b,其中係以第二格式記錄有各種內容資料並以第二 -格式寫入各種內容資料至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 於碟片驅動器1中,寫入/讀取單元4被配置於裝置 主體2之前側2a上,而硬碟驅動器5、電源單元(未顯 φ示)等被配置於後側2b上。於裝置主體2之前側2a上, 形成有一碟片槽7以供其將被載入寫入/讀取單元4之碟 片狀記錄媒體3被插入及退出。從碟片槽7所插入之碟片 狀記錄媒體3係藉由一攜載機制(未顯示)而被攜載至裝 置主體2之後側2b、及載入寫入/讀取單元4。在完成內 容資料之寫入至或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3以後,碟片狀 記錄媒體3便藉由攜載機制而被攜載至裝置主體2之前側 2a並退出通過碟片槽7。 注意其用以將碟片狀記錄媒體3透過碟片槽7而攜載 -22- (19) (19)1380295 入或出裝置主體2的攜載機制被提供接近碟片槽7,且其 包含一對輸送滾軸,其延伸朝向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表面 或朝向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兩側、一支撐構件,其係從裝 置主體2之前側2a延伸至後側2b以支撐碟片狀記錄媒體 3於最外周邊頂部及底部或邊緣並導引碟片狀記錄媒體3 移動於裝置主體2之內部、及一推出構件,用以將碟片狀 記錄媒體3推出至碟片槽7於退出之時刻。當檢測到其已 插入碟片槽7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時,輸送滾軸被旋轉而 固持介於其間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於底部或底部側或側邊 緣以攜載碟片狀記錄媒體3至裝置主體2之後側2b。同 時,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退出,推出構件將碟片狀記 錄媒體3推出至前側2a且被旋轉而固持碟片狀記錄媒體 3於其間,藉此退出碟片狀記錄媒體3至碟片狀記錄媒體 3之外部》 接下來,將參考圖2及3以解釋其用以將內容資料寫 入至及/或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寫入/讀取單元4。 圖2及3個別爲裝置主體2之前側2a及後側2b所見的寫 入/讀取單元4之透視圖》 如圖2中所示,寫入/讀取單元4包含一基礎框10( 以當作一單元外殼),其包括一對上與下框、及一裝入基 礎框1 〇中之寫入/讀取機制1 1。如圖3中所示,寫入/讀 取機制11包含一基礎機箱12’於其上設有各種組件、一 碟片旋轉驅動器13,其係設於基礎機箱12上以旋轉碟片 狀記錄媒體3、一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14,其係設於基礎 -23- (20) 1380295 機箱12上以從碟片狀記錄媒體3讀取內容資料、一次機 箱15,其係設於基礎機箱12上、及一第二光學拾訊頭機 制1 6,其係設於次機箱1 5上以將內容資料寫入至及/或讀 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3。
基礎框10係形成自上與下框18及19以提供寫入/讀 取單元4之一外殼並將寫入/讀取機制11裝入其中。基礎 框10之上框18中形成有一開口,以使碟片旋轉驅動器 13之一碟片台(其將更詳細地描述於後)通過此開口而 突出自上框18之一上側18a»於基礎框10中,載入碟片 台(其係突出自上框18之上側18a)上之碟片狀記錄媒 體3被可旋轉地固持於上框18之上側18a上。同時,基 礎框10之下框19上已配置寫入/讀取機制11之基礎機箱 12及一電路板1 7,以利寫入/讀取機制1 1之一裝置電路 等被形成於此電路板17上。 如圖3及4中所示,寫入/讀取機制1 1之基礎機箱1 2 (其係裝入基礎框10中)一般係形成爲矩形,且包含一 安裝表面20,以利於其上安裝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14、 次機箱15'及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6;及一直立的周邊 壁21,其係沿著基礎機箱12之周邊但不包含接近安裝表 面20之角落的某些部分。安裝表面20中已形成有第一及 第二開口 22及23,其中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4 及16被移動。開口 22及23被形成於安裝表面20之縱向 ’且幾乎於安裝表面20之縱向中間形成一底座24,於此 底座24上配置碟片旋轉驅動器13之轉軸馬達。 -24 - (21) 1380295 注意以下描述中,基礎機箱12之長側方向將被稱爲“ 9 左右方向”而基礎機箱12之短側方向(垂直於長側方向) • 將被稱爲“前後方向”。如圖3及4中所示,第一光學拾訊 頭機制14被置於其形成在基礎機箱12中之第一開口 22 中,於其右側上;而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6被置於其形 成在基礎機箱12中之第二開口 23中,於其左側上。圖3 及4個別爲從基礎機箱1 2之後側1 2b所見之透視圖。如 g 圖1中所示,基礎機箱12被配置以具有其前側12a指向 裝置主體2之前側2 a。 於基礎機箱12之右側12c上,形成一對第一底座29 ,於其上安裝一第一偏斜調整機制80以執行第一光學拾 訊頭機制14之偏斜調整。第一底座29被彼此分離地設於 -前後方向上。同時,基礎機箱12具有阻尼開口 31及32 ,其係形成接近於安裝表面20之右側12c的兩角落。於 這些開口 31及32中,安裝有阻尼構件,其將被詳細地描 φ述於後。阻尼開口 31及32被置於一位置,相應於其安裝 在碟片旋轉驅動器13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外徑;且 於阻尼開口 31及32中安裝有外阻尼14][及142,其防止 其移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外徑的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 5 0震動。 於基礎機箱12之左側12d上,形成有—第二底座30 ’其安裝有一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3〇以執行第二光學拾訊 頭機制16之偏斜調整,藉由調整次機箱15之角度(其將 被詳述於後)。第二底座30被形成於一接近基礎機箱12 -25- (22) 1380295 之後側12b的位置。接近第二底座30處,形成有一嚙合 孔38,其中一嚙合於次機箱15上之其一末端上的壓迫構 ’件(諸如螺旋扭力彈簧)被嚙合於另一末端。次機箱15 於壓迫構件之作用下總是被壓迫朝向基礎機箱12。同時 ,基礎機箱12中形成有阻尼開口 33及34,接近安裝表 面20之左側12d的兩角落。於這些阻尼開口 33及34中 ,安裝有阻尼構件,其將被詳細地描述於後。阻尼開口 g 33及34亦被置於一位置,相應於其放置在碟片旋轉驅動 器13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外徑;且安裝有外阻尼 W3及144,其防止其已移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外徑的 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的震動。 幾乎形成於基礎機箱1 2之縱向中間的底座24係延伸 -於從前側1 2a至後側1 2b的第一與第二開口之間,在基礎 機箱12之前後方向。底座24具有阻尼開口 35及36,其 係形成於基礎機箱1 2之前側1 2a及後側1 2b上的其末端 φ 部分。於這些阻尼開口 35及36中,安裝有阻尼構件,其 將被詳細地描述於後。阻尼開口 35及36被置於其放置在 碟片旋轉驅動器13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內徑上;且 其中安裝有內阻尼145及146,以防止其已移至碟片狀記 錄媒體3之內徑的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1〇〇 的震動。同時,底座24幾乎於其中間處已形成一圓形安 裝開口 37,以利通過此開口安裝一轉軸馬達42(其將被 詳述於後)。 接下來,將解釋其安裝於基礎機箱12之底座24上的 -26- (23) (23)1380295 碟片旋轉驅動器13。碟片旋轉驅動器13固持並旋轉一插 入碟片驅動器1中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 碟片旋轉驅動器13包含一碟片台41,以利於其上安 裝一碟片狀記錄媒體3' —轉軸馬達42,用以旋轉碟片台 41、及一底座基板43,其上安裝有轉軸馬達42且係被安 裝於底座24上。碟片台41上形成有一碟片狀碟片底座 41a及一中心部分41b’其係進入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中 心孔以使其對齊。用以旋轉碟片台41之轉軸馬達42係於 其一轉軸端(未顯示)上被連接至碟片台41之中心部分 41b。因此,其被可旋轉地耦合至碟片台41。其上安裝有 轉軸馬達42之底座基板43係由一堅硬板所形成,且於其 上形成有一佈線圖案,其係傳送控制信號以控制碟片台 41之操作。底座基板43被配置幾乎於基礎機箱12之左 右(縱向)中間且被螺固至底座24。應注意其轉軸馬達 4 2之下端係插入其形成於底座24中之安裝開口 37。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3被夾固至碟片台41時,碟片旋 轉驅動器13將使轉軸馬達42轉動而旋轉碟片台41及其 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於轉軸馬達42旋轉時。 接下來,將解.釋其設於基礎機箱12之右側12c上的 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1 4。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1 4被用以 僅讀取其中記錄有第一格式之各種內容資料的第—碟片狀 記錄媒體3 a。 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14包含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〇 ,用以從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3a讀取內容資料、—對導 -27- (24) 1380295 引軸60及61,用以導引移動中之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 '、及一拾訊頭移動機制70,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 ' 50沿著導引軸60及61。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包含一適當地形成拾訊頭之 矩形拾訊頭座5 1。於拾訊頭座5 1上,安裝有至少一光源 (未顯示),諸如一半導體雷射、一物鏡52,用以將一 射出自光源之光束聚焦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信號記錄層 _ 上、一光檢測器(未顯示),用以檢測一來自碟片狀記錄 媒體3之信號記錄表面的返回光、及一驅動器系統,用以 移動物鏡52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上似聚焦及追蹤方向 。同時,一覆蓋構件53被固定至拾訊頭座51,此覆蓋構 件5 3中形成有一開口,以使物鏡透過此開口而暴露至外 -部。同時,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14係於拾訊頭座51之一 縱向末端51a上形成一嚙合件54,其被嚙合於導引軸60 上(將詳述於後);且於其另一縱向末端51b上形成一插 •入孔55,其中導引軸61被插入(將詳述於後)。應注意 其拾訊頭座51具有一撓性佈線板,於其上形成有一驅動 器電路以控制物鏡52之驅動器系統等。 同時,於拾訊頭座51之另一端51b上,形成有一嚙 合構件56’其被嚙合於拾訊頭移動機制70之一導螺絲71 上’藉此使拾訊頭座51被移動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徑 向。嚙合構件56上形成有一嚙合突起57,其被嚙合於導 螺絲7 1上所形成之螺紋。當導螺絲71被旋轉時,嚙合突 起57被移動於其中螺紋所形成之方向,藉此拾訊頭座51 -28- (25) (25)1380295 被移動沿著導引軸60及61。 用以導引拾訊頭座51移動之導引軸60及61被配置 爲彼此平行沿著基礎機箱12之長度且於第一開口 22之上 。導引軸60及61被個別支撐於軸承構件62及63上之其 —末端60a及61a上,軸承構件62及63係設於底座24 上之前後方向,形成幾乎於基礎機箱12之縱向中間;以 及個別於軸承凹部63a及63b中之另一末端6 0b及61b上 ,於一形成在基礎機箱12之右側12c上的安裝表面20上 之軸承壁63中。同時,導引軸60及61被個別嚙合於另 —末端6 0b及61b上,於一第一偏斜調整機制80上(將 詳述於後)。 上述導引軸60被嚙合於其設在拾訊頭座51之〜末端 5la上的嚙合件54上;而導引軸61被插入其形成於拾訊 頭座51之另一末端5lb中的插入孔中,以藉此導引拾訊 頭座51移動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徑向。 拾訊頭移動機制7〇(其移動拾訊頭座51沿著其上_ 合有拾訊頭座S1之嚙合構件56的導引軸60及61)包含 導螺絲7 1,其係嚙合於拾訊頭座51之嚙合構件5 6上、 及一螺絲馬達72,用以旋轉導螺絲71。導螺絲71被支撑 於其自由及基礎端上,於一軸承板73上。同時,導螺糸糸 及螺絲馬達72被引入第一開口 22並固定於基礎機箱 1 2之後側1 2b上,以其軸承板73被螺固至基礎機箱1 2。 形成於拾訊頭座51之嚙合構件56上的嚙合突起57 被嚙合於其形成在導螺絲7 1之主體上的螺紋。拾訊頭移 -29- (26) (26)1380295 動機制70饋送嚙合構件56以其中形成螺紋之方向,藉由 適當地旋轉導螺絲71向前或向後,藉此移動拾訊頭座51 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內或外徑。 接下來,將解釋其用以執行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 之偏斜調整的第一偏斜調整機制80。第一偏斜調整機制 8〇被安裝至第一底座29,其係彼此分離地形成於安裝表 面20之右側12c上的前後方向,且相應於導引軸60及 61對。如圖5中所示,第一偏斜調整機制80包含舉升凸 輪81,其具有導引軸60及61之另一末端60b及61b安 裝於其斜坡上。當舉升凸輪81被旋轉時,另一末端6 0b 及61b被滑動向上或向下於斜坡上。第一偏斜調整機制 8〇亦包含一控制板82,用以壓靠另一末端6〇b及61b至 斜坡並控制舉升凸輪81之旋轉。 如圖5中所示’舉升凸輪8ι之上一般形成有—碟片 狀旋轉部分83、一筆直軸部分84,其係設於碟片狀旋轉 部分83之中心上、及一斜坡部分85,其被形成以圍住軸 部分84之基礎端。碟片狀旋轉部分83係沿著其周邊形成 嚙合溝槽86,其中係嚙合控制板82之一止動突起87。應 注意其圖5顯示舉升凸輪8 1及控制板8 2,其被提供以朝 上或朝下移動其設於基礎機箱12之後側12b上的導引軸 6 1 β 以其控制板82之止動突起87被嚙合入嚙合溝槽86 ’舉升凸輪81被限制旋轉。設於碟片狀旋轉部分83之中 央上的筆直軸84係―中空圓柱體,其中形成於基礎機箱 -30- (27) 1380295 12之右側l2c上的第一底座29被岢旋轉地插入自底下。 因此,舉升凸輪81被旋轉以第一底座29爲中心於箭號U 之方向及於箭號U之相反方向,如圖5中所示。同時,
軸84係開口於其頂部以一多角形之形式,且被旋轉以一 嚙合於該多角形開口中之螺絲調整工具(未顯示)。其被 形成以圍住筆直軸84之基礎端的斜坡部分85係上升自旋 轉部分83之一部分且逐漸地下降沿著筆直軸84之周邊。 其被旋轉沿著旋轉部分83。同時控制板82壓靠導引軸60 及61另一末端6 0b及61b至相應的斜坡部分85,其將詳 述於後。因此,當各舉升凸輪81之旋轉部分83隨著軸 83被轉動以螺絲調整工具而旋轉時,則導引軸60及61 之每一另一末端60b及61b以及相應的斜坡部分85將相 對地滑動於彼此之上,而因此將調整每一導引軸60及61 之傾斜。更明確地,當舉升凸輪81之旋轉部分83被旋轉 以圖中之箭號U的方向時,導引軸61之另一末端61b被 升高。當旋轉部分83被旋轉以圖中之箭號U的相反方向 時,導引軸61之另一末端61b被被降低。因此,導引軸 61之傾斜被調整。導引軸60亦類似於導引軸61而被升 高及降低。 控制板82 —般被形成爲矩形以壓靠導引軸60及61 之另一末端60b及61b至舉升凸輪81之斜坡部分。其包 含設於相對縱向末端上之止動突起87、用以限制舉升凸 輪81之旋轉、開口 88,以利軸84通過此開口而暴露於 其頂部至外界、及壓靠件89,用以個別地壓靠導引軸60 -31 - (28) (28)
1380295 及61至舉升凸輪81之相應的斜坡部分85。 止動突起87被迫使以如圖5中所示之箭 且嚙合於嚙合溝槽86,其係形成於舉升凸輪I 分83中以限制舉升凸輪81旋轉。當舉升凸i 斜調整工具所旋轉時,止動突起87將因而被 溝槽86中,於其被彈性地置於圖5中之箭號 向。 舉升凸輪81之軸84的頂部係透過開口 外界而因此偏斜調整工具係透過開口 88而被 上,藉此旋轉舉升凸輪81。 壓靠件89被壓迫於圖5中之箭號P的方 引軸60及61另一末端60b及61b至舉升凸南 部分85。因此壓靠件89使得導引軸60及61 85相對地滑動於彼此之上,於舉升凸輪81被 此,導引軸60及61將使其另一末端6 0b及6 於舉升凸輪81之旋轉。 上述第一偏斜調整機制80執行第一光學 50之一偏斜調整於碟片驅動器1之生產、或 更明確地,當碟片台41 (其上安裝有以第一 資料範例的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3a)被旋轉 出自一發光元件(其係安裝於第一光學拾訊頭 )雷射光束被反射於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3a 表面上’且由一用以檢測來自碟片狀記錄媒體 光檢測器所檢測。由光檢測器所檢測之雷射光 號S的方向 Π之旋轉部 I 81係由偏 嚙合於嚙合 S的相反方 8 8而暴露至 嚙合於軸8 4 向以壓靠導 I 81之斜坡 及斜坡部分 旋轉時。因 1 b升高相應 拾訊頭單元 運送期間。 格式記錄之 時,則一射 單元50上 之信號記錄 之返回光的 束被供應至 -32- (29) 1380295 一差動放大器,其中其將經歷差動放大以提供一偏 信號,其位準將依據雷射光束之光軸的傾斜而改變 ',於第一偏斜調整機制80中,偏斜調整工具被嚙 升凸輪81之軸84上以旋轉舉升凸輪81之旋轉部夕 箭號U之方向或於箭號U之相反方向(如圖5中 ,以使偏斜誤差信號具有一最小値。 當舉升凸輪81被旋轉時,導引軸60及61之 φ 兩者係滑動於舉升凸輪81之斜坡部分85上以使其 端6 0b及61b升高或降低,藉此將調整導引軸60 ί 傾斜。因此,支撐於導引軸60及61上之第一光學 單元50將使其偏斜被調整。 ’於此注意其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被提供以 - 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3a,其中係以第一格式記錄 內容資料;而不將任何資料寫入至或讀取自第二碟 錄媒體3b,其中係以第二格式記錄有資料,如以 鲁述。因此,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無須任何高準 偏斜調整,其係用以寫入資料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 者。亦即,其將經歷任何偏斜調整,在第一偏斜調 80執行一粗略偏斜調整之後,於碟片驅動器1之 或運送期間。 接下來,將解釋其配置於第二開口 23之上的 15,其係形成於基礎機箱12之左側上且於其上設 光學拾訊頭機制16。次機箱15支撑第二光學拾訊 16且藉由其設於基礎機箱12上之第二偏斜調整機 斜誤差 。然後 合於舉 h 83於 所示) 任一或 另一末 ί 61之 拾訊頭 僅讀取 有各種 片狀記 下之詳 確度的 所執行 整機制 生產、 次機箱 有第二 頭機制 制1 3 0 -33- (30) 1380295 . 而調整其傾斜以執行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6之高精確度 偏斜調整。 如圖4中所示,次機箱15 —般被形成爲矩形。其包 含一主表面90及一形成於主表面9〇中之拾訊頭開口 91 ’相應於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 6之移動範圍。 主表面90中形成一阻尼器開口 92,相應於其形成在 後側1 2b上之周邊角落部分中的阻尼器開口 36。阻尼器 φ構件被暴露朝上通過阻尼器開口 92。同時,次機箱15具 有一沿著其周邊而形成之周邊壁93,除了主表面90之前 後方向接近中間部分以外。於周邊壁93之前及後側93a 及93b上’形成有旋轉支撐94以當作次機箱15之旋轉中 心’其傾斜係由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 3 0所調整,如詳述於 • 後。每—旋轉支撐94中形成有一插入孔94a。旋轉支撐 94被個別可旋轉地耦合至基礎機箱12之周邊壁21,以其 插入孔94a對齊與周邊壁21中所形成之耦合孔25,於基 鲁礎機箱12之前及後側12a及12b,且以一螺絲等被插入 每一對插入孔94a及耦合孔25。 上述拾訊頭開口 91係一區域,其中第二光學拾訊頭 機制16被移動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徑向,如詳述於後 。其係開口(如參考97所示)於其右邊緣91a上。當次 機箱15被置於基礎機箱12之上時’碟片旋轉驅動器13 之碟片台41及轉軸馬達42將被置於開口端97。同時’ —耦合構件95被設於拾訊頭開口 91之上’在一接近其右 邊緣9 1 a之位置上以延伸於前後方向。此外,拾訊頭開口 -34- 1380295 pi)
91於接近其左邊緣91c處形成一馬達開口 91b,其中配置 有一移動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 6的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 120之一轉軸馬達122。耦合構件95延伸超過拾訊頭開口 91之開口端97上以確保次機箱15之增加的堅硬度及整 個12之足夠的堅硬度。耦合構件95具有基礎端95a及一 延伸於基礎端95a之間的前後方向上之主部分95b。因爲 基礎端95a被傾斜朝向基礎機箱12,所以主部分95b延 伸低於基礎機箱1 2中之第二開口 2 3,亦即,其延伸非於 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6之移動軌道上。
同時,次機箱15上接近拾訊頭開口 91之左邊緣91c 處設有一偏斜調整軸96,其係從基礎機箱12突出向下且 其傾斜係由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 3 0所調整。偏斜調整軸 96滑動於其下端上,在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30之一偏斜 調整凸輪131上以利升高或降低,藉此調整次機箱15之 傾斜。同時,於接近偏斜調整軸96處,形成有一嚙合孔 99,其中係鉤住一壓迫構件98 (諸如一螺旋扭力彈簧) 之一端,鉤住於其另一端上,於基礎機箱12之嚙合孔38 中。因此,次機箱1 5係總是由壓迫構件9 8所壓迫朝向基 礎機箱1 2。 接下來,將解釋其配置於次機箱15上之第二光學拾 訊頭機制1 6。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6被使用以將內容資 料寫入至及讀取自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其中係以第 二格式記錄有各種內容資料。 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6包含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 -35- (32) 1380295 100’用以將內容資料寫入至及讀取自第二碟片狀記錄 體3b、一對導引軸110及nl,用以導引移動中之第二 • 學拾訊頭單元100、及一拾訊頭移動機制120,其移動 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沿著導引軸110及111。 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包含一般係矩形的拾訊頭 101以當作一拾訊頭·座。於拾訊頭座1〇1上,安裝有至 一光源(未顯示),諸如一半導體雷射、一物鏡102, φ 以將—射出自光源之光束匯集與聚焦至碟片狀記錄媒體 之is號d錄表面上、一光檢測器(未顯不),用以檢測 來自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信號記錄表面的返回光、一驅 器系統’用以移動物鏡102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上方之 _ 焦及追蹤方向、及一偏斜感應器108,用以檢測第二光 * 拾訊頭單元1〇〇之偏斜。同時,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 係於拾訊頭座101之縱向端l〇la上形成一嚙合件1〇4 其係嚙合於導引軸110上(將詳述於後)·,且於另一縱 鲁端101b上形成有一插入孔1〇5,其中導引軸111被插 (如將詳述於後)。應注意其拾訊頭座101上安裝有— 性佈線板,於其上形成有一驅動器電路以控制物鏡1 02 驅動器系統等。 同時’於拾訊頭座101之另一端101b上設有一齒 構件106,其被嚙合與拾訊頭移動機制120之一齒輪機 121’其移動拾訊頭座1〇1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徑向 當導齒輪機制121被旋轉時,拾訊頭座1〇1便連同齒條 件106而被移動沿著導引軸1 1〇及!丨!。 媒 光 第 座 少 用 3 動 聚 學 16 向 入 撓 之 條 制 〇 構 -36- (33) 1380295
用以導引拾訊頭座101移動之導引軸110及111被配 置爲彼此平行沿著基礎機箱12之縱向以延伸於基礎機箱 12中之第二開口 23上方及次機箱15中之拾訊頭開口 91 上方。同時,導引軸110及111被支撐於軸承構件112及 113上之其一未端ll〇a及111a上’軸承構件112及113 被彼此分離地設於主表面90上之前後方向,於接近拾訊 頭開口 91之開口端97的位置中’以及於其另一末端 110b及111b上,於其形成在拾訊頭開口 91之左邊緣91c 上的主表面90上之軸承構件114及115上》 上述導引軸110被嚙合於其設在拾訊頭座101之一末 端101a上的嚙合件104上;而導引軸111被插入其形成 於拾訊頭座1〇1之另一末端l〇lb中的插入孔105中,以 - 藉此導引拾訊頭座1〇1移動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徑向。 拾訊頭移動機制120包含齒輪機制121 (其將嚙合與 拾訊頭座1〇1之齒條構件106) '及一饋送馬達,其旋轉 φ 齒輪機制121。以其齒條構件106嚙合與齒輪機制121, 則拾訊頭移動機制120係移動拾訊頭座101沿著導引軸 110及111»齒輪機制121及饋送馬達122被螺固至基礎 機箱12之安裝表面20或次機箱15之主表面90,而因此 固定至基礎機箱12中之第二開口 23的前側12a。 如上所述,其整合地形成於拾訊頭座101上之齒條構 件1 06係嚙合與齒輪機制1 2 1 »隨著齒輪機制1 2 1藉由饋 送馬達122而被適當地旋轉前向或反向以移動齒條構件 1 0 6於左右方向,拾訊頭移動機制1 2 0係移動拾訊頭座 -37- (34) 1380295 101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內或外徑。 接下來,將解釋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30,其執行第二 ' 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之偏斜調整。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30 被固定至第二底座30,其係設於一較接近後側12b之位 置中的基礎機箱12之左側12(1上。如圖6所示,第二偏 斜調整機制130包含偏斜調整凸輪131,其藉由滑動次機 箱15之偏斜調整軸96的自由端以調整次機箱15之傾斜 φ (相對地於偏斜調整凸輪131之一斜坡部分上、一偏斜調 整馬達132,用以旋轉偏斜調整凸輪131、及一齒輪機制 133’用以傳輸偏斜調整馬達132之旋轉至偏斜調整凸輪 13 1° 如圖6中所示’偏斜調整凸輪131包含一般碟片狀的 * 旋轉部分134、及一歪斜截頭的圓椎部分135,其係形成 筆直地沿著旋轉部分134之周邊。一般碟片狀的旋轉部分 134於其周邊上形成一嚙合部分136,以於其上形成齒輪 馨機制1 3 3。因此,偏斜調整馬達1 3 2之旋轉係經由其嚙合 於嚙合部分136上之齒輪機制133而被傳輸至134,以旋 轉旋轉部分134。同時,旋轉部分134於其中心上形成一 插入孔(未顯示),其中基礎機箱12之第二底座30被插 入’而因此其被可旋轉地支撐於基礎機箱12上。 同時,歪斜截頭的圓椎部分135被形成沿著旋轉部分 134之周邊如上,且於其頂部上形成—傾斜表面135ae設 於次機箱15之底部上以向下突出朝著基礎機箱12的偏斜 調整軸96將鄰接傾斜表面135a。此傾斜表面135a逐漸 -38- (35) 1380295 地降低朝向旋轉部分134之周邊。當旋轉部分134被旋轉 時’歪斜截頭的圓椎部分135係連同旋轉部分134而被旋 轉。同時’當次機箱15被壓迫構件98壓迫朝向基礎機箱 12時’偏斜調整軸96被壓靠於其自由端上而至歪斜截頭 的圓椎部分135之傾斜表面135a。因此,當偏斜調整凸 輪1 3 1之旋轉部分1 3 4係經由齒輪機制1 3 3而被偏斜調整 馬達132旋轉時,偏斜調整軸96便滑動相對地於傾斜表 φ面135a上以升高或降低次機箱15。更明確地,偏斜調整 凸輪131之旋轉部分134被旋轉於圖6中之箭號R的方向 ,偏斜調整軸9 6係滑動朝上於傾斜表面1 3 5 a之上以傾斜 次機箱15於圖6之箭號T的方向。當旋轉部分134被旋 ' 轉於圖6之箭號R的相反方向時,偏斜調整軸96係滑動 * 朝下於傾斜表面1 3 5 a之上以傾斜次機箱1 5於圖6之箭號 T的方向。 前述的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30執行其將內容資料寫入 鲁至或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3b (其係插入於碟片驅動器! 中)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的偏斜調整。更明確地, 射出自偏斜感應器108 (其係安裝於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 100中)之紅外線光被反射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之 信號反射表面上且反射光係由偏斜感應器1 0 8所檢測。偏 斜感應器108供應一輸出給差動放大器,此輸出係相應於 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之信號記錄表面的傾斜。來自偏 斜感應器108之輸出經歷差動放大於差動放大器下,以提 供一偏斜誤差信號,其位準係根據雷射光束之傾斜而改變 -39- (36) 1380295 。偏斜調整馬達1 32係由一伺服電路1 63所驅動以使偏斜 誤差信號具有一最小値,且偏斜調整凸輪131係藉由齒輪 機制133而被旋轉於箭號R之方向或者於箭號R之相反 方向(如圖6中所示)。 當偏斜調整凸輪131被旋轉時 '偏斜調整軸96被滑 動朝上或朝下於歪斜截頭的圓椎部分135之傾斜表面 135a上。因此,調整次機箱15(其具有偏斜調整軸96突 φ 出朝下)之一相對於基礎機箱12的傾斜,而因此調整第 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 6 (其係配置於次機箱1 5上)之第二 光學拾訊頭單元100的偏斜。 注意其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係欲將內容資料寫入 至或讀取自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其中係以第二格式 記錄有各種內容資料,如上所述。同時,第二碟片狀記錄 媒體3b中所包含之DVD的信號記錄表面上的實體格式( 包含軌道節距、凹坑等)係小於CD,因而嚴格地限制其 φ投射至信號記錄表面上之雷射光束的光軸傾斜。此外,假 如一射出自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之光線雷射的光軸非 垂直而是歪斜相對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之信號記錄 表面(其將寫入內容資料),則將發生一錯誤以致其光線 機構將形成一點(非圓形而是橢圓形)於信號記錄表面上 。於此情況下,無法達成正確的資料記錄。於此方面,第 一光學拾訊頭單兀100被設|十以致其一雷射光束之光軸的 傾斜可被高度準確地即時檢測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 之寫入或讀取期間’而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之任何偏 -40- (37) 1380295 斜可被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30調整以一更高的準確度。 同時,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30藉由調整次機箱15之 ' 傾斜以執行其安裝於次機箱1 5上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 100的偏斜調整。如上所述,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將 即時地偏斜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之寫入或讀取時。 假如導引軸Π0及111被直接地驅動於第一光學拾訊頭單 元50中,軸承構件112至115將由於與導引軸110及 φ 111之頻繁的滑動接觸而被磨損以致其將可能難以確保任 何穩定的偏斜調整。同時,假如使用一機械上強韌的材料 以形成導引軸110及111及軸承構件112至115來預防其 受損,其將導致光學拾訊頭機制之較大尺寸及重量。此外 ' ,假如偏斜調整機構被組裝至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之 • 拾訊頭座1 〇 1以執行偏斜調整,則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 1〇〇將會更重而因此無法穩定地調整其偏斜。 另一方面,於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1中,次機箱 φ 15被支撐於筆直周邊壁21上而可旋轉以旋轉支撐94爲 中心且次機箱15之傾斜被調整以其旋轉支撐94被取爲一 支點。因此,同時假設由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30執行一即 時的偏斜調整,則次機箱15、導引軸110及111和軸承 構件112至115將不會由於次機箱傾斜之任何頻繁調整而 受損’且可執行穩定的偏斜調整而無任何增加的負載至第 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 如圖7中所示,構成如上之碟片驅動器1的寫入/讀 取機制11係於基礎機箱12上安裝碟片旋轉驅動器13、 -41 - (38) 1380295 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14、及次機箱15以利安裝第二光學 拾訊頭機制1 6於其上。因此,配置於基礎機箱1 2之右側 ' 上的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配置於次機箱15(其係 設於基礎機箱12之左側上)上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 1〇〇被個別支撐於導引軸60及61對及導引軸110及111 對上,以對稱於左右方向。 亦即,於拾訊頭座51之一末端51a上的嚙合件54被 φ 嚙合於導引軸60上,而導引軸61被插入於另一末端51b 上之插入孔中。因此,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被支撐於 導引軸60及61上於其三個點上,包含嚙合件54及插入 孔55之相對端。另一方面,形成於拾訊頭座1〇1之一末 ' 端上的嚙合件104被嚙合於導引軸110上,而導引 • 軸HI被插入於其形成在另一末端101b中的插入孔105 中,以利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對稱以第一光學拾訊頭 單元50。因此,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被支撐於導引 φ軸110及111上於其三個點上,包含嚙合件104及插入孔 1 0 5之相對端β 因此,包含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100之 寫入/讀取機制11平衡其重量,以其配置幾乎於基礎機箱 12之中心上的碟片旋轉驅動器13爲平衡中心。因此,因 爲寫入/讀取單元4之重量因而平衡,所以碟片驅動器1 可穩定地將內容資料寫入至或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3。 同時’寫入/讀取機制1 1之基礎機箱1 2具有阻尼器 開口 31至36形成接近右及左側12c及12d之兩角落,於 -42- (39) 1380295 底座24之前後方向末端、及外阻尼器14ι至144和內阻 尼器1 4 5與1 46 (諸如橡膠刷等等),其係安裝於個別的 阻尼器開口 31至36中,如圖7中所示。 於上述阻尼器中,外阻尼器141與142及內阻尼器 145與146被配置以圍繞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之移動 範圍。更明確地,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被移動於碟片 狀記錄媒體3(其係置於碟片旋轉驅動器13上)的內與 φ 外徑之間’且其被外阻尼器141與142及內阻尼器145與 146圍繞於上述移動範圍內之任何位置,如圖7及8中所 示。當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被移動至內徑朝向轉軸馬 達42 (其爲一震動源)時,其將連同轉軸馬達42(其爲 —震動源)而被圍繞以外阻尼器141與142及內阻尼器 • 145與146。因此,這些阻尼器將更有效地減少轉軸馬達 42之震動。同時,當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被移動至外 徑而遠離轉軸馬達42(其爲一震動源)時,其將被圍繞 •以外阻尼器141及142對與內阻尼器145或146之至少三 個,以致其轉軸馬達42之震動的影響可被抑制。 類似地,外阻尼器143與144及內阻尼器145與146 被配置以圍繞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之移動範圍。更明 確地,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被移動於碟片狀記錄媒體 3(其係置於碟片旋轉驅動器13上)的內與外徑之間,且 其將被外阻尼器143與144及內阻尼器145與146圍繞於 上述移動範圍內之任何位置,如圖7及8中所示。當第二 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被移動至內徑朝向轉軸馬達42(其 -43- (40) (40)1380295 爲一震動源)時,其將連同轉軸馬達42(其爲_震動源 )而被圍繞以外阻尼器143與144及內阻尼器145與146 。因此,這些阻尼器將更有效地減少轉軸馬達42之震動 。同時,當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被移動至外徑而遠離 轉軸馬達42 (其爲一震動源)時,其將被圍繞以外阻尼 器143及144對與內阻尼器145或146之至少三個,以致 其轉軸馬達42之震動的影響可被抑制。 如上所述,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100之 移動範圍被圍繞以外阻尼器141及142對或阻尼器143及 1 44對(其係設在相應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外徑的位置 中)和以內阻尼器145及146對(其係設在相應於碟片狀 記錄媒體3之內徑的位置中)。因此,即使光學拾訊頭單 元被移動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內與外徑之間的任何位置 ,仍得以避免其內容資料之寫入至或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 體被轉軸馬達42 (其爲震動源)所影響。 同時,當第一或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或100被移 動至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內徑時,其將連同轉軸馬達42( 其爲一震動源)而被圍繞以四個阻尼器,包含內阻尼器 145與146對及外阻尼器141與142或143與144,藉此 其可有效地避免受震動所影響。 同時,當第一或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或100被移 動至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徑時,其將被圍繞以至少三個阻 尼器,包含外阻尼器141與142對或143與144對及內阻 尼器145或146,藉此其可確實地被隔離自轉軸馬達42 -44- (41) 1380295 之震動。 以下將描述如以上功能所構成之碟片驅動器1。在碟 * 片狀記錄媒體3被引入碟片驅動器1之裝置主體2以前, 寫入/讀取機制11之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1〇〇 係於接近碟片旋轉驅動器13之內徑上且係等待碟片狀記 錄媒體3之引入。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3被引入自其形成於裝置主體2之 φ 前側2a中的碟片槽7時,其係由碟片攜載機制(其將不 被詳述於此)所攜載至裝置主體2之後側2b並放置於寫 入/讀取單元4之碟片台41上(如圖1中所示)。 接著,於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1中,寫入/讀取 單元4配置以其長度平行於裝置主體2之前側2a,且其 ' 引入自碟片槽7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被攜載於圖1之箭號 F之方向或者於箭號F之相反方向,亦即,於寫入/讀取 單元4之基礎機箱12的前後方向。亦即,碟片狀記錄媒 φ體3被攜載於垂直與基礎機箱12之長度的前後方向,且 其中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100被移動。因此 ,相較與其中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攜載於基礎機箱之縱向( 亦即,於其中光學拾訊頭單元被移動之方向)的—碟片驅 動器,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1僅需攜載碟片狀記錄媒 體3通過一較短距離而至碟片台41,且因此可更快速地 載入及退出碟片狀記錄媒體。同時,由於碟片狀記錄媒體 3所被攜載之較短距離,碟片攜載機制可被更小型化地設 計。 -45- (42) 1380295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3係由碟片攜載機制所攜載至碟片 ♦ 台41上時,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型式便被檢測。碟片驅 * 動器1將以一相應於所測得之碟片型式的格式而把內容資 料寫入至或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3。 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型式係由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 50所檢測。當碟片狀記錄媒體3被碟片旋轉驅動器13所 旋轉時’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便將一射出自發光元件 φ 之雷射光束頭設置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信號記錄表面並由 光檢測器檢測一來自信號記錄表面之返回光》由光檢測器 所測得之雷射光係經由一RF電路1 5 0而被供應至一識別 資料解碼器151,並檢測一記錄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上之 一預定位址上的識別資料(如圖9中所示)。接著,一系 • 統控制器1 5 2根據所測得的識別資料以識別其安裝於碟片 台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型式。 接著,系統控制器1 52將根據已識別型式之碟片狀記 鲁錄媒體3以選擇第一或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或1〇〇。 更明確地,當其中記錄有第一格式之內容資料的第一碟片 狀記錄媒體3a被安裝於碟片台之上時,第__光學拾訊頭 單元50將被選擇。另一方面’假設其中記錄有第二格式 之內容資料的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被安裝於碟片·台之 上時,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將被選擇。同時,系統控 制器152選擇四個解碼器153至156之一,其根據碟片狀 S己錄媒體3之測得型式以解碼記錄之內容資料。例如,假 设檢測到其中以弟一格式§己錄有內容資料之第—碟片狀g己 -46- (43) 1380295 . 錄媒體3a’則系統控制器152將選擇第一或第二解碼器 153或U4。第一或第二解碼器153或154係根據讀取格 式之新與舊版本間之差異而被選擇。同時,假設檢測到其 中以第二格式記錄有內容資料之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 ,則系統控制器152將選擇第三或第四解碼器。第三與第 四解碼器之任一(例如,CD寫入/讀取解碼器及DVD寫 入/讀取解碼器)係根據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實體格式( φ包含軌道節距、凹坑等)的差異而被選擇,且資料格式包 含介於第一與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之間的調變方法等。應 注思其將使用之解碼ίδ的數目係根據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 寫入或讀取格式的型式而被適當地增加或減少。 於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1中’其安裝於碟片台 • 41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型式係由第一光學拾訊頭單 元5 0所檢測如上。如上所述,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 〇被 使用以僅讀取來自其中以第一格式記錄有內容資料之第一 •碟片狀記錄媒體3a的資料。亦即,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 50之使用係較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 (其被用以將資料 寫入至或讀取自其中以第二格式記錄有內容資料之第二碟 片狀記錄媒體3b)更不頻繁。因此,使用第一光學拾訊 頭單元50以檢測其固定於碟片台41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 3的型式,則得以減少對於經常使用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 元1〇〇的負擔而因此確保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之較長 的使用壽命。 依據本發明,碟片驅動器1亦可被設計以使用第二光 -47- (44) (44)1380295 學拾訊頭單元100來檢測其安裝於碟片台上之碟片狀記錄 媒體3的型式。如上所述’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被用 以將資料寫入至及讀取自其中將以第二格式記錄內容資料 之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且於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 中,一偏斜被即時地檢測及調整且其投射至信號記錄表面 上之雷射光束的光軸之傾斜被高度準確地校正,以將雷射 光束垂直地聚焦至信號記錄表面,其中包含於實體格式中 之軌道節距、凹坑等是很小的。 因此,使用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以檢測其安裝於 碟片台41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型式,則得以準確地 檢測一碟片而無任何誤差於碟片型式檢測上。 當檢測到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型式時,則一相應於測 得碟片型式之光學拾訊頭單元便被選擇且相應於測得碟片 型式之解碼器被選擇,內容資料將根據一使用者之操作而 被寫入至(或讀取自)碟片狀記錄媒體3。 有關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14,於此假設其以第一格 式記錄有內容資料之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3a被固定於碟 片台上。於此情況下,當拾訊頭移動機制70之導螺絲71 被螺絲馬達72 (其係被驅動以一來自系統控制器1 52之 控制信號)所旋轉時,則嚙合與導螺絲71之嚙合構件5 6 便被移動於其中導螺絲71之螺紋所被形成之方向。因此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之拾訊頭座51將被移動於第一 碟片狀記錄媒體3a的內與外徑之間,於其中導引軸60及 6 1所延伸之方向。 -48 - (45) 1380295 有關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16,於此假設其以第二格 式記錄有內容資料之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被固定於碟 _ 片台上。於此情況下,當拾訊頭移動機制120之齒輪機制 121被饋送馬達122 (其係被驅動以一供應自系統控制器 1 5 2之控制信號)所旋轉時,則嚙合與齒輪機制1 2 1之齒 條構件106被移動。接著,其連接至齒條構件106之第二 光學拾訊頭單元100係連同齒條構件106而被移動,而因 _ 此拾訊頭座101被移動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的內與 外徑之間,亦即,於其中導引軸1 1 0及1 1 1所延伸之方向 〇 接著,於依據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型式所選取的第一 或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或100中,一射出自發光元件 - 且具有一預定波長之雷射光束係經由一雷射分裂器而被導 引至物鏡52或102。物鏡52或102將雷射光束投射至碟 片狀記錄媒體3之信號記錄表面上並將其聚集於一其中記 φ錄有凹坑之記錄軌道上。接著,根據記錄軌道中且由碟片 狀記錄媒體3之一反射層所反射的凹坑狀態以調變雷射光 束之強度,以利其被入射回至物鏡52或102上。物鏡52 或102容許返回光通過,以利入射透過雷射分裂器而至光 檢測器上。於碟片驅動器1中,一來自光檢測器之讀取輸 出(相應於凹坑狀態)被傳送至其由RF電路1 5 0或1 5 8 所預先選擇的第一至第四解碼器153至156。在藉由解碼 器中之調變或其他處理而解碼之後,讀取輸出被供應至一 監視器159及揚聲器160 (其係連接至裝置主體2)以再 -49- (46) 1380295 生內容資料。 » 同時,當寫入內容資料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時,第二 * 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被供應以一串來自硬碟驅動器5且由 —記錄處理器161所轉變爲預定格式之待記錄資料,並將 資料串寫入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記錄處理器161包含一 編碼電路及調變電路。所供應之待記錄資料串具有一誤差 校正碼(由編碼電路所加入),並經歷8-14調變或8-16 φ 調變於調變電路中。 當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或100正寫入或讀取資料 時,一伺服電路162或163驅動轉軸馬達42直到碟片狀 記錄媒體3達到一目標旋轉速度。 ' 伺服電路162或163根據一供應自RF放大器150或 • 158之聚焦誤差信號(FE信號)以驅動一雙軸致動器,以 執行聚焦伺服控制而設置相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光束 的聚焦位置。更明確地,伺服電路162或163形成一負回 φ饋伺服迴路(其中FE信號將爲零),以藉此驅動雙軸致 動器。同時,伺服電路162或163根據一供應自RF放大 器150或158之追蹤誤差信號(TE信號)以驅動雙軸致 動器,以執行追蹤伺服控制而移動光束所被聚集之位置, 以一垂直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記錄軌道的方向。更明確 地,伺服電路162或163形成一負回饋伺服迴路(其中 TE信號將爲零),以藉此驅動雙軸致動器。 注意其因爲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已於製造期間或 運送時被偏斜調整,所以其可從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3a -50- (47) 1380295 讀取內容資料而無任何困難。另一方面,因爲第二光學拾 訊頭單元100需總是校正光軸相對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 3b之信號記錄表面的傾斜以將內容資料寫入至或讀取自 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3b,所以其執行一即時的偏斜調整 於資料寫入或讀取期間。
更明確地,於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中,射出自偏 斜感應器108之紅外線光被反射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 3b之信號記錄表面上,且此反射的紅外線光係由偏斜感 應器1 08所檢測。偏斜感應器1 08藉由執行所測得之紅外 線光.的差動放大以產生一偏斜誤差信號並將其供應至伺服 電路163。伺服電路163驅動第二偏斜調整機制130之偏 斜調整馬達1 3 2以使偏斜誤差信號具有一最小値。 如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1包含第一及第 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100、和第一及第二偏斜調整機 制80及130,其個別地執行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 50及1〇〇的偏斜調整。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已被粗略 地調整於碟片驅動器1之製造期間、或運輸時。第二光學 拾訊頭單元1 〇〇被準確地即時偏斜調整於其中係以第二格 式記錄有內容資料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寫入或讀取期間 。因此,兩拾訊頭機制及偏斜調整機制係依據其安裝於碟 片台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型式而被選擇性地使用,以 藉此容許內容資料之寫入或讀取以一適當的偏斜角度。 同時,於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1中,當光學拾訊 頭單元之一被移動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內與外徑之間時 -51 - (48) 1380295 ’另一光學拾訊頭單元亦被移動同步與該一光學拾訊頭單 元’以致其基礎機箱12總是被控制以平衡與轉軸馬達42 〇 明確地,於碟片驅動器1中,系統控制器152檢測其 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100已被移動之距離, 並控制拾訊頭移動機制70及120以根據其該一光學拾訊 頭單元已被移動之測得的距離而移動另一光學拾訊頭單元 g (參見圖9 )。 更明確地,系統控制器152被連接至一記憶體164, 其中係記錄有一表,其中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 及100、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回應於第一光學拾訊頭 單元50之移動而被移動以利平衡基礎機箱12之距離、與 •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回應於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 之移動而被移動以利平衡基礎機箱12之距離被彼此相關 連。虽第一及第—光學拾訊頭單兀50及100之一(其係 φ依據安裝於碟片台41上之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型式而被 選擇)藉由拾訊頭移動機制70或120而被移動於碟片狀 記錄媒體3的內與外徑之間時,系統控制器1 5 2便檢測其 選定之光學拾訊頭單元已被移動之距離;並根據記億體 164中所記錄之表以控制拾訊頭移動機制70或120而移 動另一光學拾訊頭單元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內及外徑。 如上柄述,配置正對著基礎機箱12的第一與第二光 學拾訊頭單元50與100之一被移動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 的內與外徑之間,而另一光學拾訊頭單元係同步與一光學 -52- (49) 1380295 拾訊頭單元而被移動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內與外徑之間 ’以致其另一光學拾訊頭單元將平衡其由於該一光學拾訊 頭單元之移動所造成的基礎機箱12之重量平衡的改變。 因此,即使第一或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或100已被移 動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的內與外徑間之任何位置,基礎機 箱12之重心將不會偏離轉軸馬達42(其爲震動源)而因 此碟片狀記錄媒體3可被保持穩定地旋轉而無任何軸偏移 φ 。同時,由於碟片狀記錄媒體3因而被穩定地旋轉,所以 第一或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或100可確實地寫入或讀 取內容資料。 如圖7及8中所示,於拾訊頭座51之一末端51a上 的嚙合件54被嚙合於導引軸60上,而導引軸61被插入 • 另一末端51b上之插入孔55。因此,第一光學拾訊頭單 元50被支撐於導引軸60及61上於其三個點上,包含嚙 合件54及插入孔55之相對端。另一方面,形成於拾訊頭 φ 座101之一末端101a上的嚙合件104被嚙合於導引軸 110上,而導引軸111被插入於其形成在另一末端101b 中的插入孔105中,以使得其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與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將對稱相對於碟片旋轉驅動器13 。因此,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被支撐於導引軸110及 111上於其三個點上,包含嚙合件104及插入孔105之相 對端。 此外,用以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之拾訊頭移 動機制70被配置相鄰於導引軸61且於基礎機箱12之後 -53- (50) 1380295 , 側1 2b上。另一方面,用以移動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i〇0 之拾訊頭移動機制120被配置相鄰於導引軸111且於基礎 * 機箱1 2之前側12a上以對稱與拾訊頭移動機制70,相對 於碟片旋轉驅動器13。 因此,由於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100之 上述配置,所以寫入/讀取機制11之重量平衡被保持以碟 片旋轉驅動器13 (其被配置幾乎於基礎機箱12之中心上 φ )爲中心。因此,因爲寫入/讀取單元4之重量被因而平 衡’所以碟片驅動器1執行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穩定寫入 或讀取。 同時,於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1中,當第二光學 拾訊頭單元100正寫入內容資料時,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 • 50便確認其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是否以成功地寫入 內容資料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 因爲碟片驅動器1包含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其 φ 爲可寫入的)及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其僅讀取資料 )而因此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可寫入資料而第一光學 拾訊頭單元5 0可讀取資料,所以得以即時地確認其內容 資料是否以成功地被寫入。因此,於碟片驅動器1中,假 如一干擾(諸如震動)已造成資料寫入不成功,則得以中 止寫入操作、快速地檢測其中已執行寫入之位址、及重新 開始寫入。 更明確地,當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〇〇正寫入內容資 料時,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便射出光束並藉由光檢測 -54- (51) 1380295 ^ 器以檢測其來自信號記錄表面之返回光。由光檢測器所測 得之返回光係經由RF電路1 50而被供應至系統控制器 1 5 2。系統控制器1 5 2被供應以待寫入資料從記錄處理器 161至碟片狀記錄媒體3。接著,系統控制器152將比較 其供應自1 6 1之待記錄資料與其由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 5〇所讀取於各位址上之記錄資料。假如發現一寫入錯誤 ’則系統控制器1 52將控制拾訊頭移動機制1 20以檢測其 φ 中已發生錯誤之位址,且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00將重新 開始寫入(之前已被中止)。 注意其於僅包含一光學拾訊頭單元之一碟片驅動器中 ’假如碟片狀記錄媒體3之信號記錄表面已發生一寫入失 敗時,則確認(在所有內容資料已完全被寫入至碟片狀記 ' 錄媒體3之後)其內容資料是否已成功地被寫入,其將佔 有確認操作之一段長時間,且因而將不可能有快速的重新 開始。然而,藉由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1 00之資料寫入間 Φ的同步性以及藉由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之確認(如於 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1中)使其得以快速地檢測任何 寫入誤差並重新開始寫入(之前已被中止)。 因此,碟片驅動器1可快速地寫入資料並重新開始寫 入至一碟片狀記錄媒體3(其中可依時序地連續寫入資料 ),諸如 CD-R、DVD-R 等等。 同時,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100被移動於碟片 #記錄媒體3的內與外徑之間(當其將要寫入或讀取時) ’如圖7及8中所示。因爲外阻尼器141至144及內阻尼 -55- (52) (52)
1380295 器145與146被個別安裝於底座24(其被形成接近 且於基礎機箱12之縱向中間)之相對端上且基礎機彳 係經由阻尼器141至146而被支撐於基礎框10之上 框18及19上,故得以有效地將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 元50及100隔離自基礎機箱12上之轉軸馬達42的 更明確地,當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 被移動至其安裝在碟片台上的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內徑 亦即,於其中它們更接近轉軸馬達42 (其爲震動源 方向’則其將由外阻尼器141及142或143及144和 尼器145及146所圍繞(連同轉軸馬達42),且因 以更有效地將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50及100 自轉軸馬達42之震動。同時,當第一及第二光學拾 單元50及100被移動至外徑時,亦即,於其中它們 轉軸馬達42之方向,則其將由包含外阻尼器對14 142或143及144和內阻尼器145及146之至少三個 器所圍繞,且因而得以防止第一及第二光學拾訊頭單 轉軸馬達42之震動所影響。 於前述說明中 ',本發明已參考後附圖形而被詳述 關連其某些較佳實施例以當作範例。然而,那些熟悉 技術人士應瞭解本發明並不限定於這些實施例,而可 改以各種方式、被替代地構成或被實施於各種其他形 不背離範圍及精神,如後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敘述及 者。 角落 I 12 及下 頭單 震動 100 時, )之 內阻 而得 隔離 訊頭 遠離 1及 阻尼 元受 描述 此項 被修 式而 界定 -56- (53) (53)1380295 亦即,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前述之碟片驅動器1,而( 例如)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50亦可被設計以寫入及/或讀 取資料。於上述碟片驅動器1中,碟片狀記錄媒體3被直 接插入裝置主體2中,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設計。裝 置主體2亦可被設計以具有一碟片盤,其被形成爲可移入 或出裝置主體2,以致其一碟片狀記錄媒體3可被置於碟 片盤上且被攜載於其進入裝置主體2時。 Γ / 【圖簡單說明】. I 1係依據本發明之碟片驅動器的一透視圖; 圖2係寫入/讀取單元之一透視圖; 圖3係包含於寫入/讀取單元中之寫入/讀取機制的一 透視圖, 圖4係寫入/讀取機制之一分解透視圖; 圖5係第一偏斜調整機制之一分解透視圖; 圖6係第二偏斜調整機制之一分解透視圖; 圖7係寫入/讀取機制之一平面圖’其第一及第二光 學拾訊頭單元已被移動至一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內徑; 圖8係寫入/讀取機制之一平面圖’其第一及第二光 學拾訊頭單元已被移動至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徑;及 圖9係碟片驅動器之一方塊圖。 @要元件符號說明 碟片驅動器 -57- 1 (54) 1380295 2 裝置主體 2a 前側 2b 後側 3 碟片狀記錄媒體 3 b
10 12a 12b 12c 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 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 寫入/讀取單元 硬碟驅動器 基礎框 寫入/讀取機制 基礎機箱 前側 後側 右側’ 1 2 d 左側 φ 13 碟片旋轉驅動器 14 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 15 次機箱 16 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 1 7 電路板 18 上框 18a 上側 19 下框 2 0 安裝表面 -58 (55)1380295
2 1 周 邊 壁 22 第 一 開 □ 23 第 二 開 □ 24 底 座 25 耦 合 孔 29 第 -- 底 座 3 0 第 二 底 座 3 1, 32 阻 尼 開 P 33, 34 阻 尼 開 □ 35, 36 阻 尼 開 □ 3 7 安 裝 開 □ 3 8 嚙 合 孔 4 1 碟 片 台 4 1a 碟 片 底 座 4 1b 中 心 部 分 42 轉 軸 馬 達 43 底 座 基 板 5 0 第 一 光 學拾訊頭單元 5 1 拾 訊 頭 座 5 1 a ,51b 縱 向 末 端 52 物 鏡 5 3 覆 蓋 構 件 54 嚙 合 件 5 5 插 入 孔 -59- (56)1380295
56 嚙合構件 5 7 嚙合突起 60,61 導引軸 6 0 a,6 1 a 末端 60b, 61b 末端 62, 63 軸承構件 63a, 63b 軸承凹部 70 拾訊頭移動機制 7 1 導螺絲 72 螺絲馬達 73 軸承板 8 0 第一偏斜調整機制 8 1 舉升凸輪 82 控制板 83 碟片狀旋轉部分 84 筆直軸部分 85 斜坡部分 86 嚙合溝槽 87 止動突起 8 8 開口 89 壓靠件 90 主表面 9 1 拾訊頭開口 9 1a 右邊緣 -60- (57)1380295
9 1b 馬 9 1c 左 92 阻 93 周 93a 刖 93b 後 94 旋 94a 插 95 耦 95a 基 95b 主 96 偏 97 開 98 壓 99 嚙 100 第 10 1 拾 10 1a ,10 1b 102 物 104 嚙 105 插 106 齒 108 偏 110, 1 1 1導 達開口 邊緣 尼器開口 邊壁 側 側 轉支撐 入孔 合構件 礎端 部分 斜調整軸 口端 迫構件 合孔 二光學拾訊頭單元 訊頭座 縱向端 鏡 合件 入孔 條構件 斜感應器 引軸 -61 - (58) 1380295 110a, 111a 末端 11 Ob, 1 1 lb 末端 1 1 2,1 1 3軸承構件 1 1 4,1 1 5軸承構件 120 拾訊頭移動機制 121 齒輪機制 122
13 0 13 1 132 13 3 134 13 5 轉軸馬達 饋送馬達 第二偏斜調整機制 偏斜調整凸輪 偏斜調整馬達 齒輪機制 旋轉部分 圓椎部分 13 5a 傾斜表面 φ 136 嚙合部分 1 4 1,1 4 2外阻尼 1 4 3,1 4 4外阻尼 1 4 5,1 4 6內阻尼 150 RF電路 151 識別資料解碼器 152 系統控制器 153-156 解碼器 158 RF電路 -62- (59)1380295 159 160 16 1 162, 163 163 164 監視器 揚聲器 記錄處理器 伺服電路 伺服電路 記憶體
-63

Claims (1)

138^295
第095129777號專利申請案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正 十、申請專利範園 1. 一種碟片驅動器 一基礎機箱; 一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碟片 台,用以固持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親合至碟片台之轉 軸馬達,用以旋轉碟片狀記錄媒體: 一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僅讀取其記錄在一固定於碟片 台上之第一型式的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中的資訊信號、及 一第一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 一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 —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配置相對於第一光 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 入至及將資訊信號讀取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二型式的 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 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 —偏斜檢測機構,用以檢測其射出自第二光學拾訊頭 單元之光線的光軸相對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傾斜;及 一偏斜調整機構,用以調整其將資訊信號寫入至或讀 取自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的偏斜, 藉由根據偏斜檢測機構所檢測之光軸傾斜而調整第二光學 拾訊頭單元之傾斜。 1380295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碟片驅動器,其中: 基礎機箱上設有一次機箱,其上配置有跨越碟片旋轉 驅動器而相對於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機 制;以及 次機箱係藉由偏斜調整機構而調整其傾斜以執行第二 光學拾訊頭單元之偏斜調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碟片驅動器,進一步包 含一確認機構,用以藉由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機制而確認 其資訊信號是否已被成功地寫入,當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 正寫入資訊信號至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時。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碟片驅動器,其中次機 箱中係形成一移動開口,其中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可移動 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且於其上形成一耦合構件 ,用以彼此耦合移動開口之相對端於垂直於第二光學拾訊 頭單元之移動方向的方向。 5. —種碟片驅動器,包含: 一基礎機箱; 一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碟片 台,用以固持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耦合至碟片台之轉 軸馬達,用以旋轉碟片狀記錄媒體; 一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從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一型 式的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讀取資訊信號、及一第—拾-訊頭 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一碟片狀記錄 -2- 1380295 媒體之徑向; —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配置相對於第一光 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 入至及將資訊信號讀取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二型式的 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 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 一偏斜檢測機構,用以檢測其射出自第二光學拾訊頭 單元之光線的光軸相對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傾斜; 一偏斜調整機構,用以調整偏斜,藉由根據偏斜檢測 機構所檢測之光軸的傾斜而調整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之傾 斜;及 一檢測機構,用以藉由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而檢測其 被插入碟片驅動器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型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碟片驅動器,其中: 基礎機箱上設有一次機箱,其上配置有跨越碟片旋轉 驅動器而相對於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機 制;以及 次機箱係藉由偏斜調整機構而調整其傾斜以執行第二 光學拾訊頭單元之偏斜調整。 7. —種碟片驅動器,包含: 一基礎機箱; 一碟片旋轉驅動器,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碟片 台’用以固持一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耦合至碟片台之轉 軸馬達’用以旋轉碟片狀記錄媒體; -3- 1380295 一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一置於基礎機箱上之 .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從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一型 式的第一碟片狀記錄媒體讀取資訊信號、及一第一拾訊頭 移動機制,其移動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一碟片狀記錄 媒體之徑向; 一第二光學拾訊頭機·制’其包含—配置相對於第—光 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用以將資訊信號寫 入至及將資訊信號讀取自一固定於碟片台上之第二型式的 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及一第二拾訊頭移動機制,其移動 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徑向; 一偏斜檢測機構’用以檢測其射出自第二光學拾訊頭 單元之光線的光軸相對於第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傾斜; 一偏斜調整機構’用以調整偏斜,藉由根據偏斜檢測 機構所檢測之光軸的傾斜而調整第二光學拾訊頭單元之傾 斜;及 一檢測機構,用以藉由第一光學拾訊頭單元而檢測其 被插入碟片驅動器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型式。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碟片驅動器,其中: 基礎機箱上設有一次機箱,其上配置有跨越碟片旋轉 驅動器而相對於第一光學拾訊頭機制之第二光學拾訊頭機 制; 次機箱係藉由偏斜調整機構而調整其傾斜以執行第二 光學拾訊頭單元之偏斜調整。
TW095129777A 2003-10-06 2004-10-01 Disk drive TWI380295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47673A JP2005116036A (ja) 2003-10-06 2003-10-06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5418A TW200705418A (en) 2007-02-01
TWI380295B true TWI380295B (en) 2012-12-21

Family

ID=3454010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29883A TW200515400A (en) 2003-10-06 2004-10-01 Disk drive
TW095129777A TWI380295B (en) 2003-10-06 2004-10-01 Disk drive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29883A TW200515400A (en) 2003-10-06 2004-10-01 Disk driv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89601B2 (zh)
JP (1) JP2005116036A (zh)
KR (1) KR20050033491A (zh)
CN (1) CN1649000B (zh)
TW (2) TW20051540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64345A (ja) * 2004-12-03 2006-06-22 Yamah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ピックアップ角度調整機構
US7881167B1 (en) * 2005-09-23 2011-02-01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shock recovery in writable optical disc systems
KR101312439B1 (ko) * 2007-03-12 2013-09-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JP2008257831A (ja) * 2007-04-09 2008-10-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WO2009119587A1 (ja) * 2008-03-27 2009-10-0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US9324371B2 (en) * 2012-07-02 2016-04-26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stage decoding processing
CN106992018B (zh) * 2016-01-21 2019-04-23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数据存储系统及数据存储方法
CN106992017B (zh) * 2016-01-21 2019-07-09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盘驱动器
US9786315B1 (en) * 2016-03-25 2017-10-1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Disc device
WO2017163279A1 (ja) * 2016-03-25 2017-09-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CN109036477B (zh) * 2017-06-09 2020-03-27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碟机
JP7080843B2 (ja) * 2019-03-19 2022-06-06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6408A (en) * 1985-06-14 1990-05-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agneto-optic recording/erasing system with simultaneous dual head control and disk error detection
JPS62270088A (ja) 1986-05-19 1987-11-24 Toshiba Corp 光記録カ−ドの記録再生装置
JPS63269336A (ja) 1987-04-27 1988-11-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イスクシステム
JP2822219B2 (ja) 1989-07-29 1998-11-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04181525A (ja) 1989-11-16 1992-06-29 Ricoh Co Ltd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H05250675A (ja) 1992-03-06 1993-09-28 Sony Corp 光記録再生装置
JPH06131681A (ja) * 1992-10-20 1994-05-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チルトサーボ装置
JPH06162554A (ja) 1992-11-25 1994-06-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08124208A (ja) * 1994-10-18 1996-05-17 Pioneer Electron Corp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H0917157A (ja) 1995-06-28 1997-01-17 Aiwa Co Ltd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H0917156A (ja) 1995-06-28 1997-01-17 Aiwa Co Ltd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H0917155A (ja) 1995-06-28 1997-01-17 Aiwa Co Ltd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H09282671A (ja) 1996-04-05 1997-10-31 Sony Corp 円盤状光記録媒体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H09282672A (ja) 1996-04-05 1997-10-31 Sony Corp 円盤状光記録媒体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H1026957A (ja) 1996-07-09 1998-01-27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気体放電表示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3661297B2 (ja) 1996-08-21 2005-06-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評価信号生成装置、フォーカスバイアス調整方法、スキュー調整方法
US6141312A (en) * 1997-09-30 2000-10-31 Compaq Computer Coporation Optical tape drive that performs direct read after write operations
JP3251235B2 (ja) 1998-05-19 2002-01-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694660B2 (ja) * 1998-08-04 2011-06-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制御方法、記録媒体対応装置
JP3682189B2 (ja) 1999-11-22 2005-08-10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スキュー調整方法
JP2001155342A (ja) 1999-11-30 2001-06-08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2001266367A (ja) * 2000-03-17 2001-09-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524861B2 (ja) 2000-10-02 2004-05-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2269768A (ja) 2001-03-13 2002-09-20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における調整機構
JP2003067920A (ja) 2001-08-28 2003-03-07 Sony Corp ディスク式記録再生装置
JP4272523B2 (ja) * 2001-10-03 2009-06-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3217226A (ja) 2002-01-21 2003-07-31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4158080A (ja) * 2002-11-05 2004-06-03 Sharp Corp 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のチルト補正方法
CN1551140A (zh) * 2003-05-20 2004-12-01 ���µ�����ҵ��ʽ���� 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89601B2 (en) 2009-02-10
TW200705418A (en) 2007-02-01
CN1649000A (zh) 2005-08-03
US20050132393A1 (en) 2005-06-16
JP2005116036A (ja) 2005-04-28
TW200515400A (en) 2005-05-01
KR20050033491A (ko) 2005-04-12
CN1649000B (zh) 2012-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43777B2 (en) Assembly method of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TWI380295B (en) Disk drive
JPH10106012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レンズ球面収差補正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419735B2 (ja) 自動チルト補正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WO1997050086A1 (fr) Entraînement de disque
JPH0737259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構成方法
CN1327422C (zh) 光盘驱动装置及其光学拾取头的倾斜修正方法
JP3813604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3958273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3854260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3809832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US7203137B2 (en) Optical pickup unit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JP2005116034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2230874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2100129A (ja) 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5116032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155266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角度及び距離調整方法
KR100585671B1 (ko) 광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자동 틸트 보정 장치
JP4085432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H08147867A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モーター軸調整装置
JP3985113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調整方法
JPH11161987A (ja) スキュー検出装置
JP2003141762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2251760A (ja) 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3162835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