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63646B - Ethylene polym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to moldings - Google Patents

Ethylene polym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to molding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63646B
TWI263646B TW093103731A TW93103731A TWI263646B TW I263646 B TWI263646 B TW I263646B TW 093103731 A TW093103731 A TW 093103731A TW 93103731 A TW93103731 A TW 93103731A TW I263646 B TWI263646 B TW I2636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molecular weight
based polymer
measur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03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24218A (en
Inventor
Mamoru Takahashi
Masahiko Okamoto
Tetsuji Kasai
Yasushi Tohi
Shiro Otsuzuki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Chemical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Chemical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i Chemical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424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24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63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6364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02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 C08F297/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coordination type
    • C08F297/0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coordination type polymerising mono-olef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16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pha-alkenes, e.g. EP rubb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 C08F297/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coordination type
    • C08F297/0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coordination type polymerising mono-olefins
    • C08F297/083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coordination type polymerising mono-olefins the monomers being ethylene or propyle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526/00Synthetic resins or natural rubbers -- part of the class 520 series
    • Y10S526/943Polymerization with metallocene catalys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Description

1263646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可提供成形性優良,且機械強度及外觀優 良之成形體的乙烯系聚合體、及由其所得的成形體。 【先前技術】 於薄膜、管件、瓶容器等廣泛用途中所使用的高密度聚 乙婦,向來係使用齊格勒-納塔(Z i e g 1 e r - N a 11 a )觸媒或鉻 觸媒予以製造。但是,於此些觸媒之性質上、聚合體之分 子量分佈或組成分佈之控制上有其界限。 近年,揭示數種使用易控制組成分佈之單一部位(s i n g 1 e s i t e )觸媒或將單一部位觸媒載持於載體上的觸媒,經由連 續聚合法而製造含有分子量相對較小之乙烯同元聚合體或 乙烯· α -烯烴共聚體、與分子量相對較大之乙烯同元聚合 體或乙烯· α -烯烴共聚體,且成形性及機械強度優良之乙 烯系聚合體的方法。 於日本專利特開平1 1 - 1 0 6 4 3 2號公報中,揭示將使用載 持型幾何拘束型單一部位觸媒(C G C /硼酸鹽系觸媒)經由聚 合所得之低分子量聚乙烯與高分子量乙烯· α -烯烴共聚體 予以熔融摻合所調製的組成物。但是,因為該組成物之分 子量分佈不廣,故有時該組成物的流動性差。又,於前述 公報之申請專利範圍中,雖然揭示與乙烯共聚之α -烯烴的 較佳碳數範圍,但於碳數未滿6個之情況中,可預測到無 法充分表現機械強度。更且,因為單階(s i n g 1 e - s t a g e )聚 合品的分子量分佈(M w / Μ n )廣,故於衝擊強度等之機械物性 5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中,亦可預測到相較於單階品之分子量分佈狹窄者係不夠 充分。另外,若單階聚合品的組成分佈廣,則上述強度差 的預測亦可由C M C (股)出版,「機能材料」,2 0 0 1年3月號 第50頁記載之交叉分級層析(CFC,Cross fractionation chromatography)數據、特開平11-106432號公報之圖2 中記載之交叉分級層析(C F C )數據而得知。 於W 0 0 1 / 2 5 3 2 8號公報中,揭示使用C p T i N P (1B u ) 3 C 12與 硼酸鹽或鋁0¾烷所構成之觸媒系的溶液聚合所得的乙烯系 聚合體。於此乙烯系聚合體中,因為於分子量低之成分上 具有分岐,故結晶構造弱,因此可預測機械強度差。又, 因為低分子量成分之分子量較大,故可預測流動性差。且, 於該公報之申請專利範圍中,並未揭示與乙烯共聚合之α -烯烴的較佳碳數範圍,但亦可認定為碳數未滿6時亦無法 充分表現機械強度。 於ΕΡ 1 2 0 1 7 1 1 A 1號公報中,揭示於矽石上載持乙烯·雙 (4,5,6,7 -四氫-1 - $基)锆二氧化物與曱基鋁$烷所構成 之觸媒系存在下,經由流漿聚合(slurrypolymerization) 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此乙烯系聚合體中之單階聚合體因 為分子量分佈(M w / Μ η )廣,故可預測相較於單階品之分子量 分佈狹窄者,其衝擊強度等較差。又,所謂分子量分佈廣 可推測其活性種不均勻,結果有組成分佈廣且疲勞強度降 低之虞。此外,於該公報之一部分實施例中,將分子量小 之單階聚合品與分子量大之單階聚合品予以熔融混練。於 此類混練法中,多生成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且可 6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預測有時無法表現充分的強度。 日本專利特開2 0 0 2 - 5 3 6 1 5號公報中,揭示使用於矽石上 載持具有特定柳醛亞胺配位基之锆化合物及曱基鋁,烷所 構成的觸媒系,進行流漿聚合所得的乙烯系聚合體。於該 公報之申請專利範圍中,並未揭示與乙稀共聚之α -稀烴的 較佳碳數範圍,但於該公報之實施例中,使用1 - 丁烯(碳 數二4 )做為α -烯烴所得的乙烯系聚合體之碳數少,可預測 無法充分表現機械強度。 一般而言,乙婦系聚合體顯示出多峰性的分子量分佈。 多峰間之分子量差若大,則於熔融混練中難混合,故通常 採用多階聚合。多階聚合一般多為連續進行。此類連續多 階聚合之情況中,於具有生成低分子量體之聚合環境之聚 合器内滯留的時間、與具有生成高分子量體之聚合環境之 聚合器内滯留的時間之比,通常會發生分佈,特別於如氣 相法或流漿法之聚合體呈粒子形狀之聚合法之情況中,於 粒子間發生分子量之差。此類分子量之差,雖於使用日本 專利第8 2 1 0 3 7號公報等所記載之齊格勒觸媒之情形中亦 可察見,但因觸媒為多部位,故分子量分佈廣,因此以通 常之熔融混練予以丸狀化亦可令聚合粒子彼此間良好地混 合。另一方面,於使用單一部位觸媒時,因為分子量分佈 狹窄,故以通常之熔融混練進行丸狀化時,聚合粒子彼此 間多無法充分混合。因此,殘留聚合粒子形狀的軌跡,而 成為發生流動紊亂的原因並且令外觀惡化、無法充分表現 機械強度。又,此類乙烯系聚合體,由擠壓束狀物之表面 7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粗糙度所求出之平滑度係數有變大之傾向。 曰本專利第8 2 1 0 3 7號公報等中所記載之使用齊格勒觸 媒的乙烯(共)聚合體,因於聚合中副生成曱基分支,故於 分子鏈中存在曱基分支。已知甲基分支會被納入結晶中且 減弱結晶(例如,參照Ρ ο 1 y m e r , V ο 1 . 3 1,第1 9 9 9頁,1 9 9 0 年),其成為令乙烯(共)聚合體之機械強度降低的原因。 又,於乙烯與α -烯烴之共聚中,幾乎不含有α -烯烴之情 況會生成硬且脆之成分,另一方面,於α-烯烴為過量而共 聚之情況,則生成柔軟且結晶構造弱的成分,結果成為發 黏的原因。更且,因為分子量分佈廣,故具有低分子量體 於成形物表面呈現以粉狀物質形態附著之現象等之問題。 曰本專利特開平9 - 1 8 3 8 1 6號公報等中所記載之使用金 屬錯合物(m e t a 1 1 〇 c e n e )觸媒經由聚合所得的乙稀系聚合 體,係於聚合中副生成曱基分支,結果令分子鏈中存在有 曱基分支。曱基分支會被納入結晶中且減弱結晶構造。其 成為令機械強度降低的原因。又,分子量極大之乙烯系聚 合體則迄今未見揭示。 經由使用鉻系觸媒之聚合所得的乙烯系聚合體,因為含 有長鏈分支,故分子的擴張小,因此機械強度差。又,於 聚石中因為副生成曱基分支,故於分子鏈中存在甲基分 支。曱基分支會被納入結晶中且減弱結晶構造。其成為令 機械強度降低的原因。又,乙烯與α -烯烴之共聚體之情 況,於幾乎不含有α -烯烴時會生成硬且脆的成分,另一方 面,於α -婦烴過量而共聚合時,則成為發黏的原因,生成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柔軟且結晶構造弱的成分。 W〇9 3 / 0 8 2 2 1號公報等中所記載之使用拘束幾何觸媒 (C G C )經由聚合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因為於聚合中副生成 甲基分支,故於分子鏈中存在曱基分支。甲基分支會被納 入結晶中且減弱結晶構造。其成為機械強度降低的原因。 又,因為含有長鏈分支,故分子的擴張小,因此機械強度 不夠充分。 經由高壓自由基聚合法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因於聚合 中副生成曱基分支或長鏈分支,因此分子鏈中存在曱基分 支或長鏈分支。曱基分支會被納入結晶中且減弱結晶強 度。其成為機械強度降低之原因。又,因為含有長鏈分支, 故分子的擴張小,且分子量分佈廣,因此機械強度差。 曰本專利特開平6 - 2 3 3 7 2 3號公報等中所記載之使用含 有Ta、Nb、錯合物之觸媒並經由低溫聚合所得之乙烯系聚 合體,因為依據G P C所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 w )與數平 均分子量(Μ η )之比(M w / Μ η )小,故成形性有時不充分。 【發明内容】 本發明者等鑑於前述之先前技術,對於可取得成形性優 良、且機械強度優良之成形體的乙烯系聚合體致力研究 時,發現含有0 . 0 1〜1 . 2 0莫耳%之由碳數6〜1 0個之α -稀烴所衍生之構成單位的乙稀系聚合體,於交叉分級層析 (C F C )中,滿足下述(1 )或(2 )任一者以上之乙烯系聚合體(Ε ) 可提供成形性優良,且機械強度特別優良,外觀亦優良的 成形體,尤其是吹出成形體(blow molding)、管件及管接 9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頭,遂完成本發明。 (1 ) 於73〜76 t溶出之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未超 過 4000 。 (2 ) 滿足下述之關係式(E q - 1 )
Sx/St〇tai^ 0. l...(Eq_l) (Eq-1中,Sx為根據於70〜85°C溶出之成分之全波峰的面 積合計值,S t。t a !為根據於0〜1 4 5 °C溶出之成分之全波峰 的面積合計值。)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除了上述要件之外,最好亦滿 足下述(1 ’)〜(7 ’)全部要件為佳。 (1,) 含有0.02〜1.00莫耳%之由碳數6〜10個之α-烯 烴所衍生的構成單位。 (2,) 密度(d)在945〜970 kg/m3之範圍。 (3 ’) 於1 3 5 °C、十氫化萘中測定之極性黏度([7?])在1 · 6 〜4.0(dl/g)之範圍。 (4’) 以GP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 (Μη)之比(Mw/Mn)在5〜70之範圍。 (5 ’) 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令分子量未滿1 0 0 0 0 0且 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為T !(°C )、分子量為1 0 0 0 0 0以 上且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為τ 2 rc )時,(T ! 一 T2) (°C ) 在0〜1 1 t之範圍。 (6 ’) 以[(T 2 - 1 )〜T 2 ] (°C )溶出之餾分之G P C曲線中,分 子量為1 0 0 0 0 0以上且最強波峰之頂點的分子量在2 0 0 0 0 0 〜8 0 0 0 0 0之範圍。 10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7 ’) 在以9 5〜9 6 t:溶出之成分之G P C曲線中分子量為 1 0 0 0 0 0以下之區域中,最強波峰頂點的分子量不超過 28000 ° 此乙烯系聚合體於以下之說明中,亦有稱為乙烯系聚合 體(E ’)之情況。 本發明之較佳的乙烯系聚合體,係除上述要件之外,尚 需滿足以13 C - N M R測定之曱基分支為每1 0 0 0個碳原子未滿 0 · 1個之要件(以下之說明中,亦有稱為要件(1 ")之情 況)。此類乙烯系聚合體於以下之說明中,亦有稱為乙烯系 聚合體(Ε π )之情況。 本發明中,特佳的乙烯系聚合體係除上述全部要件之 外,尚需同時滿足下述要件(1 ’ ’ ’)及(2 ’ ’ ’)。 (1 ’ ’ ’) G P C曲線以2個對數常態分佈曲線分離時,各個曲 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Μη)之比(Mw/Mn) 為1 . 5〜3 . 5、於高分子量侧分離之曲線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MW2)為 2 0 0 0 0 0 〜8 0 0 0 0 0 ° (2 " ’) 由押出束狀物之表面粗糙度所求出之平滑度係數R 未超過2 0 // m。 於以下之說明中,亦有將此乙烯系聚合體稱為乙烯系聚 合體(E ’ ’ ’)之情況。 將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應用於吹出成形體時,除滿 足乙烯系聚合體(E )之前述要件外,尚需同時滿足下述要件 (1 B )〜(3 B )為佳。 (1 .0 含有0 . 0 2〜0 · 2 0莫耳%之由碳數6〜1 0個之α'-烯 11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烴所衍生的構成單位。 (2b) 以G P 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Μ w )與數平均分子量 (Μη)之比(Mw/Mn)在5〜30之範圍。 (3b) 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令分子量未滿1 0 0 0 0 0且 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為T !(°C )、分子量為1 0 0 0 0 〇以 上且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為T 2 (°C )時,(T ! - T 2) ( °C ) 在0〜5 °C之範圍。 於以下之說明中,亦有將此乙烯系聚合體稱為乙烯系聚 合體(E B)之情況。 又,吹出成形體用之更佳的乙烯系聚合體,係除上述要 件(1 B )〜(3 B )之外,尚需同時滿足下述要件(1 B ’)及(2 Γ )為 佳[此乙烯系聚合體於以下之說明中亦有稱為乙烯系聚合 體(E b ’)之情況],特佳為滿足下述要件(1 b n )[此乙烯系聚 合體於以下之說明中亦有稱為乙烯系聚合體(E B π )之情 況]。 (1 β ’) 根據A S Τ Μ - D - 7 9 0,以2 3 °C測定之彎曲彈性率在 1500〜1800MPa之範圍。 (2 b ’) 根據A T S Μ - D - 1 6 9 3所測定之5 0 °C之耐環境應力破 壞性E S C R ( h r )在1 0小時以上未破壞。 (1b") 使用動態黏彈性裝置測定之1 9 (TC ,角頻率 1 0 0 r a d / s e c中的t a η δ (=損失彈性率G " /貯存彈性率G ’) 為 0 , 7 〜(Κ 9 〇 又,於吹出成形體用之乙烯系聚合體(Ε β )、( Ε Γ )及(Ε β V) 中,乙烯系聚合體(Ε )為亦滿足前述要件(1 )〜(7 )之乙烯系 12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聚合體(E ’)為佳,且乙烯系聚合體(E ’)為亦滿足前述要件 (1 π )之乙烯系聚合體(Ε π )為更佳,更且以乙烯系聚合體(E") 為亦滿足前述要件(1…)及(2 ’ ’ ’)之乙烯系聚合體(Ε…)為 特佳。 將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Ε )應用於管件用途時,乙烯 系聚合體(Ε )除了為滿足前述要件之外,尚需同時滿足下述 要件()及(2 ρ)為佳。 (Ip) 含有0 . 1 0〜1 . 0 0莫耳%之由碳數6〜1 0個之α -烯 烴所衍生的構成單位。 (2 ρ) 以G P 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 w )與數平均分子量 (Μη)之比(Mw/Mn)在11〜70之範圍。 於以下之說明中,亦有將此乙烯系聚合體稱為乙烯系聚 合體(Ε ρ ’)之情況。 又,管件用之更佳的乙烯系聚合體,除了上述要件(1 ρ) 及(2 ρ)之外,尚需同時滿足下述要件(1 ρ ’)及(2 ρ ’)為佳[此 乙系烯聚合體於以下之說明中亦有稱為乙烯系聚合體(E丨,") 之情況] (Ip,) 根據J I S K - 6 7 4 4,以8 0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 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0 0 0 0次時之實際應力為1 3 Μ P a〜 1 7 Μ P a、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0 0 0 0 0次時之實際應力為1 2〜 1 6 Μ P a 〇 (2 ρ,) 根據J I S K - 7 1 1 8,以2 3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 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0 0 0 0次時之實際應力(S )( Μ P a )與密度 (d )係滿足下述關係式(E q - 2 )。 13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0. 12d — 94. 84)< S< (0. 60d — 550. 00)…(Eq-2) 又,於管件用之乙烯系聚合體(E P )及(E p’ ’)中,乙 聚合體(E )為亦滿足前述要件(1 )〜(7 )之乙烯系聚合‘ 為佳,乙烯系聚合體(E ’)為亦滿足前述要件(1 ’ ’)之乙 聚合體(E ’ ’)為更佳,更且以乙烯系聚合體(E ’ ’)為亦滿 述要件(1 ’ ’ ’)及(2 ’ ’ ’)之乙烯系聚合體(E ’ ’ ’)為特佳。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可成形為吹出成形體,吹塑 (inflation)成形體、澆鑄成形體、押出層狀成形體、 和變形等之押出成形體、發泡成形體、射出成形體等 且可使用纖維、單纖維絲、不織布等。於此些成形體 包括含有乙烯系聚合體所構成之部分和其他樹脂所構 部分的成形體(層合體等)。另外,該乙烯系聚合體亦 用於成形過程中經交聯者。若將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 用於上述成形體中之吹出成形體及管件和變形等之押 形體,則可賦予優良的特性。 【實施方式】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吹出成形體 合使用之乙烯系聚合體(E B )及由其所構成的吹出成形 暨管件所適合使用之乙稀系聚合體(E p)及由其所構成 件或管接頭,依序說明用以實施發明的最佳形態,其 明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的代表性製造方法及本發明 的各種測定法,最後則說明實施例。 乙烯系聚合體(E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為含有0 · 0 1〜K 2 0莫耳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烯系 ϋ (E,) 烯系 足前 管件 〇更 中, 成之 可使 體使 出成 所適 體、 的管 次說 相關 %之 14 1263646 由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所衍生之構成單位的乙烯系聚 合體,通常為乙烯之同元聚合體與乙烯/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的共聚體所構成。 此處,碳數為6〜1 0個之α -烯烴(以下亦有簡稱為「α -烯烴」之情況)可列舉例如1 -己烯、4 -曱基-1 -戊烯、3 -曱 基-1 -戊烯、1 -辛烯、1 -癸烯等。於本發明中,此等α -烯 烴中以使用1-己烯、4 -甲基-1-戊烯、1-辛烯中選出之至 少一種為佳。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Ε )為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 以滿足下述要件(1 )或(2 )任一者為其特徵。 (1) 於73〜76 °C溶出之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未超 過 4000 。 (2 ) 滿足下述關係式(E Q - 1 )。
Sx/St〇tai^ 0. l...(Eq_l) (E q - 1中,S 為根據C F C中於7 0〜8 5 t:溶出之成分之全波 峰的面積合計值,S t 〇 t a I為根據於0〜1 4 5 °C溶出之成分之 全波峰的面積合計值。) 此類乙烯系聚合體(E )應用於成形體時,疲勞特性等之 長期物性等優良。以下,具體說明要件(1 )及(2 )。 [要件(1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為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 於7 3〜7 6 t溶出之成分由G P C所測定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M w )未超過4 0 0 0。更具體描述,係於分子量為1 0 8以下之 區域中所檢測之G P C波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 w )未超過 15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4000。重量平均分子量(Mw)之較佳範圍為2000〜4000,更 佳為在2 5 0 0〜3 5 0 0之範圍。此類乙烯系聚合體係意指經α -烯烴共聚之高分子量成分的含量少、或不含有分子量較低 且具有短鏈分支的成分,此時做為成形體的疲勞強度等之 長期物性優良。曰本專利特開平1 1 - 1 0 6 4 3 2號公報記載之 乙稀· α -稀烴共聚體因為組成分布廣,故無法滿足該範 圍,而W 0 0 1 / 2 5 3 2 8號專利公報記載之乙烯系聚合體即使為 分子量較小之成分,亦因α -烯烴共聚而存在有短鏈分支, 故無法滿足該範圍。由先前之齊格勒觸媒和鉻觸媒等所製 成之乙烯系聚合體亦因組成分佈廣,故未滿足該範圍。 使用如後述之觸媒系統,並設定如後述之聚合條件,則 可製造此範圍之乙烯系聚合體。具體而言,若以本案實施 例3記載之條件聚合,則於使用交叉分級層析(C F C )裝置之 升溫溶出分級中,於7 3〜7 6 °C溶出之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 量(M w )為2 9 0 0,只要不變更觸媒和聚合溫度,或只要不對 第一聚合器供給α -烯烴,更且只要對第二聚合器供給之α -烯烴、在此時1 -己烯非為9 0 0 g / h r以上,則該重量平均 分子量(Mw)為未滿4000。 [要件(2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為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中,將 根據於7 0〜8 5 °C溶出之成分之全波峰面積合計值視為 S X,且根據於0〜1 4 5 °C溶出之成分之全波峰面積合計值視 為S…時,滿足下述式(E q - 1 )所示之關係。
Sx/St〇iai^ 0. l...(Eq~l) 16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03731 1263646 滿足要件(2 )之此類乙烯系聚合體係與要件(1 )之項中所 述内容相同,且意指經α -烯烴共聚之高分子量成分的含量 少、或不含有分子量較低且具有短鏈分支之成分,此時成 形體的疲勞強度等之長期物性優良。日本專利特開平 1 1 - 1 0 6 4 3 2號公報記載之乙烯· α -烯烴共聚體因為組成分 布廣,故無法滿足上述式(E q - 1 )之關係,而W 0 0 1 / 2 5 3 2 8 號專利公報記載之乙烯系聚合體即使為分子量較小之成 分,亦因α -烤烴共聚而存在有短鏈分支,故無法滿足上述 式(E q - 1 )之關係。由先前之齊格勒觸媒和鉻觸媒等所製成 之乙烯系聚合體亦因組成分布廣,故無法滿足上述式(E q - 1 ) 之關係。另夕卜,上述式(E q - 1 )中之S X及S t。t a i為根據C - Η 鍵之伸縮振動的紅外線分析之數值,故Sx/Stotal之值於原 則上係相等於在7 0〜8 5 °C溶出之成分於在0〜1 4 5 °C溶出 之成分量中所佔的重量% 。通常,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 為於0〜1 4 5 °C區域掃描中溶出全部成分,故換言之, S .、/ S t ◦ t a !之值為乙烯系聚合體之單位重量中所佔之於7 0〜 8 5 °C溶出之成分量的重量% 。 使用如後述之觸媒系統,並設定如後述之聚合條件,則 可製造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具體而言,若以本案實施 例3記載之條件聚合,則於所得乙烯系聚合體之交叉分級 層析(CFC)中,上述式(Eq-Ι)的左邊,即(8.\/81。^1)之值為 0.0 4 2,只要不變更觸媒和聚合溫度,或只要不對第一聚合 器供給α -烯烴,更且只要對第二聚合器供給之α -烯烴、 在此時1 -己烯非為9 0 0 g / h r以上,則(S X / S t。u丨)之值滿足 17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上述關係式(E Q - 1 )。 上述之乙烯系聚合體(E )中更佳形態為滿足下述要件(1 ’) 〜(7 ’)的乙烯系共聚體(E ’)。 (1 ’) 含有0 · 0 2〜1 . 0 0莫耳%之由碳數6〜1 0個之α -烯 烴所衍生的構成單位。 (2 ’) 密度(d )在9 4 5〜9 7 0 kg / m3之範圍。 (3 ’) 於1 3 5 °C、十氫化萘中測定之極限黏度([??])在1 · 6 〜4.0(dl/g)之範圍。 (4 ’) 以G P 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 w )與數平均分子量 (Μη)之比(Mw/Mn)在5〜70之範圍。 (5 ’) 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令波峰頂點之分子量為未 滿1 0 0,0 0 0且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為T I ( °C )、分子量 為1 0 0,0 0 0以上且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為T 2 (°C )時, (τ! - τ 2) rc )在 0 〜1 1 X:之範圍。 (6 ’) 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於[(T 2 - 1 )〜T 2 ] ( °C )所溶 出鶴分之GPC曲線中,分子量為100,000以上且最強波峰 頂點之分子量在2 0 0 , 0 0 0〜8 0 0,0 0 0之範圍。 (7 ’) 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以9 5〜9 6 °C溶出之成分於 G P C曲線中之分子量1 0 0,0 0 0以下區域中,最強波峰頂點 之分子量未超過28, 000。 以下,依序具體說明要件(1 ’)〜(7 ’)。 [要件(1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通常含有0 . 0 2〜;L 0 0莫耳 °/〇之由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所衍生的構成單位。乙烯系 18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聚合體(E ’)不含有乙烯同元聚合體時,亦即僅為乙烯與碳 數6〜1 0個之α -烯烴的共聚體時,由乙烯所衍生的構成單 位通常係以9 9〜9 9 . 9 8莫耳% 、較佳為9 9 . 5〜9 9 . 9 8莫耳 % 、更佳為99.6〜99. 98莫耳% 之比例存在,且由α-烯烴 所衍生之重複單位通常係以(Κ 0 2〜1莫耳% 、較佳為0 . 0 2 〜0 . 5莫耳% 、更佳為0 . 0 2〜0 , 4莫耳%之比例存在為佳。 又,乙烯系聚合體(Ε ’)含有乙烯同元聚合體,此時乙烯· α -烯烴共聚體部分之乙烯所衍生之構成單位通常係以9 5 〜9 9 . 9 6莫耳% 、較佳為9 7 . 5〜9 9 . 9 6莫耳% 、更佳為9 8 〜9 9 . 9 6莫耳%之比例存在,且由α -稀烴所衍生之重複單 位係以0 . 0 4〜5莫耳% 、較佳為0 . 0 4〜2 . 5莫耳% 、更佳 為0 . 0 4〜2 . 0莫耳%之比例存在為佳。另外,即使含有乙 烯同元聚合體,於全聚合體中所佔之由α -烯烴所衍生的重 複單位通常為0 . 0 2〜1莫耳% 、較佳為0 . 0 2〜0 . 5莫耳% 、 更佳為0 . 0 2〜0 · 4莫耳% 。α -烯烴之碳數為5個以下時, α -烯烴被納入結晶中的或然率變高(參照 Ρ ο 1 y in e r,V ο 1 · 3 1,1 9 9 9頁,1 9 9 0年),其結果令強度變弱, 故為不佳。α -烯烴之碳數若超過1 0個,則流動的活化能 量變大,成形時之黏度變化大,較不佳。又,α -稀烴之碳 數若超過1 0個,則有時側鏈(起因於與乙烯共聚之α -烯烴 的分支)結晶化,若為如此則使非結晶部變弱,故為不佳。 [要件(2 ’)及要件(3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Ε ’)的密度(d )為9 4 5〜9 7 0 kg / ηι3、較佳為 9 4 7 〜9 6 9 k g / in3、更佳為 9 5 0 〜9 6 9 kg / m 3,於 19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1 3 5 °C之十氫化萘中測定之極限黏度([7?])在1。6〜 4.0dl/g、較佳為 1.7〜3.8dl/g、更佳為 1.8〜3.7dl/g 之 範圍。密度及極限黏度在此等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於硬度 及成形性之平衡方面優良。例如,藉由變更對於聚合器之 氫、乙烯、α -烯烴之供給量比、乙烯同元聚合體與乙烯· α -稀烴共聚體的聚合量比等,則可在上述之數值範圍内令 數值增減。具體而言,於以己烷做為溶劑之實施例3之流 漿聚合中,若一邊攪拌令系統内呈均勻且一邊進行聚合, 則密度為9 5 3 kg / m3、[ ??]為3 . 1 0 d 1 / g,若供給至第二聚 合槽之乙烯為6.0kg/hr、氫為0.45N-L/hr、1-己烯為 3 0 0 g / h r,則密度為 9 4 4 kg / m3、[ ??]為 3 · 6 d 1 / g,若供給 至第一聚合槽之乙烯為7.0kg/hr、氫為125N-L/hr、供給 至第二聚合槽之乙稀為3.0kg/hr、氫為0.07N-L/hr、1-己稀為 30g/hr,則密度為 968 kg/m3、[7?]為 2.10dl/g。 [要件(4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為以凝膠滲透層析法(G P C ) 所測定之M w / Μ n ( M w :重量平均分子量,Μ η :數平均分子量) 通常在5〜7 0、較佳為在5〜5 0之範圍。使用後述之觸媒 系統,且實施後述之多階聚合時,藉由控制各成分之分子 量及聚合量比,則可製造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 例如,經由增廣各成分的分子量差,則可增大Mw/Μη。 M w / Μ η在上述範圍的聚合體於機械強度與成形性之平衡方 面優良。具體而言,若以本案實施例3記載之條件聚合, 則M w / Μ η為1 4 . 8。此處,若將供給至第一聚合槽之乙烯由 20 3〗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5.0kg/hr 變更成 7.0kg/hr、氫由 57N-L/hr 變更成 1 2 5 N - L / h r,則經由第一聚合槽所生成之乙稀聚合體的分子 量變小,使得Mw/Mn變成18左右,另一方面,若將供給至 第二聚合槽之乙烯由4.0 kg / hr變更成3.3 kg / hr、氫由 0 . 2 N - L / h r變更成0 . 0 7 N - L / h r,則經由第二聚合槽所生成 之乙烯系聚合體的分子量變大,使得M w / Μ η變成2 2左右。 又,若供給至第一聚合槽之氫為5 2 Ν - L / h r、供給至第二聚 合槽之乙烯為6.0kg/hr、氫為0.45N-L/hr、1-己烯為 200g/hr,貝1J Mw/Mn 為 12 左右。 [要件(5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於使用交叉分級層析(C F C )裝置 之升溫溶出分級中,將分子量未滿1 0 0 0 0 0、最強波峰頂點 之溶出溫度視為T ! (°C ),分子量為1 0 0 0 0 0以上、最強波 峰頂點之溶出溫度視為T 2 ( °C )時,(T 1 — T 2) ( °C )在0〜1 1 °C之範圍、較佳為0〜1 0 °C之範圍、更佳為0〜9 °C之範圍。 另外,本發明於C F C分析中所謂的「波峰」,例如以圖2 說明,係表示溶質的分布(色譜),亦即全體的山形狀,所 謂「最強(或波峰強度最強)」係指山的高度為最高,所謂 「波峰的頂點」係指微分值為零(即山的頂點)之點。另外, 於不存在山的頂點時,係指微分值最接近零(即肩部)部份。 此類乙烯系聚合體藉由使用後述的觸媒系統,並設定如 後述之聚合條件,則可製造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 經由將α -烤烴的共聚量於特定範圍中增減,則可令(T1 —Τ 2)於此範圍内增減。具體而言,若以實施例3記載之條 21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件聚合,則於使用交叉分級層析(C F C )裝置之升溫溶出分級 中存在分子量不同的二個波峰,溶出成分之波峰分子量比 1 0 0,0 0 0低、且最強波峰強度之波峰溫度(T !),與溶出成 分之波峰分子量在1 0 0 , 0 0 0以上、且最強波峰強度之波峰 溫度(T 2 )之溫度差為(T ! 一 T 2 ) rc )為6 °C。將供給至第二聚 合器之1-己稀量由130g/hr變更成50g/hr,則(Ti— T2)(°C) 為 1 °C ,變更成 2 Ο 0 g / h r,則(T i _ T 2) ( °C )為 1 1 °C 。 [要件(6 ’)] 於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的交叉分級層析(C F C ) 中,於上述T2(°C)溶出之I留分之GPC曲線中,分子量為 1 0 0,0 0 0以上且最強波峰頂點之分子量在2 0 0,0 0 0〜 8 0 0 , 0 0 0之範圍。另外,所謂於T 2 (°C )溶出之餾分係指於 [(T 2 — 1 )〜T 2 ] (°C )所溶出之成分。此類乙烯系聚合體於疲 勞特性等之長期物性和成形性之平衡等方面優良。經由使 用如後述之觸媒系統,並設定如後述之聚合條件,則可製 造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藉由增減供給至製造共聚體之 聚合環境中的α -稀烴量、氫量、乙稀量等,則可令T 2 (°C ) 溶出之I留分之G P C曲線中,最高分子量波峰頂點之分子量 在特定範圍内增減。具體而言,若以實施例3記載之條件 聚合,則於使用交叉分級層析(C F C )裝置之升溫溶出分級 中,於上述[(T 2 — 1 )〜T 2 ] ( °C )溶出之餾分之G P C曲線中, 分子量為1 0 0 0 0 0以上且最強波峰頂點之分子量為 4 9 3 0 0 0。若將供給至第二聚合器之1 -己烯量由1 3 0 g / h r變 更成200g/hr、乙稀由4.0 kg / hr變更成6. 0 kg / hr、氫由 22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0.2N-L/hr變更成0,45N-L/hr,則於使用交叉分級層析 (C F C )裝置之升溫溶出分級中,於上述[(T 2 — 1 )〜T 2 ] rc ) 溶出之餾分之G P C曲線中,分子量為1 0 0,0 0 0以上且最強 波峰頂點之分子量為3 6 1,0 0 0,若將供給至第二聚合器之 氫由0 . 2 N - L / h r變更成0 . 1 N - L / h r,則於使用交叉分級層 析(C F C )裝置之升溫溶出分級中,於上述[(T 2 — 1 )〜T 2 ] (°C ) 溶出之餾分之GPC曲線中,最高分子量之波峰頂點的分子 量為6 8 0,0 0 0。先前已知的金屬錯合物觸媒為分子量分布 狹窄,且如此無法取得此類分子量高的乙烯系共聚體。 [要件(7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於9 5 〜9 6 °C溶出之成分之G P C曲線中,最強波峰頂點之分子量 未超過2 8,0 0 0。通常係在1 5,0 0 0〜2 7,0 0 0之範圍。此類 乙烯系聚合體係意指不含有分子量低且具有短鏈分支的成 分,且此時疲勞強度等之長期物性優良。 藉由使用如後述的觸媒系統,並設定如後述之聚合條 件,則可製造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具體而言,若以實 施例3記載之條件聚合,則於使用交叉分級層析(C F C )裝置 之升溫溶出分級中,於9 5〜9 6 °C溶出之成分之G P C曲線 中,最強波峰頂點之分子量為2 2,0 0 0,只要不變更觸媒和 聚合溫度、或只要不對第一聚合器供給α -烯烴,更且只要 對第二聚合器供給之氫量不在1 Ο Ν - L / h r以上,則該M w在 此範圍内。如W 0 0 1 / 2 5 3 2 8號專利公報般之低分子量成分亦 存在分支時,因為低分子量成分之結晶性降低,故即使以 23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 i 1263646 相同的溶出溫度,亦可溶出更大分子量的成分, 該要件。 上述之乙烯系聚合體(E ’)中更佳的形態為以13 定之曱基分支為每1 0 0 0個碳原子未滿0 . 1個、較 0 . 0 8個的乙烯系聚合體(E ’ ’)。此類聚合體因為結 固,故機械強度優良。使用後述例示之觸媒系所 烯系聚合體為檢測界限(每1 0 0 0個碳原子為0 . 0 下,故未檢測到曱基分支。 前述之乙烯系聚合體(E ’5 )中,特佳之形態為同 述要件(Γ ’ ’)〜(2 ’ ’ ’)的乙烯系共聚體(E ’ ’ ’)。 (1 ’ ’ ’) G P C曲線以二個對數常態分布曲線分離私 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 在1 . 5〜3 . 5之範圍,於高分子量側所分離之曲線 均分子量(Mw2)為200000〜800000。 (2 ’ ’ ’) 由押出束狀物之表面粗糙度所求出之平、; R未超過2 0 // in。 以下,具體說明要件(1,,’)及(2 ’ ’ ’)。 [要件(1 ’ ’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為將以凝膠滲透 所測定之分子量曲線(G P C曲線)分離成二個對數 曲線時,各個曲線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 w )/數平立 (Μη)通常在1.5〜3, 5、較佳為在1.5〜3,2之範 如後述之觸媒系,實施如後述之多階聚合,且控 選取之觸媒化合物的種類、多階聚合時的階數、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而不滿足 C-NMR 測 佳為未滿 晶構造堅 製造的乙 8個)以 時滿足下 Γ,各個曲 比(Mw/Mn) 的重量平 骨度係數 層析(GPC) 常態分布 句分子量 圍。使用 制此時所 及各成分 24 1263646 的分子量,藉此可製造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若以氣相 聚合,貝1 M w/Μη變大,另一方面,若以流漿相聚合9則由 於除熱和單體擴張更為均勻,故可減小Mw/Μη。更且,若 未將觸媒成分載持於載體上而供使用,則因為接近均勾系 統,故M w / Μ η變小。使用日本專利特開平1 1 - 1 0 6 4 3 2號公 報記載之載持型幾何拘束型單一部位觸媒(C G C /硼酸鹽)予 以流漿聚合之情形,和使用Ε Ρ 1 2 0 1 7 1 1 A 1號公報記載之於 矽石上載持之二氣化乙烯·雙(4,5, 6,7 -四氫-1-$基)锆與 曱基紹Θ烧(m e ΐ h y 1 a 1 u m ο X a n e )所構成的觸媒系予以流漿 聚合時,單階聚合之Mw/Μη為4以上,未滿足本案申請專 利範圍。另夕卜,使用本案實施例1記載之觸媒予以8 0 °C流 漿單階聚合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的M w / Μ η為2 . 3左右。 又,將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Ε ’ ’ ’)之G P C曲線分離成 二個對數常態分布曲線時,於高分子量側所分離之曲線的 重量平均分子量(M w 2)在2 0 0,0 0 0〜8 0 0,0 0 0之範圍。藉由 選擇製造乙烯系聚合體時之氫、乙烯、α -烯烴量比,則可 製造MW2在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具體而言,若以實施 例3記載之條件聚合,則將GPC曲線分離成二個對數常態 分布曲線時,於高分子量側所分離之曲線的重量平均分子 量(M w 2)為4 1 6,0 0 0。若供給至第二聚合槽之乙烯為6 · 0 kg /hr、氫為 0.35N-L/hr、 1一己烯為 200g/hr,貝!J Mw2 為 3 1 2,0 0 0,若供給至第二聚合槽之乙烯為3 „ 0 kg / h r、氫為 Ο . Ο 7 N - L / h r、供給至第二聚合槽之1 -己烯為3 0 g / h r,則 M w 2為5 3 9,Ο Ο 0。M w 2為此範圍之乙烯系聚合體於強度與成 25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形性的平衡方面優良。 [要件(2 ’ ’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為由押出束狀物之表面粗 糙度所求出之平滑度係數R未超過2 0 // m、較佳為未超過 1 5 // m。如氣相聚合法和流漿聚合法般,以聚合所得之乙稀 系聚合體為粒子狀時,即使施以熔融混練等之後處理亦無 法令聚合粒子完全混合分散,且黏度不同的部分呈斑驳狀 殘留。此時,若將熔融樹脂押出成管狀或束狀,則表面呈 粗糙狀。此時於成形為製品時亦發生同樣的粗糙。其程度 係由測定表面粗糙度所求出之平滑度係數R而求得。通 常,以氣相聚合法和流漿聚合法所製造之乙烯系聚合體粒 子的大小為數十// m〜2 mm左右,若殘留聚合粒子的形狀執 跡,則於押出物表面發生粗糙且R大於2 0 // m,例如若選 取如後述的聚合方法,則可製造R未超過2 0 // m,通常未 超過1 5 // m的乙烯系聚合體。R若未超過2 0 // m,則於0〜 2 0 // η]之變動會發生薄膜成形時之異物混入和模之損傷、 測定誤差等之與本質無關的情況。因此,R未超過2 0 // m 有其意義。R值超過2 0 # m的乙烯系聚合體,例如將實施 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粉末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La bo P 1 a s t o m i 1 1 (分批式異向旋轉二軸混練機),並以1 9 0 °C 、 2 5 r ρ η]、1 5分鐘等非常長時間的熔融混練,則可取得R低 於2 0 β n]的乙烯系聚合體。令混練時間之長度更加長5則 可更減小R。但,有時隨著分解和交聯而伴隨構造變化。 又,將R值超過2 0 // m的乙烯系聚合體,例如於對二曱苯 26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之良溶劑(g ο 〇 d s〇1 v e n t ) 5 Ο 0毫升中以5克左右之比例溶 解後,於冰冷之5倍份量左右的丙酮等之貧溶劑(ρ ο 〇 r s ο 1 v e n t )中以1 0 m 1 /分鐘左右之速度析出後,令其乾燥並 且予以熔融混練,則可取得R值為1 0 // m以下的乙烯系聚 合體。R未超過上述值之聚合體無聚合粒子的殘留痕跡且 均質,故機械強度特別優良,且流動亦呈均質狀,故成形 體之表面為平滑且外觀優良。如本案實施例1所示般,以 分批式實施二階聚合時,即使未施以長時間的熔融混練,R 仍未超過2 0 // m。更且,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中, 由第一聚合器中抽出乙烯同元聚合體,與另外於第二聚合 體之條件下以單階流漿聚合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進行熔融 混練,亦可取得R未超過2 0 // m的乙烯系聚合體。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 E ’)、( E ’ ’)及(E ’ ’ ’)之特徵 為,將於1 9 0 °C熔融、且以2 0 °C冷卻之0 . 5誦厚加壓薄片 的切片機(m i c r 〇 t 〇 m e )切片以偏光顯微鏡觀察時,並未觀察 到超過1 0 m之連續的結晶構造。 若具體描述,將於1 9 0 °C熔融、且以2 0 °C冷卻之0 . 5 _ 厚加壓薄片的切片機切片以偏光顯微鏡觀察時,並未觀察 到超過1 0 // in之連續的結晶構造。此類乙烯系聚合體之機 械強度優良。例如將本案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粉 末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L a b ο Ρ 1 a s t 〇 m i 1 1 (分批式異向旋轉 二軸混練機),並以1 9 0 °C 、2 5 r ρ ηι、1 0分鐘以上等某程度 長時間的熔融混練,則可取得未觀察到超過1 0 μ m之連續 結晶構造的乙烯系聚合體。又,如實施例1所示般,以分 27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批式實施二階聚合時,僅施以短時間的熔融混練,即可取 得未觀察到超過1 0 // m之連續結晶構造的乙烯系聚合體。 另一方面,於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中,將乙烯同 元聚合體由第一聚合器中抽出,並與另外於第二聚合器條 件下進行單階流漿聚合所得之乙稀系聚合體予以炼融混練 時,即使增長混練時間亦可觀察到超過1 0 " Π1之連續的結 晶構造。 又,取得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Ε )〜(Ε ’ ’ ’)的聚合為於 流漿相或氣相中實施為佳。若以流漿相或氣相進行聚合(較 佳為多階聚合)、則對應於一個觸媒活性點的一次粒子級數 (奈米級數)中,因於聚合時混合分子量大為不同的二種乙 烯系聚合體,故為佳。 吹出成形體所適合使用的乙烯系聚合體(Ε Β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Ε )、較佳為(Ε ’)、更佳為(Ε ’ ’)、 特佳為(Ε ’’’)中,吹出成形體所適合使用的乙烯系聚合體 (Ε β )為將碳數6〜1 0個之α _烯烴所衍生之構成單位濃 度、Mw/Mn值及交叉分級層析(CFC)中之(Τι— Τ2)值分別如 以下之(1 Β)、( 2 β )及(3 Β)予以限定為佳。 (1 .〇 含有0 . 0 2〜0 . 2 0莫耳%之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 所衍生的構成單位。 (2 β ) 以G P 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 w )與數平均分子量 (Μη)之比(Mw/Mn)在5〜30之範圍。 (3b) 將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波峰頂點之分子量未滿 1 0 0,0 0 0且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視為T i (°c )、分子量 28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為1 Ο Ο,Ο Ο 0以上且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視為Τ 2 (°c ) 時,(T i 一 T 2) ( °C )在0〜5 t:之範圍。 以下,僅補充說明要件(U )及要件(3 B)。 [要件(1 B )] 本發明之吹出成形體所適合使用的乙烯系聚合體(E B ), 通常含有0 · 0 2〜0 . 2莫耳%之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所衍 生的構成單位。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Ε Β)在不含有乙烯 同元聚合體時,亦即僅為乙烯與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的 共聚體時,由乙烯所衍生的構成單位通常以9 9 . 8 0〜9 9 . 9 8 莫耳% 的比例存在,且由α -稀烴所衍生的重複單位通常以 0 . 0 2〜0 . 2 0莫耳%之比例存在為佳。又,乙烯系聚合體(Ε β ) 為含有乙烯同元聚合體,此時由乙烯· α -烯烴共聚體部分 之乙烯所衍生的構成單位通常為9 9 . 0 0〜9 9 . 9 6莫耳% ,由 α -烯烴所衍生之重複單位以0 · 0 4〜1 . 0 0莫耳%之比例存 在為佳。另外,於含有乙烯同元聚合體時,於全聚合體中 所佔之α -烯烴所衍生的重複單位通常為0 . 0 2〜0 . 2 0莫耳 °/〇 ° [要件(3 Β )] 本發明之吹出成形體所適合使用的乙烯系聚合體(Ε Β)為 於使用交叉分級層析(C F C )裝置之升溫溶出分級中,將分子 量未滿1 0 0 , 0 0 0、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視為Τ ! (°C ), 分子量為1 Ο Ο,Ο Ο 0以上,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視為 Τ ·2 (t )時,(Τ】一 T 2) (t:)在0〜5 Τ:之範圍、較佳為0〜4 t 之範圍、更佳為0〜3 °C之範圍。此處,所謂最強波峰之頂 29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點,於微分值為零(亦即山之頂點)、不存在山之頂點時, 係指微分值為最接近零之點(亦即肩部)部份。此類乙烯系 聚合體之剛性高,且耐環境應力破壞性等優良。藉由使用 如後述的觸媒系統,並設定如後述之聚合條件,則可製造 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令α -烤烴之共聚量於特定範圍内 增減,則可令(T i - Τ 2 )於此範圍内增減。具體而言,若以己 烷做為溶劑且於實施例1 4記載之條件下聚合,則於使用交 叉分級層析(C F C )裝置之升溫溶出分級中,存在分子量不同 的二種波峰,且溶出成分之分子量低於1 0 0 0 0 0之最強波峰 強度之溫度(Ti),與溶出成分之分子量在100000以上之最 強波峰強度之溫度(T 2)的溫度之差為(T 1 一 T 2) ( °C )為1 °C 。將供給至第二聚合器之1 -己烯量由5 0 g / h r變更成 1 3 0 g / h r,則(T ! — T 2) ( °C )為 5 °C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B)除上述要件(1 B)〜(3 B)之 外,尚需滿足下述要件(1 B ’)及(2 B ’)為佳[亦有將此乙烯系 聚合體稱為乙烯系聚合體(E B ’)之情況]、更佳為滿足下述 要件(1 B [於下列說明中亦有將此乙烯系聚合體稱為乙 烯系聚合體(E B )之情況]。 (1 b ’) 根據A S T Μ - D - 7 9 0,以2 3 t測定之彎曲彈性率在 1500〜1800MPa之範圍。 (2b’) 根據A S Τ Μ _ D - 1 6 9 3所測定之5 0 °C中的耐環境應力 破壞性E S C R ( h r )在1 0小時以上未破壞。 (1 B ’ ’) 使用動態黏彈性裝置測定之1 9 (TC 、角頻率 1 0 0 r a d / s e c中之t a η (5 (=損失彈性率G ’ ’ /貯存彈性率G ’) 30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為 Ο · 7 〜Ο „ 9。 以下詳細說明要件(1 Β ’)、( 2 Γ )及(1 Β ”)。 [要件(1 B ’)及(2 B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B ’)為以2 3 °C測定之彎曲彈性 率在1 , 5 0 ◦〜1,8 Ο Ο Μ P a的範圍,而於5 0 °C中之耐環境應力 破壞性E S C R ( h r )在1 0小時以上未破壞、較佳為在5 0小時 以上未破壞。彎曲彈性率與E S C R在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 為硬且強,故可比先前製作出更薄的成形品。使用如後述 的觸媒系統,且實施如後述之多階聚合時,變更對於聚合 器之氫、乙烯、α -烯烴之供給量比等,且控制各成分之分 子量及聚合量比,則可藉以製造[7?]在此範圍的乙烯系聚 合體。具體而言,以己烷做為溶劑且以實施例1 4記載之條 件聚合者,若以東洋精機公司製LaboPlastomill(裝置分 批容積二6 0 cm 3)設定於1 9 0 °C 、5 0 r p m混練1 0分鐘,則彎 曲彈性率為1 6 5 Ο Μ P a、E S C R為6 0 0小時未破壞,若將供給 至第二聚合器槽之1-己稀由50g/hr變更成30g/hr,且供 給至第二聚合槽之乙烯量由4 . 0 kg / h r下降至3 · 0 kg / h r, 則彎曲彈性率為1 7 8 Ο Μ P a、E S C R為2 3 3小時有5 0 %之破 壞,若將供給至第二聚合槽之1 _己烯由5 0 g / h r變更成 6 5 g / h r,則彎曲彈性率為1 5 2 Ο Μ P a、E S C R為6 0 0小時未破 壞。 [要件(1 B ’ ’)] 本發明之上述乙烯系聚合體(E B ’)為使用動態黏彈性裝 置所測定之1 9 0 °C、角頻率1 0 0 r a d / s e c中之t a η 5 (損失彈 31 3丨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31 1263646 性率G ’’ /貯存彈性率G ’)為0。7〜Ο , 9為佳。t a η 5若為此 範圍,則吹出成形時之夾緊熔黏性優良。令低分子量乙烯 聚合體之分子量越大、高分子量乙烯· α -烯烴共聚體之分 子量越小,則ΐ a η 5有變大的傾向。另外,所謂夾緊熔黏 性係指將擠壓機所押出之筒狀熔融樹脂以金屬模具夾住熔 黏時,樹脂湧至熔黏部且良好地附著。t a η 5愈大則意指黏 性愈強,且所知此時樹脂愈易湧起。 更且,本發明之吹出成形體用之乙烯系聚合體(Ε Β )、( Ε Β ’) 及(Ε Β ’ ’),於1 4 0 °C癸烷中可溶為佳。其意指未施以交聯步 驟,若未施以交聯步驟則可再熔融並且再利用,且成形品 之製造步驟更加簡便,為較佳狀況。 又,於吹出成形體用之乙烯系聚合體(Ε B )、( Ε B ’)及(Ε B ’ ’) 中,乙烯系聚合體(E )以滿足前述要件(1 ’)〜(7 ’)之乙烯系 聚合體(E ’)為佳,且乙烯系聚合體(E ’)以亦滿足前述要件 (1 ’ ’)之乙烯系聚合體(E ’ ’)為更佳,且乙烯系聚合體(E ’ ’) 以亦滿足前述要件(1 ’ ’ ’)及(2 ’ ’ ’)之乙烯系聚合體(E ’ ’ ’)為 特佳。換言之,作為本發明之吹出成形體用之乙烯系聚合 體,以乙烯系聚合體(E ’ ’ ’)同時滿足前述要件(1 β ’)、( 2 β ’) 及(1 B )為最適於使用。 導件用途所適合使用的乙烯系聚合體(Ε p)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較佳為(E 〇、更佳為(E ’ ’)、 特佳為(Ε ’ ^ )中,管件用途所適合使用的乙烯系聚合體為 由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所衍生之構成單位濃度及Μ w / Μ η 值分別如以下(1 ρ)及(2 I,)般限定為佳。如此限定之乙烯系 32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聚合體於下之說明中亦有稱為乙烯系聚合體(E p)之情況。 (If) 含有0 . 1 0〜1 . 0 0莫耳%之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 所衍生的構成單位。 (2ρ) 以G Ρ 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Μ w )與數平均分子量 (Μη)之比(Mw/Mn)在11〜70之範圍。 以下,說明要件(1 及要件(2 ρ)。 [要件(1 ρ)] 本發明之管件所適合使用的乙烯系聚合體(E ρ ),通常含 有0 . 1 0〜1 . 0 0莫耳%之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所衍生的 構成單位。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Ε ρ)在不含有乙烯同元 聚合體時,亦即僅為乙烯與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的共聚 體時,由乙烯所衍生的構成單位通常以9 9 . 0 0〜9 9 . 9 0莫耳 % 之比例存在,且由α _稀烴所衍生的重複單位通常以 0 . 1 0〜1 . 0 0莫耳%之比例存在為佳。又,乙烯系聚合體(Ε ρ) 為含有乙烯同元聚合體,此時由乙烯· α -烯烴共聚體部分 之乙烯所衍生的構成單位通常為9 5 . 0 0〜9 9 . 8 0莫耳% ,由 α -烯烴所衍生之重複單位以0 . 2 0〜5 . 0 0莫耳%之比例存 在為佳。另外,於含有乙烯同元聚合體時於全聚合體中所 佔之α -烯烴所衍生的重複單位通常為0 . 1 0〜1 . 0 0莫耳 % 〇 [要件(2 ρ)]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Ε ρ)為以凝膠滲透層析(G P C )所 測定之Mw/Mn(Mw:重量平均分子量,Μη:數平均分子量) 通常在1 1〜7 0較佳在1 1〜5 0之範圍。使用如後述之觸媒 33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系統,且實施如後述之多階聚合時,經由控制各成分之分 子量及聚合量比,則可製造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例如, 若擴大各成分的分子量差,則Mw/Mn變大。Mw/Mn在上述 範圍之聚合體之機械強度與成形性的平衡優良。具體而 言,若以己烷做為溶劑且以實施例1記載之條件聚合,則 M w / Μ η為1 4 . 8。此處,若將供給至第一聚合槽之乙烯由5 . 0 kg / h r變更成7 . 0 kg / h r、氫由5 7 Ν - L / h r變更成 1 2 5 N - L / h r,則第一聚合槽所生成之乙烯聚合體的分子量變 小,M w / Μ η為1 8左右,另一方面,若將供給至第二聚合槽 之乙烯由4.0kg/hr變更成3.3kg/hr、氫由0.2N-L/hr變 更成0 . 0 7 N - L / h r,則於第二聚合槽生成之乙烯系聚合體的 分子量變大,Mw/Mn為22左右。又,若令供給至第一聚合 槽之氫為5 2 N - L / h r、供給至第二聚合槽之乙烯為6 · 0 kg /hr、氫為 0.45N-L/hr、1 一己烤為 200g/hr,貝1J Mw/Mn 為 1 2左右。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p)除上述要件(1 P)及(2 p)之 外,尚需滿足下述要件(1 p ’)及(2 p ’)為佳[亦有將此乙烯系 聚合體稱為乙烯系聚合體(E p ’)之情況]。 (Ip,) 根據J I S K - 6 7 4 4,以8 0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 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0,0 0 0次時之實際應力為1 3 Μ P a〜 1 7 Μ P a,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Ο Ο,Ο Ο 0次時之實際應力為1 2 〜1 6 Μ P a 〇 (2 p ’) 根據J I S K - 7 1 8 8,以2 3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 至斷裂之次數為1 0 0 0 0次時之實際應力(S ) ( Μ P a )與密度(d )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34 1263646 係滿足下述關係式(E Q - 2 )。 (0. 12d - 94. 84 ) < S< (0. 60d - 550. 00)... (Eq-2) 以下,詳細說明要件(1 p ’)及要件(2 p ’)。 [要件(1 p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p ’)為對試料附以刻痕且以8 0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0,0 0 0次時 之實際應力為13MPa〜17MPa、較佳為14MPa〜16MPa,到達 斷裂之次數為100,000次時之實際應力為12MPa〜17MPa、 較佳為1 3 Μ P a〜1 6 Μ P a之範圍。對試料附以刻痕且以8 0 °C 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在該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其破壞形 式為脆性且長期壽命特性優良。使用如後述之觸媒系統, 並實施如後述之多階聚合時,藉由控制各成分之分子量、 與乙稀共聚之α -稀烴之份量、組成分佈、聚合量比、及相 溶性,則可製造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例如,使用特定 的單一部位觸媒,於申請專利範圍内使[7?]增大,共聚之 α -烯烴選擇碳數6〜1 0個的α -烯烴,且共聚體中之α -烯烴量為0 . 1〜5 . 0莫耳%之範圍,且選擇組成分布狹窄的 聚合條件,則可令疲勞強度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範圍内更加 提高。具體而言,若以己烷做為溶劑且以實施例3記載之 條件聚合,並以實施例3記載之條件造粒,則以8 0 °C測定 之拉伸疲勞特性中,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0 0 0 0次時之實際 應力為1 3。7 Μ P a,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0 0 0 0 0次時之實際應 力為13.IMPa。以Thermoplastic公司製20 mm 0單轴擠壓 機(L/D=28,壓縮比= 3),設定成 230 °C 、lOOrpm、full 35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f 1 i g h t螺桿、吐出量5 0 g / m i n實施造粒時,以8 0 °C測定之 拉伸疲勞特性中,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Ο,Ο Ο 〇次時之實際應 力為1 2 . 3 Μ P a,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Ο Ο,Ο Ο 0次時之實際應 力為1 1 . 3 Μ Ρ a,未滿足申請專利範圍。其原因推定為係因 聚合粒子的相溶性差。又,聚合時,若供給至第二聚合槽 之乙稀為3.3kg/hr、氫為0.07N-L/hr,且以實施例3記 載之條件造粒,則以8 0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到達斷 裂之次數為1 0,0 0 0次時之實際應力為1 3 . 9 Μ P a,到達斷裂 之次數為100,000次時之實際應力為13.4MPa。又,若採 用如比較例1之聚合條件,則以8 0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 中,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0, 000次時之實際應力為 1 2 . 1 Μ P a,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Ο Ο,Ο Ο 0次時之實際應力為 1 1 . 2 Μ P a,未滿足申請專利範圍。相反地,以與實施例1 相同的共聚體量,藉由令共聚體共聚時之氫量減量,則樹 脂之[??]愈接近申請專利範圍之上限3 · 7 d 1 / g,到達斷裂 次數為1 0,0 0 0次及1 0 0,0 0 0次時之實際應力變高。又,即 使為相同的分子構造,以單階聚合之低分子量的乙烯同元 聚合體與以單階聚合之高分子量的乙烯·α-烯烴共聚體予 以熔融摻合時,存在超過1 0 # m之連續的結晶構造,即, 因為亦具有易破壞之低分子量乙烯同元聚合體所構成之超 過1 0 // m的連續構造,故未發現附以刻痕並於8 0 °C測定之 拉伸疲勞強度。更且,若以結晶部弱之成分做為分子構造, 即若於低分子量成分含有短鍵分支、或於高分子量成分含 有過多的短鍵分支,則難以生成結晶與結晶強力結合的分 36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子而使得非結晶部變弱,故並未發現附以刻痕的試料於8 Ο °C測定之拉伸疲勞強度。另外,此處所謂之未觀察到超過 1 0 // m之連續的結晶構造,係指以1 9 0 °C熔融、且以2 0 °C 冷卻之0 . 5 mm厚加壓薄片的切片機切片以偏光顯微鏡觀察 時,未觀察到超過1 0 # m之連續的結晶構造,而使用神藤 金屬工業公司製油壓式加壓成形機,將乙烯系聚合體以 1 9 0 °C熔解後,以1 Ο Μ P a之壓力成形為薄片形狀,且於設定 為2 0 °C的冷卻加壓下作成0 . 5 mm厚的加壓薄片,其後,使 用切片機等切削成0 . 5 mm (加壓薄片的厚度)X 1 0〜2 0 // m 左右,對切削片塗佈少量的甘油且密黏至載玻片,於其上 放置蓋玻片,作成觀察用試料,並將此試料固定至C r 〇 s s e d N i c h ο 1的偏光板之間,以放大7 5倍左右及1 5 0倍左右的 光學顯微鏡予以觀察則可得知。於圖2 9及圖3 0中,顯示 出僅於一部分視域觀察到結晶構造時並不存在超過1 0 // m 之連續結晶構造例、及於視域全體觀察到結晶構造時存在 超過1 0 // in之連續結晶構造例。另外,刻度棒(s c a 1 e b a r ) 全長為0 . 5 _。圖2 9為以約7 5倍觀察的照片、圖3 0為以 約1 5 0倍觀察的照片。 [要件(2 p ’)]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 p ’)之特徵為,未對試附以刻痕 且以2 3 t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到達斷裂之次數為 10000次時的實際應力(S)(MPa)在19.4〜27.2MPa、較佳為 19.6〜27. 2MPa之範圍,或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Ep’)為 未對試料附以刻痕且以2 3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到達 37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斷裂之次數為1 Ο Ο Ο 0次時的實際應力(S ) ( Μ P a )與於1 2 0 °C 退火1小時後再花1小時直線降溫至室溫之試料由密度梯 度管測定的密度(d ) ( kg / m 3),係滿足下述關係式(E q - 2 ), (0. 12d - 94. 84)< S< (0. 60d - 550. 00)...(Eq-2) 較佳為滿足下述關係式(E q - 3 ) (0. 20d - 170. 84) < S< (0. 60d - 550. 00)... (Eq-3) 經由提高密度,亦即使其變硬,未附以刻痕之於2 3 °C測 定的拉伸疲勞特性有時提高,但若變更密度則有時亦令其 他的機械特性變化,故同時以與密度之關係表示。因此, 此關係式意指儘管密度(硬度)為相同,未對試料附以刻痕 且於2 3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比先前優良。又,規定S ( Μ P a ) 下限之式之根據在於,將先前技術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未 附以刻痕且以2 3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與密度之關係、及 本發明所得之未附以刻痕且以2 3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 與密度之關係予以繪點,且取得將兩者區別的式,圖示於 圖3 5中。規定S ( Μ P a )上限之式之根據在於,將本發明所 得之未附以刻痕且以2 3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與密度之 關係予以繪點,取得用以區別實測值為某區域與無更高值 之實測值區域的式,圖示於圖3 5中。使用如後述之觸媒系 統,並實施如後述之多階聚合時,藉由控制各成分之分子 量、與乙稀共聚之α -稀烴的份量、組成分布、聚合量比、 及相溶性、則可製造此範圍的乙烯系聚合體。例如,經由 使用特定之單一部位觸媒,以申請專利範圍之範圍增大 [?7 ],選擇碳數6〜1 0個之α -烤烴做為共聚的α -稀烴, 38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令共聚體中之α -烯烴量於0, 1〜2 „ 0莫耳%之範圍減少, 且選擇組成分布狹窄的聚合條件,則可使得疲勞強度於申 請之範圍内更加提高。具體而言,若以己烷做為溶劑且以 實施例3記載之條件聚合,並以實施例3記載之條件造粒, 則密度(d ) = 9 5 3 kg / m3,於2 3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 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0 0 0 0次時之實際應力(S )為2 0 · 2 Μ P a。 密度(d ) = 9 5 3 kg / m 3 時,(S )之範圍為 1 9 . 5 〜2 1 . 8 Μ P a。 更且,本發明之管件用的乙烯系聚合體(E p)、( E p ’)及 (E p ’ ’)於1 4 0 °C癸烷中可溶為佳。其意指無需施以交聯步 驟,而若未施以交聯步驟則可再熔融並且再利用,成形品 之製造步驟更加簡便,為較佳。 又,於管件用之乙烯系聚合體(E p )、( E p ’)及(E p )中, 乙烯系聚合體(E )滿足前述要件(1 ’)〜(7 ’)之乙烯系聚合 體(E ’)為佳,且乙烯系聚合體(E ’)為亦滿足前述要件(1”) 的乙烯系聚合體(E ”)更佳,乙烯系聚合體(E ”)為亦滿足上 述要件(1 ’ ’ ’)及(2 ’ ’ ’)之乙烯系聚合體(E ’ ’ ’)為特佳。換 言之,作為本發明之管件用之乙烯系聚合體,以乙烯系聚 合體(E ” )同時滿足前述要件(1 p ’)及(2 p ’)者為最適於使 用。 乙烯系聚合體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例如為將 (A )環戊二烯基與葬基經由含有第1 4族原子之共價鍵交聯 所結合的過渡金屬化合物、與 (B)(B-1)有機金屬化合物、 39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B - 2 )有機鋁氧基化合物、及 (B - 3 )與過渡金屬化合物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所選出 之至少一種化合物,使用由載體(C )所形成的烯烴聚合用觸 媒,並且令乙烯同元聚合或令乙烯與碳數6〜1 0個之α -烯烴共聚則可取得。更詳言之,本案實施例所使用之各成 分(A)、(B)、(C)為如下所述者。 ★ ( A )過渡金屬化合物 過渡金屬化合物(A )為下列記載之一般式(1 )及(2 )所示 的4匕合物。
Rf R9
Rf R9
(上述一般式(1)、(2)中、R7、R8' R9、R10、R11、R12' R13、 40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03731 1263646 R 14、R 15、R 1 ()、R 17、R 18 ' R 19 及 R 2 G 係由氫原子、烴基、含 矽之烴基中選出,且分別可為相同或相異,R7〜R 18為止之 鄰接取代基可彼此結合形成環,A為部分不飽和鍵及/或可 含有芳香族環之碳數2〜2 0個的二價烴基,其與Y共同形 成環構造,A可含有2個以上之包括與Y共同形成的環之 環構造,Y為碳或矽,Μ為由週期表第4族中選出的金屬, Q為鹵素、烴基、陰離子配位基或可以孤立電子對配位之 中性配位基中選出相同或相異的組合,j為1〜4之整數。) 具體而言,R7〜R1G為氫,Y為碳,Μ為Zr,j為2。 後述之本案實施例中所使用的過渡金屬化合物(A ),具 體而言為下述式(3 )及(4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過渡金 屬化合物。
…(3) • ••⑷ 另外,上述式(3 )及(4 )所示之過渡金屬化合物係使用 ZTOMHziH-NMR(日本電子GSH-270)及FD-質量分析(日本電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41 1263646 子SX - 102A)鑑定構造。 ★ (B-1)有機金屬化合物 本發明中視需要使用的(B - 1 )有機金屬化合物,具體而 言可列舉如下述之週期表第1、2族及第1 2、1 3族的有機 金屬化合物。 一般式 R aA 1 (〇 R b) η Η P X (1 (式中,1^及1^彼此可為相同或相異,且表示碳數為1〜 1 5個,較佳為1〜4個的烴基,X表示鹵原子,m為0 < η] $3,η 為 0Sn<3,ρ 為 0Sp<3,q 為 0Sq<3 之數,且 m + n + p + q = 3 )所示之有機I呂化合物。 後述之本案實施例中所用之鋁化合物為三異丁基鋁、或 三乙基鋁。 ★ ( B - 2 )有機鋁氧基化合物 本發明中視需要使用的(B - 2 )有機鋁氧基化合物可為先 前公知的鋁。$烷,或亦可為日本專利特開平2 - 7 8 6 8 7號公 報所例示之苯不溶性的有機鋁氧基化合物。 後述之本案實施例中使用之有機鋁氧基化合物為市售 之曰本阿魯齊魯阿魯密(N i p p〇n A 1 u m i n u m A 1 k y 1 s )股份有 限公司製之M A 0 (=曱基鋁q烷)/曱苯溶液。 ★ ( B - 3 )與過渡金屬化合物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 與本發明之交聯金屬錯合物(A )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 物(B - 3 )(以下,稱為「離子化離子性化合物」)可列舉日本 專利特開平1 - 5 0 1 9 5 0號公報、特開平1 - 5 0 2 0 3 6號公報、 特開平3 - 1 7 9 0 0 5號公報、特開平3 - 1 7 9 0 0 6號公報、特開 42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平3 - 2 Ο 7 7 Ο 3號公報、特開平3 - 2 Ο 7 7 Ο 4號公報、及 U S - 5 3 2 1 1 0 6號公報等所記載的路易士酸、離子性化合物、 硼院化合物及碳硼烧(c a r b 〇 r a n e )化合物等。更且,亦可列 舉雜聚化合物(h e t e r〇ρ ο 1 y c〇m ρ 〇 u n d )及同聚化合物 (i s〇p〇1 y c〇in p〇u n d )。此類離子化離子性化合物(B - 3 )可單 獨使用一種或組合使用二種以上。另外,於後述之本案實 施例中所使用的(B )成分,可利用上述所示之(B - 1 )及(B - 2 ) 二者。 ★ ( C )微粒子狀載體 本發明中視需要使用的(C )微粒子狀載體為無機或有機 之化合物,可為顆粒狀或微粒子狀的固體。其中無機化合 物以多孔質氧化物,無機鹵化物,黏土、黏土礦物或離子 交換性層狀化合物為佳。此類多孔質氧化物係因種類及製 法而有不同性狀,而本發明中較佳使用的載體以粒徑為1 〜300μηι,較佳為3〜200//m,比表面積為50〜1000m2/g, 較佳為1 0 0〜8 0 0 m 2 / g之範圍,細孔容積為0 . 3〜3 . 0 c m 2 / g 之範圍為佳。此類載體視需要係以8 0〜1 Ο Ο 0 °C、較佳為以 1 Ο 0〜8 Ο 0 °C煅燒供使用。另外,於後述之本案實施例中所 用之載體,只要無特別限制,則係使用平均粒徑為1 2 μ m、 比表面積為8 Ο 0 in2 / g、細孔容積為1 . 0 c m 3 / g之旭硝子股 份有限公司製的S i Ο 2。 本發明之烯烴聚合用觸媒為含有本發明之交聯金屬錯 合物(A ) ; ( Β - 1 )有機金屬化合物、(Β - 2 )有機鋁氧基化合 物、及(B - 3 )離子化離子性化合物中選出之至少一種之化合 43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物(B );視需要之微粒子狀載體(C );同時視需要亦可含有 如後述之特定的有機化合物成分(D )。 ★ ( D )有機化合物成分 於本發明中,(D )有機化合物成分係視需要,以提高聚 合性能及生成聚合體之物性為目的而使用。此類有機化合 物可列舉醇類、S分性化合物、敌酸、填化合物及續酸鹽等, 但並不限定於此。 ★聚合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係使用如上述的烯烴聚合用觸 媒,如前述般使乙烯同元聚合或令乙烯與碳數6〜1 0個之 α -烯烴共聚則可取得。 聚合時,各成分的使用法,添加順序可任意選擇,可例 示如下列之方法(Ρ 1 )〜(Ρ 1 0 )。 (Ρ 1 ) 將成分(A )與由(Β - 1 )有機金屬化合物、(Β - 2 )有機鋁 氧基化合物及(B - 3 )離子化離子性化合物中選出之至少一 種之成分(B )(以下早稱為「成分(B )」)以任意之順序添加 於聚合器中的方法。 (P 2 ) 將使成分(A )與成分(B )預先接觸之觸媒添加於聚合 器中的方法。 (P 3 ) 將使成分(A )與成分(B )預先接觸之觸媒成分、及成 分(B )以任意順序添加於聚合器中的方法。此時各個成分(B ) 可為相同或相異。 (P 4 ) 將於微粒子狀載體(C )上載持有成分(A )的觸媒成 分、及成分(B )以任意順序添加於聚合器中的方法。 44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P 5 ) 將於微粒子狀載體(C )上載持有成分(A )與成分(B ) 的觸媒,添加於聚合器中的方法。 (P 6 ) 將於微粒子狀載體(C )上載持有成分(A )與成分(B ) 的觸媒成分、及成分(B )以任意之順序添加於聚合器中的方 法。此時各個成分(B )可為相同或相異。 (P 7 ) 將於微粒子狀載體(C )上載持有成分(B )的觸媒成 分、及成分(A )以任意之順序添加於聚合器中的方法。 (P 8 ) 將於微粒子狀載體(C )上載持有成分(B )的觸媒成 分、成分(A )、及成分(B )以任意順序添加於聚合器中的方 法。此時各個成分(B )可為相同或相異。 (P 9 ) 將於微粒子狀載體(C )上載持有成分(A )與成分(B ) 的觸媒與成分(B )預先接觸的觸媒成分,添加於聚合器中的 方法。此時各個成分(B )可為相同或相異。 (P1 0) 將於微粒子狀載體(C )上載持有成分(A )與成分(B ) 的觸媒與成分(B )預先接觸的觸媒成分、及成分(B )以任意 順序添加於聚合器中的方法。此時各個成分(B )可為相同或 相異。 於上述(P 1 )〜(P 1 0 )之各方法中,各觸媒成分之至少二 種以上亦可預先接觸。 於上述微粒子狀載體(C )上載持有成分(A )及成分(B )的 固體觸媒成分,亦可使烯烴預聚合。此經預聚合的固體觸 媒成分,通常每1克固體觸媒成分中,聚烯烴為0。1〜1 0 0 0 克、較佳為0 . 3〜5 0 0克 '特佳為以1〜2 0 0克之比例預聚 合所構成。 45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 1263646 又,為順利進行聚合,亦可併用抗靜電劑或防污 (anti-fouling)劑等,且亦可載持於載體上。 聚合可以溶解聚合,懸浮聚合等之液相聚合法或氣相聚 合法之任一種實施,且特別以採用懸浮聚合及氣相聚合法 為較佳。 液相聚合法中所用的惰性烴類介質(m e d i u m )具體可列 舉丙烧、丁烧、戊烧、己烧、庚烧、辛烧、癸烧、十二烧、 燈油等之脂肪族烴類,環戊烷、環己烷、曱基環戊烷等之 脂環族烴類,苯、曱苯、二甲苯等之芳香族烴類;二氣乙 烷、氯化苯、二氯甲烷等之i化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 且烯烴本身亦可使用做為溶劑。 使用如上述的烯烴聚合用觸媒進行(共)聚合時,成分(A ) 之用量為每1公升反應容積,通常使用10_12〜10—2莫耳, 較佳為1 (T 1 °〜1 (T 3莫耳之份量。 視需要所用的成分(B-1),通常使用成分(B-1)與成分(A) 中之過渡金屬原子(M)之莫耳比〔(B-l)/M〕為0.01〜 1 0 0,0 0 0、較佳為0 . 0 5〜5 0,0 0 0之份量。 視需要所用的成分(B - 2 ),通常使用成分(B - 2 )中之鋁原 子與成分(A)中之過渡金屬原子(M)之莫耳比〔(B-2)/M〕為 1 0〜5 0 0,0 0 0、較佳為2 0〜1 0 0,0 0 0之份量。 視需要所用的成分(B - 3 ),通常使用成分(B - 3 )與成分(A ) 中之過渡金屬原子(Μ)之莫耳比〔(B-3)/M〕為1〜10、較 佳為1〜5之份量。 視需要所用的成分(D),於成分(B)為成分(B-1)之情形 46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中,通常使用莫耳比〔(D) Λ B-1)〕為0.01〜10、較佳為 0 . 1〜5之份量,於成分(B )為成分(B - 2 )之情形中,通常使 用莫耳比〔(D)/(B-2)〕為0.001〜2、較佳為0.005〜1之 份量,於成分(B )為成分(B - 3 )之情形中,通常使用莫耳比 〔(D)/(B-3)〕為0.01〜10、較佳為0·1〜5之份量。 又,使用此類烯烴聚合用觸媒的聚合溫度通常為-5 0〜 + 2 5 0 °C、較佳為0〜2 0 0 °C、特佳為6 0〜1 7 0 °C之範圍。聚 合壓力通常為常壓〜100kg/cm2、較佳為常壓〜50kg/cm2 之條件下,聚合反應以批次式(分批式)、半連續式、連續 式之任一種方法進行均可。通常以氣相或溶劑中析出聚合 粒子之流漿相進行聚合。更且,以分成二段以上不同的反 應條件進行聚合。其中,以分批式為佳。又,於流漿聚合 或氣相聚合之情況,聚合溫度較佳為6 0〜9 0 °C、更佳為6 5 〜8 5 °C 。藉由於此溫度範圍下聚合,可取得組成分布更狹 窄的乙稀系聚合體。所得聚合體為數十〜數千// m p左右的 粒子狀。聚合器為以二種以上之連續式進行聚合時,需要 於良溶劑中溶解後於貧溶劑中析出、以特定混練機予以充 分熔融混練等的操作。 令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例如以二階段製造時,於前階 段製造極限黏度為0 . 3〜1 0 . 8 d 1 / g的乙烯同元聚合體,於 後階段製造極限黏度為3 . 0〜1 0. 0 d 1 / g的(共)聚合體。此 順序相反亦可。 此類烯烴聚合用觸媒對於與乙烯共聚的α -烯烴(例如 1 -己烯)亦具有極高的聚合性能,故於指定之聚合終了後,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47 1263646 必須使之不會生成過高α -烯烴含量之共聚體。其可列舉例 如,將聚合槽内容物由聚合槽中抽出之同時或儘可能迅速 地①以溶劑分離裝置將聚合體與溶劑、未反應α -烯烴予以 分離之方法;②對該内容物加入氮等惰性氣體,令溶劑、 未反應α -烯烴強制排出系統外的方法;③控制該内容物的 壓力而使溶劑、未反應α -烯烴強制排出系統外的方法;④ 對該内容物添加大量溶劑至實質上不會發生聚合之濃度為 止,以將未反應α -烯烴予以稀釋的方法;⑤添加甲醇等之 使聚合用觸媒失活物質的方法;⑥將該内容物冷卻至實質 上不會發生聚合之溫度為止的方法等。此些方法可單獨實 施,亦可組合數種實施。 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的分子量可令聚合系中存在氫、或 令聚合溫度變化而調節。更且,亦可藉由使用不同的成分 (Β )而進行調節。 經由聚合反應所得的聚合體粒子亦可依據下列方法予 以粒狀彳匕。 (1 ) 將乙烯系聚合體粒子及視需要所添加之其他成分,使 用擠壓機、捏和機等予以機械性摻合,切割成指定大小的 方法。 (2 ) 將乙烯系聚合體及視需要所添加之其他成分於適當 的良溶劑(例如,己烧、庚烧、癸烧、環己烧、苯、曱苯及 二曱苯等之烴類溶劑)中溶解,其次除去溶劑,其後使用擠 壓機、捏和機等予以機械性摻合,切割成指定大小的方法。 對於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在不損害本發明目的之範圍 48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下,亦可視需要配合耐候性安定劑、耐熱安定劑、抗 劑、防滑劑、防黏劑、防霧劑、潤滑劑、染料、核劑 塑劑、抗老化劑、鹽酸吸收劑、抗氧化劑等之添加劑 黑、氧化鈦、鈦黃、酞青素、異叫丨哚啉酮、喳鈉啉酮 (q u i n a c r i d ο n e )化合物、縮合偶氮化合物、群青、姑 之顏料。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可成形為吹出成形體、吹塑 體、澆鑄成形體、押出層狀成形體、管件和變形等之 成形體、發泡成形體、射出成形體等。更且,可使用 維、單纖維絲、不織布等。此些成形體中包括包含乙 聚合體所構成的部分與其他樹脂所構成的部分的成形 (層合體等)。另外,該乙烯系聚合體亦可使用於成形 中經交聯者。若將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於上述成形 中,使用於吹出成形體及管件和變形等之押出成形體 可提供優良的特性,故為佳。 本發明之吹出成形體用之乙烯系聚合體(Eb )可經由 成形,成形為瓶容器、工業製品罐、汽油桶等。此些 體包括包含乙烯系聚合體(E B )所構成的部分與其他樹 構成之部分的成形體(層合體等)。又,乙烯系聚合體 含有顏料時,其濃度通常為0 . 0 1〜3 . 0 0重量°/〇。 本發明之管件用之乙烯系聚合體(E p)可成形為經由 和射出成形所形成的管接頭等。此些成形體包括包含 (共)聚合體所構成的部分與其他樹脂所構成之部分的 體(層合體等)。又,乙烯系聚合體(E B )含有顏料時,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靜電 、可 或碳 藍等 成形 押出 於纖 烯系 體 過程 體 ,則 吹出 成形 脂所 (Eb) 管件 乙烤 成形 其濃 49 1263646 度通常為Ο . Ο 1〜3 . Ο 0重量% 各種物性之測定方法 ★測定用試料之調製 相對於粒子狀之乙烯系聚合體1 0 0重量份,調配做為二 次抗氧化劑的三(2,4 -二-第三丁基苯基)磷酸酯0 · 1重量 份、做為耐熱安定劑之正十八烷基-3 - ( 4 ’ -羥基-3 ’,5 ’ -二-第三丁基苯基)丙酸酯0 . 1重量份、做為鹽酸吸收劑之硬脂 酸鈣0 . 0 5重量份。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L a b 〇 P 1 a s t o m i 1 1 (二軸分批式熔融混練裝置),以設定溫度1 9 0 °C 、乙烯系聚合體裝入量40克(裝置分批容積= 60cm3)、 5 0 r p m、5分鐘或5 0 r p m、1 0分鐘溶融混練後,取出並以設 定20 °C之冷卻加壓器製成薄片狀,並且切斷成適當的大 小,作成測定用試料。另外,亦可使用通常的擠壓機進行 造粒。但,將連續二段聚合所得之粒子狀的乙烯系聚合體 予以造粒時,為了使聚合粒子充分均勻化,必須使用L/D 長的二軸擠壓機等。 ★乙烯含量、α -婦烴含量之測定 以13 C - N M R測定乙烯聚合體之分子鏈中每1 0 0 0個碳的曱 基分支數。使用日本電子(股)Lamb da 5 0 0型核磁共振裝置 (4 : 5 0 0 MHz)測定。以積算次數1萬〜3萬次進行測定。 另外,使用主鏈亞曱基的波峰(2 9 . 9 7 p p m )做為化學位移基 準。對於直徑1 0 m m市售之N M R測定石英玻璃管中,放入樣 品2 5 0〜4 0 0毫克與和光純藥工業(股)製特級鄰-二氯苯: I S Ο T E C公司製苯-d 6 = 5 : 1 (體積比)之混合液2毫升,且 50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於1 2 0 °C中力。熱、均勻分散的溶液進行N M R測定。 中之各吸收的指認(a s s i g n m e n t )係根據化學之領 1 4 1號N M R -總論與實驗指導〔I 〕1 3 2頁〜1 3 3頁 炼· α -烤烴共聚體之組成通常為於ΙΟπιπιφ之試 250〜400毫克之共聚體於2毫升之六氯丁二烯中 之試料的13 C - N M R光譜,於測定溫度1 2 (TC、測吳 12 5.7MHz、光譜寬度2 5 0,0 0 0 Η z、脈衝重複時間 4 5 °脈衝之測定條件下進行測定則可決定。 ★交叉分級層析(CFC) 使用三菱油化公司製CF C Τ - 1 5 0 Α型,以如下方 分離管柱為三根Shodex AT-806MS,溶離液為鄰 試料濃度為0.1〜〇.3wt/vol%,注入量為0.5毫 為1 . 0 m 1 / m i η。試料為於1 4 5 °C、加熱2小時後 / h r降溫至0 °C為止,且於0 °C保持6 0分鐘使試 上。升溫溶出管柱容量為0.86毫升,配管容量, 升。檢測器為使用F0XB0R0公司製紅外線分光器 C V F型(C a F 2樣品槽),並設定成應答時間1 0秒< 度模式,檢測3 . 4 2 // m ( 2 9 2 4 c m — 1 )的紅外光線。 為在0 °C〜1 4 5 °C為止分成3 5〜5 5餾分,特別於 附近分成1 °C刻紋的餾分。溫度顯示全部以整數 如9 0 °C的溶出餾分係表示以8 9 °C〜9 0 °C溶出的, 即使於0 °C仍未塗覆之成分及以各溫度溶出之餾 量,並使用常用的校正曲線,求出換算成PE的分 溫度為1 4 5 °C ,内標注入量為0. 5毫升,注入位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NMR光譜 域增刊 進行。乙 管中,將 均勻溶解 ί頻率 4 · 5 秒、 式測定。 -二氣苯, 升,流速 以 10〇C 料塗覆於 0. 06 毫 MIRAN 1A 的吸光 溶出溫度 溶出波峰 表示,例 《分。測定 分的分子 子量。SEC 置為3· 0 51 1263646 毫升,數據取樣時間為(Κ 5 0秒鐘。另外,於狹窄的溫度範 圍中溶出的成分過多,且發生壓力異常的情況中,試料濃 度亦有設成未滿Ο · 1 w t / ν ο 1 %之情況。以裝置附屬的解析程 式「C F C數據處理(v e r s i ο η 1 · 5 0 )」實施數據處理。另外, 雖交叉分級層析(C F C )本身係指若測定條件嚴格來說係相 同,則利用高的分析精度令結果再現的分析法,自進行數 次測定且取其平均為更佳。 ★重量平均分子量(M w )、數平均分子量(Μ η )及分子量曲線 使用沃塔斯公司製G P C - 1 5 0 C,以如下方式測定。分離管 柱為 TSKgel GMH6-HT 及 TSKgel GMH6-HTL,管柱尺寸分別 為内徑7 . 5 m m、長度6 0 0 m m,管柱溫度為1 4 0 °C ,移動相使 用鄰-二氣苯(和光純藥工業)及做為抗氧化劑的BHT (武田 藥品)0 . 0 2 5重量%,以1 . 0 m 1 / m i η移動,且試料濃度為0 . 1 重量%,試料注入量為5 0 0微升,使用示差折射計做為檢測 器。標準聚苯乙烯於分子量為M w < 1,0 0 0及M w > 4 X 1 0 6係 使用東梭公司製,於1,0 0 0 - M w g 4 X 1 0 6係使用普雷夏化 學公司製。分子量計算為予以一般校正後,換算成聚乙烯 所求出之值。 ★分子量曲線的分離 使用Microsoft分司製Excel(註冊商標)97的Visual B a s i c作成程式。分離的二個曲線為以對數常態分布,經 由收斂計算使分子量分布曲線分離成分子量不同的二個曲 線。比較將分離的二個曲線再合成的曲線,及以G P C實測 的分子量曲線,一邊令兩者為大約一致地變更起始值,一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52 1263646 邊實行計算。將L 〇 g (分子量)以Ο ., Ο 2間隔分割 以令實測之分子量曲線的面積與將經分離之二 成之曲線的面積成為1的方式使強度規格化, 之實測強度(高度)與再合成曲線之強度(高度) 值除以實測強度(高度)之值,分子量1 0,0 0 0〜 之範圍為0 . 4以下、較佳為0 . 2以下、更佳為 分離成二個波峰之最大位置為重複曲線之分離 為0 · 2以下、較佳為0. 1以下。此時,於低分 離之波峰的M w / Μ η與高分子量側所分離之波峰 差為1 . 5以下。計算例示於圖2 8。
★平滑度係數R 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毛細式流動特性試驗機 Capirograph 1Β’ 以樹脂溫度 200 °C、50niin/iiiin( 之速度押出樹脂。安裝長度L=60mm、直徑D二1 或以可押出管狀形狀物之圓筒模(外徑4 m m φ 、 1 m m、長度1 0 in m )代替毛細管模。即使聚合體被 於氣相或流漿相中聚合之聚合粒子彼此間未充 會在熔融擠出物表面發生粗糙。以如此方式所 管狀之外側做為測定面並且測定表面粗糙度。 東京精密公司製S U R F C 0 Μ 1 4 0 0 D。測定長度=] 速度=0 . 0 6 nun /秒、取樣時間=0 . 0 1秒、取樣$ 丨11、測定針之材質為金剛石、測定針之尖端=5 ; 計算規格J I S B 0 6 0 1 - 1 9 8 2計算之十點平均粗粒 R z。R z,為相對於測定長度1 0 m m之平均線,由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 ]. 進行計算。 個曲線再合 各分子量中 之差的絕對 1,0 0 0, 0 0 0 0 . 1以下, 計算直到成 子量側所分 的M w / Μ η之 3. 6cm3/min) mm之喷嘴, 狹縫= 粒狀化,若 分混合,亦 得之束狀或 測定係使用 0 m in、測定 3 距=0 . 6 " y m φ ,並以 ^度作為 最高至第5 53 1263646 個為止之山頂的標高平均值與最深至第5個為止之谷底的 標高平均值之差值,改變區域進行3次測定,並將其平均 值作為分散係數R。此處,對於測定3次之R z求出標準偏 差。標準偏差之值,於測定3次R z之平均值比R值之1 / 2 更大時,則進行再測定。R超過2 0 // m時,聚合粒子為未 充分混合,因此,即使於成形為管件和吹出瓶般之厚成形 體時亦會發生流動不良且表面紋路不平滑之情況,或於聚 合粒子間發生應力集中且機械強度無法充分表現。另一方 面,R若為2 0 // m以下,則可視為聚合粒子的軌跡未殘留。 ★超過1 0 // m之連續結晶構造的測定 使用神藤金屬工業公司製油壓式加壓成形機,以1 9 0 °C 將乙烯系聚合體熔融後,以1 Ο Μ P a之壓力作成薄片形狀, 並以設定成2 0 °C之冷卻加壓作成0 . 5 m m厚的加壓薄片。其 後,使用切片機等切削成0 . 5 m m (加壓薄片的厚度)X 1 0〜 2 0 // m左右。其後,對切削片塗佈少量甘油且密黏至載玻 片,於其上放置蓋玻片,作成觀察用試料。將此試料固定 至CrossedNichol的偏光板之間,以放大75倍左右及150 倍左右的光學顯微鏡予以觀察。圖2 9及圖3 0中,顯示出 僅於一部分視域觀察到結晶構造時並不存在超過1 〇 // m之 連續結晶構造例、及於視域全體觀察到結晶構造時存在超 過1 0 // ni之連續結晶構造例。另外,刻度棒全長為(K 5 m m。 ★甲基分支數的測定 以13 C - N M R測定聚乙烯分子鏈中每1 , 0 〇 〇 〇個碳的曱基分 支數。使用日本電子(股)製E P C 5 0 0型核磁共振裝置(1 Η ; 54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5 Ο Ο Μ Η z )測定。1萬〜3萬次積算次數測定。另外,使用主 鏈亞曱基的波峰(2 9 . 9 7 p p m )做為化學位移基準。於直徑 1 0 in m市售之N M R測定石英玻璃管中,放入試料2 5 0〜4 0 0 毫克與和光純藥工業(股)製特級鄰-二氣苯:I S 0 T E C公司 製苯-d 6二5 : 1 (體積比)之混合液3毫升,且於1 2 0 °C中加 熱、均句分散並且測定。NMR光譜中之各吸收的指認為根 據化學之領域增刊1 4 1號N M R -總論與實驗指導〔I 〕1 3 2 頁〜1 3 3頁進行。每1,0 0 0個碳之甲基分支數係根據相對 於5〜4 5 p p m之範圍所出現之吸收的積算總和,來自曱基分 支之曱基吸收(1 9. 9 ppm)的積算強度而算出。碳數每1,000 個之甲基分支數為未滿0 . 0 8個時,則為測定界限以下,無 法檢測。 ★極限黏度(〔η〕) 使用十氫化萘溶劑,以1 3 5 °C測定之值。即,將造粒粒 狀物約2 0毫克溶解於十氫化萘1 5毫升中,並於1 3 5 °C之 油 >谷中測定比黏度?7 s p。於此十氫化萘溶液中追力口 5毫升 十氣化秦 >谷劑予以稀釋後’以同樣方式測定比黏度s p。 此稀釋操作再重複2次,並求出濃度(C )外插至0時之η s P / C 之值作為極限黏度(參照下式)。 〔η〕^limOisp/CMC— 0) ★密度(d ) 使用設定於1 9 0 °C之神藤金屬工業公司製油壓式熱加壓 機,並以1 0 0 k g / c m2之壓力成形出0 · 5 m m厚的薄片(間隔件 形狀;2 40\ 240\0.5丨11丨11厚之板中取出9個45\45\ 55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Ο . 5 m m ),並使用另外設定於2 0 °C之神藤金屬工業公司製油 壓式熱加壓機,以1 0 0 k g / c m2之壓力壓縮且冷卻’作成測 定用試料。熱板為使用5 m m厚的S U S板。將此加壓薄片以 1 2 0 °C熱處理1小時,且歷1小時直線性地徐冷至室溫後, 以密度梯度管測定。 ★對於癸烷之可溶性 除了溶劑使用控制於1 4 0 °C的癸烷、且試料為由〇 . 5 m m 厚加壓薄片中切出,或是使用造粒粒狀物、濃度為1 m g / m 1 以外,根據J I S K 6 7 9 6進行膠含量的測定,於膠分率為 1 w t %之情況,視為對於1 4 0 °C癸烷為可溶。 ★加壓薄片之耐環境壓力龜裂試驗:E S C R ( h r ) 使用設定於1 9 0 °C之神藤金屬工業公司製油壓式熱加壓 機,以1 0 0 k g / c m2之壓力成形出2 m m厚的薄片(間隔件形 狀,於240x 240x 2mm厚之板中取出4個80x 80x 2mm), 並使用另外設定於2 (TC之神藤金屬工業公司製油壓式熱 加壓機,以1 0 0 k g / c m 2之壓力壓縮且冷卻,作成測定用試 料。熱板為使用5mm厚的SUS板。由上述之80x 80x 2 nim 厚加壓薄片,將1 3 m m X 3 8 m m之試驗片以0 r d a n b e 1 1打穿, 作為評價試料。 耐環境應力破壞(E S C R )性係根據A S T M D 1 6 9 3實施。以 下示出評價條件(彎條試驗(b e n t - s t r i p )法)的概要。 樣品形狀:加壓成形 C法 試樣 3 8 X 1 3 m m 厚度 2 m m ( H D P E ) 刻痕長度 1 9 m m、深度Ο . 3 5 πι m 56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試驗溫度:5 0 °C 恆溫水槽 可控制於5 0 . 0 ± 0 . 5 °C者 樣品之保持:於内寸1 1 . 7 5 m m長度1 6 5 m m之試樣支架中使 用專用的折彎工具予以安裝 界面污性劑:將壬苯基聚氧乙烯醇(以A n t a r〇X C 0 - 6 3 0之 商品名市售)以水稀釋成1 Ο %濃度使用 評價法:使用對數或然率紙求出F 5 0破壞時間(5 0 %破壞時 間)。 ★加壓薄片的彎曲彈性率 由上述E S C R性測定用之8 Ο X 8 Ο X 2 m hi厚加壓薄片中打出 寬12.7mm、長度63.5mm的試驗片,根據ASTM-D-790,以 試驗溫度2 3 °C 、彎曲速度5 . 0 m m / m i η、彎曲支架間距離 3 2 . 0 m m 測定。 ★ t a η 5 (=損失彈性率G ” /貯存彈性率G ’ ) t a η 5之詳細情況係記載於如高分子刊行會,「講座· Rheology」曰本流變學學會編第2 0〜2 3頁中。使用雷歐梅 托利克斯公司製R e 〇 m e t e r R D S - Π,測定貯存彈性率G ’ ( P a ) 與損失彈性率G ” ( P a )的角頻率(ω ( r a d / s e c ))分散。樣品 支架為使用2 5 m m 0的平行板,且樣品厚度為約2 m m。測定 溫度為1 9 0 °C,且以0 . 0 4 S ω S 4 0 0之範圍測定G ’ 、G ” 。 測定點為每一 ω為5點。歪斜量為以測定範圍之轉矩檢 測、且以不會過度轉矩地於2〜2 5 %範圍中適當選擇。 ★測定瓶之屈曲強度、耐環境應力破壞(E S C R )性及作成用 以察見夾止(p i n c h - 〇 f f )性的瓶 使用普拉寇(P 1 a c ο )公司製擠壓吹出成形機(機種名: 57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 ] 1263646 3 B 5 Ο - 4 Ο - 4 Ο ),以設定溫度1 8 Ο °C、模直徑2 3 m m 0 、核心直 徑2 1 m m 0、擠出量1 2 k g / h r、模具溫度2 5 °C、閉模速度1 · 4 秒、閉模壓力5 . 5 t、吹入空氣壓5 k g / c m2之條件進行吹出 成形,取得内容量l,OOOcc、重50克的圓筒瓶。 ★瓶之屈曲強度 將如上述所作成之瓶以I n s t r ο η製萬能試驗機,以十字 頭速度2 0 m m / m i η之條件測定屈曲強度。 ★瓶之耐環境應力破壞(E S C R )性 於如上述作成之瓶中充填花王製Kitchen Haiter lOOcc 後,以樹脂將口部密封,並於6 5 °C之爐中保持且觀察破壞 時間,使用對數或然率紙求出F 5 0破壞時間。 ★瓶之夾止性(夾緊部厚度比之測定) 將如上述吹出成形所得之瓶底部以配合模具面呈直角 之向上切出時,若令瓶中心部之厚度為a,最厚部分之厚 度為b,則夾緊部之厚度比為以(a / b )表示。此值愈大則夾 緊形狀愈良好(參照圖3 1 )。 ★ 8 0 °C之拉伸疲勞強度 使用設定於1 9 0 °C之神藤金屬工業公司製油壓式熱加壓 機,以100kg/cm2之壓力成形出2mni厚、及6mm厚之薄片(間 隔件形狀:2 4 0 X 2 4 0 X 2 ni m厚之板中取出4個8 0 X 8 0 X 2 m m、 及於200x 200x 6 ni m厚之板中取出4個30x 60x 6mm),使 用另外設定於2 0 °C之神藤金屬工業公司製油壓式熱加壓 機,以1 0 0 k g / c m 2之壓力壓縮並冷卻,作成8 0 t拉伸疲勞 強度測定用之試料。由3 0 X 6 0 X 6 m ι]ι厚加壓薄片,切削成 58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縱5〜6 m m x橫6 m m χ長6 0 m m的角柱5作成實測定用之評價 試料。 拉伸疲勞強度(試驗片形狀)係使用島津製作所製 Servopulser EHF-ERlKNx4-40L 型,且根據 JIS K-6774。 (全周刻痕式、刻痕深度1 m m )評價條件之概要如下;以試 驗片形狀(5〜6 X 6 X 6 0 m m 刻入角柱刻痕)、試驗波形及試 驗頻率(矩形波0 · 5 Η z )、試驗溫度(8 0 °C )、實際應力為1 〇 〜1 8 Μ P a之範圍測定數點,並將試料破壞時之振動次數視 為疲勞強度。另外,於實際應力不同之至少三點以上測定, 且於斷裂次數為三點位數以上或實際應力為3MPa以上之 範圍中測定,且以近似對數之最小平方法作成近似式,求 出相當於斷裂次數為1 0,0 0 0次及1 0 0,0 0 0時的實際應力。 ★ 2 3 °C拉伸疲勞強度 使用設定於1 9 (TC之神藤金屬工業公司製油壓式加壓 機,以100kg/cm2之壓力成形出圖32所示之3mm厚的啞鈐 (A S T Μ - D - 1 8 2 2 S型)(間隔件形狀:2 4 0 X 2 4 0 X 3 m m厚之板 中作成A S T Μ - D - 1 8 2 2 S型的形狀),使用另外設定於2 0 °C 之神藤金屬工業公司製油壓式熱加壓機,以1 0 0 k g / c m2之 壓力壓縮且冷卻,由間隔件取出之試料視為實際測定用的 評價試料。 2 3 °C拉伸疲勞強度係使用島津製作所製S e r v 〇 p u 1 s e r E H F - F G 1 0 K N - 4 L A 型,根據 J I S K - 7 1 1 8 測定。 評價條件之概要示於下。 試驗片形狀:A S Τ Μ - D - 1 8 2 2 S型(圖3 2記載之啞鈐,無 59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刻痕)
試驗波形及試驗頻率:正弦波4 Η z 試驗溫度:2 3 °C 拉伸疲勞強度試驗為令負載元件的最低荷重固定為 4 . 9 N ( 0 · 5 k g f ),最高荷重以試驗前試驗片之中央部截面積 所校正之實際應力為1 7〜2 5 Μ P a之範圍,以上述之評價條 件(試驗溫度、試驗波形及試驗頻率)測定數點。試料延伸 5 0 %時視為破壞,將此時之振動次數視為最高荷重之實際應 力下的疲勞強度。以斷裂次數為一位數以上或實際應力為 IMPa以上之範圍中測定,以近似對數之最小平方法作成近 似式,求出相當於斷裂次數為1 0,0 0 0次時的實際應力。 (實施例) 以下根據實施例更加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非 限定於此等實施例。 〔合成例1〕 〔固體觸媒成分(α )之調製〕 將2 0 0 °C下乾燥3小時的矽石8 . 5公斤以3 3公升之甲苯 作成懸浮狀後,令曱基鋁$烷溶液(A 1二1 . 4 2莫耳/升) 8 2 · 7公升歷3 0分鐘滴下。其次歷1 . 5小時升溫至1 1 5 °C為 止,並於此溫度下反應4小時。其後降溫至6 0 °C為止,將 上清液以傾析法予以除去。所得之固體觸媒成分以曱苯洗 淨3次後,以曱本再懸浮化’取得固體觸媒成分(α )(全容 積1 5 0公升)。 [載持觸媒之調製] 60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1 ο 0毫升二口燒瓶中,令曱苯2 Ο 毫升中懸浮的固體觸媒成分(α )換算成銘加入2 0 . 3 9毫莫 耳,將此懸浮液一邊攪拌,一邊於室溫下(2 3 °C )將二氯化 二苯基亞曱基(環戊二烯基)(2, 7 -二-第三丁基萬基)鍅之 濃度2毫莫耳/升的曱苯溶液加入4 5 . 2毫升(0 . 0 9毫莫耳) 後,攪拌6 0分鐘。攪拌停止後,將上清液以傾析法除去, 使用正癸烷5 0毫升且進行4次洗淨,所得之載持觸媒於 1 0 0毫升之正癸烷中流漿化,作成觸媒懸浮液,取得固體 觸媒成分(Θ )。 [實施例1 ] [聚合]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1000毫升壓力鍋中加入正庚烷500 毫升,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25毫升(0.25 毫莫耳)、合成例1所得之固體觸媒成分(yS ) 3 · 8 5毫升(相 當於Zr原子0.003毫莫耳),並以氫含量2.53vol%之乙烯 -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m2 G,且以8 0 °C開始聚合。聚 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保持成8 . 0 k g / c m2 G,且聚合7 0 分鐘。聚合後,脫壓、進行氮氣置換,除去乙烤·氫混合 氣體。 於此壓力鍋中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 . 2 5毫 升(0.25毫莫耳)、1-己烤2·7毫升,且以氫含量O.lOvol% 之乙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in2 G,以8 0 °C再度開始 聚合。聚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保持成8 .. 0 k g / c η〗2 G, 且聚合2 (L 5分鐘。聚合終了後,脫壓、加入曱醇令觸媒失 61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活後,將聚合體過濾、洗淨5且於真空下以8 0 °C乾燥1 2 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8 4 . 5 0克。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配合做為二次抗氧化劑 的三(2 , 4 -二-第三丁基苯基)磷酸酯0 . 1重量份、做為耐熱 安定劑的ί十八烷基-3 - ( 4 ’ -羥基-3 ’,5 ’ -二-第三丁基苯 基)丙酸酯Ο · 1重量份、做為鹽酸吸收劑之硬脂酸鈣0 · 0 5 重量份。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L a b ο P 1 a s ΐ 〇 m i 1 1 (二軸 分批式熔融混練裝置),以設定溫度1 9 0 °C、樹脂裝入量4 Ο 克(裝置分批容積二6 0 c m 3)、5 0 r p m、炫融混練5分鐘後取 出,並以設定於2 0 °C的冷卻加壓作成薄片,並切斷成適當 的大小,做為測定用試料。結果示於表1〜3及表6。C F C 分級的等高線示於圖1,由低溫側所眺望的三次元圖表(烏 目敢圖)不於圖2 ’由南溫側所眺望的二次元圖表(鳥嗽圖)不 於圖3,於波峰溫度(T 2) ( °C )中溶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示 於圖4,於73〜76(°C)溶出之成分的GPC曲線示於圖5, 於9 5〜9 6 ( °C )溶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示於圖6。於偏光顯 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又, 此試料與比較例所用之試料相比較,可知8 0 °C之拉伸疲勞 強度為極高(參照圖3 3 )。 [實施例2 ] [聚合]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1 0 0 0毫升壓力鍋中加入正庚烷5 0 0 毫升,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25毫升(0.25 毫莫耳)、合成例1所得之固體觸媒成分(/3 ) 3 · 9 0毫升(相 62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當於Zr原子0,00304毫莫耳),並以氫含量2.53voU之乙 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m 2 G,且以8 0 °C開始聚合。 聚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保持成8 . 0 k g / c m 2 G,且聚合 6 3分鐘。聚合後,脫壓 '進行氮氣置換,除去乙烯·氫混 合氣體。 於此壓力鍋中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25毫 升(0.25毫莫耳)、1-己烯2.7毫升,且以氫含量0·15νο1% 之乙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m2 G,以8 0 °C再度開始 聚合。聚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保持成8 . 0 k g / c m2 G, 且聚合2 0 . 5分鐘。聚合終了後,脫壓、加入甲醇令觸媒失 活後,將聚合體過濾、洗淨,且於真空下以8 0 °C乾燥1 2 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8 4. 5 0克。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用之同 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量配 合。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L a b ο P 1 a s t 〇 m i 1 1以與實施 例1所用之同樣的設定溫度、樹脂裝入量、旋轉數及熔融 時間條件下熔融混練後,取出並以設定於2 0 °C的冷卻加壓 作成薄片,並切斷成適當的大小,做為測定用試料。又, 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且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 及表6。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〇 // m的連 續結晶構造。此試料與比較例所用之試料相比較,可知8 0 °C之拉伸疲勞強度為高(參照圖3 3 )。 [合成例2 ] [載持觸媒之調製] 63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V93-06/9310373 i 1263646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反應器中,將懸浮於曱苯 1合成的固體觸媒成分(α )換算成鋁加入1 9 · 6 0 此懸浮液一邊攪拌,一邊於室溫下(2 0〜2 5 °C )將 苯基亞甲基(環戊二烯基)(2,7 -二-第三丁基萬基 3 7 . 3 8毫莫耳/升溶液加入2公升(7 4 . 7 6毫莫耳: 6 0分鐘。停止授拌後,將上清液以傾析法予以除 用正己烷4 0公升洗淨2次,所得之載持觸媒於正 漿化,作成2 5公升的觸媒懸浮液,取得固體觸媒; [經由固體觸媒成分(T )之預聚合調製固體觸媒^ 於附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在氮氣環境下投入 烷1 5 . 8公升、及上述固體觸媒成分(7 )後,加入 鋁5莫耳,一邊攪拌,一邊以固體成分每1克生 3克聚乙稀份量之乙稀進行預聚合4小時。聚合 持於2 0〜2 5 X:,聚合終了後,停止攪拌後,將上 析法予以除去,使用正己烧3 5公升洗淨4次,並 載持觸媒於正己烷2 0公升中作成觸媒懸浮液,取 媒成分(δ )。 [比較例1 ] [聚合]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5 0升/ h r、合成例 固體觸媒成分(5 )以換算成Z r原子為0。1 5毫莫 乙基I呂以20毫莫耳/ hr、乙烤以5.0kg/hr、氫以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以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8 5 °C、反應壓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之合成例 莫耳,將 二氣化二 )Ισ )後,攪拌 去,且使 己烧中流 &分(7,)。 &分(δ )] 精製正己 三異丁基 成相當於 溫度係保 清液以傾 將所得之 得固體觸 2所得之 耳/ h r、三 6 5 N - L / h r 使聚合槽 力 8 · 5 k g / 64 1263646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2 . 5 h r之條件進行聚合。由第一聚合 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持在内壓0 . 2 k g / c m 2 G、6 5 °C之 閃蒸器(f 1 a s h d r u in)中,令未反應的乙稀及氫被實質性地 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烷20升/ hr、乙烯4. Okg/hr、氫 0.2N-L/hr、l -己稀450g/hr共同連續供給至第二聚合槽, 且以聚合溫度7 0 °C 、反應壓力7 k g / c m2 G、平均滯留時間 1 . 5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以使聚合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並將該内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 以溶劑分離裝置予以除去、乾燥,取得聚合體。另外,於 本比較例1中,並未實施後述實施例3所進行之對該内容 物供給甲醇。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實施例1所用 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 量配合。其後使用丁1161*111〇卩1851:]_(:公司製2〇1111110單軸播壓 機(L / D = 2 8,f u 1 1 f 1 i g h t螺桿,壓縮比=3、篩孔 6 0 / 1 0 0 / 6 0 ),以設定溫度2 3 0 °C 、樹脂押出量6 0 g / in i η、 1 0 0 r ρ m予以造粒,作成測定用試料。又,使用該試料作成 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6。於偏光 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 CFC分級之等高線示於圖7,由低溫側所眺望之三次元 圖表(鳥瞰圖)示於圖8,由高溫側所眺望之三次元圖表(鳥 瞰圖)示於圖9,波峰溫度(T 2) ( °C )中溶出成分的G P C曲線 65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示於圖1 Ο,於7 3〜7 6 ( °C )溶出成分的G P C曲線示於圖1 1, 於9 5〜9 6 ( °C )溶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示於圖1 2。又,圖 13為示出鳥瞰圖(圖8或圖9)中,以L〇g(M)為X軸、Temp(°C) 為y軸、縱軸為z軸時,溶出成分對於y - z面之投影圖(溶 出曲線)與溶出成分量之積算值(全體為1 0 0 a r e a °/〇)。 如圖3 3中所示般,此試料之8 Ot的拉伸疲勞強度並不 非常高。 [比較例2 ] 相對於比較例1所得之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實施例 1所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 以同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柏公司製二軸擠壓機 BT-30(30mm φ 、L/D=46、同方向旋轉、捏和區4處),以 設定溫度2 4 0 °C、樹脂押出量2 2 g / m i η、1 0 0 r p m予以造粒, 作成測定用試料。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 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6。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 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若與比較例1相比較, 則平滑度高,且8 0 °C拉伸疲勞強度亦稍微提高,但若與實 施例1相比較,貝|J 8 0 °C拉伸疲勞強度為低(參照圖3 3 )。 [比較例3 ] 以三井化學公司製H i z e X 7 7 Ο Ο Μ製品粒狀物做為測定用 試料。共單體(c ο ηι ο η 〇 m e r )為1 - 丁稀。又,使用該試料作 成加壓薄片5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6〜8。 以1 0 0倍視域觀察之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如圖3 3所示般,可知此試料於8 0 66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C之拉伸疲勞測定中比實施例的疲勞強度低。又,如圖3 4 所示般,於2 3 °C拉伸疲勞測定中亦比其他實施例的強度 低。 [比較例4 ] 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 0 0 2 - 5 3 6 1 5號公報記載之實施例1 中所用的觸媒,經由8 0 °C流漿聚合取得[7/ ] = 〇 . 7 2 d 1 / g 之乙烯同元聚合體及[?y ]=5.2dl/g、及丁烯-1含量= 1·7 莫耳%的乙烯·丁烯-1共聚體。將該等以4 9 / 5 1 (重量比) 之比例混合,於1 3 0 °C之對二曱苯中以1 〇 g / 1 〇 〇 〇 m 1之濃度 溶解,攪拌3小時後歷1小時,於2 0 °C之3 0 0 0毫升丙酮 中析出,使用玻璃過濾器予以過濾,且於6 0 °C下真空乾燥 一畫夜後,使用L a b ο P 1 a s t 〇 m i 1 1予以熔融混練,作成測 定用試料。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測定物性。結 果示於表1及表6。 [比較例5 ] 以巴歇魯(B A S E L L )公司製H D P E (商品名佛斯塔連,商標 品C R Ρ 1 0 0 )之製品粒狀物做為測定用試料。共單體為1 - 丁 烯。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 於表1〜3及表6〜8。以CFC分級之等高線示於圖14,由 低溫側所眺望之三次元圖表(鳥瞰圖)示於圖1 5,由高溫側 所眺望之二次元圖表(鳥目敢圖)不於圖1 6 ’於波峰溫度 (丁 2 ) ( °C )中溶出成分的G P C曲線示於圖1 7,於7 3〜7 6 ( °C ) 溶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示於圖1 8,於9 5〜9 6 ( °C )溶出之成 分的G P C曲線示於圖1 9。另外,此處T! = T 2。於偏光顯微 67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〇 // πι的連續結晶構造。如圖3 3 所示,可知此試料於8 0 °C拉伸疲勞測定試驗中,疲勞強度 比實施例低。又,如圖34所示,於23°C拉伸疲勞測定中 亦比其他實施例的強度低。 [實施例3 ] [聚合]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4 5升/ h r、合成例2所得之 固體觸媒成分(5)以換算成Zr原子為0.11毫莫耳/ hr-三 乙基鋁以20毫莫耳/ hr、乙烯以5.0kg/hr、氫以57N-L/hr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以使聚合槽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8 5 °C 、反應壓力 8 . 5 k g / c m2 G、平均滯留時間2 . 5 h r之條件進行聚合。 由第一聚合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持在内壓0 . 2 k g / c m 2 G、6 5 °C之閃蒸器中,令未反應的乙烯及氫被實質性地 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烧35升/hr、乙稀4. Okg/hr、氫 0.2N-L/hr、l -己稀130g/hr共同連續供給至第二聚合槽, 且以聚合溫度8 0 °C、反應壓力4 . 5 k g / c m2 G、平均滯留時間 1 . 2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以使聚合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為了防止生成含有大量1-己烯之聚合 體等之不希望發生的聚合,乃對第二聚合槽所抽出之内容 物供給2升/ hr之曱醇,令聚合用觸媒失活。其後,將該 内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以溶劑分離裝置予以除去、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 ] 03731 68 1263646 乾燥,取得聚合體。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 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 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柏公司製二軸擠壓機B T - 3 0 與比較例2同樣之設定溫度、樹脂押出量及旋轉數之 予以造粒,作成測定用試料。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 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6〜8。 C F C分級之等高線示於圖2 0,由低溫側所眺望之三 圖表(鳥瞰圖)示於圖2 1,由高溫側所眺望之三次元Ϊ (鳥瞰圖)示於圖2 2,波峰溫度(T 2) ( °C )中溶出成分的 曲線示於圖2 3,於7 3〜7 6 ( °C )溶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 圖2 4,於9 5〜9 6 ( °C )溶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示於圖 又,圖26為示出鳥瞰圖(圖21或圖22)中,以Log(M 軸、T e m p ( °C )為y軸、縱軸為z軸時,溶出成分對於 面之投影圖(溶出曲線)與溶出成分量之積算值(全體^ 1 0 0 a r e a % )。圖2 7為僅示出此溶出成分量之積算值(全 1 0 0 a r e a % )。另夕卜,於圖2 7中,亦併記前述之比較例 及5、與後述之實施例1 2及1 3所得(或所用)之乙烯 合體。 本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偏光顯微鏡觀察 並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如圖3 3所示, 此試料於8 0 °C之拉伸疲勞測定試驗中,其疲勞強度高 較例所用的聚合體。又,如圖34所示,於23°C拉伸 測定中亦比其他比較例之強度高。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所 以同 且以 條件 壓薄 次元 ]表 GPC 示於 25 ° )為X y-z % 體為 1、3 乐聚 中, 可知 於比 疲勞 69 1263646 [實施例4 ] [聚合]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4 5升/ h r、合成例2所得之 固體觸媒成分(δ )以換算成Z r原子為0 · 1 1毫莫耳/ h r、三 乙基鋁以20毫莫耳/ hr、乙烯以7.0kg/hr'氫以125N-L/hr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以使聚合槽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8 5 °C 、反應壓力8 · 5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2 . 5 h r之條件進行聚合。 由第一聚合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持在内壓 0 . 2 k g / c m2 G、6 5 °C之閃蒸器中,令未反應的乙烯及氫被實 質性地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烷35升/ hr、乙烯3. Okg/hr、氫 0.07N-L/hr、l -己稀30g/hr共同連續供給至第二聚合槽, 且以聚合溫度8 0 °C、反應壓力4 . 5 k g / c m2 G、平均滯留時間 0 . 8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以使聚合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為了防止生成含有大量1-己烯之聚合 體等之不希望發生的聚合,對第二聚合槽所抽出之内容物 供給2升/ hr之曱醇,令聚合用觸媒失活。其後,將該内 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以溶劑分離裝置予以除去、乾 燥,取得聚合體。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實施例1所用 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 量配合。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L a b ο P 1 a s t 〇 m i 1 1,以 70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與實施例1所用之同樣的設定溫度、樹脂裝入量、旋轉數 及熔融時間條件熔融混練後取出,並以設定於2 0 °C之冷卻 加壓作成薄片,將其切斷成適當的大小,做為測定用試料。 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且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 1〜4。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〇 Α m的連續 結晶構造。 [比較例6 ] 以三井化學公司製H i z e X 6 2 Ο Ο B製品粒狀物做為測定用 試料。共單體為1 - 丁烯。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 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5。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 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若與實施例4相比較, 則可知剛性與E S C R性的平衡差。 [合成例3 ] [載持觸媒之調製]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反應器中,將懸浮於甲苯之合成例 1合成的固體觸媒成分(α )換算成鋁加入9 . 5 0莫耳,將此 懸浮液一邊攪拌,一邊於室溫下(2 0〜2 5 °C )將二氯化二(對 曱苯基)亞甲基(環戊二烯基)(八曱基八氫二苯并葬基)鍅 3毫莫耳/升之溶液加入1 2 . 6毫升(0 . 0 3 8毫莫耳)後,攪拌 6 0分鐘。停止授拌後,將上清液以傾析法予以除去,且使 用正己烷5 0毫升洗淨4次,所得之載持觸媒於5 0毫升之 正己烷中流漿化,作成觸媒懸浮液,取得固體觸媒成分 (β )。 [經由固體觸媒成分(0 )之預聚合調製固體觸媒成分(0 )] 71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於附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在氮氣環境下,投入上述固 體觸媒成分(Θ )後,加入三異丁基鋁1。9 2毫莫耳,一邊攪 拌,一邊以固體成分每1克生成相當於3克聚乙烯份量之 乙烯進行預聚合1小時。聚合溫度為保持於25°C。聚合終 了後,停止攪拌後,將上清液以傾析法予以除去,且使用 正己烷5 0毫升洗淨4次,並將所得之載持觸媒於正己烷 1 0 0毫升中作成觸媒懸浮液,取得固體觸媒成分(0 )。 [實施例5 ] [聚合]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1000毫升壓力鍋中加入正庚烷500 毫升,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25毫升(0.25 毫莫耳)、合成例3所得之固體觸媒成分(0 ) 6 . 5 0毫升(相 當於Zr原子0.0018毫莫耳),並以氫含量2.50vol%之乙 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m 2 G,且以8 0 °C開始聚合。 聚合中添加乙稀·氫混合氣體保持成8 . 0 k g / c m2 G,且聚合 7 0 . 5分鐘。聚合後脫壓,進行氮氣更換,除去乙烯·氫混 合氣體。 於此壓力鍋中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25毫 升(0,25毫莫耳)、1-辛烯20.0毫升,且以氫含量0.021vol% 之乙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in2 G,且以6 5 °C再度開 始聚合。聚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以保持成 8。0 k g / c m 2 G,且聚合1 9 „ 5分鐘。聚合終了後脫壓,加入甲 醇令觸媒失活後,將聚合體過濾、洗淨,且於真空下以8 0 °C乾燥1 2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1 0 4 , 9克。 72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Ο 0重量份,將於實施例1所用之同 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量配 合。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L a b ο Ρ 1 a s t〇m i 1 1,以實施 例1所用之同樣的設定溫度、樹脂裝入量、旋轉數及熔融 時間條件下熔融混練後取出,並以設定於2 0 °C的冷卻加壓 作成薄片,將其切斷成適當大小,做為測定用試料。又, 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且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 及表6。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〇 // m的連 續結晶構造。 [實施例6 ] [聚合]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4 5升/ h r、合成例2所得之 固體觸媒成分(δ)以換算成Ζι·原子為0.13毫莫耳/ hr、三 乙基ί呂以20毫莫耳/hr、乙稀以5.0kg/hr、氫以57N-L/hr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以使聚合槽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8 5 °C 、反應壓力8 . 3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2 . 6 h r之條件進行聚合。由第一聚合 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持在内壓0 . 3 5 k g / c m2 G、6 0 °C 之閃蒸器中,令未反應的乙烯及氫被實質性地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烧35升/ hr、乙稀3.5 k g/hr、氫 0,5N-L/hr、1-己烯220g/hr共同連續供給至第二聚合槽, 且以聚合溫度8 0 °C、反應壓力3。8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 1 . 2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以使聚合 73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為了防止生成含有大量1 -己烯之聚合 體等之不希望發生的聚合,對第二聚合槽所抽出之内容物 供給2升/ hr之曱醇,令聚合用觸媒失活。其後,將該内 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以溶劑分離裝置予以除去、乾 燥,取得聚合體。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用之同 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量配 合。其後使用普拉寇公司製單軸擠壓機(螺桿直徑6 5 m m、 L / D = 2 8、網版篩孔 4 Ο / 6 Ο / 3 Ο Ο x 4 / 6 Ο / 4 Ο ),以設定溫度 2 Ο Ο °C、樹脂押出量2 5 k g / h r予以造粒,作成測定用試料。又, 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 及表6。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 續結晶構造。如圖3 3所示,此試料於8 0 °C拉伸疲勞測定 中,其疲勞強度高於比較例所用之試料。 [實施例7 ] [聚合]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4 5升/ h r、合成例2所得之 固體觸媒成分((5)以換算成Zr原子為0.13毫莫耳/ hr、三 乙基鋁以20毫莫耳/ hr、乙烯以5.0kg/hr、氫以55N-L/hr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以使聚合槽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8 5 °C 、反應壓力8 , 1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2 . 6 h r之條件進行聚合。 由第一聚合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持在内壓 0 . 3 5 k g / c m 2 G、6 0 °C之閃蒸器中,令未反應的乙烯及氫被實 74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03731 1263646 質性地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烷35升/ hr'乙烯3.0kg/hr、氫 0 . 5 N - L / h r、1 -己稀1 3 0 g / h r共同連續供給至第二聚合槽, 且以聚合溫度8 0 °C、反應壓力3 . 9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 1 · 2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以使聚合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為了防止生成含有大量1-己烯之聚合 體等之不希望發生的聚合,對於第二聚合槽所抽出之内容 物供給2升/ hr之曱醇,令聚合用觸媒失活。其後,將該 内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以溶劑分離裝置予以除去、 乾燥,取得聚合體。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 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 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寇公司製單軸擠壓機,以與實施 例6同樣的設定溫度及樹脂押出量予以造粒,作成測定用 試料。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 示於表1〜3及表6〜8。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 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由圖3 3所示之8 0 °C拉伸疲 勞測定結果可知,此試料之疲勞強度高於比較例所用之試 料。 [合成例4 ] [固體觸媒成分之調製] 於合成例4中,矽石係使用平均粒徑為3 // m、比表面積 為8 0 0 m 2 / g、細孔容積為1 , 0 c m3 / g之旭硝子股份有限公司 75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製之S 1 Ο 2。 將於2 0 0 °C下乾燥3小曰夺的矽石9。0公斤以6 0. 7公升之 曱苯作成懸浮狀後,將曱基鋁β烷溶液(A 1為3 . 0 3莫耳/ 升)6 1 . 8公升歷3 0分鐘滴下。其次歷1 . 5小時升溫至1 1 5 。(:,且於同溫下反應4小時。其後降溫至6 0 °C ,將上清液 以傾析法予以除去。所得之固體觸媒成分以甲苯洗淨3次 後,以曱笨再懸浮,取得固體觸媒成分(ε )(全容積 150 公升)。 [載持觸媒之調製]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反應器中,將固體觸媒成分(e )以 換算成鋁加入9 . 5 8莫耳,將此懸浮液一邊攪拌,一邊於室 溫下(2 0〜2 5 t )將二氯化二(對曱笨基)亞曱基(環戊二烯 基)(八曱基八氫二苯并第基)鍅12.42毫莫耳/升溶液加入 2公升(2 4 . 8 4毫莫耳)後,攪拌6 0分鐘。停止攪拌後,將 上清液以傾析法予以除去,且使用正己烧 4 0 公升洗淨 2 次,所得之載持觸媒於正己烷中流漿化,作成2 5公升的觸 媒懸浮液,取得固體觸媒成分(/c )。 [經由固體觸媒成分(/c )之預聚合調製固體觸媒成分(λ )] 於附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在氮氣環境下,投入精製正 己烷2 1 · 9公升、及上述固體觸媒成分(/c )後,加入三異丁 基鋁1,7莫耳,一邊攪拌,一邊以固體成分每1克生成相 當於3克聚乙烯份量之乙烯進行預聚合2小時。聚合溫度 係保持於2 0〜2 5 °C ,聚合終了後,停止攪拌後,將上清液 以傾析法予以除去,且使用正己烷40公升洗淨3次,並將 76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所得之載持觸媒於正己烷2 0公升中作成觸媒费 固體觸媒成分(λ )。 [實施例8 ] [聚合]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4 5升/ h r、合成 固體觸媒成分(λ )以換算成Z r原子為Ο · 1 1毫 乙基鋁以15毫莫耳/ hr、乙烯以7.0 k g/hr、氫以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 8 5 °C 、 7 . 9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2 . 5 h r之條件進行 由第一聚合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 0 . 3 0 k g / c m2 G、6 0 °C之閃蒸器中,令未反應的乙 質性地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烷 35升/ hr、乙烯 4. 2.0N-L/hr、1-己婦80g/hr共同連續供給至第 且以聚合溫度80°C、反應壓力2.5kg/cm2G、平 1 . 1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為了防止生成含有大量1-體等之不希望發生的聚合,對於第二聚合槽所 物供給 2升/ hr之甲醇,令聚合用觸媒失活。 内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以溶劑分離裝置 乾燥,取得聚合體。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浮液,取得 例4所得之 莫耳/hr、三 105N-L/hr 以使聚合槽 反應壓力 聚合。 :持在内壓 烯及氫被實 0 k g / h r、氫 二聚合槽, 均滯留時間 ,以使聚合 己烯之聚合 抽出之内容 其後,將該 予以除去、 實施例1所 77 1263646 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 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寇公司製單軸擠壓機,以與實施 例6同樣的設定溫度及樹脂押出量予以造粒,作成測定用 試料。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 示於表1〜3及表6。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 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由圖3 3所示之8 0 °C拉伸疲勞測定 結果可知,此試料之疲勞強度高於比較例所用之試料。 [合成例5 ] [載持觸媒之調製]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反應器中,將懸浮於曱苯之合成例 1合成的固體觸媒成分(α )換算成鋁加入1 9 · 6 0莫耳,將 此懸浮液一邊攪拌,一邊於室溫下(2 0〜2 5 °C )將二氯化二 (對曱苯基)亞曱基(環戊二烯基)(八曱基八氫二苯并苐基) 鍅3 1 . 0 6毫莫耳/升溶液加入2公升(6 2 · 1 2毫莫耳)後,攪 拌6 0分鐘。停止攪拌後,將上清液以傾析法予以除去,且 使用正己烷4 0公升洗淨2次,所得之載持觸媒於正己烷中 流漿化,作成 2 5公升的觸媒懸浮液,取得固體觸媒成分 (r ) ° [經由固體觸媒成分(7:)之預聚合調製固體觸媒成分(ω )] 於附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在氮氣環境下,投入精製正 己烷1 5 „ 8公升、及上述固體觸媒成分(τ )後,加入三異丁 基鋁5莫耳,一邊攪拌,一邊以固體成分每1克生成相當 於3克聚乙烯份量之乙烯進行預聚合4小時。聚合溫度係 保持於2 0〜2 5 °C ,聚合終了後,停止攪拌後,將上清液以 78 3 ] 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傾析法予以除去,且使用正己烷3 5公升洗淨4次,並將所 得之載持觸媒於正己烷2 0公升中作成觸媒懸浮液,取得固 體觸媒成分(ω )。 [實施例9 ] [聚合]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45升/ hr、合成例5所得之 固體觸媒成分(ω)以換算成Zr原子為0.14毫莫耳/hr、三 乙基鋁以20毫莫耳/ hr、乙烯以7.0kg/hr、氫以120N-L/hr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以使聚合槽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 8 5 °C 、反應壓力 7 . 9 k g / c m2 G、平均滯留時間2 . 6 h r之條件進行聚合。 由第一聚合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持在内壓 0 . 3 0 k g / c m2 G、6 0 °C之閃蒸器中,令未反應的乙烯及氫被實 質性地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烧 35升/ hr、乙稀 7. Okg/hr、氫 3.0N-L/hr、l -己稀100g/hr共同連續供給至第二聚合槽, 且以聚合溫度8 0 °C、反應壓力3 . 8 k g / c m2 G、平均滯留時間 1 . 1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以使聚合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為了防止生成含有大量1-己烯之聚合 體等之不希望發生的聚合,對於第二聚合槽所抽出之内容 物供給 2升/ hr之曱醇,令聚合用觸媒失活。其後,將該 内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以溶劑分離裝置予以除去、 乾燥”取得聚合體。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79 1263646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Ο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 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 '而寸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 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寇公司製單軸擠壓機,以與實施 例6同樣的設定溫度及樹脂押出量予以造粒,作成測定用 試料。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 示於表1〜3及表6。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 1 0 m的連續結晶構造。由圖3 3所示之8 0 °C拉伸疲勞測定 結果可知,此試料之疲勞強度高於比較例所用之試料。又, 如圖3 4所示,於2 3 t拉伸疲勞測定中其強度亦高於比較 例之試料。 [實施例1 0 ] [聚合]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1 0 0 0毫升壓力鍋中加入正庚烷5 0 0 毫升,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 0.25毫升(0.25 毫莫耳)、合成例1所得之固體觸媒成分(/3 ) 4 · 8 7毫升(相 當於Zr原子0.0038毫莫耳),並以氫含量2.50vol%之乙 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m 2 G,且以8 0 °C開始聚合。 聚合中添加乙稀·氫混合氣體以保持成8 . 0 k g / c πι2 G,且聚 合54.5分鐘。聚合後脫壓,進行氮氣置換,除去乙稀·氫 混合氣體。 於此壓力鍋中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K25毫 升(〇·25毫莫耳)'l -己烯1·0毫升,且以氫含量(KlOvol% 之乙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m 2 G,且以8 0 °C再度開 始聚合。聚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以保持成 80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8 . 0 k g / c m 2 G,且聚合1 5 , 7 5分鐘。聚合終了後 曱醇令觸媒失活後,將聚合體過濾、洗淨,且 8 0 °C乾燥1 2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1 0 2 . 5 0克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 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 合。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 L a b ο P 1 a s t 〇 m i 施例 1所用之同樣的設定溫度、樹脂裝入量、 融時間條件下熔融混練後取出,以設定於2 0 °C 作成薄片,並切斷成適當的大小,做為測定用 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且測定物性。結果 4。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m 構造。與比較例相比較,剛性與E S C R性優良c [實施例1 1 ] [聚合]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4 5升/ h I·、合成 固體觸媒成分(5 )以換算成Z r原子為0 . 1 1亳 乙基鋁以20毫莫耳/ hr、乙烯以6.0kg/hr、氫以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 8 5 °C 、 8 · 5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2 . 5 h r之條件進行 由第一聚合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 0 „ 2 k g / c m 2 G、6 5 °C之閃蒸器中,令未反應的乙 質性地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烧 35升/ hr、乙稀 5«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脫壓,加入 於真空下以 〇 1所用之同 以同份量配 1 1,以與實 旋轉數及熔 的冷卻加壓 試料。又, 示於表 1〜 的連續結晶 例2所得之 莫耳/hr、三 100N-L/hr 以使聚合槽 反應壓力 聚合。 :持在内壓 稀及氫被實 0 k g / h r、氫 81 1263646 1 . 5 N - L / h r、1 -己烯5 5 g / h r共同連續供給至第二聚合槽 且以聚合溫度7 0 °C、反應壓力6 . 5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 1 ♦ 2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以使聚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為了防止生成含有大量1-己烯之聚 體等之不希望發生的聚合,對於第二聚合槽所抽出之内 物供給2升/ hr之甲醇,令聚合用觸媒失活。其後,將 内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以溶劑分離裝置予以除去 乾燥,取得聚合體。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 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 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柏公司製二軸擠壓機,以設定 度 1 9 0 °C 、樹月旨押出量 2 0 g / m i η、1 0 0 r p m予以造粒,作 測定用試料。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 結果示於表1〜5。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 // m的連續結晶構造。與比較例相比較,剛性與E S C R性 良。又,得知瓶成形體之物性亦優於比較例。 [實施例1 2 ] [聚合]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4 5升/ h r、合成例5所得 固體觸媒成分(ω)以換算成Zr原子為0.08毫莫耳/ hr、 乙基鋁以20毫莫耳/ hr、乙烯以7.0kg/hr、氫以52N-L/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以使聚合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 8 5 °C 、反應壓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 731 間 合 合 容 該 Λ 所 同 溫 成 0 10 優 之 hr 槽 力 82 1263646 7 . 3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2 . 6 h r之條件進行聚合。 由第一聚合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持在 0 . 3 0 k g / c m2 G、6 0 °C之閃蒸器中,令未反應的乙烯及氫 質性地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烷 43升/ hr、乙烯 3.8kg/hr 14.0N-L/hr、l -己稀20g/hr共同連續供給至第二聚合 且以聚合溫度7 5 °C、反應壓力4 . 2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 1 . 0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以使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為了防止生成含有大量1_己稀之 體等之不希望發生的聚合,對於第二聚合槽所抽出之 物供給2升/ hr之曱醇,令聚合用觸媒失活。其後, 内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以溶劑分離裝置予以除 乾燥,取得聚合體。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配合做為二次抗氧 的三(2,4 -二-第三丁基苯基)磷酸酯0 . 2 0重量份、做 熱安定劑的正十八烷基-3 - ( 4 ’ -羥基-3 ’,5 ’ -二-第三 苯基)丙酸醋 0 . 2 0 重量份、做為鹽酸吸收劑之硬脂 0 . 1 5重量份。其後使用普拉寇公司製單軸擠壓機,以 施例6同樣的設定溫度及樹脂押出量予以造粒,作成 用試料。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且測定物性。 示於表1〜5。又,使用該試料進行瓶成形,測定物性 果示於表 5。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 1 的連續結晶構造。瓶成形體與比較例相比之剛性優良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内壓 被實 、氫 槽, 時間 聚合 聚合 内容 將該 去、 化劑 為耐 丁基 酸鈣 與實 測定 結果 之結 0 u m ,且 83 1263646 比其他實施例之成形性優良。 [實施例1 3 ] [聚合]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4 5升/ h r、合成例5所得之 固體觸媒成分(ω)以換算成Zr原子為0.13毫莫耳/hr、三 乙基鋁以20毫莫耳/hr、乙烯以5.0kg/hr、氫以67N-L/hr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以使聚合槽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 8 5 °C 、反應壓力 7 . 4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2 . 7 h r之條件進行聚合。 由第一聚合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持在内壓 0 . 3 0 k g / c m2 G、6 0 °C之閃蒸器中,令未反應的乙烯及氫被實 質性地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烷 43升/ hr、乙烯 3. 9kg/hr、氫 10.0N-L/hr、1-己烯 110g/hr 共同連續供給至第二聚合 槽,且以聚合溫度7 5 °C、反應壓力4 . 5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 時間1 . 1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以使聚合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為了防止生成含有大量1-己烯之聚合 體等之不希望發生的聚合,對於第二聚合槽所抽出之内容 物供給2升/ hr之曱醇,令聚合用觸媒失活。其後,將該 内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以溶劑分離裝置予以除去、 乾燥,取得聚合體。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 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 84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 103731 1263646 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寇公司製單軸擠壓機,以與實施 例6同樣的設定溫度及樹脂押出量予以造粒,作成測定用 試料◦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 示於表1〜3及表 6〜8。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 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由圖3 3所示之8 0 °C拉伸疲 勞測定結果可知,此試料之疲勞強度高於比較例所用之試 料。又,如圖 34所示,於23°C拉伸疲勞測定中亦比其他 比較例之強度高。 [實施例1 4 ] 於第一聚合槽中,將己烷以4 5升/ h r、合成例2所得之 固體觸媒成分(5 )以換算成Z r原子為0 · 2 4毫莫耳/ h r、三 乙基铭以20毫莫耳/hr、乙稀以7.0kg/hr、氫以125N-L/hr 之量連續供給,且一邊連續抽出聚合槽内容物以使聚合槽 内之液位呈一定,一邊以聚合溫度 8 5 °C 、反應壓力 8 . 5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2 . 5 h r之條件進行聚合。 由第一聚合槽中連續抽出的内容物於保持在内壓 0 · 2 k g / c in2 G、6 5 °C之閃蒸器中,令未反應的乙烯及氫被實 質性地除去。 其後,該内容物與己烧 35升/ hr、乙烤 4.0 k g/hr、氫 1.0N-L/hr、1-己稀50g/hr共同連續供給至第二聚合槽, 且以聚合溫度8 0 °C 、反應壓力2。8 k g / c m 2 G、平均滯留時間 1 . 2 h r之條件接著進行聚合。 於第二聚合槽中亦將聚合槽内容物連續抽出,以使聚合 槽内之液位呈一定。為了防止生成含有大量1-己烯之聚合 85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體等之不希望發生的聚合,對於第二聚合槽所抽出之内容 物供給 2升/ hr之曱醇,令聚合用觸媒失活。其後,將該 内容物中之己烷及未反應單體以溶劑分離裝置予以除去、 乾燥,取得聚合體。 其次,相對於粒子狀之聚合體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 1所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 以同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柏公司製二軸擠壓機 B T - 3 0,以與實施例1 1同樣之設定溫度、樹脂押出量及旋 轉數之條件造粒,作成測定用試料。以1 0 0倍視域觀察之 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 1 0 // πι的連續結晶構 造。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 1〜4。又,使用該試料進行瓶成形,測定物性之結果示於 表5。 [實施例1 5 ] 相對於實施例4所得之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 例1所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 劑以同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柏公司製二軸擠壓機 B T - 3 0,以與實施例1 1同樣的設定溫度、樹脂押出量及旋 轉數之條件造粒、作成測定用試料。又,使用該試料作成 加壓薄片,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4。於偏光顯微鏡觀 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以1 0 0倍視 域觀察之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 結晶構造。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 示於表1〜5。使用該試料進行瓶成形,測定物性之結果示 86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於表5。 [實施例1 6 ]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1 0 0 0毫升壓力鍋中加入正庚烷5 0 0 毫升,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25毫升(0.25 毫莫耳)、合成例1所得之固體觸媒成分(/3 ) 6 · 7 0毫升(相 當於Zr原子0.0038毫莫耳),並以氫含量2.50vol%之乙 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m 2 G,且以8 0 °C開始聚合。 聚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以保持成8 . 0 k g / c m2 G,且聚 合6 5分鐘。聚合後脫壓,進行氮氣置換,除去乙烯·氫混 合氣體。 於此壓力鍋中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25毫 升(0.25毫莫耳)、1-己烯1.5毫升,且以氫含量O.lOvol% 之乙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m2 G,且以8 0 °C再度開 始聚合。聚合中添力σ乙烯·氫混合氣體以保持成 8 . 0 k g / c m2 G,且聚合1 0 . 5分鐘。聚合終了後脫壓,加入曱 醇令觸媒失活後,將聚合體過濾、洗淨,且於真空下以8 0 °C乾燥1 2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9 7 . 8 0克。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用之同 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量配 合。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 L a b ο P 1 a s t 〇 m i 1 1,以與實 施例1所用之同樣的設定溫度 '樹脂裝入量、旋轉數及熔 融時間條件下熔融混練後取出,.以設定於2 0 °C的冷卻加壓 作成薄片9並切斷成適當的大小,做為測定用試料。於偏 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in的連續結晶構造。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87 1263646 於 1 4 0 °C癸烷中可溶。又,使用該試料作 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4。與比較例相 性優良。 [實施例1 7 ] 相對於實施例1 4所得之聚合粒子1 0 0 ] 例1所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 劑以同份量S己合。其後使用東洋精 P 1 a s t 〇 in i 1 1,以與實施例1所用之同樣的 裝入量、旋轉數及熔融時間條件下熔融混 定於2 0 °C的冷卻加壓作成薄片,並切斷成 為測定用試料。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 m的連續結晶構造。於1 4 0 °C癸烷中可溶。 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 相比,剛性與E S C R性優良。 [比較例7 ] 使用三井化學公司製H i z e X 3 Ο Ο Ο B製品 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4。與 性差,E S C R性亦不如此良好。 [實施例1 8 ]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1000毫升壓力鍋4 毫升,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 毫莫耳)、合成例1所得之固體觸媒成分( 當於Z r原子0 . 0 0 4 5毫莫耳),並以氫含 烤·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ηΓ2 G,且以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成加壓薄片,並 比,剛性與ESCR 宣量份,將與實施 定劑及鹽酸吸收 機公司製 L a b 〇 設定溫度、樹脂 練後取出,以設 適當的大小,做 未存在超過1 0 # 又,使用該試料 1〜4。與比較例 粒狀物作成加壓 實施例相比,剛 '加入正庚坑5 0 0 (K 25 毫升(0· 25 /5 ) 8 . 0 0毫升(相 量2.53vol%之乙 8 0°C開始聚合。 88 1263646 聚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以保持成8, 0kg/cm2G,且聚 合8 0分鐘。聚合後脫壓,進行氮氣置換,除去乙烯·氫混 合氣體。 於此壓力鍋中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25毫 升(〇·25毫莫耳)、1-己烯0.4毫升,且以氫含量O.lOvol% 之乙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m 2 G,且以8 0 °C再度開 始聚合。聚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保持成8 . 0 k g / c m 2 G, 且聚合1 2 . 7 5分鐘。聚合終了後脫壓,加入甲醇令觸媒失 活後,將聚合體過濾、洗淨,且於真空下以 8 0 °C乾燥 12 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1 1 0 . 7 0克。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用之同 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量配 合。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 L a b ο P 1 a s t 〇 m i 1 1,以與實 施例1所用之同樣的設定溫度、樹脂裝入量、旋轉數及熔 融時間條件下熔融混練後取出,以設定於2 0 °C的冷卻加壓 作成薄片,並切斷成適當的大小,做為測定用試料。於偏 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 於 1 4 0 °C癸烷中可溶。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 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4。與比較例相比,剛性優良。 [實施例1 9 ] 相對於實施例4所得之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 例1所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 劑以同份量配合。其後使用T h e r m ο ρ 1 a s t i c公司製2 0 η] η] 0 單軸擠壓機,以設定溫度 1 9 0 °C 、樹脂押出量 6 0 g / m 1 η、 89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03731 1263646 1 Ο 0 r p m 予以造粒,作成測定用試料。於偏光顯微鏡觀察 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於1 4 0 °C中可 溶。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 於表1〜4。與實施例4相比較,平滑性低,故E S C R性亦 低。 [比較例8 ] 使用曰本聚乙稀公司製 Novatec HD HB332R 製品粒狀 物,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4。與實 施例相比較,剛性與E S C R性差。 [比較例9 ] 相對於實施例3所得之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 例1所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 劑以同份量配合。其後使用T h e r m ο p 1 a s t i c公司製2 0 m m 0 單軸擠壓機,以與比較例1同樣之設定溫度、樹脂押出量 及旋轉數之條件予以造粒,作成測定用試料。於偏光顯微 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m的連續結晶構造。於1 4 0 °C中可溶。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並測定物性。 結果示於表1〜3及表6。與實施例3相比較,平滑性低, 由圖3 3所示之8 0 °C拉伸疲勞測定結果可知,與比較例相 比之疲勞強度低。另外,拉伸疲勞測定後之試料斷裂面幾 乎未延伸地破裂。 [合成例6 ] [經由固體觸媒成分(/3 )之預聚合調製固體觸媒成分(7Γ )] 於2 0 0毫升附有攪拌機之三口玻璃反應器中,在氮氣環 90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境下,投入精製己烷2 8毫升、三異丁基鋁2毫升(2毫莫 耳)、及上述合成例1中合成的固體觸媒成分点(相當於Z r 原子0 . 0 3毫莫耳)後,以固體成分每1克生成相當於3克 聚乙烯份量之乙烯進行預聚合1小時。聚合溫度係保持於 2 0 °C 。聚合終了後,以氮氣置換反應器,且以氮氣充分置 換之玻璃製過濾器於氮氣環境下將預聚合觸媒過濾,以精 製己烷洗淨3次後,以約1 0 0毫升之精製癸烷懸浮且全液 移液至觸媒瓶,取得固體觸媒成分(7Γ )。 [比較例1 0 ] [聚合]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1 0 0 0毫升壓力鍋中加入正庚烷1 〇 〇 毫升,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5毫升(0.5毫 莫耳)、合成例6所得之固體觸媒成分(7Γ ) 3 · 5毫升(相當 於Zr原子0.003毫莫耳),並以氫加壓至1.6kg/cm2G,其 次以乙烯加壓至8 . 0 k g / c m2 G,且以8 0 °C開始聚合。聚合中 添加乙稀以保持成 8 . 0 k g / c m2 G,且聚合 4 0分鐘。聚合後 脫壓,進行氮氣置換,除去乙烯、氫。 於此壓力鍋中投入濃度1.0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 0.25 毫升(〇·25 毫莫耳)、1-己烯 1.5 毫升,且以氫含量 0 . 0 9 9 0 ν ο 1 %之乙烯.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 . 0 k g / c m2 G,且以 8 0 °C再度開始聚合。聚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以保持 成 8。0 k g / c m2 G,且聚合 5 0分鐘。聚合終了後脫壓,加入 曱醇令觸媒失活後,將聚合體過濾、.洗淨,且於真空下以 8 0 °C乾燥1 2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1 5 (K 2克。 91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Ο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用之同 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量配 合。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 Labo Plastomill,並以與 實施例1所用之同樣的設定溫度、樹脂裝入量、旋轉數及 熔融時間條件下熔融混練後取出,以設定於2 0 °C的冷卻加 壓作成薄片,並切斷成適當的大小,做為測定用試料。於 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 1 0 // m的連續結晶構 造。於1 4 0 °C癸烷中可溶。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 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6。由圖3 3所示之8 0 °C拉伸疲勞測定結果可知,本聚合體與實施例記載之聚合 體相比較之疲勞強度低。另外,拉伸疲勞測定後之試料斷 裂面為幾乎未延伸地破裂。 [實施例2 0 ] [聚合]. 於以氮氣充分置換之1000毫升壓力鍋中加入正庚烷500 毫升,投入濃度1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5毫升(0.5毫 莫耳)、合成例6所得之固體觸媒成分(7Γ ) 5 · 0毫升(相當 於Zr原子0.00214毫莫耳),並以氫加壓至1.6kg/cm2G, 其次以乙烯加壓至8. 0kg/cm2G,且以80°C開始聚合。聚合 中添加乙烯以保持成 8 . 0 k g / c m2 G,且聚合 5 0分鐘。聚合 後脫壓,進行氮氣置換,除去乙烯、氫。 於此壓力鍋中投入濃度1.0莫耳/升之三異丁基鋁0.25 毫升(0.25 毫莫耳)、1-己烯 2.7 毫升,且以氫含量 0.0994vol%之乙稀·氫混合氣體加壓至8.0kg/cm2G,且以 92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8 0 °C再度開始聚合。聚合中添加乙烯·氫混合氣體以保持 成 8.0kg/cui2G,且聚合70分鐘。聚合終了後脫壓,加入 甲醇令觸媒失活後,將聚合體過濾、洗淨,且於真空下以 8 0 °C乾燥1 2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9 0 . 2克。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用之同 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量配 合。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 Labo Plastomill,並以與 實施例1所用之同樣的設定溫度、樹脂裝入量、旋轉數及 熔融時間條件下熔融混練後取出,以設定於2 0 °C的冷卻加 壓作成薄片,並切斷成適當的大小,做為測定用試料。於 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 1 0 μ m的連續結晶構 造。於1 4 0 °C癸烷中可溶。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 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6。由圖3 3所示之8 0 °C拉伸疲勞測定結果可知,本聚合體與比較例記載之聚合 體相比較之疲勞強度低。另外,拉伸疲勞測定後之試料斷 裂面為幾乎未延伸地破裂。 [實施例2 1 ] 於充分乾燥、經氮氣置換之聚合器中加入己烷 1 2 0 0公 升,導入三異丁基鋁650毫莫耳後,為了除去聚合器内之 氮,以乙烯重複進行加壓、脫壓3次。於聚合器内之溫度 加溫至7 0 °C為止時,以乙烯加壓至0 . 5 0 Μ P a,再以氫加壓 至氣相部的氫濃度為2 9莫耳%。將合成例5所得之固體觸 媒成分(ω )換算成Z r原子投入1 . 6毫莫耳,同時將乙烯以 30Nm3/hr、氫以0.2Nm3/hr之速度裝入,並以80°C開始聚 93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合。開始連續供給乙烯後之乙烯供給積算量到達 52ΝηΓ5 後,停止乙烯、氫的供給,並且脫壓,以氮氣一邊除去乙 烯、氫,一邊令系統内之溫度降溫至55°C為止。系統内之 乙烯、氫除去後,再將系統内加溫至 7 0 °C ,加入 1 -己烯 1 . 9 5 公升後,以乙烯力π壓至 0 . 3 5 Μ P a 為止。將乙烯以 24Nm3/hr、氫以l.ON-L/hr之速度裝入,並以80°C再開始 聚合。開始連續供給乙烯後之乙烯供給積算量到達 2 8 N m3 後,停止乙烯、氫的供給,並且迅速將聚合流漿物移送至 另外的容器,並且脫壓,以氮氣一邊除去乙烯、氫,一邊 將曱醇以2 0 N - L / h r裝入1小時以令觸媒失活。此時,系統 内之溫度保持於6 0 °C 。 聚合體經由過濾而與己烷分離,並以過量的己烷予以洗 淨後,乾燥3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1 0 2. 5公斤。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 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 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寇公司製單軸擠壓機(螺桿直徑 65mm、L/D = 28、網版篩孔#300x 4牧),並以設定溫度200 °C 、樹脂押出量2 5 k g / h r之條件予以造粒,作成測定用試 料。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 in的連續結 晶構造。於 1 4 0 °C癸烷中可溶。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 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7〜8。由圖3 4 所示之2 3 °C拉伸疲勞測定結果可知,本試料比其他比較例 所用之試料的強度高。 [實施例2 2 ] 94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於充分乾燥、經氮氣置換之聚合器中加入己烷 1 2 0 0公 升,導入三異丁基鋁650毫莫耳後,為了除去聚合器内之 氮,以乙烯重複進行加壓、脫壓3次。於聚合器内之溫度 加溫至7 0 °C為止時,以乙烯加壓至〇 . 5 0 Μ P a,再以氫加壓 至氣相部的氫濃度為2 8莫耳%。將合成例5所得之固體觸 媒成分(ω )換算成Z r原子投入1 . 6毫莫耳,同時將乙烯以 3 2 N m 3 / h r、氫以0 . 2 N m 3 / h r之速度裝入,並以8 0 °C開始聚 合。開始連續供給乙烯後之乙烯供給積算量到達 52Nm3 後,停止乙烯、氫的供給,並且脫壓,以氮氣一邊除去乙 烯、氫,一邊令系統内之溫度降溫至5 5 °C為止。系統内之 乙烯、氫除去後,再將系統内加溫至 7 0 °C ,加入 1 -己烯 1.95 公升後,以乙烯加壓至 0.35MPa 為止。將乙烯以 26Nn〗3/hr、氫以l.lN-L/hr之速度裝入,並以80°C再開始 聚合。開始連續供給乙烯後之乙烯供給積算量到達 23Nm3 後,停止乙烯、氫的供給,並且迅速將聚合流漿物移送至 另外的容器,並且脫壓,以氮氣一邊除去乙烯、氫,一邊 將曱醇以2 0 N - L / h r裝入1小時以令觸媒失活。此時,系統 内之溫度保持於6 0 °C 。 聚合體經由過濾而與己烷分離,並以過量的己烷予以洗 淨後,乾燥3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9 9. 5公斤。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 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 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寇公司製單軸擠壓機(螺桿直徑 6 5 in m、L / D二2 8、網版篩孑L # 3 0 0 x 4枚),並以設定溫度 2 0 0 95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C 、樹脂押出量2 5 k g / h r之條件予以造粒,作 料。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0 A 晶構造。於 1 4 0 °C癸烷中可溶。又,使用該試 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7〜 所示之2 3 °C拉伸疲勞測定結果可知,本試料比 所用之試料的強度高。 [實施例2 3 ] 於充分乾燥、經氮氣置換之聚合器中加入己 升,導入三異丁基鋁650毫莫耳後,為了除去 氮,以乙烯重複進行加壓、脫壓3次。於聚合 加溫至70°C為止時,以乙烯加壓至0.50MPa, 至氣相部的氫濃度為2 9莫耳%。將合成例5所 媒成分(ω )換算成Zr原子投入1 . 6毫莫耳,同 32Nm3/hr、氫以0.1Nm3/hr之速度裝入,並以 合。開始連續供給乙烯後之乙烯供給積算量 後,停止乙烯、氫的供給,並且脫壓,以氮氣 烯、氫,一邊令系統内之溫度降溫至5 5 °C為止 乙烯、氫除去後,再將系統内加溫至 7 0 °C ,; 1.39 公升後,以乙烤加壓至 0.35MPa 為止 26Nm3/hr、氫以3.2N-L/hr之速度裝入,並以 聚合。開始連續供給乙烯後之乙烯供給積算量 後,停止乙烯、氫的供給,並且迅速將聚合流 另外的容器,並且脫壓,以氮氣一邊除去乙烯 將曱醇以2 0 N - L / h r裝入1小時以令觸媒失活<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成測定用試 m的連續結 料作成加壓 8 。由圖34 其他比較例 烷 1 2 0 0 公 聚合器内之 器内之溫度 再以氣加壓 得之固體觸 時將乙烯以 8 0°C開始聚 到達 40Nm3 一邊除去乙 。系統内之 3入 1 -己婦 。將乙烯以 8 0°C再開始 到達 33Nm3 漿物移送至 、氫,一邊 此時,系統 96 1263646 内之溫度保持於60°C 。 聚合體經由過濾而與己烷分離,並以過量的己烷 淨後,乾燥3小時。所得之聚合體為9 1 . 0公斤。 其次,相對於該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 用之同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 份量配合。其後使用普拉寇公司製單軸擠壓機(螺 6 5mm、L / D二2 8、網版篩孔# 3 Ο Ο x 4牧),並以設定溫 T:、樹脂押出量2 5 k g / h r之條件予以造粒,作成測 料。於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1 〇 m的 晶構造。於 1 4 0 °C癸烷中可溶。又,使用該試料作 薄片,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7〜8。1 所示之2 3 °C拉伸疲勞測定結果可知,本試料比其他 所用之試料的強度高。 [合成例7 ] [載持觸媒之調製] 於球狀箱(g 1 〇 b e b ο X )内,於1公升之四口燒瓶中 氣化二(對-甲苯基)亞曱基(環戊二烯基)(八曱基八 并荞基)鍅 0 . 1 8克。由球狀箱中取出燒瓶,並將, 毫升與MAO/SiCh的甲苯流漿物140毫升(固體量8. 於氮氣下加入,且攪拌3 0分鐘進行載持。所得之二 (對-曱苯基)亞甲基(環戊二烯基)(八曱基八氫二苯 鍅/ Μ A 0 / S i 0 2 /曱苯流漿物係於正庚烷中進行 9 9 %更 最終的流漿量為4 5 0毫升,調整固體觸媒成分(σ )。 此操作為於室溫下進行。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予以洗 例1所 劑以同 桿直徑 度200 定用試 連續結 成力Π壓 i圖3 4 比較例 秤量二 氫二苯 ^苯 46 82克) 氯化二 并荞基) 換9且 另夕卜, 97 1263646 [實施例2 4 ] [乙烯聚合] 於内容量2 0 0公升之附有攪拌機的壓力鍋中,裝入庚烷 86.5公升、三異丁基鋁 90毫莫耳、前述調製之固體觸媒 成分(σ ) 9克。將内溫保持於8 0 °C ,裝入乙烯與氫,並將 内壓保持於 0.6MPa/G,進行聚合。裝入的乙烯量為 13.7 公斤。 接著,將聚合槽内壓力脫壓至〇MPa/G,並以氮氣進行置 換,除去聚合槽内的氫。 其次,裝入1 -己烯3 4 0毫升。將内溫保持於6 5 QC,裝入 乙烤與氫,並令内壓保持於〇.5MPa/G,進行聚合。裝入的 乙稀量為9.0公斤。 將所得之聚乙烯流漿物全量移液至内容量5 0 0公升之附 有攪拌機的壓力鍋中,並裝入曱醇1 0 . 7毫升,進行觸媒的 脫活。將此流聚物移液至附有攪拌機的過濾·乾燥機,進行 過濾後,以8 5 °C真空乾燥6小時,取得聚乙烯粉末。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用之同 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量配 合。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 L a b ο P 1 a s t 〇 m i 1 1,並以與 實施例1所用之同樣的設定溫度、樹脂裝入量、旋轉數及 熔融時間條件下熔融混練後取出,以設定於2 0 °C的冷卻加 壓作成薄片,並切斷成適當的大小,做為測定用試料。於 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 1 0 // m 的連續結晶構 造。於1 4 0 °C癸烷中可溶。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 98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V93-06/93103731 1263646 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7〜8。由圖3 4所示之 2 3 °C拉伸疲勞測定結果可知,本試料較比較例所用之試料 的強度高。 [實施例2 5 ] [乙烯聚合] 於内容量2 0 0公升之附有攪拌機的壓力鍋中,裝入庚烷 8 6. 5公升、三異丁基鋁9 0毫莫耳、合成例7所調製之固 體觸媒成分(σ ) 9克。將内溫保持於8 0 °C,裝入乙烯與氫, 並將内壓保持於 0 . 6 Μ P a / G,進行聚合。裝入的乙烯量為 1 3 . 7公斤。 接著,將聚合槽内壓力脫壓至〇MPa/G,並以氮氣進行置 換,除去聚合槽内的氫。 其次,裝入1-己稀473毫升。將内溫保持於65 °C,裝入 乙烯與氫,並令内壓保持於0.5MPa/G,進行聚合。裝入的 乙稀量為9.0公斤。 將所得之聚乙烯流漿物全量移液至内容量5 0 0公升之附 有攪拌機的壓力鍋中,並裝入曱醇1 0 , 7毫升,進行觸媒的 脫活。將此流漿物移液至附有攪拌機的過濾乾燥機,進行 過濾後,以8 5 °C真空乾燥6小時,取得聚乙烯粉末。 相對於此聚合粒子1 0 0重量份,將與實施例1所用之同 樣的二次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及鹽酸吸收劑以同份量配 合。其後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 L a b ο P 1 a s t 〇 m 1 1 i,並以與 實施例1所用之同樣的設定溫度、樹脂裝入量、旋轉數及 熔融時間條件下熔融混練後取出,以設定於2 0它的冷卻加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99 1263646 壓作成薄片,並切斷成適當的大小,做為測定用試料。於 偏光顯微鏡觀察中,並未存在超過 1 0 // m 的連續結晶構 造。於1 4 0 °C癸烷中可溶。又,使用該試料作成加壓薄片, 並測定物性。結果示於表1〜3及表7〜8。由圖3 4所示之 2 3 °C拉伸疲勞測定結果可知,本試料較比較例所用之試料 的強度高。
100 31W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表1 U] 密度 Mw/Mn 共聚體 共聚體量 Me分支 dl/g kg/m1 — mol% /1000C 實施例1 3. 10 953 17.7 1-己烯 0.33 <0.08 實施例2 2.75 954 16.0 1-己稀 0.35 <0.08 比較例1 3.69 953 18.7 1-己烯 0.60 <0.08 比較例2 3.69 953 18.7 1_己稀 0.60 <0.08 比較例3 3.34 952 18.3 1-丁烯 0.80 0.3 比較例4 3.01 953 14.5 1-丁稀 0.87 <0.08 比較例5 3.48 953 24.4 1-丁烤 — — 實施例3 3.10 953 14.5 1_己稀 0.29 <0.08 實施例4 2.10 968 17.1 1-己烯 0.06 <0.08 比較例6 2.38 957 14.4 1-丁稀 0.30 0.3 實施例5 3.56 955 34.3 1-辛烯 0.63 <0.08 實施例6 3. 22 952 20.4 1-己烤 0.43 <0.08 實施例7 3.11 957 17.1 己稀 0.24 <0.08 實施例8 3.27 960 33.2 1-己烯 0.22 <0. 08 實施例9 3.26 953 27.1 1-己烯 0.19 <0.08 實施例10 2. 63 967 18.0 1-己烯 0.05 <0.08 實施例11 2.62 964 15.4 1-己烯 0. 04 <0. 08 實施例12 1.92 966 8.2 1-己烯 0.02 <0.08 實施例13 3.21 958 18.3 1-己烯 0.16 <0.08 實施例14 2.30 964 16.2 1-己烯 0.10 <0.08 實施例15 2.10 968 17.1 1-己烯 0.06 <0.08 實施例16 2. 22 964 15.3 1-己烯 0.16 <0.08 實施例17 2. 30 964 16.2 1-己稀 0.10 <0.08 比較例7 2.31 962 14.9 1_ 丁稀 — — 實施例18 2.47 965 18.3 1-己烯 0.05 <0.08 實施例19 2.10 968 17.1 1-己烯 0.06 <0.08 比較例8 2.09 956 8.1 1-己烯 — — 比較例9 3.10 953 14.5 1-己烯 0.29 <0.08 比較例10 2.93 953 12.6 1-己稀 0.19 — 實施例20 3.14 955 19.5 1-己烯 0.29 <0.08 實施例21 3. 38 958 42.5 1-己烯 0.29 <0.08 實施例22 3. 36 961 39.6 1_己稀 0.25 <0.08 實施例23 4.03 957 39.8 1-己稀 0.30 <0.08 實施例24 3.47 959 22.7 1-己稀 0.21 <0.08 實施例25 3.01 959 26.7 1-己稀 0.34 <0.08 比較例5、7及8之試料因混入顏料5故未進行13dMR測定。 101 1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丨03731 1263646 表2 CFC \ 73-76°C 溶出 70-85°C 溶出 Τι Ϊ2 T1-T2 T2°C溶出 95-96°C 溶出 Mw Sx/S total °c °C °C 最強波峰頂 點之分子量 未滿10, 000且 最強波峰頂點 之分子量 實施例1 3,100 0.071 97 92 5 523, 000 26, 000 實施例2 3,200 — 97 91 6 505, 000 26, 000 比較例1 585, 000 0.289 97 83 14 937, 000 21,000 比較例2 585, 000 0.289 97 82 15 937, 000 21,000 比較例3 210,000 0.225 97 96 1 195, 000 29, 000 比較例5 248, 000 0.148 96 96 0 144, 000 31,000 實施例3 2, 900 0.042 97 91 6 493, 000 22, 000 實施例4 3, 200 — 97 97 0 499, 000 21,000 比較例6 4, 500 0.105 97 96 1 127, 000 36, 000 實施例5 3, 200 — 97 91 6 712, 000 25, 000 實施例6 3, 200 — 97 89 8 590, 000 23, 000 實施例7 3, 200 — 97 91 6 625, 000 1 22, 000 實施例8 3,100 — 97 91 6 687, 000 22, 000 實施例9 3, 200 — 97 93 4 513,000 22,酬 實施例10 3,100 — 97 97 0 444, 000 24, 000 實施例11 2, 900 0.064 97 97 0 223, 000 17, 000 實施例12 3, 200 0.051 97 97 0 250, 000 21,000 實施例13 3, 700 0.051 97 95 2 336, 000 25, 000 實施例14 3, 200 0. 072 97 96 1 254,400 18, 000 實施例15 3, 200 — 97 97 0 499, 000 21,000 實施例16 — — — — — — — 實施例17 3, 200 — 97 96 1 254,400 18, 000 比較例7 — — — — — — — 實施例18 — — — — — — — 實施例19 3, 200 — 97 97 0 499, 000 21,000 比較例8 — — — — — — — 比較例9 2, 900 — 97 91 6 493, 000 22, 000 比較例10 — — — — — — — 實施例20 — — — — — — — 實施例21 3, 300 — 96 92 4 641,000 21,000 實施例22 3, 300 — 96 92 4 625, 000 21,000 實施例23 3, 400 — 96 91 5 579, 000 21,000 實施例24 3, 600 0.065 97 95 2 483, 000 25, 000 實施例25 3, 600 — 97 91 6 507, 000 23, 000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02 1263646 表3 GPC曲線波峰分離 \ 低分子量側 高分子量側 R Mwi Mw/Mn wt% MW2 Mw/Mn μ, m 實施例1 21,300 2. 7 52 418, 000 2. 7 15 實施例2 22, 500 2. 8 54 362, 000 2. 8 12 比較例1 20,000 2. 1 59 627, 000 2. 2 55 比較例2 20, 000 2. 1 59 627, 000 2.2 12 比較例3 27, 800 5. 2 51 384,000 5. 4 15 比較例5 37, 300 5. 4 51 586, 000 6. 9 12 實施例3 27, 600 2. 0 58 416, 000 1. 9 17 實施例4 18, 600 2. 3 71 539, 000 2. 3 15 比較例6 46, 300 5. 3 76 556, 000 5. 2 12 實施例5 18, 200 2. 3 64 637, 000 2. 3 11 實施例6 27, 800 2. 0 60 517, 000 2. 0 17 實施例7 27, 800 2. 1 64 547,000 2. 1 17 實施例8 18, 500 2. 0 68 610,000 2. 0 16 實施例9 21,200 2. 6 53 408,000 2. 5 8 實施例10 21,800 2· 8 69 393, 000 1.9 10 實施例11 20, 800 2. 1 61 381,000 2· 1 12 實施例12 35, 600 2. 2 69 287, 000 2. 2 10 實施例13 26, 300 2. 1 60 461,000 2. 1 11 實施例14 17, 100 2. 0 66 404, 000 2. 0 15 實施例15 18, 600 2. 3 71 539, 000 2. 3 14 實施例16 21,500 3. 0 68 340, 000 1. 9 9 實施例17 18, 600 2. 3 71 539, 000 2. 3 15 比較例7 46, 600 6. 4 81 647, 000 5. 6 11 實施例18 18, 900 2. 8 60 366, 000 2. 8 8 實施例19 18, 600 2. 3 71 539, 000 2. 3 83 比較例8 49, 800 3. 1 82 352, 000 2. 9 — 比較例9 27, 600 2. 0 58 416, 000 1. 9 110 比較例10 24, 000 2. 4 47 301,000 2. 4 11 實施例20 25, 300 2. 5 57 450, 000 2. 1 10 實施例21 10, 700 2. 2 57 564, 000 3. 0 12 實施例22 11,900 2. 1 60 532, 000 2. 7 8 實施例23 12, 200 2. 2 52 474, 000 2. 7 19 實施例24 26, 300 2. 7 63 508,000 1.7 6 實施例25 16. 400 2. 7 62 443,000 1.8 7 103 3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 1263646 表4 \ 彎曲彈性率 Mpa ESCR 性 hr tan δ 非夾止部厚度比 (a/b) 實施例4 1,670 233 0. 40 0, 60 比較例6 1, 250 300 0. 69 1. 00 實施例10 1, 580 554 0.40 — 實施例11 1, 500 227 0.43 0. 40 實施例12 1, 500 12 0. 75 1. 00 實施例14 1, 500 >600 0. 41 0. 45 實施例15 1, 670 >600 0. 40 0. 60 實施例16 1,560 >600 — — 實施例17 1,650 >600 0.40 — 比較例7 1,450 21 0. 79 1. 00 實施例18 1,670 62 0. 51 — 實施例19 1,650 51 0.40 0. 60 比較例8 1,150 3 0. 76 — 表5 \ 屈曲強度 (N) ESCR破壞時間F50 (hr) 實施例14 380 >500 實施例15 450 >500 比較例6 340 100 實施例11 390 100 實施例12 380 25 104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表6 8(TC拉十 l·疲勞 應力 次數 應力 次數 應力 次數 應力 次數 MPa 次 MPa 次 MPa 次 MPa 次 實施例1 13. 0 163, 990 14.4 28,880 14. 9 9, 727 16. 6 62 實施例2 — — 13. 7 91,880 14. 1 5,213 16.2 43 比較例1 10. 5 458,020 11. 6 36,680 12.3 2, 540 14. 0 110 比較例2 10.8 538,490 11. 5 101,030 12.7 1,085 13. 9 69 比較例3 — — 10.5 14, 690 12.3 2, 690 14. 6 108 比較例4 11.5 56, 839 13. 0 3, 054 13.5 429 13. 7 70 比較例5 1L 3 16, 260 12. 1 8, 675 12.4 3, 731 14. 5 220 實施例3 12. 9 155, 246 13.3 94, 685 13.7 8, 060 — — 實施例5 12. 3 194, 918 12. 7 13, 094 12. 9 3,300 13. 1 680 實施例6 13. 5 108, 184 14. 1 3, 314 14.2 1,818 — — 實施例7 12. 8 74, 110 13.4 20,359 14. 5 599 — — 實施例8 13. 0 170,239 13. 6 19, 613 14. 0 8, 064 — — 實施例9 13. 7 65, 746 13. 9 9, 657 14.7 623 — — 實施例13 12. 0 94, 819 12. 6 39,958 13.2 11,284 13. 9 358 比較例9 11.7 36, 906 12· 6 2, 230 13.5 782 — — 比較例10 9. 1 43, 126 10.0 19,759 11.9 25, 311 12· 5 10, 122 實施例20 13. 7 73, 484 14.8 869 16.2 245 — —
表7 23°C拉伸疲勞 實施例3 斷裂次數 實際 6563 2〇'."56 17580 Ϊ9.83 62070 Τ8"."99" 419130 "18. 6' 實施例7 斷裂次數 17715 21 37405 20728 67950 Τϋ 308500 19. 06 實施例13 斷裂次數 實 10508 21.88 23482 21. 07 39692 _2〇"."63 101558 20. 11 實施例21 斷裂次數 實際ϋ 14696 22ΓΪΊ 26090 21.22 66644 _20.'63 175108 20. 18 實施例22 斷裂次數 實ϋ Λ 19635 22.'27 36688 2L Ϊ4 88478 '2Ϊ/42 434769 'T9. 9""" 實施例23 斷裂次數 實运慮另 4652 22'.Tl 13622 21. 07 30649 20. 56 107677 Τϋ 實施例24 斷裂次數 9870 37214 147598 891911 實際應力 20. 72 19. 7 18.86 18. 41 實施例25 斷裂次數 實際尨Λ 21131 2Γ.Ϊ4 52038 2〇"."4Ϊ 145079 1[9Γ 290351 19^32"" 比較例3 斷裂次數 實屎尨另 5754 Ϊ9.36 12318 19.25 38630 Τδ. 67 115000 17〇 84 比較例5 MM兔麩 實瘵尨Λ 19550 19725 47205 Ϊ8. 73 271605 "18.'27 1580000 17. 8Ϊ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05 1263646
表8 密度 kg/m1 申請下限 MPa 申請上限 MPa 實際應力 MPa 斷裂次數 次 次歸式 實施例3 953 19.5 21.8 20.2 10,000 y=-0.4690Ln(x)+24.483 實施例7 957 20.0 24.2 21.2 10,000 y二-0.6616Ln(x)+27. 333 實施例13 958 20. 1 24.8 2L8 10,000 y—0. 7783Ln(x)+28. 986 實施例21 958 20. 1 24,8 22.2 10, 000 y二-0·7398Ln(x)+28. 977 實施例22 961 20.5 26.6 22.3 10,000 y—0. 7087Ln(x)+28. 864 實施例23 957 20.0 24.2 2L4 10, 000 y—0. 7128Ln(x)+28. 002 實施例24 959 20.2 25.4 20.5 10,000 y=-0.5125Ln(x)+25. 230 實施例25 959 20.2 25.4 21.6 10,000 y—0. 6671Ln(x)+27. 747 比較例3 952 19.4 21.2 19.2 10,000 y=-0.5163Ln(x)+23. 981 比較例5 953 19.5 21.8 19.3 10, 000 y二-0. 3124Ln(x)+22.219 106 1 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提供成形性優良、且機械強度優 良之外觀優良的成形體。若使用本發明之乙烯系聚合體吹 出成形體及管件和變形等之押出成形體,則可提供優良的 特性。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為實施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的CFC等高線圖。 圖2為實施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由低溫側所察見之 三次元GPC圖(鳥瞰圖)與T2。 圖3為實施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由高溫側所察見之 三次元GPC圖(鳥瞰圖)與T!。 圖4為實施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之波峰溫度[(T 2 - 1 ) 〜T2](°C )中之溶出成分的GPC曲線。 圖5為實施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7 3〜7 6 (°C )溶出 之成分的GPC曲線。 圖6為實施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9 5〜9 6 (°C )溶出 之成分的GPC曲線。 圖7為比較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的CFC等高線圖。 圖8為比較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由低溫側所察見之 三次元GPC圖(鳥瞰圖)與T2。 圖9為比較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由高溫側所察見之 三次元GPC圖(鳥瞰圖)與Τ!。 圖1 0為比較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之波峰溫度[(Τ 2 - 1 ) 〜T2] (°C )中之溶出成分的GPC曲線。 107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103731 1263646 圖1 1為比較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7 3〜7 6 ( °C )溶 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 圖1 2為比較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9 5〜9 6 ( °C )溶 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 圖1 3為表示比較例1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0〜1 4 5 (t ) 溶出之成分之溶出曲線與成分量之積算值的圖。 圖1 4為比較例5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的C F C等高線圖。 圖1 5為比較例5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由低溫側所察見之 三次元GPC圖(鳥瞰圖)與T2。 圖1 6為比較例5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由高溫側所察見之 三次元G P C圖(鳥瞰圖)與T!。 圖1 7為比較例5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之波峰溫度[(T 2 - 1 ) 〜T 2 ] ( °C )中之溶出成分的G P C曲線。 圖1 8為比較例5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7 3〜7 6 ( °C )溶 出之成分的GPC曲線。 圖1 9為比較例5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9 5〜9 6 (°C )溶 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 圖2 0為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的C F C等高線圖。 圖2 1為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由低溫側所察見之 三次元G P C圖(鳥瞰圖)與T 2。 圖2 2為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由高溫側所察見之 三次元G P C圖(鳥瞰圖)與T!。 圖2 3為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之波峰溫度[(T 2 - 1 ) 〜T ‘2 ] ( °C )中之溶出成分的G P C曲線。 108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03731 1263646 圖2 4為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7 3〜7 6 ( °C )溶 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 圖2 5為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9 5〜9 6 ( °C )溶 出之成分的G P C曲線。 圖2 6為表示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系聚合體於0〜1 4 5 ( °C ) 溶出之成分之溶出曲線與成分量之積算值的圖。 圖2 7為顯示關於數個實施例與比較例以C F C測定所得之 溶出成分量的濃度積算(全體=1 0 0 % )圖。 圖2 8為顯示G P C分離解析之一例的G P C圖。 圖2 9為乙烯系聚合體之結晶構造之測定結果(7 5倍)的 一例 。 圖3 0為乙烯系聚合體之結晶構造之測定結果(1 5 0倍)的 一例 ° 圖31為夾止部(pinch-off area)的模型圖。 圖3 2為顯不2 3 C拉伸疲勞試驗用之試驗片。 圖3 3為顯示實施例與比較例之8 0 °C拉伸疲勞試驗結果 之比較圖。 圖3 4為顯示實施例與比較例之2 3 t拉伸疲勞試驗結果 之比較圖。 圖3 5為將實施例與比較例之2 3 °C拉伸疲勞試驗結果相 對於試料密度予以繪點之圖。 109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6/93】03731

Claims (1)

1263646 η , .…1 94. 12. S Ο 替換本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乙烯系聚合體,係含有0 · 0 1〜1 . 2 0莫耳%之由碳 < 數6〜1 0個之α -稀烴所衍生之構成單位者,其特徵為,於 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滿足下述(1 )或(2 )任一者以上·· (1 )於 7 3〜7 6 t溶出之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 w )未超 過 4, 000 ; (2 )滿足下述之關係式(E q - 1 ): Sx/St〇tai^ 0. 1 ... ( E q - 1 ) (Eq-1中,Sx為根據於70〜85 °C溶出之成分之全波峰的面 積合計值,S t。t a!為根據於 0〜1 4 5 °C溶出之成分之全波峰 的面積合計值)。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乙烯系聚合體,其中,同時 滿足下述要件(Γ )〜(7 ’): (Γ)含有0.02〜1.00莫耳%之由碳數6〜10個之α -烯烴 所衍生的構成卓位, (2,)密度(d)在945〜970kg/m3之範圍; (3 ’)於1 3 5 °C、十氫化萘中測定之極性黏度([7?])在1 . 6 〜4 . 1 ( d 1 / g )之範圍; (4 ’)以G P 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 w )與數平均分子量 (Μη)之比(Mw/Mn)在5〜70之範圍; (5’)於交叉分級層析(CFC)中,令分子量未滿 1 0 0, 0 0 0 且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為T ! ( °C )、分子量為1 0 0,0 0 0 以上且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為T 2 ( °C )時,(T 1 - T 2) (°C ) 在0〜1 1 °C之範圍; 110 326\總檔\93\93103731\93103731 (替換)-1 1263646 (6> )於交叉分級層析(CFC)中,以[(Τ2-1)〜T2](°C )溶出 之德分之G P C曲線中,分子量為1 0 0,0 0 0以上且最強波峰 之頂點分子量在2 0 0,0 0 0〜8 0 0,0 0 0之範圍;及 (7 ’)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以 9 5〜9 6 X:溶出之成分 之G P C曲線中分子量為1 0 0,0 0 0以下之區域中,最強波峰 頂點的分子量不超過2 8,0 0 0。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2項之乙烯系聚合體,其中,以 13 C _ N M R所測定之曱基分支為每1 0 0 0個碳原子未滿0 . 1個。 4 ·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乙烯系聚合體,其中, (1 ^ )G P C曲線以2個對數常態分佈曲線分離時,各個 A <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 C M w / Μ n )為丨.5〜3 . 5、於高分子量側分離之曲線的重量平 均分子量(M w 2)為 2 0 0,0 0 0〜8 0 0,0 0 0,( 2 ’,,)由押出束狀 物/ <表面粗糙度所求出之平滑度係數r未超過2 0 // 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乙烯系聚合 體’其中,同時滿足下述要件(1b)〜(3b),且適合使用於 吹出成形體: (1β)含有0.02〜0·20莫耳°/◦之由碳數6〜10個之α-烯烴 所衍生的構成單位; (2 β )以g p 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μ w )與數平均分子量 (Μη)之比(Mw/Mn)在5〜30之範圍;及 (3 b )於交叉分級層析(C F C )中,令波峰頂點之分子量未滿 1 0 0,0 0 0且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為T! (°C )、分子量為 1 0 0,0 0 0以上且最強波峰頂點之溶出溫度為T 2 (°C )時,(T 1 111 326\總檔\93\93103731 \93103731 (替換)-1 1263646 -Τ 2) ( °C )為在0〜5 °C之範圍。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乙烯系聚合體,其中,適合 使用於吹出成形體, (1 b ’)根據 A S Τ Μ - D - 7 9 0,以 2 3 °C測定之彎曲彈性率在 1,500 〜l,800MPa 之範圍,(2B’)才艮據 ASTM-D-1693,以 50 °C測定之耐環境應力破壞性E S C R ( h r)在 1 0小時以上為未 破壞。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乙烯系聚合體,其中,適合 使用於吹出成形體,使用動態黏彈性裝置所測定之 190 °C、角頻率1 OOrad/sec下之tan ό (=損失彈性率Gn/貯存彈 性率 G’)為 0.7〜0.9。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1至 4項中任一項之乙烯系聚合 體,其中,同時滿足下述要件(lp)及(2P),且適合使用於導 件: (lp)含有0.10〜1.00莫耳%之由碳數6〜10個之α-烯烴 所衍生的構成單位;及 (2Ρ)以GP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 (Μη)之比(Mw/M η)在 11〜70之範圍。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乙烯系聚合體,其中,同時 滿足下述要件(1 p ’)及(2 p ’),且適合使用於導件: (1 p ’)根據J I S K - 6 7 4 4,以8 0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 到達斷裂之次數為 1 0,〇 0 0 次時之實際應力為 1 3 Μ P a〜 1 7 Μ P a、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0 0,0 0 0次時之實際應力為1 2 〜1 6 Μ P a ;及 112 326\總檔\93\93103731\93103731(替換)-1 1263646 (2 p ’)根據J I S Κ - 7 1 1 8,以2 3 °C測定之拉伸疲勞特性中, 到達斷裂之次數為1 〇,〇〇〇次時之實際應力(S)(MPa)與密度 (d )滿足下述關係式(E q - 2 ): (0.12d-94.84)<S<(0.60d-550.00) --------(Eq-2)。 I 0 . —種吹出成形體,其特徵為由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 項之乙烯系聚合體所構成。 II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吹出成形體,其中,成形 體為汽油桶、工業藥品罐或瓶容器。 1 2 . —種導件或管接頭,其特徵為由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 之乙烯系聚合體所構成。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導件或管接頭,其係使用 於水管等之液體輸送用。 113 326\總檔\93\93103731\93103731(替換)-1
TW093103731A 2003-02-17 2004-02-17 Ethylene polym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to moldings TWI263646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38079 2003-0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24218A TW200424218A (en) 2004-11-16
TWI263646B true TWI263646B (en) 2006-10-11

Family

ID=33022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03731A TWI263646B (en) 2003-02-17 2004-02-17 Ethylene polym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to moldings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700708B2 (zh)
EP (1) EP1595897B1 (zh)
KR (1) KR100704261B1 (zh)
CN (1) CN100344657C (zh)
DE (1) DE602004030660D1 (zh)
TW (1) TWI263646B (zh)
WO (1) WO20040832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88006B1 (en) * 2004-08-16 2013-12-25 Mitsui Chemicals, Inc. Ethylene polymer and use thereof
US20070225423A1 (en) * 2005-10-07 2007-09-27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blow molded product by blow molding
US20070080483A1 (en) * 2005-10-07 2007-04-12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injection molded product
US20070082998A1 (en) * 2005-10-07 2007-04-12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injection molded product
US20070100056A1 (en) * 2005-10-31 2007-05-03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US7605208B2 (en) * 2005-10-31 2009-10-20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KR20080094722A (ko) * 2006-02-15 2008-10-23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에틸렌계 수지 및 그것으로 이루어지는 블로우 성형체
US20090018299A1 (en) * 2006-02-15 2009-01-15 Mitsui Chemicals, Inc. Ethylenic Polymer and Molded Article Obtained Therefrom
WO2007105483A1 (ja) 2006-03-10 2007-09-20 Mitsui Chemicals, Inc. インフレーション成形による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WO2007111249A1 (ja) 2006-03-27 2007-10-04 Mitsui Chemicals, Inc. Tダイ成形による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2007261201A (ja) 2006-03-29 2007-10-11 Mitsui Chemicals Inc ブロー成形による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WO2007114009A1 (ja) 2006-03-30 2007-10-11 Mitsui Chemicals, Inc. 射出成形による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MX2008012969A (es) 2006-04-07 2008-12-17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omposiciones de poliolefina, articulos elaborados de ellas y metodos para prepararlas.
EP2105464B1 (en) 2007-01-16 2012-03-28 Prime Polymer Co., Ltd. Ethylene resin composition for blow molded body, and blow molded body obtained from the same
DE102012014335A1 (de) * 2012-07-19 2014-01-23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Dispersion, Verfahren zur Beschichtung von Gegenstädenmit dieser Dispersion und Verwendung der Dispersion
US9475927B2 (en) 2012-12-14 2016-10-25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having high dimensional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processability for caps and closures
CA2798854C (en) 2012-12-14 2020-02-18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having high dimensional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processability for caps and closures
US9783663B2 (en) 2012-12-14 2017-10-10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having high dimensional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processability for caps and closures
US9758653B2 (en) 2015-08-19 2017-09-12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process and closures
WO2017206008A1 (en) * 2016-05-30 2017-12-07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thylene/alpha-olefin/diene interpolymer
US9783664B1 (en) 2016-06-01 2017-10-10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Hinged component comprising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
KR102095523B1 (ko) * 2016-11-24 2020-03-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고분자의 물성을 예측하는 방법
US11028192B2 (en) * 2017-03-27 2021-06-08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Solution process to make ethylene copolymers
CA3028148A1 (en) 2018-12-20 2020-06-20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Polyethylene co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articles with barrier properties
US20220289953A1 (en) 2019-07-25 2022-09-15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Rotomolded parts prepared from bimodal polyethylene
US11780942B2 (en) 2019-10-25 2023-10-10 Braskem S.A. Ziegler-Natta produced polyethylene and methods thereof
JP7483464B2 (ja) 2020-03-31 2024-05-1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7483465B2 (ja) 2020-03-31 2024-05-1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12876595B (zh) * 2021-01-21 2023-03-31 苏州汉谱埃文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纯pe树脂的制备工艺及其制备得到的超纯pe树脂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32270B2 (zh) 1972-09-14 1975-10-18
JPS5764551A (en) * 1980-10-09 1982-04-19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 Composite film
JPS59226012A (ja) * 1983-06-08 1984-12-19 Idemitsu Petrochem Co Ltd エチレン共重合体
JPH0465512A (ja) 1990-06-30 1992-03-02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クリープ特性に優れたポリエチレン分子配向成形体
JPH04231077A (ja) 1990-07-02 1992-08-19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遊戯用具用の紐
US5278272A (en) 1991-10-15 1994-01-11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Elastic substantialy linear olefin polymers
FR2699388B1 (fr) * 1992-12-22 1995-03-17 Philips Electronique Lab Appareil pour infuser un produit.
JP2882270B2 (ja) * 1993-02-22 1999-04-12 東ソー株式会社 エチレン/α−オレフィ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90195C (zh) * 1994-03-14 2002-09-0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乙烯不饱和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JPH0857508A (ja) * 1994-08-18 1996-03-05 Nippon Steel Corp 圧延における板厚制御方法
TW326450B (en) * 1995-06-28 1998-02-11 Mitsui Petroleum Chemicals Ind Ethylene copolymer rubber, vulcanizable rubbe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the copolymer rubber,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EP0783022B2 (en) 1995-07-24 2016-01-20 Mitsui Chemicals, Inc. Ethylenic polymer composition
JPH09183816A (ja) 1995-12-28 1997-07-15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エチレン・α−オレフィン共重合体およびこの共重合体から得られるフィルム
JP3803155B2 (ja) 1997-01-08 2006-08-0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エチレン製成形体
JPH11106432A (ja) 1997-10-07 1999-04-20 Asahi Chem Ind Co Ltd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
JPH11228588A (ja) * 1998-02-18 1999-08-24 Mitsui Chem Inc 新規メタロセン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オレフィンの重合方法
US6462136B1 (en) * 1998-10-23 2002-10-08 Mitsui Chemicals, Inc. Ethylene co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the copolymer, and uses of these
JP2000212194A (ja) * 1999-01-25 2000-08-02 Mitsui Chemicals Inc メタロセン化合物、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オレフィンの重合方法
CN1185266C (zh) 1999-06-17 2005-01-19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乙烯(共)聚合物及其用途
CA2285723C (en) 1999-10-07 2009-09-15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Multimodal polyolefin pipe
EP1201711A1 (en) * 2000-10-27 2002-05-02 ATOFINA Research Polyethylene pipe resins and production thereof
JP5281220B2 (ja) 2001-03-06 2013-09-04 東ソー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よりなる容器
JP3530143B2 (ja) * 2001-03-15 2004-05-2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1072A (zh) 2006-03-22
DE602004030660D1 (de) 2011-02-03
EP1595897A4 (en) 2008-01-16
KR100704261B1 (ko) 2007-04-06
KR20050106003A (ko) 2005-11-08
WO2004083265A1 (ja) 2004-09-30
EP1595897B1 (en) 2010-12-22
EP1595897A1 (en) 2005-11-16
CN100344657C (zh) 2007-10-24
US7700708B2 (en) 2010-04-20
US20060189775A1 (en) 2006-08-24
TW200424218A (en) 2004-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63646B (en) Ethylene polym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to moldings
KR100833561B1 (ko) 에틸렌계 중합체 및 그 용도
TWI516536B (zh) 成形體
US20040062942A1 (en)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for rotational molding
JP2014505155A (ja) 熱可塑性ポリオレフィンブレンド
JPWO2007094378A1 (ja)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及びこれから得られる成形体
JP5288682B2 (ja)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及びブロー成形体への応用
JP5419464B2 (ja) 中空成形体用エ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からなる中空成形体
JP2006083371A (ja)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及びパイプ成形体への応用
JP2010111822A (ja) 耐圧パイプまたは耐圧容器
JP2011157562A (ja)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及びブロー成形体への応用
JP2017222850A (ja)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を用いた成形体
JP7257522B2 (ja) 非発泡シートおよび容器
JPH11138618A (ja) ブロー成形体
JP2004269864A (ja)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及び成形体への応用
JP6680480B2 (ja)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および中空成形体
JP5843918B2 (ja)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及び成形体への応用
JP2005239750A (ja) パイプ用エチレン系重合体及び該エチレン系重合体からなるパイプ
JPH11140239A (ja) 機械的強度に優れたブロー成形体
JP6661386B2 (ja)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
JP2003213053A (ja) ポリエチレン組成物
JP2010189473A (ja) エチレン系重合体からなる延伸フィルム
JPH10231369A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延伸フィルム
JP2004244573A (ja) パイプ用エチレン系重合体及び該エチレン系重合体からなるパイプ
JP2015036386A (ja) プロピレン重合体、該重合体からなる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A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