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61867B - SOI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SOI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61867B
TWI261867B TW094117092A TW94117092A TWI261867B TW I261867 B TWI261867 B TW I261867B TW 094117092 A TW094117092 A TW 094117092A TW 94117092 A TW94117092 A TW 94117092A TW I261867 B TWI261867 B TW I2618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layer
substrate
film thickness
thickness
oxide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17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03247A (en
Inventor
Etsurou Morita
Ritarou Sano
Akihiko Endo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Mitsubishi Silic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Mitsubishi Silicon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Mitsubishi Silicon
Publication of TW200603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03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61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6186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65Plasma etching; Reactive-ion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51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1/7625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with separation/delamination along an ion implanted layer, e.g. Smart-cut, Unibon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rying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Description

1261867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在利用氫離子植入技術所製作的氧化膜 上,設置活性層的 SOI(Silic〇n On Insulator)基板與製造 該基板的方法。 【先前技術】 以往,揭示有:先在兩片矽晶圓中之至少一邊形成氧 化膜,同時從一邊的矽晶圓上面植入氫離子或稀有氣體離 子,使微小氣泡層(密封層)形成於該晶圓內部,繼之,將 該一邊之晶圓的離子植入面經由氧化膜與另一邊的晶圓密 接後,利用熱處理,以微小氣泡層作爲裂開面,將一邊的 晶圓分離成薄膜狀,來製造SOI晶圓的方法(例如,參照 專利文獻1。)。該SOI晶圓的製造方法中,以去除所獲 得之S 0 I晶圓之裂開面之缺陷層的方法而言,可使用化學 機械硏磨的 CMP 法(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在 氧氣環境中實施熱處理以將表面附近氧化的犧牲氧化法、 被稱爲 PACE 法(Plasm a Assisted Chemical Etching)的氣 相鈾刻法。該PACE法係指具備:挟著SOI晶圓而呈上下 配置的一對電極;和在此等電極間施加高頻的高頻電源; 和在一邊的電極上與S 0 I晶圓相對設置且可自由地行走於 S 01晶圓上的孔洞’並且’使電獎局部地產生於該孔洞 內,而利用該電漿來蝕刻活性層的方法。使用該pace法 來蝕刻活性層時,要先測定SOI晶圓之活性層的厚度分 (2) 1261867 佈,然後,依據該膜厚分佈來控制孔洞的行走速度。以此 方式,可控制暴露於活性層之電漿的時間,所以可一邊去 除活性層表面的結晶缺陷層,一邊將活性層的厚度均勻 化。 然而,上述習知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S 0 I晶圓的製造 方法中,產生於孔洞內的電漿,不僅包含不會對活性層造 成破壞的反應基,也包括會對活性層造成破壞的反應離 I 子,而該反應離子亦被使用作爲蝕刻活性層表面的蝕刻 劑,所以會產生對活性層造成破壞的問題。 此外,上述以往的c Μ P法或犧牲氧化法中,因爲要 將整面同時薄膜化,所以無法改善活性層厚度的面內均勻 性,薄膜化量在面內不一定會均勻,初期面內厚度會產生 參差,反而有導致面內均勻性劣化的虞慮。 再者’上述習知專利文獻1所揭不之SOI晶圓的製is 方法中,由於晶圓形狀在周緣較薄,所以無法進行至周面 •附近的貼合,而存在被稱爲台面(t e r r a c e )區域的非活性區 域(寬度1至2 m m)。該非活性區域與活性區域的交界線不 一定會平滑而會產生凹凸,尤其在非活性區域(台面)孤 成島狀或突出成半島狀的微小活性區域,是造成微粒子發 生的原因。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1 1 — 1 〇 2 8 4 8號公報(申請專 利範圍第1項、段落(0016)、段落(〇〇21)、段落(0 0 3 0)) 【發明內容】 (3) 1261867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去除活性層表面的結晶 缺陷層,同時不會對活性層表面造成破壞,而可降低活性 層整體膜厚的參差,且可使活性層的膜厚均勻化的S 0 1基 板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其他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藉由使貼合基板之周 緣的非活性區域與活性區域的交界線平滑’而可抑制微粒 子發生的S 〇 I基板及其製造方法。 I 本發明的SOI基板具備:由半導體單晶所構成的支持 基板,和由經氧化膜而被貼合在支持基板上之半導體單晶 所構成的活性層。 該特徵之構成爲,氧化膜僅形成於活性層,藉由選擇 性地僅使用以電漿蝕刻法生成的反應基,而蝕刻活性層表 面,使活性層的厚度形成在1 0至200nm的範圍,且活性 層整體的膜厚差形成1.5 nm以下。 該S 0 I基板中,由於選擇性地僅使用以電漿蝕刻法生 φ 成的反應基來蝕刻活性層表面,所以不會對活性層表面造 成破壞’而可降低活性層的膜厚參差,並使活性層的膜厚 均勻化。 此外,本說明書中,「活性層整體膜厚的參差」之 「整體」係指去除活性層周緣之面倒角部的部分。 本發明之S 01基板的製造方法,包括:在半導體單晶 所構成之活性層用基板的至少表面,形成氧化膜的步驟; 和從活性層用基板的表面植入氫離子,以在活性層用基板 內部形成離子植入區域的步驟;和於將活性層用基板經由 、(- (4) 1261867 氧化膜密接於半導體單晶所構成的支持基板的狀態卜’藉 由實施第1熱處理,而將活性層用基板於離卞植入區域從 支持基板分離,以在支持基板的表面形成活性層’來製作 貼合基板的步驟;和測定活性層整體的膜厚的步驟;和選 擇性地僅使用以電漿蝕刻法生成的反應基’大幅度地蝕刻 活性層之膜厚較大的部分’且小幅度地触刻活性層之膜厚 較小的部分,以將活性層蝕刻至少1 〇 〇nm,而薄化成預定 厚度的步驟;和藉由將已實施電漿蝕刻的貼合基板進行第 2熱處理,來提升貼合強度的步驟。 該S Ο I基板的製造方法中,由於選擇性地僅使用以電 漿蝕刻法生成的反應基,且依據活性層的膜厚參差,來蝕 刻活性層表面,所以可去除活性層表面,即,利用第1熱 處理之離子植入區域之分離面的結晶缺陷層,同時不會對 活性層表面造成破壞,而可降低活性層的膜厚參差,且使 活性層的膜厚均勻化。 該s ΟI基板的製造方法,亦可又包括:將貼合基板周 緣之非活性區域與活性區域的交界部分,不依據活性層膜 厚的測定資料,而僅對依據膜厚測定資料之電漿蝕刻前的 活性層厚度部分,進一步加以電漿蝕刻的步驟。 此時,附加將貼合基板周緣之非活性區域與活性區域 的父界部分進一步電漿蝕刻的步驟,並不會增加加工 (process)步驟,而可使上述非活性區域與活性區域的交界 線平滑,因此,可抑制微粒子的產生。 根據本發明,藉由將氧化膜僅形成於活性層,且選擇 -8- (5) 1261867 性地僅使用以電漿蝕刻法生成的反應基來蝕刻活性層_ 面,所以可將活性層的厚度形成在1 0至200 nm的範圍, 且活性層整體的膜厚差形成1 · 5 n m以下,故不會對活性層 表面造成破壞,而可降低活性層的膜厚參差,且使活性· 的膜厚均勻化。 再者,從至少在表面形成有氧化膜之活性層用基板的 表面植入氫離子,以在活性層用基板內部形成離子植入區 g 域,並且,於將活性層用基板經由氧化膜密接於支持基板 的狀態下,藉由實施第1熱處理,而將活性層用基板於離 子植入區域從支持基板分離,以在支持基板的表面形成活 性層,來製作貼合基板,並且測定活性層整體的膜厚,更 且,選擇性地僅使用以電漿蝕刻法生成的反應基,將活性 層表面蝕刻,以將活性層薄化成預定厚度後,將該貼合基 板實施第2熱處理。以此方式,可去除活性層表面的結晶 缺陷層,同時不會對活性層表面造成破壞,而可降低活性 φ 層膜厚的參差,並使活性層的膜厚均勻化。 再者,若將貼合基板周緣之非活性區域與活性區域的 交界部分,不依據活性層膜厚的測定資料,而僅對依據膜 厚測定資料之電漿蝕刻前的活性層厚度部分,進一步加以 電漿蝕刻的步驟,附加於上述蝕刻加工的話,則可使上述 非活性區域與活性區域的交界線平順,而不會增加步驟。 因此,可抑制微粒子的產生。 【實施方式】 -9- (6) 1261867 繼之,參照圖面,說明實施本發明之最佳型態。 如第1圖所示,s ο I基板1 1具備:由矽單晶晶圓所 構成的支持基板I 2 ’和由經第1氧化膜2 1而被貼合在支 捋棊板1 2上之矽單晶晶圓所構成的活性層1 3。上述第1 氧化膜2 1係具有電性絕緣性的氧化矽膜(Si〇2膜),不僅 形成於活性層1 3的表面’亦形成於包含背面及側面的整 面。支持基板1 2上沒有形成上述氧化膜。又,活性層i 3 的_面係選擇性地僅使用以後述之電漿蝕刻法生成的反應 ^ 棊2 8 (第2圖)來蝕刻。活性層1 3的厚度係形成在1 〇至 2〇〇nm的範圍,較佳係形成在10至70nm的範圍,且活 性層整體的膜厚差形成1 .5nm以下,較佳係形成1 ·〇ηηι以 下。此處,將活性層13的厚度限定在10至200nm的範 圍,係因未滿1 〇nm時,凹凸的容許値被認爲係活性層1 3 厚度的大約1 /〗〇,該凹凸的容許値必需形成1 nm以下, 但現在的電漿蝕刻無法因應,而超過200nm時,反之, φ 凹凸的容許値過大,則無法將活性層1 3的膜厚均勻化之 故。此外,活性層1 3整體的膜厚差形成1 .5 nm以下,係 因超過1 .5nm時在完全缺乏型SOI裝置構造中,SOI基板 ]1面內的各晶片會造成裝置動作不穩定之故。 說明以此方式構成之SOI基板1 1的製造方法。 首先,不僅在由矽單晶晶圓所構成之活性層用基板 1 4的表面,亦在包含背面及側面的整面上,利用熱氧化 形成由具有電性絕緣性之氧化矽膜(Si02膜)所構成的第1 氧化膜21(第1圖(a))。該第1氧化膜21係形成1〇〇至 -10- (7) 1261867 3〇〇nm的厚度,較佳係形成120至]60nm的厚度。此 處,將第1氧化膜2 1的摩度限定在〗〇0至3 0 0 n m的範 圍,係因未滿1 0 〇 n m時在貼合處理及貼合強結合處理 中,使用氧化膜在高溫時的流動性來消除空隙(v 〇 i d )的效 果較小,結果’容易發生空隙,而超過3 0 0nm時埋入式 氧化膜的均勻性會低於裝置要求之故。此外’上述第1氧 化膜(Si02膜)不僅可利用熱氧化法亦可利用CVD法,僅 形成於活性層用基板的表面。繼之,從上述活性層用基板 14的表面,以4X1 〇16/ cm2至1 Ox 1016/ cm2的劑量及20 g 2 OOkeV的加速能量,離子植入氫離子。以此方式,在 活性層用基板1 4的內部形成離子植入區域1 6(第1圖 (b))。在此,將氫離子的劑量限定在/ cm2至10x ㈧16/ cm2的範圍是因爲未滿4xl016/ cm2時無法裂開, 而若超過1 Ox 1〇10/ cm2的話,則在氫離子植入時,活性 層用基板14表面會自己剝離,而容易產生微粒子 (particle)之故。又,將加速能量限定在20至200keV的 範圍是因爲,未滿20keV時將電漿蝕刻的蝕刻厚度採用 10nm以上的話,活性層會過薄,而若超過200keV的話則 必須有特殊的離子植入裝置之故。另一方面,準備與上述 活性層用基板1 4具有相同表面積之矽單晶晶圓所構成的 支持基板12(第1圖(c))。在該支持基板12沒有形成上述 氧化膜。將上述活性層用基板1 4經第1氧化膜2 1疊合於 支持基板1 2而密接(弟1圖(d))。在該狀悲下’將此寺基 板1 2、1 4在氮環境中以4 0 0至8 0 (TC而較佳係4 5 0至6 0 0 -11 - (8) 1261867 C ’保持1至30分鐘而較佳係保持10至30分鐘,以此 方式來進行第】熱處理。因此,活性層用基板]4在相當 於氫離子之植入峰値位置之離子植入區域〗6的部位裂 開,分離成上部厚壁部】7與下部較薄的活性層1 3 (第1 圖(e))。下部的活性層1 3經第1氧化膜2 1密接於支持基 板2 1而形成貼合基板1 8 (第1圖(f))。 接著’利用膜厚測定器測定該貼合基板1 8之活性層 φ 1 3整體的膜厚參差。該膜厚測定器的構造包括:以鹵素 燈(halogen lamp)作爲光源,使用〇·4至0·9μηι區域的狹 區濾光器(filter) ’照射在貼合基板的濾光器部;和利用 1 024x 1 024畫素的CCD相機,將貼合基板整體進行一次 . 處理的感測器部;和預先製成之反射光譜曲線(spectrum curve)的程式庫(library);和具有優値函數(merit function) 的演算部,而該優値函數係用以比較該程式庫與所取入之 各波長的反射光譜。從鹵素燈通過濾光輪(filter wheel)之 各波長的光,藉由聚光鏡放大而照射在貼合基板的表面 上。藉由垂直入射,照射光可避免偏光與在貼合基板上成 像。反射光聚光部爲了在貼合基板周緣的邊緣部也可明確 地具有聚光效果,故聚光部的直徑些微地比貼合基板的直 徑大。 藉由使用上述膜厚測定器,測定活性層1 3的膜厚, 可測定活性層】3膜厚的參差。測定活性層1 3的膜厚時, 係將活性層1 3整體膜厚的參差以從活性層1 3的中心至活 性層1 3周緣爲止來加以測定。亦即,將活性層〗3的半徑 -12- (9) 1261867 設爲R,將沒有測定膜厚之周緣的環形寬度設爲t時,係 以在活性層1 3之半徑(R - t)的範圍內測定膜厚。該環形 寬度t爲1至3 m m、較佳爲1至2 m m。 測定活性層1 3的膜厚後,利用電漿蝕刻法,依據上 述膜厚資料,大幅度地蝕刻膜厚較大的部分,小幅度地蝕 刻膜厚較小的部分,以將活性層1 3蝕刻成上述預定的厚 度(第1圖(h))。該電漿蝕刻法係爲 DCP(Dry Chemical g Planarization)法,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將SF6、Ar/ H2、N2、02等蝕刻氣體導入放射筒23,同時將微波產生 裝置24所產生之頻率2.45GHz的微波,經由導波管26導 入上述放射筒 2 3,將上述蝕刻氣體藉由微波予以電漿 化,而生成反應離子2 7及反應基2 8,並且,藉由僅以此 兩者中的反應基28作爲蝕刻劑,將其從噴射噴嘴29噴 射,而進行活性層1 3表面的局部蝕刻。 例如,使用SF6作爲鈾刻氣體,將該SF6藉由微波加 φ 以分解·活性化時,如底下的反應式(1 )所示,可生成 SFX、F -(氟離子)等所構成的反應離子27與僅由中性基F >所構成的反應基2 8。 SF^—SFx+F + F * + · · · .............(1 ) 僅將反應離子2 7與反應基2 8中的反應基2 8,局部 地噴射於活性層]3表面的預定部分時,如底下的反應式; (2)所示,僅以化學反應進行蝕刻。 -13- (10) 1261867
Si + 4F* 4 SiF4 个。..........(2) 將反應離子27自反應基28分離,僅令反應基28從 噴射噴嘴2 9噴射時,利用反應離子2 7相對於反應基2 8 無法長距離存在的特性,令微波所致之電漿產生區域從噴 射噴嘴2 9前端分離至上游側。 以此方式,可僅使反應基2 8噴射出。因此,使用反 | 應離子27作爲主蝕刻劑的習知電漿蝕刻法中,反應離子 2 7會對活性層1 3表面造成物理性破壞,相對地,僅使用 反應基2 8作爲蝕刻劑的電漿蝕刻法係化學反應的蝕刻, 所以不會對活性層1 3表面造成破壞。 此外,如第4圖所示,關於貼合基板1 8周緣之活性 區域與非活性區域之交界部分3 1的電漿蝕刻,不是反應 膜厚測定器之資料的触刻,而是分別設定條件,使得能夠 對:從貼合基板1 8周緣至內側1〜3 mm範圍內的環狀區 φ域、依據貼合基板1 8的形狀而從周緣至內側1〜2mm範 圍內之環狀區域所存在的島狀及半導狀的微小活性區域進 行蝕刻。具體而言,依據活性層1 3的膜厚資料,利用電 漿蝕刻法蝕刻後(第4圖(b)),僅對依據膜厚測定資料之電 漿蝕刻前的活性層1 3厚度部分,將上述貼合基板1 8周緣 之活性區域與非活性區域的交界部分3 1施以電漿蝕刻(第 4圖(c))。此外,如第4圖(c)所示,藉由該電漿蝕刻’使 島狀或非島狀的第1氧化膜21完全露出,然而’由於該 第1氧化膜2 1的蝕刻速度大幅度地小於活性層1 3的蝕刻 -14- (11) 1261867 速度,所以上述交界部分3 1的電漿蝕刻幾乎沒有被蝕 刻。該島狀或非島狀的第〗氧化膜2 1藉由浸漬於後述的 洗淨液,可與第2氧化膜一起被蝕刻去除。 繼之,將上述表面已平坦化的貼合基板1 8 ’在氧 氣、氮氣、氬氣或這些的混合氣體環境中’以9〇〇至 1 2 0 0 °C、較佳是1 0 0 0至1 1 5 0 °c,保持3 0至1 8 0分鐘' 較佳是6 0至1 2 0分鐘,以此方式來進行第2熱處理,以 | 增強活性層1 3與支持基板1 2經由第1氧化膜2 1貼合的 強度(第1圖(j))。在此,將第2熱處理溫度限定在900至 1 2 0 0 °C的範圍,係因未滿9 0 時無法獲得充分的貼合強 度,而超過1 200 °C時容易產生裂縫(slit)之故。又,將第 2熱處理時間限定於3 0至1 8 0分鐘的範圍,係因未滿3 0 分鐘時無法獲得充分的貼合強度,超過1 8 0分鐘時只是在 已可獲得充分強度的情況下徒勞地降低生產效率之故。 再者,利用第2熱處理在包含有活性層1 3表面之貼 Φ 合基板1 8的背面及側面形成第2氧化膜2 2,然後,藉由 將該貼合基板1 8浸漬於洗淨液,以將上述第2氧化膜2 2 加以餘刻而去除’同時洗淨貼合基板〗8。上述洗淨液係 以使用包含超過0.1重量%且50重量%以下、較佳爲0.2 重量%至10重量%'的有機酸,與0.005重量%至0.25重 量%、較佳爲0.005重量%至〇.1〇重量%之氫氟酸的洗 淨液爲佳。此外,有機酸係爲例如:一種或兩種以上選自 檸檬酸(citric acid)、琥珀酸、乙二胺四醋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酒石酸、水楊酸、蓚酸、乙酸 -15- (12) 1261867 或蟻酸所成群者之有機酸。在此,將有機酸的濃度限定在 超過0. 1重量%且5 0重量%以下,係因濃度爲0.]重量 %以下時,有機酸過少,游離於洗淨液中的金屬雜質無法 形成有機酸分子與配位化物,使得第2氧化膜22上的金 屬雜質再度附著於活性層1 3表面,然而超過5 0重量% 時,第2氧化膜22上的微粒子再度附著於活性層1 3表面 的量會增加之故。又,將氫氟酸的濃度限定在 0.005至 | 0 · 2 5重量%的範圍係因未滿0 · 〇 〇 5重量%時,活性層1 3 表面的第2氧化膜22缺乏剝離作用,而超過0.25重量% 時,洗淨液的PH會變成未滿2的強酸,進而抑制洗淨液 之有機酸中的解離,導致配位化作用低劣,同時微粒子的 表面電位變成正,微粒子會再度附著於活性層1 3表面之 故。將施以第2熱處理的貼合基板1 8浸瀆於上述洗淨液 時,可利用氫氟酸(HF)去除第2氧化膜22,而該第2氧 化膜22上的微粒子及金屬雜質、與包含於第2氧化膜22 φ 中的金屬雜質會移至洗淨液中。由於洗淨液係包含0.005 至0.25重量%之氫氟酸與超過0.1重量%且50重量%以 下之有機酸之PH4以下的酸性溶液,故微粒子表面會帶 有與活性層1 3表面相同的負電。此外,游離於液體中的 金屬雜質會形成有機酸的分子與配位化物,而變成金屬錯 鹽。該金屬錯鹽的錯離子是負離子。結果,微粒子與金屬 雜質之各個表面電位均變成與活性層1 3之表面電位相同 的負電,故可防止對於活性層1 3的附著或再度附著。從 洗淨液拉起活性層1 3時’可獲得乾淨的SOI基板(第1圖 -16 - (13) 1261867 (K)” 此外,活性層用基板1 4之氫離子的植入深度(植入峰 値位置)係考慮第1氧化膜2 1的厚度(5 0至3 0 0 n m、較佳 爲1 0 0至2 0 0 n m )、洗淨所致之蝕刻量(5 n m以下、較佳爲 1 n m以下)、第2氧化膜2 2的厚度(5 0至3 0 0 n m、較佳爲 100至 200nm)、及電漿蝕刻法所致之蝕刻量(100至 3 0 0 n m、較佳爲1 5 0至2 5 0 n m )來設定。在此,將電漿蝕刻 法所致之鈾刻量限定在1 0 〇至3 0 0 n m的範圍係因剝離所 致的破壞即使利用之後的強加熱處理亦無法去除,使得平 坦度的提升無法預測之故。超過300nm時,利用電漿蝕 刻法之蝕刻加工會花費過多時間而造成生產效率低劣,同 時產生許多反應生成物之故。另一方面,利用硏削法或硏 磨法將厚壁部17的分離面平滑化(第1圖(g)及第1圖 (i))。因此,厚壁部1 7可作爲新的活性層用基板14或支 持基板12而再度利用於SOI基板1 1的製造。 由於以此方式製造的SOI基板1 1中,選擇性地僅使 用以電漿蝕刻法生成的反應基2 8,依據活性層1 3的膜厚 來蝕刻活性層1 3表面,所以可去除活性層1 3表面,即’ 第1熱處理所致之離子植入區域1 6之分離面的結晶缺 陷,同時不會對活性層1 3表面產生破壞,可降低活性層 1 3膜厚的參差,而可使活性層1 3的膜厚均勻化。 實施例 繼之,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與比較例。 -17- (14) 1261867 (實施例]) 如第1圖所示,首先,將矽單晶晶圓所構成之外徑及 厚度爲2 0 0 m m及〇 . 7 2 5 m m的活性層用基板1 4,在氧氣環 境中進行以1 0 0 0 °C保持5小時的第1熱處理,不僅在活 性層用基板1 4的表面而且在背面及側面也形成第!氧化 膜21。該第1氧化膜21的厚度大約是150nm。繼之,從 | 上述活性層用基板 1 4的表面,以 6 X 1 0 1 6 / c m2的劑量及 50keV的加速能量植入氫離子,而在活性層用基板14內 部形成離子植入區域1 6(第1圖(b))。該離子植入區域1 6 的深度(植入峰値位置)包含上述第1氧化膜2 1大約設定 在500n m。另一方面,準備與上述活性層用基板14具有 相同表面積之矽單晶晶圓所構成之厚度0 · 7 2 5 mm的支持 基板1 2 (第1圖(c )),並將上述活性層用基板1 4經由第1 氧化膜21疊合而密接於該支持基板12上(第1圖(d))。在 馨該狀態下,將此等基板1 2、1 4在氧氣環境中進行以5 00 °C保持3 0分鐘的第1熱處理。以此方式,活性層用基板 1 4在相當於氫離子之植入峰値位置的離子植入區域〗6部 位裂開,分離成上部厚壁部1 7與下部較薄的活性層 1 3 (第1圖(e))。下部的活性層13經第1氧化膜21密接於 支持基板21而形成貼合基板1 8(第1圖(f))。 繼之,利用膜厚測定器,測定該貼合基板1 8之活性 層1 3整體的膜厚。將活性層1 3整體的膜厚以從活性層 1 3的中心至靠活性層]3周緣內側2 m m的範圍內爲止來 -18- (15) 1261867 加以測定。亦即,因爲活性層1 3的半徑爲1 〇 〇 m m,而沒 有測定膜厚之周緣的環狀寬度爲2 mm,所以是在活性層 1 3之半徑9 8 m m的範圍內測定膜厚。測定活性層】3的膜 厚後,選擇性地僅使用以電漿蝕刻法生成的反應基2 8(第 2圖),依據上述膜厚資料,大幅度地蝕刻膜厚較大的部 分,小幅度地蝕刻膜厚較小的部分,以將活性層1 3蝕刻 成上述預定的厚度(第1圖(h))。此時的最大蝕刻量爲 _ 202nm ’最小蝕刻量爲1 9 9 n m。此外,關於貼合基板 1 8 周緣之活性區域與非活性區域的交界部分,僅對與依據上 述膜厚之測定資料之活性層1 3在電漿蝕刻前的活性層1 3 大致相同厚度部分加以蝕刻。即,以蝕刻量爲400nm的 方式進行飩刻(第4圖(b)及第4圖(c))。 再者,將上述膜厚均勻化的貼合基板1 8在氧氣環境 中進行以1 1〇〇 °C保持120分鐘的第2熱處理,以增強活 性層1 3與支持基板1 2經由第1氧化膜2 1貼合的強度(第 φ 1圖ϋ))。將該貼合基板1 8浸漬於洗淨液,以將利用第2 熱處理形成的第2氧化膜2 2加以蝕刻去除,同時洗淨貼 合基板1 8,即可獲得乾淨的SOI基板1 1 (第1圖(k))。將 該SOI基板1 1作爲實施例1。此外,就上述洗淨液而 言,係使用〇 · 5重量%之檸檬酸所構成的有機酸、與〇 · 0 1 重量%之氫氟酸所構成的洗淨液。洗淨後之活性層1 3的 厚度爲5 0 n m。 (比較例1 ) 19- (16) 1261867 除使用c M p法來取代電漿蝕刻法外,係以相同於實 施例〗的方式來製作s 〇 I基板。將此S ο I基板作爲比較 例1。 (比較實驗及評價) 測定實施例1及比較例1之S 01基板之活性層的膜厚 差時,比較例1的膜厚差較大,爲5 · 0 n m,相對地,實施 | 例1的膜厚差較小,爲1 . 5 nm。 再者’關於實施例1,以光學顯微鏡觀察非活性區域 與活性區域,結果,可判定島狀或半島狀的微小活性區域 消失,而形成平滑的交界。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根據本發明之S 0 I基板的製造方法,可降低活性層膜 厚的參差,且可使活性層的膜厚均勻化,而不會造成活性 φ 層表面破壞。 再者,若將貼合基板周緣之非活性區域與活性區域的 交界部分,不依據活性層膜厚的測定資料,而僅對依據膜 厚測定資料之電漿蝕刻前的活性層厚度部分,進一步加以 電發蝕刻的步驟附加於蝕刻加工(e t c h i n g p r 〇 c e s s )的話, 則可使非活性區域與活性區域的交界線平滑,而不會增加 步驟。因此,可抑制微粒子的發生。 因此,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幾乎不會對活性層表面造成 破壞,而可抑制活性層膜厚的參差且活性層膜厚可均勻化 -20- (17) 1261867 的S 0 I基板。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按步驟順序表示本發明實施型態之S 0 I基板 之製造方法的圖。 第2圖係表示電漿蝕刻法之原理的剖面構成圖。 第3圖係表示電漿蝕刻裝置的剖面構成圖。
第4圖係表示依據膜厚的測定資料電漿蝕刻S Ο I基板 後,又電漿蝕刻非活性區域與活性區域之交界部分的步驟 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1 SOI基板 12 支持基板 13 活性層 14 活性用基板 16 離子植入區域 17 厚壁部 18 貼合基板 2 1 第1氧化膜 22 第2氧化膜 23 放射筒 2 4 微波產生裝置 2 6 導波管 -21 - (18) 1261867 2 7 反應離子 28 反應基 29 噴射噴嘴 3 1 交界部分 ❿ -22

Claims (1)

  1. (1) 1261867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S 0 I基板,具備:由半導體單晶所 基板,和由經氧化膜而被貼合在上述支持基板 單晶所構成的活性層, 而上述氧化膜僅形成於上述活性層, 藉由選擇性地僅使用以電漿蝕刻法生成的 蝕刻上述活性層表面,使上述活性層的厚度形 2 OOnm的範圍,且上述活性層整體的膜厚差形 下。 2.—種SOI基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爲包; 在半導體單晶所構成之活性層用基板的至 成氧化膜的步驟;和 從上述活性層用基板的表面植入氫離子, 性層用基板內部形成離子植入區域的步驟;和 於將上述活性層用基板經由上述氧化膜密 單晶所構成的支持基板的狀態下,藉由實施第 而將上述活性層用基板於離子植入區域從上述 離,以在上述支持基板的表面形成活性層,來 板的步驟;和 測定上述活性層整體的膜厚的步驟;和 選擇性地僅使用以電漿蝕刻法生成的反應 地蝕刻上述活性層表面之膜厚較大的部分’且 刻上述活性層表面之膜厚較小的部分,以將上 刻至少1 〇 〇 n m,而薄化成預定厚度的步驟;和 構成的支持 上的半導體 反應基,而 成在1 〇至 成 1 · 5 11 m以 括: 少表面,形 以在上述活 接於半導體 1熱處理, 支持基板分 製作貼合基 基,大幅度 小幅度地蝕 述活性層蝕 -23- (2) 1261867 藉由將上述已實施電漿蝕刻的貼合基板進行第 理,來提升貼合強度的步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S Ο I基板的 法,其中,將活性層表面整體的膜厚以1至4 m m 內的預定間距來加以測定。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SOI基板的 法,其中,將活性層表面整體的膜厚以從上述活性 | 心至上述活性層周緣爲止來加以測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S Ο I基板的 法,其中,電漿蝕刻後之活性層整體的膜厚差爲1 , 下。 6 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S Ο I基板的 法,其中,又包括:將貼合基板周緣之非活性區域 區域的交界部分,不依據活性層膜厚的測定資料, 依據膜厚測定資料之電漿蝕刻前的上述活性層厚度 φ 進一步加以電漿蝕刻的步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S Ο I基板的 法’其中,又包括:利用第2熱處理將活性層表面 氧化膜的貼合基板浸漬於洗淨液,藉以去除上述 後’去除微粒子及金屬的洗淨步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s Ο I基板的 法,其中,第1熱處理係在氮氣環境中,以4 〇 〇至 保持5至3 0分鐘的熱處理, 而第2熱處理係在氧、氮、氬或此等混合氣· 2熱處 製造方 之範圍 製造方 層的中 製造方 5nm以 製造方 與活性 而僅對 部分, 製造方 形成有 氧化膜 製造方 8 00 cC 瞪環境 -24- (3) 1261867 中,以9 Ο 0至1 2 Ο 0 °C保持3 0至1 2 Ο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i ,其中,又包括:利用第2熱處理將 化膜的貼合基板浸漬於洗淨液,藉以 去除微粒子及金屬的洗淨步驟。 分鐘的熱處理。 L S Ο I基板的製造方法 ί舌性層表面形成有氧 去除上述氧化膜後,
    -25-
TW094117092A 2004-05-28 2005-05-25 SOI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26186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59398A JP4407384B2 (ja) 2004-05-28 2004-05-28 Soi基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03247A TW200603247A (en) 2006-01-16
TWI261867B true TWI261867B (en) 2006-09-11

Family

ID=35451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17092A TWI261867B (en) 2004-05-28 2005-05-25 SOI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36998B2 (zh)
EP (1) EP1758168B1 (zh)
JP (1) JP4407384B2 (zh)
CN (1) CN100474594C (zh)
TW (1) TWI261867B (zh)
WO (1) WO20051171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17988A (ja) * 2006-05-29 2007-12-06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貼り合わせ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
TWI466779B (zh) * 2006-12-27 2015-01-01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Gravure and use of its substrate with a conductive layer pattern
JP5245380B2 (ja) 2007-06-21 2013-07-24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Soi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5498670B2 (ja) * 2007-07-13 2014-05-2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基板の作製方法
JP5452900B2 (ja) * 2007-09-21 2014-03-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膜付き基板の作製方法
JP5250228B2 (ja) * 2007-09-21 2013-07-3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2009094488A (ja) * 2007-09-21 2009-04-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膜付き基板の作製方法
TWI437696B (zh) 2007-09-21 2014-05-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2009135430A (ja) * 2007-10-10 2009-06-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5506172B2 (ja) * 2007-10-10 2014-05-2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基板の作製方法
US8236668B2 (en) * 2007-10-10 2012-08-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I substrate
JP5490393B2 (ja) 2007-10-10 2014-05-1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TWI493609B (zh) 2007-10-23 2015-07-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半導體基板、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
JP5248838B2 (ja) * 2007-10-25 2013-07-31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JP5466410B2 (ja) * 2008-02-14 2014-04-09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Soi基板の表面処理方法
US8003483B2 (en) * 2008-03-18 2011-08-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I substrate
US7749884B2 (en) * 2008-05-06 2010-07-06 Astrowatt, Inc. Method of form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a separation-enhancing species
KR20110028278A (ko) 2008-05-17 2011-03-17 애스트로와트, 인코포레이티드 분리 기술을 사용하는 전자 디바이스 형성 방법
JP4914902B2 (ja) * 2008-05-30 2012-04-11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シリサイド形成方法とその装置
FR2938118B1 (fr) * 2008-10-30 2011-04-22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empilement de couches minces semi-conductrices
US8432021B2 (en) * 2009-05-26 2013-04-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OI substrate
US8367519B2 (en) * 2009-12-30 2013-02-05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multi-layered crystalline structure
WO2011143398A1 (en) 2010-05-12 2011-11-17 Brooks Automation,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yogenic cooling
US20120129318A1 (en) * 2010-11-24 2012-05-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e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i substrate
JP5799740B2 (ja) * 2011-10-17 2015-10-28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剥離ウェーハの再生加工方法
TWI669760B (zh) * 2011-11-30 2019-08-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EP2804202B1 (en) 2012-01-12 2021-02-24 Shin-Etsu Chemical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thermally oxidized heterogeneous composite substrate
US10658222B2 (en) 2015-01-16 2020-05-19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Moveable edge coupling ring for edge process control during semiconductor wafer processing
CN105990215B (zh) * 2015-03-02 2019-04-26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Soi基片的制作方法和soi基片
US10651015B2 (en) 2016-02-12 2020-05-12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Variable depth edge ring for etch uniformity control
FR3051973B1 (fr) 2016-05-24 2018-10-19 X-Fab France Procede de formation de transistors pdsoi et fdsoi sur un meme substrat
US10410832B2 (en) * 2016-08-19 2019-09-10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Control of on-wafer CD uniformity with movable edge ring and gas injection adjustment
CN108695147A (zh) * 2017-04-08 2018-10-23 沈阳硅基科技有限公司 Soi键合硅片的制备方法
JP6834932B2 (ja) * 2017-12-19 2021-02-24 株式会社Sumco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用の支持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6525046B1 (ja) * 2017-12-19 2019-06-05 株式会社Sumco 半導体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US11282739B2 (en) 2019-12-13 2022-03-22 Globalwafers Co., Ltd. Methods for removing an oxide film from a SOI structure and methods for preparing a SOI structure
CN116053191B (zh) * 2022-12-21 2024-02-09 中环领先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绝缘体上硅衬底及其制备方法
CN116845027B (zh) * 2023-09-01 2023-11-21 青禾晶元(天津)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fd-soi衬底的制备方法及soi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4321A (ja) 1995-08-24 1997-03-07 Komatsu Electron Metals Co Ltd Soi基板の製造方法
JP3582916B2 (ja) 1995-10-14 2004-10-27 スピードファム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エッチング装置
JP3250721B2 (ja) * 1995-12-12 2002-0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Soi基板の製造方法
JPH09260620A (ja) * 1996-03-25 1997-10-03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結合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る結合ウエーハ
US6210593B1 (en) * 1997-02-06 2001-04-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tching method and etching apparatus
JP3324469B2 (ja) 1997-09-26 2002-09-17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Soi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こ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るsoiウエーハ
US6331473B1 (en) * 1998-12-29 2001-12-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OI substrate,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semiconductiv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panel using the same
FR2797714B1 (fr) * 1999-08-20 2001-10-26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Procede de traitement de substrats pour la microelectronique et substrats obtenus par ce procede
KR100874724B1 (ko) 2001-07-17 2008-12-19 신에쯔 한도타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접합 웨이퍼의 제조방법
JPWO2003046993A1 (ja) * 2001-11-29 2005-04-14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Soi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2003243668A (ja) * 2001-12-12 2003-08-29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液晶装置ならびに投射型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340622A (ja) 2005-12-08
US7736998B2 (en) 2010-06-15
CN100474594C (zh) 2009-04-01
CN1989620A (zh) 2007-06-27
WO2005117123A1 (ja) 2005-12-08
EP1758168A1 (en) 2007-02-28
EP1758168A4 (en) 2012-09-05
TW200603247A (en) 2006-01-16
EP1758168B1 (en) 2020-02-19
US20080063840A1 (en) 2008-03-13
JP4407384B2 (ja) 2010-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61867B (en) SOI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617962B2 (en) Method for finishing a substrate of the semiconductor-on-insulator type
JP4977999B2 (ja) 貼合せ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た貼合せ基板
US8202785B2 (en) Surface treatment for molecular bonding
US7462552B2 (en) Method of detachable direct bonding at low temperatures
US7951719B2 (en) Self-masking defect removing method
US20100155882A1 (en) Method for bonding two substrates
US7776719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onded wafer
US8505197B2 (en) Methods of fabricating multilayer substrates
KR100882380B1 (ko) 도너웨이퍼 양면으로부터의 반도체 재료 박막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한 반도체-온-절연체 구조체
KR20100118932A (ko) 도너 기판으로부터 핸들 기판 상으로의 층 전달 방법
WO2011097042A1 (en) Methods and structures for forming integrate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JP4147577B2 (ja) Soi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KR100898649B1 (ko) Soi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H09260620A (ja) 結合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る結合ウエーハ
JP5368000B2 (ja) Soi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01352048A (ja) 張り合わせ誘電体分離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2003298030A (ja) 張り合わせ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320379B2 (ja) 貼り合わせ基板の作製方法
WO2012000907A1 (en) A method of treating a multilayer structure with hydrofluoric aci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