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35313B - An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therewith - Google Patents

An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therewith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35313B
TW535313B TW091105836A TW91105836A TW535313B TW 535313 B TW535313 B TW 535313B TW 091105836 A TW091105836 A TW 091105836A TW 91105836 A TW91105836 A TW 91105836A TW 535313 B TW535313 B TW 5353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ode
laye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patent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1105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ronori Yamamoto
Jiro Iriyama
Tamaki Miura
Mitsuhiro Mori
Koji Utsugi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35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353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7Tin or alloys based on t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40Alloys based on alkali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2010/4292Aspects relating to capacity ratio of electrodes/electrolyte or anode/cath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Description

535313
明之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二次電池 先前技藝之描诚 隨著行動終端機如行動 普及,作為其電源的電池已 且質輕’同時具有更高容量 電及充電退化之性質。 及二次電池用之陽極。 電話及筆記型個人電腦已變成 變成更重要。此電池必須小巧 ,並必須呈現容忍由於反覆放 日、使用鋰金屬作為陽極,由於其較高能量密度及質 ^曰^而’ ^充電—放電循環重複,將針狀結晶.(樹枝狀 、’、口曰曰/尤積於鋰表面上。最後,皮匕等結晶穿透分離器而造 成内口P短路’導致減少的電池壽I。當使用能夠吸收並釋 放鐘離子的碳材料作為陽極,不會觀察到針狀結晶的沉 版且可成功地重複充電〜放電循環。碳材料可能比鋰金 屬容量小約1 〇倍。 所以’已有許多嘗試來改善陽極容量。 JP - A 9-259868曾揭示可將不能與鹼金屬形成合金的 金屬粉末如銅、鉻及鈦加至陽極以改善導電度,降低循環 退化及改善碳材料的效率,及利用能與鹼金屬形成合金的 金屬如銘、錯及銀之碳材料支撐細粉可將導電度及容量改 JP A 2000-90916曾揭示一種陽極活性材料,其中將 由加熱超細顆粒之,例如,矽石、鋁矽石、氧化錫及氧化 錫及氧化銻之複合金屬氧化物製成之金屬材料(還原材料 )粉末與碳質的材料塗佈。JP-A 1 0-3920曾揭示一種包含
第7頁 535313 發明說明(2) —^ 有細微顆粒之陽極活性材料, 及Pb選出的至少一種元素製由Mg、A1、Si、Ca、Sn 層形成。已說明可使用如此之陽面上將碳質材料 環退化之具有較高容量之二次電池/。 料來製備容許循 國内再版之PCT世界專利w〇 96/ 勺 有由Sn、Mn、Fe、Pb及Ge撰Ψ, 日揭不利甩包含 r υ汉be選出的至少一個 晶型氧化物作為陽極材料。已 ^ Γ生兀素之非 ^ 丨 α β兄月J使用如此之陽炼;bl·輕 來製備安全非水性二次電極,s银鈐古# 防枝材枓 入电推,呈現較南放電操作雷, 善的放電容量及優越的循環性質。 JP-A 5-234583曾建議使用塗佈鋁的碳材料作為陽極 材料以抑制當利用具有較高溶合力的有機溶劑作為電解 造成的快速循環性質退化。當鋰離子受溶合時可避免碳之 間的層間插入’以避免碳層受損及使得快速循環性質退化 得以受抑制。 如上述先前技藝具有下列問題。 在JP-A 9-259868中所述之上述技術中,將金屬粉末 容納於陽極中或支撐的碳材料,無法將金屬顆粒平均地分 散於碳材料中。所以,金屬有可能侷限於陽極中,所以重 複的充電-放電循環可能造成電場的局部化或自集電器剝 落。平均分布金屬顆粒的困難可能是由於金屬及碳材料之 間粉末性質的不同造成。 在JP-A 2000-90916及1〇-3920中揭示之技術中,將金 屬顆粒與碳質的材料塗佈,不平均的金屬分布為顯微鏡下 不可避免的,導致電場的局部化。所以,難以維持循環性
535313 五、發明說明(3) 質的較高程度。 ^此等習見技術共同具有—問題,即不能得到高操作電 壓,因,當混合金屬及碳材料時,在放電曲線中,將金屬 ,特的鬲原形成於比碳更高的電壓,造成比當陽極為由碳 單獨製成所得者更低操作電壓。鋰二次電池具有預定較低 限度的電壓,視其運用而定。所以當操作電壓降低,可 ^的範圍變窄。結果,無法將容量增加到電池實際使用的 範圍中。 β揭示於國内再版之PCT世界專利WO 96/335 1 9也有操作 ,力的問題。吾人曾評估一電池利用以SnBxPy〇x代表的非 二型金屬氧化物作為陽極(其中x為〇. 4至〇. 6及丫為〇 6至〇 4)揭示上述文獻,已發現其展現比碳陽極雷 屋:需要更低的放電電流以達到充分高的容量:η 用陽極材料導致重量增加,留有改善空間。 揭示於JP-A 5-234583中利用鋁作為陽極材料之技 當循環重複時’容量急速地降低, =4中至銘可能造成,% ’電極中的剝落及銘 ;電解液中的水反應而形成薄絕緣膜於鋁表面上。 上述習見技術於長期使用期間無法維持 & 放電效率,也留有改善空間。 準持充刀向充電-:發明之概述】 於先前技藝中的上述問冑’本發明的 貝上改善電池效率於電池實際使用的範圍中 、貫 _ Y 同時維持較
I
I 第9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4) 高充電-放電效率及良好循環性質。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吸收並釋放鋰離子之二次 之陽極,此陽極具有多層結構包含有:第一層含有碳作】 主要成份;及第二層含有鋰吸收材料膜作為主要成份,; 膜能夠比碳理論鋰吸收容量吸收更多鋰。 此 本發明也提供二次電池包含有上述陽極;能夠吸 釋放鋰離子之陰極,·及陰極及陽極之間的電解液。 並 碳呈現372mAh/g之較小理論鋰吸收容量,但且 口旦放電效率。所以’理論上能夠將碳與具有較大鋰: 收谷里之金屬結合以達到較高鋰吸收容量及較高 :效::者。纟而,藉由簡單結合此等材料無法將較高放鐘 /收合里及較咼充電-放電效率兩者同時達 ’ 於「發明之背景」中。 ’ 风其已祝明 本發明利用多層i吉構,包含有含有碳作為主要之 第一層及含有能夠比碳理論鋰吸收容量吸收更 夠比奴的理淪容量吸收更多鋰的鋰吸收材料兩者形成一膜 =便其可將性質適當地顯示,造成達到較高鋰吸^及 巧充電-放電效率兩者。此外,因為將具有較-里及 的材料平均地分布於陽極中,陰極及陽極之間及j分 ,為平均。其可消除電場局部化及使得電池性質 二士即使於許多次循環後而無如自集電器剝落活:; 知害。雖然第一及第二層分別包含有瑞 性材枓的 主要成份,其可視情況含有,例如,添加劑。材料作為
I 第10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5) 根據本發 要成份之第_ 鋰之鋰吸收材 吸收容量及較 具有較大鐘吸 極及陽極之間 好循環性質。 於本發明 鋰之鋰吸收材 維持較高操作 結構中的放電 8月’陽極具有多層結構包含有含有碳作為主 層及含有能夠比碳理論鋰吸收容量吸收更多 =作為主要成份的第二層,所以可將較高鋰 向充電-放電效率兩者達到。此外,因為將 收容量的活性材料平均地分布於陽極中,陰 電場分布為平均,造成避免電場局部化及良 中’含有能夠比碳理論鋰吸收容量吸收更多 料^第二層可為非晶型以增加電池容量同時 電尾及更兩充電-放電效率,因為在非晶型 電位比結晶結構者為低。 【發明之詳細說明】 參照圖1 6及1 7將本發明說明。 —旦=具隸大ϋ吸收容量的材料作為陽極材料,可將 :里二身增加。然❿,僅利用此材料無法增加電 用的範圍内之容量。 使 圖16A顯示利用姑酸鐘作為陰極而碳作為陽極之鐘二 认電極之充電-放電曲線。於此圖由 • , — ^ 此圖中,參照鋰將電極電位 測定。陰極及陽極之間的電位差A ^ φ ^ ^ 下限視其運用而預先決定,重點县堂^以 电&的 至一疋嘗試增加電池使用銥圖 内之容量並等於或高於下限。圖l6Bg 把圍 ^ ® 1 ^ β顯不利用鈷酸鋰作為 陰極而聚結晶矽作為陽極之鋰二次雷托 " 線。矽具有比碳大的鋰吸收容量,伸於钫φ #电^曲 里但於放電期間呈現較高 第11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6) 電極電位,如圖中所示。所以,等於或高於下限的範圍 小’因而未將電池容量改善於電池實際使用的範圍内。 如上所述,當藉由改變陽極結構嘗試改善電池實際使 用的範圍内之容量,重點是增加陽極的鋰吸收容量以增加 電池的容量,以及控制放電期間陽極電位的增加以確保電 池使用的大範圍。
圖1 7顯示當使用許多陽極之放電曲線。於此圖中,曲 線a、b、c及d分別為碳陽極、具有根據本發明結構之陽極 (其中將非晶型Sn層沈積於碳層上)、包含有活化材料之陽 極(其中將結晶Sn顆粒的表面塗佈碳)、及以陽極。當陽 極由金屬單獨製成,電極電位如圖曲線d增加。因此,與 ,(曲線a )比較,容量本身增加甩時電池使用的範圍^ 付更窄。所以,無法將容量於電池使用的範圍中增加。當 使用活化材料(將Sn顆粒的表面塗佈破)(曲線c ),隨後 將吸收於碳及金屬中的鐘釋放。將較高的電極電位維持於 放電的起始階段。於此情況中(曲線c),可使用的電池 之範圍也如曲線d中變成更窄。戶斤以,無法適當地將容量 增加於電池使用的範圍中。
另方面,§使用具有根據本發明結構之陽極(將非 層沈積於碳層上)(曲線b),將〜沈積成具有非 ,、、’σ ί的層以便可將谷量増加而不增加電極電位,宜 曲線b指#。在放電的開始,將自非晶型Sn層鐘的釋放起 $ ’非晶型Sn的電位比結晶Sn具有較小的電位’所以放 發生在較低電極電位。而後,開始自碳釋放鋰,躍遷逐
535313 五、發明說明(7) '" -—- 進行,產生無明顯高原之放電曲線。所以,此陽極可用 =吸收的鋰以增加容量1時於放電期間控制電極電位
:保電池使用的大範圍’以適當地於電池使用 改善容量。 T 多’第一及第二層兩者可具有單層結構或由 結構。雖然第一及第二層之間的彼此的位 寺疋限制’此二者任一可在電極表面侧。明確而 舌’可使用下列結構之任一種。 (a )第二層為位於電極表面 第-層為位於電極表面侧以一;。 C)將第一層置於第二層的上方及下方。 jd)將第二層置於第-層的上.方及下方。 ⑷二是將J利用在將第一層爽在第二間(結構 二步改善第 良好循環性質。 里5日守維持較兩充電-放電效率及 本發明中,莖一爲一 乂土 型結構中之放電非晶型結構。因為在非晶 增加,同時維持_古fm構中者小,可將電池容量 本文令使用較高充電-放電效率。如 繞射中2 Θ呈現呈°右卢]ς曰曰里」思指在利用CuK α線的X光 第二層藉由氣4目m4°、波峰之寬散射帶。較佳將 法形成’形成的層為非晶型。 去以胃藉由沈積 非晶型結構,盆i a ,、為日日體專向性,比結晶結構更能忍受
535313 五、發明說明(8) 外部壓力及化學上更穩定。所以,其較不對電解液反應且 極少受到由於放電及充電陽極擴張及縮小的影響。因而在 反覆充電-放電循環期間,其可呈現良好的安定性,且可 忍受容量退化。 吾人相信由氣相沈積法、CVD或濺鍍法形成的非晶型 層包含有微孔,經此鋰離子可輕易地移動。所以,即使當 將第一層置於第一層上’鐘離子可輕易地到達下方碳材料 層’造成平順的放電及充電。 雖然於本發明中組成第二層的鋰吸收材料並未特別地 限制,只要其可吸收比碳的理論鋰吸收容量多的鋰,其較 佳^包含有至少一個由Si、Ge、Sn及”組成的族群選/出的 之材料,即含有除了碳以外的IVb族元素之材料。可 持較晶型結構之材料以增加電池容量,同時維 細作電壓及較高充電一放電效率 材料可為至少一種由Si、Ge、Sn、p :疋鋰及收 群選出者以更顯著地改善操作電壓、充^化物^成的族 池容量,及造成較簡易的製造。此等電 別較佳因為在裡吸收期間結 ;j其: Ϊ的充電-放電不造成許多退化,且可得到良二反 本I明可提供一種結構,包含有 製成的第三層於第二層表面i。例如,材料氧化物 於其上為氧化矽層形成。 一㈢可為矽層, 於本發明中,第一乃筮—思 X 運用
第14頁 甲弟及弟一層的厚度可 535313 五、發明說明(9) 當地决=。例如,第一層的總厚度可為5至丨〇 〇 〇微米而 :mi可為ο.1至5〇°微米。第二層的總厚度較佳為 第-層J厚度之〇._1至G.8倍(包括兩者)。當形成第巧 三層,第—及第三層的總厚度較佳為第一層總厚度之 0.000 1 ^0.85倍(包括兩者)。因此,可將電池容量增 加,同日守維持較高充電-放電效率。 參照實施例及其實例將本發明說明。 f施例1 #圖1顯不根據本發明的非水性電解液二次電池中陽極 的檢剖面。 W ί :器為放電及充電期間用來自電池流出電流及自 之電極元件。集電器1a可為由金屬如銘 :二Λ、金、嫣及翻製成的金屬薄片。集電器1a可具 有5至2 5微米之厚度。 株石^ ft為放電及充電期間吸收及釋放Li的陽極元 :勤ma由能夠吸收以碳材料製成;例如,石墨、 虽山勒歸、碳奈米管、DLC、非晶型碳、硬碳及立混合物。 有30至3°〇微米之厚度。碳陽極2:可由混合 長1二=的:炭;料與導電性材料如碳黑及氣相生 基、、\ 钻合劑如聚偏二氟乙烯及溶劑如N-甲 生铷乜此 从 methyU-Pyrrolidone ; NMP )以產 物:而後將其塗佈於集電器“並乾燥而形成。 為了以下原因,較佳可脾处糾 之材料使用作為導電材料:;;;=碳陽極2a的電阻 I 了十Μ給予其導電率。對於每重量或 535313 五、發明說明(10) 體積陽極之鋰吸收容量大於碳本身的鋰吸收 用能=之理論鐘吸收容量吸收更多鐘的材料作= 料膜。結果’考慮碳部分本身,以整個 ”造成電池的速率可 石反% J2a的電阻之材料,#別是VG(:F,作為導電材料。 元件放電及充電期間吸收及釋放Li的陽極 收更多含有能狗比碳之理論鐘吸收容量吸 ^ 的鐘吸收材料;例如,石夕、錫、其合金及立各龎 {ms ^可Ϊ,使用或以兩種或多種之組合。此材料較 位:造I ®、i Γ使用非晶型材料以降低放電期間的陽極電 CVD j電刼作電壓的增加。較佳將第二陽極層3a藉由 句膜。^ 或減鑛法形成。此等方法可形成具有均 厚厂:ί η厚度之非晶型層。第二陽極層3a可具有 ,例:微米至240微米。可將第二陽極層3a摻雜 m ㈤、砷或銻以降低比電阻。 =同圖1中本發明實施例的類似結構,電池可且 圖^中3所有:。陽極2&及第二陽極層以於集電器la的兩侧,如 根據本發明使用於鋰二次電池中的 二口,合氧化物UxM〇2,其中M為至少—個過渡=二政及 如;甲2其L^Ni(V叩心、R副3及LixNiyC〇1_y〇2於溶劑 相生:ί::广比嘻嗣⑽)中與導電材料如碳黑及氣 负炭義、准(vapor gr0Wn carbon fiber ; VGCF )及黏 535313 五、發明說明(11) 合劑如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 )一起,而後塗佈混合物之基板上而形成。 本發明的鋰二次電池可藉由層壓根據本發明的陽極與 上述陰極經由由多孔膜如聚烯烴(如聚丙烯或聚乙烯)及 氟樹脂組成的隔板在乾燥空氣或惰性氣體的大氣中或彎曲 此薄層,而後將此產品置於電池殼中或以,例如,彈性膜 (其為合成樹脂及金屬薄片之薄層),將其密封而製成。 藉由利甩至少一種非質子有機溶劑包括環狀碳酸酯如 丙二醇碳酸酿(propylene carbonate ; PC)、乙二醇碳 酸酯(ethylene carbonate ; EC) 、丁二醇石炭酸 g旨( butylene carbonate ; BC )及 乙烯碳酸®旨(viny lene carbonate ; VC );直鏈碳酸酯如二甲基碳餿酯 (dimethyl carbonate ; DMC )、二乙基碳酸酉旨(d i e t hy 1 carbonate ; DEC)、曱基乙基碳酸酯(ethyl methyl carbonate ; EMC)及二丙基碳酸 a旨(dipropyl carbonate ; DPC );脂肪族羧酸酯如曱酸曱醋、乙酸甲酉旨 及丙酸乙_ ; 7-内_如7 - 丁内Ϊ旨;直鏈醚如1,2-乙氧化 乙烧(ethoxyethane ;DEE)及乙氧化曱氧化乙烧 (ethoxymethoxye thane ; ΕΜΕ );環狀鱗如四氫呋喃及2-曱基四氫吱喃;二甲基亞佩;1,3-喝戊烧;曱酿胺;乙酿 胺;二甲基曱醯胺;喝戊烧;乙腈;丙腈;硝甲炫;乙基 單聚醚;磷三酯;三甲氧化乙烷;噚戊烷衍生物;四氫塞 吩-1,1-二氧化物;曱基四氫塞吩-1,1-二氧化物;1,3-二 甲基-2-咪唑酮;3-甲基-2-啐唑啶酮;丙二醇碳酸酯衍生
第17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12) 物,四氫吱喃竹生物,乙醚;1,3 -丙烧礦内酯;茴香醚; 及N-甲基四氫比咯酮並溶解一種可溶性鐘鹽於有機溶劑 中’可製備電解液。此鋰鹽之實例包括LiPF6、LiAsF6、
LiA1C14、LiC104、LiBF4、LiSbF6、LiCF3S03、UCF3C〇:、 、ι^ιΝ((:Ι^02)2、LiB1GCl1G、低碳脂肪族羧酸鋰 皿 氯石朋烧链、四本基爛酸鐘、LiBr、LiI、LiSCN、LiCl 及醯亞胺。可使用聚合物電解質代替上述電解液。 曰將詳細說明圖1及2中所示之非水性電解液二次電池中 陽極之操作。充電期間陽極經由電解液自陰極吸收鋰離 子。鋰離子首先結合至陽極表面上的第二陽極層3a而形成 鋰化合物。因為第二陽極層3&為非晶型,反應逐漸進行而 無呈現高原。而後,將鋰離子吸收於碳陽極2a中,在吸收 末了,充電結束。另一方面,在放電期間將於充電期間吸 收的鋰離子自碳陽極2a釋放。而後,將吸收於第二陽極層 3a中的鋰離子釋放。此釋放也如充電中進行而無明顯高 原。經由電解液將自陽極釋放的鋰離子轉移至陰極。 复 參照實施例1之實例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於本只例中’集電器1 a為銅薄片而碳陽極2 a為壓縮後 ^有100微米厚度之石墨層。第二陽極層3a為具有厚度工微 二>、iS 1層’其係由許多沈積方法如氣相沈積法、cVD及 鍍法形成。 將圖1中所說明的非水性電解液二次電池的陽極如下 1備。使用具有1〇微米厚度之銅薄月作為集電器2&,於其 535313
五、發明說明(13) 上將碳陽極2a沈積。藉由混合具有聚偏二氟乙烯作為黏合 劑溶解於N-甲基-2-四氫比咯麵j之石墨粉與導電度產生劑" 以產生糊狀物,而後將其塗佈於集電器丨a上並乾燥而形成 碳陽極2a。乾燥後’將碳陽極2a以壓榨機壓縮。藉由沈積 方法如氣相沈積法、CVD及濺鍍法在碳陽極2a上沈積由“ 金屬製成的第二陽極層3a,而產生三種陽極。 將具有圖2中說明的結構之二次電池陽極也如上述製 備。製備上無問題。
作為比較實例1,將陽極製備,其包含有具有3微米厚 度銅薄片之集電器1 a及由壓縮後1 〇 〇微米厚度石墨製的碳 陽極2 a,如圖3中所示。 作為比較實例2,將陽極製備,·其包含有具有丨〇微米 厚度銅薄片之集電器1 a及含有具顆粒大小2 〇至1 〇 〇微米之 崔呂粉4 a的石反1%極2 a ’如圖4中所示。 其他元件,即電解液及陰極,由上述相同的材料製 成0
將上述貫例中的陽極(圖1中的結構)與比較實例1及 2中的陽極評估其作為電池之充電—放電容量及循環性質。 充電及放電中之電流密度為1 〇 m A / c m2。將此等實例及比較 貫例的結果示於表1中。結果顯示起始充電—放電容量穩 疋,無關於S i膜的沈積方法。在本實例的電池中,將容量 雄度增加至比較貫例中(碳陽極)的1 · 4倍。充電—放電效 率(放電容量/充電容量)不變;亦即,其為大於93%,與 比較實例中的碳陽極比較。結果也顯示比較實例2中的陽
第19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14) 極具有充電容量可與本實例中相比教,同時具有放電容量 小於本實例。於比較實例2中的充電-放電效率低到約 8 2%,指示容量損失的發生。 A1 實例1 氣相沈積法 t例1 CVD 濺鍍法 比較 實例1 比較 實例2 起始充電容量 (mAh/g) 476 472 473 340 468 起始放電容昼 OnAh/g) y r* #35% jyLm, -fc· 446 441 443 318 383 兄電-放電效率 (%)___ 93.7 L" _ι .. ___ 93.4 93.7 L———-— 93.5 81.8 ”=將本貫例及比較實例1及2評估充電-放電循環 於充電及放電期間電流密度為10mA/cm2。將結果顯示 於由cvn 2然本貫例使用由氣相沈積法沉基的陽極,對 電循产座%f鍍法形成“膜之陽極可得到可比較的充電-放
电谷里為方便假設為1, 橋 本發明之此實例中,Rnn = ^ 杈座軚代表循%數目。於 電容量,复盥tbt —人循裱後維持85%或以上之起始充 充電容量為可比較。因為於此實例中的起始
备,本實例的樣品具有較的“推娜右循%眭負相 啕孕乂同的谷1。相反地,比較實例2
第20頁 535313
中的充電容量隨循環數目增加而降低,當循環數目超過 1 5 次,容量急速地降低(快速消退)因為,例如,由於 ^場局部化於鋁粉,電極剝落發生。此現象發生於鋁可能 疋因為鋁中的活性由於鋰吸收可能變得更高,以致於高活 性及穩定狀態由於充電及放電而重複,導致鋁結構之逐漸 退化。 由本實例中評估循環性質之結果,明顯地包含根據本 發明陽極之二次電池具有改善的充電—放電容量及穩定循 環性質。
實例2 參照實施例1之實例2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於此實例中,集電器1 a為具有! 〇微米厚度之銅薄片; 石反極2 a為壓縮後具有9 〇微米厚度之石墨層,包含有v 〇 c ρ 作為導電材料;第二陽極層3a為具有厚度2微米之sn膜。 再者’利用SiOx (〇<x$2) 、SnOx (0<x$2)或Si 及Sn 的 混合物(Si/Sn )將第二陽極層3a形成至2微米。利用氣相 沈積法形成Sn、SiOx、SnOx及Si/Sn膜。
例如,對於利用Si氧化膜作為第二陽極層3a製備的樣 口口’將其結構错由X -射線光電光譜儀(X p g,X - a y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ry)分析。將結果示於圖 18
中。圖18顯示Si2p,其中在100至102 eV中發現一波峰。 對於Si02,其中化學當量比為整數,應在約1〇36“觀察到 一波峰’然而,觀察到的波峰顯示少量偏移。此等結果證 明於此氧化膜中,化學當量比受打亂,及部*Si0x (〇<χ
第21頁 35313 五、發明說明(16) $ 2 )之組成存在。 '作^比較貫例3,使用藉由氣相沈積法沈積的A 1膜作 為第一陽極層3a。充電及放電中之電流密度為10mA/cm2。 ,於如此製備的陽極,測定起始充電-放電容量及5〇〇次循 環後充電容量比較起始充電容量之降低。 將測量於實例1中相同的條件進行。將結果示於表2 中:結果顯示當利用任何Sn、SiOx、SnOx及Si/Sn膜作為第 二陽極層3a時,容量為實例1中的比較實例1之丨· 3倍或以 上’而50 0次循環後容量維持為85%或以上之起始容量。然 而’雖然在比較實例3中起始容量高,於循環重複期間快 速消退發生’ 1 3 5次循環後電池變成不穩定。 實例2 (Sn) 實例2 (SiO) 實例2 (SnO) 實例2 (Si/Sn) 比較 實例2 起始充電容量 (mAh/g) 461 475 458 468 449 起始放電容量 (Mah/g) 432 444 428 438 370 充電-放電效率 (%) 93. 7% 93. 5% b. 4% 93. 6% 82.4°/〇 500次循環後維持 的容量 85. 4% 85. 5% 85. 2°/〇 85. 5% 130次 循環後 故障
第22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17) 實例3 參照實施例1之實例3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3於此實例中,集電Hla為具有1G微米厚度之銅薄片; 碳%極2a為壓縮後具有1〇〇微米厚度之石墨層,·及陽 ϊ Γ广ΐ:範圍0至95微米不同厚度之以膜製備非水性 電解液一人電池。將如此得到的陽極評估其起始充電一放 電放率充電及放電中之電流密度為1 OmA/cm2。將結果示 於圖6中。於圖6中,横座標代1表由第二陽極層(第二層)的 ,度/_碳,極(第一層)的厚度乘以1〇〇所得之值。結果指示 田第一陽極層3a的厚度為碳陽極厚度的8〇%或以下,起始 充電-放電效率為90%或以上。當利用〜、Si〇x、Sn〇x或
Si/Sn作為第二陽極層3a時,得到類似的結果。再者,也 顯=第二陽極層3a的厚度等於碳陽極2a厚度的8〇%或以下 可此產生90%或以上之起始充電一放電效率,當碳陽極仏厚 度在10至500微米範圍内。 再者’發現到包含於第二陽極層3A中的氧化物有效於 降低電解液中的水含量及氫氟酸量。通常於電解液製備或 組裝電池期間,或隨時間自電池中的密封部分,電解液受 >里水污染。此溼度與存在於電解液中的鋰鹽反應而產生 氫氟酸。例如,當電解液含有Liρρ6,其與水反應如下而 產生氫氟酸。
LiPF6 + H2O^HF + PF5+LiOH (1) 若氫氣酸含量過多,可將陰極中的正離子沖提出或將LiF 過量地形成於陽極表面而造成電池内電阻的增加。發現到
第23頁 535313
存在於第二陽極層3a中的氧化物可與氫氟酸反應並消耗 之。例如,當氧化膜為Si〇2,下列反應發生以降低水含量 至 1/3 〇
Si02 + HF-l/6H2SiF6 + l/3H20 (2) 隨反應重複,最後將在電池中的水含量降低至小於偵測極 .限。此外,因為水不存在於此系統中,示於(丨)中的反應 不發生,當然氫氟酸的量小於偵測極限。 利用包含有如實例2之SiOx 4Sn0x的電極及含有1M LiPFe作為鋰鹽之ec及DEC 7/3(EC/DEC)混合物將電池製 備。對於如此製備之電池,進行10次循環之充電及放電, 將電解液自電池殼取出,用以分析水含量及氫氟酸含量。 分別藉由卡爾費雪方法及電位滴定將水分含量及氫氟酸含 量分析。 將結果顯示於表3中。為了比較,將比較實例1中的電 池進行10次循環充電-放電,並將電解液取出。將取出物 及注入前電解液的水及氫氟酸含量顯示。結果顯示電解液 中溼度及氫氟酸受實例2中的SiOx 4Sn0x降低因為由鋰鹽與 電解液中的水反應產生之氫氟酸受與第二陽極層3a中的氧 化膜反應而消耗。
第24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19) 表3 實例2 (SiOx) 實例2 (SnOx) 比較 實例1 溼度含量 lOppm 或 以下 1Oppm 或 以下 16ppm Τ2ρρΐη 氫氟酸含量 lOppm 或 以下 lOppm 或 以下 48ppra 25ppm 參照圖式將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詳細說明。圖7為 根據本實施例非水性電極二次電池中陽極的橫剖面1 " 集電器lb為放電及充電期間用來自電池流出電泣及丨 外界充電入電池之電極元件。集電器丄b可為由金屬μ如 鋁、銅、不鏽鋼、金、鎢及鉬製成的金屬薄 b可具有5至25微米之厚度。 ”電口 件 墨 物 厌1%極2 b為放電及充電期間吸收及釋放Li的陽極元 碳陽極2 b由能夠吸收Li的碳材料製成;例如,石 富勒烯、碳奈米管、DLC、非晶刑石卢 成山 开日日沒石反、硬碳及盆谋合 碳陽極2 b可具有30至300微米之厚度。 …奶口 第二陽極層3 b包含有能鈞山 哄从击^ 犯约比奴之理論鋰吸收容量 及收更多鐘的鐘吸收材料;例如 Μ Λτ ’碎、锡、其合全及其令 屬乳化物,其可單獨使用或以二、α金及其金 較佳A曰别 _ . 、種或夕種之組合。此材料 佐為非晶型。可使用非晶型 材枓以降低放電期間的陽極
535313 五、發明說明(20) 電位,造成電池操作雷 藉由C VD、氣相、少接+ 、曰加。較佳將第二陽極層3 b =二積法或濺鍵法形成。此等方法可形Ί 有均勻Μ叩貝及平均膜厚度之 形成具 可具右展戶1,右丨F日日t層 苐一 極層3匕 、 又 口 ’〇·1微米至20微米。可將第- b”硼:磷、砷.或銻以降低比電阻。 弟-%極層3 物:t f5:為第二陽極層用之矽、錫或其合金之氧化 物’其為猎由氣相沈積法 ^ 匕 然氧化法形成的非B曰开H賤鍍法、熱乳化法或白 10。奈米之厚度。”乳化膑。氧化膜5b可具有1奈米至 ,為圖7中本發明實施例類似之結構,一電池可且 。,有碳陽極2b、第二陽極層儿及氧化膜5 二有 兩側上之結構,如圖8中所示。 千电器lb的 將詳細說明示於圖7及8中非水性電解液二次電池中陽 亟的刼作。充電期間陽極經由電解液自陰極接受鋰離子。 鐘離子首先結合至陽極表面上的氧化膜5b及第二陽極層化 而形成鋰化合物。因為氧化膜5b及第二陽極層3b為非晶 型,反應逐漸進行而無呈現明顯的高原。後, 吸收於碳陽極2",在吸收末了,充電結束。另子 在放電期間將於充電期間吸收的鋰離子自碳陽極化釋放。 而後,將吸收於氧化膜5b及第二陽極層3b中的鋰離子釋 放i此釋放也如充電中進行而無明顯高原。經由電解液將 自陽極釋放的鋰離子轉移至陰極。 實例4 參照實施例2之實例4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第26頁 535313
於本實例中,集電mb為具有15微米厚度 極2b為壓縮後具有9。微米厚度之石墨層;第二陽極層= 具有厚度1微米之Si膜;及氧化膜5b為具有 : 。將如此製^的陽^平 估其作為電池之充電-放電容量及循環性質。充電及放電 中之電流密度為10mA/cm2。將結果示於表4中。結果顯示 當使用任何起始SiOxASnOx (〇<xg2)膜作為氧二膜 起始容量為實例1栌的比較實例i中的丨· 3倍或以上,5〇 〇次 循環後之容量維持於起始容量的8 5 %或以上。 Μ 實例4 氧化膜:SiOx 實例4 乳化膜· SnOx 比較實例1 起始充電容量 (mAh/g) 478 476 340 起始放電容量 (mAh/g) 445 443 3Γ7~ 充電-放電效率 (%) 93.1% 93.1% 93. 2°/〇 500次循環後 維持的容量 85· 9% 85· 5% 85. 3% 實例5 參照實施例2之實例5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第27頁 五、發明說明(22) 山於本實例中,集電Hlb為具有15微米厚度之 ; 石及陽極2b為壓縮後具有9〇微米厚度之石墨層;及第二陽極 層3b為具有厚度2微米之以膜。將氧化膜5b利用不同厚度 .Οχ ( 0 < X = 2 )形成。將結果示於圖g中。於圖9 ,橫 座標及縱座標分別代表氧化膜513之厚度及起始充電-放電 效率。如此圖中所見,於任何厚度條件下,充電—放電效 率好到於93%± 1%,無論氧化膜5b之厚度。於任何情況 中,在第二或其後循環中,充電-放電效率為99%或以上。 圖1 9顯不充電及放電前根據本實施例電極之由χ—射線 光電光譜儀(XPS,x-ray photoelectr〇n spectr〇metry) 結果、。圖19顯示Si2p,其中在99至1〇〇 ”中觀察到衍生自
Si的波峰及在1〇2至1〇4 ev中觀察到衍生自Si〇2的波峰。 對於Si膜厚度為2微米,對於Si〇2厚度為j 5奈米。 實例6 ’、 簽照貫施例2之實例6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於本只例中’集電器1 b為具有1 5微米厚度之銅薄片;碳陽 極2b為壓縮後具有1〇〇微米厚度之石墨層;第二陽極層扑 為Sn膜;及氧化膜5b為以久(〇<χ )製成。改變第二陽 極層3b及氧化膜“的總厚度比壓縮後碳陽極㉛厚度,評估 充電-放電性質之改變。將結果示於圖丨〇中。於圖丨〇中, 才κ座標代表由第二陽極層3b及氧化膜5b的總厚度/碳陽極 2b =厚度乘以丨〇 〇所得之值,而縱座標代表起始充電—放電 f f。結果指示當由第二陽極層3b及氧化膜5b的總厚度/ 石厌陽極2b的厚度乘以1 〇〇所得之值為85或以下時,起始充 535313 五、發明說明(23) 電一放電效率好到為9 〇 %或以上。 發現到在第二陽極層3b上的氧化膜5b如實施例1中有 效於降低電解液中的氫氟酸量。電解液為含有1 M L i P J?6作 為鋰鹽之EC及DEC 7/3CEC/DEC)混合物。於實例4至6中6觀 察到座度及氫氟酸的含量為lOppm或以下,其低於使用前 電解液中的含量(表3)。這是因為由鋰鹽與電解液中的溼 度反應產生之氫氟酸受與第二陽極層3a上的氧化膜5b反應 而消耗。 ’ 實施例3 參照圖式將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詳細說明 根據本實施例非水性電極二次電池中陽極的橫剖面。 外界:m放電及充電期間用來自電池流出電流及自 鈉’不1之電極元件。集電器1c可為由金屬如鋁、 銅、不鏽鋼、&、鶴及㈣成的薄片 至25微米之厚度。 卞电崙ic 了具有5 件,= ί放電及充電期間吸收及釋放Li的陽極力 ώ ^ 例如,石墨、富勒烯、碳奈米管、DLC、韭 型碳、硬碳及其混合物製成。 卞吕DLC、非
下方陽極6c包含有能夠比碳之 多鐘的鐘吸收材料;例如,石夕、錫、盆:二欠::吸* 物,其可單獨使用式 、 /、σ金及其金屬| -、氣相沈積法或錢鑛法形成。此第等-= 非晶型。可使用非晶型材=J = :t。此材料較i 造成電池操作電壓的增 將=陽極以
第29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24) 質及平均膜厚度之非晶型層。第二陽極層3b可具 °」微米至2°微米。可將第二陽極層“摻 雜删、&、砷或銻以降低比電阻。 中本發明第三個實施例類似之結構,一電池 二二接匕3有下方陽極6c及碳陽極2c於集電器1b的兩侧上 之結構,如圖1 2中所示。 陽極說!示於圖11及12中非水性電解液二次電池中 / 、术乍。充電期間陽極經由電解液自陰極接受鋰離 子首先分散於碳陽極2c中,而後結合至下方陽極 6 c而形成鐘化合物。因為下方陽極。為非晶型,充電及放 旱期間電壓逐漸改變而無呈現明顯的高原。而》,將鋰離 子吸收於碳陽極2c中,在吸收末了,充電結束。另一方 在&電期間將於充電期間吸收的鐘離子自碳陽極&釋 ^後,將吸收於下方陽極6c中的鋰離子釋放。此釋放 電中進行而無明顯向原。經由電解液將自陽極釋放 的鐘離子轉移至陰極。 實例7 參照實施例3之實例7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t本實例令’集電器1c為具有15微米厚度之銅薄片 :方6c為具有2微米厚度之由氣相沈積法形成的Si 、::乳化膜(si〇x ’()<x$2)或由Si及其氧化物膜組成 之f層膜;及碳陽極2c為石墨製具有105微米厚度。將如 此,備的陽極评估其作為電池之充電—放電容量及循環性 質°將結果*於表5中°結果顯示當使用任何Si、SiOx及
第30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25)
Si之多層膜及其氧化膜,容量為實例 具11〒的比較實例1 φ沾 1 · 3倍或以上,500次循環後之容量維捭於如〇 κ⑺1 Τ的 芦付於起始容量的8 或以上。 0 b/o 表5 實例7 (Si) 實例7 (SiOx) 實例7 (Si/ SiOx) 比較 實例1 起始充電容量 (mAh/g) 482 480 479 '~~~ 34Γ~ 起始放電容量 (mAh/g) 450 448 448 ~ 3ΓΓ~ 充電-放電效率 93. 4% 93. 3% 9375%~~ 93. 2% 500次循環後 維持的容量 85. 9% 85. 5% 85. 6% 85. 3% 實例8 參照實施例3之實例8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於本只例中’集電裔lc為具有12微米厚度之銅薄片;下方 %極6c為由CVD形成的Si ;及碳陽極2c為具有105微米厚度 之石墨層。改變下方陽極6c的厚度比壓縮後碳陽極2C厚 度,評估充電-放電性質之改變。將結果示於圖1 3中。於 圖13中,橫座標代表由下方陽極6c的厚度/碳陽極2c的厚 度乘以100所得之值,而縱座標代表起始充電—放電效率。 結果指示當由下方陽極6c的厚度/碳陽極2c的厚度乘以1〇〇
第31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26) 所得之值為70或以下時,起始充電—放電效率好到為9〇%或 以上。 發現到在下方陽極6c上的氧化物如實施例1中有效於 降低電解液中的氫氟酸量。電解液為含有1M LipFe作為鋰 鹽之EC及DEC 7/3(EC/DEC)混合物。觀察到當利用或 Si/ Si Ox多層膜時,座度及氫氟酸的含量為 下,其低於使用前電解液中的含量(表3)。這是:為\乂裡 鹽與電解液中的溼度反應產生之氫氟酸受與下方陽極k上 的氧化物反應而消耗。 實施例4 參,圖式將本發明的第四個實施例詳細說明。圖丨4為 根據本實施例非水性電極二次電池中陽極的橫剖面。 集電器Id為放電及充電期間用來自電池流出電流及自 外界充電入電池之電極元件。集電器1(1可為由金屬如鋁、 銅、不鏽鋼、金、鎢及鉬製成的薄片。集電器“可具有5 至25微米之厚度。 概陽極2d為放電及充電期間吸收及釋放u的陽極元 件,其由’例如,石墨、富勒烯、碳奈米管、DLC、非晶 型碳、硬碳及其混合物製成。
中間陽極層7d包含有能夠比碳之理論鋰吸收容量吸 二=鐘口,# ;、例如,石夕、錫、其合金及其金屬氧 ,、可單獨使用或以兩種或多種之組合。此材料較佳 …、非晶型。可使用非晶型材料以降低放電期間的陽極電土 位&成電池操作電壓的增加。較佳將中間陽極層μ藉由
第32頁 535313
CVD礼相沈積法或濺鍍法形成。此等方法可形成且 勻膜品質及平均膜厚卢之非曰刑爲 , 7成/、有均 狀序度之非晶型層.。中間陽極層7d 厚度,例如,0· 1微米至20料+。π收+ ?增ία J具有 咖#訕—、^ 卞至』说未可將中間陽極層7d摻雜 硼、W、申或銻以降低比電阻。碳陽極2d可包含有 層中間層7d。或者,可將中間陽極層 ^ 陽極2d的表面上而非在碳陽極2"。成於集電為ld或奴 作為圖1 4中本發明第四個實施例類似之結構,其 間陽極層7d及碳陽極2(1為交替層疊,一電池可具有/包含 中間陽極層7d及碳陽極2d於集電器1 d的兩側上之結構,如 ^將詳細說明示於圖14及15中非水性電解液二次電池中 陽極的操作。充電期間陽極經由電解液自陰極接受鋰離 ^因為基於對鐘的電位,中間陽極層7 d於充電期間比破 陽極2d具有較高Li吸收電位,鋰離子首先結合至中間陽極 層7d而形成鋰化合物。在途徑中間的碳陽極“幾乎不吸收 鐘離子。因為中間陽極層7 d為非晶型,充電及放電期間電 壓逐漸改變而無呈現明顯的高原。而後,在中間陽極層7 d 吸收經離子後,將鋰離子吸收於碳陽極2 c中,在吸收末 了’充電結束。另一方面,因為基於對鋰的電位,放電期 間碳陽極2d具有較低的鋰釋放電位,將於充電期間吸收的 I里離子自破陽極2 d釋放。而後,將吸收於中間陽極層7 ^中 的鐘離子釋放。此釋放也如充電中進行而無明顯高原。經 由電解液將自陽極釋放的鋰離子轉移至陰極。 實例9 535313 五、發明說明(28) 參照實施例4之實例9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於本實例中,集電器Id為具有10微米厚度之銅薄片; 中間陽極層7d為具有總厚度4微米厚度之層,由濺鍍法形 成的Si膜、其氧化膜(SiOx,〇<x$2)或由si及其氧化物膜 組成之多層膜組成;及碳陽極2d為石墨製具有總厚度12() 微米。將如此製備的陽極評估其作為電池之充電—放電容 量及循環性質。將結果示於表6中。結果顯示當使用任何 Si、SiOx及Si之多層膜及其氧化膜,容量為實例1中的比 較實例1中的1 · 3倍或以上,5 0 0次循環後之容量維持於起 始容量的85%或以上。 發現到在中間陽極層7d中的氧化物如實施例1中有效 於降低電解液中的氫氟酸量。電解液為含有LiPF6作為 鐘鹽之EC及DEC 7/3(EC/DEC)混合物。於實例4至6中觀察 到溼度及氫氟酸的含量為1 0ppm或以下,其低於使用前電 解液中的含量(表3)。這是因為由鐘鹽與電解液中的溼度 反應產生之氫氟酸受與中間陽極層7 d中的氧化物反應而消 耗0
第34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29) 表6 實例9 (Si) 實例9 (Si〇x) 實例9〜 (Si/ Si〇x) 起始充電容量 (mAh/g) 483 479 478 ^ 起始放電容量 (mAh/g) 449 446 448 ^ 充電-放電效率 93. 0% 93.1% 93/7%~^ 500次循環後 維持的容量 85. 7% 85. 4°/〇 85.9% 〜 317 85· 3°/〇 實施例5 參照圖式 根據本實施例 集電器le 外界充電入電 銅、不鏽鋼、 至25微米之厚 碳陽極2e 件,其由,例 型碳、硬碳及 米之厚度。 含鐘層8e 元件,其由加 吸收材料中而 比較 34ί 將本發明的第五個實施例詳細 非水性電極二次電池中陽極的横剖面圖20為 為放電及充電期間用來自電池流^電二及自 池之電極元件。集電器16可為由金屬:鋁、 金、鎢及鉬製成的薄片。集電器丨e可具有5 度。 ’、 為放電及充電期間吸收及釋放L i的陽極元 如,石墨、富勒烯、碳奈米管、DLC、非晶 其混合物製成。碳陽極2e可具有30至3 0 0微 為放電及充電期間能夠吸收或釋放鋰的陽極 入L i至能夠比碳之理論容量吸收更多鋰的鋰 製備。此材料之實例包括矽、錫、其合金及
第35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30) =氧化物,其可單獨使用或以兩種或多種之植 二極電位,造成電池= = = = =的 勾膜。V目或濺鍍法形成。此等方法可形成具3有均 二膜;:負及平均,厚度之非晶型層。含鋰層86可具有厚 又例如’ 〇 · 1微米至2 4 0微米。 ^圖20中本發明實施例類似之結構,一電池可且有 包έ有碳陽極2e及含鋰層8e於隹雷吳! 八 如圖21中所示。*電仏的兩侧上之結構, 實例1 0 參照^施例5之實例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且有6= : 集電器U為銅薄片;碳陽極。為壓縮後 s甘 墨層;及含鐘層8e為具有厚度1微米 之Si-U層,其由氣相沈積法形成。 :圖2G中的非水性電解液二次電池之陽極根據下列程 具m,有1G微米厚度銅薄片之集電器1 e上藉由混合 、Λ 一鼠乙烯作為黏合劑溶解於N-甲基-2-四氫比咯 :ίΐ,與導電度產生劑以製備糊狀物,將糊狀物塗佈 收二,上,乾燥糊狀物,而後以壓榨機壓縮碳陽極 2 e ’將碳陽極2 e沈積。 在奴陽極2e上沈積Si &Li金屬以形成含Li層仏。利用 U=的來源將此等金屬同時沈積,同時藉由調整各 、,二丄、、率而控制組合物比例。同時沈積使得^及§1得以 平L i刀布於含Li層8e中。si及Li具有不同嫁點。因此, 第36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31) —_ 當利用此等金屬之混合物或合金進行沈積, 地沈積於沈積的起始階段。所以,在沈積^二向於優先 含Li的Li-Si層形成,而在後來的階段Li〜Si > :階段中富 均句含L1層。Li_莫耳比了 以下,更佳的是0.8/1至2.2/1,因為當含Li展β山 戈 量增加,吸收的鐘量降低,導致充電—放電容V中的11含 此外,預先加入鐘可降低視在電荷以便將伴里念降低。 的體積膨脹或收縮減少。 ^件心充電及放電 另一方面,具有圖21中所示結構之二次 也如上述製備,無困難。 池用的%極 將充電及放電對本實例之陽極(示於 ㈤及比較實例!進行。充電及放電中之電流密〜21中的結 〇 ^ 本貫例的電池具有比較實例1(碳陽極)之約12: 實例11 參f ^施例5之另一實例將更明確地說明本發明。 於本只例中,集電器4為薄 微/厚墨層;及含L1綠為 之Sn-U層,其由氣相沈積法形成。 旱度5¼水 將圖2 0中的非水性雷 序製備。在具有15 ==次電池之陽極根據下列程 具有聚偏二氟乙烯作之集電器16上藉由混合 綱之石墨粉與導電】劑:解於N-甲基-2-四氫比· 產生以製備糊狀物,將糊狀物塗佈 第37頁 535313 五、發明說明(32) 於集電器1 e上,乾燥糊狀物,而後以壓榨機壓縮碳陽極 2e ’將碳陽極2e沈積。在破陽極2e上沈積Sn及Li金屬以形 成含Li層8e。利用兩個Sn及Li的來源將此等金屬同時沈 積,同時藉由調整各自沈積速率而控制組合物比例。同時 沈積使得Li及Sii得以平均地分布於含Li層8e中。Sn及Li具 有不同熔點。因此,當利用此等金屬之混合物或合金進行 沈積,L i傾向於優先地沈積於沈積的起始階段。所以,在 沈積的起始階段中富含L i的L i -Sn層形成,而在後來的階 段Li-Sn層富含Sn,因此無法製備均勻含Li層。Li對Sn的 莫耳比較佳為2.5/1或以下,更佳的是〇·8/1至2.2/1,因 為Μ含L i層8 e中的L i含量增加,吸收的鋰量降低,導致充 電-放電容量之降低。此外,預先加入鋰可降低視在電荷 以便將伴隨充電及放電的體積膨脹或收縮減少。 另一方面’具有圖21中所示結構之二次電池用的陽極 也如上述製備,無困難。 將充電及放電對本實例之陽極(示於圖2 〇或2 1中的結 構)及比較實例1進行。充電及放電中之電流密度為 10mA/cm2 °將對於實例及比較實例1之結果示於表7中。結 果顯不由本實例的電池具有比較實例丨(碳陽極)之約1 2件 容量密度。 ' "
535313 五、發明說明(33) 表7 實例10 (Li-Si) 實例11 (Li-Sn) 比較 實例1 起始充電容量 (mAh/g) 409 414 340 起始放電容量 (mAh/g) 382 384 317 充電-放電效率 93. 4% 92. 7% 93. 2%
min 第39頁 535313 圖式簡單說明 圖1顯示稂據本發明二次電池陽極 實例 内之横剖面結構 之 圖2顯 示根據本發明二次電池陽極内 另—實例。―一 —' 你門之橫剖面結構之圖3顯示根據比較實例二次電池陽極 <貫例。 心杈剖面結構 圖4顯示根據比較實例二次電池 之另一實例。 之松剖面結構 質。圖5顯示實例1及比較實例1及2中充電〜放電 循環性 層的厘危、不在利用圖1中二次電池陽極的電池中楚 、 又對起始充電-放電效率的影響。 圖7顯示根據本發明二次電池陽極内之 另一實例。 你划面結構之 圖8顯示根據本發明二次電池陽極内 另一實例。 面 陽極 結構之 圖9顯示在根據本發明第二個實施例(實例5 電池中氧化膜的厚度對起始充電-放電效率的影響。之二次 圖10顯示在利用圖7中二次電池陽極的二=^池中第 二陽極層的厚度對起始充電-放電效率的影響。 圖11顯示根據本發明二次電池陽極内之横剖面結構之 另一實例。 圖1 2顯示根據本發明二次電池陽極内之橫剖面結構之 另一實例。
第40頁 535313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3顯不在利用圖11中二次電池陽極的二次電池中下 方電極膜的厚度對起始充電-放電效率的影響。 圖1 4顯示根據本發明二次電池陽極内之橫剖面結構之 另一實例。 圖1 5顯示根據本發明二次電池陽極内之橫剖面結構之 另一實例。 圖16A及16B分別顯示根據先前技藝之二次電池中的充 電-放電曲線。 圖1 7顯示利用根據本發明及先前技藝之陽極之二次電 池中的充電-放電曲線。 圖18顯示對於根據本發明之陽極之XPS結果。 圖1 9顯示對於根據本發明之陽極之XPS結果。 圖2 0顯示根據本發明二次電池陽極内之橫剖面結構之 另一實例。 圖2 1顯示根據本發明二次電池陽極内之橫剖面結構之 另一實例。 【符號說明】 la 、lb 、lc、ld 、le〜集電器 2a、2b、2c、2d、2e〜石炭陽極 3a、3b〜第二陽極層 4a〜鋁粉 5b〜氧化膜 6c〜下方陽極
第41頁 535313 圖式簡單說明 7 d〜中間陽極層 8 e〜含裡層
ill 第42頁

Claims (1)

  1. 535313 六、申請專利範圍 1:種一次電池用之陽極,其能夠吸收及釋放鋰離子,此 %極具有多層結構,包含: 第一層含有碳作為主要成分;及 ^二層含有鋰吸收材料膜作為主要成分,此膜能夠吸 比妷之理論鋰吸收容量多之鋰。 吸^ ί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鋰 %材料具有非晶形結構。 二H康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第 ㈢係由氣相沈積法、CVD及濺鍍法形成。 成 t據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第 曰係由來自鋰吸收材料來源及其他鋰來源同時沈積而形 據申请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豆 層平均地含有鋰。 /、 下 _ f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立中第 〜均含有鋰且鋰/鋰吸收材料之比例(莫耳比)為2.^1或以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鋰
    第43頁 535313 六、申請專利範圍 吸收材料含有由s i 種元素。 Ge、Sn及Pb組成之族群選出一 、 一或多 8·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 吸收材粗人士丄〇 · 貝之一 _人冤池用之陽極,复士 及队何科含有由Sl、G 具中鋰 Ψ夕 Pb及其虱化物組成之祕 出之一或多種元素。 双之族砰選 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 、砷及銻組成之族群選出 ’其中鐘 之一或多 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鐘 砷及銻組成之族群選出之一或多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 吸收材料含有由硼、嶙 種元素。 1 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 吸收材料含有由硼、碟、 種元素。 11·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 二層的總厚度為第一層的總度之0· 0 00 1至0· 點)。 、3 —柒 1 2 ·/艮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將 由第二層材料之氧化物製成的第三層形成於第二層上。 1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 第二層及第三層的總厚度為第一層的總厚度之0· 0 0 0 1至0.
    第44頁 535313 六、申請專利範圍 8 5倍(含二端點)。 1 4.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第 二層位於第一層之電極表面側。 1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第 一層位於第二層之電極表面側。 1 6.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將 第一層置於第二層之上及下。 1 7.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將 第二層置於第一層之上及下。 1 8.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用之陽極,其中第 一層包含有氣相生長碳纖維。 19. 一種二次電池,包含: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 8項任一項之該二次電池用 之陽極; 一陰極,其能夠吸收及釋放鋰離子;及 一電解液,夾在陰極及陽極之間。
TW091105836A 2001-03-27 2002-03-25 An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therewith TW535313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90169 2001-03-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35313B true TW535313B (en) 2003-06-01

Family

ID=18944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1105836A TW535313B (en) 2001-03-27 2002-03-25 An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therewith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890685B2 (zh)
JP (1) JP3520921B2 (zh)
KR (1) KR100450548B1 (zh)
CN (1) CN1224129C (zh)
FR (1) FR2823013B1 (zh)
TW (1) TW5353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0019B2 (ja) 2002-04-10 2010-01-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電池及びその生成方法
US6946851B2 (en) * 2002-07-03 2005-09-20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rbon nanotube array based sensor
JP3664252B2 (ja) * 2002-11-19 2005-06-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負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TWI236778B (en) * 2003-01-06 2005-07-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ithium ion battery
US20040241548A1 (en) * 2003-04-02 2004-12-02 Takayuki Nakamoto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the same
KR20050119214A (ko) * 2003-04-28 2005-12-20 스미토모 티타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튬 2차 전지용 음극, 당해 음극을 사용하는 리튬 2차전지, 당해 음극 형성에 사용하는 막 형성용 재료 및 당해음극의 제조방법
JP4055642B2 (ja) * 2003-05-01 2008-03-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高速充放電用電極および電池
JP4803486B2 (ja) * 2003-05-15 2011-10-2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623940B2 (ja) * 2003-06-02 2011-02-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負極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TWI246791B (en) 2003-07-15 2006-01-01 Sony Corp Anode and battery using the same
US20050048369A1 (en) * 2003-08-28 2005-03-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7816032B2 (en) * 2003-11-28 2010-10-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Energy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4752508B2 (ja) * 2003-12-26 2011-08-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CN100338800C (zh) * 2004-02-17 2007-09-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05293950A (ja) * 2004-03-31 2005-10-20 Tdk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充電方法
JP4775621B2 (ja) * 2004-09-06 2011-09-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994634B2 (ja) 2004-11-11 2012-08-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0368800C (zh) * 2004-11-29 2008-02-13 华南师范大学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氢氟酸的定量分析方法
JP4824394B2 (ja) 2004-12-16 2011-11-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230904B2 (ja) * 2005-06-17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US20070111044A1 (en) * 2005-08-17 2007-05-17 Chang Seok G Hybrid cell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WO2007029934A1 (en) * 2005-09-06 2007-03-15 Lg Chem, Ltd. Composite binder containing carbon nanotub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employing the same
JP2007200862A (ja) * 2005-12-28 2007-08-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986222B2 (ja) * 2006-01-31 2012-07-25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JP5351990B2 (ja) * 2006-01-31 2013-11-27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A2535064A1 (fr) * 2006-02-01 2007-08-01 Hydro Quebec Materiau multi-couches, procede de fabrication et utilisation comme electrode
JP5105765B2 (ja) * 2006-04-20 2012-12-26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0800395B1 (ko) 2006-09-07 2008-02-04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리튬 이차 박막 전지
JP4665931B2 (ja) * 2007-03-29 2011-04-06 Tdk株式会社 アノード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8039152B2 (en) * 2007-04-03 2011-10-1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Tin in an active support matrix
US9076570B2 (en) * 2007-04-13 2015-07-07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o-composite structures,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e thereof
JP5218808B2 (ja) * 2007-06-11 2013-06-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KR100866863B1 (ko) 2007-07-19 2008-11-04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1373826B (zh) * 2007-08-24 2010-10-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硅负极和包括该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JP2010538444A (ja) * 2007-09-07 2010-12-09 インオーガニック スペシャリスツ インク リチウム二次バッテリー用アノード材料としてのシリコン変性ナノファイバー紙
WO2009073258A2 (en) * 2007-09-10 2009-06-11 Tiax Llc Nano-sized silicon
CN101393979B (zh) * 2007-09-21 2012-03-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硅负极和包括该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DE102007061618A1 (de) * 2007-12-18 2009-06-25 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 Silizium/SiOx/Kohlenstoff-Komposit für Lithiumionenbatterien
US8262942B2 (en) * 2008-02-07 2012-09-11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Hollow carbon nanosphere based secondary cell electrodes
EP2268486A2 (en) * 2008-03-25 2011-01-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articl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01981729A (zh) * 2008-03-26 2011-02-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US8822078B2 (en) 2008-09-29 2014-09-02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reestanding carbon nanotube paper, methods of its making, and devices containing the same
KR101098518B1 (ko) 2009-06-18 2011-12-26 국립대학법인 울산과학기술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1159226B1 (ko) 2009-09-30 2012-06-25 국립대학법인 울산과학기술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20110035906A (ko) * 2009-09-30 2011-04-0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커패시터
KR101147201B1 (ko) * 2010-02-08 2012-05-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이차전지의 음극,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상기 음극전극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5187335B2 (ja) * 2010-03-29 2013-04-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
WO2011146445A2 (en) * 2010-05-17 2011-11-24 Arthur Boren Carbon nanotube augmented electrodes with silicon
JP5285033B2 (ja) * 2010-08-06 2013-09-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負極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US20120191724A1 (en) * 2011-01-26 2012-07-26 Tucek Joseph A Storage of data objects based on a time of creation
JP2014194842A (ja) * 2011-07-26 2014-10-09 Panasonic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4199714A (ja) * 2011-08-09 2014-10-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そ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EP2772965B1 (en) 2011-10-25 2016-04-20 LG Chem, Ltd. Cath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same
JP5861444B2 (ja) 2011-12-20 2016-0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活物質、二次電池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2694145A (zh) * 2012-06-20 2012-09-26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阳极极片
JP6267910B2 (ja) * 2012-10-05 2018-01-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の製造方法
JP5637199B2 (ja) * 2012-10-12 2014-12-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
US20160204422A1 (en) * 2013-08-20 2016-07-14 Graftech International Holdings Inc. Battery anode
US9905854B2 (en) * 2013-09-03 2018-02-27 Samsung Sdi Co., Ltd. Electrod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538584B (zh) * 2014-12-03 2017-06-23 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负极片、负极片的制作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
CN104681787B (zh) * 2015-02-11 2017-03-01 浙江大学 多层薄膜的锂离子电池自支撑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170092990A1 (en) * 2015-09-25 2017-03-30 VlZn Energy Systems, Inc. Electroless plated an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JP6288062B2 (ja) * 2015-12-18 2018-03-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用活物質、二次電池、電子機器、電動車両および電動工具
KR20170107213A (ko) * 2016-03-15 2017-09-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이차전지용 다층전극,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KR102111479B1 (ko) * 2016-03-25 2020-05-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US11195668B2 (en) * 2017-02-27 2021-12-07 Taiyo Yuden Co., Lt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KR102270864B1 (ko) * 2017-04-19 2021-07-0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7093706A (zh) * 2017-05-15 2017-08-25 哈尔滨光宇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负极制备方法
CN110710024B (zh) * 2017-06-09 2024-04-1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阳极保护层的电池单元
US10038193B1 (en) 2017-07-28 2018-07-31 EnPower, Inc. Electrode having an interphase structure
KR102254263B1 (ko) * 2017-10-16 2021-05-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US20210202936A1 (en) * 2017-10-16 2021-07-0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 Body Corporate Anode material - method of production and solid-state battery made therewith
KR102601605B1 (ko) 2017-12-27 2023-11-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음극,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전지 및 음극 제조방법
CN108258247B (zh) * 2018-01-26 2020-08-11 天津市职业大学 一种导电的锑酸锂离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US20190296332A1 (en) * 2018-03-23 2019-09-26 EnPower,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s having one or more multilayer electrodes
KR20200031391A (ko) 2018-09-14 2020-03-24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다층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US20200161628A1 (en) * 2018-11-15 2020-05-21 EnPower, Inc. Layered electrode with high rate top layer
JP2020091997A (ja) * 2018-12-05 2020-06-11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9616614B (zh) * 2018-12-14 2020-12-1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和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KR20200111299A (ko) 2019-03-18 2020-09-29 한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메조포러스 탄소/리튬티탄 산화물 나노플레이크 (mc/lto-nf)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용 복합전극
CN113614955B (zh) * 2019-04-26 2024-07-0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负极活性物质、负极以及二次电池
US10998553B1 (en) 2019-10-31 2021-05-04 EnPower,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 with integrated ceramic separator
US11594784B2 (en) 2021-07-28 2023-02-28 EnPower, Inc. Integrated fibrous separator
EP4451366A1 (en) * 2022-07-14 2024-10-23 LG Energy Solution, Ltd. An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ano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34583A (ja) 1992-02-25 1993-09-10 Osaka Gas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3498380B2 (ja) * 1994-02-28 2004-02-16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非水二次電池
JPH07326342A (ja) * 1994-05-30 1995-12-12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1996033519A1 (fr) 1995-04-19 1996-10-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ccumulateur electrique non aqueux
JPH09259868A (ja) 1996-03-27 1997-10-03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H103904A (ja) 1996-06-14 1998-01-06 Tokuyama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H103920A (ja) 1996-06-17 1998-01-06 Toshiba Corp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55241B2 (ja) 1997-04-24 2008-03-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H11135120A (ja) 1997-10-27 1999-05-21 Kao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
KR100475697B1 (ko) * 1998-01-23 2005-05-17 주식회사 새 한 충전용리튬2차전지의제조방법
JP3559720B2 (ja) * 1998-01-30 2004-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49303B2 (ja) * 1998-03-20 2007-07-25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負極用炭素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0277793B1 (ko) * 1998-03-20 2001-02-01 김순택 리튬 이차 전지 음극용 탄소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JP3724217B2 (ja) * 1998-08-20 2005-12-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2次電池用負極
JP3960691B2 (ja) 1998-09-10 2007-08-15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系炭素被覆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
JP2001068110A (ja) * 1999-08-27 2001-03-16 Hitachi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とそれを搭載した電気装置
JP3913438B2 (ja) * 2000-04-03 2007-05-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3535454B2 (ja) * 2000-06-30 2004-06-07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466576B2 (ja) * 2000-11-14 2003-11-10 三井鉱山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負極用複合材料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2823013A1 (fr) 2002-10-04
JP3520921B2 (ja) 2004-04-19
CN1224129C (zh) 2005-10-19
KR20020076190A (ko) 2002-10-09
US20030054249A1 (en) 2003-03-20
US6890685B2 (en) 2005-05-10
KR100450548B1 (ko) 2004-09-30
CN1378296A (zh) 2002-11-06
FR2823013B1 (fr) 2011-07-01
JP2002358954A (ja) 200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35313B (en) An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therewith
Zhao et al. Advance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enabled by a bio‐inspired polysulfide adsorptive brush
KR102192087B1 (ko) 음극 활물질,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4885262B (zh) 装置和形成装置的方法
CN102918684B (zh) 膨胀石墨在锂/硫电池组中的用途
JP5042400B2 (ja) 非水二次電池
JP4868556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6353329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5295791A (zh) 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电池包、装置
KR101579641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TW201807870A (zh) 作爲電極之垂直對準的奈米碳管陣列
TWI705603B (zh) 負極活性物質、混合負極活性物質材料、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鋰離子二次電池、以及負極活性物質的製造方法
TWI714755B (zh)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的製造方法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的製造方法
WO2021109811A1 (zh) 二次电池及含有它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
JP2008210618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2054237A (ja) 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採用した正極並びにリチウム電池
WO2023070992A1 (zh) 电化学装置及包括其的电子装置
CN104716307A (zh) 负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它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WO2015015883A1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解液
US20240274805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and electrical device
US20240170653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and electrical device
JP6567289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3809285B (zh) 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全固态锂电池
Zhang et al. Three-dimensional Li2O–NiO–CoO composite thin-film anode with network structur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P5863631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K4A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