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397844B - Solid catalytic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catalyst - Google Patents

Solid catalytic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catalys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397844B
TW397844B TW085101758A TW85101758A TW397844B TW 397844 B TW397844 B TW 397844B TW 085101758 A TW085101758 A TW 085101758A TW 85101758 A TW85101758 A TW 85101758A TW 397844 B TW397844 B TW 3978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polymerization
solid catalyst
phthalate
catalys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85101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enji Goto
Motoki Hosaka
Akira Saito
Tetsuo Otsuka
Original Assignee
Toho Titaniu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ho Titanium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ho Titanium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3978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39784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04Monomers containing three or four carbon atoms
    • C08F110/06Prope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Description

A7 ' "·~ -_____ Β7 五、發明説明(1 ) 一~~—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於稀烴類聚合時,可提供高立體規 則性及粒子性狀佳、特別是高總體密度之聚合物高收率, 且於嵌段共聚合時,就算所形成橡膠狀聚合物比例高之場 合’也可以提供粒子性狀佳之聚合物高收率之烯烴頬 用固體觸媒成份及觸媒。 σ —般於烯烴類聚合時,係使用含有以鎂、鈦、電子給 予性化合物及由素爲必須成份之烯烴類聚合用固體觸媒成 份及以該固體觸媒成份及有機鋁化合物、有機矽化合物等 形成烯烴類聚合用觸媒,再於該觸媒之存在下進行烯烴類 聚合或共聚合。 例如’日本特開昭63-3010號公報中提出,將二烧氧 基鎂、芳香族二羧酸二酯、芳香族烴以及鈦由素化合物相 接觸所得之產物於粉末狀態下加熱處理而調製得固體觸媒 成份,再將該固體觸媒成份與有機銘化合物及有機矽化合 物形成烯烴類聚合用觸媒及該種烯烴類之聚合方法。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又’日本特開平^^5406號公報中提出,將二乙氧基 鎂及烷基苯所形成之懸濁液與四氣化鈦接觸,接著加入鄰 苯二甲酸雙氯化物反應而得出固體生成物,再將該固體生 成物於炫基苯之存在下與四氣化鈥接觸反應而調製出固體 觸媒成份’再將該固體觸媒成份與有機鋁化合物及有機矽 化合物形成烯烴類聚合用觸媒,以及於該觸媒存在下之稀 烴類聚合方法。 上述之數種習知技術,其目的在除去所形成聚合體中 殘留之氣及鈥等之觸媒殘渣,即省略所謂脱灰工程而得到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X 297公釐) 經濟部中央標隼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A7 ------ B7 五、發明説明(2) 向活觸媒’且可提高立體規則性聚合體之收率,及加強 聚合時觸媒活性之持續性。雖然在許乡方面皆有優異的效 果’但於使用此種高活性型觸媒成份與有機鋁化合物及矽 化合物所代表之電子給予性化合物所形成之聚合用觸媒進 行稀烴類聚合時,由於固體觸媒成份本身之微粉以及聚合 時因反應熱造成之粒子破壞,造成生成聚合物中含有許多 微粉,粒度分佈亦有擴大之傾向。只要微粉聚合物之數量 增多,不僅會阻礙均相反應之繼續進行,亦造成於聚合物 移送過程中管線阻塞等問題;又粒度分佈換大的結果會造 成聚合物於成形加工時不良的影響,因此之後朝向減少微 粉聚合物之數量及具均一粒徑之粒徑分佈縮小之聚合物之 方向開發。 爲解決上述問題’日本特開平6_ 1 57659號公報中提 出,於芳香族烴及四氣化鈦之混合溶液中,添加球狀二烷 氧基鎂、芳香族烴及鄰苯二甲酸雙酯所形成之懸濁液,反 應後再與四氣化鈦反應而得出固體觸媒成份,使用該固體 觸媒成份作爲烯烴頰聚合用之觸媒。 又曰本特開平6_287225號公報中提出,於球狀二烷氧 基鎂、芳香族烴及鄰苯二甲酸雙酯所形成之懸濁液中,加 入芳香族烴及四氯化鈦之混合溶液中反應之,將所得之反 應生成物以芳香族羥洗淨,再次與四氣化鈦反應可得固體 成价’經乾燥、微粉除去處理過程而得烯烴頰聚合用固體 觸媒成份。 又日本特開平6-287217號公報中提出,將球狀二燒氧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樣準(CNS ) Α4· (21()><297公 Ί裝------訂------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iri^^^本頁) /,-- A7 B7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杜印製 、發明説明(3 ) 基鎂、芳香族烴及鄰苯二甲酸雙酯所形成之懸濁液,加入 芳香族烴與四氣化鈦之混合溶液中反應之,所得之反應生 成物經芳香族羥洗淨,再次與四氣化鈦反應而得固體成 份,經乾燥、微粉除去處理後,再經添加粉末狀非離子性 界面活性劑可得烯烴類聚合用固體觸媒成份。 上述之方法可除去固體觸媒成份本身之微粉,故具有 減少所生成聚合物微粉量之效果,但對於先前所述聚合時 因反應熱所造成粒子破壞而產生微粉之現象則無抑制效 果。即仍然於生成聚合物中有微粉存在。又,該方法可生 成近似球狀、具良好形態之聚合物。但因總體密度低之故, 於製造聚烯烴時所生成聚合物之每單位容積之生成量較 少,限制了聚合物之輪送及造粒工程時之處理量。結果還 是存在製造聚烯烴時生產性不佳的問題。 另方面,於上述種種形式之固體觸媒成份及觸媒之 存在下’在第一階段製造聚丙稀單獨之結晶性聚合物,第 二階段係於該聚㈣單獨聚合物之共存下將聚丙烯及其他 之稀煙’例如乙歸、1_ 丁燒等進行共聚合而製造出聚丙烯 之嵌段共聚合體。於該嵌段共聚合體中,因組成中含有橡 膠狀,、聚合物,可使得具優異特性之結晶性聚丙歸同時改 良耐衝擊性’例如可使„容器、保險桿等汽車零件 電、家具等許多用途。 爲了進一步改良該嵌段共聚合物之对衝擊性,必須要 ==聚合物中生成橡膠狀共聚合物(例如乙歸丙 橡膠K比例,但伴随著橡膠狀共聚合物生成比例之增加,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本頁) • I -1 « I a -----裝_ 訂-- ^------:—— X 297公釐)
經濟部中央樣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A7 ------------ B7 五、發明説明(" ' 會使得生成紐共聚合辣子之㈣性增加。絲,於氣 相聚合步驟或整體聚合步驟時,會造成生成聚合物粒子之 m非常差’又有生成聚合粒子本衫凝集附著在聚 合裝置内壁等問題、,造成操作上之大困難點。 爲改善上述之問題,例如於日本特開昭6i6982i號公 報及日本特開昭61·69822號公報中提出,於第二階段聚合 時,即在橡膠狀共聚合體之生成階段,在該聚合系中供給 乙,等活性氩化合物或氧氣等含氧化合物。然而,此種活 性氫化合物或含氧化合物在稀烴聚合時會使得該觸媒之活 陡降低,因此在製程中必須嚴密也控制供給量,在裝置上 也必須有所改良。 本發明係爲解決習知技術所面臨到之種種問題點,使 用總體比重在特定數値以上之二烷氧基鎂調製出之固體觸 媒成份,於含有該固體觸媒成份、特定之有機矽化合物及 有機鋁化合物所形成觸媒之存在下,實施烯烴類聚合或共 聚合,如此可完全地解決習知技術之所有問題點。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係提出一種不僅保持高聚合活性 及鬲立體規則性聚合物之高收率,亦可得總體比重高且微 粉量少之聚合體,再者於嵌段共聚合時可增加橡膠狀共聚 合體之生成比例並維持良好的粒子性狀之烯烴類聚合用固 體觸媒成份及觸媒。 爲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之烯烴類聚合用固體觸媒成 份(Α)[以下以(Α)成份表示]構成上之特徵係將下記成份 (a)、(b)及(c)接觸後調製而成。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规格(210X297公釐) ---------裝------訂------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Ϋ.項本頁) ,:' 五、發明説明(5 ) —— ----一- ⑷總體比重〇 25g/ml以上之烷氧基鎂。 ()般式爲Tl(0Rl)nX4-n(式中,Rl爲碳數丨〜4之烷 基X爲氣、漠或供原子,11爲〇或之整數·)所代表 之鈦鹵素化合物。 (C)芳香族二羧酸二酯。 又’本發明之歸烴類聚合用觸媒,其組成之特徵係由 上述之(A)成份及下記之成份(B)及(C)所構成。 (B) 之段式爲R2XA1Y3_X(式中,R2爲碳數1〜4之烷 基’ Y爲氫、氣、漠、琪乏任-者,χ^<χ。之實數。 又式中複數之R2及γ可由相同或不同之(原)分子來組 成。)所代表〈有機铭化合物[以下以「⑻成份」表示]之i 種或2種以上。 (C) 之一般式爲R3ySl(〇R4)4y(式中,r3爲烷基、環烷 f及其衍生物、苯基、乙烯基、_基、絲基之任一者 皆可,R4爲碳數卜4之燒基、環燒基、苯基、乙歸基、 •歸丙基、芳燒基之任-者皆可。丫爲〇或卜3之整數。 又,式中複數之Rj及R4可由相同或不同之(原)分子來組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成。)所代表之有機矽化物[以下以「(c)成份」i種或2種 以上] 以下對本發明作更詳細之説明。 本發明中調製固體觸媒成份(A)所用之成份(a)二烷氧 基鎂(以下以「成份(a)」代表)係使用二甲氧基鎂、二乙氧 基鎂、二正丙氧基鎂、二異丁氧基鎂、二正丁氧基鎂、二 異丁氧基鎂、乙氧基Ψ氧基鎂、乙氧基正丙氧基鎂、正丁 本紙張尺度適财國国家標準(CNS> (训幻97公幻 B7 五、發明説明(6 ) 氧基乙氧基鎂、異丁氧基乙氧基鎂等之1種或2種以上組 合而成,又其中以使用二乙氧基鎂或二正丙氧基鎂爲佳。 上述成价(a)必須使用粉末狀、總體比重〇.25g/ml以上 者,又總體比重0.25〜0.40g/ml較好,在0.27〜〇.37g/ml 之範圍内則更好。當總體比重不到〇.25g/m丨時,無法得到 高總體比重、高立體規則性之聚烯烴之高收率。另一方面, 當總體比重過高時,會使得生成聚烯烴之粒子性狀有不良 的影響。此處之總體比重係依據JISK6721(1977)之方法測 定之。 又,上述成份(a)之細孔容積以〇.〇2ml/g以上爲佳,更 佳者爲0.02〜〇.〇6ml/g,最佳者係在〇.〇2〜〇.〇5mi/g之範 圍内。當使用具該程度之大細孔容積、多孔性之二燒氧基 鎂所調製出之固體觸媒成份提供烯烴類聚合時,可得高立 體規則性及具優異粒子性狀之聚合物高收率,又於嵌段共 聚合時,就算橡膠狀聚合物之生成比例很高,還是可以得 到具極佳粒子性狀共聚合體高收率。此處之細孔容積係依 據氮氣之吸著等溫線方法測定出。 因此,所使用之成份(a)二烷氧基鎂必須具高總體比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重、且具特定數値以上之細孔容積較佳。如此可生成具高 總體比重、高立體規則性之聚丙烯高收率。又於嵌段共^ α時,就算橡膠狀共聚合物生成比例增加時,亦可得維 良好粒子性狀之成果。 =氧基鎂之細孔容積分佈係以ln(RWRn)[此處〜) 爲累積細孔容積90%時之細孔半徑,R“累積細孔容積 9 -----B7 五、發明説明(7 ) 10%時之細孔半徑]來代表。其値應爲丨5以上,i 5〜3 5 較佳,2_0〜3.0之範圍内更佳。以具有此種程度之廣細孔 容積分佈爲佳。此處之細孔容積分佈係依據氮氣之吸著等 溫線法測定之。 又二烷氧基鎂之氮吸著比表面積(N2SA)係在5〜 50m2/g ’在10〜40m2/g較佳,15〜3〇m2/g則更佳。其形 狀爲球狀或橢圓球狀之具狹窄的粒度分佈者較佳。此處之 球狀或橢圓球狀並没有必要在顯微鏡觀察下表面呈乎滑之 眞球或橢圓球狀,只要粒子之球形係數之長軸徑纟及短軸 徑w之比(纟/w)在3以下即可,較佳爲1〜2,更佳者爲j 〜1_5。因此,例如馬鈐薯般之形狀,即使用表面具凹凸 之粒子形狀也可以。使用此種球狀或橢圓球狀之二烷氧基 鎂所得之固體觸媒成份亦呈球狀或橢圓球狀,又由此固體 觸媒成份所製造出之聚烯烴亦可得相同之球狀或橢圓球 狀。結果可得具優異流動性之聚合物。在聚烯烴之製程中 可帶來好處。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又,二烷氧基鎂之乎均粒徑爲1〇〇μηι,較佳者爲 5〜80μιη,更佳者爲1〇〜6〇μιΏ,又其粒度分佈爲使用微 粉及粗私較少者,即粒度分佈範圍狹窄者較佳。具體而言, 5μιη以下之缸子占20重量。/。以下,較佳者爲】5重量%以 下,更佳者爲10重量%以下。同時100μηι以上之粒子占1〇 重量。/〇以下’較佳者爲5重量。/。以下,又粒度分佈以(〇9〇_ D10)/D5〇(此處D%爲累積粒度卯重量%時之粒徑,Di()爲累 積粒度10重量%時之粒徑,D5()爲累積粒度5〇重量%時之 本紙張尺度適财關家辟(CNS ) A規格(21GX297公嫠) B7 $、發明説明(8 ) ~~" - 粒徑)代表之,必須在3以下,2.5以下較佳,2以下更佳。 當使用如此般微粉少之二燒氧基鎮時,村以得到微粉少 之聚烯烴。 上述之高總體比重、具特定數値以上細孔容積之球狀 或橢圓球狀體,微粉及粗粉之量少並具有狹窄粒徑分佈之 一燒氧基鎂,可以如下例所示之方法得出。 將金屬鎂及一般式爲r5〇h(式中,R5爲碳數i〜4之 直鏈狀或分支鏈狀之烷基)所代表之醇類之丨種或2種,在 無溶劑或觸媒之存在下直接反應而製造出烷氧基鎂之方 法。 (i)金屬鎂及醇類之反應系中,金屬鎂/醇類(重量比)之 最終添加比例爲1 /9〜15。 (π)前述最終添加比例之金屬鎂及醇類,係在讓醇類迴 流下之反應系中連續地或斷續地添加,並反應5〜分 鐘。 (in)接著’在醇類之迴流下保持小時進行熟化 反應。 經濟部中夬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上述方法所使用之金屬鎂可爲數十〜數百網孔,具體 而言100網孔左右之粉末反應性較佳。 又上述迴流反應之觸媒可使用甲基溴、甲基氣乙美 漠、乙基虱等之由素化烷基、氣化鎂、氣化鋁等之金屬: 素化合物、二乙氧基鎂等之二烷氧基鎂、碘、蜡酸酯等。 本發明中,調製固體觸媒成份(A)所使用之成份0)之 鈦鹵素化合物(以下以「成份(b)」表示)之一般式爲 本纸乐又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Λ4規格(Τ^Γ297公釐)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____ _B7 五、發明説明(9)
TiCORinX^(式中,R1爲碳數!〜4之直鏈狀或分支鏈狀 燒基、X爲氣、溴或碘原子,η爲〇或1〜3之整數。又, 式中複數之R1及X可由相同或不同之(原)分子來組成)所 代表之鈦由素化物或烷氧基鈦卣化物之1種或2種以上。 具體而言’鈦四鹵素化物可爲Tici4、TiBr4、Til4, 燒氧基鈦由素化物可爲Ti(〇CH3)Cl3、Ti(OC2H5)Cl3、
Ti(〇C3H7)C13、Ti(On-C4H9)Cl3、Ti(OCH3)2Cl2、 Ti(OC2H5)2Cl2、Ti(OC3H7)2Cl2、Ti(On-C4H9)2Cl2、 Ti(〇CH3)3Cl ' Ti(OC2H5)3Cl - Ti(OC3H7)3Cl ^ Ti(On-ce^ci等,其中鈦四凾素化物爲較佳,最佳者爲。 可同時使用上述之鈦鹵素化合物之1種或2種以上。 又,成份(b)之鈦鹵素化合物以外之鹵素化合物,亦可 使用四氣化矽等之鹵素矽化合物,或氣化亞硫舶^等與成份 (b)併用之。此時成份(b)可以使用芳香族烴或己烷、庚烷般 脂肪族羥等之非活性有機溶劑稀釋之。 本發明中,調製固體觸媒成份(A)所使用之成份(c)之 芳香族二羧酸酯(以下以「成份(C)」代表之),係採用1種 或2種以上之鄰苯二甲酸雙酯或對苯二甲酸雙酯。 鄰苯二甲酸雙酯之具體例可爲鄰苯二甲酸二甲酯、鄰 苯二甲酸二乙酯、鄰苯二甲酸二正丙酯、鄰苯二甲酸二異 丙酿、鄰苯二甲酸正丁酯、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鄰苯二 甲酸乙基甲酯、鄰苯二甲酸乙基(異丙酯)、鄰苯二甲酸乙 基正丙酯、鄰苯二甲酸正丁基乙酯、鄰苯二甲酸異丁基乙 酿、鄰苯二甲酸二異戊酯、鄰苯二甲酸二己酯、鄰苯二甲 12 本紙張尺度適用 tWiiiiYcNS )_A4k# ( 210X297^ ) 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νβ
• I A7 -—_____________B7 五、發明説明(10) ~ -1 .
酸二正庚酯、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鄰苯二甲酸雙(2甲基 I 己酯)、鄰苯二甲酸雙(2_乙基己酯)、鄰苯二甲酸二正壬酯、 |
鄰苯一甲酸二異癸酯、鄰苯二甲酸雙(2、2-二甲基庚酯)、 * I 鄰苯一甲酸正丁基(異戊酯)、鄰苯二甲酸正丁基(異辛酯)、|丨丨 鄰苯二甲酸正戍基己酿、鄰苯二甲酸正戊基(異己酿)、鄰|丨 苯二甲酸異戊基(庚酯)、鄰苯二甲酸正戊基(異辛酯)、鄰苯 I j 二甲酸正戊基(異壬酯)、鄰苯二甲酸異戊基(正癸酯)、鄰苯|丨丨 二甲酸正戊基(十一烷基)、鄰苯二甲酸正己基(異辛酯)、♦ ;|丨 苯二甲酸正己基(異壬酿)、鄰苯二甲酸正己基(正癸醋)、_ | j =二甲酸正戍基(異辛•鄰苯二甲酸正庚基(異壬•冑 Ϊ | 苯二甲酸正庚基(新癸酯)、鄰苯二甲酸異辛基(異壬酯)之1 | 種或2種以上所組成。 、 | 對苯二甲酸雙酯之具體例可爲對苯二甲酸二甲酯、對 ^
苯二曱酸二乙酿、對苯二甲酸二正丙酿、對苯二甲酸二異 丙酯、對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對苯二甲酸二異丁酯、對$ I 二甲酸乙基甲酯、對苯二甲酸甲基(異丙酯)、對苯二甲酸 丨丨 乙基正丙酿、對苯二甲酸正丁基乙酿、對苯二甲酸異丁I 4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乙酯、對苯二甲酸二正戊酿、對苯二甲酸二異戊酿料丨 二甲酸二己酯、對苯二甲酸二正庚酯、對苯二甲酸二正I 丨丨 酿、對苯二甲酸雙(2_甲基己酿)、對苯二甲酸雙(2_乙紅 j 酯)、對苯二甲酸二正壬酯、對苯二甲酸二異癸酯對苯二 丨 甲酸雙(2,2-二甲基庚酿)、對苯二甲酸正丁基(異己醋)、對 | 苯二甲酸正丁基(異辛酿)、對苯二甲酸正庚基己酿對苯 j 二甲酸正戊基(異己酿)、對苯二甲酸異戌基(庚⑷、對苯二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〇χ297公餐)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 A7 B7 '發明説明(11 甲酸正戊基(異辛能)、對苯二甲酸正戊基(異壬酿)、對苯二 甲酸異戊基(正癸酿)、對苯二甲酸正戊基(十一燒酿)、對苯 甲酸異戊基(異己3旨)、對苯二甲酸正己基(異辛酿)、對苯 甲酸正己基(異壬墙)、對苯二甲酸正己基(正癸酿)、對苯 甲酸正庚基(異辛翰)、對苯二甲酸正庚基(異壬酿)、對苯 一甲酸正庚基(新癸翰)、對苯二甲酸異辛基(異壬酿)之!種 或2種以上所組成。 當使用上述1種鄰苯二甲酸雙酯時,以採用鄰苯二甲 酸一乙酯、鄰苯二甲酸二正丙酯、鄰苯二甲酸二異丙酯、 鄰苯二甲酸m旨、郵苯二甲酸二異丁自§、鄰苯二甲酸 一正辛酯、鄰苯二甲酸雙(2_甲基己酯)及鄰苯二甲酸二異 癸酯較佳。 ' 又‘使用上述成份(C)之2種或3種以上時,雖然組合 上没有特殊的限制,但以採用〖種苯二甲酸雙酯之烷基總 碳數與另一種苯二甲酸雙酯之烷基總碳數差距在4以上之 組合較佳。其具體例如下所示。 (1) 苯一甲酸二乙酿、苯二甲酸二正丁醋。 (2) 苯一甲酸二乙酿、苯二甲酸二異丁酿。 (3) 苯二甲酸二乙酯、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4) 苯二甲酸二乙酯、苯二甲酸雙(2_甲基己酯)。 (5) 苯二甲酸二正丁酯、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6) 苯二甲酸二正丁酯、苯二甲酸雙(2_甲基己酯)。 (7) 苯二甲酸二乙酯、苯二甲酸二正丁酯、苯二甲酸雙 (2-甲基己酯)。 請 先 閱 ik 背 ii 之 注 意 事- % *裝 訂 1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A7 B7 經濟部中央揉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説明(丨2 ) ~ ------ ⑻苯二甲酸二乙酿、苯二甲酸二異丁 (2-甲基己酯)。 ^ 當使用上述般2独上之成份(〇調製㈣體觸 f來聚料㈣,特別是㈣U合時,謂減晶性更 鬲、分子量分佈廣之聚合體。 當調製固體觸媒成份⑷時,上迷之苯二甲酸雙酿可作 爲必要成份而與其他之電子給予性化合物併用之。此處之 電子給予性化合物係指含有氧或氮之有機化合物 ’例如醇 類、紛類、歧類、酿類、酮類、酸由素化鹽類、路類、胺 類、聽胺類、綠類、異氰酸絲、及含有㈣^結合之有 機砂化合物等。 更具體的電子給予性化合物之例可爲甲醇、乙醇、丙 醇:丁醇、戊醇、己醇、辛醇、2_乙基己醇、十二燒醇等 之醇類,酚、甲酚等之酚類,甲醚、乙醚、丙醚、丁醚、 戊醚、二苯醚等醚類,甲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乙烯酯、 乙酸丙酯、乙酸辛酯、乙酸環己酯 '丙酸乙酯、丁酸乙酯、 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苯甲酸丙酯、苯甲酸丁酯、苯 甲酸辛酯、苯甲酸環己酯、苯甲酸苯酯、對甲苯甲酸甲酯、 對甲苯甲酸乙酯、對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對甲氧基苯甲酸 乙酯等單羧酸酯,順丁烯二酸二乙酯、順丁烯二酸二丁酯、 己二酸二甲酯、己二醇二乙酯、己二酸二丙酯、己二酸二 丁酿、己二酸二異癸醇、己二酸二辛酯等雙羧酸酯,丙酮、 甲基乙基酮、甲基丁基酮、苯乙酮、二苯甲酮等酮類,鄰 苯二甲酸二氣鹽、對苯二甲酸二氯鹽等酸邊素化鹽,乙醛、 15 本紙張又度適财關家標準(CNS)从規格(2IGX297公瘦)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Y-m填寫本頁} -裝. -訂 線 I 1-- -I— -I i 經濟部中央標隼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説明(13) 丁醛、壬醛、苯甲醛等醛類,甲胺、乙胺、三丁胺、六氫 化啦:啶、苯胺、啦:啶等胺類,乙4、苯甲、甲苯基rt等 Η類。 又,具Si-0-C結合之有機矽化合物可爲三甲基甲氧基 硅烷、三乙基乙氧基硅烷、三正丙基甲氧基硅烷、三正丙 基乙氧基硅烷、三正丁基甲氧基硅烷、三異丁基甲氧基硅 烷、三第3 丁基甲氧基硅烷、三正丁基乙氧基硅烷、三環 己基甲氧基硅烷、三環己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 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 異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異丙基 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異丁基二甲氧 基硅烷、二第3 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 烷、正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雙(2-乙基己基)二甲氧基 硅烷、雙(2-乙基己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環己基二甲氧基 硅烷、二環己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環戊基二乙氧基硅烷、 二環戌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 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 (異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環戊 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環戊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環戌基 (異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正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環 戍基(異丁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環戊基二甲氧基硅 烷、環己基環戌基二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苯基甲基 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苯基乙基二乙氧 1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Χ297公釐) 裝 訂 線 *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爾'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装 A7 _______—__B7_____ 五、發明説明(14 ) 基硅烷、環己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環己基二甲基乙氧基 硅烷、環己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環己基二乙基乙氧基硅 烷、2-乙基己基三甲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乙氧基硅 烷、環己基(正戌基)二乙氧基硅烷、環戊基乙基二甲氧基 硅烷、環戌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基(正丙基)二甲氧 基硅烷、環己基(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正丙基) 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基(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 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 三乙氧基硅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乙氧基硅 烷、異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異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丁基 三甲氧基硅烷、異丁基三甲氧基硅烷 '第3 丁基三甲氧基 硅烷、正丁基三乙氧基硅烷、環己基三甲氧基硅烷、環己 基三乙氧基硅烷、環戊基三甲氧基硅烷、環戍基三乙氧基 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 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四乙 氧基娃炫等。 上述之成份(a)、(b)及(c)係在常溫下液體之芳香族烴 (以下以「成份(d)代表)懸濁液中相接觸。該成份(d)可使用 苯、甲本、一甲苯、乙苯、丙苯或三甲苯等溶劑,以使用 甲苯或二甲苯較佳。 接著,説明於調製本發明之固體觸媒成份(A)時之添加 順序。上述成份(a)、(b)及(c)之添加順序並無特別限制。 但採用先將成份(a)懸濁於成份(d)中(工程1),再與成份(b) 接觸(工程2)’再於工程1或工程2中,或在工程2之後,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裝 訂 線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説明(B) 將成份(c)與成份(a)或(b)接觸,於此工程後所生成之固體 生成物再度與成份(b)做第2次以上之接觸、反應而得固體 觸媒成紛(A)之方式較佳。依此種接觸順序可提高觸媒之活 性,且可在成份(d)之存在下完成反應,又在與成份(b)做第 2次以後之接觸反應前最好用成份(d)將固體生成物洗淨j 次以上。 成份(c)可如上述般於成份(a)懸濁於成份(d)之工程1 中添加之,亦可於成份(a)與成份(d)之懸濁液接觸成份(b) 之工程2中添加之,並可將成份(c)於工程1及工程2之二 工程中分割添加之,另可將成份(c)於與上述工程1或工程 2之任一工程接觸後如上述般與成份(b)進行2次以上接觸 反應之工程階段時再度添加之。 上述各物質之具體添加順序如下所示。 I. (a)+(c)+(d)->(b) 2 (a)+(c)+(d)—>(b)—>(b) 3.(a)+(c)+(d)->(b)^(b)+(d) 4_(a)+(C)+(d)4(b)4(d)(洗淨)-Kb)+(d) 5. (a)+(c)+(d)—(b)4(d)(洗淨)4(b)+(d)—(b)+(d) 6. (a)+(c)+(d)—(b)->(d)(洗淨)—(b)+(c)+(d) 7. (a)+(C)+(d)—(b)o(d)(洗淨)—(b)+(c)+(d)—(b)+(句 8. (a)+(d)^(b)+(c) 9. (a)+(d)^.(b)->(c) 10. (a)+(d)->(b)—(c)〇(b) II. (a)+(d)-^(b)^(c)^(b)+(d)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0¾ * . ♦ (讀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 fi 經濟部中央榡準局員工消費合作杜印製 A7 _____B7__ 五、發明説明(16) 12. (a)+(d)->(b)->(c)—(d)(洗淨)—(b)+(d) 13. (3)+((1)-»(1))-^(〇)->((1)(洗淨)-»(1))+((1)-^(1))+((1) 14. (a)+(d)—(b)~>(c)4(d)(洗淨)—(b)+(c)+(d) 15(3)+(句->(1))->(〇)-»(0)(洗淨)->(1>)+(〇)+((1)-»(1))+(<5) 將上述各成份接觸後得之固體生成物以正庚烷、正己 烷等脂肪族烴溶劑充分洗淨較佳。 於上述各成份之接觸或反應時,成份(a)懸濁於成份(d) 之溫度並無特殊限制,但最好在40 °C下進行,需挽拌1分 至5小時以達成懸濁。 接著將成份(b)與上述成份(a)與成份(d)之懸濁液相接 觸,此時之溫度與上述懸濁時相同或不同均可,在4〇 〇c以 下較佳’ 2〇 °c以下更佳,最適溫度爲設定在_10 〇c〜15 °c之範圍。又,成份(a)及成份(d)之懸濁液同成份(b)之接 觸方法並無特殊限制,可採用於成份(a)與成份(d)之懸濁液 中滴入成份(b)之方法,於成份(b)中滴入成份(a)與成份(d) 之懸濁液之方法,或將成份(b)稀釋於成份(d)中之後滴入成 份(a)與成份(d)之懸濁液之方法來接觸。 上述成份(b)與成份(a)及成份(d)之懸濁液接觸以進行 反應時,溫度爲〇〜丨3〇 °c ’於4〇〜丨3〇較佳,於 〜120 °C更佳。反應時間無特殊限制,通常1〇分鐘至5小 時,30分鐘至3小時之範圍内較佳。 本發明於調製固體觸媒成份時,自成份(b)與成份(a) 及成份(d)之懸濁液接觸之溫度起至反應溫度之昇溫逹 度,平均昇溫速度爲〇 5〜2(rc/分,以〇 7〜1〇β(:/分較 19 本紙張从適财關家揉(210x^17 ---------t-------IT------# r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S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_______B7 五、發明説明(17 ) 佳,以0.8〜8。(: /分最佳。當昇溫速度過慢,原料中之二 烷氧基鎂之效果無法完全發揮,造成以所得固體觸媒成份 生成之聚合物的總體比重不足;相反地昇溫速度過快,因 反應熱造成粒子之破壞’結果會使得調製出固體觸媒成份 之微粉量增加。 與成份(C)接觸之溫度無特別限制,通常_1〇〜13〇〇c, 〇〜100°C較佳,5〜40°C最佳。當併用2種以上成份(c), 或將同種成份(c)分割添加時亦在上述之溫度範圍内添加 之,不同種或同種但分割添加之各個成份(c)之添加溫度相 同或不同均可,又接觸時必須讓成份(c)完全地分散於懸濁 液中’爲了讓其與懸濁液中之固體物均一地接觸,必須將 該懸濁液充分地攪拌,當懸濁液呈亂流態時添加成份〇)較 佳。 成份(a)、成份(b)、成份(c)及成份(句之使用量比因調 製方法之不同而異,故無法一概規定之。例如,成份(d) 與成份(b)之使用量比爲容量比〇 j〜2〇,又1〜1〇之範 圍内較佳;每1莫耳成份(a)要使用成份(b)〇 5〜1〇〇莫耳, 又1〜10莫耳較佳。 成份(c)之使用量比爲,當成份(c)係採用鄰苯二甲酸二 酯時,該烷基總碳數爲2〜10時,每1莫耳成份(a)需使用 0.05莫耳以上之成份(c)。ο ι〜i莫耳之範圍内較佳;當 烷基總破數爲11〜22時’每1莫耳成份(a)需使用〇 〇5莫 耳以上之成份(c),0.05〜1莫耳之範圍内較佳。01〜0 5 莫耳之範圍内更佳。又,當成份(c)採2種以上併用或分割 20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家標準(CNS ) ( 2_1〇Χ 297公| ) — * I 私衣 I 訂 線 •-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A7 ----------B7 五、發明説明(18) 添加時,其使用比率係採總計添加量依上述使用比率調整 之。 當每1莫耳成份⑷,成份⑷之使用量低於〇 〇5莫耳 時,所調製出固體觸媒成份其粒子生成不完全,故總體比 重會較低。使用此固體觸媒成份所生成聚合物之總體比重 亦兴法相當高,造成其立體規則性不佳,且聚合物之收率 (觸媒活性)亦不佳。 另一方面,成份(c)之使用量比或固體觸媒成份中所含 有成份(c)之比率(含有率)會對以該固體觸媒成份製造出之 婦類’特別疋丙稀聚合物之結晶性或密度帶來影響。故 可藉由變化成份(C)之使用量或含有量來控制聚合物之密 度。特別是當希望得到低密度之丙烯聚合物時,可使用燒 基總灰素10〜22之鄰苯二甲酸二酿,以上述之使用比率 添加之。 於調製本發明之固體觸媒成份(A)時,除了上述之成份 (a)、(b)、(c)及(d)外’亦可使用周期表第!族至第4族之 化合物作爲其他成份使用之。具體例爲氣化钟、氣化錢、 氣化鋁、氣化鉀、氣化鈣、氣化錯、氣化铪、碳酸鈉、碳 酸鎂、碳酸鈣、乙氧基二氣化鋁、二異丙氧基鋁、異丙氧 基氣化鋁、三乙氧基鋁、三異丙氧基鋁等。 可藉由添加上述之氣化鋁、乙氧基二氣化鋁、二異丙 氧基、異丙氧基氣化铭、三乙氧基叙、四異丙氧基紹於 調製固體觸媒成份(A)之任一時點中,如此可控制使用該固 體觸媒成份製造出聚合物之密度。特別於聚合丙烯時,使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__ I^------ir------^ -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隼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__B7____ 發明説明(19) 用添加了鋁化合物所調製出之固體觸媒成份,所生成之聚 合物密度可控制在0.9〜0.9〇7g/ml之較低密度範圍内。同 時,當使用該固體觸媒成份以於漿法聚合丙烯時,可得出 如此般之低密度、溶劑可溶份(無規聚丙烯)極少之高收率 聚合物。 依以上方法所得本發明之固體觸媒成份(A)、配合有機 鋁化合物成份(B)及有機矽化合物成份(〇而形成烯烴類聚 合用觸媒,使用該觸媒於烯烴類聚合時可得高總體比重、 具良好粒子性狀及粒度分佈狹窄之聚合物粉末。結果可提 高聚合操作時生成聚合物粉末之處理操作性,並可解決由 於生成聚合物粉末中含有微粉而造成閉塞等之問題。 本發明於生成烯烴類聚合用觸媒時所用之有機鋁化合 物(B)之一般式爲R2XA1Y3_X(式中,R2爲碳數}〜4之直鏈 狀或分枝鏈狀之烷基、Y爲氫、氣、漠、硪之任一皆可, X爲0<X<3之實數。又,式中複數之尺2及γ可由相同或 不同之(原)分子來組成。)所代表之化合物。 有機铭化合物(Β)可爲三乙基銘、二乙基氣化铭、三異 丁基鋁、二乙基溴化鋁、乙基氫化鋁等之1種或2種以上。 以使用三乙基鋁、三異丁基鋁較佳。 又,本發明於生成烯烴類聚合用觸媒時所用之有機矽 化合物(C)之一般式爲R3ySl(〇R4)4y(式中,R3爲碳數t〜 12之直鏈狀或分支直鏈狀烷基,較佳爲使用碳數3〜6之 環燒基及其衍生物、苯基、乙烯基、丙烯基芳烷基中之 任一者,取其相同或不相同者之組合均可。r4爲碳數工〜 22 本紙張尺i適用中國國家樣準(CNS )八4規格(210X297公楚)' 一------ I------’訂------.^ *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is,4填寫本頁) A7 B7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五、發明説明(20) 4之直鏈狀或分支鏈狀之烷基,較佳爲使用碳數3〜6之 環烷基、苯基、乙烯基、丙烯基、芳烷基中之任一者,取 其相同或不相同者之組合均可。y爲0或1〜3之整數。 又,式中複數之R3及R4可由相同或不同之(原)分子組成。 所代表之有機矽化合物。具體而言可爲苯基烷氧基硅烷、 烷基烷氧基硅烷、苯基烷基烷氧基硅烷、環烷基烷氧基硅 炫、環娱基燒基燒氧基娃燒、燒氧基娃炫等。 上述之有機矽化合物(C)其更具體之例示可爲三甲基 甲氧基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三正丙基甲氧基硅烷、 三正丙基乙氧基硅烷、三正丁甲氧基硅烷、三異丁基甲氧 基硅烷、三第3 丁基甲氧基硅烷、三正丁基乙氧基硅烷、 三環己基甲氧基硅烷、三環己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 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異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異丙 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異丁基二甲 氧基硅烷、二第3 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 硅烷、正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雙(2-乙基己基)二甲氧 基硅烷、雙(2-乙基己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環己基二甲氧 基硅烷、二環己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環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環戌基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 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 (異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環戊 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環戊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環戌基乙 基二乙氧基硅烷、環戌基(異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正 23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請 先 閱 讀 背 ιέ 冬 意 事.If 填Γ裝 頁 訂 線 A7 B7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説明(21 ) 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正戌基)二乙氧基硅烷、環戌 基(異丁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 環己基(正丙基)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基(異丙基)二乙氧基硅 烷、環己基(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正丁基)二乙氧 基硅烷、環己基(異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 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苯 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苯基乙基 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基二甲基甲氧硅烷、環己基二乙基乙 氧基硅烷、環已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環己基二乙基乙氧 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甲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乙氧基 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 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 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異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異丙基三乙氧 基硅烷、正丁基三甲氧基硅烷、異丁基三甲氧基硅烷、第 3 丁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丁基三乙氧基硅烷、環己基三甲 氧基硅烷、環己基三乙氧基硅烷、環戍基三甲氧基硅烷、 環戌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 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甲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乙氧 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四甲氧 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環己基環戍基二甲氧基硅烷、環 己基環戍基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基環戊基二丙氧基硅烷、 3-甲基環己基環戍基二丙氧基硅烷、4-甲基環己基環戍基 二甲氧基硅烷、3 、5-二甲基環己基環戊基二甲氧基硅 烷、3-甲基環己基環己基二甲氧基硅烷、雙(3-甲基環己基) 2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請 閱 讀 背 意 事' 項/ -m I裝 頁 訂 線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_ 五、發明説明(22 ) 二甲氧基硅烷、4-甲基環己基環己基二甲氧基硅烷、雙(4-甲基環己基)二甲氧基硅烷、3 、5-二曱氧基環己基環己 基二甲氧基硅烷、雙(3 、5-二乙基環己基)二甲氧基硅烷 等。' 於上述之化合物中,以使用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異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異丁 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第3 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 乙氧基硅烷、第3 丁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環己基二甲氧基 硅烷、二環己基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環己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其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環 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環戍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環戊 基二乙氧基硅烷、環戍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環戍基甲基 二乙氧基硅烷、環戌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環己基環戊基 二甲氧基硅烷、環己基環戍基二乙氧基硅烷,3_甲基環己 基環戍基二甲氧基硅烷,4_甲基環己基環戊基二甲氧基硅 燒、3、5-二甲基環己基環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爲較佳。可 同時使用上述1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 本發明之烯烴類聚合用觸媒係由上述(A)〜(c)3成份 所形成’聚合時之電子供給體(外部電子供給體)可使用上 述之有機矽化合物(C)併用含氧或氮之有機化合物。此種有 機化合物可爲醇類、酚類、醚類、酯類、酮類、酸鹵素化 鹽類、酸類、胺類、酿胺類、異氰酸鹽類等。 具體而言,可爲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 醇、辛醇、2_乙基己醇、十二烷醇等醇類,酚甲酚等酚 25 CNS ) Α4規格(210X297公楚) ^------π------0 • -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 < 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隼局員工消費合作杜印裝 A7 _____B7 _ 五、發明説明(23 ) 類,二甲醚、二乙醚、二丙_、二丁醚、二戍醚、二苯醚 等醚類’甲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乙烯酯、乙酸丙酯、 乙酸辛酯、乙酸環己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苯甲酸甲 酯、苯甲酸乙酯、苯甲酸丙酯、苯甲酸丁酯、苯甲酸辛酯、 苯甲酸環己酯、苯甲酸苯酯、對甲苯甲酸甲酯、對甲苯甲 酸乙酯、對甲氧基苯甲酸乙酯、對乙氧基苯甲酸乙酯、對 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對甲氧基苯甲酸乙酯等單羧酸酯、順 丁烯二酸二乙酯、順丁烯二酸二丁酯、己二酸二甲酯、己 二酸二乙酯、己二酸二丙酯、己二酸二丁酯、己二酸二異 癸酯、己二酸二辛酯、苯二甲酸二甲酯、苯二甲酸二乙酯、 苯二甲酸二丙酯、苯二甲酸二丁酯、苯二甲酸二戍酯、苯 二甲酸二己酯、苯二甲酸二庚酯、苯二甲酸二辛酯、苯二 甲酸二壬酯、苯二甲酸二癸酯等雙羧酸酯、丙酮、甲基乙 基酮、甲基丁基酮、苯乙嗣、二苯甲酮等酮類,苯二甲酸 二氣化鹽、對苯二甲酸二氣化鹽等酸齒素化鹽類,乙醛、 丁醛、壬醛、苯甲醛等醛頬,甲胺、乙胺、三丁胺、六氫 化ir改啶、苯胺、μ啶等胺類,乙0、苯甲轉、甲苯基-等 _。 烯烴類之聚合係在上述固體觸媒成份(Α)、有機鋁化合 物(Β)及有機矽化合物(C)所形成觸媒之存在下,將歸煙單 體進行聚合或共聚合。其中各成份之使用量比係,只要在 不影響本發明之效果内並無特定限制。通常對固體觸媒成 份(Α)中之每莫耳鈥原子而言,有機銘化合物(Β)之使用量 爲1〜500莫耳。又對每莫耳(β)成份而言,有機矽化合物 26 本紙張適用巾@0家標?^ ( CNS > ( 21GX297公H: ) ~ ~ -- 装------II------0 r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隼局員工消費合作杜印袈 A7 ' —------- B7__ 五、發明説明(24 ) ~~ 一~~-—— - (C)之使用量爲〇 〇〇1〜〇 5莫耳之範圍。 聚合反應,在有機溶劑之存在或不存在下皆可進行, 又使用氣態或液態之歸烴單體皆可。聚合溫度在200 〇c以 1CKTC下較佳。聚合壓力在刪Pa以下,5Mpa以下 較佳。又’可使用連續聚合法或批式聚合法 或2段以上〇段聚合反應。 使用本發明之觸媒可聚合或共聚合之稀煙類爲乙歸、 丙歸1-丁歸、1_戊•烯、4_甲基]戊歸、乙稀基環己综等 之1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其中,使用本發明之觸媒在進 行丙歸《聚合,或丙烯及乙稀之共聚合時,可得具高立體 規則性、優異粒子性狀之高收率聚合物。又在進行稀經類 之嵌段共聚合時,可得椽膠狀聚合物之生成比例高,優異 粒子性狀之高效率共聚合物。 再者’使用上逑固體觸媒成份(A)、有機鋁化合物(B) 及有機矽化合物(C)形成之觸媒來進行烯烴類聚合時,爲更 進一步改善觸媒活性、立體規則性及所生成聚合物之粒子 狀時’於聚合前先進行預聚合較佳。預聚合時不僅可使 用乙烯、丙烯等單體,亦可使用苯乙烯、乙烯環己烷等單 體。 本發明之烯烴類聚合用固體觸媒成份(A),其主要特徵 爲選擇總體比重〇.25g/ml以上之二烷氧基鎂[成份(a)]。又 以選擇細孔容積〇_〇2ml/g以上,比表面積(N2SA)較大,具 適度之球形度及平均粒徑,且微粉及粗粉量少、粒度分佈 窄者較佳。藉由選擇具特定程度之廣細孔容積分佈之成份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A7 B7 五、發明説明(25) (a),將成份(b)之鈦鹵素化合物與成份(c)之芳香族二羧酸 雙酯於常溫下接觸於液狀之芳香族烴懸濁液中而調製出。 如此可提供於烯烴類聚合時觸媒作用之高活性,得出具高 立體規則性及優異粒子性狀、並具高總體比重之聚合物。 本發明之烯烴類聚合用觸媒係由上述之固體觸媒成份 (A)、有機鋁化合物(B)及特定之有機矽化合物(C)所形成, 藉由固體觸媒成份(A)及成份(B)、(C)共同地於聚合過程中 作用而得出具優異特性之聚合物。於嵌段共聚合時就算所 生成橡膠聚合物之比例高時,也可以得到具優異粒子性狀 之共聚合物高收率。 圖式之簡單説明: 第1圖係於實施例中用來測定共聚合物流動性裝置之 簡圖。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以下,藉由提出實施例及比較例而對本發明更具體地 説明。 烷氧基鎂之細孔容積及細孔分佈係使用湯淺了<才二夕又 株式會社製之力>夕V —^QS-17,利用氮吸著等溫線法測定 之。 實施例1 [固體觸媒成份(A)之調製] 將備有攪拌器之500ml圓底反應器通氮氣充分置換空 氣,裝入四氣化鈦30ml及甲苯20ml以形成混合溶液。接 著,取依據JIS K6721測定出總體比重爲0.29g/ml,比表 28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批衣 訂 線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隼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説明(26 ) 面積(N2SA)爲19.8m2/g ’球形度(€/w)爲1丨0,平均粒徑 32μπι,細孔容積爲 0.039ml/g ’ 細孔分佈[〗n(R9()/R|()]2 3〇, 5μΐη以下之微粉含有率5%,粒度分佈[(D9(rDiH)/D5fl]爲丨〇5 之一乙氧基錢l〇g ’加入甲表50ml及苯二甲酸二正丁酿 3.6ml以形成懸濁液。於10 °C下添加入前述之混合溶液 中。之後,於80分鐘間將溫度由1〇。〇昇至90 °C,授拌2 小時讓其反應。反應終了後所得之固體生成物以90 之甲 苯10ml洗淨4次,再加入四氣化鈦30ml及甲苯70ml,昇 溫至112 °C,授拌2小時反應之。反應終了以4〇之正庚 烷100ml洗淨10次可得固體觸媒成份。此固體觸媒成份中 之鈦含有率經測定爲2.67重量%。 [聚合觸媒之形成及聚合反應] 將備有攪拌器之自動反應器通氫氣充分置換空 氣’裝入二乙基銘1.32毫莫耳,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娃炫 0-13毫莫耳及前述之含鈦原子0.0033毫莫耳之固體觸媒成 份以用來形成聚合用觸媒。之後,裝入氫氣1 W,液化丙 烯1.4’ ’於70 °C進行聚合反應1小時。於表1中列出聚合 所得出之觸媒性能,包括生成聚合體之溶融指數、總體比 重、平均粒徑、球形度(€/w)、作爲微粉含有率之指標即 1〇5μπι以下之微粉重量%、粒度分佈[(D9(rDl(,)/D5()]、融點 (C)等粒子性狀。 又,觸媒性能係將聚合反應終了後所生成之聚合物重 量W,及經沸騰正庚烷萃取6小時所得不溶解聚合物重量 w、聚合活性以[(w)/固體觸媒成份(g)]式表示之,又令結 本紙張认it财關家縣(c叫纟4胁(210><297公 种衣-------1T------^ » -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Α7 Β7 經濟部中央標準扃員Η消費合作社印装 五、發明説明(27 ) 性聚合物之收率(%)以[(w/W)xlOO]式表示之。 實施例2 [固體觸媒成份(A)之調製] 將備有攪拌器之500ml圓底反應器通氮氣充分置換空 裝入四氣化鈦30ml及甲苯20ml以形成混合溶液。接 使用同實施例1中之二乙氧基鎂10g,與甲苯5〇1111形 成懸濁液,於ίο °c下加入前述之混合溶液中。之後,於 10 °C下添加苯二甲酸二正丁酯3.6ml,接著於80分鐘間將 溫度由10。(:昇至90 °C,攪拌2小時讓其反應。反應終了 後所得之固體生成物以90 °C之甲苯10ml洗淨4次,再加 入四氣化鈦30ml及甲苯70ml,之後昇溫至U2 ,擾样2 小時讓其反應。反應終了以40 °C之正庚烷1 〇〇m丨洗淨j 〇 次可得固體觸媒成份。又,此固體觸媒成份中之鈦含有率 經測定爲3.20重量%。 [聚合觸媒之形成及聚合反應] 除了固體觸媒成份(A)外其餘條件皆與實施例1相 同,而進行觸媒之形成及聚合反應。所得結果併裁於表j 中〇 實施例3 除聚合觸媒成形時使用環己基環戊基二甲氧基碎炫取 代環己基甲基一甲氧基娃烧•以進行聚合反應外,其餘條件 皆與實施例2相同’所得結果併載於表1中。 實施例4 [固體觸媒成份(A)之調製] 30 ------ m 氣 著 ---------裝------1Τ------Μ f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填寫本頁) 太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捸CNS ) A4«技f,1 λ v如*7 放 A7 _____B7___ 五、發明説明(28 ) 將具備攪拌器之500ml圓底反應器通氮氣充分置換空 氣,裝入四氣化鈦30ml及甲苯20ml以形成混合溶液。接 著,使用同實施例1中之二乙氧基鎂10g,與甲苯5〇m丨形 成懸濁液。於10。(:下加入前述之混合溶液中。之後,於 10 °C下添加苯二甲酸二正丁酯ilml及苯二甲酸二異辛能 [苯一甲酸雙(2-乙基己酯)]1.8ml,接著於75分鐘間將溫度 由l〇°C昇至85°C,於85。(:下添加苯二甲酸二乙酯〇 7ml。 之後昇溫至1 〇〇 °C,攪拌2小時反應之。反應終了後所得 之固體生成物以80 °C之甲苯1 〇〇ml洗淨4次,再加入四氣 化飲30ml及甲苯7〇ml,昇溫至i12 °C,攪拌2小時反應 之。反應終了後,以40 C之正庚烧1 〇〇ml洗淨1 〇次可得 固體觸媒成份。又,此固體觸媒成份中之鈦含有率經測定 爲2.23重量%。 [聚合觸媒之形成及聚合] 除了固體觸媒成份(A)外其餘條件皆與實施例(相 同,而進行觸媒之形成及聚合反應。所得結果如表2所示。 實施例5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除聚合觸媒成形時以二環戊基二甲氧基桂燒取代環己 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外,其餘條件皆與實施例4相同,所 得結果如表2所示。 實施例6 除聚合觸媒成形時以環己基環戊基二甲氧基娃燒取代 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外,其餘條件皆與實施例4相 同,所得結果併栽於表2中。 31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經濟部中央標隼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五、發明説明(29) 實施例7 [固體觸媒成份(A)之調製] 將具備攪拌器之500ml圓底反應器通氮氣充分置換空 氣,裝入四氣化鈦30ml及甲苯20ml以形成混合溶液。接 著,使用同實施例1中之二乙氧基鎂l〇g,與甲苯50ml形 成懸濁液。於10 °C下添加於前述混合溶液中。之後,於 10 °C下添加苯二甲酸二正丁酯1.0ml,接著於75分鐘間由 10 °C昇溫至85 °C,於85 °C下添加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4.0ml。接著昇溫至112 °C,攪拌2小時反應之。反應終了 後所得之固體生成物以80 °C甲苯100ml洗淨4次,再加入 四氣化鈦30ml及甲苯70ml,接著添加苯二甲酸二乙酯 lml,昇溫至112 °C,攪拌2小時反應之。反應終了後以 40 °C之正庚烷100ml洗淨10次而得固體觸媒成份。又, 此固體觸媒成份之鈦含有率經測定爲3.20重量%。 [聚合觸媒之形成及聚合] 使用依上述實施例所調製出之固體觸媒成份,除以二 環戌基二甲氧基硅烷取代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外,其 他條件皆同實施例1而進行聚合反應,所得之結果併載於 表2中。 實施例8 [固體觸媒成份(A)之調製] 將具備攪拌器之500m丨圓底反應器通氮氣充分置換空 氣,裝入四氣化鈦20ml及甲苯30ml以形成混合溶液。接 著,使用同實施例1之二乙氧基鎂l〇g,與甲苯50ml形成 請 先 閱 讀 背 之 注 意 事 項/ 再ί 填 寫 本 頁 32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丨0Χ297公釐) 經濟部中央標隼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A7 B7 五、發明説明(30) 懸濁液,於10 °C下添加於前述混合溶液中。之後,於1〇 °C下添加苯二甲酸二異辛酯[苯二甲酸雙(2_乙基己 酯)]3.6ml,接著於100分鐘間由10 °C昇溫至11〇。匸,捷掉 2小時反應之。反應終了後所得之反應生成物以80 之甲 苯100ml洗淨4次,再加入四氯化鈦40ml及甲苯6〇mi, 昇溫至110 °C,授拌2小時反應之。反應終了後以4〇 之 正庚烷100ml洗淨10次而得固體觸媒成份。又,此固體觸 媒成份之鈥含有率經測定爲3.11重量。/〇。 [聚合觸媒之形成及聚合] 除使用依上述方法調製得之固體觸媒成份外,其餘條 件皆同實施例1而進行聚合反應,所得之結果併载於表2 中〇 實施例9 使用總體比重0.25g/ml、細孔容積〇.〇44ml/g、細孔分 佈[lndo/Rio)]爲 2.53、比表面積 23.8m2/g、球形度(^/w) 爲1.07、平均粒徑30μπι、5μπι以下之微粉含有率6%、 粒度分佈[(D9〇-D10)/D5〇]爲1_10之二乙氧基鎂來調製出固 體觸媒’成份’其他條件同實施例2進行反應。又,此固體 觸媒成份中之鈦含有率爲2.25重量%。所得結果如表3所 示。 比較例1 [固體觸媒成份之調製] 將具備挽拌器之200ml圓底反應器通氮氣充分置換空 氣,裝入四氣化鈦30ml及甲苯20ml以形成混合溶液。接 33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〇x297公釐) 〈碕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一^^寫本頁) 裝· 、va 線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五、發明説明(31) 著,使用總體比重〇.21g/ml、細孔容積0.055ml/g、細孔分 佈[ln(R9〇/R1())]爲 3.30、比表面積 17.7m2/g、球形度(f/w) 爲1.15、平均粒徑28μιη、5μιη以下之微粉含有率5%、 粒度分佈[(D90-D10)/D50]爲1.08之二乙氧基鎂10g,與甲苯 50ml及苯二甲酸二正丁酯3.6ml形成懸濁液,於10 °C下添 加入前述混合溶液中。之後,於200分鐘間由10 °C昇溫至 90 °C,攪拌3小時反應之。反應終了後所得之固體生成物 以90 T甲苯100ml洗淨3次,再加入四氣化鈦30ml及甲 苯70ml,昇溫至100 °C,攪拌2小時反應之。反應終了後 以40 °C正庚烷10ml洗淨10次而得固體觸媒成份。此固體 觸媒成份中之鈦含有率測定爲2.62重量%。 [聚合觸媒之形成及聚合] 除使用依上述般調製得之固體觸媒成份外,其餘條件 皆同實施例1而進行觸媒之形成及聚合反應,所得結果併 載於表3中。 比較例2 除使用同比較例1之二乙氧基鎂外,其餘條件皆同實 施例2而進行反應。又,此固體觸媒成份中鈦含有率經測 定爲2.53重量%。所得結果併载於表3中。 比較例3 [固體觸媒成份之調製] 將具備攪拌器之500ml圓底反應器通氮氣充分置換空 氣,裝入甲苯80ml,接著加入依據JISK6721測定出總體 比重 0.41g/ml、細孔容積 0.010ml/g、細孔分佈[ln(R9〇/Ri〇)] 34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囷家揉準(CNS^ A4規格7210><297么、瘦) I I 「I 訂 線 一*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負工消費合作社印装 A7 B7 五、發明説明(32) 爲2.63、比表面積(N2SA)爲9.8m2/g、球形度(Ow)2.〇、平 均粒徑101.9μπι、5μιη以下之微粉含有率4.1%、粒度分佈 [(D9〇-D10)/D5〇]爲2.44之二乙氧基鎂l〇g,以形成懸濁液。 接著,於10 °C下一邊攪拌該懸濁液一邊添加四氣化妖 20ml,之後於80分鐘間由10 °C昇溫至90 °C,添加苯二甲 酸正丁酯2.7ml於該懸濁液中。接著昇溫至11〇 ,授拌2 小時反應之。反應終了後所得固體生成物以90 °C甲苯 100ml洗淨3次,再加入四氣化鈦20ml及甲苯80ml,昇溫 至110 °C,攪拌2小時反應之。反應終了後以40 °C之正庚 烷100ml洗淨10次而得固體觸媒成份。又,此固體觸媒成 份中之鈦含有率測定爲2.85重量%。 [聚合觸媒之形成及聚合] 除使用依上述般調製得之固體觸媒成份外,其餘條件 同實施例1而進行觸媒之形成及聚合反應。所得結果併栽 於表3中。 一 實施例10 [固體觸媒成份(A)之調製] 同實施例2調製出固體觸媒成份。 [聚合觸媒之形成及丙烯、乙烯之嵌段共聚合] 將具備攪拌器之2升自動反應器通氮氣充分置換空 氣,裝入二乙基鋁1:51毫莫耳、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0.151毫莫耳及含鈦原子〇.003毫莫耳之前述固體觸媒成份 以用來形成聚合用觸媒。之後,裝入氫氣6 及液化丙烯 700ml,於20 C下進行5分鐘之預聚合,再昇溫至7〇進
----------參------,玎------線 W - (請先聞讀背面之注意事f故寫本頁;I 35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貝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説明(33 ) 行20分鐘之聚合反應(第1段聚合)。此第1段聚合完成後, 將未反應之丙烯經氮氣置換而排出。接著昇溫至65 ,以 每分鐘1_2升之速率供給丙稀及乙烯比爲11之混合氣體進 行1小時之聚合反應(第2段聚合)。所得之觸媒性能、聚 合物性狀、乙烯含有量、乙烯丙烯含有量(EPR)及流動性如 表4所示。 又’共聚合物中乙烯含有壹係經13C-NMR定量。又, 共聚合物中之乙烯丙烯橡膠(EPR)含有量係經以下方法測 疋之。於具備捷袢器及冷卻管之1升反應器中投入共聚合 物约2.5g、2,6_二-第3 丁基_對甲酚8rng、對二甲苯 250ml,於沸點下攪袢共聚合體至完全溶解。接著,將反 應器冷卻至室溫,放置15小時後析出固形物。使用離心機 將固形物與液相部分分離。將所得固形物放入燒杯中,加 入丙酮500ml,於室溫下攪拌15小時後,經過濾乾燥,測 足重量(比重量爲Α)β又分離出之液相部份亦進行同樣之 操作,以析出固形物並測定重量(比重量$ Β)。共聚合物 中乙烯丙烯橡膠成份(EPR)含有量(重量%)爲依 [B(g)/[A(g)+B(g)]xi〇0]式算出。 又,共聚合物之流動性係依以下之方法評償出。如第 ^圖所π於漏斗!之出σ位置裝設調節裝置2(漏斗上部口 & 91麵’調知裝置位置口徑:8 mm,傾斜角:20。,由 $斗上部土朴裝置之高度:⑴賴),於調節裝置2之下 -間隔38雌處设置容器狀之收集器3(内徑 ·· 40臟,高度: )首先於上部之漏斗1投入聚合物50g,將調節裝置 ______ 36 本 3逍用1- i—^.------IT------^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説明(34 ) 2打開使聚合物落至收集器3 ,計算全部聚合物落下所需 之時間。依此操作方法計算共聚合物,及使用同聚合此共 聚合物時所用之固體觸媒成份所聚合出之丙烯聚合物(實 施例2所得之聚合物)所需之落下時間分別爲1^及T2,以 TVT2所求得之値來代表流動性。 實施例11 除第2段聚合之時間爲3小時外其餘條件皆同實施例 10而進行反應。所得結果併载於表4中。 比較例4 使用比較例1所調製出之固體觸媒成份,除第2段聚 合之時間爲2小時外其餘條件皆同實施例10而進行反應。 所得結果併载於表4中。又,評價流動性時所使用之丙稀 聚合物係採用比較例1所得之聚合物。 比較例5 使用比較例3所調製出之固體觸媒成份,除第2段聚 合之時間爲2小,時外其餘條件皆同實施例10而進行反應。 所得結果併載於表4中。又,評價流動性時所使用之丙烯 聚合物係採用比較例3所得之聚合物。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丨0X297公釐) 五、發明説明(35) A7 B7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表 1 實施例1 實施例 2 實施例 3 生成聚合物重量 ⑻(g) 367 430 522 不溶解於沸騰f庚 烷中之聚合物重量 (b)(g) 363 424 509 聚合活性 (g/g-cat.) 62,000 59,900 72,700 全結晶體聚合物之 收率(%) 98.9 98.6 97.6 MI(g/10min.) 2.9 4.2 9.4 總體比重(g/ml) 0.45 0.47 0.45 平均粒徑(micron) 1,200 960 1,180 球形度(€/w) 1.10 1.08 1.09 105micron 以下 (%) 4.5 4.0 3.5 粒度分布 (D9〇-Dl〇)/D50 1.06 1.28 1.14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本紙張尺度適用十國國家標準(匚卿)八4規格(210父297公釐) 經濟部中央標隼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裂 A7 B7 五、發明説明(36 ) 表 2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生成聚合物重量 (a)(g) 443 345 452 375 330 不溶解於沸騰正 庚烷中之聚合物 重量Cb)(g) 438 341 446 369 322 聚合活性 (g/g-cat.) 62,600 48,700 63,900 76,000 65,000 全結晶體聚合物 之收率(%) 98.7 98.7 98.6 98.6 97.5 M(g/10min.) 5.1 4.5 2.1 7.6 5.0 總體比重(g/ml) 0.43 0.43 0.43 0.44 0.43 平均粒徑(micron) 1,150 1,100 1,050 1,300 920 球形度 1.11 1.10 1.12 1.10 1.08 105micron 以下 (%) 1.0 1.0 1.2 1.6 0.4 粒度分布 (〇9〇-〇ι〇)/〇5〇 1.05 1.10 1.20 1.38 1.27 融點(°c) 162.0 164.0 163.4 163.8 160.7 39 ----------1------1T------0 β . (請先聞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梯準(CNS ) Α4規格(2丨0X297公釐) 397844 A7 B7 五、發明説明(37 )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表 3 實施例9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生成聚合物重量 ⑻(g) 432 350 353 337 不溶解於沸騰正庚 烷中之聚合物重量 (b)(g) 426 344 348 332 聚合活性 (g/g-cat.) 61,500 58,000 56,500 60,800 全結晶體聚合物之 收率(%) 98.7 98.5 98.7 98.6 MI(g/10min.) 3.9 6.0 2.9 4.5 總體比重(g/ml) 0.44 0.36 0.38 0.40 平均粒徑(micron) 950 800 840 550 球形度(#w) 1.12 1.22 1.21 2.1 105micron 以下 (%) 3.9 6.0 6.1 15.0 粒度分布 (D9〇-Dl〇)/D5〇 1.12 1.64 1.54 2.84 40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规格(210X297公釐)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397844 A7 B7五、發明説明(38) 表 4 實施例10 實施例10 雌例4 itM.Pl 5 生成聚雜重量 (aXg) 187 244 124 138 聚合雜 她禮) 28,500 37,100 18,800 27,300 ΜΙ^ΙΟηώι) 13.0 3.7 13.0 11.5 總體比重_) 0.42 0.44 0.37 0.36 平均銳f(miaxxi) 1,080 1^00 900 530 刺麟/w) 1.09 1.10 1.20 1.9 105miar«i 以下 (%) 0.6 0.7 1.3 13.0 粒度分布 (〇9〇γ〇ι〇Υ〇50 0.69 0.67 0.93 2.50 乙烯好 (wl%) 5.5 15.3 5.0 6.5 EPR 錢wt%) 8.7 23.6 8.3 8.0 ί綠 14(Γ/Γ2) 0.92 0.92 0.81 0.68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f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由表1〜4可明顯地看出,於依照本發明之特微調製 出之固體觸媒成份(A)與有機鋁化合物(B)及特定之有機矽 化合物(C)所形成觸媒之存在下進行烯經類聚合時,可得聚 合活性高,具高立體規則性聚合物之高收率。此外,與比 較例相比之下在生成聚合物之總體比重、平均粒徑、球形 41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397844 A7 B7 五、發明説明(39 ) 度、微粉含有率、粒度分佈等各粒子性狀方面皆有顯著地 改善。又,由表4之實施例10、11及比較例4、5之結 果可看出,當本發明之固體觸媒成份及觸媒用在乙烯-丙烯 之共聚合時,就算橡膠狀共聚合物之生成比例增加時也可 以維持優異地粒子性狀,例如聚合物之流動性方面就有明 顯地提高。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综上所述,使用本發明所提供之烯烴類聚合用觸媒成 份及觸媒,可得出具高立體規則性、優異粒子性狀,總體 比重高之聚合物。又,於嵌段共聚合時,就算橡膠狀聚合 物之生成比例高時亦可得具優具粒子性狀之共聚合物。對 產業上可謂貢獻良多。 II I I I 1 I —_ I 裝— — I I 訂 線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填寫本頁)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Λ4規格(210X297公釐)

Claims (1)

  1. A8 B8 第85101758號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C8 修正曰期:88.09.10 申請專利箱 3 i jf. η Ei / . i 固體觸媒成份,其特徵在於將 I述成份(a) 、(b)以及(c)分別在常溫下於液體的 芳香族烴懸濁液中進行接觸,並在從成份(a)及成份(b) 接觸時的溫度開始至達到反應的溫度為止之平均昇溫速度 為〇·5〜2〇°C/分的設定下調製而成: (a)係具有以下物性之二烷氧基鎂: (1) 總想比重為0.25〜0.40 g/ml之範圍; (2) 細孔容積為〇.〇2〜〇.〇6 mi/g ; (3) 細孔容積分佈為15〜3 5之範圍; (4) 比表面積為5〜50 m2/g ; (5) 形狀為粒子的球形係數長軸丨與短轴w之比(丨/w) 為3以下; (6) 平均粒徑為1〜ι〇〇μιη之範圍,以下之粒子含 有量為20重量%以下,同時1〇〇μηι以上之粒子為1〇重 量%以下; (7) 粒度分佈為3以下; 經濟部中央揉率局貝工消费合作社印*. 公告本: B7844 K%先*··*!背^之注##*項再¾ (b) 係一般式Ti(ORi)nx4n (式中,Rl為碳數ι〜4 之烷基,X為氣、溴或碘原子,η為0或1〜3之整數)所 代表之鈦i素化合物; (c) 係^•香族二叛酸雙g旨。 2. —種烯烴類聚合用觸媒,其特徵在於為由下述成 份(A)、(B)以及(c)所形成: (A)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烯烴類聚合用 43 本紙張尺度逋用中國國家樑準(CNS ) A4規格(210XW7公釐) A8 B8 第85101758號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C8 修正曰期:88.09.10 申請專利箱 3 i jf. η Ei / . i 固體觸媒成份,其特徵在於將 I述成份(a) 、(b)以及(c)分別在常溫下於液體的 芳香族烴懸濁液中進行接觸,並在從成份(a)及成份(b) 接觸時的溫度開始至達到反應的溫度為止之平均昇溫速度 為〇·5〜2〇°C/分的設定下調製而成: (a)係具有以下物性之二烷氧基鎂: (1) 總想比重為0.25〜0.40 g/ml之範圍; (2) 細孔容積為〇.〇2〜〇.〇6 mi/g ; (3) 細孔容積分佈為15〜3 5之範圍; (4) 比表面積為5〜50 m2/g ; (5) 形狀為粒子的球形係數長軸丨與短轴w之比(丨/w) 為3以下; (6) 平均粒徑為1〜ι〇〇μιη之範圍,以下之粒子含 有量為20重量%以下,同時1〇〇μηι以上之粒子為1〇重 量%以下; (7) 粒度分佈為3以下; 經濟部中央揉率局貝工消费合作社印*. 公告本: B7844 K%先*··*!背^之注##*項再¾ (b) 係一般式Ti(ORi)nx4n (式中,Rl為碳數ι〜4 之烷基,X為氣、溴或碘原子,η為0或1〜3之整數)所 代表之鈦i素化合物; (c) 係^•香族二叛酸雙g旨。 2. —種烯烴類聚合用觸媒,其特徵在於為由下述成 份(A)、(B)以及(c)所形成: (A)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烯烴類聚合用 43 本紙張尺度逋用中國國家樑準(CNS ) A4規格(210XW7公釐)
TW085101758A 1995-02-13 1996-02-13 Solid catalytic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catalyst TW397844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906495 1995-0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397844B true TW397844B (en) 2000-07-11

Family

ID=12820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85101758A TW397844B (en) 1995-02-13 1996-02-13 Solid catalytic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catalyst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5965478A (zh)
EP (1) EP0811639B1 (zh)
KR (1) KR100347078B1 (zh)
AT (1) ATE203756T1 (zh)
BR (1) BR9607042A (zh)
DE (1) DE69614251T2 (zh)
ES (1) ES2162024T3 (zh)
PT (1) PT811639E (zh)
TW (1) TW397844B (zh)
WO (1) WO19960254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25004B (en) * 1997-05-09 1999-09-01 Samsung General Chemicals Co A catalyst for polymerization and co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TW396168B (en) * 1997-08-28 2000-07-01 Toho Titanium K K Solid catalyst component and catalyst for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SG73622A1 (en) 1998-03-11 2000-06-20 Sumitomo Chemical Co Solid catalyst component and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
ATE269361T1 (de) 1998-12-25 2004-07-15 Toho Titanium Co Ltd Feste katalysatorkomponente für die propylenpolymerisation und katalysator
US6512061B1 (en) 1999-01-13 2003-01-28 Chisso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propylene or propylene random copolymer
KR100546499B1 (ko) * 1999-05-27 2006-01-26 삼성토탈 주식회사 에틸렌 중합 및 공중합용 촉매
KR100611165B1 (ko) * 1999-07-09 2006-08-09 삼성토탈 주식회사 에틸렌 프로필렌 블록 공중합체 수지 조성물
US6800580B1 (en) 1999-10-23 2004-10-05 Samsung General Chemicals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improved catalyst for homo-and co-polymerization of olefin
KR100361224B1 (ko) * 1999-12-01 2002-11-29 삼성종합화학주식회사 에틸렌 중합 및 공중합용 촉매의 제조방법
KR100359932B1 (ko) 2000-06-15 2002-11-07 삼성종합화학주식회사 에틸렌 중합 및 공중합용 촉매
KR100502370B1 (ko) * 2000-09-29 2005-07-19 도호 티타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올레핀류 중합용 촉매
KR100389477B1 (ko) * 2000-11-09 2003-06-27 삼성종합화학주식회사 에틸렌 중합체 및 공중합체 제조방법
US6855656B2 (en) * 2001-03-30 2005-02-15 Toho Catalyst Co., Ltd. Polymerization and propylene block copolymer
KR100530794B1 (ko) 2001-06-21 2005-11-23 삼성토탈 주식회사 에틸렌 중합 및 공중합용 촉매
KR100496776B1 (ko) 2001-06-21 2005-06-22 삼성토탈 주식회사 에틸렌 중합 및 공중합용 촉매
KR100530795B1 (ko) * 2001-12-26 2005-11-23 삼성토탈 주식회사 에틸렌 중합 및 공중합 방법
JP4085733B2 (ja) 2002-08-06 2008-05-1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α−オレフィン重合触媒およびα−オレフィ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DE10352138A1 (de) * 2003-11-04 2005-06-16 Degussa Ag Sphärische Partikel
US6962889B2 (en) * 2004-01-28 2005-11-08 Engelhard Corporation Spherical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US7135531B2 (en) * 2004-01-28 2006-11-14 Basf Catalysts Llc Spherical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US7153803B2 (en) * 2004-06-28 2006-12-26 Engelhard Corporation High activity and good hydrogen response Ziegler-Natta polyethylene catalyst
KR101234427B1 (ko) 2005-05-31 2013-02-18 도호 티타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아미노실란 화합물, 올레핀류 중합용 촉매 성분 및 촉매 및이것을 이용한 올레핀류 중합체의 제조 방법
KR101021758B1 (ko) * 2007-10-02 2011-03-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중합 단계를 포함하는 고투명성 폴리프로필렌의 제조방법
US8003559B2 (en) * 2008-05-13 2011-08-23 Basf Corporation Internal donor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US7638585B2 (en) 2008-05-13 2009-12-29 Basf Catalysts, Llc Catalyst flow
US8003558B2 (en) * 2008-07-29 2011-08-23 Basf Corporation Internal donor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SG173427A1 (en) 2009-03-17 2011-09-29 Toho Titanium Co Ltd Solid catalyst component and catalyst for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olefin polymers using same
KR102127722B1 (ko) 2010-09-16 2020-06-29 차이나 페트로리움 앤드 케미컬 코포레이션 올레핀 중합용 촉매 담체, 고체 촉매 성분 및 촉매
EP2666790B1 (en) 2011-01-19 2015-03-04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Solid catalyst component and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BR112015000771B1 (pt) 2012-07-18 2021-08-03 Toho Titanium Co., Ltd Método para a produção de um componente de catalisador sólido para a polimerização de olefinas, catalisador para polimerização de olefinas, e, método para a produção de um polímero de olefina
KR102060850B1 (ko) 2013-02-27 2020-02-11 도호 티타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올레핀류 중합용 고체 촉매 성분의 제조 방법, 올레핀류 중합용 촉매 및 올레핀류 중합체의 제조 방법
WO2014132806A1 (ja) 2013-02-27 2014-09-04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の製造方法、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オレフィン類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6297022B2 (ja) 2013-02-27 2018-03-20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オレフィン類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5732855B (zh) * 2014-12-11 2019-04-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的主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
CN107709382B (zh) * 2015-06-30 2020-11-10 博里利斯股份公司 制备丙烯聚合物组合物的方法
US10851191B2 (en) * 2015-06-30 2020-12-01 Borealis Ag Process for preparing propylene polymer compositions
CN108368192B (zh) 2015-12-18 2020-09-11 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 α-烯烃聚合用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造方法和使用其的α-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
JP6782292B2 (ja) * 2016-03-28 2020-11-11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アルコキシマグネシウム、アルコキシマグネシウムの製造方法、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オレフィン類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WO2023110831A1 (en) 2021-12-17 2023-06-22 Ineos Europe Ag Filtra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1688A (en) * 1981-12-03 1984-05-29 Nippon Oil Company, Limited Process for preparing polyolefins
EP0115691B1 (en) * 1982-12-28 1987-09-09 Tonen Corporation Catalyst component for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JPS6023404A (ja) * 1983-07-20 1985-02-06 Toho Titanium Co Ltd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触媒成分
JPS60115603A (ja) * 1983-11-29 1985-06-22 Toa Nenryo Kogyo Kk オレフインの重合方法
JPS60139186A (ja) * 1983-12-27 1985-07-23 Toshiba Corp 電動機制御装置
JPH062772B2 (ja) * 1984-02-28 1994-01-12 東燃株式会社 オレフイン重合用触媒成分の製造方法
JPH078887B2 (ja) * 1985-06-27 1995-02-01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オレフイン類重合用触媒成分
JPS61142662A (ja) * 1985-12-12 1986-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高圧放電灯
JPH06104693B2 (ja) * 1986-01-06 1994-12-21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オレフイン類重合用触媒
JPH0830088B2 (ja) * 1986-06-20 1996-03-27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オレフイン類重合用触媒
DE3777339D1 (de) * 1986-05-06 1992-04-16 Toho Titanium Co Ltd Katalysator zur polymerisation von olefinen.
JPH0832737B2 (ja) * 1986-10-08 1996-03-29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オレフイ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
JPH06104702B2 (ja) * 1987-10-09 1994-12-21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粒状熱可塑性エラストマーの製造法
JPH0742327B2 (ja) * 1987-08-04 1995-05-10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エチレ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法
US4900706A (en) * 1987-03-17 1990-02-13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s and catalyst used therein
JPH072798B2 (ja) * 1987-10-28 1995-01-18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
US4960743A (en) * 1987-11-30 1990-10-02 Toa Nenryo Kogyo K.K.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catalyst carrier for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
JPH0725823B2 (ja) * 1987-12-07 1995-03-22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オレフイ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US5137996A (en) * 1988-03-31 1992-08-11 Bp Chemicals Limited Ziegler-natta catalyst
ES2052004T5 (es) * 1988-06-17 2002-05-16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cedimiento de preparacion de poliolefinas y catalizador de polimerizacion.
JPH0660216B2 (ja) * 1988-06-20 1994-08-10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固体触媒の製造法
US4874737A (en) * 1988-09-06 1989-10-17 Shell Oil Company Silicate-modified magnesium alkoxide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GB8911074D0 (en) * 1989-05-15 1989-06-28 Shell Int Research Solid alpha-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components
JP2521836B2 (ja) * 1990-03-22 1996-08-07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の製造方法
US5710229A (en) * 1991-05-09 1998-01-20 Borealis Holding A/S Large-pole polyolefin, a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and a procatalyst containing a transesterification product of a lower alcohol and a phthalic acid ester
US5773537A (en) * 1992-05-19 1998-06-30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Ziegler-natta catalyst systems containing specific organosilicon compounds
US5308818A (en) * 1992-06-08 1994-05-03 Fina Technology, Inc. Catalyst system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JP3330186B2 (ja) * 1993-02-08 2002-09-30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および重合方法
US5608018A (en) * 1993-12-08 1997-03-04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α-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system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α-olefin catalyst
JPH07292029A (ja) * 1994-04-28 1995-11-07 Toho Titanium Co Ltd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触媒および重合方法
US5684173A (en) * 1994-04-28 1997-11-04 Toho Titanium Co., Ltd. Organosilicon compound and ziegler-natta catalyst containing the same
JP3485389B2 (ja) * 1994-06-23 2004-01-13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および触媒
KR0139089B1 (ko) * 1994-12-08 1998-05-01 김은영 올레핀의 중합반응용 촉매계
US5817591A (en) * 1995-06-07 1998-10-06 Fina Technology, Inc. Polyolefin catalyst from metal alkoxides or dialkyls, production and use
US5767031A (en) * 1995-06-07 1998-06-16 Fina Technology, Inc. Ziegler-Natta catalysts modified with metallocenes
US5849655A (en) * 1996-12-20 1998-12-15 Fina Technology, Inc. Polyolefin catalyst for polymerization of propylene and a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1996025439A1 (fr) 1996-08-22
BR9607042A (pt) 1997-12-30
KR100347078B1 (ko) 2002-11-30
KR19980702201A (ko) 1998-07-15
ATE203756T1 (de) 2001-08-15
DE69614251D1 (de) 2001-09-06
EP0811639B1 (en) 2001-08-01
US5965478A (en) 1999-10-12
DE69614251T2 (de) 2001-11-15
ES2162024T3 (es) 2001-12-16
EP0811639A4 (en) 1998-05-06
PT811639E (pt) 2001-12-28
EP0811639A1 (en) 1997-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397844B (en) Solid catalytic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catalyst
TW201763B (zh)
EP0350170B2 (en) Process for polymerising olefins and polymerisation catalyst therefor
RU2373227C2 (ru) Высокоактивный и с хорошей чув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ю к водороду катализатор циглера-натта полимеризации этилена
TWI341845B (en) Solid catalyst component and catalyst for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 or copolymer using same
TWI253451B (en) Solid catalyst component, catalyst for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and polymerizing method of olefins
JPS631968B2 (zh)
JPH06503123A (ja) オレフィンの気相重合方法
JPH06501050A (ja) オレフィンの重合および共重合用の触媒
WO2005102973A1 (ja) マグネシウム化合物、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及び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1112316A (ja)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及び触媒
TW385318B (en) Solid catalyst ingredi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the catalyst
TWI735673B (zh) 烯烴類聚合用固體觸媒成分、烯烴類聚合用固體觸媒成分之製造方法、烯烴類聚合用觸媒、烯烴類聚合體之製造方法、丙烯系共聚合體之製造方法及丙烯系共聚合體
JP5253911B2 (ja) アルコキシマグネシウムの合成方法
TW200300144A (en) Solid catalyst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
TW200835703A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ethylene-propylene block copolymer
JP2003040918A (ja)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および触媒
JP4521821B2 (ja)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の製造方法
JP4540056B2 (ja)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および触媒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オレフィン類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WO2020078352A1 (zh) 用于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及其应用
JP2001233878A (ja) マグネシウム化合物、オレフィン重合触媒及び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04262993A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S59124911A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の製造方法
JP3822586B2 (ja)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前駆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及び触媒
JP5172205B2 (ja)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K4A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