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2076A - 電炊具 - Google Patents

電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2076A
TW201912076A TW107130387A TW107130387A TW201912076A TW 201912076 A TW201912076 A TW 201912076A TW 107130387 A TW107130387 A TW 107130387A TW 107130387 A TW107130387 A TW 107130387A TW 201912076 A TW201912076 A TW 2019120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flow path
main body
electric cooker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0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7307B (zh
Inventor
金遠永
金元柱
金承潤
吳俊錫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福庫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福庫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福庫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2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2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73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73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2Construction of cooking-vessels; Method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4Cooking-vessels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02Control mechanisms for pressure-cook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04Lock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04Locking devices
    • A47J27/0813Locking devices using a clamping ring or clamping seg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6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built-in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9Safety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38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for withdrawing or condensing cooking vapors from cooking utens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20/00Receptacles
    • Y10S220/912Cookware, i.e. pots and p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炊具,可在內鍋內部的壓力狀態下和在非壓力狀態下分別進行烹飪,以能夠改善烹飪品質和使用便利性。所述電炊具包括:主體,包括容納食物的內鍋和加熱工具;蓋子,與所述主體的上部結合,且透過開閉工具開閉;以及壓力轉換選擇裝置,佈置成貫通所述蓋子,且與所述開閉工具聯動來轉換和保持用於排放所述內鍋內部蒸汽的開閉狀態。

Description

電炊具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炊具,更具體而言,有關於可在內鍋內部的壓力狀態下和在非壓力狀態下分別進行烹飪,從而能夠改善烹飪品質和使用便利性的電炊具。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於2017年9月7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17-114591號的優先權,該申請的所有公開內容結合在此作為參考。
一般而言,電炊具是指在營業所或家庭為了烹飪食物而使用的電飯煲、電壓力鍋等,且由具有發熱部的主體和覆蓋所述主體上部的蓋子構成。
所述主體內裝有容納食物的內鍋,且所述蓋子透過鉸鏈連接到所述主體的一側而開閉,在所述蓋子的下部具有內鍋蓋,以便密封所述內鍋的上端開口。此時,在所述內鍋蓋的一側形成有與內鍋內部連通的流動孔,所述內鍋內部蒸氣可以經由所述流動孔流動到設置在所述蓋子的壓力調節工具。
具體而言,所述壓力調節工具可以被設置成電磁閥、壓力錘閥等,所述電磁閥電驅動以打開和封閉連接內鍋內部和炊具外部的蒸汽排放流路,且所述壓力錘閥用於將內鍋內的壓力保持在預定水平。即,當開始烹飪時,可以透過電磁閥封閉蒸汽排出流路來增加內鍋的內部壓力,且透過壓力錘閥將內鍋內的壓力保持在預定水平。
然而,現有電炊具藉由壓力錘的重量壓力和蒸汽壓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將內鍋內部的壓力保持在一個設定的壓力,從而難以選擇適合用戶的口味或食物種類的烹飪方法,存在降低烹飪品質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不需要施加壓力的烹飪材料的情況下,存在由於高壓而使口感變軟的問題。與此相反,如果用戶不喜歡米飯球具有黏性大且耐嚼的口感的壓力米飯而喜歡柔軟口感的非壓力米飯,就需要購買額外的非壓力電鍋來使用,或使用一般鍋來進行額外的烹飪。
因此,在烹飪過程中,與壓力米飯情況相比,透過以預定時間和週期打開電磁閥且減小火力或延長泡脹時間等來提供柔軟的口感,但還是沒有達到用非壓力電鍋烹製的米飯的味道。
並且,在烹飪中內鍋內部存在壓力時,在內鍋的高壓狀態下,由於阻斷蓋子開放的壓力安全裝置而無法開放和關閉蓋子以確認烹飪狀態或再次投入材料,因此,給用戶造成不便。
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炊具,其可在內鍋內部在壓力狀態下和非壓力狀態下分別進行烹飪,從而改善烹飪品質和使用便利性。
為了達到所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電炊具,其特徵在於,包括:主體,包括容納食物的內鍋和加熱工具;蓋子,與所述主體的上部結合,且透過開閉工具開閉;以及壓力轉換選擇裝置,佈置成貫通所述蓋子,且與所述開閉工具聯動來轉換和保持用於排放所述內鍋內部蒸汽的開閉狀態。
本發明提供如下效果。
第一,可以根據所述壓力排出流路的開放和關閉來容易轉換用於不需要壓力的烹飪的非壓力烹飪模式和用於需要高壓的烹飪的壓力烹飪模式。由此,可以透過一個裝置自由使用各種烹飪法,且由於可以壓力米所特有的耐嚼的口感和非壓力米所特有的柔軟口感等根據使用者的口味進行烹飪,因此可以改善產品的相容性和烹飪品質。
進一步地,在非壓力烹飪模式下,可以自由開放和關閉蓋子而沒有壓力安全裝置的限制,使得在烹飪中可以簡單地進一步投入材料或確認烹飪狀態,以能夠改善產品的使用便利性。
第二,壓力排出流路的開閉狀態隨所述手柄部的轉動而切換,因此,只要使手柄部旋轉,就容易選擇使用非壓力烹飪模式和壓力烹飪模式,從而能夠顯著改善使用便利性。
第三,在一個孔串聯佈置用於在非壓力烹飪時排放蒸汽的壓力排出流路和在壓力烹飪時調節內鍋內壓的壓力控制流路。因此,打孔個數和面積減少,從而解決了由於複雜的打孔結構導致的設計限制、保溫品質下降等,因此能夠改善產品的滿意度。
第四,用於保持所述升降活塞的下降狀態的加壓工具被設置成具有與預先設定的異常壓力對應的彈性或負荷。從而,在壓力烹飪時,可以穩定封閉壓力轉換流路,且在由於壓力對應操作工具的故障導致的內鍋內壓過度上升時,可以強制開放壓力轉換流路,因此,能夠提高產品的安全性。
第五,在所述鎖環的鎖定和解鎖時,所述控制部透過根據標記的位置的感測器部的感測信號判斷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壓力排出流路是否開放。即,適合根據所述手柄部的旋轉所轉換的非壓力烹飪模式和壓力烹飪模式的烹飪溫度控制演算法可以被自動選擇,因此,可以顯著提高產品的使用便利性和烹飪品質。
下面,參照附圖對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電炊具進行具體說明。
圖1a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炊具的蓋子部的分解立體圖,圖1b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炊具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2a及圖2b為示出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炊具中壓力模式的轉換過程的立體圖,圖3a及圖3b為示出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炊具中壓力排出流路的開放和封閉狀態的截面圖,圖4為示出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炊具中基座氣缸的變形例的截面圖。
如圖1a至圖4所示,根據本發明的電炊具100包括主體(圖中未示出)、蓋子10及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
其中,在所述主體(圖中未示出)的內部形成有包括如熱板加熱器或感應加熱裝置等加熱工具的安裝空間,在所述安裝空間的內側安裝有容納食物的內鍋(圖中未示出)。此時,在所述內鍋(圖中未示出)的上端外緣向徑向外側突出形成有多個法蘭部。
另一方面,參照圖1a至圖2a,所述蓋子10包括內蓋子部10b,所述內蓋子部10b連接到所述主體(圖中未示出)的上部並開閉,且設置有各種電氣部件和佈線。並且,所述蓋子10包括外蓋子部10a,所述外蓋子部10a覆蓋所述內蓋子部10b,且在上面部一側設置有手柄部11。其中,作為開閉工具的一例示出所述手柄部11。換句話說,所述手柄部可被理解為以與用於透過用戶的操作來鎖定內鍋的內鍋鎖定工具聯動的電動電動機等代替,或包括其的概念。
下面,一側優選被理解為朝向所述蓋子10的開放端部17的方向,而另一側優選被理解為朝向所述蓋子10的鉸鏈連接部16的方向。此時,所述手柄部11被設置成與用於所述內鍋的鎖定的內鍋鎖定工具聯動。下面,以所述內鍋鎖定工具被設置成鎖環20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具體而言,所述鎖環2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結合到所述內蓋子部10b的下面部,且在所述鎖環20的內周以與所述各個法蘭部對應的方式向徑向內側突設有多個鎖定突起21。此時,當所述鎖環20旋轉為解鎖角度時,所述各個鎖定突起21佈置在法蘭部之間的空間,蓋子10和內鍋(圖中未示出)被解鎖來可以分離和開閉。而且,在所述蓋子10關閉的狀態下,若所述鎖環20旋轉為鎖定角度,則所述各個鎖定突起21被法蘭部的下端約束,以便鎖定蓋子10和內鍋(圖中未示出)。
其中,參照圖1a至圖3a,所述手柄部11的下端部與手柄基部30連接。具體而言,所述手柄基部30包括連接到所述手柄部11的下端部的支撐部30c、突設於所述支撐部30c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的鎖環聯動部30a及槓桿聯動部30b。此時,所述支撐部30c透過鍵連接等結合到所述手柄部11,使得所述支撐部30c和所述手柄部11一體旋轉,且所述支撐部30c的下端部被旋轉支撐在突設于內蓋子部10b的上面部一側的支撐突起14。從而,所述手柄基部30可以與所述手柄部11一體旋轉而不會扭曲。
並且,所述鎖環聯動部30a以與所述鎖環20的旋轉軌跡重疊的方式延伸形成,且在與所述鎖環20重疊佈置的一側貫通形成有連接孔31。此時,突設於所述鎖環20的上面部的連接突起23貫通內蓋子部10b的圓弧形長孔15並插入結合到所述連接孔31,從而所述鎖環20可以與所述手柄部11聯動旋轉。
另一方面,所述內蓋子部10b的下面部可以結合有鉛板80,在所述鉛板80的下面部還可安裝有內鍋蓋90。此時,在所述內鍋蓋90的外緣安裝有內鍋墊圈94,使得在蓋子10關閉並鎖定時,可以密封所述內鍋(圖中未示出)的內部。當然,所述內鍋墊圈可以設置在所述鉛板80的下面部。
並且,在所述內鍋蓋90的另一側貫通形成有多個蒸汽流動孔92,以便排放內鍋內部的蒸汽。在所述鉛板80的與所述蒸汽流動孔92相對的部分貫通形成有連通孔81a。
而且,在所述鉛板80和所述內蓋子部10b之間設置有控制板70,所述控制板70覆蓋所述連通孔81a且貫通形成有與所述連通孔81a對應的安裝孔71a。此時,在所述連通孔81a與所述安裝孔71a之間佈置有密封墊圈82,使得流入到所述連通孔81a的蒸汽可以無洩漏地正確流動到所述安裝孔71a。當然,所述控制板70和所述鉛板80可以一體形成。
另一方面,在所述外蓋子部10a的另一側以與所述安裝孔71a對應的方式形成有上部貫通部13a,在所述內蓋子部10b沿著與所述上部貫通部13a對應的區域形成有下部貫通部13d。此時,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可被設置成透過所述上部貫通部13a和所述下部貫通部13d貫通所述蓋子10。即,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被設置成貫通在上述貫通部中的至少一個。
而且,在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的內部形成有壓力排出流路53a,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保持用於排放所述內鍋內部的蒸汽的選擇性開閉狀態。並且,在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的內部還形成有壓力控制流路51a,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在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封閉時根據所述內鍋內部的壓力大小選擇性地開閉。即,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被設置成在烹飪過程中持續保持選自開放和封閉中的一種狀態。此時,當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封閉時,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被設置成在烹飪過程中以與內鍋內部壓力對應的方式反復開放和封閉。
從而,若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開放,則在烹飪時以內鍋內部的蒸汽持續排放的非壓力烹飪模式進行烹飪。並且,若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封閉,則可以以透過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將內鍋內部壓力保持為預定水平的壓力烹飪模式進行烹飪。由此,可以同時進行透過一個裝置轉換和選擇非壓力烹飪模式和壓力烹飪模式的功能和在壓力烹飪模式下調節內鍋內部壓力的常規的控制閥的功能。
其中,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串聯多級佈置。此時,「串聯」優選被理解為指一個端部相對於另一個端部佈置。並且,只要一個端部相對於另一個端部佈置,就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的排列形狀可以為直線型、傾斜型、彎曲型等,而不受限制。具體而言,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下端部被佈置成與所述內鍋內部空間連通,且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上端部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的下端部相互相對佈置。
其中,當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上端部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的下端部相互隔開時,內鍋內部蒸汽可以透過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與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之間的隔開空間來排放到蓋子10的外部空間。從而,所述內鍋內部蒸汽可以透過所述隔開空間持續排放而不經過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並可以在內鍋內部壓力不增加的非壓力烹飪模式下進行烹飪。
而且,當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上端部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的下端部緊貼佈置時,內鍋內部蒸汽經過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流入到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即,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封閉優選被理解為佈置成使得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的下端部緊貼佈置於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上端部。
其中,在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的上端部設置有如壓力錘55等根據壓力大小選擇性地開閉的壓力對應操作工具,使得內鍋內部壓力可以保持為一定水平。即,若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封閉,則所述內鍋內部蒸汽經過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使得所述內鍋內部蒸汽的排放受到控制。由此,內鍋內部壓力增加,從而在壓力烹飪模式下進行烹飪。並且,若內鍋內部壓力增加到一定水平以上,則內鍋內部蒸汽可以透過壓力對應操作工具排放到蓋子10的外部空間。
如上所述,透過使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串聯佈置來可以進行根據是否經過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而選擇性地轉換和選擇非壓力烹飪模式和壓力烹飪模式的功能、和內鍋內部壓力調節功能。從而,在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中與內鍋內部直接連接的部分僅限制為一個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因此,可以使形成在用於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和所述內鍋內部空間之間的連通的蓋子10、鉛板80、控制板70等的打孔結構13a、81a、71a簡化。也就是說,在一個孔串聯佈置用於在非壓力烹飪時排放蒸汽的壓力排出流路53a和在壓力烹飪時調節內鍋內壓的壓力控制流路51a。因此,形成在蓋子10、鉛板80、控制板70等的上部貫通部13a、連通孔81a、安裝孔71a等的打孔個數和面積會減少。
從而,解決了由於複雜的打孔結構導致的外蓋子部10a的設計限制、隔熱性能的劣化及由於鉛加熱器(圖中未示出)等保溫用加熱工具的位置限制導致的保溫品質下降等,因此能夠改善產品的品質和滿意度。此時,優選地,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具有等於或大於預先設定的流動臨界截面積的截面積,且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具有小於所述流動臨界截面積的截面積。即,壓力排出流路53a具有等於或大於所述流動臨界截面積的最小截面積,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具有小於所述流動臨界截面積的最大截面積。
其中,所述流動臨界截面積是指考慮到在內鍋加熱時發生的蒸汽的粘性、每個時間的產生量等來為了使內鍋內部壓力保持實際上的大氣壓力狀態而經驗性和實驗性地計算的面積。即,具有等於或大於所述流動臨界截面積的面積的壓力排出流路53a開放。由此,在內鍋加熱時發生的蒸汽毫不遲延地迅速而平穩地被排放,使得內鍋內部壓力保持為與蓋子10外部空間的壓力類似的非壓力狀態。
並且,若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封閉,則蒸汽沿著壓力控制流路51a流動,且限制為小於所述流動臨界截面積的流路面積可以限制蒸汽和蒸汽壓的排放。從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由於自身的流路面積並透過壓力錘55等的流路的選擇性開閉過程,能夠將內鍋內部壓力保持為適合壓力做飯、蒸煮等的壓力烹飪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所述外蓋子部10a的上面部沿著所述上部貫通部13a的外緣凹陷形成有安裝槽部12,以便能夠拆裝蒸汽蓋部60,所述蒸汽蓋部60引導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的蒸汽排放。此時,在所述安裝槽部12可以貫通形成有供如電磁閥72等輔助壓力控制工具設置的輔助貫通部13b。具體而言,在所述蒸汽蓋部60的中心部形成有排出引導孔63,並以包圍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的上部外周的方式安裝,且所述電磁閥72的上端部佈置在形成於所述蒸汽蓋部60的內部的引導空間61。
此時,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的蒸汽碰撞到所述排出引導孔63的內壁面而減速,向外排放。並且,所述電磁閥72的蒸汽碰撞到突設於所述引導空間61的流速控制肋(圖中未示出)而減速,並透過引導空間61的另一端的蒸汽引導孔64向外排放。從而,可以使由於高溫/高壓蒸汽快速排放引起的燒傷等安全事故或蒸汽排放雜訊等最小化。
而且,優選地,在所述主體(圖中未示出)設置有輔助鎖定工具,所述輔助鎖定工具用於鎖定突設于所述蓋子10的開放端部17的卡定突起17a。從而,在鎖環20解鎖的狀態下也能夠穩定保持蓋子10的關閉狀態。即,在烹飪時防止由於蒸汽壓力引起的蓋子10的開放或抖動等,以能夠保持內鍋(圖中未示出)和內鍋蓋的緊貼狀態,且內鍋的蒸汽可以經過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和蒸汽蓋部60安全排放而沒有洩露。
另一方面,參照圖1b至圖3a,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優選包括基座氣缸53、控制主體部51、升降氣缸52及壓力錘55。其中,所述基座氣缸53被設置成中空圓桶形,在其內部形成有壓力排出流路53a,且在其上部外側向徑向外側突出形成有彈簧結合臺階53c。此時,在所述彈簧結合臺階53c的下端部安裝有螺旋彈簧形狀的加壓工具54。
而且,所述升降氣缸52呈具有大於所述基座氣缸53的外徑的內徑的中空圓桶形,且以包圍所述基座氣缸53的外周的方式結合。此時,支撐翼部52c以與所述基座氣缸53的外周匹配的方式向徑向內側突出形成在所述升降氣缸52的下端部。具體而言,安裝有所述加壓工具54的基座氣缸53在所述升降氣缸52的上部向下插入到所述升降氣缸52的內部中空。此時,所述加壓工具54的上端部被支撐在所述彈簧結合臺階53c的下端部,而所述加壓工具54的下端部被支撐在所述支撐翼部52c的上端部。從而,所述升降氣缸52可以結合到所述基座氣缸53,以被向下彈性支撐。
其中,所述支撐翼部52c的內側端被D型切割加工,且在與所述支撐翼部52c接觸的所述基座氣缸53的外周形成有D型切割加工部53d。由此,所述支撐翼部52c的內側端可以與所述D型切割加工部53d可滑動地匹配,所述升降氣缸52可以正確升降並沒有旋轉流動。
並且,所述控制主體部51被設置為沿著其內部在上下方向上貫通形成有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的圓形截面的塊構件,且具有大於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截面積的大小。並且,在所述控制主體部51的上面部突出形成有間隔突起51c,而在所述控制主體部51的下面部突出形成有開閉突起51e。此時,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從所述間隔突起51c的上面部貫通所述開閉突起51e的下面部。
並且,在所述控制主體部51的側面下部沿著外周形成有螺紋且設置有具有與所述升降氣缸52的內徑對應的外徑的氣缸結合部51d。而且,在所述控制主體部51的側面上部設置有具有大於所述升降氣缸52的內徑的外徑的結合支撐臺階部51b。此時,所述氣缸結合部51d緊固於所述升降氣缸52的上端內周側螺紋,使得所述結合支撐臺階部51b安置在所述升降氣缸52的上端。從而,所述控制主體部51和所述升降氣缸52可以以正確的間隔結合。其中,所述控制主體部51在結合於所述升降氣缸52的上端部的狀態下佈置在所述基座氣缸53的上部,以被向下彈性加壓。
此時,由於所述控制主體部51安置在所述基座氣缸53的上端部,因此所述控制主體部51、基座氣缸53、加壓工具54及升降氣缸52可以被組裝成一個模組。其中,所述基座氣缸53可以在所述升降氣缸52和控制主體部51組裝的狀態下貫通所述下部貫通部13d佈置。具體而言,在所述基座氣缸53的下部設置有緊固於所述安裝孔71a的內周的固定緊固部53g,且在所述固定緊固部53g的外周形成有緊固於所述安裝孔71a的內周側螺紋的對應螺紋。此時,所述固定緊固部53g可以透過旋轉緊固於所述安裝孔71a的內周使所述基座氣缸53固定。
而且,所緊固的所述固定緊固部53g的下端部以緊貼于所述連通孔81a的方式設置,從而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和內鍋內部可以相互連通。此時,在所述基座氣缸53的上部外周設置有D型切割加工的抓握部53h,以便在固定緊固部53g旋轉並個別緊固時能夠防止打滑。
並且,在所述固定緊固部53g的上部凹陷形成有O型環結合槽53f。此時,在所述密封O型環59安裝於所述O型環結合槽53f的狀態下,當所述固定緊固部53g結合到所述安裝孔71a的內周時,可以密封所述基座氣缸53和所述安裝孔71a之間。
而且,優選地,介於所述控制板70與鉛板80之間的密封墊圈82的內周部具有與所述固定緊固部53g的下端部對應的大小。此時,所述密封墊圈82的內周部介於緊固於所述安裝孔71a並下降的固定緊固部53g的下端部和連通孔81a的外緣之間,從而可以密封所述固定緊固部53g與所述連通孔81a的外緣之間。從而,流入到所述連通孔81a的蒸汽無洩漏地正確流動到壓力排出流路53a。
當然,所述基座氣缸53可以透過使其下端部和掛定在連通孔81a的下端外緣的氣缸蓋(圖中未示出)等輔助緊固構件結合來固定到所述連通孔81a。或者,所述基座氣缸53可以強制插入到所述連通孔81a或安裝孔71a的內周並固定。此時,根據所述基座氣缸53的固定結構可以改變密封O型環59和密封墊圈82等的安裝位置。
並且,在所述D型切割加工部53d的下端部和所述O型環結合槽53f的上部之間形成有供墊圈部件58安裝的墊圈臺階部53e。此時,在 墊圈部件58安裝於所述墊圈臺階部53e的下端的狀態下,所述固定緊固部53g緊固于安裝孔71a。此時,所述墊圈臺階部53e和安裝孔71a的上端的外緣之間可以被墊圈部件58支撐。從而,可以防止由於所述基座氣缸53的流動導致的密封O型環59、密封墊圈82等的隔開和因此的蒸汽洩漏。
當然,如圖4所示,所述基座氣缸53可以包括第一基座氣缸1531和第二基座氣缸1532。具體而言,所述第一基座氣缸1531和所述第二基座氣缸1532呈中空圓桶形,且可以在彼此的結合端部之間安裝有結合O型環1533的狀態下透過螺絲緊固組裝。此時,所述第一基座氣缸1531的內部中空1531a和所述第二基座氣缸1532的內部中空1532a連接,以形成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
而且,在所述第一基座氣缸1531形成有彈簧結合臺階1531c,而在所述第二基座氣缸1532沿著形成在其下端部的固定緊固部1532g的上部一體形成有墊圈翼部1532h,所述墊圈翼部1532h代替所述墊圈部件58。
如上所述,所述基座氣缸53被分為第一基座氣缸1531和第二基座氣缸1532,所述第一基座氣缸1531形成有彈簧結合臺階1531c,所述第二基座氣缸1532與墊圈翼部1532h一體形成。由此,沒有由於所述支撐翼部52c導致的結合方向的限制和單獨的墊圈部件58組裝也能夠容易地將所述升降氣缸52安裝於所述基座氣缸53的外周,從而可以提高組裝性。並且,透過一體形成的墊圈翼部1532h可以更穩定地支撐在安裝孔71a的上端的外緣面。此時,參照圖2a至圖3a,在所述固定緊固部53g結合到所述安裝孔71a的狀態下,所述基座氣缸53的上端部貫通所述上部貫通部13a並佈置在所述蒸汽蓋部60的排出引導孔63內部。
另一方面,優選地,所述開閉突起51e具有小於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截面積的截面積,且在其外周安裝有開閉墊圈51f。此時,所述開閉墊圈51f被設置成使得其側面部越向下側越向徑向內側傾斜,使得其上端的外緣側外徑大於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內徑,且其下端的外緣側外徑小於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內徑並變得狹窄。
從而,當所述控制主體部51下降並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相互緊貼時,所述開閉墊圈51f的側面部密封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上端的外緣,使得流入到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蒸汽可以集中流動到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此時,在所述間隔突起51c的上端部佈置有壓力錘55,所述壓力錘55根據所述內鍋內部的壓力大小使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開閉。具體而言,所述壓力錘55呈包圍所述控制主體部51的形式的容器形狀,且在所述壓力錘55的下端內周形成有結合到所述控制主體部51的結合支撐臺階部51b的螺紋的對應螺紋。另一方面,所述壓力錘55透過螺絲緊固於所述結合支撐臺階部51b,且在與旋轉緊固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而可被分離並清洗。
此時,當所述壓力錘55的下端內周側對應螺紋以穿過所述結合支撐臺階部51b的螺紋的方式緊固時,在所述壓力錘55不從所述控制主體部51完全分離的狀態下,可以以預定的間隔升降地結合。而且,在所述壓力錘55中,設置在其內部下面側的楔形控制突起55a透過自重密封所述壓力控制流路51a。由此,所述壓力錘55根據所述內鍋內部壓力反復上升和下降,且透過調節蒸汽排放來將內鍋內部壓力保持為一定水平。
其中,所述控制主體部51可以在結合到所述升降氣缸52的狀態下透過借助加壓工具54的向下加壓力而保持對於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緊貼狀態。此時,優選地,所述加壓工具54具有與異常壓力對應的彈性係數,使得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 在預先設定的所述異常壓力以上的壓力下強制開放。具體而言,優選地,所述異常壓力被設定為大於在壓力烹飪模式下透過壓力錘55控制的內鍋內部的壓力。即,在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封閉的狀態下,若透過所述壓力錘55控制內鍋內部壓力,則透過借助所述加壓工具54的向下加壓力保持所述升降活塞52和所述控制主體部51的下降狀態。
此時,若由於所述壓力錘55的控制錯誤或故障等而內鍋內部壓力過度增加,則施加於所述控制主體部51的下面部的蒸汽壓力超過加壓工具54的彈性,導致所述控制主體部51上升,以能夠強制開放壓力排出流路53a。由此,可以預防由於內鍋內部的過度壓力上升引起的安全事故。
另一方面,所述升降氣缸52以包圍所述基座氣缸53的上端外周的方式結合並貫通所述上部貫通部13a地佈置,暴露於所述上部貫通部13a的上部的側壁部貫通形成有壓力排出孔52a。具體而言,當所述升降氣缸52上升時,所述控制主體部51上升,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上端的外緣與所述開閉墊圈51f之間隔開開放,從而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和所述壓力排出孔52a可以相互連通。從而,流入到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內部的蒸汽透過所述壓力排出孔52a經由所述蒸汽蓋部60排放到蓋子10外部。
而且,在所述升降氣缸52的外周安裝有孔墊圈57。其中,所述孔墊圈57的內側端部插入到所述壓力排出孔52a的下部側孔墊圈安裝凹槽52d,而向徑向外側延伸並向下彎曲的外側端部緊貼於所述上部貫通部13a的外緣。此時,所述孔墊圈57的側壁部彈性變形,從而在所述升降氣缸52上升和下降時,可以穩定保持對於所述上部貫通部13a的外緣的密封狀態。
並且,在所述基座氣缸53的外周,在所述彈簧結合臺階53c的上部形成有墊圈安裝槽53b。而且,在所述墊圈安裝槽53b安裝有滑動墊圈56,以便密封所述基座氣缸53的外周與所述升降氣缸52的內周之間。此時,在所述滑動墊圈56的外周突設有多個密封肋56a,從而在所述升降氣缸52升降時也可以穩定保持密封狀態。由此,透過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上端部排放的蒸汽可以透過壓力排出孔52a和蒸汽蓋部60安全排放,而不洩漏到蓋子10的內部側電氣部件或加壓工具54。
另一方面,優選地,升降翼部52b向徑向外側突設於所述升降氣缸52的下部外周。而且,提起槓桿部40以與所述升降翼部52b的下部側升降氣缸52的外周相接的方式佈置,且以與所述槓桿聯動部30b的旋轉對應的方式向一側和另一側直線移動。
具體而言,參照圖1a至圖2a,所述提起槓桿部40包括連接主體部40b,所述連接主體部40b被設置為具有覆蓋所述槓桿聯動部30b的旋轉軌跡的面積的板形。而且,所述提起槓桿部40包括槓桿主體部40a,所述槓桿主體部40a從所述連接主體部40b的另一端部延伸,以便與所述升降氣缸52的外周相接。此時,優選地,所述槓桿主體部40a 以所述提起槓桿部40的直線移動間隔以上的間隔延伸形成,以便在直線移動時保持與所述升降翼部52b的下面部重疊的狀態。
而且,所述槓桿主體部40a的與所述連接主體部40b相鄰的一端部貫通形成有引導長孔44。其中,優選地,所述引導長孔44向所述蓋子10的一側和另一側方向擴展形成。此時,突設于內蓋子部10b的上面部的引導突起g被插入到所述引導長孔44的內部,使得所述提起槓桿部40可以被引導到一側和另一側而直線移動。
並且,在所述基體部40b形成有曲柄孔41,所述曲柄孔41以供突設於所述槓桿聯動部30b的下端的聯動突起32插入的方式貫通,且從所述聯動突起32的旋轉軌跡一端向切線方向擴展形成。此時,優選地,所述聯動突起32的旋轉軌跡被理解為指的是從在所述鎖環20鎖定旋轉時的聯動突起32的位置連接到在解鎖旋轉時的聯動突起32的位置的曲線,且旋轉軌跡一端被理解為指的是在所述鎖環20的鎖定旋轉時的聯動突起32的位置。即,從在所述鎖環20的鎖定旋轉時的聯動突起32的位置向垂直於所述引導長孔44a的方向形成所述曲柄孔41。
由此,當所述手柄基部30旋轉時,聯動突起32以畫出弧線的形式沿著曲柄孔41的內部向橫向方向上移動,並且透過拉動曲柄孔41的一側邊緣,使得所述提起升槓桿部40能夠向一側直線移動。而且,當所述手柄基部30沿相反方向旋轉時,所述聯動突起32沿相反方向圓弧移動。從而,透過推動所述曲柄孔41的另一側外緣來使所述提起槓桿部40能夠向另一側直線移動。
此時,優選地,在與所述第一槓桿主體部40a的下部對應的下部貫通部13d設置有銷安全裝置73,且在所述槓桿主體部40a形成有銷約束孔42。具體而言,優選地,為了所述鎖環20的鎖定而手柄基部30旋轉,在槓桿主體部40a向另一側移動的狀態下,所述銷約束孔42形成在與所述銷安全裝置73的安全銷相對的部分。
此時,所述安全銷在內鍋的內部壓力大於設定的安全壓力的狀態下上升,且所上升的安全銷被插入到銷約束孔42,從而,槓桿主體部40a的直線移動被約束,與此同時,所述聯動突起32的移動受到限制。從而,在內鍋內部壓力大於安全壓力的狀態下,手柄基部30的旋轉受到限制,且防止鎖環20的解鎖。因此,可以預防由於所述手柄部11的誤操作導致的高壓蒸汽的洩漏和因此的燒傷等安全事故。
另一方面,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的開閉狀態透過與所述手柄部11聯動的連結工具而轉換。下面,以所述連結工具被設置成突設於提起槓桿部40的提起突起部43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其中,所述連結工具可以設置在作為與所述手柄部11聯動的聯動構件的鎖環20、手柄基部30等。或者,所述連結工具可以根據聯動構件的聯動形狀和位置具有不同的形狀。
具體而言,所述提起突起部43沿著在所述提起槓桿部40直線移動時與所述升降氣缸52的外周相接且與升降翼部52b相對的所述槓桿主體部40a的上面部外緣部分突設。而且,所述提起突起部43在所述手柄部11的鎖定旋轉時越向直線移動方向越向上傾斜地突出形成。即,所述提起突起部43形成為使得在所述手柄部11的鎖定旋轉狀態下與所述升降翼部52b的下面部相對的部分的突出高度低。而且,在所述手柄部11的解鎖旋轉狀態下與升降翼部52b的下面部相對的部分的突出高度高。具體而言,在所述手柄部11的鎖定旋轉時與所述升降翼部52b相對的提起突起部43的一側最低端43b的高度被設定為使得,所述開閉突起52e下降以使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封閉。
而且,在所述手柄部11的解鎖旋轉時與所述升降翼部52b相對的提起突起部43的另一側最高端43a高度被設定為使得,在所述開閉突起52e和壓力轉換流路53a之間形成充分的蒸汽流動面積。從而,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的開閉狀態可以與所述手柄部11的旋轉聯動而轉換。即,如圖2a和圖3a,在所述提起槓桿部40向另一側移動的狀態下,若所述手柄部11解鎖旋轉,則所述提起槓桿部40被向一側拉動,使得所述升降翼部52b沿著提起突起部43的傾斜面被滑動加壓並上升。此時,優選地,所述升降翼部52b的下端外緣52e形成為圓形,使得在所述提起槓桿部40移動時接觸的提起突起部43輕輕地滑動。
而且,當所上升的所述升降翼部52b被提起突起部43的最高端43a支撐時,壓力排出流路53a完全開放,且可以保持開放的狀態。此時,所述內鍋內部蒸汽可以經過蒸汽流動孔92、連通孔81a、壓力排出流路53a、壓力排出孔52a及蒸汽蓋部60來向蓋子10外排放。並且,如圖2b和圖3b所示,在所述提起槓桿部40向一側移動的狀態下,當所述手柄部11鎖定旋轉時,所述提起槓桿部40被向另一側推動。此時,所述升降翼部52b沿著提起突起部43的傾斜面滑動並下降。
而且,當所述升降翼部52b和提起突起部43的最低端43b相對佈置時,施加於所述升降翼部52b的上側方向壓力被解除,使得所述升降活塞52和控制主體部51下降,從而壓力排出流路53a的上端部可以封閉,且壓力排出流路53a和壓力控制流路51a可以一體連接。此時,由於透過所述加壓工具54保持升降活塞52的下降狀態,因此透過所述壓力錘55選擇性地排放內鍋內部的蒸汽,且可以將內鍋內部的壓力保持為一定水平。
如上所述,可以根據壓力轉換流路53a的開放和封閉而容易地轉換用於無需壓力的烹飪的非壓力烹飪模式和用於如壓力烹飪等需要高壓的烹飪的壓力烹飪模式,由此,可以透過一個裝置自由使用各種烹飪法,且由於可以壓力米所特有的耐嚼的口感和非壓力米所特有的柔軟口感等根據使用者的口味進行烹飪,因此可以改善產品的相容性和烹飪品質。
進一步地,在非壓力烹飪模式下,如銷安全裝置73等壓力安全裝置不驅動,因此可以自由地開閉蓋子10,使得在烹飪中可以簡單地進一步投入材料或確認烹飪狀態,以能夠改善產品的使用便利性。與此同時,只要使手柄部11旋轉,就可以使升降氣缸52和控制主體部51升降,從而轉換壓力排出流路53a的開閉狀態。從而,可以容易地選擇和使用壓力烹飪模式和非壓力烹飪模式,以能夠顯著改善產品的使用便利性。並且,用於所述手柄部11和壓力轉換選擇裝置50的聯動的提起槓桿部40同時起到在內鍋的高壓狀態下防止開放的作用,因此能夠減少部件數量,可以改善產品的組裝性。
並且,只要使所述手柄部11向解鎖方向旋轉,內鍋內部的蒸汽就透過壓力排出流路53a內部的寬蒸汽流動面積迅速排放。因此,以往為了除去內鍋的殘餘壓力而採用的轉臂銷等結構可以被省略,且在非壓力烹飪模式下,在烹飪中,可以除去壓力錘閥特有的蒸汽排放嗓音,從而能夠提高產品的安靜性。
另一方面,參照圖1a,優選地,在所述鎖環20設置有一對標記22a、22b,所述一對標記22a、22b向鎖定旋轉方向和解鎖旋轉方向相互隔開佈置並標記旋轉方向。此時,所述標記22a、22b可以被設置成永久磁鐵等,且在所述內蓋子部10b設置有一對感測器部18a、18b,以便感測各個所述標記22a、22b的磁力。具體而言,在所述內蓋子部10b的上面部的各個所述標記22a、22b的旋轉軌跡上設置有第一感測器部18a和第二感測器部18b。所述第一感測器部18a與在所述鎖環20鎖定時的鎖定旋轉方向側第一標記22a的位置對應地佈置。且所述第二感測器部18b與在所述鎖環20解鎖時的解鎖旋轉方向側第二標記22b的位置對應地佈置。
此時,若所述鎖環20鎖定,則所述第一感測器部18a感測所述第一標記22a的磁力並發送感測信號。若所述鎖環20解鎖,則所述第二感測器部18b感測所述第二標記22b的磁力並發送感測信號。而且,若手柄部11被旋轉操作使得所述鎖環20鎖定,則與所述手柄部11的旋轉聯動來使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封閉。並且,若手柄部11被旋轉操作使得所述鎖環20解鎖,則所述壓力排出流路53a開放。此時,各個所述感測器部18a、18b的感測信號被傳遞到控制部。在接收所述感測器部18a、18b中至少一個感測信號時,所述控制部控制使得對於所述主體(圖中未示出)的電力供給被啟動。即,當所述主體(圖中未示出)的電力供給被啟動時,可以透過設置在主體的操作面板輸入的烹飪命令使用於加熱內鍋的加熱工具驅動。由此,不僅在壓力排出流路53a封閉的壓力烹飪模式下,而且在壓力排出流路53a開放的非壓力烹飪模式下,也可以烹飪容納在內鍋的食物。
而且,優選地,當未接收所述感測信號時,所述控制部控制使得對於所述主體(圖中未示出)的電力供給非啟動。由此,可以僅在所述鎖環20鎖定並壓力排出流路53a完全封閉的狀態下,對於所述主體(圖中未示出)的電力供給被啟動。或者,可以僅在所述鎖環20解鎖並壓力排出流路53a完全開放的狀態下,對於所述主體(圖中未示出)的電力供給被啟動。即,可以防止在壓力排出流路53a部分開放或關閉的狀態下烹飪食物,從而可以預防因此的烹飪品質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等。
並且,在接收與所述鎖環20的鎖定對應的感測信號的狀態下,若所述烹飪命令被輸入,則所述控制部透過預先設定的壓力烹飪模式的控制演算法控制內鍋的烹飪溫度。此時,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加熱工具的加熱量,以便保持適合如壓力米等壓力烹飪的烹飪溫度。
而且,在接收與所述鎖環20的解鎖對應的感測信號的狀態下,若所述烹飪命令被輸入,則所述控制部透過預先設定的非壓力烹飪模式的控制演算法控制所述加熱工具的加熱量。此時,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加熱工具的加熱量,以便保持適合如非壓力米等非壓力烹飪的烹飪溫度。從而,只要使所述手柄部11旋轉,在轉換鎖環20的鎖定和解鎖的同時,轉換壓力排出流路53a的開閉狀態,並且適合所轉換的壓力/非壓力烹飪模式的烹飪溫度控制演算法被自動選擇,因此,可以顯著改善產品的使用便利性和烹飪品質。
另一方面,圖5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電炊具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250的分解立體圖,圖6a及圖6b為示出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電炊具中壓力排出流路的開放和封閉狀態的截面圖。在本第二實施例中,除了透過在所述控制主體部251形成壓力排出孔251g來代替所述升降氣缸52的壓力排出孔52a的構成之外的基本構成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因此相同的構成的詳細說明將省略。
如圖5和圖6b所示,所述控制主體部251包括安置主體部251b、間隔突起251c及開閉突起251e。其中,所述安置主體部251b具有大於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的截面積的截面積,以便安置於所述基座氣缸253的上端部。其中,所述基座氣缸253可以被設置成所述第一基座氣缸2531和所述第二基座氣缸2532的組裝體。此時,所述安置主體部251b可以具有大於組裝於上部側的第一基座氣缸2531的中空2531a截面積的截面積。即,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優選被理解為概括所述第一基座氣缸2531的中空2531a和所述第二基座氣缸2532的中空2532a的意味。而且,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的上端部優選被理解為所述第一基座氣缸2531的中空2531a上端部。
並且,形成在所述安置主體部251b的外周側的螺紋緊固於所述升降氣缸252的上端內周側螺紋,且沿著與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的週邊區域對應的部分在上下方向貫通形成有多個壓力排出孔251g。即,可以沿著與緊貼或插入到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的上端的外緣的開閉突起251e和開閉墊圈251f的週邊對應的部分向圓周方向形成多個所述壓力排出孔251g。
具體而言,如圖5和圖6b所示,所述升降氣缸252對於升降翼部252b施加的壓力被解除,從而透過所述加壓工具254的彈性可以使所述升降氣缸252和控制主體部251下降。由此,所述開閉墊圈251f密封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的上端的外緣,使得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251a可以連接成一個流路。此時,由於所述壓力排出孔251g佈置在所述開閉墊圈251f的週邊而不與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的上端部連通。因此,流入到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的蒸汽流動到壓力控制流路251a,且所述蒸汽的排放透過所述壓力錘255受到控制。
而且,如圖5和圖6a所示,在對所述升降翼部252b施加向上壓力時,所述升降氣缸252和所述控制主體部251上升,且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的上端部開放,從而能夠與所述壓力排出孔251g連通。從而,流入到所述壓力排出流路253a的蒸汽可以透過所述壓力排出孔251g被排放。此時,優選地,所述間隔突起251c突設於所述安置主體部251b的上面中心部,而所述壓力錘255以與所述壓力排出孔251g隔開佈置的高度突設。從而,可以在所述壓力排出孔251g的上部確保充分的蒸汽流動空間。
另一方面,圖7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電炊具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350的分解立體圖,圖8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電炊具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立體圖。而且,圖9為示出沿圖8中的A-A'線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圖,圖10a及圖10b為示出在沿圖8中的B-B'線截取的截面中壓力排出流路的開放和封閉狀態的截面圖。在本第三實施例中,除了所述控制主體部351和所述升降氣缸352透過螺絲部件p結合的構成之外的基本構成與上述第一實施例或第二實施例相同,因此,相同構成的詳細說明將省略。
如圖7至圖10b所示,在所述安置主體部351b的外緣透過D型切割加工形成有結合匹配部351m,而在所述升降氣缸352的上端內周透過D型切割加工形成有與所述結合匹配部351m對應的結合引導部352m。
並且,參照圖8至圖9,在所述安置主體部351b的側面部形成有部件緊固槽351k,而在所述升降氣缸352的上端部貫通形成有與所述部件緊固槽351k對應的部件緊固孔352k。
其中,在所述結合匹配部351m匹配插入到所述結合引導部352m的狀態下,所述部件緊固槽351k和所述部件緊固孔352k在相互對應的部分排列形成。並且,所述螺絲部件p貫通所述部件緊固孔352k並緊固於所述部件緊固槽351m,從而所述安置主體部351b和所述升降氣缸352可以結合。此時,所述控制主體部351和所述升降氣缸352透過螺絲部件p以無需旋轉的結構結合。因此,與控制主體部和升降氣缸旋轉緊固的情況不同地,當用於分離所述壓力錘355的旋轉時,可以防止控制主體部351和升降氣缸352之間分離或產生間隔。從而,可以預防洩露和烹飪品質下降、安全事故的產生等。
並且,所述控制主體部351的旋轉力可以經過螺絲部件p、升降氣缸352、支撐翼部352c及D型切割加工部353d來被傳遞到所述基座氣缸353,而不導致控制主體部351和升降氣缸352的分離。因此,控制主體部351、升降氣缸352及基座氣缸353等模組化的組裝體可以容易一體結合或分離。
另一方面,在所述部件緊固孔352k的側部形成有多個壓力排出孔352a,使得在所述壓力排出流路353a開放時,蒸汽被排放。其中,優選地,在所述安置主體部351b的側面部被設置成使得形成有所述部件緊固槽351k的部分緊貼於所述升降氣缸352的內周。此時,優選地,在與所述壓力排出孔352a相對的部分形成有向徑向內側凹陷的排出誘導槽351h。從而,所述安置主體部351b可以在緊貼於所述升降氣缸352的狀態下透過螺絲部件p穩定結合。與此同時,透過所述排出誘導槽351h可以在所述壓力排出流路353a開放時提供充分的蒸汽流動面積。
具體而言,如圖10a所示,所述升降翼部352b可以被連結工具向上加壓。此時,緊貼於所述壓力排出流路353a的上部外緣的開閉墊圈351f隔開,使得所述壓力排出流路353a的上端部和所述壓力排出孔352a可以相互連通。並且,透過形成於所述開閉突起351e的週邊的排出引導凹槽351h可以在所述基座氣缸353的上端部和所述升降氣缸352的上端內壁側確保充分的蒸汽流動空間,因此,可以實現順利的蒸汽排放。
而且,如圖10b所示,若施加到所述升降翼部352b的壓力被解除,則所述開閉突起351e被插入到所述壓力排出流路353a的內部,且開閉墊圈351f密封所述壓力排出流路353a的上端外緣。從而,內鍋內部的蒸汽經過所述壓力控制流路351a,使得內鍋內部的蒸汽的排放透過所述壓力錘355受到控制。
另一方面,圖1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電炊具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450的分解立體圖,圖12a及圖12b為示出在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電炊具中壓力排出流路的開放和封閉狀態的截面圖。在本第四實施例中,除了為了以包圍所述基座氣缸453的上端外周的方式延伸的所述控制主體部451的結合隔壁451n、所述結合隔壁451n及所述基座氣缸453之間的密封而採用代替滑動墊圈的覆蓋墊圈456、密封所述上部貫通部的外緣的孔墊圈457的安裝位置、結合到所述結合隔壁451n的升降氣缸452的結合結構等之外的基本構成與第一實施例或第二實施例相同,因此相同構成的詳細說明將省略。
如圖11至圖12b所示,所述安置主體部451b被設置成具有大於所述基座氣缸453的外徑的外徑的圓板狀構件。此時,沿著下面的外緣設置有以包圍所述基座氣缸453的上端部的方式向下延伸的結合隔壁451n。其中,優選地,所述升降氣缸452透過所述結合隔壁451n結合到所述控制主體部451,並包括支撐主體部4521和夾緊主體部4522。具體而言,所述支撐主體部4521被設置成與所述結合隔壁451n的下端面對應的截面積的環狀部件,以便支撐所述結合隔壁451n的下端部。此時,約束突起4521w向上突設於所述支撐主體部4521的上端部,且支撐翼部4521c向徑向內側突設於所述支撐主體部4521的下部內周。此時,優選地,所述支撐翼部4521c的內側端被D型切割加工,以便與所述基座氣缸453的D型切割加工部453d匹配。
而且,所述夾緊主體部4522被設置成包圍所述支撐主體部4521的外周的中空圓桶形構件,且在所述夾緊主體部4522的下部內周突設有結合支撐突起4522c,所述結合支撐突起4522c支撐以形成階梯的形式形成在所述支撐主體部4521的外面側的結合支撐臺階4521d。此時,所述夾緊主體部4522的側壁部被設置成在所述結合支撐突起4522c緊貼於所述結合支撐臺階4521d的狀態下具有高於所述約束突起4521w的上端的高度,且沿著所述夾緊主體部4522的上部內周形成有螺紋。
其中,安裝有覆蓋墊圈456、加壓工具454及支撐主體部4521的基座氣缸453被插入到所述結合隔壁451n內部,且所述夾緊主體部4522結合到所述結合隔壁451n內部,以便支撐所述支撐主體部4521的下端。由此,所述控制主體部451、基座氣缸453、加壓工具454、升降氣缸452及覆蓋墊圈456可以被模組化並一體組裝。此時,所述加壓工具454可以在所述彈簧結合臺階453c與所述支撐翼部4521c之間向下彈性支撐所述升降氣缸452和所述控制主體部451。
而且,所述夾緊主體部4522可以將其上部內周側螺紋旋轉緊固於所述結合隔壁451n的下部外周側螺紋來結合到所述結合隔壁451n。此時,在所述支撐主體部4521的旋轉由於所述支撐翼部4521c和D型切割加工部453d的匹配而被約束的狀態下,所述約束突起4521w被插入到形成於所述結合隔壁451n的下部的約束槽部451w。從而,可以約束所述控制主體部451的旋轉。
從而,在所述控制主體部451旋轉時,旋轉力可以透過所述結合隔壁451n的約束槽部451w、約束突起4521w、支撐翼部4521c及D型切割加工部453d被傳遞到基座氣缸453。因此,包括所述控制主體部451、基座氣缸453、升降氣缸452及覆蓋墊圈456的模組化的組裝體可以容易地一體組裝。
而且,在所述基座氣缸453中,在所述D型切割加工部453d與O型環結合槽453f之間形成有墊圈緊固槽453e。此時,所述墊圈部件458可以呈一側開口的圓弧形狀並沿側方向被插入到所述墊圈緊固槽453e。並且,在被所述墊圈緊固槽453e的內面上下端約束的狀態下,可以更穩定地支撐在安裝孔(圖1a的71a)的外緣面。
另一方面,當密封O型環459被插入到所述O型環結合槽453f時,所述固定緊固部453g緊固於所述安裝孔的內周,從而可以設置模組化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此時,所述結合隔壁451n以貫通所述上部貫通部的方式佈置,且在暴露於所述上部貫通部的上側的結合隔壁451n的上部貫通形成有與所述壓力排出流路453a的上端部選擇性地連通的壓力排出孔451p。其中,所述提起槓桿部被佈置成使得所述提起突起部和所述夾緊主體部4522的升降翼部4522b相對。此時,透過所述提起突起部對所述升降翼部4522b施加向上壓力來可以使所述升降氣缸452和所述控制主體部451上升。
而且,如圖12a所示,在所述控制主體部451上升時,所述壓力排出流路453a和所述結合隔壁451n的壓力排出孔451p相互連通,從而內鍋內部的蒸汽可被排放。並且,如圖12b所示,在所述控制主體部451下降時,所述壓力排出流路453a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451a連接,內鍋內部的蒸汽經由壓力控制流路451a,使得內鍋內部的蒸汽透過壓力錘455受到控制。
如上所述,所述結合隔壁451n一體地形成在所述控制主體部451,從而,暴露於蒸汽的排放路徑上的部件數量減少。並且,在由不銹鋼形成的各個部件中,由於低表面粗糙度而難以形成氧化鉻膜的螺旋加工表面不位於蒸汽的排出路徑上,因此可以改善產品的耐腐蝕性。
此時,在所述結合隔壁451n的外周沿著與所述壓力排出孔451p的下部對應的部分形成有孔墊圈安裝槽451d。此時,在所述孔墊圈457的內側端部被所述孔墊圈安裝槽451d掛定的狀態下,向徑向外側延伸並向下彎曲的所述孔墊圈457的外側端部緊貼於所述上部貫通部的外緣。從而,在所述控制主體部451上升和下降時,可以穩定保持所述上部貫通部的外緣的密封狀態。
並且,優選地,在所述基座氣缸453的上端部安裝有覆蓋墊圈456,所述覆蓋墊圈456包圍所述壓力排出流路453a的外緣並緊貼於所述結合隔壁451n的內面。此時,所述覆蓋墊圈456被設置成包圍所述基座氣缸453的上面部和側面部,因此,在控制主體部451下降時,可以起到密封壓力排出流路453a的外緣的功能。與此同時,在所述控制主體部451升降時,所述覆蓋墊圈456可以同時起到密封結合隔壁451n的內面和基座氣缸453的外周之間的功能。從而,部件數量減少,以能夠提高產品的組裝性和生產率。
其中,所述覆蓋墊圈456包括環主體部456b,所述環主體部456b被插入到凹陷形成於所述基座氣缸453的上端部的覆蓋結合槽453k。並且,所述覆蓋墊圈456包括覆蓋延伸部456c,所述覆蓋延伸部456c從所述環主體部456b的外周向徑向外側延伸並向下彎曲以包圍所述基座氣缸453的上端部。此時,在所述環主體部456b的下端部被插入到所述覆蓋結合槽453k的狀態下,所述環主體部456b可以穩定密封所述壓力排出流路453a的外緣而沒有徑向的流動。
而且,與所述環主體部456b的上端部匹配的匹配槽部451e形成在所述安置主體部451b的下面部。從而,在所述控制主體部451下降時,所述環主體部456b緊貼於所述覆蓋結合槽453k的下面部和側面部、所述匹配槽部451e的上面部和側面部,以形成較寬的接觸面積。從而,可以更穩定地密封所述壓力排出流路453a的外緣。
此時,優選地,在所述覆蓋延伸部456c沿著與所述控制主體部451的下面部相對的上部外周突設有輔助密封突起456a。其中,在所述匹配槽部451e和所述環主體部456b接觸時,所述輔助密封突起456a可以提供包圍所述環主體部456b的週邊的額外的密封區域。從而,在所述環主體部456b的彈性下降或所述控制主體部451偏心的情況下也可以實現壓力排出流路453a的外緣的正確密封。
並且,在所述覆蓋延伸部456c的內周面向徑向內側突設有固定突起456d,以便掛定在所述基座氣缸453的覆蓋固定槽453h。此時,優選地,在與所述固定突起456d相對的所述覆蓋延伸部456c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突設有墊圈突起456e,所述墊圈突起456e緊貼於結合隔壁451n的內面。從而,可以在所述固定突起456d被所述覆蓋固定槽453h掛定的狀態下防止所述覆蓋延伸部456c的上下流動,且可以穩定保持所述墊圈突起456e與所述結合隔壁451n之間的緊貼狀態。
如上所述,本發明並不局限於如上所述的各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發明要求保護範圍的前提下,能夠由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實施變形,且這種變形屬於本發明的範圍。
10‧‧‧蓋子
10a‧‧‧外蓋子部
10b‧‧‧內蓋子部
11‧‧‧手柄部
12‧‧‧安裝槽部
13a‧‧‧上部貫通部
13b‧‧‧輔助貫通部
13d‧‧‧下部貫通部
14‧‧‧支撐突起
15‧‧‧圓弧形長孔
16‧‧‧鉸鏈連接部
17‧‧‧開放端部
17a‧‧‧卡定突起
18a‧‧‧第一感測器部
18b‧‧‧第二感測器部
20‧‧‧鎖環
21‧‧‧鎖定突起
22a‧‧‧標記/第一標記
22b‧‧‧標記/第二標記
23‧‧‧連接突起
30‧‧‧手柄基部
30a‧‧‧鎖環聯動部
30b‧‧‧槓桿聯動部
30c‧‧‧支撐部
31‧‧‧連接孔
32‧‧‧聯動突起
40‧‧‧提起槓桿部
40a‧‧‧槓桿主體部
40b‧‧‧連接主體部
41‧‧‧曲柄孔
42‧‧‧銷約束孔
43‧‧‧提起突起部
43a‧‧‧最高端
43b‧‧‧最低端
44‧‧‧引導長孔
50‧‧‧壓力轉換選擇裝置
51‧‧‧控制主體部
51a‧‧‧壓力控制流路
51b‧‧‧結合支撐臺階部
51c‧‧‧間隔突起
51d‧‧‧氣缸結合部
51e‧‧‧開閉突起
51f‧‧‧開閉墊圈
52‧‧‧升降氣缸
52a‧‧‧壓力排出孔
52b‧‧‧升降翼部
52c‧‧‧支撐翼部
52d‧‧‧下部側孔墊圈安裝凹槽
52e‧‧‧開閉突起
53‧‧‧基座氣缸
53a‧‧‧壓力排出流路
53b‧‧‧墊圈安裝槽
53c‧‧‧彈簧結合臺階
53d‧‧‧D型切割加工部
53e‧‧‧墊圈臺階部
53f‧‧‧O型環結合槽
53g‧‧‧固定緊固部
53h‧‧‧抓握部
54‧‧‧加壓工具
55‧‧‧壓力錘
55a‧‧‧楔形控制突起
56‧‧‧滑動墊圈
56a‧‧‧密封肋
57‧‧‧孔墊圈
58‧‧‧墊圈部件
59‧‧‧密封O型環
60‧‧‧蒸汽蓋部
61‧‧‧引導空間
63‧‧‧排出引導孔
64‧‧‧蒸汽引導孔
70‧‧‧控制板
71a‧‧‧安裝孔
72‧‧‧電磁閥
73‧‧‧銷安全裝置
80‧‧‧鉛板
81a‧‧‧連通孔
82‧‧‧密封墊圈
90‧‧‧內鍋蓋
92‧‧‧蒸汽流動孔
94‧‧‧內鍋墊圈
100‧‧‧電炊具
250‧‧‧壓力轉換選擇裝置
251‧‧‧控制主體部
251a‧‧‧壓力控制流路
251b‧‧‧安置主體部
251c‧‧‧間隔突起
251e‧‧‧開閉突起
251f‧‧‧開閉墊圈
251g‧‧‧壓力排出孔
252‧‧‧升降氣缸
252b‧‧‧升降翼部
253‧‧‧基座氣缸
253a‧‧‧壓力排出流路
254‧‧‧加壓工具
255‧‧‧壓力錘
350‧‧‧壓力轉換選擇裝置
351‧‧‧控制主體部
351a‧‧‧壓力控制流路
351b‧‧‧安置主體部
351e‧‧‧開閉突起
351f‧‧‧開閉墊圈
351h‧‧‧排出引導凹槽
351k‧‧‧部件緊固槽
351m‧‧‧結合匹配部
352‧‧‧升降氣缸
352a‧‧‧壓力排出孔
352b‧‧‧升降翼部
352c‧‧‧支撐翼部
352k‧‧‧部件緊固孔
352m‧‧‧結合引導部
353‧‧‧基座氣缸
353a‧‧‧壓力排出流路
353d‧‧‧D型切割加工部
355‧‧‧壓力錘
450‧‧‧壓力轉換選擇裝置
451‧‧‧控制主體部
451a‧‧‧壓力控制流路
451b‧‧‧安置主體部
451d‧‧‧孔墊圈安裝槽
451e‧‧‧匹配槽部
451n‧‧‧結合隔壁
451p‧‧‧壓力排出孔
451w‧‧‧約束槽部
452‧‧‧升降氣缸
453‧‧‧基座氣缸
453a‧‧‧壓力排出流路
453c‧‧‧彈簧結合臺階
453d‧‧‧D型切割加工部
453e‧‧‧墊圈緊固槽
453f‧‧‧O型環結合槽
453g‧‧‧固定緊固部
453h‧‧‧覆蓋固定槽
453k‧‧‧覆蓋結合槽
454‧‧‧加壓工具
455‧‧‧壓力錘
456‧‧‧覆蓋墊圈
456a‧‧‧輔助密封突起
456b‧‧‧環主體部
456c‧‧‧覆蓋延伸部
456d‧‧‧固定突起
456e‧‧‧墊圈突起
457‧‧‧孔墊圈
458‧‧‧墊圈部件
459‧‧‧密封O型環
1531‧‧‧第一基座氣缸
1531a‧‧‧內部中空
1531c‧‧‧彈簧結合臺階
1532‧‧‧第二基座氣缸
1532a‧‧‧內部中空
1532g‧‧‧固定緊固部
1532h‧‧‧墊圈翼部
1533‧‧‧結合O型環
2531‧‧‧第一基座氣缸
2531a‧‧‧中空
2532‧‧‧第二基座氣缸
2532a‧‧‧中空
4521‧‧‧支撐主體部
4521c‧‧‧支撐翼部
4521d‧‧‧結合支撐臺階
4521w‧‧‧約束突起
4522‧‧‧夾緊主體部
4522b‧‧‧升降翼部
4522c‧‧‧結合支撐突起
A-A'‧‧‧線
B-B'‧‧‧線
g‧‧‧引導突起
p‧‧‧螺絲部件
附圖說明為了更深入地理解發明,附圖表示出本發明的各個實施例並與說明書一起解釋發明實質。 圖1a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炊具的蓋子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1b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炊具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2a及圖2b為示出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炊具中壓力模式的轉換過程的立體圖。 圖3a及圖3b為示出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炊具中壓力排出流路的開放和封閉狀態的截面圖。 圖4為示出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炊具中基座氣缸的變形例的截面圖。 圖5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電炊具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6a及圖6b為示出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電炊具中壓力排出流路的開放和封閉狀態的截面圖。 圖7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電炊具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8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電炊具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立體圖。 圖9為示出沿圖8中的A-A'線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圖。 圖10a及圖10b為示出在沿圖8中的B-B'線截取的截面中壓力排出流路的開放和封閉狀態的截面圖。 圖1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電炊具的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12a及圖12b為示出在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電炊具中壓力排出流路的開放和封閉狀態的截面圖。

Claims (24)

  1. 一種電炊具,包括: 主體,包括容納食物的內鍋和加熱工具; 蓋子,與所述主體的上部結合,且透過開閉工具開閉;以及 壓力轉換選擇裝置,佈置成貫通所述蓋子,且與所述開閉工具聯動來轉換和保持用於排放所述內鍋內部蒸汽的開閉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炊具,還包括: 感測器部,分別感測用於鎖定與所述開閉工具聯動的所述內鍋的內鍋鎖定工具的鎖定和解鎖;及 控制部,控制使得在接收所述感測器部中任一個感測信號時,所述主體的電力供給被激化,且在所述主體的電力供給被激化時,控制所述加熱工具根據透過操作面板輸入的烹飪命令驅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接收與所述內鍋鎖定工具的鎖定旋轉對應的感測信號時,所述控制部根據所輸入的所述烹飪命令並透過預先設定的壓力烹飪模式的控制演算法控制所述內鍋的烹飪溫度, 且在接收與所述內鍋鎖定工具的解鎖旋轉對應的感測信號時,所述控制部根據所輸入的所述烹飪命令並透過預先設定的非壓力烹飪模式的控制演算法控制所述內鍋的烹飪溫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內部包括壓力排出流路和壓力控制流路,所述壓力排出流路保持用於排放所述內鍋內部的蒸汽的選擇性開閉狀態,所述壓力控制流路在所述壓力排出流路封閉時根據所述內鍋內部的壓力大小選擇性地開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所述壓力排出流路和所述壓力控制流路串聯多級佈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所述壓力排出流路具有等於或大於預先設定的流動臨界截面積的截面積,所述壓力控制流路具有小於所述流動臨界截面積的截面積。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所述蓋子的上面部設置有手柄部,所述手柄部與用於所述內鍋的鎖定的內鍋鎖定工具聯動; 所述壓力排出流路的開閉狀態透過與所述手柄部聯動的連結工具而轉換。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炊具,還包括: 手柄基部,可旋轉地連接到所述手柄部的下端部,在所述手柄基部的一端部設置有鎖環聯動部且另一端部設置有槓桿聯動部;及 提起槓桿部,以與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外周相接的方式佈置,且以與所述槓桿聯動部的旋轉對應的方式向一側和另一側直線移動, 其中,所述連結工具被設置成突設在所述提起槓桿部的上面部的提起突起部,所述提起突起部在所述提起槓桿部直線移動時沿著與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的外周相接的部分佈置並在所述手柄部的鎖定旋轉時越向直線移動方向越向上傾斜。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所述壓力轉換選擇裝置包括: 基座氣缸,其內部形成有所述壓力排出流路,且被佈置成貫通所述蓋子的下面部,其下端部與所述內鍋內部連通; 控制主體部,其內部形成有所述壓力控制流路,且佈置在所述基座氣缸的上部; 升降氣缸,以包圍所述基座氣缸的外周的方式佈置並與所述控制主體部的下端部結合,且透過所述連結工具進行升降,以便轉換所述壓力排出流路的開閉狀態; 加壓工具,對所述升降氣缸施加壓力,以便保持所述壓力排出流路的開閉狀態; 壓力錘,設置在所述壓力控制流路的端部,根據所述內鍋內部的壓力大小使所述壓力控制流路開閉。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所述升降氣缸的側壁部貫通形成有壓力排出孔,所述壓力排出孔在所述控制主體部上升時與所述壓力排出流路的上端部選擇性地連通, 所述升降氣缸以貫通所述蓋子的上表面的上部貫通部的方式佈置, 在所述升降氣缸的外周安裝有孔墊圈,所述孔墊圈的內側端部緊貼於所述壓力排出孔的下部,且向徑向外側延伸並向下彎曲的所述孔墊圈的外側端部緊貼於所述上部貫通部的外緣。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所述升降氣缸的下部外周突設有升降翼部,所述升降翼部沿著設置在所述連結工具的提起突起部的傾斜面加壓上升, 所述升降翼部的外緣形成為圓形,以便在分割所述提起突起部時被分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所述加壓工具被設置成螺旋彈簧,所述螺旋彈簧具有與異常壓力對應的彈性係數,使得所述壓力排出流路在預先設定的所述異常壓力以上的壓力下強制開放, 在所述基座氣缸的外周形成有彈簧結合臺階,所述彈簧結合臺階供所述螺旋彈簧的上端部支撐, 在所述升降氣缸的下端部形成有支撐翼部,所述支撐翼部以與所述基座氣缸的外周配合的方式向徑向內側突出形成,以供所述螺旋彈簧的下端部支撐。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所述彈簧結合臺階的上部安裝有滑動墊圈, 在所述滑動墊圈的外周突設有多個環形密封肋,所述多個環形密封肋以與所述升降氣缸的內周緊貼的方式向徑向外側突出。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所述基座氣缸的外周形成有D型切割加工部, 所述支撐翼部的內側端被D型切割加工,以便與所述D型切割加工部可滑動地匹配。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所述控制主體部的下面部設置有開閉突起,所述開閉突起沿著所述壓力控制流路的外緣向下突出設置且在所述開閉突起的外周安裝有開閉墊圈,以便在下降時密封所述壓力排出流路的外緣。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所述基座氣缸的下端部設置有固定緊固部,使得所述固定緊固部透過螺絲連接到設置在所述蓋子的下面部的控制板的安裝孔。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所述基座氣缸的外周安裝有墊圈部件,且沿著所述固定緊固部的上部形成有墊圈臺階部,以支撐在所述安裝孔的上端的外緣。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所述基座氣缸包括第一基座氣缸和第二基座氣缸,所述第一基座氣缸佈置在所述控制主體部的下部,所述第二基座氣缸緊固到所述第一基座氣缸的下部且包括所述固定緊固部, 在所述第二基座氣缸沿著所述固定緊固部的上部突出形成有墊圈翼部,以便支撐在所述安裝孔的上端的外緣。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所述控制主體部包括: 安置主體部,沿著所述壓力排出流路的週邊區域在上下方向貫通形成有多個壓力排出孔;及 間隔突起,突設在所述安置主體部的上面部,且以從所述壓力排出孔隔開的方式結合有所述壓力錘。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所述控制主體部的外周形成有部件緊固槽,所述部件緊固槽供貫通所述升降氣缸的側壁部的螺絲部件的端部緊固。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在所述控制主體部的下部設置有結合隔壁,所述結合隔壁以包圍所述基座氣缸的方式向下延伸且貫通形成有選擇性地與所述壓力排出流路的上端部連通的壓力排出孔, 在所述基座氣缸的上端部安裝有覆蓋墊圈,所述覆蓋墊圈包圍所述壓力排出流路的外緣並緊貼於所述結合隔壁的內面。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所述覆蓋墊圈包括環主體部和覆蓋延伸部,所述環主體部被插入到凹陷形成於所述基座氣缸的上端部的覆蓋結合槽,所述覆蓋延伸部從所述環主體部的外周以包圍所述基座氣缸的上端部的方式延伸, 在所述控制主體部的下面部形成有與所述環主體部的上端部匹配的匹配槽部, 在所述覆蓋延伸部的內周面突設有固定突起,所述固定突起被所述基座氣缸的覆蓋固定槽掛定,而在所述覆蓋延伸部的外周面突設有墊圈突起和輔助密封突起,所述墊圈突起緊貼於所述結合隔壁的內面,所述輔助密封突起緊貼於所述控制主體部的下面部。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所述結合隔壁以貫通所述蓋子的上表面的上部貫通部的方式佈置, 在所述結合隔壁的外周安裝有孔墊圈,所述孔墊圈的內側端部緊貼於所述壓力排出孔的下部,且向徑向外側延伸並向下彎曲的所述孔墊圈的外側端部緊貼於所述上部貫通部的外緣。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電炊具,其中 所述升降氣缸包括: 支撐主體部,支撐所述結合隔壁的下端部,並在所述支撐主體部的內周包括與所述基座氣缸的外周匹配的支撐翼部;以及 夾緊主體部,所述夾緊主體部以包圍所述支撐主體部的外周的方式結合,且所述夾緊主體部的上端部緊固到所述結合隔壁的外周,在所述夾緊主體部的下端部突設有支撐所述支撐主體部的外面側結合支撐臺階的結合支撐突起, 其中,在所述支撐主體部突設有約束突起,且在所述結合隔壁的下部形成有約束槽部,所述約束槽部供所述約束突起插入以約束所述控制主體部的旋轉。
TW107130387A 2017-09-07 2018-08-30 電炊具 TWI6973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14591 2017-09-07
??10-2017-0114591 2017-09-07
KR1020170114591A KR102297855B1 (ko) 2017-09-07 2017-09-07 전기조리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2076A true TW201912076A (zh) 2019-04-01
TWI697307B TWI697307B (zh) 2020-07-01

Family

ID=65517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0387A TWI697307B (zh) 2017-09-07 2018-08-30 電炊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3850B2 (zh)
JP (1) JP7175665B2 (zh)
KR (1) KR102297855B1 (zh)
CN (1) CN109463978B (zh)
RU (1) RU2706497C1 (zh)
TW (1) TWI6973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24654A1 (en) 2017-08-09 2020-03-25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WO2019061686A1 (zh) * 2017-09-29 2019-04-0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盖体及压力烹饪装置
US11751710B2 (en) 2019-02-25 2023-09-12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Guard for cooking system
KR102143950B1 (ko) * 2019-03-20 2020-08-12 (주)쿠첸 조리기기용 증기 배출 조립체
WO2021047174A1 (en) * 2019-09-12 2021-03-18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Cooking device
KR102261566B1 (ko) * 2019-10-23 2021-06-07 (주)쿠첸 조리 장치
KR102286962B1 (ko) * 2019-10-28 2021-08-09 (주)쿠첸 압력 조리 장치
CN113180459B (zh) * 2020-01-14 2022-06-21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增压蒸箱
CN111248761B (zh) * 2020-02-03 2021-02-09 鉴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饭煲内部微型电子控制器
US11647861B2 (en) * 2020-03-30 2023-05-16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CN113180464B (zh) * 2020-05-29 2022-08-05 中山市元亨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锅盖的出气组件
CN113229710A (zh) * 2021-05-14 2021-08-10 浙江爱仕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力锅锅盖
KR102418396B1 (ko) * 2021-06-14 2022-07-08 (주)쿠첸 조리 장치
JP7493112B2 (ja) * 2021-06-14 2024-05-30 クチェン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調理装置
KR102475266B1 (ko) * 2021-06-14 2022-12-08 (주)쿠첸 조리 장치
TW202332399A (zh) * 2022-01-20 2023-08-16 美商即時品牌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蒸氣調節閥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8324A (en) * 1981-12-21 1984-03-20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rice cooker
EP0139772B1 (de) * 1983-08-25 1987-07-08 AMC International Alfa Metalcraft Corporation AG Dampfdruckkochtopf
JPH0724625B2 (ja) * 1990-03-06 1995-03-22 理研軽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圧力鍋
KR100272856B1 (ko) 1998-07-25 2000-11-15 구자신 전기압력보온밥솥의 증기 배출 제어 방법
US6283014B1 (en) * 2000-05-26 2001-09-04 Andrew Ng Automatic high energy saving cooker
JP4018123B2 (ja) * 2001-10-05 2007-12-05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調圧式炊飯ジャー
EP1532903A1 (de) * 2003-11-20 2005-05-25 Steiner AG Weggis Extraktions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von Kaffee für eine Kaffeemaschine
JP4145818B2 (ja) * 2004-03-11 2008-09-03 治 三宅 炊飯器
US7935914B2 (en) 2004-04-28 2011-05-03 Mamoru Imura Pressure cooker
JP2006081638A (ja) 2004-09-15 2006-03-30 Kagashiya:Kk 蒸気抜き弁付ガラス製鍋蓋
KR100846863B1 (ko) * 2007-06-29 2008-07-16 김차식 압력솥의 압력제어 및 밀폐장치
KR200452540Y1 (ko) * 2008-08-27 2011-03-04 쿠쿠전자주식회사 압력조리기의 증기배출장치
JP3148043U (ja) * 2008-11-13 2009-01-29 株式会社ワンダーシェフ 圧力鍋の圧力調整装置
WO2010090291A1 (ja) * 2009-02-08 2010-08-12 気高電機株式会社 炊飯器
CN101554288B (zh) * 2009-05-08 2012-02-01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压力电饭煲的上盖
KR101061495B1 (ko) * 2009-08-19 2011-09-01 주식회사 피엔풍년 압력조절밸브
AU2010212313B2 (en) 2010-01-07 2015-07-16 Ttk Prestige Limited Microwave pressure cooker
FR2958517B1 (fr) * 2010-04-13 2012-05-25 Seb Sa Appareil de cuisson d'aliments sous pression pourvu d'une piece de transmission mobile
JP2012045356A (ja) * 2010-08-30 2012-03-08 Ketaka Electric Co Ltd 炊飯器
CN202173242U (zh) * 2011-07-21 2012-03-28 M·托马木图 压力锅锅盖
KR101265106B1 (ko) 2012-02-07 2013-05-16 김차식 전기밥솥
CN102835904B (zh) 2012-03-30 2015-08-12 广州市越秀日达有限公司 一种防溢锅盖
CN102697389B (zh) * 2012-06-12 2014-03-19 常州大学 一种具有分液、防堵功能的气体限压阀
KR20140009738A (ko) * 2012-07-12 2014-01-23 쿠쿠전자주식회사 압력조리기의 압력조절장치
CN104042105B (zh) * 2013-03-12 2017-10-20 朱思学 多方加热电压力锅
KR101618846B1 (ko) * 2013-07-15 2016-05-18 김차식 전기밥솥
KR102174387B1 (ko) * 2014-01-07 2020-11-04 쿠쿠전자 주식회사 전기조리기
CN204394182U (zh) 2015-01-26 2015-06-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蒸汽阀组件、上盖及电饭煲
CN204445487U (zh) 2015-02-13 2015-07-0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蒸汽阀和烹饪器具
US10016085B2 (en) * 2015-05-27 2018-07-10 Capbran Holdings, Llc Pressure cooker
RU160355U1 (ru) 2015-06-03 2016-03-2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СПб Компани" Скороварка
CN104970694B (zh) 2015-07-07 2017-05-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锅
JP6410956B2 (ja) * 2015-11-02 2018-10-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及び蓋
DE102015118962A1 (de) * 2015-11-05 2017-05-11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Druckbegrenzungsventil
CN205458000U (zh) 2015-12-25 2016-08-17 佛山市顺德区爱德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烹调锅
CN206080138U (zh) * 2016-02-01 2017-04-12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
DE102017202401A1 (de) * 2017-02-15 2018-08-16 Wmf Group Gmbh Schnellkochtopfdeckel sowie Schnellkochtopf
CN209186369U (zh) 2018-11-09 2019-08-02 浙江朗岳科技有限公司 压力锅限压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706497C1 (ru) 2019-11-19
CN109463978B (zh) 2020-12-25
KR102297855B1 (ko) 2021-09-03
JP7175665B2 (ja) 2022-11-21
TWI697307B (zh) 2020-07-01
CN109463978A (zh) 2019-03-15
US20190069706A1 (en) 2019-03-07
JP2019048041A (ja) 2019-03-28
KR20190027604A (ko) 2019-03-15
US10863850B2 (en)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12076A (zh) 電炊具
CN108720580B (zh) 电炊具
CN109222633B (zh) 电炊具
CN109222617B (zh) 电炊具
JP3996170B2 (ja) 電気圧力炊飯器の蒸気排出装置
US20140373729A1 (en) Electric rice cooker
JP6774883B2 (ja) 炊飯器
JP5239381B2 (ja) 炊飯器
JP5055036B2 (ja) 炊飯器
CN101420892B (zh) 具有可控减压功能的可调压力烹饪器具
KR100878254B1 (ko) 안전장치가 구비된 내솥 뚜껑 분리형 전기 압력 조리기
JP3354436B2 (ja) 圧力調理器
JP2006320634A (ja) 圧力炊飯器
JP4728409B2 (ja) 圧力炊飯器
JP2865493B2 (ja) 圧力調理器
CN215777424U (zh)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KR20040077305A (ko) 전기압력밥솥
CN215777285U (zh)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JP7233121B2 (ja) 加熱調理器
JP3644451B2 (ja) 炊飯器
JP2836560B2 (ja) 電気炊飯器の蒸気排出機構
CN110870687B (zh) 烹饪器具
KR200366235Y1 (ko) 전기압력밥솥의 복귀 제한형 압력스위치 구조
KR100793925B1 (ko) 전기압력보온밥솥의 뚜껑 열림 완충장치
KR200257762Y1 (ko) 압력 밥솥의 증기 배출 밸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