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4971A - 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4971A
TW201834971A TW106119986A TW106119986A TW201834971A TW 201834971 A TW201834971 A TW 201834971A TW 106119986 A TW106119986 A TW 106119986A TW 106119986 A TW106119986 A TW 106119986A TW 201834971 A TW201834971 A TW 2018349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ay shielding
shielding
heat ray
transmitt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9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0965B (zh
Inventor
岡田美香
福山英昭
長南武
Original Assignee
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4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4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0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096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1/00Compounds of tungsten
    • C01G41/006Compounds containing, besides tungsten, two or more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oxygen or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009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number, the constitution or treatment of glass sheets
    • B32B17/1003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number, the constitution or treatment of glass sheets comprising two outer glass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5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 B32B17/10614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comprising particle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dyeing
    • B32B17/10633Infrared radiation absorbing or reflect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5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 B32B17/10761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containing vinyl ace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807Making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32B17/10816Making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pressing
    • B32B17/10825Isostatic pressing, i.e. using non rigid pressure-exerting members against rigid parts
    • B32B17/10834Isostatic pressing, i.e. using non rigid pressure-exerting members against rigid parts using a fluid
    • B32B17/10844Isostatic pressing, i.e. using non rigid pressure-exerting members against rigid parts using a fluid using a membrane between the layered product and the fluid
    • B32B17/10853Isostatic pressing, i.e. using non rigid pressure-exerting members against rigid parts using a fluid using a membrane between the layered product and the fluid the membrane being bag-shap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1/00Compounds of tungst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1/00Compounds of tungsten
    • C01G41/02Oxides; Hydr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12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features, e.g. anisotropy, viscosity o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which oxygen atoms are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L3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acrylic acid esters
    • C08L33/1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3/00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22Rheological behaviour as dispersion, e.g. viscosity, sedimentation stabil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32Thermal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44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zirco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4Additiv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additives of the same subgroup in C08K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6Biodegradabl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當使用於窗材等構造體時,會發揮熱射線遮蔽特性、抑制肌膚灼熱感,且可利用於隔著該熱射線遮蔽薄膜或熱射線遮蔽玻璃,使用近紅外光的通訊機器、攝影機器、感測器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本發明所提供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係含有熱可塑性樹脂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使下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於上述熱可塑性樹脂中;該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係具有元素L、M、鎢及氧,以一般式(LAMB)WCOD表示,並具有六方晶系的結晶構造;上述元素L係從K、Rb、Cs之中選擇的元素;上述元素M係從K、Rb、Cs之中選擇,且為不同於上述元素L的1種以上元素。

Description

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可見光穿透性佳、具優異熱射線遮蔽機能、且具既定波長近紅外光可以穿透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具良好可見光穿透率、保有透明性、且使日照穿透率降低的熱射線遮蔽技術,截至目前提案有各種技術。其中,使用導電性微粒子、導電性微粒子之分散體、及夾層透明基材的熱射線遮蔽技術,相較於其他技術之下,具有:熱射線遮蔽特性較優異、較低成本、且具電波穿透性,耐候性亦高等優點。
例如專利文獻1所提案的紅外線吸收性合成樹脂成形品,係將依分散狀態含有氧化錫微粉末的透明樹脂、或依分散狀態含有氧化錫微粉末的透明合成樹脂,成形為薄片或薄膜者,積層於透明合成樹脂基材上而成。
專利文獻2所提案的夾層玻璃,係在至少2片相對向的板玻璃 之間,夾入例如:Sn、Ti、Si、Zn、Zr、Fe、Al、Cr、Co、Ce、In、Ni、Ag、Cu、Pt、Mn、Ta、W、V、Mo等金屬、該金屬的氧化物、該金屬的氮化物、該金屬的硫化物、或在該金屬中分散著Sb、F等摻雜物、或該等的混合物等中間層。
再者,本案申請人在專利文獻3中揭示有:分散有氮化鈦微粒子、硼化鑭微粒子中之至少1種的選擇穿透膜用塗佈液、選擇穿透膜。
但是,專利文獻1~3所揭示的紅外線吸收性合成樹脂成形品等熱射線遮蔽構造體,均存在有當要求較高可見光穿透率時,熱射線遮蔽性能不足的問題。例如專利文獻1~3所揭示熱射線遮蔽構造體所具有之熱射線遮蔽性能的具體數值例,根據JIS R 3106所計算出的可見光穿透率(本發明中亦有簡稱為「可見光穿透率」的情況)為70%時,同樣根據JIS R 3106計算出的日照穿透率(本發明中亦有簡稱為「日照穿透率」的情況)係超過50%。
因此,本案申請人在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熱射線遮蔽分散體,係由紅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分散於介質中的紅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紅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係含有以一般式MxWyOz(其中,元素M係從H、He、鹼金屬、鹼土族金屬、稀土族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 I之中選擇1種類以上的元素;W係鎢;O係氧;0.001≦x/y≦1、2.2≦z/y≦3.0)所示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係含有具六方晶、正方晶、或立方晶之結晶構造的微粒子中之任1種以上;上述紅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的粒徑係1nm以上且800nm以下。
如專利文獻4所揭示,上述使用一般式MxWyOz所示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熱射線遮蔽分散體,呈現較高的熱射線遮蔽性能,可見光穿透率70%時的日照穿透率獲改善至低於50%。特別係使用了採用從Cs、Rb、Tl等特定元素中選擇之至少1種作為元素M、且結晶構造設為六方晶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顯示卓越的熱射線遮蔽性能,可見光穿透率70%時的日照穿透率獲改善至低於37%。
再者,本案申請人在專利文獻5中揭示有紫外‧近紅外光遮蔽分散體,係含有一般式MaWOc(其中,0.001≦a≦1.0;2.2≦c≦3.0;M元素係從Cs、Rb、K、Tl、In、Ba、Li、Ca、Sr、Fe、Sn之中選擇1種以上的元素)所示、且具六方晶結晶構造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上述一般式MaIWOc所示複合鎢氧化物的粉體色經依L*a*b*色度系統進行評價時,L*係25~80、a*係-10~10、b*係-15~15。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2-13623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8-25927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11-181336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號WO2005/037932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8-231164號公報
上述一般式MxWyOz所示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使用其之熱射線遮蔽薄膜、熱射線遮蔽玻璃、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夾層透明基材,經市面擴大使用範圍,結果出現新問題。
該問題係若將上述一般式MxWyOz所記載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含有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熱射線遮蔽薄膜、熱射線遮蔽玻璃、含有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使用於窗材等構造體時,於通過該窗材等的光中,波長700~1200nm近紅外光的穿透率亦大幅降低。
該波長區域的近紅外光係肉眼幾乎不可見,且利用廉價的近紅外LED等的光源即可振盪,故廣泛利用於使用近紅外光的通訊、攝影機器、感測器等。但是,使用上述一般式MxWyOz所示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窗材等構造體、熱射線遮蔽體、熱射線遮蔽基材、分散體、夾層透明基材等構造體,係亦將該波長區域的近紅外光隨熱射線一起強烈吸收。
結果,隔著上述使用一般式MxWyOz所示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窗材等構造體、熱射線遮蔽薄膜熱射線遮蔽玻璃、分散體、夾層透明基材時,將有使用了近紅外光的通訊、攝影機器、感測器等 的使用受限制的情況。
例如當將使用專利文獻4所記載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熱射線遮蔽薄膜,黏貼於一般住宅的窗戶時,由放置於室內的紅外線振盪機、與放置於戶外的紅外線接收器所構成之侵入探測裝置之間利用近紅外光進行的通訊受到妨礙,導致裝置無法正常動作。
無關上述所存在問題,使用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等的熱射線遮蔽薄膜、窗材等構造體、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係大幅阻斷熱射線的能力高,在期待熱射線遮蔽的市場領域中擴大使用。但是,在使用此種熱射線遮蔽薄膜、窗材等構造體、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的情況,並無法使用利用近紅外光的無線通訊、攝影機器、感測器等。
此外,上述一般式MxWyOz所示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使用其之熱射線遮蔽薄膜、熱射線遮蔽玻璃、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夾層透明基材,係對波長2100nm的熱射線遮蔽尚嫌不足。
例如將使用專利文獻4所記載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熱射線遮蔽薄膜黏貼於一般住宅的窗戶時,在室內肌膚感受到灼熱的炎熱感。
本發明係在上述狀況下成立。而欲解決的課題在於提供:當使用於窗材等構造體時,發揮熱射線遮蔽特性、抑制肌膚灼熱感,且 於隔著該構造體、該熱射線遮蔽薄膜或熱射線遮蔽玻璃、該分散體、夾層透明基材時仍可使用利用近紅外光的通訊機器、攝影機器、感測器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及含有該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本案發明人等為能解決上述問題而進行各種檢討。
例如為能在即使隔著熱射線遮蔽薄膜、熱射線遮蔽玻璃、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的情況,仍可使用利用近紅外光的通訊機器、攝影機器、感測器等,認為只要提升波長800~900nm區域近紅外光的穿透率即可。而若僅單純提升該波長區域近紅外光的穿透率,亦考量只要適當減少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膜中濃度、熱射線遮蔽薄膜或熱射線遮蔽玻璃中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濃度、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或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膜中濃度即可。
但是,當減少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濃度、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或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膜中濃度時,以波長1200~1800nm區域為底部的熱射線吸收能力亦同時降低,而使熱射線遮蔽效果降低,導致肌膚亦感受到灼熱感。
此處,太陽光之所以對肌膚造成灼熱感的原因,可認為波長1500~2100nm熱射線的影響頗大所致(例如參照尾關義一等,汽車技術會學術講演會預印本No.33-99、13(1999))。此現象可認為人體 皮膚所具有的吸光度,係對波長700~1200nm近紅外光較小,另一方面,對波長1500~2100nm熱射線則較大所致。
根據以上發現,本案發明人等深入進行各種研究,結果著眼於一般式NB’WCOD所示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中,其近紅外吸收能力係由電漿子共振吸收與極化子吸收(polaron absorption)之2種要件構成。而思及該2種構成要件所吸收的近紅外光波長區域不同。然後,思及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中,在保存電漿子共振吸收之狀態下,控制極化子吸收大小的劃時代構成。
再者,亦思及取代上述一般式NB’WCOD所示複合鎢氧化物中的元素N,從K、Rb、Cs之中選擇2種以上的元素L、M,藉由控制該2種以上元素L、M的摻合比,而控制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極化子吸收的構成。
具體而言,發現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近紅外吸收帶係由以波長1200~1800nm為底部的電漿子共振吸收、與波長700~1200nm區域的極化子吸收構成,因而藉由在保存電漿子共振吸收狀態下,控制極化子吸收的大小,可在保持以波長1200~1800nm區域為底部的熱射線吸收能力之下,控制波長800~900nm的吸收,可獲得波長2100nm區域之吸收能力提升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
然而,藉由控制該極化子吸收能力,波長800~900nm區域近紅外光的穿透率獲提升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係在使用習知用於作 為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的熱射線遮蔽性能評價基準的指標(例如根據JIS R 3106所評價的日照穿透率相對於可見光穿透率)進行評價時,則有是否較遜於習知技術複合鎢氧化物的顧慮。
所以,從該觀點,針對藉由控制極化子吸收的大小而提升波長800~900nm近紅外光穿透率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進行更進一步檢討。
然後,發現上述藉由控制極化子吸收的大小而提升波長800~900nm近紅外光穿透率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相較於習知技術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係作為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性能並不遜色。
其理由係藉由控制極化子吸收的大小而提升波長800~900nm近紅外光穿透率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中,雖電漿子吸收的絕對值減少,但可見光的穿透率增加而可提高每單位面積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濃度,可抑制波長1500~2100nm熱射線穿透。
根據以上檢討的結果,本案發明人等思及具有熱射線遮蔽機能,且具有元素L、M、鎢及氧,以一般式(LAMB)WCOD表示,並具有六方晶系結晶構造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遂完成本發明。
其中,上述元素L係從K、Rb、Cs之中選擇的元素;上述元素M係從K、Rb、Cs之中選擇、且為不同於上述元素L的1種以上元素。
再者,本案發明人等發現使用上述本發明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 的熱射線遮蔽材料、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或夾層透明基材,係作為熱射線遮蔽體時的性能並不遜色,且從抑制肌膚灼熱感的觀點而言,與習知技術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為同等級,遂完成本發明。
即,解決上述問題的第1發明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係含有透明的熱可塑性樹脂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特徵為使下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於上述透明的熱可塑性樹脂中;該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係具有元素L、M、鎢及氧,以一般式(LAMB)WCOD表示,並具有六方晶系的結晶構造;上述元素L係從K、Rb、Cs之中選擇的元素;上述元素M係從K、Rb、Cs之中選擇,且為不同於上述元素L的1種以上元素。
第2發明係如第1發明所記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含有下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於計算僅由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造成的光吸收,且將其可見光穿透率設為85%時,該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波長800~900nm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為30%以上且60%以下,且波長1200~1500nm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為20%以下,且波長2100nm的穿透率為22%以下。
第3發明係第1或第2發明所記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透明的熱可塑性樹脂係下述任一者:從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乙烯樹脂、氯乙烯樹脂、烯烴樹脂、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氟樹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體、聚乙烯縮醛樹脂的樹脂組群中選擇之1種樹脂;或 從上述樹脂組群中選擇之2種以上之樹脂的混合物;或,從上述樹脂組群中選擇之2種以上之樹脂的共聚合體。
第4發明係第1至第3發明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含量係0.5質量%以上且80.0質量%以下。
第5發明係第1至第4發明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係薄片形狀、板形狀或薄膜形狀。
第6發明係第1至第5發明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每單位投影面積之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中所含的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含有量係0.1g/m2以上且5.0g/m2以下。
第7發明係第1至第6發明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可見光穿透率為70%時,波長800~900nm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0%以上且45%以下,且波長1200~1500nm範圍內的穿透率平均值係8%以下,且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5%以下。
第8發明係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其特徵為,在複數片透明基材間,存在有第1至第7發明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
第9發明係第8發明所記載的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其中,可見光穿透率為70%時,波長800~900nm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0%以上且45%以下,且波長1200~1500nm範圍內的穿透率 平均值係8%以下,且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8.0%以下。
第10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括有將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均勻混合於透明的熱可塑性樹脂中,而獲得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的步驟;該熱射線遮蔽粒子係具有元素L、M、鎢及氧,以一般式(LAMB)WCOD表示,並具有六方晶系的結晶構造;上述元素L係從K、Rb、Cs之中選擇的元素;上述元素M係從K、Rb、Cs之中選擇,且為不同於上述元素L的1種以上元素。
第11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括有:將利用第10發明所記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而製造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夾在透明基材之間的步驟。
第12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括有:將利用第10發明所記載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而製造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成形為薄膜狀或板狀的步驟。
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或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係發揮熱射線遮蔽特性,抑制肌膚的灼熱感,且即使在介設該等構造體等的情況,仍可使用利用近紅外光的通訊機器、攝影機器、感測器等。
圖1係實施例1的粉末A之X射線繞射輪廓。
圖2係實施例2的粉末B之X射線繞射輪廓。
圖3係實施例3的粉末C之X射線繞射輪廓。
圖4係實施例4的粉末D之X射線繞射輪廓。
圖5係實施例5的粉末E之X射線繞射輪廓。
圖6係實施例6的粉末F之X射線繞射輪廓。
圖7係實施例7的粉末G之X射線繞射輪廓。
圖8係比較例1的粉末H之X射線繞射輪廓。
以下,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依照[a]熱射線遮蔽微粒子、[b]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製造方法、[c]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d]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之製造方法的順序進行說明。
[a]熱射線遮蔽微粒子
(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
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係具有元素L、M、鎢及氧,以一般式(LAMB)WCOD表示,具有六方晶系結晶構造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其中,上述元素L係從K、Rb、Cs之中選擇的元素;上述元素M係從K、Rb、Cs之中選擇,且不同於上述元素L的1種以上元素。具體而言,元素L及M係可設為例如:KRb、KCs、RbCs、KRbCs(各元素的順序係可變更)的組合。
又,該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係計算出僅由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造成的光吸收,將該可見光穿透率設為85%時,波長800~900nm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0%以上且60%以下,且波長1200~1500nm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0%以下,且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22%以下。
再者,一般式(LAMB)WCOD所示的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中,元素L、M及鎢的原子比,較佳係0.001≦(A+B)/C≦1.0、更佳係0.25≦(A+B)/C≦0.35。理由係若(A+B)/C值為0.001以上且1.0以下、更佳0.25以上且0.35以下,可輕易獲得複合鎢氧化物的六方結晶單相,能充分顯現熱射線吸收效果所致。另一方面,D值係只要複合鎢氧化物能成為六方晶即可。又,複合鎢氧化物中,除六方晶之外,亦有時析出正方晶、斜方晶。該等六方晶以外之析出物的熱射線吸收效果並不如六方晶複合鎢氧化物的吸收特性。當然,該等六方晶以外的析出物係即使含有不影響六方晶複合鎢氧化物單體所發揮之熱射線吸收效果的程度,則不致造成問題。
在複合鎢氧化物中最好不要含有其他雜質。未含有該雜質之情況,係當施行複合鎢氧化物粉末的XRD測定時,可藉由未觀察到雜質尖峰而確認。
再者,本發明的複合鎢氧化物中,在不致使熱射線吸收效果等降低之前提下,部分的氧亦可被其他元素取代。該其他元素係可舉例如氮、硫、鹵等。
本發明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粒徑,係可依照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使用該分散液所製造之熱射線遮蔽膜/熱射線遮蔽基材之使用目的而適當選定,較佳係1nm以上且800nm以下。其理由係若粒徑在800nm以下,則可發揮由本發明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進行的強力近紅外吸收,又,若粒徑達1nm以上,則工業性製造較為容易。
在將熱射線遮蔽膜使用於要求透明性用途的情況,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較佳係具有40nm以下的分散粒徑。其理由係若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具有較小於40nm的分散粒徑,可充分抑制因微粒子的米氏散射及瑞立散射所造成的光散射,保持可見光波長區域的檢視性,同時可效率佳保持透明性所致。當使用於汽車擋風等特別要求透明性的用途時,為能更進一步抑制散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分散粒徑較佳係30nm以下、更佳係25nm以下。
[b]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係將鎢化合物起始原料,在惰性氣體環境或還原性氣體環境中施行熱處理便可獲得。
首先,針對鎢化合物起始原料進行說明。
本發明的鎢化合物起始原料係含有鎢、元素L、元素M的各自單體或化合物之混合物。鎢原料較佳係從:鎢酸粉末、三氧化鎢粉末、二氧化鎢粉末、氧化鎢之水合物粉末、六氯化鎢粉末、鎢酸銨粉末、或使六氯化鎢粉末溶解於醇中之後經乾燥而獲得鎢氧化物的 水合物粉末、或使六氯化鎢溶解於醇中之後再添加水而使沉澱再將其乾燥而獲得鎢氧化物的水合物粉末、或鎢酸銨水溶液經乾燥而獲得的鎢化合物粉末、金屬鎢粉末之中選擇任1種以上。元素L與M的原料係可舉例如:元素L或元素M的單體、元素L或元素M的氯化物鹽、硝酸鹽、硫酸鹽、草酸鹽、醋酸鹽、氧化物、碳酸鹽、鎢酸鹽、氫氧化物等,惟並不僅限定於該等。
秤量上述鎢、元素L及M的各自原料,依鎢化合物起始原料、元素L及M滿足0.001≦(A+B)/C≦1.0的既定量進行摻合混合。此時,元素L及M、鎢的各自原料最好儘可能均勻、若可以的話依分子水準均勻混合。所以,前述各原料最好依溶液形式混合,最好各原料可溶解於水、有機溶劑等溶劑中。
若各原料可溶於水、有機溶劑等溶劑,經各原料與溶劑充分混合後,藉由使溶劑揮發,可製造本發明的鎢化合物起始原料。即使各原料並沒有可溶的溶劑,藉由將各原料利用球磨機等公知手段進行充分均勻混合,則可製造本發明的鎢化合物起始原料。
其次,針對在惰性氣體環境或還原性氣體環境中的熱處理進行說明。首先,惰性氣體環境中的熱處理條件較佳係400℃以上且1000℃以下。經依400℃以上施行熱處理的起始原料,具有充分的熱射線吸收力,作為熱射線遮蔽微粒子時的效率佳。惰性氣體係可使用例如:Ar、N2等惰性氣體。
再者,還原性環境中的熱處理條件,最好將起始原料依300℃ 以上且900℃以下施行熱處理。若達300℃以上,則進行本發明之具有六方晶構造複合鎢氧化物的生成反應,而若在900℃以下,則不易生成具六方晶以外構造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金屬鎢等非刻意的副反應物,故屬較佳。
此時的還原性氣體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H2。而當還原性氣體係使用H2的情況,還原性環境的組成較佳係例如在Ar、N2等惰性氣體中,依體積比混合H2達0.1%以上、更佳係混合0.2%以上。若H2依體積比達0.1%以上,可效率佳地進行還原。依照該還原溫度及還原時間、還原性氣體的種類與濃度等條件,可生成一般式(LAMB)WCOD所示、具有六方晶系結晶構造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其中,元素L係從K、Rb、Cs之中選擇的元素;元素M係從、K、Rb、Cs之中選擇、且不同於上述元素L的1種以上元素)。如上述,該複合鎢氧化物構造中,元素L、M及W的原子數比較佳係0.001≦(A+B)/C≦1.0、更佳係0.25≦(A+B)/C≦0.35,藉由適當調整上述處理條件則可實現。
視需要,亦可在還原性氣體環境中施行還原處理後,再於惰性氣體環境中施行熱處理。此情況在惰性氣體環境中的熱處理,較佳係依400℃以上且1200℃以下的溫度實施。
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係從耐候性提升的觀點而言,較佳係經表面處理,由含有從Si、Ti、Zr、Al之中選擇1種以上的化合物、更佳氧化物所被覆。在施行該表面處理時,只要使用含有從Si、Ti、Zr、Al之中選擇1種以上的有機化合物,施行公知表面處理即 可。例如只要將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與有機矽化合物予以混合,再施行水解處理即可。
[c]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
針對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依照(1)粉粒體狀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2)薄片形狀或薄膜形狀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熱射線遮蔽薄膜、熱射線遮蔽薄片)之製造方法的順序進行說明。
(1)粉粒體狀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
在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脂肪酸及/或脂肪酸醯胺、及液狀介質中,視所需添加適量的分散劑、偶合劑、界面活性劑等而施行分散處理,可獲得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將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於液狀介質的方法,若為該微粒子能均勻分散於液狀介質中的方法則可任意選擇。可使用例如:珠磨機、球磨機、砂磨機、超音波分散等方法。
介質係可選擇例如水、有機溶劑、石油系溶劑、油脂、液狀樹脂、塑膠用液狀可塑劑、或該等的混合物,可製造熱射線遮蔽分散液。滿足上述要求的有機溶劑係可選擇例如:醇系、酮系、烴系、二醇系、水系等各種物質。具體可舉例如:甲醇、乙醇、1-丙醇、異丙醇、丁醇、戊醇、苄醇、二丙酮醇等醇系溶劑;丙酮、甲乙酮、甲基丙酮、甲基異丁酮、環己酮、異佛爾酮等酮系溶劑;甲氧基丙酸-3-甲酯等酯系溶劑;乙二醇單甲醚、乙二醇單乙醚、乙二醇異丙 醚、丙二醇單甲醚、丙二醇單乙醚、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丙二醇乙醚醋酸酯等二醇衍生物;甲醯胺、N-甲基甲醯胺、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2-吡咯啶酮等醯胺類;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二氯乙烷、氯苯等鹵化烴類等。該等之中,較佳係極性較低的有機溶劑,更佳係異丙醇、乙醇、1-甲氧基-2-丙醇、二甲酮、甲乙酮、甲基異丁酮、甲苯、丙二醇單甲醚醋酸酯、醋酸正丁酯等。該等溶劑係可使用1種、或組合使用2種以上。
石油系溶劑較佳係例如:ISOPER E、EXXSOL Hexane、EXXSOL Heptane、EXXSOL E、EXXSOL D30、EXXSOL D40、EXXSOL D60、EXXSOL D80、EXXSOL D95、EXXSOL D110、EXXSOL D130(以上均係Exxon Mobil製)等。
液狀樹脂較佳係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塑膠用液狀可塑劑較佳例可舉例如:一元醇與有機酸酯之化合物的可塑劑、多元醇有機酸酯化合物等酯系可塑劑;有機磷酸系可塑劑等磷酸系可塑劑等。其中,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四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因為水解性較低,故屬較佳。
分散劑、偶合劑、界面活性劑係可配合用途再行選定,較佳係具有含胺之基、羥基、羧基、或環氧基作為官能基。該等官能基係吸附於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表面,具有防止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凝聚,即使在熱射線遮蔽膜中仍可使本發明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均勻分散的效果。
可較佳使用的分散劑可舉例如:磷酸酯化合物、高分子系分散劑、矽烷系偶合劑、鈦酸酯系偶合劑、鋁系偶合劑等,惟並不僅限定於該等。高分子系分散劑係可舉例如:丙烯酸系高分子分散劑、胺基甲酸乙酯系高分子分散劑、丙烯酸‧嵌段共聚物系高分子分散劑、聚醚類分散劑、聚酯系高分子分散劑等。
該分散劑的添加量係相對於熱射線遮蔽微粒子100重量份,較佳在10重量份~1000重量份的範圍內、更佳係20重量份~200重量份的範圍。若分散劑添加量在上述範圍內,則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在溶液中不發生凝聚,能保持分散安定性。
分散處理的方法係若為使該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均勻分散於液狀介質中的方法,則可從公知方法中任意選擇,可使用例如:珠磨機、球磨機、砂磨機、超音波分散等方法。
為能獲得均勻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亦可添加各種添加劑、分散劑,或施行pH調整。
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中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含有量,較佳係0.01質量%~50質量%。若達0.01質量%以上,可適用於後述塑膠成形體等的製造,又若在50質量%以下,則工業性生產較為容易。更佳係1質量%以上且35質量%以下。
藉由從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中除去揮發成分,可獲得本發 明的分散粉、可塑劑分散液。從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中除去揮發成分的方法,較佳係將該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施行減壓乾燥。具體而言,一邊攪拌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一邊施行減壓乾燥,而將含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組成物、與揮發成分分離。該減壓乾燥時所使用的裝置可舉例如真空攪拌型乾燥機,只要具有上述機能的裝置即可,並無特別的限定。又,乾燥步驟中進行減壓時的壓力值係可適當選擇。
藉由使用該減壓乾燥法,可提升從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中除去揮發成分的除去效率,且本發明的分散粉、可塑劑分散液不致長時間暴露於高溫,因而分散於分散粉或可塑劑分散液中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不發生凝聚,故屬較佳。又,能提升分散粉、可塑劑分散液的生產性、所蒸發的揮發成分可輕易回收,從環境的顧慮而言亦屬較佳。
經該乾燥步驟後所獲得之本發明的分散粉或可塑劑分散液中,殘留的揮發成分較佳係5質量%以下。其理由係若殘留的揮發成分在5質量%以下,則在將該分散粉或可塑劑分散液加工為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時不發生氣泡,可良好地保持外觀、光學特性。
再者,將熱射線遮蔽微粒子或上述分散粉、與熱可塑性樹脂的粉粒體或顆粒、及視需要的其他添加劑均勻混合後,利用擠氣式單軸或雙軸擠出機施行混練,再利用一般對熔融擠出的股條予以切斷之方法,加工為顆粒狀,可獲得本發明的母料。此情況,形狀可舉 例如圓柱狀、角柱狀。又,亦可採取直接將熔融擠出物予以切斷之所謂「熱切割法」。此情況一般係設為接近球狀的形狀。
透明的熱可塑性樹脂係可從: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乙烯樹脂、氯乙烯樹脂、烯烴樹脂、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氟樹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體等樹脂組群中選擇的樹脂;或由該樹脂組群中選擇2種以上之樹脂的混合物;或由該樹脂組群中選擇2種以上樹脂的共聚合體;選擇較佳樹脂。
(2)薄片狀或薄膜狀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
藉由將本發明的分散粉、可塑劑分散液或母料,均勻混合於透明樹脂中,可製造本發明的薄片狀或薄膜狀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由該薄片狀或薄膜狀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可製造擔保習知技術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所具有熱射線遮蔽特性、且耐濕熱性優異的本發明熱射線遮蔽薄片或熱射線遮蔽薄膜。
製造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薄片或熱射線遮蔽薄膜時,在構成該薄片或薄膜的樹脂中可使用多樣的熱可塑性樹脂。而若考慮將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薄片或熱射線遮蔽薄膜使用於各種窗材,則較佳係具有充分透明性的熱可塑性樹脂。
具體而言可從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乙烯樹脂、氯乙烯樹脂、烯烴樹脂、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氟樹脂、乙烯-醋 酸乙烯酯共聚合體的樹脂組群中所選擇的樹脂;或從該樹脂組群中選擇2種以上之樹脂的混合物;或從該樹脂組群中選擇2種以上之樹脂的共聚合體;選擇較佳樹脂。
再者,當將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薄片直接使用作為板狀窗材時,若考慮到透明性高、且作為窗材時所要求之一般特性、即剛性、輕量性、長期耐久性、成本等觀點,較佳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更佳係聚碳酸酯樹脂。
另一方面,當將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薄片或熱射線遮蔽薄膜使用作為後述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之中間層的情況,從與透明基材間之密接性、耐候性、耐貫通性等觀點而言,較佳係聚乙烯縮醛樹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體,更佳係聚乙烯丁醛樹脂。
再者,當將熱射線遮蔽薄片或熱射線遮蔽薄膜使用作為中間層時,在構成該薄片或薄膜的熱可塑性樹脂單獨時並未充分具柔軟性、或與透明基材間之密接性時,例如熱可塑性樹脂係聚乙烯縮醛樹脂的情況,最好更進一步添加可塑劑。
可塑劑係可使用針對本發明熱可塑性樹脂可使用為可塑劑的物質。例如由聚乙烯縮醛樹脂所構成之熱射線遮蔽薄膜能使用的可塑劑,可舉例如:一元醇與有機酸酯的化合物之可塑劑、多元醇有機酸酯化合物等酯系可塑劑、有機磷酸系可塑劑等磷酸系可塑劑。任一可塑劑均最好在室溫下呈液狀。其中,較佳係由多元醇與脂肪酸所合成之酯化合物的可塑劑。
將分散粉或可塑劑分散液或母料、與熱可塑性樹脂、以及視所需的可塑劑以外之其他添加劑進行混練後,將該混練物利用擠出成形法、射出成形法等公知方法,成形為例如平面狀、曲面狀的薄片材,可製造熱射線遮蔽薄片。
熱射線遮蔽薄片或熱射線遮蔽薄膜的形成方法係可使用公知方法。可使用例如軋延輥法、擠出法、澆鑄法、吹脹法等。
[d]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之製造方法
針對將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薄片或熱射線遮蔽薄膜,在由板玻璃或塑膠材質構成的複數片透明基材間,介設作為中間層而成的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進行說明。
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係從二側使用透明基材夾置中間層者。該透明基材係可使用在可見光區域呈透明的板玻璃、或板狀塑膠、或薄膜狀塑膠。塑膠的材質並無特別的限定,可配合用途選擇,例如使用於汽車等輸送機器的情況,從確保該輸送機器的駕駛員或乘坐員之透視性的觀點而言,較佳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等透明樹脂,此外尚可使用PET樹脂、聚醯胺樹脂、氯乙烯樹脂、烯烴樹脂、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氟樹脂等。
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係藉由將經夾入存在了本發明熱射線遮蔽薄片或熱射線遮蔽薄膜的相對向的複數片無機玻璃,利用公知方法貼合施行一體化亦可獲得。所獲得之熱射線遮蔽夾層無機玻璃主要可使用為汽車的車頭用無機玻璃、建築物的窗 戶。
上述熱射線遮蔽薄片、熱射線遮蔽薄膜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中所含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濃度,並無特別的限定,薄片/薄膜中每投影面積的含有量較佳係0.1g/m2以上且5.0g/m2以下。其理由係若達0.1g/m2以上,相較於未含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情況,能明顯發揮熱射線遮蔽特性,而若在5.0g/m2以下,則熱射線遮蔽薄片/薄膜的可見光穿透性完全不喪失。
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之光學特性,在可見光穿透率70%時,波長800~900nm範圍內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3%以上且45%以下,且波長1200~1500nm範圍內所存在的穿透率平均值在8%以下,且波長2100nm的穿透率在5%以下。又,將可見光穿透率調整於70%之情況,係藉由熱可塑性樹脂中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濃度調整、或熱可塑性樹脂的膜厚調整即可輕易達成。
再者,為能對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或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更進一步賦予紫外線遮蔽機能,亦可添加無機系氧化鈦或氧化鋅、氧化鈰等粒子、或者有機系二苯基酮或苯并三唑等中之至少1種以上。
再者,為提升本發明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或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之可見光穿透率,亦可在熱可塑性樹脂中更進一步混 合例如:ATO、ITO、添加鋁之氧化鋅、銦錫複合氧化物等粒子。藉由將該等透明粒子添加於塗佈層中,可增加波長750nm附近的穿透率,另一方面,因為能遮蔽較1200nm更長波長的紅外光,故能獲得近紅外光的穿透率高、且熱射線遮蔽特性高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或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實施例]
以下,參照實施例針對本發明進行更具體說明。
但,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比較例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中,對波長300~2100nm光的穿透率,係在分光光度計用槽(GL Sciences股份有限公司製、型號:S10-SQ-1、材質:合成石英、光程:1mm)中保持分散液,使用日立製作所(股)製的分光光度計U-4100進行測定。
該測定時,依將分散液的溶劑(甲基異丁酮)填滿上述槽的狀態下測定穿透率,求取穿透率測定的基線。結果,以下所說明的分光穿透率與可見光穿透率係排除了分光光度計用槽表面的光反射、以及因溶劑的光吸收所造成之作用,僅計算出由熱射線遮蔽微粒子造成的光吸收。
可見光穿透率係從對波長380~780nm光的穿透率,根據JIS R 3106計算出。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平均分散粒徑係使用日機裝(股)製的Microtrac粒度分佈儀測定。
實施例、比較例的熱射線遮蔽薄片及夾層透明基材之光學特 性,係使用分光光度計U-4000(日立製作所(股)製)測定。可見光穿透率係從對波長380~780nm光的穿透率,根據JIS R 3106進行測定。
[實施例1]
(使用成為Rb/Cs/W(莫耳比)=0.30/0.03/1.00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熱射線遮蔽薄片)
將鎢酸(H2WO4)、氫氧化銫(CsOH)、氫氧化銣(RbOH)等各粉末,依成為相當於Rb/Cs/W(莫耳比)=0.30/0.03/1.00的比例秤量之後,利用瑪瑙研缽進行充分混合而形成混合粉末。將該混合粉末在供應以N2氣體為載體的5%H2氣體下施行加熱,依600℃溫度施行1小時的還原處理後,於N2氣體環境下,施行800℃、30分鐘煅燒,獲得屬於實施例1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以下簡稱「粉末A」)。
對粉末A經利用X射線繞射法測定的結果如圖1所示。從所獲得之X射線繞射輪廓,得知粉末A屬於六方晶單相。所以,判斷Rb成分、Cs成分、鎢成分係完全固溶於六方晶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結晶中。
秤量粉末A20質量%、具有含胺之基作為官能基的丙烯酸系高分子分散劑(胺值48mgKOH/g、分解溫度250℃的丙烯酸系分散劑)(以下簡稱「分散劑a」)10質量%、及甲基異丁酮70質量%。將該等裝填於已放入0.3mmZrO2球珠的塗料攪拌器中,施行15小時粉碎‧分散處理,獲得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以下簡稱「分 散液A」)。此處,經測定分散液A內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平均分散粒徑,結果為26nm。
將分散液A利用MIBK適當進行稀釋後,裝入厚10mm的矩形容器中,測定分光穿透率。依可見光穿透率成為85%的方式調整稀釋率並施行測定時,從分散液A的穿透率輪廓,得知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7.1%、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8.2%、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5.2%。
由該測定結果確認到,相較於後述比較例1依習知方法製作的銫鎢青銅之下,實施例1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可見光穿透帶明顯較寬,波長2100nm的熱射線遮蔽性能獲提升。
分散液A的測定結果記於表1。
在分散液A中更進一步添加分散劑a,依分散劑a與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質量比成為[分散劑a/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3的方式調製。接著,使用噴霧乾燥機,由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液A中除去甲基異丁酮,獲得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以下簡稱「分散粉A」)。
對屬於熱可塑性樹脂的聚碳酸酯樹脂,依所製造熱射線遮蔽薄片(厚2.0mm)的可見光穿透率成為70%方式,添加既定量的分散粉A,而調製得熱射線遮蔽薄片之製造用組成物。
將該熱射線遮蔽薄片之製造用組成物,使用雙軸擠出機依280℃ 施行混練,利用T型模頭施行擠出,再利用軋延輥法形成厚2.0mm薄片材,獲得實施例1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A」)。
上述薄片A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A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9.6%、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8%、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2.5%、霧度係1.0%。薄片A的評價結果記於表2。
[實施例2]
(使用成為Rb/K/W(莫耳比)=0.10/0.23/1.00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將鎢酸(H2WO4)、氫氧化銣(RbOH)及氫氧化鉀(KOH)等各粉末,依成為相當於Rb/K/W莫耳比)=0.10/0.23/1.00的比例秤量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屬於實施例2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以下簡稱「粉末B」)。
對粉末B經利用X射線繞射法測定的結果,如圖2所示。從所獲得X射線繞射輪廓,得知粉末B係純粹的六方晶單相。所以,判斷Rb成分、K成分、鎢成分係完全固溶於六方晶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結晶中。
秤量粉末B 20質量%、分散劑a 10質量%、及MIBK 70質量%。將該等裝填於已放入0.3mmZrO2球珠的塗料攪拌器中,施行 12小時粉碎‧分散處理,獲得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以下簡稱「分散液B」)。此處,經測定分散液B內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平均分散粒徑,結果為21nm。
將分散液B利用MIBK適當進行稀釋後,裝入厚10mm的矩形容器中,測定分光穿透率。依可見光穿透率成為85%的方式調整稀釋率,並施行測定,此時從分散液B的穿透率輪廓,得知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58.3%、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9.4%、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6.2%。
分散液B的測定結果記於表1。
除了在分散液B中更進一步添加分散劑a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以下簡稱「分散粉B」)。
除了使用分散粉B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實施例2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B」)。
上述薄片B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B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9.2%、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7.0%、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2.7%、霧度係1.2%。薄片B的評價結果記於表2。
[實施例3]
(使用成為Rb/K/W(莫耳比)=0.20/0.13/1.00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將鎢酸(H2WO4)、氫氧化銣(RbOH)、及氫氧化鉀(KOH)等各粉末,依成為相當於Rb/K/W(莫耳比)=0.20/0.13/1.00的比例秤量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屬於實施例3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以下簡稱「粉末C」)。
對粉末C經利用X射線繞射法測定的結果,如圖3所示。從所獲得X射線繞射輪廓,得知粉末C係屬於六方晶單相。所以,判斷Rb成分、K成分、鎢成分係完全固溶於六方晶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結晶中。
秤量粉末C 20質量%、分散劑a 10質量%、MIBK 70質量%。將該等裝填於已放入0.3mmZrO2球珠的塗料攪拌器中,施行12小時粉碎‧分散處理,獲得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以下簡稱「分散液C」)。此處,經測定分散液C內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平均分散粒徑,結果為18nm。
將分散液C利用MIBK適當進行稀釋後,裝入厚10mm的矩形容器中,測定分光穿透率。依可見光穿透率成為85%的方式調整稀釋率施行測定時,從分散液C的穿透率輪廓,得知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53.3%、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3.2%、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1.5%。
分散液C的測定結果記於表1。
在分散液C中更進一步添加分散劑a,依分散劑a、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質量比成為[分散劑a/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3方式調製。其次,使用攪拌型真空乾燥機(月島製通用型混合機),於80℃下施行亦施加減壓操作的加熱蒸餾2小時,而除去甲基異丁酮,獲得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以下簡稱「分散粉C」)。
除了使用分散粉C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實施例3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C」)。
上述薄片C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C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4.2%、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6%、霧度係1.1%。薄片C的評價結果記於表2。
[實施例4]
(使用成為Cs/K/W(莫耳比)=0.05/0.28/1.00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將鎢酸(H2WO4)、氫氧化銫(CsOH)及氫氧化鉀(KOH)等各粉末,依成為相當於Cs/K/W(莫耳比)=0.05/0.28/1.00的比例秤量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屬於實施例4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以下簡稱「粉末D」)。
對粉末D經利用X射線繞射法測定的結果,如圖4所示。從所獲得X射線繞射輪廓,得知粉末D係六方晶單相。所以,判斷Cs成分、K成分、鎢成分係完全固溶於六方晶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結晶中。
秤量粉末D 20質量%、分散劑a 10質量%、MIBK 70質量%。將該等裝填於已放入0.3mmZrO2球珠的塗料攪拌器中,施行12小時粉碎‧分散處理,獲得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以下簡稱「分散液D」)。此處,經測定分散液D內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平均分散粒徑,結果為23nm。
將分散液D利用MIBK適當進行稀釋後,裝入厚10mm的矩形容器中,測定分光穿透率。依可見光穿透率成為85%的方式調整稀釋率施行測定時,從分散液D的穿透率輪廓,得知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57.7%、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5.7%、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3.3%。
分散液D的測定結果記於表1。
除了在分散液D中更進一步添加分散劑a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以下簡稱「分散粉D」)。
除了使用分散粉D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實 施例4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D」)。
上述薄片D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D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8.6%、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5.0%、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2.0%、霧度係1.0%。薄片D的評價結果記於表2。
[實施例5]
(使用成為Cs/K/W(莫耳比)=0.10/0.23/1.00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將鎢酸(H2WO4)、氫氧化銫(CsOH)及氫氧化鉀(KOH)等各粉末,依成為相當於Cs/K/W(莫耳比)=0.10/0.23/1.00的比例秤量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屬於實施例5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以下簡稱「粉末E」)。
對粉末E經利用X射線繞射法測定的結果,如圖5所示。從所獲得X射線繞射輪廓,得知粉末E係六方晶單相。所以,判斷Cs成分、K成分、鎢成分係完全固溶於六方晶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結晶中。
秤量粉末E 20質量%、分散劑a 10質量%、MIBK 70質量%。將該等裝填於已放入0.3mmZrO2球珠的塗料攪拌器中,施行12小時粉碎‧分散處理,獲得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以下簡稱「分 散液E」)。此處,經測定分散液E內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平均分散粒徑,結果為24nm。
將分散液E利用MIBK適當進行稀釋後,裝入厚10mm的矩形容器中,測定分光穿透率。依可見光穿透率成為85%的方式調整稀釋率施行測定時,從分散液E的穿透率輪廓,得知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50.7%、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0.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0.7%。
分散液E的測定結果記於表1。
除了在分散液E中更進一步添加分散劑a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以下簡稱「分散粉E」)。
除了使用分散粉E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實施例5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E」)。
上述薄片E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E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1.7%、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4%、霧度係1.0%。薄片E的評價結果記於表2。
[實施例6]
(使用成為Cs/K/W(莫耳比)=0.20/0.13/1.00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將鎢酸(H2WO4)、氫氧化銫(CsOH)及氫氧化鉀(KOH)等各粉末,依成為相當於Cs/K/W(莫耳比)=0.20/0.13/1.00的比例秤量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屬於實施例6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以下簡稱「粉末F」)。
對粉末F經利用X射線繞射法測定的結果,如圖6所示。從所獲得X射線繞射輪廓,得知粉末F係六方晶單相。所以,判斷Cs成分、K成分、鎢成分係完全固溶於六方晶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結晶中。
秤量粉末F 20質量%、分散劑a 10質量%、MIBK 70質量%。將該等裝填於已放入0.3mmZrO2球珠的塗料攪拌器中,施行12小時粉碎‧分散處理,獲得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以下簡稱「分散液F」)。此處,經測定分散液F內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平均分散粒徑,結果為28nm。
將分散液F利用MIBK適當進行稀釋後,裝入厚10mm的矩形容器中,測定分光穿透率。依可見光穿透率成為85%的方式調整稀釋率,並施行測定,此時從分散液F的穿透率輪廓,得知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42.5%、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8.0%、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0.7%。
分散液F的測定結果記於表1。
除了在分散液F中更進一步添加分散劑a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以下簡稱「分散粉F」)。
除了使用分散粉F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實施例6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F」)。
上述薄片F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E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4.2%、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8%、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4%、霧度係1.1%。薄片F的評價結果記於表2。
[實施例7]
(使用成為Cs/K/W(莫耳比)=0.25/0.08/1.00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將鎢酸(H2WO4)、氫氧化銫(CsOH)及氫氧化鉀(KOH)等各粉末,依成為相當於Cs/K/W(莫耳比)=0.25/0.08/1.00的比例秤量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屬於實施例7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以下簡稱「粉末G」)。
對粉末G經利用X射線繞射法測定的結果,如圖7所示。從所獲得X射線繞射輪廓,得知粉末G係六方晶單相。所以,判斷 Cs成分、K成分、鎢成分係完全固溶於六方晶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結晶中。
秤量粉末G 20質量%、分散劑a 10質量%、MIBK 70質量%。將該等裝填於已放入0.3mmZrO2球珠的塗料攪拌器中,施行12小時粉碎‧分散處理,獲得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以下簡稱「分散液G」)。此處,經測定分散液G內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平均分散粒徑,結果為20nm。
將分散液G利用MIBK適當進行稀釋後,裝入厚10mm的矩形容器中,測定分光穿透率。依可見光穿透率成為85%的方式調整稀釋率,並施行測定,此時從分散液G的穿透率輪廓,得知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4.6%、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7.0%、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4.1%。
分散液G的測定結果記於表1。
除了在分散液G中更進一步添加分散劑a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以下簡稱「分散粉G」)。
除了使用分散粉G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實施例7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G」)。
上述薄片G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G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7.6%、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5%、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2.2%、霧度係1.2%。薄片G的評價結果記於表2。
[比較例1]
(使用成為Cs/W(莫耳比)=0.33/1.00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將鎢酸(H2WO4)、及氫氧化銫(CsOH)等各粉末,依成為相當於Cs/W(莫耳比)=0.33/1.00的比例秤量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屬於比較例1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以下簡稱「粉末H」)。
對粉末H經利用X射線繞射法測定的結果,如圖8所示。從所獲得X射線繞射輪廓,得知粉末H係六方晶單相。所以,判斷Cs成分、鎢成分係完全固溶於六方晶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結晶中。
秤量粉末H20質量%、分散劑a 10質量%、MIBK 70質量%。將該等裝填於已放入0.3mmZrO2球珠的塗料攪拌器中,施行12小時粉碎‧分散處理,獲得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以下簡稱「分散液H」)。此處,經測定分散液H內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平均分散粒徑,結果為29nm。
將分散液H經利用MIBK適當進行稀釋後,裝入厚10mm的矩形容器中,測定分光穿透率。依可見光穿透率成為85%的方式調整稀釋率,並施行測定,此時穿透率輪廓成為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21.7%、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10.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22.3%。分散液H的測定結果記於表1。
除了在分散液H中更進一步添加分散劑a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以下簡稱「分散粉H」)。
除了使用分散粉H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比較例1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H」)。
上述薄片H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H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8.5%、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8%、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4.5%、霧度係1.0%。薄片H的評價結果記於表2。
[實施例8]
(使用熱射線遮蔽母料製作的熱射線遮蔽薄片)
將實施例1所製作的分散粉A、及聚碳酸酯樹脂顆粒,依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濃度成為2.0質量%方式進行混合,使用摻合機均勻混合而形成混合物。將該混合物使用雙軸擠出機依290℃施行 熔融混練,再將所擠出的股條切斷為顆粒狀,獲得熱射線遮蔽透明樹脂成形體用的實施例8之母料(以下簡稱「母料A」)。
在聚碳酸酯樹脂顆粒中添加既定量母料A,調製得實施例8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之製造用組成物。又,所謂該既定量係指所製造熱射線遮蔽薄片(厚2.0mm)的可見光穿透率成為70%之量。
將該實施例8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之製造用組成物,使用雙軸擠出機依280℃施行混練,利用T型模頭施行擠出,再利用軋延輥法形成厚2.0mm的薄片材,獲得實施例8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I」)。
上述薄片I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I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9.6%、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8%、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2.2%、霧度係1.1%。薄片I的評價結果記於表3。
[實施例9]
(使用熱射線遮蔽母料製作的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使用實施例2所製作的分散粉B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9的母料(以下簡稱「母料B」)。
除了使用母料B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9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J」)。
上述薄片J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J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9.3%、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7.0%、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2.4%、霧度係1.1%。薄片J的評價結果記於表3。
[實施例10]
(使用熱射線遮蔽母料製作的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使用實施例3所製作的分散粉C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10的母料(以下簡稱「母料C」)。
除了使用母料C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10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K」)。
上述薄片K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K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4.3%、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4%、霧度係1.2%。薄片K的評價結果記於表3。
[實施例11]
(使用熱射線遮蔽母料製作的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使用實施例4所製作的分散粉D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 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11的母料(以下簡稱「母料D」)。
除了使用母料D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11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L」)。
上述薄片L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L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8.6%、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5.0%、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7%、霧度係1.0%。薄片L的評價結果記於表3。
[實施例12]
(使用熱射線遮蔽母料製作的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使用實施例5所製作的分散粉E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12的母料(以下簡稱「母料E」)。
除了使用母料E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12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M」)。
上述薄片M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M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1.7%、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3%、霧度係1.2%。薄片M的評價結果記於表3。
[實施例13]
(使用熱射線遮蔽母料製作的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使用實施例6所製作的分散粉F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13的母料(以下簡稱「母料F」)。
除了使用母料F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13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N」)。
上述薄片N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N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4.2%、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8%、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3%、霧度係1.1%。薄片N的評價結果記於表3。
[實施例14]
(使用熱射線遮蔽母料製作的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使用實施例7所製作的分散粉G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14的母料(以下簡稱「母料G」)。
除了使用母料G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實施例13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P」)。
上述薄片P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P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7.7%、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5%、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1.9%、霧度係1.1%。薄片P的評價結果記於表3。
[比較例2]
(使用熱射線遮蔽母料製作的熱射線遮蔽薄片)
除了使用比較例1所製作的分散粉H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比較例2的母料(以下簡稱「母料H」)。
除了使用母料H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比較例2的熱射線遮蔽薄片(以下簡稱「薄片R」)。
上述薄片R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
經測定薄片H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8.6%、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3.9%、霧度係1.0%。薄片R的評價結果記於表3。
[實施例15]
(熱射線遮蔽薄膜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在聚乙烯丁醛樹脂中添加可塑劑的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製作依聚乙烯丁醛樹脂與可塑劑的重量比成為[聚乙烯丁醛樹脂/可塑劑]=100/40之方式調製的混合物。在該混合物中,添加既定 量之實施例1所製作的分散粉A,調製得熱射線遮蔽薄膜之製造用組成物。又,所謂該既定量係指所製造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的可見光穿透率成為70%之量。
將該製造用組成物使用三輥機的混合機,依70℃施行30分鐘捏和混合,而形成混合物。將該混合物利用模具擠出機升溫至180℃而薄膜化為厚1mm左右,經捲取於捲筒上,製得實施例15的熱射線遮蔽薄膜。
將該實施例15的熱射線遮蔽薄膜裁剪為10cm×10cm,夾入於具同尺寸且厚3mm的2片無機清玻璃板間,形成積層體。其次,將該積層體裝入於橡膠製真空袋中,對袋內施行脫氣,依90℃保持30分鐘後,返回常溫再從袋中取出。然後,將該積層體放入高壓釜裝置中,依壓力12kg/cm2、溫度140℃施行20分鐘加壓加熱,製得實施例7的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薄片(以下簡稱「夾層玻璃薄片A」)。
夾層玻璃薄片A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0%。
經測定夾層玻璃薄片A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7.8%、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4.2%、霧度係1.6%。夾層玻璃薄片A的評價結果記於表4。
[實施例16]
(熱射線遮蔽薄膜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除了使用分散粉B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5同樣,製得實施例16的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薄片(以下簡稱「夾層玻璃薄片B」)。
夾層玻璃薄片B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0%。
經測定夾層玻璃薄片B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4.2%、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6.6%、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4.6%、霧度係1.2%。夾層玻璃薄片B的評價結果記於表4。
[實施例17]
(熱射線遮蔽薄膜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除了使用分散粉C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5同樣,製得實施例17的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薄片(以下簡稱「夾層玻璃薄片C」)。
夾層玻璃薄片C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0%。
經測定夾層玻璃薄片C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0.1%、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8%、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2.8%、霧度係1.5%。夾層玻璃薄片C的評價結果記於表4。
[實施例18]
(熱射線遮蔽薄膜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除了使用分散粉D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5同樣,製得實施例18的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薄片(以下簡稱「夾層玻璃薄片D」)。
夾層玻璃薄片D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0%。
經測定夾層玻璃薄片D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33.6%、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4.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3.4%、霧度係1.4%。夾層玻璃薄片D的評價結果記於表4。
[實施例19]
(熱射線遮蔽薄膜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除了使用分散粉E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5同樣,製得實施例19的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薄片(以下簡稱「夾層玻璃薄片E」)。
夾層玻璃薄片E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0%。
經測定夾層玻璃薄片E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8.0%、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2.5%、霧度係1.6%。夾層玻璃薄片E的評價結果記於表4。
[實施例20]
(熱射線遮蔽薄膜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除了使用分散粉F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5同樣,製得實施例20的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薄片(以下簡稱「夾層玻璃薄片F」)。
夾層玻璃薄片F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0%。
經測定夾層玻璃薄片F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1.7%、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8%、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2.5%、霧度係1.6%。夾層玻璃薄片F的評價結果記於表4。
[實施例21]
(熱射線遮蔽薄膜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除了使用分散粉G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5同樣,製得實施例21的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薄片(以下簡稱「夾層玻璃薄片G」)。
夾層玻璃薄片G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0%。
經測定夾層玻璃薄片G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6.1%、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5%、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3.8%、霧度係1.4%。夾層玻璃薄片G的評價結果記於表4。
[比較例3]
(熱射線遮蔽薄膜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除了使用分散粉H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5同樣,製得比較例3的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薄片(以下簡稱「夾層玻璃薄片H」)。
夾層玻璃薄片H的可見光穿透率係70.0%。
經測定夾層玻璃薄片H的光學特性,從穿透率輪廓測得波長800~9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8.1%、波長1200~1500nm的穿透率平均值係2.9%、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7.3%、霧度係1.8%。夾層玻璃薄片H的評價結果記於表4。
[實施例1~21及比較例1~3的評價]
相較於使用習知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比較例1、2之熱射線遮蔽薄片、比較例3的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薄片,實施例1~14的熱射線遮蔽薄片、實施例15~21的熱射線遮蔽夾層玻璃薄片係可見光穿透率85%時,波長800~900nm近紅外光的穿透率平均值較高,且波長1200~1800nm、波長2100nm的穿透率較低。由此項結果得知使用含有從Cs、K、Tl之中選擇1種以上元素M、與從Rb、Tl之中選擇1種以上元素N(其中,元素M與元素N不同),且含有六方晶系結晶構造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熱射線遮蔽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擔保較高的遮熱特性,降低肌膚灼熱感,且在波長800~900nm近紅外光能獲得高穿透率。

Claims (12)

  1. 一種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係含有透明的熱可塑性樹脂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特徵為,使下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於上述透明的熱可塑性樹脂中;該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係具有元素L、M、鎢及氧,以一般式(L AM B)W CO D表示,並具有六方晶系的結晶構造;上述元素L係從K、Rb、Cs之中選擇的元素;上述元素M係從K、Rb、Cs之中選擇,且為不同於上述元素L的1種以上元素。
  2. 如請求項1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含有下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於計算僅由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造成的光吸收,且將其可見光穿透率設為85%時,該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波長800~900nm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為30%以上且60%以下,且波長1200~1500nm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為20%以下,且波長2100nm的穿透率為22%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透明的熱可塑性樹脂係下述任一者:從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乙烯樹脂、氯乙烯樹脂、烯烴樹脂、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氟樹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體、聚乙烯縮醛樹脂的樹脂組群中選擇之1種樹脂;或從上述樹脂組群中選擇之2種以上之樹脂的混合物;或從上述樹脂組群中選擇之2種以上之樹脂的共聚合體。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 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之含量係0.5質量%以上且80.0質量%以下。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係薄片形狀、板形狀或薄膜形狀。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每單位投影面積之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中所含的上述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的含有量係0.1g/m 2以上且5.0g/m 2以下。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其中,可見光穿透率為70%時,波長800~900nm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0%以上且45%以下,且波長1200~1500nm範圍內的穿透率平均值係8%以下,且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5%以下。
  8. 一種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其特徵為,在複數片透明基材間,存在有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
  9. 如請求項8之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其中,可見光穿透率為70%時,波長800~900nm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係10%以上且45%以下,且波長1200~1500nm範圍內的穿透率平均值係8%以下,且波長2100nm的穿透率係8.0%以下。
  10. 一種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括有將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均勻混合於透明的熱可塑性樹脂中,而獲得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的步驟;該熱射線遮蔽粒子係具有元素L、M、鎢及氧,以一般式(L AM B)W CO D表示,並具有六方晶系的結晶構造;上述元素L係從K、Rb、Cs之中選擇的元素;上述元素M係從K、Rb、Cs之中選擇,且為不同於上述元素L的1種以上元素。
  11. 一種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括有:將利用請求項10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而製造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夾在透明基材之間的步驟。
  12. 一種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括有:將利用請求項10之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之製造方法而製造的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成形為薄膜狀或板狀的步驟。
TW106119986A 2016-06-15 2017-06-15 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TWI7409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9125A JP6686719B2 (ja) 2016-06-15 2016-06-15 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体、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16-119125 2016-06-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4971A true TW201834971A (zh) 2018-10-01
TWI740965B TWI740965B (zh) 2021-10-01

Family

ID=60663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9986A TWI740965B (zh) 2016-06-15 2017-06-15 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0378B2 (zh)
EP (1) EP3473679B1 (zh)
JP (1) JP6686719B2 (zh)
KR (1) KR102299369B1 (zh)
CN (1) CN109689794B (zh)
TW (1) TWI740965B (zh)
WO (1) WO20172174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0315B2 (en) 2015-12-02 2021-09-28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Heat ray shielding fine particles, heat ray shielding fine particle dispersion liquid, heat ray shielding film, heat ray shielding glass, heat ray shielding dispersion body, and heat ray shielding laminated transparent substrate
JP6623944B2 (ja) * 2016-06-15 2019-12-25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熱線遮蔽微粒子および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
JP6747324B2 (ja) 2017-02-06 2020-08-2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金属酸化物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JP6933156B2 (ja) * 2018-02-14 2021-09-08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金属酸化物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JP7020223B2 (ja) 2018-03-22 2022-02-1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金属酸化物微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赤外線遮蔽膜形成用分散液とその製造方法、赤外線遮蔽膜の形成方法並びに赤外線遮蔽膜付き基材
GB2569676B (en) * 2018-09-21 2020-02-19 Inovink Ltd Article and security ink comprising near infra-red absorbing material
GB2574075B (en) * 2018-09-21 2020-07-08 Keeling & Walker Ltd Near infra-red absorbing material and uses
JP7371638B2 (ja) * 2018-11-28 2023-10-31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液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082065B (zh) * 2019-12-31 2021-07-16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一种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1082046B (zh) * 2019-12-31 2021-07-16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KR102609124B1 (ko) * 2021-07-09 2023-12-04 인네이처 주식회사 열차단능이 있는 온실 필름용 마스터배치의 제조방법
KR102460577B1 (ko) * 2021-12-20 2022-10-28 주식회사 플러스 열차폐 성능이 향상된 합성수지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36230A (ja) 1988-11-16 1990-05-24 Takiron Co Ltd 赤外線吸収性合成樹脂成型品
JP3154645B2 (ja) 1995-01-23 2001-04-09 セントラル硝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合せガラス
JP4058822B2 (ja) 1997-09-30 2008-03-12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選択透過膜用塗布液、選択透過膜および選択透過多層膜
US6060154A (en) 1997-09-30 2000-05-09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Coating liquid for selective permeable membrane, selective permeable membrane and selective permeable multilayered membrane
KR100701735B1 (ko) 2003-10-20 2007-03-29 스미토모 긴조쿠 고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적외선 차폐재료 미립자 분산체, 적외선 차폐체, 및 적외선차폐재료 미립자의 제조방법, 및 적외선 차폐재료 미립자
DE602004014768D1 (de) * 2004-03-16 2008-08-14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Sonnenschutz-laminatkonstruktion
JP4904714B2 (ja) * 2005-04-20 2012-03-28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分散体、赤外線遮蔽体、及び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
JP4998781B2 (ja) 2007-03-16 2012-08-15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窓用紫外・近赤外光遮蔽分散体および窓用紫外・近赤外光遮蔽体
US8216683B2 (en) * 2007-08-03 2012-07-10 Solutia Inc. Interlayers comprising stabilized tungsten oxide agents
KR101611627B1 (ko) 2007-11-05 2016-04-11 바스프 에스이 열 차폐용 첨가제
WO2011005631A2 (en) * 2009-07-07 2011-01-13 Basf Se Potassium cesium tungsten bronze particles
JP2011063493A (ja) * 2009-09-18 2011-03-31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近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分散体および近赤外線遮蔽体および近赤外線遮蔽材料分散体の製造方法
JP2011065000A (ja) * 2009-09-18 2011-03-31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ター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11063740A (ja) * 2009-09-18 2011-03-31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熱線遮蔽樹脂シート材と熱線遮蔽樹脂シート材積層体およびこれ等を用いた建築構造体
JP2012148915A (ja) 2011-01-18 2012-08-09 Sekisui Chem Co Ltd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JP5305050B2 (ja) * 2011-04-14 2013-10-02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熱線遮蔽微粒子含有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線遮蔽微粒子含有組成物、当該熱線遮蔽微粒子含有組成物を用いた熱線遮蔽膜および当該熱線遮蔽膜を用いた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
JP5387925B2 (ja) * 2011-09-26 2014-01-15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分散体、赤外線遮蔽体、及び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
JP2013163616A (ja) 2012-02-10 2013-08-22 Sekisui Chem Co Ltd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KR101354261B1 (ko) * 2012-11-01 2014-02-05 (주) 나노비젼텍 복합기능성 폴리에스터 섬유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의해서 제조된 복합기능성 폴리에스터 섬유
JP6036553B2 (ja) 2013-05-28 2016-11-30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熱線遮蔽微粒子含有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熱線遮蔽膜、および、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
US9434652B2 (en) * 2013-07-23 2016-09-0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nfrared absorption material,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thermal isolation structure employing the same
TWI640479B (zh) * 2014-02-07 2018-11-11 加美嘉華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複合氧化鎢奈米粒子之製造方法
JP6613674B2 (ja) * 2014-07-18 2019-12-04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熱線遮蔽微粒子および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
JP6299559B2 (ja) * 2014-10-30 2018-03-28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熱線遮蔽粒子、熱線遮蔽粒子分散液、熱線遮蔽粒子分散体、熱線遮蔽粒子分散体合わせ透明基材、赤外線吸収透明基材、熱線遮蔽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17007889A (ja) * 2015-06-19 2017-01-12 ナガセケム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複合タングステン酸化物微粒子、赤外線遮蔽樹脂組成物及び赤外線遮蔽成形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0965B (zh) 2021-10-01
EP3473679B1 (en) 2021-09-29
JP2017222783A (ja) 2017-12-21
EP3473679A1 (en) 2019-04-24
US11180378B2 (en) 2021-11-23
KR102299369B1 (ko) 2021-09-07
CN109689794B (zh) 2022-04-05
KR20190017970A (ko) 2019-02-20
US20190185340A1 (en) 2019-06-20
CN109689794A (zh) 2019-04-26
JP6686719B2 (ja) 2020-04-22
WO2017217459A1 (ja) 2017-12-21
EP3473679A4 (en) 2020-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0965B (zh) 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JP6950691B2 (ja) 近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液、近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体、近赤外線吸収透明基材、近赤外線吸収合わせ透明基材
TWI726947B (zh) 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熱射線遮蔽薄膜、熱射線遮蔽玻璃、熱射線遮蔽分散體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JP6299559B2 (ja) 熱線遮蔽粒子、熱線遮蔽粒子分散液、熱線遮蔽粒子分散体、熱線遮蔽粒子分散体合わせ透明基材、赤外線吸収透明基材、熱線遮蔽粒子の製造方法
JP5120661B2 (ja) 合わせ構造体
WO2016010156A1 (ja) 熱線遮蔽微粒子、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熱線遮蔽フィルム、熱線遮蔽ガラス、熱線遮蔽分散体および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
JP6870303B2 (ja) 熱線遮蔽分散体、および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
JP2012082326A (ja) 高耐熱性熱線遮蔽成分含有マスターバ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高耐熱性熱線遮蔽透明樹脂成形体、並びに高耐熱性熱線遮蔽透明積層体
JP6613674B2 (ja) 熱線遮蔽微粒子および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
KR102553348B1 (ko) 적외선 흡수 미립자 및 이를 사용한 분산액, 분산체, 적층된 투명 기재, 필름, 유리,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6606898B2 (ja) 熱線遮蔽分散体および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
TWI666352B (zh) 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熱射線遮蔽薄膜、熱射線遮蔽玻璃、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及熱射線遮蔽用夾層透明基材
JP6623944B2 (ja) 熱線遮蔽微粒子および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
JP6575443B2 (ja) 熱線遮蔽フィルムおよび熱線遮蔽ガラス
WO2024106140A1 (ja) 赤外線吸収材料微粒子分散液と赤外線吸収材料微粒子分散体
WO2024106139A1 (ja) 赤外線吸収材料微粒子分散液と赤外線吸収材料微粒子分散体
JP2022020365A (ja) 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液、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体および赤外線吸収透明基材
TW202244006A (zh) 紅外線吸收粒子、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液、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體、紅外線吸收夾層透明基材、紅外線吸收透明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