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9338A - 成形模具、成形裝置、成形品的製造方法及樹脂模製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形模具、成形裝置、成形品的製造方法及樹脂模製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9338A
TW201609338A TW104123498A TW104123498A TW201609338A TW 201609338 A TW201609338 A TW 201609338A TW 104123498 A TW104123498 A TW 104123498A TW 104123498 A TW104123498 A TW 104123498A TW 201609338 A TW201609338 A TW 2016093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resin
workpiece
cavity
mol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3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9396B (zh
Inventor
Tomokazu Takahashi
Hideaki Nakazawa
Kenji Nakajima
Masashi Okamoto
Original Assignee
Apic Yama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489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0737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488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317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461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3175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pic Yamada Corp filed Critical Apic Yamad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09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9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9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9396B/zh

Links

Abstract

提供一種能提升成形品的生產性之技術。 下模(12)係具備構成模穴凹部(13)的底部之模穴模件(21)、包圍模穴模件(21)的溢流件(22)、及包圍溢流件(22)的夾持器(23),模穴模件(21)與夾持器(23)以可於模具開閉方向相對地進退移動的方式設置,溢流件(22)以可於模具開閉方向進退移動的方式設置。被上模(11)的模具面(11a)所保持的工件保持具(50)係具備膠帶(51),其在平面視圖中是比模穴凹部(13)的開口大而被上模(11)與下模(12)所夾持且貼附有工件(W)。

Description

成形模具、成形裝置、成形品的製造方法及樹脂模製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有效適用於成形模具、成形裝置、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樹脂模製方法的技術。
日本特開2014-39065號公報(以下,稱為「專利文獻1」。)記載一種使用上模與形成有模穴凹部的下模,在作為工件之於成形區域上均等地安裝有複數個半導體元件的基板上,形成密封該等半導體元件的樹脂部之技術。就此技術而言,由於對被吸附保持於上模的基板的外周區域,一邊使用支持基板的支持銷一邊用下模進行夾持,故在基板的外周區域未形成有樹脂部。
日本特開2002-321239號公報(以下,稱為「專利文獻2」。)記載一種有關樹脂密封裝置之技術,該樹脂密封裝置具有與模穴連通且設在其外側的溢流腔、構成溢流腔的底部之調壓柱塞、及常時將調壓柱塞附能於鎖模方向之彈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3906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321239號公報
例如,從使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技術被密封的基板(成形品),在之後,取出按半導體元件而被個片化的製品(半導體裝置)。此處,作為提升製品的生產性,減低製品成本的1個策略,可想到增加來自於1個成形品的製品處理個數。例如,可想到在模穴凹部內將基板的表面及側面密封(以下,稱為「全模製;full mold」。),於基板表面整體安裝複數個半導體元件,藉以增加製品處理個數。然而,在考量使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進行全模製的情況,無法使用下模的支持銷,形成僅用上模將基板吸附保持,有導致基板(特別是大型或厚度厚者)掉落的可能性。且因掉落對基板造成之損傷(破損、碎片等)而導致成形品(製品)的製造良率降低。又,為防止基板掉落,亦可考量除了支持銷外在上模設置夾盤,但在進行全模製的情況,無法使用將長尺寸狀的薄膜連續拉出並配置於上模與基板之間的上模薄膜供給機構。
又,在進行全模製之際,有時會變得難以在基板面內均等地施加所期望的樹脂壓力(成形壓)。例如,在作為工件之於成形區域上不均等地安裝有複數個半導體元件的基板中,會導致施加在具有和未具有半導體元件的區域之樹脂壓力(樹脂密度)不同。於是,在調節模穴凹部內的樹脂壓力之機構方面,例如,亦可考慮將具備槽和被插入槽的柱塞之轉移機構設置在模穴凹部之 外。但是,因設置此機構而變得需要再設置溢流腔俾收容來自於從槽繫接到模穴凹部的流道(樹脂路徑)或模穴凹部之過剩的樹脂。因此,在成形後,於下個步驟之前,有必要將殘留於流道或溢流腔之不要的樹脂從成形品去除,致使成形品的生產性降低,又導致成形品的製造成本增加。
依據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技術,可想到因應從模穴所擠出的樹脂量之偏差來調節溢流腔的容量,將溢流的樹脂確實地收容而完成樹脂密封。然而,透過將殘留在模穴與溢流腔之連絡路徑(流道)或溢流腔之不要的樹脂配置在被成形品外形的外側,導致有必要從成形品去除不要的樹脂。因此,成形品的生產性降低,導致成形品的製造成本增加。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提升成形品的生產性之技術。本發明的前述及其他目的和新穎特徵由本說明書的記述及附件圖面應可清晰明瞭。
茲簡單說明本案中所揭示的發明中具代表性者之概要如下。本發明之一解決手段的成形模具之特徵為具備:工件保持具,其保持工件;上模,其隔著前述工件保持具配置前述工件;及下模,其具有在閉模時收容前述工件的模穴凹部,前述下模具備:模穴模件,構成前述模穴凹部的底部;溢流件,其包圍該模穴模件;及夾持器,其包圍該溢流件,前述模穴模件與前述夾持器以於模具開閉方向可相對進退移動地設置,前述溢流 件以於模具開閉方向可進退移動地設置,前述工件保持具具備膠帶,該膠帶在平面視圖中是比前述模穴凹部的開口大而被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所夾持且貼附有前述工件。據此,由於調整樹脂壓力之機構(可進退移動的溢流件)被設置於模穴凹部,故亦無需從成形品去除樹脂,可提升成形品的生產性。
又,本發明的一解決手段的成形模具之特徵為,具備:上模及下模當中使用保持工件的工件保持具來配置該工件之一方的模;上模及下模當中具有供用以密封前述工件的樹脂填充的模穴凹部之另一方的模;及減壓機構,其對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之間進行減壓,前述工件保持具具備膠帶:該膠帶在平面視圖中是比前述模穴凹部的開口大而被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所夾持且貼附有前述工件,前述一方的模具備膠帶吸附機構,該膠帶吸附機構係抵抗因前述減壓機構進行減壓而欲將前述膠帶從該一方的模剝離的力而將前述膠帶予以吸附保持。據此,防止在成形品中的孔隙或未填充,防止成形品的製造良率降低並能提升成形品的生產性。
此處,更佳為,配置前述工件的前述上模係具備夾盤,該夾盤設置在模具面的周圍,將前述工件保持具保持在該上模。據此,可防止工件從上模掉落。又,更佳為,前述工件保持具更具備具有開口部的框體,以在平面視圖中被貼附於前述膠帶的前述工件會位在前述開口部內的方式使前述膠帶保持於前述框體。據此,將框體作為工件搬送治具使用可易於搬送。又,更佳為 ,具備可分解的第1及第2框體,以前述第1框體與前述第2框體包夾前述膠帶的外周緣的方式使前述第2框體嵌合於前述第1框體所具有的凹坑部以保持前述膠帶。據此,可設成使膠帶張緊的狀態。
又,更佳為,前述工件保持具係在使前述框體的開口和前述夾持器的開口一致,且使前述膠帶密接於配置前述工件的前述上模的模具面之狀態下,以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的前述夾持器夾持前述膠帶及前述框體。據此,可在框體藉由膠帶將工件配置(設定)於上模。又,更佳為,前述工件保持具係其前述框體的開口大於前述夾持器,且在使前述膠帶密接於配置前述工件的前述上模的模具面之狀態下,以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的前述夾持器夾持前述膠帶。據此,因為框體被配置在夾持器之外,故可在不夾持框體下僅夾持膠帶。又,更佳為,配置前述工件的前述上模係於模具面具備收容前述框體的收容部,前述工件保持具係於將前述框體收容於前述收容部且使前述膠帶密接於前述上模的模具面之狀態下,以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的前述夾持器夾持前述膠帶。據此,由於框體(保持用的構造)不突出,故能簡化下模構造。
又,更佳為,一種成形裝置,係使用成形模具,該成形裝置具備:搬送部,其搬送和前述工件保持具組合之樹脂密封前的前述工件;衝壓部,其藉由該成形模具對前述工件進行樹脂密封;及收納部,其收納前述經樹脂密封的工件即成形品。
又,更佳為,一種成形品的製造方法,係使用成形模具之成形品的製造方法,其包含:從前述成形模具開模的狀態使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逐漸靠近,以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的前述夾持器夾持前述工件保持具,同時形成含有前述模穴凹部所構成的模穴,使樹脂包在該模穴內的步驟;及進一步使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逐漸靠近,使前述樹脂填充於前述模穴之步驟。
本發明的其他解決手段的成形模具係具備在閉模時形成模穴的一對的模具,使被填充於前述模穴的樹脂熱硬化,該成形模具之特徵為,前述一對的模具中之一方的模具具備:底座;模穴模件,其固定地設置在前述底座,構成前述模穴的底部;夾持器,其以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地設置於前述底座,構成前述模穴的側部,包圍前述模穴模件;調壓模件,其在前述模穴模件與前述夾持器之間且包圍前述模穴模件並以可在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地設置在前述底座,調節前述模穴內的樹脂壓力;及閉模限制器,其固定地設置於前述底座,在閉模之際限制前述夾持器的移動。如此,由於屬調節樹脂壓力的機構之調壓模件被設於模穴內,故變得無需去除和成形品連接之不要的樹脂,可提升成形品的生產性。
又,更佳為,前述一解決手段的成形模具中,前述閉模限制器設置在前述底座與前述夾持器之間,當閉模動作進行時抵接於前述夾持器以限制前述夾持器的移動。此處,更佳為,前述閉模限制器是以含有厚度 調節構件的複數構件所構成,前述厚度調節構件是可在和模具開閉方向交叉的方向裝卸。或,更佳為,前述閉模限制器是以貫通前述夾持器的方式設置,當閉模動作進行時抵接於前述一對的模具中之另一方的模具的模具面以限制前述夾持器的移動。如此,構成模穴的側部之夾持器的移動受限制,故可將模穴的深度,亦即成形品的厚度確定成一定值。
又,更佳為,前述一解決手段的成形模具中,前述調壓模件的模具面側端面是從前述夾持器側朝向前述模穴模件側降低位置的傾斜面。據此,可加大推壓樹脂的推壓面即模具面側端面之面積,使樹脂壓力的調整容易。
又,更佳為,前述一解決手段的成形模具中具備調壓模件限制器,該調壓模件限制器在前述底座與前述調壓模件之間固定地設置於前述底座,當閉模動作進行時抵接於前述調壓模件以限制前述調壓模件的移動。如此,因為調節模穴內的樹脂壓力之調壓模件的移動受限制,故例如可將保壓(成形壓)之際的樹脂壓力確定成一定值。
又,更佳為,前述一解決手段的成形模具中,前述模穴模件的模具面形狀是矩形狀,前述調壓模件的模具面形狀是環狀的矩形狀,前述調壓模件的環狀寬度是角部比矩形狀的邊部還寬。或更佳為,前述模穴模件的模具面形狀是長方形狀,前述調壓模件的模具面形狀是環狀的長方形狀,前述調壓模件的環狀寬度是短邊 部比矩形狀的長邊部還寬。在無設置調壓模件的情況,就離模穴中央部較遠的角部或短邊部而言,會導致樹脂的填充性比起靠近模穴中心部的邊部或長邊部還降低。相對地,透過設置調壓模件,將其在角部或在短邊部的環狀寬度設成比在邊部或長邊部的還寬,使得在角部或短邊部之樹脂壓力的調節變容易,亦即,可提升樹脂的填充性。
又,更佳為,前述一解決手段的成形模具中具備密封構件,該密封構件將前述調壓模件與前述模穴模件之間及前述調壓模件與前述夾持器之間密封。即使樹脂已流入調壓模件與模穴模件之間及調壓模件與夾持器之間,亦可藉由密封構件防止樹脂朝底座側流入。
又,更佳為,前述一解決手段的成形模具中,具備:頂出銷,其設置成貫通前述模穴模件且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貫通孔,其在前述模穴模件供前述頂出銷貫通;及空氣流路,其在前述底座側連通於前述貫通孔。據此,能以頂出銷將工件一邊上推一邊對工件噴吹空氣,可容易從成形模具將工件脫模。
茲簡單說明本案中所揭示的發明中具代表性者可獲得之效果如下。依據本發明的一解決手段的成形模具,可提升成形品的生產性。
1、W‧‧‧工件
2、Wc‧‧‧半導體元件
3、11‧‧‧上模
3a、221‧‧‧模穴模件
3b‧‧‧夾持器
4、12‧‧‧下模
5、C‧‧‧模穴
6、F‧‧‧脫模片
7‧‧‧密封材
8‧‧‧噴嘴
9‧‧‧注射器裝置
10‧‧‧成形模具
11a、12a、212a‧‧‧模具面
13、213‧‧‧模穴凹部
14、214‧‧‧上模塊
15、215、26、27‧‧‧吸引裝置
16、216、30、31、230、231‧‧‧吸引路徑
17、217‧‧‧夾盤
20、220‧‧‧底座
21‧‧‧模穴模件
22‧‧‧溢流件
23、223‧‧‧夾持器
24、25、223b、224、225、266‧‧‧彈性構件
32、33、36、232、233、236‧‧‧密封構件
34、35、234、235‧‧‧腔室件
37、237‧‧‧減壓裝置
38、238‧‧‧減壓路徑
50、250‧‧‧工件保持具
51、251‧‧‧膠帶
51a‧‧‧開口孔
52、252‧‧‧開口部
53、253‧‧‧框體
54、56‧‧‧托架
55‧‧‧半導體元件
57‧‧‧LED元件
60‧‧‧第1框體
61‧‧‧第2框體
62‧‧‧凹坑部
63‧‧‧收容部
101‧‧‧搬送部
101a‧‧‧搬送臂
102‧‧‧工件供給部
103‧‧‧樹脂供給部
104‧‧‧衝壓部
105‧‧‧後處理部
106‧‧‧成形品收納部
210‧‧‧成形模具
211‧‧‧上模
211a‧‧‧模具面
212‧‧‧下模
217a‧‧‧旋轉軸
217b‧‧‧軸部
217c‧‧‧彈性部
217d‧‧‧旋轉用彈性體
217e‧‧‧限制器
217f‧‧‧升降用孔
217g‧‧‧升降用彈性體
218‧‧‧上模底座
222‧‧‧調壓模件
222a‧‧‧模具面側端面
223a‧‧‧段部
226、227‧‧‧吸引裝置
228‧‧‧薄膜夾入回避位置
254‧‧‧收容部
260‧‧‧閉模限制器
261‧‧‧調壓模件限制器
262‧‧‧厚度調節構件
263‧‧‧上銷
264‧‧‧下銷
265、281‧‧‧貫通孔
270‧‧‧上環
271‧‧‧下環
272‧‧‧密封墊片
273‧‧‧銷
280‧‧‧頂出銷
282‧‧‧空氣流路
290‧‧‧樹脂搭載托架
Wa‧‧‧半導體晶圓
Wb‧‧‧晶片搭載托架
Wd‧‧‧LED元件安裝托架
Wm‧‧‧成形品
r1~r3‧‧‧半徑
R‧‧‧樹脂
Ra‧‧‧第1模製樹脂
Rb‧‧‧第2模製樹脂
Rc‧‧‧第3模製樹脂
P‧‧‧模具內周位置
[圖1]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 面圖。
[圖2]表示接於圖1後之動作中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3]表示接於圖2後之動作中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4]表示接於圖3後之動作中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5]表示接於圖4後之動作中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6]表示各種工件的示意剖面圖,(A)為半導體晶圓,(B)為晶片搭載托架,(C)為半導體元件,(D)為LED元件安裝托架。
[圖7]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8]本發明實施形態3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9]本發明實施形態4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10]接於圖9後之動作中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11]本發明的壓縮成形裝置之概略圖。
[圖12]本發明實施形態5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13]表示接於圖12後之動作中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14]表示接於圖13後之動作中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15]表示接於圖14後之動作中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16]表示接於圖15後之動作中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17]本發明實施形態5的成形模具的變形例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18]模穴凹部的要部示意平面圖,平面形狀例顯示於(A)、(B)、(C)、(D)、(E)。
[圖19]本發明實施形態6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20]本發明實施形態6的成形模具的變形例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21]本發明實施形態7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22]本發明實施形態7的成形模具的變形例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23]本發明實施形態8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A)及(B)係表示動作中的成形模具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24]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9的模製樹脂的供給步驟的一例、噴嘴配設的一例、及樹脂塗布型態的一例之說明圖。
[圖25]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9的樹脂模製步驟之說 明圖。
[圖26]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9的模製樹脂的填充步驟之說明圖。
以下的本發明實施形態中,在必要的情況分成複數個部分等方式作說明,但原則上該等並非彼此無相關,而是一方係處於另一方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變形例、詳細等之關係。因此,在全部的圖中,對具有同一機能的構件賦予同一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又,關於構成要素的數(包含個數、數值、量、範圍等),除了特別明示的情況、原理上明顯限於特定的數的情況等之外,並不受其特定的數所限定,亦可為特定的數以上或以下。又,在提及構成要素等之形狀時,係包含除了特別明示的情況及可想到在原理上明顯不是那樣的情況等之外,實質上和其形狀等近似或類似者等。
(實施形態1)
首先,針對本實施形態中的進行壓縮成形之成形模具10(成形模具機構)的構成,參照圖1~圖5作說明。圖1~圖5為本實施形態之在動作中(成形品的製程中)的成形模具10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係僅抽出在閉模時構成模穴C的模穴凹部13的邊緣附近(未圖示的紙面右側相當於成形模具10的中央側)作顯示。
成形模具10係具備:保持工件W(例如,半導體晶圓)的工件保持具50;隔著工件保持具50配置工件W的上模11;及具有閉模以收容工件W的模穴凹部13之下 模12。成形模具10係例如建構成:將上模11設為固定模,將與其成對的下模12設為可動模且可開閉模具。模具開閉係使用公知的衝壓機構(未圖示)。又,成形模具10建構成在內部具備未圖示的加熱器,能加熱到既定溫度(例如180℃)。就此種成形模具10而言,建構成在閉模的狀態中模穴凹部13被閉塞而構成模穴C,使被填充於模穴C的樹脂R熱硬化而進行成形(參照圖5)。
成形模具10中的工件保持具50係具備:在平面視圖中是比模穴凹部13的開口大且在一面具有黏著面之膠帶51(例如可以是具有黏著性且例如藉由熱或紫外線進行剝離的熱/紫外線剝離片);具有開口部52的框體53(例如,由不鏽鋼構成之環框)。工件W係被貼附於膠帶51的下面中央部。此膠帶51係以工件W位在開口部52內的方式被保持於框體53。換言之,框體53係貼附於膠帶51的中央部周圍的外周部。膠帶51因為比模穴凹部13的開口大而被上模11與下模12所夾持。又,可將框體53作為工件搬送治具使用,透過以搬送臂101a保持用以保持被貼附於膠帶51的工件W的框體53,例如,從模具外部朝模具內部之搬送(供給)變容易,可提升生產性。又,因為無需將工件W直接保持,所以即使是將框體53作部分地保持,工件W上亦無生歪斜而可穩定地搬送。又,即使是極薄且因自重而產生大的變形或難以進行部分保持的工件W,亦可保持平坦並穩定地搬送。
又,成形模具10中,上模11具備上模塊14。此上模塊14固定地組裝於上模11的底座(未圖示)的下端 面。又,上模11具備以模具面11a將工件保持具50吸附保持的上模吸附保持機構。此上模吸附保持機構係具備:設於模具外部的吸引裝置15(例如,真空泵);一端在模具面11a開口,另一端連接(連通)於吸引裝置15且吸引工件保持具50的吸引路徑16。依此種構成,作為本發明中的膠帶吸附機構發揮機能,藉由驅動吸引裝置15,可將配置(設定)於模具面11a的工件保持具50的膠帶51經由吸引路徑16予以吸附保持(參照圖2)。此外,吸引路徑16,可為如圖示在模具面11a中具有在複數部位開口的管路之構成,亦可作成從少數的開口部經由任意凹陷或像緞紋面之類的模具面11a的凹處進行空氣吸引而吸附。
又,上模11具備包夾上模11的外周將工件保持具50保持的夾盤機構。此夾盤機構係具備設於模具面11a周圍之以既定間隔配置的複數個夾盤17(鉤狀的爪部)。夾盤17係以從模具面11a突出的方式可旋動地設於上模11。藉由旋動夾盤17,而可將配置(設定)於模具面11a的工件保持具50的框體53掛著予以保持(參照圖2)。據此,可防止工件W從上模11掉落。此外,夾盤方面,除了藉由旋動爪部來切換保持的狀態之構成外,亦可為藉由在水平方向滑動而切換保持的狀態之構成。例如,亦可為在夾盤中之面向下側的頂部配置傾斜面,為將工件W設定於上模而往上方按住且將頂部的傾斜面以框體53的角部推壓而使之開放的構成。在這情況,將工件W從上模11卸下時,以搬出裝置(未圖示)將此頂部的傾斜面擴張亦可開閉。
又,本實施形態中,因為使用膠帶51作為工件保持具50,故無需例如將長尺寸狀的薄膜連續拉出且配置在上模11與工件W之間並在此薄膜上穿孔進行吸附那樣的上模薄膜供給/吸附機構。因此,在上模11設置夾盤機構,以其夾盤17可保持(夾持)工件保持具50(膠帶51或框體53)的外周部(端部)。
又,成形模具10中,下模12具備底座20(底座塊)、模穴模件21(模穴塊)、溢流件22(溢流塊)及夾持器23(夾持器塊)。在底座20的上端面組裝模穴模件21。又,在底座20的上端面隔著彈性構件24(例如,螺旋彈簧)包圍模穴模件21的貫通筒狀或環狀(以下,稱為「貫通筒狀等」)的溢流件22是被組裝成可於模具開閉方向進退移動。又,在底座20的上端面,包圍溢流件22的貫通筒狀等之夾持器23藉由彈性構件25(例如,螺旋彈簧)被組裝成可於模具開閉方向進退移動。
本實施形態中,為進行壓縮成形,模穴模件21與夾持器23係設置成在模具開閉方向可相對地進退移動。此等模穴模件21及夾持器23係模穴凹部13的構成構件,模穴模件21的上端面構成模穴凹部13的底部,貫通筒狀等之夾持器23的內周面構成模穴凹部13的側部。而且,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調節模穴C(模穴凹部13)內的樹脂壓力之調壓機構,溢流件22設置成可於貫通筒狀等之夾持器23的內側在模具開閉方向進退移動。此溢流件22係和模穴模件21同樣地實質被作為模穴凹部13的構成構件(模穴凹部13的一部分)使用。因此,模穴C(模穴凹部 13)係包含:與在平面視圖中比工件W大(收容工件W)的模穴模件21對應的第1空間區域;與在平面視圖中模穴模件21的周圍的溢流件22對應的第2空間區域(成為所謂溢流腔)。本實施形態中,基於調壓機構的溢流腔(相當於第2空間區域)被設於模穴凹部13,故藉由調節在溢流腔的區域之樹脂R的厚度而可調節樹脂量及樹脂壓力。因此,例如在溢流腔區域的樹脂R方面,藉由供給比用以將工件W單純密封的必要量還多的樹脂R,可一邊施加適當的樹脂壓力一邊以所期望的厚度密封。又,溢流腔區域的樹脂R係連續地在工件W的側面方向連接著。因此,亦沒必要如同例如設置透過流道連接於模穴之個別的溢流腔的構成那樣從成形品去除溢流腔的樹脂以防止掉落,亦可提升成形品Wm(參照圖11)的生產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工件保持具50係使夾持器23的開口與框體53的開口對齊。例如,藉由使夾持器23的開口的中心與框體53的開口的中心一致,將工件W定位於模穴C。在此際,在使膠帶51密接於上模11的模具面11a之狀態下,膠帶51及框體53被上模11與下模12的夾持器23所夾持(參照圖4、圖5)。此外,由於若至少膠帶51被夾持則可防止樹脂漏洩,所以未必要夾持框體53。如此,即使工件保持具50具有框體53,仍可藉由膠帶51將工件W配置(設定)於上模11的模具面11a。又,在未夾持框體53的情況,可透過於夾持器23設置框體53的逃脫用的凹部,將框體53的貫通部分設成比夾持器23的外形還大而進行設定。例如,若為圖4、圖5所示那樣的構成 ,則框體53的開口部52的內周面係連同夾持器23的內周面一起構成模穴凹部13的側部。亦即,透過改變框體53的厚度而可調節模穴凹部13的深度(高度)。
又,下模12係具備以模具面12a將脫模片F吸附保持的下模吸附保持機構。此下模吸附保持機構係具備:設於模具外部的吸引裝置26、27(例如,真空泵);及一端在模具面12a開口,另一端連接(連通)於吸引裝置26、27且吸引脫模片F的吸引路徑30、31。藉由驅動吸引裝置26、27,可透過吸引路徑30、31將配置於模具面12a的脫模片F吸附保持(參照圖2)。吸引路徑30係例如含有模穴模件21的外周面與溢流件22的內周面之間隙、溢流件22的外周面與夾持器23的內周面之間隙而構成。因此,下模吸附保持機構為,舉一例,可作成具備在模穴模件21與溢流件22之間設於底座20側的密封構件32(例如,O形環)和在溢流件22與夾持器23之間設於底座20側的密封構件33(例如,O形環)之構成。
又,例如圖3所示,成形模具10係具備將模具內部(上模11與下模12之間)作為腔室進行減壓的腔室減壓機構。此腔室減壓機構係具備包圍上模塊14的貫通筒狀等之腔室件34(腔室塊)及包圍夾持器23的貫通筒狀等之腔室件35(腔室塊)。腔室件34被固定組裝於上模11的底座(未圖示)的下端面。又,腔室件35被固定組裝於下模12的底座20的上端面。而且,腔室減壓機構係具備:設於腔室件35的上端面之密封構件36(例如,O形環);設於模具外部的減壓裝置37(例如,真空泵);及一端在模 具內部開口,另一端連接(連通)於減壓裝置37且對腔室減壓之減壓路徑38。密封構件36係在上模11與下模12靠近,形成被腔室件34、35包圍的空間,亦即密封(形成)腔室之際被使用。藉由驅動減壓裝置37,經由如圖3所示減壓路徑38對形成於模具內部的腔室減壓而可防止孔隙、未填充的情形。
此外,腔室減壓機構方面,只要能對模具內部的上模11與下模12之間進行減壓即可,關於腔室件34、35、密封構件36亦可採用上述構成以外者。例如,亦可在一邊保持密閉狀態一邊建構成至少一方可升降的腔室件34、35的任一側面設置密封構件36,透過閉模以腔室件34、35壓破密封構件36來維持密閉狀態。又,亦可作成具有與上模11和下模12各自被組裝而成的塊(底座)分離且可各個開閉的腔室件34、35之構成。
其次,針對本實施形態中的成形模具10之動作(包含設定工件W的安排方法)作說明並針對使用了成形模具10的成形品Wm之製造方法作說明。首先,如圖1所示,在成形模具10開模的狀態下以模穴模件21的上端面可來到待機位置的方式使模穴模件21事先對夾持器23相對移動。從而,以底座20的上端面為基準,模穴模件21的上端面的位置比夾持器23的上端面還低。若以底座20的上端面為基準,溢流件22的上端面的位置比夾持器23的上端面還低則其亦可比模穴模件21的上端面還高(參照圖1),亦可為在相同位置或較低位置。換言之,溢流件22的上端面之待機位置相對於模穴模件21的上端面 可為在相同平面,可為突起,亦可為下沈。關於要將溢流件22的上端面之待機位置設在相對於模穴模件21的上端面的哪個位置,可因應於和成形品Wm的厚度相關的規格、所使用之樹脂R的量等作任意設定,例如藉由調節彈性構件24、溢流件22的高度而可簡易地變更。
又,在成形模具10是開模的狀態下可事先驅動吸引裝置15、26、27及減壓裝置37。且,使用裝載機(未圖示)將藉由工件保持具50保持的工件W搬入模具內部。又,將樹脂R配置於脫模片F的中央部上,將樹脂R連同脫模片F一起搬入模具內部。
脫模片F方面,係使用具有可耐成形模具10的加熱溫度之耐熱性且容易從下模12的模具面12a剝離並具有柔軟性、伸展性的薄膜材。具體言之,脫模片F方面,例如適用PTFE、ETFE、PET、FEP、氟含浸玻璃布、聚丙烯、聚偏二氯乙烯。關於供給到脫模片F上的樹脂R,例如使用液狀、粉狀、片狀。例如,能使用具備可填充液狀樹脂並射出的注射器之分配器、具備藉由電磁給料機振動而能將粉狀樹脂作面供給的溝(trough)之分配器進行供給。又,片狀樹脂係可在將用以防止氧化等之劣化而設置的保護片剝離之後再作供給。此外,就像片狀樹脂那樣難以進行微少量之增減的樹脂而言,透過如本實施例那樣作成可溢流的構成而能適當的成形。在此種樹脂R是連同脫模片F一起被搬送的情況,由於不進行朝在模具內部的脫模片F上供給樹脂R,故可縮短各成形模具10的準備時間、抑制在模具內之粉末狀的樹脂R 之飛散或分配器之加熱。當然,亦可朝在模具內部的脫模片F上供給樹脂R。
接著,如圖2所示,在成形模具10是開模的狀態下,透過工件保持具50在上模11的模具面11a配置(設定)工件W。又,在成形模具10是開模的狀態下,在下模12的模穴凹部13配置(設定)樹脂R。具體言之,在上模11,首先,從吸引路徑16對工件保持具50的膠帶51進行全面性吸引,藉以使保持工件W的工件保持具50吸附於模具面11a。然後,藉由使夾盤17旋動,將吸附於模具面11a的工件保持具50的框體53掛著予以保持。從而,工件W無掉落而被確實配置於模具面11a。此外,在這情況,藉由未圖示的銷(例如,設於上模11的銷)與孔(例如,設於框體53的貫通孔)之嵌合而可將工件W定位並設定於上模11。此際,在將工件保持具50配置於上模11的模具面11a進行定位後,在使吸引裝置15驅動後藉由使膠帶51吸附於模具面11a可於定位後固定。又,較佳為,此種銷或孔係設置在無介設膠帶51的位置。
又,在下模12,首先,以覆蓋含有模穴凹部13的內面之模具面12a的方式配置脫模片F,透過從吸引路徑30、31吸引脫模片F,順著模穴凹部13的帶有段部的角隅部將脫模片F吸附。此時,因脫模片F的中央部配置有樹脂R,故樹脂R隔著脫模片F配置在模穴凹部13內的模穴模件21的上端面。此樹脂R係因成形模具10被內建加熱器加熱成既定溫度而從和模穴凹部13的內底面相接部位逐漸熔融。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在脫模片F外周 設置保持工件保持具50的夾盤17,故可防止因夾盤17的干渉所致脫模片F的歪斜(皺紋)。
例如,在為將工件W直接保持而以既定間隔設置複數個夾盤時,因為在工件W中封裝的處理個數,夾盤必然被配置在和夾持器重疊的位置。在這情況,在夾持工件時夾盤有必要被收容在夾持器內,夾盤17部分被壓入於貼在夾持器的脫模片F,故而導致在脫模片F產生歪斜(皺紋)。對此,在本實施形態,由於是遍及全周以隔著均一厚度的膠帶51或框體53被夾持,故可防止在上述那樣的脫模片F產生歪斜(皺紋)。
接著,如圖3所示,從成形模具10是開模的狀態使上模11與下模12逐漸靠近,使設於腔室件35的上端面的密封構件36與腔室件35的下端面抵接(亦即,密封接觸)。從而,在模具內部形成腔室(密閉空間)。此時,因為驅動減壓裝置37,故經由減壓路徑38使腔室被減壓,可設成任意的脫氣狀態。如此,即使工件保持具50的膠帶51的下面側成為減壓狀態,由於本實施形態中非以夾盤17進行保持而是膠帶51的上面全面地吸附於模具面11a,所以不會有貼附著未由夾盤17直接保持的工件W之膠帶51下垂的情形。
接著,如圖4所示,進一步使上模11與下模12逐漸靠近,以上模11與下模12的夾持器23隔著脫模片F將工件保持具50的膠帶51及框體53夾持。從而,因模穴凹部13的開口被上模11所閉塞而形成含有模穴凹部13所構成的模穴C,使樹脂R包在模穴C內。此外,藉由將未 圖示的通氣孔設於夾持器23,即使在夾持脫模片F後亦可在模穴凹部13進行減壓。
接著,如圖5所示,進一步使上模11與下模12逐漸靠近(逐漸鎖模),使樹脂R填充於模穴C。具體言之,當成形模具10逐漸鎖模時則彈性構件25被被壓縮,夾持器23一邊被賦能一邊朝底座20側移動。成為模穴模件21對此夾持器23相對移動。此時,在模穴凹部13內的模穴模件21的上端面的位置從較深的待機位置成為較淺的成形位置,模穴模件21的上端面與工件W或與膠帶51之間的間隙(第1空間區域)變窄。從而,配置於模穴模件21的上端面之樹脂R成為被工件W按住。在這情況,例如僅在模穴模件21上供給樹脂R時,被工件W按住的樹脂R係在包圍模穴模件21的溢流件22的上端面與膠帶51之間隙即實質的溢流腔(第2空間區域)流出。已流入溢流腔的樹脂R係被依彈性構件24而進退移動的溢流件22的上端面所推壓。因此,成為藉由溢流件22(更具體言之為彈性構件24)使模穴C內的樹脂壓力被調節並成為樹脂R填充於模穴C的狀態。如此,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調節模穴C內的樹脂壓力之機構方面,係設置可進退移動的溢流件22。此外,不僅對模穴模件21上亦對溢流件22上供給樹脂R。在這情況,沒有流出溢流腔的情況,亦可一邊抑制樹脂的流動一邊調整模穴C內的樹脂壓力。
接著,使被填充於模穴C內的樹脂R在保壓的狀態(最終閉模的狀態)於既定時間熱硬化。接著,將成形模具10開模,使上模11與下模12脫模,在將被密封的 工件W取出於模具外部後,從被密封的工件W將膠帶51與脫模片F剝離。在此際,亦因為可將框體53把持、剝下,故可簡易地從密封的工件W剝離膠帶51。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的構成中,被密封的工件W中的脫模片F之邊緣部分成為和框體53重疊狀態。因此,可容易把持並剝離和沒有黏著性的框體53重疊的脫模片F之邊緣部分。
再透過使之經過作為後處理的既定時間熱硬化(後硬化;post cure),遂完成工件W經樹脂R(樹脂密封部)密封(全模製)後的成形品Wm。如此,可使用備有下模12的模穴凹部13之成形模具10來製造成形品Wm。
此處,針對被樹脂密封的工件W之具體例參照圖6作說明。圖6係各種工件W的示意剖面圖,(A)為半導體晶圓Wa、(B)為晶片搭載托架Wb、(C)為半導體元件Wc、(D)為LED元件安裝托架Wd,分別與工件保持具50一起顯示。亦即,在圖1等之本實施形態的成形模具10中,作為工件W雖適用半導體晶圓Wa,但不受此所限,也可以是晶片搭載托架Wb等。又,此等工件W可以是平面視圖形狀呈圓形或矩形。因應此種工件W的形狀以決定上述的成形模具10之各部的形狀。
如圖6(A)所示,在工件W是半導體晶圓Wa的情況,例如配置有未圖示的突塊或支柱的半導體晶圓Wa的背面被貼附於膠帶51上。接著,以半導體晶圓Wa位於開口部52內的方式將框體53貼附於膠帶51上。此外,亦可在將框體53貼附於膠帶51上之後再貼附工件W。在保持半導體晶圓Wa的工件保持具50中,膠帶51的下面側被 配置(設定)於上模11的模具面11a,在從開口部52露出的同一圖的上面側被樹脂密封,使半導體晶圓Wa被全模製。
又,要被全模製的工件W係亦可為晶片搭載托架Wb。如圖6(B)所示,晶片搭載托架Wb係在例如托架54上安裝有n行×m列的行列狀(矩陣狀)之複數個半導體元件55(半導體晶片)。在托架54方面,作為安裝有半導體元件的板狀的構件,可適用配線基板(例如,玻璃環氧基板)、半導體晶圓、導線架等,又,亦可以是為了進行樹脂密封而將半導體元件暫時搭載之不鏽鋼板、玻璃板之類的暫時性托架。又,托架54的平面形狀也可以是圓形、四角形。再者,搭載的晶片方面,除了像記憶體或LED之類的半導體元件以外,也可以是致動器元件、感測元件,也可以是被動元件等。
又,要被全模製的工件W可以是複數個半導體元件Wc(半導體元件55)、晶片本身。如圖6(C)所示,複數個半導體元件Wc為,在未隔著像晶圓Wa、托架54之類的構件下以矩陣狀直接被貼附配置於膠帶51上並密封。此外,在複數個半導體元件Wc被全模製後,在已剝離膠帶51的面上形成配線構造(再配線層)。
又,成形模具10亦可適用在和上述工件W不同形狀的工件W。例如,如圖6(D)所示,在工件W是LED元件安裝托架Wd的情況,會有使露出托架的表面之電極露出且僅LED元件希望成形拱頂狀(半球狀)的透鏡之情況。此時亦能適用本發明。亦即,在膠帶51上貼附LED元件安裝托架Wd。LED元件安裝托架Wd係將複數個LED 元件57在托架56上安裝成矩陣狀。托架56方面,舉一例可適用金屬基板等。此處,在膠帶51上與安裝的LED元件57對應之位置形成多個透鏡形成用的開口孔51a俾以矩陣狀成形透鏡,托架56的LED元件安裝面被貼附膠帶51。在這情況,如同一圖所示,在托架56上,僅包含有LED元件的安裝位置的透鏡之成形位置從膠帶51露出。
然後,以托架56位於開口部52內的方式將框體53貼附於膠帶51上。此外,亦可在膠帶51上預先貼附框體53,於保持著膠帶51的狀態下開設透鏡形成用的開口孔51a。在保持LED安裝托架Wd的工件保持具50中,框體53不夾入膠帶51且配置(設定)於上模11的模具面11a,對在膠帶51的下面側從開口孔51a露出的LED元件57成形透鏡。在這情況,在此種密封用的下模12中,於模穴模件21配置開口孔51a的位置上分別設置透鏡用模穴凹部(例如,半球狀),LED元件57以進入透鏡用模穴凹部的狀態被密封,藉以對LED元件57以樹脂成形半球狀的透鏡。此外,為了在此種密封後容易將透鏡部分以外之不要的樹脂剝離,宜將透鏡部分以外的樹脂R盡可能成形較薄一點。藉此,光是剝離膠帶51就能將透鏡部分以外的樹脂R從工件W剝離。
(實施形態2)
前述實施形態1中,已針對工件保持具50具備膠帶51及框體53的情況作了說明。相對地,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工件保持具50未具備框體53的情況參照圖7作說明。圖7係本實施形態中的成形模具10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此 外,包含圖7在以下的實施形態之圖面中,將腔室減壓機構省略。
本實施形態的工件保持具50係僅具備在平面視圖中是比模穴凹部13的開口大而被上模11與下模12所夾持的膠帶51。此工件保持具50係在工件W貼附於膠帶51的狀態下從模具外部被搬入。然後,工件保持具50的膠帶51吸附於模具面11a。然後,藉由使夾盤17旋動而將吸附於模具面11a的工件保持具50的膠帶51掛著予以保持。藉此,使工件W被配置(設定)於模具面11a。本實施形態在具備膠帶51這點上亦可獲得和前述實施形態1同樣的作用效果。
(實施形態3)
前述實施形態1中,已針對在上模11與下模12以夾持器23夾持工件保持具50的膠帶51及框體53的情況作了說明。相對地,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僅夾持膠帶51的情況參照圖8作說明。圖8係本實施形態中的成形模具10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的工件保持具50係具備:膠帶51;在平面視圖中具有比夾持器23大的開口之開口部52的框體53。此工件保持具50係在工件W被貼附於膠帶51的狀態下從模具外部被搬入。接著,工件保持具50的膠帶51被吸附於模具面11a。然後,藉由使夾盤17旋動,而將吸附於模具面11a的工件保持具50的框體53掛著予以保持。從而,工件W被配置(設定)於模具面11a。接著,在使膠帶51密接於上模11的模具面11a的狀態下使上模11 與下模12逐漸靠近。由於框體53被配置在夾持器23之外,故僅膠帶51被上模11與下模12的夾持器23所夾持。在本實施形態,針對和前述實施形態1同樣的構成係亦可獲得同樣的作用效果。又,因為框體53不以夾持器23夾持,故工件W的密封厚度、樹脂壓力的管理、模具設計變容易。
(實施形態4)
前述實施形態1中,已針對在工件保持具50中的膠帶51的下面(貼附工件W的面)側設置框體53的情況作了說明。相對地,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在膠帶51的上面(在模具面11a被吸附的面)側設置框體53的情況,參照圖9及圖10作說明。圖9及圖10係本實施形態中的成形模具10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的工件保持具50具備膠帶51及具有開口部52之環狀的框體53。而且,本實施形態的上模11具備在模具面11a以收容框體53的方式呈環狀(環狀)的凹陷之收容部63。平面視圖中,工件保持具50的框體53的開口比溢流件22還大。又,框體53係具備環狀的第1框體60及第2框體61且可分解的構成。而且,以框體53的第1框體60與第2框體61包夾膠帶51的外周緣之方式,使第2框體61嵌合於第1框體60所具有的凹坑部62以保持膠帶51。具體言之,以對膠帶51之貼附工件W的面(同一圖的下面)貼附第2框體61且第1框體60與第2框體61包夾膠帶51的外周緣之方式組裝第1框體60。此時,膠帶51的外周部落入第1框體60的凹坑部62。然後,第2框體61 被嵌合於凹坑部62。據此,可設成使膠帶51的中央部更張緊的狀態。在處於此種張緊狀態下被保持的膠帶51中,工件W被以可位於開口部52內既定位置的方式貼附。藉此,可防止因工件W的重量導致膠帶51變形的情況。
如圖9所示,工件保持具50係在工件W被貼附於膠帶51的狀態下從模具外部被搬入。接著,如圖10所示,工件保持具50將框體53收容於收容部63使膠帶51被吸附於上模11的模具面11a。接著,透過旋動夾盤17,以將吸附於模具面11a的工件保持具50的框體53掛著予以保持。從而,工件W被配置(設定)於模具面11a。接著,在使膠帶51密接於上模11的模具面11a的狀態下使上模11與下模12逐漸靠近。從而,以上模11和下模12的夾持器23夾持膠帶51。據此,由於框體53(保持用的構造)未突出於膠帶51的下面,故能簡化下模12的構造。在本實施形態,針對和前述實施形態1同樣的構成係亦可獲得同樣的作用效果。又,因為框體53不以夾持器23夾持,故容易管理工件W的密封厚度。
此外,上述各實施形態的成形模具10可藉由公知的壓機以單體來使用而用作為壓縮成形裝置,亦可具備圖11所示那樣的構成並組裝於可自動成形的壓縮成形裝置100作使用。同一圖中,利用一點鏈線來表示工件W等之搬送路線,括弧內所記載之符號的構件是按既定的時序搬送。
此壓縮成形裝置100為本發明中的壓縮成形裝置的一例,且具備:進行各部之間的搬送之搬送部101 ;建構成可收容樹脂密封前的工件W且供給和工件保持具50組合的工件W之工件供給部102;建構成收容樹脂R且可供給樹脂R並按各脫模片作供給之樹脂供給部103;接收由搬送部101所搬送之工件W或樹脂R等而藉由成形模具10進行樹脂密封之衝壓部104;進行從在衝壓部104被樹脂密封的工件W卸下脫模片F、工件保持具50時的處理或成形品Wm的檢査處理或成形後加熱處理(後硬化;post cure)等之後處理的後處理部105;及收納已結束後處理的成形品Wm之成形品收納部106。此外,亦可將各部的機能組合或分離、變更配設或個數,針對其他的構成之有無不受上述所限,也可作成其他的構成。
又,關於此種壓縮成形裝置100中的特徵動作方面,在同一圖所示的構成中,工件供給部102中,例如在按既定長度切出的膠帶51的黏著面上貼附框體53,工件W以和此框體53對齊的方式於任意的位置且任意個數進行貼附。當然,亦可為將已在外部進行了此種貼附的工件W直接收容於工件供給部102的構成。然後,此等係藉由例如具備多間接機器人、線性導件之類的搬送機構之搬送部101被搬送到衝壓部104。
又,被樹脂密封的工件W(成形品Wm)係連同膠帶51、脫模片F一起搬送到後處理部105以剝離膠帶51及脫模片F。此外,從成形品Wm剝離膠帶51、脫模片F的步驟也可在衝壓部104(成形模具10)內進行。另一方面,成形所用的框體53係在自膠帶51分離後被清潔和冷卻,藉由搬送部101返回工件供給部102而可再利用。
(實施形態5)
首先,針對本實施形態中的進行壓縮成形之成形模具210(成形模具機構)的構成,參照圖12~圖18作說明。圖12~圖16為本實施形態之動作中(成形品的製程中)的成形模具210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係僅抽出模穴C(或模穴凹部213)的緣部附近(未圖示的紙面右側相當於成形模具210的中央側)作顯示。圖17係成形模具210的變形例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圖18係模穴凹部213的要部示意平面圖,各種平面形狀例顯示於(A)、(B)、(C)、(D)、(E)。
首先,針對成形模具210作概略說明。成形模具210係具備閉模而形成模穴C(模穴凹部213被閉塞者)之一對的模具(上模211及下模212)。此成形模具210係例如將上模211設為固定模,下模212設為可動模而可開閉模具之構成。模具開閉方面係使用公知的衝壓機構(未圖示)。又,成形模具210係在內部具備未圖示的加熱器且可加熱到既定溫度(例如180℃)的構成。又,成形模具210具備將工件W保持的工件保持具250。使工件W隔著此工件保持具250配置在上模211。又,成形模具210係具備下模212閉模而收容工件W(例如,半導體晶圓)、樹脂R的模穴凹部213。在此種成形模具210中,夾持工件W使被填充於模穴C的樹脂R被熱硬化(參照圖16),作為成形品的工件W的表面及側面係在模穴凹部213內被樹脂密封(全模製)。
其次,針對成形模具210的各構成部作具體說明。成形模具210中,上模211具備上模塊214。此上模塊 214係固定地設置於上模211的底座(未圖示)的下端面。又,上模211係具備藉模具面211a吸附保持工件保持具250的上模吸附保持機構。此上模吸附保持機構係具備:設於模具外部的吸引裝置215(例如,真空泵);一端在模具面211a開口,另一端與吸引裝置215連接(連通)而吸引工件保持具250的吸引路徑216。透過驅動吸引裝置215,可將配置(設定)於模具面211a的工件保持具250的膠帶251透過吸引路徑216予以吸附保持(參照圖13)。
又,上模211係具備包夾上模211的外周將工件保持具250保持的夾盤機構。此夾盤機構具有和圖3所示之夾盤機構同樣的構成,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工件保持具250係具備:在平面視圖中是比模穴凹部213的開口大且在一面具有黏著面之膠帶251(例如可以是具有黏著性且例如藉由熱或紫外線進行剝離的熱/紫外線剝離片);具有開口部252的框體253(例如,由不鏽鋼構成之環框)。成形模具210於下模212具備框體253的逃脫用的收容部254(環狀的凹部),俾在閉模之際(例如,參照圖16),工件保持具250得以配置(設定)在模具內。
於工件保持具250中,工件W係被貼附於膠帶251的下面中央部。此膠帶251係以工件W位在開口部252內的方式被框體253所保持。換言之,框體253係被貼附於膠帶251的中央部周圍的外周部。膠帶251因為比模穴凹部213的開口大而被上模211與下模212所夾持。又,可將框體253作為工件搬送治具使用,透過以搬送臂(未圖 示)來保持用以將被貼附於膠帶251的工件W保持的框體253,例如,變得容易從模具外部朝模具內部搬送(供給),可提升生產性。又,因為無需將工件W直接保持,故透過將框體253部分地保持,可在工件W無生歪斜之下穩定地搬送。又,即使是極薄且因自重而產生大的變形或難以進行部分保持的工件W,亦可保持平坦並穩定地搬送。
又,成形模具210中,下模212具備底座220、模穴模件221、調壓模件222、及夾持器223,在底座220的上端面設有模穴模件221、調壓模件222及夾持器223。因此,底座220的在設有模穴模件221、調壓模件222及夾持器223的平面區域(參照圖18)成為具有模穴區域、調壓模件區域、夾持器區域。
模穴模件221及夾持器223係模穴凹部213的構成構件。模穴模件221係模穴模件221的上端面構成模穴凹部213的底部。又,夾持器223係包圍模穴模件221設置,貫通筒狀或環狀(以下,稱為「貫通筒狀等」)的夾持器223的內周面構成模穴凹部213的側部。又,在調節模穴C內的樹脂壓力之調壓機構方面,調壓模件222是在貫通筒狀等之夾持器223內側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地設置。此調壓模件222係實質上作為模穴凹部213的構成構件(模穴凹部213的一部分)使用,以在模穴模件221與夾持器223之間包圍模穴模件221作設置。
在下模212中的各塊之組裝為,首先,於底座220的上端面固定設置模穴模件221。接著,於底座220 的上端面隔著彈性構件224(例如,螺旋彈簧)包圍模穴模件221的貫通筒狀等之調壓模件222是以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地設置。從而,在底座220的上端面隔著彈性構件225(例如,螺旋彈簧)包圍調壓模件222的貫通筒狀等之夾持器223是以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地設置。從而,能將模穴模件221與夾持器223以可於模具開閉方向相對往返移動地設置。又,藉由彈性構件224而可往返移動地設置的調壓模件222承受模穴C內的樹脂壓力而可移動,換言之,可調節模穴C內的樹脂壓力。
又,成形模具210係具備:當閉模動作進行時抵接於夾持器223以限制夾持器223的移動之閉模限制器260;及抵接於調壓模件222以限制調壓模件222的移動之調壓模件限制器261。調壓模件限制器261係在底座220與調壓模件222之間且於調壓模件區域(圖18所示的調壓模件222之平面區域)固定地設置在底座220。依據調壓模件限制器261,由於調整模穴C內的樹脂壓力之調壓模件222的移動受限制,故例如可將保壓(成形壓)之際的樹脂壓力確定成一定值。
閉模限制器260係在夾持器區域(圖18所示的夾持器223的平面區域)固定地設置在底座220。亦即,閉模限制器260係設於底座220與夾持器223之間。依據閉模限制器260,由於構成模穴C的側部之夾持器223的移動受限制,故可將模穴C的深度,亦即成形品的厚度確定成一定值。此閉模限制器260可以是可交換的1個構件(塊)被固定地設置在底座220者(參照圖12),亦可為由含有厚度 調節構件262的複數構件所構成者(圖17所示那樣的既定厚度的構件、可重疊的墊片那類物品)。例如,若厚度調節構件262可在和模具開閉方向交叉之方向(模具側方)裝卸,則藉由高度不同的厚度調節構件262,即使未卸下夾持器223亦可容易地調節成形品的厚度。
如此構成的模穴C(模穴凹部213)係具有對應於模穴區域(平面區域)的第1空間及對應於調壓模件區域的第2空間(成為所謂溢流腔)。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基於調壓機構的溢流腔被設於模穴凹部213,故藉由調節在溢流腔中之樹脂R的厚度而可調節樹脂量及樹脂壓力。據此,例如在使用片狀的樹脂R取代容易產生粉塵難以利用在半導體工場的無塵室內的顆粒狀的樹脂R進行成形時效果特佳。例如,關於使用片狀的樹脂R的成形,由於將例如成形為滾筒狀之既定厚度的片狀的樹脂R配合模穴的形狀切出以任意尺寸來利用,故所供給之樹脂量的調整通常會變得困難。另一方面,用以成形各工件W所需之樹脂R的量係因搭載於工件W之晶片數的差異等而未必一定。因此,在使用片狀的樹脂R之情況,難以將樹脂R設為適當的使用量。相對地,依據上述構成,能調整樹脂R的使用量,以保持成適當的樹脂壓力並形成適當的成形厚度之方式進行使用了片狀的樹脂R之成形。又,調壓模件的模具面側端面222a被建構成從夾持器223側朝向模穴模件221側降低位置的(下降的)傾斜面。因此,調壓模件的模具面側端面222a亦可說是調壓模件222的上端部有欠缺的形狀。據此,能加大推壓樹脂R的推壓面即模 具面側端面222a的面積,特別是可容易作用在對第1空間側調整樹脂壓力。
依據本實施形態的成形模具210,相對於在未設置調壓模件222下對模穴C供給既定樹脂量(必要量)進行樹脂密封的情況(一般的壓縮成形模具),供給比其必要量還多的樹脂R而可一邊施加入適當的樹脂壓力一邊以所期望的厚度進行樹脂密封。又,依據成形模具210,與在模穴外側隔著流道設置溢流腔之情況(專利文獻2所記載那樣的成形模具)相較,變得無需去除成形在模穴外側之不要的樹脂,亦能提升成形品的生產性。
又,成形模具210具備藉下模212的模具面212a將脫模片F吸附保持的下模吸附保持機構,俾提升成形品的脫模性。脫模片F方面,係使用具有可耐成形模具210的加熱溫度之耐熱性且容易從下模212的模具面212a剝離並具有柔軟性、伸展性之薄膜材。具體言之,脫模片F方面,例如適合PTFE、ETFE、PET、FEP、氟含浸玻璃布、聚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關於供給到脫模片F上的樹脂R,除了上述那樣的片狀以外,例如也可使用液狀、糊狀、粉狀、塊狀。
下模吸附保持機構係具備:設於模具外部的吸引裝置226、227(例如,真空泵);及一端在模具面212a開口,另一端連接(連通)於吸引裝置226、227且吸引脫模片F的吸引路徑230、231。藉由驅動吸引裝置226、227,可透過吸引路徑230、231將配置於模具面212a的脫模片F吸附保持(參照圖13)。吸引路徑230係例如含有模穴 模件221的外周面與調壓模件222的內周面之間隙、調壓模件222的外周面與夾持器223的內周面之間隙而構成。因此,關於下模吸附保持機構的一例,係具備:在模穴模件221與調壓模件222之間且設於底座220側的密封構件232(例如,O形環);及在調壓模件222與夾持器223之間且設於底座220側的密封構件233(例如,O形環)。依據下模吸附保持機構,如圖18(A)所示,能夠以避開夾持器223的薄膜夾入回避位置228,覆蓋模穴模件221及調壓模件222之方式將脫模片F配置(設定)於下模212的模具面212a(參照圖13)。
又,成形模具210係例如圖13所示,具備將模具內部(上模211與下模212之間)作為腔室進行減壓的腔室減壓機構。此腔室減壓機構係具備和圖3所示且既說明的腔室減壓機構同等之構成。且各個對應的構成可獲得同樣的作用效果。因此,藉由驅動減壓裝置237,經由減壓路徑238對形成於模具內部的腔室減壓而可防止成形品(樹脂部)的孔隙、未填充。
如圖18所示,模穴模件221的平面形狀(上模211側的模具面形狀)為,用在晶圓成形時可使用圓形狀者、用在大型基板時可使用矩形狀(正方形狀、長方形狀)者。而且,在包圍模穴模件221的平面視圖中呈環狀的調壓模件222中亦可使用任意設定外形形狀、寬度之各種的模具面形狀者。例如,在圖18(A)顯示針對於圓形狀的模穴模件221採用環狀寬度一定的圓形環狀的調壓模件222。在圖18(B)顯示針對於正方形狀的模穴模件221採用 環狀寬度一定的四角形環狀的調壓模件222。在圖18(C)顯示針對於正方形狀的模穴模件221採用環狀寬度是角部比邊部還寬的四角形環狀的調壓模件222。在圖18(D)顯示針對於正方形狀的模穴模件221採用環狀寬度是鄰接的角部間的邊部比角部還寬的四角形環狀的調壓模件222。在圖18(E)顯示針對於長方形狀的模穴模件221採用環狀寬度是短邊部比長邊部寬的長方形環狀的調壓模件222。
例如,在模穴C的離中央部遠的角部、短邊部,比起模穴C的靠近中心部的邊部、長邊部還難填充樹脂R的情況居多。對此,如同圖18(C)、圖18(E),藉由設置其環狀寬度是角部、短邊部比起邊部、長邊部還寬的調壓模件222,使樹脂R難以在模穴C的靠近中心部的邊部、長邊部溢流以防止不必要的溢流,可促進整體的填充,在角部或短邊部之樹脂壓力的調節變容易。亦即,可提升樹脂的填充性。此外,亦有依樹脂R之組成或搭載於工件W的晶片之配列等因素而如同圖18(D)那樣設置其環狀寬度是在邊部、長邊部比起角部、短邊部還寬的調壓模件222是較佳情況。
其次,針對本實施形態中的成形模具210之動作(包含設定工件W的安排方法)作說明並針對使用了成形模具210的成形品之製造方法作說明。首先,如圖12所示,在成形模具210開模的狀態下以模穴模件221的上端面可來到待機位置的方式使模穴模件221事先對夾持器223相對移動。從而,以底座220的上端面為基準,模 穴模件221的上端面的位置比夾持器223的上端面還低。若以底座220的上端面為基準,調壓模件222的模具面側端面222a是位在夾持器223的上端面以下的位置,則其是位在比模穴模件221的上端面還高(參照圖12)、相同或較低的位置都無所謂。
又,在成形模具210是開模的狀態下可事先驅動吸引裝置215、226、227及減壓裝置237。且,使用裝載機(未圖示)將藉由工件保持具250保持的工件W搬入模具內部。又,將樹脂R配置於脫模片F的中央部上,將樹脂R連同脫模片F一起搬入模具內部。在樹脂R是連同脫模片F一起被搬送的情況,因為在模具內部不進行樹脂R的供給,故可縮短各成形模具210的準備時間、抑制模具內的粉末狀的樹脂R的飛散,可防止分配器的加熱。當然,亦可在模具內部朝脫模片F上供給樹脂R。
朝脫模片F上供給樹脂R為,例如,可使用備有可填充液狀樹脂並予以射出的注射器之分配器或備有藉由電磁給料機使之振動而能將粉狀樹脂進行面供給的槽(trough)之分配器。又,依據容易調節樹脂量的成形模具210,即使是像片狀樹脂那樣難以進行微少量的份量調整之樹脂,亦可使用。此外,片狀樹脂係可在將用以防止氧化等之劣化而設置的保護片剝離後作供給。
接著,在成形模具210是開模的狀態下,透過工件保持具250在上模211的模具面211a配置(設定)工件W,在下模212的模穴凹部213配置(設定)樹脂R(參照圖13)。具體言之,在上模211,首先,從吸引路徑216對工 件保持具250的膠帶251進行全面性吸引,藉以使保持工件W的工件保持具250吸附於模具面211a。然後,藉由使夾盤217旋動,將吸附於模具面211a的工件保持具250的框體253掛著予以保持。從而,工件W無掉落而被確實配置於模具面211a。
又,在下模212,以覆蓋含有模穴凹部213的內面之模具面212a的方式配置脫模片F,透過從吸引路徑230、231吸引脫模片F,可順著調壓模件222的模具面側端面222a將脫模片F吸附(參照圖13)。如此,藉由使脫模片F順應在夾持器223的上端面與模穴模件221的上端面的階差間具有傾斜面的調壓模件222的模具面側端面222a,減低順應脫模片F所需之階差的高度而能以較少的伸長量使脫模片F被覆於模具面212a。從而,能減少朝向脫模片F之應力。又,因在脫模片F的中央部配置有樹脂R,故能使樹脂R隔著脫模片F配置在模穴凹部213內的模穴模件221的上端面。此樹脂R係因成形模具210被內建加熱器加熱成既定溫度而從和模穴凹部213的內底面相接部位逐漸熔融。
接著,從成形模具210開模的狀態使上模211與下模212逐漸靠近,如圖13所示,使設於腔室件235的上端面之密封構件236與腔室件234的下端面抵接(亦即,密封接觸)。從而,在模具內部形成腔室(密閉空間)。此時,因為使減壓裝置237驅動,故透過減壓路徑238使腔室減壓,可形成脫氣狀態。如此,即使工件保持具250的膠帶251的下面側成為減壓狀態,由於本實施形態中非 以夾盤217進行保持而是膠帶251的上面全面地吸附於模具面211a,所以不會有貼附著未由夾盤217直接保持的工件W之膠帶251下垂的情形。
接著,如圖14所示,進一步使上模211與下模212逐漸靠近,以上模211的上模塊214與下模212的夾持器223隔著脫模片F將工件保持具250的膠帶251夾持。模穴凹部213的開口因夾持而被上模211所閉塞,形成含有模穴凹部213所構成之模穴C,俾將樹脂R包於模穴C內。又,在模穴模件221的上端面與工件W或與膠帶251之間的間隙(第1空間),配置於模穴模件221的上端面的樹脂R被工件W按住,該被按壓擴張的樹脂R開始進入調壓模件222的模具面側端面222a上。亦即,在包圍模穴模件221的調壓模件222的模具面側端面222a與上模211(膠帶251)之間隙即實質的溢流腔(第2空間)流出。此外,藉由將未圖示的通氣孔設於夾持器223,即使在夾持脫模片F之後也可進行模穴C中的減壓。
接著,如圖15所示,進一步使上模211與下模212逐漸靠近,使樹脂R填充於模穴C。具體言之,首先,彈性構件225被壓短,夾持器223一邊被賦能一邊朝底座220側移動。成為模穴模件221對此夾持器223相對移動。此時,在模穴凹部213內的模穴模件221的上端面的位置從較深的待機位置成為較淺的成形位置,模穴模件221的上端面與工件W或與膠帶251之間的間隙(第1空間)變窄。從而,配置於模穴模件221的上端面的樹脂R係進一步被工件W按住,朝包圍模穴模件221的調壓模件222的 模具面側端面222a與膠帶251之間隙即實質的溢流腔(第2空間)流入而填充溢流腔。然後,調壓模件222(彈性構件224)係被已流入溢流腔的樹脂R下壓。換言之,已流入溢流腔的樹脂R係被依彈性構件224而往返移動之調壓模件222的模具面側端面222a所推壓。因此,成為藉由調壓模件222一邊調節模穴C內的樹脂壓力一邊使樹脂R填充於模穴C的狀態。此外,由於調壓模件222的模具面側端面222a被建構成傾斜面,透過藉由樹脂R施加於模具面側端面222a的樹脂壓力,對於調壓模件222不僅是朝向下方的推壓力,亦可對調壓模件222產生朝向外側的推壓力。據此,可對以包圍模穴模件221的外周全周的方式設置的調壓模件222均一地施加朝向此外側的推壓力,可使調壓模件222相對於夾持器223及模穴模件221保持均一的間隙。據此,可防止在模穴模件221、調壓模件222及夾持器223間發生滑動不良。
接著,如圖16所示,進一步使上模211與下模212逐漸靠近,閉模限制器260抵接於夾持器223而限制(停止)夾持器223的移動。藉此,可將模穴C的深度,亦即成形品的厚度確定成一定值。接著,使填充於模穴C內的樹脂R在保壓的狀態(最終閉模的狀態)下於既定時間熱硬化。此外,在透過包夾脫模片F使成形品的厚度變化時,亦可在未被脫模片F被覆住的回避位置228(參照圖18(A))設置抵住用的構件(突起構件)。
又,如圖16所示,亦可使調壓模件222抵接於調壓模件限制器261以限制移動。因此,基於樹脂壓力的 調壓模件222變得不動作,相對來看,可使將調壓模件222上推並保壓(成形壓)之際的樹脂壓力確定成一定值。另一方面,在調壓模件限制器261未抵接於調壓模件222的情況,可依彈性構件224的彈性係數設定任意的樹脂壓力。此外,取代彈性構件224及調壓模件限制器261的組合,藉由設置使調壓模件222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的其他驅動機構(例如,氣缸),可進行進一步的保壓(二次保壓等)。
接著,將成形模具210開模使上模211與下模212脫模,在將被密封的工件W取出於模具外部之後,從被密封的工件W將膠帶251與脫模片F剝離。此際,因為可將框體253把持、剝下,故可簡易地從密封的工件W剝離膠帶251。再使之經過作為後處理之於既定時間熱硬化(後硬化;post cure)而完成工件W經樹脂R(樹脂密封部)密封(全模製)後的成形品。
(實施形態6)
前述實施形態5中,已針對使用脫模片F的情況作了說明。本實施形態中,針對未使用脫模片F的情況參照圖19,圖20作說明。圖19係本實施形態的成形模具210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又,圖20係本實施形態的成形模具210的變形例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19所示的成形模具210的調壓模件222係具備上環270及下環271(例如,不鏽鋼)、作為密封構件的密封墊片272(例如,氟樹脂)及銷273,將其等組裝所構成。具體言之,在使於上環270以既定間隔立設配置的凸 部通過在密封墊片272以既定間隔配置的貫通孔之狀態下插入在下環271中以既定間隔配置的凹部,藉由從下環271的側方貫通上環270的凸部及下環271的凹部的銷273來組裝調壓模件222。此調壓模件222中,透過密封墊片272使調壓模件222與模穴模件221之間及調壓模件222與夾持器223之間被各自密封。因此,在閉模之際,即便樹脂R已流入調壓模件222與模穴模件221之間及調壓模件222與夾持器223之間,亦可藉由密封墊片272防止樹脂R朝底座220側流入。因此,即使不使用脫模片F,亦可防止樹脂朝模具間漏洩而發生滑動不良。又,亦可作成設置能將調壓模件222上推的驅動機構(未圖示),容易取出調壓模件222,容易進行構件分解、交換。又,依據圖19所示的構成,因為對上環270施加樹脂壓力,所以力量被施加在例如壓碎使用彈性體所構成的密封墊片272之方向上。因此,密封墊片272在平面方向的寬度變寬,確實地堵住間隙而更確實地防止樹脂漏洩。此外,密封墊片272可使用像氟樹脂之類的樹脂材料的彈性體,但亦可為金屬材料。
又,圖19所示的成形模具210係具備貫通模穴模件221設置成藉驅動源(例如,氣缸)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且前端寬度擴大的頂出銷280。此頂出銷280插入於被形成在模穴模件221的貫通孔281。據此,即使不使用覆蓋下模212的模具面212a的脫模片F,透過以頂出銷280將樹脂密封後的成形品(工件W)上推也能使其從下模212脫模。又,例如一邊對頂出銷280施加振動一邊上 推,可促進從下模212脫模。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成形模具210係具備在底座220側和貫通孔281連通的空氣流路282與和空氣流路282連通之未圖示的送風裝置。能噴入空氣,可促進工件W從下模212脫模。又,若是將工件W以頂出銷280上推可將空氣例如一邊附加脈動一邊對工件W噴入,能更加促進脫模。再者,透過基於前述頂出銷280的上推之空間確保與送風之相乘效果,能更順暢且確實地進行脫模(剝離)。
又,在圖19所示的成形模具210中,例如是樹脂R直接供給於下模212的模穴凹部213內之情況,但如圖20所示,即使將樹脂R設定於樹脂搭載托架290進行供給(搬入)亦可獲得同樣的作用效果。樹脂搭載托架290方面,例如可使用作為被成形品使用的放熱板或屏蔽板等之金屬板。藉樹脂搭載托架290可防止成形品的樹脂部與下模212的模具面212a直接接觸,可確保脫模性,可提升成形品的生產性。此外,在使用樹脂搭載托架290的情況,頂出銷280亦可為筆直狀(參照圖20)而非前端擴寬者(參照圖19)。
(實施形態7)
前述實施形態5中,已針對閉模限制器260抵接於夾持器223而限制夾持器223的移動之情況作了說明。本實施形態中,針對閉模限制器260抵接於上模211的模具面211a而限制夾持器223的移動之情況,參照圖21及圖22作說明。圖21係本實施形態的成形模具210的要部之示意 剖面圖。又,圖22係本實施形態的成形模具210的變形例的要部之示意剖面圖。
圖21所示的成形模具210的閉模限制器260係以具有既定高度之方式固定地立設於底座220。此閉模限制器260係例如圖18(A)所示,設置在避開脫模片F的位置,能以無關乎脫模片F的厚度而成為正確的成形厚度的方式規定模穴的高度。又,閉模限制器260係具備上銷263及下銷264,以將其等組合可成為筆直狀的一支銷的鎖入方式組裝。具體言之,可作成在開模的狀態下,首先,下銷264被固定地設於底座220。接著,以此下銷264可被插入於形成在夾持器223的貫通孔265之方式使夾持器223被組裝成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接著,從夾持器223的上端面(下模212的模具面212a)側插入上銷263,使上銷263及下銷264嵌合而組裝閉模限制器260之構成。
圖21所示的成形模具210中,雖因為閉模會有上模211按住夾持器223的作用,但依進一步的閉模會使閉模限制器260抵接於上模211的模具面211a(成形模具210被固定),故夾持器223的移動受限制。如此構成模穴C的側部的夾持器223的移動受限制,故而可將模穴C的深度,亦即成形品的厚度確定成一定值。又,可在不將夾持器223等之模具塊從底座220卸下之情形下從下模212的模具面212a側對下銷264螺入上銷263作交換,藉由不同長度的上銷263可容易調節成形品的厚度。再者,亦可作成上銷263也能設於上模211,於閉模時藉由上銷263與下銷264對頂而使成形品的厚度確定成一定值的構成。
又,在圖21所示的成形模具210中,雖是使閉模限制器260抵接於固定設置在上模底座(未圖示)的上模塊214之情況,如圖22所示,即使閉模限制器260抵接於可在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地設置的腔室件234,亦可獲得同樣的作用效果。在作成腔室件234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的構成方面,圖22所示的成形模具210係具備彈性構件266(例如,螺旋彈簧)及腔室件限制器267。此等之組裝係首先在上模底座218的下端面固定設置上模塊214。然後,在上模底座218的下端面隔著彈性構件266將包圍上模底座218的貫通筒狀等之腔室件234設置成可在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又,腔室件限制器267係在上模底座218與腔室件234之間被固定設置於底座220。此外,由於腔室件234會移動,故進行模具內部減壓的腔室機構係具備設在上模塊214與腔室件234之間的密封構件268(例如,O形環)。
圖22所示的成形模具210中,雖因為閉模會有閉模限制器260按住腔室件234的作用,但因為進一步閉模會使腔室件234抵接於腔室件限制器267(成形模具210被固定),故夾持器223的移動受限制。如此,構成模穴C的側部的夾持器223的移動受限制,故可將模穴C的深度,亦即成形品的厚度確定成一定值。
(實施形態8)
前述的實施形態5中,已針對將調壓模件222與夾持器223設成不同體的構成作了說明。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將調壓模件222與夾持器223設成一體的情況參照圖23作 說明。具體言之,如圖23(A)所示,在下模212,可於夾持器223的上面的內周設置下沈的段部223a,同時對段部223a隔著彈性構件223b設置調壓模件222。據此,如圖23(B)所示,在夾持工件W並施加樹脂壓力時,可作成在夾持器223的段部223a內使調壓模件222升降的構成,可節省空間地實現具備調壓模件222的構成。
又,就本實施形態中的成形模具210而言,係具有備有建構成能保持工件W的夾盤機構(含有夾盤217的機構)的上模211與備有模穴凹部213(模穴C)的下模212來進行壓縮成形。夾盤機構係具備複數個夾盤217的前端(下端)是從上模211的模具面211a(下面)突出並可旋動的夾盤217,在工件W的側面按住夾盤217以保持工件W。於此夾盤217的下端亦可設置被工件W按住的彈性部217c。
具體言之,如圖23(A)所示,上模211亦可具備藉由將既定構件按住於工件W而可保持工件W之構成的夾盤機構。此夾盤機構在模具面211a中的和工件W的外周對應的位置,具備複數個(例如6個、8個等)同一圖所示那樣的夾盤217。夾盤217係其前端可旋動地突出於上模211的模具面211a(下面),將工件W的側面從外側壓制住而將工件W的側面保持以防止掉落。夾盤217為,舉一例,可作成主要具備對設於上模211的旋轉軸217a可旋轉地軸支的軸部217b、設於此下端且被工件W按住的彈性部217c、及將軸部217b朝旋轉方向推壓的旋轉用彈性體217d之構成。從而,彈性部217c係被從工件W的側方 按住而成為工件W侵入的狀態,部分地位在工件W下方進行支持。因此,依據此種夾盤217,利用軸部217b的彈性部217c將工件W保持於上模211而可防止掉落。又,可將模穴C的外周位置擴展到與工件W的外周位置靠近之位置,可增加處理個數而提升生產性。
又,如同一圖所示,夾盤217可作成藉由設置於上模211的限制器217e來限制軸部217b的旋轉角度之構成。據此,由複數個夾盤217中的彈性部217c的下端之模具內周位置P所區隔的區域亦可做成比工件W的外周形狀還大。換言之,亦可設置成軸部217b的下端要朝裝置外側開啟的樣子。據此,在對上模211從下方設定工件W時,設定動作不因夾盤217而受阻,能簡化工件W設定用的機構。
又,亦可作成夾盤217能升降的構成。在這情況,例如夾盤217可作成具備供旋轉軸217a插入之長孔狀的升降用孔217f且依設在上模211的升降用彈性體217g使之升降的構成。依據此種構成,如圖23(B)所示,在工件W被夾持且藉由夾持器223使軸部217b被上推時,因為旋轉軸217a在升降用孔217f一邊被引導,軸部217b一邊上升,使得升降用彈性體217g被壓縮。藉此,由於夾盤217被收容於上模211內,可在夾盤217不被壓入脫模片F下進行工件W的夾持。據此,因為變得無需將夾盤217的收容凹部設在夾持器223,故能簡化模具構成。又,防止脫模片F變形而能確保穩定的貼附。此外,本實施形態中的夾盤機構不僅是其他實施形態,只要是在上模211的模 具面211a(下面)保持工件W並在下模212具備模穴C的構成之壓縮成形模具就可任意適用。
(實施形態9)
本實施形態係有關對例如大型尺寸的矩形狀工件進行樹脂模製之樹脂模製方法。
近年,在大型尺寸的工件方面例如有WLP(晶圓級封裝;Wafer Level Package),此乃係將形成於半導體晶圓上的配線層、端子統一進行樹脂模製。又,其他例子有EWLP(內嵌式晶圓級封裝;Embedded Wafer Level Package),此乃係將半導體元件直接埋入印刷配線板而包含內建的半導體元件在內統一進行樹脂模製。又,亦進行使複數個半導體元件黏著於不鏽鋼托架、熱剝離片而統一進行樹脂模製。此等係在樹脂模製後按各半導體元件被切割而成為各個片狀物。
又,亦對在樹脂基板等之托架構件上配置有呈n行×m列的矩陣狀的複數個半導體元件的大型(例如300mm×300mm,500mm×500mm等)尺寸的矩形狀工件進行樹脂模製。
例如,已提案有對被覆下模模穴的脫模片上將模製樹脂以沿著半導體晶片的配列方向呈線狀作供給、呈對角線狀作供給,防止因樹脂流動所導致圍入空氣、線流動的方式進行樹脂模製(參照日本特開2005-225067號公報)。
在將搭載於矩形狀的工件之半導體元件以形成有上模模穴的成形模具(模製模具)進行樹脂模製之情 況,成為對工件上供給模製樹脂(液狀樹脂、顆粒狀樹脂、片狀樹脂)而進行樹脂模製。然而,本案申請人為了對大型的矩形狀工件供給模製樹脂以進行樹脂模製而經樹脂供給步驟實驗的結果,即便是例如以簡化步驟的方式將模製樹脂供予工件中央部,或例如為防止未填充而對工件上進行散點狀供給,亦無法解消複數個模製樹脂匯流所導致氣阱、未填充之問題。又,亦有矩形狀工件的角隅部易有模製樹脂未填充之問題且在迄至掩埋未填充區域為止會耗費時間而降低生產性之課題。
本實施形態之目的在於提供解決上述習知技術的課題,對於大型的矩形狀工件,在沒有產生氣阱且樹脂的流動量不生偏差並且沒有未填充區域下可提升生產性的樹脂模製方法。
本實施形態係為達成上述目的而具備以下構成。
一種樹脂模製方法,係向矩形狀工件供給模製樹脂以進行樹脂模製,該樹脂模製方法之特徵為,包含:對前述矩形狀工件的中心部以第1樹脂量供給第1模製樹脂之步驟;對將前述矩形狀工件的角隅部彼此連接的對角線上,以比前述第1模製樹脂還外側且疏離地以少於前述第1樹脂量的第2樹脂量供給第2模製樹脂之步驟;及將前述矩形狀工件以成形模具夾持使經熔融而匯流的前述第1模製樹脂及前述第2模製樹脂填充於模穴內使之加熱硬化的步驟。
抑或,亦可作成:包含對前述第2模製樹脂之間以少於該第2樹脂量的第3樹脂量且和前述第1模製樹脂疏離地供給第3模製樹脂之步驟,將前述矩形狀工件以成形模具夾持使經熔融而匯流的前述第1模製樹脂乃至第3模製樹脂填充於前述模穴內使之加熱硬化。
依據上述樹脂模製方法,對矩形狀工件的中心部以最多的第1樹脂量供給第1模製樹脂,對將矩形狀工件的角隅部彼此連結的對角線上以比第1模製樹脂還外側且疏離地以少於第1樹脂量的第2樹脂量供給第2模製樹脂,或者對第2模製樹脂之間以少於該第2樹脂量的第3樹脂量且和第1模製樹脂疏離地供給第3模製樹脂。
從而,當以成形模具夾持工件時,在對角線上第1模製樹脂與第2模製樹脂匯流且被供給第3模製樹脂之情況,因為是在和第1模製樹脂匯流之後朝外側擴展般地被填充於模穴內,故而可在不產生氣阱之下一邊讓空氣逃往外側一邊填充模製樹脂。又,對樹脂流動量最大的矩形狀工件的中心部供給最多的第1樹脂量且以較其還少的第2樹脂量供給第2模製樹脂,視需要向第2模製樹脂之間供給少於該第2樹脂量的第3樹脂量,可解消被填充於模穴的模製樹脂之樹脂流動量的偏差。
因此,對於較大型的矩形狀工件,不會有包含角隅部的模製樹脂未填充區域而可有效率地塗布,可提升生產性。
此外,模製樹脂之供給,在使用顆粒狀樹脂或液狀樹脂的情況,可使用單噴嘴或多噴嘴皆可供給。
較佳為,前述第2模製樹脂及前述第3模製樹脂係以前述第1模製樹脂為中心,分別被配置於同心圓上地作供給。
從而,第2模製樹脂及第3模製樹脂的供給位置是以第1模製樹脂的供給位置為中心被決定成同心圓,故樹脂供給步驟可統一且有效率地進行。
亦可作成:前述第1模製樹脂,係以與在前述矩形狀工件的對角線上作供給的前述第2模製樹脂及與前述第2模製樹脂在前述矩形狀工件的中心部交叉地供給的前述第3模製樹脂相重疊地作供給。
從而,透過在第1模製樹脂~第3模製樹脂無個別供給下,沿著工件的對角線一邊掃描一邊供給第2模製樹脂、且在矩形狀工件的中心部交叉地一邊掃描一邊供給第3模製樹脂,第1模製樹脂能在交叉的中心部重疊地供給,故樹脂供給步驟可統一且有效率地進行。
可提供一種對大型的矩形狀工件不生成氣阱下且在樹脂流動量上無發生偏差且無未填充區域而可提升生產性之樹脂模製方法。
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的樹脂模製方法的較佳實施形態,連同附件圖面(圖24~圖26)一起詳細敘述。以下,工件方面是使用例如在矩形狀的樹脂基板搭載複數個半導體元件之矩形基板者。此外,成形裝置(樹脂模製裝置)係以壓縮成形裝置且下模是可動模、上模是固定模作為一例來說明。又,成形裝置雖具備模具開閉機構但圖示省略,以成形模具的構成為為主進行說明。
工件1為矩形狀的樹脂基板,半導體元件2例如搭載成複數行/複數列的行列狀(矩陣狀或地區圖狀)。
圖25(A)中,壓縮成形裝置具備上模3及下模4。在下模4搭載工件1,在上模3形成模穴5。
上模3具備形成模穴底部的模穴模件3a與其周圍的夾持器3b。
模穴模件3a與夾持器3b亦可建構成任一方或雙方可動。具體言之,亦可設置成被螺旋彈簧懸吊支持或依藉驅動源而作動的尖劈機構而設置成可動。
又含有模穴5的上模面(夾持面)係藉由脫模片6覆蓋。脫模片6係藉由未圖示的吸引機構被上模面吸附保持。又,亦可在和夾持器3b對向的下模面設置密封材7(例如O形環),密封材7亦可設於配置在上模3及下模4的外周之可滑動的塊上。
針對樹脂模製步驟參照圖24及圖25作說明。
如圖24(A)所示,對載置於已開模的成形模具的下模4之矩形狀工件1供給模製樹脂。此外,亦可在成形模具外將模製樹脂供予工件1並搬入成形模具。
在例如液狀樹脂的情況,模製樹脂的供給係從注射器裝置9經由噴嘴8自工件1的正上方供給。噴嘴8可以是以單噴嘴掃描方式或以多噴嘴方式一起進行供給。可因應於以裝置的簡易性或生產性為優先而採用適宜的構成。
對工件1進行模製樹脂的供給步驟係詳細敘述如後。
圖25(A)中,上模3的上模面(夾持面)吸附保持著脫模片6。當載置於下模4的工件1被供給模製樹脂R 時,使下模4上升而開始閉模。
圖25(B)中,當閉模動作進行時,密封材7碰到上模3的夾持器3b而將模具內密封,閉模動作進一步進行時,則一邊使密封材7變形且夾持器3b一邊隔著脫模片6將工件1的外周緣部夾持。從而,模製樹脂R在模穴5內朝周邊部按壓擴張。此外,殘留在模穴5內的空氣係以利用對模穴內進行吸引的減壓機構(未圖示)來排氣較為理想。
如圖25(C)所示,當閉模動作結束時,以成形模具維持夾持著矩形狀工件1的狀態加熱熔融的模製樹脂R使之硬化。
在此針對樹脂供給步驟的一例,參照圖24及圖26作說明。
圖24(B)中,首先對矩形狀工件1的中心部O在半徑r1以第1樹脂量供給第1模製樹脂Ra。
又,在將矩形狀工件1的角隅部彼此連接的對角線上,以和第1模製樹脂Ra疏離且少於第1樹脂量的第2樹脂量,對在同心圓上的半徑r2(<r1)的4個部位供給第2模製樹脂Rb。實際的樹脂塗布型態顯示在圖24(C)。
又,關於其他方法,如圖24(D)所示,在第2模製樹脂Rb之間,以少於該第2樹脂量的第3樹脂量且自第1模製樹脂Ra疏離地在同心圓上的半徑r3的4個部位進一步供給第3模製樹脂Rc亦可(<r2)。與矩形狀工件1的中心部O之距離為,因為要在對角線上進行填充,所以為第2模製樹脂Rb的供給位置是位在比第3模製樹脂Rc的 供給位置還外側之方式進行供給。實際的樹脂塗布型態顯示在圖24(E)。
據此,由於第2模製樹脂Rb及或第3模製樹脂Rc的供給位置(噴嘴位置)是以第1模製樹脂Ra的供給位置(噴嘴位置)為中心被決定成同心圓,故樹脂供給步驟可統一且有效率地進行。
又,如圖24(F)所示,亦可作成:第1模製樹脂Ra係以和在矩形狀工件1的對角線上進行供給之第2模製樹脂Rb與和第2模製樹脂Rb在工件1的中心部O交叉地供給的第3模製樹脂Rc重疊之方式供給。第2模製樹脂Rb係以使噴嘴8在圖中的箭頭所示的對角線方向一邊掃描一邊在矩形狀工件1的中心部O交叉的方式供給。又,第3模製樹脂Rc係以使噴嘴8的位置和第2模製樹脂Rb例如偏位45°而一邊掃描一邊對矩形狀工件1的中心部O交叉的方式供給。
藉此,在第1模製樹脂Ra、第2樹脂模製樹脂Rb、第3模製樹脂Rc無個別地供給下,以沿著工件1的對角線一邊掃描一邊供給第2模製樹脂Rb且與其交叉地一邊掃描一邊供給第3模製樹脂Rc,俾第1模製樹脂Ra得以在矩形狀工件1的中心部O重疊地進行供給,樹脂供給步驟可統一且有效率地進行。實際的樹脂塗布型態顯示於圖24(G)。
圖26(A)~(C)係示意地顯示圖24(B)(C)所示的第2模製樹脂Rb隨著成形模具的閉模動作之進行而對模穴5內進行填充之過程(參照圖26(A)),該第2模製樹脂Rb係於第1模製樹脂Ra的周圍,於對角線上且以矩形狀 工件1的中心部O為中心的同心圓上進行供給。
隨著閉模動作的進行,雖第1模製樹脂Ra及第2模製樹脂Rb擴展並沿著對角線方向匯流(參照圖26(B)),但由於在無關入空氣下就這樣朝模穴外周部被按壓擴張,故無生成氣阱且亦無產生未填充區域之情形(參照圖26(C))。
具體言之,由於鄰接的第2模製樹脂Rb彼此被配置成充份地疏離,故即使第2模製樹脂Rb伴隨閉模而逐漸擴徑,藉由其外緣包含於逐漸擴徑的第1模製樹脂Ra,可防止圓弧狀的第2模製樹脂Rb的外緣彼此先接觸而形成氣阱那樣的狀態。此外,藉由第2模製樹脂Rb被供給於模穴5的角隅部側,與僅以第1模製樹脂Ra作供給的情況相較,可減少在填充樹脂之際的流動量。因此,可防止在模穴5的角隅部附近發生流動痕跡或未填充。又,由於能以比對模穴5全面作供給那樣的方式還短時間進行供給,故透過減少比較的流動量並使供給步驟效率化而可提升生產性。
圖26(D)~(F)係示意地顯示圖24(D)(E)所示的第2模製樹脂Rb以及第3模製樹脂Rc隨著成形模具的閉模動作進行而對模穴5內進行填充之過程(參照圖26(D)),該第2模製樹脂Rb係於第1模製樹脂Ra的周圍,在對角線上且以矩形狀工件1的中心部O為中心的同心圓上進行供給;該第3模製樹脂Rc係於第2模製樹脂Rb之間在和第2模製樹脂Rb不同的同心圓上進行供給。
隨著閉模動作的進行,第1模製樹脂Ra及第2模製樹脂Rb擴展而沿著對角線方向匯流,然後第1模製樹脂Ra 與第3模製樹脂Rc匯流(參照圖26(E)),由於在未關入空氣下就這樣朝模穴外周部按壓擴寬,故無生成氣阱且亦無產生未填充區域的情形(參照圖26(F))。
具體言之,雖然鄰接的第2模製樹脂Rb與第3模製樹脂Rc配置成較靠近,但第3模製樹脂Rc是進行相當少量供給。因此,即使第2模製樹脂Rb與第3模製樹脂Rc隨著閉模而逐漸擴徑,但在藉由進行更大的供給而於事先開始擴徑的第1模製樹脂Ra,空氣被按壓往外周流動。在此際,由於第2模製樹脂Rb與第3模製樹脂Rc的外緣被逐漸擴徑的第1模製樹脂Ra所包含,所以在此等模製樹脂Ra、Rb、Rc的外周無形成氣阱而可進行樹脂填充。此外,藉由第3模製樹脂Rc對靠近於模穴5的邊的位置作供給,與僅以第1模製樹脂Ra與第2模製樹脂Rb作供給的情況相較,能更加減少填充樹脂之際的流動量。因此,可防止在模穴5的邊附近產生流動痕跡或未填充。
圖26(G)~(I)係示意地顯示圖24(F)(G)所示的和在工件1的對角線上供給之第2模製樹脂Rb呈交叉供給之第3模製樹脂Rc在矩形狀工件1的中心部O重疊,藉以供給第1模製樹脂Ra,隨著成形模具的閉模動作之進行而對模穴5內進行填充之過程(參照圖26(G))。此時,較佳為,為使模穴5內的樹脂流動量均一,在對角線上進行供給的第2模製樹脂Rb係以長度比第3模製樹脂Rc長的方式供給到對向的角隅部附近。又,較佳為,為防止角隅部的流動痕跡,作成第2模製樹脂Rb的端部係呈突起狀之尖狀(參照圖26(G)箭頭J)而使第2模製樹脂Rb被供給 至靠近角隅部的位置。
在這情況,由於第2模製樹脂Rb及第3模製樹脂Rc預先以在矩形狀工件1的中心部O重疊(匯流)的方式作供給,故隨著閉模動作的進行,模製樹脂R從中心部O以放射狀朝外側擴展(參照圖26(H)),由於在無關入空氣下就這樣朝模穴外周部被按壓擴張,故無產生氣阱且亦無產生未填充區域的情況(參照圖26(I))。
依據上述的樹脂模製方法,即使將工件1以成形模具夾持且供給到複數部位的模製樹脂匯流亦無生成氣阱而一邊讓空氣脫逃一邊填充模製樹脂。又,對樹脂流動量最大的矩形狀工件1的中心部O供給更多的第1樹脂量且以較其少的第2樹脂量供給第2模製樹脂,視需要向第2模製樹脂之間供給少於該第2樹脂量的第3樹脂量,藉此可解消第1~第3模製樹脂的樹脂流動量之偏差。
因此,對於較大型的矩形狀工件1,沒有產生含有角隅部的模製樹脂R未填充區域而可有效率地塗布,可提升生產性。
上述的實施例已針對模製樹脂R是使用液狀樹脂的情況作了說明,但亦可為顆粒狀樹脂,再者,亦可將片狀樹脂裁斷加工成適宜的尺寸(樹脂量)作使用。
又,在噴嘴8無對矩形狀工件1掃描而朝正下方供給模製樹脂R之情況,樹脂供給位置最少以5處較佳,可任意增加比其還多的樹脂供給位置。
又,較佳為,在噴嘴8對矩形狀工件1作掃描並供給模製樹脂R之情況,以在對角線上進行供給之第2 模製樹脂Rb的長度是比和本身在矩形狀工件1的中心部O交叉供給之第3模製樹脂Rc的長度還長之方式進行供給。從而,樹脂流動量沒有偏差而可防止氣阱。
再者,在搭載於工件1的半導體元件2有欠缺的情況,模製樹脂R係有必要調整掩埋半導體元件2的欠缺份量作供給。在這情況,但亦能以第1模製樹脂Ra、第2模製樹脂Rb、第3模製樹脂Rc任一來調整供給量。此外,已針對將模製樹脂R供予工件1的例子作了說明,但將模製樹脂R供予脫模片6,按脫模片6供予在下模4設置模穴5的成形模具亦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以上,就本發明依據實施形態具體作了說明,但本發明不受前述實施形態所限定,當然可在不悖離其要旨的範圍作各種變更。
例如,前述實施形態1中,已針對在模穴模件與夾持器是被組裝成可於模具開閉方向相對地進退移動之構成中將模穴模件固定於底座而使夾持器可動的情況作了說明。但不受此所限,亦可為使模穴模件相對於底座可動且使夾持器固定的情況或使模穴模件及夾持器皆為可動。
此外,亦可取代上述那樣的膠帶51而使用在工件W的外周位置留有貼附用的既定寬度份量並開口之挖設有孔的膠帶。據此,減少剝離膠帶的量而可簡化剝離、即使在工件W的背面之中央等有凹凸亦能與其無關地穩定地貼附、亦可防止工件W的背面因膠帶被剝下的力所導致破損那樣的事態。又,在使用此種膠帶時,亦 可作成將用以吸收被貼附有膠帶的工件W的外周與其內側之厚度差的凹陷設在上模的外周位置而成為內周部分突起之段狀那樣的上模。
又,關於本說明書所記載之發明的一型態,不受限於上述那樣的構成,亦可作成:在備有上模11、下模12及在上模11與下模12之間進行減壓的減壓機構之成形模具10中,上模11是具備膠帶吸附機構之構成,該膠帶吸附機構係抵抗因減壓機構進行減壓所產生欲使膠帶51自上模11剝離的力而吸附保持膠帶51,其中該上模11係使用保持工件W的工件保持具50並配置工件W,該下模12具有被供給樹脂R的模穴凹部13。在這情況,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可防止因為用以防止孔隙等之產生的減壓造成膠帶51不慎從上模11被剝落而導致工件W和下模12側接觸之不良情況。為達成此種效果時,未必需要作成包圍模穴模件21的溢流件22是被夾持器23所包圍那樣的構成。又,即使作成在上模11設置模穴凹部13,將工件保持具50設定在下模12那樣上下顛倒的構成亦可獲得對應的效果。
又,溢流件22未必一定要包圍模穴模件21的外周的環狀的構造,只要是在包圍模穴模件21的位置可升降的構成即可。例如,可作成在模穴模件21的外周形狀中平面視圖上有部分凹陷那樣的構成,且以被此凹陷部分所收容那樣的塊作設置。在這情況,例如以等間隔設置複數個此種塊,可廉價地達成與配置環狀的溢流件22的構成同樣的效果。
又,已針對工件W說明了圖6所示那樣的各種構成,但不受此所限。例如,工件W的尺寸可為任意者。例如,不僅是如所謂中介基板般的70mm×240mm左右之長方形狀者,在其以上的尺寸方面,舉一例,可為一邊是500mm以上者。又,亦可為處理個數不拘,在膠帶51上呈一行或複數行且以複數列的行列狀作複數排列貼附的工件W統一進行全模製的構成。舉一例,若為各邊500mm之矩形狀的模穴C,則透過將70mm×240mm之矩形狀的工件W取適宜之間隙且配置2行×6列計12個統一進行全模製而能進行高生產性的製造。當然,若為此種尺寸的模穴C,亦可將18吋(約450mm)×18吋的矩形狀的工件W進行1個全模製。因此,透過變更在膠帶51中的工件W之配置、貼附個數,能以1個模穴C構成(成形模具)來進行多種的成形。依據此種構成,生產性極高,可防止產生不必要的樹脂且一邊削減樹脂使用量一邊進行多種的成形。再者,亦可不為針對複數個工件W設置1個模穴凹部13的構成而是作成按工件W的個數程度設置模穴凹部13那樣的模具構成。
此外,亦可作成使成形模具210中的上模211與下模212上下反轉之構成。在這情況,可於工件W上搭載著樹脂R的狀態下同時作供給。據此,能排除搬送機構而簡化裝置構造。又,調壓模件222未必需要設置在模穴模件221與夾持器223之間,亦可和夾持器223重複地設置。在這情況,例如於夾持器223的模具面(端面)遍及全周配置供樹脂R溢流的溝部,透過以一定間隔設置可對此溝 部加壓的銷狀的調壓模件222,能以一邊保持樹脂壓力一邊成為適當的成形厚度的方式進行。
此外,在模穴模件221的端面,為防止朝向工件W所搭載之晶片零件(參照圖19)的端面發生樹脂毛邊,亦可設置彈性體的層。在這情況,可於晶片零件之間例如將樹脂R配置成格子狀,將晶片零件朝彈性體按住地予以密封。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揭示的發明並非僅限於上述各圖所示那樣的實施例之構成中才成立,在含有與各個作用效果對應之必要最小限度的構成之裝置或方法均可成立。舉一例,在採用作成圖19所示那樣的調壓模件222來防止樹脂朝模具間漏洩的構成時,未必需要含有頂出銷280的脫模機構,可作成任意的構成。
10‧‧‧成形模具
11‧‧‧上模
12‧‧‧下模
11a、12a‧‧‧模具面
13‧‧‧模穴凹部
14‧‧‧上模塊
15、26、27‧‧‧吸引裝置
16、30、31‧‧‧吸引路徑
17‧‧‧夾盤
20‧‧‧底座
21‧‧‧模穴模件
22‧‧‧溢流件
23‧‧‧夾持器
24、25‧‧‧彈性構件
32、33、36‧‧‧密封構件
34、35‧‧‧腔室件
37‧‧‧減壓裝置
38‧‧‧減壓路徑
50‧‧‧工件保持具
51‧‧‧膠帶
52‧‧‧開口部
53‧‧‧框體
101‧‧‧搬送部
101a‧‧‧搬送臂
W‧‧‧工件
R‧‧‧樹脂
F‧‧‧脫模片

Claims (25)

  1. 一種成形模具,其特徵為具備:工件保持具,其保持工件;上模,其隔著前述工件保持具配置前述工件;及下模,其具有在閉模時收容前述工件的模穴凹部,前述下模具備:模穴模件,構成前述模穴凹部的底部;溢流件,其包圍該模穴模件;及夾持器,其包圍該溢流件,前述模穴模件與前述夾持器以於模具開閉方向可相對進退移動地設置,前述溢流件以於模具開閉方向可進退移動地設置,前述工件保持具具備膠帶,該膠帶在平面視圖中比前述模穴凹部的開口大而被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所夾持且貼附有前述工件。
  2. 如請求項1之成形模具,其中配置前述工件的前述上模係具備夾盤,該夾盤設置在模具面的周圍,將前述工件保持具保持在該上模。
  3. 如請求項1之成形模具,其中前述工件保持具更具備具有開口部的框體,以在平面視圖中被貼附於前述膠帶的前述工件會位在前述開口部內的方式使前述膠帶保持於前述框體。
  4. 如請求項3之成形模具,其中前述框體具備可分解的第1及第2框體,以前述第1框體與前述第2框體包夾前述膠帶的外周緣之方式,使前述第2框體嵌合於前述第1框體所具有的凹坑部以保 持前述膠帶。
  5. 如請求項3或4之成形模具,其中前述工件保持具係在使前述框體的開口和前述夾持器的開口一致,且使前述膠帶密接於配置前述工件的前述上模的模具面之狀態下,以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的前述夾持器夾持前述膠帶及前述框體。
  6. 如請求項3或4之成形模具,其中前述工件保持具係其前述框體的開口大於前述夾持器,且在使前述膠帶密接於配置前述工件的前述上模的模具面之狀態下,以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的前述夾持器夾持前述膠帶。
  7. 如請求項3或4之成形模具,其中配置前述工件的前述上模係於模具面具備收容前述框體的收容部,前述工件保持具係於將前述框體收容於前述收容部且使前述膠帶密接於前述上模的模具面之狀態下,以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的前述夾持器夾持前述膠帶。
  8. 一種成形裝置,係使用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成形模具,該成形裝置具備:搬送部,其搬送和前述工件保持具組合之樹脂密封前的前述工件;衝壓部,其藉由該成形模具對前述工件進行樹脂密封;及收納部,其收納前述經樹脂密封的工件即成形品。
  9. 一種成形品的製造方法,係使用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 項之成形模具,該成形品的製造方法包含:從前述成形模具開模的狀態使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逐漸靠近,以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的前述夾持器夾持前述工件保持具,同時形成含有前述模穴凹部所構成的模穴,使樹脂包在該模穴內的步驟;及進一步使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逐漸靠近,使前述樹脂填充於前述模穴之步驟。
  10. 一種成形模具,其特徵為,具備:上模及下模當中使用保持工件的工件保持具來配置該工件之一方的模;上模及下模當中具有供用以密封前述工件的樹脂填充的模穴凹部之另一方的模;及減壓機構,其對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之間進行減壓,前述工件保持具具備膠帶:該膠帶在平面視圖中是比前述模穴凹部的開口大而被前述上模與前述下模所夾持且貼附有前述工件,前述一方的模具備膠帶吸附機構,該膠帶吸附機構係抵抗因前述減壓機構進行減壓而欲將前述膠帶從該一方的模剝離的力而將前述膠帶予以吸附保持。
  11. 一種成形模具,係具備在閉模時形成模穴的一對的模具,使被填充於前述模穴的樹脂熱硬化,該成形模具之特徵為,前述一對的模具中之一方的模具具備:底座; 模穴模件,其固定地設置在前述底座,構成前述模穴的底部;夾持器,其以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地設置於前述底座,構成前述模穴的側部,包圍前述模穴模件;調壓模件,其在前述模穴模件與前述夾持器之間且包圍前述模穴模件並以可在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地設置在前述底座,調節前述模穴內的樹脂壓力;及閉模限制器,其固定地設置於前述底座,在閉模之際限制前述夾持器的移動。
  12. 如請求項11之成形模具,其中前述閉模限制器是設置於前述底座與前述夾持器之間,當閉模動作進行時抵接於前述夾持器以限制前述夾持器的移動。
  13. 如請求項12之成形模具,其中前述閉模限制器是以含有厚度調節構件的複數構件所構成,前述厚度調節構件是可在和模具開閉方向交叉的方向裝卸。
  14. 如請求項11之成形模具,其中前述閉模限制器是以貫通前述夾持器的方式設置,當閉模動作進行時抵接於前述一對的模具中之另一方的模具的模具面以限制前述夾持器的移動。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成形模具,其中前述調壓模件的模具面側端面是從前述夾持器側 朝向前述模穴模件側降低位置的傾斜面。
  16.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成形模具,其具備:調壓模件限制器,其在前述底座與前述調壓模件之間固定地設置於前述底座,當閉模動作進行時抵接於前述調壓模件以限制前述調壓模件的移動。
  17.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成形模具,其中,前述模穴模件的模具面形狀是矩形狀,前述調壓模件的模具面形狀是環狀的矩形狀,前述調壓模件的環狀寬度是角部比矩形狀的邊部還寬。
  18.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成形模具,其中,前述模穴模件的模具面形狀是長方形狀,前述調壓模件的模具面形狀是環狀的長方形狀,前述調壓模件的環狀寬度是短邊部比矩形狀的長邊部還寬。
  19.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成形模具,其具備密封構件,該密封構件將前述調壓模件與前述模穴模件之間及前述調壓模件與前述夾持器之間各自密封。
  20.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成形模具,其具備:頂出銷,其設置成貫通前述模穴模件且可於模具開閉方向往返移動;貫通孔,其在前述模穴模件供前述頂出銷貫通;及空氣流路,其在前述底座側連通於前述貫通孔。
  21. 一種樹脂模製方法,係向矩形狀工件供給模製樹脂以進行樹脂模製,該樹脂模製方法之特徵為,包含: 對前述矩形狀工件的中心部以第1樹脂量供給第1模製樹脂之步驟;對將前述矩形狀工件的角隅部彼此連接的對角線上,以比前述第1模製樹脂還外側且疏離地以少於前述第1樹脂量的第2樹脂量供給第2模製樹脂之步驟;及將前述矩形狀工件以成形模具夾持,使經熔融而匯流的前述第1模製樹脂及前述第2模製樹脂填充於模穴內使之加熱硬化的步驟。
  22. 如請求項21之樹脂模製方法,其中包含對前述第2模製樹脂之間以少於該第2樹脂量的第3樹脂量且和前述第1模製樹脂疏離地供給第3模製樹脂之步驟,將前述矩形狀工件以成形模具夾持使經熔融而匯流的前述第1模製樹脂乃至第3模製樹脂填充於前述模穴內使之加熱硬化。
  23. 如請求項22之樹脂模製方法,其中前述第2模製樹脂及前述第3模製樹脂係以前述第1模製樹脂為中心,分別被配置於同心圓上地作供給。
  24. 如請求項22之樹脂模製方法,其中前述第1模製樹脂,係以與在前述矩形狀工件的對角線上作供給的前述第2模製樹脂及與前述第2模製樹脂在前述矩形狀工件的中心部交叉地供給的前述第3模製樹脂相重疊地作供給。
  25. 一種成形模具,係具有備有建構成能保持工件的夾盤機構的上模與備有模穴凹部的下模來進行壓縮成形,該成形模具之特徵為, 前述夾盤機構係具備複數個前端從前述上模的模具面突出並可旋動的夾盤,將前述夾盤朝前述工件的側面按住以保持該工件,於前述夾盤的前述前端設有被前述工件按住的彈性部。
TW104123498A 2014-07-22 2015-07-21 成形模具、成形裝置及成形品的製造方法 TWI689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8905 2014-07-22
JP2014148905A JP6307374B2 (ja) 2014-07-22 2014-07-22 成形金型、成形装置およ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14148896A JP6431715B2 (ja) 2014-07-22 2014-07-22 樹脂モールド方法
JP2014-148896 2014-07-22
JP2014246167A JP6431757B2 (ja) 2014-12-04 2014-12-04 成形金型
JP2014-246167 2014-1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9338A true TW201609338A (zh) 2016-03-16
TWI689396B TWI689396B (zh) 2020-04-01

Family

ID=55189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3498A TWI689396B (zh) 2014-07-22 2015-07-21 成形模具、成形裝置及成形品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2455987B1 (zh)
CN (1) CN105291335B (zh)
TW (1) TWI68939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4509B (zh) * 2017-03-29 2020-02-11 日商Towa股份有限公司 成型模、樹脂成型裝置、樹脂成型方法及樹脂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TWI702130B (zh) * 2017-03-10 2020-08-21 日商Towa股份有限公司 樹脂成型裝置、樹脂成型方法和樹脂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TWI718447B (zh) * 2018-01-22 2021-02-11 日商Towa股份有限公司 成型模、樹脂成型裝置及樹脂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TWI773268B (zh) * 2020-07-15 2022-08-0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框體之固定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20448B2 (ja) * 2016-04-28 2018-05-09 Towa株式会社 樹脂封止装置および樹脂封止方法
JP6580519B2 (ja) * 2016-05-24 2019-09-25 Towa株式会社 圧縮成形装置、樹脂封止品製造装置、圧縮成形方法、及び樹脂封止品の製造方法
JP6861506B2 (ja) * 2016-11-29 2021-04-21 Towa株式会社 圧縮成形装置、圧縮成形方法、及び圧縮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106881826B (zh) * 2017-02-24 2022-11-11 日荣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封装模具和使用该封装模具的注塑方法
JP6482616B2 (ja) * 2017-08-21 2019-03-13 Towa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装置及び樹脂成形品製造方法
JP6886416B2 (ja) * 2018-03-09 2021-06-16 Towa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装置、及び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7134926B2 (ja) * 2019-07-10 2022-09-12 Towa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装置、及び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7121705B2 (ja) * 2019-07-29 2022-08-18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樹脂モールド金型
JP7277936B2 (ja) * 2020-04-28 2023-05-19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樹脂モールド装置
CN113437027B (zh) * 2021-06-24 2022-08-05 深圳卓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电路封装支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52040A (ja) * 1991-01-11 1992-09-08 Kawasaki Steel Corp 接着剤塗布装置およびダイボンディング方法
JP2000311909A (ja) * 1999-02-24 2000-11-07 Aoi Electronics Co Ltd 樹脂封止半導体装置のモールド装置
JP3394516B2 (ja) * 2000-10-06 2003-04-07 エヌイーシ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ーズ九州株式会社 樹脂封止金型
JP3667249B2 (ja) 2001-04-24 2005-07-06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樹脂封止装置
TW505096U (en) * 2001-11-07 2002-10-01 Walsin Advanced Electronics Mold for substrate on chip package
JP4215593B2 (ja) * 2003-08-06 2009-01-28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樹脂モールド装置
JP2005225067A (ja) * 2004-02-13 2005-08-25 Apic Yamada Corp 樹脂モールド方法および樹脂モールド装置
JP2005236133A (ja) * 2004-02-20 2005-09-02 Towa Corp 樹脂封止成形方法
JP2007109831A (ja) * 2005-10-13 2007-04-26 Towa Corp 電子部品の樹脂封止成形方法
JP5005603B2 (ja) * 2008-04-03 2012-08-22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53536B2 (ja) * 2008-09-17 2013-02-27 Towa株式会社 半導体チップの圧縮成形用金型
JP5215886B2 (ja) * 2009-01-27 2013-06-19 Towa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樹脂封止成形装置
JP2010219086A (ja) * 2009-03-13 2010-09-3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ウエハ加工用フィルム及びウエハ加工用フィルムを用いて半導体装置を製造する方法
JP2012139821A (ja) * 2010-12-28 2012-07-26 Apic Yamada Corp 圧縮成形金型および圧縮成形方法
JP5648501B2 (ja) * 2011-01-28 2015-01-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物の製造方法
JP5870385B2 (ja) * 2011-02-08 2016-03-01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成形金型および樹脂封止装置
JP5682033B2 (ja) * 2011-03-14 2015-03-11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樹脂封止装置
TWI527273B (zh) * 2012-02-02 2016-03-21 Towa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ling resin sealing of semiconductor wafer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edge of resin
EP2812929B1 (en) * 2012-02-10 2020-03-11 Lumileds Holding B.V. Molded lens forming a chip scale led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3184413A (ja) * 2012-03-08 2013-09-19 Sumitomo Heavy Ind Ltd 樹脂封止装置及び樹脂封止方法
JP5764629B2 (ja) * 2013-09-24 2015-08-19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シ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5694486B2 (ja) 2013-11-12 2015-04-01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樹脂封止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2130B (zh) * 2017-03-10 2020-08-21 日商Towa股份有限公司 樹脂成型裝置、樹脂成型方法和樹脂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TWI684509B (zh) * 2017-03-29 2020-02-11 日商Towa股份有限公司 成型模、樹脂成型裝置、樹脂成型方法及樹脂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TWI718447B (zh) * 2018-01-22 2021-02-11 日商Towa股份有限公司 成型模、樹脂成型裝置及樹脂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TWI773268B (zh) * 2020-07-15 2022-08-0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框體之固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91335B (zh) 2019-03-05
TWI689396B (zh) 2020-04-01
KR102455987B1 (ko) 2022-10-18
CN105291335A (zh) 2016-02-03
KR20160011602A (ko) 2016-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09338A (zh) 成形模具、成形裝置、成形品的製造方法及樹脂模製方法
TWI606526B (zh) 樹脂成型裝置以及樹脂成型方法
JP5944445B2 (ja) 樹脂封止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突起電極付き板状部材、樹脂封止電子部品、及び突起電極付き板状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017492B2 (ja) 樹脂封止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突起電極付き板状部材、及び樹脂封止電子部品
TWI613059B (zh) 樹脂成形裝置及樹脂成形方法以及成形模具
TWI647085B (zh) 樹脂成形裝置及樹脂成形方法
JP6257320B2 (ja) フィルムの切断装置、離型フィルムの切断方法、フィルムの切断方法、被樹脂封止部品の樹脂封止装置、被樹脂封止部品の樹脂封止方法、及び樹脂封止成形品製造装置
JP6180206B2 (ja) 樹脂封止方法および圧縮成形装置
JP2014231185A (ja) 樹脂モールド装置および樹脂モールド方法
JP6307374B2 (ja) 成形金型、成形装置およ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09051107A (ja) 光素子の樹脂封止成形方法及び装置
JP6431757B2 (ja) 成形金型
TWI645951B (zh) Resin molding method and resin molding mold
JP6721526B2 (ja) モールド金型、モールドプレス、およびモールド装置
JP6856314B2 (ja) 樹脂成形金型
TWI499098B (zh) 用於模塑電子器件的襯底載體
JP6431715B2 (ja) 樹脂モールド方法
JP7360368B2 (ja) 樹脂成形装置及び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WO2022254776A1 (ja) 樹脂封止装置及び樹脂封止方法
JP6089260B2 (ja) 樹脂モールド装置及び樹脂モールド方法
JP2021163959A (ja) デバイス封止方法、デバイス封止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製品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