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8409A - 影像拾取裝置 - Google Patents

影像拾取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8409A
TW201428409A TW102147509A TW102147509A TW201428409A TW 201428409 A TW201428409 A TW 201428409A TW 102147509 A TW102147509 A TW 102147509A TW 102147509 A TW102147509 A TW 102147509A TW 201428409 A TW201428409 A TW 20142840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release
image pickup
unit
pickup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75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9474B (zh
Inventor
Tomoki Takahashi
Miyabi Miyagawa
Takeshi Kikkawa
Hiroaki Ohashi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Kk filed Critical Canon Kk
Publication of TW201428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8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9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94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352Input means
    • H04N1/00384Key input means, e.g. buttons or keyp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04N23/5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bein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9/00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影像拾取裝置包括:鏡頭單元、環狀的並且圍繞鏡頭單元配置的第一環操作單元、被構造成以使得第一環操作單元能夠在與鏡頭單元的光軸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滑動的方式保持第一環操作單元的基部單元、和被構造成檢測第一環操作單元的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的滑動的第一檢測部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相反。

Description

影像拾取裝置
本發明涉及例如諸如數位照相機等的影像拾取裝置(image pickup apparatus)。
近年來,數位照相機越來越普及並且提出了其各種設計。在大多數照相機中,執行了假定是右撇子拍攝者的鈕佈局。當用右手握持照相機時,釋放鈕(快門鈕)配置在容易用右手食指操作的位置處。
然而,對於左撇子拍攝者而言這些照相機難以使用。所以,在日本特開2004-53700號公報和日本特開2001-318421號公報中,在照相機的上表面配置兩個釋放鈕並且在照相機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配置釋放鈕。結果,不管拍攝者是右撇子還是左撇子,拍攝者都能夠用慣用手握持並操作。
然而,在日本特開2004-53700號公報和日本特開2001-318421號公報中,存在著以下問題:由於配置多個釋放鈕而難以操作,另外,當用雙手握持照相機時由非慣 用手意外地推動釋放鈕。
雖然設計出了給予多個相同指令的鈕的電氣排他性控制,但是操作可能變得不清楚並且存在著錯失拍攝機會的威脅。
在設計方面,當在數位照相機中配置多個釋放鈕時,數位照相機的外裝上的凹凸部分增加。結果,存在著由於數位照相機的外裝的一致性變差而缺乏設計性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論拍攝者用右手還是用左手操作均能夠容易地進行變焦和釋放操作而不缺乏設計性的影像拾取裝置。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的影像拾取裝置包括:鏡頭單元;第一環操作單元,其為環狀並且圍繞鏡頭單元配置;基部單元,其被構造成以使得第一環操作單元能夠在與鏡頭單元的光軸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滑動的方式保持第一環操作單元;和第一檢測部件,其被構造成檢測該第一環操作單元的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的滑動。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相反。
從下面(參照附圖)對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說明,本發明的其它特徵將變得明顯。
1‧‧‧照相機主體(設備主體)
2‧‧‧顯示單元(可動單元)
2a‧‧‧顯示器
3‧‧‧鏡頭單元
4‧‧‧電源鈕
5‧‧‧模式切換桿
6‧‧‧通信鈕
7‧‧‧再現鈕
8‧‧‧端子蓋
9‧‧‧帶基部
10‧‧‧電池蓋
11‧‧‧卡蓋
12‧‧‧三腳架插座
13‧‧‧照明窗
14‧‧‧變焦環(第二環操作構件)
14a‧‧‧頂側操作部
14b‧‧‧底側操作部
14d‧‧‧引導面
14c‧‧‧接合部
14d‧‧‧引導面
14e‧‧‧彈簧鉤軸
14f‧‧‧滑動面
14g‧‧‧抵接面
14h‧‧‧限制面
14i‧‧‧限制面
15‧‧‧釋放環(第一環操作構件)
15a‧‧‧頂側操作部
15b‧‧‧底側操作部
16‧‧‧電池
17‧‧‧主電路基板
17a‧‧‧連接件
18‧‧‧前蓋單元
19‧‧‧前蓋
20‧‧‧前內裡
20a、20b‧‧‧凹部
20c、20d‧‧‧引導面
20e、20g、20h‧‧‧軌道面
20k‧‧‧彈簧鉤部
20i、20j、20l、20m‧‧‧限制面
21‧‧‧前柔性配線板
21a‧‧‧觸點連接件
21b‧‧‧變焦開關(第二檢測部件)
21c、21d‧‧‧釋放開關(第一檢測部件)
22‧‧‧釋放基部
22a、22b‧‧‧推動部
22c、22d、22e、22f‧‧‧螺紋凸起
22g、22h、22i、22j‧‧‧角肋部
22l‧‧‧軌道面
22k‧‧‧引導肋
22m‧‧‧抵接面
22n‧‧‧限制面
22p‧‧‧限制面
23‧‧‧釋放套
24‧‧‧滑動片
25、26‧‧‧加壓構件
27‧‧‧釋放板
28‧‧‧扭簧(第二施力構件)
29‧‧‧彈簧加壓構件
30‧‧‧彈簧單元
31‧‧‧金屬軸
32‧‧‧螺旋彈簧(第一施力構件)
32a‧‧‧上側捲曲端部
32b‧‧‧下側捲曲端部
33‧‧‧保持件
34‧‧‧螺釘
101‧‧‧照相機主體
101a‧‧‧釋放鈕
103‧‧‧可更換鏡頭
103a‧‧‧聚焦環
114‧‧‧變焦環(第二環操作構件)
115‧‧‧多操作環(第一環操作單元)
P-W‧‧‧方向
圖1A至圖1C是關於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數位 照相機的外觀立體圖。
圖2A至圖2C是數位照相機的外觀圖。
圖3A至圖3E是示出保持著照相機的操作者的圖。
圖4A和圖4B是從數位照相機的正面側觀察到的局部展開立體圖。
圖5A和圖5B是從數位照相機的前蓋單元的正面方向觀察到的展開立體圖。
圖6是從數位照相機的前蓋單元的背面方向觀察到的展開立體圖。
圖7A至圖7C是在數位照相機的前蓋單元的組裝過程中觀察到的展開立體圖。
圖8是示出第一環操作構件和第二環操作構件的截面結構的圖。
圖9A至圖9C是示出數位照相機的第一環操作構件被以轉動的方式操作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10A至圖10D是示出數位照相機的第二環操作構件被以滑動的方式操作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11A和圖11B是示出使數位照相機的第一環操作構件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力構件的結構的說明圖。
圖12A至圖12C是示出使數位照相機的第二環操作構件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力構件的結構的說明圖。
圖13是數位照相機的側視圖。
圖14是數位照相機的主視圖。
圖15是關於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數位照相機的 立體圖。
以下,將參考附圖說明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圖1A至圖1C是關於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數位照相機(下文稱作“照相機”)的外觀立體圖。
圖1A是照相機的正面側(被攝體側)的外觀立體圖,圖1B是照相機的背面側(拍攝者側)的外觀立體圖,圖1C是示出照相機的正面、左側面和底面的立體圖。
圖1A至圖1C的狀態是電源打開並且鏡頭單元3伸出的狀態。當關閉電源時,鏡頭單元3縮回並被收納直到不從照相機主體(設備主體)1突出的位置為止。
顯示單元(可動單元)2以在預定角度範圍內相對於照相機主體1轉動的方式由鉸鏈機構支撐,並且經由柔性配線基板(未示出)被電連接至照相機主體1。圖1A至圖1C示出顯示單元2相對於照相機主體1以大約30度的角度打開的狀態。
顯示器2a例如使用液晶面板單元並且顯示拍攝時的EVF(電子取景器)圖像和再現圖像。在顯示器2a中組裝有靜電容量型觸摸面板,並且諸如拍攝時的設定、所記錄圖像的再現、圖像的放大/縮小/圖像滾動/編輯以及通信 設定等的各種操作是可以藉由用手指觸控式螢幕來進行的。顯示器2a還能顯示諸如快門速度和光圈值的拍攝條件、拍攝的數量和選單等。
鏡頭單元3包括影像拾取光學系統、鏡頭防護器、光電轉換元件、鏡頭驅動機構、光圈和快門。鏡頭單元3藉由影像拾取光學系統在影像拾取元件上形成被攝體像。電源鈕4是打開/關閉照相機的電源的操作單元。
模式切換桿5是切換拍攝模式(例如,靜止圖像模式、視訊模式、單拍和連拍模式以及場景切換模式)的操作單元。通信鈕6是開始諸如Wi-Fi等的無線通訊的操作單元。再現鈕7是如下的操作單元:如果推動再現鈕7,則從拍攝模式轉變成再現模式,並將所記錄的靜止圖像和視頻顯示至顯示器2a。另外,如果從關機狀態推動再現鈕7,則照相機在再現模式下啟動。端子蓋8被以相對於照相機主體1滑動和轉動的方式支撐。如果打開端子蓋8,則諸如USB端子和HDMI端子等的外部連接端子露出來。
帶基部9是用於使帶繩(未示出)藉由的帶基部並配置在左側面和右側面。電池蓋10被以相對於照相機主體1滑動和轉動的方式支撐。如果打開電池蓋10,則可插入和取出電池。卡蓋11被以相對於照相機主體1滑動和轉動的方式保持。如果打開卡蓋11,則可插入和取出記錄介質。三腳架插座12是在為了拍攝而將照相機固定至三腳架時使用的。
照明窗13由透明構件製成、對配置在照相機內部的發光元件的光進行引導和擴散。當操作低照度拍攝(靜止圖像拍攝和視頻拍攝)和低照度AF(自動對焦)時,該照明發光。
變焦環(第二環操作構件)14為環狀並且圍繞鏡頭單元3配置。變焦環14相對於照相機主體1圍繞鏡頭單元3的光軸在預定角度範圍內沿“P”方向和“Q”方向(示出在圖1A中)轉動。
如果變焦環14沿“P”方向轉動,則鏡頭單元3向遠攝(TELE)側移動。如果變焦環14沿“Q”方向轉動,則鏡頭單元3向廣角(WIDE)側移動。拍攝者操作變焦環14轉動,之後當拍攝者拿開手指時,變焦環14由於彈簧(未示出)而返回至中立位置。
在變焦環14的頂側操作部14a和底側操作部14b上以被手指良好鉤住的方式分別形成有凹凸形狀部。
釋放環(第一環操作構件)15為環狀並且圍繞鏡頭單元3配置。釋放環15的外徑以小於變焦環14的外徑的方式形成,並且以比變焦環14朝向照相機的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釋放環15相對於照相機主體1在預定範圍內沿與鏡頭單元3的光軸垂直的“R”方向和“W”方向(示出在圖1A中)滑動。
藉由向下推動釋放環15、即沿“R”方向(示出在圖1A中)操作釋放環15來操作照相機的釋放操作,以便拍攝靜止圖像。類似地,藉由向上推動釋放環15、即沿 “W”方向(示出在圖1A中)操作釋放環15來操作照相機的釋放操作,以便拍攝靜止圖像。
通常情況下,照相機的釋放鈕是兩級開關。當藉由半程按壓釋放鈕使第一級開關(SW1)接通時,進行自動對焦(AF)和自動曝光(AE)。當藉由全程按壓釋放鈕使第二級開關(SW2)接通時,進行靜止圖像拍攝。釋放環15也是兩級開關。釋放環15的移動受限並且僅在預定範圍內移動。
另外,當手指在完成向下推動操作或向上推動操作之後離開時,釋放環15由於彈簧(未示出)而返回至中立位置。
在釋放環15的頂側操作部15a和底側操作部15b上分別形成有凹凸形狀部以作為操作區域的指示。
圖1A至圖1C的狀態是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被定位在各中立位置的狀態。
接著,將利用圖2A至圖2C來說明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相對於照相機主體1的配置關係。
圖2A是照相機的俯視圖,圖2B是照相機的主視圖,圖2C是照相機的仰視圖。各圖均示出了在關機狀態下的收縮狀態。
照相機主體1的外形是近似長方體形狀,是以鏡頭單元3的光軸為中心的關於橫向(X軸)上下對稱的形狀和關於縱向(Y軸)左右對稱的形狀。
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以包圍鏡頭單元3的外周的方 式配置。於是,從照相機的左側面到變焦環14的頂側操作部14a的距離等於從照相機的左側面到變焦環14的底側操作部14b的距離。從照相機的右側面到變焦環14的頂側操作部14a的距離等於從照相機的右側面到變焦環14的底側操作部14b的距離。類似地,從照相機的左側面到釋放環15的頂側操作部15a的距離等於從照相機的左側面到釋放環15的底側操作部15b的距離。從照相機的右側面到釋放環15的頂側操作部15a的距離等於從照相機的右側面到釋放環15的底側操作部15b的距離。另外,從照相機的上面到頂側操作部14a的距離等於從照相機的底面到底側操作部14b的距離。從照相機的上面到頂側操作部15a的距離等於從照相機的底面到頂側操作部15b的距離。此外,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兩者的中心軸線與鏡頭單元3的光軸的中心重疊。由於在該實施方式的照相機中,照相機主體1的上下和左右的中心與鏡頭單元3的光軸的中心重疊,所以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兩者的中心軸線與照相機主體1的上下和左右的中心重疊。藉由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配置,拍攝者以相同的感覺用右手或左手來進行變焦和釋放操作。
此外,在該實施方式中,從照相機的頂面到變焦環14的各操作部14a、14b的各距離等於從照相機的底面到變焦環14的各操作部14a、14b的各距離。並且,從照相機的頂面到釋放環15的各操作部15a、15b的各距離等於從照相機的底面到釋放環15的各操作部15a、15b的各距 離。所以,如果照相機被倒置(上下顛倒)也可以進行變焦和釋放操作,並且容易操作以各種角度進行的拍攝。
圖3A至圖3E是示出保持著照相機的操作者的圖。
圖3A是用右手食指操作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頂側操作部的狀態,並且該狀態適用於由右撇子拍攝者進行的正常拍攝。
圖3B是用左手食指操作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頂側操作部的狀態,並且該狀態適用於由左撇子拍攝者進行的正常拍攝。
圖3C是用右手拇指操作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底側操作部的狀態,並且例如該狀態適用於微距拍攝。
圖3D是顯示單元2被打開並且用右手拇指操作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頂側操作部的狀態,並且該狀態適用於低角度拍攝。
圖3E是顯示單元2被打開並且當照相機被倒置時,用右手食指操作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頂側操作部的狀態,並且該狀態適用於高角度拍攝。
即使用各種保持方式來握持照相機,都可以進行放鬆自然的變焦和釋放操作。當照相機的正面被指向自身、即進行自拍時,可以進行放鬆且自然的變焦和釋放操作。
接著,詳細說明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構造。
圖4A和圖4B是從數位照相機的正面側觀察到的局部展開立體圖。圖4A是前蓋18被移除的狀態並且圖4B是從前蓋單元18的背面側觀察到的前蓋單元18的立體 圖。
給照相機供電的電池16配置在照相機主體1的鏡頭單元3的右側,安裝有諸如主CPU等的電子部件的主電路基板17配置在照相機主體的鏡頭單元3的左側。藉由柔性配線板(未示出)聯接主電路基板17、顯示單元2、鏡頭單元3和電池16。用於與安裝至前蓋單元18的柔性配線板聯接的連接件17a被安裝於主電路板基板17。
前蓋單元18的主要構造是前蓋19、前內裡(front inner)20、前柔性配線板21、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
前蓋19藉由將金屬材料加壓拉延而形成。在前蓋19的中央形成有開口。樹脂製成的前內裡20裝配在前蓋19的開口內並被黏附固定至前蓋19。在前內裡20的中央處形成有開口。當前內裡18被安裝至照相機主體1時,鏡頭單元3的一部分被定位在前內裡20的開口的內側。當照相機主體1的電源打開時,鏡頭單元3的一部分從前內裡20的開口伸出。
前內裡20是保持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基部單元。變焦環14相對於前內裡20在預定範圍內轉動。釋放環15以變焦環14介於其內並相對於前內裡20在預定範圍內滑動的方式被安裝。安裝有接收釋放操作和變焦的執行的開關的前柔性配線板21被安裝至前內裡20。
露出一部分圖案的觸點連接件21a設置於前柔性配線板21的頂部並被連接至主電路基板17的連接件17a。該連接將由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操作輸出的信號傳送至 主CPU。主CPU接收信號並發出用於操作鏡頭單元3的指令。
接著將藉由利用圖5A、圖5B和圖6來說明前蓋單元18的詳細構造。
圖5A是前蓋單元18的從照相機的正面方向觀察到的展開立體圖,圖5B是組成部件的局部擴大圖。圖6是前蓋單元18的從照相機的背面方向觀察到的展開立體圖。
在製造、設計和強度方面,釋放環15藉由將由合成樹脂材料製成的釋放基部22和由金屬材料製成的釋放套23結合而構成。在釋放基部22上形成有用於按壓後面說明的釋放開關的推動部22a和22b。
滑動片24貼附於變焦環14並改善了轉動操作的滑動。
隨後,說明安裝至前內裡20的各個組成部件。
在前柔性配線板21上安裝有檢測變焦環14的轉動操作的檢測開關和檢測釋放環15的滑動操作的檢測開關。
變焦開關(第二檢測部件)21b被用作檢測變焦環14的轉動操作、即檢測變焦環14的在TELE方向和WIDE方向上的轉動的檢測開關,變焦開關21b的可傾斜部可以沿兩個方向傾斜。金屬圓頂型的兩個釋放開關(第一檢測部件)21c和21d被用作檢測滑動操作的檢測開關。釋放開關21c檢測釋放環15的向下推動操作,釋放開關21d檢測釋放環15的向上推動操作。
從變焦開關輸出的輸出信號經由前柔性配線板21的 圖案被傳送至觸點連接件21a。
釋放開關21c和21d是檢測SW1(第一級開關)和SW2(第二級開關)的兩級開關。分別從釋放開關21c和21d輸出的SW1和SW2的輸出信號在前柔性配線板21內合併,並且在信號線的數量少的狀態下被引出至觸點連接件21a。換言之,主CPU不能確定是釋放開關21c被操作還是釋放開關21d被操作。然而,在該實施方式中,由於釋放開關21c和21d同時打開,所以特別地不存在問題。由於藉由在途中合併來自開關的輸出信號並藉由刪減信號的數量而削減了CPU的埠,所以降低了CPU的成本並進一步使得照相機的製造成本變低。
加壓構件25和26將前柔性配線板21固定至前內裡20。在藉由利用定位工具(未示出)將前柔性配線板21安裝至前內裡20之後,用前柔性配線板21覆蓋加壓構件25和26並藉由螺釘將加壓構件25和26固定至前內裡20。
由金屬材料製成的釋放板27是釋放基部22的鎖定構件。在該實施方式中,以夾著鏡頭單元3的光軸的方式左右安裝兩個相同的組成部件。在釋放基部22上形成有螺紋凸起22c、22d、22e和22f。釋放板27以保持前內裡20的方式藉由螺釘被固定至釋放基部22。
扭簧(第二施力構件)28是使變焦環14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力構件。彈簧加壓構件29是防止扭簧28脫出的構件。扭簧28的端匝部(end turn portion)被插入前內 裡20的凸起內、用彈簧加壓構件29覆蓋扭簧28並且彈簧加壓構件29藉由螺釘被固定至前內裡20的凸起。扭簧28的臂部被鉤在前內裡20和變焦環14的彈簧鉤部處。
兩個彈簧單元30使釋放環15返回至中立位置並且以夾著光軸的方式並排地配置在前內裡20的兩側。彈簧單元30包括金屬軸31、螺旋彈簧(第一施力構件)32和由樹脂製成並限制螺旋彈簧32的兩個保持件33。保持件並排地用在螺旋彈簧32的上側和下側。螺旋彈簧32是使釋放環15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力部件。
在將金屬軸31插入到螺旋彈簧32內、從螺旋彈簧32的上側和下側插入保持件33並且將螺旋彈簧壓縮的狀態下,將彈簧單元30分別插入到前內裡20的彈簧收納用的凹部20a和20b內。袋狀凹部設置於前內裡20的彈簧用的凹部20a和20b的上側和下側以便壓配金屬軸31,並且藉由將金屬軸壓配至凹部而將彈簧單元30固定至前內裡20。金屬軸31防止螺旋彈簧32產生屈曲和彎曲。另外,螺旋彈簧32的上側捲曲端部32a和下側捲曲端部32b的內徑大於螺旋彈簧32的中央部處的內徑。該構造藉由保持件33與金屬軸31之間產生的小空間以及釋放基部22的角肋部22g和22h與金屬軸31之間產生的小空間來防止螺旋彈簧32脫落和夾持。螺旋彈簧32的中央部被金屬軸31引導,並且金屬軸31的外徑與螺旋彈簧32的中央部的內徑之間的間隙變得足夠小而不會引起操作上的問題。藉由不以這樣的方式構造以上構造,由於操作釋放 環15之後返回至中立位置時的振動產生了抖動雜訊(振動雜訊)。此外,優選的是以高黏度潤滑脂塗布螺旋彈簧以便降低螺旋彈簧32的抖動雜訊。螺旋彈簧32的上側捲曲端部32a和下側捲曲端部32b分別與釋放基部22的角肋部22g和22h接合以使釋放基部22返回至中立位置。
在該實施方式中,釋放環15被分成釋放基部22和間隙23兩部分。優選的是,釋放環15藉由整合金屬材料或合成樹脂材料來製造。
接著,利用圖7A至圖7C說明變焦環和釋放環的安裝構造和組裝。
圖7A是前蓋單元18的組裝過程中的展開立體圖,圖7B是從釋放環15的背面側觀察到的立體圖,圖7C是從變焦環14的背面側觀察到的立體圖。
在圖7A中,說明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安裝結構。
首先,將變焦環14安裝至處於半完成狀態的前蓋單元18。在變焦環14的內周側形成有作為變焦環14的引導件的引導面14d。另一方面,在前內裡20上也形成有作為變焦環14的引導件的引導面20c。另外,在變焦環14上形成有與變焦開關21b的可傾斜部接合的接合部14c。
如圖7C所示,在變焦環14的背面側形成有與扭簧28的臂部接合的彈簧鉤軸14e。在安裝變焦環14時,使彈簧鉤軸14e鉤住扭簧28。在該狀態下,變焦環14相對 於處於半完成狀態的前蓋單元18在推力方向(光軸方向)上未被鎖定。由於變焦環14的引導面14d可滑動地與前內裡20的引導面20c裝配(引導面14d相對於引導面20c具有適當的間隙以便轉動),所以在徑向(垂直於光軸的面內方向)上僅有微小鬆動。
接著,將結合釋放基部22和釋放套23的釋放環15安裝至處於半完成狀態的前蓋單元18。
如圖7B所示,推動部22a、22b、螺紋凸起22c、22d、22e、22f以及作為螺旋彈簧32的彈簧鉤部的角肋22g、22h、22i、22j以在釋放基部22的背面方向上突出的方式形成。前內裡20具有開口以使推動部22a、22b和螺紋凸起22c、22d、22e、22f穿過前內裡20。另外,角肋22g、22h、22i、22j的尖端被進行倒角以便在不掛住捲曲端部32a、32b的狀態下與捲曲端部32a、32b接合。此外,在螺紋凸起22c、22d、22e、22f的根部附近以從各螺紋凸起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引導肋22k。由於引導肋22k可滑動地裝配在設置於前內裡20的左、右兩側的兩個引導面20d內,所以釋放基部22被以滑動至前內裡20的方式引導。
在該狀態下,將設置於釋放基部22的螺紋凸起附近的定位軸插入形成在釋放板27的左右兩側的兩個開口內,接著藉由螺釘34將釋放板27固定至釋放基部22。所以,釋放基部22(釋放環15)在光軸方向上被鎖定。由於釋放環15配置在變焦環14的前方,所以不能沿光軸 方向拆下變焦環14。藉由以上組裝完成前蓋18。
接著,藉由利用圖8說明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安裝狀態。
圖8是示出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截面結構的圖。該截面是為了示出構造的示意圖。該截面僅示出前蓋19、前內裡20、變焦環14、滑動片24、釋放環15(釋放基部22和釋放座23)、釋放板27和螺釘34。
釋放板27藉由螺釘34被固定至釋放基部22。所以,前內裡20被保持在釋放基部22和釋放板27之間。圖8中未示出前內裡20的軌道20e與釋放基部22的抵接面22m之間的間隙和前內裡20的軌道面20g與釋放板27之間的間隙,但是實際上設置有用於不引起滑動問題的間隙。
變焦環14被保持在釋放基部22的軌道面與前內裡20的軌道面20h之間。由於變焦環14的滑動面14f沿著釋放基部22的軌道面22l滑動並且變焦環14的抵接面14g沿著前內裡20的軌道面20h滑動,所以變焦環14轉動。
在釋放基部22的軌道面22l與變焦環14的滑動面14f之間有間隙。如果沒有間隙,則存在著當接收到來自圖8中的箭頭的方向的外力時變焦環14的行進空間減小並且變焦環14不能平滑地操作的問題。為此原因,藉由添加諸如當各組成部件被外力加壓時各組成部件的變形等的間隙的減少量來設置微小間隙。
另外,滑動片24被貼附於變焦環14。如果滑動片24未被貼附於變焦環14,則變焦環14與前蓋19接觸,結果出現變焦環14不能平滑地操作的問題。此外,變焦環14和前蓋19兩者均由金屬材料製成。因此,由於他們彼此接觸時摩擦阻力大,所以可能會出現異常雜訊。為了避免該情況,在正常使用狀態下與任何地方均不接觸的滑動片24被貼附於變焦環14。
接著,藉由利用圖9A至圖9C說明變焦環14轉動的狀態和變焦環14返回至中立狀態的狀態。
圖9A是僅示出鏡頭單元3和前蓋單元18的正面立體圖。圖9B是與圖9A中示出的鏡頭單元3的光軸垂直的Z-Z截面圖並且以藉由變焦環14的方式切割。圖9C示出變焦環14從圖9B中的狀態沿“Q”方向轉動的狀態。
在圖9B的狀態中,扭簧28的臂部鉤住前內裡20的彈簧鉤部20k和變焦環14的彈簧鉤軸14e。於是,使變焦環14返回至中立狀態。變焦環14能夠圍繞變焦環14的中心軸線沿“P”方向(TELE)和“Q”方向(WIDE)兩個方向轉動。如果使變焦環14轉動,則變焦環14的彈簧鉤軸14e移動以便使扭簧28的臂移動。於是,扭簧28被載入並且產生為了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加力。在變焦環14未被操作的狀態中,變焦環14總是返回至中立狀態。在中立位置,由於變焦開關21b未被變焦桿啟動,所以變焦開關21b的輸出信號是OFF。
圖9C的狀態是變焦環14從圖9B的狀態沿“Q”方 向、即WIDE方向轉動的狀態。於是,前內裡20的限制面20j抵接變焦環14的限制面14i。在圖9C中,變焦環14抵接“Q”方向上的可轉動端。圖9C是扭簧28的臂藉由變焦環14的彈簧鉤軸14e而變形並且扭簧28被載入的狀態。此時,變焦環14的接合部14c向下推動變焦開關21b的可傾斜部並且變焦開關21b輸出顯示WIDE的信號。如果手從變焦環14上拿開,則變焦環14由於扭簧28的施加力而迅速返回至中立位置。
雖然未示出,但是如果變焦環14沿圖9B的“P”方向、即TELE方向轉動,則限制面20i抵接限制面14h。於是,變焦環14抵接“P”方向上的可轉動端。變焦環14的接合部14c向下推動變焦開關21b的可傾斜部並且變焦開關21b輸出顯示TELE的信號。如果手從變焦環14上拿開,則變焦環14由於扭簧28的施加力而迅速返回至中立位置。
變焦環14相對於前內裡20在預定範圍內轉動並且由於扭簧28的施加力而返回至中立位置。變焦開關21b能夠檢測變焦環14轉動的方向。
接著,藉由利用圖10A至圖10D說明釋放環15以滑動的方式被操作的狀態。
圖10A是僅示出鏡頭單元3和前蓋單元18的正面立體圖。圖10B是包括了圖10A中示出的鏡頭單元3的光軸的X-X截面圖。圖10C示出釋放環15被從圖10B的狀態沿箭頭方向向下推動的狀態,圖10D示出釋放環15被 從圖10B的狀態沿箭頭方向向上推動的狀態。
圖10B是釋放環15被定位在中立位置的狀態。說明了兩個釋放開關21c和21d與前柔性線路板21之間的關係,其中兩個釋放開關21c和21d是金屬圓頂型的並且被安裝在釋放基部22上。
在中立狀態下,釋放基部22的推動部22a配置在釋放開關21c的正上方。另外,釋放基部22的推動部22b配置在釋放開關21d的正下方。該狀態未推動各釋放開關並且各釋放開關未輸出信號。
如圖10C所示,當拍攝者沿箭頭方向向下推動釋放環15時,釋放基部22的限制面22n抵住前內裡20的限制面20l並且不再推動釋放環15。釋放環15的向下推動行程(釋放環15從圖10B的狀態到圖10C的狀態的移動量)比釋放開關21c的檢測行程稍大。所以,釋放基部22的推動部22a能夠推動釋放開關21c。當釋放環15變成圖10C的狀態時,相反側的推動部22b從中立位置沿向下方向移動。變焦環14的一部分被切口以便不與推動部22b接觸。在圖10C的狀態中,當拍攝者從釋放環15拿走手指時,釋放環15由於螺旋彈簧32而迅速返回至作為中立位置的圖10B的狀態。
如圖10D所示,當拍攝者沿箭頭方向向上推動釋放環15時,釋放基部22的限制面22p抵住前內裡20的限制面20m,並且不再推動釋放環15。釋放環15的向上推動行程(釋放環15從圖10B的狀態到圖10D的狀態的移動 量)比釋放開關21d的檢測行程稍大。當釋放環15變成圖10D的狀態時,相反側的推動部22a從中立位置沿向上方向移動。變焦環14的一部分被切口以便不與推動部22a接觸。在圖10C的狀態中,當拍攝者從釋放環15上拿走手指時,釋放環15由於螺旋彈簧32而迅速返回至中立狀態。
如果金屬圓頂型開關被過分推動,則存在著開關被毀壞的問題。當出現強烈衝擊時發生該問題,例如,拍攝者意外地使照相機跌落。
然而,由於在該實施方式的構造中釋放環15的可動範圍受到限制,所以釋放開關21c、21d不會被過分推動。即使釋放環15由於組成部件的變形等而移動超過釋放環15的可動範圍,從釋放基部22突出的突出部也彈性地變形使得釋放開關21c、21d不會受到太多載荷。
接著,藉由利用圖11說明用於使釋放環15返回至中立位置的螺旋彈簧32的配置。
圖11A和11B是僅示出鏡頭單元3和前蓋單元18的正面立體圖。圖11B是包括了圖11A中示出的鏡頭單元3的光軸的Y-Y截面圖。
兩個金屬軸31和螺旋彈簧32以夾著鏡頭單元3的光軸的方式並排地配置於前內裡20的兩側。螺旋彈簧32使釋放環15返回至中立位置,並且一個螺旋彈簧也能夠獲得使釋放環15返回至中立位置的功能。然而,當配置了左、右螺旋彈簧32中的任一個時,釋放環15的中立位置 處的哢噠聲增加並且品質標準劣化。鑒於這樣的問題,在前內裡20的兩側以良好平衡的方式配置兩個螺旋彈簧32。
另外,螺旋彈簧32以改善空間效率並且與變焦環14的厚度(由雙點劃線示出的範圍)重疊的方式配置。
接著,藉由利用圖12A至圖12C說明釋放環15的支撐構造。
圖12A是當釋放環15被定位在中立位置時的截面圖,圖12B是當釋放環15被向下推動時的截面圖,圖12C是當釋放環15被向上推動時的截面圖。
在圖12A的狀態中,各保持件33藉由螺旋彈簧32的施加力分別推抵前內裡20的接收面。
在圖12B的狀態中,螺旋彈簧32的上側捲曲端部32a被用於彈簧鉤住釋放基部22的角肋部22g向下推動。同時,下側捲曲端部32b被配置在下側的保持件33限制並且螺旋彈簧32在向下方向上無法移動。
所以,螺旋彈簧32被從圖12A的狀態壓縮並且被載入。在釋放環15被向下推動的狀態中,釋放基部22的角肋22h與螺紋凸起22c和22d也沿向下方向移動。他們被設計成不與周邊組成部件接觸。從該狀態,當拍攝者停止向下推動釋放環15時,釋放環15由於螺旋彈簧32的施加力而迅速返回至中立位置。
在圖12C的狀態中,下側捲曲端部32被用於彈簧鉤住釋放基部22的角肋部22h向上推動。同時,上側捲曲 端部32a被配置在上側的保持件33限制並且螺旋彈簧32在向上方向上無法移動。
所以,螺旋彈簧32被從圖12A的狀態壓縮並且被載入。在釋放環15被向上推動的狀態中,釋放基部22的角肋22g與螺紋凸起22c和22d也沿向下方向移動。與向下推動釋放環15的情況中一樣,他們被設計成不與周邊組成部件接觸。從該狀態,當拍攝者停止向上推動釋放環15時,釋放環15由於螺旋彈簧32的施加力而迅速返回至中立位置。
在圖12A的中立位置中,釋放基部22的角肋22g與角肋22h之間的距離和配置在彈簧單元30的上方、下方的兩個保持件33之間的距離長度相等。藉由以上構造,釋放基部22的角肋22g和上側保持件33同時與螺旋彈簧32的上側捲曲端部32a接觸。類似地,釋放基部22的角肋22h與下側保持件33同時與螺旋彈簧32的下側捲曲端部32b接觸。當角肋22g與角肋22h之間的距離不同於兩個保持件33之間的距離時,尺寸差異變成釋放基部22的中立位置處的停止響聲。當由於製造誤差產生尺寸保持件時,可以藉由在保持件33與前內裡接收面20n、20p之間插入諸如墊片等的隔離件來調整保持件33的位置。
雖然僅說明了配置在左、右側的兩個螺旋彈簧32中的一側,但是另一側以同樣的方式構造。
接著,藉由利用圖13說明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位置關係。
圖13是照相機的右側視圖,鏡頭單元3縮回,並且釋放環15處於被定位在中立狀態的狀態。
如圖13所示,繪出了與照相機主體1和釋放環15的外形相切的線(切線),變焦環14的頂側操作部14a和底側操作部14b以從切線突出的方式設置。拍攝者在指腹(finger pad)上操作頂側操作部14a和底側操作部14b以使其轉動。如果變焦環14的頂側操作部14a和底側操作部14b不從切線突出,則難以操作變焦環14。
當變焦環14的頂側操作部14a和底側操作部14b突出太多時,在如圖所示將照相機放在桌子上的情況中,存在著底側操作部14b與桌子接觸並且變焦環14不小心移動的問題。另外,當變焦環14的頂側操作部14a和底側操作部14b突出太多時,在將照相機主體安裝至三腳架的情況中,底側操作部14b與三腳架的安裝面接觸並且變焦環不能轉動。慮及於此,在該實施方式中,變焦環14的頂側操作部14a和底側操作部14b從將照相機主體1與釋放環15連接的切線突出。另外,變焦環14的頂側操作部14a和底側操作部14b被構造成不從照相機主體1的頂面及底面的延伸面突出。
接著,藉由利用圖14說明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的外形的位置關係。
圖14是照相機的主視圖。變焦環14處於中立狀態並且釋放環15被從上向下(沿箭頭方向)推動。圖中虛線表示釋放環15的中立狀態的位置。
被向下推動的釋放環15的外徑不從變焦環14的外徑突出。所以,即使釋放環15被向下推動,釋放環15的底端也不從變焦環14突出。如果當釋放環15被向下推動時釋放環15的底端從變焦環14突出,則能夠藉由用手指鉤住變焦環14的突出部分來對釋放環15施力以使釋放環15從照相機分開。另外,如果當釋放環15被向下推動時釋放環15的底端從變焦環14突出,則在將照相機主體1放在桌子上的情況中釋放環15不能被充分地操作並且不能安裝三腳架。慮及於此,在該實施方式中,釋放環15的移動範圍被構造成使得如果釋放環15以滑動的方式被操作則釋放環15的頂端或底端不從變焦環14的外徑突出。
如上所述,在該實施方式中,即使進行照相機的各種保持方法,藉由圍繞鏡頭單元3配置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也能夠在不用在數位照相機中配置多個釋放鈕的情況下平滑地進行變焦和釋放操作。
另外,由於變焦環14和釋放環15配置在照相機主體1的正面的近似中央位置處,所以無論拍攝者是用右手還是用左手操作,都能夠容易地進行變焦和釋放操作。
此外,藉由以與釋放環15相鄰的方式配置變焦環14,能夠平滑地進行在藉由進行變焦決定視角之後進行釋放操作的一系列動作。
在該實施方式中,雖然變焦環14在預定範圍內被可轉動地操作,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當變焦環14沒有轉 動限制時,無需用於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力構件。於是,藉由利用PI和霍爾元件來檢測轉動並且藉由脈衝計數系統來檢測轉動的存在和轉動方向。
另外,雖然釋放環15可沿上下方向滑動,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並且釋放環15可以沿左右方向和其他方向滑動。
此外,在該實施方式中,雖然釋放環15配置在變焦環14的前方,但是變焦環14可以配置在釋放環15的前方。
[實施方式2]
圖15是作為關於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電子設備的數位照相機(下文稱作“照相機”)的外觀立體圖。
釋放鈕101a配置於照相機主體101的頂面。
可更換鏡頭103藉由利用卡合拆裝機構被可拆裝地安裝至照相機主體101。可更換鏡頭103包括多個光學透鏡、聚焦環103a和檢測各種環的移動的檢測部件。可更換鏡頭103能夠經由電觸點將輸出信號傳送至照相機主體101。另外,變焦鏡頭(第二環操作構件)114和多操作環(第一環操作單元)115被安裝至作為可更換鏡頭103的組成部件的基部構件(未示出)。
變焦環114可相對於基板轉動,並且多操作環115可相對於基板沿與光軸垂直的方向、即“R(向下)”、“S(向上)”、“T(向左)”、“U(向右)”方向滑 動。
可藉由操作變焦環114來改變拍攝視角。處於拍攝模式時AF(自動對焦)框架的移動、處於再現模式時再現圖像的滾動以及處於各種選單模式時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的游標移動可藉由操作多操作環115來進行。這些操作能夠根據喜好來改變各種命令的分配,例如,在處於拍攝模式時,可分別將沿“T”方向的操作和沿“R”方向的操作設定為進行單張拍攝和進行連續拍攝。當然,也可以將多操作環115的所有方向的加壓用作釋放鈕,即、可以將多操作環115的R、S、T和U方向中的所有方向分配給單張拍攝。
另外,藉由設置變焦環114和多操作環115,可以在處於拍攝模式時在不使照相機變動的情況下改變拍攝條件。此外,拍攝者能夠藉由為多操作環115分配釋放鈕功能來自由地拍攝。
然已經參照示例性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明,但是應當理解,本發明不限於所公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應當給予最寬泛的解釋以包括所有這種變型、等同結構和功能。
1‧‧‧照相機主體(設備主體)
2‧‧‧顯示單元(可動單元)
3‧‧‧鏡頭單元
4‧‧‧電源鈕
9‧‧‧帶基部
10‧‧‧電池蓋
13‧‧‧照明窗
14‧‧‧變焦環(第二環操作構件)
14a‧‧‧頂側操作部
15‧‧‧釋放環(第一環操作構件)
15a‧‧‧頂側操作部

Claims (13)

  1. 一種影像拾取裝置,其包括:鏡頭單元;第一環操作單元,其為環狀並且圍繞該鏡頭單元配置;基部單元,其被構造成以使得該第一環操作單元能夠在與該鏡頭單元的光軸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滑動的方式保持該第一環操作單元;和第一檢測部件,其被構造成檢測該第一環操作單元的在該第一方向或該第二方向上的滑動,其特徵在於,該第一方向和該第二方向彼此相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該第一檢測部件包括:第一開關,其在該第一環操作單元在該第一方向上滑動時接通;和第二開關,其在該第一環操作單元在該第二方向上滑動時接通,並且該第一開關和該第二開關以彼此面對的方式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當該第一開關或第二開關接通時進行釋放操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該影像拾取裝置進一步包括:第二環操作單元,其為環狀並且圍繞該鏡頭單元配置,該第二環操作單元以能圍繞該鏡頭單元的該光軸轉動的方式由該基部單元保持;和第二檢測部件,其被構造成檢測該第二環操作單元的 圍繞該光軸的轉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當該第二檢測部件檢測到該第二環操作單元的轉動操作時進行變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該第一環操作單元在該鏡頭單元的該光軸上配置於該第二環操作單元的前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該第一環操作單元的外徑小於該第二環操作單元的外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該第一環操作單元的移動範圍在與該光軸垂直的方向上不從該第二環操作單元的該外徑突出。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該第一檢測部件和該第二檢測部件以在該鏡頭單元的光軸方向上彼此不重疊的方式配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該影像拾取裝置進一步包括:第一施力構件,其被構造成使該第一環操作單元返回至中立位置;和第二施力構件,其被構造成使該第二環操作單元返回至中立位置,該影像拾取裝置的特徵在於,該第一施力構件和該第二施力構件以在該鏡頭單元的光軸方向上彼此不重疊的方式配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該第一檢測部件和該第一施力構件以在該鏡頭單元的該光軸方向上彼此不重疊的方式配置,並且該第二檢測部件和該第二施力構件以在該鏡頭單元的該光軸方向上彼此不重疊的方式配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該鏡頭單元以使得該鏡頭單元的該光軸的中心與該影像拾取裝置的正面的左右和上下方向的中心重疊的方式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影像拾取裝置,其中,該影像拾取裝置包括設備主體和能相對於該設備主體轉動的顯示單元。
TW102147509A 2012-12-27 2013-12-20 影像拾取裝置 TWI529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5996A JP6071544B2 (ja) 2012-12-27 2012-12-27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8409A true TW201428409A (zh) 2014-07-16
TWI529474B TWI529474B (zh) 2016-04-11

Family

ID=50996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7509A TWI529474B (zh) 2012-12-27 2013-12-20 影像拾取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64593B2 (zh)
JP (1) JP6071544B2 (zh)
CN (2) CN103905701B (zh)
RU (1) RU2612363C2 (zh)
TW (1) TWI5294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1544B2 (ja) * 2012-12-27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541430B1 (ja) * 2013-08-19 2014-07-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装着装置
JP6216568B2 (ja) * 2013-08-19 2017-10-1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KR102156292B1 (ko) * 2013-12-24 2020-09-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 장치
JP6296894B2 (ja) * 2014-05-14 2018-03-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2016012027A (ja) * 2014-06-27 2016-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516425B2 (ja) * 2014-08-12 2019-05-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及び撮像装置
JP5848484B1 (ja) * 2015-07-24 2016-01-27 稔 稲葉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
JP1573659S (zh) * 2016-07-06 2017-04-10
JP1573871S (zh) * 2016-07-06 2017-04-10
JP6568029B2 (ja) 2016-09-16 2019-08-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付きデジタルカメラ
JP7114360B2 (ja) * 2018-06-19 202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8199A (en) * 1990-02-08 1992-09-1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driven zoom lens barrel
JP2787501B2 (ja) * 1990-02-08 1998-08-20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GB2241074B (en) * 1990-02-14 1995-01-04 Asahi Optical Co Ltd Camera having motor-driven zoom lens
US5752096A (en) 1991-02-14 1998-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featuring a single drive source and a plurality of selectable dri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US5664243A (en) * 1995-06-08 1997-09-02 Minolta Co., Ltd. Camera
JPH09230218A (ja) * 1996-02-23 1997-09-05 Minolta Co Ltd カメラ
JP3249045B2 (ja) * 1996-05-21 2002-01-21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レリーズボタン機構
JPH116948A (ja) * 1997-06-18 1999-01-12 Asahi Optical Co Ltd 交換レンズ
JP4403609B2 (ja) * 1998-12-11 2010-01-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ブレ補正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JP2001318421A (ja) * 2000-05-10 2001-11-1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JP2002040534A (ja) * 2000-07-27 2002-02-06 Nikon Corp カメラ
JP2002107603A (ja) * 2000-09-29 2002-04-1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装置
JP3778078B2 (ja) * 2001-12-19 2006-05-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2004053700A (ja) * 2002-07-17 2004-02-19 Funai Electric Co Ltd 撮影装置
JP2007041119A (ja) * 2005-08-01 2007-02-15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7072252A (ja) * 2005-09-08 2007-03-22 Canon Inc レンズ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JP2007194952A (ja) 2006-01-19 2007-08-02 Fujifilm Corp カメラ
JP4989730B2 (ja) * 2007-10-15 2012-08-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カメラ本体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339503B2 (en) * 2008-09-10 2012-12-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TWM360382U (en) 2008-10-15 2009-07-01 Altek Corp Camera
JP5317737B2 (ja) * 2009-02-03 2013-10-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041124A (ja) * 2009-08-17 2011-02-24 Canon Inc 電子機器
KR101817650B1 (ko) * 2010-09-08 2018-0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초점 조절 장치
JP5773762B2 (ja) * 2011-06-03 2015-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071544B2 (ja) * 2012-12-27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84903A1 (en) 2014-07-03
US9264593B2 (en) 2016-02-16
RU2612363C2 (ru) 2017-03-07
JP6071544B2 (ja) 2017-02-01
CN203775303U (zh) 2014-08-13
JP2014126848A (ja) 2014-07-07
CN103905701A (zh) 2014-07-02
RU2013158191A (ru) 2015-07-10
CN103905701B (zh) 2017-03-01
TWI529474B (zh) 2016-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9474B (zh) 影像拾取裝置
US8855478B2 (en) Lens barrel
US7755697B2 (en) Webcam with moveable zoom lens
JP4488088B2 (ja) スチルカメラ
JP4518023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携帯端末、並びに撮像装置の組立方法
US9491343B2 (en) Lens driv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KR20070095232A (ko) 스윙형 덮개부재 구조 및 전자기기
US20050253961A1 (en) Pivot shaft mechanism, and a pivot shaft mechanism of a camera for pivoting a rotatable grip on a camera body
US9473680B2 (en) Imaging device with a rotatable display
US9722656B2 (en) Mobile device videography system
JP6296894B2 (ja) 電子機器
JP6140982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US9413938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JP6399875B2 (ja) 操作機構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22164960A (ja) 光学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9045703A (ja) 電子機器
JP2015031727A (ja) レンズ交換型カメラ
JP2013130701A (ja) 撮像装置
JP2005077787A (ja) レンズ装置
JP2021033065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133678A (ja) 電子機器
JP2016040560A (ja) 光学機器及び撮像装置
JP2010072125A (ja)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2007256302A (ja) 撮像装置
JP2006108746A (ja) 画像記録再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