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05701A - 摄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05701A
CN103905701A CN201310741556.1A CN201310741556A CN103905701A CN 103905701 A CN103905701 A CN 103905701A CN 201310741556 A CN201310741556 A CN 201310741556A CN 103905701 A CN103905701 A CN 103905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picture pick
operating unit
unit
lens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15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05701B (zh
Inventor
高桥知树
宫川未耶美
橘川武史
大桥宏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905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5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05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57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04N23/5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bein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352Input means
    • H04N1/00384Key input means, e.g. buttons or keypa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9/00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论拍摄者用右手还是用左手操作均能够容易地进行变焦和释放操作而不缺乏设计性的摄像设备。摄像设备包括:镜头单元、环状的并且围绕镜头单元配置的第一环操作单元、被构造成以使得第一环操作单元能够在与镜头单元的光轴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保持第一环操作单元的基部单元、和被构造成检测第一环操作单元的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的滑动的第一检测部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相反。

Description

摄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诸如数字照相机等的摄像设备(image pickupapparatus)。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数字照相机越来越普及并且提出了其各种设计。在大多数照相机中,执行了假定是右撇子拍摄者的钮布局。当用右手握持照相机时,释放钮(快门钮)配置在容易用右手食指操作的位置处。
然而,对于左撇子拍摄者而言这些照相机难以使用。所以,在日本特开2004-5370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1-318421号公报中,在照相机的上表面配置两个释放钮并且在照相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配置释放钮。结果,不管拍摄者是右撇子还是左撇子,拍摄者都能够用惯用手握持并操作。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4-5370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1-318421号公报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由于配置多个释放钮而难以操作,另外,当用双手握持照相机时由非惯用手意外地推动释放钮。
虽然设计出了给予多个相同指令的钮的电气排他性控制,但是操作可能变得不清楚并且存在着错失拍摄机会的威胁。
在设计方面,当在数字照相机中配置多个释放钮时,数字照相机的外装上的凹凸部分增加。结果,存在着由于数字照相机的外装的一致性变差而缺乏设计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论拍摄者用右手还是用左手操作均能够容易地进行变焦和释放操作而不缺乏设计性的摄像设备。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摄像设备包括:镜头单元;第一环操作单元,其为环状并且围绕所述镜头单元配置;基部单元,其被构造成以使得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能够在与所述镜头单元的光轴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保持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和第一检测部件,其被构造成检测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的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滑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反。
从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是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A至图2C是数字照相机的外观图。
图3A至图3E是示出保持着照相机的操作者的图。
图4A和图4B是从数字照相机的正面侧观察到的局部展开立体图。
图5A和图5B是从数字照相机的前盖单元的正面方向观察到的展开立体图。
图6是从数字照相机的前盖单元的背面方向观察到的展开立体图。
图7A至图7C是在数字照相机的前盖单元的组装过程中观察到的展开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一环操作构件和第二环操作构件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9A至图9C是示出数字照相机的第一环操作构件被以转动的方式操作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至图10D是示出数字照相机的第二环操作构件被以滑动的方式操作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使数字照相机的第一环操作构件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力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2A至图12C是示出使数字照相机的第二环操作构件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力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数字照相机的侧视图。
图14是数字照相机的主视图。
图15是关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A至图1C是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下文称作“照相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A是照相机的正面侧(被摄体侧)的外观立体图,图1B是照相机的背面侧(拍摄者侧)的外观立体图,图1C是示出照相机的正面、左侧面和底面的立体图。
图1A至图1C的状态是电源打开并且镜头单元3伸出的状态。当关闭电源时,镜头单元3缩回并被收纳直到不从照相机主体(设备主体)1突出的位置为止。
显示单元(可动单元)2以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对于照相机主体1转动的方式由铰链机构支撑,并且经由柔性配线基板(未示出)被电连接至照相机主体1。图1A至图1C示出显示单元2相对于照相机主体1以大约30度的角度打开的状态。
显示器2a例如使用液晶面板单元并且显示拍摄时的EVF(电子取景器)图像和再现图像。在显示器2a中组装有静电容量型触摸面板,并且诸如拍摄时的设定、所记录图像的再现、图像的放大/缩小/图像滚动/编辑以及通信设定等的各种操作是可以通过用手指触摸屏幕来进行的。显示器2a还能显示诸如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的拍摄条件、拍摄的数量和菜单等。
镜头单元3包括摄像光学系统、镜头防护器、光电转换元件、镜头驱动机构、光圈和快门。镜头单元3通过摄像光学系统在摄像元件上形成被摄体像。电源钮4是打开/关闭照相机的电源的操作单元。
模式切换杆5是切换拍摄模式(例如,静止图像模式、视频模式、单拍和连拍模式以及场景切换模式)的操作单元。通信钮6是开始诸如Wi-Fi等的无线通信的操作单元。再现钮7是如下的操作单元:如果推动再现钮7则从拍摄模式转变成再现模式并将所记录的静止图像和视频显示至显示器2a。另外,如果从关机状态推动再现钮7,则照相机在再现模式下启动。端子盖8被以相对于照相机主体1滑动和转动的方式支撑。如果打开端子盖8,则诸如USB端子和HDMI端子等的外部连接端子露出来。
带基部9是用于使带绳(未示出)通过的带基部并配置在左侧面和右侧面。电池盖10被以相对于照相机主体1滑动和转动的方式支撑。如果打开电池盖10,则可插入和取出电池。卡盖11被以相对于照相机主体1滑动和转动的方式保持。如果打开卡盖11,则可插入和取出记录介质。三脚架插座12是在为了拍摄而将照相机固定至三脚架时使用的。
照明窗13由透明构件制成、对配置在照相机内部的发光元件的光进行引导和扩散。当操作低照度拍摄(静止图像拍摄和视频拍摄)和低照度AF(自动对焦)时该照明发光。
变焦环(第二环操作构件)14为环状并且围绕镜头单元3配置。变焦环14相对于照相机主体1围绕镜头单元3的光轴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沿“P”方向和“Q”方向(示出在图1A中)转动。
如果变焦环14沿“P”方向转动,则镜头单元3向远摄(TELE)侧移动。如果变焦环14沿“Q”方向转动,则镜头单元3向广角(WIDE)侧移动。拍摄者操作变焦环14转动,之后当拍摄者拿开手指时变焦环14由于弹簧(未示出)而返回至中立位置。
在变焦环14的顶侧操作部14a和底侧操作部14b上以被手指良好钩住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凹凸形状部。
释放环(第一环操作构件)15为环状并且围绕镜头单元3配置。释放环15的外径以小于变焦环14的外径的方式形成,并且以比变焦环14朝向照相机的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释放环15相对于照相机主体1在预定范围内沿与镜头单元3的光轴垂直的“R”方向和“W”方向(示出在图1A中)滑动。
通过向下推动释放环15、即沿“R”方向(示出在图1A中)操作释放环15来操作照相机的释放操作,以便拍摄静止图像。类似地,通过向上推动释放环15、即沿“W”方向(示出在图1A中)操作释放环15来操作照相机的释放操作,以便拍摄静止图像。
通常情况下,照相机的释放钮是两级开关。当通过半程按压释放钮使第一级开关(SW1)接通时,进行自动对焦(AF)和自动曝光(AE)。当通过全程按压释放钮使第二级开关(SW2)接通时,进行静止图像拍摄。释放环15也是两级开关。释放环15的移动受限并且仅在预定范围内移动。
另外,当手指在完成向下推动操作或向上推动操作之后离开时,释放环15由于弹簧(未示出)而返回至中立位置。
在释放环15的顶侧操作部15a和底侧操作部15b上分别形成有凹凸形状部以作为操作区域的指示。
图1A至图1C的状态是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被定位在各中立位置的状态。
接着,将利用图2A至图2C来说明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相对于照相机主体1的配置关系。
图2A是照相机的俯视图,图2B是照相机的主视图,图2C是照相机的仰视图。各图均示出了在关机状态下的收缩状态。
照相机主体1的外形是近似长方体形状,是以镜头单元3的光轴为中心的关于横向(X轴)上下对称的形状和关于纵向(Y轴)左右对称的形状。
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以包围镜头单元3的外周的方式配置。于是,从照相机的左侧面到变焦环14的顶侧操作部14a的距离等于从照相机的左侧面到变焦环14的底侧操作部14b的距离。从照相机的右侧面到变焦环14的顶侧操作部14a的距离等于从照相机的右侧面到变焦环14的底侧操作部14b的距离。类似地,从照相机的左侧面到释放环15的顶侧操作部15a的距离等于从照相机的左侧面到释放环15的底侧操作部15b的距离。从照相机的右侧面到释放环15的顶侧操作部15a的距离等于从照相机的右侧面到释放环15的底侧操作部15b的距离。另外,从照相机的上面到顶侧操作部14a的距离等于从照相机的底面到底侧操作部14b的距离。从照相机的上面到顶侧操作部15a的距离等于从照相机的底面到顶侧操作部15b的距离。此外,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两者的中心轴线与镜头单元3的光轴的中心重叠。由于在该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照相机主体1的上下中心和左右中心与镜头单元3的光轴的中心重叠,所以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两者的中心轴线与照相机主体1的上下中心和左右中心重叠。通过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配置,拍摄者以相同的感觉用右手或左手来进行变焦和释放操作。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从照相机的顶面到变焦环14的各操作部14a、14b的各距离等于从照相机的底面到变焦环14的各操作部14a、14b的各距离。并且,从照相机的顶面到释放环15的各操作部15a、15b的各距离等于从照相机的底面到释放环15的各操作部15a、15b的各距离。所以,如果照相机被倒置(上下颠倒)也可以进行变焦和释放操作,并且容易操作以各种角度进行的拍摄。
图3A至图3E是示出保持着照相机的操作者的图。
图3A是用右手食指操作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顶侧操作部的状态,并且该状态适用于由右撇子拍摄者进行的正常拍摄。
图3B是用左手食指操作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顶侧操作部的状态,并且该状态适用于由左撇子拍摄者进行的正常拍摄。
图3C是用右手拇指操作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底侧操作部的状态,并且例如该状态适用于微距拍摄。
图3D是显示单元2被打开并且用右手拇指操作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顶侧操作部的状态,并且该状态适用于低角度拍摄。
图3E是显示单元2被打开并且当照相机被倒置时用右手食指操作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顶侧操作部的状态,并且该状态适用于高角度拍摄。
即使用各种保持方式来握持照相机,都可以进行放松自然的变焦和释放操作。当照相机的正面被指向自身、即进行自拍时,可以进行放松且自然的变焦和释放操作。
接着,详细说明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构造。
图4A和图4B是从数字照相机的正面侧观察到的局部展开立体图。图4A是前盖单元18被移除的状态并且图4B是从前盖单元18的背面侧观察到的前盖单元18的立体图。
给照相机供电的电池16配置在照相机主体1的镜头单元3的右侧,安装有诸如主CPU等的电子部件的主电路基板17配置在照相机主体的镜头单元3的左侧。通过柔性配线板(未示出)联接主电路基板17、显示单元2、镜头单元3和电池16。用于与安装至前盖单元18的柔性配线板联接的连接件17a被安装于主电路板基板17。
前盖单元18的主要构造是前盖19、前内里(front inner)20、前柔性配线板21、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
前盖19通过将金属材料加压拉延而形成。在前盖19的中央形成有开口。树脂制成的前内里20装配在前盖19的开口内并被粘附固定至前盖19。在前内里20的中央处形成有开口。当前盖单元18被安装至照相机主体1时,镜头单元3的一部分被定位在前内里20的开口的内侧。当照相机主体1的电源打开时,镜头单元3的一部分从前内里20的开口伸出。
前内里20是保持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基部单元。变焦环14相对于前内里20在预定范围内转动。释放环15以变焦环14介于其内并相对于前内里20在预定范围内滑动的方式被安装。安装有接收释放操作和变焦的执行的开关的前柔性配线板21被安装至前内里20。
露出一部分图案的触点连接件21a设置于前柔性配线板21的顶部并被连接至主电路基板17的连接件17a。该连接将由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操作输出的信号传送至主CPU。主CPU接收信号并发出用于操作镜头单元3的指令。
接着将通过利用图5A、图5B和图6来说明前盖单元18的详细构造。
图5A是前盖单元18的从照相机的正面方向观察到的展开立体图,图5B是组成部件的局部扩大图。图6是前盖单元18的从照相机的背面方向观察到的展开立体图。
在制造、设计和强度方面,释放环15通过将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释放基部22和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释放套23结合而构成。在释放基部22上形成有用于按压后面说明的释放开关的推动部22a和22b。
滑动片24贴附于变焦环14并改善了转动操作的滑动。
随后,说明安装至前内里20的各个组成部件。
在前柔性配线板21上安装有检测变焦环14的转动操作的检测开关和检测释放环15的滑动操作的检测开关。
变焦开关(第二检测部件)21b被用作检测变焦环14的转动操作、即检测变焦环14的在TELE方向和WIDE方向上的转动的检测开关,变焦开关21b的可倾斜部可以沿两个方向倾斜。金属圆顶型的两个释放开关(第一检测部件)21c和21d被用作检测滑动操作的检测开关。释放开关21c检测释放环15的向下推动操作,释放开关21d检测释放环15的向上推动操作。
从变焦开关输出的输出信号经由前柔性配线板21的图案被传送至触点连接件21a。
释放开关21c和21d是检测SW1(第一级开关)和SW2(第二级开关)的两级开关。分别从释放开关21c和21d输出的SW1和SW2的输出信号在前柔性配线板21内合并,并且在信号线的数量少的状态下被引出至触点连接件21a。换言之,主CPU不能确定是释放开关21c被操作还是释放开关21d被操作。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释放开关21c和21d同时打开,所以特别地不存在问题。由于通过在途中合并来自开关的输出信号并通过删减信号的数量而削减了CPU的端口,所以降低了CPU的成本并进一步使得照相机的制造成本变低。
加压构件25和26将前柔性配线板21固定至前内里20。在通过利用定位工具(未示出)将前柔性配线板21安装至前内里20之后,用前柔性配线板21覆盖加压构件25和26并通过螺钉将加压构件25和26固定至前内里20。
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释放板27是释放基部22的锁定构件。在该实施方式中,以夹着镜头单元3的光轴的方式左右安装两个相同的组成部件。在释放基部22上形成有螺纹凸起22c、22d、22e和22f。释放板27以保持前内里20的方式通过螺钉被固定至释放基部22。
扭簧(第二施力构件)28是使变焦环14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力构件。弹簧加压构件29是防止扭簧28脱出的构件。扭簧28的端匝部(end turn portion)被插入前内里20的凸起内、用弹簧加压构件29覆盖扭簧28并且弹簧加压构件29通过螺钉被固定至前内里20的凸起。扭簧28的臂部被钩在前内里20和变焦环14的弹簧钩部处。
两个弹簧单元30使释放环15返回至中立位置并且以夹着光轴的方式并排地配置在前内里20的两侧。弹簧单元30包括金属轴31、螺旋弹簧(第一施力构件)32和由树脂制成并限制螺旋弹簧32的两个保持件33。保持件并排地用在螺旋弹簧32的上侧和下侧。螺旋弹簧32是使释放环15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力部件。
在将金属轴31插入到螺旋弹簧32内、从螺旋弹簧32的上侧和下侧插入保持件33并且将螺旋弹簧压缩的状态下,将弹簧单元30分别插入到前内里20的弹簧收纳用的凹部20a和20b内。袋状凹部设置于前内里20的弹簧用的凹部20a和20b的上侧和下侧以便压配金属轴31,并且通过将金属轴压配至凹部而将弹簧单元30固定至前内里20。金属轴31防止螺旋弹簧32产生屈曲和弯曲。另外,螺旋弹簧32的上侧卷曲端部32a和下侧卷曲端部32b的内径大于螺旋弹簧32的中央部处的内径。该构造通过保持件33与金属轴31之间产生的小空间以及释放基部22的角肋部22g和22h与金属轴31之间产生的小空间来防止螺旋弹簧32脱落和夹持。螺旋弹簧32的中央部被金属轴31引导,并且金属轴31的外径与螺旋弹簧32的中央部的内径之间的间隙变得足够小而不会引起操作上的问题。通过不以这样的方式构造以上构造,由于操作释放环15之后返回至中立位置时的振动产生了抖动噪声(振动噪声)。此外,优选的是以高粘度润滑脂涂布螺旋弹簧以便降低螺旋弹簧32的抖动噪声。螺旋弹簧32的上侧卷曲端部32a和下侧卷曲端部32b分别与释放基部22的角肋部22g和22h接合以使释放基部22返回至中立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释放环15被分成释放基部22和释放套23两部分。优选的是,释放环15通过金属材料或合成树脂材料而一体地形成。
接着,利用图7A至图7C说明变焦环和释放环的安装构造和组装。
图7A是前盖单元18的组装过程中的展开立体图,图7B是从释放环15的背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7C是从变焦环14的背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在图7A中,说明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安装结构。
首先,将变焦环14安装至处于半完成状态的前盖单元18。在变焦环14的内周侧形成有作为变焦环14的引导件的引导面14d。另一方面,在前内里20上也形成有作为变焦环14的引导件的引导面20c。另外,在变焦环14上形成有与变焦开关21b的可倾斜部接合的接合部14c。
如图7C所示,在变焦环14的背面侧形成有与扭簧28的臂部接合的弹簧钩轴14e。在安装变焦环14时,使弹簧钩轴14e钩住扭簧28。在该状态下,变焦环14相对于处于半完成状态的前盖单元18在推力方向(光轴方向)上未被锁定。由于变焦环14的引导面14d可滑动地与前内里20的引导面20c装配(引导面14d相对于引导面20c具有适当的间隙以便转动),所以在径向(垂直于光轴的面内方向)上仅有微小松动。
接着,将结合释放基部22和释放套23的释放环15安装至处于半完成状态的前盖单元18。
如图7B所示,推动部22a、22b、螺纹凸起22c、22d、22e、22f以及作为螺旋弹簧32的弹簧钩部的角肋22g、22h、22i、22j以在释放基部22的背面方向上突出的方式形成。前内里20具有开口以使推动部22a、22b和螺纹凸起22c、22d、22e、22f穿过前内里20。另外,角肋22g、22h、22i、22j的尖端被进行倒角以便在不挂住卷曲端部32a、32b的状态下与卷曲端部32a、32b接合。此外,在螺纹凸起22c、22d、22e、22f的根部附近以从各螺纹凸起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引导肋22k。由于引导肋22k可滑动地装配在设置于前内里20的左、右两侧的两个引导面20d内,所以释放基部22被以滑动至前内里20的方式引导。
在该状态下,将设置于释放基部22的螺纹凸起附近的定位轴插入形成在释放板27的左右两侧的两个开口内,接着通过螺钉34将释放板27固定至释放基部22。所以,释放基部22(释放环15)在光轴方向上被锁定。由于释放环15配置在变焦环14的前方,所以不能沿光轴方向拆下变焦环14。通过以上组装完成前盖单元18。
接着,通过利用图8说明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安装状态。
图8是示出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截面结构的图。该截面是为了示出构造的示意图。该截面仅示出前盖19、前内里20、变焦环14、滑动片24、释放环15(释放基部22和释放套23)、释放板27和螺钉34。
释放板27通过螺钉34被固定至释放基部22。所以,前内里20被保持在释放基部22和释放板27之间。图8中未示出前内里20的轨道面20e与释放基部22的抵接面22m之间的间隙和前内里20的轨道面20g与释放板27之间的间隙,但是实际上设置有用于不引起滑动问题的间隙。
变焦环14被保持在释放基部22的轨道面与前内里20的轨道面20h之间。由于变焦环14的滑动面14f沿着释放基部22的轨道面221滑动并且变焦环14的抵接面14g沿着前内里20的轨道面20h滑动,所以变焦环14转动。
在释放基部22的轨道面221与变焦环14的滑动面14f之间有间隙。如果没有间隙,则存在着当接收到来自图8中的箭头的方向的外力时变焦环14的行进空间减小并且变焦环14不能平滑地操作的问题。为此原因,通过添加诸如当各组成部件被外力加压时各组成部件的变形等的间隙的减少量来设置微小间隙。
另外,滑动片24被贴附于变焦环14。如果滑动片24未被贴附于变焦环14,则变焦环14与前盖19接触,结果出现变焦环14不能平滑地操作的问题。此外,变焦环14和前盖19两者均由金属材料制成。因此,由于他们彼此接触时摩擦阻力大,所以可能会出现异常噪声。为了避免该情况,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与任何地方均不接触的滑动片24被贴附于变焦环14。
接着,通过利用图9A至图9C说明变焦环14转动的状态和变焦环14返回至中立位置的状态。
图9A是仅示出镜头单元3和前盖单元18的正面立体图。图9B是与图9A中示出的镜头单元3的光轴垂直的Z-Z截面图并且以通过变焦环14的方式切割。图9C示出变焦环14从图9B中的状态沿“Q”方向转动的状态。
在图9B的状态中,扭簧28的臂部钩住前内里20的弹簧钩部20k和变焦环14的弹簧钩轴14e。于是,使变焦环14返回至中立位置。变焦环14能够围绕变焦环14的中心轴线沿“P”方向(TELE)和“Q”方向(WIDE)两个方向转动。如果使变焦环14转动,则变焦环14的弹簧钩轴14e移动以便使扭簧28的臂移动。于是,扭簧28被加载并且产生为了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加力。在变焦环14未被操作的状态中,变焦环14总是返回至中立位置。在中立位置,由于变焦开关21b未通过变焦杆跳合,所以变焦开关21b的输出信号是OFF。
图9C的状态是变焦环14从图9B的状态沿“Q”方向、即WIDE方向转动的状态。于是,前内里20的限制面20j抵接变焦环14的限制面14i。在图9C中,变焦环14抵接“Q”方向上的可转动端。图9C是扭簧28的臂通过变焦环14的弹簧钩轴14e而变形并且扭簧28被加载的状态。此时,变焦环14的接合部14c向下推动变焦开关21b的可倾斜部并且变焦开关21b输出显示WIDE的信号。如果手从变焦环14上拿开,则变焦环14由于扭簧28的施加力而迅速返回至中立位置。
虽然未示出,但是如果变焦环14沿图9B的“P”方向、即TELE方向转动,则限制面20i抵接限制面14h。于是,变焦环14抵接“P”方向上的可转动端。变焦环14的接合部14c向下推动变焦开关21b的可倾斜部并且变焦开关21b输出显示TELE的信号。如果手从变焦环14上拿开,则变焦环14由于扭簧28的施加力而迅速返回至中立位置。
变焦环14相对于前内里20在预定范围内转动并且由于扭簧28的施加力而返回至中立位置。变焦开关21b能够检测变焦环14转动的方向。
接着,通过利用图10A至图10D说明释放环15以滑动的方式被操作的状态。
图10A是仅示出镜头单元3和前盖单元18的正面立体图。图10B是包括了图10A中示出的镜头单元3的光轴的X-X截面图。图10C示出释放环15被从图10B的状态沿箭头方向向下推动的状态,图10D示出释放环15被从图10B的状态沿箭头方向向上推动的状态。
图10B是释放环15被定位在中立位置的状态。说明了两个释放开关21c和21d与释放基部22之间的关系,其中两个释放开关21c和21d是金属圆顶型的并且被安装在前柔性线路板21上。
在中立状态下,释放基部22的推动部22a配置在释放开关21c的正上方。另外,释放基部22的推动部22b配置在释放开关21d的正下方。该状态未推动各释放开关并且各释放开关未输出信号。
如图10C所示,当拍摄者沿箭头方向向下推动释放环15时,释放基部22的限制面22n抵住前内里20的限制面20l并且不再推动释放环15。释放环15的向下推动行程(释放环15从图10B的状态到图10C的状态的移动量)比释放开关21c的检测行程稍大。所以,释放基部22的推动部22a能够推动释放开关21c。当释放环15变成图10C的状态时,相反侧的推动部22b从中立位置沿向下方向移动。变焦环14的一部分被切口以便不与推动部22b接触。在图10C的状态中,当拍摄者从释放环15拿走手指时,释放环15由于螺旋弹簧32而迅速返回至作为中立位置的图10B的状态。
如图10D所示,当拍摄者沿箭头方向向上推动释放环15时,释放基部22的限制面22p抵住前内里20的限制面20m,并且不再推动释放环15。释放环15的向上推动行程(释放环15从图10B的状态到图10D的状态的移动量)比释放开关21d的检测行程稍大。当释放环15变成图10D的状态时,相反侧的推动部22a从中立位置沿向上方向移动。变焦环14的一部分被切口以便不与推动部22a接触。在图10D的状态中,当拍摄者从释放环15上拿走手指时,释放环15由于螺旋弹簧32而迅速返回至中立状态。
如果金属圆顶型开关被过分推动,则存在着开关被毁坏的问题。当出现强烈冲击时发生该问题,例如,拍摄者意外地使照相机跌落。
然而,由于在该实施方式的构造中释放环15的可动范围受到限制,所以释放开关21c、21d不会被过分推动。即使释放环15由于组成部件的变形等而移动超过释放环15的可动范围,从释放基部22突出的突出部也弹性地变形使得释放开关21c、21d不会受到太多载荷。
接着,通过利用图11说明用于使释放环15返回至中立位置的螺旋弹簧32的配置。
图11A是仅示出镜头单元3和前盖单元18的正面立体图。图11B是包括了图11A中示出的镜头单元3的光轴的Y-Y截面图。
两个金属轴31和两个螺旋弹簧32以夹着镜头单元3的光轴的方式并排地配置于前内里20的两侧。螺旋弹簧32使释放环15返回至中立位置,并且一个螺旋弹簧也能够获得使释放环15返回至中立位置的功能。然而,当配置了左、右螺旋弹簧32中的任一个时,释放环15的中立位置处的咔哒声增加并且质量标准劣化。鉴于这样的问题,在前内里20的两侧以良好平衡的方式配置两个螺旋弹簧32。
另外,螺旋弹簧32以改善空间效率并且与变焦环14的厚度(由双点划线示出的范围)重叠的方式配置。
接着,通过利用图12A至图12C说明释放环15的支撑构造。
图12A是当释放环15被定位在中立位置时的截面图,图12B是当释放环15被向下推动时的截面图,图12C是当释放环15被向上推动时的截面图。
在图12A的状态中,各保持件33通过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分别推抵前内里20的接收面。
在图12B的状态中,螺旋弹簧32的上侧卷曲端部32a被用于弹簧钩住释放基部22的角肋部22g向下推动。同时,下侧卷曲端部32b被配置在下侧的保持件33限制并且螺旋弹簧32在向下方向上无法移动。
所以,螺旋弹簧32被从图12A的状态压缩并且被加载。在释放环15被向下推动的状态中,释放基部22的角肋22h与螺纹凸起22c和22d也沿向下方向移动。他们被设计成不与周边组成部件接触。从该状态,当拍摄者停止向下推动释放环15时,释放环15由于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而迅速返回至中立位置。
在图12C的状态中,下侧卷曲端部32b被用于弹簧钩住释放基部22的角肋部22h向上推动。同时,上侧卷曲端部32a被配置在上侧的保持件33限制并且螺旋弹簧32在向上方向上无法移动。
所以,螺旋弹簧32被从图12A的状态压缩并且被加载。在释放环15被向上推动的状态中,释放基部22的角肋22g与螺纹凸起22c和22d也沿向上方向移动。与向下推动释放环15的情况中一样,他们被设计成不与周边组成部件接触。从该状态,当拍摄者停止向上推动释放环15时,释放环15由于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而迅速返回至中立位置。
在图12A的中立位置中,释放基部22的角肋22g与角肋22h之间的距离和配置在弹簧单元30的上方、下方的两个保持件33之间的距离长度相等。通过以上构造,释放基部22的角肋22g和上侧保持件33同时与螺旋弹簧32的上侧卷曲端部32a接触。类似地,释放基部22的角肋22h与下侧保持件33同时与螺旋弹簧32的下侧卷曲端部32b接触。当角肋22g与角肋22h之间的距离不同于两个保持件33之间的距离时,尺寸差异变成释放基部22的中立位置处的停止咔哒声。当由于制造误差产生尺寸差异时,可以通过在保持件33与前内里接收面20n、20p之间插入诸如垫片等的隔离件来调整保持件33的位置。
虽然仅说明了配置在左、右侧的两个螺旋弹簧32中的一侧,但是另一侧以同样的方式构造。
接着,通过利用图13说明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位置关系。
图13是照相机的右侧视图,镜头单元3缩回,并且释放环15处于被定位在中立位置的状态。
如图13所示,绘出了与照相机主体1和释放环15的外形相切的线(切线),变焦环14的顶侧操作部14a和底侧操作部14b以从切线突出的方式设置。拍摄者在指腹(finger pad)上操作顶侧操作部14a和底侧操作部14b以使其转动。如果变焦环14的顶侧操作部14a和底侧操作部14b不从切线突出,则难以操作变焦环14。
当变焦环14的顶侧操作部14a和底侧操作部14b突出太多时,在如图所示将照相机放在桌子上的情况中,存在着底侧操作部14b与桌子接触并且变焦环14不小心移动的问题。另外,当变焦环14的顶侧操作部14a和底侧操作部14b突出太多时,在将照相机主体安装至三脚架的情况中,底侧操作部14b与三脚架的安装面接触并且变焦环不能转动。虑及于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变焦环14的顶侧操作部14a和底侧操作部14b从将照相机主体1与释放环15连接的切线突出。另外,变焦环14的顶侧操作部14a和底侧操作部14b被构造成不从照相机主体1的顶面及底面的延伸面突出。
接着,通过利用图14说明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的外形的位置关系。
图14是照相机的主视图。变焦环14处于中立状态并且释放环15被从上向下(沿箭头方向)推动。图中虚线表示释放环15的中立状态的位置。
被向下推动的释放环15的外径不从变焦环14的外径突出。所以,即使释放环15被向下推动,释放环15的底端也不从变焦环14突出。如果当释放环15被向下推动时释放环15的底端从变焦环14突出,则能够通过用手指钩住释放环15的突出部分来对释放环15施力以使释放环15从照相机分开。另外,如果当释放环15被向下推动时释放环15的底端从变焦环14突出,则在将照相机主体1放在桌子上的情况中释放环15不能被充分地操作并且不能安装三脚架。虑及于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释放环15的移动范围被构造成使得如果释放环15以滑动的方式被操作则释放环15的顶端或底端不从变焦环14的外径突出。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即使进行照相机的各种保持方法,通过围绕镜头单元3配置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也能够在不用在数字照相机中配置多个释放钮的情况下平滑地进行变焦和释放操作。
另外,由于变焦环14和释放环15配置在照相机主体1的正面的近似中央位置处,所以无论拍摄者是用右手还是用左手操作,都能够容易地进行变焦和释放操作。
此外,通过以与释放环15相邻的方式配置变焦环14,能够平滑地进行在通过进行变焦决定视角之后进行释放操作的一系列动作。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变焦环14在预定范围内被可转动地操作,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当变焦环14没有转动限制时,无需用于返回至中立位置的施力构件。于是,通过利用光断路器(PI)和霍尔元件来检测转动并且通过脉冲计数系统来检测转动的存在和转动方向。
另外,虽然释放环15可沿上下方向滑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释放环15可以沿左右方向和其他方向滑动。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释放环15配置在变焦环14的前方,但是变焦环14可以配置在释放环15的前方。
[实施方式2]
图15是作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数字照相机(下文称作“照相机”)的外观立体图。
释放钮101a配置于照相机主体101的顶面。
可更换镜头103通过利用卡合拆装机构被可拆装地安装至照相机主体101。可更换镜头103包括多个光学透镜、聚焦环103a和检测各种环的移动的检测部件。可更换镜头103能够经由电触点将输出信号传送至照相机主体101。另外,变焦环(第二环操作构件)114和多操作环(第一环操作单元)115被安装至作为可更换镜头103的组成部件的基部构件(未示出)。
变焦环114可相对于基板转动,并且多操作环115可相对于基板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即“R(向下)”、“S(向上)”、“T(向左)”、“U(向右)”方向滑动。
可通过操作变焦环114来改变拍摄视角。处于拍摄模式时AF(自动对焦)框架的移动、处于再现模式时再现图像的滚动以及处于各种菜单模式时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的光标移动可通过操作多操作环115来进行。这些操作能够根据喜好来改变各种命令的分配,例如,在处于拍摄模式时,可分别将沿“T”方向的操作和沿“R”方向的操作设定为进行单张拍摄和进行连续拍摄。当然,也可以将多操作环115的所有方向的加压用作释放钮,即、可以将多操作环115的R、S、T和U方向中的所有方向分配给单张拍摄。
另外,通过设置变焦环114和多操作环115,可以在处于拍摄模式时在不使照相机移位的情况下改变拍摄条件。此外,拍摄者能够通过为多操作环115分配释放钮功能来自由地拍摄。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当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括所有这种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3)

1.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
镜头单元;
第一环操作单元,其为环状并且围绕所述镜头单元配置;
基部单元,其被构造成以使得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能够在与所述镜头单元的光轴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保持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和
第一检测部件,其被构造成检测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的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滑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包括:第一开关,其在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滑动时接通;和第二开关,其在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滑动时接通,并且
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或所述第二开关接通时进行释放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二环操作单元,其为环状并且围绕所述镜头单元配置,所述第二环操作单元以能围绕所述镜头单元的所述光轴转动的方式由所述基部单元保持;和
第二检测部件,其被构造成检测所述第二环操作单元的围绕所述光轴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检测部件检测到所述第二环操作单元的转动操作时进行变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在所述镜头单元的所述光轴上配置于所述第二环操作单元的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环操作单元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的移动范围在与所述光轴垂直的方向上不从所述第二环操作单元的外径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以在所述镜头单元的光轴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一施力构件,其被构造成使所述第一环操作单元返回至中立位置;和
第二施力构件,其被构造成使所述第二环操作单元返回至中立位置,
所述摄像设备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以在所述镜头单元的光轴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一施力构件以在所述镜头单元的所述光轴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
所述第二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以在所述镜头单元的所述光轴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单元以使得所述镜头单元的所述光轴的中心与所述摄像设备的正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和上下方向的中心重叠的方式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能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转动的显示单元。
CN201310741556.1A 2012-12-27 2013-12-27 摄像设备 Active CN1039057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5996 2012-12-27
JP2012285996A JP6071544B2 (ja) 2012-12-27 2012-12-27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5701A true CN103905701A (zh) 2014-07-02
CN103905701B CN103905701B (zh) 2017-03-01

Family

ID=509968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77712.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75303U (zh) 2012-12-27 2013-12-27 摄像设备
CN201310741556.1A Active CN103905701B (zh) 2012-12-27 2013-12-27 摄像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77712.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75303U (zh) 2012-12-27 2013-12-27 摄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64593B2 (zh)
JP (1) JP6071544B2 (zh)
CN (2) CN203775303U (zh)
RU (1) RU2612363C2 (zh)
TW (1) TWI52947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0856A (zh) * 2018-06-19 2019-12-27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1544B2 (ja) * 2012-12-27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541430B1 (ja) * 2013-08-19 2014-07-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装着装置
JP6216568B2 (ja) * 2013-08-19 2017-10-1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KR102156292B1 (ko) * 2013-12-24 2020-09-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 장치
JP6296894B2 (ja) * 2014-05-14 2018-03-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2016012027A (ja) * 2014-06-27 2016-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516425B2 (ja) * 2014-08-12 2019-05-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及び撮像装置
JP5848484B1 (ja) * 2015-07-24 2016-01-27 稔 稲葉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
JP1573871S (zh) 2016-07-06 2017-04-10
JP1573659S (zh) * 2016-07-06 2017-04-10
JP6568029B2 (ja) 2016-09-16 2019-08-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付きデジタルカメラ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8199A (en) * 1990-02-08 1992-09-1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driven zoom lens barrel
US5664243A (en) * 1995-06-08 1997-09-02 Minolta Co., Ltd. Camera
US6400902B1 (en) * 1998-12-11 2002-06-04 Nikon Corporation Blur correction apparatus
CN101802705A (zh) * 2007-10-15 2010-08-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相机本体和摄影装置
CN102809872A (zh) * 2011-06-03 2012-12-05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203775303U (zh) * 2012-12-27 2014-08-13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87501B2 (ja) * 1990-02-08 1998-08-20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GB2241074B (en) * 1990-02-14 1995-01-04 Asahi Optical Co Ltd Camera having motor-driven zoom lens
US5752096A (en) 1991-02-14 1998-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featuring a single drive source and a plurality of selectable dri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JPH09230218A (ja) * 1996-02-23 1997-09-05 Minolta Co Ltd カメラ
JP3249045B2 (ja) * 1996-05-21 2002-01-21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レリーズボタン機構
JPH116948A (ja) * 1997-06-18 1999-01-12 Asahi Optical Co Ltd 交換レンズ
JP2001318421A (ja) * 2000-05-10 2001-11-1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JP2002040534A (ja) * 2000-07-27 2002-02-06 Nikon Corp カメラ
JP2002107603A (ja) * 2000-09-29 2002-04-1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装置
JP3778078B2 (ja) * 2001-12-19 2006-05-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2004053700A (ja) * 2002-07-17 2004-02-19 Funai Electric Co Ltd 撮影装置
JP2007041119A (ja) * 2005-08-01 2007-02-15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7072252A (ja) * 2005-09-08 2007-03-22 Canon Inc レンズ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JP2007194952A (ja) 2006-01-19 2007-08-02 Fujifilm Corp カメラ
US8339503B2 (en) * 2008-09-10 2012-12-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TWM360382U (en) 2008-10-15 2009-07-01 Altek Corp Camera
JP5317737B2 (ja) * 2009-02-03 2013-10-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041124A (ja) * 2009-08-17 2011-02-24 Canon Inc 電子機器
KR101817650B1 (ko) * 2010-09-08 2018-0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초점 조절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8199A (en) * 1990-02-08 1992-09-1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driven zoom lens barrel
US5664243A (en) * 1995-06-08 1997-09-02 Minolta Co., Ltd. Camera
US6400902B1 (en) * 1998-12-11 2002-06-04 Nikon Corporation Blur correction apparatus
CN101802705A (zh) * 2007-10-15 2010-08-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相机本体和摄影装置
CN102809872A (zh) * 2011-06-03 2012-12-05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203775303U (zh) * 2012-12-27 2014-08-13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0856A (zh) * 2018-06-19 2019-12-27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3158191A (ru) 2015-07-10
TW201428409A (zh) 2014-07-16
US20140184903A1 (en) 2014-07-03
JP2014126848A (ja) 2014-07-07
CN103905701B (zh) 2017-03-01
US9264593B2 (en) 2016-02-16
TWI529474B (zh) 2016-04-11
RU2612363C2 (ru) 2017-03-07
JP6071544B2 (ja) 2017-02-01
CN203775303U (zh) 2014-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75303U (zh) 摄像设备
JP5086894B2 (ja) 入力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1772952B (zh) 摄像装置
US10757322B2 (en) Method of setting initial position of camera, camera, and camera system
US8115801B2 (en) Method of automatic photographs stitching
EP3190782A2 (en) Action camera
US747132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otating image in digital camera
JP6328255B2 (ja) マルチ撮像装置、マルチ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9838609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controlling zooming function
US20060051070A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layback method
JP5243691B2 (ja) カメラ
US9807296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uto focus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11178325B2 (en) Image capturing control apparatus that issues a notification when focus detecting region is outside non-blur region,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6205068B2 (ja) 撮像装置の操作装置、操作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148651B2 (ja) 入力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4208122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EP3754965B1 (en) Imaging device, imaging method and imaging program
JP2018006996A (ja) 通信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2004104722A (ja) 撮像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8164685A (ja) ズーム機能付きカメラ
JP2010147771A (ja) 撮像装置
JP2007060436A (ja) 映像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