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9793A - El元件用光取出膜、面發光體及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El元件用光取出膜、面發光體及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09793A
TW201409793A TW102124463A TW102124463A TW201409793A TW 201409793 A TW201409793 A TW 201409793A TW 102124463 A TW102124463 A TW 102124463A TW 102124463 A TW102124463 A TW 102124463A TW 201409793 A TW201409793 A TW 20140979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xtraction
resin
extraction film
fine particles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4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72076B (zh
Inventor
Takeshi Morinaka
Kazunori MUKUNOKI
Toshiaki Hattori
Yusuke Kurita
Naoko Yamad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Rayon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Rayon Co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Rayon Co
Publication of TW201409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9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2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20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56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arranged along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a plane, e.g. honeycomb arrangement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1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 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兼顧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與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以及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提高且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受到抑制的面發光體。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為包含凹凸結構12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並且凹凸結構12配置有多個球狀突起15,該球狀突起15是包含樹脂與添加於該樹脂中的微粒子16而成,球狀突起15中的微粒子16的含有率為22質量%~55質量%,且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的平均最長直徑Aave與微粒子16的體積平均粒徑P滿足以下的數學式(1):Aave/P≧5 (1)。

Description

EL元件用光取出膜、面發光體及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激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EL)元件用光取出膜、面發光體以及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EL元件,尤其是來源於以有機EL發光元件作為發光源的面發光體中的EL元件的光取出的技術。
本申請案主張基於2012年7月31日向日本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特願2012-169546號的優先權,將其內容併入本說明書中。
面發光體中,EL元件被期待用於平板顯示器,進而被期待用於成為螢光燈等的替代品的下一代照明。
EL元件的結構從僅以2片膜來夾持成為發光層的有機薄膜的單純結構者,多樣化為多層化的結構者。後者的多層化的結構例如可列舉於設置於玻璃基板上的陽極上積層有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陰極者。夾持於陽極與陰極中的層全部由有機薄膜構成,各有機薄膜的厚度為數十nm,非常薄。
EL元件為薄膜的積層體,是由各薄膜的材料的折射率之差來決定薄膜間的光的全反射角。現狀為,發光層中產生的光的約80%被封入至EL元件內部,無法取出至外部。具體而言,若將玻璃基板的折射率設為1.5,且將空氣層的折射率設為1.0,則臨界角θc為41.8°,小於該臨界角θc的入射角的光自玻璃基板射出至空氣層,但大於該臨界角θc的入射角的光全反射而被封入至玻璃基板內部。因此,要求實現將被封入至EL元件表面的玻璃基板內部的光取出至玻璃基板外部的光取出功能,即,提高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
另外,關於進行各向同性發光的EL元件,不僅要求提高光取出效率或法線亮度,並且要求來源於EL元件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小。即要求,當來源於發光層的出射光通過玻璃基板而從玻璃基板射出光時,由波長引起的出射角度的差異小,換言之,來源於玻璃基板的出射光分佈中波長依存性儘可能少。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專利文獻1中提出有包含光擴散微粒子的膜。另外,專利文獻2中提出有具有角錐形狀的凹凸結構的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21220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1-9229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膜中,雖然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得到改善,但微粒子的含有率低至10質量%,因此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差。另外,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膜中,雖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得到改善,但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或法線亮度差。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兼顧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與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以及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提高且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受到抑制的面發光體。
依據本發明,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而提供一種EL元件用光取出膜,該EL元件用光取出膜為包含凹凸結構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並且上述凹凸結構配置有多個球狀突起,該球狀突起是包含樹脂與添加於該樹脂中的微粒子而成,上述球狀突起中的上述微粒子的含有率為22質量%~55質量%,上述球狀突起的底面部的平均最長直徑Aave與上述微粒子的體積平均粒徑P滿足以下的數學式(1):Aave/P≧5 (1)。
另外,依據本發明,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而提供一種包含 如以上所述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面發光體。
進而,依據本發明,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而提供一種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其為製造如以上所述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方法,該製造方法為如下操作:使具有排列有多個凹形狀的球狀突起轉印部的外周面的輥模具旋轉,沿著上述輥模具的外周面而使基材於上述輥模具的旋轉方向上移行,並且於上述輥模具的外周面與基材之間填充包含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與微粒子而成的混合物,於在上述輥模具的外周面與上述基材之間夾持上述混合物的狀態下,對上述輥模具的外周面與上述基材之間的區域照射活性能量線,使上述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一次性硬化。
藉由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能夠獲得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優異、且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面發光體。另外,本發明的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優異,且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另外,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容易且有效率地提供如以上所述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
10‧‧‧EL元件用光取出膜/光學膜
11‧‧‧凹凸結構層
12‧‧‧凹凸結構
13‧‧‧基底層
14‧‧‧基材
15‧‧‧球狀突起
16‧‧‧微粒子
17‧‧‧樹脂
18‧‧‧球狀突起的底面部
21‧‧‧黏著層
22‧‧‧保護膜
30‧‧‧EL元件
31‧‧‧玻璃基板
32‧‧‧陽極
33‧‧‧發光層
34‧‧‧陰極
50‧‧‧製造裝置
51‧‧‧混合物
52‧‧‧輥模具
53‧‧‧夾輥
54‧‧‧活性能量線照射裝置
55‧‧‧箱
56‧‧‧配管
A‧‧‧最長直徑
B‧‧‧高度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剖面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2(a)、圖2(b)、圖2(c)、圖2(d)、圖2(e)、圖2(f)是從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上方觀察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凹凸結構的配置例而得的示意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凹凸結構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4是從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上方觀察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一例而得的示意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面發光體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7是利用掃描型顯微鏡拍攝實施例1中製造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具有凹凸結構的表面而得的影像。
圖8是利用掃描型顯微鏡拍攝實施例1中製造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剖面而得的影像。
圖9是利用掃描型顯微鏡拍攝實施例4中製造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具有凹凸結構的表面而得的影像。
圖10是利用掃描型顯微鏡拍攝實施例4中製造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剖面而得的影像。
以下,使用圖式來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些圖式中記載的實施方式。此外,本說明書中,有時將EL元件用光取出膜簡稱為「光學膜」。
(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
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例如可列舉如圖1所示的光學膜(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藉由與作為發光源的EL元件組合,而發揮來源於該EL元件的光取出的功能。
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於其中一表面(圖1中為上表面)具有凹凸結構12。凹凸結構12是排列有多個球狀突起15者。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包括基材14。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另一表面(圖1中為下表面)是由基材14的下表面構成。另外,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由於球狀突起15的形狀的維持優異,故而較佳為具有介隔存在於基材14與凹凸結構12之間的基底層(base layer)13。由凹凸結構12與基底層13來構成凹凸結構層11。
另外,就操作性以及於EL元件上的安裝容易性優異的方面而言,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較佳為於基材14的下表面依次積層有黏著層21以及保護膜22者。
以下,對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各構成部分進一步進行詳細說明。
(凹凸結構12)
凹凸結構12具有如下作用:基於其球狀突起15的形狀而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並且基於包含微粒子16而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球狀突起15)
凹凸結構12藉由配置多個球狀突起15而構成。藉由將凹凸 結構12設為包含多個球狀突起15者,可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此處,所謂球狀突起15,是指截球(spherical segment)形狀、截球梯形狀、橢球體(ellipsoid)截球形狀(以1個平面切取旋轉橢球體而得的形狀)、以及橢球體截球梯形狀(以相互平行的2個平面切取旋轉橢球體而得的形狀)的突起。該些球狀突起15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該些球狀突起15中,就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的功能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截球形狀以及橢球體截球形狀的突起。
將凹凸結構12的球狀突起15的配置例示於圖2(a)、圖2(b)、圖2(c)、圖2(d)、圖2(e)、圖2(f)中。
凹凸結構12的球狀突起15的配置例如可列舉:六方排列(圖2(a))、矩形排列(圖2(b))、菱形排列(圖2(c))、直線狀排列(圖2(d))、圓狀排列(圖2(e))、隨機配置(圖2(f))等。該些凹凸結構12的球狀突起15的排列中,就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的功能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六方排列、矩形排列以及菱形排列,更佳為六方排列以及矩形排列。
將球狀突起15的一例示於圖3中。
本說明書中,所謂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是指由球狀突起15的底部(於具有基底層13的情況下,是與基底層13的連接面)的外周緣包圍的假想性面狀部分。
另外,本說明書中,所謂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最長直徑A,是指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最長部分的長度。球狀突 起15的底面部18的平均最長直徑Aave是利用掃描型顯微鏡拍攝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具有球狀突起15的表面,測定5處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最長直徑A,設為其平均值。
進而,本說明書中,所謂球狀突起15的高度B,是指自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起至最高部位為止的高度。球狀突起15的平均高度Bave是利用掃描型顯微鏡拍攝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剖面,測定5處球狀突起15的高度B,設為其平均值。
就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的功能優異的方面而言,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平均最長直徑Aave較佳為0.5μm~150μm,更佳為1μm~130μm,尤佳為2μm~100μm。
就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的功能優異的方面而言,球狀突起15的平均高度Bave較佳為10μm~100μm,更佳為12μm~80μm,尤佳為15μm~60μm。
就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的功能優異的方面而言,球狀突起15的縱橫比較佳為0.3~1.4,更佳為0.35~1.3,尤佳為0.4~1.0。
此外,球狀突起15的縱橫比是根據[球狀突起15的平均高度Bave]/[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平均最長直徑Aave]來算出。
(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
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形狀例如可列舉:圓形、橢圓形等。該些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形狀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該些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形狀中,就提高 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的功能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圓形以及橢圓形,更佳為圓形。
將從上方觀察到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一例示於圖4中。
就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的功能優異的方面而言,相對於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面積(由圖4所示的由實線包圍的面積),所有球狀突起15的各自的底面部18的面積(圖4所示的由虛線包圍的面積)的合計的比例較佳為20%~99%,更佳為25%~95%,尤佳為30%~93%,特佳為50%~90%。
此外,於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全部為相同大小的圓形的情況下,相對於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面積,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面積的合計的比例的最大值成為91%左右。
(基底層13)
基底層13具有如下作用:緩和與樹脂組成物硬化時的聚合收縮等相伴的應力,維持球狀突起15的形狀。進而,於如圖1所示基底層13包含微粒子16的情況下,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功能進一步提高。
基底層13的厚度較佳為3μm~50μm,更佳為5μm~45μm,尤佳為10μm~40μm。若基底層13的厚度為3μm以上,則藉由包含微粒子16,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功能提高。另外,若基底層13的厚度為50μm以下,則可抑制用於提高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的功能因散射而 下降。
本發明的凹凸結構12的球狀突起15包含樹脂17以及微粒子16。
於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如圖1所示,為包含在基底層13的表面上存在有凹凸結構12的凹凸結構層11者的情況下,微粒子16可僅存在於凹凸結構12中,亦可存在於凹凸結構12以及基底層13的兩者中。但,就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生產性優異,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功能提高的方面而言,較佳為如圖1所示於凹凸結構12以及基底層13的兩者中具有微粒子16,尤佳為微粒子16的含有率於凹凸結構12的球狀突起15與基底層13中實質上相等。
(樹脂17)
樹脂17只要是可見光波長區域(約為400nm~700nm)的光穿透率高的樹脂,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樹脂;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樹脂等苯乙烯樹脂;氯乙烯樹脂等。該些樹脂中,就可見光波長區域的光穿透率高,耐熱性、力學特性、成形加工性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丙烯酸樹脂。
於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為包含在基底層13的表面上存在有凹凸結構12的凹凸結構層11者的情況下,樹脂 17可於凹凸結構12與基底層13中為相同者,亦可為不同者。但,由於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生產性優異,較佳為於凹凸結構12與基底層13中使用相同的樹脂17。
就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生產性優異的方面而言,樹脂17較佳為藉由對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照射活性能量線而硬化的硬化樹脂。
活性能量線例如可列舉:紫外線、電子束、X射線、紅外線、可見光線等。該些活性能量線中,就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性優異,可抑制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劣化的方面而言,較佳為紫外線、電子束,更佳為紫外線。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只要可藉由活性能量線而硬化,則並無特別限定,就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操作性或硬化性優異,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柔軟性、耐熱性、耐擦傷性、耐溶劑性、光穿透性等諸物性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包含聚合性單體(A)、交聯性單體(B)以及聚合起始劑(C)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
聚合性單體(A)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二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dodecyl)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 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苯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四氫糠酯、(甲基)丙烯酸降冰片酯、(甲基)丙烯酸金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基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四環十二烷基(dodecanyl)酯、環己烷二甲醇單(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甲氧基丁酯、(甲基)丙烯酸丁氧基乙酯、甲氧基三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二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2-(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甲基雙環庚烷、4-(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甲基-2-乙基-1,3-二氧戊環、4-(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甲基-2-異丁基-1,3-二氧戊環、三羥甲基丙烷縮甲醛(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磷酸(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磷酸(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酯類;(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腈;(甲基)丙烯醯胺、N-二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二乙基(甲基)丙烯醯胺、N-丁基(甲基)丙烯醯胺、二甲基胺基丙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基嗎啉、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醯胺、亞甲基雙(甲基)丙烯醯胺等(甲基)丙烯醯胺類;使藉由雙酚類(雙酚A、雙酚F、雙酚S、四溴雙酚A等)與表氯醇的縮合反應而得 的雙酚型環氧樹脂,與(甲基)丙烯酸或者其衍生物反應而成的化合物等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類;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類;乙烯基甲醚、乙烯基乙醚、2-羥基乙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類;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等羧酸乙烯酯類;乙烯、丙烯、丁烯、異丁烯等烯烴類等。該些聚合性單體(A)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該些聚合性單體(A)中,就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操作性、硬化性優異,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柔軟性、耐熱性、耐擦傷性、耐溶劑性、光穿透性等諸物性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甲基)丙烯酸酯類、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類、芳香族乙烯基類以及烯烴類,更佳為(甲基)丙烯酸酯類以及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類。
本說明書中,所謂(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或者甲基丙烯酸酯。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總量中,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中的聚合性單體(A)的含有率較佳為0.5質量%~60質量%,更佳為1質量%~57質量%,尤佳為2質量%~55質量%。若聚合性單體(A)的含有率為0.5質量%以上,則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操作性優異,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基材密接性優異。另外,若聚合性單體(A)的含有率為60質量%以下,則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交聯性以及硬化性優異,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耐溶劑性優異。
交聯性單體(B)例如可列舉: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 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六(甲基)丙烯酸酯類;二季戊四醇羥基五(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羥基五(甲基)丙烯酸酯等五(甲基)丙烯酸酯類;二(三羥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乙氧基改質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等四(甲基)丙烯酸酯類;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乙氧基化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sethoxylated trimethylolpropane tri(meth)acrylate)、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異三聚氰酸酯、碳數2~5的脂肪族烴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環氧乙烷改質三(甲基)丙烯酸酯等三(甲基)丙烯酸酯類;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5-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基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環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2,2-雙(4-(甲基)丙烯醯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2,2-雙(4-(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苯基)丙烷、2,2-雙(4-(3-(甲基)丙烯醯氧基-2-羥基丙氧基)苯基)丙烷、1,2-雙(3-(甲基)丙烯醯氧基-2- 羥基丙氧基)乙烷、1,4-雙(3-(甲基)丙烯醯氧基-2-羥基丙氧基)丁烷、雙(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2-羥基乙基異三聚氰酸酯、環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羥甲基三環癸烷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氧基化環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氧基化環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氧基化雙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氧基化雙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氫化雙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氧基化氫化雙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氧基化氫化雙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雙苯氧基茀乙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特戊酸(pivalic acid)新戊二醇的ε-己內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特戊酸新戊二醇的γ-丁內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的己內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的己內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環己烷二甲醇的己內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環戊二醇的己內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的環氧乙烷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的環氧丙烷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的己內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氫化雙酚A的己內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F的己內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環氧乙烷改質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二(甲基)丙烯酸酯類;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對苯二甲酸二烯丙酯、間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二乙二醇二烯丙基碳酸酯等二烯丙基類;(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二乙烯基苯;亞甲基雙丙烯醯胺;藉由多元酸(鄰 苯二甲酸、丁二酸、六氫鄰苯二甲酸、四氫鄰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壬二酸、己二酸等),與多元醇(乙二醇、己二醇、聚乙二醇、聚四亞甲基二醇等)以及(甲基)丙烯酸或者其衍生物的反應而獲得的化合物等聚酯二(甲基)丙烯酸酯類;使二異氰酸酯化合物(甲苯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二甲苯二異氰酸酯、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與含羥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進行反應而得的化合物,於醇類(烷烴二醇、聚醚二醇、聚酯二醇、螺甘油(spiroglycol)化合物等的1種或者2種以上)的羥基上加成二異氰酸酯化合物,且使其餘的異氰酸基與含羥基的(甲基)丙烯酸酯進行反應而獲得的化合物等胺基甲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類;二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三乙二醇二乙烯基醚等二乙烯基醚類;丁二烯、異戊二烯、二甲基丁二烯等二烯類等。該些交聯性單體(B)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該些交聯性單體(B)中,就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柔軟性、耐熱性、耐擦傷性、耐溶劑性、光穿透性等諸物性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六(甲基)丙烯酸酯類、五(甲基)丙烯酸酯類、四(甲基)丙烯酸酯類、三(甲基)丙烯酸酯類、二(甲基)丙烯酸酯類、二烯丙基類、(甲基)丙烯酸烯丙酯、聚酯二(甲基)丙烯酸酯類以及胺基甲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類,更佳為:六(甲基)丙烯酸酯類、五(甲基)丙烯酸酯類、四(甲基)丙烯酸酯類、三(甲基)丙烯酸 酯類、二(甲基)丙烯酸酯類、聚酯二(甲基)丙烯酸酯類以及胺基甲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類。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總量中,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中的交聯性單體(B)的含有率較佳為30質量%~98質量%,更佳為35質量%~97質量%,尤佳為40質量%~96質量%。若交聯性單體(B)的含有率為30質量%以上,則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交聯性以及硬化性優異,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耐溶劑性優異。另外,若交聯性單體(B)的含有率為98質量%以下,則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柔軟性優異。
聚合起始劑(C)例如可列舉:安息香(benzoin)、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異丙醚、安息香異丁醚、乙偶姻(acetoin)、二苯乙二酮(benzil)、二苯基酮(benzophenone)、對甲氧基二苯基酮、2,2-二乙氧基苯乙酮、α,α-二甲氧基-α-苯基苯乙酮、苄基二甲基縮酮、乙醛酸甲基苯酯、乙醛酸乙基苯酯、4,4'-雙(二甲基胺基)二苯基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2-乙基蒽醌等羰基化合物;一硫化四甲基甲硫碳醯胺(tetramethylthiuram monosulfide)、二硫化四甲基甲硫碳醯胺等硫化合物類;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苯甲醯基二乙氧基氧化膦等醯基氧化膦類等。該些聚合起始劑(C)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該些聚合起始劑(C)中,就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操作性以及硬化性優異,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光穿透性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羰基化合物以及醯基氧化 膦類,更佳為羰基化合物。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總量中,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中的聚合起始劑(C)的含有率較佳為0.1質量%~10質量%,更佳為0.5質量%~8質量%,尤佳為1質量%~5質量%。若聚合起始劑(C)的含有率為0.1質量%以上,則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操作性以及硬化性優異。另外,若聚合起始劑(C)的含有率為10質量%以下,則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光穿透性優異。
就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光穿透性優異的方面而言,樹脂17的折射率較佳為1.40~2.00,更佳為1.43~1.95,尤佳為1.46~1.90。
凹凸結構12中的樹脂17的含有率為45質量%~78質量%,較佳為50質量%~76質量%,更佳為55質量%~73質量%。若凹凸結構12中的樹脂17的含有率為45質量%以上,則可容易地進行球狀突起15的成形。另外,若凹凸結構12中的樹脂17的含有率為78質量%以下,則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功能提高。
(微粒子16)
微粒子16只要是具有可見光波長區域(約為400nm~700nm)的光擴散效果的微粒子,則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的微粒子。微粒子16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微粒子16的材料例如可列舉:金、銀、矽、鋁、鎂、鋯、鈦、鋅、鍺、銦、錫、銻、鈰等金屬;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鎂、氧 化鋯、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鍺、氧化銦、氧化錫、銦錫氧化物、氧化銻、氧化鈰等金屬氧化物;氫氧化鋁等金屬氫氧化物;碳酸鎂等金屬碳酸鹽;氮化矽等金屬氮化物;丙烯酸樹脂、苯乙烯樹脂、矽酮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環氧樹脂等樹脂等。該些微粒子16的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該些微粒子16的材料中,就製造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時的操作性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矽、鋁、鎂、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鎂、氫氧化鋁、碳酸鎂、丙烯酸樹脂、苯乙烯樹脂、矽酮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以及環氧樹脂,更佳為:氧化矽、氧化鋁、氫氧化鋁、碳酸鎂、丙烯酸樹脂、苯乙烯樹脂、矽酮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以及環氧樹脂。
於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如圖1所示,為包含在基底層13的表面上存在有凹凸結構12的凹凸結構層11者的情況下,微粒子16可於凹凸結構12與基底層13中為相同者,亦可為不同者。但,就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生產性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於凹凸結構12與基底層13中使用相同的微粒子16。
就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光穿透性優異的方面而言,微粒子16的折射率較佳為1.30~2.00,更佳為1.35~1.95,尤佳為1.40~1.90。
微粒子16的體積平均粒徑P較佳為0.5μm~20μm,更佳為1μm~15μm,尤佳為1.5μm~10μm。若微粒子16的體積平均粒徑P為0.5μm以上,則可使可見波長區域的光有效地散 射。另外,若微粒子16的體積平均粒徑P為20μm以下,則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功能提高。
就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優異,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功能提高的方面而言,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平均最長直徑Aave與微粒子16的體積平均粒徑P的比為5以上,即滿足數學式(1):Aave/P≧5 (1)。
Aave/P較佳為7以上,更佳為10以上。
此外,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平均最長直徑Aave與微粒子16的體積平均粒徑P的比是根據[球狀突起15的底面部18的平均最長直徑Aave]/[微粒子16的體積平均粒徑P]來算出。
微粒子16的形狀例如可列舉:球狀、圓柱狀、立方體狀、長方體狀、角錐狀、圓錐狀、星型狀、不定形狀。該些微粒子16的形狀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該些微粒子16的形狀中,就可使可見波長區域的光有效地散射的方面而言,較佳為球狀、立方體狀、長方體狀、角錐狀以及星型狀,更佳為球狀。
凹凸結構12中的微粒子16的含有率,即,球狀突起15中的微粒子16的含有率為22質量%~55質量%,較佳為24質量%~50質量%,更佳為27質量%~45質量%。若凹凸結構12中的 微粒子16的含有率為22質量%以上,則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功能提高。另外,若凹凸結構12中的微粒子16的含有率為55質量%以下,則可容易地進行球狀突起15的成形。
藉由樹脂17與微粒子16具有折射率差,而產生微粒子16的光擴散效果。樹脂17與微粒子16的折射率差較佳為0.04~0.20,更佳為0.05~0.17,尤佳為0.07~0.15。若樹脂17與微粒子16的折射率差為0.04以上,則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功能提高。另外,若樹脂17與微粒子16的折射率差為0.20以下,則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優異。
樹脂17與微粒子16的組合例如可列舉: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矽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鋁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矽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鋁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氫氧化鋁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碳酸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丙烯酸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苯乙烯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矽酮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胺基甲酸酯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三聚氰胺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 微粒子16為環氧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矽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鋁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鎂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矽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鋁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鎂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氫氧化鋁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碳酸鎂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丙烯酸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苯乙烯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矽酮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胺基甲酸酯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三聚氰胺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碳酸酯樹脂且微粒子16為環氧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矽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鋁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鎂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氧化矽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氧化鋁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氧化鎂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氫氧化鋁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碳酸鎂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丙烯酸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苯乙 烯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矽酮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胺基甲酸酯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三聚氰胺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微粒子16為環氧樹脂微粒子等。該些樹脂17與微粒子16的組合中,就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耐熱性、力學特性、成形加工性優異,折射率差在上述較佳範圍內,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優異,且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功能提高的方面而言,較佳為: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矽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鋁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矽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鋁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氫氧化鋁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碳酸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丙烯酸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苯乙烯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矽酮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胺基甲酸酯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三聚氰胺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環氧樹脂微粒子,更佳為: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矽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氧化鋁微粒子、樹脂17 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氫氧化鋁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碳酸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丙烯酸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苯乙烯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矽酮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胺基甲酸酯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三聚氰胺樹脂微粒子、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環氧樹脂微粒子,尤佳為:樹脂17為丙烯酸樹脂且微粒子16為矽酮樹脂微粒子。
微粒子16可不均勻地分佈於樹脂17中,亦可大致均勻地分散於樹脂17中。但,就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生產性優異的方面而言,微粒子16較佳為大致均勻地分散於樹脂17中。
凹凸結構12可於不損及性能的範圍內,除了含有樹脂17或微粒子16以外,還含有其他成分。
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脫模劑、抗靜電劑、調平劑、防污性提高劑、分散穩定劑、黏度調整劑等各種添加劑。
凹凸結構12中的其他成分的含有率較佳為3質量%以下,更佳為2質量%以下,尤佳為1質量%以下。若凹凸結構12中的其他成分的含有率為3質量%以下,則可抑制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性能下降。
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為了保護球狀突起15,提高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操作性,亦可於具有球狀突起15的表面設置保護膜。該保護膜只要於使用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時, 自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上剝離即可。
保護膜例如可列舉公知的保護膜等。
(基材14)
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為了保持自體的形狀,可如圖1所示,在與凹凸結構12相反之側具有基材14。
如後所述,當製作凹凸結構層11時,可隔著基材14而對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照射活性能量線。因此,就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性優異的方面而言,基材14較佳為穿透活性能量線的基材。
基材14的材料例如可列舉: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樹脂;聚苯乙烯、ABS樹脂等苯乙烯樹脂;氯乙烯樹脂;二乙醯基纖維素、三乙醯基纖維素等纖維素樹脂;聚醯亞胺、聚醯亞胺醯胺等醯亞胺樹脂;玻璃;金屬。該些基材14的材料中,就柔軟性優異、活性能量線的穿透性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酯樹脂、苯乙烯樹脂、纖維素樹脂以及醯亞胺樹脂,更佳為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酯樹脂以及醯亞胺樹脂。
就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性優異的方面而言,基材14的厚度較佳為10μm~1,000μm,更佳為20μm~500μm,尤佳為25μm~300μm。
為了提高基底層13與基材14的密接性,可視需要對基 材14的表面實施易黏接處理。
易黏接處理的方法例如可列舉:於基材14的表面形成包含聚酯樹脂、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等的易黏接層的方法;對基材14的表面進行粗糙面化處理的方法等。
於基材14上,除了易黏接處理以外,亦可視需要實施抗靜電、抗反射、防止基材彼此密接等表面處理。
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中,可在與凹凸結構12相反之側的表面設置用於對EL元件30(參照圖6)黏接的黏著層21。於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具有基材14的情況下,如圖1所示,只要在與帶有凹凸結構層11的基材14的面即上表面相反之側的下表面設置黏著層21即可。
黏著層21例如可列舉塗佈有公知黏著劑的層等。
於黏著層21的表面(圖1中為下表面),為了提高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操作性,可如圖1所示設置保護膜22。當於EL元件30的表面貼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時,只要將保護膜22從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上剝離,使黏著層16露出即可。
保護膜22例如可列舉公知的保護膜等。
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當貼合於EL元件30上來製作面發光體時,相對於貼合之前的EL元件30的法線亮度,貼合之後的面發光體的法線亮度較佳為150%以上,更佳為160%以上。
(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製造方法例如可列舉使用如圖5所示的製造裝置50的方法。
以下,對使用圖5所示之裝置50的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並不限定於使用圖5所示之裝置50的製造方法。
以所需的調配量,將用以構成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微粒子16、以及視需要來使用的其他成分進行混合,將所得的混合物51預先放入至儲藏箱55中。
於用以形成球狀突起15的圓筒形的輥模具52與橡膠製夾輥53之間導入基材14。於該狀態下,在旋轉的輥模具52與移行的基材14之間,通過在前端安裝有噴嘴的配管56,自箱55來供給混合物51。
夾持於旋轉的輥模具52與移行的基材14之間的混合物51隔著基材14,藉由活性能量線照射裝置54所照射的活性能量線而硬化。將所得的硬化物自輥模具52中脫模,藉此獲得包括基材14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
就製造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時的操作性優異的方面而言,混合物51的黏度較佳為10mPa.s~3000mPa.s,更佳為20mPa.s~2500mPa.s,尤佳為30mPa.s~2000mPa.s。
混合物51可於不損及所得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性能的範圍內,除了含有用於構成樹脂17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以及微粒子16以外,還包含其他成分。
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脫模劑、抗靜電劑、調平劑、防污性提高劑、分散穩定劑、黏度調整劑等各種添加劑。
輥模具52例如可列舉:鋁、黃銅、鋼等金屬模具;矽酮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環氧樹脂、ABS樹脂、氟樹脂、聚甲基戊烯樹脂等樹脂模具;對樹脂實施鍍敷的模具;利用於樹脂中混合有各種金屬粉的材料來製作的模具等。該些輥模具52中,就耐熱性或機械強度優異,適合於連續生產的方面而言,較佳為金屬模具。具體而言,就適合於精密成形等很多方面而言,金屬模具較佳為聚合發熱強,難以變形,難以損傷,可控制溫度。
輥模具52中,必須形成用於形成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球狀突起15的具有凹坑的轉印面。
轉印面的製作方法例如可列舉:利用金剛石鑽頭的切削、如國際公開2008/069324號小冊子中所記載的蝕刻等。該些轉印面的製作方法中,就容易形成具有曲面的凹坑的方面而言,較佳為如國際公開2008/069324號小冊子中所記載的蝕刻。
另外,轉印面的製作方法可使用如下方法:自具有使轉印面的凹坑反轉而成的突起的主模具上,將使用電鑄法來製作的金屬薄膜捲繞於輥芯構件上,來製造圓筒形的輥模具52。
於輥模具52的內部或者外部,為了維持表面溫度,可視需要而設置護套加熱器(sheath heater)或溫水夾套(warm-water jacket)等熱源設備。
利用活性能量線照射裝置54來產生的活性能量線例如 可列舉:紫外線、電子束、X射線、紅外線、可見光線等。該些活性能量線中,就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性優異,可抑制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劣化的方面而言,較佳為紫外線以及電子束,更佳為紫外線。
活性能量線照射裝置54的活性能量線的發光光源例如可列舉:化學燈、低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金屬鹵化物燈、無電極紫外線燈、可見光鹵素燈、氙燈等。
就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性優異,抑制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的劣化的方面而言,活性能量線照射裝置54的活性能量線的累計光量較佳為0.01J/cm2~10J/cm2,更佳為0.5J/cm2~8J/cm2
利用活性能量線照射裝置54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可藉由1次活性能量線的照射而使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一次性硬化,亦可藉由多次活性能量線的照射,使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分成若干次來逐漸硬化,但就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生產性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藉由1次活性能量線的照射而使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一次性硬化。
此外,於使用多個活性能量線照射裝置54的情況下,只要對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同時照射活性能量線,則亦視為實質上相當於1次活性能量線的照射。
於箱55的內部或者外部,為了維持混合物51的保管溫度,可視需要而設置封裝加熱器或溫水夾套等熱源設備。
(面發光體)
本發明的面發光體包括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及作為發光源的EL元件。
本發明的面發光體例如可列舉如圖6所示的面發光體。
以下,對圖6的面發光體進行說明,但本發明的面發光體並不限定於圖6的面發光體。
圖6的面發光體是於作為發光源的EL元件30的光出射面(發光面)上接合如圖1所示的本發明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其中,保護膜22被剝離去除)而成者。EL元件30是依次積層玻璃基板31、陽極32、發光層33以及陰極34而成。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是基於黏著層21的黏著力而貼附於EL元件30的玻璃基板31的表面。
於EL元件30上附著本發明EL元件用光取出膜10而成的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優異,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功能提高。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來對本發明進行具體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些實施例。
此外,實施例中的「份」以及「%」表示「質量份」以及「質量%」。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表面以及剖面的觀察)
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機器型號名「S-4300-SE/N」,日立高新技術(Hitachi High-Technologies)(股)製造),觀察實施例中所得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具有凹凸結構的表面以及剖面。
此外,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剖面是以通過球狀突起的頂點且相對於球狀突起的底面部而垂直的方式,使用剃刀片將實施例中所得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切斷來觀察。
(光取出效率的測定)
於實施例.比較例.參考例中所得的面發光體上,配置開有直徑為10mm的孔的厚度為0.1mm的遮光片,將其配置於積分球(藍菲光學(Labsphere)公司製造,大小為6英吋)的樣品開口部。於該狀態下,利用分光計測器(分光器:機器型號名「PMA-12」(濱松光電(Hamamatsu Photonics)公司製造)、軟體:軟體名「PMA用基本軟體U6039-01ver.3.3.1」),來測定當對EL元件接通10mA的電流來點燈時的自遮光片的直徑為10mm的孔中射出的光,進行藉由標準發光度曲線(luminosity curve)的修正,算出面發光體的光子數。
將以參考例中所得的面發光體的光子數為基準時的實施例.比較例中所得的面發光體的光子數的比例(%)作為光取出效率。
(法線亮度的測定)
於實施例.比較例.參考例中所得的面發光體上,配置開有直徑為10mm的孔的厚度為0.1mm的遮光片。於該狀態下,利用亮度計(機器型號名「BM-7」,拓普康(Topcon)公司製造),自面發 光體的法線方向測定當對EL元件接通10mA電流來點燈時的自遮光片的直徑為10mm的孔中射出的光,獲得面發光體的亮度值。
將以參考例中所得的面發光體的亮度值為基準時的實施例.比較例中所得的面發光體的亮度值的比例(%)作為法線亮度。
(色度變化量的測定)
於實施例.比較例.參考例中所得的面發光體上,配置開有直徑為10mm的孔的厚度為0.1mm的遮光片。於該狀態下,利用亮度計(機器型號名「BM-7」,拓普康公司製造),對於當對EL元件接通10mA電流來點燈時的自遮光片的直徑為10mm的孔中射出的光,從面發光體的法線方向(0°)、自面發光體的法線方向傾斜10°的方向、自面發光體的法線方向傾斜20°的方向、自面發光體的法線方向傾斜30°的方向、自面發光體的法線方向傾斜40°的方向、自面發光體的法線方向傾斜50°的方向、自面發光體的法線方向傾斜60°的方向、自面發光體的法線方向傾斜70°的方向、自面發光體的法線方向傾斜75°的方向、自面發光體的法線方向傾斜80°的方向,分別測定xy表色系的色度x、y。將各角度的x的值以及x的平均值繪製為橫軸,將各角度的y的值及y的平均值繪製為縱軸,算出自繪製有x及y的平均值的點起至繪製有各角度的x及y的值的點為止的距離,將該距離成為最長時的值作為色度變化量。
此外,色度變化量越小,是指越良好地抑制面發光體的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材料)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A:後述實施例1中製造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硬化物的折射率:1.52)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B:後述實施例9中製造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硬化物的折射率:1.58)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C:後述實施例10中製造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硬化物的折射率:1.58)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D:後述實施例11中製造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硬化物的折射率:1.59)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E:後述實施例12中製造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硬化物的折射率:1.60)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F:後述實施例13中製造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硬化物的折射率:1.61)
微粒子A:矽酮樹脂球狀微粒子(商品名「Tospearl 120」,邁圖高新材料(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製造,折射率:1.42,體積平均粒徑:2μm)
微粒子B:矽酮樹脂球狀微粒子(商品名「XC99A8808」,邁圖高新材料公司製造,折射率:1.42,體積平均粒徑:0.7μm)
微粒子C:矽酮樹脂球狀微粒子(商品名「Tospearl 2000B」,邁圖高新材料公司製造,折射率:1.42,體積平均粒徑:6μm)
微粒子D:苯乙烯樹脂球狀微粒子(商品名「XX109B」,積水化學(股)製造,折射率:1.59,體積平均粒徑:2μm)
微粒子E:三聚氰胺樹脂球狀微粒子(商品名「Optbeads 2000M」,日產化學(股)製造,折射率:1.65,體積平均粒徑:2μm)
微粒子F:矽酮樹脂球狀微粒子(商品名「Tospearl 3120」,邁圖高新材料公司製造,折射率:1.42,體積平均粒徑:12μm)
EL元件A:將Symfos OLED-010K(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公司製造,白色OLED裝置)的光出射面側的表面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剝離的EL元件
EL元件B:將OLED_Panel NZIPOS0808300(松下(Panasonic)(股)公司製造,白色OLED裝置)的光出射面側的表面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剝離的EL元件
[參考例1]
將EL元件A直接作為面發光體。
[參考例2]
將EL元件B直接作為面發光體。
[實施例1]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A的製造)
於玻璃製的燒瓶中,投入作為二異氰酸酯化合物的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117.6g(0.7莫耳)及異三聚氰酸酯型的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三聚物151.2g(0.3莫耳)、作為含羥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丙烯酸2-羥基丙酯128.7g(0.99莫耳)及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693g(1.54莫耳)、作為觸媒的二月桂酸二-正丁基錫22.1g、以 及作為聚合抑制劑的對苯二酚單甲醚0.55g,升溫至75℃,於保持在75℃的狀態下繼續攪拌,反應至燒瓶內的殘存異氰酸酯化合物的濃度成為0.1莫耳/L以下為止,冷卻至室溫,獲得胺基甲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
將所得的胺基甲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35份、下述化學式(1)所表示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商品名「Acryester PBOM」,三菱麗陽(Mitsubishi Rayon)(股)製造)20份、下述化學式(2)所表示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商品名「New Frontier BPEM-10」,第一工業製藥(股)製造)40份、下述化學式(3)所表示的丙烯酸酯(商品名「New Frontier PHE」,第一工業製藥(股)製造)5份以及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商品名「Irgacure 184」,汽巴精化(Ciba Specialty Chemicals)(股)製造)1.2份進行混合,獲得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A。
[化2]
(混合物的製造)
將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A與微粒子A混合,獲得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A為70%且微粒子A為30%的混合物。
(輥模具的製造)
於外徑為200mm、軸方向的長度為320mm的鋼製輥的外周面,實施厚度為200μm、維氏硬度(Vickers hardness)為230 Hv的鍍銅。於鍍銅層的表面塗佈感光劑,進行雷射曝光、顯影以及蝕刻,獲得於鍍銅層上形成有轉印部的模具,該轉印部是直徑為50μm、深度為25μm的半球狀凹坑以最小間隔5μm排成六方排列而成。於所得模具的表面,為了賦予防銹性以及耐久性而實施 鍍鉻,獲得輥模具。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
於所得的輥模具上塗佈所得的混合物,於其上放置厚度為125μ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商品名「Diafoil T910E125」,三菱樹脂(股)製造),以基底層的厚度成為20μm的方式,利用夾輥將混合物均勻地拉伸。然後,自基材上照射紫外線,使夾持於輥模具與基材中的混合物硬化,將所得的硬化物與基材的接合體自輥模具上剝離,獲得具有基材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
將利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對所得EL元件用光取出膜拍攝而獲得的影像示於圖7以及圖8中。根據該些影像來算出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凹凸結構為排列有平均最長直徑Aave為49.5μm、平均高度Bave為25.9μm、且大致與輥模具的凹坑的大小對應的截球形狀的突起(球狀突起)的結構。該球狀突起與輥模具的凹坑大致對應,以最小間隔5μm排成六方排列,且相對於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面積,球狀突起的底面部的面積的合計的比例為75%。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25。
(面發光體的製造)
於EL元件A的光出射面側,塗佈卡吉爾標準折射液(Cargill standard refractive liquid)(折射率為1.52,摩瑞斯(Moritex)(股)製造)作為黏著層,使所得具有基材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基材的面進行光學密接,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的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1中。
[實施例2~實施例3、比較例1~比較例3]
除了將混合物的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於實施例2~實施例3以及比較例1~比較例2中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的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1中。
實施例2~實施例3以及比較例2中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分別為25。
此外,關於比較例3,由於混合物的黏度高,故而無法製造EL元件用光取出膜,未獲得面發光體。
包括本發明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實施例1~實施例3中所得的面發光體,其光取出效率或法線亮度優異,可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另一方面,包括微粒子含有率脫離本發明範圍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比較例1~比較例2中所得的面發光體無法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實施例4]
(平板模具的製造)
對已於不鏽鋼的表面實施無電鍍鎳的平板狀金屬的鍍敷的表面,使用裝備有單晶金剛石鑽頭的超精密平板加工機來實施鏡面加工,獲得平滑面。繼而,於超精密平板加工機的工具台上安裝電動式轉軸(spindle),且於電動式轉軸的前端安裝球頭銑刀(ball-end mill),然後使電動式轉軸以20000rpm旋轉。對超精密平板加工機進行數值控制(Numerical Control,NC控制),於平滑面切入球頭銑刀,獲得形成有轉印面的模具,上述轉印面是直徑為30μm、深度為18μm的橢圓半球狀(橢球體截球形狀)的凹坑以最小間隔1μm排成六方排列。於所得模具的表面,為了賦予防銹性以及耐久性而實施鍍鉻,獲得平板模具。
除了使用上述所得的平板模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2中。
將利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對所得EL元件用光取出膜拍攝而 獲得的影像示於圖9以及圖10中。根據該些影像而算出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凹凸結構是排列有平均最長直徑Aave為30.2μm、平均高度Bave為18.1μm、且大致與平板模具的凹坑的大小對應的截球形狀的突起(球狀突起)者。該球狀突起與平板模具的凹坑大致對應,以最小間隔1.4μm排成六方排列,且相對於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面積,球狀突起的底面部的面積的合計的比例為83%。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15。
[比較例4]
除了使用形成有具有一邊為50μm的正方形且頂角為120°的四角錐狀凹坑的轉印面的金屬模具來作為平板模具以外,以與實施例4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2中。
包括本發明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實施例1以及實施例4中所得的面發光體,其光取出效率或法線亮度優異,可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另一方面,包括凹凸結構的形狀脫離本發明範圍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比較例4中所得的面發光體,其法線亮度差。
[實施例5~實施例8]
除了將混合物的組成變更為如表3所示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3中。
實施例5~實施例8中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8~71。
[實施例9]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B的製造)
將胺基甲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商品名「GX8830A」,第一工業製藥(股)製造)100份、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商品名「Irgacure 184」,汽巴精化(股)製造)1.2份進行混合,獲得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B。
除了將混合物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種類變更為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B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3中。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25。
[實施例10]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C的製造)
將茀二丙烯酸酯(商品名「EA-0200」,大阪瓦斯化學(股))40份、化學式(1)所表示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商品名「Acryester PBOM」,三菱麗陽(股)製造)20份、乙氧基雙酚A二丙烯酸酯(商品名「ABE-300」,新中村化學工業(股))20份、乙氧基苯基苯酚丙烯酸酯(商品名「A-LEN-10」,新中村化學工業(股))20份以及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商品名「Irgacure 184」,汽巴精化(股)製造)1.6份進行混合,獲得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C。
除了將混合物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種類變更為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C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3中。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25。
[實施例11]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D的製造)
將茀二丙烯酸酯(商品名「EA-0200」,大阪瓦斯化學(股))40份、化學式(1)所表示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商品名「Acryester PBOM」,三菱麗陽(股)製造)20份、乙氧基苯基苯酚丙烯酸酯(商品名「A-LEN-10」,新中村化學工業(股))40份以及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商品名「Irgacure 184」,汽巴精化(股)製造)1.6份進行混合,獲得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D。
除了將混合物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種類變更為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D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3中。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25。
[實施例12]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E的製造)
將茀二丙烯酸酯(商品名「EA-0200」,大阪瓦斯化學(股))50份、乙氧基雙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商品名「BPE-1700N」,新中村化學工業(股))20份、乙氧基苯基苯酚丙烯酸酯(商品名「A-LEN-10」,新中村化學工業(股))30份以及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商品名「Irgacure 184」,汽巴精化(股)製造)1.6份進行混合,獲得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E。
除了將混合物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種類變更為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E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3中。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25。
[實施例13]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F的製造)
將茀二丙烯酸酯(商品名「EA-0200」,大阪瓦斯化學(股))60份、化學式(1)所表示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商品名「Acryester PBOM」,三菱麗陽(股)製造)10份、乙氧基苯基苯酚丙烯酸酯(商品名「A-LEN-10」,新中村化學工業(股))30份以及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商品名「Irgacure 184」,汽巴精化(股)製造)1.6份進行混合,獲得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F。
除了將混合物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的種類變更為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F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3中。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25。
[實施例14~實施例15]
為了使基底層的厚度成為如表3所示,而利用夾輥將混合物均勻地拉伸,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3中。
實施例14~實施例15中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25。
包括本發明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實施例1、實施例5~實施例15中所得的面發光體,其光取出效率或法線亮度優異,可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比較例5]
於作為反應容器的2L可分離燒瓶中,量取甲苯106份、甲基乙基酮71份、甲基丙烯酸甲酯69份、丙烯酸乙酯25份、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5份、甲基丙烯酸1份,一邊利用攪拌翼進行攪拌,一邊進行30分鐘利用氮的起泡。然後,添加作為聚合起始劑的2,2-偶氮雙異丁腈0.45份後,將反應容器升溫至90℃,於該狀態下保持5小時。進而,添加2,2-偶氮雙異丁腈1份,將反應容器保持4小時後,冷卻至室溫而使反應完畢,獲得丙烯酸樹脂(折射率為1.52,質量平均分子量為75100)溶液。
將所得的丙烯酸樹脂溶液與微粒子C混合,獲得丙烯酸樹脂溶液以固體成分換算為20%且微粒子C為80%的塗佈液。
以基底層的厚度成為20μm的方式,利用反向凹版塗佈法,將所得的塗佈液塗佈於厚度為125μ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商品名「Diafoil T910E125」,三菱樹脂(股)製造)上,使其乾燥,獲得具有利用微粒子的凹凸結構的光取出膜。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0.8。
於EL元件A的光出射面側塗佈卡吉爾標準折射液(折射率為1.52,摩瑞斯(股)製造)作為黏著層,使所得光取出膜的基材的面進行光學密接,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 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4中。
[比較例6]
將比較例5中所得的丙烯酸樹脂溶液與微粒子F混合,獲得丙烯酸樹脂溶液以固體成分換算為50%且微粒子F為50%的塗佈液。
以基底層的厚度成為10μm的方式,利用反向凹版塗佈法,將所得的塗佈液塗佈於厚度為125μ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商品名「Diafoil T910E125」,三菱樹脂(股)製造)上,使其乾燥,獲得具有利用微粒子的凹凸結構的光取出膜。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0.7。
於有機EL發光裝置A的光出射面側,塗佈卡吉爾標準折射液(折射率為1.52,摩瑞斯(股)製造)作為黏著層,使所得光取出膜的基材的面進行光學密接,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4中。
包括本發明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實施例1中所得的面發光體,其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優異,可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另一方面,在所包括之球狀突起的底面部的平均最長直徑Aave與微粒子的體積平均粒徑之比脫離本發明的數學式(1)之範圍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比較例5~比較例6中所得的面發光體,其法線亮度差。
[實施例16~實施例18、比較例7~比較例9]
除了將所使用的EL元件的種類設為B,且將混合物的組成變更為如表5所示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關於實施例16~實施例18以及比較例7~比較例8,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5中。
實施例16~實施例18以及比較例8中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25。
此外,關於比較例9,由於混合物的黏度高,故而無法製造EL元件用光取出膜,未獲得面發光體。
包括本發明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實施例16~實施例18中所得的面發光體,其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優異,可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另一方面,包括微粒子含有率脫離本發明範圍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比較例7~比較例8中所得的面發光體無法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實施例19]
除了將所使用的EL元件的種類設為B以外,以與實施例4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6中。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25。
[比較例10]
除了將所使用的EL元件的種類設為B以外,以與比較例4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6中。
包括本發明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實施例16、實施例19中所得的面發光體,其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優異,可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另一方面,包括凹凸結構的形狀脫離本發明範圍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比較例10中所得的面發光體,其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差。
[實施例20~實施例24]
除了將混合物的組成變更為如表7所示以外,以與實施例16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7中。
實施例20~實施例24中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8~71。
[實施例25]
為了使基底層的厚度成為如表7所示,而利用夾輥將混合物均勻地拉伸,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6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獲得面發光體。將所得面發光體的光取出效率、法線亮度、色度變化量示於表7中。
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Aave/P的值為25。
包括本發明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實施例20~實施例25中所得的面發光體,其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優異,可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藉由本發明的EL元件用光取出膜,可獲得光取出效率及法線亮度優異、且充分抑制出射光波長的出射角度依存性的面發光體,該面發光體例如可適宜用於照明、顯示器、屏幕等。
10‧‧‧EL元件用光取出膜/光學膜
11‧‧‧凹凸結構層
12‧‧‧凹凸結構
13‧‧‧基底層
14‧‧‧基材
15‧‧‧球狀突起
16‧‧‧微粒子
21‧‧‧黏著層
22‧‧‧保護膜

Claims (14)

  1. 一種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為包含凹凸結構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並且上述凹凸結構配置有多個球狀突起,上述球狀突起是包含樹脂與添加於上述樹脂中的微粒子而成,上述球狀突起中的上述微粒子的含有率為22質量%~55質量%,且上述球狀突起的底面部的平均最長直徑Aave與上述微粒子的體積平均粒徑P滿足以下的數學式(1):Aave/P≧5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中上述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包括基材,且進而具有介隔存在於上述基材與上述凹凸結構之間的基底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中上述球狀突起中的上述微粒子的含有率為24質量%~50質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中上述球狀突起中的上述微粒子的含有率為27質量%~45質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 其中上述多個球狀突起的配置為六方排列、矩形排列以及菱形排列的任一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中上述球狀突起的平均高度Bave為10μm~100μm。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中相對於上述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的面積,上述多個球狀突起的底面部的面積的合計的比例為50%~90%。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中上述基底層的厚度為3μm~50μm。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中上述樹脂與上述微粒子的折射率差為0.04~0.2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中上述樹脂的材料為丙烯酸樹脂,且上述微粒子的材料為矽酮樹脂。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中上述微粒子大致均勻地分散於上述樹脂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其中當將上述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貼合於電激發光元件上來製作面發光體時,相對於貼合之前的上述電激發光元件的法線亮度,貼合之後的上述面發光體的法線亮度成為150%以上。
  13. 一種面發光體,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
  14. 一種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其為製造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的方法,上述電激發光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如下:使具有排列有多個凹形狀的球狀突起轉印部的外周面的輥模具旋轉,沿著上述輥模具的外周面使基材於上述輥模具的旋轉方向上移行,同時於上述輥模具的外周面與上述基材之間填充包含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與微粒子而成的混合物,於在上述輥模具的外周面與上述基材之間夾持上述混合物的狀態下,對上述輥模具的外周面與上述基材之間的區域照射活性能量線,使上述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組成物一次性硬化。
TW102124463A 2012-07-31 2013-07-09 El元件用光取出膜、面發光體及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 TWI4720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9546 2012-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9793A true TW201409793A (zh) 2014-03-01
TWI472076B TWI472076B (zh) 2015-02-01

Family

ID=50027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4463A TWI472076B (zh) 2012-07-31 2013-07-09 El元件用光取出膜、面發光體及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903986B2 (zh)
EP (1) EP2881764A4 (zh)
JP (1) JP5474263B1 (zh)
KR (1) KR101479456B1 (zh)
CN (1) CN104169747B (zh)
TW (1) TWI472076B (zh)
WO (1) WO201402108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81021B2 (en) 2016-03-04 2020-03-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panel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8854B (zh) * 2012-07-31 2017-12-01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有机电子器件的基板
KR20160011206A (ko) * 2013-05-22 2016-01-29 미쯔비시 레이온 가부시끼가이샤 광 취출 필름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면 발광체
JP2015159033A (ja) * 2014-02-24 2015-09-03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取り出しフィルム、面発光体及び光取り出し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6018050A (ja) * 2014-07-08 2016-02-01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面発光体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295237B2 (ja) * 2014-09-30 2018-03-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波長変換部材
TW201620176A (zh) * 2014-11-25 2016-06-01 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KR101642120B1 (ko) * 2014-12-24 2016-07-22 코닝정밀소재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소자용 광추출 기판 제조방법, 유기발광소자용 광추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EP3258298A4 (en) * 2015-02-09 2018-09-19 Zeon Corporation Optical layered bod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5244453B (zh) * 2015-09-22 2017-08-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
CN106842383B (zh) * 2015-12-07 2018-09-21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及其制作方法
KR102517372B1 (ko) * 2016-01-12 2023-04-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180131626A (ko) * 2016-04-29 2018-12-10 사빅 글로벌 테크놀러지스 비.브이. 추출 기판 및 이의 제작 방법
US10386567B2 (en) * 2016-05-16 2019-08-20 Keiwa Inc. Optical shee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uni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optical shee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0062787A (zh) * 2016-12-19 2019-07-26 日本制纸株式会社 硬涂膜
US20190219874A1 (en) * 2018-01-16 2019-07-18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AT520942B1 (de) * 2018-03-15 2019-09-15 Werner Faerber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Lichtlenkfolie und damit hergestellte Folie
CN113178467B (zh) * 2021-04-14 2022-07-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6150B2 (ja) * 2002-04-24 2011-09-2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271666A (ja) * 2003-03-06 2004-09-3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EP1548856A3 (en) * 2003-12-26 2012-08-0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JP4641829B2 (ja) * 2004-03-29 2011-03-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積層体
US20070121227A1 (en) * 2004-07-02 2007-05-31 Efun Technology Co., Ltd.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having curved prism units and light scattering particles
JP4253302B2 (ja) * 2005-01-06 2009-04-08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80066810A (ko) * 2005-10-20 2008-07-16 미츠비시 레이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 제어 필름, 적층 광 제어 필름, 광 제어 필름의 제조방법 및 적층 광 제어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2007206569A (ja) * 2006-02-03 2007-08-16 Daicel Chem Ind Ltd 光学シート
JP5182092B2 (ja) * 2006-08-31 2013-04-1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191861B (zh) * 2006-11-20 2011-03-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学板及其制备方法
JP2008145499A (ja) * 2006-12-06 2008-06-2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光拡散部材
WO2008069324A1 (ja) 2006-12-08 2008-06-1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拡散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プリズムシート、並びに面光源装置
US7719636B2 (en) * 2007-03-14 2010-05-18 Lg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shee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JP2008243669A (ja) * 2007-03-28 2008-10-09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KR101001247B1 (ko) * 2007-04-20 2010-12-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Lcd 백라이트 유닛용 집광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lcd백라이트 유닛
US8089208B2 (en) * 2007-12-21 2012-01-03 Zeon Corporation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EP2387690A1 (en) * 2009-01-13 2011-11-23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Large area light panel and screen
JP5287356B2 (ja) * 2009-03-02 2013-09-1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El素子、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0212204A (ja) 2009-03-12 2010-09-2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El素子、表示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DE102009025123A1 (de) * 2009-06-16 2010-12-23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Strahlungs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WO2011010582A1 (ja) * 2009-07-23 2011-01-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構造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発光体
WO2011062215A1 (ja) * 2009-11-19 2011-05-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る照明装置
KR101184449B1 (ko) * 2009-12-28 2012-09-21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패턴 도광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백라이트 유닛
JP5513917B2 (ja) 2010-02-08 2014-06-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5835216B2 (ja) * 2010-05-26 2015-12-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取り出しシート、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5670178B2 (ja) * 2010-12-28 2015-02-18 ユー・ディー・シー アイル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有機電界発光装置
TW201227092A (en) * 2010-12-31 2012-07-01 Ind Tech Res Inst Mixing light modu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81021B2 (en) 2016-03-04 2020-03-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pa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72225A (ko) 2014-06-12
CN104169747A (zh) 2014-11-26
WO2014021088A1 (ja) 2014-02-06
US20150177427A1 (en) 2015-06-25
TWI472076B (zh) 2015-02-01
KR101479456B1 (ko) 2015-01-05
JPWO2014021088A1 (ja) 2016-07-21
EP2881764A4 (en) 2015-08-05
JP5474263B1 (ja) 2014-04-16
EP2881764A1 (en) 2015-06-10
CN104169747B (zh) 2016-11-09
US9903986B2 (en) 2018-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2076B (zh) El元件用光取出膜、面發光體及el元件用光取出膜的製造方法
TWI632062B (zh) El用光提取膜、el用光提取膜的製造方法以及面發光體
TWI533033B (zh) 光學膜、面發光體以及光學膜的製造方法
WO2014163135A1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WO2014157379A1 (ja) 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面発光体
TW201500398A (zh) 光提取膜及其製造方法以及面發光體
TWI574033B (zh) 光提取膜、面發光體及光提取膜的製造方法
JP2015206957A (ja) 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照明及びディスプレイ
JP6394309B2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JP2017069208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光取り出し構造体及び面発光体
JP2015159033A (ja) 光取り出しフィルム、面発光体及び光取り出し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6081614A (ja) El素子用光取り出し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JP2015219332A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JP2014102370A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JP2016143612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光取り出し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JP2016018024A (ja) 光学フィルム、面発光体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5176640A (ja) 拡散フィルム、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積層体、照明及びディスプレイ
JP2017191694A (ja) 光取出し構造体
JP2016045386A (ja) 光学フィルム、面発光体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6001207A (ja) 光学フィルム、面発光体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6018050A (ja) 光学フィルム、面発光体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6061813A (ja) 光学フィルム、面発光体、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