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93663U -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93663U
CN202293663U CN201120259876XU CN201120259876U CN202293663U CN 202293663 U CN202293663 U CN 202293663U CN 201120259876X U CN201120259876X U CN 201120259876XU CN 201120259876 U CN201120259876 U CN 201120259876U CN 202293663 U CN202293663 U CN 202293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hamber
air
ink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25987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泽卓
清水芳明
武田侑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93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9366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提供了在液体容纳容器中即使在液体容纳容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液体从大气开放流路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的技术。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在使用姿势下,大气开放口被设置于更接近空气室最上面的位置,并被设置于第一角部所包含的位置,空气侧开口被设置于更接近空气室最底面的位置,并被设置于与第一角部处于对角位置的第二角部所包含的位置,液体侧开口被设置于满足以下条件(a)、(b)的位置。(a)在使用姿势下的竖直方向上,更接近液体室最底面的位置。(b)处于与第一角部相当于对角位置的位置的第二角部所包含的位置。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容纳容器、具有多个液体容纳容器的罐单元、以及具有液体容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从记录头向记录对象物(例如,印刷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印刷。作为对记录头的墨水供应技术,已知有如下技术:从配置在记录头上的墨盒向记录头供应墨水,并且从配置于液体喷射装置外侧的墨水罐经由管向墨盒或头供应墨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墨水罐与墨盒相比,能够容纳大容量的墨水。另外,墨水罐具有墨水注入口,使用者能够容易从墨水注入口注入墨水(补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2194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1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19969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25332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209847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所示,墨水罐包括用于注入墨水的墨水注入口以及用于向墨水罐内部导入空气的气体吸入口(大气开放流路)。墨水注入口被可取下的塞子堵塞。另一方面,大气开放流路为了伴随墨水的消耗而从外部将大气引入到墨水罐内部,而需要构成为至少气体(空气)能够流通。 
因此,如果在墨水被容纳在墨水罐内部的状态下墨水罐的状态发生变化,则有时墨水会从大气开放流路向外部流出。例如,如果由于搬运墨水罐等而使墨水罐的姿势发生变化,则有时墨水会从大气开放流路向外部流 出。另外,例如,有时由于墨水罐内部的温度发生变化,墨水罐内部的空气膨胀,墨水被向大气开放流路挤出。 
这样的问题并不限于墨水罐,是分别设置有液体注入口和大气开放流路的液体容纳容器共同的问题,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用于在内部容纳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液体。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技术:在分别设置有液体注入口和大气开放流路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即使在液体容纳容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液体从大气开放流路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 
一种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并包括: 
液体容纳室,所述液体容纳室用于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注入口,所述液体注入口用于向所述液体容纳室注入所述液体,并可装卸地安装有塞住液体注入口的塞子部件; 
大气开放流路,所述大气开放流路用于伴随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所述液体的消耗而将外部的空气导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内;以及 
导出流路,所述导出流路的一端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其另一端部朝向外部开口,由此使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所述液体向外部流通, 
所述大气开放流路包括: 
空气容纳室,所述空气容纳室是具有预定容积的空气容纳室,在向所述液体容纳室注入所述液体时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注入姿势下,所述空气容纳室位于比所述液体容纳室靠上的位置; 
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一端部在所述空气容纳室内开口,其另一端部向外部开口,由此使所述空气容纳室与外部连通;以及 
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的一端部在所述空气容纳室内开口,其另一端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开口,由此使所述空气容纳室和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并且所述第二流路通过形成弯月面能够保持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所述液体时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下, 
作为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一端部的大气开放口被设置于在竖直方向上比空气室中点接近所述空气室最上面并被第一角部所包含的位置,所述空气室中点是连结所述空气容纳室的空气室最上面和空气室最底面的线段的中点,所述第一角部是第一长方形的最外框投影面的四个角部之一,所述第一长方形的最外框投影面是在所述使用姿势下将所述空气容纳室的内表面向竖直下方进行垂直投影时形成的垂直投影面, 
作为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一端部的空气侧开口被设置于比所述空气室中点接近所述空气室最底面并被所述最外框投影面的所述四个角部中与所述第一角部处于对角位置的第二角部所包含的位置, 
作为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另一端部的液体侧开口被设置于满足以下的条件(a)、(b)的位置, 
(a)在所述使用姿势下的竖直方向上,比液体室中点接近所述液体室最底面的位置,所述液体室中点是连结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室最上面和液体室最底面的线段的中点, 
(b)被第三角部所包含的位置,所述第三角部是第二长方形的最外框投影面的四个角部之一,并且处于与所述第一长方形的最外框投影面中的所述第一角部相当于对角位置的位置,所述第二长方形的最外框投影面是在所述使用姿势下将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内表面向竖直下方进行垂直投影时形成的垂直投影面。 
根据应用例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大气开放流路在第一流路和液体容纳室之间包括具有预定的容积的空气容纳室。由此,即使在液体容纳室的空气由于外部的温度变化而膨胀、从而液体容纳室的液体流入到了大气开放流路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气容纳室贮存液体。另外,大气开放口、空气侧开口、以及液体侧开口被配置在应用例1所述的位置,由此即 使使液体容纳容器成为使用姿势、与使用姿势上下颠倒的姿势、以及横倒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液体从大气开放流路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液体从大气开放口向大气开放流路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2 
如应用例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注入口被设置于划分形成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壁面中、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室靠配置有所述空气容纳室的一侧的空气侧壁面上, 
在所述注入姿势下,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所述空气侧壁面为上面。 
根据应用例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在使用者将液体注入(补充)到所述液体容纳室中时,能够促使使用者使其成为注入姿势。在注入姿势下,由于液体容纳室位于比空气容纳室更靠下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在液体注入时液体流入到空气容纳室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姿势下,能够将与空气直接接触的液面的高度位置成为预定的范围内(第二流路的高度位置程度)。由此,能够稳定地向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 
应用例3 
如应用例1或应用例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作为所述导出流路的所述一端部的液体出口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注入姿势以及所述使用姿势各自的竖直方向上,以位于比液体室中点接近所述最底面的位置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所述液体室中点是连结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最上面和最底面的线段的中点。 
根据应用例3的液体容纳容器,在使用姿势下,由于液体出口位于靠近液体容纳室的最底面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室的液体余量。另外,在注入姿势下,由于液体出口位于靠近液体容纳室的最底面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余量变少的状态下使液体容纳容器成为注入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维持液体容纳室内的液面处于比液体出口高的位置的状态。即,在注入姿势下,能够进一步维持液体出口不经由空气而与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相接的状态。由此,能够降低在液体注入时空气经由液体出口流入到液体喷射装置侧的可能性。 
应用例4 
如应用例1至应用例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室、所述空气容纳室、以及所述第二流路通过一个面开口的凹状形状的容器主体以及封闭所述开口的薄膜形成。 
根据应用例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通过凹状形状的容器主体和封闭容器主体的开口的薄膜,能够容易地形成液体容纳室、空气容纳室、以及第二流路。另外,能够容易地确保液体容纳容器的内部的气密性。 
应用例5 
如应用例4记载的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 
盖部件,所述盖部件用于保护所述薄膜,并覆盖所述薄膜。 
根据应用例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能够通过薄膜容易确保液体容纳容器的内部的气密性,并能够防止由薄膜的破损而引起的液体泄漏。 
应用例6 
一种罐单元,包括: 
多个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是如应用例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与所述开口对置的对置壁面部具有与所述开口大致相同的形状, 
所述多个液体容纳容器以一个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薄膜被相邻的其他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对置壁面部覆盖的方式被层积。 
根据应用例6所述的罐单元,由于能够将一个液体容纳容器的薄膜通过其他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容器主体进行保护,因此能够形成紧凑化并且将多个液体容纳容器组合而成的罐单元。 
应用例7 
一种罐单元,包括两个如应用例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 
与两个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各自的所述开口对置的各自的对置壁面部通过共同的单一部件构成, 
两个所述容器主体被一体成形。 
根据应用例7所述的罐单元,能够容易地形成两个液体容纳容器。另外,由于能够通过一次成形来实质上形成两个液体容纳容器,因此能够提高液体容纳容器的生产效率。 
应用例8 
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包括: 
如应用例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 
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用于向对象物喷射所述液体的头;以及 
流通管,所述流通管连接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和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使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所述液体流通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根据应用例8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能够提供以下一种液体喷射系统:使用降低液体从大气开放流路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的液体容纳容器对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 
应用例9 
如应用例8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是打印机,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液体容纳室容纳墨水。 
根据应用例9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能够提供以下一种液体喷射系统:使用降低了墨水从大气开放流路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的液体容纳容器来向打印机供应墨水。 
此外,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除了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具有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容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之外,还能够以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使用上述液体喷射系统的液体喷射方法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的(A)和(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图; 
图2是墨水罐30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进一步说明墨水罐30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大气导入口317至液体导出部306的路径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墨水供应的图; 
图6是墨水罐30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流路310的图; 
图8是罐主体32的立体图; 
图9的(A)和(B)是用于说明空气侧开口351的配置位置的图; 
图10的(A)和(B)是用于说明液体侧开口352的设置位置的图; 
图11的(A)和(B)是用于说明液体出口349的设置位置的图; 
图12是示出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余量变少的状态的图; 
图13的(A)和(B)是示出对墨水罐30的墨水的注入状态的图; 
图14的(A)和(B)是用于说明使用姿势下的墨水的情况的图; 
图15的(A)和(B)是用于说明注入姿势下的墨水的情况的图; 
图16的(A)和(B)是用于说明其他姿势下的墨水的情况的图; 
图17的(A)和(B)是用于说明其他姿势下的墨水的情况的第二图; 
图18是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第二实施例的罐主体32a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液体喷射系统 
10...壳体 
12...打印机 
13...供纸部 
14...排纸部 
16...托架 
16a...供墨针 
17...记录头 
20...副罐 
20Bk...副罐 
20Ma...副罐 
20Cn...副罐 
20Yw...副罐 
24...软管 
30...墨水罐 
30a...墨水罐 
32...罐主体 
32a...罐主体 
34...薄膜(片材部件) 
42...盖部件 
50...罐单元 
54...上面壳体 
56...第一侧面壳体 
58...第二侧面壳体 
202...液体接受部 
204...墨水贮存室 
206...过滤器 
208...墨水流动路径 
300...大气开放流路 
302...塞子部件 
304...液体注入口 
304m...开口 
306...液体导出部 
310...第一流路 
312...气液分离室 
313...堤 
314...连通流路 
316...片材部件 
317...大气导入口 
317a...连通流路 
318...大气开放口 
319...连通流路 
319a...连通口 
320...连通流路 
320a...一端部 
320b另一端部 
320p...连通流路 
322...薄膜 
322a...薄膜 
324...第一嵌合部 
325...第二嵌合部 
325a...通孔 
330...空气容纳室 
330h...最上面 
330u...最底面 
330s1...第一角部 
330s3...第二角部 
330hh...垂直投影面 
337...上部容纳室 
338...连通流路 
339...下部容纳室 
340...液体容纳室 
340h...最上面 
340t...空气贮存部 
340u...最底面 
340k3...角部 
340hh...垂直投影面 
342...划分壁 
345...液体保持部 
348...另一端部 
349...液体出口 
350...第二流路 
351...空气侧开口 
352...液体侧开口 
362...肋 
384...间隔壁 
fa...上面 
fb...底面 
fc...右侧面 
fd...左侧面 
fe...正面 
ff...后面(对置壁面部) 
sf...水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以下顺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A.第一实施例; 
B.第二实施例; 
C.变形例。 
A.第一实施例: 
A-1.液体喷射系统的构成: 
图1的(A)和(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图。图1的(A)是液体喷射系统1的外观立体图。图1的(B)是液体喷射系统1的外观立体图,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液体容纳容器30的图。此外,在图1的(A)和(B)中图示了为了确定方向而彼此正交的XYZ轴。此外,对于以后的图也根据需要图示了XYZ轴。 
如图1的(A)所示,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12(简称为“打印机12”)和罐单元50。打印机12具有供纸部13、排纸部14、托架16和四个副罐20。四个副罐20容纳有颜色不同的墨水。具体而言,四个副罐20是容纳黑色墨水的副罐20Bk、容纳青色墨水的副罐20Cn、容纳品红色墨水的副罐20Ma以及容纳黄色墨水的副罐 20Yw。四个副罐20被搭载在托架16上。 
被放置在供纸部13上的印刷纸张被运送到打印机12内部,印刷后的印刷纸张从排纸部14排出。 
托架16能够在主扫描方向(纸宽方向)上移动。该移动是通过步进马达(未图示)的驱动而经由同步带(未图示)来进行。在托架16的下表面安装有记录头(未图示)。墨水从该记录头的多个喷嘴喷射到印刷纸张上来进行印刷。此外,同步带、托架16等构成打印机12的各种部件通过容纳在壳体10内部而被保护。 
罐单元50具有上面壳体54、第一侧面壳体56以及第二侧面壳体58。这些壳体54、56、58通过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而被成形。并且,如图1的(B)所示,罐单元50在壳体(盖部件)54、56、58内部具有作为四个液体容纳容器的墨水罐30。通过壳体54、56、58罐单元50更稳定地被设置在预定的地方(例如,桌子或支架)。四个墨水罐30容纳有与四个副罐20所容纳的颜色对应的墨水。即,四个墨水罐30分别容纳黑色墨水、青色墨水、品红色墨水、黄色墨水。另外,墨水罐30能够容纳比副罐20更多量的墨水。 
容纳了各种颜色的墨水的墨水罐30通过软管24与容纳对应颜色的墨水的副罐20连接。当从记录头喷射墨水而副罐20的墨水被消耗时,墨水罐30的墨水经由软管24被供应到副罐20。由此,液体喷射系统1能够在打印机12不会中断动作的情况下能够连续地进行印刷。软管24由合成橡胶等具有弹性的部件形成。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副罐20而经由软管24直接从墨水罐30向记录头供应墨水。 
图2是墨水罐30的外观立体图。墨水罐30具有罐主体32和薄膜34。罐主体32是凹形形状且一个面开口。薄膜34为了确保罐主体32内部的气密性而以堵塞罐主体32的开口的方式被粘贴在罐主体32上。在墨水罐30中,薄膜34以及与薄膜34对置的罐主体3的对置壁面部ff大致为相同形状。即,墨水罐30呈将薄膜34和对置壁面部ff作为底面的多棱柱形状。此外,后面详细描述罐主体32。 
墨水罐30还具有塞子部件302。塞子部件302被安装在液体注入口 304。塞子部件302可从液体注入口304取下,通过取下能够从液体注入口304向墨水罐30内部注入(补充)墨水。 
另外,墨水罐30具有第一嵌合部324和第二嵌合部325。第一嵌合部324为突起形状。第二嵌合部325具有通孔325a。使用第一和第二嵌合部324、325来连结(层积)相邻的墨水罐30。即,相邻的墨水罐30以薄膜34被邻接的墨水罐30的对置壁面部ff覆盖的方式被连结。由此,能够对某一个墨水罐30的薄膜34通过相邻的其他墨水罐30的对置壁面部ff来保护,因此在紧凑化的同时也能够形成组合了多个墨水罐30的罐单元50。 
并且,墨水罐30具有大气导入口317和液体导出部306。大气导入口317是用于将外部的大气导入到墨水罐30内部的大气开放流路的一端部。液体导出部306是筒状,一端部被配置在墨水罐30的液体容纳室340内,另一端部348朝向外部开口。即,液体导出部306在内部形成有使液体容纳室340内的墨水向外部流通的导出流路。液体导出部306与软管24(图1的(B))连接,墨水罐30内部的墨水经由软管24而向打印机12侧流通。 
图3是用于进一步说明墨水罐30的图。图3是罐单元50的立体图,为了易于说明而省略对上面壳体54(图1的(A))的图示。相邻的墨水罐30的第二嵌合部325的通孔325a与第一嵌合部324被嵌合,由此相邻的墨水罐30彼此被连结。两端的墨水罐30中的薄膜34向外部露出的墨水罐30(Y轴正方向侧的墨水罐30)的薄膜34被第一侧面壳体56覆盖。由此,薄膜34被保护,能够防止由于来自外部的碰撞而导致薄膜34破损、墨水泄露到外部。罐单元50能够根据打印机12喷射的墨水颜色的数目来新添加墨水罐30、或者取下墨水罐30。将墨水罐30的墨水供应到打印机12侧时的墨水罐30的使用姿势为:Z轴负方向为竖直向下方向,Z轴正方向为竖直向上方向。 
A-2.墨水罐30的详细构成: 
在说明墨水罐30的详细构成之前,为了易于理解,参考图4对从大气导入口317至液体导出部306的路径示意性地进行说明。图4是示意性 地示出从大气导入口317至液体导出部306的路径的图。 
从大气导入口317至液体导出部306的路径大致被分为大气开放流路300和液体容纳室340。大气开放流路300从上游依次包括第一流路310、空气容纳室330、以及第二流路350。 
第一流路310的作为一端部的大气开放口318在空气容纳室330内开口、作为另一端部的大气导入口317向外部开口,由此使空气容纳室330和外部连通。第一流路310具有连通流路317a、320、气液分离室312、连通流路314、319。连通流路317a的一端部与大气导入口317连通,另一端部与连通流路320连通。连通流路320的一端部与连通流路317a连通,另一端部与气液分离室312连通。连通流路320是细长的流路,抑制被贮存在液体容纳室340中的墨水的水分由于扩散而从大气开放流路300蒸发。在气液分离室312的从上游向下游之间配置有片材部件316。该片材部件316具有使气体透过而不使液体透过的性质。通过将该片材部件316配置在大气开放流路300的中途,由此抑制从液体容纳室340倒流来的墨水从片材部件316流入到上游侧。此外,该片材部件316一旦被墨水弄湿,则有时会损害作为气液分离膜的本来的功能而无法通过空气。因此,如后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墨水罐30,所述墨水罐30降低墨水向比空气容纳室330靠上游侧的第一流路310倒流的可能性。 
连通流路319和连通流路314使气液分离室312和空气容纳室330连通。这里,连通流路314的一端部是大气开放口318。 
空气容纳室330从上游侧依次具有上部容纳室337、连通流路338、以及下部容纳室339。空气容纳室330的流路截面积比第二流路350大,并具有预定的容积。由此,能够贮存从液体容纳室340倒流来的墨水,并抑制墨水向比空气容纳室330靠上游的一侧流入。 
第二流路350的一端部351在空气容纳室330内开口,其另一端部352在液体容纳室340内开口,由此使空气容纳室330和液体容纳室340连通。另外,第二流路350为流路截面积小到可形成弯月面(液面架桥)程度的流路。 
液体容纳室340容纳墨水,并从液体导出部306的液体出口349经由 软管24使墨水向副罐20流通。液体容纳室340具有液体保持部345。液体保持部345具有划分壁342。划分壁342通过阻止墨水向液体容纳室340内的预定方向的流动,来抑制墨水从液体保持部345向液体容纳室340的其他部分流出。另外,如上所述,在液体容纳室340中设置有液体注入口304,利用者能够容易地将墨水从液体注入口304注入(补充)到液体容纳室340。 
为了更易于理解,使用图5对墨水罐30向副罐20供应墨水的情况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从墨水罐30向副罐20供应墨水的图。图5示意性地示出墨水罐30、软管24、打印机12内部的情况。 
液体喷射系统1被设置在预定的水平面sf上。墨水罐30的液体导出部306和副罐20的液体接受部202经由软管24而被连接。副罐20通过聚苯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而成形。副罐20具有墨水贮存室204、墨水流动路径208、以及过滤器206。在墨水流动路径208中被插入托架16的供墨针16a。过滤器206当在墨水中混入异物等杂质的情况下,通过捕捉该杂质来防止杂质流入到记录头17。墨水贮存室204的墨水通过来自记录头17的吸引而流经墨水流动路径208、供墨针16a并被供应到记录头17。被供应到记录头17的墨水通过喷嘴而被向外部(印刷纸张)喷射。 
此外,在向墨水罐30注入墨水时的注入姿势中,以X轴负方向为竖直向下方向的方式将墨水罐30设置在预定的水平面sf上。在以注入姿势从液体注入口304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室340后,在将液体注入口304用塞子部件302密封而成为使用姿势的情况下,液体容纳室340内的空气膨胀,液体容纳室340被维持在负压。另外,空气容纳室330通过与大气开放口318连通而被维持在大气压。 
在使用姿势下,形成弯月面的第二流路350以成为比记录头17低的位置的方式被配置。由此,产生水头差d1。此外,在使用姿势下,将在第二流路350形成有弯月面的状态下的水头差d1也称为“稳定时水头差d1”。 
通过墨水贮存室204的墨水被记录头17吸引,墨水贮存室204成为预定的负压以上。当墨水贮存室204中大于或等于预定的负压时,液体容纳 室340的墨水经由软管24而被供应到墨水贮存室204。即,在墨水贮存室204中,流到记录头17的量的墨水自动地被液体容纳室340补充。换而言之,通过与水头差d1相比来自打印机12侧的吸引力(负压)变大,墨水从液体容纳室340被供应到墨水贮存室204,所述水头差d1根据与墨水罐30内的空气容纳室330相接的墨水液面和记录头(详细地说是喷嘴)的竖直方向的高度差而产生。 
当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被消耗时,空气容纳室330的空气G(也称为“气泡G”。)经由连通部350而被导入到液体容纳室340。由此,液体容纳室340的液面下降。 
根据上述,参考图6~图8对墨水罐3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6是墨水罐3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流路310的图。图8是罐主体32的立体图。此外,图7是表示从X轴正方向侧观看图6时的第一流路310的图,示意性地通过箭头示出从大气导入口317到大气开放口318的空气的流动。此外,图7省略了片材部件316、322的图示。 
如图6所示,墨水罐30包括罐主体32、塞子部件302、以及多个片材部件34、316、322(也称为“薄膜34、316、322”。)。罐主体32通过聚丙烯等合成树脂而被成形。另外,罐主体32为半透明,能够从外部确认内部的墨水量。罐主体32的形状是一侧面开口了的凹形形状。在罐主体32的凹部形成有各种形状的肋362。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罐主体32,将Z轴正方向侧的面作为上面fa,将Z轴负方向侧的面作为底面fb。另外,对于使用姿势下的罐主体32的四个侧面,将X轴正方向侧的面作为右侧面fc,将X轴负方向侧的面作为左侧面fd,将Y轴正方向侧的面(即,形成有开口的面)作为正面fe,将Y轴负方向侧的面作为后面ff。并且,为了便于说明,在使用姿势下,将X轴方向(左侧面fd和右侧面fc对置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将Y轴方向(正面fe和后面ff对置的方向)作为深度方向,将Z轴方向(竖直方向)作为高度方向。 
薄膜34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被紧密贴附在肋362的端面以及罐主体32的外框的端面。由此形成多个小室。具体而言,主要形成空气容纳室330、液体容纳室340、作为第二流路的连通部350、以及作为液体容纳室 340的一部分的液体保持部345。即,与将和罐主体32相同的部件(合成树脂)熔敷在肋362的端面以及罐主体32的外框端面相比,通过使用薄膜34能够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贴附在罐主体32上。即,通过使用薄膜34能够容易确保墨水罐30内部的气密性。另一方面,对薄膜34进行保护以不受外部碰撞是通过第一侧面壳体56(图3)和相邻的墨水罐30的对置壁面部ff(图6)来进行。此外,这些各室(各构成)的详细情况后面叙述。 
在罐主体32的右侧面fc设置有液体注入口304。即,液体注入口304被设置在划分形成液体容纳室340的壁面中的、相对于液体容纳室340靠配置有空气容纳室330的一侧的壁面上。从液体注入口304向液体容纳室340注入墨水时的墨水罐30的注入姿势为右侧面fc是上面。即,在注入姿势下,空气容纳室330位于比液体容纳室340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右侧面fc上形成有第一流路310。第一流路310使从大气导入口317进入的空气经由大气开放口318在空气容纳室330中流通。这里,使用图7对第一流路31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右侧面fc上形成有大气导入口317、连通流路317a、320、气液分离室312、连通流路319、314、以及大气开放口318。其中,连通流路317a、连通流路319被形成在右侧面fc中的背面(罐主体32内部)。 
气液分离室312的形状是凹形形状,在凹状的底面上形成有作为连通流路319的一端部的连通口319a。大气开放口318与空气容纳室330连通,并将外部的空气导入到空气容纳室330。 
在包围气液分离室312的底面的内壁的整个周围形成有堤313。片材部件316(图6)被粘接在堤313上。该片材部件316具有使气体透过并不使液体透过的性质。薄膜322(图6)以覆盖连通流路320、气液分离室312、连通流路314以及连通口318、319a、319b的方式被粘接在右侧面fc上。由此,在形成连通流路314、320的同时,防止墨水罐30内部的墨水向外部漏出。 
大气导入口317和连通流路320经由连通流路320的一端部320a与被 形成在罐主体32的内侧的连通流路317a而连通。连通流路320和气液分离室312经由连通流路320的另一端部320b而连通。连通流路320为了加长从大气导入口317至气液分离室312的距离,而沿气液分离室312的外周形成。由此,能够抑制罐主体32内部的墨水中的水分从大气导入口317向外部蒸发。此外,从抑制水分蒸发的观点来看,为了加长连通流路的距离长,可以将连通流路320作为蜿蜒形状的流路。 
向另一端部320b、气液分离室312、连通口319a流动的空气在其中途通过被粘接在堤313上的片材部件316(图6)。气液分离室312和连通流路314经由被形成在连通口319a、319b以及被形成在罐主体32的内部的连通流路319而连通。连通流路314经由大气开放口318与空气容纳室330连通。如根据以上的说明而能够理解的那样,片材部件316(图6)划分大气开放口318和外部。由此,能够抑制被容纳在罐主体32内部的墨水向外部漏出。 
如图8所示,空气容纳室330具有棱柱形状。在使用姿势下,划分形成空气容纳室330的内表面中,位于竖直最上方的最上面330h的外形和位于竖直最下方的最底面330u的外形是长方形。另外,空气容纳室330具有包括最上面330h的大致立方体形状的上部容纳室337、包括最底面330u的大致立方体形状的下部容纳室339、以及使上部容纳室337和下部容纳室339连通的连通流路338。大气开放口318被配置在接近最上面330h的位置,并被配置在上部容纳室337的角部包括的位置。此外,角部的详细情况后面叙述。 
第二流路350与液体容纳室340和空气容纳室330相比,深度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小,并且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小。即,第二流路350的流路断面积小到能够形成弯月面的程度。第二流路350的空气侧开口351被配置在空气容纳室330内,液体侧开口352被配置在液体容纳室340内。 
液体容纳室340呈棱柱形状。液体容纳室340具有液体保持部345和空气贮存部340t。在使用姿势下,划分形成液体容纳室340的内表面中,位于竖直最上方的最上面340h的外形和位于竖直最下方的最底面330u的 外形是长方形。空气贮存部340t是液体容纳室340的部分中的、对于注入姿势下的竖直方向(X轴方向)而占有比液体注入口304的液体容纳室340侧的开304m高的位置的部分。液体保持部345为了在注入姿势下将墨水的液面保持为大于或等于预定的高度而被设置在液体容纳室340内。液体保持部345具有从注入姿势下的底面部346(墨水罐30的左侧面fd)向对置的面延长预定长度的划分壁342。划分壁342在液体容纳室340内部遍布Y轴方向(深度方向)全体范围而形成。即,划分壁342将底面部346划分为两个区域。 
A-3.墨水罐的各构成的配置关系: 
接着,对墨水罐30的各构成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图9的(A)和(B)是用于说明大气开放口318和空气侧开口351的配置位置的图。图9的(A)是从Y轴正方向侧观看图6的图,图9的(B)是对配置大气开放口318和空气侧开口351的角部进行说明的图。此外,在图9的(A)中,为了易于理解,对上部容纳室337施加单阴影线,对下部容纳室339施加交叉阴影线。另外,用虚线示出连通流路338的边界。另外,图9的(B)用粗线示出在使用姿势下将空气容纳室330垂直投影到竖直下方的情况下的空气容纳室330的位于最外侧的内壁面。下面,将用该粗线包围的区域规定为垂直投影面330hh(也称为“最外框投影面330hh”。)。此外,在图9的(B)中,为了易于理解,示意性地图示出大气开放口318和空气侧开口351的形成位置。此外,最外框投影面330hh由形状与外框形状高度一致的长方形形状规定,所述外框形状为在将空气容纳室330的内壁面向竖直下方进行垂直投影时连接外框的线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的(B)所示,粗线所示的外框形状是长方形形状。另外,例如,即使图9的(B)所示的外框形状中边330h4的中途是半圆状的突起状,最外框投影面330hh也由形状与包含该突起状的外框形状高度一致的长方形形状规定。 
如图9的(A)所示,对于使用姿势下的罐主体32的竖直方向,大气开放口318被配置在比空气室中点SM1接近最上面330h的位置,所述空气室中点SM1是连结空气容纳室330中的最底面330u和最上面330h的线 段S 1的中点。在本实施例中,大气开放口318被接近最上面330h而配置。另外,大气开放口318被形成在划分上部容纳室337的内壁面中作为距液体容纳室340最远的面的右侧面fc上。并且,大气开放口318被配置在空气容纳室330的角部。 
使用图9的(B)对角部进行说明。分别对长方形的垂直投影面330hh的各边330h1~330h4进行4等分。当连接对置的各边的进行了4等分的点后,垂直投影面330hh被划分为16等分的区域。被划分成16等分的区域中、包含垂直投影面330hh的角330k1~330k4的区域(施加交叉阴影线的区域)为空气容纳室330的角部330s1~330s4。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大气开放口318位于角部330s1(也称为“第一角部330s1”。)的区域内。在本实施例中,大气开放口318位于第一角部330s1区域内中更接近角330k1的位置。 
如图9的(A)所示,第二流路350的空气侧开口351对于在使用姿势下的竖直方向上,被配置在比空气室中点SM1接近最底面330u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空气侧开口351被配置在最底面330u上。 
另外,如图9的(B)所示,空气侧开口351被配置在与大气开放口318所处的第一角部330s1处于对角位置的角部330s3(也称为“第二角部330s3”。)。 
图10的(A)和(B)是用于说明液体侧开口352的设置位置的图。图10的(A)是从Y轴正方向侧观看图6的图。图10的(B)用粗线示出在使用姿势下将液体容纳室340向竖直下方进行了垂直投影的情况下的液体容纳室340的位于最外侧的内壁面。下面,将用该粗线包围的区域面规定为垂直投影面340hh(也称为“最外框投影面340hh”。)。此外,为了易于理解,图10的(B)示意性地示出液体侧开口352。此外,最外框投影面340hh由与最外框投影面330hh同样的方法被规定。 
如图10的(A)所示,对于使用姿势下的罐主体32的竖直方向,液体侧开口352被配置在比液体室中点SM2接近最底面340u的位置,所述液体室中点SM2是连结液体容纳室340中的最底面340u和最上面340h的线段S2的中点。在本实施例中,液体侧开口352对于竖直方向比接近最 底面340u而配置的液体导出部306稍稍靠上方被配置。另外,液体侧开口352接近划分液体容纳室340的内壁面中形成正面fe的薄膜34(图6)而被配置。 
另外,如图10的(B)所示,液体侧开口352被配置在液体容纳室340的角部、处于与配置有大气开放口318的空气容纳室330的角部330s1(图9的(B))相当于对角位置的位置的角部340s3(也称为“第三角部340s3”。)。这里,对于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垂直投影面330hh、340hh,考虑垂直投影面330hh、340hh位于彼此一条边处于平行的位置关系的情况。即,对于图9的(B)所示的垂直投影面330hh和如图10的(B)所示的垂直投影面340hh的位置关系,位于右上的角部330s1、340s1彼此相当于对应的角部。另外,位于右下的角部330s2、340s2彼此相当于对应的角部。另外,位于左上的角部330s4、340s4彼此相当于对应的角部。另外,位于左下的角部330s3、340s3彼此相当于对应的角部。此外,“液体容纳室340的角部”是将长方形形状的垂直投影面340hh划分为16等分的区域、所划分的区域中的包含角340k1~340k4的区域(施加交叉阴影线的区域)。 
图11的(A)和(B)是用于说明液体出口349的设置位置的图。图11的(A)是从Y轴正方向侧观看图6的图。图11的(B)是将图11的(A)所示的罐主体32作为了注入姿势的情况下的图。此外,在图11的(A)和(B)中,作为液体导出部306的一端部的液体出口349在液体容纳室340内的配置位置也一并进行了图示。 
如图11的(A)所示,对于使用姿势下的竖直方向,液体出口349被配置在比液体室中点SM2接近最底面340u的位置,所述液体室中点SM2是连结液体容纳室340的最底面340u和最上面340h的线段S2的中点。另外,如图11的(B)所示,对于注入姿势下的竖直方向,液体出口349被配置在比第二液体室中点SM3接近最底面340u2的位置,所述第二液体室中点SM3是连结液体容纳室340的最底面340u2和最上面340h2的线段S3的中点。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出口349至少接近使用姿势下的最底面340u而被配置。 
如此,对于使用姿势下的竖直方向,通过液体出口349被配置在预定的范围内,在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余量变为更少之前,能够将墨水从液体导出部306供应给副罐20(图5)。另外,对于注入姿势下的竖直方向,通过液体出口349被配置在预定的范围内,即使在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余量为更少量的状态呈注入姿势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墨水的液面比液体出口349高的状态。即,能够维持液体出口349不经由空气而与墨水相接的状态。由此,在从液体注入口304注入墨水时,能够降低空气经由液体出口349、液体导出部306、软管24(图5)而流入到记录头17侧的可能性。 
A-4.墨水罐的墨水注入方法: 
图12是示出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余量变少的状态的图。此外,实际上液体导出部306和副罐20的液体接受部202经由软管24而被连接,但省略了图示。 
如图12所示,为了防止当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为预定量以下时打印机12发生不良情况(漏点等),使用者进行墨水的补充。例如,在罐主体32上预先标注成为墨水注入时期的目标的界限线,在墨水的水位低于界限线的情况下,使用者补充墨水。这里,假设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墨水的水位低于了界限线。在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室340时,如箭头YR所示,旋转墨水罐30,以使液体注入口304朝向竖直向上。 
图13的(A)和(B)是示出墨水向墨水罐30的注入状态的图。图13的(A)是示出在图12所示的墨水余量少的状态下使墨水罐30从使用姿势变化到注入姿势时的墨水罐30内部的墨水的状态的图。图13的(B)是示出将墨水向液体容纳室340注入正常量的墨水的状态的图。此外,“向液体容纳室340注入正常量的墨水”是指在液体容纳室340中容纳有小于预定量的墨水。具体而言,是指在墨水的液面位于比液体注入口304靠下方的范围内向液体容纳室340注入墨水。 
在向液体容纳室340注入墨水时,取下被安装在液体注入口304的塞子部件302,并从液体注入口304注入墨水。液体注入口304由于在使用姿势下被设置在与竖直方向平行的面(图6),因此使用者在注入墨水 时,将姿势改变成液体注入口304成为竖直方向向上的注入姿势。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用姿势下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室340。在使用姿势下将墨水注入到了液体容纳室340的情况下,墨水大量向空气容纳室330流入。其结果是,在墨水刚注入之后,在空气容纳室330内形成与大气直接相接的墨水液面。由此,产生从图5所示的稳定时水头差d1大大偏离的水头差,导致无法将墨水稳定地从墨水罐30向打印机12侧供应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墨水注入的情况下,使用者使墨水罐30的姿势变化为在竖直方向上空气容纳室330位于比液体容纳室340更靠上方的注入姿势。由此,能够在墨水注入时降低墨水流入到空气容纳室330的可能性,并能够将水头差维持在预定的范围内。此外,墨水的注入在通过软管24连接墨水罐30和副罐20的状态下进行。成为以下构成:在记录头17(图5)的喷嘴上形成弯月面(液面架桥),如果不被施加外力(压电元件施加在墨水上的压力)则墨水不从喷嘴进行喷射。即,由于记录头17的喷嘴以一定的力保持墨水,因此与喷嘴连通的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不会向液体容纳室340侧倒流,而被保持在液体导出部306内。 
如图13的(A)所示,当在墨水余量少的状态下使姿势从使用姿势变化到注入姿势的情况下,液体保持部345能够抑制墨水向液体容纳室340的其他部分流出。即,划分壁342阻止墨水向离开液体出口349的方向(Z轴正方向)流动。由此,在注入姿势下,在液体保持部345中与其他他部分相比能够较高地维持水位。更具体而言,通过划分壁342,能够将液体保持部345的水位维持在液体出口349的高度以上。由此,即使在墨水余量少的情况下,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和液体保持部345的墨水能够不经由空气而连续存在。因此,在墨水注入时能够降低空气(气泡)从液体出口349流入到液体导出部306,并经由软管24而流入到副罐20的可能性。由此,在墨水注入时空气不会流入到记录头17(图5)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空打而导致的漏点,从而能够抑制印刷质量的下降。 
如图13的(B)所示,在向液体容纳室340注入了正常量的墨水的情况下,在注入姿势下,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液面位于比液体注入口304靠下方的位置。这里,在注入姿势下,由于液体注入口304的高度H1比 大气开放口318的高度H2低,因此能够防止在向液体容纳室340注入了正常量的墨水的情况下,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溢出。另外,即使在使墨水过多地注入到液体容纳室340而成为墨水液面到达了液体注入口304的程度的情况下,也由于液体注入口304的高度H1比大气开放口318的高H2低,因此能够防止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溢出。 
并且,对于在注入姿势下的竖直方向,液体容纳室340具有空气贮存室340t,所述空气贮存室340t是占有比液体注入口304的开口304m高的位置的空气贮存部340t,并且即使在注入姿势下将墨水过多地注入到液体容纳室340内的情况下也将预定量的空气贮存在液体容纳室340内。换而言之,液体容纳室340具有在注入姿势下不管墨水的注入量均至少用于贮存预定量的容积的空气的空气贮存部340t。即,在注入姿势下,通过具有由液体容纳室340的内壁面包围位于开口304m的高度以上、除竖直向下以外的周围而成的空气贮存部340t,能够将预定量以上的空气贮存在液体容纳室340中。由此,即使在后述的墨水罐30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由于在液体容纳室340内存在预定量以上的空气,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A-5.墨水罐的状态变化: 
接着,使用图14的(A)~图16的(B)对墨水罐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的墨水罐30内部的墨水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图14的(A)~图16的(B)用点示出了当在液体容纳室340中容纳有适量的(例如,图13的(B)所示的量)的墨水的状态下通过运输等墨水罐30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的墨水的情况。此外,在液体注入口304上安装有塞子部件302。由此,防止墨水从液体注入口304向外部漏出。另外,液体导出部306的另一端部348被构成为避免液体向外部漏出。具体而言,在另一端部348上安装有软管24,墨水罐30与打印机12连接(图1)。在软管24的中途安装有阀,在运送时等能够将阀作为关闭状态。当阀成为关闭状态时,软管24的内部流路被阻断。由此,在由于运送等墨水罐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墨水从墨水罐30经由软管24而流入到打印机12侧。 
图14的(A)和(B)是用于说明使用姿势下的墨水的情况的图。图 14的(A)是示出在使用姿势下墨水罐30被暴露在低温环境下时的墨水罐30内部的墨水的情况。图14的(B)是示出在使用姿势下墨水罐30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时的墨水罐30内部的墨水的情况。这里,所谓低温环境下是指例如墨水罐30的周围的温度是-20℃~20℃的环境下,所谓高温环境下是指例如墨水罐30的周围的温度是比低温环境下高的温度(20℃~60℃)的环境下。 
如图14的(A)所示,在低温环境下,在第二流路350内形成有弯月面。这里,图14的(A)是当在注入姿势下从液体注入口304向液体容纳室340注入适量墨水后、将液体注入口304用塞子部件302密封后而呈使用姿势的状态。即,当使姿势从注入姿势变化为使用姿势时,液体容纳室340内的空气膨胀,液体容纳室340被维持在负压。另一方面,通过空气容纳室330与大气开放口318连通而被维持在大气压。因此,当存在于液体容纳室340内的空气的压力与存在于空气容纳室330内的空气的压力的差处于预定的范围内时,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如图14的(A)所示,不流入到空气容纳室330。 
如图14的(B)所示,当墨水罐30被暴露的环境从低温环境下变化到高温环境下时,液体容纳室340内的空气膨胀。于是,液体容纳室340内的墨水由于空气的膨胀而被挤出,墨水的一部流入到第二流路350、空气容纳室330。但是,本实施例的大气开放口318被配置成接近空气容纳室330的使用姿势下的最上面330h。因此,当在使用姿势下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流入到空气容纳室330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墨水经由大气开放口318向外部漏出(流出)的可能性。 
图15的(A)和(B)是用于说明注入姿势下的墨水的情况的图。图15的(A)示出了在注入姿势下墨水罐30被暴露在低温环境下时的墨水罐30内部的墨水的情况。图15的(B)示出了在使用姿势下墨水罐30被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时的墨水罐30内部的墨水的情况。 
如图15的(A)所示,在低温环境下,在第二流路350内形成有弯月面。在注入姿势下,当液体容纳室340内的空气的压力和存在于空气容纳室330内的空气的压力的差处于预定的范围内时,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 不流入到空气容纳室330。 
如图15的(B)所示,当墨水罐30被暴露的环境从低温环境下变化到高温环境下时,液体容纳室340内的空气发生膨胀。于是,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由于空气的膨胀而被挤出,墨水的一部流入到第二流路350、空气容纳室330。但是,由于在使用姿势下本实施例的大气开放口318被形成在与空气容纳室330的上面相当的内壁面上,因此在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流入到空气容纳室330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墨水经由大气开放口318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图16的(A)和(B)是用于说明其他姿势下的墨水的情况的图。图16的(A)示出上下颠倒的姿势下的墨水罐30的墨水的情况。图16的(B)示出液体注入口304在竖直朝下的姿势(下面也成为“朝下姿势”。)下的墨水罐30的墨水的情况。 
如图16的(A)所示,在墨水罐30成为与使用姿势处于上下颠倒的关系的上下颠倒的姿势的情况下,液体侧开口352被配置在上下颠倒的姿势下的液体容纳室340的最上面附近。因此,能够降低墨水经由液体侧开口352而流入到空气容纳室330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墨水经由大气开放口318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如图16的(B)所示,在成为朝下姿势的情况下,液体侧开口352被配置在朝下姿势下的液体容纳室340的最上面附近。因此,能够降低墨水经由液体侧开口352而流入到空气容纳室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墨水经由大气开放口318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图17的(A)和(B)是用于说明其他姿势下的墨水的情况的第二图。图17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薄膜34(图6)为底面的姿势(以下也称为“薄膜底面姿势”。)下的墨水罐30的图。图17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薄膜34为上面的姿势(以下也称为“薄膜上面姿势”。)下的墨水罐30的图。 
如图17的(A)所示,在墨水罐30为薄膜底面姿势的情况下,空气侧开口351以及液体侧开口352被配置在底面。因此,由于墨水罐30被暴露的环境的变化(例如,从低温环境下变化到高温环境下),液体容纳室 340的墨水有时会流入到空气容纳室330。但是,在薄膜底面姿势下,由于大气开放口318被配置在最上面附近,因此能够降低墨水经由大气开放口318而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如图17的(B)所示,在墨水罐30成为薄膜上面的情况下,由于空气侧开口351和液体侧开口352被配置在上面,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流入到空气容纳室330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墨水经由大气开放口318而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如此,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罐30由于大气开放口318、空气侧开口351、以及液体侧开口352被配置在预先确定的位置范围(图9的(A)~图11的(B)),因此即使墨水罐30的状态发生变化(例如,墨水罐的姿势的变化或墨水罐被暴露的环境等的变化),也能够降低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片材部件316被墨水弄湿的可能性,从而抑制片材部件316的功能下降。另外,由于液体容纳室340具有空气贮存部340t,因此在墨水罐30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另外,液体注入口304被设置在划分形成液体容纳室340的壁面中、相对于液体容纳室340靠配置有空气容纳室330的一侧的壁面fc(右侧面fc)上。即,液体注入口304在使用姿势下被设置在与竖直方向平行的面(左侧面fc)上。因此,在使用者向墨水罐30补充墨水时,能够促使使用者将墨水罐的姿势从使用姿势改变为注入姿势。另外,在注入姿势下,由于空气容纳室330与液体容纳室340相比位于上方,因此能够降低在墨水注入时墨水流入到空气容纳室330的可能性。由此,在使用姿势下,能够使由头17和与墨水罐30内的大气相接的墨水液面的高度差产生的水头差成为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稳定地从墨水罐30向打印机12供应墨水。 
另外,墨水罐30通过密封凹状形状的罐主体32和罐主体的开口的薄膜34来形成空气容纳室330、液体容纳室340、第二流路350(图6)。因此,能够容易形成复杂形状的各室330、340、350。 
B.第二实施例: 
图18是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第二实施例的罐主体32a的立体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点在于:一个墨水罐30a具有两个大气开放流路300和两个液体容纳室340(图4)。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另外,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所具有的液体注入口304、空气侧开口351、液体侧开口352、大气开放口318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例的位置关系(图9的(A)~图11的(B),图13的(A)和(B))是同样的。 
如图18所示,墨水罐30a包括:罐主体32a、两片薄膜34、两片片材部件316、薄膜322、两个塞子部件302、以及盖部件42、44。此外,第二实施例的连通流路320p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成为蜿蜒形状的流路。另外,一片薄膜322a以覆盖两个连通流路320p和两个气液分离室312的方式进行堵塞。 
罐主体32a通过聚丙烯等合成树脂而被成形。另外,罐主体32是半透明,能够从外部确认内部的墨水的量。罐主体32a的Y轴正方向侧的面和Y轴负方向侧的面开口,该开口分别被薄膜34密封。盖部件42、44通过聚丙烯或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而被成形。盖部件42、44以覆盖薄膜34的方式被安装在罐主体32a上,由此保护薄膜34避免外部的碰撞等。另外,如图19所示,罐主体32a在内部具有将罐主体32a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两部分的间隔壁384。此外,为了易于理解,在间隔壁384上标注单阴影线。 
如根据以上的说明所能够理解的那样,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也可以说是以下的构成:由共同的单一的部件384(间隔壁384)来构成具有第一实施例的构成的两个罐主体32的后表面ff(也称为“对置壁面部ff”。),并且第一实施例的两个罐主体32被一体成形。 
如此,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能够容易形成将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罐30组合两个而成的墨水罐。由此,能够提高墨水罐30a的生产效率。 
C.变形例: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的构成要素中的、权利要求中的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要素以外的要素是付加的要素,能够酌情省略。另外,并不限于本 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或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在各种方式中实施,例如也能够进行如下变形。 
C-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空气容纳室330具有容积不同的长方体形状的上部容纳室337、长方体形状的下部容纳室350、以及使它们连通的连通流路338,但是空气容纳室330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即,只要是能够贮存从液体容纳室340倒流来的墨水的具有预定的容积的构成即可。例如,可以将空气容纳室330仅由长方体形状的一室构成,也可以作为具有三室以上的容纳室的构成。 
C-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大气开放口318被配置在垂直投影面330hh的角部330s1~330s4中、最远离液体容纳室340的两个角部330s1、330s2中的第一角部330s1所包含的位置(图9的(B)),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大气开放口318配置在被垂直投影面330hh的其他角部330s2~330s4的某一个所包含的位置。但是,大气开放口318相对于使用姿势下的竖直方向需要被配置在比空气室中点SM1接近最上面330h的位置。此外,通过大气开放口318配置在某一个角部330s1~330s4所包含的位置,与其对应而使空气侧开口351、液体侧开口352的配置位置也发生变化。即,空气侧开口351被配置在垂直投影面330hh中与包含有大气开放口318的角部处于对角关系的角部。另外,液体侧开口352被配置在垂直投影面340hh中处于与包含有大气开放口318的角部相当于对角关系的位置的角部。即使如此,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即使在墨水罐30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C-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水罐30、30a具有液体保持部345,但可以不具有液体保持部345。即,可以在液体容纳室340中不设置划分壁342。即使如此,也与上述实施例同样,能够降低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C-4.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中,作为液体容纳容器以打印机12所使用的墨水罐30、30a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应用到能够对如下的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例如具有液晶显示器等的色料喷射头的装置;具有在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浆体)喷射头的装置;具有在生物芯片的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的具有试料喷射头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分配器等。这里,液体容纳容器分开设置有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口和用于向液体容纳容器内部导入空气的大气开放口。在上述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液体容纳容器时,只要将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所喷射的液体种类对应的液体(色材、导电糊、生物有机物等)容纳到液体容纳容器内部即可。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为具有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和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对应的液体容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加以应用。 

Claims (9)

1.一种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体容纳室,所述液体容纳室用于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注入口,所述液体注入口用于向所述液体容纳室注入所述液体,并可装卸地安装有塞住液体注入口的塞子部件;
大气开放流路,所述大气开放流路用于伴随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所述液体的消耗而将外部的空气导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内;以及
导出流路,所述导出流路的一端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其另一端部朝向外部开口,由此使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所述液体向外部流通,
所述大气开放流路包括:
空气容纳室,所述空气容纳室是具有预定容积的空气容纳室,在向所述液体容纳室注入所述液体时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注入姿势下,所述空气容纳室位于比所述液体容纳室靠上的位置;
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一端部在所述空气容纳室内开口,其另一端部向外部开口,由此使所述空气容纳室与外部连通;以及
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的一端部在所述空气容纳室内开口,其另一端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开口,由此使所述空气容纳室和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并且所述第二流路通过形成弯月面能够保持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所述液体时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下,
作为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一端部的大气开放口被设置于在竖直方向上比空气室中点接近所述空气室最上面并被第一角部所包含的位置,所述空气室中点是连结所述空气容纳室的空气室最上面和空气室最底面的线段的中点,所述第一角部是第一长方形的最外框投影面的四个角部之一,所述第一长方形的最外框投影面是在所述使用姿势下将所述空气容纳室的内表面向竖直下方进行垂直投影时形成的垂直投影面,
作为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一端部的空气侧开口被设置于比所述空气室 中点接近所述空气室最底面并被所述最外框投影面的所述四个角部中与所述第一角部处于对角位置的第二角部所包含的位置,
作为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另一端部的液体侧开口被设置于满足以下的条件(a)、(b)的位置,
(a)在所述使用姿势下的竖直方向上,比液体室中点接近所述液体室最底面的位置,所述液体室中点是连结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室最上面和液体室最底面的线段的中点,
(b)被第三角部所包含的位置,所述第三角部是第二长方形的最外框投影面的四个角部之一,并且处于与所述第一长方形的最外框投影面中的所述第一角部相当于对角位置的位置,所述第二长方形的最外框投影面是在所述使用姿势下将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内表面向竖直下方进行垂直投影时形成的垂直投影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注入口被设置于划分形成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壁面中、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室靠配置有所述空气容纳室的一侧的空气侧壁面上,
在所述注入姿势下,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所述空气侧壁面为上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作为所述导出流路的所述一端部的液体出口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注入姿势以及所述使用姿势各自的竖直方向上,以位于比液体室中点接近所述最底面的位置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所述液体室中点是连结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最上面和最底面的线段的中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室、所述空气容纳室、以及所述第二流路通过一个面开口的凹状形状的容器主体以及封闭所述开口的薄膜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
盖部件,所述盖部件用于保护所述薄膜,并覆盖所述薄膜。
6.一种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罐单元包括:多个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是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与所述开口对置的对置壁 面部具有与所述开口大致相同的形状,
所述多个液体容纳容器以一个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薄膜被相邻的其他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对置壁面部覆盖的方式被层积。
7.一种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罐单元包括两个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
与两个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各自的所述开口对置的各自的对置壁面部通过共同的单一部件构成,
两个所述容器主体被一体成形。
8.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
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用于向对象物喷射所述液体的头;以及
流通管,所述流通管连接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和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使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所述液体流通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是打印机,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液体容纳室容纳墨水。 
CN201120259876XU 2010-07-15 2011-07-15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29366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0364 2010-07-15
JP2010160364A JP5454398B2 (ja) 2010-07-15 2010-07-15 液体収容容器、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93663U true CN202293663U (zh) 2012-07-04

Family

ID=4546663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259876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293663U (zh) 2010-07-15 2011-07-15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20111020633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6063B (zh) 2010-07-15 2011-07-15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633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6063B (zh) 2010-07-15 2011-07-15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54139B2 (zh)
JP (1) JP5454398B2 (zh)
CN (2) CN2022936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6063A (zh) * 2010-07-15 2012-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7168B2 (ja) 2010-09-03 2013-10-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RU2018105185A (ru) * 2012-08-10 2019-02-25 Сейко Эпс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потребляющее жидкость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истема подачи жидкости и блок контейнеров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WO2014112344A1 (ja) * 2013-01-18 2014-07-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タンク
TWI599492B (zh) 2013-03-01 2017-09-21 Seiko Epson Corp Ink tank unit, ink jet printer, ink tank
TW201733819A (zh) * 2013-03-01 2017-10-01 Seiko Epson Corp 液體收容容器
JP6098291B2 (ja) * 2013-03-28 2017-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260196B2 (ja) * 2013-10-23 2018-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260212B2 (ja) * 2013-11-12 2018-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372085B2 (ja) * 2014-01-28 2018-08-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609943B2 (ja) * 2015-03-12 2019-1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6182731A (ja) * 2015-03-26 2016-10-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6932476B2 (ja) * 2015-04-14 2021-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JP6685697B2 (ja) 2015-10-30 2020-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10183495B2 (en) * 2016-02-29 2019-01-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JP6821973B2 (ja) * 2016-06-30 2021-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CN107264050B (zh) 2016-03-31 2020-06-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JP6821938B2 (ja) * 2016-03-31 2021-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6775992B2 (ja) 2016-04-22 2020-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US10093105B2 (en) 2016-04-22 2018-10-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9840080B1 (en) 2016-06-08 2017-12-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8001528A (ja) * 2016-06-30 2018-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WO2018003473A1 (ja) * 2016-06-28 2018-0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US10399347B2 (en) 2016-06-29 2019-09-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upplying mechanism,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2018089852A (ja) * 2016-12-02 2018-06-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7056329B2 (ja) * 2018-04-03 2022-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EP3884368A4 (en) * 2018-11-20 2022-05-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STRIBUTION OF PRINTING FLUID THROUGH MULTIPLE TANKS
JP7419680B2 (ja) * 2019-06-28 2024-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2020091915A (ja) * 2020-03-10 2020-06-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マートフォン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057839A (ja) * 2020-09-30 2022-04-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7248041B2 (ja) * 2021-01-06 2023-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2022128031A (ja) 2021-02-22 2022-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22137621A (ja) 2021-03-09 2022-09-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5107373B (zh) * 2021-03-19 2023-08-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JP2022166985A (ja) 2021-04-22 2022-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13632B2 (ja) * 1994-12-28 2005-11-09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A2674665C (en) * 2000-10-20 2013-01-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CN1277685C (zh) * 2002-12-10 2006-10-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盒
JP4532831B2 (ja) 2003-01-06 2010-08-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001284A (ja) 2003-06-13 2005-01-06 Taeil System Co Ltd インクの自動供給装置
WO2005000684A2 (en) * 2003-06-25 2005-01-06 Ricoh Company, Ltd. Liquid container, sub tank,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2700105Y (zh) 2003-10-14 2005-05-18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可组合式连续供墨容器
CN2691854Y (zh) 2004-02-06 2005-04-13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恒压连续供墨器
JP4770212B2 (ja) * 2005-03-14 2011-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4735344B2 (ja) * 2005-03-28 2011-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4682862B2 (ja) * 2005-03-31 2011-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液体充填方法
US7635180B2 (en) * 2005-09-29 2009-12-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WO2007049919A1 (en) * 2005-10-25 2007-05-03 Inktec Co., Ltd. An ink-cartridge for printers
JP2007203649A (ja) * 2006-02-03 2007-08-16 Canon Finetech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画像形成装置
KR100855544B1 (ko) * 2006-03-18 2008-09-01 주식회사 잉크테크 프린터용 잉크 카트리지 및 잉크충전방법
WO2007122793A1 (ja) * 2006-03-24 2007-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液体収容容器
WO2007122795A1 (ja) * 2006-03-24 2007-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液体収容容器
EP1998960B1 (en) * 2006-03-28 2011-08-17 Inktec Co., Ltd. Ink cartridge for printer
KR100936840B1 (ko) * 2006-08-11 2010-01-14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체 주입 방법,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수용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JP4321565B2 (ja) * 2006-08-12 2009-08-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US20080204527A1 (en) * 2007-02-28 2008-08-28 Kenneth Yuen Ink cartridge
JP4877011B2 (ja) * 2007-03-28 2012-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噴射装置
JP2009101598A (ja) * 2007-10-23 2009-05-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容器
JP2009101597A (ja) * 2007-10-23 2009-05-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容器
JP5286759B2 (ja) * 2007-11-30 2013-09-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体収容容器
JPWO2009116299A1 (ja) * 2008-03-21 2011-07-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JP5293243B2 (ja) * 2008-03-24 2013-09-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72540B2 (ja) * 2008-06-27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JP5163313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2010023247A (ja) * 2008-07-15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製造方法
JP2010058303A (ja) * 2008-09-02 2010-03-1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移送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5454398B2 (ja) * 2010-07-15 2014-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RU2533107C2 (ru) * 2010-07-15 2014-11-20 Сейко Эпс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и система выталкивания жидкости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6063A (zh) * 2010-07-15 2012-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20497A (ja) 2012-02-02
US20120013687A1 (en) 2012-01-19
CN102336063B (zh) 2014-05-28
US8454139B2 (en) 2013-06-04
JP5454398B2 (ja) 2014-03-26
CN102336063A (zh) 201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93663U (zh)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202242334U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202138070U (zh) 液体补充容器
CN102381041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5774255B (zh)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CN102407674B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US10183495B2 (en) Liq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CN203198406U (zh) 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应系统
CN203063281U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JP5429425B2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WO2011129123A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202826730U (zh) 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应系统
CN102336062B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JP2012051306A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202782177U (zh) 盖、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JP2014040110A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5027807A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631177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86754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7154250A (ja)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52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528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