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74255B -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74255B
CN105774255B CN201610143558.4A CN201610143558A CN105774255B CN 105774255 B CN105774255 B CN 105774255B CN 201610143558 A CN201610143558 A CN 201610143558A CN 105774255 B CN105774255 B CN 105774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k
wall
liquid accommodating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435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74255A (zh
Inventor
清水芳明
石泽卓
武田侑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74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74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74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742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提供一种技术,在分别设有液体注入口和大气开放口的液体收纳容器中,能够减少液体从液体注入口向液体收纳容器注入时从大气开放口溢出液体的可能性。液体收纳容器,其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具备:液体收纳室,其用于收纳液体;空气收纳室,其与液体收纳室连通,用于伴随着液体收纳室的液体的消耗而将外部的空气导入到液体收纳室内;大气开放口,其用于将来自外部的空气导入到空气收纳室;以及液体注入口,其是用于向液体收纳室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口,在向液体收纳室注入液体时的液体收纳容器的注入姿势下,该液体注入口处于比大气开放口低的位置。

Description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010622515.7、申请日为2010年12月24日、发明名称为“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申请人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收纳容器及具备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是从记录头将墨水喷出到记录对象物(例如,印刷用纸)来进行印刷。作为向记录头的墨水供给技术,已知有如下技术:从配置在记录头上的墨盒向记录头供给墨水,同时从配置于液体喷射装置外侧的墨水罐(ink tank)经由管向墨盒或头部供给墨水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墨水罐比墨盒能够收纳大容量的墨水。此外,墨水罐具备墨水注入口,使用者能够容易从墨水注入口注入墨水(补充)。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墨水罐(墨水储存罐)具备墨水排出口,并经由墨水排出口及柔性管向打印头供给墨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194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99693号公报
墨水罐有时具备用于伴随墨水的消耗而向内部导入空气(大气)的与墨水注入口不同的大气开放口。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为了从墨水注入口注入墨水而倾向于注视墨水注入口。因此,按照墨水注入口与大气开放口的位置关系,在墨水罐内部收纳了规定量以上的墨水的情况下,产生墨水不是从墨水注入口溢出而是从大气开放口溢出的情况。并且,存在使用者未注意到墨水从大气开放口溢出的情况的可能性。
此外,在大气开放口被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片材部件覆盖的情况下,若墨水从大气开放口溢出则片材部件会被墨水浸湿。一旦片材部件被墨水浸湿,则片材部件失去原来的功能,从而有时墨水经由片材部件漏出。此外,还存在片材部件的通气性下降,且空气无法从大气开放口导入墨水罐内部的情况。另外,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墨水罐,还存在于用于将液体喷射装置所喷射的液体收纳于内部的液体收纳容器,即分别设有液体注入口与大气开放口的液体收纳容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分别设有液体注入口和大气开放口的液体收纳容器中,能够减少液体从液体注入口向液体收纳容器内部注入时液体从大气开放口溢出的可能性的技术。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通过以下方式或应用例可以实现。
[应用例1]一种液体收纳容器,其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收纳室,其用于收纳上述液体;空气收纳室,其与上述液体收纳室连通,用于伴随着上述液体收纳室的上述液体的消耗而将外部的空气导入到上述液体收纳室内;大气开放口,其用于将来自外部的空气导入到上述空气收纳室;以及液体注入口,其是用于向上述液体收纳室注入上述液体的液体注入口,在向上述液体收纳室注入上述液体时的上述液体收纳容器的注入姿势下,该液体注入口处于比上述大气开放口低的位置。
根据应用例1的液体收纳容器,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位于比大气开放口低的位置。由此,在液体从液体注入口注入到液体收纳室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从大气开放口溢出液体的可能性。此外,在液体注入时,由于使用者注视液体注入口,所以能够降低从液体注入口溢出液体的可能性。
[应用例2]在应用例1所记载的液体收纳容器中,上述液体收纳容器还具备片材部件,该片材部件是一种透气但不透液,用于分隔上述大气开放口和外部的片材部件。
根据应用例2的液体收纳容器,能够通过片材部件防止收纳在液体收纳室中的液体从大气开放口溢出到外部的情况。进而,由于液体注入口位于比大气开放口低的位置,所以能够减少液体注入时从大气开放口溢出液体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防止液体注入时片材部件被液体浸湿,并降低片材部件的功能损失的可能性。
[应用例3]在应用例1或应用例2所记载的液体收纳容器中,上述液体收纳容器还具备连通部,该连通部的一端部在上述空气收纳室内开口,另一端部在上述液体收纳室内开口,由此使上述空气收纳室和上述液体收纳室连通,在上述注入姿势下,上述液体注入口处于比作为上述一端部的上述开口低的位置。
根据应用例3的液体收纳容器,能够减少液体注入时液体导入到空气收纳室的可能性。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注入时从大气开放口溢出液体的可能性。
[应用例4]在应用例1至应用例3中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液体收纳容器中,上述液体收纳容器还具备塞子部件,该塞子部件为堵塞上述液体注入口的具有弹性的塞子部件,能够从上述液体注入口装卸,在上述注入姿势下,上述液体收纳室具有空气贮存部,在向上述液体收纳室注入上述液体直至上述液体达到上述液体注入口的上端开口的程度时,该空气贮存部能够贮存容积V1的空气,在向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时的上述液体收纳容器的使用姿势下,在上述液体收纳室的部分中,将占据上述液体注入口所处的高度以上的位置的注入口邻接部的容积设为V2时,满足V1≥V2。
根据应用例4的液体收纳容器,例如即使在从液体注入口溢出程度的液体注入到液体收纳容器时,液体收纳室也能通过空气贮存室贮存规定量的容积(容积V1)的空气。该容积V1在注入口邻接部的容积V2以上,所以在液体注入后液体收纳容器成为使用姿势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塞子部件暴露于液体收纳室的液体中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减少塞子部件的一部分作为杂物混入液体中等而产生液体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应用例5]在应用例4所记载的液体收纳容器中,上述空气贮存部为由形成上述液体收纳室的壁面所形成的凹状形状,在上述注入姿势下朝向铅垂下方向开口。
根据应用例5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由于形成朝向铅垂下方向开口的凹状形状,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空气贮存部。
[应用例6]在应用例1至应用例5中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液体收纳容器中,在向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上述液体时的上述液体收纳容器的使用姿势下,上述大气开放口被设定在上述空气收纳室的部分中的与底面相比靠近上表面的一侧。
根据应用例6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在液体注入时,即使液体注入到空气收纳室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也能降低液体收纳容器成为使用姿势时从大气开放口溢出液体的可能性。
[应用例7]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具备:应用例1至应用例6中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装置,其具有用于向对象物喷射上述液体的喷头;以及流通管,其连接上述液体收纳容器和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使上述液体收纳室的上述液体流通到上述液体喷射装置。
根据应用例7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能够提供具备了降低注入时从大气开放口溢出液体的可能性的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
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除了上述的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装置和具备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之外,还可以以上述液体收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使用上述液体喷射系统的液体喷射方法等方式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参考例的液体收纳容器90的图。
图2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图。
图3为墨水罐30的外观立体图。
图4为用于进一步说明墨水罐30的图。
图5为墨水罐30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用于说明空气流动的图。
图7为用于说明墨水罐30的详细结构的图。
图8为用于说明墨水供给的图。
图9为用于说明墨水罐30的图。
图10为表示向墨水罐30的墨水注入状态的图。
图11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的图。
图12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效果的图。
图13为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墨水罐30b的图。
标号说明
1…液体喷射系统;10…壳体;12…喷墨打印机;13…供纸部;14…排纸部;16…滑架;16a…墨水供给针;17…记录头;20…副罐;20Bk…副罐;20Ma…副罐;20Cn…副罐;20Yw…副罐;24…软管;30…墨水罐;30a…墨水罐;30b…墨水罐;32…罐主体;34…片材部件;50…罐单元;54…上面壳体;56…第一侧面壳体;58…第二侧面壳体;90…液体收纳容器(墨水罐);202…液体接受部;204…墨水贮存室;206…过滤器;208…墨水流动路;302…塞子部件;304…液体注入口;304a…液体注入口;304p…上端开口;304m…下端开口;306…液体导出部;312…气液分离室;313…隆起物;316…片材部件;317…大气导入口;318…大气开放口;320…连通流路;322…薄膜;324…第一嵌合部;325…第二嵌合部;325a…贯通孔;330…空气收纳室;330s…底面;330t…上表面;340…液体收纳室;340a…液体收纳室;341…空气贮存室;342…间隔壁;343…注入口邻接部;345…液体保持部;345b…液体保持部(吸水部件);349…液体出口(一端部);350…连通部;351…一端部;352…另一端部;362…肋;904…液体注入口;906…液体导出部;916…气液分离膜;918…大气开放口;930…空气收纳室;940…液体收纳室;949…液体出口;950…连通部;G…空气;fa…上表面;fb…底面;fc…右侧面;fd…左侧面;fe…正面;ff…后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以下顺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A.参考例:
B.实施例:
C.变形例:
A.参考例:
为便于理解实施例,在说明实施例之前,先说明参考例。图1为用于说明参考例的液体收纳容器90的图。图1中为了确定方向而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YZ轴。另外,对于该图以后的图,根据需要也示出了XYZ轴。液体收纳容器90还称作墨水罐90。从墨水罐90的液体导出部906经由作为流通管的软管24向打印机(液体喷射装置)内的副罐(未图示)供给墨水。在将墨水供给到副罐时的墨水罐90的姿势(使用姿势)下,Z轴负方向为铅垂下方向。
墨水罐90具有液体收纳室940和空气收纳室930。液体收纳室940和空气收纳室930经由连通部950连通。液体收纳室940收纳墨水。被收纳的墨水从液体出口949经由液体导出部906、软管24供给到副罐。另外,将墨水供给到副罐的墨水供给时,用于注入墨水的液体注入口904被塞子部件(未图示)堵塞。
伴随着液体收纳室940的墨水的消耗,经由连通部950从空气收纳室930向液体收纳室940导入空气。墨水罐90具有用于使空气收纳室930与大气连通的大气开放口918。大气开放口918粘贴有用于防止墨水漏出到外部的气液分离膜916。
在向墨水罐90中注入墨水时,如图1所示,以X轴负方向成为铅垂下方向的方式将墨水罐90设置在规定的水平面上。也将图1所示的墨水罐的姿势称作“注入姿势”。对于参考例的墨水罐90,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904位于比大气开放口918高的位置。因此,在使用者从液体注入口904将墨水注入到液体收纳室940时,由于注入量而存在从大气开放口918溢出的可能性。此外,使用者在注入墨水时注视液体注入口904,所以还存在未注意到墨水从大气开放口918溢出的情况的可能性。
此外,如参考例所示,在粘贴气液分离膜916以分隔大气开放口918和外部的情况下,由于从大气开放口918溢出的墨水而导致气液分离膜916被浸湿。一旦气液分离膜916被墨水浸湿,则其功能下降,容易产生墨水透过气液分离膜916而漏出到外部的情况,或空气无法透过气液分离膜916导入到墨水罐90内部的情况。
B.实施例:
B-1.第一实施例:
B-1-1.液体喷射系统的结构:
图2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图。图2(A)为液体喷射系统1的外观立体图。图2(B)为液体喷射系统1的外观立体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体收纳容器30。
如图2(A)所示,液体喷射系统1具备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12(简称为“打印机12”)和罐单元50。打印机12具备供纸部13、排纸部14、滑架16和四个副罐20。四个副罐20收纳了颜色不同的墨水。具体而言,四个副罐20为收纳黑色墨水的副罐20Bk、收纳青色墨水的副罐20Cn、收纳品红色墨水的副罐20Ma和收纳黄色墨水的副罐20Yw。四个副罐20搭载于滑架16。
放置于供纸部13的印刷用纸被输送到打印机12内部,印刷后的印刷用纸从排纸部14排出。
滑架16能在主扫描方向移动(纸宽方向)。该移动是通过步进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而经由同步带(未图示)来进行。在滑架16的下表面安装有记录头(未图示)。收纳于副罐20中的墨水从该头部的多个喷嘴喷射到印刷用纸上而进行印刷。另外,同步带、滑架16等构成打印机12的各种部件通过收纳在壳体10内部而得到保护。
墨水罐单元50具备上面壳体54、第一侧面壳体56和第二侧面壳体58。并且,如图2(B)所示,墨水罐单元50在壳体54、56、58内部具备作为液体收纳容器的墨水罐30。通过壳体54、56、58将墨水罐单元50更为稳定地设置到规定的地方(例如,桌子或搁板)。四个墨水罐30收纳了与四个副罐20所收纳的颜色对应的墨水。即,四个墨水罐30分别收纳黑色墨水、青色墨水、品红色墨水、黄色墨水。另外,墨水罐30能够收纳比副罐20更多量的墨水。
收纳了各种颜色墨水的墨水罐30通过软管24与收纳对应颜色的墨水的副罐20连接。当从记录头喷射墨水而副罐20的墨水消耗时,墨水罐30的墨水经由软管24供给到副罐20。由此,液体喷射系统1可以没有打印机12的中断动作地连续进行印刷。软管24由合成橡胶等具有弹性的部件形成。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副罐20而经由软管24直接从墨水罐30向记录头供给墨水。
图3为墨水罐30的外观立体图。墨水罐单元30具有塞子部件302。塞子部件302装配于液体注入口304。塞子部件302可从液体注入口304拆卸,通过拆卸能够从液体注入口304向墨水罐30内部注入(补充)墨水。墨水罐30具有第一嵌合部324和第二嵌合部325。第一嵌合部324为突起形状。第二嵌合部325具有贯通孔325a。使用第一和第二嵌合部324、325来连结相邻的墨水罐30。
图4为用于进一步说明墨水罐30的图。图4为墨水罐单元50的立体图,为便于说明省略了上面壳体54(图2(A))的图示。通过相邻的墨水罐30的第二嵌合部325的贯通孔325a和第一嵌合部324嵌合,相邻的墨水罐30彼此连结。墨水罐单元50根据打印机12所喷射的墨水颜色的数目,可追加新的墨水罐30或拆卸墨水罐30。对于将墨水罐30的墨水向打印机12侧供给时的墨水罐的使用姿势,Z轴负方向成为铅垂下方向,Z轴正方向成为铅垂上方向。
B-1-2.墨水罐30的详细结构:
图5为墨水罐30的分解立体图。墨水罐30具备罐主体32、塞子部件302、多个片材部件34、316、322(称作“薄膜34、316、322”)。罐主体32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此外,罐主体32为半透明状态,能够从外部确认内部墨水的量。罐主体32的形状是一侧面开口的凹状形状。在罐主体32的凹部形成有各种形状的肋362。另外,为便于说明,对于罐主体32,将Z轴正方向侧的面设为上表面fa,将Z轴负方向侧的面设为底面fb。此外,对于使用姿势下的罐主体32的四个侧面,将X轴正方向侧的面设为右侧面fc,将X轴负方向侧的面设为fd,将Y轴正方向侧的面(即,形成开口的面)设为正面fe,将Y轴负方向侧的面设为后面ff。
薄膜34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紧密地粘贴在肋362的端面以及罐主体32的外框端面。由此形成多个小室。具体而言,主要形成空气收纳室330、液体收纳室340、连通部350、作为液体收纳室340的一部分的液体保持部345。另外,对于这些各室(各结构)的详细结构在后文中进行说明。
在罐主体32的右侧面fc形成有液体注入口304。此外,在右侧面fc形成有气液分离室312、大气导入口317、连通流路314、320和连通口318、319a、319b。气液分离室312的形状为凹状形状,在凹状的底面形成有连通口319a。连通口318还称作大气开放口318,与空气收纳室330连通,将外部的空气导入空气收纳室330。
在包围气液分离室312的底面的整个内壁形成有隆起物313。片材部件316与隆起物313粘接。该片材部件316具有能透气但不透液的性质。薄膜322以覆盖连通流路320、气液分离室312、连通流路314、连通口318、319a、319b的方式与右侧面fc粘接。由此,形成连通流路314、320,并且防止墨水罐30内部的墨水向外部漏出。
液体注入口304与液体收纳室340连通。塞子部件302为具有弹性的部件(例如,橡胶),可通过外力从液体注入口304拆卸。通过从液体注入口304拆卸塞子部件302,墨水从液体注入口304注入(补充)到液体收纳室340。空气收纳室330和液体收纳室340由连通部350连通。具体而言,连通部352的一端部351与空气收纳室330连通,另一端部352与液体收纳室340(详细而言,液体保持部345)连通。即,一端部351在空气收纳室330内开口,另一端部352在液体收纳室340内开口。
在罐主体32的使用姿势下的最下部附近(底面fb侧)形成有液体导出部306。液体导出部306为筒状且在内部形成有流路。液体导出部306的一端部(未图示)与液体收纳室340连通,另一端部348朝向外部开口。在液体导出部306上安装有软管24(参照图2)。
接着,使用图6说明从大气导入口317到大气开放口318的流路。图6为用于说明从大气导入口317到大气开放口318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图6为图5的从X轴正方向侧看到的图,用箭头示意性地表示了从大气导入口317到大气开放口318的空气流动。另外,省略了片材部件316、322的图示。
如图6所示,大气导入口317和连通流路320经由连通流路320的一端部320a和形成在罐主体32内侧的内部流路连通。连通流路320和气液分离室312经由另一端部320b连通。连通流路320为了加长从大气导入口317到气液分离室312的距离,沿着气液分离室312的外周形成。由此,能够抑制罐主体32内部的墨水中的水分从大气导入口317向外部蒸发。另外,从抑制水分蒸发的观点出发,为了加长连通流路的距离,也可以将连通流路320设为曲折形状的流路。
向另一端部320b、气液分离室312、连通口319a流动的空气,在其中途通过粘接在隆起物313上的片材部件316(图5)。气液分离室312和连通流路314经由连通口319a、319b及形成在罐主体内部的内部流路连通。连通流路314经由大气开放口318与空气收纳室330连通。从以上的说明中也可以理解,片材部件316(图5)分隔大气开放口318和外部。由此,能够抑制收纳于罐主体32内部的墨水向外部漏出。
图7为用于说明墨水罐30的详细结构的图。图7(A)为图5的罐主体32内部的从Y轴方向侧看到的图。图7(B)为图7(A)的液体导出部306附近的放大图。另外,实际上液体导出部306位于纸面里侧,但为便于说明,示出液体导出部306与液体收纳室340连通的样子。并且,为便于说明,对于大气开放口318和与其关联的结构(例如,片材部件316、气液分离室312等)及液体注入口304,概念性地进行了图示。但是,对于图7中的大气开放口318的高度位置和液体注入口304的高度位置,以成为与实际高度位置相同的关系的方式进行了图示。
如图7(A)所示,在注入姿势下以使墨水罐30的左侧面fd成为铅垂下方向(X轴负方向)的方式设置墨水罐30。即,以使与形成液体注入口304、大气开放口318的面对置的面fd成为底面的方式设置墨水罐30。
液体收纳室340与液体导出部306连通。液体收纳室340的液体可以从液体收纳室340的液体出口349向液体导出部306流通。另外,液体出口349还可称作液体导出部306的一端,所以也将液体出口349称作液体导出部306的一端部349。液体收纳室340具有在注入姿势下从底面部346朝向上方延伸规定长度的间隔壁部342。间隔壁部342形成在液体收纳室340内部的Y轴方向(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即,间隔壁部342将底面部346分隔为两个区域。
如图7(B)所示,在注入姿势下,液体保持部345的高度T2(即,间隔壁部342的高度T2)比一端部349的高度T1高。由此,即使在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剩余量少且将墨水30从使用姿势变化为注入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液体保持部345以高度T1以上的墨水充满。即,在注入姿势下,通过使液体保持部345保持规定量的墨水,能够维持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和液体保持部345内的墨水不经由空气连续的状态。换言之,能够维持一端部349不是与空气接触而是与墨水接触的状态。
间隔壁部342形成为,通过间隔壁部342的上端部与液体收纳室340的上面部347接触而切断液体收纳室340中液体保持部345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墨水的流通。此外,间隔壁部342在底面部346的配置位置不作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配置在一端部349附近。即,优选为,在墨水剩余量更少时,以液体保持部345能够保持高度T1以上的墨水的方式,使液体保持部345的底面积变得更小地配置间隔壁部342。在此,“附近”是指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经由液体导出部306供给到打印机12时,隔开可供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流通的程度(不堵塞的程度)的最小限度的间隙(流路)配置间隔壁部342。
返回到图7(A)继续说明墨水罐30。连通部350呈细长的流路状。在液体收纳室340内的空气产生热膨胀而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流入到连通部350的情况下,空气收纳室350通过收纳墨水来防止墨水经由大气开放口318漏出到外部。此外,伴随着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被供给到副罐20,空气收纳室330的空气经由连通部350被导入到液体收纳室340。该详细情况在后文中说明。
连通部350是与空气收纳室330和液体收纳室340相比流路截面积小且流路阻力大的部分。由此,在连通部350中产生弯液面(meniscus)(液体架桥)。
空气收纳室330经由大气开放口318与外部的大气连通。大气开放口318形成于在使用姿势下比空气收纳室330的底面部330s更靠上面部330t的一侧。
在此,以在注入姿势下使液体注入口304低于大气开放口318的方式,在罐主体32形成液体注入口304。即,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304的高度H1低于大气开放口318的高度H2。在此,对液体注入口304和大气开放口318的高度比较,是以注入姿势下的各个上端面为基准进行的。
图8为用于说明从墨水罐30到副罐20的墨水供给的图。图8示意性地表示了墨水罐30、软管24、打印机12的内部样子。液体喷射系统1设置在规定的水平面sf上。墨水罐30的液体导出部306和副罐20的液体接受部202经由软管24连接。副罐20由聚苯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副罐20具备墨水贮存室204、墨水流通路208和过滤器206。在墨水流通路208插入有滑架16的墨水供给针16a。过滤器206用于在墨水中混入异物等杂物的情况下通过捕捉该杂物来防止杂物向记录头17流入。墨水贮存室204的墨水通过来自记录头17的吸引而在墨水流动路208、墨水供给针16中流动,供给到记录头17。供给到记录头17的墨水经由喷嘴朝向外部(印刷用纸)喷射。
在以注入姿势将墨水从液体注入口304注入到液体收纳室340之后,将液体注入口304用塞子部件304密封并成为使用姿势的情况下,液体收纳室340内的空气产生膨胀,液体收纳室340维持负压。此外,通过空气收纳室330与大气开放口318连通而维持大气压。
在使用姿势下,形成弯液面的另一端部352位于比记录头17低的位置。由此,产生水位差d1。另外,在使用姿势下,也将在另一端部352形成弯液面的状态下的水位差d1称为“正常时水位差d1”。
通过墨水贮存室204的墨水被记录头17吸引,墨水贮存室204成为规定的负压以上。当墨水贮存室204成为规定的负压以上,则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经由软管24供给到墨水贮存室204。即,从记录头17流出的量的墨水从液体收纳室340自动补充到墨水贮存室204。换言之,来自打印机12侧的吸引力(负压)大于由与墨水罐30内的空气收纳室330接触的墨水液面和记录头(详细而言喷嘴)的铅垂方向的高度差产生的水位差d1,从而墨水被从液体收纳室340向墨水贮存室204供给。
当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被消耗时,空气收纳室330的空气G(还称作“气泡G”)经由连通部350导入到液体收纳室340。由此,液体收纳室340的液面下降。
图9为用于说明墨水罐30的图。图9表示图7(A)所示的墨水罐30的使用姿势下的状态。此外,图9为表示使用姿势下墨水罐30经由软管24向副罐20供给墨水的状态(使用状态)的图。
如图9所示,当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成为规定量以下时,为了防止打印机12出现不良情况(漏点等),使用者进行墨水的补充。例如,在罐主体32标记作为墨水注入时期的目标的限度线,并在墨水的水位下降到限度线以下时使用者补充墨水。在此,用图9所示的状态表示墨水的水位下降到限度线以下的情况。在将墨水注入到液体收纳室340时,如箭头YR所示,旋转墨水罐30使液体注入口304朝向铅垂上方向。
图10为表示墨水向墨水罐30的注入状态的图。图10(A)为图9所示的墨水剩余量状态下将墨水罐30从使用姿势变化为注入姿势时的图。图10(B)为表示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了正常量的墨水时的状态的图。图10(C)为表示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了过多的墨水时的状态的图。“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正常量的墨水”是指不足规定量的墨水收纳在液体收纳室340中的情况。例如,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墨水直至墨水的液面位于比液体注入口304更靠下方的位置。此外,“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过多的墨水”是指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墨水直至收纳规定量以上的墨水。例如,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墨水直至墨水达到液体注入口304的程度。
如图10(A)所示,在注入墨水时拆卸装配在液体注入口304的塞子部件302(图9),从液体注入口304注入墨水。此外,墨水的注入是在通过软管24连接墨水罐30和副罐20的状态下进行的。在记录头17(图8)的喷嘴形成弯液面(液体架桥),只要不施加外力(压电元件施加给墨水的压力),墨水就不会从喷嘴喷射。即,由于记录头17的喷嘴以一定的力保持着墨水,所以与喷嘴连通的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不会向液体收纳室340侧倒流,而保持于液体导出部306内。
如图10(A)所示,在墨水剩余量少的状态下从使用姿势变化为注入姿势时,液体保持部345抑制墨水流出到液体收纳室340的其他部分。即,间隔壁部342阻塞墨水向远离一端部349的方向(Z轴正方向)流动。因此,在注入姿势下,能够在液体保持部345维持比其他部分高的水位。更为详细而言,通过间隔壁部342能够将液体保持部345的水位维持在一端部349的高度以上。由此,即使在墨水剩余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和液体保持部345的墨水不经由空气连续存在。由此,能够减少在墨水注入时空气(气泡)从一端部349流入液体导出部306并经由软管24向副罐20流入的可能性。由此,由于在墨水注入时空气不会流入到记录头17(图5)侧,所以能够抑制由空打引起的漏点,打印质量的下降。
如图10(B)所示,在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了正常量的墨水的情况下,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液面Lf1位于比液体注入口304更靠下方的位置。在此,在注入姿势下,由于液体注入口304的高度H1比大气开放口318的高度H2低,所以在液体收纳室340注入正常量的墨水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溢出。
此外,如图10(C)所示,即使在注入过多的墨水而墨水的水位到达液体注入口304时,也能防止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溢出。此外,由于能够在墨水注入时减少片材部件316整个面被墨水浸湿的可能性,所以能够长期维持片材部件316的功能。
这样,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罐30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304低于大气开放口318。由此,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溢出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具有液体保持部345,所以即使在墨水剩余量变少而将墨水罐30从使用姿势变化为注入姿势的情况下,也能维持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与液体保持部345的墨水连续的状态(图10(A))。由此,能够在将墨水注入到液体收纳室340的情况下,减少空气经由液体导出部306、软管24流入记录头17的可能性。
B-2.第二实施例:
图11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的图。图11(A)、(B)为与第一实施例的图7(A)相当的图。图11(B)为用于说明墨水注入量过多时的墨水罐30a的状态的图。与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罐30不同点在于,液体收纳室340a的结构和注入姿势下的液体注入口304a的高度位置。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此外,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也与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罐30一样,用于液体喷射系统1(图2)。另外,为便于理解,图11(A)中用虚线示出了塞子部件302。
如图11(A)所示,液体注入口304a以在注入姿势下低于大气开放口318且低于连通部350的一端部351亦即开口351的方式形成在罐主体32上。即,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304a的高度H1小于大气开放口318的高度H2和一端部351的高度H3。
并且,液体收纳室340具备具有容积V1的空气贮存室341。空气贮存室341为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收纳室340的一部分中设在比作为液体注入口304a的一端侧的开口304m(称作“下端开口304m”)、即形成在液体收纳室340的壁面上的开口304m高的位置的部分。空气贮存室341为由形成液体收纳室304m的壁面所形成的凹状形状,在注入姿势下朝向铅垂下方向开口。换言之,空气贮存室341为在注入姿势下除铅垂下方向以外的周围(方向)被液体收纳室340的壁面包围的凹状形状。空气贮存室341,在注入姿势下向液体收纳室340内注入过多的墨水直到墨水到达液体注入口304a的上端开口304p的程度时,也能够贮存规定量的空气(容积V1)。换言之,空气贮存室341能够在注入姿势下不论墨水的注入量都能够至少贮存规定量容积(容积V1)的空气。其中,在使用姿势下,在液体收纳室340的部分中,将占据液体注入口304a所处的高度以上的位置的部分规定为注入口邻接部343。即,注入口邻接部343在使用姿势下位于液体注入口304a的底部304f以上的高度。此处,在将注入口邻接部343的容积设为V2时,墨水罐30a满足V1≥V2。
如图11(B)所示,例如,即使在向液体收纳室340a注入过多的墨水而使墨水到达液体注入口304a的程度时,也由于H1<H3而墨水不会导入到空气收纳室330。此外,即使在向液体收纳室340a注入过多的墨水时,液体收纳室340a也由于空气贮存室341而贮存容器V1的空气。
图12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效果的图。图12示出了使用姿势下的喷射系统1的内部状态。此外,图12示出了在图11(B)的注入了过多的墨水之后将墨水罐30a刚刚设为使用姿势后的墨水的状态。
如图11(B)所示,即使在墨水过多地注入到液体收纳室340a的情况下,由于墨水没有到达空气收纳室330,所以在成为图12所示的使用姿势时,墨水也几乎不会向空气收纳室330流入。由此,墨水刚刚注入之后的空气收纳室330的液面位置成为标号Lf1b。此时,产生水位差d2。将该水位差d2称作“过多时水位差d2”。伴随墨水罐30a的墨水供给到副罐20,液面Lf1b下降。最终下降至在另一端部352形成弯液面的位置(图8)。若注入墨水时墨水导入至空气收纳室330的情况下,墨水刚刚注入之后的使用姿势下,空气收纳室330的墨水液面处于比液面Lf1b高的位置(例如,液面Lf2b)。即,成为从正常时水位差d1偏离较大的水位差。针对于此,如本实施例所示,通过使高度H1小于高度H3(图11(A)),在墨水注入时墨水不会导入空气收纳室330。由此,能够减少过多时水位差d2从正常时水位差d1的偏差。换言之,能够将水位差维持在规定范围内。由此,伴随着收纳在副罐20的墨水贮存室204中的墨水的消耗,能够稳定地将墨水从墨水罐30a供给到副罐20。
此外,由于空气贮存部341的容积V1在注入口邻接部343的容积V2以上,所以即使在墨水过多地注入到墨水罐30a的情况下,也能使墨水在使用姿势下不存在于注入口邻接部343。由此,能够减少塞子部件302与墨水接触的可能性,能够减少塞子部件302的杂物混入到墨水的可能性。另外,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304a低于大气开放口318(图11),所以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溢出的可能性。
C.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要素中的除权利要求书的独权中记载的要素之外的要素为附加的要素,可适当省略。此外,不限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或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在各种方式中实施,例如还可进行如下变形。
C-1.第一变形例:
图13为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墨水罐30b的图。图13为与上述实施例的图7(A)、图11(A)相当的图。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点在于,连通部350b的结构和液体保持部345b的结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罐30b的连通部35b的形状为孔状而不是细长的流路状。此外,连通部350b具有能够形成弯液面的程度的开口面积。此外,在液体收纳室340内以堵塞一端部349的方式配置多孔质部件345b。该多孔质部件345b作为液体保持部发挥功能,能够保持规定量的墨水。此外,在将液体收纳室340a的墨水供给到副罐20的情况下,以使液体收纳室340a的墨水能够朝向液体导出部306流通的方式,多孔质部件345b形成贯通内部的流路。作为多孔质部件345b例如可以使用海绵。
这样,通过将连通部350b设为孔状,能够更加简化墨水罐30b的结构。此外,通过多孔质部件345b,能够维持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和多孔质部件345b内的墨水不经由空气而连续状态。由此,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空气(气泡)从一端部349经由液体导出部306、软管24流入副罐20的可能性。此外,第一变形例的墨水罐30a与上述实施例一样,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从大气开放口318溢出墨水的可能性。
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可以将连通部350b置换为上述实施例的流路状的连通部350的结构。此外,在第一变形例中,可以替代多孔质部件345b而设置间隔壁部342从而形成液体保持部345。这样,也能与上述实施例一样,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墨水从大气开放口318溢出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空气向副罐流入的可能性。此外,也可以设置间隔壁部342,并且配置多孔质部件345b。这样,能够更良好地维持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与液体保持部345内的墨水不经由空气而连续的状态。
C-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虽然具备容积V1的空气贮存部341(图11(A)),但也可以不设置容积V1的空气贮存部341。即,在注入姿势下,只要液体注入口304a形成在比连通部350的一端部351低的位置即可。这样,即使墨水过多地注入到液体收纳室340a,也由于墨水未导入到空气收纳室330,所以能够将使用姿势下的水位差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C-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水罐30、30a具有液体保持部345,但也可以不具有液体保持部345。即,在液体收纳室340、340a内也可以不设置间隔壁342。这样,也能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减少在墨水注入时从大气开放口318溢出墨水的可能性。
C-4.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及变形例中,作为液体收纳容器以打印机12所使用的墨水罐30、30a、30b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可以应用到能够对如下的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例如液晶显示器等的具备色材喷射头的装置、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具备电极形成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膏)喷射头的装置、具备生物芯片制造所使用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具备作为精密吸液管的试样喷射头的装置、印花装置、微型分配器(Micro dispenser)等。在此,液体收纳容器,分开设置有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口和用于向液体收纳容器内部导入空气的大气开放口。在上述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液体收纳容器时,只要将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所喷射的液体种类对应的液体(色材、导电膏、生物有机物等)收纳到液体收纳容器内部即可。此外,本发明还可以作为具备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和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对应的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加以应用。

Claims (5)

1.一种液体收纳容器,其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收纳室,其能够收纳所述液体,并且在第一壁面形成有用于向内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口;
大气开放口,其用于导入来自外部的空气,且形成于第二壁面;
连通部,其向所述液体收纳室导入经由所述大气开放口流通的所述空气,以及
液体导出部,其具有与所述液体收纳室连通的一端部和朝向外部开口的另一端部,在该液体导出部上安装有用于供给所述液体的软管,
所述液体收纳室具有与所述第一壁面对置的第三壁面,
在所述液体收纳容器被设置成所述第三壁面成为比所述第一壁面靠下方的底面的液体注入姿势下,形成有所述液体注入口的所述第一壁面比形成有所述大气开放口的所述第二壁面低,
在所述液体注入姿势下,所述液体导出部配置于比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第三壁面高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注入口具有朝向外部开口的一端部和在所述液体收纳室内开口的另一端部,
所述液体收纳室具有通过形成所述液体收纳室的壁部而形成的凹状形状部,
在所述液体注入姿势下,
所述凹状形状部具有位于上侧的壁、从位于所述上侧的壁的周缘部沿铅垂方向向下方延伸的周围壁、以及与位于所述上侧的壁对置且位于下侧的开口,所述位于上侧的壁位于比所述液体注入口的所述另一端高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壁面沿着铅直方向延伸的使用姿势时,所述大气开放口位于比所述连通部靠上方的位置。
4.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以及
记录头,从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向该记录头供给液体,并且该记录头借助喷嘴朝向外部喷射液体。
5.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具备喷射液体的记录头和向所述记录头供给所述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该液体喷射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具有:形成有用于向所述液体收纳容器的内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口的第一壁;用于向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内导入来自外部的空气的大气开放口的第二壁;与所述第一壁对置的第三壁,
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三壁之间划分出收纳所述液体的液体收纳室,
所述液体收纳容器还具有液体导出部,该液体导出部具有与所述液体收纳室连通的一端部和朝向外部开口的另一端部,在该液体导出部上安装有用于供给所述液体的软管,
在所述液体收纳容器被设置成所述第三壁成为比所述第一壁靠下方的底面的液体注入姿势下,形成有所述液体注入口的所述第一壁比形成有所述大气开放口的所述第二壁低,
在所述液体注入姿势下,所述液体导出部配置于比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第三壁高的位置。
CN201610143558.4A 2010-07-15 2010-12-24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74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0358A JP5552931B2 (ja) 2010-07-15 2010-07-15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0-160358 2010-07-15
CN201010622515.7A CN102336061B (zh) 2010-07-15 2010-12-24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22515.7A Division CN102336061B (zh) 2010-07-15 2010-12-24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74255A CN105774255A (zh) 2016-07-20
CN105774255B true CN105774255B (zh) 2018-05-08

Family

ID=45512129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543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0292B (zh) 2010-07-15 2010-12-24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CN20161014355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74255B (zh) 2010-07-15 2010-12-24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CN20101062251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6061B (zh) 2010-07-15 2010-12-24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CN201020697846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44145U (zh) 2010-07-15 2010-12-24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543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0292B (zh) 2010-07-15 2010-12-24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2251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6061B (zh) 2010-07-15 2010-12-24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CN201020697846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44145U (zh) 2010-07-15 2010-12-24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52931B2 (zh)
CN (4) CN1039502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2931B2 (ja) * 2010-07-15 2014-07-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691307B2 (ja) * 2010-09-03 2015-04-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776242B2 (ja) * 2011-03-18 2015-09-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WO2013128923A1 (ja) * 2012-02-28 2013-09-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974358B2 (ja) * 2012-03-05 2016-08-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161869B2 (ja) * 2012-03-05 2017-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WO2014024458A1 (ja) * 2012-08-10 2014-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液体供給システム、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
JP6163734B2 (ja) * 2012-08-31 2017-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消費装置
WO2014112344A1 (ja) * 2013-01-18 2014-07-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タンク
US9481180B2 (en) 2013-03-01 2016-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er unit, liquid ejecting system,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TW201544355A (zh) 2013-03-01 2015-12-01 Seiko Epson Corp 液體收容容器
JP6260196B2 (ja) * 2013-10-23 2018-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492393B2 (ja) 2013-10-23 2019-04-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5080906A (ja) 2013-10-23 2015-04-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装置
JP2015080905A (ja) 2013-10-23 2015-04-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307887B2 (ja) 2014-01-14 2018-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JP6330331B2 (ja) 2014-01-14 2018-05-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噴射装置
JP6402985B2 (ja) * 2014-09-08 2018-10-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6507651B2 (ja) * 2015-01-09 2019-05-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554835B2 (ja) * 2015-03-12 2019-08-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6609943B2 (ja) 2015-03-12 2019-1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6497152B2 (ja) 2015-03-19 2019-04-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6536178B2 (ja) * 2015-05-29 2019-07-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6657670B2 (ja) 2015-08-26 2020-03-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696142B2 (ja) * 2015-10-06 2020-05-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通気ユニット、液体供給装置
JP5896074B2 (ja) * 2015-10-23 2016-03-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WO2017115580A1 (ja) * 2015-12-28 2018-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CN208180537U (zh) * 2017-03-27 2018-12-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补给辅助装置以及墨水补给装置
JP6759150B2 (ja) 2017-04-28 2020-09-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062949B2 (ja) * 2017-12-27 2022-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7183777B2 (ja) 2018-12-25 2022-12-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7287049B2 (ja) * 2019-03-27 2023-06-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12737Y (zh) * 2000-03-23 2001-01-03 杭州宏华电脑技术有限公司 可反复加注墨水的供墨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0083A (ja) * 1993-06-01 1994-1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513377B2 (ja) * 1996-12-05 2004-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充填方法、該充填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充填ユニットと該充填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CA2310181C (en) * 1999-05-31 2004-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ink-jet cartridge, ink-supplying apparatus,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ink
US6390612B1 (en) * 1999-08-30 2002-05-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filling ink holding member with ink, ink filling apparatus, and ink tank to be filled with ink by ink filling method
CN2421159Y (zh) * 2000-04-03 2001-02-28 林超铭 喷墨打印机的墨水匣
JP2005161635A (ja) * 2003-12-02 2005-06-23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供給装置
JP2005161638A (ja) * 2003-12-02 2005-06-2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インク供給機構
JP2005161645A (ja) * 2003-12-02 2005-06-23 Canon Inc インク収納容器およびインク供給機構
JP4707498B2 (ja) * 2005-08-12 2011-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記録液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73856A (ja) * 2006-09-19 2008-04-03 Ricoh Co Ltd 液体容器、液滴吐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09072656A1 (ja) * 2007-12-07 2009-06-11 S.T.Sangyo Co., Ltd. 液体収納容器
JP5552931B2 (ja) * 2010-07-15 2014-07-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12737Y (zh) * 2000-03-23 2001-01-03 杭州宏华电脑技术有限公司 可反复加注墨水的供墨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6061A (zh) 2012-02-01
JP2012020495A (ja) 2012-02-02
CN103950292A (zh) 2014-07-30
CN103950292B (zh) 2016-04-13
JP5552931B2 (ja) 2014-07-16
CN102336061B (zh) 2016-04-13
CN202144145U (zh) 2012-02-15
CN105774255A (zh) 2016-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74255B (zh)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CN102336062B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TWI594896B (zh)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jetting system
CN102407674B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2381040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2336063B (zh)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202138070U (zh) 液体补充容器
CN102381041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KR101443548B1 (ko) 용기 유닛 및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US20040239736A1 (en)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JP586754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