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3550A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3550A
CN1873550A CNA2006100836343A CN200610083634A CN1873550A CN 1873550 A CN1873550 A CN 1873550A CN A2006100836343 A CNA2006100836343 A CN A2006100836343A CN 200610083634 A CN200610083634 A CN 200610083634A CN 1873550 A CN1873550 A CN 18735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materials
image
send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36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0986C (zh
Inventor
长利嘉人
本山荣一
木村邦恭
富安裕昭
山冈敬彦
山本祐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873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3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09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098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9Refeeding path for composite copy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21Discharging tray, e.g. devices stabilis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py medium, postfixing-treatment, inverting, sor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设备能够在双面打印中完成第一面的打印后,减少待机的薄片暴露于该设备外的部分。给送在其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转印材料(P),直到其一部分暴露于全色打印机(1)外,并将其给送到全色打印机(1)中的再给送通道为止。将由挡板(44)翻转后的转印材料(P)给送到待机位置,以在其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使其停止在此处。在未完成在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的准备的情况下,对应于翻转后的转印材料(P)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改变使转印材料(P)停止的待机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进行双面打印的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知有在完成打印薄片的第一面之后通过翻转该薄片以打印其第二面来进行双面打印的打印机。这种打印机在完成第一面的打印之后,在由于将在第二面上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显影中的延迟等原因而不能在预定的定时开始打印第二面的情况下,使翻转后的薄片在纸张通道上待机。在许多情况下,为了使打印机小型化,这种打印机具有设计较短的纸张通道长度,从而在翻转薄片时,薄片的一部分被暴露在打印机外。
在打印机完成第一面的打印之后不能在预定的定时开始打印第二面的情况下,其在使薄片的一部分暴露于打印机外的状态下使薄片待机。由于这个原因,特别地,在使A3大小等较大尺寸的薄片待机的情况下,该待机的薄片暴露于打印机外的部分很大,以至于用户可能判断完成了打印作业,并错误地拔出该薄片。
因而,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当使薄片待机时,使保持电流流过用于驱动紧紧保持薄片的辊的电动机,从而防止该辊沿拔出方向转动(例如参考日本专利号3334481)。
然而,对于在日本专利号3334481中所述的技术,待机的薄片暴露于打印机外的部分很大,以至于用户不能识别出正在进行的打印作业。更具体地,不能防止用户将待机的纸张拔出。因为这个原因,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在完成第一面的打印之后用户试图拔出待机的薄片时,该薄片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图像应当形成的适当位置发生偏移,因而不能正常进行在第二面上的打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设备能够在完成双面打印中的第一面的打印后减少待机的薄片暴露于该设备外的部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送纸装置,用于给送转印材料;接收装置,用于接收图像数据;图像形成装置,用于基于由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该图像数据,在该所给送的转印材料的第一面或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翻转装置,用于给送在其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该转印材料,直到该转印材料的一部分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为止,然后将该转印材料给送到该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再给送通道;再给送装置,用于将由所述翻转装置翻转后的该转印材料给送到待机位置,以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使其停止在此处;判断装置,用于判断是否完成了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的准备;以及再给送控制装置,用于在未完成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的准备的情况下,对应于该翻转后的转印材料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改变由所述再给送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的该待机位置。
根据该结构,当未接收到将在第二面上形成的图像数据时,使翻转后的转印材料在与翻转后的转印材料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的位置处待机。因此,可以在完成双面打印中的第一面的打印后,减少待机的纸张暴露于该设备外的部分。
优选地,在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为预定值或更小的情况下,不管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如何,所述再给送控制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预定的待机位置处。
更优选地,在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超过该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再给送控制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比该预定的待机位置靠下游的位置处。
进一步优选地,在如果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该预定的待机位置处则该转印材料的一部分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的情况下,所述再给送控制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比该预定的待机位置靠下游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再给送控制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无部分转印材料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再给送控制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所述送纸装置前的位置处。
优选地,该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待机装置,该待机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在用于给送该所给送的转印材料的纸张通道和该再给送通道的汇合处之前的位置处待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该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包括:送纸步骤,用于给送转印材料;接收步骤,用于接收图像数据;图像形成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该图像数据,利用图像形成装置在该所给送的转印材料的第一面或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翻转步骤,用于给送在其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该转印材料,直到该转印材料的一部分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为止,然后将该转印材料给送到该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再给送通道;再给送步骤,用于将在所述翻转步骤中翻转后的该转印材料给送到待机位置,以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使其停止在此处;判断步骤,用于判断是否完成了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的准备;以及再给送控制步骤,用于在未完成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的准备的情况下,对应于该翻转后的转印材料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改变在该再给送步骤中使该转印材料停止的该待机位置。
优选地,在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为预定值或更小的情况下,不管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如何,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预定的待机位置处。
更优选地,在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超过该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比该预定的待机位置靠下游的位置处。
进一步优选地,在如果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该预定的待机位置处则该转印材料的一部分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的情况下,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比该预定的待机位置靠下游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无部分转印材料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在所述送纸步骤中给送该转印材料的位置前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用于给送该所给送的转印材料的第一纸张通道和用于给送该翻转后的转印材料的第二纸张通道的汇合处之前的位置处。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发明上述的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很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种形式的全色打印机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全色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3是详细示出图2的图像存储部分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详细示出图2的外部I/F处理部分的结构的框图;
图5A到5E是用于说明在图1的全色打印机上的双面打印中转印材料的待机位置的图;
图6A和6B是示出由图2的CPU执行的双面打印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A和7B是示出图6A和6B的双面打印处理的第一变形例的流程的流程图;以及
图8A和8B是示出图6A和6B的双面打印处理的第二变形例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照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种形式的全色打印机的截面图。
在图1中,全色打印机1(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用于形成黄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1Y;用于形成品红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1M;用于形成青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1C;以及用于形成黑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1Bk。这四个图像形成部分1Y、1M、1C和1Bk以一定间隔排成直线。
图像形成部分1Y、1M、1C和1Bk分别包括: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鼓状电子照相感光体(以下称之为“感光鼓”)2a到2d、作为一次充电部件的一次充电器3a到3d、显影设备4a到4d、作为一次转印部件的转印辊5a到5d、以及鼓清洁器设备6a到6d。
全色打印机1还包括图像形成部分1Y、1M、1C和1Bk下方的激光曝光设备7,并且还包括在感光鼓2a到2d与转印辊5a到5d之间的环状中间转印带8。
感光鼓2a到2d由具有可被负充电的属性的OPC感光体组成,并且具有在由铝制成的鼓基体(base)上的感光层。在图1中由驱动单元(未示出)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驱动感光鼓2a到2d。一次充电器3a到3d分别利用从充电偏置电源(未示出)所施加的充电偏压,以预定的负电位对感光鼓2a到2d的表面均匀地进行充电。
显影设备4a到4d分别在其中容纳有黄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显影设备4a到4d将其各颜色的调色剂附着于在感光鼓2a到2d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从而将其显影为调色剂图像(使其成为可视图像)。转印辊5a到5d分别通过中间转印带8与一次转印部分32a到32d中的感光鼓2a到2d接触。鼓清洁器设备6a到6d分别包括用于在一次转印等之后清除残留在感光鼓2a到2d上的调色剂的清洁刮板。
激光曝光设备7包括激光发射装置7a、多棱透镜7b、以及反射镜7c等。激光曝光设备7用与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数据相对应的激光分别照射由一次充电器3a到3d所充电的感光鼓2a到2d。因而,在感光鼓2a到2d上形成与该图像数据相对应的各颜色中的静电潜像。中间转印带8由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膜或聚偏二氟乙烯树脂膜等绝缘树脂来配置。
全色打印机1还包括二次转印相对辊10、张力辊11和二次转印辊12。
与感光鼓2a到2d的顶面相对可移动地放置中间转印带8,并将中间转印带8设在二次转印相对辊10和张力辊11之间。二次转印相对辊10通过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部分34中的二次转印辊12接触,以沿箭头A的方向驱动中间转印带8。通过一次转印部分32a到32d将张力辊11放置在与二次转印相对辊10相对的位置处,以便向中间转印带8提供张力。以二次转印辊12侧(即,二次转印部分34侧)向下以15°的倾斜角度来倾斜放置中间转印带8。
全色打印机1还包括在中间转印带8外与张力辊11接近的带清洁设备(未示出)。该带清洁设备清除并收集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
全色打印机1还包括其中容纳有转印材料(纸张)P的纸盒17、手动给送托盘20、纸张通道18、定位辊19、定影设备16、排出辊21、排出托盘22、双面通道43、双面辊40、41和挡板44。
纸盒17和手动给送托盘20将转印材料P给送到纸张通道18。定位辊19及时将转印材料P给送到二次转印辊12。定影设备16包括在定影辊隙部分31中相互接触的定影辊16a和压力辊16b。
排出辊21将转印材料P排出到设置在全色打印机1的顶面上的排出托盘22。当进行双面打印时,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到达翻转位置42,则将挡板44切换到双面通道43侧,排出辊21反向转动,以将转印材料P给送到双面通道43。双面辊40、41在双面通道43内给送转印材料P。为了使全色打印机1小型化,该设备的纸张通道的长度被设计得较短,从而在翻转薄片时薄片的一部分暴露于该设备外。
下面,将对单面打印时的全色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果从全色打印机1的CPU生成图像形成开始信号,则分别以预定的处理速度转动驱动图像形成部分1Y、1M、1C和1Bk的感光鼓2a到2d。分别由一次充电器3a到3d对感光鼓2a到2d均匀地进行负充电。
激光发射装置7a发射与从外部设备输入的每一颜色的图像数据相对应的激光。利用多棱透镜7b、反射镜7c等,将从激光发射装置7a所发射的激光照射在每一感光鼓2a到2d上。因而,在感光鼓2a到2d上形成与该颜色的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接着,在图像形成部分1Y中,对显影设备4a施加极性与感光鼓2a的充电极性(负极性)相同的显影偏压。显影设备4a将黄色调色剂附着于在感光鼓2a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以使其成为可视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32a中,将感光鼓2a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由转印辊5a沿箭头A的方向驱动的中间转印带8上,其中该转印辊5a被施以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正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由设置在鼓清洁器设备6a中的清洁刮板等刮掉在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后残留在感光鼓2a上的调色剂,以便将其收集起来。
接着,将在中间转印带8上所转印的黄色调色剂图像移动到图像形成部分1M侧。在图像形成部分1M中,与图像形成部分1Y一样,转印在感光鼓2b上形成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以将其叠加在在中间转印带8上所转印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
下面,在图像形成部分1C和1Bk中,同样转印在感光鼓2c和2d上所形成的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以将其顺序叠加在在中间转印带8上所转印的黄色和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上。从而,将全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8上。
接着,在将中间转印带8上所转印的全色调色剂图像的前边缘移动到二次转印部分34的定时,定位辊19将从纸盒17或手动给送托盘20给送的转印材料P给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在二次转印部分34中,二次转印辊12将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其中对二次转印辊12施以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正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通过未示出的带清洁设备来清除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等,以便将其收集起来。
接着,将其上二次转印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给送到定影辊隙部分31。在定影辊隙部分31,定影辊16a和压力辊16b对其上二次转印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加热并加压,以将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在转印材料P上。排出辊21将其上热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排出到排出托盘22上,以完成图像形成操作的一系列步骤。
下面,将说明双面打印时的全色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操作。
对于直到通过定影辊16a和压力辊16b将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在转印材料P的第一面上为止的步骤,双面打印时的图像形成操作与单面打印时的图像形成操作相同。
排出辊21正向转动,从而将其第一面上热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沿朝排出托盘22的方向给送,并且当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到达翻转位置42时停止给送。由传感器45来判断转印材料到达翻转位置42。
接着,将挡板44切换到双面通道43侧,并且排出辊21反向转动,以便将转印材料P给送到双面通道43。双面辊40、41将转印材料P在双面通道43内沿朝定位辊19的方向给送。从而,将转印材料P以翻转后的状态给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
同时,生成来自全色打印机1的CPU的与转印材料P的第二面相对应的图像形成开始信号,并将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8上。在将中间转印带8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的前边缘移动到二次转印部分34的定时,定位辊19将翻转后的转印材料P给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
接着,与单面打印的情况相同,通过二次转印部分34将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转印材料P上。通过定影辊隙部分31将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在转印材料P上,并将其上热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排出到排出托盘22上,以完成图像形成操作的一系列步骤。
图2是示出图1的全色打印机1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在图2中,全色打印机1包括CPU 171。全色打印机1还包括ROM 174、RAM 175、输入-输出端口173、操作部分172、图像形成处理部分200、图像存储部分300和外部I/F(接口)处理部分400,并且将它们分别通过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连接到CPU 171。
CPU 171控制全色打印机1。ROM 174将由CPU 171执行的控制程序存储在其中。RAM 175是CPU 171进行处理的工作区。
输入-输出端口173具有与其连接的用于检测控制全色打印机1的运转的电动机和离合器等的负载、薄片的位置等的传感器。CPU 171通过输入-输出端口173控制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并根据存储在ROM 174中的控制程序进行图像形成操作。
操作部分172包括显示装置和按键输入装置。操作者使用按键输入装置以指示CPU 171来切换图像形成操作模式和显示。CPU171在显示装置上显示全色打印机1的状态和通过按键输入的操作模式的设定。
外部I/F处理部分400和图像形成处理部分200分别与图像形成存储部分300连接。外部I/F处理部分400向PC(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发送、并从该外部设备接收图像数据、处理数据等。图像存储部分300进行图像数据的展开处理和临时积累等。图像形成处理部分200进行用于使激光曝光设备7发出与从图像存储部分300所传送的行图像数据相对应的激光的处理。
图3是详细示出图2的图像存储部分300的结构的框图。
在图3中,图像存储部分300包括分别与外部I/F处理部分400和图像形成处理部分200连接的存储器控制器部分302、以及与存储器控制器部分302连接的页存储器301和压缩数据展开处理部分303。
页存储器301由DRAM等存储器来配置。存储器控制器部分302将通过外部I/F处理部分400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写入页存储器301中。存储器控制器部分302还将写入页存储器301的图像数据读出给图像形成处理部分200。
而且,存储器控制器部分302判断通过外部I/F处理部分400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是否为压缩数据。当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的图像数据为压缩数据时,压缩数据展开处理部分303进行该图像数据的展开处理,并且存储器控制器部分302将展开后的图像数据写入页存储器301中。
另外,存储器控制器部分302生成页存储器301的DRAM更新信号,仲裁当从外部I/F处理部分400写入和读出给图像形成处理部分200时对页存储器301的访问,并控制到页存储器301的写地址和从页存储器301的读出地址和读取方向等。
图4是详细示出图2的外部I/F处理部分400的结构的框图。
在图4中,外部I/F处理部分400包括USB I/F部分401、Centronics I/F部分402和网络I/F部分403,它们分别与外部设备500、CPU 171和图像存储部分300连接。外部设备500是计算机、工作站等。
外部I/F处理部分400通过USB I/F部分401、Centronics I/F部分402和网络I/F部分403中的一个,接收从外部设备500发送的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
通过CPU 171来处理从外部设备500接收到的命令数据。CPU 171基于该命令数据,通过使用图像形成处理部分200、输入-输出端口173等,进行用于执行打印操作的设定和定时的生成。
根据基于该命令数据的定时,将从外部设备500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发送给图像存储部分300。图像形成处理部分200基于该图像数据进行用于形成图像的处理。
外部I/F处理部分400通过USB I/F部分401、Centronics I/F部分402和网络I/F部分403中的一个,将由CPU 171判断出的全色打印机1的状态的信息等发送给外部设备500。
下面,将对在图1的全色打印机1上的双面打印中的转印材料P的待机位置进行说明。
在具有通过外部I/F处理部分400从外部设备500接收到的关于第一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的阶段,开始双面打印作业。并且开始前述在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从纸盒17或手动给送托盘20将转印材料P给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并转印调色剂图像。
当完成转印材料P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且转印材料P通过双面通道43时,外部I/F处理部分400从外部设备500接收关于第二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以便全色打印机1开始准备在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
在普通双面打印作业的情况下,对关于第二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光栅化和压缩等处理所需的时间短于直到完成在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的预定步骤为止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当完成在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时,将转印材料P给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而无需使其在双面通道43上待机,以进行在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
存在这样的情况:根据图像数据的属性,对关于第二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光栅化和压缩的处理需要比通常更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印材料P通过双面通道43前,外部I/F处理部分400不能从外部设备500接收关于在第二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因此,在完成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后,不能立即进行在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因此必须使转印材料P在双面通道43上的预定的待机位置处待机。当外部I/F处理部分400从外部设备500接收到关于第二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时,重新开始给送已在该待机位置处待机的转印材料P,从而进行在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
始终将待机位置设置在相同位置处,使得不管转印材料P的大小如何,在重新开始给送转印材料P时,图像形成定时是相同的。更具体地,其被设置成使得不管转印材料P的大小如何,在给送方向上重新开始给送时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位置是相同的。因此,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位置根据该大小而不同。
图5A~5E是用于说明在图1的全色打印机上的双面打印中的转印材料P的待机位置的图。
图5A~5E示出当在完成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后不能立即执行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时的转印材料P的待机状态。
图5A是示出例如A3大小的转印材料P在双面通道43上的预定的待机位置处待机的状态的图。
在图5A中,待机位置510被设在双面通道43上的双面辊41的上游侧。在双面通道43上还设有用于检测是否存在转印材料P的双面传感器511。
翻转后的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在重新开始给送时的给送方向上)在待机位置510处待机。转印材料P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长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经由双面通道43的长度,下同),从而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暴露于设备外。
图5B是示出例如A4大小的转印材料P在双面通道43上的待机位置510处待机的状态的图。
在图5B中,转印材料P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短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从而整个转印材料P处于设备内。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误将待机的转印材料P拔出设备外是不可能的。
图5C是示出例如A4R大小的转印材料P在双面通道43上的另一待机位置512处待机的状态的图。
在图5C中,转印材料P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长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如果使转印材料P在待机位置510处待机,则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暴露于设备外。
因而,如图5C所示,使转印材料P在另一待机位置512处待机,该待机位置512比待机位置510更靠向下游,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转印材料P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之间的长度差。更具体地,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的待机位置根据转印材料P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而不同。从而可以防止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暴露于设备外。
图5D是示出例如A3大小的转印材料P在双面通道43上的定位辊19前的位置处待机的状态的图。
在图5D中,转印材料P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长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
定位辊19给送转印材料P,使得在使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边缘到达二次转印部分34的定时,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二次转印部分34。因为这个原因,如果使转印材料P在比定位辊19靠下游的位置处待机,则不能在正确的位置处形成第二面上的图像。
因而,如图5D所示,使转印材料P在定位辊19前的位置处待机,以便在正确的位置处形成第二面上的图像,并减少转印材料P暴露于设备外的部分。
图5E是示出例如B4大小的转印材料P在双面通道43上的汇合处(junction)513之前的位置处待机的状态的图。
在图5E中,转印材料P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长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
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使转印材料P在待机位置处待机的状态下,外部I/F处理部分400在关于转印材料P的第二面上的图像的数据之前接收关于下一个转印材料P′的第一面上的图像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纸张通道514从纸盒17或手动给送托盘20给送下一个转印材料P′。因为这个原因,如果使转印材料P在比双面通道43和纸张通道514的汇合处513靠下游的位置处待机,则不能从纸盒17或手动给送托盘20给送下一个转印材料P′。
因而,如图5E所示,使转印材料P在汇合处513之前的位置处待机,以便能够从纸盒17或手动给送托盘20给送下一个转印材料P′,并减少转印材料P暴露于设备外的部分。
图6A和6B是示出由图2的CPU 171执行的双面打印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该处理假定转印材料P的长度短于从定位辊19之前的位置到排出辊21的长度。
对于该处理的说明,为了方便,没有考虑以下情况:转印材料P的给送由于转印材料P卡住等原因而被中途停止、或打印作业被取消等。
在图6A和6B中,CPU 171通过外部I/F处理部分400从外部设备500接收关于打印作业的第一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步骤S601)。
接着,CPU 171使得图像形成处理部分200在第一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处理,以在转印材料P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步骤S602)。将在步骤S602中形成其第一面上的图像的转印材料P依次给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和定影设备16。在基于传感器45的输出检测到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已经到达翻转位置42时(步骤S603),CPU 171判断打印作业是否为双面打印作业(步骤S604)。可以在步骤S604后进行步骤S603的判断处理。
当打印作业不是双面打印作业时,即,当作为步骤S604的判断结果判断出打印作业是单面打印作业时,CPU 171通过等待直到由排出辊21将转印材料P排出到排出托盘22上,完成该处理。
当作为步骤S604的判断结果判断出打印作业是双面打印作业时,CPU 171停止排出辊21,然后将挡板44切换到双面通道43侧,并反向转动排出辊21以将转印材料P给送到双面通道43(步骤S605)。
接着,CPU 171将转印材料P的长度赋给变量N(步骤S606),并将从预定的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赋给变量M(步骤S607)。通过利用未示出的设于定位辊19上游的传感器对其进行测量、或者通过从操作部分172对其进行设置,来判断转印材料P的长度。并且CPU 171判断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是否已经到达待机位置510(步骤S608)。如果判断出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已经到达待机位置510,则CPU 171判断是否已经通过外部I/F处理部分400从外部设备500接收到关于转印材料P的第二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步骤S609)。通过从利用双面传感器511检测到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开始的给送时间,来判断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已经到达待机位置。
如果作为步骤S609的判断结果,还没有通过外部I/F处理部分400从外部设备500接收到关于转印材料P的第二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则CPU 171判断变量N的值(转印材料P的长度)是否大于变量M的值(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N>M)(步骤S610)。
如果作为步骤S610的判断结果,CPU 171判断出变量N的值大于变量M的值,则转印材料P的长度长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因此,如果CPU 171使转印材料P在待机位置510处待机,则如图5A所示,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暴露于设备外。因为这个原因,CPU 171利用双面辊40、41进一步给送转印材料P,并判断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是否如图5C所示已经到达将其容纳在设备内的位置(步骤S611)。如果判断出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已经到达将其容纳在设备内的位置,则CPU 171停止给送转印材料P,并使转印材料P待机(步骤S612)。通过转印材料P的长度和从利用双面传感器511检测到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开始的给送时间,来判断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已经到达将其容纳在设备内的位置。
接着,如果通过外部I/F处理部分400从外部设备500接收到关于转印材料P的第二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步骤S613中为是),则CPU 171将转印材料P给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并进行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处理以在转印材料P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步骤S614),并且CPU 171通过等待直到由排出辊21将转印材料P排出到排出托盘22上,完成该处理。
如果作为步骤S609的判断结果,通过外部I/F处理部分400从外部设备500已经接收到关于转印材料P的第二面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则可以立即开始在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处理。因此,进行步骤S614及其后的处理以完成该处理。
如果作为步骤S610的判断结果,CPU 171判断出变量N的值等于或小于变量M的值(步骤S610中为否),则转印材料P的长度等于或短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因此,即使CPU171使转印材料P在待机位置510处待机,如图5B所示,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也不会暴露于设备外。因此,执行步骤S612及其后的处理以完成该处理。
如果判断出变量N的值大于变量M的值(在步骤S610中为是),则CPU 171利用双面辊40、41进一步给送转印材料P,在使得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容纳在设备内的位置处停止给送转印材料P,并使转印材料P待机(步骤S611、S612)。因此,可以防止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暴露于设备外。
在步骤S610,判断转印材料P的长度是否长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然而,还可以判断转印材料P的长度是否为预定值或更大。
图7A和7B是示出图6A和6B的双面打印处理的第一变形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A和7B的处理与图6A和6B的处理的不同仅在于代替步骤S611执行步骤S711。在图7A和7B中,与图6A和6B的步骤相同的步骤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果在图7B中变量N的值大于变量M的值(步骤S610中为是),则转印材料P的长度长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因此,如果使转印材料P在待机位置510处待机,则如图5A所示,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暴露于设备外。因为这个原因,通过双面辊40、41进一步给送转印材料P。CPU 171判断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是否如图5D所示已经到达定位辊19前的位置(步骤S711)。如果判断出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已经到达定位辊19前的位置,则CPU 171停止给送转印材料P,并使转印材料P待机(步骤S612)以执行步骤S613及其后的处理。通过从利用双面传感器511检测到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开始的给送时间,来判断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已经到达定位辊19前的位置。
根据图7A和7B的处理,如果变量N的值大于变量M的值(步骤S610中为是),则通过双面辊40、41进一步给送转印材料P,并在定位辊19前的位置处停止转印材料P的给送,以使转印材料P待机(步骤S711、S612)。因此,可以将用于给送转印材料P的定时恰好调整到适当的定时,以便在正确的位置处在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减少转印材料P暴露于设备外的部分。
在图7A和7B的处理中,当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定位辊19前的位置之前将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容纳在设备内时,可以使转印材料P在使其后边缘容纳在设备内的位置处待机。
图8A和8B是示出图6A和6B的双面打印处理的第二变形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A和8B的处理与图6A和6B的处理的不同仅在于代替步骤S611执行步骤S811。在图8A和8B中,与图6A和6B的步骤相同的步骤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果在图8B中变量N的值大于变量M的值(步骤S610中为是),则转印材料P的长度长于从待机位置510到排出辊21的长度。因此,如果使转印材料P在待机位置510处待机,则如图5A所示,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暴露于设备外。因为这个原因,通过双面辊40、41进一步给送转印材料P,并判断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是否如图5E所示已经到达双面通道43和纸张通道514的汇合处513前的位置(步骤S811)。如果判断出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已经到达汇合处513之前的位置,则CPU 171停止给送转印材料P,并使转印材料P待机(步骤S612),以执行步骤S613及其后的处理。通过从利用双面传感器511检测到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开始的给送时间,来判断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已经到达汇合处513。
根据图8A和8B的处理,如果变量N的值大于变量M的值(步骤S610中为是),则通过双面辊40、41进一步给送转印材料P,并使其在汇合处513之前的位置处待机(步骤S811、S612)。因此,可以从纸盒17或手动给送托盘20给送下一个转印材料P′,并减少转印材料P暴露于设备外的部分。
在图8A和8B的处理中,当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汇合处513前的位置之前将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容纳在设备内时,可以使转印材料P在使其后边缘容纳在设备内的位置处待机。
通过以全色打印机为例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于此,而可适用于用于在转印材料的两面形成图像的设备,例如黑白打印机和复印机。
应该理解,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这样来实现:向系统或设备提供其中存储有实现上述实施例功能的软件的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并使该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或CPU或MPU)读出并执行存储在该存储介质中的程序代码。
在这种情况下,从存储介质中读取的程序代码本身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因而该程序代码和存储该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构成本发明。
用来提供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软盘(floppy,注册商标)、硬盘、磁光盘、CD-ROM、CD-R、CD-RW、DVD-ROM、DVD-RAM、DVD-RW、DVD+RW、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以及ROM。此外,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程序代码。
此外,应该理解,不仅可以通过执行由计算机读出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使运行在计算机上的OS(操作系统)等基于程序代码的指令执行部分或全部实际操作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此外,应该理解,可以通过将从存储介质中读出的程序代码写入设在插入计算机中的扩展板、或与计算机连接的扩展单元中的存储器中,然后使设在该扩展板或该扩展单元中的CPU等基于程序代码的指令,执行部分或全部实际操作,从而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
送纸装置,用于给送转印材料;
接收装置,用于接收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装置,用于基于由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该图像数据,在该所给送的转印材料的第一面或第二面上形成图像;
翻转装置,用于给送在其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该转印材料,直到该转印材料的一部分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为止,然后将该转印材料给送到该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再给送通道;
再给送装置,用于将由所述翻转装置翻转后的该转印材料给送到待机位置以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使其停止在此处;
判断装置,用于判断是否完成了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的准备;以及
再给送控制装置,用于在未完成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的准备的情况下,对应于该翻转后的转印材料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改变由所述再给送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的该待机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为预定值或更小的情况下,不管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如何,所述再给送控制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预定的待机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超过该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再给送控制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比该预定的待机位置靠下游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如果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该预定的待机位置处则该转印材料的一部分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的情况下,所述再给送控制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比该预定的待机位置靠下游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给送控制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无部分转印材料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给送控制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所述送纸装置前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待机装置,该待机装置使该转印材料在用于给送该所给送的转印材料的纸张通道和该再给送通道的汇合处之前的位置处待机。
8.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送纸步骤,用于给送转印材料;
接收步骤,用于接收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该图像数据,利用图像形成装置在该所给送的转印材料的第一面或第二面上形成图像;
翻转步骤,用于给送在其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该转印材料,直到该转印材料的一部分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为止,然后将该转印材料给送到该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再给送通道;
再给送步骤,用于将在所述翻转步骤中翻转后的该转印材料给送到待机位置,以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使其停止在此处;
判断步骤,用于判断是否完成了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的准备;以及
再给送控制步骤,用于在未完成在该转印材料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的准备的情况下,对应于该翻转后的转印材料在给送方向上的长度,改变在该再给送步骤中使该转印材料停止的该待机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为预定值或更小的情况下,不管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如何,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预定的待机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转印材料在该给送方向上的长度超过该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比该预定的待机位置靠下游的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如果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该预定的待机位置处则该转印材料的一部分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的情况下,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比该预定的待机位置靠下游的位置处。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无部分转印材料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外的位置处。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在所述送纸步骤中给送该转印材料的位置前的位置处。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给送控制步骤使该转印材料停止在用于给送该所给送的转印材料的第一纸张通道和用于给送该翻转后的转印材料的第二纸张通道的汇合处之前的位置处。
CNB2006100836343A 2005-05-31 2006-05-31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9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59860A JP2006337549A (ja) 2005-05-31 2005-05-31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5159860 2005-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3550A true CN1873550A (zh) 2006-12-06
CN100510986C CN100510986C (zh) 2009-07-08

Family

ID=37463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363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986C (zh) 2005-05-31 2006-05-31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35685B2 (zh)
JP (1) JP2006337549A (zh)
CN (1) CN10051098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1951B2 (ja) * 2005-05-31 2011-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70555A (ja) * 2007-01-09 2008-07-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印刷制御方法および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967786B2 (ja) * 2007-04-26 2012-07-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79451B2 (ja) * 2007-05-07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89912A (ja) * 2008-10-08 2010-04-22 Riso Kagaku Corp 印刷装置の給紙機構
JP6036403B2 (ja) * 2013-02-27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08467A (ja) * 1987-02-23 1988-08-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31696A (ja) 1991-11-14 1993-05-28 Murata Mach Ltd プリンタ
US5473419A (en) * 1993-11-08 1995-12-05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uplex path with an inverter
JP3334481B2 (ja) * 1996-03-13 2002-10-15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57212A (ja) 1996-11-29 1998-06-16 Casio Electron Mfg Co Ltd 両面印刷装置
JPH11288197A (ja) 1998-04-03 1999-10-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44411A (ja) 1999-05-31 2000-12-12 Hitachi Ltd 両面印字装置
JP2001063152A (ja) 1999-08-24 2001-03-13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JP2001305918A (ja) 2000-04-20 2001-11-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35216A (ja) * 2000-05-29 2001-12-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54751A (ja) * 2000-11-17 2002-05-28 Toshiba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5656A (ja) 2001-12-13 2003-06-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4085624A (ja) * 2002-08-22 2004-03-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99293A (ja) * 2002-09-12 2004-04-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476769B1 (ko) * 2002-10-10 2005-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쇄기기의 용지 이송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인쇄기기
JP2005125678A (ja) 2003-10-27 2005-05-19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制御装置
JP4681951B2 (ja) 2005-05-31 2011-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35685B2 (en) 2010-11-16
JP2006337549A (ja) 2006-12-14
CN100510986C (zh) 2009-07-08
US20060269340A1 (en) 2006-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75110A (zh)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4123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873550A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82189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20251133A1 (en) Image formation system, method for image formation and recording medium
JP20040454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873549A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950103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80829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54188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ontroller to control the current flowing between a cleaning member and a collecting member
CN181161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43295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1385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749019A (zh) 印刷控制装置、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法、程序及记录媒体
JP20091512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6108A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20181801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820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149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99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起動制御方法及び起動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0126329A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76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931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12006379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leaning blade
JP20050495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