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829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08299A
CN1808299A CNA2006100059034A CN200610005903A CN1808299A CN 1808299 A CN1808299 A CN 1808299A CN A2006100059034 A CNA2006100059034 A CN A2006100059034A CN 200610005903 A CN200610005903 A CN 200610005903A CN 1808299 A CN1808299 A CN 18082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mentioned
recording materials
paper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059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92199C (zh
Inventor
泷口俊树
若本宏治
井上达也
石井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08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82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219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219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 G03G15/163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the field being produced by laying down an electrostatic charge behind the base or the recording member, e.g. by a corona device
    • G03G15/165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transport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transfer area, e.g. gui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请求了打印的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做成写入到感光体的写入图像,基于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写入图像的打印率,进行图像延伸的发生的预测和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指定。并且,预测到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基于图像延伸部位的延伸量算出缩小量,并再次进行图像处理,以做成使图像延伸部位以该缩小量缩小了的写入图像,用在此得到的写入图像进行打印处理。由此,即使发生纸张相对于感光体打滑的打滑现象,也能够确保形成于纸张后端部的空白,并且,不用为了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而切断记录材料后端部的图像,能将本来的图像全部表现在纸张上。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将形成于静电潜影载体上的静电潜影显影,成为可视图像,在传送记录材料的同时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该记录材料上。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基于图像信息,利用写入感光体(静电潜影载体)的装置形成静电潜影,利用色粉(显影剂)使该静电潜影显影,变成色粉图像(可视图像)。然后,利用转印装置将该色粉图像从感光体转印到记录材料即纸张上。
在转印装置为转印辊的情况下,纸张通过压接感光体和转印辊而成的转印夹持部,利用两部件的旋转力传送纸张(记录材料)的同时进行这种色粉图像的转印。转印辊上施加有转印电压,通过转印夹持部的纸张利用该转印电压带电,将感光体上的色粉附着到纸张上。
此处,上述感光体的圆周速度与转印辊的圆周速度设定成转印辊的速度比感光体的速度快。由此,纸张附着在感光体上,同时利用该圆周速度差被拉引,从感光体上剥离。这是为了避免纸张从转印辊脱离时发生的剥离放电引起漏字或半色调的模糊等打印质量的下降。
即,虽然在转印辊上施加了将色粉转印到纸张上的转印电压,但是转印电压正常作用的部分可以说是转印夹持部。因此,在纸张表面(感光体侧)带电为高电位的状态下,转印夹持部中纸张上没有附着色粉的空白部分,离开转印夹持部时,与感光体上的高电位部发生剥离放电。受此剥离放电的影响,转印到纸张上的色粉的一部分在感光体上反向转印,导致上述打印质量的下降。
另外,转印夹持部的正前方配置有以与转印辊大致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被称为导辊(idle roller)的纸张传送辊。如图17(a)~图17(d)所示,被导辊116传送的纸张P的前端相对于转印夹持部127的接触点稍微向感光体121的外周方向传送。并且,纸张的前端与感光体121接触后,随着感光体121旋转导向转印夹持部27。
这是由于,纸张前端直接接触转印夹持部127的接触点时,在转印夹持部127啮合纸张前端的短短的时间内,纸张P波动,有产生打印模糊(图像模糊、转印模糊)、纸张P前端部产生褶皱的危险。
并且,如图17(d)所示,转印夹持部127的正前方形成有纸张P的弯曲部128。通过使导辊116的圆周速度与转印辊25的圆周速度大致相同而形成。通过在转印夹持部127的正前方形成这样的弯曲部128,纸张P必然以附着在感光体121表面的状态导向转印夹持部127,可以避免纸张P在到达转印夹持部27之前附着在转印辊125表面而不必要地带电这一问题。纸张的过剩带电会导致上述色粉的反向转印现象。
但是,这种弯曲部128是利用纸本身要变得平坦这一现象而达到将纸张P向其传送方向送出的作用,因此,通常会设定弯曲量以使纸张P不会因为转印夹持部127的夹持压力而无法滑动。
另外,近年来,将上述静电潜影显影的色粉的粒子直径随着图像信息的高分辨率化逐渐被小粒径化。以往,色粉粒子直径大概在8~12Φμm的范围,近年来,变化到大概4~7Φμm。近年的小粒径色粉即使在制造阶段去除了粗大粉和微细粉,在付与色粉电荷摩擦带电时,由于摩擦而产生粉碎,2Φμm或其以下的色粉还会参与显影。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一直以来,对于来自主机等终端装置的图像信号,在图像形成装置侧将对应于假想的纸张周边部的信号强制性地切断,形成空白。
这是由于,如果要将基于来自终端装置的图像信号的图像记录在整个纸张,则与感光体上的色粉图像的纸张周边部分相对应的色粉无法被转印,残留在感光体上,没有被转印的色粉在装置主体内飞散,降低画质,或诱发阻塞。
关于这种强制性制成的空白,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3-101769号(公开日:平成3年4月26日)”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在同一张纸上成第一次像和第二次像时,相当于纸张各边缘的该空白量分别独立地各不相同。由此,即使在公差范围内产生误差,图像也不会超出范围,能够扩大用于图像形成的有效活用区域。
另外,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068874号(公开日:平成9年3月11日)”中记载了如下内容:输出后端空白小的纯图像(solid image)的测试图案,在图像后端部得到模糊的图像之后,输出具有通常的后端空白的测试图案,其后调整后端空白,去掉图像后端部的模糊。由此,可以防止转印带电(转印电场)对图像载体(感光体)的伤害,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但是,在色粉的例子直径被小粒径化至上述程度的今天,发现了以往没有的问题,即发生了形成在纸张上的图像的后端后退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设定在上述纸张后端部的空白全部消失。还发现这种图像后端后退的现象与纸张上的打印率有关系,打印率高的情况下会发生。
本申请的发明者努力研究这种现象的原因,结果发现,引起在转印夹持部传送的纸张相对于感光体打滑的现象,发生该打滑的原因是:(1)色粉的小粒径化,(2)感光体和转印辊的圆周速度的差,(3)形成于转印夹持部正前方的纸张弯曲部混合纠缠的结果。
即,随着现在色粉的小粒径化,介于纸张和感光体之间的色粉量多时,纸张和感光体的吸附力降低,由于该吸附力的降低,转印夹持部的夹持压力不能克服形成于转印夹持部正前方弯曲部的纸张的送出作用,纸张依靠转印辊的圆周速度移动,造成纸张相对于感光体的滑动。
此处,利用图16(a)、(b)说明纸张和感光体的吸附力降低的机理。图16(a)、(b)表示色粉图像进行转印时转印夹持部的状态,图16(a)是利用以往的大粒径色粉T,图16(b)是利用现在的小粒径色粉t。
在转印夹持部127中,感光体121和转印辊125之间,从感光体121侧开始压接有色粉(T//t)和纸张P,从转印辊125侧施加有来自转印电压施加部129的转印电压。纸张P由于感光体121和转印辊125的各自旋转力,向箭头X所示纸张传送方向传送。另外,在图中,箭头Y是感光体121的旋转方向,箭头Z是转印辊125的旋转方向。
感光体121的色粉通过纸张P被施以来自转印辊125的转印电场,由此向纸张P附着,如图16(a)、(b)所示,即使色粉层的厚度同样,小粒径色粉t的色粉层的情况下,与大粒径色粉T的色粉层相比,色粉层内的空气层增大。
因此,感光体/色粉/纸张/转印辊之间的电场的传达距离在小粒径色粉t的色粉层的情况下比大粒径色粉T的色粉层的情况长。电场的传达距离变长时,传播色粉层到达感光体121时,其强度(电场强度)降低,纸张P与感光体121的吸附力降低。
这样,由于纸张和感光体的吸附力降低,如上所述,由于形成于转印夹持部正前方的纸张弯曲部的送出作用,发生纸张相对于感光体滑动的现象,发生了转印在纸张P上的图像的后端后退的现象。
图像的后端后退,设定在纸张后端部的空白完全消失时,不仅会产生由于没有转印到感光体上而残留的色粉在后续打印时污染打出的字,或由于没有空白而降低打印质量(图像质量)的降低质量的问题,近年,在小型设计中采用回转(switchback)传送方法、能够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会产生纸张卷入定影辊的卡纸(JAM)。
即,在回转传送方法中,打印第2面时与打印第1面时的纸张的前端和后端倒转,打印第1面时的纸张后端部变成打印第2面时的纸张前端部。纸张前端部的空白消失时,纸张被传送到转印步骤的下一个步骤即定影步骤,未定影色粉被熔融//定影,变成已经熔融的色粉附着在定影辊的状态,纸张卷入定影辊,导致卡纸。
并且,这个由于色粉的粒子直径被小粒径化之后才发现的问题,是以往完全没有注意到的新课题,因此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上述“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3-101769号”,“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068874号”中所述技术中当然不能解决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发生了纸张相对于感光体滑动的现象,也能够确保形成于纸张后端部的空白,并且,不用在纸张后端部切断图像以确保纸张后端部的空白,而能够将原本的图像在纸张上完全表现出来。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基于图像信息在静电潜影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利用显影剂将该静电潜影显影而成为可视图像后,传送记录材料同时在转印夹持部利用转印装置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该记录材料上,具有:图像延伸预测机构,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该图像延伸是指,因在上述转印夹持部中上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打滑、而引起的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延伸;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指定在上述静电潜影中的、预测到上述图像延伸的发生的延伸发生部位;以及,图像延伸校正机构,在上述图像延伸预测机构预测到图像延伸的发生时,将在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中指定的上述静电潜影中的延伸发生部位,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缩小。
由此,利用图像延伸预测机构,预测因转印夹持部中所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滑动而引起的转印可视图像向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延伸的图像延伸的发生,利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对延伸发生部位进行指定。并且,在利用图像延伸预测机构预测到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利用图像延伸校正机构,将形成于静电潜影载体上的静电潜影在延伸发生部位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缩小,在静电潜影载体上形成有图像延伸发生部位预先向记录材料传送方向缩小的静电潜影,将其显影,变为可视图像。
因此,即使在转印夹持部上发生了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滑动的滑动现象,转印在记录材料上的可视图像延伸,但由于形成于静电潜影载体上的可视图像本身被缩小,因此可以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
其结果是,能够妥当地避免由于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减少或消失而产生的问题,例如,未能转印到静电潜影载体上而残留的显影剂造成后续打印时污染打出的字,或由于空白消失引起的打印质量(图像质量)降低,或采用回转传送方法的双面打印时定影部的卡纸等。
并且,在此,当缩小静电潜影时,由于静电潜影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被缩小,因此,不用为了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而切断记录材料后端部的图像,就能表现在记录材料上。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有缩小量设定机构,其基于发生了上述图像延伸的情况下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对缩小上述静电潜影中的上述延伸发生部位的缩小量进行设定,上述图像延伸校正机构,基于上述缩小量设定机构中设定的缩小量,将静电潜影中的上述延伸发生部位缩小。
由此,缩小量设定机构,基于发生图像延伸时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对缩小量进行设定,上述图像延伸校正机构,基于该缩小量设定机构设定的缩小量,缩小静电潜影的延伸发生部位。
因此,能够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量与默认值相同,能够像完全没有发生图像延伸等一样,将基于图像信息、图像没有延伸的本来的图像表现在记录材料上。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根据以下述载能够明确理解。另外,基于以下参照附图的说明可以明确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5(a)~图5(e)是共同表示将纸张向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夹持部传送的传送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相对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的纸张、根据其传送方向的长度确定的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等的、打滑比率与打印率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列举图像例具体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指定其部位、设定缩小量的处理。
图9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等的、其他的打滑比率与打印率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等的、其他的打滑比率与打印率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等的、其他的打滑比率与打印率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等的、其他的打滑比率与打印率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3(a)、图13(b)是共同表示缩小图像延伸部位的处理的一例、即主扫描行的稀疏(thinning out)处理的说明图。
图14(a)~图14(d)是共同表示起因于打滑现象的图像延伸利用上述对应进行校正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动作的流程图。
图16(a)、图16(b)是共同表示随着色粉的小粒径化、感光体和纸张的吸附力降低的机构的说明图。
图17(a)~图17(d)是共同表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纸张向转印夹持部传送的传送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15,对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作如下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其纵剖面图、即图2所示,沿着纸张(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具有供纸部1、图像形成部2、定影部3、排纸部4,这些的上部配有图像读取部5。并且,在该图像读取部5的上面设有可选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6。图3表示本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图4表示图像形成部2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可以进行黑白打印的单面打印和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例进行如下说明,但并不限于黑白打印装置,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同样可以实施。
在图像读取部5中,配有放置原稿的原稿台11,以覆盖该原稿台11的方式将自动原稿传送装置6设置为可自由开闭。自动原稿传送装置6也起到了用于防止所放置的原稿摇动等而将原稿放置在适当位置的原稿盖的作用。
放置在原稿台11上的原稿,由配置在原稿台11下方的光学单元12读取其图像信息。所读取的图像信息,在控制部7中实施图像处理,作为图像信息暂时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由自动原稿传送装置6传送的原稿也同样,由光学单元12读取图像信息。
供纸部1中设有收纳纸张的供纸盒13。收纳在供纸盒13中的纸张通过供纸辊14旋转而被传送到传送路径15上。在传送路径15上,在图像形成部2的正前方位置配设有导辊(idle roller)16,纸张的前端到达该导辊16时,纸张的传送暂时停止。导辊16停止的理由是为了使纸张上图像转印区域的前端、与在后述感光体21上显影的色粉图像的前端一致。
图像形成部2,基于图像信息将色粉图像形成于纸张上,如图4所示,具有圆筒状的感光体21,在其周边配置有主带电器22、激光扫描单元(未图示)、显影装置24、具有转印辊25的转印装置、纸张剥离爪30、以及清洁部26等。
主带电器22,向感光体21施加恒定的电压,使感光体21表面以预定电位带电。激光扫描单元,从控制部7的上述存储器中读出图像信息,并将根据该图像信息调制的激光照射到感光体21上,由此在感光体21上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影。
激光扫描单元,除了图像读取部5读取的、放置在原稿台11上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或在自动原稿传送装置6上处于移动状态的原稿的图像信息之外,还根据从与本图像形成装置连接的未图示的网络上的各终端装置发送来的图像信息形成静电潜影。
通过将显影装置24中的色粉(显影剂)从显影辊供给到感光体21的表面,由此使形成于感光体21上的静电潜影显影化,变成色粉图像。该显影化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根据感光体21上的静电潜影的电位差,使色粉附着在感光体21的表面。在显影辊上施加显影偏压以使色粉容易附着在感光体21上。
感光体21上的色粉图像,通过感光体21旋转而向转印辊25传送,并且上述导辊16的旋转也重新开始,纸张通过感光体21和转印辊25压接着的转印夹持部27时,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的适当位置。由转印电压施加部29通过转印辊25对转印夹持部27施加转印电压,借助该转印电压将色粉吸附到纸张上。其后,利用纸张剥离爪30将纸张从感光体21上剥离,通过感光体21和转印辊25的旋转力将其传送到下一个定影步骤。另外,关于转印步骤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转印到纸张上的色粉图像被传送到下一步骤的定影部3,利用定影部的热和压力熔融,并定影在纸张上。另外,定影部3具有加热辊和加压辊。
定影了色粉图像的纸张在传送路径17中进行传送,单面打印时经由排纸辊19排出到排纸盘20上。另一方面,双面打印时,纸张通过排纸辊19时,纸张的后端部由排纸辊19保持而暂时停止,其后,通过使排纸辊反向旋转19,将纸张从原传送路径17引导到副传送路径18。
这种反向传送纸张的方法一般称作“回转传送”,副传送路径18也称作回转传送路径。这样被回转后正反被反转的纸张再次到达导辊16,根据应打印在反面(第2面)上的图像信息而由上述图像形成部2重新显影化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定影在纸张的反面,并通过传送路径17、排纸辊19而排出到排纸盘20上。
另外,上述说明明确了:一般的电子摄影方式的打印顺序、和为了实现多功能化而配置有后处理单元、收纳多种纸张种类的多段供纸单元、使排纸纸张的分类容易的多仓排纸盘等的装置,具有各种可能。
其次,对本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中,也根据上述理由,将转印辊25的圆周速度设置得比感光体21的圆周速度快,利用该圆周速度差,拉引纸张将其从感光体21上剥离。另外,导辊16的圆周速度也被设定为与转印辊25相等。
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当感光体21的圆周速度设为V1(mm/sec)、转印辊25的圆周速度设为V2(mm/sec)、导辊16的圆周速度设为V3(mm/sec)时,上述V1、V2、V3被设计成满足V1<V2V3(即V1<V2=V3(V3=0.99×V2~1.012×V2)=的关系。并且,被设计为:在转印夹持部27的正前方形成预定量的弯曲部,此处,上述V1、V2、V3满足V1×1.005≤V2V3≤V1×1.03的关系。
另外,设计成:从导辊16传送来的纸张,使其前端相对于转印夹持部27的接触点稍微向感光体21的外周方向进行传送,纸张前端与感光体21接触后,通过感光体21的旋转导向转印夹持部27。
图5(a)~图5(e)表示纸张P向转印夹持部27的传送状态。形成于感光体21上的色粉图像10,通过感光体21的旋转被传送到转印夹持部27,纸张P通过导辊16的旋转被传送到转印夹持部27。从导辊16传送来的纸张P,通过纸张引导部40的引导,以使其前端相对于转印夹持部27的接触点稍微向感光体21的外周方向的方式进行传送。由此,纸张P接触感光体21后,通过感光体21的旋转被引导向转印夹持部27。纸张P,通过控制导辊16重新旋转的时序,在色粉图像10的图像前端与纸张P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前端(从纸张前端除去前端部的空白(前端空隙)后的区域的前端)一致的状态下,与感光体21接触。
通过转印夹持部27而转印了色粉图像10的纸张P的前端部分,通过纸张剥离爪30从感光体21上剥离,沿着纸张引导部41传送。另一方面,未通过转印夹持部27的部分,如上所述,在转印夹持部27的正前方形成弯曲部28,并且顺次通过转印夹持部27。其后,纸张P的后端从导辊16脱离,弯曲部28消失,纸张后端部沿纸张引导部40传送。
在这种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上所述,由于色粉的粒子直径被小粒径化,感光体21和纸张P之间存在许多色粉时,发生纸张P相对于感光体21滑动的现象,转印到纸张P上的色粉图像中其后端后退,设定在纸张后端部的空白减少或消失。因此,不仅存在残留在感光体上的色粉引起的污染或空白消失引起的打印质量(图像质量)的降低等的问题,还会引起在采用回转传送方法的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双面打印时的第2面打印时定影部3中的卡纸等问题。
因此,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避免这种纸张P的后端部的空白减少或消失的问题,采取以下的对策。另外,在下面的内容中,强制设定在纸张边缘部的空白称作空隙(void),纸张后端部的空白称作后端空隙,纸张前端部的空白称作前端空隙,纸张P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形成的空白分别称作左端空隙和右端空隙。
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预测机构),预测因纸张P在转印夹持部27上相对于感光体21滑动、转印的色粉图像在纸张P上延伸的图像延伸的发生;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指定静电潜影中预测到图像延伸发生的部位(以下称为延伸发生部位);和图像延伸校正部(图像延伸校正机构),由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到发生图像延伸时,使由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指定的上述静电潜影中的延伸发生部位在纸张传送方向上缩小。
由此,在图像延伸预测部中预测转印时色粉图像在纸张P上延伸的图像延伸的发生,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指定延伸发生部位。并且,当在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到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在图像延伸校正部,将形成于感光体21上的静电潜影在延伸发生部位向纸张传送方向缩小,在感光体21上形成图像延伸部位被预先向纸张传送方向缩小的静电潜影,并使其显影,形成色粉图像。
因此,即使发生了纸张P在转印夹持部27相对于感光体21滑动的现象,转印到纸张P上的色粉图像延伸,但是由于形成于感光体21上的色粉图像本身缩小,因此能够确保后端空隙,能够适当地回避由于后端空隙减少或消失而引起的上述问题。
而且,此处,不是为了确保后端部的空白而在纸张后端部切断图像,而是将静电潜影向纸张传送方向缩小,静电潜影中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缩小,因此能够将本来的图像完全表现在纸张P上。
另外,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构成为,具有缩小量设定部(缩小量设定机构),其基于发生了图像延伸的情况下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对缩小上述静电潜影中的上述延伸发生部位的缩小量进行设定,上述图像延伸校正部,基于该缩小量设定部中设定的缩小量,缩小静电潜影的延伸发生部位。
因此,图像延伸校正部对静电潜影的上述延伸发生部位进行缩小的缩小量,是由缩小量设定部进行设定的、与因发生图像延伸而引起的纸张P上的色粉图像的延伸量对应,因此能够将后端空隙量(尺寸)确保为默认值,并且,即使发生图像延伸,也能够将基于图像信息、没有图像延伸的本来的图像、像没发生图像延伸等一样表现在纸张P上。
并且,这种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图像延伸校正部、以及缩小量设定部,通过图1所示的控制部7中具备的CPU31、ROM 32、RAM 33、以及图像信息处理部34实现。
利用图1对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7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7的结构的框图。
CPU 31是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全部动作的中枢部。即,从图像信息输入部接收从终端装置发送来的图像信息、从所述图像读取部5中读取的图像信息,根据从条件输入部或表示部等的操作部输入的打印条件或打印请求等的指示,在图像信息处理部34处理图像信息。
并且,将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信息送到打印处理部,对上述激光扫描单元、控制图像形成部2的打印处理控制部、控制定影部3的定影控制部、以及控制排纸部4的排纸控制部等进行控制,并且通过纸张传送控制部对供纸部1或导辊16等的纸张传送系统进行控制,由此在所指示的预定尺寸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另外,CPU 31也通过可选处理部对自动原稿传送装置6等可选装置进行控制。
图像信息处理部34,作为图像处理部36,具有:输入图像处理部,通过图像信息输入部对输入的图像信息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以及输出图像处理部38,对输入图像处理部中处理了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以得到用于形成向打印处理部输出的写入图像的输出图像数据。并且,此处还具有打印率算出部35,基于输出图像处理部38中暂时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算出打印率。
CPU 31,将该打印率算出部35的算出结果用作用于预测上述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作为图像延伸预测部的功能)。
另外,CPU 31,基于该打印率算出部35的算出结果,指定静电潜影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作为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的功能)。
另外,CPU 31,利用打印率算出部35的算出结果、以及基于在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纸张P上的色粉图像的延伸量而预先求出的打滑比率,确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缩小量(作为缩小量设定部的功能)。
并且,CPU 31,预测到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在输出图像处理部38中再次进行图像处理,制成输出图像数据,以使形成于感光体21的静电潜影的延伸发生部位向纸张传送方向缩小(作为图像延伸校正部的功能)。
ROM 32,包括作为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图像延伸校正部以及缩小量设定部的功能,是CPU 31存储使本图像形成装置起作用的各种程序、电动机的步数等的数据的部分,RAM 33是CPU 31使用的存储部(存储器)。
首先,对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进行说明。本申请发明人锐意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引起图像延伸的纸张P的打滑现象,在产生上述弯曲部28期间,与通过转印夹持部27的区域的纸张P上的打印率具有密切的关系,基于该区域的打印率能够高效率地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
即,由于纸张P的后端从导辊16脱离时弯曲部28消失,因此在纸张P的后端从导辊16脱离的状态下通过转印夹持部27,如图6所示,从纸张后端Z开始的一定区域(Y-Z),是无论打印率多高也不会发生打滑现象的不能发生区域。该区域与转印夹持部27和导辊16间的间距大致相等。
另一方面,从经验来看,能够确认在从纸张前端X开始的一定区域(X-W)中,无论该区域的打印率多高也不会发生打滑现象,这是由于弯曲部28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弯曲部28形成的期间内,通过转印夹持部27的从纸张前端X开始的一定区域(X-W)也是打滑现象不能发生区域。但是,在该纸张前端的不能发生区域(X-W),根据感光体21与转印辊25及导辊16的圆周速度差或弯曲部28的设定量等不同而变化。
因此,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打印率算出部35算出基于图像信息将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的状态的纸张P上的打印率,将形成于纸张前端侧的不能发生区域(X-W)与形成于纸张后端侧的不能发生区域(Y-Z)之间的区域(W-Y)作为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基于上述算出的打印率、即该可能发生区域(W-Y)的打印率,CPU 31预测打滑现象的发生,指定静电潜影的延伸发生部位,并求出与发生了图像延伸的情况下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对应的延伸发生部位的缩小量。
打印率算出部35,基于所述输出图像处理部38中处理了的输出图像数据,按照多行扫描行或按照1行算出打印率。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是按照1行算出的结构,但是作为按照多行扫描行算出的例子,能够按照转印夹持部27的夹持尺寸(纸张传送方向的尺寸)求出打印率。如果分辨率为600Ddpi,转印夹持为2.5mm时,按照副扫描60行分割算出打印率即可。
60行的打印率,可以基于输出图像数据,通过下述的式(1)求出。
[∑(60行中图像的像素总数)/∑(60行所有的像素总数)]×100%……(1)
所谓60行中图像的像素总数是指60行中附着色粉(形成点)的有效像素的总数,所谓60行所有的像素总数是根据纸张P的主扫描方向(与纸张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确定的值,在设定有左端空隙和右端空隙的情况下,其也包括没有附着色粉(没有形成点)的无效像素。
另外,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利用青色、品红、黄色以及黑色的四色形成图像的装置的情况下,求出各色的打印率,单纯地相加求平均值即可。即,如果按照每60行算出,则将利用上式(1)算出的青、品红、黄以及黑色各自的打印率顺次设为Z1、Z2、Z3、Z4时,打印率算出部35将这些相加求出(Z1+Z2+Z3+Z4)的和,将其除以颜色数“4”即可。
并且,CPU 31,例如按照各纸张尺寸(纸张传送方向的尺寸)具有图7所示的打印率与打滑比率的关系(存储在ROM 32中)。此处,所谓打滑比率(%)是基于发生图像延伸时可视图像的延伸量而预先求出来的,因此用得到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除以纸张传送方向的长度再乘以100即可。
可以使打印率与纸张尺寸(纸张传送方向的尺寸)的组合作各种变化,反复进行测量后端空隙的减少量(即图像延伸量)的实验,由此求出用于求打滑比率的延伸量。使纸张尺寸变化是由于纸张尺寸越大,图像延伸的发生总数变多,总的图像延伸量(图像后端的后退量)变大。这是由于纸张尺寸变大,则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变大,即使打印率低、打滑现象的发生频度低(单位区域内的图像延伸量小),但可能发生区域较大,其结果是图像的后端后退。
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于打滑现象引起的图像延伸不采取任何对策的情况下,在纸张尺寸为A3(纸张传送方向的长度420mm)时,随着打印率的变化变为如下的延伸量。即,打印率为0~40%时延伸量为零,打印率超过40%、至60%时延伸量为1.0mm,打印率超过60%、至80%时延伸量为2.0mm,打印率超过80%、至100%时延伸量为3.0mm。
这种基于延伸量得到的打滑比率如图7所示,在打印率为0~40%时为0.0%,打印率超过40%、至60%时为0.238%,打印率超过60%、至80%时为0.476%,打印率超过80%、至100%时为0.714%。
另外,CPU 31,基于打印率算出部35中以行为单位算出的打印率,以第A行的打印率为B%的形式,将图像延伸发生部位与表示行位置的行位置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并进行指定。例如,打印图像的分辨率为600dpi时,A3尺寸(420mm)的情况下,主扫描方向的行数是:
420(mm)/25.36(mm/英寸)×600(dpi)=9937。
此处,举具体的图像例为例,说明CPU 31基于算出的打印率、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指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并确定缩小量的顺序。
图8表示图像例。在图8中,A3的纸张P上按照从纸张前端侧开始到纸张后端侧的顺序,独立配置有第1图像D1、第2图像D2、第3图像D3。
在打印算出部35中,基于输出图像处理部38进行了图像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按照每行算出主扫描方向的9937行的打印率。如上所述,由于在纸张前端侧的不能发生区域(X-W)中不发生打滑现象,因此在主扫描方向的9937行中,属于该不能发生区域(X-W)的从纸张前端开始的预定行的打印率可以忽视。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从纸张前端开始至135mm相当于该不能发生区域(X-W),因此CPU 31忽视与从纸张前端至135mm的区域相当的从第1行至第3193行的打印率。因此,形成第一图像D1的各扫描行中,算出了90%的打印率,但CPU 31并不判断图像延伸的发生。
同样地,在主扫描方向的9937行中,属于纸张后端侧的不能发生区域(Y-Z)的到纸张后端为止的预定行的打印率也可以忽视。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从纸张后端至75mm相当于该不能发生区域(Y-Z),因此CPU 31能够忽视与从纸张后端开始至75mm的区域相当的从第8163行至第9937行的打印率。因此,位于该不能发生区域(Y-Z)的第3图像D3的一部分中,算出了75%的打印率,但CPU31并不判断图像延伸的发生。
CPU 31,基于与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W-Y)相当的第3194~第8162行的4968行的打印率,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指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求出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缩小量。
在图8的示例中,除去第2图像D2的纸张前端侧(打印率为0~40%)的部分、即与从第3668行至第5561行的80mm相当的1893行的打印率,超过40%、至60%,因此该部分的延伸量算出为:
1893(行数)×0.238(%)5(行数),
5行发生打滑、预测出发生图像延伸。并且,将该预想的延伸量即5行作为缩小量,从第3668行到第5561行缩小5行图像。
并且,第3图像D3的纸张前端侧的部分,即与从第7571行至第8162行的25mm相当的591行的打印率为75%,因此该部分的延伸量算出为:
591(行数)×0.476(%)3(行数),
3行发生打滑,预测出发生图像延伸。并且,将该预想的延伸量即3行作为缩小量,从第7571行到第8162行缩小3行图像。
另外,虽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没有采用,但本申请的发明人锐意研究发现,引起图像延伸的纸张P的打滑现象随着纸张P的厚度、或纸张P的平滑性以及装置主体内的湿度/温度的不同(装置内环境信息),会变得容易发生或者难以发生。
例如,纸张P的厚度,由于厚度越增加纸张P的刚度越强,因此纸张P的打滑量变多,图像延伸量也变大。另一方面,纸张P的平滑性,由于平滑性越低,纸张表面越粗糙越凹凸不平,因此该色粉移动就像该凹凸面翻转一样,纸张P变得容易打滑,图像延伸量也变大。
另外,装置主体内的温度/湿度也和厚度一样,使纸张P的刚度变化。例如,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刚度变低(消失),因此纸张P不易打滑,图像延伸量也变小。相反地,在低温/低湿的情况下,刚度变强,因此纸张P容易打滑,图像延伸量也变大。
因此,每个纸张尺寸(纸张传送方向尺寸)具有的打印率和打滑比率的关系(参照图7),不仅将纸张尺寸作为条件,还可以将纸张P的厚度、纸张P的表面平滑性或者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作为条件加入。
例如,作为纸张尺寸A3的打印率和打滑比率的关系,可以具有低温/低湿环境用、低温/常湿环境或常温/低湿环境用、常温/高湿环境或高温/常湿环境用、高温/高湿环境用、低温/高湿环境或常温/常湿环境或高温/低湿环境用5种。
图9表示低温/低湿用、图10表示低温/常湿环境或常温/低湿环境用、图11是常温/高湿环境或高温/常湿环境用、图12表示高温/高湿环境用的上述关系。另外,作为低温/高湿环境或常温/常湿环境或高温/低湿环境用,利用上述图7所示关系既可。
另外,低温是指大于等于5℃小于15℃,常温是指大于等于15℃小于25℃,高温是指大于等于25℃小于35℃。低湿是指大于等于10%小于40%,常湿是指大于等于40%小于70%,高湿是指大于等于70%小于90%。
另外,打印率与打滑比率的关系对应于纸张尺寸始终只有一个,也可以根据纸张P的厚度、纸张P的平滑性以及装置主体内的湿度/温度的不同(装置内环境信息),确定是否基于该关系进行预测图像延伸、指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算出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延伸量、并以此为基础缩小图像的一系列的处理。或者,该关系对应于纸张尺寸始终只有一个,也可以根据纸张P的厚度、或纸张P的平滑性以及装置主体内的湿度/温度的不同(装置内环境信息),校正打印率和打滑比率的关系,基于校正了的关系,实施缩小图像的一系列的处理。
CPU 31基于这样求出的缩小量,如上所述,在输出图像处理部38中再次进行图像处理,以使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图像缩小,制成最终的输出图像数据。
作为缩小图像的方法,可以利用在纸张传送方向上缩小图像的一般方法,也可以基于打滑比率在指定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独立变倍。即,主扫描方向的倍率不变倍(保持100%),相对于纸张传送方向(副扫描方向),将缩小了打滑比率的图像作为写入用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在打印中使用,即能得到与纸张P的打滑现象对应的静电潜影(色粉图像)。
另外,作为缩小图像的其他方法,也可以对主扫描行进行稀疏处理,将图像在纸张传送方向上缩小。在该方法的情况下,根据用于打印率算出部35算出打印率的输出图像数据,利用去除稀疏掉的行的数据等方法得到最终的输出图像数据,不需要像独立变倍、缩小图像的方法那样,在输出图像处理部38再次进行图像处理,因此能够缩小需要的时间。
图13(a)、(b)中表示主扫描行的稀疏方法。在稀疏主扫描行时,基本要点是稀疏与相邻两边的主扫描行具有相同打印率(相同打印排列)的行。
此处考虑在图13(a)所示从第n行到第n+13行的14行中进行行稀疏的情形。图中打印率相等的行之间使用相同的图案,第n行和第n+1行为相同打印率,第n+2行~第n+5行为相同打印率,第n+6行~第n+10行为相同打印率,第n+11行~第n+13行为相同打印率。
同图(b)中表示这种打印率的14行中可否进行稀疏处理及其理由。与相邻两边的打印率相同的第n+3行、第n+7行、第n+9行的三行是作为稀疏对象的行。另外,第n+8行不是作为稀疏对象的行。这是由于,如判断能否理由所示,稀疏连续的行时,图像过分缩小,因此与作为稀疏对象的行相邻的行从稀疏对象中除去。
然后,做如下的调整,以使这样求得的稀疏对象的行数与CPU 31作为缩小量求出的行数相同。
(1)缩小量行数<稀疏对象行数
将稀疏对象行标以编号(1、2、3、……),除以缩小量行、以等间隔进行稀疏,选择与缩小量行数相同的稀疏对象行。
例:稀疏对象行是15行,缩小量行是5行时,稀疏对象行超过10行,因此将稀疏对象行数15除以缩小量行数的5,以3行的间隔对稀疏对象行进行进一步稀疏,将实际的稀疏对象行设为编号2、5、8、11、14的合计5行,制作最终的输出图像数据。
(2)缩小量行数>稀疏对象行数
将上述得到的稀疏对象行从与相邻行的打印率(打印排列)最近似的开始顺次相加,使稀疏对象行数与缩小量行数相同。
例:稀疏对象行是3行,缩小量行是5行时,稀疏对象行少2行。这种情况下,从构成缩小对象区域的所有行中,顺次抽出与近似条件接近的行,确定不足的2行,总计5行,制成最终的输出图像数据。
图14(a)~(d)中表示引起打滑现象的图像延伸通过上述对应而被校正的状态。同图(a)是原图像,同图(b)是在图像延伸发生部缩小的写入图像。在写入图像中,打印率高的部分中,写入图像的图像宽度比原图像的图像宽度缩小。如果不考虑这种打滑现象引起的图像延伸,将原图像原样作为写入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时,如同图(c)所示,打印率高的部分的图像宽度比原图像的图像宽度延长。与此相对地,如果使之为在图像延伸发生部缩小了的写入图像(参照同图(c)),将其转印到纸张P上的图像如图(d)所示,可以与同图(a)的原图像的图像宽度相同(大致相同)。另外,该例是将原图像以原有的倍率输出到同尺寸的纸张上的等倍复印的情形。
其次,利用图15的流程图对这种结构的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处于待机状态的本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打印请求(S1),输入打印条件时,CPU 31进行必要的打印条件的确认(S2),在必要的打印条件未被输入的情况下,请求其输入(S3)。
此处确认的打印条件是指用于打印的纸张尺寸、是单面打印/双面打印的哪一种、以及用于算出在将基于请求打印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形成于纸张P上的状态下的打印率所需要的图像浓度、或打印倍率等的打印条件。
确认输入了必要的打印条件时,基于被指定的纸张尺寸或打印倍率等,对请求打印的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做成写入图像(S4)。此处的图像处理(1)利用原本的原图像。并且,打印率算出部35基于该图像处理(1)后的写入图像算出打印率。
其次,CPU 31基于进行了图像处理(1)的写入图像的打印率,进行图像延伸现象的发生的预测、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指定、缩小量的计算(S5)。
在S6中,判断图像延伸现象的有无,没有的情况下,利用S4中得到的写入图像进行打印处理(S7)。其后,确认是否有下一次打印(S8),有的情况下返回到S1,没有的情况下变为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在S6中,预测到图像延伸现象的发生时,再次进行图像处理(2),以使指定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图像变成在纸张传送方向上缩小了的写入图像(S9、S10)。另外,此处也可以进行主扫描行的稀疏处理。
在S7中,利用S10中得到的写入图像进行打印处理。其后,确认是否有下一次打印(S8),有的情况下回到S1,没有的情况下变为待机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事先预测由于纸张P滑动图像在纸张P上延伸的现象的发生,在图像延伸部位,静电潜影(写入图像)自身预先缩小,因此即使发生图像延伸,也能够再现与原图像几乎相同(相近图像)的图像,就像没有发生图像延伸一样,能够确保后端空隙,能够适当地避免由于后端空隙减少或消失而产生的上述问题,并且能够将原图像的信息表现到其后端。
另外,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延伸预测机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图像延伸校正机构以及缩小量设定机构能够利用硬件逻辑实现,也能够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使用CPU利用软件实现。
即,具有:执行实现作为图像延伸预测机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图像延伸校正机构以及缩小量设定机构的作用的图像处理方法的命令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存储上述程序的ROM(read only memory)、展开上述程序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存储上述程序和各种数据的存储器等存储装置(记录介质)等。并且,图像形成装置,将记录介质供给到图像读取装置,该记录介质将实现上述功能的读取区域的控制程序的程序代码(执行形式程序、中间代码程序、源程序)记录为可在计算机中读取,该计算机(或CPU、MPU)读出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代码并执行,由此也可以实现。
这种情况下,从记录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本身实现上述功能,记录该程序代码的记录介质构成本发明。
这样,在本说明书中,机构(部)并不一定意味着物理机构,也包含利用软件实现各机构的功能的情形。并且,一个机构的功能可以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机构实现,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的功能也可以利用一个物理机构实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记录介质,可以是用于在微型计算机中进行处理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例如ROM这种机构本身是程序媒体,或者也可以是设置未图示的作为外部存储装置的程序读取装置,通过在其中插入记录介质可以读取的程序媒体。
在任何情况下,被存储的程序可以是微处理器存取执行的结构,或者是在任何情况下读出程序、被读出的程序被下载到微型计算机的未图示的程序存储区域、执行该程序的方式。该下载用程序预先存储在主体装置中。
此处,上述程序媒体是被构成为可与主体分离的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包括磁带或盒式录音带等带系列、软盘或硬盘等磁盘或CD-ROM/MO/MD/DVD等光盘的盘系列、ID卡(包括记忆卡)/光存储器等的卡系列、或者包括掩模ROM(Mask ROM)、EPROM(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可擦可编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只读存储器)、闪存ROM(Flash ROM)等半导体存储器的固定地存储程序的介质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可以与包括因特网的通讯网络连接的系统结构,因此也可以是从通讯网络上下载程序这种流动地存储程序的介质。另外,在这种从通讯网络上下载程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下载用程序预先存储在主体装置中,或者从其他记录介质上安装。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基于静电潜影上的图像信息形成静电潜影,利用显影剂使该静电潜影显影而成为可视图像后,传送记录材料同时在转印夹持部利用转印装置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该记录材料上,具有:图像延伸预测机构(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该图像延伸是指,因在上述转印夹持部中上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打滑、而引起的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延伸;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指定在上述静电潜影中的、预测到上述图像延伸的发生的延伸发生部位;以及,图像延伸校正机构(图像延伸校正部),在上述图像延伸预测机构预测到图像延伸的发生时,将在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中指定的上述静电潜影中的延伸发生部位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缩小。
由此,利用图像延伸预测机构,预测因在转印夹持部中所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滑动而引起的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延伸的图像延伸的发生,利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对延伸发生部位进行指定。并且,在利用图像延伸预测机构预测到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利用图像延伸校正机构,将形成于静电潜影载体上的静电潜影在延伸发生部位向记录材料传送方向缩小,在静电潜影载体上形成有使图像延伸发生部位预先向记录材料传送方向缩小的静电潜影,将其显影,变为可视图像。
因此,即使在转印夹持部上发生了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滑动的滑动现象,转印在记录材料上的可视图像延伸,但由于形成于静电潜影载体上的可视图像本身被缩小,因此可以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
其结果是,能够妥当地避免由于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减少或消失而产生的问题,例如,未能转印到静电潜影载体上而残留的显影剂造成后续打印时污染打出的字,或由于空白消失引起的打印质量(图像质量)降低,或采用回转传送方法的双面打印时定影部的卡纸等。
并且,此处,当缩小静电潜影时,由于静电潜影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被缩小,因此,不用为了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而切断记录材料后端部的图像,能表现在记录材料上。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转印机构,具有经由记录材料与上述静电潜影载体压接配置的转印辊,对该转印辊施加与上述显影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场。另外,优选的是,将上述静电潜影载体的圆周速度设为V1(mm/sec),转印辊的圆周速度设为V2(mm/sec),设在转印夹持部正前方的记录材料传送用辊的圆周速度设为V3(mm/sec)时,则上述V1、V2、V3满足如下关系:V1<V2V3,(即,V1<V2=V3(V3=0.99×V2~1.012×V2)),并且,上述V1、V2、V3满足如下关系:V1×1.005≤V2V3≤V1×1.03。
即,包括转印机构的结构,静电潜影载体、转印辊以及记录材料传送用辊的各圆周速度为上述关系的情况下,由于容易发生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滑动的现象,因此,在这种结构中,适当地应用上述发明更加有效。并且,从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的打滑现象的发生容易程度来说,优选的是,适用于所使用的显影剂的平均粒径在7Φμm(粗大的粒子径不到10Φμm)或其以下范围的结构。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缩小量设定机构(缩小量设定部),其基于发生了上述图像延伸的情况下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对缩小上述静电潜影中的上述延伸发生部位的缩小量进行设定,上述图像延伸校正机构基于上述缩小量设定机构中设定的缩小量,将静电潜影中的上述延伸发生部位缩小。
由此,缩小量设定机构,基于发生图像延伸时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对缩小量进行设定,上述图像延伸校正机构,基于该缩小量设定机构设定的缩小量,将静电潜影的延伸发生部位缩小。
因此,能够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量与默认值相同,能够像完全没有发生图像延伸等一样,将基于图像信息、图像没有延伸的原来的图像表现在记录材料上。
这种缩小量设定机构可以通过利用打滑比率容易地实现,该打滑比率是基于发生了图像延伸的情况下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而预先设定的,其根据记录材料传送方向的记录材料的长度、和将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打印率来进行设定。
并且,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利用包括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性、或者装置主体内的湿度信息在内的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要素,对上述打滑比率进行设定。
发生了图像延伸的情况下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分别与包括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性、或者装置主体内的湿度信息在内的装置内环境信息相关。因此,通过将记录材料的厚度、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性、或者装置内环境信息反映成打滑比率,可以更加适当地设定缩小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图像延伸预测机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或者缩小量设定机构,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用于指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上述缩小量的要素,利用将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打印率、即图像材料上的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内的打印率,上述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是指,上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可能发生打滑现象的区域,是根据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的记录材料的长度确定的区域,该区域的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包括零。
图像延伸的发生、以及图像延伸发生时的图像的延伸量,与将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打印率、即记录材料上的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内的打印率相关。在此,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是指上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发生打滑现象的区域,是根据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的记录材料的长度确定的区域,该区域的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包括零,记录材料短的情况下,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区域。
因此,这样,通过将上述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内的打印率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用于指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上述缩小量的要素,可以适当且高精度地进行图像延伸的发生的预测、该部位的指定、或者缩小量的设定。
在此,所谓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具体来说,可以是至少除去了下述区域后的区域:从在记录材料的后端脱离上述记录材料传送用辊的状态下、通过上述转印夹持部的记录材料的后端开始的区域,或者至少除去了下述区域后的区域:从在形成于上述转印夹持部正前方的记录材料的弯曲部达到预定量之前的时间内、通过转印夹持部的记录材料的前端开始的区域。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进一步地构成为,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或者缩小量设定部,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用于指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上述缩小量的要素,还利用包括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性、或者装置主体内的湿度信息在内的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图像延伸的发生、以及可视图像的延伸量,分别与包括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转印该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性、或者装置主体内的湿度信息在内的装置内环境信息相关。因此,这样,通过将记录材料的厚度、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性、或者装置内环境信息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用于指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上述缩小量的要素,可以适当且高精度地进行图像延伸的发生的预测、该部位的指定、或者缩小量的设定。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构成为,上述图像延伸校正机构,相对于对上述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而得的输出图像数据,进行将与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垂直的主扫描方向的行稀疏的处理,从而缩小静电潜影中的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
在独立变倍后将静电潜影向记录材料传送方向缩小的方法的情况下,有必要在输出图像处理部进行图像处理,将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作为用于形成静电潜影的输出图像数据,但由此,由于可以利用输出图像处理部中暂时进行了图像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缩小图像,因此能够缩小需要的时间。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程序如上所述,是使得上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上述图像延伸预测机构、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机构、上述图像延伸校正机构、以及缩小量设定机构在计算机中执行的控制程序,因此,能够适当地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无法做到的、由于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减少或消失而引起的问题,例如,没有转印到静电潜影载体上而残留的显影剂引起的后续打印时的打印污染、或者由于没有空白引起的打印质量(图像质量)的下降、采用回转传送方法的双面打印时定影部发生卡纸等问题,并且,不用为了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而切断记录材料后端部的图像,能将本来的图像全部表现在记录材料上,可将这种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计算机中实现。由此,可以使该图像形成装置得到广泛使用。
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如上所述,是记录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因此能够适当地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无法做到的、由于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减少或消失而引起的问题,例如,没有转印到静电潜影载体上而残留的显影剂引起的后续打印时的打印污染、或者由于没有空白引起的打印质量(图像质量)的下降、采用回转传送方法的双面打印时定影部发生卡纸等问题,并且,不用为了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的空白而切断记录材料后端部的图像,能将本来的图像全部表现在记录材料上,可将这种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程序容易地供给到计算机中。
发明的详细说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只是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明确,不能狭义地解释为限定在这种具体例中,在本发明的思想和权利要求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更。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基于图像信息在静电潜影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利用显影剂将该静电潜影显影而成为可视图像后,传送记录材料同时在转印夹持部利用转印装置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该记录材料上,其特征在于,具有:
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该图像延伸是指,因在上述转印夹持部中上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打滑、而引起的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延伸;
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指定在上述静电潜影中的、预测到上述图像延伸的发生的延伸发生部位;以及
图像延伸校正部,在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到图像延伸的发生时,将在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中指定的上述静电潜影中的延伸发生部位,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缩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装置,具有经由记录材料与上述静电潜影载体压接配置的转印辊,该转印辊被施加与上述显影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静电潜影载体的圆周速度设为V1(mm/sec),转印辊的圆周速度设为V2(mm/sec),设在转印夹持部正前方的记录材料传送用辊的圆周速度设为V3(mm/sec),则上述V1、V2、V3满足如下关系:
V1<V2=V3(V3=0.99V2~1.012V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V1、V2、V3满足如下关系:
V1×1.005≤V2=V3≤V1×1.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缩小量设定部,其基于发生了上述图像延伸的情况下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对缩小上述静电潜影中的上述延伸发生部位的缩小量进行设定,
上述图像延伸校正部,基于上述缩小量设定部中设定的缩小量,将静电潜影中的上述延伸发生部位缩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或缩小量设定部,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用于指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或用于设定上述缩小量的要素,利用将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打印率、即记录材料上的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内的打印率,
上述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是指,上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影载体可能发生打滑现象的区域,是根据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的记录材料的长度确定的区域,该区域的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包括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是至少除去了下述区域后的区域:从在记录材料的后端脱离上述记录材料传送用辊的状态下、通过上述转印夹持部的记录材料的后端开始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打滑现象可能发生区域,是至少除去了下述区域后的区域:从在形成于上述转印夹持部正前方的记录材料的弯曲部达到预定量之前的期间内、通过转印夹持部的记录材料的前端开始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指定部、或缩小量设定部,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用于指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或用于设定上述缩小量的要素,还利用包括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性、或装置主体内的湿度信息在内的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缩小量设定部利用打滑比率,该打滑比率,是基于发生了上述图像延伸的情况下的可视图像的延伸量而预先设定的,其根据记录材料传送方向的记录材料的长度、和将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打印率来进行设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利用包括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性、或装置主体内的湿度信息在内的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要素,对上述打滑比率进行设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延伸校正部,相对于对上述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而得的输出图像数据,进行将与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垂直的主扫描方向的行稀疏的处理,从而缩小静电潜影中的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
CNB2006100059034A 2005-01-19 2006-01-19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219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12061 2005-01-19
JP2005012061A JP4302643B2 (ja) 2005-01-19 2005-01-19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8299A true CN1808299A (zh) 2006-07-26
CN100492199C CN100492199C (zh) 2009-05-27

Family

ID=36684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590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2199C (zh) 2005-01-19 2006-01-1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39455B2 (zh)
JP (1) JP4302643B2 (zh)
CN (1) CN10049219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6489B2 (ja) * 2004-12-28 2009-08-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4503033B2 (ja) * 2007-03-06 2010-07-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8153B2 (ja) * 2012-11-26 2017-04-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D741945S1 (en) 2013-05-29 2015-10-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pier
USD789445S1 (en) 2015-02-18 2017-06-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pier
JP1542898S (zh) 2015-06-08 2016-02-01
JP1542899S (zh) 2015-06-08 2016-02-01
US10627768B2 (en) 2016-04-26 2020-04-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27435B2 (ja) * 2018-08-31 2022-08-30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15544A (ja) * 1988-02-24 1989-08-29 Canon Inc 電子写真装置
JPH03101769A (ja) 1989-05-31 1991-04-26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JPH03203752A (ja) * 1989-12-29 1991-09-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266677A (ja) * 1990-03-16 1991-11-27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68874A (ja) 1995-08-31 1997-03-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173088B1 (en) * 1996-10-01 2001-0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1013841A (ja) 1999-06-28 2001-01-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538718B2 (en) * 2000-06-05 2003-03-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hotographic film conveying device
US6738596B2 (en) * 2001-11-20 2004-05-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regulating sheet conveying timings
EP1336904A3 (en) * 2002-02-19 2007-06-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92199C (zh) 2009-05-27
JP2006201403A (ja) 2006-08-03
US7539455B2 (en) 2009-05-26
JP4302643B2 (ja) 2009-07-29
US20060159498A1 (en) 2006-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0829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786844A (zh) 图像形成装置、调色剂浓度控制方法和程序及其记录媒体
CN182189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315010C (zh) 处理盒、显影盒和显影辊
CN1591208A (zh)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658085A (zh) 显影装置和印刷装置
CN1932754A (zh) 数据处理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及其计算机程序
CN1905614A (zh) 图像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CN101055513A (zh) 图像处理装置
CN1804734A (zh) 成像设备
CN1873555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方法
CN1773394A (zh) 成像设备和图像控制方法
CN1645265A (zh) 成像装置
CN183798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48617C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347018A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603970A (zh) 纸张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43572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的印刷处理的异常检测方法、程序
CN162974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873550A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627198A (zh) 打印控制装置和打印控制方法
US2009000981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79723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238817C (zh) 彩色图像记录装置
CN1716116A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7

Termination date: 20130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