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47018A -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47018A
CN1347018A CN01140613A CN01140613A CN1347018A CN 1347018 A CN1347018 A CN 1347018A CN 01140613 A CN01140613 A CN 01140613A CN 01140613 A CN01140613 A CN 01140613A CN 1347018 A CN1347018 A CN 1347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ixing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40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27303C (zh
Inventor
小俣安国
持丸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47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470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730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730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7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 G03G2215/2083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duplex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图像的方法及其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设有第1像载置体和第2像载置体,从第1像载置体将显像暂且转印在第2像载置体上,再将该显像从第2像载置体转印到记录媒体一面上,且从第1像载置体将另一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另一面上,可将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两面上,定影装置对转印在记录媒体上的显像进行定影,使得该定影装置的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的表面特性相同,能使定影后纸的正反两面上的图像质量相同。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图像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有的装置能在记录媒体(为简单起见,以下简记为“纸”)两面形成图像。在以往的可两面记录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一般使用以下方式:将形成在像载置体上的一面图像(显图像)转印在纸上,进行定影,再通过翻转通道等将该纸翻转,再次送纸,在纸的背面转印另一面的图像(显图像),进行定影。
用上述方式进行两面记录场合,由于纸的运送方向切换,以及单面图像定影引起纸卷曲等原因,在确保纸运送的可靠性上存在许多课题。
鉴于上述情况,在特开平1-209470号公报、特开平11-327335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装置:使用第1像载置体和第2像载置体,在纸的两面转印墨像后,一次性地进行定影。
在特开平1-209470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是用第1转印装置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第1图像转印在转印带上,然后用第1转印装置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第2图像转印在纸的一面上。此后,用第2转印装置将转印带上的第1图像转印在纸的另一面上,这样,将图像转印在纸的两面,将该纸运送到定影装置进行定影。
在特开平11-327335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设有两个转印装置,将彩色图像转印在纸两面,运送到定影装置,一次性地进行定影。在该装置中,设有导向部件,对两面保持着未定影墨像的纸运送进行导向,该导向部件的周面设有若干突起。
但是,在上述这种将纸两面转印有未定影墨像一次性地定影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有时定影后纸的正反面图像质量不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解决上述先有技术问题、能使纸两面的图像质量相同的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第1像载置体和第2像载置体,从上述第1像载置体将显像暂且转印在第2像载置体上,再将该显像从第2像载置体转印到记录媒体一面上,且从上述第1像载置体将另一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另一面上,可将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两面上;其特征在于:
定影装置对转印在记录媒体上的显像进行定影,该定影装置的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的表面特性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的材料性质大致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材料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在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表面设有涂敷层,使得表面特性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定影装置是带定影装置,与上述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是上述带定影装置的定影带以及上述第2像载置体。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定影带的厚度为200μm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定影带为耐热树脂薄膜。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定影装置是热辊方式定影装置,与上述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是上述热辊方式定影装置的定影辊以及上述第2像载置体。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定影辊设有弹性层。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第2像载置体以无端带构成,上述定影装置的两个定影辊夹持该无端带,这两个定影辊配置为:在带回转方向互相错开,而在与带回转方向直交的方向具有重叠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表面特性是指表面粗糙度。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表面粗糙度为100μm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表面特性是指硬度。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硬度为25~50Hs。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在仅在记录媒体单面得到图像场合以及在记录媒体两面得到图像场合,变更上述定影装置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第2像载置体以无端带构成,上述定影装置设有分别配置在无端带的圈内和圈外的发热体,可分别对上述配置在无端带圈内的发热体和配置在无端带圈外的发热体进行温度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分别通过不同马达驱动上述第2像载置体和定影装置,控制各驱动马达,使得上述第2像载置体和定影装置线速度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设有用于检测上述第2像载置体和定影装置线速度的检测装置,根据该检测装置的检测输出信号控制上述各驱动马达。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定影装置在第2像载置体和记录媒体叠合状态下进行定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设有第1像载置体和第2像载置体,从上述第1像载置体将显像暂且转印在第2像载置体上,再将该显像从第2像载置体转印到记录媒体一面上,且从上述第1像载置体将另一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另一面上,可将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两面上;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像载置体和记录媒体叠合状态下,通过表面特性相同的部件,对转印在记录媒体两面上的显像进行定影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对转印在记录媒体上的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的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的表面特性相同,所以,定影后纸两面的图像质量相同。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的材料性质大致相同,所以,能使各定影部件的表面特性相同。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材料相同,所以,能使各定影部件的表面特性相同。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表面设有涂敷层,所以,能使各定影部件的表面特性相同。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带定影装置容易使定影接触部范围变大,所以,能可靠进行定影。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定影带的厚度为200μm以下,所以,能缩短定影起动时间。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定影带为耐热树脂薄膜,所以,能以低成本制作带定影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是热辊方式定影装置,能采用简单结构低成本的定影装置。另外不会发生带定影装置中的带偏移,能提高可靠性。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辊设有弹性层,所以,在热辊方式定影装置场合,也能增大定影接触。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在配置二个定影辊的位置关系上下工夫,能增大定影接触。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使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的表面粗糙度相同,能使定影后纸两面的图像质量相同。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表面粗糙度为100μm以下,所以,能防止定影后图像成为镜面状态,以及防止表面粗糙。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使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的硬度相同,能使定影后纸两面的图像质量相同。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定影部件硬度设为25~50Hs,所以,能得到可靠的定影性能。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仅在记录媒体单面得到图像场合以及在记录媒体两面得到图像场合,变更上述定影装置温度,所以,能得到合适的定影动作,并避免能量浪费。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第2像载置体以无端带构成,定影装置设有分别配置在无端带的圈内和圈外的发热体,可分别对上述配置在无端带圈内的发热体和配置在无端带圈外的发热体进行温度控制,所以,能节省能量,进行合适的定影动作。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使得第2像载置体和定影装置线速度相同,所以,能防止图像模糊,且在装置配置上很有利。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检测第2像载置体和定影装置线速度的检测装置,控制各驱动马达,所以,能更正确地使两者线速度一致。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在第2像载置体和记录媒体叠合状态下进行定影,所以,不会发生图像模糊,不会降低图像质量。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能平滑地将保持未定影墨像的纸运向定影区域,使得定影后纸两面的图像质量相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适用的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打印机概略截面构成图;
图2是定影装置详细构成图;
图3是定影装置构成不同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构成图;
图4是模式表示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主要部分的图;
图5是将定影装置配置在中间转印带环外的又一实施例的截面构成图;
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定影辊和中间转印带驱动辊的速度检测装置的模式图;
图7是表示与驱动马达的速度控制及定影温度控制有关的控制部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适用的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打印机概略截面构成图。
图中所示打印机100在装置内的大致中央配置作为第1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1。在感光体鼓1周围配设清洁装置2、消电装置3、带电装置4、显影装置5。图中在感光体鼓1上方设有曝光装置7,由该曝光装置7发出的激光L在带电装置4与显影装置5之间的写入位置照射在感光体1上。
在本实施例中,感光体鼓1、清洁装置2、消电装置3、带电装置4、显影装置5等组装成一体被组件化,成为处理卡盒,到达寿命时该处理卡盒可整体更换。
在感光体鼓1的下方配置带组件20,该带组件20包括作为第2像载置体的中间转印带10,感光体1局部与中间转印带10相接。中间转印带10张架在驱动辊11、从动辊12及13上,用马达80驱动上述驱动辊11回转,中间转印带10被支承为可按逆时钟方向移动。该中间转印带10具有耐热性,且具有可转印墨粉的电阻值。
在中间转印带10的环内侧配置辊14、15、冷却装置16、16、定影辊18、第1转印装置21等。定影辊18内藏加热器等热源。第1转印装置21设置在与感光体1对向的位置,两者夹持中间转印带10,第1转印装置21用于将形成在感光体1上的墨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或纸(与感光体鼓1对向的面)上。
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部配置第2转印装置22、定影装置50、带用清洁装置25。关于定影装置50的结构将在后面详述,以无端带状耐热薄膜构成的定影带卷绕张架在驱动辊、从动辊及加热体上。该定影装置50通过没有图示机构能按箭头S所示升降,夹持中间转印带10及纸,与定影辊18压接或离开。在定影装置50左上方设有风扇F1,用于排出机内空气,防止机内温度过高。符号90表示定影装置50的驱动马达。
中间转印带10用的清洁装置25在内部设有清洁辊25a、刮板25b、墨粉运送机构25c等,具有刮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0表面的不需要的墨粉的功能。滞留在清洁装置25内的墨粉由墨粉运送机构25c运送到没有图示的回收容器。该清洁装置25能以回转支点25d为中心如箭头H所示回转。通过没有图示的机构使清洁装置25整体回转,清洁辊25a能相对中间转印带10接离。
在装置本体下部设置供纸盒26,该供纸盒26能朝图示右方向拉出,在供纸盒26内收纳作为记录材的转印纸P。在供纸盒26的供纸方向前端侧(图中右侧)的上部位置设置供纸辊27。另外,在感光体鼓1的右方设有一对定位辊28,在其右侧设有对纸进行导向的导向部件29。在供纸盒26上方,配置电气部E1及控制装置E2。在装置右侧设有手供纸盘35,并设有供纸辊36,用于将载置在纸载置台37上的纸P送出。从手供纸盘35送出的纸在导向部件29被导向,送向定位辊28。
在定影装置50的左侧位置设有切换爪42,该切换爪42可以支点43为中心摆动,将从带组件20送出的纸的运送方向切换为设于装置本体上面的排纸载置部40或设于装置侧面的排纸盘44。切换爪42通过没有图示的传动装置、例如螺线管等动作。切换爪42位于图示位置时,纸被送向排纸载置部40,而当切换爪42按箭头J方向切换,纸被送向排纸盘44。
在切换爪42的上方,配设用于运送纸的一对运送辊33。另外,在更上方配设用于将纸排出到排纸载置部40的一对排纸辊34。在运送辊33和排纸辊34之间由导向部件31a、31b进行导向。另一方面,在切换爪42的左方配设用于将纸排出到排纸盘44的一对排纸辊32。
图2是定影装置50的详细构成图。
如该图所示,定影装置50是带定影装置,定影带51卷绕张架在驱动辊52、从动辊53及加热体54上,与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0环内侧的定影辊18协同进行定影。马达90(图1)驱动上述驱动辊52按顺时钟方向回转,使得定影带51按箭头S50方向回转。从动辊53兼用作定影带51的张力辊,使得定影带51通常处于张紧状态。
转印有未定影墨像的纸与中间转印带10保持密接状态朝箭头S10方向被运送,定影动作时,定影装置50下降,定影装置50、定影辊18及中间转印带10形成定影接触部,上述纸通过该定影接触部。在本实施例中,定影装置50与定影辊18夹持中间转印带10处于压接状态,纸通过定影带51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定影时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为定影带51和中间转印带10。
定影带51最好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脱模性、耐久性,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总厚度为200μm以下的薄材。可以使用例如聚酰亚胺、聚醚亚胺(polyetherimide)、聚醚硫化物(polyether sulfide,简记为PES)、四氟乙烯-全氟烃基乙烯醚(tetrafluoroethylene-perfluoroalkylvinyl ether,简记为PFA)共聚物树脂等耐热树脂的单层薄膜、或复合层薄膜作为定影带51,上述复合层薄膜例如可以这样形成:在20μm厚度带的至少在与图像相接面侧施以10μm厚的脱模性涂敷层,而在另一面施以弹性层,上述脱模性涂敷层可以在例如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简记为PTFE)、PFA等含氟树脂中添加导电材形成,上述弹性层可以由含氟橡胶、硅酮橡胶等形成。
加热体54中,平面基板55支承发热体(定影加热器)56。平面基板55由例如氧化铝那样的具有高热传导率及高电阻率的材料构成,在与定影薄膜(定影带51)接触的表面沿长度方向(定影带51的宽度方向)设置由电阻发热体构成的定影加热器56。上述定影加热器56可以例如通过丝网印刷等将Ag/Pd(银/钯)等电阻材料涂成线状或带状。另外,在定影加热器56的两端部形成电极(没有图示),对电极进行通电,电阻发热体发热。在定影加热器56的与定影带51相接面的相反侧的面设有由热敏电阻构成的定影温度传感器57。
由定影温度传感器57检测到的温度信息送向没有图示的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装置控制供给定影加热器56的电力,将加热体控制在所定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使得作为第2像载置体的中间转印带10与定影带51以大致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形成。结果,定影时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作为定影部件的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的表面特性相同。在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0中,记录纸的正反两面载置未定影墨像,在记录纸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0上状态下,使该记录纸通过中间转印带10与定影带51之间,通过定影辊18与定影装置50的协同作用,使得未定影墨像定影在纸上。那时,由于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的表面特性相同,能使纸两面的图像质量相同。
与纸直接接触的定影部件(在此为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的表面粗糙度对定影后图像的光泽度有影响,定影部件的硬度对墨粉的破碎程度有影响。于是,通过使得分别与纸两面接触的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的表面特性(在本实施例中为粗糙度及硬度)相同,能使定影后纸两面的图像质量相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以大致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形成,使两者表面特性相同,但也可以使用相同材料形成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
以大致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形成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场合,例如若中间转印带10以聚酰亚胺制树脂薄膜形成,定影带51以聚醚亚胺制树脂薄膜形成,两者材料虽然不同,但是材料性质大致相同,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在此为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的表面特性大致相同。
另外,以相同材料形成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场合,例如若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都以聚酰亚胺制树脂薄膜形成,两者材料性质相同,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表面特性相同。
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即使不以大致具有相同性质材料或相同材料制作,若使它们表面特性相同,也具有同样的效果。这种场合,可以通过例如在两者表层上设有涂敷层,例如PTFE、PFA等含氟树脂的脱模性涂敷层,也能使两者表面特性相同。
通过将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的表面粗糙度Rz设为100μm以下,能防止定影后的图像光泽差。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带定影装置作为定影装置,定影带方式与辊方式相比,能使定影接触部长,定影性好。另外,定影带51使用厚度为200μm以下的薄膜,定影起动时间不长,能以短起动时间进行定影。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分别设有驱动定影带51的驱动辊52的马达90和驱动中间转印带10的驱动辊11的马达80,通过控制各马达能使得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的线速度相同。若以一个马达驱动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场合,由于齿轮等零件精度、组装精度、热膨胀影响等原因,有时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会发生线速度差,由于该线速度差,结果发生图像模糊。为了防止发生上述不良状况,在本实施例中,分别设有定影带51的驱动马达和中间转印带10的驱动马达,使得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的线速度相同。通过使得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带51的线速度相同,能防止在两者间的图像擦损,不会降低图像质量。
另外,通过分别设有定影带51的驱动马达和中间转印带10的驱动马达,与从一个马达通过齿轮组等驱动场合相比,驱动系统结构简单,对装置配置设计也很有利。使得两带线速度相同场合,例如,可以在张设各带的某个辊上附设编码器,检测回转数,根据该检测输出控制各驱动马达的回转数,很有效。关于通过检测辊回转数控制马达将在后面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两面记录时在纸两面转印有墨像,与单面记录相比,定影时需要的能量多,因此,在两面记录时,提高输入到定影加热器(发热体56及定影辊18的加热器)的电压,或者提高输入频率等进行控制。这样,两面记录时能可靠地进行定影,同时能防止单面记录时热量过多,能进行合适的定影。还能避免能量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中间转印带10对向配置的带定影装置50与定影辊18各设有加热器,分别向各加热器通电进行控制。例如,在单面记录定影时,可以减弱或停止向中间转印带10的环内定影辊18的赋能。通过分别控制中间转印带10环内侧和外侧的定影装置的温度,在节能方面很有效。关于各定影加热器的个别控制将在后面描述。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打印机的图像形成动作。
先说明在纸两面得到图像场合的动作。在纸两面得到图像场合,将先形成的图像称为第1面图像,后形成的图像称为第2面图像,转印第1面图像的纸面称为纸第1面,转印第2面图像的纸面称为纸第2面。
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是打印机,从没有图示的主机例如计算机送来用于写入的信号。根据受信的图像信号驱动曝光装置7,从曝光装置的激光光源(没有图示)发出的光通过由马达驱动回转的多面镜7a进行扫描,经反射镜7b、fθ透镜7c等,照射在通过带电装置4均一带电的感光体鼓1上,在感光体1上形成与写入信息对应的潜像。
通过显影装置5将感光体1上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体表面形成墨粉构成的显像保持着。感光体1墨像通过作为第2像载置体的位于中间转印带10背面侧的第1转印装置21(转印辊)转印在与感光体1同步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上。
清洁装置2除去感光体1表面残存的墨粉,在消电装置3对感光体1表面进行消电,备作此后形成图像之用。
中间转印带10载置被转印在表面的墨像(转印在纸第1面的图像)按图示逆时钟方向移动。这时,控制第2转印装置22(转印充电器)、定影装置50及清洁装置25,使它们保持非动作状态(断开电力输入,或离开中间转印带10),以便不损伤墨像。
中间转印带10移动到某所定处,在感光体1上开始用于形成在纸第2面上图像的上述那样的工序,开始供纸。供纸辊27或36按箭头方向回转,送出供纸盒26内或手供纸盘35的最上部的纸P,将其送向定位辊28。
中间转印带10与感光体1同步移动,上述先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像(第1面图像)回转一周,运向中间转印带10与感光体1接触的位置。
感光体1表面的墨像通过第1转印装置21转印在经定位辊28送入中间转印带10与感光体1之间的纸第2面上。进行上述转印时,通过定位辊28控制时间,使得纸与图像(第2面图像)的位置达到规定要求。当然,不用说,纸与第1面图像的位置也应达到规定要求。
从感光体1将第2面墨像转印在纸上期间,纸另一面与载置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像一起(纸第1面与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第1面墨像密接)移动。纸通过第2转印装置22的作用区域时,电压施加在该第2转印装置22上,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像(第1面墨像)转印在纸上。
通过第1转印装置21和第2转印装置22的作用在纸两面转印墨像,通过中间转印带10移动,该转印有墨像的纸被送向定影区域。这时,定影装置50下降,使得加热体54夹持中间转印带10与定影辊18压接,通过定影装置50与定影辊18的协同作用,一次性地使纸上两面墨像定影。转印墨像后,由于纸与中间转印带10不分离,在纸与中间转印带10叠合状态下进行定影,所以,墨像不会损伤,能防止图像模糊。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定影辊51表面特性与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特性相同,所以,能使定影后的纸两面的图像质量相同。
定影后的纸在辊11处与中间转印带10分离,通过切换爪42切换运送方向,排向位于装置上面的排纸载置部40或位于装置侧面的排纸盘44。
纸排向位于装置上面的排纸载置部40场合,两面图像之中的第2面即从感光体1直接转印在纸上的面成为朝下面,载置在排纸载置部40上,所以,为了按页顺序排列,可以先形成第2页图像,将该墨像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0上,后形成第1页图像,从感光体1表面直接转印在纸上。因此,在上述说明中,按页顺序将纸排出到排纸载置部40(面朝下排纸)场合,第1面图像是第2页图像,第2面图像是第1页图像。此后图像按同样原理形成,偶数页有图像场合,先形成该偶数页图像,将其转印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0上,后形成该偶数页前一页的奇数页图像,从感光体1表面直接转印在纸上。这种场合的作像顺序若用页数表示,成为以下顺序:2→1→4→3→6→5……。
另一方面,纸排向位于装置侧面的排纸盘44场合,两面图像之中的第2面即从感光体1直接转印在纸上的面成为朝上面,载置在排纸盘44上。所以,纸排向排纸盘44时,为了按页顺序排列(面朝下排纸)场合,第1面图像是第1页图像,第2面图像是第2页图像。此后图像按同样原理形成,奇数页有图像场合,先形成该奇数页图像,将其转印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0上,后形成该奇数页后一页的偶数页图像,从感光体1表面直接转印在纸上。这种场合的作像顺序若用页数表示,成为以下顺序:1→2→3→4→5→6……。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从没有图示的操作面板或主计算机指定排出纸的场所,即用户可指定将纸排出到若干排纸部(排纸载置部40,排纸盘44)中的哪个地方。并且,不管指定哪个排纸部,能自动控制上述作像顺序,按页顺序排列在各排纸部。作像顺序由图像形成装置的没有图示的控制部进行控制。
因此,不管指定哪个排纸部,用户不用注意作像顺序,仅仅指定排纸部,就能在该排纸部得到按页顺序排出,通过简单的操作能得到两面记录时的合适排纸。为按页顺序排列的作像顺序的变更可用将图像数据储存在存储器的公知技术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从手供纸盘35供纸排出到排纸盘44中场合,从供纸部到排纸部的纸运送通道大致成为直线状。因此,当记录在刚性大的记录媒体例如厚纸或投影用薄膜等场合,使用手供纸盘35,通过指定排纸盘44,即使是厚纸或刚性大的记录媒体,也不会影响运送性,能得到按页顺序排列的两面印刷件。
使用通常纸场合,可从供纸盒26或手供纸盘35进行供纸,排纸部也可以指定排纸载置部40或排纸盘44。当然,这种场合也能得到按页顺序排列的两面印刷件。可以将使用频率高的通常纸作为对象,将从供纸盒26供纸排出到排纸载置部40的动作作为标准设定。
通常在感光体1上形成逆像(镜像),若将其直接转印在纸上得到正像,但在将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图像再转印在纸上场合,在感光体1上形成镜像时,转印在纸上的图像成为镜像。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将从中间转印带10转印在纸上的图像(第1面图像)在感光体1表面形成正像,从感光体1直接转印在纸上的图像(第2面图像)在感光体1表面形成镜像,进行曝光。这种正逆像切换曝光能通过公知的图像处理技术实现。
从中间转印带10将图像转印在纸上后,使得离开中间转印带10的清洁装置25回转,以使清洁辊25a接触中间转印带10,使得转印在纸上后残留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粉移到清洁辊25a的表面,再用刮板25b刮取。通过墨粉运送机构25c将刮取的墨粉收集在没有图示的收纳部。由定影辊18和定影装置50加热的上述残留墨粉在冷却前易转移到清洁辊25a上,因此,清洁装置25最好位于冷却装置16、17的上游。
通过上述清洁区域的中间转印带10受冷却装置16、16冷却。可以使用各种排热方式作为冷却装置16、16。在使空气流通方式中,最好在转印到记录媒体上后再使空气流通,以便不损伤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0表面的墨像。也可以采用热管作为冷却装置16、16,其与中间转印带10的环内面直接接触,吸收中间转印带10的热量。
下面说明在纸单面得到图像场合的动作。
关于纸单面记录时的动作,分别对纸排向位于装置上面的排纸载置部40场合及纸排向位于装置侧面的排纸盘44场合进行说明。
先说明纸排向位于装置上面的排纸载置部40场合的单面记录动作。
这种场合,可以省去将墨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工序,直接将形成在感光体1表面的墨像转印在纸上。在单面图像场合,在感光体1上的墨像是镜像,若转印在纸上则得到正像。
在图1中,为了与形成在感光体1上的墨像进行对位,纸P同步被送向感光体1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通过第1转印装置21将墨像从感光体1转印在纸上(纸上面:感光体1侧的面)。
第2转印装置22不作用,纸与中间转印带10一起移动,使墨像定影。这时,定影装置50下降,加热体54夹持中间转印带10与定影辊18压接。此后,纸离开中间转印带10,经导向部件31a、31b、排纸辊34排出,以图像面朝下状态载置在排纸载置部40上。根据这种结构,数页原稿从第1页开始顺序处理,从排纸载置部40取出时,印刷件按页顺序排列。这种场合的作像顺序为以下顺序:1→2→3→4→5→6……。
下面说明纸排向位于装置侧面的排纸盘44场合的单面记录动作。
这种场合,形成在感光体1上的墨像暂时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第1转印装置21作用)。载置该墨像的中间转印带10回转一周(这时,定影装置50上升,离开中间转印带10),为了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像进行对位,纸P同步被送向感光体1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通过第2转印装置22将墨像从中间转印带10转印在纸上(纸下面:中间转印带10侧的面),通过下降的定影装置50和定影辊18,将墨像定影在纸上。根据这种结构,数页原稿从第1页开始顺序处理,从排纸盘44取出时,印刷件按页顺序排列。这种场合的作像顺序为以下顺序:1→2→3→4→5→6……。
单面印刷场合,无论纸排向位于装置上面的排纸载置部40还是排向位于装置侧面的排纸盘44,作像顺序一样,都为:1→2→3→4→5→6……,但转印图像的纸面不同。即前者将墨像从感光体1转印在纸上面(感光体1侧的面),而后者将墨像从中间转印带10转印在纸下面(中间转印带10侧的面)。
下面说明定影装置构成不同的另一实施例。定影装置以外结构与图1实施例相同,重复说明省略。
图3所示打印机设有热辊型定影装置30。该定影装置30包括内藏加热器等热源的定影辊19,支承为能以支点30a为中心回转。并且,通过没有图示的机构能按箭头G所示回转,夹持中间转印带10及纸,与定影辊18压接或离开。
图4表示使定影辊19与定影辊18夹持中间转印带10处于压接状态。转印有未定影墨像的纸与中间转印带10保持密接状态从图中右方运向左方,通过由定影辊19、定影辊18及中间转印带10形成的定影接触部内。在本实施例中,定影辊19与定影辊18夹持中间转印带10处于压接状态,纸通过定影辊19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定影时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是定影辊19和中间转印带10。
使得定影辊19的表面特性与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特性相同。这种场合,通过使得作为热辊的定影辊19的表面设有含氟树脂的脱模性涂敷层,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也设有相同的含氟树脂的脱模性涂敷层,能使两者表面特性相同。因此,能使定影后纸两面的图像质量相同。
另外,分别设有驱动定影辊19的马达90(图3)和驱动中间转印带10的驱动马达80(图3),与图1实施例一样,能控制定影辊19与中间转印带10的线速度相同。通过使得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辊19的线速度相同,能防止在两者间的图像擦损,不会降低图像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定影辊19与定影辊18夹持中间转印带10处于压接状态,两定影辊在中间转印带10移动方向(水平方向)稍稍偏离,在与中间转印带10移动方向垂直方向(上下方向)稍稍叠合,使得定影接触范围大。这样,即使对于热辊型定影装置30也能提高定影性。在定影辊18、19是在金属芯外侧设置弹性层,表层为上述含氟树脂的脱模性涂敷层,能增大定影接触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两面记录时在纸两面转印有墨像,与单面记录相比,定影时需要的能量多,因此,在两面记录时,提高输入到定影加热器(定影辊19及18的加热器)的电压,或者提高输入频率等进行控制。这样,两面记录时能可靠地进行定影,同时能防止单面记录时热量过多,能进行合适的定影。还能避免能量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定影辊19与定影辊18夹持中间转印带10对向配置,定影辊19与定影辊18各设有加热器,分别向各加热器通电进行控制。例如,在单面记录定影时,可以减弱或停止向中间转印带10的环内定影辊18的赋能。通过分别控制中间转印带10环内侧和外侧的定影装置的温度,在节能方面很有效。
在背景技术说明中列举的各公报中记载的装置都是使得两面载置有未定影墨像的纸与转印带分离,移向定影装置,因此,恐怕会损伤纸上墨像。
例如,在特开平1-209470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在将纸运向定影装置时,由于没有对纸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纸不能平滑地运向定影装置,图像受到损伤或纸发生堵塞,不能确保图像形成装置的可靠性。另外,难以使得转印带与定影装置的速度完全相同,纸速度随从于运送力大的定影辊速度,与转印带不能同步,易发生图像模糊。
在特开平11-327335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中,未定影墨像与该装置导向部件的若干突起接触,图像易被擦损,发生图像劣化。另外,难以使得转印带与定影装置的速度完全相同,纸速度随从于运送力大的定影辊速度,与转印带不能同步,易发生图像模糊。
但是,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在纸被吸附在中间转印带10上状态下进行定影,保持未定影墨像的纸能平滑地运向定影装置,不会发生图像模糊,不会降低图像质量。
下面说明将定影装置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0环外的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部分说明省略,仅说明不同部分。
图5所示打印机设有热辊型定影装置60。该定影装置60包括分别内藏加热器等热源的定影辊61、62。转印有未定影墨像的纸在辊11处的纸分离部与中间转印带10分离,进入定影装置60,由定影辊61、62夹持运送,对未定影墨像进行定影。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固定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0的纸分离部附近。在该定影装置60中,纸通过定影辊61、62的接触部内,定影时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是两定影辊61、62。
定影辊61、62具有相同结构,即在内藏加热器的金属芯上设有硅酮橡胶或含氟橡胶等的弹性层,在其表面上施以含氟树脂的脱模性涂敷层,辊硬度相等,其值设定为25~50Hs(日本工业标准A)范围。由于两定影辊以相同材料制作,且结构相同,因此,表面特性相同,能使定影后纸两面的图像质量相同。
通过将两定影辊61、62的硬度设定为25~50Hs范围,能得到可靠的定影性能。硬度低于25Hs场合,加压时接触面压力低,墨粉熔融不充分,恐怕会发生定影不良。而当硬度高于50Hs场合,恐怕不能得到定影需要的接触长度。
在图5实施例中,分别设有驱动定影辊61、62的马达90(图5)和驱动中间转印带10的驱动马达80(图5),能控制定影辊61、62与中间转印带10的线速度相同。通过使得中间转印带10和定影辊61、62的线速度相同,当载置有未定影墨像的纸从中间转印带10运向定影辊61、62进行交接时,能防止图像擦损,不会降低图像质量。
能分别对定影辊61、62进行温度控制,例如,在单面记录定影时,与两面记录时相比,降低无图像侧的定影辊的温度,或停止加热该侧定影辊等,能节省能量。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各驱动马达的转数控制以及定影部温度控制。在此,根据图5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7进行说明。
如图6A所示,在定影辊61的轴端部61a上固定设有编码器盘71,在该编码器盘71的圆周方向形成许多狭缝,并配设检测部72,该检测部72跨越编码器盘71的端部。检测部72是光学式传感器,设有发光部和受光部,从发光部射出的光通过编码器盘71的狭缝,由受光部检测。定影辊61回转时,检测部72输出脉冲状的检测信号。
在此,图1实施例场合,驱动带定影装置的定影带的驱动辊52相当于定影辊61;图3实施例场合,定影装置30的定影辊19相当于定影辊61。同样,上述驱动辊52及定影辊19也可以采用图6A所示结构,标号52a为驱动辊52的相应端部,标号19a为定影辊19的相应端部。
如图6B所示,在中间转印带10的驱动辊11的轴端部11a上也固定有编码器盘73,并配设检测部74。关于中间转印带10的驱动辊11,图1和图3实施例也同样。
从编码器盘的检测部72或74输出的检测信号输入如图7所示的控制部101。控制部101是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包括CPU102、ROM103及RAM104等。各种传感器类的检测信号输入该控制部101,另外,向各控制对象输出控制信号。在图7中,仅图示与现在说明有关的驱动马达的速度控制和定影温度控制。
如上所述,作为定影辊61的速度信号的检测部(定影部速度传感器)72的输出信号输入控制部101,作为中间转印带驱动辊11的速度信号的检测部(中间转印带速度传感器)74的输出信号输入控制部101,通过CPU102比较两者,从控制部101输出对于定影驱动马达90的控制信号以及对于中间转印带驱动马达80的控制信号,使得定影辊61的线速度与中间转印带10的线速度相同。图7中省略了各驱动马达的驱动器等。
图1实施例场合,驱动带定影装置的定影带的驱动辊52相当于定影辊61,进行控制使得定影带51的线速度与中间转印带10的线速度相同;图3实施例场合,定影装置30的定影辊19相当于定影辊61,进行控制使得定影辊19的线速度与中间转印带10的线速度相同。
下面说明定影控制。
如图5所示,对于定影辊61,设有检测该辊温度的温度传感器95c,对于定影辊62,设有检测该辊温度的温度传感器95d。如图7所示,各温度传感器95c、95d的输出信号输入控制部101。CPU102根据所输入的各定影辊的温度信息,分别输出对于内藏在各定影辊中的定影加热器的61a、62a的控制信号。
图1实施例场合,带定影装置50相当于定影辊61,带定影装置的发热体56(图2)相当于定影辊61的加热器61a。图3实施例场合,定影辊19相当于定影辊61,内藏在定影辊19中的加热器19a(图3)相当于加热器61a。图1实施例及图3实施例中的定影辊18相当于定影辊62,内藏在定影辊18中的加热器18a(图3)相当于加热器62a。
图1实施例场合,定影温度传感器57(图2)相当于上述温度传感器95c,配置在定影辊18附近的温度传感器95a(图1)相当于温度传感器95d。图3实施例场合,配置在定影辊19附近的温度传感器95b(图3)相当于上述温度传感器95c,配置在定影辊18附近的温度传感器95a(图3)相当于上述温度传感器95d。这样能个别控制各实施例的定影部的温度。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例如,两面记录时,转印有第1面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0回转一周,但也可以不是那样,而使中间转印带10逆向移动,将第1面图像运送到所定位置。这种场合,需要将第1像载置体(感光体)与第2像载置体(中间转印带10)设置为可离开。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1像载置体设为感光体鼓,但也可以是带式像载置体。
另外,关于对于第1像截置体的带电装置、显影装置、第1转印装置、第2转印装置、定影装置等结构也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采用其它合适方式。不用说,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并不局限于打印机,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单色作像工序,但本发明也能适用于使用多色墨粉采用彩色作像工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第一实施例中采用带定影装置,在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热辊方式定影装置,这也是例举,定影装置也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感应加热方式等。

Claims (2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第1像载置体和第2像载置体,从上述第1像载置体将显像暂且转印在第2像载置体上,再将该显像从第2像载置体转印到记录媒体一面上,且从上述第1像载置体将另一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另一面上,可将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两面上;其特征在于:
定影装置对转印在记录媒体上的显像进行定影,该定影装置的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的表面特性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的材料性质大致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材料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与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表面设有涂敷层,使得表面特性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装置是带定影装置,与上述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是上述带定影装置的定影带以及上述第2像载置体。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带的厚度为200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带为耐热树脂薄膜。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装置是热辊方式定影装置,与上述记录媒体各面相接的定影部件是上述热辊方式定影装置的定影辊以及上述第2像载置体。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辊设有弹性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像载置体以无端带构成,上述定影装置的两个定影辊夹持该无端带,这两个定影辊配置为:在带回转方向互相错开,而在与带回转方向直交的方向具有重叠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特性是指表面粗糙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粗糙度为100μm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特性是指硬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硬度为25~50Hs。
1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仅在记录媒体单面得到图像场合以及在记录媒体两面得到图像场合,变更上述定影装置温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像载置体以无端带构成,上述定影装置设有分别配置在无端带的圈内和圈外的发热体,可分别对上述配置在无端带圈内的发热体和配置在无端带圈外的发热体进行温度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通过不同马达驱动上述第2像载置体和定影装置,控制各驱动马达,使得上述第2像载置体和定影装置线速度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7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检测上述第2像载置体和定影装置线速度的检测装置,根据该检测装置的检测输出信号控制上述各驱动马达。
19.根据权利要求1-4、6-7、9-18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装置在第2像载置体和记录媒体叠合状态下进行定影。
20.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设有第1像载置体和第2像载置体,从上述第1像载置体将显像暂且转印在第2像载置体上,再将该显像从第2像载置体转印到记录媒体一面上,且从上述第1像载置体将另一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另一面上,可将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两面上;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像载置体和记录媒体叠合状态下,通过表面特性相同的部件,对转印在记录媒体两面上的显像进行定影。
CNB011406135A 2000-09-26 2001-09-18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730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92570 2000-09-26
JP292570/00 2000-09-26
JP2001270235A JP2002174928A (ja) 2000-09-26 2001-09-06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70235/01 2001-09-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47018A true CN1347018A (zh) 2002-05-01
CN1327303C CN1327303C (zh) 2007-07-18

Family

ID=26600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4061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7303C (zh) 2000-09-26 2001-09-18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741825B2 (zh)
EP (1) EP1191406B1 (zh)
JP (1) JP2002174928A (zh)
CN (1) CN1327303C (zh)
DE (1) DE60131940T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1532A (zh) * 2009-08-26 2011-04-06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搬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967955A (zh) * 2018-09-28 2020-04-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10967955B (zh) * 2018-09-28 2024-06-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7889A (ja) * 2002-07-04 2004-02-0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1792A (ja) * 2002-07-29 2004-02-26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1075A (ja) * 2002-12-06 2004-07-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温度測定装置、温度補正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801745B1 (en) * 2003-03-27 2004-10-0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Fuser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US7110694B2 (en) * 2003-05-23 2006-09-1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Structure for cooling the interior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224932B2 (en) * 2003-06-25 2007-05-2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conveyance unit for passing a recording medium
EP1498785B1 (en) * 2003-07-18 2015-12-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peed control of a belt
JP2005326434A (ja) * 2004-05-12 2005-11-24 Hitachi Ltd 反射ミラ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背面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6047960A (ja) * 2004-07-09 2006-02-1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84716A (ja) * 2004-09-15 2006-03-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US20060067752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Jichang Cao Belt fuser assembly with heated backup roll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device
KR100574521B1 (ko) * 2004-12-14 2006-04-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6251246A (ja) * 2005-03-09 2006-09-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0838B2 (ja) * 2006-10-13 2011-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状部材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21219B2 (ja) * 2007-02-26 2011-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9181B1 (zh) 1970-12-26 1975-04-10
US3724944A (en) 1971-10-01 1973-04-03 Ricoh Kk Light intercepting screen winding and paying-out device for copying machines
US3884576A (en) 1972-02-05 1975-05-20 Ricoh Kk Exposure unit for a copying machine having a variable magnification
JPS5240863B2 (zh) 1972-12-28 1977-10-14
JPS5837530B2 (ja) 1975-05-10 1983-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フクシヤキ
JPS5220837A (en) 1975-08-09 1977-02-17 Ricoh Co Ltd Variable multiplication type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machine
DE3403456C2 (de) 1983-02-01 1985-08-01 Ricoh Co., Ltd., Tokio/Tokyo Halte- und Verriegelungssystem für eine Blattzuführkassette
US4703334A (en) 1983-08-26 1987-10-27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recording head and belt positioning apparatus
JPS6156370A (ja) 1984-08-28 1986-03-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4753543A (en) 1985-06-24 1988-06-28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static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heated adjustable pressure toner fixing rolls
US4757344A (en) 1985-07-16 1988-07-12 Ricoh Company, Ltd. Imaging apparatus with detachable cartridges
JPS6364068A (ja) 1986-09-05 1988-03-22 Ricoh Co Ltd 静電記録装置
CA1317298C (en) * 1987-03-03 1993-05-04 Upjohn Company (The) Antibiotic sulfonylaminocarbonyl activated .beta.-lactams
JPH01209470A (ja) 1988-02-17 1989-08-23 Minolta Camera Co Ltd 電子写真式画像形成装置
US4987446A (en) 1988-12-15 1991-01-22 Ricoh Company, Ltd. Process unit cartridge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H02248977A (ja) * 1989-03-23 1990-10-04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3075764B2 (ja) 1990-06-20 2000-08-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装置
US5293537A (en) * 1991-01-10 1994-03-08 Delphax Systems Image transport fusing system
JP3223013B2 (ja) 1993-11-18 2001-10-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27750A (ja) 1995-10-26 1997-05-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5875372A (en) * 1996-07-26 1999-02-23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207247A (ja) * 1997-01-21 1998-08-07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74894A (ja) 1997-01-30 1998-10-1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US5991563A (en) * 1997-08-06 1999-11-23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1102134A (ja) * 1997-09-29 1999-04-13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27335A (ja) 1998-05-11 1999-11-26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05513A (ja) * 1998-09-29 2000-04-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1532A (zh) * 2009-08-26 2011-04-06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搬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01532B (zh) * 2009-08-26 2013-06-19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搬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967955A (zh) * 2018-09-28 2020-04-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10967955B (zh) * 2018-09-28 2024-06-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191406A3 (en) 2003-01-15
US20020044801A1 (en) 2002-04-18
US6741825B2 (en) 2004-05-25
DE60131940T2 (de) 2008-12-04
EP1191406A2 (en) 2002-03-27
CN1327303C (zh) 2007-07-18
EP1191406B1 (en) 2007-12-19
JP2002174928A (ja) 2002-06-21
DE60131940D1 (de) 2008-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47018A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141624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使用的外部加热方法
CN1804734A (zh) 成像设备
CN1924729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577167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84123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80679A (zh) 分离板、具有分离板的固定装置、用于生产分离板的方法以及成像设备
CN1716126A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定影装置
CN182189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763656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67727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311310C (zh) 成像装置
CN100346242C (zh) 定影装置
CN145366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517816A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532643A (zh) 位置偏移检测补正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48617C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016859B (zh) 图象上光装置
CN1532649A (zh) 加热装置
CN1912775A (zh) 定影设备
US1041224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transmitting member, light-transmitting member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4223021B2 (ja) 定着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CN1577171A (zh) 成像的方法和设备
CN1749878A (zh) 采用环带的成像装置和转印装置
CN1627205A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718

Termination date: 201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