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9878A - 采用环带的成像装置和转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采用环带的成像装置和转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9878A
CN1749878A CNA2005101096074A CN200510109607A CN1749878A CN 1749878 A CN1749878 A CN 1749878A CN A2005101096074 A CNA2005101096074 A CN A2005101096074A CN 200510109607 A CN200510109607 A CN 200510109607A CN 1749878 A CN1749878 A CN 1749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less belt
conductive component
width
stringiness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096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6162C (zh
Inventor
泷口俊树
增田佳昭
岛津史生
村井宏行
山内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49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9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616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616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转印辊是其任一端由纤维性导电部件形成,在中心区域的柱体部分例如由金属辊状构件形成,任一纤维性导电部件外端布置成稍微延伸超过任一转印/传输带边。而且,由纤维性导电部件的各个单个的纤维末梢近似得到的外径大于金属辊状构件的直径。这样使它有可能沿转印/传输带整个宽度施加电场,并产生充电。

Description

采用环带的成像装置和转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和其它电子照相成像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采用环带的转印装置,成像装置可以配备采用环带的转印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环带的成像装置近年来已经很普遍。而且,在成像装置的定影装置、转印装置、处理单元等内经常利用环带。
例如,随着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彩色成像装置的增长速度,其中分离成各个色调的图像信息是暂时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这种图像信息以层叠形式打印在中间转印体上,这些从进行这种层叠打印的中间转印体全部再转印到从介质供应托盘传输的纸上,环带在该技术中已经用作中间转印体。而且,在将显影剂转印到纸上的转印单元中,环带经常用于提高从介质供应托盘传输到此的纸传输性(即,从感光鼓分离纸的趋势)。
用于这种目的的环带可以在其需要的区域施加电场,规定的电场使显影剂转印到中间转印体和/或纸上。
通过利用有关在恒流条件下施加电场的技术或有关在恒压条件下施加电场的技术,可以施加这种电场,电场施加装置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构成,以便采用辊形导电部件(金属辊状构件,辊状导电橡胶构件等),从中间转印体和/或纸的背面将规定电场充电到环带上。
这时导电部件和环带之间接触的轨迹正常,从而环带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导电部件宽度方向的尺寸。其原因在于便于调整环带沿带宽方向在任一端边(在下文中为“边”)的弯曲,其中该带伸过导体部件,并便于补偿由于带厚度出现的转印不规则(例如,起皱纹)。这是在这种情况,尽管将电场施加到导电部件,作为延伸超过导电部件边的环带的边,不仅环带的电场不在其任一端边(extreme side)起作用,而且预定张紧量的环带在其任一端边没有经受负载。
但是,因为环带的弯曲等,例如,由于已经充电的显影剂的电势,来自感光鼓的显影剂也粘在施加了电场不起作用的环带的任一端边。处于这种情况,因为采用清洁技术时电场在环带的任一端边不起作用,其中反向电场施加到环带,造成粘接到其上的显影剂被转印回感光鼓,粘接在这个位置的显影剂不能清除。
而且,对于导电部件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任一端(在下文中为“端”),在没有负载的环带的任一边产生弯曲,在快到其使用寿命时,产生断裂、撕开等现象的出现是很平常的。而且,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部分环带不经受负载,环带产生弯曲。
因此,提出各种技术以防止环带的这种弯曲。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Kokai No.H04-42277(1992,在下文中为“专利参考No.1)公开了在周向突起的筋设置在金属辊的端部的技术,这种筋限制环带的弯曲。而且,日本专利申请公开Kokai No.H10-260624(1998,在下文中为“专利参考No.2)公开了直径大于橡胶辊外径的刺部件(thrustmember)设置在校正轴的任一端的技术,由于橡胶辊的端部邻接该刺部件,可以防止弯曲。而且,日本专利申请公开Kokai No.2000-147950(在下文中为“专利参考No.3)公开了设置在环带中的导向件撞击悬挂环带的辊端部和/或辊边缘的凸缘,可以防止弯曲。
如上所述,当环带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导电部件宽度方向的尺寸时,所施加的电场不对环带的任一端边起作用。然而,因为环带的弯曲等原因,例如,由于显影剂已经充电的电势,来自于感光鼓显影剂也可以粘附到所施加的电场不起作用的环带的任一端边。在这种情况,因为电场没有作用在环带的任一端边,当采用反向电场施加到环带上造成粘附到其上的显影剂转印回到感光鼓的清洁技术时,它将是这种情况,粘附到其上的显影剂不能清除。因此,粘附在环带任一端边的显影剂积聚,这样能够起研磨剂的作用,以研磨感光鼓的表面层。而且,考虑记下感光特性的标记、用于感光鼓的制造批号等,例如,嵌入位于环带任一端边的感光鼓表面层部分,这种标记能够用光学传感器读取。在这种情况下,感光鼓表面层的磨损可能产生这样的问题,光学信号在感光鼓的表面层部分以漫射形式反射,使它不可能正确地读取标记。
另一方面,用上述专利参考No.1至No.3,尽管可能防止环带的弯曲,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环带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导电部件宽度方向的尺寸时,所有结构能够应用,但是,当环带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导电部件宽度方向的尺寸时,不能应用。
本发明考虑解决这个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和成像装置,使它可能同时解决粘附在环带任一端边的显影剂积聚形成研磨感光鼓表面层的研磨剂的问题,以及环带产生弯曲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前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和/或其它问题,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转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转印机构,在所述转印机构中图像信息通过使用显影剂而显影在一个或多个静电潜像承载件上(例如,感光鼓),从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一个或多个背面施加电场到一个或多个导电部件上,使得体现至少部分显影的图像信息的显影剂转印到紧贴至少所述环带之一并且由至少所述环带之一传输的纸上;其中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形成为辊形,由一个或多个纤维性导电部件(下文称为“纤维性导电部件”)形成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任一端,和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中心区域,利用从选自由具有导电性能的至少一弹性橡胶材料、至少一泡沫部件和至少一金属辊状构件(下文称为“金属辊状构件等”)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形成。
即,本发明的实施例针对诸如用于单色图像的打印(普通黑白打印)的转印装置,在此过程中显影剂转印到紧贴到环带并用环带传输的纸上。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一辊形导电部件的末端可以由纤维性导电部件形成,至少一辊形导电部件的中心区域可以由具有导电性能的金属辊状构件等形成。换言之,因为在金属辊状构件等的任一独立端形成的纤维性导电部件与延伸通过在中心区域的金属辊状构件等的环带宽度方向的任一独立边接触,施加到金属辊状构件等的电场也导致将该电场施加到与纤维性导电部件接触的环带的任一端边,结果环带沿其整个宽度被充有规定的电场。在这种情况,因为电场的作用影响环带的任一端边,当采用清洁技术时,其中反向电场施加到环带上,造成粘附到其上的显影剂转印回到感光鼓,它将是这种情况,粘附到其上的显影剂能够清除。这样使它有可能解决积聚粘附在环带任一端边的显影剂并且这起到研磨感光鼓表面层的研磨剂的作用的问题。结果,它还可能解决感光鼓表面层的磨损造成光学信号在感光鼓的表面层部分以漫射形式反射,使它不可能正确读取标记的常规问题。
而且,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转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转印机构,在所述转印机构中图像信息通过使用显影剂而显影在一个或多个静电潜像承载件上(感光鼓),从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一个或多个背面施加电场到一个或多个导电部件上,使得体现至少部分显影的图像信息的显影剂转印到至少所述环带之一上;和一个或多个中间转印辊,压向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用作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一个反电极;其中至少所述中间转印辊之一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任一端由一个或多个纤维性导电部件(下文称为“纤维性导电部件”)形成;和其中至少所述中间转印辊之一的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中心区域,其从具有导电性能的选自由至少一弹性橡胶材料、至少一泡沫部件和至少一金属辊状构件(下文称为“金属辊状构件等”)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形成。
即,本发明的实施例针诸如可以用于彩色打印的对转印装置,在此过程中显影剂转印到用作中间转印带的环带上。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作导电部件的反电极的至少一中间转印辊的端部可以由纤维性导电部件形成,至少一辊形导电部件的中心区域可以由具有导电性能的金属辊状构件等形成。换言之,因为在金属辊状构件等的任一独立端形成的纤维性导电部件与延伸通过在中心区域的金属辊状构件等的环带宽度方向的任一独立边接触,施加到金属辊状构件等的电场也导致将该电场施加到与纤维性导电部件接触的环带的任一端边,结果环带沿其整个宽度被充有规定的电场。在这种情况,因为电场的作用影响环带的任一端边,当采用清洁技术时,其中反向电场施加到环带上,造成粘附到其上的显影剂转印回到感光鼓,它将是这种情况,粘附到其上的显影剂能够清除。这样使它有可能解决积聚粘附在环带任一端边的显影剂并且这起到研磨感光鼓表面层的研磨剂的作用的问题。
前述结构可以是这样,在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中心区域之一中的至少一金属辊状构件等的至少一宽度,不小于对应于在至少静电潜像承载件之一上形成的图像信息的至少一宽度。而且,前述结构可以这样构成,在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中心区域之一中的至少一金属辊状构件等的至少一宽度,不小于对应于在至少所述环带之一上形成的图像信息的至少一宽度。
而且,前述结构可以是这样,选择设置在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或至少中间转印辊之一的任一端的至少纤维性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一个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小于满足下列公式的尺寸:(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或至少所述中间转印辊之一的至少所述中心区域之一的宽度方向的尺寸)+2×(至少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之一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即,任一纤维性导电部件外端布置成稍微延伸超过任一环带的边。这样使它有可能施加电场,和沿环带的整个宽度产生充电。
而且,前述结构可以是这样,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形成至少一个辊;和选择在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纤维长度,使得至少纤维末梢之一延伸超过至少辊形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一外周表面。这样使它有可能用于纤维性导电部件的末梢,以确定地邻接环带的内圆轴面,和使它有可能用于以确定形式施加电场。而且,环带的内周面与纤维性导电部件末梢的确定邻接还具有防止环带在宽度方向弯曲的作用。
而且,前述结构可以是这样,在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纤维长度是这样,当至少纤维末梢之一接触至少所述环带之一时,由此所接触的至少一个环带位置处于的高度大致等于由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所述中心区域之一所接触的至少一个环带位置的高度,这样至少所述环带之一在其至少中心区域之一相对其末端的高度上大致没有差别。结果,有可能造成环带接触导电部件的部分的高度大致位于单个平面,使它有可能造成环带沿其整个宽度以稳定方式旋转。
而且,前述结构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防止弯曲元件,布置在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任一边,防止在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至少一个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其中至少所述防止弯曲元件之一与至少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之一接触。这里,弯曲防止件可以设置在环带边的内周面的脊部。这种保护可以以条状形式平行于环带的边并沿其整个轴长形成。由于设着这种脊部,当纤维性导电部件与该脊部部分接触时,纤维性导电部件的末梢弯曲成更完全地折起来,传递更大的负载阻力到环带;此外,各个脊部的两边被纤维性导电部件的末梢跨骑,允许环带宽度方向更确定的防止弯曲。
而且,前述结构可以是这样,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形成至少一个辊;和至少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一个电阻大致等于设置在形成至少一辊的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中心区域之一的至少金属辊状构件等之一的电阻。例如,导电部件的中心区域包括金属辊状构件,纤维性导电部件的电阻可以在103Ωcm-104Ωcm级。
由于使电阻大致相等,有可能防止在任一端的纤维性导电部件充电性能相对在中心区域的金属辊状构件等充电性能差的出现。
可替换地或此外,前述结构可以是这样,导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至少一辊;和至少一纤维性导电部件的至少一电阻小于设置在形成至少一辊的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中心区域之一的至少金属辊状构件等之一的至少一个电阻。但是,可以选择纤维性导电部件的电阻在纤维性导电部件充电性能相对在中心区域的金属辊状构件等不出现实质差别的范围。通过在纤维性导电部件上设定较低的电阻,因为这样允许更强的电场施加到纤维性导电部件,有可能实现在纤维性导电部件和环带之间出现的紧贴增长趋势,可以更确定的防止弯曲。
而且,成像装置由于配备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构成的转印装置,可能实现具有极佳持久性的成像装置。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辊形导电部件末端布置的纤维型导电部件施加电场到环带,使它有可能沿环带的整个宽度施加电场,可以提高清洁剩余在环带的显影剂的能力,可以消除环带的弯曲以及断裂。即,因为在金属辊状钩件等的任一独立边上形成的纤维性导电部件与延伸通过在中心区域的金属辊状钩件等的环带任一独立边接触,施加到金属辊状钩件等的电场也导致该电场施加到与纤维性导电部件接触的环带任一端边,结果,环带沿其整个宽度充有规定的电场。在这种情况,因为电场的作用影响环带的任一端边,当实施清洁技术时,其中反向电场施加到环带上,造成粘附到其上的显影剂转印回到感光鼓,它将是这种情况,粘附到其上的显影剂能够清除。这样使它有可能解决积聚粘附在环带任一端边的显影剂并且这起到研磨感光鼓表面层的研磨剂的作用的问题。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环带任一端边与纤维性导电部件的接触使它有可能确定地防止环带宽度方向的弯曲。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印单元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有关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转印装置主要部分的示意图,该转印装置例如可以用于图1和图2所示用于打印单色图像成像装置,或图3所示的打印多色(即,彩色)图像的成像装置。图4(a)是前视位置的示意图。图4(b)是A-A剖面的剖面图。图4(c)是B-B剖面的剖面图。
图5是转印装置结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描述根据本发明配备转印装置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关于目前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也就是说,该成像装置1以图像形式记录和输出由图像获取装置(读取单元,未示出)读取的图像和/或从外接成像装置1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或其它图像处理装置)接收的数据,并配备转印装置,诸如可以用于打印单色图像(普通的黑白打印),在此期间,显影剂(调色剂)转印到紧贴到环带并用环带传输的纸上。
在该成像装置1中,进行各种成像功能的各个处理单元布置在感光鼓3附近,这些处理单元构成成像单元。即,该成像装置1设置有成像单元,其中依次在感光鼓3附近布置有:充电单元5;光学扫描单元11;显影单元2;转印单元(其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称为转印装置)6;清洁单元4;电荷清除灯(charge-removing lamp)12;等等。
充电单元5均匀充电感光鼓3的表面。光学扫描单元11使光学图像被扫描在均匀充电的感光鼓3上,以写入静电潜像。显影单元2使用从显影供应盒7供应的显影剂,使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像显影。转印单元6将已经显影在感光鼓3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纸上。清洁单元4从感光鼓3清除显影剩余物,使它可能在感光鼓3上记录新的图像。电荷清除灯12除去感光鼓3表面的电荷。
供应托盘10布置在成像装置1的下部,装在成像装置1的主体内。
供应托盘10是记录介质储存托盘,其中储存纸。在供应托盘10内储存的纸利用卷取辊16等每次分离成一张并传输到定位辊14,定位辊14相对在感光鼓3上进行的图像转印处理而调整其定时,并且纸连续供给转印单元6和感光鼓3之间的区域。而且,在感光鼓3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纸上。应该指出,补充在供应托盘10中的纸是通过朝外(朝成像装置的正面(操作者这面))拉供应托盘10来进行。
设置在成像装置1下面,作为外围装置可获得的是多叠层纸供应托盘(未示出)、和纸入口17,其用于接收从能够储存大量纸的大容量记录介质供应装置等传送的纸,和用于连续朝成像单元供应纸。
定影装置8布置在成像装置1内,在其上部。定影装置8连续接收已经转印图像的纸,并采用定影辊81、热辊82等,使转印到纸上的显影图像通过使用热和压力定影。这样可能将显影图像定影到纸上。
已经定影图像的纸被传输辊25进一步传输,通过开关门9,并被翻动辊26输出到层叠托盘15中。
在光学扫描单元11的上下间隔中布置的是控制器90,其装有控制成像过程的电路,接合板从外围装置接收图像数据等等;电源装置91,其供应电力给上述各个接合板和进行上述各个成像操作的各个单元,等等。
参照图2的侧视图,转印单元6在下面会详细描述。
转印单元6这样构成,转印/传输带51(环带)用驱动辊52、转印辊(其在本发明上下文中称为导电部件)53和张紧辊54悬挂;当纸被静电紧贴在转印/传输带51时它被传输。
驱动辊52、转印辊53和张紧辊54分别支撑,使得可以相对支架55旋转。而且,支架55的一端折叠过来,以形成平坦区55a,面对张紧辊54的轴的两端的一对突起55b设置在这个平坦区55b上,各个螺旋弹簧56的端部与各个突起55b接合,从而这些螺旋弹簧56从此突出。各个螺旋弹簧56施加恢复力(在图2中指向左并等价于每根弹簧1.2kgf的负载,总计2.4kgf)到张紧辊54的轴的两端,经过张紧辊54施加张力给转印/传输带51。支架55的平坦区55a的宽度大约等于转印/传输带51的宽度,由此引导转印/传输带51,从而转印/传输带51保持平坦。
驱动辊52以旋转方式沿箭头A的方向通过电机(未示出)的动作驱动,随着转印/传输带51以旋转方式移动,纸P在从转印辊53到驱动辊52的区域内被转印/传输带51传输。转印/传输带51的移动速度与感光鼓3的圆周速度匹配。
而且,驱动辊52可以通过开关65与地线连接和断开。这个开关65的切换由控制整个装置的主控制器(未示出)控制。
而且,该对螺旋弹簧58以压向转印辊53的轴两端的方式从壳体的内壁突出。各个螺旋弹簧58施加恢复力(在图2中指向右并等价于每根弹簧1.5kgf-1.5kgf的负载,总计1.0kgf-3.0kgf)到张紧辊54的轴的两端。这样使支架55经受围绕驱动辊52的轴以逆时针方向指向的恢复力,使转印辊53通过转印/传输带51压向感光鼓3。可替换地,当纸P传输到转印单元6和感光鼓3之间的区域,转印辊53通过转印/传输带51和纸P压向感光鼓3。
转印/传输带51具有尿烷和/或NBR(acrylonitrile-butadiene rubber,丁腈橡胶)作为主要成分,并且用挤压模、离心模等形成环形。而且,转印/传输带51大约0.5mm-0.65mm厚并具有导电性,具有108Ωcm-1010Ωcm的电阻值。而且,转印/传输带51的表面涂敷含氟的物质。
转印辊53形成外径为18mm级,导电弹性泡沫层围绕由不锈钢和/或铁型的线材坯(rod stack)构成的芯而设置。导电弹性层可以包括具有大约107Ωcm级的体积电阻值和具有JIS-C(AskerC)硬度为45-60的聚氨酯橡胶、EPDM(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copolymer rubber,三元乙丙橡胶)和/或类似物。应该指出,在转印辊53中的导电弹性层不限于单层,还可以是多层。
而且,极性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通过高压电源63(在本实施例中,调色剂是负电荷极性,转印偏压是正极性)施加到转印辊53上,这种转印偏压从高压电源63通过螺旋弹簧58施加到转印辊53的芯。高压电源63以恒流形式驱动,从而内部控制电路产生20μA-40μA的电流。因为以这种恒流形式驱动,根据纸P的质量和环境条件,施加到转印辊53上的电压在500V-4kV范围内变化。
转印辊54是包括不锈钢的金属辊。但是,应该指出,如果转印单元6形成大尺寸,可以使用铝材料,从而可以采用具有大外径的张紧辊。
因为张紧辊53采用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橡胶材料,不是特别需要使用橡胶辊等用作驱动辊52,因而可使用由不锈钢和/或铝制成的金属辊用于驱动辊52,这个驱动辊52的外径精度可以增加,而驱动辊52的偏心(runout)可以减少,提高转印/传输带51的传输性。
实施例2
图3是关于目前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目前的成像装置100,其相应从外部传输的图像数据在规定的纸(记录纸)上形成多色和/或单色图像,如图所示,包括:曝光单元101、显影单元102、感光鼓103、清洁单元104、充电单元105、为环带的中间转印带单元(其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称为转印装置)108、定影单元112、纸传输通道S、介质供应托盘110、出纸托盘115、等等。
而且,通过目前的成像装置100处理的图像数据相应于利用各种颜色黑色(K)、青色(C)、品红(M)和黄色(Y)的彩色图像。因此,每个显影单元102(102a,102b,102c,102d)、感光鼓103(103a,103b,103c,103d)、充电单元105(105a,105b,105c,105d)、和清洁单元104(104a,104b,104c,104d)都有四个,提供这些,以便相应于各种颜色(指括号内的附图标记)分别形成四个潜像。在此构成四个成像站(station),附加的附图标记字母“a”用于黑色成分,附加的附图标记字母“b”用于青色成分,附加的附图标记字母“c”用于品红成分,附加的附图标记字母“d”用于黄色成分。
感光鼓103布置在(位于)目前成像装置100的上部。
充电单元105用作均匀地将感光鼓103表面充电到规定电势的充电装置。应该指出,除了接触辊型和刷型充电单元之外,如图3所示,可以采用充电器型充电单元。
除了如图3所示使用配备激光照射组件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技术之外,例如,曝光单元101可采用使用发光元件布置成阵列形式的EL和/或LED写入头技术。而且,通过相应于输入图像数据曝光已充电的感光鼓103,曝光单元101具有相应于图像数据在感光鼓103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性能。
显影单元102使用调色剂(K,C,M或Y;取决于相应的成像站的颜色),使得在感光鼓103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
显影/转印图像后,清洁单元104从感光鼓103的表面清除/回收剩余调色剂。
布置在感光鼓103上面的中间转印带单元108包括中间转印带107,中间转印带驱动辊171、中间转印带张紧机构173、中间转印带惰辊172、中间转印辊106(106a,106b,106c,1026)、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109。
中间转印带驱动辊171、中间转印带张紧机构173、中间转印辊106、中间转印带惰辊172等悬挂并传递张力给中间转印带107,并使该转印带107以旋转方式沿箭头B表示的方向驱动。
中间转印辊106可旋转地支撑在中间转印带单元108的中间转印带张紧机构173上的中间转印辊附着部位,并提供用于从感光鼓103到中间转印带107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偏压。
中间转印带107以接触各个感光鼓103的形式设置。而且,中间转印带107允许通过以叠印方式连续将在感光鼓103上形成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多色调色剂图像)。该中间转印带107使用厚度在100μ-150μ级薄膜形成环形。
从感光鼓103到中间转印带107的调色剂图像转印通过接触中间转印带107背面的中间转印辊106进行。为了进行调色剂图像的转印,高压转印偏压(正极性(+)的高压,因为调色剂的电荷极性(-))施加到中间转印辊106上。
中间转印辊106是导电弹性材料(例如,EPDM,聚氨酯泡沫等)覆盖以直径8mm-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形式为基础材料的表面的辊。这种导电弹性材料使它可以用高压均匀地施加到中间转印带上。在目前的第二实施例中采用辊形物体作为转印电极,但可以替换地或另外地采用刷子等作为转印电极。
因此,相应于各个色调在各个感光鼓103上显影的静电潜像一个叠在另一个上地重叠在中间转印带107上形成输入到装置的图像信息。中间转印带107的旋转使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重叠形成的图像信息通过转印辊111转印到纸上,转印辊111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07接触纸的位置,下面会描述。
此时,由于存在规定的辊隙(nip),中间转印带107和转印辊111受压,用于将调色剂转印到纸上的电压施加到转印辊111(正极性(+)的高压,因为调色剂的电荷极性(-))。而且,为了以持续的方式获得前述辊隙,转印辊111这样设置,即转印辊111和中间转印带驱动辊171中的一个由硬材料(金属等)制成,而另一个包括弹性辊或其它软材料(弹性橡胶辊,泡沫树脂辊等)。
而且,如上所述,因为与感光鼓103接触能够使粘附到中间转印带107上的调色剂、和/或没有通过转印辊111转印到纸上并且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07上的调色剂,在后来的操作过程中出现颜色混合,安装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109,以便清除/回收调色剂。例如,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109配备清洁刮片用作接触中间转印带107的清洁件;中间转印带107由中间转印带惰辊172在清洁刮片接触中间转印带107的大致位置处从其背面支撑。
介质供应托盘111是储存用于形成图像的纸(记录纸)的托盘,设置在本成像装置100的曝光单元101和成像单元下面。而且,设置在本成像装置100上部的出纸托盘115是用于接收已经完成打印、面朝下放置的纸的托盘。
而且,本成像装置100设置大致垂直构成的纸传输通道S,用于通过转印辊111和定影单元112从介质供应托盘110向出纸托盘115传送纸。而且,布置在从介质供应托盘110延伸到出纸托盘115的纸传送通道S附近的是卷取辊116、定位辊114、转印辊111、定影单元112和用于传输纸的传输辊125等。
传输辊125是用于促进/辅助纸传输的小辊,多个传输辊沿纸传输通道S设置。卷取辊116设置在介质供应托盘110的一端,卷取辊116用于从介质供应托盘110每次供应一张纸到纸传输通道S。
而且,定位辊114沿纸传输通道S暂时保持传输的纸。而且,定位辊114具有在使纸的前边缘与感光鼓103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边缘对齐的这个时限内将纸传输到转印辊111的性能。
定影单元112配备热辊131、压力辊132等;热辊131和压力辊132在纸保持在它们之间形成辊隙中时旋转。
而且,热辊131基于来自温度检测器(未示出)的信号由控制器控制在规定的定影温度;并且与压力辊132一起能够将纸热压,使转印到纸上的多色调色剂图像熔化、定影、压紧,热压粘附到纸上。
而且,接着多色调色剂图像的定影,纸被传输辊125(125-1至125-8)沿纸传输通道S的翻转输出路线传输,使得纸以翻转状态(即,这种多色调色剂图像面朝下)输出到出纸托盘115中。
在本成像装置100中布置事先储存纸的自动传送盒110;在本成像装置100中还布置手工传送托盘120,当用户打印很少页时,不需要对前述的自动传送盒110进行开启/关闭操作。
两种传送方法利用分别布置的卷取辊116,以将纸每次一张地导向纸传输路径S。
从自动传送盒110传输的纸由在传输路径内的传输辊125-1传输到定位辊114,用使纸的前边缘与中间转印带107上图像信息的前边缘对准的这个时限从定位辊114传输到转印辊111,使形成的图像写到纸上。此后,纸通过定影单元112,在此位置纸上未定影的调色剂用热熔化并定影到纸上,并且经过传输辊125-2传递到输出位置,由输出辊125-3输出到出纸托盘115。前述这种操作可能发生在要求单面打印时。
另一方面,在手工传送托盘120中层叠的纸被卷取辊116传送,经过多个传输辊(125-6,125-5,125-4)传递到定位辊114,接下来其与从自动传送盒110供应纸时一样,经历相同的作用过程,并输出到出纸托盘115中。前述这种操作可能发生在要求单面打印时。
另一方面,当需要打印的内容要求双面打印时,如上所述,完成了单面打印,接下来,已通过定影单元112的纸的后边缘被输出辊125-3保持;由于纸在这种状态,输出辊反向旋转,从而纸被导向传输辊(125-7,125-8),接下来,纸通过定位辊114传递并在其背面进行打印,此后,纸被输出到出纸托盘115中。
结合IC(RFID标签)的纸(插页)事先放在手工传送托盘(插页托盘)120中。而且,传感器(RFID读取器)110a-110c分别安装于手工传送托盘120、传输路径中的任意传输辊(用于确定通过其中间点)、和出纸托盘115。目的是当从手工传送托盘传送时,可以识别结合IC(RFID标签)纸目前所在的各个位置。特别是,手工传送托盘120和/或出纸托盘115可以具有配备同时读取多张纸的多读取功能的传感器,结果即使当多张纸是一张叠在另一张时,可以获取附在各张纸上的信息。
有关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描述
图4是转印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相应于图1和图2中的转印单元6,和相应于图3中的中间转印带108),例如可以用于图1和图2所示用于打印单色图像的成像装置,或图3所示用于打印多色(即,彩色)图像。(a)是相同图中前视状态的示意图;(b)是相同图中A-A剖面的剖面图;(c)是相同图中B-B剖面的剖面图。应该指出,根据图1和2所示成像装置的转印单元6的实例进行图4的描述;如果需要,可以明确地相应于图3所示的中间转印带单元108描述。
在该转印装置中,转印辊53(相应于图3中的中间转印带106和/或转印辊111)可以这样,即使得在其宽度方向的任一端由纤维性导电部件(下文称为“纤维性导电部件”)形成,例如,在其宽度方向中心区域的柱体部分由金属辊状构件(这也可以是泡沫部件,弹性橡胶材料等)53a形成。
纤维性导电部件53b各这样构成,例如,具有导电性的大量单个纤维53b2稠密地植入导电毡基础材料53b1上,当毡基础材料(felt base material)53b1以螺旋形式缠绕在旋转支撑轴53a1上时,导电胶用于将该毡基础材料53b1粘结地固接到金属辊状构件53a的旋转支撑轴53a1。
这里,选择各个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的宽度方向的尺寸L2不小于满足下列公式的尺寸:
(转印/传输带51的宽度方向尺寸L3)≤(金属辊状构件53a的宽度方向尺寸L1)+2×(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的宽度方向尺寸L2)
即,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的外端布置成延伸到稍微超出转印/传输带51端边51a。这样使它有可能沿转印/传输带51的整个宽度施加电场和产生充电。
即,因为在金属辊状构件53a各端形成的纤维性导电部件53b与伸过在中心区的金属辊状构件53a端部的转印/传输带51(相应于图3中的中间转印带107)任一个端边51a接触,施加到金属辊状构件53a的电场还导致该电场施加到与导电部件53b接触的转印/传输带51的端边51a上,结果转印/传输带51沿其整个宽度充有规定的电场。
而且,由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的各个单个的纤维53b2的末梢近似得到的外径T1稍微大于金属辊状构件53a的直径T2。即,这种结构为当各个单个的纤维53b2的末梢与转印/传输带51接触时,转印/传输带51经受来自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的某种程度的压力,即,在旋转过程中经受某种程度的摩擦阻力。这使得有可能各个纤维53b2的末梢确定地邻接转印/传输带51内周面的,和使得有可能以确定形式施加电场。而且,用单个纤维53b2的末梢与转印/传输带51内周面的确定的邻接也具有防止转印/传输带51宽度方向的弯曲的作用。
而且,单个的纤维53b2具有的长度使其在一高度,该高度大致等于金属辊状构件53a接触转印/传输带51的高度(即,大致在转印/传输带51和金属辊状构件53a之间接触表面的相同高度);即,单个的纤维53b2的长度,沿转印/传输带51的宽度方向没有实质高度差,即,转印/传输带51与金属辊状构件53a接触与转印/传输带51与纤维性导电部件53b接触相对。但是,实际上应该指出,单个的纤维的实际长度取决于单个的纤维的硬度和它们植入的密度、转印/传输带51的硬度等等。结果可能造成部分转印/传输带51接触转印辊53的高度大致地位于单个平面上,使它有可能造成转印/传输带51沿其整个宽度以稳定方式旋转。
此外,金属辊状构件53a的宽度不小于相应于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图像信息的宽度(例如,在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中,不小于相应于在中间转印带107上形成的图像信息的宽度)。
而且,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的电阻可以大致等于金属辊状构件53a的电阻。通过使电阻大致相等,可能防止出现问题的情况,其中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相对金属辊状构件53a在充电特性上有差别。
可替换地或此外,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的电阻可能小于金属辊状构件53a的电阻。但是,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的电阻选择在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相对金属辊状构件53a的充电特性不出现实质差别的范围内。通过在纤维性导电部件53b设定低电阻,因为这允许施加更强的电场到纤维性导电部件53b上,它有可能实现在纤维性导电部件53b和转印/传输带51之间产生的紧贴增长趋势,可以更确定地防止弯曲。
图5示出转印装置结构的另一实例。
图5所示的转印装置这样构成,在转印/传输带51的任一端边设置脊部51b,用作防止宽度方向弯曲的防止弯曲元件,这些脊部51b与纤维性导电部件53b接触。这里,脊部51b设置在转印/传输带51边上的内周面上,以条状形式平行于转印/传输带51边并且沿着其整个周长形成。由于提供这种脊部51b,当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的单个的纤维53b2与该脊部51b接触时,纤维性导电部件53b的单个的纤维53b2末稍弯曲成更完全地折起来,传递更大的负载阻力到转印/传输带51;此外,各个脊部51b的两边被单个的纤维53b2跨过,允许转印/传输带51宽度方向更确定的防止弯曲。
而且,如图2所示的高压电源63提供给开关63a,用于内部转换其极性,如图4和5所示,从而允许对转印/传输带51施加反向电场。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电场的作用影响转印/传输带51的任一端边51a,当实施清洁技术时,其中反向电场施加到转印/传输带51上,造成粘附到其上的调色剂转印回到感光鼓3,在这种情况,粘附到其上的调色剂可以清除。这样使它可能解决积聚粘附在转印/传输带51任一端边51a的调色剂并且起研磨感光鼓表面层的研磨剂作用的问题。结果,可能解决感光鼓3表面层磨损造成在感光鼓3的表面层光学信号以漫射形式反射,使它不可能正确读取嵌入感光鼓3的标记的常规问题。
而且,本发明可以用不同于在此介绍的各种形式来体现,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或基本特征。因此,前述的实施例和操作实例在各个方面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构成限制形式。本发明的范围用权利要求来表示,无论如何不是用说明书的实施例来限制。而且,权利要求等同范围内的所有变型和变化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申请要求2004年9月14日在日本提交的专利申请No.2004-267268的优先权,其整个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Claims (12)

1.一种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包括:
一个或多个转印机构,在所述转印机构中图像信息通过使用显影剂而显影在一个或多个静电潜像承载件上,从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一个或多个背面施加电场到一个或多个导电部件上,使得体现至少一部分已显影的图像信息的显影剂转印到紧贴至少所述环带之一并且由至少所述环带之一传输的纸上;
其中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形成为辊形,
由一个或多个纤维性导电部件形成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任一端,并且
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中心区域,利用从选自由具有导电性能的至少一弹性橡胶材料、至少一泡沫部件和至少一金属辊状构件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形成。
2.一种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包括:
一个或多个转印机构,在所述转印机构中图像信息通过使用显影剂而显影在一个或多个静电潜像承载件上,从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一个或多个背面施加电场到一个或多个导电部件上,使得体现至少部分显影的图像信息的显影剂转印到至少所述环带之一上;和
一个或多个中间转印辊,其压向至少所述环带之一,并用作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一个反电极;
其中至少所述中间转印辊之一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任一端由一个或多个纤维性导电部件形成;和
其中至少所述中间转印辊之一的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中心区域,利用从选自由具有导电性能的至少一弹性橡胶材料、至少一泡沫部件和至少一金属辊状构件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其中在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所述中心区域之一中的选自在由至少一弹性橡胶材料、至少一泡沫部件和至少一金属辊状构件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至少一个宽度,不小于对应于在至少所述静电潜像承载件之一上形成的图像信息的至少一个宽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其中在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中心区域之一中的选自在由至少一弹性橡胶材料、至少一泡沫部件和至少一金属辊状构件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至少一个宽度,不小于对应于在至少所述环带之一上形成的图像信息的至少一个宽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其中选择设置在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任一端的至少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一个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小于满足下列公式的尺寸:
(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所述中心区域之一的宽度方向的尺寸)+2×(至少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之一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其中选择设置在至少所述中间转印辊之一的任一端的至少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一个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小于满足下列公式的尺寸:
(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至少所述中间转印辊之一的至少所述中心区域之一的宽度方向的尺寸)+2×(至少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之一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其中
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为辊状;并且
选择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纤维长度,使得至少所述纤维末梢之一延伸超过至少所述辊形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一个外周表面。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其中
在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纤维长度如下构成,当至少所述纤维末梢之一接触至少所述环带之一时,由此所接触的至少一个环带位置处于的高度大致等于由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所述中心区域之一所接触的至少一个环带位置的高度,这样至少所述环带之一在其至少所述中心区域之一相对其末端的高度上大致没有差别。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还包括:
一个或多个防止弯曲元件,布置在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任一边,防止在至少所述环带之一的至少一个宽度方向上的弯曲。
其中至少所述防止弯曲元件之一与至少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之一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其中
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形成至少一个辊;和
至少所述纤维性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一个电阻大致等于设置在形成至少一辊的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所述至少中心区域之一中的选自由具有导电性能的至少一弹性橡胶材料、至少一泡沫部件和至少一金属辊状构件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一电阻。
11.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采用一个或多个环带的转印装置,其中
导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至少一个辊;和
至少一纤维性导电部件的至少一电阻小于设置在形成至少一辊的至少所述导电部件之一的至少所述中心区域之一中的具有导电性能的选自由至少一弹性橡胶材料、至少一泡沫部件和至少一金属辊状构件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一电阻。
12.一种配备一个或多个转印装置的成像装置,采用一个或多个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环带。
CNB2005101096074A 2004-09-14 2005-09-14 采用环带的成像装置和转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616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67268A JP4283193B2 (ja) 2004-09-14 2004-09-14 無端ベルトを用いた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67268/04 2004-09-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9878A true CN1749878A (zh) 2006-03-22
CN100456162C CN100456162C (zh) 2009-01-28

Family

ID=36034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0960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6162C (zh) 2004-09-14 2005-09-14 采用环带的成像装置和转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02217B2 (zh)
JP (1) JP4283193B2 (zh)
CN (1) CN100456162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7363A (zh) * 2014-10-02 2016-04-1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87160B2 (en) * 2006-11-28 2009-09-08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repelling stripper finger assembly
JP2011237566A (ja) * 2010-05-10 2011-11-24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7853B2 (ja) 2014-10-31 2018-11-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0996A (ja) * 2021-04-30 2022-11-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2277A (ja) 1990-06-08 1992-02-12 Hitachi Koki Co Ltd ベルト蛇行矯正ローラ
JPH05134558A (ja) * 1991-11-09 1993-05-28 Japan Imeejingu Syst:Kk 転写装置
DE69328203T2 (de) * 1992-04-21 2000-08-10 Sharp Kk Elektrophotographisches Kopiergerät
JP2954812B2 (ja) * 1993-06-14 1999-09-27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バイアス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静電記録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らの運転方法
JPH07199689A (ja) 1993-12-29 1995-08-04 Canon Inc 導電性弾性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330743B2 (ja) * 1994-09-22 2002-09-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255010B2 (ja) * 1996-05-13 2002-02-12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装置
JPH10260624A (ja) 1997-03-19 1998-09-29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H1138796A (ja) * 1997-07-15 1999-02-12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722183B2 (ja) 1998-03-31 2005-1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432185B2 (ja) * 1998-10-21 2003-08-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吸着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837246B2 (ja) 1998-11-18 2006-10-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7363A (zh) * 2014-10-02 2016-04-1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5487363B (zh) * 2014-10-02 2019-11-08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056885A1 (en) 2006-03-16
JP2006084568A (ja) 2006-03-30
CN100456162C (zh) 2009-01-28
JP4283193B2 (ja) 2009-06-24
US7302217B2 (en) 2007-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4884C (zh) 图象形成装置、彩色图象形成装置以及传送带组件
CN1664717A (zh) 成像设备
US9342034B2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CN1959559A (zh) 能够减少调色剂散落在记录介质上的成像设备及其引导件
CN1222690A (zh) 采用无末端带的成像装置
EP1736836A1 (en) Belt cleaning device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the pressure between a cleaning roller and the belt
US90145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607472A (zh) 中间转印系统及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CN1749878A (zh) 采用环带的成像装置和转印装置
CN1308779C (zh) 清理片材、清理方法及成像设备
CN1480794A (zh) 成像装置
CN1347018A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837991A (zh) 成像装置
US20070264057A1 (en) Cleaning unit for roller member supporting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736812Y (zh) 图像成形设备
US736914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760771A (zh) 彩色图像形成设备
EP2808743A1 (en) Fur brush roller, and clea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CN1677262A (zh) 充电单元和成像设备
JP2017203813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455303A (zh) 成像装置
CN1132065C (zh) 成象装置
US7398041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base-layer
JP54335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転写面処理方法
KR101401802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