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87363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87363A CN105487363A CN201510639230.7A CN201510639230A CN105487363A CN 105487363 A CN105487363 A CN 105487363A CN 201510639230 A CN201510639230 A CN 201510639230A CN 105487363 A CN105487363 A CN 1054873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is
- shaped component
- door
- hole
- holding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8—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directed to paper handling or jam treat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将一端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装置本体上的止动构件卡定,将门保持在打开状态。并且,利用加强构件和具有突起部(23)及被支承在打印机本体上的转动轴部的基体构件构成止动构件,将加强构件和基体构件结合起来,以便借助结合构件,在当打开门时向门上施加大于等于规定值的力的情况下,基体构件破损,并且,借助加强构件支承破损了的基体构件(21)的突起部(23)及转动轴部以保持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备有能够开关的门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在打印机等成像装置中,在装置本体的侧面配备能够打开的门,在片材卡住的情况下或者在维修时,将该门打开。这里,一般地,门在打开的途中若使用者的手离开则会由于自重移而动到打开位置,不会静止在从被关闭位置到被打开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不过,在这样通过使用者将手离开而使门移动到打开位置时,在门及成像装置本体上产生大的冲击。因此,过去,例如,如日本特开2006-8355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279274号所示,作为缓冲这种冲击用的冲击缓冲部,例如,在成像装置的盖的开关机构上设置液压缓冲器,降低门在打开方向上的移动速度。另外,例如,如日本特开2003-24146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134227号公报所示,利用弹簧向关闭门的方向施力,限制门在打开方向上的移动速度。
这里,在利用冲击缓冲部缓冲门打开时的冲击的情况下,有必要在考虑到门打开时产生的冲击力的最大值的基础上设定用于降低门在打开方向上的移送速度的冲击缓冲部的制动力。这里,在采用冲击缓冲部的情况下,不得不在门在打开时使用者施加到门上的操作力等的最大值的评估、冲击缓冲部和使用者操作的操作力的兼顾、冲击缓冲部的结构本身的性价比等各个方面取得平衡。
但是,在实际上,由于成像装置的整体结构,而存在着各种制约,在设定冲击缓冲部的结构及冲击缓冲部的制动力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课题。例如,在采用旋转缓冲器作为冲击缓冲部的情况下,在门的开关操作区域内的旋转缓冲器的功能有效的范围内,要想利用门自身的自重打开门的力有必要超过旋转缓冲器产生的限制力。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有力地打开门所产生的力全部变成冲击力。即,对于液压缓冲器的旋转负荷的设定而言,使用者将多大的力施加到门上的估计变得很重要。这里,在设想施加到门上的力小时,当将比所设想的力大的力施加到门时,不仅门本身或者和门有关的部件,而且成像装置本体、特别是构成框体的框架的破损的可能性都增高。反之,在估计施加到门上的力大时,难以借助门本身的重量使门移动到打开的位置,操作性降低。
另一方面,作为冲击缓冲部,在通过利用弹簧施加向门的打开方向的阻力来缓冲门打开时的冲击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弹簧力的大小的设定,可以设想与采用旋转缓冲器的情况具有同样的课题。进而,在采用弹簧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弹簧在关闭门的方向上施加力,所以,在关闭门的操作中,由于将弹簧施加的力加到使用者的操作力上,所以,门的速度随着接近关闭位置而加速地变快。因此,还有必要考虑在关闭时的冲击的缓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成像装置中,配备有可开关地支承在装置本体上的门、和一端被支承于所述装置本体而将所述门卡定并保持在打开状态的臂部,所述臂部具有本体部和加强构件,所述本体部具有与所述门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以及与所述装置本体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在当所述门打开时由于在所述门上施加力而使得所述本体部被拉伸并会破损时,所述加强构件将所述门卡定。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示范性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将会变得更将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激光打印机的结构的图。
图2是上述激光打印机的门的透视图。
图3是说明设置在上述门上的导轨构件的图。
图4是表示设置在上述激光打印机的打印机本体上的止动构件的图。
图5A是表示上述门被关闭着的状态的图。
图5B是表示在发生卡纸时将上述门打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5C是表示为了维修而将门打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说明设置在上述激光打印机上的旋转缓冲器的图。
图7A是说明上述止动构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7B是从与图7A不同的方向观察的止动构件的透视图。
图8是说明上述止动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A是说明利用小螺钉将上述止动构件的基体构件和加强构件结合起来的结合部的部分剖视图。
图9B是表示在上述基体构件不变形的状态下的加强构件与小螺钉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上述止动构件的基体构件破损了的状态的图。
图11A是表示上述止动构件的基体构件破损前的小螺钉与加强构件的关系的图。
图11B是表示上述止动构件的基体构件破损后的小螺钉与加强构件的关系的图。
图12A是说明在第二插入贯通孔与第二小螺钉之间设置了间隙的上述止动构件的其它结构的图。
图12B是说明在第一插入贯通孔与第一小螺钉之间以及在第二插入贯通孔与第二小螺钉之间设置了间隙的上述止动构件的其它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附图对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激光打印机的结构的图。附图标记100是激光打印机(下面称为打印机),附图标记100A是作为成像装置本体的激光打印机本体(下面,称为打印机本体)。该打印机本体100A配备有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102和从给纸盒7进给片材P的片材进给部101等。
成像部102配备有中间转印单元104,所述中间转印单元104具有扫描装置1、感光体鼓2、中间转印带6。这里,中间转印带6被与各个感光体鼓2相接触地配置,借助由图中未示出的驱动部驱动的驱动辊62而在箭头方向上旋转。另外,在中间转印带6的内侧,在与感光体鼓2对向的位置,配置有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的一次转移辊61。
另外,在与中间转印单元104的驱动辊62对向的位置设置有二次转印辊9,所述二次转印辊9构成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的全色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的二次转印部。进而,在二次转印辊9的上部配置有定影部10,在定影部10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排出辊对11。
其次,对于这样构成的打印机100的成像动作进行说明。当成像动作开始时,首先,基于来自图中未示出的个人计算机等的图像信息,扫描装置照射激光,依次对表面以规定的极性、电位均匀地带电的感光体鼓2的表面曝光,在感光体鼓上形成静电潜影。之后,利用调色剂将该静电潜影显影,使之可视化。并且,利用施加到一次转印辊61上的转印偏压,将感光体鼓上的黄(Y)、品红(M)、青(C)及黑(Bk)四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在中间转印带6上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
与该调色剂图像的形成动作并行地,容纳在给纸盒7中的片材P被片材进给部101送出,之后,片材P一直被输送至处于停止状态的对准辊对8,并且其斜行被修正。其次,在二次转印部,驱动对准辊对8以使斜行被修正了的片材P的前端与中间转印带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的位置相一致,将片材P一直输送至二次转印部。然后,在二次转印部,借助施加到二次转印辊9上的二次转印偏压,将全色调色剂像一并转印到片材P上。
其次,被转印了全色调色剂像的片材P被输送给定影部10,利用定影部10,通过受到热及压力而各色的调色剂熔融混色,片材P上的调色剂像作为全色图像被定影。之后,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了的片材P被排出辊对11排出到设置在打印机本体上面的排纸托盘12上。另外,在对片材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使排出辊对11反转,在将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了的片材P输送到双面通道R1之后,再次输送到成像部102。
另外,在图1中,附图标记103是门,所述门以设置在下端的转动轴13作为支点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能够开关)地支承在打印机本体100A的一个侧面。并且,该门103例如在双面通道R1、对准辊对8等上发生片材卡住的情况下或者在维修等情况下被打开。
另外,该门103被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0A的近前侧,借助以转动轴部24作为支点转动的止动构件14以及与止动构件14对向地设置在里侧的图中未示出的止动构件,相对于打印机本体100A,打开角度受到限制。这样,为了利用止动构件14限制打开角度,所以,在门103的侧面如图2所示设置有导轨构件32。如图3所示,该导轨构件32配备有第一路径32a、第二路径32b及从第一路径32a和第二路径32b之间分支的第三路径32c。
这里,该第一路径32a、第二路径32b及第三路径32c是作为设置在图4所示的止动构件14的转动端的第一卡合部的突起部23移动的路径。另外,以已经描述过的图1所示的第二卡合部(即转动轴部24)作为支点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本体框架15上的臂部(即止动构件14),如后面所述,配备有在使突起部23进入第三路径32c时被操作的把手部27。
另外,在打开门103时,止动构件14的突起部23从导轨构件32的狭缝状的第一路径32a滑动移动到第二路径32b,其中,所述导轨构件32可滑动地支承突起部23并且卡定突起部23而将门103保持在打开状态。这里,门103被打开主要是为了除掉卡住的片材,因此,当打开门时,通常,突起部23借助止动构件14的自重从第一路径32a移动到第二路径32b。
并且,这样,借助突起部23移动到了第二路径上的止动构件14,将门103保持在卡纸处理用的打开角度(打开位置)。即,对于第二路径32b,借助止动构件14将门103保持在卡纸处理用的第一打开角度。另外,对于第一路径32a,在门103被关闭时,使突起部23进入,以便止动构件14不会妨碍门103的关闭。
门103在有的情况下为了进行维护、检查而被打开。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将门103打开,使门103处于第一打开角度,之后,将手指放到止动构件14的把手部27上,将已经移动到了第二路径32b上的状态的突起部23引导到第三路径32c。从而,借助突起部23移动到了第三路径32c上的止动构件14,门103打开到维修用的第二打开角度(打开位置)。另外,该维修用的第二打开角度比卡纸处理用的第一打开角度大。
图5A~C是说明门103的开关时的止动构件14的状态的图。图5A表示门103被关闭时的状态(P1状态)。这时,止动构件14的突起部23位于第一路径32a内。图5B表示卡纸发生时门130打开了的状态(P2状态)。这时,止动构件14的突起部23变成与第二路径32b的一端的内壁面接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时,门103被保持在卡纸处理用的第一打开角度。
图5C表示在为了拆装成像装置内的装置或部件等或者清扫打印机本体内部等的维修而打开了门103的状态(P3状态)。这时,止动构件1的突起部23通过把手部27的操作成为与第三路径32c的一端的内壁面接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时,门103被保持在第二打开角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切换导轨构件32中的、止动构件14的突起部23被卡定的位置,可以切换门103的打开角度(打开位置)。
另外,在打开门103的情况下,在解除了图中未示出的锁定机构之后,进行打开门103的操作,但是,在有的情况下,操作者在中途将手离开,或者从图5A所示的P1状态向图5B所示的P2状态移动时,向门的打开方向施加力。这里,由于门103以设置在下端的转动轴13作为支点转动,所以,当使之转动时,利用自重一直转动到变成已经描述过的图5B的P2状态为止。
另外,止动构件14,如已经描述过的那样,以图1所示的转动轴部24作为支点可自由转动地被安装。因此,伴随着门103的转动的止动构件14的突起部23从第一路径32a进入第二路径32b,之后,与第二路径32b的一端的内壁面碰撞。这样,当突起部23与第二路径32b的端部碰撞时,在止动构件14及支承止动构件14的本体框架15等上施加大的冲击力,在止动构件14、本体框架15等部件上产生变形或破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缓冲这种冲击力为目的,打印机本体100A配备有图6所示的缓冲机构。另外,在图6中,附图标记43是设置在门103上的齿条,附图标记41是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0A的图中未示出的框架上且安装了与齿条43啮合的小齿轮42的旋转缓冲器。并且,通过小齿轮42和齿条43啮合并在门103的转动方向上施加负荷,减慢门103的转动速度,使冲击力减轻。
另外,在设定使冲击力衰减用的旋转缓冲器41的转矩值的情况下,例如,若将冲击力的估计值设定得大,则为了避免相关部件的变形或破损,有必要加大旋转缓冲器的转矩值。但是,在加大转矩值的情况下,由旋转缓冲器41产生的旋转负荷变成对于门103的开关操作力的阻力,操作性降低。另外,由于若操作者在门103的打开操作途中将手离开,则有时门103静止在已经描述过的图5A~5C所示的P1状态~P2状态之间,所以,操作者有必要向门103的打开方向上施加额外的力。
另外,反之,当将冲击力的估计值设定成过小的值时,在有的情况下,止动构件14自身或本体框架15等部件会变形或者破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这样的结构:门103的总重量约为4kg、P2状态时的打开角度为45°,在门103以P2状态静止时,向位于本体的近前侧和里侧的止动构件14上施加的力约为80N(单侧约40N)。
另外,在没有缓冲机构的状态下接触锁定,使门103向打开方向自由下落的情况下,施加到止动构件14上的力变成约200N(单侧约100N)。在这种条件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者用力打开门103的情况下,将施加到止动构件14上的冲击力的最大值估计为自由下落的冲击力的5倍,即1000N。
根据上述情况,作为止动构件14,采用具有即使向近前侧和里侧的止动构件14合在一起施加1000N(单侧500N)的冲击力、止动构件14也不会破损的强度的构件。
另外,作为旋转缓冲器41,使用在从由P1状态到P2状态的移动路径的途中起至变成P2状态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利用缓冲功能对门103的打开动作施加50~70N的阻力负荷。并且,通过使用这样的旋转缓冲器41,可以尽量避免周边部件的变形等,并且,在使门103自由下落时,门103在中途不会静止,能够可靠地形成P2状态。
但是,即使在使用了这样的止动构件14及旋转缓冲器41的情况下,在门打开时,当经由门103向止动构件14施加大于等于估计的冲击力时,在有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止动构件14的变形及断裂。这里,在将止动构件14制成强度更高的构件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止动构件14的破损,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安装止动构件14的本体框体15会发生变形或者门103的一部分会发生破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门打开时,在由于经由门103施加大于等于估计的冲击力而使止动构件14被拉伸的情况下,通过使止动构件14的一部分破损,来防止整个止动构件及门103等的破损。
图7A及图7B是说明根据这种本实施方式的止动构件14的结构的透视图,图7A是止动构件14的透视图,图7B是从与图7A不同的方向观察止动构件14的透视图。
在图7中,附图标记21是构成止动构件14的本体部的树脂材质的基体构件,在该基体构件21上形成把手部27,并且,在基体构件21的一端部形成转动轴部24,在另一端部形成突起部23。附图标记22是为了加强基体构件21而安装在基体构件21上的金属材质的加强构件,附图标记25、26是用于将基体构件21和加强构件22结合起来的作为轴状构件的第一小螺钉及第二小螺钉。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将由第一小螺钉25及第二小螺钉26将基体构件21和加强构件22结合起来的结合位置作为第一小螺钉25进入突起部23、第二小螺钉26进入转动轴部24的位置。并且,将第一小螺钉插入到突起部23,将第二小螺钉插入到转动轴部24中,使基体构件21和加强构件22结合起来,由此,可以提高对于突起部23及转动轴部24弯折的强度。即,分别利用第一小螺钉25加强突起部23,利用第二小螺钉26加强转动轴部24。
另外,如图8所示,在加强构件22上设置有作为进入突起部23的第一轴状构件的第一小螺钉25所贯通插入的第一插入贯通孔22a、和作为进入转动轴部24的第二轴状构件的第二小螺钉26所贯通插入的第二插入贯通孔22b。并且,利用第一小螺钉25和第一插入贯通孔22a、第二小螺钉26和第二插入贯通孔22b,构成使加强构件22及基体构件21结合起来的结合机构35。
另外,在图8中,附图标记22c是形成在加强构件22上的第三插入贯通孔,形成在基体构件21上的凸部21a形成与后面描述的图9B所示的间隙S同样的间隙地被卡定到该第三插入贯通孔22c中。附图标记22d是形成在加强构件22上的第四插入贯通孔,形成在基体构件21上的凸部21b不形成间隙地被卡定到该第四插入贯通孔22d中。
这里,如图9A所示,进入突起部23的第一小螺钉25所贯通插入的第一插入贯通孔22a的直径形成为,在第一小螺钉25进入第一插入贯通孔22a的状态时如图9B所示在半径方向上形成间隙S的长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间隙S被设定成由于冲击施加到基体构件21上的拉伸力而使基体构件21伸长的区域最大或者比其长的距离。另外,进入转动轴部24的第二小螺钉26贯通插入的第二插入贯通孔22b的直径形成为,在第二小螺钉26进入第二插入贯通孔22b的状态时不形成间隙的长度。
对于这样构成的止动构件14,在门103打开时,通过向门103施加大于等于规定大小的力,在有的情况下,会向图10所示的白箭头的方向(臂部的长度方向)施加大于等于估计值的冲击力,即,施加比基体构件21的抗拉强度大的力。在这种情况下,冲击力施加到止动构件14的突起部23及旋转轴部24,拉伸力作用到进入转动轴部24内部的第二小螺钉26及进入突起部23内部的第一小螺钉25上。
这时,进入转动轴部24内部的第二小螺钉26,由于与第二插入贯通孔22b之间不设置间隙,所以不移动。但是,进入突起部23内部的第一小螺钉25,由于与第一插入贯通孔22a之间设置有间隙S,所以,能够沿着第一插入贯通孔22a移动。从而,在这样的力施加到突起部23上的情况下,一边使第一小螺钉25沿着第一插入贯通孔22a移动,基体构件21一边发生变形。
这里,如已经描述过的那样,由于间隙S被设定为通过基体构件21的弹性变形而伸长的区域最大、或者比其长的断裂距离,所以,弹性变形了的基体构件21在黑箭头的位置等处破损(断裂)。另外,在该黑箭头的位置处,当产生上述拉伸应力时,在突起部(第一卡合部)23和转动轴部(第二卡合部)24之间产生应力集中,并且,形成以比基体构件21的其它部分强度低的方式形成的断裂部21c。该断裂部21c以当在基体构件21上产生大于等于规定应力时最先断裂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保持加强构件22的基体构件21的槽部形成开口来构成。另外,上述断裂部21c,除了开口(孔)以外,也可以通过在基体构件21上形成切口、龟裂、槽、阶梯差等来构成。另外,这样,通过基体构件21破损,可以吸收冲击力。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机构35以当门103打开时,在门103上施加大于等于规定大小的力的情况下,基体构件21被拉伸而破损的方式将基体构件21和加强构件22结合起来。
另外,基体构件21当破损时,与第一小螺钉25成一体地从图11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11B所示的第一小螺钉25卡合到加强构件22的第一插入贯通孔22a的一个内壁面上的位置。并且,之后,第一小螺钉25卡合于加强构件22的第一插入贯通孔22a,借此,突起部23经由加强构件22而使移动受到限制。其结果是,可以防止突起部23从门103上脱落,可以防止门103下落到地板上。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插入贯通孔22a与第一小螺钉25之间设置间隙S,在门103上施加大于等于估计的冲击力的情况下,使基体构件21破损,并且,利用加强构件22保持门103。从而可以防止整个止动构件14破损,并且,可以防止门103落下。即,通过以当门打开时、在向门上施加大于等于规定大小的力的情况下本体部被拉伸而破损的方式将加强构件及本体部结合起来,能够不降低操作性而防止门打开时的门及成像装置本体的破损。另外,在基体构件21破损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只更换止动构件14来应对,能够避免作为大的单元的门103的更换及本体框架15的变形等事态的发生。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当门打开时、在突起部23上施加大于等于规定大小的力的情况下使基体构件21破损、并且借助加强构件22保持门103的方式,使基体构件21和加强构件22结合起来。借此,能够不降低操作性而防止整个止动构件14、门103打开时的门103以及打印机本体100A的破损。
另外,在到此为止的说明中,在第一插入贯通孔22a和第一小螺钉25之间设置间隙S,但是,如图12A所示,也可以在第二插入贯通孔22b与第二小螺钉26之间设置间隙。另外,如图12B所示,也可以在第一插入贯通孔22a与第一小螺钉25之间、以及第二插入贯通孔22b与第二小螺钉26之间设置间隙。即,只要在第一插入贯通孔22a与第一小螺钉25之间以及第二插入贯通孔22b与第二小螺钉26之间中的至少一方设置间隙S即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构件14的基体构件21为树脂制的构件,加强构件22为金属构件,但是,对它们的材质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也可以是基体构件21为橡胶材质,加强构件为树脂材质。但是,在对于基体构件21使用像金属这样的强度高的材料时,优选例如部分地设置缩径的部位,在施加大于等于规定的冲击力的情况下,使该部位破损。另外,也可以利用多个构件构成基体构件21,根据冲击力而依次地破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基体构件21与加强构件22结合起来的轴状构件,使用小螺钉,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通过将金属的销插入贯通到设置在加强构件22上的孔中或者勾挂于该孔,通过压入等固定到基体构件21上,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进而,在此前的描述中,门103具有两个打开位置,但是,打开位置的数目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尽管参照示范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描述的示范性的实施方式。下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出了最广泛的阐述,本发明包含所有的改型和等效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备有:
装置本体;
门,所述门可开关地支承在所述装置本体上;和
臂部,所述臂部的一端支承在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臂部将所述门卡定并保持在打开状态,
所述臂部具有本体部和加强构件,所述本体部具有与所述门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及与所述装置本体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当在所述门打开时由于向所述门上施加力而使所述本体部破损时,所述加强构件将所述门卡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加强构件结合到所述本体部上的结合机构,
在打开所述门时,当将力施加到所述门上而使所述本体部破损时,所述结合机构使所述加强构件与所述本体部结合,以便利用所述加强构件支承破损了的所述本体部的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机构配备有:
轴状构件,所述轴状构件将所述加强构件结合到所述本体部上;和
插入贯通孔,所述插入贯通孔设置在所述加强构件上,所述轴状构件以在所述插入贯通孔与所述轴状构件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贯通插入所述插入贯通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机构配备有:
第一轴状构件及第二轴状构件,所述第一轴状构件及第二轴状构件将所述加强构件结合到所述本体部上;
第一插入贯通孔,所述第一插入贯通孔设置在所述加强构件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一轴状构件贯通插入贯通于所述第一插入贯通孔;以及
第二插入贯通孔,所述第二插入贯通孔设置在所述加强构件的另一个端部,所述第二轴状构件贯通插入于所述第二插入贯通孔,
其中,所述第一轴状构件和所述第二轴状构件贯通插入所述第一插入贯通孔和所述第二插入贯通孔,以便所述第一插入贯通孔及所述第二插入贯通孔中的至少一个在与所述第一轴状构件或在与所述第二轴状构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状构件进入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内部而将所述加强构件结合到所述本体部上,所述第二轴状构件进入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内部而将所述加强构件结合到所述本体部上。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为树脂制造的构件,所述加强构件为金属构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是被可滑动地支承于门上的突起,所述第二卡合部是被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装置本体上的轴部。
8.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装置本体;
门,所述门被能够开关地支承于所述装置本体上;
止动构件,所述止动构件配备有与所述装置本体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以及与所述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将所述门保持在打开状态;
第一轴状构件,所述第一轴状构件被插入所述止动构件的第一卡合部;
第二轴状构件,所述第二轴状构件被插入所述止动构件的第二卡合部;以及
金属构件,所述金属构件被已经插入到所述止动构件的第一卡合部的所述第一轴状构件以及已经插入到所述止动构件的第二卡合部的所述第二轴状构件贯通插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构件设置有被第一轴状构件贯通插入的第一插入贯通孔和被第二轴状构件贯通插入的第二插入贯通孔,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插入贯通孔和所述第二插入贯通孔中的至少一个在与所述第一轴状构件之间或在与所述第二轴状构件之间设置有间隙。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是与所述装置本体及所述门卡合的突起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03685A JP6422290B2 (ja) | 2014-10-02 | 2014-10-02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203685 | 2014-10-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87363A true CN105487363A (zh) | 2016-04-13 |
CN105487363B CN105487363B (zh) | 2019-11-08 |
Family
ID=55632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39230.7A Active CN105487363B (zh) | 2014-10-02 | 2015-09-30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66586B2 (zh) |
JP (1) | JP6422290B2 (zh) |
CN (1) | CN1054873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88395B2 (ja) * | 2014-10-14 | 2018-09-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005242B2 (ja) * | 2017-09-12 | 2022-0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142833B2 (ja) * | 2018-10-03 | 2022-09-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22171187A (ja) | 2021-04-30 | 2022-1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09921A (ja) * | 1998-04-28 | 1999-11-09 | Ricoh Elemex Corp | 緩衝装置 |
CN1598705A (zh) * | 2003-09-19 | 2005-03-23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N1749878A (zh) * | 2004-09-14 | 2006-03-22 | 夏普株式会社 | 采用环带的成像装置和转印装置 |
CN101276193A (zh) * | 2007-03-27 | 2008-10-0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感光介质支撑装置、显示盒、成像装置和显示盒装拆方法 |
US20140016962A1 (en) * | 2012-07-12 | 2014-01-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11241A (ja) * | 2000-09-26 | 2002-04-12 | Canon Inc | 開閉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52370B2 (ja) * | 2001-09-27 | 2010-09-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開閉機構 |
JP2003241466A (ja) | 2002-02-20 | 2003-08-2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40032578A1 (en) * | 2002-08-13 | 2004-02-19 | Hung-Chieh Chen | Hinge device for copier lid |
US7155777B2 (en) * | 2004-06-30 | 2007-01-02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Closure mechanism for hinged devices |
JP4548586B2 (ja) * | 2004-08-04 | 2010-09-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6083551A (ja) | 2004-09-14 | 2006-03-30 | Oki Data Corp | カバー開閉機構及び該カバー開閉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70107B2 (ja) * | 2004-11-04 | 2009-05-27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580208B1 (ko) * | 2004-12-02 | 2006-05-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도어 완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
JP4645446B2 (ja) * | 2005-12-27 | 2011-03-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06201A (ja) * | 2006-01-31 | 2007-08-16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11483B2 (ja) * | 2006-03-15 | 2010-07-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カバー支持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923683B2 (ja) | 2006-04-05 | 2012-04-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開閉部の開閉機構、画像形成装置 |
JP4848258B2 (ja) * | 2006-12-05 | 2011-12-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06133B2 (ja) | 2007-01-24 | 2012-12-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の上部構造体開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上部構造体開閉緩衝方法 |
US7751751B2 (en) * | 2007-07-19 | 2010-07-06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amper |
JP5342782B2 (ja) * | 2008-01-08 | 2013-11-1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69687B2 (ja) * | 2008-08-18 | 2010-10-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回動装置 |
JP6031814B2 (ja) * | 2012-04-27 | 2016-11-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2665B2 (ja) * | 2012-07-24 | 2016-06-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JP6570337B2 (ja) * | 2014-07-17 | 2019-09-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ダンパ装置 |
JP6440403B2 (ja) * | 2014-08-11 | 2018-12-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5467805B (zh) * | 2014-09-30 | 2020-09-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JP6278203B2 (ja) * | 2014-12-09 | 2018-02-1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4
- 2014-10-02 JP JP2014203685A patent/JP64222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9-28 US US14/867,249 patent/US9766586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9-30 CN CN201510639230.7A patent/CN1054873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09921A (ja) * | 1998-04-28 | 1999-11-09 | Ricoh Elemex Corp | 緩衝装置 |
CN1598705A (zh) * | 2003-09-19 | 2005-03-23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N1749878A (zh) * | 2004-09-14 | 2006-03-22 | 夏普株式会社 | 采用环带的成像装置和转印装置 |
CN101276193A (zh) * | 2007-03-27 | 2008-10-0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感光介质支撑装置、显示盒、成像装置和显示盒装拆方法 |
US20140016962A1 (en) * | 2012-07-12 | 2014-01-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422290B2 (ja) | 2018-11-14 |
US20160098007A1 (en) | 2016-04-07 |
US9766586B2 (en) | 2017-09-19 |
CN105487363B (zh) | 2019-11-08 |
JP2016071308A (ja) | 2016-05-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87363A (zh) | 成像装置 | |
US20070116506A1 (en) | Door panel interlocks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 |
JP475050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010014B2 (en)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artridge supporting member | |
CN105824222B (zh) | 成像装置 | |
KR100580208B1 (ko) | 도어 완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 |
US8032058B2 (en)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veloper cartridge lock member | |
JP2009288323A5 (zh) | ||
US7983596B2 (en) | Housing struc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703276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EP2397918B1 (en) | Colou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56316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7320190B2 (ja) | シート案内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EP2500784B1 (en) |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170269532A1 (en) |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7121858A (ja) | ロック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6997167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JP201603853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950099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ositioning of transfer unit interlocked with closing of main body door | |
JPH0532368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851149B (zh) | 齿轮装置、驱动装置和电子设备 | |
KR101705737B1 (ko) | 탈부착이 용이한 전철 게이트용 플랩도어 프레임 | |
JP3720305B2 (ja) | 画像形成機 | |
JP200812260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60244287A1 (en) |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