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7274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7274A
CN1677274A CNA2005100588762A CN200510058876A CN1677274A CN 1677274 A CN1677274 A CN 1677274A CN A2005100588762 A CNA2005100588762 A CN A2005100588762A CN 200510058876 A CN200510058876 A CN 200510058876A CN 1677274 A CN1677274 A CN 1677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mage
recording materials
heater block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588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26155C (zh
Inventor
高桥圭太
森昭人
关口信夫
长屋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677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7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615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615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09Pressure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在隙部对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向与上述加热部件之间形成的上述隙部输送记录材料的无接头带;以及脱离接触机构,使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带相接触,以及使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带相脱离;其中,在上述多个记录材料上连续地进行图像形成时,在前面的记录材料通过了上述隙部至后面的记录材料到达上述隙部为止的期间内,可由上述脱离接触机构执行脱离动作。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涉及例如复印机、打印机、FAX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摄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一种被称为卡尔森(Carlson)法的成像方法等,在纸等记录材料上形成作为显影剂像的调色剂像后,将该调色剂像定影为永久图像。作为其采用的定影方式,虽然提出了各种方式,但在定影性这一点上,一般是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来使之定影的热压定影方式,其中较多采用使调色剂像直接接触在内置加热源的一对旋转体上进行定影的辊方式的定影装置(辊定影)。
即,该装置以调节到了预定的定影温度的定影辊(加热辊)、和与其抵接的加压辊的辊对来作为基本结构,使该辊对旋转,将形成了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导入作为该辊对的抵接部的定影隙部,夹持着进行输送,利用定影辊的热和定影隙部的压力,将未定影调色剂像热压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这里,供给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的热量,依赖于定影辊和加压辊的温度,以及记录材料通过定影隙部的时间、即定影隙部宽度和记录材料的行进速度。所谓定影隙部宽度,是指定影隙部的沿记录材料行进方向的长度。
作为安装在具有更高的处理速度的电摄影装置等中的定影装置,从上述热量关系来看,需要定影隙部宽度更宽的定影装置。在上述辊定影中,为了扩大定影隙部宽度,辊的大直径化是必须的,如果使辊大直径化,则存在辊的热容量增大、辊的升温时间(预热时间)变长等问题。
因此,作为不进行辊的大直径化,而能确保定影隙部宽度的定影装置结构,在日本特开昭61-132972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带(belt)方式的定影装置。
这样的带方式的定影装置,使被张架在多个带张架构件之间的耐热性·挠性的无接头带,抵接在作为加热用旋转体的定影辊上,形成定影隙部,将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夹持在该定影隙部中进行输送,由此,利用定影辊的热和定影隙部的压力,使未定影调色剂像加压定影在记录材料上。该带方式的定影装置通过调整无接头带兜住定影辊上的宽度,能够更容易地将定影隙部宽度设定得较大。另外,由于能够不依赖于定影辊的直径地确保定影隙部宽度,所以能使定影辊小直径化、使其热容量小,能起动时间。
可是,在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记录材料中,存在记录材料的表面或表背两面的表层上被涂覆了丙烯酸树脂或聚烯烃(polyolefin)树脂等的、表面或表背两面的光泽度高的树脂涂层纸(以下称涂层纸)。
可是,如果在涂层纸上承载有调色剂的状态下通过定影装置,则记录材料有时在局部发生热膨胀变形的被称为起泡(blister)的图像不良现象。该起泡是这样发生的:由于定影装置进行的加热,使得涂层纸内部的水分蒸发,体积膨胀,但由于涂层纸表面的涂覆层,汽化了的水蒸气不能均匀地扩散到涂层纸的外部,而从涂覆层薄的部分或较少的部分集中地发散到外部,所以涂覆层被破坏。
另外,在这样的定影装置中,由于在结构上加宽定影隙部宽度,所以带与定影辊的接触时间增长,可以说呈温度容易上升的状态。另外,与现有的加压辊相比,带的热容量小,所以在短时间内带的温度就上升。即,存在容易发生上述图像不良的问题。
为了改善该问题,作为减少从记录材料的背面供给的热量的方法,在日本特开平S11-194647号公报中提出了在待机过程中使带和定影辊脱离的方法。
可是,在日本特开平S11-194647号公报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
在多个记录材料上连续地形成调色剂像的连续形成图像作业中,在定影隙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期间(称为纸间隔期间(sheetinterval)),带和定影辊也接触,所以由于定影辊的热传递到带上,带的温度上升,有时发生上述的图像不良现象。特别是在多张树脂涂层纸上连续地形成调色剂像的连续形成图像作业中,在考虑到定影性而使定影速度比通常速度慢、或采用使上述纸期间变长的结构的情况下,上述问题较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多个记录材料上连续地形成图像时,能防止由带升温而引发的图像不良的定影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在隙部对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向与上述加热部件之间形成的上述隙部输送记录材料的无接头带;以及脱离接触机构,使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带相接触,以及使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带相脱离;其中,在上述多个记录材料上连续地进行图像形成时,在前面的记录材料通过了上述隙部至后面的记录材料到达上述隙部为止的期间内,可由上述脱离接触机构执行脱离动作。
本发明的另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对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上述加热机构具有在隙部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加热部件,和向与上述加热部件之间形成的上述隙部输送记录材料的无接头带;以及脱离接触机构,使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带相接触,以及使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带相脱离;其中,在上述图像形成作业中发生了异常事态的情况下,随着图像形成作业的中断,由上述脱离接触机构执行脱离动作。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通过参照附图地读取以下的详细说明,能够得到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略说明图。
图2是操作面板的外观图。
图3是定影装置的简略结构模型图(加压带-接触状态时)和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定影装置的简略结构模型图(加压带-脱离状态时)和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打印模式确定流程图。
图6A和图6B是根据记录材料的间隔进行加压带的接触/脱离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作业状态进行加压带的接触/脱离控制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剖面图。
图9A和图9B是根据图像形成模式进行加压带的接触/脱离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图像形成模式判断装置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
图1是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略结构模型图。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采用转印式电摄影处理的激光束扫描曝光方式的打印部A、图像读取部B、原稿供应装置C、结束部D。在本例中,将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未定影图像)的装置统称为图像形成机构,以下说明构成该图像形成机构的各种装置的详细结构。
原稿供应装置C将放置着的原稿O从开头页开始,图像面朝下地依次一页一页地通过弯曲的路径,送到图像读取部B的平板玻璃21上,在平板玻璃21上从左向右输送,排出到排纸托盘22上。
这时,图像读取部B的读取扫描单元23在平板玻璃21的下侧处于保持预定的固定位置的状态,以流动读取方式,对在平板玻璃21上方通过的原稿的面朝下的图像依次进行光电读取。
即,读取扫描单元23用灯24的光经由平板玻璃21照射在平板玻璃21上方通过的原稿的朝下的面,使该照明光的来自原稿面的反射光经由反射镜25、26、27、透镜28,引导到图像传感器29中进行成像,对原稿图像进行光电读取。
由图像传感器29进行的原稿图像的光电读取,也可以用光学系统移动方式如下这样地进行:由原稿供应装置C将原稿输送到平板玻璃21上使之暂时停止,使读取扫描单元23、以及反射镜26、27沿平板玻璃21的下面从左向右移动。
由图像传感器29读取后的原稿图像的电信号被实施图像处理后被送往曝光控制部(激光扫描器)30。曝光控制部30输出与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原稿图像的电信号对应地进行了调制的激光L。
31是作为像承载体的鼓型电摄影感光体(以下称感光鼓),以预定的速度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
感光鼓1在旋转状态下,接受由带电器32进行的预定的极性·电位的均匀带电处理,然后在其带电处理面上接受由上述曝光控制部30输出的激光L的扫描曝光。
由此,在感光鼓31的面上形成对应于扫描曝光图形的静电潜像。然后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器33,作为调色剂像被显影。
在转印部34中,在感光鼓3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被该转印部34转印在从第1或第2供纸盒36·37、手动供纸部38、双面输送路径39的任意一者输送来的作为记录材料的片S上。
在转印部34中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片S,从感光鼓31的面上分离,被导入定影装置40,接受调色剂像的定影处理。
片分离后的感光鼓1的表面由清洁器35进行清扫,将转印时残留的调色剂或纸粉等残留附着物清除,反复进行该动作以供成像用。
通过作为图像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40后的片,在单面图像形成模式的情况下,从舌门(flapper)41被暂时导入路径42中,片的后端离开舌门41后,使片转向(switchback),由舌门41导向排出辊43。由此,片以形成了图像的面朝下的状态(面朝下),由排出辊43从打印部A排出到结束部D侧。
另外,在从手动供纸部38供给OHP片等较硬的片进行图像形成的模式时,不导入路径42,即,使从定影装置40出来的该片通过舌门41的上侧,以图像形成面朝上的状态(面朝上)从排出辊43排出。
另外,在片的两面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模式的情况下,使由定影装置40对第1面进行定影处理后的片通过舌门41的上侧,导向排出辊43,该片的后端离开舌门41后,立刻使该片转向,由舌门41从路径42导向双面输送路径39。
然后从该双面输送路径39,以表背面翻转的状态再次送往转印部34,由此对第2面进行调色剂像的转印,再导入定影装置40,对第2面进行调色剂像的定影处理。
以后与上述单面图像形成模式的情况相同,在排纸路径中两面图像形成后的片由排出辊43从打印部A排出到结束部D侧。
在结束部D中进行移位(shift)处理、装订处理、打孔处理等。另外,在结束部D上设有隔板E,将封皮、衬纸等送到结束部D。另外,整合板44在移位分类等使记录材料错开地输出的情况下,沿着与输送方向垂直的角度移动,将片排出到托盘45上的后部或前部。
<操作面板>
其次,说明用于由操作者设定各种模式等的作为操作部的操作面板。图2是表示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操作面板60的结构的图。400是指示复印开始的复制开始键。
401是用于返回到标准模式的复位键。402是使用向导功能时按下的向导键。403是输入设定张数等的数值的数字键。404是清除数值的清除键。405是连续复制过程中使复制停止的停止键。406是显示订缀(staple)模式、装订模式或双面打印设定等各种模式的设定、或打印机的状态的液晶显示部及触摸屏。407是用于在连续复制过程中或作为传真、打印机的使用过程中进行中断,进行紧急复制的中断键。408是用于按照不同个人或不同部门来管理复制数量的密码键。409是用于使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电源接通/断开的软开关。410是变更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时使用的功能键。411是用于盒自动切换的启动/停止、或进入节能模式之前的设定时间的变更等,进入由用户预先设定项目的用户模式的用户模式键。
从450至452是记录材料种类设定键(用于设定图像形成中使用的记录材料的种类的机构),是用于设定作为光透射性树脂的架空投影机用幻灯片(transparency film)(以下称OHP片)、厚纸、作为表面或表背两面上具有树脂层的纸的树脂涂层纸的键。在本实施形式中,厚纸为基重在110g/m2以上的记录材料。另外,453是用于进行双面打印的键。
<定影装置>
图3是定影装置40的简略结构模型图和控制系统的框图。该定影装置40是带方式的热压定影装置。
1是作为内置有加热源的加热部件(旋转体)的定影辊。该定影辊1是在空心金属壳3上覆盖着硅橡胶等弹性层4,再在其表面覆盖氟涂覆层5作为脱模层的结构。作为加热源的卤素灯6被配置在定影辊1的内部。
该定影辊1这样配置:使其两端部经由轴承构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定影装置的后侧和前侧的侧板(图中未示出)之间。7是检测定影辊1的表面温度的作为温度检测机构的热敏电阻,与对应于纸通过区中央部的定影辊表面部分相接触地配置着。
8是配置在定影辊1的下侧的带单元。该带单元8是下列部件的组合体:单元框体8a;互相平行地、旋转自如地用轴承支撑着配置在该单元框体8a的后侧和前侧的侧板8b(图中未示出前侧的侧板)之间的、作为带张架部件的三个辊13·14·15;挂绕在该三个辊13·14·15之间的无接头加压带10;以及配置在加压带10的内侧的加压衬垫11等。
而且,将单元框体8a的后侧和前侧的侧板8b用枢轴分别支撑在定影装置的后侧和前侧的侧板上,将带单元8以枢轴部8c为中心,相对于定影辊1上下自由摇动地配置在定影装置的后侧和前侧的侧板之间。
加压带10是将聚酰亚胺(polyimide)等耐热性树脂材料呈无接头带形状形成的带。
上述的三个辊中,辊13是记录材料入口侧辊,内部装有用于加热带的加热源。辊14是为加压带10提供张力的张力辊,辊15是记录材料分离辊。
加压衬垫部件11是将铝制成块状的部件,利用设置在单元框体8a的后侧和前侧的侧板8b上所设置的弹簧座17之间的上推弹簧18,使之成为按压接触在记录材料入口侧辊13和分离辊15之间的加压带部分的内表面上的状态。
64是作为带单元8的脱离接触机构的上下摇动机构,例如,可以用电磁螺线管(solenoid plunger)机构、凸轮机构、杠杆机构等构成。
该上下摇动机构64按照控制电路部(控制装置)61的控制,以枢轴部8c为中心使带单元8相对于定影辊1上下摇动。
即,利用该上下摇动机构64,能自由地切换以下两个位置:
(1)第一位置(接触动作):如图3所示,使带单元8相对于定影辊1沿着向上推的方向转动,使分离辊15夹着加压带10地抵接于定影辊1,并使该分离辊15和记录材料入口侧辊13之间的加压带部分的外表面与定影辊1的下面呈接触状态,
(2)第二位置(脱离动作):如图4所示,使带单元8沿着从定影辊1向下的方向转动,使分离辊15和加压带10呈离开定影辊1的下面的状态。
由以上述枢轴部8c为中心相对于定影辊1上下自由摇动的带单元8、和该带单元8的上下摇动机构64,构成使加压带10与定影辊1接触和脱离的脱离接触机构。
如图3所示,在带单元8被切换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分离辊15将加压带10夹在中间地抵接在定影辊1上,记录材料入口侧辊13和分离辊15之间的加压带部分的外表面与定影辊1的下面接触,成为使带加压衬垫11以弹簧18的压缩反作用力抵接在定影辊1的下面的状态,由此,成为使该加压带部分在定影辊1和加压带10之间形成了幅度宽的定影隙部N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带单元8被切换到第一位置,在定影辊1和加压带10之间形成了定影隙部N的状态下,进行片S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t的定影处理。
即,定影辊1通过由控制电路部61控制的驱动装置62,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以预定速度被旋转驱动。加压带10随着定影辊1的旋转驱动,沿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从动地旋转。
从电源部63将电力供给到作为定影辊1的加热源的卤素灯6,通过来自卤素灯6的辐射热来加热定影辊1。
这时,由热敏电阻7检测定影辊1的表面温度,该检测温度作为电信号被输入到控制电路部61的温度调节电路部61a。
温度调节电路部61a控制从电源部63对卤素灯6的电力供给,调节定影辊1的表面温度,使得与从热敏电阻7输入的定影辊的温度对应的电信号维持在与预定温度对应的电信号。
另外,控制供给到辊13内的加热源的电力,使得加压带10接受来自内置于辊13的加热源的加热,使加压带10的温度在定影工作开始之前达到预定的温度(为了防止上述图像不良而设定为比定影辊的温度低的温度)。然后,定影动作开始后,也控制供给到辊13内的加热源的电力,使得加压带10的温度维持预定的温度。
定影辊1被旋转驱动,与此相伴随,加压带10也从动地旋转,另外通过卤素灯6加热定影辊1,在温度被调节到了预定的定影温度的状态下,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片S从带单元8的记录材料入口侧辊13侧被导入定影隙部N,被夹持在定影隙部N中输送。在该夹持输送过程中,片S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面紧密地接触在定影辊1的表面上,用定影辊1的热量加热调色剂像,被加热加压定影在片S的面上。片S在定影隙部N的片出口部中,通过与定影辊1的弹性层4相对的分离辊的啮合(进入),而离开定影辊1的表面进行排出输送。
19是作为带冷却机构的风扇。对于该风扇19,在后面进行说明。
<定影控制>
以下用图5~7,说明在多个记录材料上连续地形成图像的连续形成图像作业中的定影控制。另外,控制连续形成图像作业中的纸间隔期间,使得大致维持预定的值。即,将纸间隔期间大致维持预定值的图像形成作业的情况称为连续形成图像作业。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电路部61进行以下的定影控制。
图5的流程,是用于按照在记录材料种类设定装置中设定的记录材料种类,决定连续形成图像作业中的脱离接触机构64的脱离接触动作的有无(是否进行使加压带10离开定影辊1的动作)的流程。
在步骤S100中,利用操作面板60上的作为记录材料种类设定键的OHP片(光透射性树脂片)选择键450、厚纸选择键451、涂层纸(树脂涂层纸)键452中的某一个,或者将各键组合起来,来设定对应于所使用的记录材料的种类的作业模式。另外,所谓将各键组合起来,是例如指定厚的涂层纸或薄的涂层纸,则成为厚纸键和涂层纸键两者被选择的状态。
另外,本例中的所谓厚纸,是基重为110g/m2以上的记录纸,所谓涂层纸,是表面或表背两面的表层用丙烯酸树脂或聚烯烃树脂等树脂进行了涂覆的记录纸,所谓OHP片,是具有光透射性的树脂,具体地说,是由高分子树脂材料构成的胶片。
这里,步骤S100中的所谓模式设定,是设定与所使用的记录材料的种类相应的作业模式的步骤。具体地说,有这样一些对应于所使用的记录材料的种类的各种工作模式:选择了“OHP片”时的工作模式、选择了“厚纸”时的工作模式、选择了“涂层纸”时的作业模式、选择了“普通纸”时的作业模式、选择了“薄纸”时的工作模式。
确定模式后,对为每一种模式设定的记录材料的输送速度和定影辊的温度等进行变更。在本例中,假设普通纸(基重小于110g/m2)时的记录材料的输送速度为1,那么对于OHP片、厚纸、树脂涂层纸,考虑到定影性而设定为1/3的速度,OHP片、厚纸、树脂涂层纸的纸间隔期间自然要比普通纸的情况要长。
在S101中通过在操作部上按压复制开始键400,开始图像形成作业。另外,用LAN电缆将个人计算机等通过网络连接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由此,在将图像形成装置作为打印机来使用的情况下,根据来自个人计算机等的打印命令,开始图像形成作业。
首先,在S102中判断所选择的记录材料的种类是否是OHP片。在没有设定OHP片的情况下,转移到S103。在S103中判断是否设定了厚纸。如果没有设定,则转移到S104。在S104中判断是否设定了涂层纸。
如果没有设定,则转移到S106。断定记录材料的种类是普通纸或薄纸,确定在连续形成图像作业中的纸间隔期间不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接触动作,在连续形成图像作业期间一直使定影辊和加压抵接。
在S102~S104期间,在判断为设定了某一种的情况下,转移到S105,确定在连续形成图像作业中的纸间隔期间执行加压带10的脱离接触动作。
在普通纸或薄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106中使之“无脱离接触动作”的理由,是因为在普通纸或薄纸的情况下,即使加压带10的温度上升,产生由起泡(膨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可能性基本上很少(由调色剂的承载量和用纸的水分量等条件决定),另外,也是为了防止由于频繁地进行脱离接触动作而引起的脱离接触机构64的耐久寿命下降。
在本例中目的在于根据所设定的记录材料,确定是否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接触动作,进行脱离接触动作的纸的种类不限于上述的例子,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更。即,只要根据所选择的记录材料是否有伴随加压带的温度上升而发生起泡(膨胀)等图像不良的性质,确定是否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接触动作即可。
接下来,确定了脱离接触动作的有无后,分别转移到S200(图6)。
其次,图6是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电路部61在连续形成图像作业中,在前一个记录材料通过定影隙部后,至下一个记录材料到达定影隙部的期间,即,在纸间隔期间(记录材料间隔)进行加压带的脱离接触控制时的流程。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S200是印刷开始。所谓印刷,是指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该潜像的显影、直至显影后的图像被转印在记录材料上的一系列处理。
在S201中判断记录材料S是否到达了预定位置150(图1的定位辊位置)。控制电路部61根据从配置在定位辊位置的检测记录材料是否到达的片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接收到的片有无检测信号P1(图3·图4)或供纸顺序,进行该判断。
在没有记录材料的情况下,转移到S202,判断加压带10是否接触在定影辊1上。
如果加压带是接触状态,则在S203中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动作,在S204中开始加压带冷却风扇19的驱动,并返回到S201。
如果是加压带离开了定影辊的状态,则转移到S205,如果加压带冷却风扇不是驱动状态,则在S204中驱动加压带冷却风扇19,并返回到S201。
如果加压带冷却风扇19正在驱动,则就此返回到S201。
在S201中如果记录材料到达了预定位置150,则转移到S206。
即,打印开始时,在定位辊位置150处没有记录纸S的状态下,在检测到有记录纸之前,通过脱离动作使加压带10离开定影辊1(图4),进而驱动冷却风扇19,防止加压带10的温度上升。
在S206中根据在S100至S106中确定的脱离接触动作的有无,分开处理。
首先,说明确定为有加压带10的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
在有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下,首先在S207中判断加压带10是否接触在定影辊1上。
在加压带10未接触在定影辊1上的情况下,转移到S208,为了进行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的定影,进行加压带10的接触动作,转移到S209。
在加压带10预先与定影辊1接触着的情况下,就此转移到S209。
在S209中判断是否加压带冷却风扇19正在驱动。如果正在驱动,则在S210中,中止加压带冷却风扇19的驱动,并转移到S211。在不驱动的情况下,转移到S211。
在S211中,等待记录材料通过定影隙部,即,等待定影处理结束。
在定影处理结束了的情况下,在S212中判断是否全部打印处理都结束了,如果判断为都结束了,则转移到S219,如果未结束,则转移到S213。
在S213中,判断与后续纸之间的记录材料间隔Lm,在Lm大于等于预定记录材料间隔Lr的情况下,返回S201。
在S213中,如果与后续纸之间的记录材料间隔Lm小于预定记录材料间隔Lr,则返回S207。在此情况下,不进行纸间隔期间的加压带10的脱离动作,加压带一直抵接在定影辊上。这样的一系列流程反复进行直到连续形成图像作业结束为止,在S212中如果判断为印刷处理结束了,则使加压带离开定影辊(S219),然后,开始冷却风扇的驱动(S220),一系列作业结束(S221)。
其次,在S206中说明确定为没有加压带10的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
在确定为没有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下,在S214中判断加压带10是否为接触状态。
在判断为接触状态的情况下,转移到S216。
在判断为不是接触状态的情况下,为了进行定影处理,在S215中进行加压带10的接触动作,并转移到S216。
在S216中判断加压带冷却风扇19是否正在驱动,如果正在驱动,则在S217中中止驱动,并转移到S218,如果不是正在驱动,则就此转移到S218。
接下来,在S218中等待全部印刷处理结束。在此期间,不管记录材料间隔如何,都不进行加压带的脱离动作。
如果全部印刷处理结束了,则在S219中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动作,在S220中驱动加压带冷却风扇19,在S221中结束作业。
在S206中不管确定为有加压带10的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还是确定为没有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都在至下一次作业之前的待机期间内,进行加压带10与定影辊1的脱离动作,进而通过用加压带冷却风扇19冷却加压带10(S219、S220),能够防止将定影辊1的热不必要地传给加压带10,同时能使加压带10冷却,能防止不必要地增高加压带10的温度。另外,在待机模式时输入下一次作业开始信号后,从待机模式返回到通常的模式,开始上述的图像形成作业。
如以上处理的那样,在所使用的记录材料如OHP片、厚纸、涂层纸之类容易因为加压带10的温度上升而发生起泡等图像不良的情况下,即使在连续形成图像作业过程中,通过在纸间隔期间进行加压带10与定影辊1的脱离动作,也能够防止将定影辊1的热量不必要地传给加压带10,能防止起泡等的图像不良的发生。
因此,能防止在连续形成图像作业的过程中图像品质下降。
其次用图7中的流程,说明在图像形成作业中由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发生不能继续进行图像形成的异常情况,而使图像形成作业中断的情况下的脱离接触控制。该脱离接触控制也由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电路部61进行。
在S300中开始印刷后,在S301中根据从S100至S106确定的脱离接触动作的有无,分开处理。
在没有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下,在S313中等待全部印刷处理结束,在S314中结束作业。
这时,不管作业的状态如何,都不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接触控制。
在S301中在有脱离接触控制的情况下,在S303中等待工作是否成为中止状态。
例如,由于作为记录材料收容部的供纸盒内没有纸、显影器内调色剂不足(没有调色剂)、记录材料输送路径中记录材料发生卡纸等,进行本例中的作业中断。另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异常状态,如果是不能继续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则不限于上述的例子,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设定。
在图3、图4中,P2是输入到控制电路部61中的无纸信号、调色剂不足信号、卡纸检测信号等。输入该信号P2后,控制电路部61将作业中断。
这里,在断定了中断工作的情况下,在S304中查询加压带的接触状态,如果是脱离的,则转移到S306,如果是接触状态,则在S305中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动作。
其次,在S306中查询加压带冷却风扇19的驱动状态,如果正在驱动,则转移到S308,如果没有驱动,则在S307中驱动加压带冷却风扇19。
在S308中,等待作业的再开始,在再开始了的情况下,在S309中再次查询加压带10的接触状态,在S311中检查加压带冷却风扇的驱动状态,如果加压带10为脱离状态,则进行接触动作,如果加压带冷却风扇19正在驱动,则使驱动停止,返回S302。
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在定影装置以外的其他地方发生了某些异常事态的情况下,即,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发生了异常事态的地方无关,在从图像形成作业暂时中断至图像形成工作再开始的期间内,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动作,由此,能够防止加压带10不必要地温度上升,能防止图像形成作业再开始后形成的图像的品质由于上述起泡等而下降。
[实施例2]
图8是能形成全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与实施例1一样地适用本发明。在本例中,也将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未定影图像)的装置统称为图像形成机构,以下说明构成该图像形成机构的各种装置的详细结构。
在图8中,1100是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1是作为原稿放置台的平板玻璃。1102是扫描器,由原稿照明灯1103和扫描反射镜1104等构成。扫描器1102利用图中未示出的电机,沿预定方向往复扫描。在该往复扫描过程中,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通过扫描反射镜1104~1106,透过透镜1107,在图像传感部1108内的CCD传感器上形成原稿的图像。
1170是原稿自动供纸装置(Auto Document Feeder,以下称ADF),将原稿自动地送到能用扫描器1102读取原稿的位置。1171是ADF的原稿放置台,最多能放置100张原稿。1172是ADF的用于供给原稿的原稿供纸辊。1173是用于对从原稿供纸辊1172供给的原稿进行两面读取的原稿两面翻转辊。这样进行控制:原稿输送带1174将从原稿供纸辊1172、或原稿两面翻转辊1173输送来的原稿输送到平板玻璃1101上,使原稿在读取位置停止,或者在读取原稿的背面时,送回给原稿两面翻转辊1173,或者为了排出到原稿排出口1175而进行输送。原稿排出口1175最多存放的张数与原稿放置台1171同样,为100张以上。
1109是由激光器和多边形扫描器等构成的曝光控制部。该曝光控制部1109使根据在图像传感部1108中被变换成电信号、且进行了后述的预定图像处理的图像信号,而被调制了的激光1119,照射到面对图像形成区域1110的作为像承载体的感光鼓1111上。
在感光鼓1111的周围配置有下列部件:用于消除感光鼓1111上的电位的前曝光灯1121;通过对用于使感光鼓1111带有电位的导线施加高压而进行电晕放电的一次带电器1112;收容有填装了调色剂的显影器1113~1116,使各显影器1113~1116移动,以便依次与感光鼓1111接触的显影轮转器1117,上述调色剂是用来对由激光在感光鼓1111上形成了静电潜像的图像进行显影的;将图像转印在暂时保持感光鼓1111上被显影的图像的中间转印体1118上的一次转印辊1120;以及清洁装置1122。
感光鼓1111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电机而旋转,在通过一次带电器1112带上所希望的电位后,照射来自曝光控制部1109的激光1119。由此,在感光鼓1111上形成静电潜像。利用显影轮转器1117使该静电潜像移动,使得第一种颜色的显影器1113接触到感光鼓1111上,使显影器1113内的调色剂带上静电,能在感光鼓1111上形成显影了的调色剂像。
在利用被收容在显影轮转器1117中的四色显影器所提供的调色剂形成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在感光鼓1111上被显影了的第一种颜色的调色剂像,由一次转印辊1122暂时转印到作为转印媒体的中间转印体1118上,第二种颜色的显影器1114通过显影轮转器1117而接触在感光鼓1111上。这时,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体1118上的第一种颜色的显影图像的前端和在感光鼓1111上被显影的第二种颜色的显影图像的前端,在一次转印辊1122的位置上完全一致时,在该时刻再次利用从曝光控制部1109照射的激光1119,形成静电潜像图像。然后,使第二种颜色的显影图像重合在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118上的第一种颜色的显影图像上。
通过反复进行第三种颜色、第四种颜色的这种重合,将四色的全彩色显影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体1118上。
另一方面,由搓纸辊1125、1126、1127、1128从第一供纸盒1133、第二供纸盒1134、第三供纸盒1135或第四供纸盒1136供给来的记录纸,由供纸辊1129、1130、1131、1132朝定位辊1143输送。对二次转印辊1123施加转印偏压,将在中间转印体1118上成像了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偏置转印在该二次转印辊1123上,驱动定位辊1143,使图像前端和被输送到停止的定位辊1143附近的记录纸的前端一致,将图像转印在用纸上。然后,输送到输送带1144。
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体1118上,残存着没有通过二次转印辊1123转印到用纸上的残留调色剂,由中间转印体清洁器1124开始清洁。该中间转印体清洁器1124接触脱离自如,在被二次转印的图像的残留调色剂的前端到达中间转印体清洁器1124之前,接触在中间转印体1118上,在下一个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第一种颜色的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1122被转印在中间转印体1118上、且其图像前端再次来到中间转印体清洁器1124之前,便离开,如此进行控制。
另外,由一次转印辊1122转印在中间转印体1118上的图像,也在感光鼓1111上留有残留调色剂,这里,利用感光鼓清洁器装置1120进行清除。此后,由前曝光灯1121消除感光鼓1111上的残留电荷。
由输送带1144输送到定影器40。被转印在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像,由定影器40加压并加热地进行定影。此后,记录纸由内排纸辊1147、外排纸辊1148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00的外部。
另外,在图8中,1146是排纸舌门,能将记录纸的路径切换到输送路径1138和排出路径1139两者中的任意一者。在记录纸的两面上形成图像的双面记录(双面复印)时,通过将排纸舌门1146提到上方,使从内排纸辊1147送出的记录纸暂时从输送路径1138进入翻转路径1139,然后,使行进方向反转,输送到两面翻转输送路径1140。由此,记录纸以背面翻过来的状态被导入再供纸路径1141。1142是将记录纸再供给到图像形成区域1110的再给纸辊。
1148是配置在排纸舌门1146附近的、将由该排纸舌门1146将路径切换到了排出路径1134侧的记录纸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00的外部的外排纸辊。将记录纸翻转后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00排出时,将翻转舌门1150向上方抬起,利用翻转辊1149使记录纸的后端直至通过了翻转舌门1150的状态的位置,送入翻转路径1139。此后,通过使翻转辊1149反转,将记录纸背面翻过来,经由翻转外排纸路径1151,送出到排出辊1148侧。
其次说明图像形成模式。在形成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在使用本实施例这样的一个感光体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上所述那样为了形成全彩色图像,必须使中间转印体1118旋转四次,使各色图像重合。
这时,能在中间转印体1118上形成的图像的数量,由中间转印体的周长决定。
本例的中间转印体1118以168φ构成,考虑由显影轮转器进行的显影器的切换时间,图像的副扫描长度(中间转印体的圆周方向)能形成472mm的图像。另外,如果是副扫描长度472mm的一半即236mm的图像,则在中间转印体1118上能形成两页量的图像。
这里,将连续多次形成短于副扫描长度236mm的图像时的图像形成模式称为“两贴”,将连续多次形成比副扫描长度236mm长、且短于472mm的图像时的图像形成模式称为“一贴”。
图9是在全彩色图像形成时进行脱离接触控制时的流程。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单一黑色的图像形成方法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S500是印刷开始。所谓印刷,如在实施例1中所述,是指形成潜像、进行显影、直至转印的一系列处理。
首先,在S501中进入S600,进行图像形成模式的设定。关于从S600开始的流程,将在后面说明。
在S502中判断记录材料(用纸)是否到达了定位辊1143的位置。在没有记录材料的情况下,转移到S503,判断加压带10是否接触在定影辊1上。
如果加压带是与定影辊接触的状态,则在S504中进行加压带的脱离动作,在S505中开始加压带冷却风扇19的驱动,返回S502。
如果加压带是脱离定影辊的状态,则转移到S506,如果加压带冷却风扇不是驱动状态,则在S505中驱动加压带冷却风扇,返回S502。如果加压带冷却风扇19正在驱动,则就此返回S502。
记录材料到达定位辊1143的位置后,转移到S507。在S507中根据从S100到S106确定的脱离接触动作的有无,分开处理。
下面说明确定为有加压带10的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
在有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下,首先在S508中判断加压带10是否接触在定影辊1上。在未接触的情况下,转移到S509进行加压带10的接触动作,转移到S510。
在加压带预先已接触在定影辊上的情况下,就此转移到S510。在S510中判断加压带冷却风扇19是否正在驱动。如果正在驱动,则在S511中中止加压带冷却风扇19的驱动,转移到S512。如果没有驱动则转移到S512。
在S512中,等待定影处理结束。在定影处理结束了的情况下,在S513中判断是否全部打印处理都结束了,如果断定都结束了,则转移到S521,在未结束的情况下,转移到S514。
在S514中,判断在S600中设定的图像形成模式。
这里,在断定为是“两贴”的情况下,进入S515。
在图像形成模式为“两贴”的情况下,判断两贴时的第二张记录材料是否通过了定影隙部。在未通过的情况下返回S508。
然后,在“两贴”的情况下,两张纸连续通过定影装置40,所以“两贴”时在第一张和第二张纸之间不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动作,在“两贴”时的第二张通过了定影隙部后至下一次“两贴”时的第一张(图像形成作业中的第三张)记录材料到达定影隙部之前的期间,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动作。即,每当“两贴”时的第二张记录材料通过了定影隙部后,在该纸间隔期间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动作。然后,在加压带脱离了的状态下返回S502。
这样,不是在全部纸间隔期间都逐次进行加压带的脱离动作,而是在每预定数量的记录材料通过了定影隙部后,在与后继的记录材料之间的纸间隔期间执行脱离动作。
另一方面,在S514中,如果判断为图像形成模式不是“两贴”,即,判断为“一贴”,则返回S502。这时,与实施例1相同,在从记录材料通过定影隙部至后继的记录材料到达定影隙部的期间,逐次进行带的脱离动作。即,在连续形成图像作业的全部纸间隔期间,逐次进行加压带的脱离动作。
其次,说明在S507中确定为没有加压带的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在确定为没有脱离接触动作的情况下,在S516中判断加压带10是否为接触状态,如果判断为接触状态,则转移到S518。
在判断为不是接触状态的情况下,在S517中进行加压带10的接触动作,转移到S518。在S518中判断加压带冷却风扇19是否正在驱动,如果正在驱动,则在S519中中止驱动,转移到S520,如果没有驱动,则就此转移到S520。
其次,在S520中等待全部印刷处理结束。在此期间,不管记录材料间隔如何,都不进行加压带的脱离动作。如果全部印刷处理结束了,则在S521中进行加压带10的脱离动作,在S522中驱动加压带冷却风扇19,在S523中结束作业。
如以上的处理所示,在一个图像形成作业中也进行定影辊1和加压带10的脱离接触动作,进而在加压带10为脱离状态时,用加压带冷却风扇19对加压带10进行冷却,由此防止将定影辊1的热不必要地传递给加压带10,同时能使加压带10冷却,能够防止加压带10的温度不必要地升高。
其次,用图10说明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模式的判断机构。从S501进入S600后,在S601中判断要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的副扫描长度。如上所述本例的中间转印体具有在记录材料的副扫描长度短于236mm时,可以成为两贴模式的周长。
因此,判断副扫描长度是否在236mm以下。如果判断为是236mm以下,则进入S602。
在S602中,判断要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张数。这里,在判断为本图像形成作业中的对记录材料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张数为两张以上时,在S603中将图像形成模式设定为两贴模式,返回S502。
在S601中判断为副扫描长度比236mm长时,或者在S602中判断为本图像形成作业的图像形成处理张数为一张时,分别在S604中将图像形成模式设定为一贴模式,返回S502。
不限于上述这样的用黄色、品红、青色、黑色的四种颜色的调色剂来形成全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同样也能适用于将同一色相而浓度不同的浓色调色剂和淡色调色剂并用,来形成全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在使用黄色、浓品红、淡品红、浓青色、淡青色、黑色这样六种颜色的调色剂来形成全彩色图像的装置的情况下,成为必须使中间转印体至少旋转6次的结构,所以上述的纸间隔期间有增长的倾向,所以应用本发明所产生的效果更好。
[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例1、2中,操作者在设定记录材料的种类的设定部中,手动设定作为用纸而使用的记录材料的种类(在没有操作者的设定指示的情况下,视为普通纸或薄纸,进行图像形成),但也可以设置自动地检测所通过的记录材料的种类的种类自动检测机构,成为自动设定的装置结构。
2)作为加热定影辊1的结构,不限于将上述实施例那样的加热机构配置在定影辊的内部进行加热的内部加热方式,也可以是将加热机构配置在定影辊的外部进行加热的外部加热方式,还可以采取并用内部加热·外部加热的结构。另外还可以采用利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使定影辊主体发热的结构。
3)使加压带10与定影辊1进行接触和脱离的脱离接触机构,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可任意地构成。
4)带冷却机构也不限于风扇19这样的结构,除此以外,例如,还可以使用与带接触地进行散热的散热片或热管等冷却装置。
5)本例的定影装置中,也可以包括:使未定影调色剂像假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加热装置;用于对假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进行再加热,变更图像的光泽度的图像加热装置。
6)作为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电摄影方式,也可以采用静电记录、磁记录等各种成像原理·处理的结构。
若采用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则能防止连续形成图像作业过程中图像品质的下降。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
在隙部对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
向与上述加热部件之间形成的上述隙部输送记录材料的无接头带;以及
脱离接触机构,使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带相接触,以及使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带相脱离;
其中,在上述多个记录材料上连续地进行图像形成时,在前面的记录材料通过了上述隙部至后面的记录材料到达上述隙部为止的期间内,可由上述脱离接触机构执行脱离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期间内,根据记录材料的种类,切换是否执行上述脱离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根据记录材料的种类,变更上述期间的长度的变更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期间的长度大于等于预定时间时,使上述加热部件和上述带脱离,当上述期间的长度小于预定时间时,使上述加热部件和上述带保持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记录材料的基重至少为110g/m2时,使上述加热部件和上述带脱离,在记录材料的基重小于110g/m2时,使上述加热部件和上述带保持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记录材料是光透射性树脂的情况下、或记录材料是树脂涂层纸的情况下,增加上述加热部件和上述带之间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在上述加热部件和上述带脱离时,冷却上述带的冷却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部件在上述隙部与记录材料上的图像接触。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
对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上述加热机构具有在隙部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加热部件,和向与上述加热部件之间形成的上述隙部输送记录材料的无接头带;以及
脱离接触机构,使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带相接触,以及使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带相脱离;
其中,在上述图像形成作业中发生了异常事态的情况下,随着图像形成作业的中断,由上述脱离接触机构执行脱离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图像形成作业中,在上述加热机构以外发生了异常事态的情况下,随着图像形成作业的中断,由上述脱离接触机构执行脱离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在上述加热部件和上述带脱离时,冷却上述带的冷却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部件在上述隙部与记录材料上的图像接触。
CNB2005100588762A 2004-03-31 2005-03-30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615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5247/2004 2004-03-31
JP2004105247 2004-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7274A true CN1677274A (zh) 2005-10-05
CN100426155C CN100426155C (zh) 2008-10-15

Family

ID=35049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887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6155C (zh) 2004-03-31 2005-03-3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283759B2 (zh)
CN (1) CN100426155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7229A (zh) * 2009-05-11 2010-11-1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3728863A (zh) * 2012-10-16 2014-04-16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2508B2 (ja) * 2004-04-28 2010-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433620B2 (en) * 2004-07-13 2008-10-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led electric power supply to heating member
JP4194540B2 (ja) * 2004-07-27 2008-1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639978B2 (en) * 2005-06-15 2009-12-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Belt nip type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varies a winding amount of a belt around a heating roller
US7522870B2 (en) * 2005-09-13 2009-04-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 means for controlling heating rotatable member in accordance with belt operation
US7471923B2 (en) * 2006-09-18 2008-12-30 Xerox Corporation Linear fusing nip zone
JP2008116819A (ja) * 2006-11-07 2008-05-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053786B2 (ja) * 2007-10-09 2012-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82726B (zh) * 2008-01-12 2010-10-13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定影装置
JP6278832B2 (ja) * 2014-05-21 2018-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20070A (ja) * 2017-01-25 2018-08-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96028B2 (ja) 2019-12-23 2023-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21550A (ja) * 2021-08-02 2023-02-14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32972A (ja) 1984-12-03 1986-06-20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定着装置
JPH03288171A (ja) 1990-04-04 1991-1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多色画像記録装置
JP2887269B2 (ja) * 1993-02-25 1999-04-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3230948B2 (ja) * 1994-10-03 2001-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612976B2 (ja) 1998-01-07 2005-01-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3603586B2 (ja) 1998-02-10 2004-12-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0118783A (ja) * 1998-10-16 2000-04-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311039B1 (en) * 1998-10-26 2001-10-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2000235319A (ja) 1999-02-16 2000-08-29 Sharp Corp 現像剤の定着装置及び定着方法
US6393232B1 (en) * 1999-07-30 2002-05-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electing discharge means according to material selection
JP3736240B2 (ja) * 1999-11-29 2006-0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253046B1 (en) * 2000-04-19 2001-06-2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ulti-functional fuser backup roll release mechanism
JP4048694B2 (ja) * 2000-05-31 2008-02-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SG103303A1 (en) * 2000-07-07 2004-04-29 Nikon Corp Exposure apparatus, surface position adjustment unit, mask,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4205673A (ja) 2002-12-24 2004-07-22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US7110689B2 (en) * 2003-05-01 2006-09-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with mechanism to prevent twining recording material
JP2004341177A (ja) * 2003-05-15 2004-12-02 Canon Inc 定着装置
US7050751B2 (en) * 2003-07-28 2006-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with temporary storage trays between sheet storage unit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049615A (ja) * 2003-07-29 2005-02-24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235528B2 (ja) * 2003-10-16 2009-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7229A (zh) * 2009-05-11 2010-11-1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1887229B (zh) * 2009-05-11 2012-11-28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3728863A (zh) * 2012-10-16 2014-04-16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28863B (zh) * 2012-10-16 2016-01-20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20466A1 (en) 2005-10-06
US7283759B2 (en) 2007-10-16
CN100426155C (zh) 2008-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7727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46240C (zh) 成像设备以及定影设备
CN128723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98358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7664415B2 (en) Fix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786838A (zh) 成像设备
CN1790186A (zh) 图像加热设备和光泽度增强设备
CN1264072C (zh) 成像设备
CN163765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定影机构部的控制方法
CN1716126A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定影装置
JP2011170285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2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CN1845015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112427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1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766758A (zh)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CN162974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28736A (zh) 包含多个用于加热记录薄片的加热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JP46492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942833A (zh) 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08819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584968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CN160139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627205A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
JP2013088735A (ja) 画像加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3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