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7233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97233A
CN1797233A CN200510137762.7A CN200510137762A CN1797233A CN 1797233 A CN1797233 A CN 1797233A CN 200510137762 A CN200510137762 A CN 200510137762A CN 1797233 A CN1797233 A CN 17972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ecording materials
paper
processing system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1377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6628C (zh
Inventor
泷口俊树
井上达也
若本宏治
成川志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97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7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662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662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36Editing, i.e. producing a composite image by copying one or more original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1/0473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in subscanning direction, e.g. picture start or line-to-line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04N1/32625Fault detection
    • H04N1/32635Fault detection of reproducing apparatus or receiver, e.g. out of pap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04N1/32646Counter-measures
    • H04N1/32683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e.g. using redundant hardware, or anticipating a faul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预测由于转印辊隙部分中纸张相对于感光体的滑动而引起的、转印的图像在纸张上伸展的图像伸展的发生。一旦预测到发生图像伸展,就基于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来求出删除静电潜像的后端多余部分的删除量,将该删除量与缺省的后端无效部分量相加,删除与图像信息的图像后端相当的部分,并进行印刷处理。这样,即使纸张相对于感光体发生滑动现象,也能够可靠地确保在纸张后端部分形成空白。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静电潜像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像为可视图像,并在输送记录材料的同时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该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通过使用写入装置形成在感光体(静电潜像载体)上,通过色粉(显像剂)将该静电潜像显像为色粉图像(可视图像)。然后,使用转印装置将该色粉图像从感光体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纸张上。
在转印装置是转印滚筒的情况下,让纸张通过压接了感光体和转印滚筒的转印辊隙(nip)部分,通过两个部件的旋转力边输送纸张(记录材料)边进行上述的色粉图像转印。转印滚筒中施加了转印电压,通过转印辊隙部分的纸张由于该转印电压而带电,从而将感光体上的色粉吸附到纸张上。
在此,上述感光体的圆周速度和转印滚筒的圆周速度相比,设定为转印滚筒比感光体要快。因此,在纸张被吸附到感光体的同时,通过该圆周速度差进行拉伸从而使它从感光体分离。这样是为了避免纸张从转印辊隙部分脱离时发生的分离放电所引起的印刷品质下降,例如文字中空或者色调减半(half-tone thin dots)等。
也就是说,虽然在转印滚筒上施加能够将色粉转印到纸张中的转印电压,但是可以说,转印电压正常起作用的部分是转印辊隙部分。因此,转印辊隙部分中纸张上的色粉没有附着的无效部分是纸张表面(感光体侧)处于高电位的带电状态,并且在离开转印辊隙部分时,与感光体上的高电位部分发生分离放电。由于这个分离放电的影响,转印到纸张上的色粉的一部分逆转印到感光体上,从而导致上述印刷品质的下降。
另外,在转印辊隙的前面配置了以与转印滚筒基本上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的被称为“空转滚筒”的纸张输送滚筒。如图17(a)~图17(d)所示,空转滚筒116输送的纸张P其前端向转印辊隙部分127的接触点输送一段距离,并向感光体121的外围方向输送。这样,纸张的前端与感光体121接触之后,通过感光体121的旋转向转印辊隙部分27引导。
这是因为担心,一旦纸张前端直接接触到转印辊隙部分127的接触点,则仅仅在纸张前端进入到转印辊隙部分127中的时间内,纸张P脉动,从而发生印刷模糊(图像偏差、转印偏差),以及纸张P的前端发生褶皱。
此外,如图17(d)所示,在转印辊隙部分127的前面形成了纸张P的挠曲部分128。这是由于空转滚筒116的圆周速度与转印滚筒25的圆周速度基本上相同而形成的。由于转印辊隙部分127的前面形成了这样的挠曲部分128,所以,纸张P必须以吸附到感光体121表面的状态被引导到转印辊隙部分127,从而能够避免导致纸张P到达转印辊隙部分27之前吸附到转印滚筒125表面而导致不必要带电的情形。纸张的剩余带电会引起上述色粉的逆转印现象。
但是,由于这样的褶皱部分128自身将要变平,因而起到向纸张输送方向送出纸张P的作用,因此,通常,为了通过转印辊隙部分127的辊隙压力而使纸张P不会滑动,可以设定该褶皱部分128的量。
另外,近年来,使上述静电潜像显像的色粉的颗粒大小因为图像信息的高分辨率化而小颗粒化。虽然以前色粉颗粒大小大约在8-12Φμm的范围内,但是近年来,开始在大约4-7Φμm的范围内变化。近年的小颗粒大小的色粉中,即使除去制造阶段的大色粉以及微细粉,当向色粉施加电荷的摩擦带电时,由于摩擦引起粉碎,2Φμm以下的色粉也有助于显像。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于由主计算机等终端装置提供的图像信号,在图像形成装置侧能够将对应于预定的纸张周边部分的信号强制性剪切掉,从而形成无效部分。
也就是说,这是因为,基于终端装置提供的图像信号的图像一旦要在纸张上被记录满,则与感光体上的色粉图像的纸张周边部分对应的色粉不被转印而残留在感光体上,没有转印的色粉飞散到装置主体内,所以使得画质下降,诱发阻塞。
关于这样强制制作的无效部分,例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3-101769号(公开日:平成3年4月26日)”中记载了在同一纸张上第1次和第2次成像时,使与纸张各边相当的空白量相互独立地保持不同。这样,即使产生交叉范围内的误差,也不会发生图像超出范围,能够扩大用于形成图像的有效活动区域。
另外,“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9-068874号(公开日:平成9年3月11日)”中记载了输出后端空白的小图像的测试模式(testpattern),在得到图像后端部分模糊的图像后,输出具有普通后端空白的测试模式,然后,调整后端空白并去除图像后端部分的模糊。这样,防止转印带电(转印电场)破坏图像载体(感光体),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但是,在色粉的颗粒大小如上所述日益小颗粒化的今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课题,即发生形成在纸张上的图像的后端后退的现象,在恶劣的情况下,设定在上述纸张后端部分的空白完全消失。这样的图像后端后退的现象与纸张上的印刷率有关,并且在印刷率较高的情况下发生。
本发明的发明人努力探讨这种现象的原因,其结果是,所述现象是由转印辊隙部分中输送的纸张相对于感光体滑动的现象引起的,发生该滑动的原因为:(1)色粉的小颗粒化(2)感光体以及转印滚筒的圆周速度差(3)转印辊隙部分前方形成的纸张褶皱部分相互复合卷绕的结果。
也就是说,伴随当前色粉的小颗粒化,在纸张与感光体之间的色粉量很多的情况下,纸张与感光体的吸附力下降,由于该吸附力的下降,转印辊隙部分的辊隙压力没有克服通过转印辊隙前方形成的褶皱部分而将纸张送出的作用,纸张根据转印滚筒的圆周速度移动,因而纸张开始相对于感光体滑动。
在这里,使用图16(a)(b)说明纸张与感光体之间吸附力下降的机理。图16(a)(b)示出了进行色粉图像转印的转印辊隙部分的状态,图16(a)使用以前的大颗粒色粉T,图16(b)使用目前的小颗粒色粉t。
在转印辊隙部分127中,感光体121与转印滚筒125从感光体12一侧经色粉(T·t)和纸张P压接在一起,从转印滚筒125一侧通过转印电压施加部分129施加转印电压。纸张P通过感光体121以及转印滚筒125各自的旋转力沿着箭头X所示的纸张输送方向输送。另外,箭头Y是感光体121的旋转方向,箭头Z是转印滚筒125的旋转方向。
感光体121上的色粉通过纸张P被施加来自转印滚筒125的转印电场,因而吸附到纸张P上,如图16(a)(b)所示,即使色粉层厚度相同,与大颗粒色粉T的色粉层相比,小颗粒色粉t的色粉层的情况增加了色粉层内的空气层。
因此,对于感光体/色粉/纸张/转印滚筒之间的电场传播距离,小颗粒色粉t的色粉层比大颗粒色粉T的色粉层要长。一旦电场传播距离变长,则在色粉层中传播并到达感光体121时,其强度(电场强度)下降,因而纸张P与感光体121之间的吸附力也下降。
这样,由于纸张与感光体之间吸附力下降,如上所述,通过转印辊隙部分前方形成的纸张褶皱部分的送出作用,纸张相对于感光体发生滑动现象,从而发生纸张P上转印的图像后端后退的现象。
一旦图像后端后退且纸张后端部分设定的无效部分完全消失,则不仅会发生如下问题,即:由于未被转印到感光体上而残留的色粉引起的后续印刷时的印刷污迹、以及由于没有空白而引起的印刷品质(图像品质)的品质下降,而且,在近年来的紧凑设计中采用转回输送手段的能够双面印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会发生由于纸张卷到定影滚筒上而引起的塞纸(JAM)。
也就是说,在转回输送方法中,由于在第2面印刷时纸张的前端和后端与第1面印刷是相反的,所以,第1面印刷时的纸张后端部分成为第2面印刷时的纸张前端部分。一旦纸张前端部分的空白消失,则在转印工序的下一个工序,即定影工序中输送纸张,未定影的色粉熔融固定时,处于熔融的色粉附着到定影滚筒上的状态,纸张卷入定影滚筒时,会导致塞纸。
这样,色粉的颗粒大小通过小颗粒化而发现的课题是以前完全没有着眼的新课题,凭借未着眼于上述课题的上述“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3-101769号”及“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9-068874号”中公开的技术,当然是不能解决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纸张相对于感光体发生滑动现象,也能够可靠地确保形成在纸张后端部分的空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是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基于图像信息在静电潜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在通过显像剂使该静电潜像显像为可视图像之后,在输送记录材料的同时通过转印辊隙部分并使用转印装置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该记录材料上,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伸展预测部分(图像伸展预测装置),用于预测由于上述辊隙部分中上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像载体滑动引起的,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伸展的图像伸展的发生;以及图像后端调整部分(图像后端调整装置),一旦上述图像伸展预测部分预测到发生图像伸展,就删除上述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因此,图像伸展预测部分预测由于上述辊隙部分中上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像载体滑动引起的,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伸展的图像伸展的发生,并且一旦上述图像伸展预测部分预测到发生图像伸展,图像后端调整部分就删除上述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因此,即使转印时记录材料上图像已经伸展,也能够基于图像伸展预测部分的预测,由图像后端调整部分强制删除静电潜像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从而色粉图像本身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缩小,所以,能够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空白。
结果,适当地避免了由于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空白减小或者消失所带来的缺陷,例如,静电潜像载体上没有转印而残留显像剂造成的后续印刷时的印刷污迹、由于没有空白造成的印刷品质(图像品质)下降、以及采用转回输送手段的双面印刷时在定影部分中发生塞纸等。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包括删除量设定部分(删除量设定装置),用于根据发生上述图像伸展的情况下可视图像的伸展量来设定上述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的删除量,上述图像后端调整部分也可以构成为基于上述删除量设定部分设定的删除量来删除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因此,删除量设定部分根据发生上述图像伸展的情况下可视图像的伸展量来设定上述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的删除量,图像后端调整部分基于上述删除量设定部分设定的删除量来删除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因此,图像后端调整部分删除静电潜像后端部分的量是删除量与设定部分设定的、由于发生图像伸展而引起的可视图像的伸展量相对应的,所以记录材料后端的空白就像图像伸展没有发生一样可以是依据设定的尺寸。
结果,除了能够适当地避免由于上述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空白减小或者消失所带来的缺陷,还能够提高印刷品质。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记载能够得到充分的了解。另外,本发明的优点通过如下参照附图的说明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并且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分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3是示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外观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部分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a)~5(e)是示出纸张向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辊隙部分的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对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处理的纸张,根据其输送方向的长度所确定的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两面印刷时所使用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void)设定变更表的内容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单面印刷时所使用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的内容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印刷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流程图的后续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能在作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其它纸张后端无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的内容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能在上述其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其它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的内容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能在上述其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其它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的内容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能在上述其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其它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的内容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印刷率与后端无效部分量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16(a)和16(b)一起示出了伴随色粉的小颗粒化的、感光体与纸张之间吸附力下降的机理的示意图。
图17(a)和17(b)一起示出了纸张向现有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辊隙部分输送的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15来说明与本发明相关的一个实施例。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2的纵断面图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沿着纸张(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具有送纸部分1、图像形成部分2、定影部分3、排纸部分4,并且在它们的上部配置了图像读取部分5。此外,该图像读取部分5之上配备了可选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图3中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图4示出了图像形成部分2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下面以能够实施单色印刷的单面印刷和双面印刷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于单色印刷装置,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同样也能够实施。
图像读取部分5中配置了载放原稿的原稿台,为了覆盖该原稿台11,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被设计为能够自由开关。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也可以作为用于防止载放的原稿浮动并将原稿载放在适当位置的原稿盖工作。
原稿台11载放的原稿的图像信息通过原稿台11下方配置的光学单元12来读取。在控制部分7中对所读取的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并作为图像信息暂且储存在图中没有示出的存储器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输送的原稿也是一样,亦是通过光学单元12来读取图像信息。
送纸部分1中设置了储存纸张的送纸盒13。送纸盒13中放置的纸张通过送纸滚筒14的旋转而输送到输送路径15上。在输送路径15上,在图像形成部分2的紧前边的位置配设了空转滚筒16,一旦纸张的前端到达该空转滚筒16,纸张的输送就暂且停止。空转滚筒16停止的理由是为了使纸张上的图像转印区域的前端与下述感光体21上显像的色粉图像的前端相对齐。
图像形成部分2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图像并将它转印到纸张上,如图4所示,它具有圆筒状的感光体21、在感光体21周边配置了主带电器22、激光扫描器单元(没有图示)、显像装置24、具备转印滚筒25的转印装置、纸张分离爪30以及清除部分26等。
主带电器22向感光体21施加一定的电压,使感光体21的表面带电从而具有预定电位。通过从控制部分7的上述存储器中读出图像信息,并将用该图像信息调制后的激光照射到感光体21上,从而激光扫描器单元在感光体21上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
除了图像读取部分5读取的、原稿台11上载放的原稿的图像信息以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中处于移动状态的原稿的其它图像信息之外,激光扫描器单元还基于从本图像形成装置连接的没有图示的网络上的各终端装置发送的图像信息形成静电潜像。
通过将显像装置24中的色粉(显像剂)从显像滚筒提供给感光体21的表面,从而感光体2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被显像,并形成色粉图像。根据感光体21上的静电潜像的电位对比,色粉附着到感光体21的表面从而实现显像。为了使色粉易于附着到感光体21上,向显像滚筒上施加显像偏压。
在感光体21上的色粉图像通过感光体21旋转而向转印滚筒25输送的同时,上述空转滚筒16也重新开始旋转,纸张通过压接了感光体21与转印滚筒25的转印辊隙部分27时,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的适当位置。在转印辊隙部分27中,由转印电压施加部分29通过转印滚筒25施加转印电压,并通过该转印电压将色粉吸附到纸张上。此后,纸张通过纸张分离爪30从感光体21分离,并且通过感光体21与转印滚筒25之间的旋转力被输送到下一定影工序。此外,后面将对转印工序作一个详细的描述。
转印到纸张上的色粉图像被输送到下一工序的定影部分3,色粉图像通过定影部分的热和压力而被熔融,从而定影到纸张上面。此外,定影部分3还具有加热滚筒与加压滚筒。
定影了色粉图像的纸张在输送路径17中输送,在单面印刷时通过排纸滚筒排出到排纸托盘20上。另一方面,在双面印刷时,当纸张通过排纸滚筒19时,纸张的后端部分在排纸滚筒19中保持并且暂时停止,此后,通过使排纸滚筒19逆向旋转,将纸张从原来的输送路径18引导到辅助输送路径18。
这样,逆向输送纸张的手段一般称之为“转回(switchback)输送”,并将辅助输送路径18称之为转回输送路径。通过这样进行转回,表里翻转的纸张再次到达空转滚筒16,基于应当印刷到上述图像形成部分2中被新显像的背面(第2面)之图像信息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定影到纸张的背面,并通过输送路径17、排纸滚筒19排出到排纸托盘20上。
另外,通过上面的说明可知,配置一般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印刷顺序、用于多功能化的后处理单元或容纳多种纸张种类的多级送纸单元、使排纸纸张的分类更容易的多个箱(bin)式排纸托架等各种装置都是可能的。
下面详细说明本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工序。
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由于上述理由,设定转印滚筒25的圆周速度为比感光体21的圆周速度还要快,由于该圆周速度差,纸张被拖引并从感光体21分离。此外,空转滚筒16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与转印滚筒25相同。
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假定感光体21的圆周速度为V1(mm/s),转印滚筒25的圆周速度为V2(mm/s),空转滚筒16的圆周速度为V3(mm/s),则上述V1,V2和V3被设定为满足关系V1<V2V3(即,V1<V2=V3(V3=0.99×V2~1.012×V2))。而且,为了在转印辊隙部分27的前面形成预定量的褶皱部分,将上述V1,V2和V3设置为满足关系V1×1.005≤V2V3≤V1×1.03。
另外,从空转滚筒16输送的纸张被设置为其前端向转印辊隙部分27的接触点输送一段距离并向感光体21的外周方向输送,在纸张前端接触到感光体21之后,通过感光体21的旋转被引导到转印辊隙部分27。
图5(a)~5(e)中示出了纸张P向转印辊隙部分27的输送状态。感光体21上形成的色粉图像10通过感光体21的旋转而被输送到转印辊隙部分27,纸张P通过空转滚筒16的旋转输送到转印辊隙部分27。空转滚筒16输送的纸张P根据纸张向导40的指示,其前端向转印辊隙部分27的接触点输送一段距离,并且向感光体21的外周方向输送。因此,纸张P接触到感光体21之后,通过感光体21的旋转引导到转印辊隙部分27。通过控制空转滚筒16重新开始旋转的定时,纸张P与感光体21以这样的状态接触,即,色粉图像10的图象前端与纸张P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前端(比纸张前端更靠近除去前端部分的空白(前端无效部分)后的区域的前端)一致的状态。
通过转印辊隙部分27转印了色粉图像10的纸张P的前端部分通过纸张分离爪30从感光体21分离,并沿着纸张向导41输送。另一方面,尚未通过转印辊隙部分27的部分如上所述在转印辊隙部分27的前面形成褶皱部分28,与此同时顺次通过转印辊隙部分27。其后,纸张P的后端一旦从空转滚筒16抽出,褶皱部分28就消失,纸张后端部分沿着纸张向导40输送。
在这种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正如已经描述的那样,通过使色粉颗粒大小为小颗粒大小,一旦感光体21与纸张P之间存在很多的色粉,就会发生纸张相对感光体21滑动的现象,在转印于纸张上的图像中,其后端已经后退,纸张后端部分中设定的空白或者减小或者消失。因此,不仅仅存在感光体上残留的色粉形成的污染以及因空白消失而造成的印刷品质(图像品质)下降等问题,在采用转回输送手段的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双面印刷时的第2面印刷时,还会导致定影部分3塞纸等缺陷。
因此,为了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避免上述纸张P的后端部分的空白减少或者消失,讲述以下的对应措施。此外,以下将纸张周围强制设定的空白称之为无效部分,纸张后端部分的空白称之为后端无效部分,纸张前端部分的空白称之为前端无效部分,纸张P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中形成的空白分别称之为左端无效部分和右端无效部分。
本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图像伸展预测部分(图像伸展预测装置),预测在转印辊隙部分27中纸张P相对于感光体21滑动引起的,并作为转印的色粉图像的图像在纸张P上伸展的图像伸展的发生;以及图像后端调整部分(图像后端调整装置),一旦在该图像伸展预测部分中预测到图像伸展发生就删除感光体2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这样,即使转印辊隙部分27中发生纸张相对于感光体21滑动的现象,纸张P上图像已经伸展,并且图像的后端已经后退,图像伸展预测部分也会预测到这样的图像伸展的发生,并且图像后端调整部分基于该预测强制除去感光体2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将色粉图像本身向纸张输送方向缩小,所以,即使纸张P上图像已经伸展,也能确保后端无效部分,并能够适当地避免因为后端无效部分减小或者消失所带来的上述缺陷。
而且,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包括用于根据上述图像伸展发生情况下转印色粉图像的伸展量来设定删除上述静电潜像后端部分的量的删除量设定部分(删除量设定装置),图像后端调整部分构成为基于该删除量设定部分设定的删除量,删除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因此,由于图像后端调整部分删除静电潜像后端部分的量对应于在删除量设定部分中设定的、由于发生图像伸展而引起的色粉图像的伸展量,所以能够通过将上述后端无效部分设定为好像未发生图像伸展等那样的大小,故除了能够适当地避免上述缺陷之外,还能够提高印刷品质。
这样,图像伸展预测部分、图像后端调整部分以及删除量设定部分通过图1所示控制部分7所具有的CPU 31、ROM 32和RAM 33以及图像信息处理部分34中的印刷率计算部分35来实现。
使用图1来说明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分7。图1是示出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分7的结构的框图。
CPU 31是控制图像形成装置全部操作的中枢部分。也就是说,通过图像信息输入部分接收终端装置发送的图像信息或者前述图像读取部分5读取的图像信息,根据条件输入部分和显示部分等操作部分输入的印刷条件或者印刷请求等指示,在图像信息处理部分34中处理图像信息。
这样,发送已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信息到印刷处理部分,在控制上述激光扫描器单元、控制图像形成部分2的印刷处理部分、控制定影部分3的定影控制部分、控制排纸部分4的排纸控制部分等的同时,通过由纸张输送控制部分控制送纸部分1或者空转滚筒16等纸张输送系统,在所指示的预定大小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此外,CPU 31还通过可选处理部分控制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等可选装置。
图像信息处理部分34作为图像处理部分包括:对通过图像信息输入部分输入的图像信息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的输入图像处理部分、和为了将输入图像处理部分处理的图像数据作为输出到印刷处理部分的输出图像数据而进行预定图像处理的输出图像处理部分,这里,还包括用于计算下述印刷率的印刷率计算部分35。
CPU 31将该印刷率计算部分35的计算结果用作用于预测上述图像伸展发生的判断要素、以及用于设定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的删除量的要素中的一个。
ROM 32包含上述图像伸展预测部分、图像后端调整部分以及删除量设定部分的功能,存储了CPU 31使本图像形成装置工作而使用的各种程序、电机的步长(step)数等数据,RAM 33是CPU 31所使用的存储部分(存储器)。
首先,对预测图像伸展预测部分中发生图像伸展的过程进行说明。作为锐意研究的结果,本发明发明人发现,引起图像伸展的纸张P的滑动现象在生成上述褶皱部分28的期间,与通过转印辊隙部分27的区域中的纸张P上的印刷率关系密切,并能够基于该区域的印刷率高效地预测图像伸展的发生。
也就是说,由于一旦纸张P的后端从空转滚筒16抽出,褶皱部分28就消失,所以,在纸张P后端从空转滚筒16抽出的状态下通过转印辊隙部分27,如图6所示,从纸张后端Z开始的一定区域(Y-Z)是印刷率再高,也不会发生滑动现象的不能发生滑动的区域。这个区域和转印辊隙部分27与空转滚筒16之间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当。
另一方面,从纸张前端X开始的一定区域(X-W)也根据经验确认为无论该区域印刷率如何高也不会发生滑动现象,这是因为褶皱部分28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褶皱部分28形成之前的期间,从通过转印辊隙部分27的纸张前端X开始的一定区域(X-W)也是不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但是,该纸张前端侧的不能发生滑动的区域(X-W)根据感光体21与转印滚筒25和空转滚筒16之间的圆周速度差或者褶皱部分28的设定量等而变化。
于是,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在纸张前端一侧形成的不能发生滑动的区域(X-W)与纸张后端一侧形成的不能发生滑动的区域(Y-Z)之间的区域(W-Y)作为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并且该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W-Y)的印刷率由印刷率计算部分35根据图像信息来计算。
印刷率计算部分35计算出的印刷率是纸张P上转印了色粉图像的状态下的纸张P上的印刷率,根据前述输出图像处理部分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按照多条扫描线中的每一条或者按照每一行计算出印刷率,并对计算出的印刷率取平均就是可能发生滑动的区域(W-Y)的印刷率。
在这里,对于每个转印辊隙部分27的辊隙尺寸(纸张输送方向的尺寸)求印刷率并取平均。例如,以600Ddpi的分辨率,当转印辊隙是2.5mm时,可以按照60行辅助扫描线进行分割并计算印刷率。
根据输出图像数据,60行的印刷率可以基于下式(1)来计算:
(∑(60行中的总图像像素数目)/(∑(60行中的全部像素数目))×100%                     ……(1)
60行中的总图像像素数目是使60行中的色粉附着的(形成点的)有效像素的总数,60行全部的总像素数目是根据纸张P的主扫描方向(与纸张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大小来确定的值,在设定了左端无效部分和右端无效部分的情况下,这些区域也包含没有附着色粉(没有形成点)的无效像素。
另外,如果是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以青色、洋红、黄色以及黑色的4种颜色来形成图像的装置的情况下,对于每一种颜色求印刷率,并进行单一加法平均。也就是说,按照用上述公式(1)计算出青色、洋红、黄色以及黑色各自的印刷率的顺序,假设是Z1、Z2、Z3、Z4,那么印刷率计算部分35就对它们作加法运算求出(Z1+Z2+Z3+Z4)的和,并用它除以颜色数目4所得到的值用作可能发生滑动的区域(W-Y)的印刷率。
而且,CPU 31例如包括图7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并根据印刷请求所指示的纸张大小与上述印刷率计算部分35算出的印刷率求出图像伸展的发生以及删除静电潜像后端部分的量。
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根据使印刷率和纸张大小的组合进行各种变化,通过反复进行测量后端无效部分的减小量的实验所得到的数据作出的。从图7可以知道,纸张尺寸越大,即使低印刷率,也能确定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被删除的量。这是因为,也就是说,纸张尺寸越大,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也就越大,即使印刷率低且滑动现象发生频率较低(单位面积的图像伸展量小),可能发生滑动的区域也较大,结果,图像后端向后移动。
例如,在具备图7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的情况下,如果印刷请求所指示的纸张大小是A4纵向送进,上述印刷率计算部分35算出的印刷率是85%,则预测出发生图像伸展,并将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的删除量设定为1mm。
另外,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从空转滚筒16和转印辊隙部分27之间的间隔距离、感光体21与转印滚筒25和空转滚筒16之间的圆周速度差、以及褶皱部分28的设定量到纸张大小是A4横向送进,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不存在。因此,CPU 31使用纸张输送方向的纸张P的长度作为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删除量的要素之一,当纸张大小指示为是A4横向送进或更小时,判断为没有发生图像伸展现象。
另外,在图8中示出了其它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的内容。图7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在CPU 31使用双面印刷时使用,图8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在CPU 31使用单面印刷时使用。将图7和图8进行比较后可知,在单面印刷和双面印刷时,即使纸张大小和印刷率相同,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删除量也不同,双面印刷时删除量被设定得更大。
双面印刷时一旦后端无效部分减小或者消失,在转回输送的第2面印刷时,前端无效部分减小或者消失,这导致定影部分3中纸张P的塞纸,这样,由于双面印刷时的删除量被设定为比单面印刷时的删除量大,从而根据上述定影部分3能够可靠地避免塞纸。
另外,在单面印刷时,由于没有必要象双面印刷时那样考虑定影部分3中的塞纸,故通过将应当确保的后端无效部分量设定为最低量,也就是色粉没有残留到感光体21上的量,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被强制删除的量被大大抑制,从而能够确保纸张P上表现的信息量。
另外,使预测图像伸展的条件自身在单面印刷和双面印刷时不相同,即使在单面印刷中未判断出发生图像伸展的条件(印刷率等)下,在双面印刷时也可以判断出发生了图像伸展。
另外,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CPU 31在双面印刷中,在印刷第1面和印刷第2面时都使用图7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这样,由于第1面和第2面中图像位置一致,所以可以期待进一步提高印刷品质。
此外,虽然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没有采用,但是根据本发明发明人的锐意实验,引起图像伸展的纸张P的滑动现象会根据纸张P的厚度、纸张P的平滑性以及装置自身内湿度和温度的不同(装置内环境信息)而变得更容易发生或者变得更难以发生。
例如,纸张P的厚度,由于随着厚度的增加纸张P的硬度也会增加,所以,纸张P的滑动量变大,图像伸展量也变大。另一方面,对于纸张P的平滑性,由于平滑性越低,纸张表面越粗糙,所以,色粉就像在该凹凸面上滚动一样移动,纸张P变得易于滑动,图像伸展量也变大。
另外,和厚度一样,装置主体内温度和湿度的不同使纸张P的强度发生变化。例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由于强度变弱(消失),所以纸张P难以滑动,图像伸展量也变小。相反地,在低温低湿条件下,由于强度变大,所以纸张易于滑动,图像伸展量也变大。
图11~14中示出了根据温度湿度设定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的内容。图11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使用,图12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在低温常湿环境下和常温低湿环境下使用。图13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在常温高湿环境下和高温常湿环境下使用,图14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使用。此外,在低温高湿环境、常温常湿环境以及高温低湿环境时也可以使用上述图7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
此外,低温大于等于5℃而小于15℃,常温大于等于15℃而小于25℃,高温大于等于25℃而小于35℃。低湿大于等于10%而小于40%,常湿大于等于40%而小于70%,高湿大于等于70%而小于90%。
下面,使用图9以及图10的流程图来说明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操作。
向处于待机状态的本图像形成装置给出印刷请求(S1),一旦输入印刷条件,CPU 31就对必要印刷条件进行确认(S2),在必要印刷条件没有输入的情况下,则促使该输入(S3)。
这里,确认的印刷条件是印刷所使用的纸张大小、单面印刷/双面印刷中的某一个、以及用于算出在纸张P上形成了基于印刷请求的图像信息的图像之状态下的印刷率所必需的、图像浓度或印刷倍率等印刷条件。
一旦确认出已输入了必要的印刷条件,就判断印刷所用纸张P的纸张大小(纸张输送方向的大小)(S4~S6)。
如上所述,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即使纸张大小是A4横向送出,也不存在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因此,当指示出纸张大小是A4横向送出或更小的情况下,CPU 31判断为没有发生图像伸展现象,对图像处理部分处理的图像信息(输出图像数据),以缺省种类的后端无效部分的量删除与图像后端相当的区域(S7)。这样,基于这样处理后的图像信息形成静电潜像,并进行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处理(S8)。此外,从使图像位置对齐这点来说,希望使缺省的前端无效部分和后端无效部分的长度保持一致。此后,确认是否有下一个印刷(S9),如果有就回到S4,如果没有就进入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当纸张大小是A3(S6)时,CPU 31判断印刷率计算部分35算出的印刷率是否超过40%(S10),如果没有超出,则判断为没有发生图像伸展,并移到上述的S7。
另一方面,当印刷率超出40%时,判断是双面印刷还是单面印刷(S11,S12),如果是单面印刷就移动到S13,如果是双面印刷就移动到S18。
在S13中,CPU 31选择用于单面印刷的图8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基于印刷率计算部分35算出的印刷率从所选择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中确定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的删除量(S14)。例如,如果算出的印刷率是90%,则CPU 31将删除量设为2mm。
这样,根据将S14中获得的删除量加上缺省类别的后端空白量所得到的量,对图像处理部分处理的图像信息(输出图像数据)进行将与图像后端相当的区域删除的处理(S15)。这样,基于这样处理的图像信息形成静电潜像,并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S16)。此后,确认是否有下一个印刷(S17),如果有则回到S4,如果没有则进入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在S18中,CPU 31选择用于双面印刷的图7所示内容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基于印刷率计算部分35算出的印刷率从所选择的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中确定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的删除量(S19)。例如,如果算出的印刷率是90%,则CPU31将删除量设为3mm。
这样,根据将S19中获得的删除量加上缺省类别的后端空白量所得到的量,对图像处理部分处理后的双面图像信息(输出图像数据)进行将与图像后端相当的区域删除的处理(S20)。这样,使用这样处理的图像信息中的第1面图像信息,首先形成第1面的静电潜像,并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S21)。接下来,使用转回输送路径将纸张P的正反进行翻转(S22),此后使用这样处理的第2面图像信息形成第2面的静电潜像,并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S23)。此后,确认是否有下一个印刷(S24),如果有则回到S4,如果没有则进入待机状态。
图15中示出了A纸与B纸的印刷率与后端无效部分量之间的关系,其中A纸的缺省后端无效部分量被设定为4.5mm,而作为应当确保的最低后端无效部分量的安全无效部分量被设定为3.5mm,B纸的缺省后端无效部分量被设定为2.0mm,而安全无效部分量被设定为1.5mm。
在A纸的情况下,象作为A纸变更前所描述的那样,设定的缺省后端无效部分量确保为印刷率为50%或更低,如果超过印刷率50%,后端无效部分量开始减小,在印刷率为77%左右,中断安全无效部分量。
与之相对,象作为A纸变更后所描述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果印刷率大于等于60%,则与图像信息的后端相当的区域被删除,强制地确保不低于安全无效部分量的后端无效部分量。
在B纸的情况下,象作为B纸变更前所描述的那样,在印刷率为30%时,中断安全无效部分量,当印刷率大于等于90%时,后端无效部分量变为零,并发生色粉图像残留在感光体上的情形。
与之相对,象作为B纸变更后所描述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印刷率大于等于30%时,与图像信息的后端相当的区域被删除,强制地确保不低于安全无效部分量的后端无效部分量。
此外,在这里,CPU 31被构造为包括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变更表,虽然是具有缺省变更量作为表值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CPU 31具有纸张后端无效部分设定表的结构,该表用于储存使用预测上述图像伸展的发生的要素来考虑图像伸展的值本身作为后端空白量。另外,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伸展预测装置、图像后端调整装置以及删除量设定装置也可以通过硬件逻辑来实现,如本实施例中所述,也可以使用CPU通过软件来实现。
也就是说,作为图像伸展预测装置、图像后端调整装置以及删除量设定装置,包括:执行实现其功能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指令的CPU(中央处理单元)、储存上述程序的ROM(只读存储器)、展开上述程序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储存上述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的存储器等存储装置(记录媒体)等。这样,图像形成装置向图像读取装置提供将实现上述功能的读取区域的控制程序之程序代码(执行形式的程序、中间代码程序、源代码)以计算机可读取的形式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通过该计算机(或者CPU和MPU)读出记录媒体上记录的程序代码并执行,也能实现该图像形成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从记录媒体读出的程序代码自身实现上述功能,记录该程序代码的记录媒体构成了本发明。
这样,在本说明书中,装置(部分)并不一定意味着是物理装置,它包含各装置功能可通过软件实现的情况。此外,一个装置的功能可以通过两个以上的物理装置来实现,或者2个以上装置的功能可以通过1个物理装置来实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该记录媒体,它可以是由于在微型计算机中进行处理而没有图示的存储器,例如象ROM其自身也可以是程序媒体,另外,它也可以是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作为外部存储装置设置了程序读取装置,并且将记录媒体插入其中就可以读取的程序媒体。
在任一种情况下,储存的程序可以采用由微处理器存取并执行的结构,或者,在任一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读出程序,将读出的程序下载到微处理器的未图示的程序存储区域中,然后执行该程序。这个用于下载的程序预先储存在主体装置中。
这里,上述程序媒体也可以是能够与主体部分分离的记录媒体,也可以是固定地承载程序的媒体,包括:磁带或者盒式磁带等磁带系统、软盘或者硬盘等磁盘以及CD-ROM/MO/MD/DVD等光盘的盘系统、IC卡(包含存储卡)/光卡等卡系统、或者是掩模ROM、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速ROM等半导体存储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是能够连接包含因特网的通信网络的系统结构,所以也可以是像从通信网络下载程序这样流动地承载程序的媒体。另外,象这样,当从通信网络下载程序时,该用于下载的程序预先储存在主体装置中,或者也可以从其它的记录媒体安装。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是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它基于图像信息在静电潜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在通过显像剂使该静电潜像显像为可视图像之后,在输送记录材料的同时,通过转印辊隙部分并使用转印装置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伸展预测装置(图像伸展预测部分),用于预测由于上述辊隙部分中上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像载体滑动引起的,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伸展的图像伸展的发生;和图像后端调整装置(图像后端调整部分),一旦上述图像伸展预测装置预测到发生图像伸展,就删除上述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因此,图像伸展预测装置预测由于上述辊隙部分中上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像载体滑动引起的,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伸展的图像伸展的发生,并且一旦上述图像伸展预测装置预测到发生图像伸展,图像后端调整装置就删除上述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因此,即使转印时记录材料上图像已经伸展,也能够基于图像伸展预测装置的预测,由图像后端调整装置强制删除静电潜像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并且色粉图像本身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缩小,故能够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空白。
结果,适当地避免了由于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空白减小或者消失所带来的缺陷,例如,未转印到静电潜像载体上而残留的显像剂造成的后续印刷时的印刷污迹、由于没有空白造成的印刷品质(图像品质)下降、以及采用转回输送手段的双面印刷时在定影部分中发生塞纸等。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装置适于采用如下结构,即:包括通过记录材料被压接配置到上述静电潜像载体上的转印滚筒,并将与上述显像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场施加到该转印滚筒。另外,假定静电潜像载体的圆周速度为V1(mm/s),转印滚筒的圆周速度为V2(mm/s),转印滚筒前配置的记录材料输送用滚筒的圆周速度为V3(mm/s),则上述V1,V2和V3应满足关系V1<V2V3(即,V1<V2=V3(V3=0.99×V2~1.012×V2))。此外,上述V1,V2和V3应满足关系V1×1.005≤V2V3≤V1×1.03。
也就是说,在包含转印装置的结构,并且静电潜像载体、转印滚筒以及记录材料输送用滚筒的各圆周速度满足如上所述关系的情况下,由于易于发生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像载体的滑动现象,所以在这样的结构中应用上述发明是比较有效的。此外,如果从易于发生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像载体的滑动现象这方面来说,所使用显像剂的平均颗粒处于直径小于7Φμm(粗粉的颗粒直径小于10Φμm)的范围是适当的。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包括删除量设定装置(删除量设定部分),用于根据发生上述图像伸展时的可视图像的伸展量来设定上述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的删除量,上述图像后端调整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基于上述删除量设定装置设定的删除量来删除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由此,删除量设定装置根据发生上述图像伸展时的可视图像的伸展量来设定上述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的删除量,图像后端调整装置基于上述删除量设定装置设定的删除量来删除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因此,由于图像后端调整装置删除静电潜像后端部分的量与删除量设定装置设定的、发生图像伸展而引起的可视图像的伸展量相对应,所以记录材料后端的空白就像图像伸展没有发生一样可以是依据设定的大小。
结果,除了能够适当地避免由于上述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空白减小或者消失所带来的缺陷,还能够提高印刷品质。
这样的删除量设定装置例如通过采用包括与设定删除量的上述要素的组合对应地设置删除量的表格的结构,可以较容易地实现。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图像伸展预测装置或者上述删除量设定装置可以采用使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记录材料的长度作为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上述删除量的要素之一。
图像伸展的发生以及图像伸展发生时的图像伸展量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记录材料的长度有关。因此,通过将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记录材料的长度作为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上述删除量的要素,从而能够精确地预测图像伸展的发生,另外也能够适当地设定对应于伸展量的删除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图像伸展预测装置或者上述删除量设定装置可以采用使用印刷率的构造,其中该印刷率是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作为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上述删除量的要素之一的印刷率,是根据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记录材料的长度确定的规定区域内的印刷率。
图像伸展的发生以及图像伸展发生时的图像伸展量与作为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印刷率,即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记录材料的长度确定的规定区域内的印刷率有关。因此,通过将上述规定区域内的印刷率作为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上述删除量的要素,从而能够精确地预测图像伸展的发生,另外也能够适当地设定对应于伸展量的删除量。
这里,根据记录材料的长度确定的上述规定区域可以是下述区域:至少除去了在记录材料的后端脱离上述记录材料输送用滚筒的状态下从通过上述转印辊隙部分的记录材料的后端开始的区域的区域,或者是至少除去了在上述转印辊隙部分前方形成的记录材料的褶皱部分到达规定量之前的期间从通过转印辊隙部分的记录材料前端开始的区域的区域,或者也可以是除去了这两者的区域。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图像伸展预测装置或者上述删除量设定装置可以是使用了下述内容的结构,该内容用作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上述删除量的要素之一,包括: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表面的平滑性、或者至少包括装置主体内的湿度信息的装置内环境信息。
图像伸展的发生以及图像伸展发生时的图像伸展量与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表面的平滑性、或者至少包括装置主体内的湿度信息的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每一个有关。因此,通过将记录材料的厚度、记录材料表面的平滑性、或者装置内环境信息用作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上述删除量的要素,能够精确地预测图像伸展的发生,另外也能够适当地设定对应于伸展量的删除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仅仅在记录材料的单面上形成图像时和在记录材料的两面形成图像时,删除量设定装置可以构成为变更删除量,例如在这情况下,更希望删除量设定装置构成为将记录材料的两面形成图像时的删除量比仅仅在记录材料的单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更大。
一旦双面印刷时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空白减少或者消失,转回输送的第2面印刷时,记录材料前端部分的空白减少或消失,导致在定影部分中记录材料阻塞。因此,通过例如将双面印刷时的删除量设定为比单面印刷时的删除量大,从而能够可靠地避免上述定影部分所引起的记录材料阻塞。
另外,由于单面印刷时不必象双面印刷情况下那样考虑定影部分的记录材料阻塞,所以通过将应当确保的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空白量设为最低的量(显像材料没有残留在静电潜像载体上的量),从而大大抑制了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被强制删除的量,从而能够确保记录材料上表现的信息量。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在记录材料的两面上形成图像时,删除量设定装置亦可以采用使记录材料各面的删除量相等的结构。这样,在两面印刷时,由于正面和反面的图像位置一致,所以与正面和反面的图像位置不同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画质。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程序是使计算机实现上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上述图像伸展预测装置、上述删除量设定装置以及上述图像后端调整装置的控制程序,故可以在计算机中实现能够适当地避免以前不能避免的由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空白减少或消失所带来的缺陷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缺陷例如是由未转印在静电潜像载体上而残留的显像剂造成的后续印刷时的印刷污迹、或由于没有空白所造成的印刷品质(图像品质)下降、采用转回输送手段进行双面印刷时定影部分中的塞纸等。因此,能够使该图像形成装置成为一个通用的装置。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记录媒体是记录了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所以,可以容易地将能够适当地避免以前不能避免的由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空白减少或消失所带来的缺陷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程序提供给计算机,所述缺陷例如是由静电潜像载体上没有转印而残留的显像剂造成的后续印刷时的印刷污迹、由于没有空白所造成的印刷品质(图像品质)下降、以及采用了转回输送手段进行双面印刷时定影部分中发生塞纸等。
发明的详细说明项中具体描述的实施形态或者实施例都是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更加明确,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这样的具体实例来狭义地进行解释,在本发明的精神和以下记载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并进行实施。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基于图像信息在静电潜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在通过显像剂使该静电潜像显像为可视图像之后,在输送记录材料的同时通过转印辊隙部分并使用转印装置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该记录材料上,
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伸展预测部分,用于预测由于所述转印辊隙部分中所述记录材料相对于静电潜像载体滑动引起的、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伸展的图像伸展的发生;和
图像后端调整部分,一旦所述图像伸展预测部分预测到发生图像伸展,就删除所述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装置包括通过记录材料压接配置到所述静电潜像载体上的转印滚筒,并且向该转印滚筒上施加与所述显像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假设所述静电潜像载体的圆周速度为V1(mm/sec),转印滚筒的圆周速度为V2(mm/sec),转印辊隙部分前方配置的记录材料输送用滚筒的圆周速度为V3(mm/sec),则所述V1,V2和V3满足关系V1<V2=V3,其中V3=0.99×V2~1.012×V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V1,V2和V3满足关系V1×1.005≤V2=V3≤V1×1.0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删除量设定部分,用于根据发生所述图像伸展的情况下可视图像的伸展量来设定所述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的删除量;
所述图像后端调整部分基于所述删除量设定部分设定的删除量来删除静电潜像的后端部分。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伸展预测部分或者所述删除量设定部分,将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记录材料的长度用作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所述删除量的要素之一。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伸展预测部分或者所述删除量设定部分,将印刷率用作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所述删除量的要素之一,该印刷率是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印刷率,是根据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记录材料的长度确定的规定区域内的印刷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记录材料的长度确定的所述规定区域是这样的区域:在记录材料的后端脱离所述记录材料输送用滚筒的状态下,至少除去了从通过所述转印辊隙部分的记录材料的后端开始的区域。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记录材料的长度确定的所述规定区域是这样的区域:在所述转印辊隙部分前方形成的记录材料的褶皱部分达到规定量之前的期间,至少除去了从通过转印辊隙部分的记录材料前端开始的区域。
10.如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伸展预测部分或者所述删除量设定部分,将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用作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所述删除量的要素之一。
11.如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伸展预测部分或者所述删除量设定部分,将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表面的平滑性用作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所述删除量的要素之一。
12.如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伸展预测部分或者所述删除量设定部分,将至少包括装置主体内的湿度信息的装置内环境信息用作用于预测图像伸展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设定所述删除量的要素之一。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仅仅在记录材料的单面上形成图像时和在记录材料的两面形成图像时,所述删除量设定部分变更删除量。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删除量设定部分将在记录材料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的删除量设定为比仅仅在记录材料的单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更大。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记录材料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所述删除量设定部分使记录材料各面的删除量相等。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删除量设定部分使用与设定删除量的所述要素的组合相对应地设定了删除量的表。
CNB2005101377627A 2004-12-28 2005-12-28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62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81738 2004-12-28
JP2004381738A JP4316489B2 (ja) 2004-12-28 2004-12-28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7233A true CN1797233A (zh) 2006-07-05
CN100476628C CN100476628C (zh) 2009-04-08

Family

ID=36611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3776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628C (zh) 2004-12-28 2005-12-2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86242B2 (zh)
JP (1) JP4316489B2 (zh)
CN (1) CN100476628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4538A (zh) * 2018-09-25 2020-04-0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检查系统、图像检查方法、以及储存有图像检查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03033B2 (ja) 2007-03-06 2010-07-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62310B2 (ja) * 2007-12-27 2012-06-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制御装置、記録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361347B2 (ja) * 2008-11-21 2013-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1769A (ja) 1989-05-31 1991-04-26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JPH0968874A (ja) 1995-08-31 1997-03-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57123A (ja) 1997-11-28 1999-06-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補正方法
JP2004219907A (ja) 2003-01-17 2004-08-05 Katsuragawa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DE60330055D1 (de) * 2003-01-31 2009-12-24 Wedg Co Ltd Bild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JP4302643B2 (ja) * 2005-01-19 2009-07-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4372700B2 (ja) * 2005-02-17 2009-1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4538A (zh) * 2018-09-25 2020-04-0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检查系统、图像检查方法、以及储存有图像检查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76628C (zh) 2009-04-08
JP2006189480A (ja) 2006-07-20
US7386242B2 (en) 2008-06-10
US20060140654A1 (en) 2006-06-29
JP4316489B2 (ja) 2009-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2189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08898B (zh) 能够防止清洁过程中的给纸错误的打印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80829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117420A (ja) 清掃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896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79723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1449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614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2585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519319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sheet delay transfer mode
JP62259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6547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9018520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5103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77368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int control method
US20150241814A1 (en) Storage, toner passa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912759A (zh) 成像装置以及其中检测打印介质阻塞的方法
JP20050703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8994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15945B2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516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335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133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清掃部材の移動制御方法
JP20160660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470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