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4034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64034A
CN1864034A CNA2004800294601A CN200480029460A CN1864034A CN 1864034 A CN1864034 A CN 1864034A CN A2004800294601 A CNA2004800294601 A CN A2004800294601A CN 200480029460 A CN200480029460 A CN 200480029460A CN 1864034 A CN1864034 A CN 1864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doors
adsorption heat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294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32554C (zh
Inventor
松井伸树
池上周司
薮知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864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4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25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255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series arrangements
    • F25B2313/0234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series arrangements during dehumid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制冷剂回路(40)中除了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54)和室内热交换器(55)以外,还设置有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室内热交换器(55)和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设置在室内机组(11)中,室外热交换器(54)设置在室外机组(12)中。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空气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在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水分从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而加给空气。于是,在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除湿或者加湿的空气供向室内,而对室内的潜热负荷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在室内热交换器(55)中对空气进行冷却或者加热。于是,在室内热交换器(55)中冷却或者加热的空气供向室内而对室内进行显热负荷处理。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如国际公开第03/029728号小册子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对屋内进行制冷和除湿的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中包括设置有热源一侧室外热交换器和利用一侧屋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让制冷剂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而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将屋内热交换器中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比屋内空气的露点温度低,而让屋内空气中的水分冷凝,从而对屋内除湿。
另一方面,如日本特开平7-26564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也知道有包括在其表面设置有吸附剂的热交换器的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中安装有两个设置有吸附剂的热交换器,进行用其中的一个热交换器将空气除湿将另一个再生的动作。此时,将已在冷却塔冷却的水供向吸附水分的热交换器,将温排水供向要被再生的热交换器。于是,所述除湿装置将在所述动作下已除湿的空气供向屋内。
-解决问题-
如上所述,在国际公开第03/029728号小册子中所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将屋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低于屋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让空气中水分冷凝,这样来对屋内的潜热负荷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即使屋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高于屋内空气的露点温度,也能够对潜热负荷进行处理,但为了对潜热负荷进行处理而将屋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在较低的值上。这样一来,冷冻循环的高低压差增大,对压缩机的输入也增大,而只能得到很低的COP(能效比)。这是一个问题。
在日本特开平7-26564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除湿装置中,将已在冷却塔中冷却的冷却水,亦即和屋内温度相比温度并不是很低的冷却水供向热交换器。因此,在该除湿装置中,尽管能够对屋内的潜热负荷进行处理,却不能对显热负荷进行处理。这是一个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双方进行处理且能够得到很高的COP的空气调节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案件如下所述。
第一技术方案的对象是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让制冷剂在设置有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和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将已通过所述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屋内,对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所述制冷剂回路(40)整个设置在屋内;表面上设置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制冷剂回路(40)中;交替着进行让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6,57)吸附空气中水分的吸附动作和让水分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脱离出去的复原动作。
第二技术方案的对象是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让制冷剂在设置有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和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将已通过所述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屋内,对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所述制冷剂回路(40),由设置有利用一侧热交换器、配置在屋内的屋内回路(42),设置有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配置在屋外的屋外回路(41),以及将所述屋内回路(42)和屋外回路(41)连接起来的连接管道(43,44)构成;表面上设置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制冷剂回路(40)上;交替着进行让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6,57)吸附空气中水分的吸附动作和让水分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脱离出去的复原动作。
第三技术方案是以空气调节装置为对象,该空气调节装置,让制冷剂在设置有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和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将已通过所述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屋内,对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表面上设置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和让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55,59)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制冷剂回路(40)上;所述制冷剂回路(40),由设置有空气热交换器(55,59)、配置在屋内的屋内回路(42),设置有吸附热交换器(56,57)和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配置在屋外的屋外回路(41),以及将所述屋内回路(42)和屋外回路(41)连接起来的连接管道(43,44)构成;交替着进行让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6,57)吸附空气中水分的吸附动作和让水分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脱离出去的复原动作。
第四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技术方案中,设置在屋内、让屋内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55,59)和吸附热交换器(56,57)共同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连接在制冷剂回路(40)上。
第五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或者第三技术方案中,在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6,57);交替着重复进行并列进行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吸附动作和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57)的复原动作的运转和并列进行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复原动作和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57)的吸附动作的运转。
第六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或者第三技术方案中,将从屋外吸入的空气供向屋内而对屋内进行换气。
第七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或者第三技术方案中,将从屋内吸入的空气排向屋外而对屋内进行换气。
第八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或者第三技术方案中,将从屋外吸入的空气供向屋内,并将从屋内吸入的空气排向屋外而进行屋内的换气。
第九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所述第六或者第八技术方案中,从屋外吸入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后,再被供向屋内。
第十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七或者第八技术方案中,从屋内吸入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后,再被排向屋外。
第十一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七或者第八技术方案中,从屋内吸入的空气和从屋外吸入的空气一起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后,再被排向屋外。
第十二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或者第三技术方案中,从屋外吸入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后,再被排向屋外。
-作用-
在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技术方案中,在空气调节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和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而且,在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空气,其绝对湿度通过与吸附剂的接触而得以调节。具体而言,若进行空气中水分被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吸附剂吸附的吸附动作,则空气被除湿。另一方面,若进行让水分从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的复原动作,则空气被该脱离出来的水分加湿。空气调节装置(10),让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将已通过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屋内,对屋内进行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处理。
在所述第一技术方案中,整个制冷剂回路(40)设置在屋内或者屋外。也就是说,不仅含有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屋内或者屋外,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也设置在屋内或者屋外。
在所述第二技术方案中,用连接管道(43,44)将屋内的屋内回路(42)和屋外的屋外回路(41)连接起来,构成制冷剂回路(40)。在屋内回路(42)中设置有利用一侧热交换器,在屋外回路(41)中设置有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也就是说,含有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屋内,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设置在屋外。
在所述第三技术方案中,吸附热交换器(56,57)和空气热交换器(55,59)双方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制冷剂回路(40)中。通过空气热交换器(55,59)的空气温度通过和制冷剂的热交换而得到调节。该技术方案中的制冷剂回路(40),是用连接管道(43,44)将屋内的屋内回路(42)和屋外的屋外回路(41)连接起来而构成的。在屋内回路(42)中设置有构成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空气热交换器(55,59),在屋外回路(41)中设置有构成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和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也就是说,在屋内设置有空气热交换器(55,59),在屋外设置有吸附热交换器(56,57)和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
在所述第四技术方案中,吸附热交换器(56,57)和空气热交换器(55,59)双方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制冷剂回路(40)中。通过空气热交换器(55,59)的空气温度是通过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得以调节的。空气热交换器(55,59)即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屋内。
在所述第五技术方案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制冷剂回路(40)中,在该技术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10)中,交替着重复进行并列进行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吸附动作和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复原动作的运转、和并列进行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复原动作和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吸附动作的运转。若将已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即吸附动作的对象的空气供向屋内,则被除湿的空气连续地流入屋内。另一方面,若将已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即复原动作的对象供向屋内,则被加湿的空气连续地流入屋内。
在所述第六技术方案中,由空气调节装置(10)将从屋外吸入的空气供向屋内。这样进行所谓的第二种换气,即由空气调节装置(10)从屋外向屋内供气,另一方面,利用自然排气从屋内排气。
在所述第七技术方案中,由空气调节装置(10)将从屋内吸入的空气排向屋外。这样进行所谓的第三种换气,即由空气调节装置(10)从屋内向屋外排气,另一方面,利用自然供气从屋外供气。
在所述第八技术方案中,由空气调节装置(10)进行将从屋外向屋内的供气和从屋内朝屋外的排气。换句话说,由空气调节装置(10)进行所谓的第一种换气。
在所述第九技术方案中,从屋外朝向屋内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也就是说,从屋外吸入的空气进行完它和吸附热交换器(56,57)之间水分的授受后,被供向屋内。
在所述第十技术方案中,从屋内朝向屋外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也就是说,从屋内吸入的空气进行完它和吸附热交换器(56,57)之间水分的授受后,被排向屋外。
在所述第十一技术方案中,从屋内吸入的空气和从屋外吸入的空气都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也就是说,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后被返送到屋外的空气流量比从屋内朝着屋外的排气量多。
在所述第十二技术方案中,从屋外吸入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后被排向屋外。也就是说,从屋外吸入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之后,再次被返送到屋外。
-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吸附热交换器(56,57)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空气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来调节空气的绝对湿度。也就是说,不是象现在一样,让空气中水分冷凝后来对空气除湿,而是让吸附剂吸附空气中水分来对空气除湿。因此,无需象现在那样将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比空气的露点温度低,即使将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大于等于空气的露点温度也能对空气进行除湿。因此,根据本发明,在对空气进行除湿时,能将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比现有情况下的高,从而能够缩小冷冻循环的高低压差。结果是,能够减小压缩制冷剂所需要的动力,从而能够使冷冻循环的COP提高。
特别是,在所述第一技术方案中,将整个制冷剂回路(40)设置在屋内或者屋外。于是,在安装空气调节装置(10)的时候,便不需要在现场去连接制冷剂管道,从而能够减少安装作业的工时。而且,在第二技术方案中,将热源一侧热交换器(54,58)布置在屋外。因此,屋内一侧的机组中只要设置利用一侧热交换器即可,从而能使该屋内一侧的机组小型化。而且,在所述第三技术方案中,将空气热交换器(55,59)布置在屋内。于是,只要在屋内一侧的机组中收放空气热交换器(55,59)即可,从而能够进一步使该屋内一侧的机组小型化。
在所述第三及第四技术方案中,在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空气热交换器(55,59),空气通过该空气热交换器(55,59)来调节空气的温度。于是,在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主要调节空气的绝对湿度,在空气热交换器(55,59)中主要调节空气的温度即可。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适当地调节供向屋内的空气温度和绝对湿度,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处理。
在所述第五技术方案中,将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6,57)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制冷剂回路(40)中,并列进行对其中之一方的吸附动作和对另一方的复原动作。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将已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即吸附动作的对象或者吸附热交换器(56,57)即复原动作的对象的空气供向屋内,便能将已除湿或者已加湿的空气连续地供向屋内。
根据所述第六到第十各个技术方案,不仅能进行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处理,还能进行屋内的换气。特别是,根据所述第九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吸附热交换器(56,57)来调节从屋外供向屋内的空气绝对湿度,能抑制伴随着换气所带来的屋内空气的湿度变化。而且,根据所述第十技术方案,能够利用从屋内朝着屋外的排气来将吸附热交换器(56,57)复原,或者能让吸附热交换器(56,57)吸附该排气中的水分。
在所述第十一技术方案中,从屋内吸入的空气和从屋外吸入的空气双方供向吸附热交换器(56,57)。于是,能边保持从屋内朝着屋外的排气量一定,边仅增大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通过风量。能够充分地确保由吸附热交换器(56,57)吸附的水分量和从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脱离出来的水分量。
在所述第十二技术方案中,从屋外吸入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之后被排向屋外。这里,在仅有从屋内排向屋外的空气、从屋外供向屋内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情况下,有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通过风量受所需要的换气量的制约,而收不到充分的调湿能力之虞。相对于此,在该技术方案中,能够将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通过风量设定得和换气量无关,从而能可靠地获得必要的调湿能力。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状态和空气的流动情况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制冷剂回路的构成和进行除湿制冷运转时的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4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制冷剂回路的构成和进行加湿制暖运转时的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5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除湿制冷运转的第一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6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除湿制冷运转的第二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7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加湿制暖运转的第一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8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加湿制暖运转的第二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9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的变形例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状态和空气的流动情况的概念图。
图10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的变形例2中的室内机组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11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的变形例2中的室内机组的动作状态的概略构成图。
图12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的变形例2中的室内机组的动作状态的概略构成图。
图13是表示第二个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状态和空气的流动情况的概念图。
图14是表示第二个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15是表示第二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除湿制冷运转的第一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16是表示第二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除湿制冷运转的第二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17是表示第二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加湿制暖运转的第一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18是表示第二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加湿制暖运转的第二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19是表示第三个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状态和空气的流动情况的概念图。
图20是表示第三个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21是第三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机组的概略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一个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状态和空气流动情况的概念图。
图23是表示第一个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图。
图24是表示第二个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状态和空气流动情况的概念图。
图25是表示第二个变形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图。
图26是表示第三个变形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
说明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10),让制冷剂在该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而进行蒸气压缩冷冻循环。对室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双方进行处理。
如图1所示,所述空气调节装置(10)形成为所谓的分开型,包括室内机组(11)和室外机组(12)。室内机组(11)包括:室内热交换器(55)、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设置在屋内。该室内机组(11)构成为所谓的壁挂型,安装到室内的壁面上。另一方面,室外机组(12)包括室外热交换器(54),设置在屋外。
如图2所示,室内机组(11)和室外机组(12)通过气体侧连接管道(43)和液体侧连接管道(44)相互连接在一起。室外机组(12)的室外壳体(13)中不仅收纳有室外热交换器(54),还收纳有压缩机(50)、室外风扇(14)。
室内机组(11)中包括形成为横向长度长的箱子形状的室内壳体。在该室内壳体(20)的前面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55)、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具体而言,在室内壳体(20)前面的上部左右并列着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在是从前面一侧观察室内壳体(20)的状态下,靠左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靠右设置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在室内壳体(20)的前面,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下方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55),吹出口(26)开在室内热交换器(55)的下方。
室内壳体(20)的内部空间被分隔为前面一侧的空间和后面一侧的空间。室内壳体(20)内的背面一侧的空间构成排气通路(24)。室内壳体(20)内的前面一侧的空间被分隔为上下两个部分。该前面空间中的下侧空间位于室内热交换器(55)的背面一侧,构成供气通路(23)。另一方面,前面空间中上侧的空间被分隔为左右两个部分。于是,位于左侧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背面一侧的空间构成第一空间(21);位于右侧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背面一侧的空间构成第二空间(22)。
室内壳体(20)内的排气通路(24)中收纳有排气风扇(32)。而且,口朝着室外开的排气管道(25)连接在排气通路(24)上。另一方面,供气通路(23)中收纳有室内风扇(31)。该供气通路(23)与吹出口(26)相连通。
室内壳体(20)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气流调节器(33~36)。具体而言,设置有第一供气气流调节器(33)来将第一空间(21)和供气通路(23)隔离开,设置有第一排气气流调节器(34)来将第一空间(21)和排气通路(24)隔离开。设置有第二供气气流调节器(35)来将第二空间(22)和供气通路(23)隔离开,设置有第二排气气流调节器(36)来将第二空间(22)和排气通路(24)隔离开。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所述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一个压缩机(50)和一个电动膨胀阀(53),设置有两个四通换向阀(51,52)。而且,在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一台室外热交换器(54)和一台室内热交换器(55),设置有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在该制冷剂回路(40)中,室外热交换器(54)构成热源一侧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55)和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6,57)构成利用一侧热交换器。
对所述制冷剂回路(40)的构成进行说明。压缩机(50)的喷出一侧连接在第一四通换向阀(51)的第一阀口上,压缩机(50)的吸入一侧连接在第一四通换向阀(51)的第二阀口上。室外热交换器(54)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四通换向阀(51)的第三阀口上,室外热交换器(54)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四通换向阀(52)的第一阀口上。室内热交换器(55)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四通换向阀(51)的第四阀口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四通换向阀(52)的第二阀口上。在该制冷剂回路(40)中,按照从第二四通换向阀(52)的第三阀口到第四阀口的顺序,布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电动膨胀阀(53)以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
所述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压缩机(50)、第一四通换向阀(51)以及室外热交换器(54)的部分,构成屋外回路(41),被收放在室外机组(12)中。另一方面,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55)、吸附热交换器(56,57)、电动膨胀阀(53)以及第二四通换向阀(52)的部分,构成屋内回路(42),被收放在室内机组(11)中。屋内回路(42)中第二四通换向阀(52)一侧的端部通过液体连接管道(44)连接在屋外回路(41)中室外热交换器(54)一侧的端部。屋内回路(42)中室内热交换器(55)一侧的端部通过气体连接管道(43)连接在屋外回路(41)中第一四通换向阀(51)一侧的端部。
室外热交换器(54)、室内热交换器(55)以及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的任一个热交换器都是由传热管和很多肋片构成的交差型管片式热交换器。其中,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肋片表面承载着吸附剂。可用沸石、氧化硅胶等作该吸附剂。另一方面,室外热交换器(54)及室内热交换器(55)各自的肋片表面都没有承载吸附剂,只是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这样一来,室内热交换器(55)构成仅仅是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51),在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相通、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相通的第一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与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相通、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相通的第二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52),在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相通、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相通的第一状态(图3(A)及图4(B)所示的状态)与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相通、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相通的第二状态(图3(B)及图4(A)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运转动作-
在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中,进行除湿制冷运转和加湿制暖运转。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0)中,一启动室内风扇(31)和排气风扇(32),室内空气便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5)、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以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而且,一启动室外风扇(14),室外空气便流入室外热交换器(54)中。
(除湿制冷运转)
参考图3、图5及图6说明除湿制冷运转中的动作。
如图3所示,在制冷剂回路(40)中,第一四通换向阀(51)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同时电动膨胀阀(53)的开度得以适当调节。室外热交换器(54)成为冷凝器,室内热交换器(55)成为蒸发器。于是,如图5和图6所示,已在室内热交换器(55)中冷却的室内空气通过供气通路(23)从吹出口(26)返送到室内,另一方面,已在室外热交换器(54)从制冷剂吸热的室外空气排向室外。
在进行除湿制冷运转的过程中,交替着重复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动作。
在第一动作中,并列进行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复原动作和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吸附动作。在进行第一动作的过程中,如图3(A)所示,第二四通换向阀(52)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从压缩机(50)喷出的制冷剂,在依次通过室外热交换器(54)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时间内冷凝,由电动膨胀阀(53)减压,之后再在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和室内热交换器(55)的时间内蒸发,被吸入压缩机(50)并被压缩。
如图5所示,在进行第一动作的过程中,第一排气气流调节器(34)和第二供气气流调节器(35)处于打开状态,第一供气气流调节器(33)和第二排气气流调节器(36)处于关闭状态。在第一吸附热变换器(56)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加给空气。已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脱离出来的水分和室内空气一起,从第一空间(21)通过第一排气气流调节器(34)流入排气通路(24),再通过排气管道(25)排向室外。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室内空气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室内空气被除湿,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除湿的室内空气从第二空间(22)通过第二供气气流调节器(35)流入供气通路(23),通过吹出口(26)返送到室内。
在第二动作中,并列进行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吸附动作和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复原动作。在进行第二动作的过程中,如图3(B)所示,第二四通换向阀(52)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从压缩机(50)喷出的制冷剂,在依次通过室外热交换器(54)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时间内冷凝,接着由电动膨胀阀(53)减压,之后再在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室内热交换器(55)的时间内蒸发,被吸入压缩机(50)并被压缩。
如图6所示,在进行第二动作的过程中,(33)和第二排气气流调节器(36)成为打开状态,第一供气气流调节器第一排气气流调节器(34)和第二供气气流调节器(35)成为关闭状态。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室内空气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室内空气被除湿,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除湿的室内空气从第一空间(21)通过第一供气气流调节器(33)流入供气通路(23),再通过吹出口(26)返送到室内。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加给空气。已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脱离出来的水分和室内空气一起从第二空间(22)通过第二排气气流调节器(36)流入排气通路(24),再通过排气管道(25)排向室外。
(加湿制暖运转)
参考图4、图7及图8说明加湿制暖运转中的动作。
如图4所示,在制冷剂回路(40)中,第一四通换向阀(51)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同时电动膨胀阀(53)的开度得以适当调节。室内热交换器(55)成为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54)成为蒸发器。于是,如图7和图8所示,已在室内热交换器(55)中加热的室内空气通过供气通路(23)从吹出口(26)返送到室内,另一方面,已在室外热交换器(54)朝着制冷剂放热的室外空气排向室外。
在进行加湿制暖运转的过程中,交替着重复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动作。
在第一动作中,并列进行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复原动作和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吸附动作。在进行第一动作的过程中,如图4(A)所示,第二四通换向阀(52)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从压缩机(50)喷出的制冷剂,在依次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5)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时间内冷凝,由电动膨胀阀(53)减压,之后再在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和室外热交换器(54)的时间内蒸发,被吸入压缩机(50)并被压缩。
如图7所示,在进行第一动作的过程中,第一供气气流调节器(33)和第二排气气流调节器(36)处于打开状态,第一排气气流调节器(34)和第二供气气流调节器(35)处于关闭状态。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加给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加湿的室内空气从第一空间(21)通过第一供气气流调节器(33)流入供气通路(23),通过吹出口(26)被返送到室内。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室内空气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室内空气被除湿,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水分被剥夺的室内空气从第二空间(22)通过第二排气气流调节器(36)流入排气通路(24),通过排气管道(25)被排向室外。
在第二动作中,并列进行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吸附动作和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复原动作。在进行第二动作的过程中,如图4(B)所示,第二四通换向阀(52)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从压缩机(50)喷出的制冷剂,在依次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5)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时间内冷凝,接着由电动膨胀阀(53)减压,之后再在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室外热交换器(54)的时间内蒸发,被吸入压缩机(50)并被压缩。
如图8所示,在进行第二动作的过程中,第一排气气流调节器(34)和第二供气气流调节器(35)成为打开状态,第一供气气流调节器(33)和第二排气气流调节器(36)成为关闭状态。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室内空气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室内空气被除湿,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被剥夺水分的室内空气从第一空间(21)通过第一排气气流调节器(34)流入排气通路(24),再通过排气管道(25)被排向室外。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加给室内空气。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加湿的室内空气从第二空间(22)通过第二供气气流调节器(35)流入供气通路(23),再通过吹出口(26)被返送到室内。
-第一个实施例的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在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吸附热交换器(56,57)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使空气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来调节空气的绝对湿度。也就是说,不是象现在一样,让空气中水分冷凝后来对空气除湿,而是让吸附剂吸附空气中水分来对空气除湿。因此,无需象现在那样将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比空气的露点温度低,即使将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大于等于空气的露点温度也能对空气进行除湿。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在对空气进行除湿时,能将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比现有情况下的高,从而能够缩小冷冻循环的高低压差。结果是,能够减小压缩机(50)的功耗,从而能够使冷冻循环的COP提高。
在该实施例中,室内机组(11)构成为壁挂型,将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配置在该室内机组(11)中。因此,只要用以将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之任一个的空气排向室外的排气管道(25)的长度是能够贯穿室内壁面那么长即可,因此可使用较短的管道作该排气管道(25)。
在该实施例中,利用空气调节装置从室内排气。因此,只要自然地向室内供气,便能进行所谓的第三种换气。
-第一个实施例的变形例1-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将室内空气导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这两个吸附热交换器中(参考图1)。于是,在进行除湿制冷运转的过程中,将已通过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成为蒸发器之一方的空气供向室内,将已通过成为冷凝器之一方的空气排向室外;在进行加湿制暖运转的过程中,将已通过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成为冷凝器之一方的空气供向室内,将已通过成为蒸发器之一方的空气排向室外。
相对于此,如图9所示,可以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之一方通入室内空气,向另一方导入室外空气。在该变形例的情况下,若正在进行除湿制冷运转,则将已通过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成为蒸发器之一方的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将已通过成为冷凝器之一方的室内空气排向室外;若正在进行加湿制暖运转,则将已通过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成为冷凝器之一方的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将已通过成为蒸发器之一方的室内空气排向室外。
-第-个实施例的变形例2-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按下述构成室内机组(11)。这里,对该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1)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室内机组(11)包括形成为横向长度长的箱子形状的室内壳体(20)。从该室内壳体(20)的上面到前面的部分由连续的曲面构成,几乎都成为吸入口(27)。
室内壳体(20)的内部被隔离为前面一侧和背面一侧。在室内壳体(20)内前面一侧的空间内部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55)。该室内热交换器(55)由两个部分构成,且该室内热交换器(55)是沿着室内壳体(20)弯曲的前面布置着的。在该前面一侧的空间内部收纳有室内风扇(31),同时该前面一侧的空间和吹出口(26)相通,构成供气通路(23)。
室内壳体(20)内背面一侧的空间又被分隔为上下两个部分。该背面一侧的空间中下侧部分,通过排气风扇(32)连接在朝着室外开口的排气管道(25)上。该背面一侧的空间中上侧部分又被分隔为左右两个部分,从室内壳体(20)的背面一侧看去,右侧部分构成第一空间(21),左侧部分构成第二空间(22)。第一空间(21)中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第二空间(22)中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以分别从室内壳体(20)的背面一侧朝着前面一侧倾斜的姿势设置着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
室内壳体(20)中设置有转动式切换气流调节器(37,38)。具体而言,两个切换气流调节器(37,38)左右并列设置着。第一切换气流调节器(37),在第一空间(21)和供气通路(23)相通、从排气通路(24)被切断的第一状态(图10中虚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一空间(21)与排气通路(24)相通、从供气通路(23)切断的第二状态(图10中实线所示的状态)之间切换。第二切换气流调节器(38),在第二空间(22)和供气通路(23)相通,从排气通路(24)被切断的第一状态(图10中实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二空间(22)与排气通路(24)相通,从供气通路(23)切断的第二状态(图10中虚线所示的状态)之间切换。
如上所述,在进行除湿制冷运转的第一动作和进行加湿制暖运转的第二动作的过程中,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室内空气被排向室外,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室内空气被返送到室内。如图11所示,在该情况下,该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1)中,第一切换气流调节器(37)被设定为第一状态,第二切换气流调节器(38)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室内空气从室内壳体(20)流入排气通路(24),通过排气管道(25)被排向室外。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室内空气从第二空间(22)流入供气通路(23),从吹出口(26)供向室内。
在进行除湿制冷运转的第二动作、加湿制暖运转的第一动作的过程中,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室内空气被返送到室内,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室内空气被排向室外。如图12所示,在该情况下,该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1)中,第一切换气流调节器(37)被设定为第二状态,第二切换气流调节器(38)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室内空气从室内壳体(20)流入供气通路(23),从吹出口(26)供向室内。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室内空气从第二空间(22)流入排气通路(24),通过排气管道(25)被排向室外。
(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构成为包括室内机组(11)和室外机组(12)的分开型空气调节装置,而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则构成为所有的构成机器都收放在一个主体壳体(60)中的一体型空气调节装置。这里,说明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不一样的地方。
如图13所示,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设置在房子等房盖背面的空间内。通过空气管道将室内空间、室外空间连接在一起。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0)中,设置在房盖背面的空间的主体壳体(60)内收放着整个制冷剂回路(40)。换句话说,该实施例的制冷剂回路(40)整体布置在屋内。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40)中,设置有排气侧热交换器(58)代替所述第一个实施例的室外热交换器(54),设置有供气侧热交换器(59)代替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5)。于是,排气侧热交换器(58)作构成热源一侧热交换器,供气侧热交换器(59)构成利用一侧热交换器。
补充说明一下,该实施例中的排气侧热交换器(58)和供气侧热交换器(59),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室外热交换器(54)和室内热交换器(55)一样,是表面上未载有吸附剂的一般的交差型管片式热交换器。而且,在该实施例的制冷剂回路(40)中也设置有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这些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构成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的吸附热交换器的构成一样。
参考图14,说明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补充说明一下,在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右”、“左”、“上”、“下”哪一个都意味着从前面一侧看所述空气调节装置(10)时的方向。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10)包括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主体壳体(60)。在主体壳体(60)的前面,靠右一侧的位置排气口(64)开着口,靠右一侧的位置供气口(63)开着口。在主体壳体(60)的背面,靠右一侧的位置外气吸入口(62)开着口,靠左一侧的位置内气吸入口(61)开着口。
主体壳体(60)的内部空间被分隔为前面一侧和背面一侧两个空间。主体壳体(60)内前面一侧的空间又被左右分隔为三个空间。其中右侧的空间与排气口(64)相通,内部收纳有排气风扇(71);左侧的空间与供气口(63)相通,内部收纳有供气风扇(70);中央的空间内部收纳有制冷剂回路(40)的压缩机(50)。
主体壳体(60)内背面一侧的空间也被左右分隔为三个空间。其中右侧空间又被分为上下两个空间,上侧空间构成右上通路(65),下侧空间构成右下通路(66)。右上通路(65)和右下通路(66)分别和外气吸入口(62)相通。右上通路(65)上设置有排气侧热交换器(58)。另一方面,左侧空间分隔为上下空间,上侧空间构成左上通路(67),下侧空间构成左下通路(68)。左上通路(67)和左下通路(68)分别与内气吸入口(61)相通。左上通路(67)中设置有供气侧热交换器(59)。
被左右分隔的主体壳体(60)内的背面一侧空间中中央的空间又被前后分隔。该被前后分隔的中央空间中背面一侧的空间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前面一侧的空间中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以基本水平的姿势设置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来将所收纳的空间上下分隔开。
在将主体壳体(60)内的背面一侧左右分隔的两块分隔板上,分别设置有开闭式气流调节器(72~79)。
在右侧的分隔板中,上部并列设置有第一右上气流调节器(72)和第二右上气流调节器(73);下部并列设置有第一右下气流调节器(74)和第二右下气流调节器(75)。若打开第一右上气流调节器(72),则右上通路(65)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上侧的空间相通;若打开第二右上气流调节器(73),则右上通路(65)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上侧空间相通;若打开第一右下气流调节器(74),则右下通路(66)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下侧的空间相通;若打开第二右下气流调节器(75),则右下通路(6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下侧的空间相通。
在左侧的分隔板中,上部并列设置有第一左上气流调节器(76)和第二左上气流调节器(77),下部并列设置有第一左下气流调节器(78)和第二左下气流调节器(79)。若打开第一左上气流调节器(76),则左上通路(67)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上侧的空间相通;若打开第二左上气流调节器(77),则左上通路(67)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上侧的空间相通。若打开第一左下气流调节器(78),则左下通路(68)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下侧的空间相通,若打开第二左下气流调节器(79),则左下通路(68)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下侧的空间相通。
-运转动作-
在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中,进行除湿制冷运转和加湿制暖运转。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0)中,若启动供气风扇(70)和排气风扇(71),则室内空气流入内气吸入口(61),室外空气流入外气吸入口(62)。已流入内气吸入口(61)的室内空气有一部分被导入左下通路(68)中,剩下的部分被导入左上通路(67)。已流入外气吸入口(62)的室外空气有一部分被导入右下通路(66)中,剩下的部分被导入右上通路(65)中。
(除湿制冷运转)
参考图15和图16,说明除湿制冷运转中的动作。
除湿制冷运转中制冷剂回路(40)的动作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的一样(参考图3)。也就是说,在制冷剂回路(40)中,排气侧热交换器(58)成为冷凝器,供气侧热交换器(59)成为蒸发器。已流入左上通路(67)的室内空气在通过供气侧热交换器(59)的时间内冷却,之后通过供气风扇(70),从供气口(63)中返送到室内。已流入右上通路(65)的室外空气在通过排气侧热交换器(58)的时间内从制冷剂中吸热,之后通过排气风扇(71),从排气口(64)排向室外。
在制冷剂回路(40)中,交替着重复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动作。这一点也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一样。
如图15所示,在进行第一动作的过程中,第一右上气流调节器(72)和第二右下气流调节器(75)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右下气流调节器(74)和第二右上气流调节器(73)成为关闭状态,第一左下气流调节器(78)和第二左上气流调节器(77)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左上气流调节器(76)和第二左下气流调节器(79)成为关闭状态。
已流入左下通路(68)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左下气流调节器(78)流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下侧,自下朝上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加给室内空气。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脱离出来的水分和室内空气一起,通过第一右上气流调节器(72)流向右上通路(65),通过排气风扇(71)后,从排气口(64)排向室外。
已流入右下通路(66)的室外空气,通过第二右下气流调节器(75)流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下侧,从下朝上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室内空气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室内空气被除湿,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被除湿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左上气流调节器(77)流向左上通路(67),通过供气风扇(70)后,从供气口(63)返送到室内。
在进行第二动作的过程中,如图16所示,第一右下气流调节器(74)及第二右上气流调节器(73)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右上气流调节器(72)和第二右下气流调节器(75)成为关闭状态。第一左上气流调节器(76)和第二左下气流调节器(79)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左下气流调节器(78)和第二左上气流调节器(77)成为关闭状态。
已流入左下通路(68)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左下气流调节器(79)流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下侧,从下朝上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加给空气。已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脱离出来的水分和室内空气一起通过第二右上气流调节器(73)流入右上通路(65),通过排气风扇(71)后,从排气口(64)被排向室外。
已流入右下通路(66)的室外空气,通过第一右下气流调节器(74)流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下侧,从下朝上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室内空气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室内空气被除湿,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被除湿的室内空气第一左上气流调节器(76)流入左上通路(67),通过供气风扇(70)后,从供气口(63)返送到室内。
(加湿制暖运转)
参考图17和图18,说明加湿制暖运转中的动作。
加湿制暖运转中制冷剂回路(40)的动作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的一样(参考图4)。也就是说,在制冷剂回路(40)中,供气侧热交换器(59)成为冷凝器,排气侧热交换器(58)成为蒸发器。已流入左上通路(67)的室内空气在通过供气侧热交换器(59)的时间内被加热,之后通过供气风扇(70),从供气口(63)返送到室内。已流入右上通路(65)的室外空气在通过排气侧热交换器(58)的时间内向制冷剂放热,之后通过排气风扇(71),从排气口(64)排向室外。
在制冷剂回路(40)中,交替着重复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动作。这一点也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一样。
如图17所示,在进行第一动作的过程中,第一右下气流调节器(74)和第二右上气流调节器(73)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右上气流调节器(72)和第二右下气流调节器(75)成为关闭状态,第一左上气流调节器(76)和第二左下气流调节器(79)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左下气流调节器(78)和第二左上气流调节器(77)成为关闭状态。
已流入左下通路(68)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左下气流调节器(79)流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下侧,自下朝上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室内空气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室内空气被除湿,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水分已被剥夺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右上气流调节器(73)流向右上通路(65),通过排气风扇(71)后,从排气口(64)排向室外。
已流入右下通路(66)的室外空气,通过第一右下气流调节器(74)流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下侧,从下朝上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去,该已脱离出去的水分加给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加湿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左上气流调节器(76)流向左上通路(67),通过供气风扇(70)后从供气口(63)返送到室内。
如图18所示,在进行第二动作的过程中,第一右上气流调节器(72)和第二右下气流调节器(75)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右下气流调节器(74)及第二右上气流调节器(73)成为关闭状态。第一左下气流调节器(78)和第二左上气流调节器(77)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左上气流调节器(76)和第二左下气流调节器(79)成为关闭状态。
已流入左下通路(68)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左下气流调节器(78)流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下侧,从下朝上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室内空气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室内空气被除湿,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水分已被剥夺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右上气流调节器(72)流向右上通路(65),通过排气风扇(71)后,从排气口(64)排向室外。
已流入右下通路(66)的室外空气,通过第二右下气流调节器(75)流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下侧,从下朝上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水分从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去,该已脱离出去的水分加给室内空气。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加湿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左上气流调节器(77),流向左上通路(67),通过供气风扇(70)后从供气口(63)返送到室内。
-第二个实施例的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利用载有吸附材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对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这一点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一样。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一样,能够将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比现有情况下的高,减少压缩机(50)的功耗,从而能够使冷冻循环的COP提高。
在该实施例中,将整个制冷剂回路(40)收放在一个主体壳体(60)中,将该主体壳体(60)设置在屋内。因此,在安装空气调节装置(10)的时候,便不需要在现场去连接制冷剂管道,从而能够减少安装作业的工时。
在该实施例中,用空气调节装置向室内供气,还从室内排气。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进行所谓的第一种换气。
(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
对该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是通过改变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配置关系得到的。这里,在该实施例中,说明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不一样的地方。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中,将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收放在室外机组(12)中。也就是说,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一样,室外机组(12)中的室外壳体(13)中收放有室外热交换器(54)、室外风扇(14)等,另外还收放有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另外,在该实施例的室内机组(11)中,室内壳体(20)内收放有室内热交换器(55)和室内风扇(31)。
如图20和图21所示,沿着室外壳体(13)的背面(图20及图21中右侧的面)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54)。室外壳体(13)内的室外热交换器(54)的前面一侧配置有室外风扇(14)。而且,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沿着室外壳体(13)的上面并列配置着。
在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中,设置有供气风扇(39)代替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排气风扇(32),设置有供气管道(28)代替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排气管道(25)。如图20所示,供气风扇(39)收放在室外壳体(13)中。供气管道(28)的一端连接在供气风扇(39)的吹出一侧,另一端连接在室内机组(11)上。在室外机组(12)中,在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空气被吸入供气风扇(39),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空气被吸入室外风扇(14)的状态,和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的空气被吸入供气风扇(39),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的空气被吸入室外风扇(14)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运转动作-
在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中,进行除湿制冷运转和加湿制暖运转。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0)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5),室外空气分别通过室外热交换器(54)、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以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
(除湿制冷运转)
除湿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40)的动作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一样(参考图3)。也就是说,在制冷剂回路(40)中,室外热交换器(54)成为冷凝器、室内热交换器(55)成为蒸发器。于是,已在室内热交换器(55)中冷却的室内空气被返送到室内,已在室外热交换器(54)中从制冷剂吸热的室外空气被排向室外。
在制冷剂回路(40)中,交替着重复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动作。这一点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一样。
在进行该第一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脱离出来的水分和室外空气一起被吸入到室外风扇(14)中,被排向室外。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除湿的室外空气通过供气风扇(39)后,通过供气管道(28)供向室内。
在进行第二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脱离出来的水分,和室外空气一起被吸入到室外风扇(14)中,被排向室外。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除湿的室外空气,通过供气风扇(39)后,通过吸气管供向室内。
(加湿制暖运转)
加湿制暖运转中制冷剂回路(40)的动作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的一样(参考图4)。也就是说,在制冷剂回路(40)中,供气侧热交换器(59)成为冷凝器,排气侧热交换器(58)成为蒸发器。于是,在室内热交换器(55)加热的室内空气被返送到室内,在室外热交换器(54)向制冷剂放热的室外空气排向室外。
在制冷剂回路(40)中,交替着重复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动作。这一点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一样。
在进行第一动作的过程中,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加热的室外空气通过供气风扇(39)后,通过供气管道(28)供向室内。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被剥夺水分的室外空气,被吸向室外风扇(14),被排向室外。
在进行第二动作的过程中,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7)中加热的室外空气,通过供气风扇(39)后,通过供气管道(28),被供向室内。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6)中被剥夺水分的室外空气和室外空气一起被吸入室外风扇(14),被排向室外。
-第三个实施例的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利用载有吸附材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对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这一点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一样。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和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一样,能够将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比现有情况下的高,减少压缩机(50)的功耗,从而能够使冷冻循环的COP提高。
在该实施例中,室外热交换器(54)和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6,57)设置在室外机组(12)中,仅有室内热交换器(55)设置在室内机组(11)中。因此,根据该实施例,能够使室内机组(11)的大小和未设置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一般空调机的一样大。
在该实施例中,利用空气调节装置向室内供气。因此,只要利用自然排气向室外排气,便能进行所谓的第二种换气。
(其它实施例)
在所述实施例中,可使其为下述结构。
-第一个变形例-
在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中,是从室内排向室外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之一方的构成,但是可用以下的构成来代替它。
如图22所示,不仅将从室内排向室外的排气导入到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之一方,还将从室外吸入的室外空气导入到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之一方中,将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空气排向室外。也就是说,若进行的是除湿制冷运转,则向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提供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这两种空气,将已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空气排向室外。另一方面,若进行的是加湿制暖运转,则向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提供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这两种空气,将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空气排向室外。
根据该变形例,能够将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通过风量设定得比来自室内的排气量多。于是,若进行的是除湿制冷运转,则能够增大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通过风量,能够充分地进行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再生。若进行的是加湿制暖运转,则能够增大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通过风量,从而能够增大由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吸附的水分量。
在该变形例中,如图23所示,是空气通路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下游一侧设置有排气风扇(32)、在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上游一侧设置气流调节器(80)的结构。在该结构下,若打开气流调节器(80),则室内空气通过该气流调节器(80),流向空气通路,和室外空气一起流向吸附热交换器(56,57)。
-第二个变形例-
在所述第一个实施例中,是从室内排向室外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之一方的结构,可以代替它使其为以下结构。
如图24所示,可以是这样的,从室外吸入的空气有一部分导入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之一,剩余部分原样供向室内,同时已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空气排向室外。也就是说,若进行的是除湿制冷运转,则将吸入的室外空气中的一部分供向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将已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空气排向室外。另一方面,若是加湿制暖运转,则将已吸入的室外空气的一部分供向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中,将已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空气排向室外。
根据该变形例,能够将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通过风量设定为和供向室内的供气量无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能够在不受供向室内的供气量的制约的情况下,将吸附热交换器的(56,57)的通过风量设定得多一些。于是,若进行的是除湿制冷运转,则能够增大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通过风量,从而便能够充分地对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进行再生。而且,若进行的是加湿制暖运转,则能够增大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通过风量,从而能够增大被该吸附热交换器(56,57)吸附的水分量。
在该变形例中,如图25所示,可以是这样的,空气通路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6,57)的上游一侧设置排气风扇(32),在吸附热交换器(56,57)和排气风扇(32)之间设置气流调节器(80)。在该结构下,若打开气流调节器(80),则室外空气的一部分通过该气流调节器(80),原样供向室内,剩余的室外空气流向吸附热交换器(56,57)。
-第三个变形例-
在所述第二个实施例中,将收放有整个制冷剂回路(40)的主体壳体(60)设置在屋内,不仅如此,可以代替它,如图26所示,将主体壳体(60)设置在屋外。也就是说,第三个变形例中的制冷剂回路(40)整个被设置在屋外。已设置在屋外的主体壳体(60)由管道连接到室内空间。
-工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进行冷冻循环而对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的空气调节装置有用。

Claims (12)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让制冷剂在设置有热源一侧热交换器和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将已通过所述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屋内,对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整个设置在屋内或者屋外;
表面上设置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上;
交替着进行让所述吸附热交换器吸附空气中水分的吸附动作和让水分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中脱离出去的复原动作。
2.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让制冷剂在设置有热源一侧热交换器和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将已通过所述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屋内,对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由设置有利用一侧热交换器、配置在屋内的屋内回路,设置有热源一侧热交换器、配置在屋外的屋外回路,以及将所述屋内回路和屋外回路连接起来的连接管道构成;
表面上设置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上;
交替着进行让所述吸附热交换器吸附空气中水分的吸附动作和让水分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中脱离出去的复原动作。
3.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让制冷剂在设置有热源一侧热交换器和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将已通过所述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屋内,对屋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
表面上设置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和让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上;
所述制冷剂回路,由设置有空气热交换器、配置在屋内的屋内回路,设置有吸附热交换器和热源一侧热交换器、配置在屋外的屋外回路,以及将所述屋内回路和屋外回路连接起来的连接管道构成;
交替着进行让所述吸附热交换器吸附空气中水分的吸附动作和让水分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中脱离出去的复原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屋内、让屋内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和吸附热交换器共同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连接在制冷剂回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或者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有作为利用一侧热交换器的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
交替着重复进行并列进行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动作和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复原动作的运转和并列进行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复原动作和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动作的运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或者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屋外吸入的空气供向屋内而对屋内进行换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或者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屋内吸入的空气排向屋外而对屋内进行换气。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或者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屋外吸入的空气供向屋内,并将从屋内吸入的空气排向屋外而对屋内进行换气。
9.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屋外吸入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后,再被供向屋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屋内吸入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后,再被排向屋外。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屋内吸入的空气和从屋外吸入的空气一起通过吸附热交换器后,再被排向屋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或者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屋外吸入的空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后,再被排向屋外。
CNB2004800294601A 2003-10-09 2004-10-08 空气调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25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1271/2003 2003-10-09
JP2003351271A JP3649236B2 (ja) 2003-10-09 2003-10-09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4034A true CN1864034A (zh) 2006-11-15
CN100432554C CN100432554C (zh) 2008-11-12

Family

ID=34431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2946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2554C (zh) 2003-10-09 2004-10-08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730736B2 (zh)
EP (1) EP1681518A4 (zh)
JP (1) JP3649236B2 (zh)
KR (1) KR100790258B1 (zh)
CN (1) CN100432554C (zh)
AU (1) AU2004280427B2 (zh)
WO (1) WO200503606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9570A (zh) * 2010-05-26 2011-11-30 塞莫金公司 湿度控制和空调系统
CN103237589A (zh) * 2010-12-02 2013-08-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68763B2 (ja) * 2003-10-09 200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668785B2 (ja) * 2003-10-09 200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668786B2 (ja) * 2003-12-04 200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720811B1 (ko) * 2004-03-31 2007-05-21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JP3864982B2 (ja) 2005-05-30 2007-01-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4767047B2 (ja) * 2006-03-13 2011-09-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311734B2 (ja) * 2006-11-01 2013-10-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8820028B2 (en) * 2007-03-30 2014-09-02 Certainteed Corporation Attic and wall insulation with desiccant
JP4311488B2 (ja) * 2007-06-12 2009-08-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KR100907658B1 (ko) * 2007-10-05 2009-07-14 (주)대주기계 에너지 절감형 에어 클리닝 시스템
JP4360434B2 (ja) * 2007-10-05 2009-1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466774B2 (ja) * 2008-09-10 2010-05-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KR20110055840A (ko) * 2009-11-20 2011-05-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실외기
JP5104971B2 (ja) * 2011-03-31 2012-1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換気装置
CA2809479A1 (en) 2012-03-30 2013-09-30 Certainteed Corporation Roofing composite including dessicant and method of thermal energy management of a roof by reversible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moisture
JP5673612B2 (ja) * 2012-06-27 2015-0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3032911A (ja) * 2012-11-21 2013-02-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143779B (zh) * 2013-04-10 2017-1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KR101700242B1 (ko) * 2015-06-30 2017-02-14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히트펌프 사이클을 이용하는 다모듈타입 일체형 냉난방습도제어장치
JPWO2019016981A1 (ja) * 2017-07-20 2020-05-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20200092221A (ko) 2019-01-24 2020-08-03 주식회사 옴니벤트 공조 시스템
US11892192B1 (en) 2019-08-22 2024-02-06 Transaera,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multiple energy storage sub-systems
US11874018B1 (en) 2020-11-04 2024-01-16 Transaera, Inc. Cooling and dehumidifcation system
WO2023058197A1 (ja) * 2021-10-07 2023-04-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98523A (en) * 1950-04-28 1955-01-04 Carthage Hydrocol Inc Manufacture of krypton and xenon
JPH07755A (ja) 1993-06-17 1995-01-06 Sanden Corp 除湿空調機
JPH07265649A (ja) 1994-03-31 1995-10-17 Kobe Steel Ltd 乾式除湿装置
JP3505786B2 (ja) 1994-06-17 2004-03-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8189667A (ja) * 1995-01-06 1996-07-23 Hitachi Ltd 除加湿装置
JPH1151421A (ja) * 1997-08-05 1999-02-26 Daikin Ind Ltd 外気処理装置
JP2001193965A (ja) 1999-10-18 2001-07-17 Earth Clean Tohoku:Kk 省エネ空調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01201106A (ja) 2000-01-18 2001-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263764A (ja) * 2000-03-24 2001-09-26 Daikin Ind Ltd 調湿システム
JP2002039575A (ja) * 2000-07-25 2002-02-06 Daikin Ind Ltd 無給水加湿装置
JP2003035434A (ja) 2001-07-24 2003-02-07 Ohbayashi Corp 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EP1431677B1 (en) 2001-09-28 2011-06-29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JP2003161465A (ja) * 2001-11-26 2003-06-06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4007307B2 (ja) * 2003-10-22 2007-11-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施工方法
JP3668786B2 (ja) * 2003-12-04 200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9570A (zh) * 2010-05-26 2011-11-30 塞莫金公司 湿度控制和空调系统
CN102259570B (zh) * 2010-05-26 2015-11-25 塞莫金公司 湿度控制和空调系统
CN103237589A (zh) * 2010-12-02 2013-08-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3237589B (zh) * 2010-12-02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649236B2 (ja) 2005-05-18
EP1681518A1 (en) 2006-07-19
AU2004280427A1 (en) 2005-04-21
WO2005036062A1 (ja) 2005-04-21
KR100790258B1 (ko) 2008-01-02
CN100432554C (zh) 2008-11-12
KR20060085648A (ko) 2006-07-27
AU2004280427B2 (en) 2008-02-07
JP2005114294A (ja) 2005-04-28
US7730736B2 (en) 2010-06-08
US20070125115A1 (en) 2007-06-07
EP1681518A4 (en) 2009-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64034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89050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934393A (zh) 调湿装置
CN1551966A (zh) 调湿装置
CN1180205C (zh) 除湿装置
CN1795349A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1224816C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946974A (zh) 空调机及空调机的控制方法
CN1125292C (zh) 冷冻装置
CN1880883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795350A (zh) 调湿装置
CN1154818C (zh) 空调器
CN1610809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527923A (zh) 吸附部件与空调装置
CN1737469A (zh) 具有除湿器的发电及空调系统
CN1930423A (zh)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585874A (zh) 空调装置
CN1224815C (zh) 冷冻装置
CN1942719A (zh) 空调系统
CN1498331A (zh) 冷冻装置
CN1930427A (zh) 调湿装置
CN1527924A (zh) 空调装置
CN1226575C (zh) 空调设备
CN1131398C (zh) 热泵
CN1802540A (zh) 湿度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2

Termination date: 201610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