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0423A -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30423A CN1930423A CNA2005800078293A CN200580007829A CN1930423A CN 1930423 A CN1930423 A CN 1930423A CN A2005800078293 A CNA2005800078293 A CN A2005800078293A CN 200580007829 A CN200580007829 A CN 200580007829A CN 1930423 A CN1930423 A CN 19304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unning
- preferential
- air
- heat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prior to normal operation, e.g. pre-heating or pre-coo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20—Feedback from u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02—System or Device comprising a heat pump as a subsystem, e.g. combined with 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 heating, natural energy or with hybrid system
- F24F2203/021—Compression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6—Problems to be solv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artup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1—Tim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2—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根据起动时室内空间环境进行最适合的控制的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机(10)具有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热敏电阻、湿度传感器(3b、5b)、温度传感器(4)、送风风扇、压缩机、外箱、控制部(80)等,形成制冷剂回路。控制部(80)与温度传感器(4)、湿度传感器(3b、5b)、存储部(81)、计时器(82)、手动输入部(83)、空气流路切换机构(35~38)、四通切换阀(9)、膨胀阀(11)连接。控制部(80)在起动时到开始通常运转之前的阶段,进行使显热处理或潜热处理中任一个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进行显热处理的功能和进行潜热处理功能的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保持室内空间的舒适环境,提供一种具有分别对室内空间中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的功能的空调机。
尤其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空调机中,分别设置有进行显热处理的显热处理部和进行潜热处理的潜热处理部。并且,在通常运转时,一边测定室内空间的温度和湿度等变更显热处理和潜热处理的均衡性,一边进行控制使室内空间高效地成为舒适的环境。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69257号公报(2004年3月4日公开)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公报公开的现有空调机中存在以下问题。
即,在上述公报公开的空调机中,虽然在通常运转时进行考虑了显热处理和潜热处理均衡性的控制,但在起动时的运转控制中没有予以特殊考虑。因此,例如在起动时,若室内空间的潜热负荷较大,则起动后不能马上高效地进行运转控制。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根据起动时室内空间环境进行最适合的控制的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第一发明的空调机,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运转来对室内空间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的空调机,包括控制部。控制部在起动时到开始通常运转的期间,进行使显热负荷的处理及潜热负荷的处理中的任一种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在此,控制部在起动时进行控制使显热处理及潜热处理中的任一种处理优先。由此,可根据起动时的室内环境进行使适当的处理优先的运转,例如在起动时若室内空间的湿度较高则进行控制使潜热处理优先等。由此,可根据室内空间在起动时的环境进行优先控制运转以使运转特性最佳化,从而起动后可马上比通常运转高效地向用户提供舒适的环境。
另外,控制部例如利用计时器进行控制以在起动时的优先控制运转结束后切换成通常运转。由此,在根据起动时的室内空间状态进行最适合的优先控制运转后,可顺利地向通常运转切换。
第二发明的空调机,在第一发明记载的空调机中,还包括检测室内空间的温度、湿度中至少一个的检测部。
在此,包括检测室内空间的温度和湿度的检测部。由此,控制部可根据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确定显热处理和潜热处理中哪一个优先来开始优先控制运转。
第三发明的空调机,在第二发明记载的空调机中,控制部在检测部检测到室内空间的温度及湿度中至少一个达到预先设定的温度或湿度时,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切换。
在此,在室内空间的温度及/或湿度到达例如由用户设定的期望的温度及/或湿度之前的期间,持续进行优先运转。由此,即使起动时的显热负荷或潜热负荷非常大,也可使优先控制运转持续到室内空间的湿度达到规定值,在达到规定值后可向通常运转切换。
第四发明的空调机,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任一项记载的空调机中,还包括设定对进行优先控制运转的时间进行限制的时间的限时部,控制部根据限时部所设定的时间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切换。
在此,利用限时部(计时器)所设定的时间来控制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的切换。因此,在进行规定时间的优先控制运转后可向通常运转切换。
第五发明的空调机,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任一项记载的空调机中,控制部在用户进行了手动输入时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切换。
由此,在起动时的优先控制运转过程中,在用户进行了手动输入时,可与计时器的设定和是否到达设定温度湿度无关地将优先控制运转切换成通常运转。因此,可在用户期望的时间进行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等的切换。
第六发明的空调机,在第二发明记载的空调机中,控制部即使在优先控制运转过程中,也可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从使显热负荷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向使潜热负荷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切换、或者从使潜热负荷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向使显热负荷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切换。
在此,例如当在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过程中检测部检测到室内空间的显热负荷增加时,则即使在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过程中也可切换成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由此,即使在优先控制运转过程中,也可根据室内环境的变化等进行更为灵活的优先控制运转。
第七发明的空调机,在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中任一项记载的空调机中,控制部根据初始设定来确定起动时使显热负荷处理及潜热负荷处理中的哪一种处理优先地进行优先控制运转。
在此,根据初始设定来确定起动时优先运转的处理,因此,可进行根据季节使适当的处理优先的初始设定。由此,可进行与环境等的变化对应的最适合的控制,可迅速地使室内空间成为舒适的环境。
第八发明的空调机,在第一发明至第七发明中任一项记载的空调机中,还包括: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剂、以及被供给在构成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器,控制部一边每经过规定间歇切换时间交替地切换以下两个动作一边进行运转,该两个动作是: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吸附剂中的水分脱离的再生动作、以及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
在此,控制部一边每经过规定间歇切换时间交替地切换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再生动作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吸附动作一边进行运转。由此,可使用热交换器处理显热负荷及潜热负荷、即进行所谓的间歇式控制。
第九发明的空调机,在第八发明记载的空调机中,控制部在优先控制运转中使显热负荷的处理优先时,进行将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长、以及将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高这两种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在此,在起动时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运转时,将间歇切换时间及/或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为适当的值来进行控制。例如,在制冷运转时,若使间歇切换时间比通常运转时长,则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充分冷却,且吸附剂吸附的水分量(潜热处理量)随着时间经过而降低,从而热交换器表面的吸附热减少,因此,可提高显热处理能力。由此,可根据起动时室内空间中含有的显热负荷量来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运转。另外,通过变更上述设定中的一方的设定或双方的设定,可将显热处理能力分成几个阶段地灵活地进行优先控制运转。
第十发明的空调机,在第八发明记载的空调机中,控制部在优先控制运转中使潜热负荷的处理优先时,进行将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短、以及将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高这两种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在此,在起动时进行使潜热处理优先的运转时,将间歇切换时间及/或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为适当的值来进行控制。例如,在制冷运转时,若将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短,则由于在短时间内进行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的切换,故吸附剂的吸附力可始终维持在高水准。由此,起动时可进行使室内空间中含有的潜热负荷的处理优先的运转。另外,通过变更上述设定中的一方的设定或双方的设定,可根据起动时室内空间中含有的潜热负荷量灵活地切换潜热处理的能力,进行优先控制运转。
第十一发明的空调机,在第八发明记载的空调机中,进行下述循环运转:对从室内空间取入的空气进行显热负荷处理或潜热负荷处理,将处理后的空气向室内空间排出,并且,对从室外取入的空气供给显热负荷或潜热负荷,然后向室外放出。
在此,一边使室内空间的空气循环一边进行运转。因此,空调机例如即使是没有换气功能的干燥剂式调湿机或是调整流路以不换气的循环模式进行运转的外调机,也可进行循环除湿加湿运转。
第十二发明的空调机,在第十一发明记载的空调机中,控制部在优先控制运转中使显热负荷的处理优先时,进行将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长、将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高、以及增加从室外取入的空气的循环量这三种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在此,在进行循环运转的调湿机等中,控制部作为起动时的优先控制运转选择显热处理优先时,调整间歇切换时间、冷凝温度目标值、从室外取入的空气的循环量的设定。由此,即使在进行循环运转的调湿机等,也可提高显热处理能力,进行优先控制运转。
第十三发明的空调机,在第十一发明记载的空调机中,控制部在优先控制运转中使潜热负荷的处理优先时,进行将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短、以及将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高这两种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在此,在进行循环运转的调湿机等中,控制部作为起动时的优先控制运转选择潜热处理优先时,调整间歇切换时间、冷凝温度目标值的设定。由此,即使是进行循环运转的调湿机等,也可提高潜热处理能力进行优先控制运转。
第十四发明的空调机的控制方法,是对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运转来对室内空间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的空调机进行控制的方法。并且,在起动时到开始通常运转的期间,进行使显热负荷的处理及潜热负荷的处理中的任一种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在此,控制部在起动时进行控制使显热处理及潜热处理中的任一种处理优先。由此,可根据起动时的室内环境进行使适当的处理优先的运转,例如在起动时若室内空间的湿度较高则进行控制使潜热处理优先等。由此,可根据起动时的室内环境进行优先控制运转以使运转特性最佳化,从而与始终以规定的平衡进行显热处理和潜热处理的现有运转相比,可高效地向用户提供舒适的环境。
另外,例如在起动时的优先控制运转通过计时器等结束后切换成通常运转。由此,在根据起动时的室内空间状态进行最适合的优先控制运转后,可顺利地向通常运转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线的表示外箱内部构成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线的表示外箱内部构成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空调机所具有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空调机所具有的制冷剂回路的回路图。
图6(a)、(b)是表示图1的空调机所具有的制冷剂回路的控制状态的回路图。
图7是表示图1的空调机中的空气流动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图1的空调机中的空气流动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空调机中的空气流动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空调机中的空气流动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与图1的空调机所具有的控制部连接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图1的空调机的优先控制运转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图1的空调机的优先控制运转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符号说明)
1制冷剂回路 3第一热交换器
3a、5a热敏电阻 3b、5b湿度传感器(检测部)
4温度传感器(检测部) 5第二热交换器
6第三热交换器 7压缩机
9四通切换阀 10空调机
11膨胀阀 13翅片
15传热管 17外箱
19第一吸入口 21第二吸入口
23第一吹出口 25第二吹出口
27分隔板 29a空气室
29b设备室 31a~31b第一~第四开口
35~38第五~第八调节风门 47~50第一~第四调节风门
57第二流入通路 59第二流出通路
63第一流入通路 65第一流出通路
69第一热交换室 73第二热交换室
77、79送风风扇 80控制部
81存储部 82计时器(限时部)
83手动输入部 91空气流路切换机构
95毛细管 96电磁阀
97压缩机 98膨胀阀
99四通切换阀 100制冷剂回路
101空调机 102、103调湿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3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空调机的整体构成]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是在热交换器表面承载有硅胶等吸附剂的干燥剂式外调机,用于对向室内空间供给的空气进行制冷除湿运转和取暖加湿运转。空调机10具有:第一热交换器(热交换器)3、第二热交换器(热交换器)5(参照图1~图3、图5)、热敏电阻3a、5a、湿度传感器(检测部)3b、5b、温度传感器(检测部)4(参照图5)、送风风扇77、79、压缩机7、外箱17、控制部80(参照图11)等,形成后述的制冷剂回路1。
如图4所示,第一热交换器3及第二热交换器5是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具有形成为长方形板状的铝制的大量翅片13和贯穿该翅片13的铜制的传热管15。在各翅片13及传热管15的外表面上通过浸渍成形等承载有对经过第一、第二热交换器3、5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进行吸附的吸附剂。
作为该吸附剂可使用沸石、硅胶、活性碳、具有亲水性或吸水性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类材料、具有羧酸基或磺酸基的离子交换树脂类材料、感温性高分子等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
上述第一、第二热交换器3、5通过后述控制部80交替地在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且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且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进行所谓的间歇式控制。在第一状态下,进行在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使水分从吸附剂中脱离的吸附剂的再生动作、以及在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使吸附剂吸附水分的吸附动作。另一方面,在第二状态下,进行在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使吸附剂吸附水分的吸附动作、以及在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使水分从吸附剂中脱离的吸附剂的再生动作。这样,第一热交换器3和第二热交换器5交替地反复进行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而且通过切换经由各热交换器3、5向室内或室外供给的空气的流路,可继续进行吸附剂对水分的吸附和放出(脱离)。由此,可维持除湿性能或加湿性能且可稳定地进行各种运转。
第一热交换器3及第二热交换器5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在流经热交换器3、5的制冷剂与经过热交换器3、5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处理显热负荷,而且,利用承载在热交换器3、5表面上的吸附剂吸附经过热交换器3、5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从而进行潜热处理。并且,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下,通过使用两个热交换器3、5交替地进行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从而不会降低吸附剂的吸附力,能以稳定的状态进行显热处理和潜热处理双方。
热敏电阻3a安装在第一热交换器3上,在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一状态和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二状态下测定第一热交换器3的表面温度(制冷剂温度)。
湿度传感器3b根据空气流路切换机构91对空气流路的切换测定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前或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后的空气的湿度。
温度传感器4测定室内空间的温度。
热敏电阻5a安装在第二热交换器5上,在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状态下测定第二热交换器5的表面温度(制冷剂温度)。
湿度传感器5b根据空气流路切换机构91对空气流路的切换测定经过第二热交换器5前或经过第二热交换器5后的空气的湿度。
第一风扇79与第一吹出口23的位置对应地进行安装,用于从外箱17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空气。
第二风扇77与第二吹出口25的位置对应地进行安装,用于从外箱17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空气。并且,第一、第二风扇77、79通过后述的第一吸入口19、第二吸入口21、第一吹出口23、第二吹出口25在空调机10中形成空气流路。
外箱17是大致呈长方体形的箱体,收纳后述的制冷剂回路1。在外箱17的左侧面板17a上形成有取入室外空气OA的第一吸入口19、以及取入作为返回空气的室内空气RA的第二吸入口21。另一方面,在外箱17的右侧面板17b上形成有将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出的第一吹出口23、以及将调湿空气SA向室内供给的第二吹出口25。在外箱17的内部作为分隔外箱17内部的分隔构件设置有分隔板27。外箱17具有由该分隔板27分隔形成的空气室29a和设备室29b。
如图1所示,分隔板27从作为外箱17下端的正面板17c延伸设置到作为上端的背面板17d,且配置在外箱17中央部的稍向右侧。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分隔板27沿外箱17的厚度方向即垂直方向设置,从作为外箱17上端的上面板17e延伸设置到作为下端的外箱17的下面板17f。
在空气室29a中作为分隔构件设置有第一端面板33、第二端面板31及中央划分板67。如图1所示,第一端面板33和第二端面板31从外箱17的左侧面板17a延伸设置到分隔板27。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端面板33配置在外箱17中央部的稍向上侧,如图1所示,第二端面板31配置在外箱17中央部的稍向下侧。另外,如图2~图3所示,第一端面板33和第二端面板31从外箱17的上面板17e延伸设置到下面板17f。如图1所示,划分板67在第一端面板33和第二端面板31之间延伸设置。
在设备室29b内配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的构件中的除热交换器3、5以外的压缩机7等,并且收纳有第一风扇79和第二风扇77。
外箱17在空气室29a内具有:由第一端面板33、第二端面板31、划分板67及分隔板27分隔形成的第一热交换室69;以及由第一端面板33、第二端面板31、划分板67及左侧面板17a分隔形成的第二热交换室73。
在第一热交换室69内配置有第一热交换器3,在第二热交换室73内配置有第二热交换器5。
在第一端面板33和背面板17d之间设置有作为分隔构件的水平板61,形成有第一流入通路63和第一流出通路65。另外,在第二端面板31和正面板17c之间设置有作为分隔构件的水平板55,形成有第二流入通路57和第二流出通路59。
水平板61、55对外箱17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如图2所示,第一流入通路63形成在上面侧,第一流出通路65形成在下面侧,如图3所示,第二流入通路57形成在上面侧,第二流出通路59形成在下面侧。即,第一流入通路63和第一流出通路65沿第一热交换室69及第二热交换室73的各一面连续的厚度方向的一端面形成,且在第一热交换室69及第二热交换室73的厚度方向上重叠配置。
另外,第二流入通路57和第二流出通路59沿第一热交换室69及第二热交换室73的各一面连续的端面中与一端面相对的相对面形成,且在第一热交换室69及第二热交换室73的厚度方向上重叠配置。
并且,如图1所示,第一流入通路63及第一流出通路65和第二流入通路57及第二流出通路59上下对称地进行配置,即以横切第一热交换室69和第二热交换室73的中央线为基准面对称地进行配置。
第一流入通路63与第一吸入口19连通,第一流出通路65通过第一风扇79与第一吹出口23连通。第二流入通路57与第二吸入口21连通,第二流出通路59通过第二风扇77与第二吹出口25连通。
如图2所示,在第一端面板33上形成有四个开口33a~33d。在各开口33a~33d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风门47、第二调节风门48、第三调节风门49及第四调节风门50。四个开口33a~33d沿行列方向靠近配置,即上下左右各两个地配置成网格状,第一开口33a和第三开口33c形成在第一热交换室69内部,第二开口33b和第四开口33d形成在第二热交换室73内部。
第一开口33a使第一流入通路63和第一热交换室69连通,第三开口33c使第一流出通路65和第一热交换室69连通。第二开口33b使第一流入通路63和第二热交换室73连通,第四开口33d使第一流出通路65和第二热交换室73连通。
如图3所示,在第二端面板31上形成有四个开口31a~31d。在各开口31a~31d上设置有第五调节风门35、第六调节风门36、第七调节风门37及第八调节风门38。四个开口31a~31d沿行列方向靠近配置。即,四个开口31a~31d上下左右各两个地配置成网格状。并且,第五开口31a和第七开口31c形成在第一热交换室69内部,第六开口31b和第八开口31d形成在第二热交换室73内部。
第五开口31a使第二流入通路57和第一热交换室69连通,第七开口31c使第二流出通路59和第一热交换室69连通。第六开口31b使第二流入通路57和第二热交换室73连通,第八开口31d使第二流出通路59和第二热交换室73连通。
第一~第八调节风门47~50、35~38具有对开口33a~33d及开口31a~31d进行开闭的未图示的开闭机构(空气流路切换机构91),使用该开闭机构可在切换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变更空气流路。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具有图11所示的控制部80,控制部80可对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之间的切换进行控制。如图1所示,控制部80与湿度传感器3b、5b、温度传感器4、存储部81、计时器(限时部)82、手动输入部83、空气流路切换机构91、四通切换阀9、膨胀阀11连接。
对于湿度传感器3b、5b及温度传感器4如上所述。
存储部81用于存储作为温度、湿度控制目标的设定值、运转控制的初始设定内容、空调机10的运转控制程序等,在进行优先控制运转时,根据该存储部81中存储的内容进行空调机10的控制。
计时器82在通常运转时起到开、关定时器、以及限制优先控制运转的继续的限时部的作用。
手动输入部83在起动时、通常运转切换时、优先运转切换时等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空气流路切换机构91是具有第一~第四调节风门35~38的未图示的切换机构,根据控制部80的指示进行空气流路的切换。
四通切换阀9在后述的制冷剂回路1中切换制冷剂的流路。对于四通切换阀9在说明制冷剂回路1的后面部分进行详述。
膨胀阀11用于在后述的制冷剂回路1中调整制冷剂的压力。
控制部80在空调机10进行除湿运转时,使第一热交换器3及第二热交换器5交替地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通过该第一热交换器3或第二热交换器5将在空调机10内流动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用吸附剂吸附。另一方面,使第二热交换器5或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利用冷凝热通过该第二热交换器5或第一热交换器3将吸附剂吸附的水分向在空调机10内流动的空气放出,使吸附剂再生。并且,通过制冷剂回路1中的制冷剂循环以及通过第一~第八调节风门47~50、35~48切换空气流路,从而将由吸附剂除湿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且将接收了从吸附剂中放出的水分的空气向室外供给。
另一方面,控制部80在空调机10进行加湿运转时,利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热交换器3或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热作用,将在空调机10内流动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用吸附剂吸附。另一方面,利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热交换器5或第一热交换器3的放热作用,将吸附剂吸附的水分向在空调机10内流动的空气放出,使吸附剂再生。并且,通过制冷剂回路1中的制冷剂循环以及通过调节风门47~50、35~38切换空气流路,从而将接收了从吸附剂中放出的水分而被加湿的空气向室内供给。
具体而言,控制部80在全换气模式下进行除湿运转时,取入室外空气,利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热交换器3或第二热交换器5表面承载的吸附剂吸附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将室外空气变成除湿空气后向室内供给。另一方面,取入室内空气,使水分从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热交换器5或第一热交换器3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放出,使吸附剂再生,将加湿空气向室外放出。
控制部80在循环模式下进行除湿运转时,取入室内空气,利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热交换器3或第二热交换器5表面承载的吸附剂吸附室内空气的水分,将除湿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另一方面,取入室外空气,使水分从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热交换器5或第一热交换器3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放出,使吸附剂再生,将加湿空气向室外放出,以此进行除湿运转。
另一方面,控制部80在全换气模式下进行加湿运转时,取入室内空气,利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热交换器3或第二热交换器5表面承载的吸附剂吸附所取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将除湿后的空气向室外排出。另一方面,取入室外空气,使水分从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热交换器5或第一热交换器3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放出,使吸附剂再生,将加湿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
控制部80在循环模式下进行加湿运转时,取入室外空气,利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热交换器3或第二热交换器5表面承载的吸附剂吸附所取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将除湿后的空气向屋外放出。另一方面,取入室内空气,使水分从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热交换器5或第一热交换器3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放出,使吸附剂再生,将加湿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
〔制冷剂回路的构成〕
如图5所示,制冷剂回路1依次对压缩机7、四通切换阀9、第一热交换器3、膨胀阀11、第二热交换器5通过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而形成闭合回路。另外,制冷剂回路1中填充有制冷剂,使该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中循环从而形成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第一热交换器3的一端与四通切换阀9连接,另一端通过膨胀阀11与第二热交换器5的一端连接。
第二热交换器5的一端通过膨胀阀11与第一热交换器3连接,另一端与四通切换阀9连接。
四通切换阀9是制冷剂流路切换构件,可在第一孔口和第三孔口连通且第二孔口和第四孔口连通的状态(图6(a)所示状态)、以及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连通且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连通的状态(图6(b)所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通过该四通切换阀9的切换来变更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回路,从而可在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且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且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运转动作〕
下面对上述空调机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空调机10取入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在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之间进行切换。另外,空调机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从而连续地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空调机10进行全换气模式下的除湿运转及加湿运转、循环模式下的除湿运转及加湿运转。下面对各运转模式下的控制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全换气模式下的制冷除湿运转—
在空调机10进行全换气模式下的制冷除湿运转时,控制部80控制各部分,使作为室外空气OA取入的第一空气作为空调空气SA向室内供给,且使作为室内空气RA取入的第二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出。
《第一动作》
在驱动第一风扇79和第二风扇77的第一动作中,第二热交换器5进行吸附动作,第一热交换器3进行再生(脱离)动作。即,在第一动作中,如图6(a)及图7所示,第二热交换器5吸附作为第一空气取入的室外空气OA中的水分,并将从第一热交换器3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施加给第二空气。
如图6(a)所示,四通切换阀9切换成第一孔口和第三孔口连接且第二孔口和第四孔口连接的状态。结果是,制冷剂回路1的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即,从压缩机7吐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载热体流入第一热交换器3中。该第一热交换器3通过制冷剂对翅片13及传热管15外表面承载的吸附剂进行加热,从而水分从吸附剂中脱离,吸附剂得到再生。
另一方面,在第一热交换器3冷凝的制冷剂由膨胀阀11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作为冷却用载热体流入第二热交换器5中。在该第二热交换器5中,在翅片13及传热管15外表面承载的吸附剂吸附水分时产生吸附热。第二热交换器5中的制冷剂吸收该吸附热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返回压缩机7中,反复进行循环。
另外,由于第一风扇79和第二风扇77的驱动,从第二吸入口21作为第二空气流入的室内空气RA流经第二流入通路57,从第五开口31a流入第一热交换室69。在该第一热交换室69中,第二空气接收从第一热交换器3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而被加湿。该加湿后的第二空气从第一热交换室69经由第三开口33c流入第一流出通路65,并经由第一风扇79从第一吹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第一吸入口19流入的室外空气OA作为第一空气流经第一流入通路63,从第二开口33b流入第二热交换室73。在该第二热交换室73中,第一空气因水分被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附剂吸附而被除湿。另外,第一空气由于第二热交换器5中的制冷剂的蒸发热而被夺走显热。这样,被制冷除湿后的第一空气从第二热交换室73经由第八开口31d流入第二流出通路59,并经由第二风扇77从第二吹出口25作为空调空气SA向室内供给。
该第一动作在经过了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后,进行第二动作。
《第二动作》
在驱动第一风扇79和第二风扇77的第二动作中,如图6(b)所示,第一热交换器3进行吸附动作,第二热交换器5进行再生动作。即,在第二动作中,如图6(b)及图8所示,第一热交换器3吸附作为第一空气取入的室外空气OA中的水分,并将从第二热交换器5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施加给第一空气,作为室内空气SA向室内供给。
如图6(b)所示,四通切换阀9切换成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连接且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连接的状态。结果是,制冷剂回路1中的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即,从压缩机7吐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载热体流入第二热交换器5中。该第二热交换器5通过制冷剂对翅片13及传热管15外表面承载的吸附剂进行加热,从而水分从吸附剂中脱离,吸附剂得到再生。
另一方面,由第二热交换器5冷凝的制冷剂由膨胀阀11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作为冷却用载热体流入第一热交换器3中。在该第一热交换器3中,在翅片13及传热管15外表面承载的吸附剂吸附水分时产生吸附热。第一热交换器3中的制冷剂吸收该吸附热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返回压缩机7中,制冷剂反复进行该循环。
另外,由于第一风扇79和第二风扇77的驱动,从第二吸入口21作为室内空气RA流入的第二空气流经第二流入通路57,从第六开口31b流入第二热交换室73。在该第二热交换室73中,第二空气接收从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而被加湿。该加湿后的第二空气从第二热交换室73经由第四开口33d流入第一流出通路65,并经由第一风扇79从第一吹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第一吸入口19作为室外空气OA流入的第一空气流经第一流入通路63,从第一开口33a流入第一热交换室69。在该第一热交换室69中,第一空气因水分被第一热交换器3的吸附剂吸附而被除湿。另外,第一空气由于第一热交换器3中的制冷剂的蒸发热而被夺走显热。这样,被制冷除湿后的第一空气从第一热交换室69经由第七开口31c流入第二流出通路59,并经由第二风扇77从第二吹出口25作为空调空气SA向室内供给。
该第二动作进行到经过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后,再进行第一动作。并且,通过每隔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反复进行该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从而连续地进行室内空间的除湿。
—全换气模式下的取暖加湿运转—
在空调机10进行全换气模式下的取暖加湿运转时,控制部80控制各部分,使作为室内空气RA取入的第一空气作为室外空气EA向室外排出,且使作为室外空气OA取入的第二空气作为室内空气SA向室内供给。
《第一动作》
在驱动第一风扇79和第二风扇77的第一动作中,第二热交换器5进行吸附动作,第一热交换器3进行再生动作。即,在第一动作中,如图6(a)及图9所示,第二热交换器5吸附作为第一空气取入的室内空气RA中的水分,并将从第一热交换器3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施加给作为OA取入的第二空气。
如图6(a)所示,四通切换阀9切换成第一孔口和第三孔口连接且第二孔口和第四孔口连接的状态。结果是,制冷剂回路1的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即,从压缩机7吐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载热体流入第一热交换器3中。该第一热交换器3通过制冷剂对翅片13及传热管15外表面承载的吸附剂进行加热,从而水分从吸附剂中脱离,吸附剂得到再生。
另一方面,由第一热交换器3冷凝的制冷剂由膨胀阀11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作为冷却用载热体流入第二热交换器5中。在该第二热交换器5中,在翅片13及传热管15外表面承载的吸附剂吸附水分时产生吸附热。第二热交换器5中的制冷剂吸收该吸附热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返回压缩机7中,制冷剂反复进行该循环。
另外,由于第一风扇79和第二风扇77的驱动,从第二吸入口21作为室内空气RA流入的第一空气流经第二流入通路57,从第六开口31b流入第二热交换室73。在该第二热交换室73中,第一空气中含有的水分被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附剂吸附而被除湿。该除湿后的第一空气成为排出空气EA,从第二热交换室73经由第四开口33d流入第一流出通路65,并经由第一风扇79从第一吹出口23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第一吸入口19作为室外空气OA流入的第二空气流经第一流入通路63,从第一开口33a流入第一热交换室69。在该第一热交换室69中,第二空气接收从第一热交换器3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而被加湿。另外,该第二空气由于第一热交换器3中的制冷剂的冷凝热而被给予显热。这样,取暖加湿后的第二空气从第一热交换室69经由第七开口31c流入第二流出通路59,并经由第二风扇77从第二吹出口25作为调湿空气SA向室内供给。
该第一动作进行到经过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后,进行第二动作。
《第二动作》
在驱动第一风扇79和第二风扇77的第二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进行吸附动作,第二热交换器5进行再生动作。即,在第二动作中,如图6(b)及图10所示,第一热交换器3吸附作为室内空气RA取入的第一空气中的水分,并将从第二热交换器5脱离的水分施加给作为室外空气OA取入的第二空气。
如图6(b)所示,上述四通切换阀9切换成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连接且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连接的状态。结果是,制冷剂回路1中的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即,从压缩机7吐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载热体流入第二热交换器5中。该第二热交换器5通过制冷剂对翅片13及传热管15外表面承载的吸附剂进行加热,从而水分从吸附剂中脱离,吸附剂得到再生。
另一方面,由上述第二热交换器5冷凝的制冷剂由膨胀阀11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作为冷却用载热体流入第一热交换器3中。在该第一热交换器3中,在翅片13及传热管15外表面承载的吸附剂吸附水分时产生吸附热。第一热交换器3中的制冷剂吸收该吸附热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返回压缩机7中,制冷剂反复进行该循环。
另外,由于第一风扇79和第二风扇77的驱动,从第二吸入口21作为室内空气RA流入的第一空气流经第二流入通路57,从第五开口31a流入第一热交换室69。在该第一热交换室69中,第一空气中含有的水分被第一热交换器3的吸附剂吸附而被除湿。另外,第一空气由于第一热交换器3中的制冷剂的蒸发热而被夺走显热。这样,被制冷除湿后的第一空气从第一热交换室69经由第三开口33c流入第一流出通路65,并经由第一风扇79从第一吹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内排出。
另一方面,从第一吸入口19作为室外空气OA流入的第二空气流经第一流入通路63,从第二开口33b流入第二热交换室73。在该第二热交换室73中,第二空气接收从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而被加湿。该加湿后的第二空气从第二热交换室73经由第八开口31d流入第二流出通路59,并经由第二风扇77从第二吹出口25作为调湿空气SA向室外供给。
该第二动作进行到经过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后,再进行第一动作。并且,通过每隔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反复进行该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从而连续地对室内空间进行加湿。
—循环模式下的制冷除湿运转—
在空调机10进行循环模式下的制冷除湿运转时,控制部80控制各部分,将室内空气RA取入,作为第一空气取入向室内供给,且将室外空气OA作为第二空气取入,向室外排出。另外,对于制冷剂回路1的制冷剂循环与上述的全换气模式相同。
《第一动作》
在第一动作中,第二热交换器5进行吸附动作,第一热交换器3进行再生(脱离)动作。即,在第一动作中,第二热交换器5吸附作为室内空气RA取入的第一空气中的水分,并将从第一热交换器3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施加给作为室外空气OA取入的第二空气。
从第一吸入口19作为室外空气OA流入的第二空气流经第一流入通路63,从第一开口33a流入第一热交换室69。在该第一热交换室69中,第二空气接收从第一热交换器3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而被加湿。该加湿后的第二空气从第一热交换室69经由第三开口33c流入第一流出通路65,并经由第一风扇79从第一吹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第二吸入口21作为室内空气RA流入的第一空气流经第二流入通路57,从第六开口31b流入第二热交换室73。在该第二热交换室73中,第二空气中含有的水分被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附剂吸附而被除湿。另外,第二空气由于第二热交换器5中的制冷剂的蒸发热而被夺走显热。这样,被制冷除湿的第二空气从第二热交换室73经由第八开口31d流入第二流出通路59,并经由第二风扇77从第二吹出口25作为空调空气SA向室内供给。
该第一动作进行到经过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后,进行第二动作。
《第二动作》
在第二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进行吸附动作,第二热交换器5进行再生动作。即,在第二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吸附作为室内空气RA取入的第一空气中的水分,并将从第二热交换器5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施加给第二空气。
从第一吸入口19作为室外空气OA流入的第二空气流经第一流入通路63,从第二开口33b流入第二热交换室73。在该第二热交换室73中,第二空气接收从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而被加湿。该加湿后的第二空气从第二热交换室73经由第四开口33d流入第一流出通路65,并经由第一风扇79从第一吹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第二吸入口21作为室内空气RA流入的第一空气流经第二流入通路57,从第五开口31a流入第一热交换室69。在该第一热交换室69中,第一空气中含有的水分被第一热交换器3的吸附剂吸附而被除湿。另外,第一空气由于第二热交换器5中的制冷剂的蒸发热而被夺走显热。这样,被制冷除湿后的第一空气从第一热交换室69经由第七开口31c流入第二流出通路59,并经由第二风扇77从第二吹出口25作为空调空气SA向室内供给。
该第二动作进行到经过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后,再进行第一动作。并且,通过每隔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反复进行该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从而连续地进行室内空间的除湿。
—循环模式下的取暖加湿运转—
在空调机10进行循环模式下的取暖加湿运转时,控制部80控制各部分,使作为室外空气OA取入的第一空气向室外排出,且使作为室内空气RA取入的第二空气向室内供给。另外,对于制冷剂回路1的制冷剂循环与上述的全换气模式相同。
《第一动作》
在第一动作中,第二热交换器5进行吸附动作,第一热交换器3进行再生动作。即,在第一动作中,第二热交换器5吸附作为室外空气OA取入的第一空气中的水分,并将从第一热交换器3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施加给作为室内空气RA取入的第二空气。
从第二吸入口21作为室内空气RA流入的第二空气流经第二流入通路57,从第五开口31a流入第一热交换室69。在该第一热交换室69中,第二空气接收从第一热交换器3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而被加湿。另外,该第二空气由于第一热交换器3中的制冷剂的冷凝热而被给予显热。这样,取暖加湿后的第二空气从第一热交换室69经由第七开口31c流入第二流出通路59,并经由第二风扇77从第二吹出口25向室内供给。
另一方面,从第一吸入口19作为室外空气OA流入的第一空气流经第一流入通路63,从第二开口33b流入第二热交换室73。在该第二热交换室73中,第一空气中含有的水分被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附剂吸附而被除湿。该除湿后的第一空气从第二热交换室73经由第四开口33d流入第一流出通路65,并经由第一风扇79从第一吹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出。
该第一动作进行到经过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后,进行第二动作。
《第二动作》
在第二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进行吸附动作,第二热交换器5进行再生动作。即,在第二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吸附作为室外空气OA取入的第一空气中的水分,并将从第二热交换器5表面承载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施加给作为室内空气RA取入的第二空气。
从第二吸入口21作为室内空气RA流入的第二空气流经第二流入通路57,从第六开口31b流入第二热交换室73。在该第二热交换室73中,第二空气接收从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而被加湿。另外,第二空气由于第二热交换器5中的制冷剂的冷凝热而被给予显热。这样,被取暖加湿后的第二空气从第二热交换室73经由第八开口31d流入第二流出通路59,并经由第二风扇77从第二吹出口25作为调湿空气SA向室内供给。
另一方面,从第一吸入口19作为室外空气OA流入的第一空气流经第一流入通路63,从第一开口33a流入第一热交换室69。在该第一热交换室69中,第一空气中含有的水分被第一热交换器3的吸附剂吸附而被除湿。该除湿后的第一空气从第一热交换室69经由第三开口33c流入第一流出通路65,并经由第一风扇79从第一吹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出。
该第二动作进行到经过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后,再进行第一动作。并且,通过每隔规定的间歇切换时间反复进行该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从而连续地对室内空间进行加湿。
[起动时的优先控制运转]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具有上述构成,控制部80在其起动时按照图12及图13所示的流程图进行控制。
—根据室内空间状态进行的优先控制—
首先,如图12所示,空调机10在步骤(以下用S表示)1中起动。然后在S2中,湿度传感器3b、5b和温度传感器4测定起动时室内空间的温度及湿度。
在此,在空调机10内部具有的存储部81中由用户设定有期望的目标温度值、目标湿度值。
因此,在S3,控制部80算出测定到的温度及湿度与用户预先设定的温度及湿度之差的比例。结果是,在S4中,控制部80从温度和湿度中选择测定值与设定值之差的比例大的一个,在S5中,确定是优先进行显热处理还是优先进行潜热处理。并且,在S6中,空调机10根据室内空间在起动时的温度、湿度以优先进行显热处理和潜热处理中的适当处理的形态进行优先控制运转。另外,控制部80持续运转该优先控制运转直到满足后面详述的规定条件,在满足规定条件后,在S7切换成通常运转。
下面对该优先控制运转的具体控制内容进行说明。
例如,在控制部80算出温度的实测值与设定的目标温度值之差的比例比湿度大而确定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显热优先控制运转时,使切换第一热交换器3及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的间歇切换时间比通常运转时长。由此,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可在充分冷却的状态下进行空气和制冷剂的热交换,而且,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则热交换器表面承载的吸附剂的吸附能力逐渐降低,从而使显热处理比潜热处理优先。
另外,在确定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时,除上述控制外,也可进行控制使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高。由此,可提高显热处理的能力,进行更多地进行显热处理的运转。
再者,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是不具有换气功能的干燥剂式调湿机时、或是干燥剂式外调机而进行上述循环运转时,也可进行使从室外取入的空气的循环量增加的控制。这样,通过使空气的循环量增加,可提高显热处理的能力,从而进行显热处理的优先控制运转。
另一方面,在控制部80确定进行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时,使切换第一热交换器3及第二热交换器5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的间歇切换时间比通常运转时短。由此,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表面承载的吸附剂可始终维持在具有高的吸附能力的状态,而且,若间歇切换时间缩短,则在热交换器充分冷却(加热)之前进行切换,从而可使潜热处理比显热处理优先。
另外,在确定进行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时,除上述控制外,也可进行控制使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高。由此,可提高潜热处理的能力,进行更多地进行潜热处理的运转。
在满足以下所述的条件时进行从该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的切换。
即,如图11所示,控制部80与可设定进行优先控制运转的时间的计时器82连接。因此,控制部80在优先控制运转开始后,在经过设定在计时器82中的规定时间时视为满足规定条件,进行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的切换。
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的切换并不限定为利用设定在该计时器82中的时间经过来进行切换。除此之外,也可在根据湿度传感器3b、5b及温度传感器4的测定结果判断出室内空间的温度湿度达到存储在存储部81中的温度、湿度的设定值时,控制部80视为满足规定条件,进行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的切换。另外,也可在手动输入部83接收到用户的输入时,控制部80视为满足规定条件,进行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的切换。并且,也可通过这些多个切换条件的组合,进行更加多样的控制。
再者,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中,也可进行从优先控制运转向其他优先控制运转的切换。具体而言,在优先控制运转中,例如在使显热处理优先地进行的优先控制运转时,也可从湿度传感器3b、5b及温度传感器4的测定结果判断出潜热负荷增加(湿度上升)时,切换成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也可同样地从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向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切换。
—根据初始设定进行的优先控制—
下面针对根据初始设定确定的控制,使用图13说明优先控制运转的内容。
首先,如图13所示,空调机10在S11中起动。然后在S12中,控制部80对存储部81中存储的初始设定的内容进行确认。在此,对于初始设定的内容,例如可进行初始设定为在湿度较高的梅雨时期使潜热处理优先,或可进行初始设定为在气温较高的盛夏使显热处理优先。
在S13,控制部80根据作为初始设定存储在存储部81中的内容确定是优先进行显热处理还是优先进行潜热处理。并且,在S14中,空调机10开始进行优先控制运转。另外,控制部80持续运转该优先控制运转直到满足上述的规定条件,在满足规定条件后,在S15切换成通常运转。
有关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的具体控制内容、以及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的切换与上述相同。
[本空调机的特征]
(1)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中,在起动时到开始通常运转之前的阶段,如图12所示,控制部80根据温度传感器4等的测定结果来调整间歇切换时间等,从而进行使显热处理或潜热处理中任一个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由此,可对运转进行控制,例如在起动时若室内空间的气温非常高则使显热处理优先,若湿度非常高则使潜热处理优先。由此,由于从起动时开始进行优先控制运转,从而可根据起动时的室内空间环境进行最适合的运转,可高效地提供舒适的环境。
(2)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中,如图5及图11所示,具有分别测定室内空间的温度、湿度的湿度传感器3b、5b及温度传感器4。
由此,可测定起动时室内空间的温度及湿度,控制部80可使用该测定结果来确定优先控制运转是使显热处理优先还是使潜热处理优先。
(3)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中,控制部80在开始优先运转后,在通过上述湿度传感器3b、5b及温度传感器4检测到温度及/或湿度达到规定的设定值时,控制部80将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切换。
由此,在通过优先运转对显热负荷或潜热负荷进行优先处理从而达到期望的温度或湿度后,切换成通常运转,从而可使室内环境高效地成为期望的环境。
(4)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中,如图11所示,控制部80与计时器82连接,根据计时器82中设定的时间进行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的切换。
由此,通过在计时器82中设定时间限制进行优先控制运转,从而在经过期望的时间后可顺利地从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的切换。
(5)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中,如图11所示,控制部80与手动输入部83连接。并且,在手动输入部83接收到用户的输入时,控制部80将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切换。
由此,与设定在计时器82中的时间和温度湿度无关,可在用户期望的时间将优先控制运转向通常运转切换。
(6)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中,当在优先控制运转中由温度传感器4等检测到室内环境的变化时,控制部80向另一种优先控制运转切换。
例如,在进行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的期间,在温度传感器4检测到室内空间的气温上升(显热负荷增加)时,即使潜热处理还没有进行到期望的状态,也可切换成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由此,可根据优先控制运转中的环境变化进行更为灵活的控制。
(7)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中,如图11所示,连接有存储部81,根据存储在存储部81中的初始设定,在起动时到开始通常运转之前的期间进行规定的优先控制运转。
由此,可根据环境等的变化、例如各季节来变更初始设定,从而不需在每次起动时都测定室内空间的温度湿度等来确定优先控制运转的内容,可马上开始由初始设定确定的优先控制运转。
(8)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中,如图1、图5等所示,具有: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3、第二热交换器5)、以及承载在各热交换器3、5表面上的吸附剂。另外,如图11所示,控制部80与空气流路切换机构91、切换制冷剂流路的四通切换阀9连接。并且,控制部80每经过规定间歇切换时间就切换上述空气流路切换机构91等,从而在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吸附剂中的水分脱离且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吸附剂吸附水分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吸附剂吸附水分且第二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吸附剂中的水分脱离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参照图6(a)、图6(b)及图7~图10)。
由此,可每经过规定间歇切换时间使多个热交换器交替地作为蒸发器、冷凝器使用、即进行所谓的间歇式控制。
(9)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是进行上述间歇式控制的空调机,在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时,将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长。
由此,由于间歇切换时间延长,各热交换器3、5可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发挥作用到温度充分地上升、下降,因此,可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另外,流经图5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的制冷剂的冷凝目标温度也可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高。
由此,可提高显热处理能力,故可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另外,即使在进行上述循环模式下的运转的过程中要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也可通过与上述说明的条件相同的条件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10)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是进行上述间歇式控制的空调机,在进行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时,将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短。
由此,在各热交换器3、5的温度充分地上升、下降之前进行切换,吸附剂可始终维持在比较干燥的状态。因此,可实施使潜热处理比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是进行上述间歇式控制的空调机,在进行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时,将流经图5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的制冷剂的冷凝目标温度设定得比通常运转时高。
由此,可提高潜热处理能力,故可进行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另外,与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相同,即使在循环模式运转过程中也可通过与上述说明相同的条件进行使潜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11)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中,如图11所示,控制部80与空气流路切换机构91连接,在上述间歇式控制运转中进行下述循环运转:对从室内空间取入的空气进行显热负荷的处理或潜热负荷的处理,将处理后的空气向室内空间排出以进行循环,另一方面,对从室外取入的空气供给显热负荷或潜热负荷并向室外放出。并且,在进行这种循环运转时,若要使显热处理优先,则控制部80对空气流路切换机构91的动作进行控制,使从室外取入的空气的循环量增加。
由此,在进行显热处理的热交换器3、5中风量增加,可提高显热处理的效率,故可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另外,在上述循环运转中也可通过延长间歇切换时间、将制冷剂的冷凝温度设定得较高等方法进行使显热处理优先的运转。
(12)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的控制方法中,根据图12及图13所示的流程图进行起动时的优先控制运转。即,测定起动时室内空间的温度湿度来确定进行显热处理或潜热处理中某一种的优先控制运转。或者,在起动时,根据由初始设定决定的内容进行优先控制运转。
由此,可根据起动时的空间环境和季节的变化等,进行使最适合的处理优先的运转,从而起动后可高效地使室内空间成为舒适的环境。
[其他实施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为该实施例,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A)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空调机10是干燥剂式外调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如图14(a)及图14(b)所示,也可以是构成具有显热处理用热交换器6a的制冷剂回路100的空调机。即使采用这种构成,也与热交换器6a的存在无关,可在第一热交换器3和第二热交换器5中进行对显热处理或潜热处理优先进行处理的优先控制运转。
在此,对具有图14(a)及图14(b)等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00的空调机进行说明。
制冷剂回路100具有压缩机97、膨胀阀98和四通切换阀99各一个。另外,在制冷剂回路100中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6b、室内热交换器6a和热交换器3、5。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室外热交换器6b构成为热源侧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6a和热交换器3、5构成利用侧热交换器。
另外,在制冷剂回路100中设置有电磁阀96和毛细管95。电磁阀96设置在热交换器3、5和室内热交换器6a之间。毛细管95的一端连接在电磁阀96和热交换器3、5之间,另一端连接在电磁阀96和室内热交换器6a之间。
在具有该制冷剂回路100的空调装置中,进行除湿制冷运转和加湿取暖运转。
例如,在除湿制冷运转中,四通切换阀99设定为第一状态,室外热交换器6b成为冷凝器,室内热交换器6a成为蒸发器。另外,交替地反复进行热交换器3、5作为蒸发器的吸附动作和热交换器3、5作为冷凝器的再生动作。再者,在除湿制冷运转中,向室外热交换器6b供给室外空气,向室内热交换器6a及热交换器3、5供给室内空气。并且,由室内热交换器6a冷却后的空气向室内连续地供给,另一方面,由热交换器3、5除湿后的空气向室内间歇地供给。
在吸附动作中,如图14(a)所示,电磁阀96开放,对膨胀阀98的开度进行适当调节。在该状态下,从压缩机97吐出的制冷剂在由室外热交换器6b冷凝后由膨胀阀98减压,然后,在依次通过热交换器3、5和室内热交换器6a的期间蒸发,并吸入压缩机97中被压缩。
在该吸附动作中,在室外热交换器6b从制冷剂吸热后的室外空气向室外排出,由室内热交换器6a冷却后的室内空气向室内返回。在热交换器3、5中,室内空气中的水分由吸附材料吸附,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此时产生的吸附热由制冷剂吸收。由热交换器3、5除湿后的室内空气向室内返回。
再生动作中,如图14(b)所示,电磁阀96关闭,膨胀阀98全开。在该状态下,从压缩机97吐出的制冷剂在依次通过室外热交换器6b和热交换器3、5的期间冷凝,然后由毛细管95减压,再由室内热交换器6a蒸发,并吸入压缩机97中被压缩。
在该再生动作中,在室外热交换器6b从制冷剂吸热后的室外空气向室外排出,由室内热交换器6a冷却后的室内空气向室内返回。在热交换器3、5中,利用制冷剂对吸附材料进行加热使其再生,从吸附剂中脱离的水分施加给室内空气。从热交换器3、5脱离的水分与室内空气一起向室外排出。
另外,由于取暖加湿运转基本上与上述制冷除湿运转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B)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空调机10具有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3、第二热交换器)并进行间歇式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使用单一的热交换器、通过使承载有吸附剂的调湿元件旋转等方法进行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的连续式空调机(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1-208374号公报)。在这种连续式空调机中也可进行上述实施例中那样的起动时的优先控制运转。
再者,本发明的空调机除具有换气功能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干燥剂式外调机外,也可是没有换气功能的干燥剂式调湿机。
(C)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空调机10具有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3、第二热交换器5)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具有三个以上的热交换器、进行间歇式控制从而在规定数量的热交换器进行吸附动作且其他热交换器进行再生动作的第一状态、以及上述规定数量的热交换器进行再生动作且其他热交换器进行吸附动作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空调机10。
(D)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吸附剂承载在第一热交换器3、第二热交换器5表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在第一热交换器3及第二热交换器5附近配置具有吸附剂的调湿元件102、103、使通过第一热交换器3及第二热交换器5之前或之后的空气通过调湿元件102、103的空调机101。采用这种构成,通过传递各热交换器3、5的蒸发热和冷凝热,空调机101可进行吸附剂的吸附动作及再生动作。另外,在图15所示的回路中,表示的是加湿运转时的制冷剂和空气的流向。
(E)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热交换器3及第二热交换器5是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波纹翅片式热交换器等其他形式的热交换器。
(F)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吸附剂通过浸渍成形承载在各翅片13及传热管15外表面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只要不破坏吸附剂的性能,也可采用其他任何方法将吸附剂承载在各翅片13及传热管15外表面上。
(G)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具有测定室内空间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以及测定湿度的湿度传感器3b、5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具有温度传感器4及湿度传感器3b、5b中任意一个。不过,此时不能从温度和湿度这两个方面来确定优先控制运转,因此,在希望根据起动时室内空间的环境进行正确的控制时,最好还是像上述实施例那样具有测定室内空间气温的温度传感器4、以及测定湿度的湿度传感器3b、5b。
另外,湿度传感器3b、5b及温度传感器4各设置了两个,但也可各设置一个。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空调机利用起动时进行的优先控制运转可起到使室内空间高效地成为舒适环境的效果,因此,可广泛应用在具有处理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双方的功能的干燥剂式调湿机和外调机等空调机中。
Claims (14)
1、一种空调机(10),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运转来对室内空间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
包括控制部(80),在起动时到开始通常运转的期间,进行使所述显热负荷的处理及所述潜热负荷的处理中的任一种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所述室内空间的温度、湿度中至少一个的检测部(3b、4、5b)。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80)在所述检测部(3b、4、5b)检测到所述室内空间的温度及湿度中至少一个达到预先设定的温度或湿度时,从所述优先控制运转向所述通常运转切换。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定对进行所述优先控制运转的时间进行限制的时间的限时部(82),
所述控制部(80)根据所述限时部(82)所设定的时间从所述优先控制运转向所述通常运转切换。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80)在用户进行了手动输入时从所述优先控制运转向所述通常运转切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80)即使在所述优先控制运转过程中,也可根据所述检测部(3b、4、5b)的检测结果从使所述显热负荷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向使所述潜热负荷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切换、或者从使所述潜热负荷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向使所述显热负荷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切换。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80)根据初始设定来确定所述起动时使所述显热负荷处理及所述潜热负荷处理中的哪一种处理优先地进行所述优先控制运转。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剂、以及被供给在构成所述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器(3、5),
所述控制部(80)一边每经过规定间歇切换时间交替地切换以下两个动作一边进行运转,该两个动作是:所述热交换器(3、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所述吸附剂中的水分脱离的再生动作、以及所述热交换器(3、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所述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80)在所述优先控制运转中使所述显热负荷的处理优先时,进行将所述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所述通常运转时长、以及将所述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得比所述通常运转时高这两种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80)在所述优先控制运转中使所述潜热负荷的处理优先时,进行将所述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所述通常运转时短、以及将所述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得比所述通常运转时高这两种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进行下述循环运转:对从所述室内空间取入的空气进行所述显热负荷处理或所述潜热负荷处理,将所述处理后的空气向室内空间排出,并且,对从室外取入的空气供给所述显热负荷或所述潜热负荷,然后向室外放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80)在所述优先控制运转中使所述显热负荷的处理优先时,进行将所述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所述通常运转时长、将所述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得比所述通常运转时高、以及增加从所述室外取入的空气的循环量这三种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80)在所述优先控制运转中使所述潜热负荷的处理优先时,进行将所述间歇切换时间设定得比所述通常运转时短、以及将所述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目标值设定得比所述通常运转时高这两种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14、一种空调机(10)的控制方法,是对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运转来对室内空间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进行处理的空调机(10)进行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起动时到开始通常运转的期间,进行使所述显热负荷的处理及所述潜热负荷的处理中的任一种处理优先的优先控制运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04763/2004 | 2004-03-31 | ||
JP2004104763A JP3712000B2 (ja) | 2004-03-31 | 2004-03-31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30423A true CN1930423A (zh) | 2007-03-14 |
CN100559093C CN100559093C (zh) | 2009-11-11 |
Family
ID=35125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800078293A Active CN100559093C (zh) | 2004-03-31 | 2005-03-24 |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841194B2 (zh) |
EP (1) | EP1757872B1 (zh) |
JP (1) | JP3712000B2 (zh) |
KR (1) | KR100781500B1 (zh) |
CN (1) | CN100559093C (zh) |
AU (1) | AU2005230506B2 (zh) |
ES (1) | ES2653809T3 (zh) |
WO (1) | WO2005098325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42638B (zh) * | 2007-10-31 | 2012-10-17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CN102778011A (zh) * | 2012-08-09 | 2012-11-14 |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 手语操控的空调器及其手语操控方法 |
CN106052006A (zh) * | 2016-05-12 | 2016-10-26 | 上海交通大学 | 空调系统温湿度弱关联控制方法 |
CN108489031A (zh) * | 2018-03-20 | 2018-09-0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空调机组及存储介质 |
CN110249185A (zh) * | 2017-02-03 | 2019-09-17 | 菱和技术株式会社 | 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空气处理系统和空气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86556B2 (en) * | 2004-03-31 | 2011-02-15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EP1944690A3 (de) * | 2006-12-19 | 2009-05-20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System |
JP4301330B2 (ja) * | 2007-08-28 | 2009-07-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4305555B2 (ja) * | 2007-08-28 | 2009-07-2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KR100830095B1 (ko) * | 2007-11-12 | 2008-05-20 | 충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냉방부하 예측방법 |
JP5362537B2 (ja) * | 2008-12-25 | 2013-12-1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調制御装置、冷却システム及び空調制御プログラム |
US9255720B2 (en) * | 2010-04-21 | 2016-02-09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Demand control ventilation system with commissioning and checkout sequence control |
JP4993014B2 (ja) | 2010-09-30 | 2012-08-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空調処理システム |
TW201219727A (en) * | 2010-11-03 | 2012-05-16 | Chung Hsin Elec & Mach Mfg | Control method for absorption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
US9835348B2 (en) | 2011-03-11 | 2017-12-05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humidity |
US9429334B2 (en) * | 2011-10-07 | 2016-08-30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HVAC personal comfort control |
EP2881274B1 (en) * | 2012-08-05 | 2019-06-19 | Yokohama Heat use Technology | Dehumidifying device for vehicle |
EP2896903B1 (en) * | 2012-09-04 | 2019-06-12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Humidification device |
CN106200723A (zh) * | 2016-08-31 | 2016-12-07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一种用于空间相机高稳定性空心桁架杆的精密热控装置 |
CN106200722A (zh) * | 2016-08-31 | 2016-12-07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一种用于空间相机高稳定性桁架杆的精密热控装置 |
CN110192069B (zh) * | 2016-11-16 | 2021-03-1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控制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 |
JP2018115821A (ja) * | 2017-01-19 | 2018-07-26 | 国立大学法人 東京大学 | 空調システム |
KR101973648B1 (ko) | 2017-08-07 | 2019-04-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
KR101973646B1 (ko) | 2017-08-07 | 2019-04-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KR102660737B1 (ko) * | 2019-01-15 | 2024-04-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
US11892192B1 (en) | 2019-08-22 | 2024-02-06 | Transaera,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multiple energy storage sub-systems |
US11874018B1 (en) | 2020-11-04 | 2024-01-16 | Transaera, Inc. | Cooling and dehumidifcation system |
CN115628526B (zh) * | 2022-11-28 | 2023-03-10 | 北京煦联得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空调机组数据处理的干湿负荷调控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29639A (ja) * | 1985-11-29 | 1987-06-11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S60108635A (ja) * | 1983-11-16 | 1985-06-1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06101894A (ja) | 1992-09-08 | 1994-04-12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JPH08178399A (ja) | 1994-12-28 | 1996-07-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除加湿装置 |
JP2968232B2 (ja) * | 1997-04-11 | 1999-10-25 |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JPH10318617A (ja) * | 1997-05-19 | 1998-12-04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
JP3620465B2 (ja) | 2001-04-25 | 2005-02-1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換気装置 |
JP2003161465A (ja) | 2001-11-26 | 2003-06-06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JP2004069257A (ja) | 2002-08-09 | 2004-03-04 | Daikin Ind Ltd | 調湿エレメント及び調湿装置 |
JP3624910B2 (ja) | 2003-05-27 | 2005-03-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KR100781501B1 (ko) * | 2004-03-31 | 2007-11-30 |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공기 조화기 및 공기 조화기의 제어 방법 |
JP3709482B2 (ja) * | 2004-03-31 | 2005-10-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US7886556B2 (en) * | 2004-03-31 | 2011-02-15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US7721560B2 (en) * | 2004-07-20 | 2010-05-25 | Carpenter Frank K | Climate control and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
2004
- 2004-03-31 JP JP2004104763A patent/JP371200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3-24 US US10/593,474 patent/US7841194B2/en active Active
- 2005-03-24 EP EP05727083.7A patent/EP1757872B1/en active Active
- 2005-03-24 KR KR1020067015717A patent/KR10078150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3-24 ES ES05727083.7T patent/ES2653809T3/es active Active
- 2005-03-24 AU AU2005230506A patent/AU2005230506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5-03-24 CN CNB2005800078293A patent/CN100559093C/zh active Active
- 2005-03-24 WO PCT/JP2005/005345 patent/WO20050983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42638B (zh) * | 2007-10-31 | 2012-10-17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CN102778011A (zh) * | 2012-08-09 | 2012-11-14 |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 手语操控的空调器及其手语操控方法 |
CN106052006A (zh) * | 2016-05-12 | 2016-10-26 | 上海交通大学 | 空调系统温湿度弱关联控制方法 |
CN106052006B (zh) * | 2016-05-12 | 2019-02-22 | 上海交通大学 | 空调系统温湿度弱关联控制方法 |
CN110249185A (zh) * | 2017-02-03 | 2019-09-17 | 菱和技术株式会社 | 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空气处理系统和空气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8489031A (zh) * | 2018-03-20 | 2018-09-0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空调机组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5098325A1 (ja) | 2005-10-20 |
EP1757872A4 (en) | 2011-12-21 |
EP1757872A1 (en) | 2007-02-28 |
US7841194B2 (en) | 2010-11-30 |
ES2653809T3 (es) | 2018-02-08 |
KR20060121946A (ko) | 2006-11-29 |
KR100781500B1 (ko) | 2007-11-30 |
US20070144189A1 (en) | 2007-06-28 |
CN100559093C (zh) | 2009-11-11 |
AU2005230506B2 (en) | 2008-08-28 |
JP3712000B2 (ja) | 2005-11-02 |
EP1757872B1 (en) | 2017-11-22 |
JP2005291570A (ja) | 2005-10-20 |
AU2005230506A1 (en) | 2005-10-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30423A (zh) |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946974A (zh) | 空调机及空调机的控制方法 | |
CN1179158C (zh) | 多室型空调装置与多室型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926388A (zh) | 空调系统 | |
CN1181301C (zh) | 制冷剂循环系统 | |
CN1934393A (zh) | 调湿装置 | |
CN1795349A (zh) | 湿度控制装置 | |
CN1201125C (zh) | 制冷循环系统和冷冻、空调装置 | |
CN1926387A (zh) | 空调系统 | |
CN1585874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84866C (zh) | 蓄热式空调机及除霜方法 | |
CN101056690A (zh) | 除湿装置 | |
CN1304803C (zh) | 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节流装置、流量控制装置 | |
CN1948845A (zh) | 空调器 | |
CN1864033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864035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527925A (zh) | 空调装置 | |
CN1864034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1031758A (zh) | 换气装置、空调系统、换气系统及建筑物 | |
CN1886625A (zh) | 冷冻装置和空调装置 | |
CN1886626A (zh) | 冰箱 | |
CN1886628A (zh) | 热泵式干衣机 | |
CN1149364C (zh) | 冷冻装置 | |
CN1677017A (zh) | 冷冻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671999A (zh) | 空调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