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3779B - 除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43779B CN105143779B CN201380075437.5A CN201380075437A CN105143779B CN 105143779 B CN105143779 B CN 105143779B CN 201380075437 A CN201380075437 A CN 201380075437A CN 105143779 B CN105143779 B CN 1051437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refrigerant
- air
- operation mode
- r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 F25D21/12—Removing frost by hot-fluid circulating system separate from the refrigerant syste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58—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using regene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除湿装置(100)调整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三换热器(11c)的制冷剂量,确保除霜所需的热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合了干燥剂和热泵的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存在进行水分的吸附及解吸的干燥剂和热泵组合而成的除湿装置。作为这样的除湿装置提出了以下装置,即,划分风路,以使相对湿度不同的空气通过转子状的干燥剂材料,使干燥剂材料旋转,由此,反复进行吸附反应和解吸反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装置是在低温时(例如10℃)使由加热器加热的空气流入干燥剂材料来促进水分的送出。由此,高湿化,增加加湿量,加热空气通过蒸发器,由此使蒸发温度上升来抑制换热器的结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649967号公报(例如,权利要求1、6等)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装置能够抑制结霜,但温度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例如5℃等),加热器能力不足,低温空气会流入蒸发器。由此,在这样的低温外气时,仍然发生结霜。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装置中,在结霜时,需要通过加热器加热进行的除霜、和通过使压缩机停止的关闭循环进行的除霜。但是,在使用了加热器的除霜的情况下,存在消耗电力的增加、和在除霜时加湿周围空气这样的问题。在关闭循环中进行除霜的情况下,由于除霜时间的长时间化、和加湿蒸发器通过空气,所以存在在低温区域中不能确保除湿量这样的问题。
而且,在制冷循环中发生冷凝热,但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大半的冷凝热直接被放出,存在不能利用除霜所使用的热源的状况。
本发明是为了至少一个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除湿装置,利用制冷循环中的冷凝热来进行除霜,并且在除霜时极力地缩短放出加湿空气的时间。另外,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除湿装置,能够将流入干燥剂材料的空气质量控制成适于除霜时、除湿时的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风路框体,其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第一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第二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第三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水分吸附构件,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向相对湿度低的空气解吸水分,从相对湿度高的空气吸附水分;送风构件,其按照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顺序送出空气;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旁通回路,其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或全部旁通绕过所述第三换热器;流量调整构件,其调整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其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或者使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以及节流构件,其对在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进行减压;通过所述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和第二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通过所述流量调整构件调整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中的加热量。
本发明的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风路框体,其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第一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第二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第三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水分吸附构件,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向相对湿度低的空气解吸水分,从相对湿度高的空气吸附水分;送风构件,其按照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顺序送出空气;风路切换构件,其切换由所述送风构件所产生的空气流动;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流量调整构件,其调整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中流动的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其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或者使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以及节流构件,其对在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进行减压;通过所述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和第二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通过所述送风构件以及所述风路切换构件调整在所述第三换热器通过的风量,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中的加热量。
本发明的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风路框体,其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第一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第二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第三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水分吸附构件,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向相对湿度低的空气解吸水分,从相对湿度高的空气吸附水分;送风构件,其按照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顺序送出空气;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流量调整构件,其调整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中流动的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第一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其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或者使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一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其使流出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流入;以及节流构件,其对在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进行减压;通过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并联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切换第一制冷剂回路和第二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及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通过所述流量调整构件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中的加热量。
本发明的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风路框体,其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第二风路框体,其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第一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第一风路框体内;第二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第一风路框体内;第三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第二风路框体内;水分吸附构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一风路框体内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向相对湿度低的空气解吸水分,从相对湿度高的空气吸附水分;第一送风构件,其按照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送出空气;第二送风构件,其向所述第三换热器送出空气;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旁通回路,其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或全部旁通绕过所述第三换热器;流量调整构件,其调整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其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或者使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以及节流构件,其对在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进行减压;通过所述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和第二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通过所述流量调整构件调整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中的加热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除湿装置,能够控制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的加热量,尤其在水分吸附构件的解吸和换热器的除霜所需的热量不同的情况下,能够供给与目的相应的热量,并能够实现除霜时间的缩短、水分吸附构件的放湿量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所具有的水分吸附构件的饱和水分吸附量相对于相对湿度的推移的吸附等温线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第一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路径的概要回路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第二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路径的概要回路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第三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路径的概要回路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第四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路径的概要回路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第一运转模式下的温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第二运转模式下的温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第三运转模式下的温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第四运转模式下的温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
图11是概要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运转模式变更控制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其他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另外其他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结构的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存在与实际不同的情况。另外,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件,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而且,说明书全文所述的构成要素的实施方式只是例示性的,不限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100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概要图。图2是表示除湿装置100所具有的水分吸附构件16的饱和水分吸附量相对于相对湿度的推移的吸附等温线图。基于图1及图2说明除湿装置100。
《除湿装置100的空气流路(风路)结构》
除湿装置100中的除湿对象空气通过第一换热器11a、水分吸附构件16、第二换热器11b、第三换热器11c之后,被送风构件12放出到除湿对象空间。
除湿装置100具有风路框体10,该风路框体10形成有通过送风构件12使空气在第一换热器11a、水分吸附构件16、第二换热器11b、第三换热器11c中流动的空气流路10a。在风路框体10上形成有成为空气的导入口的吸入口10b和成为空气的放出口的吹出口10c。
此外,这里,在图1中,将送风构件12配置在风路框体10内的空气流路10a的最下游,但若目标的风量通过第一换热器11a~第三换热器11c、水分吸附构件16,则也可以配置在最上游,送风构件12的配置位置被限定于图示的位置。
对配置在空气流路10a内的传感器进行说明。
温湿度传感器2a~2e检测空气流路10a内的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绝对湿度、湿球温度中的任意一方。
温湿度传感器2a被设置在除湿装置100的空气流路10a的流入部,并检测除湿对象空气的温湿度。
温湿度传感器2b被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a的空气流动的下游侧,并检测在第一换热器11a通过后的空气的温湿度。
温湿度传感器2c被设置在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流动的下游侧,并检测在水分吸附构件16的通过后的空气的温湿度。
温湿度传感器2d被设置在第二换热器11b的空气流动的下游侧,并检测在第二换热器11b通过后的空气的温湿度。
温湿度传感器2e被设置在第三换热器11c的空气流动的下游侧,并检测在第三换热器11c通过后的空气的温湿度。
另外,在空气流路10a内配置有风速传感器(风量检测构件)3。
风速传感器3用于检测空气流路10a内的通过空气风量。此外,风速传感器3的配置位置只要是能够检测空气流路10a的通过风量的配置位置即可,对配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除湿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
除湿装置100具有制冷剂回路A。制冷剂回路A通过配管连接以下部件而构成: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3;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或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11a~第三换热器11c;对被冷凝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节流构件14;使在第一换热器11a、第二换热器11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向反转的四通阀15;调整制冷剂的流量的流量调整构件17。
除湿装置100的运转模式通过四通阀15、流量调整构件17的切换被分成4个运转模式。
第一运转模式是以连接第三换热器11c和第二换热器11b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5,以使从压缩机13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的方式切换流量调整构件17。
也就是说,在第一运转模式中,形成制冷剂按压缩机13、第三换热器11c、四通阀15、第二换热器11b、节流构件14、第一换热器11a、四通阀15的顺序流动、再流入压缩机13的制冷剂流路(参照后述的图3的制冷剂流路101)。
另外,此时,流量调整构件17不使制冷剂向使第三换热器11c旁通的流路(旁通回路20)流动地发挥功能。
第二运转模式是以连接第三换热器11c和第一换热器11a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5,以使从压缩机13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三换热器11c和四通阀15双方的方式切换流量调整构件17。
也就是说,在第二运转模式中,形成制冷剂按压缩机13、第三换热器11c、四通阀15、第一换热器11a、节流构件14、第二换热器11b、四通阀15的顺序流动、再流入压缩机13的制冷剂流路(参照后述的图4(a)的制冷剂流路102a)。
与此同时,在第二运转模式中,形成有制冷剂按压缩机13、四通阀15、第一换热器11a、节流构件14、第二换热器11b、四通阀15的顺序流动、再流入压缩机13的制冷剂流路(参照后述的图4(b)的制冷剂流路102b)。
此外,此时,流量调整构件17还使制冷剂在制冷剂旁通绕过第三换热器11c的流路中流动地发挥功能。
第三运转模式是以连接第三换热器11c和第一换热器11a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5,以使从压缩机13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的方式切换流量调整构件17。
也就是说,在第三运转模式中,形成制冷剂按压缩机13、第三换热器11c、四通阀15、第一换热器11a、节流构件14、第二换热器11b、四通阀15的顺序流动、再流入压缩机13的制冷剂流路(参照后述的图5的制冷剂流路103)。
此外,此时,流量调整构件17不使制冷剂在旁通绕过第三换热器11c的流路中流动地发挥功能。
第四运转模式是以连接第三换热器11c和第二换热器11b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5,以使从压缩机13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三换热器11c和四通阀15双方的方式切换流量调整构件17。
也就是说,在第四运转模式中,形成制冷剂按压缩机13、第三换热器11c、四通阀15、第二换热器11b、节流构件14、第一换热器11a、四通阀15的顺序流动、再流入压缩机13的制冷剂流路(参照后述的图6(a)的制冷剂流路104a)。
与此同时,在第四运转模式中,形成制冷剂按压缩机13、四通阀15、第二换热器11b、节流构件14、第一换热器11a、四通阀15的顺序流动、再流入压缩机13的制冷剂流路(参照后述的图4(b)的制冷剂流路104b)。
此外,此时,流量调整构件17还使制冷剂在制冷剂旁通绕过第三换热器11c的流路中流动地发挥功能。
(压缩机13)
压缩机13是被马达(未图示)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此外,压缩机13的台数不限于1台,也可以并联或串联连接地搭载2台以上的压缩机。
(第一换热器11a~第三换热器11c)
第一换热器11a~第三换热器11c是由传热管和大量的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另外,第一换热器11~第三换热器11c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只要能够切换加热或冷却并能够调整加热量即可,可以是串联连接也可以是并联连接。
(送风构件12)
送风构件12由能够使通过除湿装置100的空气流路10a的空气的流量可变的风扇构成。例如,由被DC风扇马达等通过马达驱动的离心风扇或多叶片风扇等构成即可。
(节流构件14)
节流构件14由能够进行在制冷剂回路A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调节等的部件构成即可。例如,由能够通过步进马达(未图示)调整节流的开度的电子膨胀阀、受压部采用了膜片的机械式膨胀阀或者毛细管构成即可。
(四通阀15)
四通阀15是用于切换在第一换热器11a、第二换热器11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的阀。该四通阀15与本发明的“(第一)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相当。
四通阀15在第一运转模式或第三运转模式下工作时,构成了制冷剂流入四通阀15之后、按第二换热器11b、节流构件14、第一换热器11a、四通阀15的顺序流动的制冷剂回路。
四通阀15在第二运转模式或第四运转模式下工作时,构成了制冷剂流入四通阀15之后、按第一换热器11a、节流构件14、第二换热器11b、四通阀15的顺序流动的制冷剂回路。
此外,在实施方式1、2中,作为“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的一例列举了四通阀15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将有选择地切换制冷剂回路的部件,例如组合2个二通阀而成的部件作为“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
(水分吸附构件16)
除湿装置100具有水分吸附构件16。这里的水分吸附构件16是指,为了相对于除湿装置100的空气流路10a的风路截面积增大更多的通风截面积,成为沿着风路截面的多边形(例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或圆形的多孔平板等,能够使空气沿厚度方向通过地构成。水分吸附构件16被固定在空气流路10a内,成为静止的状态。
另外,在构成水分吸附构件16的多孔平板的表面上,沸石、硅胶、活性炭等这样的具有从湿度相对高的空气吸湿并向湿度相对低的空气放湿的特性的吸附材料被用于涂布、表面处理或含浸。
图2示出了水分吸附构件16所使用的吸附材料相对于空气的相对湿度能够吸附的水分量(平衡吸附量)。平衡吸附量一般随着空气相对湿度变高而增加。除湿装置100所使用的吸附材料采用相对湿度为80%以上的平衡吸附量与相对湿度为40~60%的平衡吸附量之差大的材料。由此,能够使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解吸能力上升。这里,平衡吸附量之差大时,成为相对湿度80%以上的平衡吸附量为相对湿度40~60%的平衡吸附量的1.5倍以上的点至少存在1点以上。
(流量调整构件17)
流量调整构件17由能够调整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的制冷剂量的部件构成。例如,能够由机械式开闭阀、三通阀、膨胀阀等构成流量调整构件17。
在使用机械式开闭阀的情况下,将机械式开闭阀分别安装在旁通流路、第三换热器11c的流入口近旁即可。在使用机械式开闭阀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机械式开闭阀分别安装在旁通流路及第三换热器11c的入口流路。
在使用三通阀的情况下,将流入口与压缩机排出配管连接,将出口的一方与第三换热器11c的流入口连接,将另一方与旁通流路入口连接,也可以使制冷剂仅通过第三换热器11c或旁通流路地工作。
在使用膨胀阀的情况下,将膨胀阀配置在第三换热器11c的入口或旁通流路内即可。
另外,也可以代替制冷剂流量来调整风量,只要能够调整第三换热器11c的加热量,调整的值可以是制冷剂流量和通过第三换热器11c的风量中的任意一方。此外,风量调整的情况下的设备结构图如图13所示。
(制冷剂)
除湿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A所使用的制冷剂是例如R410A、R407C、R404A等HFC制冷剂,R22、R134a等HCFC制冷剂,或者碳氢化合物、氦这样的自然制冷剂等。
(制冷剂回路A的传感器配置)
在除湿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A上配置有多个传感器。
排出温度传感器1a被设置在压缩机13的排出侧,检测从压缩机13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
吸入温度传感器1b被设置在压缩机13的吸入侧,检测被吸入压缩机13的制冷剂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1c被设置在第三换热器11c的入口侧,检测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的制冷剂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1d被设置在第三换热器11c的出口侧,检测从第三换热器11c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1e、1f被设置在第二换热器11b的出入口,检测流入或流出第二换热器11b的制冷剂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1g、1h被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a的出入口,检测流入或流出第一换热器11a的制冷剂的温度。
另外,除湿装置100具有检测除湿运转时间的计数器(图14所示的计数器4)。而且,除湿装置100具有被输入排出温度传感器1a、吸入温度传感器1b、温度传感器1c~1h、温湿度传感器2a~2e、风速传感器3、计数器4的测量信息的控制电路(图14所示的控制电路5)。该控制电路5基于来自各种传感器的信息,控制各种执行机构并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
《第一运转模式:制冷剂流路(第一制冷剂流路)101》
图3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第一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路径的概要回路图。基于图3说明除湿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A的第一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101的制冷剂工作。
在第一运转模式中,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二换热器11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一换热器11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从压缩机13被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通过了流量调整构件17之后,向第三换热器11c流动。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三换热器11c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时,一部分冷凝液化。该制冷剂通过了第三换热器11c之后,通过四通阀15向第二换热器11b流动。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换热器11b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时,冷凝液化,并向节流构件14流动。该制冷剂在节流构件14中被减压后,向第一换热器11a流动。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换热器11a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并蒸发之后,通过四通阀15再被吸入压缩机13。
《第二运转模式:制冷剂流路102a》
图4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第二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路径的概要回路图。图4中,(a)表示制冷剂流路102a,(b)表示制冷剂流路102b。首先,基于图4(a)说明除湿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A的第二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102a的制冷剂工作。
在第二运转模式中,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二换热器11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第一换热器11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从压缩机13被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通过了流量调整构件17之后,向第三换热器11c流动。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三换热器11c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时,一部分冷凝液化。该制冷剂通过了第三换热器11c之后,通过四通阀15向第一换热器11a流动。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一换热器11a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时,冷凝液化,并向节流构件14流动。该制冷剂在节流构件14中被减压后,向第二换热器11b流动。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二换热器11b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并蒸发之后,通过四通阀15再被吸入压缩机13。
《第二运转模式:制冷剂流路102b》
以下,基于图4(b)说明除湿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A的第二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102b的制冷剂工作。
从压缩机13被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通过了流量调整构件17之后,在第三换热器11c旁通绕过并通过四通阀15,向第一换热器11a流动。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一换热器11a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时,冷凝液化,并向节流构件14流动。该制冷剂在节流构件14中被减压后,向第二换热器11b流动。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二换热器11b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并蒸发之后,通过四通阀15再被吸入压缩机13。
《第三运转模式:制冷剂流路103》
图5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第三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路径的概要回路图。基于图5说明除湿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A的第三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103的制冷剂工作。
在第三运转模式中,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二换热器11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第一换热器11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从压缩机13被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通过了流量调整构件17之后,向第三换热器11c流动。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三换热器11c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时,一部分冷凝液化。该制冷剂通过了第三换热器11c之后,通过四通阀15向第一换热器11a流动。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一换热器11a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时,冷凝液化,并向节流构件14流动。该制冷剂在节流构件14中被减压之后,向第二换热器11b流动。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二换热器11b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并蒸发之后,通过四通阀15再被吸入压缩机13。
《第四运转模式:制冷剂流路104a》
图6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第四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路径的概要回路图。图6中,(a)表示制冷剂流路104a,(b)表示制冷剂流路104b。首先,基于图6(a)说明除湿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A的第四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104a的制冷剂工作。
在第四运转模式中,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二换热器11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一换热器11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从压缩机13被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通过了流量调整构件17之后,向第三换热器11c流动。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三换热器11c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时,一部分冷凝液化。该制冷剂通过了第三换热器11c之后,通过四通阀15向第二换热器11b流动。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换热器11b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时,冷凝液化,并向节流构件14流动。该制冷剂在节流构件14中被减压之后,向第一换热器11a流动。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换热器11a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并蒸发之后,通过四通阀15再被吸入压缩机13。
《第四运转模式:制冷剂流路104b》
以下,基于图6(b)说明除湿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A的第四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104b的制冷剂工作。
从压缩机13被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通过了流量调整构件17之后,从第三换热器11c旁通绕过并通过四通阀15,向第二换热器11b流动。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换热器11b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时,冷凝液化,并向节流构件14流动。该制冷剂在节流构件14中被减压之后,向第一换热器11a流动。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换热器11a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并蒸发之后,通过四通阀15再被吸入压缩机13。
《除湿装置100的除湿工作》
使用图7~10说明除湿装置100的各运转模式下的空气工作。
图7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第一运转模式下的温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图8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第二运转模式下的温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图9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第三运转模式下的温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图10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第四运转模式下的温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
这里,水分吸附构件16成为在第一运转模式、第四运转模式下水分保持量少,对高湿的空气(例如相对湿度70%以上)进行吸附反应的状态。另外,水分吸附构件16成为在第二运转模式、第三运转模式下水分保持量多,对低湿的空气(例如相对湿度60%以下)进行解吸反应的状态。此外,在第二运转模式、第四运转模式时,根据在第一换热器11a、第二换热器11b是否结霜,而动作不同。由此,无结霜的情况如图8(a)、图10(a)所示,有结霜的情况如图8(b)、图10(b)所示。
(第一运转模式下的除湿工作)
基于图7说明第一运转模式的除湿工作。图7的表示空气状态的1-1~1-5示出了第一运转模式下的流入空气(1-1)、第一换热器11a通过后(1-2)、水分吸附构件16通过后(1-3)、第二换热器11b通过后(1-4)、第三换热器11c通过后(1-5)。
如上所述,在第一运转模式中,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二换热器11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一换热器11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在除湿装置100的第一运转模式中,从风路框体10的吸入口10b被导入的导入空气(1-1)被送入第一换热器11a。这里,导入空气被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一换热器11a冷却。在导入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成为水分被除湿的除湿空气(1-2),并被送入水分吸附构件16。被冷却除湿的空气的相对湿度高达70~90%RH左右,从而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容易吸附水分。
被冷却的导入空气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吸附水分来除湿,而高温低湿化并流入第二换热器11b(1-3)。由于第二换热器11b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流入第二换热器11b的导入空气被加热,使通过空气温度上升(1-4)。通过了第二换热器11b之后的空气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由于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使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的通过空气温度上升(1-5),并从吹出口10c放出。
(第二运转模式下的除湿工作)
基于图8说明第二运转模式的除湿工作。图8的表示空气状态的2-1~2-5示出了第二运转模式下的流入空气(2-1)、第一换热器11a通过后(2-2)、水分吸附构件16通过后(2-3)、第二换热器11b通过后(2-4)、第三换热器11c通过后(2-5)。
如上所述,在第二运转模式下,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二换热器11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第一换热器11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首先,基于图8(a)说明无结霜的情况。
在除湿装置100的第二运转模式中,从风路框体10的吸入口10b导入的导入空气(2-1)被送入第一换热器11a。这里,导入空气被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换热器11a加热。通过第一换热器11a使导入空气的通过空气温度上升(2-2),并送入水分吸附构件16。此时,被加热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变得比流入空气低,从而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容易解吸水分。
而且,与后述的第三运转模式进行比较时,流入第一换热器11a的制冷剂量变多,从而第一换热器11a的加热量变得比第三运转模式大。因此,在相同温湿度、相同风量的空气流入第一换热器11a的情况下,在第一换热器11a通过后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变得比第三运转模式低。
被加热的空气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解吸水分,并被加湿,而低温高湿化并流入第二换热器11b(2-3)。由于第二换热器11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所以对流入第二换热器11b的通过空气进行冷却。在第二换热器11b中被冷却的通过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成为水分被除湿的除湿空气(2-4)。通过了第二换热器11b之后的空气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由于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使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的通过空气温度上升(2-5),并从吹出口10c放出。
以下,基于图8(b)说明有结霜的情况。此外,这里的结霜是指在第一换热器11a上结霜的情况。
在除湿装置100的第二运转模式中,从风路框体10的吸入口10b导入的导入空气(2-1)被送入第一换热器11a。由于第一换热器11a结霜,所以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换热器11a中进行除霜。通过了第一换热器11a的空气的温度在除霜时,相对湿度上升(2-2),并被送入水分吸附构件16。此时,空气温度根据流入空气温湿度和除霜状况而变化。
然后,空气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但由于相对湿度高,所以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与无结霜的情况相比变得难以解吸水分(随着时间经过,吸附解吸反应发生变化)。在水分吸附构件16通过后的空气流入第二换热器11b(2-3)。由于第二换热器11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所以对通过空气进行冷却。在第二换热器11b中被冷却的通过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成为水分被除湿的除湿空气(2-4)。通过了第二换热器11b之后的空气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由于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使通过空气上升(2-5),并从吹出口10c放出。
(第三运转模式下的除湿工作)
基于图9说明第三运转模式的除湿工作。图9的表示空气状态的3-1~3-5示出了第三运转模式下的流入空气(3-1)、第一换热器11a通过后(3-2)、水分吸附构件16通过后(3-3)、第二换热器11b通过后(3-4)、第三换热器11c通过后(3-5)。
如上所述,在第三运转模式中,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二换热器11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第一换热器11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在除湿装置100的第三运转模式中,从风路框体10的吸入口10b导入的导入空气(3-1)被送入第一换热器11a。这里,导入空气被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换热器11a加热。通过第一换热器11a使导入空气的通过空气温度上升(3-2),并被送入水分吸附构件16。被加热的空气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被解吸水分,并被加湿,而低温高湿化并流入第二换热器11b(3-3)。
由于第二换热器11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所以对流入第二换热器11b的通过空气进行冷却。在第二换热器11b中被冷却的通过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成为水分被除湿的除湿空气(3-4)。通过了第二换热器11b之后的空气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由于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使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的通过空气温度上升(3-5),并从吹出口10c放出。
(第四运转模式下的除湿工作)
基于图10说明第四运转模式的除湿工作。图10的表示空气状态的4-1~4-5示出了第四运转模式下的流入空气(4-1)、第一换热器11a通过后(4-2)、水分吸附构件16通过后(4-3)、第二换热器11b通过后(4-4)、第三换热器11c通过后(4-5)。
如上所述,在第四运转模式中,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二换热器11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一换热器11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首先,基于图10(a)说明无结霜的情况。
在除湿装置100的第四运转模式中,从风路框体10的吸入口10b导入的导入空气(4-1)被送入第一换热器11a。这里,导入空气被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一换热器11a冷却。在被第一换热器11a冷却的通过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成为水分被除湿的除湿空气(4-2),并被送入水分吸附构件16。另外,被冷却除湿的空气的相对湿度高达70~90%RH左右,因此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变得容易吸附水分。
被第一换热器11a冷却的导入空气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被吸附水分,并被除湿,而高温低湿化并流入第二换热器11b(4-3)。由于第二换热器11b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流入了第二换热器11b的空气被加热,使通过空气温度上升(4-4)。通过了第二换热器11b之后的空气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由于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使通过空气上升(4-5),并从吹出口10c放出。
(第四运转模式:有结霜)
以下,基于图10(b)说明有结霜的情况。此外,这里的结霜是指在第二换热器11b上结霜的情况。
在除湿装置100的第四运转模式中,从风路框体10的吸入口10b被导入的导入空气(4-1)被送入第一换热器11a。这里,导入空气被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一换热器11a冷却。在被第一换热器11a冷却的通过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成为水分被除湿的除湿空气(4-2),并被送入水分吸附构件16。另外,由于被冷却除湿的空气的相对湿度高达70~90%RH左右,所以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变得容易吸附水分。
被第一换热器11a冷却的导入空气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被吸附水分,并被除湿,而高温低湿化并流入第二换热器11b(4-3)。由于第二换热器11b结霜,所以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二换热器11b中进行除霜。通过了第二换热器11b的空气的温度在除霜时,相对湿度上升(4-4),通过了第二换热器11b之后的空气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由于第三换热器11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使通过空气温度上升(4-5),并从吹出口10c放出。
《运转模式变更控制》
基于图11说明除湿装置100的运转模式变更控制。图11是概要地表示除湿装置100的运转模式变更控制的一例的概要图。在图11(a)中表示在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三运转模式之间变更运转模式的情况,在图11(b)中表示按第一运转模式、第三运转模式、第二运转模式的顺序变更运转模式的情况,在图11(c)中表示按第一运转模式、第二运转模式、第三运转模式、第四运转模式的顺序变更运转模式的情况。
(运转模式变更控制200a)
在图11(a)中,通过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三运转模式,反复实施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的吸附反应和解吸反应。该运转模式变更控制200a即使不使流量调整构件17工作也能够确保解吸所需的热源,并且适于在不结霜的高湿条件(例如25℃,70%)等的通常运转时使用。
(运转模式变更控制200b)
在图11(b)中,通过按第一运转模式、第三运转模式、第二运转模式的顺序切换运转模式,反复实施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的吸附反应和解吸反应。这里,将第三运转模式向第二运转模式切换是为了,使第一换热器11a的冷凝热量增加,与第三运转模式相比进一步使低湿空气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由此能增加解吸的水分量,并增加能够吸附的水分量。由此,该运转模式变更控制200b需要使流量调整构件17工作来确保解吸所需的热源,并且适用于不结霜的低湿条件(例如25℃,30%)等。
此外,在运转模式变更控制200a、200b中的向各运转模式的变更判定,根据时间、水分吸附构件16前后的温度差、绝对湿度差、相对湿度变动、风路压力损失变动(因吸附而溶胀,水分吸附构件16的通过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等进行。但是,不限于此,只要知道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解吸反应是否充分地表现即可,并不是特别限定检测构件的方式这样的控制。
(运转模式变更控制200c)
在图11(c)中,通过按第一运转模式、第二运转模式、第三运转模式、第四运转模式的顺序切换运转模式,反复进行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材料的吸附和解吸,并且实施除霜运转。在第一运转模式中,通过第一换热器11a的冷却除湿而结霜,水分吸附构件16进行吸附反应。在第二运转模式中,对第一换热器11a进行除霜。在第三运转模式中,通过第二换热器11b的冷却除湿而结霜,水分吸附构件16进行解吸反应。在第四运转模式中,对第二换热器11b进行除霜。由此,使流量调整构件17工作并适用于除霜所需要的低温条件(例如5℃,80%)等。
此外,在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三运转模式中,有时流入的空气温湿度不同,有时在第一运转模式时发生结霜,在第三运转模式中不结霜,但也可以将第四运转模式的时间作为零而进行运转模式变更。
另外,在运转模式变更控制200c下的从第一运转模式向第二运转模式、从第三运转模式向第四运转模式的变更判定,根据时间、水分吸附构件16前后的温度差、绝对湿度差、相对湿度变动、风路压力损失变动(因吸附而溶胀,水分吸附构件16的通过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等进行。但是,不限于此,只要知道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解吸反应是否充分地表现即可,并不是限定检测构件的方式这样的控制。
而且,在运转模式变更控制200c下的从第二运转模式向第三运转模式、从第四运转模式向第一运转模式的变更判定,根据时间、结霜的换热器前后的温度差、绝对湿度差、相对湿度变动、风路压力损失变动(除霜所导致的压损减少,由风速传感器3进行检测)等进行。但是,不限于此,只要知道换热器的除霜是否结束即可,并不是限定检测构件的方式这样的控制。
至此,对在制冷剂回路A内串联地连接了冷凝器的回路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如图12所示,也可以采用在制冷剂回路A内并联地连接了冷凝器的回路结构。图12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概要结构的其他的一例的概要图。图12(a)表示并联地连接的第三换热器11c和第二换热器11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回路(第一制冷剂回路)结构。另外,图12(b)表示并联地连接的第三换热器11c和第一换热器11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回路(第二制冷剂回路)结构。
如图12(a)所示,也可以在第三换热器11c的下游侧分支地分别设置开闭阀18a和开闭阀18b,在节流构件14正前方的上游,与从第二换热器11b流出的制冷剂合流。或者,如图12(b)所示,也可以在第三换热器11c的下游侧分支地分别设置开闭阀18a和开闭阀18b,在节流构件14正前方的上游,与从第一换热器11a流出的制冷剂合流。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调节2个冷凝器的加热能力,就不用特别限定冷凝器的配置,既可以串联地配置冷凝器,也可以并联地配置冷凝器。此外,这里,开闭阀18a、开闭阀18b是能够开放流路以使制冷剂流动、且关闭流路而不使制冷剂流动的阀。
开闭阀18a和开闭阀18b与本发明的“第二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相当。
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在第二换热器11b和第三换热器11c之间配置风路切换构件19a、风路切换构件19b,在第三换热器11c的下游配置送风构件12a,在第二换热器11b和第三换热器11c之间配置送风构件12b。图13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概要结构的另外的其他例的概要图。图13(a)表示由送风构件12a形成的风路结构。另外,图13(b)表示由送风构件12b形成的风路结构。
如图13(a)所示,在由送风构件12a构成风路的情况下,风路切换构件19a、风路切换构件19b以使空气不向送风构件12b侧流动的方式被驱动。另外,如图13(b)所示,在由送风构件12b构成风路的情况下,风路切换构件19a、风路切换构件19b以使空气不向送风构件12a侧流动的方式被驱动。
也就是说,通过抑制流入第三换热器11c的风量而使散热量降低,得到同样的效果,从而只要能够调整2个冷凝器的加热能力,就可以将流量调整构件17替换成风路切换构件19a、风路切换构件19b。
《控制系统结构》
图14是表示除湿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结构的框图。
如上所述,除湿装置100具有排出温度传感器1a、吸入温度传感器1b、温度传感器1c~1h、温湿度传感器2a~2e、风速传感器3、计数器4、控制电路5、各种执行机构(送风构件12、送风构件12a、送风构件12b、压缩机13、节流构件14、四通阀15、流量调整构件17、开闭阀18a、开闭阀18b、风路切换构件19a、风路切换构件19b)。此外,关于流量调整构件17、开闭阀18a、开闭阀18b、风路切换构件19a、风路切换构件19b,在结构上不设置的情况如上所述。
而且,由排出温度传感器1a、吸入温度传感器1b、温度传感器1c~1h、温湿度传感器2a~2e、风速传感器3、计数器4测量的信息被输入控制电路5。控制电路5基于被输入的各种信息,控制各种执行机构的驱动。由此,执行除湿装置100所具有的各运转模式。也就是说,控制电路5能够基于所取得的温湿度、风速、时间等的信息,进行各种执行机构的工作控制。
《发明的效果》
以上,除湿装置100能够变更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的温湿度,增加解吸量,由此,能够实现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量增加而除湿量增加。另外,在结霜时,也能够使来自压缩机13的高温的排出气体流入结霜了的换热器,能够尽早地结束除湿而增加能够除湿的时间,并能够增加每个单位时间的除湿量。
实施方式2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200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概要图。基于图15说明除湿装置200。此外,除湿装置20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15所示,除湿装置200具有:具有风路框体10A的除湿单元1000;和具有风路框体10B的散热单元2000。在除湿单元1000的风路框体10A中配置有第一换热器11a、水分吸附构件16和第二换热器11b,形成有供通过送风构件12Aa被导入的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10Aa。在散热单元2000的风路框体10B中配置有第三换热器11c,形成有供通过送风构件12Ab被导入的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10Ba。也就是说,将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风路框体10分割成2个风路框体,在各个风路框体中形成风路。
风路框体10A与本发明的“第一风路框体”相当,风路框体10B与本发明的“第二风路框体”相当。
另外,送风构件12Aa与“第一送风构件”相当,送风构件12Ab与本发明的“第二送风构件”相当。
具体来说,在除湿单元1000中,除湿对象空气被取入空气流路10Aa,按第一换热器11a、水分吸附构件16、第二换热器11b的顺序通过并成为除湿空气,并被供给到除湿对象空间。在散热单元2000中,除湿对象空气或其他空间的空气被取入空气流路10Ba,通过第三换热器11c并放出到除湿对象空间外。
此时,压缩机13、节流构件14、四通阀15也可以配置在除湿单元1000、散热单元2000中的任意一方,对配置部位没有限定。以下,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位即除湿装置的空气流路侧的传感器配置、除湿工作、制冷剂回路侧的工作说明、系统控制方法等省略说明。
《发明的效果》
以上,除湿装置200能够将冷凝热排出到除湿对象外,能够抑制除湿对象空间的温度上升或进行制冷。由此,根据除湿装置200,除了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100所发挥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在冷却和除湿所需的空间(例如谷物仓库等)中,与通常的再热除湿装置和制冷装置的组合相比,实现大幅度的节能。另外,通过控制散热单元2000的风速,能够控制除湿单元1000的除湿量,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与目的相应的除湿量。
此外,还能够将实施方式2的结构适用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其他的结构例(图12、图13所示的结构例)。
附图标记说明
1a排出温度传感器,1b吸入温度传感器,1c温度传感器,1d温度传感器,1e温度传感器,1f温度传感器,1g温度传感器,1h温度传感器,2a温湿度传感器,2b温湿度传感器,2c温湿度传感器,2d温湿度传感器,2e温湿度传感器,3风速传感器,4计数器,5控制电路,10风路框体,10A风路框体,10Aa空气流路,10B风路框体,10Ba空气流路,10a空气流路,10b吸入口,10c吹出口,11a第一换热器,11b第二换热器,11c第三换热器,12送风构件,12Aa送风构件,12Ab送风构件,12a送风构件,12b送风构件,13压缩机,14节流构件,15四通阀,16水分吸附构件,17流量调整构件,18a开闭阀,18b开闭阀,19a风路切换构件,19b风路切换构件,20旁通回路,100除湿装置,101制冷剂流路,102a制冷剂流路,102b制冷剂流路,103制冷剂流路,104a制冷剂流路,104b制冷剂流路,200除湿装置,200a运转模式变更控制,200b运转模式变更控制,200c运转模式变更控制,1000除湿单元,2000散热单元,A制冷剂回路。
Claims (13)
1.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至少一个风路框体,其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
第一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
第二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
第三换热器,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
水分吸附构件,其配置在所述风路框体内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向相对湿度低的空气解吸水分,从相对湿度高的空气吸附水分;
至少一个送风构件,其向所述风路框体送出空气;
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
第一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其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或者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以及
节流构件,其对在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所述至少一个送风构件按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送出空气,
以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和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器的风量中的任意一者,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中的加热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旁通回路,其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或全部旁通绕过所述第三换热器;
流量调整构件,其调整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通过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和第二制冷剂流路,
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
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
通过所述流量调整构件调整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中的加热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风路切换构件,其切换由所述送风构件所产生的空气流动;
通过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和第二制冷剂流路,
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
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
通过所述送风构件以及所述风路切换构件调整在所述第三换热器通过的风量,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中的加热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流量调整构件,其调整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中流动的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
第二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其使流出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流入;
通过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并联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和第二制冷剂流路,
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
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及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
通过所述流量调整构件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中的加热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旁通回路,其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或全部旁通绕过所述第三换热器;
流量调整构件,其调整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所述风路框体由第一风路框体和第二风路框体构成,
所述送风构件由第一送风构件和第二送风构件构成,
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在所述第一风路框体内,
所述第二换热器配置在所述第一风路框体内,
所述第三换热器配置在所述第二风路框体内,
所述第一送风构件按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送出空气,
所述第二送风构件将空气向所述第三换热器送出,
通过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切换构件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和第二制冷剂流路,
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
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
通过所述流量调整构件调整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中的加热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除湿单元,其具有所述第一风路框体;
散热单元,其具有所述第二风路框体,
所述除湿单元将从除湿对象空间取入所述第一风路框体内的空气向所述除湿对象空间供给,
所述散热单元将从除湿对象空间或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外的空间取入所述第二风路框体内的空气向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外的空间放出。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以下任意运转模式:
第一运转模式,其使所述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第二运转模式,其使所述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并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加热量;
第三运转模式,其使所述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和
第四运转模式,其使所述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并调整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加热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常运转时,通过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三运转模式的切换,反复执行所述水分吸附构件的吸附反应和解吸反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使由所述水分吸附构件的解吸反应所产生的水分量与所述通常运转时相比增加时,通过所述第一运转模式、所述第三运转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转模式的切换,反复执行所述水分吸附构件的吸附反应和解吸反应。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除霜运转时,
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中,所述水分吸附构件执行吸附反应,
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中,通过所述第一运转模式执行结霜了的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除霜,
在所述第三运转模式中,所述水分吸附构件执行解吸反应,
在所述第四运转模式中,通过所述第三运转模式执行结霜了的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除霜,
通过所述第一运转模式、所述第二运转模式、所述第三运转模式和所述第四运转模式的切换,反复执行所述水分吸附构件的吸附反应和解吸反应,并且执行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除霜。
11.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分吸附构件具有如下的吸附材料:相对湿度80%以上的平衡吸附量成为相对湿度40~60%的平衡吸附量的1.5倍以上的平衡吸附量至少存在一点以上。
12.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分吸附构件在空气流路内被固定为静止的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分吸附构件由能够使空气沿厚度方向通过的多孔平板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3/060776 WO2014167660A1 (ja) | 2013-04-10 | 2013-04-10 | 除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43779A CN105143779A (zh) | 2015-12-09 |
CN105143779B true CN105143779B (zh) | 2017-12-22 |
Family
ID=516751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5437.5A Active CN105143779B (zh) | 2013-04-10 | 2013-04-10 | 除湿装置 |
CN201320842157.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74648U (zh) | 2013-04-10 | 2013-12-19 | 除湿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842157.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74648U (zh) | 2013-04-10 | 2013-12-19 | 除湿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22988B2 (zh) |
EP (1) | EP2985538B1 (zh) |
JP (1) | JP6116669B2 (zh) |
CN (2) | CN105143779B (zh) |
TW (1) | TWI532957B (zh) |
WO (1) | WO20141676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38765B2 (ja) * | 2015-03-10 | 2018-06-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WO2016170592A1 (ja) * | 2015-04-21 | 2016-10-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WO2017077947A1 (ja) * | 2015-11-03 | 2017-05-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6424871B2 (ja) * | 2015-11-03 | 2018-11-2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05402937B (zh) * | 2015-12-22 | 2019-01-15 |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 |
US10927493B2 (en) * | 2016-04-07 | 2021-02-23 | Shibaura Electronics Co., Ltd. | Dryer and absolute humidity difference sensor |
JP6252703B1 (ja) * | 2016-06-27 | 2017-12-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CN106705222A (zh) * | 2016-12-21 | 2017-05-24 | 中山市创思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石墨烯/纳米高分子材料的室内等温除湿装置及室内等温除湿方法 |
JP6850132B2 (ja) * | 2017-01-05 | 2021-03-31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衣類乾燥機 |
US10677492B2 (en) * | 2017-06-26 | 2020-06-09 | Therma-Stor, Llc | Portable stackable dehumidifier |
CN107940622A (zh) * | 2017-12-22 | 2018-04-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DE102018009269B4 (de) * | 2018-11-26 | 2022-10-06 | Daimler Truck AG | Klimatisier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Kraftfahrzeug damit |
CN109442606B (zh) * | 2018-12-10 | 2024-07-12 | 广州同方瑞风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低露点深度除湿系统 |
JP7204906B2 (ja) * | 2019-05-27 | 2023-01-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CN113218098B (zh) * | 2021-04-01 | 2022-05-10 | 湖南雅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三器冷媒压缩循环的气体处理方法和系统 |
CN113218099A (zh) * | 2021-04-01 | 2021-08-06 | 湖南雅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冷媒进行热回收或融霜的气体处理方法及系统 |
CN113432200A (zh) * | 2021-07-28 | 2021-09-2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处理器 |
CN113566445B (zh) * | 2021-07-29 | 2022-08-02 | 青岛久远换热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除湿烘干机组 |
CN114413416B (zh) * | 2022-01-26 | 2023-04-25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除霜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多联机空调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0293A (zh) * | 1999-11-19 | 2003-01-08 |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 热泵和减湿设备 |
JP2010054118A (ja) * | 2008-08-28 | 2010-03-11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2734867A (zh) * | 2011-04-04 | 2012-10-17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202546973U (zh) * | 2012-04-09 | 2012-11-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K148195C (da) * | 1977-01-10 | 1986-04-01 | Erling Lauritz Anderberg | Gasaffugtningsapparat |
US4700550A (en) * | 1986-03-10 | 1987-10-20 | Rhodes Barry V | Enthalpic heat pump desicca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US4982575A (en) * | 1988-02-05 | 1991-01-08 | Besik Ferdinand K |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ultra high energy efficient dehumidification and cooling of air |
US6199392B1 (en) * | 1997-03-25 | 2001-03-13 | Ebara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JP2000171058A (ja) * | 1998-12-04 | 2000-06-23 | Ebara Corp | 除湿空調装置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
JP2000329375A (ja) * | 1999-05-17 | 2000-11-30 | Ebara Corp | 空調装置、空調冷凍システム及び空調装置の運転方法 |
JP2002224530A (ja) * | 2001-01-31 | 2002-08-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複合デシカント材、および複合デシカント材を用いた固定デシカント器、および固定デシカント器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CN1180205C (zh) * | 2001-05-16 | 2004-12-15 |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 除湿装置 |
JP3695417B2 (ja) * | 2002-02-04 | 2005-09-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3807320B2 (ja) * | 2002-02-06 | 2006-08-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3649236B2 (ja) * | 2003-10-09 | 2005-05-1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3711999B2 (ja) * | 2004-03-31 | 2005-11-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4649967B2 (ja) | 2004-12-01 | 2011-03-1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JP4169747B2 (ja) * | 2005-03-09 | 2008-10-2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647399B2 (ja) * | 2005-06-03 | 2011-03-09 | 高砂熱学工業株式会社 | 換気空調装置 |
JP5055944B2 (ja) * | 2006-10-18 | 2012-10-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除加湿装置 |
JP2008170137A (ja) * | 2006-12-11 | 2008-07-24 |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 除湿空調装置 |
JP5045088B2 (ja) | 2006-12-15 | 2012-10-10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脱臭装置 |
US8551230B2 (en) * | 2009-06-08 | 2013-10-08 | 7142871 Canada Inc. | PH2OCP—portable water and climatic production system |
EP2565323B1 (en) * | 2010-04-28 | 2018-12-1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a dryer |
-
2013
- 2013-04-10 JP JP2015511004A patent/JP611666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4-10 CN CN201380075437.5A patent/CN105143779B/zh active Active
- 2013-04-10 WO PCT/JP2013/060776 patent/WO20141676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4-10 US US14/781,926 patent/US9822988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4-10 EP EP13881922.2A patent/EP2985538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6-19 TW TW102121686A patent/TWI532957B/zh active
- 2013-12-19 CN CN201320842157.XU patent/CN20387464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0293A (zh) * | 1999-11-19 | 2003-01-08 |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 热泵和减湿设备 |
JP2010054118A (ja) * | 2008-08-28 | 2010-03-11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2734867A (zh) * | 2011-04-04 | 2012-10-17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202546973U (zh) * | 2012-04-09 | 2012-11-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32957B (zh) | 2016-05-11 |
CN105143779A (zh) | 2015-12-09 |
US20160061461A1 (en) | 2016-03-03 |
EP2985538A1 (en) | 2016-02-17 |
CN203874648U (zh) | 2014-10-15 |
TW201439477A (zh) | 2014-10-16 |
WO2014167660A1 (ja) | 2014-10-16 |
EP2985538A4 (en) | 2017-01-18 |
JP6116669B2 (ja) | 2017-04-19 |
EP2985538B1 (en) | 2020-06-10 |
US9822988B2 (en) | 2017-11-21 |
JPWO2014167660A1 (ja) | 2017-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43779B (zh) | 除湿装置 | |
CN104955548B (zh) | 除湿装置 | |
CN103890495B (zh) | 制冷空调装置和调湿装置 | |
US11624544B2 (en) | Dehumidifier | |
CN106659965A (zh) | 除湿装置 | |
JP4912382B2 (ja) | 冷凍空調装置 | |
CN105899882B (zh) |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方法 | |
JP5127870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0054135A (ja) | 乾式デシカント装置及び空気熱源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JP554277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3130389A (ja) | 空気熱源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CN107106975A (zh) | 除湿装置 | |
CN108472579A (zh) | 除湿装置 | |
CN108472578A (zh) | 除湿装置 | |
JP6050107B2 (ja) | 除湿システム | |
JP2968230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6085468B2 (ja) | 除湿システム | |
JPH03177755A (ja) | 冷凍サイク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